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 08:46: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錢塘湖春行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多媒體應用;情景;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9-004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古代詩文閱讀第四學段規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關于“古詩文教學”在“評價建議”部分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寶庫。古詩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中考改革不斷變化,古詩文內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中的比例不斷提高,成為中考復習的重頭戲。然而,由于古詩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無論在表達形式上還是在內容涵義上,都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且大段大段的背誦,也儼然成為學生的重大負擔,以至于學生一聽到文言文就厭煩,更談不上什么學習興趣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為古詩文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創設適宜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響?!倍嗝襟w的使用,就是為了創造這種情景,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一)采用啟發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小石潭記》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學習了“記”這種文體知識,學習本文的生字讀音后,進行了朗讀,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學習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對本文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這五個問題。(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有怎樣的特點?(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無論在整體認識上,還是在作者的感情處理上,學生們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在用的時候隨時調取。
(二)采用畫面沖擊法,創設藝術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比绻處熌軐⒊橄?、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視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多媒體呈現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磥?,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通過見到的景物展開聯想,由異鄉人的“嘆”聯想到他的鄉愁。又如教學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律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難體味到多少美感。教學這首詩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凝神聽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課文朗讀,接著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畫面: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再讓學生隨伴著音樂朗讀課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興趣濃厚,加深了對課文的感知,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聲”的力量,拉近師生的距離,產生心靈的共鳴
筆者認為,無“聲”不成課。沒有了聲音,整個課堂就會失去活力,不能滋潤學生的心靈,不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聲的利用,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
(一)指導朗讀,充分體現語言的規范性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旋律優美的音樂配上名家的朗讀,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響功能,讓學生靜心地聆聽了一遍課文錄音。在傾聽中,讓學生感受朗誦的節奏,了解文本朗誦的語音語調,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課前的標準范讀,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配樂,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音樂與古詩的美感
在教古詩詞時,根據詩詞的內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調的音樂教朗讀,能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悅。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時,為了使學生領悟到這首民歌的大意,領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風光,我一邊播放《草原牧歌》改編的輕音樂,在銀幕上播放綠草如茵、牛羊滿地的草原風光幻燈片,一邊讓學生和著音樂充滿感情地朗讀。如在教學《詩經?蒹葭》這首詩時,我采用了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來導入課文,并和學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調來吟唱《蒹葭》的詩句。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也可用此方法,這首詞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歌聲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圍之中,進入對詞的學習,不必老師多費口舌,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首詞,并對它產生由衷的喜愛之情。
(三)音樂搭橋,體會意境,訓練審美
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形象、聲音、色彩、動感性等特點,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多媒體技術成了實現語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我就從網上下載沙漠冬季風光圖片來表現“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圖掃描進課件來表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妙景觀,再配上豪放、粗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學生馬上能體會到作者那豪邁粗獷的胸懷和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其中的意境美。《飲酒》一詩給學生描繪了一幅恬淡、幽靜然而卻充滿生機的田園采菊圖,學生對采菊一事容易理解,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對詩人當時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閑適的意境,那么我們就可以播放一些輕松、活潑、抒情的音樂,將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再加以適當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披文入境,很受到詩人的那種閑適之情。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防止走馬觀花
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可以大幅度增加課堂的容量。在每次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教師都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教學課件。雖然這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這樣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既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所學文言文的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語言的精美,促進詞匯的積累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材料,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利用大屏幕,教師將本課涉及到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重點實詞、重點虛詞等用法,以圖表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給學生以整體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釋文言文的句意,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
學習文言文難點是字詞句的翻譯,以前無論是教師一字一句的講解,還是采取讓學生先預習翻譯,教師再講解方法,都沒有多好的效果,學生一看到這部分知識就愁眉苦臉,差一點的學生甚至完全放棄,原因是知識點太多,內容太乏味。怎樣解決這一難題?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重點字詞句一目了然??梢砸欢我欢蔚貙W習意思,一行寫文言文的原文,對應著在下一行寫翻譯,并對重點詞語進行注釋、標注,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一節課不要求內容太多,學生也愿意學,愿意記憶。利用大屏幕,可以將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寫出來,一字一句地去解釋,讓學生反復理解,反復背誦。如講陶淵明的《飲酒》時,我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打出,寫上名句賞析,又將這句話的意思寫出來,并且出示這句話的內在含義,進行解釋,重點體會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