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20:14: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近年來,隨著陸地資源的逐步短缺,海洋開發與利用逐漸成為沿海各省、市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本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調查嘉興市海洋經濟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為政府制定促進海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政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嘉興;海洋經濟;對策
嘉興市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區域,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使嘉興市成為全省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為嘉興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1嘉興市海洋經濟現狀
近年來,嘉興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重大戰略,切實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實施濱海開發戰略,積極發展臨港工業和濱海旅游業,加快港口開發,海洋經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嘉興市海洋經濟總產出達1366.26億元,海洋經濟增加值為402.91億元。
2嘉興市海洋經濟存在的問題
2.1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目前嘉興海洋經濟仍處于粗放型開發為主的初級階段,產業發展不夠協調,質量和水平較低,缺乏海洋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在海洋經濟的總量、發展速度、產業結構、資金投入、政策力度等方面,嘉興市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海洋資源的直接開發,以初級開發為主。海洋漁業以捕撈和養殖為主,而作為附加值的深加工還很少。港口開發中公用碼頭能力不足,數量偏少,信息化管理技術跟不上,專業化碼頭尤其是專用集裝箱碼頭數量少,無論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配套港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港口資源可開發利用程度來看,都亟待改善。特別在城市后勤服務設施建設方面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使得人才的匯集速度趕不上港區的速度。臨港工業處于起步階段,大規模臨港工業布局還沒有落成。海寧觀潮和九龍山旅游受季節影響大,沿海旅游資源還未整合成一條旅游熱線,海洋的特殊環境決定了其開發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風險性,難以滿足嘉興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需要。
2.2海洋環境質量狀況較差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城市污水處理系統還未健全,人們對海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各種環保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勢。沿岸及鄰近海岸工農業、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來自錢塘江、曹娥江攜帶的內地污染物質、長江及海上污染物也呈逐年上升之勢,造成杭州灣海水的富營養化程度日益加重,存在相當程度的有機污染,是浙江省超標最為嚴重的近岸水域之一。2014年杭州灣水質均為劣四類海水。海域環境質量趨于下降,制約了海洋經濟持續發展。
2.3海洋漁業發展受到制約
近年來,嘉興市海洋資源被過度利用和消耗,涉水工程建設、填海造地、沿海大開發項目對漁業發展的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沿杭州灣水域環境質量較差,嚴重影響海洋漁業的發展。而養殖、捕撈的規模又與寧波、舟山、溫州、臺州等傳統漁業城市有較大的差距,發展受到制約。
3嘉興市海洋經濟發展建議與對策
3.1發展港航物流體系
完善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統籌港口與航運業的開發,加快以港口為中心的綜合運輸網建設,適時開展對外海航道浚深及成槽試驗,全面推進外海錨地的整治和建設工作,及三大港區海河聯運集疏運基礎設施、杭平申線等內河航道、內河碼頭和疏港公路、鐵路網絡建設。
3.2強化招商引資
強化招商引資。加強與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央、省國有大企業對接,積極爭取重大項目落戶嘉興市,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實施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創新開發模式,吸引國內外財團主體進入嘉興市海洋新興產業、海洋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基礎設施網絡、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海洋經濟發展重點領域的項目投資。
3.3構建科技創新平臺
依托嘉興科技城已有的軟件園、生物園、芯片園、通訊園和材料園等產業基礎,依托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建立省級以上涉海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技術中心和科技創新基地。完善海洋科研成果產業化扶持政策,建立海洋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開放型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海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市內外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創辦海洋科技服務機構,推進海洋科技成果的應用和轉化。加快建設1~2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加大科技興海攻關力度,重點突破一批海洋儀器與工程裝備、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精深加工、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等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大對科技興海的投入。
參考文獻
[1]張玉珍,張麗玉,曾悅等.我國近岸海域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山東環境,2003(2):32-34.
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二: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公路運輸作為靈活性最高、覆蓋范圍最廣的運輸方式,是區域之間進行經濟溝通的橋梁。本文將總結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結合目前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狀況,提出進一步加強公路運輸,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公路運輸;區域經濟;經濟發展;措施
公路運輸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對于公路運輸來說,如何正確的處理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讓公路運輸不僅適應當地的發展情況,而且推動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公路運輸是各區域之間溝通的橋梁,公路運輸最為最常用的運輸方式,為各區域人們的往來提供了便利條件。在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區域共同進步和發展。首先,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公路基礎設施有非常大的關系?;A設施的完善程度,決定了公路運輸和經濟發展的效率及總量。公路基礎設施越完善,運輸量越大,相應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越快。反之,經由當地的車輛越少,經濟發展也會相應變緩慢。其次,公路運輸的效率高、運輸成本低,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可以節省運輸費用。節省下來的費用可以應用到其他行業,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再次,交通運輸是各區域溝通的橋梁,公路運輸拉近了各區域之間的距離,公路運輸在加快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最后,公路運輸還可以調整區域的產業結構。由于公路運輸靈活性強、運輸頻繁,中間不需要倒運,可以實現門到門的服務,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這一途徑,優化服務,調整產業結構。如果對公路運輸管理不當則會影響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公路設施的建立要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如果本區域地處交通要塞,但是基礎設施不到位,很難承載過多的運輸量,造成交通癱瘓,阻礙本區域經濟發展。反之,則會出現公路設施閑置的現象。其次公路運輸量過大會限制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果本區域經濟發展非常快,公路運輸的總量將不斷的飆升,就會出現公路運輸系統癱瘓的局面,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確保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在發展公路運輸的同時,可以適當的發展其他運輸方式,最后,公路運輸落后于區域經濟發展,將會影響經濟發展的進度。公路運輸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缺少了物流運輸的支持,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會受限,經濟發展速度自然緩慢。
二、目前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狀況
(一)公路運輸基礎設施不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也在隨時變化,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休戚相關,因此,交通運輸網絡也應該不斷的更新變化。但是在我國,目前仍有很多區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交通網絡體系比較落后,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經濟日益增長的要求,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城市快速交通公路嚴重不足
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進步,對公路運輸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交通雖然給大眾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可以讓人們吃到新鮮的水果、蔬菜,但同時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為了保證蔬菜、水果的新鮮,就需要每天進行蔬菜、水果的運輸,但在快速運輸時,勢必會造成一定的運輸壓力,堵車等現象時有發生。當然這也存在道路不夠寬、道路年久失修、甚至道路坍塌等問題,影響交通運輸。
三、加強公路運輸,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公路運輸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與我們日常的生活也息息相關。但是公路運輸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主要針對當前公路運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出相應的措施,改善公路運輸的缺陷,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合理規劃公路運輸網絡布局
從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狀況來看,大多數區域的公路設施落后,無法滿足當地區域公路運輸的要求,進而阻礙區域的經濟發展。這是因為這些區域的交通網絡運輸布局不合理,多數路段缺少公路的基礎設施,公路的數量雖然很多,但是能夠承載大量運輸量的公路數量非常少,遠遠達不到目前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不僅不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還會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公路運輸的針對性,必須對公路運輸網路進行合理布局。
(二)提高公路運輸現代信息的能力
除了公路運輸網絡布局不合理之外,現代信息能力的缺失也會限制區域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公路運輸也越來越現代化?,F代信息化更快捷、準確,可以有效提高公路運輸的針對性,加快運輸效率。通過提高物流運輸效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所以說,對公路運輸實行現代信息管理,可以快速提高公路運輸效率。但是對于當前的公路運輸來說,很多地區公路運輸設施落后,缺乏現代信息化的能力。只有提高公路運輸現代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快的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
(三)開放公路交通資金投資市場
與其他行業相比,交通運輸設施投入的資金量更多,并且回報的周期也很長。對于公路運輸來說,要根據各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除了政府部門出資建設以外,還可以拓寬渠道,通過吸引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如此一來,既避免了國有資本的流失,還引發市場決定了公路運輸的發展方向。在公路運輸的投資市場更為廣闊的同時,使公路運輸更貼近市場,更有利于公路運輸的發展。
四、結束語
公路運輸靈活性強、覆蓋范圍廣、運輸效率高,對于推動區經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但公路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相互的,公路運輸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公路運輸提供更便利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郭耀光.淺談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J].時代金融(下旬),2013,(6):35-36
1.不斷推進科技創新與發展,應對金融危機的壓力與挑戰金融危機的爆發,嚴重沖擊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其各種弊端都表現出來,加速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后危機時代,我國的粗放型經濟出口難度大,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卻極易出口,這足以表明,經濟危機時期自主創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機過后,美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各個國家的經濟都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不得不改變政策,市場、資源之間矛盾重重,氣候的不斷變化、能源的安全問題和糧食的安全問題日益尖銳,形式保護主義逐漸走入市場,在國際形式復雜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歷史發展證明,我國要想在世界經濟中占據有力地位,適應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創新領域里不斷發展與進步,應把握科技革命與產業結構調整這兩大主要機遇,以使我國在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方面形成強大的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固發展。
2.推進科技創新與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戰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確保國家安全的主要因素??v觀中國近現代史,我們能夠看出,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會提高生產力、轉變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甚至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與發展?,F階段,世界能源資源嚴重稀缺、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創新與革命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科技的發展速度非??欤蟛糠謬叶家呀泴崿F了低碳經濟,部分科學家預計,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間,將會發生一場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為主要切入點,能夠從長遠的眼光去預測未來,在一些主要領域不斷加大自主創新投入,以適應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目前,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規模很大,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含量低、結構不合理,在世界產業鏈分工中,沒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業自主核心技術,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的原因。我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期,對于實現小康社會和實現創新發展是一個關鍵時期,創新型國家的概念主要是指:應以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走符合中國發展的自主創新型道路,使經濟發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為主轉化為以創新為主,通過創新帶動經濟的穩固發展,即把創新落實到建設現代化的每一步。通過自主創新,逐漸的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使我國的市場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不斷提高;通過自主創新,盡快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創新成為社會發展和抵御風險的主要因素,逐漸建立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保證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也能夠保證速度有所提升,為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為建立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科技創新指明了道路與方向,科技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會帶動和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
二、以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能夠使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力地位,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應依靠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健全創新體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從學習他國的發展模式到進行自主創新的轉變,我國經濟的穩固發展,應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推進科技創新與發展,這就應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不斷加強教育的改革??萍紕撔聭龅揭韵聨讉€方面:第一,加強科技創新的能力,應始終堅持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自主創新,在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不斷的突破核心技術的發展,做到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使科技成果逐漸的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把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改進和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創新機制,加大科技體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學研究與教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穩固基礎性建設的同時,不斷進行前沿性建設,科學、合理的配置科技資源,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應不斷的注入創新要素,逐漸的建立健全創新機制與體系。國家應增設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應建立科研基地,積極引導大型企業進行投資研發,鼓勵中小企業不斷創新,引領企業家進入科技創新的行列。第三,國家應重點進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第四,加大人力資源建設,發揮人才的優勢,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建設一批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團隊,在培養本國人才的基礎上,不斷引進外來人才,以使彼此進行交流與學習,更好的為建設現代化服務。
2.不斷的突破核心技術,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個國家的核心技術,能夠有效的提高其綜合國立和市場競爭力,現階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為主的革命正在逐漸的興起,每個國家都在向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F階段,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落后,工業發展規模大,但是實力不夠強大,資源污染高的行業比例較大,服務業發展緩慢,要想從經濟大國轉化為經濟強國,制造大國轉化為制造強國,我國必須朝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重點解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以把握重點突破難題,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大現代農業的科技投入力度,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主要特點是: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在確保事物安全的同時,還要緩解能源問題帶來的各種危機,滿足不同需求和保護環境的目的,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和其它相關產業,能夠確保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安全,使農產品實現優質、營養和功能化,引領農業走向信息化、數字化和標準化,使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第二,利用科學技術帶來的優勢,不斷開發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開發應始終堅持節能優先、創新為主、低碳環保的原則,不斷發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國的能源資源體系可持續的發展,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機制,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技發展更離不開互聯網的優勢,通過信息化引領工業化,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應廣泛的使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健全屬于我國自身的互聯網系統,加大保護力度確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國社會朝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3.建立健全評價考核機制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科技創新是關鍵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資源是核心,對于在科研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員,國家和政府應給予物質的獎勵和精神的榮譽,充分的體現國家和政府尊重知識、人才和勞動,這不僅能夠激發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還能夠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資源,不斷的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F階段,我國部分相關科研管理部門,評價和考核科研人員水平主要是通過接受多少課題、經費、文章發表的次數、專利獲得的情況等等,不夠重視成果對于現實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部分地方在評價和考核科研成果時,即使是通過論文、課題等形式進行評估,但是只是一種形式,卻沒有注重質量的提高,這樣的評價考核機制使某些科研人員的成果被他人竊取,沒有發揮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三、結論
一、高??萍籍a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輻射作用
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
目前,上海有近30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都是國際國內知名的高等學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實力。由于歷史的變遷,目前本市高校比較集中于上海的東北角(楊浦區)和西南角(徐匯區),在高校周邊還積聚了不少科研單位,形成了較為集中的研究與發展氛圍。從1999年開始,市政府在浦東張江高新技術開發區實行新一輪政策聚焦,與國家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國家醫藥管理局等部門聯手一方面吸引國外知名企業人駐,另一方面加大技術創新園區的建設,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進人園區發展,加速了技術創新源泉建設。與此同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高校在近幾年先后成立了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大學科技園,興辦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引人風險投資等等。高??萍籍a業在近3年內發展很快,已從產品經營提升到資本經營階段,并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高??萍籍a業具有大、新、活的特點:
大:即通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已形成以上市公司為主的龍頭企業,如交大南洋、復華實業、同濟科技、交大昂立等。其中交大昂立在1998年通過組合社會資本,經營規模迅速膨脹,從年營業額2億元躍升到8億元以上,保持了在保健品行業中l0年不倒的紀錄。
新:即通過政府推動和引導,企業與高校合作新辦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資本規模大、體制機制均有創新的科技企業,并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如復旦網絡、交大盈河、海鼎實業等。
活:許多已畢業的學子和留學生在母校周邊,依托母??萍?、人才優勢創辦了科技企業。這類企業數量多,機制靈活,年輕人才在其中占多數,體現了高校周邊科技產業旺盛的發展勢頭,如復旦金仕達、攜程旅游網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其共同的特點是帶著與高校周邊地區結合的強烈愿望,在形勢和政策的引導下,開始創辦中小型科技企業的。一般來說,高校的科技人員對于國家和地方政府關于工商企業的注冊、管理以及市場準入制度等了解不多,對企業在市場中如何運作也沒有足夠的經驗,而這正是地區政府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谶@一點,高校周邊出現了許多區、校合辦的科技園,專門扶持科技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目前全國有36座大學科技園,上海有4座,并在蘊釀新的大學科技園建設。事實表明,高??萍籍a業對地區經濟具有先導作用、積聚作用,輻射作用、整合作用和示范作用。
先導作用。高校要處于科技創新的前沿,必須時刻跟蹤國際科技先進水平,不斷調整其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和研究手段,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保持領先地位,這必然會對地區科技產業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上海交大的數字技術、復旦的基因技術、華東理工大學的納米技術都是具有先導性的高新技術,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集聚作用。高??萍籍a業的發展必然要求地區內的資源,包括人才、成果、技術、資金、信息、設備等,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集聚,并在集聚本地區資源的同時,吸納周邊地區的資源。這種積聚、吸納的范圍和數量將伴隨著高??萍籍a業的不斷擴大而擴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競爭活力和較好發展前景的科技型企業,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型企業群落。
輻射作用。高校科技產業作為知識資源的薈萃之地,通過知識的擴散與應用,逐步向傳統產業滲透,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加速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目前,上海有l0個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半數在徐匯區、楊浦區和張江開發區內,已積聚了500多家各類科技企業,它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和發展,必然會優勝劣汰,向周邊地區輻射,并有可能向全市乃至全國輻射。
整合作用。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的主體是高校與科研機構,技術創新的主體則是企業??萍紕撔碌年P鍵是要解決好產、學、研結合的機制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的創新能力相對較弱,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從學校分離出來的科技企業中的科技創新最為活躍。依托高校的優勢,通過發展高??萍籍a業可以整合產、學、研三方面的關系,促進各種創新要素的有機融合,使之在新的起點上、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地區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示范作用。由于高校在催生民營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發展科技產業,探索創新機制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高??萍计髽I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經營機制、經營策略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因此可以為地區內非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提供成功的經驗和有效的借鑒。像復旦、上海交大、同濟的校辦科技企業在l0年不到的時間里已實現了兩次管理理念上的飛躍,對于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發展科技企業表現出相當大的信心和決心,這對國有企業在改革中進行資產重組、技術創新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為其他社會力量創辦新型企業提供了范例。
二、促進區、校間緊密合作創造“互動雙贏"新模式
高校周邊地區的人文氛圍相對較濃,科技人才的相對密度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上有地緣優勢,所以在發展高新技術方面先行一步,盡快形成一個科技產業的高地,不僅對于本地區的發展,而且對于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都是有利的。因此,要進一步研究、關注高校周邊地區科技產業的發展,盡量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扶持,使之發展得更為迅速、健康,真正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轉變觀念,拆除圍墻,營造區、校合作的良好氛圍。
要充分認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進一步轉變觀念,破除“條塊分割”的圍墻。實踐證明,區、校之間是一種共存共榮的關系,區、校之間的合作需要雙方共同克服狹隘的“門戶”觀念。要切實增強“科教興區、科教強區”的觀念,充分認識高校的智力資源和科技優勢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要認識到利用科技力量參與地區經濟建設,既是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世紀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同時,也要讓企業認識到自己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在組合技術創新要素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拆除圍墻,實現優勢互補,使區、校合作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
2.構筑舞臺。用好載體,進一步拓展區、校合作的發展空間。
——積極開展高校與地區的長期合作,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地區經濟所進發出來的科技需求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舞臺。這幾年,徐匯區、楊浦區分別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院校建立了全面、長期的多邊合作關系,通過政府政策上的扶持、產業上的引導服務上的配套,造就了一批像復興高科技集團、交大盈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著名企業,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也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建立聯合基地,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區、校合作可把聯合研究、開發和建立生產基地作為載體,如已建立的上海交大慧谷創業中心、楊浦高科技孵化基地等。這些聯合基地把人才培養、項目開發、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市場競爭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既是增強企業和地區開發能力的一條效途徑,也是高校服務經濟建設的一種有效形式。
——創辦好高校科技園區,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實踐證明,學校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開辟了一條重要渠道。由地區政府投資參一股的復旦高科技園、上海交大高科技等,直接依托學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使技術密集的科技攻關成果較快地實現產業化,在增加地方財政稅收的時,也進一步推動了地區經濟和高??萍籍a業的發展。
——突出政府的服務功能,開展多形式和深層次的區、校合作。要不斷完善政府的服務體系,強化政府的服務功能,積極推動高校后勤工作社會化的改革。要大力發展以高校教師、學生和科技人員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服務業,如政府可提供土地資源,幫助高校在校園外興建教師和學生公寓,并在生活區內參與物業管理,引進商業服務業、中介服務業、拓展文化和生活服務業。而高校也可以利用其豐富的圖書資源、信息網絡、體育場館等,有條件地向地區開放,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利用高校的綜合優勢,參與地區工業企業的改革。大學的科研成果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工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萍计髽I可以運用“技術+資金”的模式,對地區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或資產重組,可充分利用這些企業的閑置廠房與現有設備,以產業為導向,以技術為依托,以資金為后盾,實現傳統工業企業的第二次創業,這既可以拓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途徑,又可以為地區工業注入新的活力。
3.完善政策。強化服務,為區、校合作營造完美的創業環境。
——要突出產業導向,對高校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實行“政策聚焦”。地方政府要立足長遠,著眼于全局,鼓勵創辦各種創業中心和科技型企業,努力為高??萍计髽I發展營造寬松的創業環境。要根據市政府的“科技成果轉化十八條”的政策精神,創造性地與地方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稅收、金融、外貿、物價、土地等各種政策服務,讓科技型企業在創業初期以凝聚人才、吸引資本和快速積累為主,積蓄力量,使其盡快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利用高校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政府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薈萃的優勢,完善人才機制和內部運行機制,以優惠的人才政策,把高校中大批有膽有識、有真才實學的科技精英吸引到高新技術產業的舞臺上來。要海納百川,積極吸納國內外、校內外的優秀人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柔性”人才政策,鼓勵人才流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使其發展成為地區中的科技制高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制體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由于高科技產業本身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行業,其發展既要有國家投資的“輸血”機制,更要有運用政府扶植來營造自身的“造血”功能。對于目前高科技企業存在的融資瓶頸制約的問題,可采取地方政府“投”一點,高校自己“出”一點,科技企業“籌”一點的方式,組成“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或“科技企業投資基金”,來增加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也可以通過政府的融資擔保、貸款貼息、技術入股、股權轉讓等方式來拓寬融資渠道,引導各類資金介入。此外,還可以鼓勵科技企業與社會資本結合,通過引入民間資本風險投資以及創業板掛牌上市等途徑,促進科技成果面向市場,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業化。
4.深化改革。完善體制。充分發揮高校在區、校合作中的先導作用。
——鼓勵高校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掛職。提倡高校科技人員進入區屬企業。通過雙方的接觸,激發科技人員的靈感,拆除企業與科技人員之間的“圍墻”。實際上,企業不僅需要高新技術成果,更需要的是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和經營理念,而這些單靠科技人員在科研院所是研究不出來的。
——改革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機制,激活科技創新源頭。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必須從分配機制人手,充分調動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蒲谐晒D化的主體是科技人員,落實他們在科研成果轉化后的經濟權益,允許和鼓勵科技人員將科研成果作為無形資產參與入股與分配,對于激勵廣大科技人員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至關重要。知識經濟的分配方式與工業經濟時代不同,在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實行按才能與股份,并按業績得報酬的分配方式。知識經濟的核心環節是技術創新,其分配制度必須體現知識、信息、技術的價值。超級秘書網
——鼓勵科技成果持有者興辦企業。這一方面可以確保知識產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企業與成果所有者相互之間的扯皮,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為此,要制訂鼓勵科技企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和政策,獎勵帶頭創業、敢于創業并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
1.1總體水平不高
經過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我國2014年的GDP將高達10萬億美元,雖然近年來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在增長,但是總體水平不高,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中階段,收入處于中低水平。
1.2各地區發展不平衡
國西部、中部的經濟發展長期不如東部、南部沿海城市,反映出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且情況比較嚴重,數據顯示,經濟水平最低的城市甚至不如經濟水平最高城市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是鄉鎮和城市之間的,而且是城市和城市、地區和地區之間的。
1.3工業化水平低
雖然在數量上我國工業在經濟中占據的比例已經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當前國家工業化程度是從工業化附加增值效率反映出來的,而不僅僅是工業化數量。工業效率提高才能帶動經濟水平提高,人民才有更強大的消費能力,以此帶動諸如服務業等行業的增長。因此我國的工業化水平仍然不高,特別是在計算機、汽車等高科技領域,基本上都是依靠國外知識產權和先進技術,核心技術并不屬于我們。
1.4城市化水平不高
我國的城市人口數量在2012年超過了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但是由于城市化不平衡現象,由于城市建設占據了大量耕地,農民不得已進入城市從事薪資很低的艱辛工作,這并不能稱之為城市化,實際上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1.5人民生活壓力大
物價上漲是現在人民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前段時間燃料價格也在上漲,這也說明很多行業、物品價格也會隨之上漲,這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壓力。
1.6自然資源負擔重
我國人口數量急劇增長,人口密度也在不斷加大,但是可用土地是有限的,因此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小。目前我國的淡水資源是每人2160立方米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為每人7000立方米,還有我國的石油已經很難滿足自身需求,大部分石油需要進口。
2.劃小經濟管理范圍的重要性
我國的經濟體系正處于轉型時期,人均GDP僅是世界人均GPD的一半左右,造成社會發展和國家組織管理結構不相適應,因此必須劃小經濟管理范圍,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成熟,中西部和中部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都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劃小經濟管理范圍,施行適合區域實際的經濟發展計劃;我國沿海地區的科技水平較為先進,已經開始廣泛應用各種新技術和新產品,而相對的我國中西部由于缺乏先進技術的支持,生產力不及沿海地區,因此劃小經濟管理范圍才能實現經濟協調發展。
3.劃小經濟管理范圍的實際情況
3.1放眼世界,針對實際
要做好劃小經濟范圍管理工作,必須立足實際和本地,放眼世界,必須要充分了解每個地區的人文狀況和地理情況,才能針對當地實際經濟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對自身的缺點和優勢有充分了解,才能抑短揚長。
3.2加強沿海和內陸城市的合作
我國內陸城市經濟水平不及沿海城市,因此內陸城市要在劃小經濟管理范圍的基礎上,首先明確發展目標,和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開展合作,爭取獲得更多的投資,讓沿海城市帶動內陸城市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3把握機遇,開拓市場
要充分實施劃小經濟范圍管理工作,應該發揮地區優勢,加強發展地方產業。例如廣西河池有一個小縣城叫天峨縣,水資源豐富,當地居民原先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產業大都是種植果樹和沙木,經濟水平不高。隨后意識到該縣豐富的水資源,在這里建立了龍灘水電站,這也是亞洲最大的水電站。而該縣的旅游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整個地區的經濟水平都得了大幅度提升。
3.4促進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創新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的崛起將對中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擬對如何發展縣域經濟作一初步探討。
一、制定科學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總抓手,沒有科學的發展規劃作為指導,容易造成發展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學可行的縣域經濟規劃對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一)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當前,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全局,轉變傳統發展觀念,在產業設計、產業布局、產業發展前景上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規劃本地區產業結構、產業分工,使地區產業布局更趨科學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規律,搶占先機。制定發展規劃要著力做好定位——宏觀的和微觀的區位分析與選擇、定性——發展內容和主題的分析與選擇、定量——發展規模的分析與選擇三個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區實際。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間在資源、區位、發展速度等方面差異較大,因此,制定縣域經濟發展規劃要以科學、理性的眼光和思維充分考慮地區實際,在發展進度、發展規模、產業項目上務求實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學和假大空。要根據區域內資源稟賦特征,建立合理的產業體系。(三)要堅定不移的實施。有了規劃就要堅定不移的執行,如果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規劃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在落實規劃過程中,要力戒隨意性和短期行為,不因一時一事的影響隨意改變發展規劃而追求短期效應。當然,規劃是依據當時的情況而制定的,隨著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其局限性也會顯現出來,這就需要在實施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務求切合實際,緊跟時展步伐。
二、高質量、高信譽度、高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的集中表現,也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因此,縣域經濟發展應切實做好名牌戰略工作,樹立名牌意識,強化名牌觀念,積極探索實施名牌戰略的新路子。(一)強化創名牌意識。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宣傳名牌,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推介名牌、保護名牌、爭創名牌的宣傳網站,在擴大宣傳的同時,引導現有知名、著名和馳名商標及產品,參加各種博覽會、展銷會活動,引導企業運用現代營銷,強化廣告和形象策劃,塑造企業形象,打好名牌戰略,叫響地方品牌。
(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茖W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實施名牌戰略的先導。政府要意識在先,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跟蹤行業技術發展前沿,指導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進行自主開發與技術創新。幫助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產品及服務項目的研發中心,開展技術攻關,創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產品。利用技術協作網絡,增強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所之間的協作,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名牌的成長是一個動態過程,企業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做到生產一代、儲備一代、試制一代、構思一代,適應市場潮流,引領市場潮流。(三)擴大名牌經營規模。名牌具有強大擴張的內在動力,名牌發展與規模經營緊緊相依,相輔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導和鼓勵企業擴大經營規模,以名牌產品為龍頭,以優勢企業為核心,通過聯合、兼并、控股、收購等形式,聚集具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大集團的力量,以提高名牌產品市場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配套生產,形成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的經營格局和名牌產品產業鏈,擴大名牌產品生產規模。
《萬國郵政公約》第一條明確規定郵政“以合理的價格在領土的每一角落提供經常、優質的基本郵政業務。”提供普遍服務的義務,即郵政服務網點要普及、資費要低廉、對傳播文化類及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郵件要給予優惠,力求做到國家每個公民都能使用郵政。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德國等一大批國家先后實行了郵政改革。進入21世紀,英國、日本、奧地利等國家郵政也紛紛實行郵政政企分開。這次改革特點是放開市場管制、實行政企分開,甚至是私有化。世界范圍的郵政改革有深刻的經濟、技術背景,也符合郵政行業的特殊規律。中國郵政經過百年的風風雨雨,在世紀之交,也開始了義無反顧的改革歷程。因此,我認為研究中國郵政改革發展對中國郵政如何在改革中生存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本文以郵政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郵政企業的經營業務及特征,從現狀中分析了其改革的初步成效,并研究改革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同時借鑒國外郵政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提出適合我國郵政業現狀的改革方案以及方案的具體設計。本文研究的核心思路是在我國郵政業的現實情況中,尋找的也是一條適合當前實際情況的改革發展之路,而不是理論上的改革模式。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和數據描述等方法。文獻法主要應用于中國郵政改革理論分析,為中國郵政改革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創新基礎。在分析中國郵政改革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時,較多的應用了數據描述的方法,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和實例,以求得較為適當的結論和對策。
三、設計提綱安排
一、郵政業的界定及特征
二、我國郵政業改革發展現狀
(一)我國郵政業改革現狀及初步成效
(二)我國郵政業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面臨問題
2.原因分析
三、中國郵政改革發展
(一)中國郵政改革發展的宏觀路徑
1、政企分開是必然選擇
2、郵政業務的分類改革
3、對于儲蓄銀行的思考
(二)中國郵政改革發展的微觀舉措
1、郵政政企分開,理清管理者和經營者的關系
2、建立郵政普遍服務的補償機制
本研究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克拉瑪依市、塔城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石河子市共13個地州市的15所特殊教育學校的專任教師為調查對象,合計發放問卷354份,回收354份,回收率100.0%;剔除未作答題目占1/4以上的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320份,有效率90.4%。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為:男74人(23.1%)、女246人(76.9%);漢族223(69.7%),少數民族97(30.3%);任教學段在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的人數分別為22(6.9%)、181(56.6%)、84(26.2%)、33(10.3%)。2.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使用自編調查問卷對新疆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進行了調查。問卷題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和填空題,問卷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教師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師學歷教育情況,第三部分是教師非學歷教育情況。其中,第一部分共有10個項目,主要包括:性別、民族、年齡、教齡、特教教齡、單位性質、單位所在地區、編制、職稱和所教年級;第二部分共有6個項目,主要包括:初始學歷級別、專業、畢業院校類別,當前學歷級別、專業、畢業院校類別;第三部分共有7個項目,主要包括:培訓級別、次數、內容、效果、問題、影響與需求。問卷調查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由接受過培訓的主試主持實施。為了保證作答的真實性,采用無記名答卷方式,并當場收回問卷。使用自編訪談問卷對新疆15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共有60余名特教教師參加了訪談,內容包括特教教師繼續教育的途徑、內容、次數、級別、成效、影響因素及培訓需求等。訪談所得信息依據問卷結構進行歸類,在后續分析問卷結果時參考訪談內容進行一些補充說明。
2研究結果
2.1特殊教育教師的年齡、教齡和特教教齡現狀
經統計分析,發現在四個年齡段中,人數最多、比例最大是30歲及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師,人數達到124人,占本次調查有效樣本的38.8%。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比例呈不斷下降的態勢(見表1)。對教齡和特教教齡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教齡、特教教齡在5年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師人數最多、比例最大,分別有100人和150人,占本次調查有效樣本總數的31.3%和48.4%,教齡、特教教齡在11-20年以下的教師人數及比例次之。特教教齡在6-10年、11-20年、≥21年段的教師比例均低于教齡在這三個段的教師比例,但特教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比例卻遠遠高于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兩者的差異達到17.1個百分點(見表2)。新疆特殊教育教師年齡、教齡和特教教齡的現狀表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偏向年輕化,有相當比例的特教教師是從普通學校轉崗而來,這既顯示出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也昭示著教師繼續教育任務的艱巨性。
2.2特殊教育教師的學歷教育
經統計分析,發現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初始學歷以高中及中專為主,這一學歷的教師有129人,占本次調查有效樣本總數的40.3%;因高學歷教師人數較少,在統計分析時將碩士學位教師與本科學歷教師合并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這部分教師僅有82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5.63%,其中碩士學位的教師無一人。為檢驗初始學歷教師與當前學歷教師人數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我們進行了兩個相關樣本的非參數檢驗(McNemar變化顯著性檢驗),結果發現Z=-12.367,P<0.001,這說明教師們都在積極參加學歷進修,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為檢驗每種學歷教育的人數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我們進一步分別對兩種學歷中的人數進行了檢驗。通過對初始學歷的人數分布進行卡方檢驗(χ2(2)=10.43,P<0.01),發現三種學歷結構的人數分布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高中、中專與大專學歷教師人數顯著高于本科學歷教師。對當前學歷的教師人數分布進行卡方檢驗(χ2(2)=201.08,P<0.001),結果發現三種學歷教師人數也存在顯著差異,本科及以上人數要顯著高于大專、高中、中專學歷人數,具體表現為: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學歷變成了以本科學歷為主,這一學歷的教師有218人,占有效樣本的68.1%,和初始學歷時的本科學歷教師比例(25.63%)相比提高了近43個百分點;??茖W歷的教師比例(86人,26.88%)和初始學歷時的??茖W歷教師比例(109人,34.06%)相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高中及中專學歷教師比例(15人,4.69%)和初始學歷時的高中及中專學歷教師比例(40.3%)相比下降了近36個百分點,碩士學位教師有1名,實現了零的突破(見表3)。本研究樣本中,獲得學歷提升的特殊教育教師共有187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58.44%,超過了一半。對不同學歷特殊教育教師獲得學歷提升的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高中及中專學歷層次的教師獲得學歷提升的人數最多、比例最高,有114人,達到84.4%;大專層次的教師獲得學歷提升的人數和比例次之,有73人,達到67.0%,本科層次的教師獲得學歷提升的比例為零(見表4)。通過對初始學歷與教師接受學歷提升進行相關分析(r=0.602,P<0.001),結果發現初始學歷與教師接受學歷提升呈顯著正相關,即學歷越低越接受學歷提升教育。在專業類型上,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初始學歷專業同當前學歷專業存在著顯著差異。初始學歷專業為普通教育類、特殊教育類和非師范類的特殊教育教師比例分別為58.6%(188人)、20.1%(64人)、21.2%(68人),其中教師人數最集中的前五位專業分別是特殊教育(53人,16.7%)、中文(36人,11.2%)、學前教育(21人,6.5%)、信息技術(18人,5.5%)和醫學(16人,5.0%)。在接受學歷教育、取得當前學歷后,教師的專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當前學歷專業為普通教育類、特殊教育類和非師范類專業的教師比例變為77.2%(247人)、7.1%(23人)和15.6%(50人),教師人數在前五位的專業變成了中文(94人,29.5%)、特殊教育(24人,7.6%)、小學教育(16人,5.0%)、數學(14人,4.4%)和醫學(14人,4.4%),普通教育類學歷專業(尤其是中文專業)的教師比例大幅提高,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比例下降了9個百分點。
2.3特殊教育教師的非學歷教育
表5數據顯示,本研究樣本中,絕大多數的教師(271人,84.69%)都接受過特殊教育專業非學歷教育,其中,接受過1-2次教育的教師人數最多,有167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52.19%,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特殊教育專業非學歷教育的教師還有49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5.31%。特殊教育教齡也與教師的非學歷教育次數呈顯著正相關(r=0.285,P<0.001),教齡越長接受的非學歷教育的次數越多。我們具體分析發現:特教教齡在5年及以下的教師未接受過特殊教育專業非學歷教育的比例最高,占這部分教師的五分之一,接受非學歷教育的次數也以1-2次為主(93人,占這部分教師的60%);特教教齡在6年及以上的教師接受3-5及5次以上特殊教育專業非學歷教育的機會要更多一些(見表5)。經統計分析,發現本研究樣本中,接受過自治區級非學歷教育的教師比例最高(55.3%),接受過國家級非學歷教育的教師比例次之(20.3%),接受過校級、市級非學歷教育的教師比例都比較低,分別為13.8%、10.6%(見表6)。對非學歷教育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絕大多數教師(229人次,占被調查有效樣本的71.6%)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基本理論教育,接受特殊教育專業技能教育的教師有130人次,占被調查有效樣本的40.6%。本研究有效樣本中,認為自己在非學歷教育中收獲很多的教師比例最高(205人,64.0%),有24.7%的特教教師認為非學歷教育效果一般,有10%的教師感覺所接受非學歷教育對自己幫助有限或不明顯,還有1.3%的教師反映所接受非學歷教育對自己沒有幫助(見表7)。對非學歷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發現被特教教師排在前四位的問題是:“培訓內容與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結合不緊密”(192人次,60.0%)、“教育方法偏重于單向灌輸、忽視學員的感受和體驗”(135人次,42.19%)、“培訓次數太少”(124人次,38.75%)和“培訓計劃一刀切”(81人次,25.31%)(見圖1)。還有少量教師認為“培訓次數太多(11人次,0.03%)對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制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專業指導”(222人次,69.4%)、“缺乏經費保障”(166人次,51.9%)、“沒有充足的時間”(125人次,39.1%)、“缺乏良好的環境”(102人次,31.9%)、“其它”(10人次,3.1%)。在未來的非學歷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師最迫切希望學習的前五項內容分別為:特殊兒童心理輔導(197人次,61.6%)、康復知識技能(188人次,58.8%)、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經驗(153人次,47.8%)、現代教育技術(120人次,37.5%)、學習學生管理的理論與經驗(118人次,36.88%),特殊教育前沿理論(112人次,35.0%)、國外特殊教育形勢與動態(85人次,26.6%)和特教研究方法(67人次,20.9%)排在第六、七、八位(見圖2)。
3討論
3.1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總體成效的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通過學歷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總體資格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先天不足狀況有了較大改善。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學歷已由當初的以高中和中師為主(40.31%)轉變為目前的以本科為主(68.13%),這一比例和北京市本科學歷特殊教育教師比例(73.1%)[9]相比雖然還低5個百分點,但和全國本科學歷特殊教育教師比例(58.4%)[10]相比卻已高出近十個百分點。從專業化水平來看,通過非學歷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特殊教育專業素質得到了較大提升。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整體而言雖然比較年輕,而且有大量教師是從普通學校轉崗過來,但84.69%的教師都接受過特殊教育非學歷教育,該比例已基本接近全國接受過特殊教育非學歷教育的教師比例(90%)[11]。從非學歷教育的級別來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師所接受的非學歷教育層次比較高,主要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培訓。其中:接受過國家級培訓的教師占到20.3%,超過五分之一,接受自治區級培訓的教師占到55.3%,超過一半,這兩部分教師加起來比例達到75.6%,該比例遠超過全國接受過省級和國家級培訓的特殊教育教師比例(15.2%)[12]。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教育級別比較高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新疆充分利用了國家和地方教師繼續教育的大平臺,尤其是“國培計劃”對中西部地區的重點支持政策和對緊缺薄弱學科的傾斜政策[13],二是新疆自治區出臺并實施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專項規劃,搭建起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專有平臺[14]。這表明,國家及新疆自治區政府“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動促進了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說,國家和地方政府切實擔負起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統籌、指導和實施責任,對于推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具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政治價值。
3.2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奮進背后的省思
從研究結果來看,不同學歷教師獲得學歷提升的情況有很大差異,顯示出初始學歷低的教師比初始學歷高的教師學歷提升比例大的趨勢,其中初始學歷為本科的教師學歷提升的比例低到零,致使新疆碩士學位特殊教育教師只有1人,比例僅為0.3%,該比例遠低于全國碩士及以上學歷特殊教育教師比例(5.0%)[15]。新疆本科學歷特殊教育教師的高比例與碩士學位以上特殊教育教師的低比例之間的懸殊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師學歷教育奮進的成效,可能更多地源于教師資格達標硬性要求下教師出于對“外煉”的職業資格功利的考慮,但教師“內修品格”的意識卻并未被喚醒與激活[16],這顯示出學歷補償時代后,教師繼續教育激勵機制缺乏狀態下,新疆特殊教育面臨教師發展和完善自我的專業自主發展困境。從學歷教育的專業來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師存在著專業發展的迷思。新疆特殊教育教師中,初始學歷專業為特殊教育的教師比例本來就比較低,只有16.7%,該比例幾乎是全國初始學歷專業為特殊教育的教師比例(31.9%)的一半,在經過學歷提升后,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矛盾更加嚴峻,當前學歷專業為特殊教育的教師比例降到了7.6%,此比例幾乎是全國當前學歷專業為特殊教育的教師比例(21.8%)[17]的三分之一。特殊兒童問題與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特殊教育是一個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領域,特殊教育學校通過引進非師范類及普通教育專業教師來緩和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與師資短缺的矛盾本也是無可奈何之舉,教師在學歷進修中選擇普通教育專業以彌補職前培養無法涉及的某些缺憾和空白點,也在情理之中,但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當前學歷專業為特殊教育的比例低至7.6%,這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迷思,即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性體現在哪里?特殊教育教師又該如何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探究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產生迷思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新疆特殊教育基礎薄弱,特殊教育管理理念與實踐存在普教化傾向[18];二是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和資格證書制度遲遲未出臺,無法規范特殊教育教師教育,引領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19]。從非學歷教育的次數來看,雖然絕大多數教師都接受過非學歷教育,但還有15.31%的教師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同時,接受過非學歷教育的教師所接受的培訓次數也偏少,超過一半(52.19%)的教師都只培訓了1-2次,接受過5次以上培訓的教師比例很小,只有10.94%,該比例遠低于全國接受過5次以上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教師比例(46%)[20]。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教育次數偏少與地(州、市)和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師繼續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缺失有關,參加過校級和市級培訓的教師加起來才僅有24.4%。國家及自治區級政府在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中是應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及自治區級政府應該并能夠包辦一切,期望國家和自治區解決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所有問題,都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卻并不切合實際。因為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會面臨大量的經常性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不可能依靠一兩次的集中培訓解決完,需要即時指導。同時,特殊兒童自身的復雜性也使“每個學校和課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有關的教師最能夠診斷出來,……也只有當有關的教師參與了整個過程,并一致同意問題的診斷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有效的變革才能成為可能”[21]。此外,忽略地(州、市)及特殊教育學校自己本身的主體作用,也會削弱國家和自治區級培訓的效益。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就發現,部分地州市級政府由于缺乏對特殊教育的責任意識,沒有將教師培訓與學校建設統籌安排部署,致使多所學校錯失了自治區級培訓機會。還有部分學校在派出參訓教師時帶有隨意性和盲目性,不按要求選派教師,使有些教師過度培訓,而有些教師又一直沒有機會參加培訓。因此,校本培訓和市級培訓的主體地位不應也不可偏廢。
3.3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質量和效益的反思
質量和效益是繼續教育的生命線,是繼續教育研究領域最令人關注的問題。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盡管絕大多數的老師對非學歷教育的總體效果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認為收獲很大的教師比例達到64%,但我們也應看到,還有36%的教師對非學歷教育的效果持中立甚至是消極的態度,此外,有69.5%的教師依然認為目前自身專業發展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專業指導。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教育的級別相對于全國而言比較高,但即便如此,依然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師對非學歷教育的效果不甚滿意,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老師依然感覺當前缺乏專業指導。這說明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還存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這種落差的產生可能與以下兩個方面因素有關。一是粗放式教育模式削弱了教育的針對性。從調查結果來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需求具有較大差異,這和田寅生等人對江蘇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繼續教育的需求調查結果基本一致[22]。特殊教育教師需求的多元化是源于教師作為培訓對象本身所帶有的變量(背景變量、發展變量和環境變量)[23]的多樣化。新疆開展特殊教育非學歷教育時,采取的是全國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教育的通用模式,即綜合性、不分類的方式[24],無法顧及對象變量不同所帶來的需求差異,從最初的不分專業的“大一統”特殊教育培訓到后來的分專業培訓,都屬于粗放式培訓,在一個培訓班中,有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職業發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的教師。教師之間存在太大的異質性,但大家卻把解決差異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訓本身,這就讓培訓承載著不能承受之重的社會期待,其最終結果必然是部分教師認為培訓計劃一刀切、缺乏針對性,培訓效果不佳。二是“知與行”的分離削弱了教育的實踐性。從調查結果來看,在非學歷教育內容中,特殊教育基礎理論居于主體,占了71.6%,實踐技能占了40.6%。但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論類內容卻被教師們排在了后幾位(“特殊教育前沿理論”和“國外特殊教育形勢與動態”分別排在第六和第七位),排在前五位的“學習特殊兒童心理輔導”“康復知識技能”“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經驗”“學生管理的理論與經驗”和“現代教育技術”基本上都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踐知識和技能。從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有60.0%教師認為培訓“結合教學不緊密”,有42.19%教師認為理論培訓者“單向灌輸、忽視學員的感受和體驗。這表明,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教育中,繼續教育供給和需求存在著不相適應性,培訓者與參訓者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目標期待與路徑選擇,培訓者似乎看到了未來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但參訓者則希望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研究結果也顯示出特殊教育理論在教師教育實踐行為中處于一種無力與日趨祛魅的尷尬境地,參訓者對于培訓者的“話語霸權”和自身的“失語”非常不滿,對爭取“話語權”充滿了渴望。在特殊教育教師非學歷培訓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論走弱現象的產生與它和教育實踐之間的較量、博弈密切相關,在這場博弈中,特殊教育理論的失利,看似與哈貝馬斯所論述的“工具理性”[25]的追求并無二致,但卻也是源于教育實踐者面對特殊兒童問題越來越復雜時無力、焦慮、困惑、挫折與掙扎的迫切訴求,同時也源自于教育實踐者主體意識的覺醒以及社會對特殊教育工作效率的執著追求。因此,再次追問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脫離“這一多年煮不爛的老問題”[26],探尋彌合理論與實踐之間鴻溝的路徑,促進“知與行”的有效結合,便成為當今特殊教育培訓者不能不面對、不能不思考并且不能不去探索的現實問題。
4建議
4.1優化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制度環境
OECD認為,教師職業的持續更新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率,促成教育改革的關鍵[27]。而和根據社會變遷呼吁教師積極參與繼續教育的道德感召方式相比,政策因素能夠更加持久和穩定地影響教師的繼續教育選擇[28]。因此,要使繼續教育從理念呼吁層面轉向行動、實踐層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國家的高度來規范和管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從公共政策層面不斷優化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制度環境,保障和激勵特殊教育教師有效地進行繼續教育。當然,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政策不應是一個獨立的政策,它應該配以內在一致的、綜合的、持續的特殊教育教師政策。因此,要使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有效運行,就應著力設計系統化的特殊教育教師政策,如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資格證書制度、津貼制度等,這種制度要關注“職業要求”,但更重要的是進行“生命關懷”,要體現出“人們對特教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一個從業者,在社會及職業系統中的價值定位與認同。即,特教教師的社會地位及外在的資源占有、報酬分配及精神上的自我體驗等是相輔相成的”[29]。
4.2搭建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學校平臺
雖然制度的激勵應成為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根本激勵,但由于制度建設涉及到教育體系的根基,這就使得制度建設本身變得異常復雜。制度的復雜性決定了要形成普遍適用的促進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制度,還需要很長時間[30]。在普遍適用的制度基礎還比較缺乏的情況下,特殊教育學校內部微觀環境就成為宏觀政策的良好替代。因此,學校能否搭建一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就成為影響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關鍵因素。而這種平臺能否搭建起來,又取決于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對教學和行政的領導力,即能否在學校內部建立完善的學習制度,用科學的、人本化的評價和獎懲分明的組織管理把學校創建成“學習型組織”,使教師感受到專業發展的適度壓力和動力,從而把繼續教育作為自身工作與生活的訴求。在校本研修越來越成為普遍訴求的情況下,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對教學和行政的領導力便成為提升教師繼續教育效果的前提。
4.3構建基于教師需求和學習導向的參與式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