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02:24: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09年中國審批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性文件數量之多、時間之密集、影響范圍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陳宣慶表示,2010年還將出臺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性文件。
這一輪批復的區域規劃,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尚需觀察。已有專家指出,要防止區域規劃遍地開花,新一輪投資潮帶來新一輪泡沫。
在剛剛戴上“國際旅游島”帽子的海南,撲面而來的是洶涌的房地產投資。媒體估計短期內進入海南的房地產投資總額從1500億元至4000億元不等,更出現了每平方米7萬元的房價。無論總額還是單價,都遠非十多年前那場地產泡沫可比。
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中國區域發展的動力,地方政府最渴望的就是投資進入。獲得批準的區域發展規劃能引發該區域的投資熱潮,解釋了這些年新區域發展規劃不斷的現象。
規劃帶來投資潮,大致有兩個途徑:一是國家給出的規劃,必然配套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方便向中央申請項目和資金;二是規劃給定的一些優惠條件或獨特政策或曰試驗權,會吸引一些民間資本的投入。
各類區域發展規劃之所以能引發投資熱潮,在于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喜歡使用“窗口效應”的做法:找一個試點,給一些特殊條件,制造一個政策高地,來吸引投資。這是中國發展模式的一個獨特經驗。其前提是,一些政策還沒有全面放開,部分地方的放開必然帶來“政策紅利”。
新階段出臺的區域規劃,不是著眼于給這些區域多少政策優惠、多少投資項目,而是給予更多的制度創新和實驗的自力。
眼下令人擔心的,是地區間盲目攀比,投資沖動再度泛濫。
破除政策藩籬,推進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應該發揮人的主動性,使其用自己掌握的資源去創造財富、發展經濟。就像海南可以做高爾夫旅游一樣,云南就會有疑問,為什么我不可以。制造相對政策優勢區域,反映了當前政策對資源的控制與限制,在金融與土地領域,在行業壟斷與禁入上,在地方政府對經濟的管束方面,還沒有完全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
海南非特例。大批區域規劃是在符合國家戰略和發揮地方比較優勢的構想中進行的,意在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其實不管是何種地域,放開政策空間,在平等的資源使用能力下,融合由下至上的規劃方法,結合自身稟賦制訂符合發展規劃、發揮民間智慧與資源配置的積極性,并不會比當前的少數試點靠獲取政策紅利要差,更不會讓其他地區在此等規劃面前有發展機會的不公平感。
目前,無論是經驗、智慧、資本充裕度還是各區域基礎設施完備程度,都使改變“窗口效應”模式成為可能,欠缺的也許只是破除部門和區域既得利益的改革勇氣。
關鍵詞:曲靖市 區域規劃城市特色 特色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2 文獻標識碼: A
區域規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土地利用的總體部署[1]。它以跨行政區的經濟聯系緊密地區為對象,目的是為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區域格局[2]。區域規劃不同于經濟區劃和城市規劃。它是以經濟區范圍為主體的規劃,因此,經濟區劃是區域規劃的依據和基礎,而區域規劃又是城市規劃的前提和依據[3]。區域規劃是編制國民經濟中長期計劃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國經濟管理體制的基礎部分,中國要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就必須強化區域規劃[4]。
1 區域規劃研究的概況
1.1 研究背景
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管理層,對區域規劃都越來越重視,這種重視的基礎在于區域規劃的優勢,基于以上分析的區域規劃的重要性,本文以曲靖市南盤江(九龍山--越州段)沿線區域規劃為例,探討區域保護利用規劃。分析得出案例區域規劃落實了曲靖市城鄉互動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凸顯以山水為主要脈絡的城鄉歷史和文化記憶、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切實改善民生。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通過分析總結曲靖市南盤江區域規劃的工作經驗,促進各方面從更高的層面,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長遠的眼光去謀劃各地區、各行業的發展,使得區域內各類開發建設行為在區域規劃的統籌安排和綜合調控下,合理、有序、健康、協調發展。
作為有效保護控制城鄉居民點周邊的自然山體、河流水系,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改善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新型城鎮化的典型示范區,南盤江沿線成為了具有良好生態效益、景觀效益、文化效益和產業效益的城市生態涵養區、城市休閑功能區、城鄉文化記憶帶和區域旅游功能區,并由此帶動和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2 南盤江區域規劃的概況
2.1 南盤江區域規劃的理念
規劃的核心理念表述為“山水承夢”,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文化先導
以城鄉統籌的新型城鎮化為指引,注重以人為本的城市文化特色彰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展示曲靖獨特的聚落形成與生長特征;
(2)有機生長
以生態環境和特色景觀保護為原則,探索曲靖以生態和諧為先導的“有機生長”方式;
(3)產城共榮
以產業提升和人口流動引導為基礎,實現曲靖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產城共榮”。以城市文化特色為先導,以生態保護的有機生長為前提,以產城共榮為支撐,使規劃區成為曲靖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范區[5]。
2.2 區域規劃的規劃范圍與層次
南盤江沿線區域規劃分為區域總體規劃、鎮區規劃、村莊規劃三個層次。區域總體規劃范圍位于曲靖市中心城區東側,以東外環和沾潦公路為東界,南至越州工業園區,西側以曲靖-陸良和曲靖-勝境關高速公路為界,北至九龍山,總面積約230平方公里[6]。
2.3 區域規劃的技術路線
規劃基于對南盤江沿線區域現存的主要問題與規劃目標之間的矛盾分析,分三個層次展開,實現了規劃策略到規劃措施的落實。
第一層次:規劃策略研究通過三個關鍵途徑,實現對空間、功能兩個決定性要素的規劃策略研究。城市特色是根本、生態安全是前提、產業布局是支撐。從歷史觀出發,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上研究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從全面的生態安全評估出發,為規劃選址與利用策劃提供安全前提;從全局觀出發,從更大空間范圍考慮規劃地段的定位和發展策略。
第二層次:系統方案落實對第一層次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落實。包括空間結構、用地系統、交通系統、公共服務設施系統、綠地系統、生態系統、總體城市設計、公用設施、綜合防災等方面的規劃建議與控制內容。
第三層次:城市設計與策劃以特色空間為骨架,構建城市設計體系。確定規劃區內重要的片區、路徑、節點,以及其指標控制體系。并對重要節點進行修規深度的城市設計及策劃[7]。
3城市區域規劃與城市特色的關聯
3.1 城市特色引導規劃重點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谶@個根本認識,曲靖的區域規劃將城市特色和特色空間規劃作為項目核心的工作內容,并在這一工作的指引下,完成新型城鎮化思想指導下的城鎮空間整合、人口引導、資源配置、管理策略的制定,曲靖及規劃區城市特色的挖掘,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诔鞘刑厣蜕鷳B要求,提出曲靖城市空間發展的策略,產業提升轉型的具體策略,區域交通策略,鎮區的規模及功能引導,村莊改造整理策略,重要節點的設計與策劃等重點任務。
4曲靖市南盤江區域城市特色的研究
4.1 城市特色與特色空間
4.1.1城市特色的基礎理論
城市特色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文化、歷史、經濟等條件下形成的。一般一個城市的特色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包括多個層次的內容。城市特色可以分為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兩種類型。有形要素就是能夠體現城市特色的固化的物質因素,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地形、地貌,城市的空間結構、街區肌理與建筑風格、重要地標與歷史遺存和要素、園林景觀等。無形要素包括文學、歷史、戲曲、方言、宗教、風俗、節慶、飲食等[8]。
4.1.2特色空間反映城市特色
從感知的角度,城市只有兩部分,一部分空間經常也易于被人們感知,另一部分空間不經常也不易于被人們感知。人們經常能夠感知到的部分是城市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綠化設施、商業活力發達的地段,我們稱之為特定意圖區,特定意圖區體現著城市最主要的特色。我們把各種特定意圖區的集合稱為特色空間;不具備這些特征的城市部分,不能成為體現城市特征主要載體,我們稱之為普遍空間[9]。
4.2 區域規劃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目前很多城市區域規劃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生態環境保護不力,城市的文脈難以延續,城市空間和管理割裂,產業缺乏統籌布局,傳統聚落風貌異化,城市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差等問題[10]。如何通過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城市發展為生態環境健康友好,歷史文化延續,形態清晰、空間有序的布局合理的優良宜居城市成為城市規劃工作的關鍵(圖1)。
圖1 區域規劃應用城市特色技術路線框架圖
5結語
區域規劃是國家進行空間規劃和管理不可或缺的層次和手段。盡管我國區域規劃已經有了不少進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臻g規劃是區域規劃的核心內容,而城市特色的研究對于理解城市空間布局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曲靖市南盤江區域規劃為例,以城市特色的分析研究為出發點,探討了區域規劃的方法。作為滇東門戶的曲靖,自然地理資源十分豐富,區域歷史地位較高,文化類型獨特。曲靖擁有獨特的山水格局與營城特色,南盤江源頭馬雄山還具有“一水滴三江”的罕見自然景觀[11],有重要的景觀價值,在旅游方面凸顯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曲靖市以南盤江為紐帶、多組團分隔互聯的傳統生態格局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發展路線。
參考文獻
[1] 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3~154.
[2] 胡序威.區域與城市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 83~84.
[3] 毛漢英,方創琳.新時期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思路與完善途徑[J].地理學報, 1997,52(1): 1~10.
[4] 方創琳.我國新世紀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發展趨向[J].地理科學, 2000,20(1): 1~6.
[5] 楊朝俊,龔金才.新編曲靖風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35~36.
[6] 昆明師范學院史地系編.云南地理概況.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48~52.
[7] 莊拯.新設地級市――曲靖[J].城市規劃通訊, 1998,05(3)
[8] 吳偉.城市特色研究與城市風貌規劃[M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7. 23~26.
[9] 顧朝林.城市與區域空間研究前沿[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2.278~286.
關鍵詞:區域規劃;實施評估;反饋調整;“十一五”規劃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3-0001-05
一、引言
目前我國各級區域規劃種類繁多,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確實對規劃對象的科學發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也有的規劃被束之高閣。對于此種規劃,到底是規劃本身還是規劃執行過程出了問題?基于此,需建立規劃評估制度,對區域規劃的實施進行評價和反饋調整,反思規劃的編制價值和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建立規劃評估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完善的規劃評估制度,是規劃科學發展的必然方向
傳統區域規劃比較注重最終規劃成果,方案一經審批,意味著規劃編制結束,規劃的實施部門嚴格執行規劃即可。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區域規劃是動態的過程,應強調規劃編制與實施間的動態反饋。在瞬息萬變的區域環境中,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規劃方案,規劃應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規劃作為一個過程,不存在起始狀態和終極狀態,為了提高規劃實施效果,要建立并運行規劃編制與實施全過程控制系統,包括回診、會鑒、檢討、糾錯、報廢與置換等追蹤監控,以適應區域與城市動態變化的要求。規劃管理重點應由強調規劃結果向強調規劃過程轉變。
(二)建立完善的規劃評估制度,是不斷提高規劃工作質量的需要
一是以嚴肅的態度評估正在實施的規劃;二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評估規劃工作方法和成果。
(三)建立完善的規劃評估制度,是區域規劃作為決策系統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
作為決策系統的構成和支撐,就不僅僅包括制定、決策和執行過程,還必須要有評估、反饋和修訂程序,兩者相結合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的循環提升過程。對于正處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關鍵階段的國家而言,各類引起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對于規劃的影響,都需要通過定期評估來實現有效的改善。
三、如何進行規劃評估
分析當前我國為數不多的規劃評估報告,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包括兩種:一是對于空間布局、結構體系、政策措施、實施保障機制及實施成效等的評估,仍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再一個是對規劃階段性目標、指標、比例、公眾滿意度等評估方面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英國的做法可為我國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英國在經過2004年規劃體系的變革后,建立起了全國性的年度監測報告制度,各地方政府按照要求定期對地方發展框架進行監測評估。針對現階段我國國情,規劃評估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對規劃對象整體與綜合的評估方面,積極探索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期系統地、客觀地把握規劃對象未來發展需解決的基本問題,進而為改善和充實規劃工作,適應發展的要求奠定基礎。
規劃評估可以在規劃中期和規劃后期進行評估。一般而言,規劃后期進行評估,能全面、系統地考察規劃執行情況,也便于對規劃本身進行反思。但是,要想及時發現規劃中的問題,或者及時扭轉規劃與實踐的偏差,規劃中期也應作一次評估。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全國和部分地方開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系統的中期評估,但效果不甚理想。
四、規劃評估的主要工作內容
不同專業人員會對規劃評估工作有不同理解:行政管理者注重規劃的“實施率”;規劃師側重規劃方案的比較;科研人員看重建立評估的數學模型等。規劃評估到底是關于規劃方案本身的評估、規劃實施效果的評估、還是規劃對象發展的評估?
我們認為,對于規劃評估工作,不能對既往規劃成果簡單評判,更不能為了短期功利性目的去“掩蓋”或“夸大”某些問題,而應當本著科學的態度,通過對既有規劃實施效果與不足、規劃對象發展問題與走向、規劃工作應對策略與目標深入分析,實事求是地改善規劃工作使之更加適應,為規劃對象科學發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五、我國“十一五”規劃目標執行情況的評估
對規劃目標執行情況地評估,是規劃評估最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重要評估工作。規劃目標執行情況評估工作著重于兩個方面:如果規劃目標遠沒有達到或大大超額完成,要么說明規劃對象運行出了問題,要么說明規劃本身出了問題。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經濟社會運行面對南方大規模氣象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國內外復雜形勢和重大風險挑戰,整體上經濟社會運行仍較良好,外界不利環境未對經濟運行情況造成根本沖擊,突出表現在五年間經濟發展、科技教育、資源環境、人民生活等方面呈現出較為平穩和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主要得益于在“十五”期末國務院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一五”規劃)較合理的指導。然而,“十一五”規劃在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較好的前瞻性、預測性和引導性作用的同時,囿于經濟社會實際運行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把握不足,“十一五”規劃目標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十一五”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一)“十一五”規劃目標實現情況的簡要評估
我國“十一五”規劃,是一次典型的科學發展規劃,也是到目前為止,完成時間最接近現實的規劃。本文主要考察規劃目標與實踐情況的差別,反省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和經濟社會運行的合理性。
關鍵詞:村落遺產入口外區域;農業景觀;燃眉之殤;緣由;對策、
在旅游為主導因素的語境中,宏村西遞主入口外區域風貌格局變化巨大,共同的模式為臨近入口是較大面積的硬質鋪裝集散廣場與停車場;且開挖了水池或荷花池;進入村落的入口格局或村內游覽順序改變——西遞將入口調整到跑馬樓與新開挖的水池之間,且于入口前加建了一座必須通過的石拱小橋;而宏村將主要乘車客流由兩棵古樹為“牛角”的村口吸引到南湖為“牛肚”的村口。這般漂亮實用,卻與原本的格局風貌失之甚遠,有些蘇州園林的影子,又多了幾分城市化的氣息。
而當下國內出現與之相同問題的村落遺產并不在少數。曾與田野相依的古村落入口外區域,經這般改變雖滿足了旅游開發的需要,可終究不復孕育村落遺產內涵的最重要的農業景觀。雖僅為局部,可畢竟是村落的眉目,如同人之眉目般重要——其景觀直接與村內景觀對接,毫無疑問應當是村落內涵的重要外延與支撐,是村落整體風貌格局的重要因子,所以,對入口外區域景觀的解讀將很大程度影響對村落的解讀。
就此問題,除旅游開發的利益驅使這個鮮明的緣由,我們還應當反思什么?
1 燃眉之殤的技術層面思考
1.1 上層條例的缺憾
上層指導條例的作用不容輕視,2008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整體對鎮村遺產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要求相對更加深入具體,這便有利于約束保護規劃的編制;可對于控制地帶,保護要求闡述得就相對籠統甚至含糊,更談不上對村落入口這樣原本意義特殊的區域有格外的重視。這就使得控制地帶的規劃編制、尤其是入口外這最關鍵區域規劃的編制的失當提供了相當大的空間。再看個別條例——第二十五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應當保護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筑;制訂保護方案,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準,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改變園林綠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狀態的活動;其它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筑的活動。
這2條規定不免讓人心生困惑:歷史遺留下來的人工水系、耕地等原本就非以自然狀態存在,那么其改變是否不需要經過上述主管部門批準?其中當然包含了村落入口外的人工綠地水系。既然整部條例不斷強調對真實性和完整性、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而在該條卻出現了“其他”可以通過政府部門批準的改變。可在開發的語境中,在村落原本就是一個動態發展體的前提下,究竟怎樣是所謂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究竟如何是可被批準的“其他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筑的活動”?
第二十八條: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但是,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前,應當征求同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它設施的,應當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準。該規定也難免讓人的理解四處蔓延,闡述的目標對象皆為核心保護區;那么在核心范圍以外的控制范圍,是否意味著新建擴建所謂的“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拆除歷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它設施的自由度相對增加呢?這樣的規定,無疑為村落入口外的隨意新建擴建拆除埋下了伏筆,而且在二十五條中已包含了在控制地帶的一些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地改變是可以經職能部門批準實施的意思了,所以,入口外的停車場、集散廣場等設施及其它景觀要素基本水到渠成。
1.2 專題研究的缺失
當下對于包括村落在內的片區遺產保護規劃的研究,更多側重整體探討,不外乎以下范疇:保護模式研究、保護方法與流程研究、保護管理研究;偶有針對個別問題的研究,比如,村落保護規劃的生態研究等,但卻沒有針對遺產入口規劃的個案研究。
處在城市內部的某些片區遺產,比如,歷史文化街區、園林、甚至城市中宗教建筑等,因為自身在很大程度與城市關聯緊密,其入口區域自身就體現許多城市的特征;所以,在其入口規劃中,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不算突出,就像開封大相國寺,歷史上其外部環境就非常都市化,所以基本沒必要在此類片區遺產的入口處規劃做太多額外的思考。
可對于不同于城市里片區遺產的村落遺產保護規劃來說,在不違背其有機更新發展的基礎上,村落的“原生態”是規劃始終應當堅守的立場。不管村落遺產原生態的內涵有多復雜甚至模糊,但有一點必須清醒,即村落遺產作為不同于城市遺產的重要本質就是該片區以農業為經濟支柱,所以它的原生態必然要體現與農業相伴相生的特征,這種理念的落實必然包括村落的眉目——入口外區域。
對于村落遺產保護規劃來說,在控制地帶內除了建筑,更多的是農田景觀,也就是說,其控制地帶的大部分區域規劃技術壓力相對城市遺產的較小。但其技術壓力卻轉移到了村落入口外規劃上,因為村落遺產難免開發旅游與發展經濟,但與農田相依偎的眉目的原生態也是必然的。但目前卻沒有對村落遺產入口外區域給與專題探討,依然套用整體的控制地帶技術要求。而在實踐中必然包含村落入口外規劃,但由于缺少針對于此的專項思考研究,便總在一個大的籠統框架內出現偏差,城市中片區遺產入口外規劃的模式被不假思索的的搬到這里。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在日常與包括遺產保護規劃在內的專業領域,習慣了將鎮與村相提并論,與此同時需注意的是,事實上鎮與村的經濟形態也是有所區別的,所以即便是在鎮遺產適用的入口外規劃也不一定就完全適合村落遺產。
2 燃眉之殤的制度層面思考
在相關的條例法規中,村落遺產規劃的決策仍然清晰無誤的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體,雖然談到了社會監督,可蜻蜓點水般的闡述卻看不出以什么制度保障??蓡栴}在于:無論由哪一級的規劃與文物主管部門來批準,以我國目前的行政體系,這些部門是否能夠真正的獨立行政?而且,他們自身的裁判權,也有一定的凌駕于遺產價值之上的空間,比如某些影響傳統風貌格局的改變為什么可以被政府批準?而這種批準有誰來進行權力的制衡?如果干脆被默認為沒有影響傳統風貌,是否可以繞開程序?所以,尤其是沒有以具體制度保障在行政過程中來自民間個體、社團與機構的監督建議的席位語境中,真正有利于村落發展與保護雙贏格局的村落遺產保護規劃的誕生便具有更多的偶然性。
3 燃眉之殤的人文層面思考
規劃不是純技術學科,它必然要求較高的人文素養——不僅是規劃編制者的而且是行政主管部門當然也包括涉及的學界的人文素養??稍诖迓溥z產入口大肆的改變中,幾乎讀不到其中對人文精神的深切關懷,既沒有對村落的人文關懷,也沒有對游客的人文關懷,更加談不上對后世以及其它文化背景群體于某村落遺產價值訴求的人文關懷。不錯,村落從來就不是博物館里沒有生命的古老器物,它必然生生不息的演變著??蓡栴}就在于,無論怎樣變都應本著高度的人文訴求。當旅游發展成為唯一價值標桿的時候,是否悲哀?
以西遞宏村為例,入口處硬質的大面積集散廣場與停車場,斬斷了人們對“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的小桃源的想象。西遞荊藩首相牌坊原先以田野為伴,人們可以清晰的讀到誕生于農業文明的榮耀,還有田園棲居那不同于江南水鄉的質樸曠達??扇缃竦褂持品坏乃w,還有入口前加建的小拱橋,多少有點時空穿越到蘇州園林的感覺。這樣的保護規劃過程中,沒人安下心來細心解讀這里的風土人情,只有想當然的解構拼貼。而宏村外那片小荷花池,于進入村子迎面看到的南湖風荷而言無疑是畫蛇添足的重復。如果規劃對宏村的生存智慧即牛形規劃還有最基本的尊重關照的話,則宏村的游覽路線,便應是依據牛形村落的仿生原理,從兩棵大樹為牛角的村口進入,依次參觀牛頭(雷崗山)、牛身(房屋)、牛腸(水渠)、牛胃(月沼)、牛肚(南湖);而且,僅從人對景觀節奏秩序的感受來說,也應當將牛角大樹放在開端,而南湖則是最華彩的篇章,出了村口的田野則應是尾聲;可當主入口被引導至了南湖,樂章的秩序就被顛覆了。到達西遞與宏村主入口的道路,在不同程度上多了城市化的氣息——修路是必然的,但于西遞來說,修路不代表最本質的農田景被抹煞,在貼近西遞停車場的路段,已經不到農田的蹤影,更像一個酒肆商鋪林立的城鎮而非鄉村。宏村外的公路,兩邊倒是農田依舊,可沿公路兩側的綠化,為何不用鄉土植物,卻一如城市道路綠化的整齊與時尚呢?
4 村落遺產入口外區域規劃對策
4.1 修正上層條例
在現行上層條例基礎上,應當增加村落遺產入口外區域的針對性規定,畢竟該區域特征非常強烈,重要程度應當等同于村落內部;即不能籠統的概括于對控制地帶的要求框架內,也要明確區別于城市中片區遺產的入口外區域。與此同時,在增加的條例中,還要具體規定不能夠做什么,而不能只談要達到怎樣的要求,否則很難具有約束力,因為每個人對那些要求的理解不盡相同。條例應有對究竟什么樣的改變風貌格局的活動可以被批準,什么是完整性與原真性等問題、概念在附錄中進行補充說明。
4.2 增加專題研究
針對村落遺產入口外區域規劃的專題研究應該涉及以下方面:
4.2.1 入口外停車場。事實上,為發展旅游設置停車場也是必然,但它完全可以做到與古村落入口所依存的外部格局不沖突,即可以規劃到距離入口一定距離之外,既不使游客步行感覺疲勞,又不妨礙入口區域風貌格局。
4.2.2 入口外集散廣場。當下規劃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定向思維——人流較多的地點,入口處一定要設置集散廣場。所以,在停車場與入口的中間段落上,是大面積的集散廣場,卻無法使游客近距離感受到農田的存在。它和停車場一同,抹煞著煙霞與草木的傳說。其實包括村落遺產在內的許多片區遺產作為旅游景點,并不存在像學校劇院體育場那樣瞬間密集的人流,而非得需要集散廣場不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入口不存在開辟集散廣場的條件,是否該遺產就無法成為旅游景點了?
4.2.3 入口外景觀要素。在入口外,除了指示牌等功能性要素以外,究竟需不需要新增景觀要素?比如水體、花壇、鋪裝、雕塑、構筑物甚至建筑物等。依筆者拙見,除必要功能的建筑物以外,其余景觀要素應盡量避免,因為這樣既保證了景觀的原汁原味又無妨必要的功能。
4.2.4 與入口外區域相接近的道路。與入口外區域相接近的道路,切莫城市化。道路綠化、兩側的建筑、景觀,都要最大限度的維持原生態的特色。
4.2.5 其它。除了上述方面,在具體的實踐中還會涉及到其它問題,比如說,宏村的游覽路線跟主入口設置的關系。
4.3 健全制度保障
可以確信,在民間對村落遺產保護持關注態度且具有相當水準的力量具有一定數量,而且在西方社團參與社會事務的實踐與理論已經有很多可以借鑒。所以在政府部門體系之外,應以具體的制度保障來自民間的個體、社團、機構參與到遺產保護,當然也包括村落遺產保護的過程中來,包括遺產保護規劃的立項、編制、決策、實施、修改等方方面面。相信這樣也會為拯救村落遺產的燃眉之殤提供機遇。
4.4 呼喚人文關懷
其實所有的學科都離不開人文關懷,無法想像一旦缺失對社會、歷史、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思考,一門學科會變成怎樣的行尸走肉。就是村落遺產的入口外這樣一個小小的區域,但因其重要性就像人的眉目一樣,人文關懷的含量,在這里必然會有相當程度的體現。
村落遺產的保護,必然牽涉多方利益的博弈——就村民而言,也許長期以來中國鄉村的貧窮讓他們更加渴望通過發展旅游來改變生存現狀;就當地政府而言,顯著的經濟發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政績;就專家學者來說,不同的出發點也會使得部分專家的支持更加傾向于旅游開發;就游客來說,生理的舒適度的訴求也使他們中的部分群體希望村落遺產保護規劃中多提供所謂的便利,就像張家界與黃鶴樓的電梯,也不乏游客的叫好之聲;就規劃編制專業人員來說,或許是自身的素養或許是迫于重重壓力,保護規劃基本變成了旅游開發規劃......于是村落遺產保護規劃中的人文關懷便逐漸被稀釋。
那么人文關懷的指向又有哪些?我們要關懷村落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畢竟這些都是人之所為;我們要關懷村落的居民,經濟發展是他們不容置疑的渴望,但肆意的改變村落的風貌格局又在溫水煮青蛙般的剝奪他們發展旅游所依賴的資本;我們要關懷游客,他們對最本質風貌的訴求和旅途中生理舒適的要求,同樣不容忽視,但這二者在很大的空間內不會沖突,只是要決策者和設計者少點想當然;我們要關懷后世與其他文化群體,祖先留下的村落,本應在我們手里傳承并向世人展示,我們有什么權利讓后世或其他文化群體難以解讀它應有的面貌?
關鍵詞:區域規劃;地方經濟;房地產
2009年以來我國先后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8個規劃,出臺速度前所未有。隨著區域規劃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的帶動作用,地方房地產業發展也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為地方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區域規劃概述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中央出臺的區域發展規劃,除提業優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為地方政府打開了土地開發引資的大門。區域規劃首先帶動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房價上漲,便可實現后續的招商引資。房地產和區域發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區域發展必然要尋找一些先導產業發揮帶動作用,房地產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當項目產品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活躍的時候,房地產和區域經濟的后續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動力。區域振興規劃無疑也是助推市場活躍的強心劑。
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國家在去年陸續出臺了多項區域經濟振興規劃。隨著相關規劃的實施,規劃給區域發展帶來新動力,區域經濟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房地產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望相互促進。
區域振興規劃實施后,國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資項目將跟進,這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實質性的,但并非立竿見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鋪墊。部分城市的區域振興規劃引起的過度炒房應當警惕。這些規劃的實施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培育將產生巨大影響,但同時也成為了主題投資的熱點,吸引了樓市和股市的投資者競相介入。在這種背景下,房價出現一定程度上漲可以理解,但過度炒作形成較大泡沫將遏制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區域規劃對地方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區域規劃在刺激地方經濟之前,首先激活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多數炒房者紛紛踩著區域規劃制訂的時點,介入相關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大到國家級區域規劃,小到新地鐵線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視為投資良機,體現了區域規劃對區域樓市的明顯帶動和提振作用。
(一)區域規劃改善當地基礎建設的同時也引起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區域規劃的影響是長期的。區域房地產潛在價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加速該區域開發。不過,近期部分地區房價因區域規劃而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是對未來發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訂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關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現行建制,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區。隨后的三個月,濱海新區房價累計漲幅超過50%:今年1-2月累計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長39.7%。
2010年1月初,《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海南房地產和土地價格不斷攀升。隨后的一個多月內,海南主要城市房價漲幅超過100%。
(二)區域規劃是房地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但不應成為短期投資炒作的對象如果瘋炒一陣房地產,最后造成房地產巨大泡沫的話,區域振興必將大打折扣。理論上來講,區域性發展規劃作為一種刺激和拉動經濟的工具,短期內能創造出一個洼地,吸納各種要素進入并加快流動,從而迅速催生資本聚集效應。但區域性發展規劃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賭運氣的標的,就非常容易背離實際,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個巨大的流動性漩渦。而房地產作為資本增值和發展突破的首選項,首當其沖會被拖入。縱觀近些年許多區域崛起的現實,房地產不連跳幾個臺階、基礎設施建設不突飛猛進、城市化推進節奏不加快,區域經濟一定是不會有起色的。于是,區域性發展規劃與房地產業發展機會、區域經濟與房地產業部門經濟,就直接劃上了等號。如果不能扭轉這種極端錯了位的聯系,后果是很難設想的。
(三)區域規劃成為地方房地產泡沫的直接誘因已經看到,一些地區在剛剛拿到批文之后,當地房地產市場已然如一鍋煮沸的開水,各路資本紛紛殺奔而去,價格隨即扶搖直上。上一次海南島房地產泡沫破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錯覺造成的。官方給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設特區,結果那里卻變成了房地產投資樂園,一類大資本在那里倒賣土地,另一類小資金就在炒賣房屋。實業沒有做起來,大多數資本都在鉆投機取巧的空子。因為流動性漩渦的作用,土地、房屋的價格受到劇烈攪動,變得嚴重脫離實際,在缺少真實性需求支持的情況下,最終摔了個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規劃批文的區域,在迎來又一輪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再一次被推入到這樣一種威脅面前。雖然17年過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機"陰影卻始終沒有走遠。盡管有人認為,眼下的市場已不是當年的初級形態,以前的悲劇當不致重演。但我認為,只要有那一紙被鍍上決策印信的規劃存在,流動性漩渦就一定要出現。原因在于,當前的中國市場并不缺少流動性。在今天,無孔不入的全國乃至于國際資金都在向這些區域注入,這對于各個準備起步的區域板塊的撬動是很明顯的。
三、地方房地產業良性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要防止此類房地產熱,先得設法使盲目性、一窩蜂似的"規劃熱"冷卻下來。區域性規劃,并非越多越好,要寧缺毋濫,不宜鼓勵競相"要規劃"的風氣。經濟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核心的一點是,大到一國,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結構合理、需求堅實的產業基礎做后盾。區域經濟是許多部門經濟的集合,是一種結構性、同步性、綜合性和協調互補性的經濟形態,我們需要加強一種可持續性的區域發展營造意識,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態。
(一)適度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中,房地產投資應占多大比例需要認真研究。事實證明,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如果過高,一定會產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經歷的房地產市場巨變都與此有關。而如果房地產投資比重過低,不僅不能夠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會對城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保持適度的房地產投資規模,是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首要環節。要研究一個城市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系,從中找出規律,努力把握好這個比例關系,如此,房地產市場供求才能大體平衡,房地產市場才能穩定發展。
(二)加強對規劃全程的監督控制對于區域發展規劃戰略,決策層也要對規劃落地全程予以監督控制。在規劃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土地、資金兩類要素的投放。
因為有政策傾斜和照顧,預計這兩類要素的投放將會拉開一個極大口子。如果兩者投放不夠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場層面就會導致炒地、炒房的惡果。
(三)加強區域內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房地產市場調控是政府穩定房價的手段。但由于房地產是關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對國民經濟具有廣泛影響的行業。因此,必須要在調控中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如果在執行中忽松忽緊,忽冷忽熱,就會在解決老問題中產生或留下新問題。在一個區域規劃體系中,有很多產業部門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產業是最不應該受到關照的,更不能被當成特殊產業來對待。放眼全國看一看,現在不僅流動性充裕的地方,房地產經濟很發達,連很多流動性并不充裕的欠發達地區,亦如此。因此房地產業本就該被排除在一攬子區域規劃措施之外。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區/綜合性/經濟中心
一、歷史經濟區域概念的產生
經濟區是由多種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氣候、資源的相對一致性和與之相協調的人文環境(歷史文化傳統、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科學技術)所決定,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各具產業特色的地理區域。經濟區域與經濟區域之間商品流通是經濟區域形成的必要條件。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有很大的差異,由此而導致經濟和人文現象的差異同樣是十分明顯的。根據我國的自然條件(主要是氣候和地貌),可以劃分為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青藏高原高寒區三大自然區,這三大自然區決定了我國經濟區格局的基本框架。同時這三大自然區內部也同樣存在自然和人文環境要素的差異,在歷史上先后出現過不同社會產業的地域分工,這種產業分工和差異便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區。
在我國古代社會的早期,由于經濟開發不足,生產力低下,區域間產業分工不明確,商品經濟還處于萌芽狀態,區域間商品市場體系沒有形成,經濟區的邊界是模糊的、不明確的。大致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金屬工具的用于生產,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各地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所生產的具有本地特色產品的產業興起,除了滿足本地區需要外,可以將多余的產品與他區進行交換,并從中獲利,于是形成一定規模商品交換和貿易,產業的區域分工初步形成,開始出現經濟區的雛形。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所指出:“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力、水域或陸地、山區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氣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礦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條件的特點不同,又有了勞動工具的天然差別。這種差別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間的職業劃分,我們一般應在這些部落相互進行的交換中發現產品向商品的最初轉化。”(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頁。)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產業區域分工已經客觀存在,經濟區域的概念在當時人們觀念里也有所反映。例如《尚書·禹貢》中以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獻以及交通道路劃分的九州,不僅是一種綜合的地理區劃,實際上也是經濟地理區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第一次將漢朝全境分為山東、山西、龍門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產業區,漢成帝時劉向的《域分》、朱贛的《風俗》,《隋書·地理志》各州后序,《宋史·地理志》各路后序,雖然都是以“物產風俗”劃分的人文風俗區,實際上也是經濟地域差異引起的人文地域差異的反映。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經濟的地域差異在人們的觀念里已經存在了。唐宋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產業分工明顯,商品貿易頻繁,經濟區域的特征更為顯著,這在區域差異比較大的南方地區更為突出。南朝以來以至唐宋延及明清時期的所謂“三吳”、“江南”、“兩浙”、“荊湖”等等已不僅是政區名稱,更貼切的是經濟區域的名稱。明人王士性《廣志繹》根據浙江省內不同自然、經濟條件分為若干亞區,其云:“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蓋嘉、湖澤國,商賈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蠶,是每年兩有秋也”;“臺、溫二郡,以所生之人食所產之地,稻麥菽粟尚有余饒。寧波齒繁,常取足于臺,閩福齒繁,常取給于溫,皆以風漂過海,故臺、溫閉糴,則寧、福二地遂告急矣。”這就是說,在浙江省內還分為若干經濟亞區,各經濟亞區間的商品交換已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明清時代大體上各省自成一大經濟區,而省內又按自然條件分為若干亞區,這種亞區又可能跨省而成,如所謂“江南”即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而言,雖然對“江南”范圍的界定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太八府一州為江南經濟區(注: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有人認為應該是蘇、松、常、杭、嘉、湖。(注: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不論怎樣,“江南”一地作為一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宋代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產業差異更為明顯,經濟區的存在更為明確,經濟區的等級、層次更為繁復。對此進行研究,是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的區域差異和區域整合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二、歷史經濟區域形成的歷史和地理條件
在我國人類社會早期,地域、部落之間農業、畜牧業分工并不是很明確的。至少在黃河流域古代社會的早期,原始農業、畜養、采集、狩獵同時并存。我們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中都可以看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古代社會早期,華夏地區以及周邊草原森林地區產業中兼有原始農業、畜養和狩獵的痕跡。以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采集經濟向原始農業發展,狩獵經濟向畜養、游牧經濟發展,標志著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進步,以后逐漸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養的部落與地區和以畜牧為主兼營農業的部落與地區。這種選擇和變化,很大程度決定于所處的自然條件,如春秋戰國以后,北方草原區形成畜牧區,東部季風區形成農耕區,東北高寒區還停留在采集狩獵階段等等,由此形成的這種經濟區本質上也就是自然-經濟區;這種經濟區之間的物產互補和交流成為當時人們生活的必需?!盾髯印ね踔啤罚骸氨焙t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①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笨梢娫诖呵飸饑鴷r代中原與周邊地區在產業差異上的互通有無是很頻繁的,不可或缺的;從自春秋戰國至漢代初年,農耕區和畜牧區之間、農耕區內部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一直延續到漢代,《漢書·食貨志》說:“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就是說漢代初年,商品貿易在社會上還有很大影響。由此可見,不同產業區域之間商品貿易是經濟區形成的必要條件。其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特別是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漢族以外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由于民族發源地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該民族經濟的特點,如北部蒙古高原上袤廣綿亙的草原哺育了游牧民族,西南橫斷山脈地區的深谷密林決定了采集和狩獵成為當地民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東北高寒森林地帶原始民族必然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后隨著民族活動的頻繁,生產活動變化,如游牧民族所到之處,往往將畜牧業帶至該地,而漢民族所到之處,無不墾地種植。因此民族經濟也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一個特色;而這種民族區域經濟間的互通貿易,很早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整個歷史時期。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市糴一》:“互市者,自漢初與南越通關市,其后匈奴和親亦通市,后漢與烏桓、北單于、鮮卑交易。后魏之宅中夏,亦與南陲立互市。隋唐之際,常交戎夷通其貿易,開元定令載其條目,后唐復通北戎互市,此外,高麗、回鶻、黑水諸國,亦以風土所產與中國交易。”民族區域之間的貿易,也是反映不同經濟區的一個方面。其三,由于我國很早就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全國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發展不同產業門類提供了條件,同時出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央政權對地方經濟管理上的需要,尤其是當地方政權特別關注地方經濟發展時,有過多的干預,于是經濟區的劃分和調整往往與政治形勢和政區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分裂局面,原先在統一政權的同一經濟區,分裂后必然形成不同的經濟區。行政區和經濟區有密切的關系。故而我國歷史上的經濟區往往包含自然
、民族、政治三方面的特色。我國歷史上早期的經濟的區域差異,可按自然條件分為農耕、游牧、漁獵三大經濟區。這三大區實際也是漢族政權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獵民族的活動區。漢文帝給匈奴單于書云:“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注:《漢書》卷四《文帝紀》,中華書局標點本。)這就是自然區、民族區、行政區和經濟區合一的反映。
在這三大區中,從自然、人口、資源、文化各種條件而言,東亞季風區的農耕區都占主要地位。這里人口最多,幾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資源最豐富多樣,生產力最先進,最早進入文明社會。因此這里最早出現經濟的區域差異,其先決條件是農耕發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夠的糧食提供給社會,可以使一部分人從事適應本區自然條件的其他產業,以其產品與他區進行交換,首先就是經濟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經濟區之間貿易的主要內容。例如《史記·貨殖列傳》載,戰國秦漢時代時“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獲;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各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這種經濟作物的區域差異才能初步形成經濟的區域性。其中又可以自然、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差異分為若干亞區,各經濟亞區因其經濟在全國的影響,在全國的地位也不同。以后,隨著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適應自然能力和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細化,商品流通的加強,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不僅經濟區邊界會發生調整,同時也會引起經濟區在全國地位的升降。無論大區和亞區的經濟區域調整、變化的因素也是多種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氣候和地貌),就是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引起經濟區的調整,例如蒙古高原上一次巨大風暴、寒流,使生存在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大規模南遷,形成游牧區的南擴;黃河一次重大改道,就可能引起河北、河南經濟區的調整,一次大規模的洪澇干旱災害引起環境變化和人口遷移,就可能引起一些經濟區地位的衰落和一些經濟區地位的上升。二是政治格局變化引起的經濟區調整,如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可能造成一些經濟區的衰落和一些經濟區的興起,如關中地區自兩漢末年戰爭的破壞,其經濟地位明顯衰落;南北政局分裂時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南北分裂界線和以長江為南北分裂界線,經濟區的格局就不同。又如首都所在地的確定和轉移都可能引起經濟區的變化。這在我國傳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里,由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這種變化是很顯然的。三是人口和民族遷移活動引起的經濟區格局的變化,如農業民族的北移和游牧民族的南進,農耕民族向西南、東北地區的擴展,就可能引起經濟區劃的變化。秦漢時內地人口的移向北邊,“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頗有趙、齊、衛、楚之徒”(注:《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標點本。),必然引起高原地區草原的農耕化,反之,魏晉時期匈奴入居中原,自然會將原有的耕地辟為牧地。西晉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亂引起的我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大南遷,對南方地區社會經濟變化起了重要作用。四是產業分工的細化,如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自然資源的重要性的顯露,手工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經濟區的變化。如宋代以后長江以南地區蠶桑、植棉、茶葉業、礦冶業和造紙、瓷器業等其他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原料和產品生產地的分離,商品市場網絡的形成,從而引起經濟區的變化和細化。經濟區之間分工和差異主要表現為商品交換貿易,早期的交換和貿易主要在大區間進行,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手工業分工的細化,同一大經濟區內經濟亞區間的商品貿易量也會增加,于是中心城市和交通路線的布局也隨之變化,最后引起經濟區格局的變化。
我國古代不同經濟區,對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20世紀30年代冀朝鼎曾作文提出基本經濟區的概念,“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時期,有一些地區總是比其他地區受到更多的重視。這種受到特殊重視的地區,是在犧牲其他地區利益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這種地區就是統治者想要建立和維護的所謂基本經濟區。”“中國的統一與中央集權問題,就只能看成是控制著這樣一種經濟區的問題:其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對于提供貢納谷物來說,比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以致不管哪一集團,只要控制了這一地區,它就有可能征服與統一全中國。這樣的一種地區,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基本經濟區。”即每個時期封建王朝都有一個或幾個基本經濟區,是這個王朝生存的經濟基礎。當基本經濟區衰落時,這個王朝也由此衰落。而新王朝的崛起必需尋找新的基本經濟區。(注: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12頁。)由于當時資料條件的限制,冀文在具體論述上尚有可商榷處,但其基本觀點是可取的。從這個問題上剖析進去,我們將發現對古代中國經濟區及其演變的研究,是對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原因深層次認識的重要條件,同時也能對今天全國區域經濟的形成和變化的歷史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從而有利于現有經濟區域的改造和規劃。
三、歷史時期經濟區域劃分的幾條原則
我國歷史時期劃分經濟區有些什么標準呢?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說:“關于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劃分標準,我國史學界尚未有深入討論。在海外學術界,則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另一種則以自然條件為根據。顯然,對于經濟史研究來說,后一種意見比較恰當。這種見解首先由施堅雅先生作出系統的理論闡述,后又由斯波義信先生加以發展和改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區域研究理論。施氏的理論主要著眼于水路交通,故其理論的核心可簡述為‘地域即河川流域’說。斯氏則在重視水路交通的同時,也強調生態系統的作用,從而把施氏‘地文地域’說發展為‘地文-生態地域’說。我們認為施氏、斯波氏的理論是站得住腳的。但是還需要補充一點,即:我們所劃的經濟區域,在古人心目中,應當也是一個特定的概定(念?)。換言之,得到歷史的承認。鑒于以往學術界對于江南地區的界定缺乏共識,我們認為有必要根據上述理論與意見重作劃分。在確定其合理地域范圍之前,有必要將我們所依據的劃分標準,作一簡要說明。首先,這個地區必須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必須是一個自然-生態條件相對統一的地域,換言之,在其外部應有天然屏障將它與毗鄰地區分隔開來;而在其內部,不僅應有大體相同的自然-生態條件,而且最后還屬同一水系,使其內部各地相互發生緊密聯系。其次,這個地區在人們心目中應當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僅由于地理上的完整性與自然-生態條件的一致性,而且也由于長期歷史發展所導致的該地區內部經濟聯系的緊密與經濟水平的接近,使此地區被視為一個與其毗鄰地區有顯著差異的特定地區。”我們認真讀了李伯重先生的論文,認為他將他所定的標準對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劃分作為一個經濟區是完全正確的。但這個標準是否適合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所有經濟區呢?我們認為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這里需要補充一下,施氏的經濟區域理論是從他研究歷史上城市體系角度出發的,他在《中國歷史結構》一文中對中國歷史上大經濟區的觀點,大體上可概括為下列幾點:一是“每一大區經濟都是在某一自然地理大區中形成并完全被包容其中,這種自然地理大區是依流域盆地而劃分的?!倍沁@些區域的核心區,都處于河谷中的低地,中國傳統社會里,以農業生產為主,而核心區的可耕地自然條件最好,交通運輸最為便利,成為交通樞紐。因此核心區比邊緣區商品化程度更高。每一區的中心城市都興起于核心區,并以不同層次,不同核心區構成不同層次的城市網絡。于是在“每一個主要的自然地理區域中,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城市體系亦即彼此來往頻繁而集中的城市群,城鄉之間的聯系也很多,但大都局限在區域內。”三是大區經濟應看成為復合的體系,內部是有差異的、相互依存、一體化的,盡管這些特征在邊緣地區較核心地區松散。(注: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頁。)
施氏的理論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例如任何一大經濟區是有其核心區和邊緣區,但核心區是否必然是該大區的河谷低地,則未必然,應視某一特定時代的其他人文因素而定。此外,認為一大經濟區內部是有差異的復合體的觀點也是可信的。斯波先生在施氏的理論上加入了生態系統作為考察的依據,即將人類活動引起生態系統變化的因素作為參照模式,比施氏理論又較為全面。但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在時代上偏重于宋代以后,地域上偏重于江南。這種模式是否適合整個歷史時期,是否適合全國的范圍,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總之,以往關于經濟區域劃分的種種理論有其正確的部分,也有其不全面的缺陷。首先,單單強調自然區域的條件,可能會給予人們一種誤解,似乎歷史上的經濟區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歷史時期除了黃河下游河道遷徙以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變化。那末是不是可以認為二三千年來我國經濟區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顯然是不能的。其次,我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勢力曾互有進退,同一自然生態區如鄂爾多斯高原,當游牧民族占有時,則成為畜牧區,這就可能與其北面的河套平原形成一個經濟區;當農耕民族占有時,往往變成農耕區或至少是半農半牧區,則可能與其南面的陜北高原形成一個經濟區??梢娒褡寤顒訉洕鷧^的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三,歷史上經濟區有過不小的變化,當經濟開發不足,商品經濟不發達時期,經濟區的地域比較大,核心區與邊緣區的距離較遠。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可能存在于一個大經濟區內;當經濟開發充分,農業、手工業生產力大大提高,產業分工細化,商品經濟繁榮發展時,經濟區就可能劃小,原先一個大經濟區就可能劃分為幾個經濟區,如兩漢時期的“江南”經濟區與明清時期的“江南”經濟區地域就不同。其四,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相當長時期的政治分裂局面,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在不同的政權統治下,就可能分屬不同的經濟區。如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在宋遼時曾分別屬于兩個政權,因此河北平原或山西高原在宋遼時就不可被認為是一個經濟區。由此可見,劃分經濟區除了重要的自然生態條件外,人文因素還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國古代劃分經濟區域應該有那些標準呢?我們認為自然生態的相對一致性、完整性無疑是最基本的條件,但僅此還遠遠不夠,因為歷史時期人文環境的變化十分復雜,不同時期經濟活動差異又很大,所以不同時期的經濟區域的劃分還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勞動分工的地域差異,即本區與他區在主要產業上的差異性,從大處而言,如農耕區、畜牧區、漁獵采集區和農牧交錯、狩獵采集混合經濟區等等;從小處而言,農耕地區內又可分若干亞區,如水稻作物區、干旱作物區、經濟作物區等等。二是我國在近代化以前,基本上還是處在自給自足封閉式的小農社會,某一地區的基本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依靠他區的供應。因此各經濟區在主要產業分工的前提下,還有其他產業輔助,以使其成為一個可以獨立生存的地區,如關中地區固然是一個農作區,然“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物之類,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②足也。又有jīng@③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注:《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標點本。)。如巴蜀地區“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保ㄗⅲ骸逗鬂h書》卷一三《公孫述傳》,中華書局標點本。)如清代江南蘇、松、太、常、杭、嘉、湖自成一經濟區,當無異議,其農作有稻、棉、桑三種作物相對集中,魚鹽之產也很豐富,同時又是棉、絲紡織業中心。珠江三角洲當為一經濟區,水稻為其主要農作,但其經濟作物專業化十分突出,果樹、甘蔗、荔枝、香蕉等熱帶水果以及基塘養魚,成為農村主要產業,清代中期以后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這正是商品經濟發達的結果。明清時期華北平原(冀、魯、豫)除了糧食作物(麥、豆、高粱)外,還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棗梨、藥材、釀酒產業。因此產業的綜合性也是古代經濟區的特色之一。三是在大產業分
工前提下,還有產業的專業化方向,如農業區中有水稻產區、旱作產區、漁業區、經濟作物產區、礦業區,經濟作物區中有蠶桑區、植棉區的差異等等的專門化,以此專業化產品得與他區進行交換與貿易?!尔}鐵論·本議》:“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nán@④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chī@⑤@⑥,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苯沂玖烁鞯貐^特定產業及其互相間的物資交流,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四是經濟中心城市及其輻射范圍,即全區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城市和以此城市為中心形成的城市網絡和交通網絡?!尔}鐵論·力耕》:“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故乃商賈之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至也?!薄尔}鐵論·通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諸侯之衢,跨街沖之路也。故物豐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备叛灾瑒澐纸洕鷧^域應有區域性、綜合性、專業化、中心城市四條標準。
四、經濟區與自然區、行政區的關系
經濟區與自然區、行政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然區的劃分,是根據巖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對一致性所劃分的區域。行政區則是按照統治者為加強地方統治的政治原則所劃分的區別;有時為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可以考慮自然地理要素,有時則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控制力,有意違反自然地理原則。這在中國歷史上事例很多,如漢代的長沙國,元代的陜西、湖廣、江西行省劃分,明代的南京劃分等等。經濟區則是根據產業的地域分工和商品貿易經濟原則劃分的,已見上述,不再贅述。行政區是封閉的、內向的,經濟區則是開放的、外向的。這三者是出發點不同的三類地理區劃。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一書中說:“經濟地理與行政地理不是一個概念,但二者聯系十分密切。行政地理的劃分一般以經濟地理為基礎的,所以研究歷史地域經濟,仍須以政區的劃分為空間區劃。”(注: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這種處理方法似乎過于簡單了些。當然,經濟區的劃分不能不考慮自然地理條件,這一點似無需贅述。同樣,經濟區的劃分不能不考慮行政區的要素,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國家,政府的行政體制常常要控制和干涉經濟活動,使經濟區服從于行政區,尤其是宋代以后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地方行政長官為了加強稅收、協調地方經濟、用行政手段支配社會經濟部門的管理,如在同一政區內發展同類經濟,統一施行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以及頒布適應地方條件的經濟政策等等,使經濟區與行政區協調起來。所以明清時期經濟區與行政區大致吻合。正如楊國楨在《清代社會經濟區域劃分和研究架構的探索》一文中說:“清代社會經濟區域的調整和行政區域的變動是并行不悖的。社會經濟區域的劃分,可以借用行政區域的劃分系統。比如說,我們可以行政縣、鄉、村作為社會經濟區域的基層單位,而把行省作為社會經濟區域的地方單位?!保ㄗⅲ骸肚宕鷧^域社會經濟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7頁。)但這只能是在基本屬于同一自然經濟的結構條件下,凡行政區與自然區違背的情況下,經濟區就未必與行政區合一,如明清環太湖流域的
蘇、松、常、太、杭、嘉、湖自成一經濟區,就不受江蘇、浙江兩省的限制。施堅雅也說:“經濟發展和朝代更迭很難一致,正如區域經濟并不完全受帝國行政單位影響一樣,事實上,它們的相似之處是很接近的?!保ā吨袊鴼v史結構》)可見雖然明清以來,經濟區與行政區比較一致,但當地方經濟進一步發展時,經濟區必然要突破行政區的框框。
自然區的變化是緩慢的,有時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行政區的變化則為常見,歷史上一次改朝換代,往往會引來行政區的一次大變動,有時一個朝代內前后也有大變化,如漢、唐。但經濟區則不一定因行政區的變動而變動,如明、清。經濟區的發展有其繼續性、穩定性的一面,它不是隨著政權更遞、行政區的變化而變化,而是隨著生產的發展,產業地域分工的演變而演變。這就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地域分工有了新的調整,商品貿易開創了新的局面,新的經濟區的出現將是必然的結果。
五、研究歷史經濟區形成發展變化的意義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我國由于地域廣大,自然差異明顯,各經濟區的形成、發展的特點都是不同的?!吨袊宋牡乩怼ぶ袊洕乩怼芬粫兄赋觯骸盀橹\求國民經濟在全國各地能因地制宜地合理發展,為編制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為進行國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有必要按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進行經濟區的劃分。目的是指明各經濟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長遠方向、主要矛盾和解決途徑。根據經濟區是經濟生產分工的地域單元的特點,在劃分時要注意把經濟發展與發揮地區優勢相結合,地區生產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似性與合理的經濟聯系相結合,地區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經濟中心城市與其經濟輻射所及的地區相結合,地區經濟發展與改善環境質量相結合,不同層次的經濟區和相應的行政區相結合?!保ㄗⅲ骸吨袊宋牡乩怼ぶ袊洕乩怼?,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頁。)我們研究我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區形成和演變的目的:一是了解我國歷史上經濟發展過程的特點。我國在近代化以前,就總體而言基本上是一個自給性封建小農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但整個歷史時期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幾經起伏的過程,這在經濟區的發展過程中,很能看出其痕跡。二是了解各經濟區形成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及其產業特點,分析各經濟區興衰、演變的過程及其內在因素和規律。三是揭示歷史上不同經濟區在整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的自然和經濟基礎,以及有關人文信息的經濟背景。四是由于經濟區有繼承性和穩定性,研究歷史時期各經濟區的形成、演變的原因和規律,對今天經濟區的劃分和規劃,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纟右去
@②原字“印”去一
@③原字左禾右亢
@④原字左木右冉
近代才子唐伯虎為什么能從那么多的丫環中非常準確地點出秋香,除了平常的細心觀察與了解之外,更主要在做決斷時,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了以下的理念與分析工具:
一、明星追捧
唐伯虎是一個風流才子,當然知道選取一個內外都非常耀眼的女子來作為自己的伴侶的重要性。明星光環不可抵擋,在這一方面,是任何癩蛤蟆都想天鵝肉的!
所以,即使是唐伯虎來做這個重點區域規劃的事情,他應該是除了非常知道在產品戰略上的在明星、瘦狗、金牛、問題上最好是多選擇明星類產品之外,他看來還知道明星確實有其他類型不具備的能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所以,選擇明星類區域,就是做好了戰略,選擇了高回報。
而作為一個大區經理或總部的決策人員,要在全年營銷計劃中將某一個區域定為重點區域,那就得有這種選明星的眼光。公司的戰略再如何變化,策略再如何調整,調整不了明星市場。明星區域能作為其它區域的標桿,帶來榜樣效應;作為優勢區域,能少投入大產出;作為競爭優勢市場,能有效抵御對手攻擊,避免對手在自己的核心區域搗亂;甚至就是進行營銷改革,這種區域都有可能有利于進行試點,因為內外障礙可能都少一些,條件更充分一些。
唐伯虎知道,秋香是一個綜合素質非常突出的杰出女子,是他心目中的大明星。而我們的大區經理或總部人員要想成為唐伯虎,要能在新年區域規劃中,準確地定出那個區域是秋香級的重點區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從公司三到五年戰略上了解下年的戰略方向,使區域規劃與戰略方向結合;
2、 從業務指標分解,看這類市場能做出的市場貢獻將會有多大;
3、 從內部先規劃出區域結構,從結構中確定需要哪些明星級市場;
4、 從內外多方面上了解該類市場的特點,這些特點能否通過充分發揮,來符合公司不同方面的要求與期望;
5、 該類區域的內在“本質”如何:產品結構、渠道基礎、市場容量等等。從而使該區域最終真能“不負眾望”,而不至于讓虛假情報、虛假情況蒙混了眼睛。
二、雞群中找鶴
唐伯虎能在林林總總的丫環群中選出秋香,還有客觀的因素,那就是確實這幫丫環良莠不齊,良者自然會有突出呈現。
古代有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不承認王侯將相有種,但王侯將相與平民百姓的區隔卻又確實存在。所以,重點區域市場,確實有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展現。在現代的市場區域結構中,我們能通過一些市場表現,看出這個市場正在“鶴立雞群”,它在競爭中,已經明顯處于優勢,我們不得不選它。
對于大區經理或總部人員來講,確立重點市場與非重點(或次重點)市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該市場上我們能否取得競爭優勢,或者在競爭中,我們能得到茁壯成長,能不斷地突破對手的封鎖、擠壓??焖傧M品行業也好,其它行業也罷,都逃脫不了在市場經濟中不斷受到競爭對手持續不斷的攻擊,所以,取得競爭優勢或者本身具有競爭優勢,是現代營銷的不二法門。
那么,要想確定誰是重點市場,誰是非重點(或次重點)市場,我們就要善于發現該市場的競爭優勢在哪:
1、 經銷商理念、能力與信心,渠道結構的合理性與抵御能力;
2、 產品銷售的深厚消費者基礎、歷史基礎與良性循環;
3、 獨有的競爭對手無法克隆與跟進的營銷方法、手段、能力、因素等。
三、傍大款
應該說,唐伯虎本身就是一個“大款”式的人物,是不需要再去傍大款的。秋香也不是一個大款或者有大款潛質的人。既然是笑談,我們只是想說明,如果秋香是大款,那么唐伯虎點了她,是否會更圓滿呢?
作為企業規劃人員,對重點區域的這個方便的要求—“這個區域能來錢,來錢快”,可能也是最迫切、最合理的需求?,F金流,這個市場的銷量與貨款回籠能力,會讓企業的產品銷售終極目標有利地達到。
銷量與回款量,是一個企業運行過程中的關鍵指標。在總體上選了一個好明星,在局部上又能贏得競爭優勢,那么,有一個好的日?;貓螅蔷褪欠浅@硐氲牧?!
那么,總結一下,區域規劃人員在這一點上應該是非常好謀劃的了,只要將該區域的最近這幾年的銷售增長率、回款情況作一下對比分析、增量分析,就能確立這個市場應不應該是一個重點區域市場的目標市場了!
四、“大”有可為
唐伯虎在點秋香的時候,肯定是看到了秋香在自己的生命中將“大有可為”:知書識禮,能輔助自己的更長遠發展;漂亮的外表,能體現和加強“品牌效應”;能干的本質,無論做什么,都能有好的表現,當然省心省力了!
而我們在判定重點區域市場或非重點(次重點)市場時,也需要一個大有可為的市場,這個大,可衍生為:大份額,也即大的市場占有率。
如果一個企業在一個區域里面能占大的市場份額,這其實就是一個企業綜合表現優秀的代名詞。市場份額表明了你在這個市場上已經是最優秀的(當然,如果你現在處于弱勢,你也得通過市場占有率的提高變成最優秀的,否則,沒有人承認你的優秀!)。你處于優勢的市場,對手肯定在尋找進攻的機會,你當然不敢輕視這塊區域;經過分析以后,覺得這塊區域能使你打敗對手,使你變成優秀的,那你肯定也不敢怠慢,得趕緊將其當作重點才是??!所以,市場份額的“大”,或者通過努力,能成為的“大”,讓你有信心將這塊市場當作重點。
五、潛力無限,才能發展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