時間:2022-07-10 06:39: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教育課堂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236-01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體驗性較強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認為采用案例教學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案例教學的界定
案例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作用
教學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作用則通過學生、教師及師生關系等方面表現出來,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的教學目標。運用案例教學能夠促使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確立以學生為主體,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有助于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一)案例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1.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利于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案例教學對教師的影響
1.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2.有利于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案例教學對師生關系的影響
1.有利于體現教學中“雙主體”的作用,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在教學中的互動關系。
2.有利于創設融洽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案例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對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也給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授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則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搜集選擇教學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重要元素。教學案例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要提高案例教學效果, 必須有高質量的案例。課前,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收集整理相關素材、精選案例教學的案例。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遵循以下原則: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趣味性、豐富性。此外,案例的豐富性還體現在案例呈現方式的多樣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呈現案例時應采用幻燈、教學錄像、圖片等多種方式,這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科學地計劃與安排教學環節
案例教學具有相對穩定的操作模式。一是在課程開課之前制定一個具體、周密的案例教學總計劃,主要內容包括:教學案例的總個數、各個案例實施的時間等。二是教師還要為每個教學案例制定一個具體的案例教學組織計劃, 內容包括:案例來源、案例類型、向學生呈現案例的時間、案例討論的組織形式、步驟及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對策、案例的總結評價等。教師是案例教學的組織者, 需要周密地安排教學,在每個教學環節都實時發揮著組織者、催化者、引導者的作用, 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針對案例設置問題和引導學生討論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獲得心理調試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案例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對案例設置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并對假設的論證,指導學生選擇分析問題的角度、把握主題、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系統地闡述問題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對案例設置的問題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環環相扣,教師的引導主要是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的引導,并盡可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斷性、獨特性。據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對問題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分析案例中主體的心理和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探究案例的延伸,開展討論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深入案例, 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處理案例和案例中的問題,以此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四)教師的總結評價
教師的總結評價在案例教學中尤為關鍵,是案例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的總結可以是討論進行中的適時的階段性小結,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結束時的點評總結。教師的總結評價包括:一是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的評價,主要表現在對討論中積極發言與自主探究的同學給以肯定、對學生討論觀點的視角正確與否的合理評價、對有獨特見解的同學給予鼓勵與表揚、對學生討論之后所形成的共識進行的概括和提升,讓學生有頓悟的感覺,從中獲得啟示,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二是對案例本身所蘊涵的道理或問題進行評價,表現在歸納案例中獲得的啟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這是對學生知識內化和提升的一個關鍵,目的是調整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樹立對某一問題或現象的正確認知,提高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或現象時的分析能力和積累解決的經驗,進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126-127.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C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為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為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為主,主要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論教育的形式,并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著重于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于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游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為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余,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并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復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后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采用作品分析、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并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高專;心理課堂;團體實訓;教學方法
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需要與渴求,心理健康素質與能力對成長中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創業與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豐盛餐桌上一道營養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與發展得到了學生、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乃至社會用人單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給我們的心理課程建設尤其是心理課堂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與創新的思考。
* 心理課堂特性與現代教學觀念描述
1.整體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課,在內容設計、目標設置、評價指標等方面,不僅涉及一定的科學知識,還包含學生建構經驗的活動和經驗的增長,知、情、意、行的統一。
2.動態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傳授心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服務于學生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在實際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把握好教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活動建構經驗之間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課教學計劃的設計和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動態平衡。
3.體驗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課應讓學生充分體驗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師借助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促使其去探索、體會和感悟,從而促進其反思自我,建構自己的經驗,提升其心理品質,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目標---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課的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選取學生自身或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作為教學材料,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資源,即充分體現出生活性,學生們往往會對此十分關心和感興趣,將會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心理體驗,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活動情境中通過自主認知、體驗、反省來提升其心理品質。因此,筆者認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課的主
題,應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最后又回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實踐中提升其心理品質。
* 好的心理課堂教學的標準與學生課堂心理需要反饋調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輔導活動課(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動輔導課)的標準應該是什么呢?
在對調查問卷的分析處理中,我們不難發現,好的心理課堂必需包涵如下內容與環節,也是心理課堂教學的標準--
一. 心理教學目標明確,心理特色明顯專業;
二. 心理知識講解適度,心理技能訓練到位;
三. 心理活動設計合理,心理體驗恰到好處;
四. 心理參與全員受益,心理感悟心靈放飛;
五. 精彩開頭滿意收尾,旋律優美節奏分明;
六. 亮點突出前后呼應,氣氛和諧效果良好。
在調查問卷歸納的第7主題項目的選擇中我們也發現了學生對心理課堂的團體實訓的教學方法最受歡迎有5種,這也是我們多年來心理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的比較實用的團體心理輔導課的教學方法。
* 高職高專心理課堂團體實訓教學方法的研究探討與提煉
一.心理課堂專題游戲法
心理課堂專題游戲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動輔導課課堂中針對要學習和訓練的心理知識技能,設計和選擇相關的簡短的游戲,為突出主題并為主題服務的教學方法,游戲的內容應該是心理專業性強,心理特色濃,目的是讓學生在主題心理得到體驗與感悟,形式上要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可以分為群體游戲,小組游戲;表演示范游戲,對照PK游戲。游戲要有設計準備階段、實施體驗階段、感悟交流階段和總結提煉階段。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心理課堂團體實訓教學方法。
二.心理課堂主題角色扮演法
心理課堂主題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動輔導課課堂中為心理主題設計一個或幾個生活與交往情景,讓學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過表演者對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與化解的內心表白、情景對話與行為表現,來引起學生的共同情感共鳴,從中體驗、感悟心理成長歷程,學會心理調節與自我提升,這種方法的設計與實施,要求了解學生,正確選拔角色扮演對象,并讓扮演者對主題和表現目標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最后老師要渲染人物表現與作品意義,以達到為課堂心理訓練目標的和諧完成。
三.心理課堂實訓團體心理拓展法
心理課堂實訓團體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動輔導課課堂中常用團體心理拓展訓練,要求盡量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團體參與,團體拓展,全員體驗,全員受益。團體心理拓展可以設計成為團體同一性參與活動,也可以設計成為團體多向性參與活動。同一性是所有成員都做同一樣的活動,比速度,比正確,比標準,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驟,比反應,比技巧,比協調,比創新。心理課堂實訓團體心理拓展法,要嚴格控制紀律和時間,要注意團體活動后的討論、總結與提升。
四.心理課堂心理測試自我評價法
心理課堂心理測試自我評價法,是穿插在心理課堂中用于學生自行測試與評價的教學方法,相對于其他的心理團體訓練方法來說,此方法在課堂上表現為比較靜態,讓學生自己動筆動腦,回憶自己以往經驗、表現和實際情況來完成對表格題寫與選項,在老師的指示語與暗示下順利完成,因為是群體全員同時參與完成,它也是心理課堂團體實訓的一種相對安靜的教學方法,很多心理課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學生測試完先自行評價或與小組分享,然后老師引導性解讀一些典型個案或者挑選個別例按分析講解,達到教學心理訓練目的。
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認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觀念,養成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習慣與有效學習、和諧交往、快樂生活、成功創業與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質與能力。我們力圖通過不斷實踐試驗,探討、總結與提煉出心理課堂團體實訓的科學實用、學生喜歡、課堂活躍、教學輕松、寓教于樂的靈活多樣與趣味盎然的教學方法與形式。讓知識更有趣,讓學習更期待;讓氣氛更活躍,讓學生更可愛;讓課堂更輕松,讓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0-0072-02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業教育改革及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走過了近五個年頭,形成了一套適合地方高校創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即“五位一體”的創業創新教育架構,真正構建起了一個基地――創業實訓基地、兩個課堂――第一課堂和創業實訓第二課堂、三類活動――以創業競賽、社會實踐和黨團活動為特色的“123”學生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新模式。
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存在的問題
擔負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高校對責任認知不足 創業教育在多數高校流于形式,甚至是空白。此外,大學生創業的政府責任認知亦明顯不足,忽視了政府在創業激勵與引領、創業政策與服務、創業環境支持、創業教育等方面的社會責任。
大學生創業教育手段落后 各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創業教育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運作,大學生創業運行機制(如創業激勵機制、公共政策與法規機制、創業流程機制、行政管理機制)明顯匱乏,創業宏觀政策、創業服務引領體系明顯不足,存在政策空白、政策沖突、政策模糊、政策誤讀等。
大學生創業教育孤立運行 重理論,輕實踐,少教育,缺服務,高校、政府、企業三聯動的大學生創業運行機制沒有落實,對創業教育如何與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接軌的問題缺乏實證研究,缺乏高校創業教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設計等,致使大學生創業脫離實際、缺乏政府和企業界的支持,可操作性差。
創業理論本土化研究與實踐明顯不足 創業教育研究帶有明顯的外來文化基因,在整體上尚處于起步和評述西方研究成果的階段,以介紹借鑒研究為主,理論本土化及實證應用研究未有明顯突破,以致理論研究對創業教育實踐缺乏實際指導價值,立足于本土的創業教育新模式尚未形成。
創業創新教育實施過程
建構創業教育課程新體系 創業教育課程新體系由創業類公共選修課(如增設《創業管理》課程)及創業類限選課(含定期舉辦的就業與創業講座)構成。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使其了解和掌握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創業類限選課是指以我國高等學校專業目錄的學科劃分為基礎,為學生開設在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開展創新創業的針對性教育的課程,目的是啟發學生將創新創業與所學專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挖掘本專業應有的創新性、創造性教育內容的同時,融入或滲透有關創業教育的理念。我院將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技能提升”、“實踐強化”三大模塊并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推行“三三三”制教學,即理論教學、現場教學、實踐教學各占1/3課時。理論教學由就業與創業教育導師承擔,側重就業與創業理論教學,培養就業與創業意識;現場教學以企業家為主、就業與創業教育導師為輔,進行就業與創業實務的示范性教學,體現真實性和感染性;實踐教學以學生及技術專業導師為主,企業家、就業與創業教育導師為輔,強調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自主設計的實踐性和體驗性。
建構“四互動”的創業課堂教育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種互動創業教育中:一是第一課堂內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少講、精講,節省出大量時間進行多種多樣的實訓和案例分析研討,讓學生大量參與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和思考,從而實現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的互動。二是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互動。考慮到第一課堂教學受時數和場地及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空間的限制,我院嘗試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聯系起來,第一課堂指導第二課堂,第二課堂補充和強化第一課堂,通過分層次、分類別的創業指導,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通過舉辦“名派創業大賽”、指導學生參加“佛山市青年創業大賽”等活動,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通過舉辦多場次、多方面的課外講座,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點面結合,開展個別輔導,完善課堂教學的細節,實現第一、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三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互動。學生創業指導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動。為此,應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實現學生創業教育的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創業教育指導的效果。四是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民間組織)的互動。由學校學生處(辦)、團委、學生會、黨支部等構成的學生工作機構是學生創業指導的正式機構,負有義不容辭的指導職責。此外,積極吸納校內的各種學生社團作為非正式組織(又稱為民間組織),利用它們在學生中的影響力,與這些非正式組織積極互動,采取社團合作、工作指導、總結評比等方式,引導它們為學生的創業指導服務。
建構創業教育實踐服務體系 我院在深入研究創業教育的實踐服務體系方面,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建立創業實訓平臺,在企業建立創業體驗基地、設立創業基金,引入風險投資,與企業界傾力打造校園“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領航基地”的構想。同時,由名派辦公家具有限公司每年出資10萬元設立“名派創業”大賽,將創業教育實踐服務體系與內容體系及課程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創業實訓、行業實訓、專業實踐、資格證書實訓等一套完整的創業教育實訓機制,深化創業教育和服務體系,以提升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幾年來,學生的創業實踐證明,在創業教育實踐服務體系的支持下,我院的創業教育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果實。
形成廣東地方高?!拔逦灰惑w”的創業教育架構 創業教育要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體、企業(企業協會)為支撐、全社會關注、家庭支持的“五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新格局。一方面,主動聯合政府、企業,全面拓展校外就業與創業實習基地;另一方面,把政府和企業請進來指導校內就業與創業基地建設。同時,傾力打造校園“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領航基地”,在校園內開辟固定基地供大學生開展就業與創業實踐,突出就業與創業培訓、政策幫扶和技術指導,真正落實我們所倡導的“123”創業創新能力培養的新模式。
“123”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新模式實施效果
本項目研究明確提出了建構廣東地方高校創業教育與服務體系這一新的創業指導工作發展觀,為新時期地方高校創業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是科學人才觀在高校領域的具體實踐。
課程體系初步形成,教學受到學生的歡迎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創業管理》等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體系初步形成,互動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我院將創業教育課程分為通識教育階段、技能提升階段和模擬創業階段三個階段并形成體系,建構了“三三三”創業教學模式,使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本土化。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認為該模式具有特色,通過學習能擬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計劃,從事與自己職業發展方向相關的工作實踐,獲得職業崗位感性認識及實際工作經驗,職業規劃的能力可得到培養和提高。
創業大賽等活動孕育校園創業文化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創業創新大賽,營造了我院學生濃厚的創業意識和氛圍,孕育了校園創業文化。在2008年“金鑰匙”廣東省大學生創業大賽(團體賽)上,我院共有三個項目獲獎;“消費地圖導購引擎”項目獲2009年第一屆廣東大學生“U勢界”創業項目大賽創意獎;“Z客4+1”等兩個團隊獲2010年“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入圍獎;在2011年佛山市青年創業大賽中,我院一名學生的“準媽媽舒心家園”獲得一等獎,同時獲二等獎1個,三等獎2個,囊括了“最具創意獎”、“最具市場前景獎”、“最佳團隊獎”三個單項殊榮?!懊蓜摌I”大賽吸引了336支團隊參賽,近1000人參與。我院與順德名派辦公家具有限公司等160多家企業(組織)合作共建創業實習基地,組織了4000多人次進行創業實踐。
畢業生創業素質和能力顯著提升,社會效益明顯 通過與政府和合作企業舉辦創業培訓、行業精英與專業精英實訓等工作,畢業生的創業素質和能力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了質的提高。如在2010年獲得名派創業大賽一等獎的我院某畢業生,在佛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優評網”,并擔任了總經理職位;獲二等獎的某學生在廣州一家科技公司任主管職位,實現了在崗位創業。據統計,近年來,我校學生自主創業企業年產值超過1億元的有3家,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有3家,年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有近20家,畢業生的創業素質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社會效益明顯。
“123”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是通過高校、政府、企業三方聯動構建的創業教育模式和創業運行機制,該模式強調創業教育是高校、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責任,提出創業教育要形成合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體、企業(企業協會)為支撐、全社會關注、家庭支持的“五位一體”創業創新教育新格局。以“五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架構為核心,建構創業教育課程新體系,建構“四互動”創業課堂教育模式,建構創業教育實踐服務體系,改革課程體系和創新實踐模式,可以使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地方高校實際,從而更具本土化色彩,該模式的創立既升華了創業理論,又豐富了社會實踐,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佘敏.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優劣勢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
[2]紀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
[3]畢馨爻.傳媒視野下的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研究[J].中國報業,2011(14).
[4]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
[5]胡建英.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09(2).
[6]胡明山,鐘建華,陶知翔.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6(27).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2011年,教育部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并進一步規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安排。而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筆者在本文中梳理了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現狀,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優化教學的策略,以期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職院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輸出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職院校應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理念,突出分類指導和因材施教,發掘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潛能,著力塑造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活、自信樂觀、和諧向上的良好人格品質。
高職院校在學制上多采取“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兩年的校內學習中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再完成一年的頂崗實習并上交畢業作品。由于時間緊迫,課程繁重,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第二次斷乳期”,能否順利地度過,對高職學子順利走向社會、順利實現角色轉換,順利對接產業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助推作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深遠。學生在學習、實習、就業過程中會不斷轉變自身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授課時間
多數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安排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開設32~36學時。毋庸置疑,這樣的課程安排可以使許多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學生較快地適應大學新生活。但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在第一學期主要完成角色轉換、適應性改變等心理目標任務,如果一味灌輸課程模塊中的內容,學生難以消化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待到學生步入高年級,對生命教育、完善自我意識、情緒掌控、人際關系處理、戀愛與性心理、乃至職業生涯規劃等有深入的認知時,前期的教育教學效果就會熵減。心理教育課程不能實現與學生成長的同步跟進,已成為影響課程教學實效性的一個瓶頸問題。
2.授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多數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與同類的公共思想政治教育類、公共計算機類、公共英語類課程一樣,都屬于通識類課程,采用班級授課的教學模式,且多為大容量的班級授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行為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共課程。大容量的班級授課制,很難保障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這一綜合性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面對將近百人的班級規模,教師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把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此很多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嚴重弱化了教學效果。對于教學體驗活動,也難以很好地實施,只能選取時間地點均適宜的小部分體驗活動(團輔活動),以此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學生也只是記錄在教材上,或者拷貝教師的PPT 講稿。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一些學生出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查看其他學科的書籍或瀏覽其他學習網頁。由于長期不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建構知識、體驗教學的需求會逐步弱化,乃至于最后不再關心課堂學習,消極應對,這樣的課堂教學漸漸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
3.授課內容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主要涵蓋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自我意識與培養、人格發展、學習心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職業生涯規劃及能力發展等內容。教材中存在一些瑕疵:首先,教材過于同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以來,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都基本涵蓋了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課程內容,但較為雷同,且很多教材的封面雖標注“高職專用教材”字樣,內容卻與普通高等教育毫無差別,真正符合職業教育的高水平的教材鳳毛麟角。其次,教材缺乏個性。高職學生由于所學專業不同,需要有個性化的教材。如果以符合行業化、專業化特點的教材作為學習的專用讀本,就能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心理健康的要求,使其伴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再次,教材中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過多,實踐問題中解決途徑類的知識點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細化。這樣的授課內容、教材(講義讀本)阻礙了課程的有效實施。
4.考核評價
多數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基本分為兩部分: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平時成績又多分為課堂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學期結束后把各項成績與期末考核成績按照比例進行分數核算。這樣的考核評價形式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初衷難免有背道而馳之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能力的一門課程,是培養學生優質心路歷程的課程,如果采用上述傳統的考核評價模式,也只是完成了知識點中重難點的簡單背誦(復述),難以實現對學生行為表現與心靈感悟的培養。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摸索一條契合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符合高職學生特點,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考核評價模式。
5.授課教師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課程的專業任課教師在一段時間內較為缺乏,只有少數教師有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科背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校只好委派臨近學科的教師授課。這樣的“兼職”教師隊伍,缺乏良好的專業化訓練,對于課程教學的目標也不能很好地認知,課堂上一味講授,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心理需求,最終導致課程教學效果效能偏低。專業化程度不高的授課教師隊伍也是阻礙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化策略
1.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適應和融入新的學習生活中,面臨角色轉化的心理任務。這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新生開展團體輔導、課堂講授、名師講座等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盡快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W生盡早融入新的環境中;第二學期學生會遇到適應學習生活、處理人際關系、深入認識自我等新問題,面臨自我統合的心理任務。大學二年級會遇到戀愛和協調人際關系等問題。大學三年級在頂崗實習階段會遇到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等問題。在學生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會遇到一系列“單方”或“復方”的心理問題,需要承擔不斷復雜化的心理任務。學校應結合學生心智發展和專業發展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同步講授,不斷深化,為學生心路成長保駕護航。
2.學思結合,切實優化課程模式
⑴注重體驗式教學,融合多種教學方法
認知是體驗的基礎并滲透在教學體驗中,學生可以通過控制情緒情感來完成體驗,并分享過程學習的心得,由此進一步自省、反思,構建新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并不斷完善自我意識。從教學形式來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變傳統的單邊講授形式為師生之間的多邊互融形式。例如:在講授《大學生人際交往技巧》一章時,可讓學生自編情景劇《我的大學宿舍》,自主創設問題情境,然后探討如何解決宿舍中常見的矛盾和問題。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團隊合作意識,吸引所有學生參與其中,積極出謀劃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又如:在講授《自我意識》一章時,可以通過“優點轟炸”和團體輔導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意識到個體的獨特性,逐步擺脫自卑、自負、自私等心理,樹立起悅納自我的意識。
⑵采用信息化手段,“線上線下”相融合
基于班級容量、教學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可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師在課前應選取適合于“線上線下”教學的專題,給學生布置探究題目,讓學生在網絡課程平臺上自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課上教師進行分組教學,認真聽取各組關于問題的解決途徑匯報,做出正確及時的點評和反饋。這種“先學后教”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應推廣課堂即時評價,讓學生通過手機APP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這樣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適時地變換教學策略,將教學時間用于心理問題解決思路的引領和技能的培養,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3.因材施教,高效對接課程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行教材的內容多為雷同,且每章的內容都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學概念和理論知識,缺乏趣味性和普及性。高職院校可結合本校開設專業的特點,組織專家學者、行業企業專家、院內授課教師成立教材編寫組,努力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學的內容與專業學習、行業工作等結合起來,編寫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和具有行業專業特點的心理發展讀本。
教材的編寫要符合培養多元智能的人才要求、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和全面發展的能力要求;讀本的編寫要符合職業屬性的專業要求、工作過程的課程要求、技術應用的教學要求?!半p軌制”的教材和讀本,有理論、有實踐、有案例,能夠體現時代性,富有實用性,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滿足學生普適性學習的需求,也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渴望,對各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會有極大幫助。
4.知行統一,多元改進課程評價
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梢圆捎们榫皠〉姆绞綄W生進行分組考核。組內的學生按照自身不同的分工,自主選取關注度較高的心理健康案例,然后自編自演,由課程組的教師擔任評委,把集中評判的分數作為期末考核成績。也可以采用策劃書的方式,結合“5?25”心理活動日,安排部分學生進行策劃書的調研、撰寫、總結工作,然后現場答辯,以答辯成績作為期末考核成績。還可以采用團輔活動、案例教學等方式,既考查學生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又鍛煉學生的活動策劃能力、與人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5.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⑴組織教師進行培訓
定期組織、遴選教師參加“專業理論與規范”“教學理論與技能”“信息技術與應用”模塊的培訓,培養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反思與研究等能力。通過專題講授、實時教研等途徑,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的資格準入標準。
⑵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調研
定期組織、遴選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和掛職鍛煉,全面了解企業員工的心理發展狀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要將心理健康教師培養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識,又熟悉企業員工心理的“雙師型”心理學教師,逐步建立起一支過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教學理念,高等職業院校務必抓住機遇,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要針對企業特點,對接人才發展需求,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調試心理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孫福兵.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8).
[2]劉海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
[3]毛智力.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8).
作者簡介:卿揚(1974― ),男,四川宜賓人,上海大學直屬黨總支書記,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音樂美學、大眾文藝理論等。
一、國內類似課程推行情況
據目前國內調研情況看,從我國目前音樂素質教育的總體狀態分析,在開展實施面向所有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的高校中,將音樂會作為一種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基本形式,是極其罕見的。但近年我國個別高校不僅逐漸具備開展高水平普及性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表演團隊等基本條件,而且愿意把音樂會形式融入針對普通大學生甚至社會公眾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中。2012年“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第二批上線的“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為網友評論參與程度較高的12門課程之一。何平教授還有意識地總結了自己建設課程的一些經驗,認為在內容上要注重學生的需求,有理論、有歷史、有欣賞;形式上要有可聽性、親切感、現場感;教學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個典型的實踐便是2014年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推出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該課程從表演、講解、錄制三大課程團隊建設到改革選課模式,為學生提供“菜單式”音樂會系列備選課程,賦予了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一則將音樂會變為一種課程形式,不僅能教育課堂現場的學生和觀眾,而且可以錄制下來成為社會共享資源。二則既有的實踐也為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創新模式的探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上海市乃至全國其他高校沒有這樣做,一則可能是沒有這個理念,二則可能是沒有這個能力。就后者而言,實施該課程的教育改革難度極大,至少需要三個教學團隊相互配合:①比較專業的音樂表演團隊;②較高水平的主講團隊;③前期策劃、課程錄音錄像和后期制作等課程后勤保障團隊。
二、音樂會課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①所謂“音樂素質”,是指學生個體可以進行一般音樂鑒賞或音樂實踐的內在能力。這種能力一般處于可以進一步升華為音樂專業技能的萌芽狀態,在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中凸顯藝術素養的精神關照,對學生個體獨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著潛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針對普通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主要表現出注重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和藝術氣質的特點。②所謂“音樂素質教育”,是普通高校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以教學實踐活動為主體和主導的教育行為的總和。它不僅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代教育融合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有效形式,在藝術教育中傳遞濃厚的人文關懷。③所謂“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是普通高校實現音樂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立足“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尋求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提高課程實踐的有效性為重點、音樂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互補為導向的課程模式,集中探索音樂會作為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條件和作用。
(2)課程目標?!耙魳匪刭|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目標主要有兩個:①探索實現課程目標與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目標一致的有效途徑。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創新模式應該是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探索課程創新模式即應以學生為本。構建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創新模式的第一步是發現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體方法;其次才是從這些方法中提煉既能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又符合現代社會“立德樹人”要求的開展音樂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②構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點和市屬普通高校特色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模式。提高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的方式,是從具體的教學環境和文化氛圍中生長出來的,音樂素質教育也是如此。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作為普通高校實現音樂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備持久的生命力,就應當立足于上海大學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資源,建構可推廣的課程創新模式。
三、音樂會課程實施的情況
(1)課程團隊的建設與管理。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音樂藝術欣賞課程,無論是教學計劃的制訂,還是課程安排的具體實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類專業教師獨立完成,需要建立優秀的團隊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從課程分工上來看,有表演團隊、講解團隊、錄制團隊。從成員來源上看,有校內人員、校外人員,或專業教師、專業學生。選擇表演人員,嚴格而不苛刻,有分別地對待。本校專業教師和專業學生是表演團隊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員是補充力量。為了盡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資源,適當放寬條件,具有準專業以上演奏水準的非音樂專業學生,也可以加入課堂教學表演團隊。講解人員一般由音樂理論功底扎實和教學能力過硬的教師擔當。校內講解教師事先進行統一培訓,相互探討、相互交流,明確講解的內容和方式。外請專業教師,由教改負責人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表明課程設置的緣由和意義、希望講授的內容等。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本次課程改革外請教師雖然風格各異,但其所授內容以及上課的方式基本符合課程的預設,有的外請專業教師水平很高,上課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過了預期。錄制團隊,主要負責策劃及錄音錄像和后期制作等課程后勤保障與技術支持。
(2)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實施。雖然一場音樂會可以包含音樂藝術的多項內容,但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與單一的音樂藝術教學不同。如“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專門就交響音樂進行教學,它只是把交響音樂表演引入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的現場體驗感,其教學重點還是在于向學生傳授系統的音樂知識。而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卻不僅是這樣,它是要借用音樂會的形式,在音樂會上展示專業的講解,試圖以“短平快”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某類音樂知識的強烈興趣,引導其自覺地在課外進行深度學習。具體說來:①以學帶教,“選”“學”并舉。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給予了學生方面很大的主動權,我們的音樂會場次、數量遠多于一個學生需要選修的數量。這不僅意味著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場次沒有選擇修讀,也可“免費”旁聽。②寓教于樂,“演”“說”結合。課程把專業表演和專業講解有機結合起來,讓廣大師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體會音樂帶給人們的美好與快樂,讓觀眾不僅僅理解表象的音樂旋律,還能深入理解構成旋律的內在音樂元素與結構。③通過高標準的團隊協作,在教學中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該課程從本質上講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其教學質量的源頭在于講解與表演團隊,而這兩個團隊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④創新選課及預約方式。每學期在學校選課系統中選課(每學期限選1000名學生左右),選課成功后即有選擇參加音樂會的資格;從音樂學院網站“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預告中了解一學期中5場音樂會的具體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場音樂會進行網上預約(每場限約300名學生),網上顯示預約成功后即可在觀摩音樂會時考勤;在音樂會演出前,必須使用本人學生證在考卡機上考勤。⑤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定。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設定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考試不可能采取嚴苛的閉卷考試形式,也不采用開卷考試考知識點的形式,而是讓學生書寫聽課感想與總結,讓他們從總結與回顧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3)課程實施的主要階段。①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先期進行了三個月的策劃和調查,初步確定了實施方案。隨后通過表演、講解和錄音錄像三組教師團隊的聯合與協作,音樂學院舉行了三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新型授課活動。課堂效果與方案預期非常吻合,每次課程結束后,音樂學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員對觀眾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75%的觀眾十分希望將此類音樂會列入選修課程;對于此課程的教學管理方式,805%的觀眾表示認同。②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實施了22場音樂會課程。每次上課,安排專人統計實際到場人數,包括選課學生和旁聽觀眾。每次課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學生意見、上課效果等信息。在此過程中,適時結合上海大學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實施,引入了音樂學院創新項目成員參與調研。③其后該課程仍然繼續實施,截至2016年5月,共計順利舉辦34場。
四、課程實施的特點和成效
(1)講演并重,風格各異。課程將講課和現場演繹相結合,主講人一邊講解,一邊由演奏者現場演奏相關片段,再進行樂曲的完整演繹。擔任課程主講的老師們講授風格各異:有的嚴謹,專門就某個專業學術知識或演奏技術難點進行較深入的探討;有的平實,講解深入淺出,側重音樂知識的普及;有的幽默風趣,將艱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論難點融于生動的比喻和直觀的現場演示中。
(2)形式多樣,精彩紛呈。課程涵蓋的音樂知識豐富且平衡,西樂(弦樂、管樂、鍵盤)、聲樂、民樂、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學生為演出主體的聲樂、器樂綜合音樂會,基本涵蓋了中外各種音樂藝術形式。這些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在吸引觀眾眼球、激發觀眾濃厚興趣的同時,在藝術知識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淺入深、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知識點較為平衡。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浸潤式;教學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普遍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傳統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忽視了大學生積極性的培養和潛能的激發使教學成為一種機械式的活動,師生間很難產生思想的碰撞。因此了解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而浸潤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能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本文根據作者在實踐教學中的探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浸潤式教學創新模式為切入點,對其教學實踐進行總結與分析。探究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心靈對話的平臺,使師生可以互換潛能、共同成長。
一、浸潤式教學的內涵
“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泡在液體中”“逐漸”?!敖櫋眲t解釋為“液體漸漸滲入”,“漸漸發生作用”等意思。浸潤式教學的含義是指通過創新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氛圍,使得教學主體“浸潤”在教學環境中,使得教師的知識教學,情感態度逐漸滲透到學生內心的教學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浸潤式教學是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特點和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不同的教學內容,通過情景、語言和情感等實施方式,營造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漸漸融入到課程的學習環境中,掌握并學會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溝通能力,潛移默化地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浸潤式教學實踐探索
1.情感浸潤
情感浸潤方式是利用情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方式。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很少重視情感因素,把教學局限在固定的知識傳授的框架之內。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使師生之間通過情緒的相互感染而迸發出情感的共鳴,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促使學生心情愉悅地接受知識進而領悟知識。因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要把認知和情感有機協調,用情感浸潤課堂,使情感成為教學的靈魂,使學生在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的狀態中有效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教材之外的情感因素,通過自己積極的情感體驗,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要把學生擺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關系和學生相處,尊重其人格,以平易近人的教態、親切感人的語言等方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教師真摯的情感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采用情感浸潤方式,通過教師之“情”感化學生,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2. 語言浸潤
語言浸潤是指通過教學語言這一載體,藝術性地組織教學,用語言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自覺沉浸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語言作為師生情感傳播的載體,在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情境及良好的課堂氛圍等都離不開教師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教師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藝術化的語言感染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課堂上抑揚頓挫、飽含情感的語言可以使學生不自覺地跟著教師的引導而實現主動地學習。夸美紐斯曾說過:“一個能明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該像油一樣進入學生的心里,并把知識一道帶進去。”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很多學生認為老師上課就是照本宣科、死記定義這樣一種模式,很難對課程產生興趣,就會出現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要想吸引住學生,使他們能主動沉浸在課堂氣氛之中,發自內心喜歡上心理上課就需要教師掌握語言藝術,用藝術性的語言雕琢課堂。教師可以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教學語言還要有啟發性,闡述問題時不是直接灌輸,而是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的快樂中,從而產生學習的滿足感和喜悅感。
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會被教師藝術的、情感的、思辨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好的教材都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才能傳授給學生;再博學的教師只有掌握和運用好教學語言才能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再科學的教學方法也也必須通過教學語言才能施展。
3. 情境浸潤
情境浸潤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浸潤式教學的重要實施方式。教師根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渲染融洽的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和領悟,從而激發學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潛能。情境浸潤的教學方式可以點燃學生心中的學習火焰,變教師外在說教為學生內在需求。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要巧妙、恰當地設置情境,同時注意把握情境創設的“度”,避免流于形式、走馬觀花而偏離正常的教學軌道。
教師可以通過親手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重現現實生活中的情境,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具體。圖像、動畫、聲音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產生感官刺激,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活動程序,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情境,使呆板的知識變得生動和豐富,使學生個融入到情境中去,親“心”體驗其過程,從而主動建構知識、產生感悟,實現課堂教育的目的。另外浸潤式教學改變了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現狀,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在情境體驗中分辨是非善惡,優化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健康人格。情感、語言、情境這三種浸潤方式相互聯系,有機的統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浸潤式教學以情感為主線,以藝術化的語言和靈活巧妙的情境創設為途徑,可以使學生浸潤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浸潤式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環節的改革措施,進一步研究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對浸潤式教學方式的內涵、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情感、語言和情境等浸潤式教學方式的具體實施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谷建英.淺談“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的實施.科技信息,2008. 23.
[2].朱梅.高中思想政治課浸潤式教學研究.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