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4 19:42: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證會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實證會計研究;會計理論;學術范式;學術批評
一、引言
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會計學者瓦茨和齊默爾曼所著的《實證會計理論》被翻譯介紹到中國會計界以來,實證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關的問題就受到了會計學術界廣泛的重視。近10年來的發展,實證方法已逐步為中國會計學術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當的應用。據筆者不完全統計,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國內地經濟學最高水平的學術雜志《經濟研究》,已經發表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財務、會計論文(包括財務會計專業研究人員撰寫的微觀經濟類專題的論文)就有20篇。由于學科劃分以及對論文主題所涉及領域方面的認識,這種統計可能不甚精確,但不可否認,作為相當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強調實證研究方法)的國內一流經濟學學術期刊,正在刊登越來越多的實證會計研究論文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同樣,被公認為中國內地會計學最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刊物《會計研究》,收錄發表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撰寫的會計論文也越來越多。近年來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撰寫的會計學博士學位論文也日漸增多。種種跡象表明,實證會計研究正試圖取代規范研究,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主流范式。
筆者認為,在實證研究這一方法被引進中國將近10年的今天再討論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僅停留在方法的介紹或規范和實證兩種研究范式孰優孰劣的比較評判層次上,而應當將學術研究中,中國會計學者在方法應用上存在的問題揭示出來,并總結消化、吸收西方會計研究中的先進方法。正因為如此,筆者總結了中國學者應用實證方法撰寫會計學術論文時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筆者希望借助評論同行文章這種特殊的方式,為在會計學術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學術批評風氣盡一點綿薄之力。
二、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
在中國接受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近10年的過程中,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的爭論可謂層出不窮。
種新的學術范式之所以能夠得以誕生并進而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原因需要認真予以分析和總結。筆者以為,搞清楚包括經濟學、會計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的關系,是展開討論的基礎。
價值判斷是對某種特定事實內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壞”、“好些”或“壞些”等的評價和預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觀念中,價值判斷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達政治要求、決定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道德高尚還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語言工具,也是進行行為選擇和政治選擇的前提。但是,在作為經驗科學的經濟學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實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
從認識邏輯來看,價值判斷僅僅是一種根據特定的價值標準作出的判斷性評價和立場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別人對相同的事實持相反的立場,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學預言能力。相反,事實判斷則包括了可由各個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論斷,即事實是怎么回事,它已經怎樣或將來會如何,因而能夠在經驗上被證實或證偽。不僅如此,價值判斷也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來,即事實在邏輯上并不包含它的評價。
強調事實判斷在包括經濟學、會計學等在內的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著在理論研究的整個活動和過程的所有方面都不應有價值判斷。一般來說,在研究對象的選擇、認識目標的確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結果的選擇等領域和方面,需要進行價值判斷。因為每個研究者既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選題,也可以根據政治、道德和信仰選擇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時沒有價值判斷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說,當前中國會計實務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作為會計學界的研究者,展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既有理論上的價值,又有現實的意義,同樣也符合社會大眾對消除這種現象的情緒需要。但是,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內容領域,也就是在認識過程和理論形成過程之中,卻不允許價值判斷插足。如果在內容領域借助于價值判斷,就會使認識過程從一開始就引入“信仰”問題,這只會使認識過程扭曲,得不出科學的結論。再以當前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為例,如果從一開始就建立了會計造假是由于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薄弱,或是由于傳統的會計制度已經無法適應建設市場經濟的改革需要的所謂“先驗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礎作出的分析必然會在結論上發生偏差。另外,有人強調科學家的價值觀和歷史觀,指出一些偉大的學者都有著鮮明的價值觀和強烈的歷史責任,但沒有說明這樣的價值觀和歷史責任在他們的科學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細加以考察,這樣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對他們選擇科學課題、堅持科學信仰和從事艱辛的科學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對其科學認識和理論創造過程本身則起不了什么積極作用。他們正是在拋開了價值判斷而專注事實判斷的情況下,才有了科學的創造。因此,在一些社會學科的研究中,在獲取信息和認識客觀事物內在聯系的范圍內,保持價值自由前提,避免進行價值判斷是必要的。
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規范研究是根據“應該如何”提出命題,而實證研究則以“是怎樣的”來提出命題,這兩種命題提出方式上的差異,決定了實證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作為經驗科學的會計學研究,以價值自由為前提能夠保證采用實證方法所作的理論探索是一種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研究活動。雖然,研究者在具體從事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以及結論的形成上,會犯下方法上的錯誤和產生各種邏輯上的漏洞,但這些問題并非是由于實證方法本身產生的,而是屬于方法運用不得當造成的。理論研究中,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實證研究方法,是知識累積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實證研究才能成為許多社會學科進行學術理論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并得到學術研究人員的廣泛認可和接受。
三、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
在規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的論爭中,引起認識混亂的原因恰恰是對實證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夠深入、認識的不夠清晰。
實證分析可以分為理論實證(或邏輯實證、分析性實證)或經驗實證(empirical)兩個相互聯系而又可以獨立進行的部分和階段。前者的任務在于提供一個概括的體系或框架(framework),對現實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作出理論上和邏輯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對理論實證得出的結論和假說進行經驗檢驗,以確定其真理和謬誤所在,亦即證實或證偽。因此,進行實證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論模型,提出理論假設,進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論分析,然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經驗檢驗,證實或者證偽假說,得出帶規律性的結論,亦即達到理論上的解釋能力和預測價值。
雖然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可以分別進行,但同時二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因為經驗觀察到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進行抽象的理論分析,從理論上說明了每個因素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不僅如此,理論概念和理論范疇并不一定能夠作為實證分析的指標和工具。因為,理論概念必須抽象掉許多次要因素,而經驗研究所定義的指標及其據此獲得的資料和數據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進行經驗實證時,必須注意從理論概念向實證指標的過渡,實證指標的選擇和設計必須盡量與理論概念相接近。這樣,才能保證實證結論的嚴密性。
當前,不少中國會計學者進行的經驗實證分析,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缺乏應有的理論指導和理論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夠的微觀經濟學、金融理財學等會計的“基礎學科”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經過嚴謹理論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缺乏基礎性理論框架,就變成了為實證而實證。盡管這類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數據,構造數學模型并作了回歸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論指導,給人一種玩弄數字游戲的印象。因而,其結果的解釋能力和預測價值就值得懷疑。對會計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理論框架和相應的經驗實證的結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相關理論框架作為展開研究的基礎性理論,要么簡單地以“中國特色”為由,籠統含糊地將現實觀察到的現象加以總結描述,即作為被檢驗的假說。如果說,在中國實證會計研究剛剛起步的時候,把西方學者用英語發表的實證研究論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過來,照著他們撰寫實證論文的典型步驟和程式,加上中國的經驗數據,做一遍練習題,是一種學術革命的先驅行為的話,那么,在經過了起步階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繼續這種“照著例題做習題”的方式進行研究,就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會計學術研究的悲哀了。
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的研究還沒有自己的體系和重點,這與西方以制造性環境為基礎,以改進實務為目標的研究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論文百事通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研究逐漸與實務相結合,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已有許多豐富的成果。但時至今日,與國外相比我國管理會計研究還存在哪些差距?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極為迫切想探求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感到,管理會計研究始終面臨著來自外界環境和其他學科的挑戰,為了能夠給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提供較好的建議,我們以相關文獻為依據,從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來分析管理會計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為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議。
一、管理會計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初期研究的障礙,乃在于缺乏研究法?!薄耙虼?,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吳水澎)。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潘飛等,2007),這與最初管理會計的功能密切相關,即幫助制造性企業核算成本與管理成本,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案例/實地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對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起源,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的經驗研究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飛等,2007)。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地/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這與國外的研究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比如檢驗實踐中的理論應用,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以及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業中都應該適用,即使是指在某一類企業中適用,也不能只通過一家企業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調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這兩個方面做到科學嚴謹對調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國內現有的問卷調查與國外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對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計量一般從原材料的供應、競爭者的動態、市場需求、制造技術、政府監督和干預以及原材料的價格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GulandChia,1994),再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來證明其計量的合理性。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某種管理會計實踐的程度和狀況,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2005《會計研究》:《企業成本戰略管理與持續發展相關性實證研究》采用統計檢驗方法使用得到的數據。但在國內樣本中,這樣的問卷調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實驗方法最早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之中。大約20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偟恼f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由于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
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Otley,1980)。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它與會計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之處就在于它關注行為科學,其發展受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組織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產生的重要經濟后果就是對組織中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經濟后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行為研究的透徹程度。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梢源_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統如果不尊重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規律,決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總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
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的雜志。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潘飛等,2007),而且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其他權威期刊發表管理會計論文的比例相對過低(我國還沒有管理會計研究的專業期刊)。因此我們選擇《會計研究》作為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樣本。國外的選擇了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管理會計的論文,因此可以較好地代表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水平和發展的方向。我們選定這兩本雜志,并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國內與國外的異同之處。樣本的時間從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我們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統計顯示,1996年-2006年在《會計研究》上,總共發表了174篇管理會計的論文,JMAR總共發表了88篇管理會計論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差異進行分析。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這一分類主要是參考了Shields(1997)對管理會計研究的分類,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但是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參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或針對某個企業或者行業進行分析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可以看出,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確影響著研究主題的分布,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實際上,非盈利組織也可以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上向企業界學習,例如可以在醫院建立病患費用的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
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的研究(潘飛等,2007),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沒有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因此,對于國內的管理會計學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在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不僅依靠經濟學,還要奠定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擴展研究的視野。而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并且,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這反映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薄弱與狹隘,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們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國內檔案研究多數采用經濟學理論,這與JMAR的結果一致。而國內的問卷調查研究多數卻沒有理論基礎,而國外的問卷調查研究均有理論基礎,這一差異印證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國內的實地/案例研究應用的基本上是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理論,而國外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并且在各種研究方法上對經濟學的應用比較均勻(除綜合研究外)。另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國外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水平顯著高于我國。因此,國內外理論應用的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不僅影響研究的深度,也影響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當前對于研究方法的爭論,根源在于哲學中的認識論,即何謂真理知識和如何獲得的爭論(李連軍,2006)。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梯利,1995)。理性主義認為:原因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維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確定其結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經驗。經驗主義卻堅守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規律,只有通過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張朝宓,熊焰韌,2006)。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也是我國一直以來會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
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地/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當然,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從事實驗法的研究,但是這一方法對絕大多數研究者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案例/實地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實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和研究結論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實務發展水平的影響。應在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
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還處在相互分離的狀態,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發生了障礙。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因此,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組建中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使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師交流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場所。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尤其是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國際認可,加之有中國經濟特色的研究內容更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
(四)擴大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
傳統的管理會計局限于大量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成本都比較穩定的制造性企業。管理會計最初就是在工業企業當中推廣并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工業企業中成熟并完善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水平的提高,國外管理會計的研究已經開始向更加寬廣的領域發展,著重研究非盈利組織和更加通用型的問題。而相對于此,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還是集中于企業層面,盡管這與研究水平的發展階段相關,而且能夠提升研究的實用性,但是也說明研究的范圍還需要進一步的擴展。因此,今后應該研究更多通用型的問題,以點帶面,拓寬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范圍。
一、論文(設計)選題的依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等)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競爭的日漸激烈,會計所處的客觀經濟環境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信息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對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對投資者的正確決策,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使用者應更加重視與不確定性相關的風險信息的揭示。因此,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正確運用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而是在會計核算中對企業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做出合理預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比如金融風波、債務人的死亡、企業破產、固定資產因技術進步而提前報廢、惡性競爭等情況,因此,采用謹慎性原則,對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化解風險,并防范風險。采用謹慎性原則,有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真實考核經營者,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謹慎性原則起源于中世紀財產托管人解脫其受托責任的策略,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項占支配地位的會計原則,當時主要表現為對資產的低估;經濟危機之后,謹慎性原則所體現的內容擴大到對收益的確認和會計報表披露。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會計目標從報告經管責任向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轉化,謹慎性原則也逐漸成為對披露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的修訂性原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在《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和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由此我們看到,我國會計規范中關于謹慎性原則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謹慎性原則存在的基礎是不確定性,所處理的是“可能發生”的事項。
(二)對各種可能發生的事項,特別是費用和損失,在會計上確認和計量的標準是“合理核算”,對可能發生的費用、負債既不視而不見,又不計提秘密準備。而對“合理”的判斷則事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三)運用謹慎性原則的目的是在會計核算中充分估計風險的損失,避免虛增利潤、虛計資產,保證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的運用開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應用中,可以按其運用程度和范圍的不同,分為三個階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明確了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同時,在行業會計制度中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存貨計價方法采用后進先出法、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折舊采用加速折舊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陸續頒布的《投資》等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及《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中,謹慎性原則得到進一步的運用,具體包括;
1、在1992年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了資產項目計提準備的范圍,即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同時,擴大了壞賬準備的提取范圍,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靈活。
2、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加速折舊法的應用條件有所放松。
3、對無形資產、開辦費的攤銷期限作了修訂,由原制度中無形資產的“不少于10年”、開辦費的“不少于5年”,分別調整為“不超過10年”、“不超過5年”.
4、對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的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規范,規定或有資產或有利得不予確認,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負債不予確認,但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對于債務重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債務人確認為負債,債權人則不應確認為資產,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對于收入的確認,在確認標準上更加謹慎。如無論是《收入》準則中關于收入確認的四個條件,還是《建造合同》準則中關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確認,均將相關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結果能夠可靠計量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三)2001.2001年1月財政部頒布了《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租賃》三個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并同時修訂了《投資》、《債務重組》等五項準則;2001年2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在這些新的準則和制度中,謹慎性原則體現為:
1、全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計提原有的“四項準備”外,新的企業統一會計制度和《無形資產》準則規定還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在《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準則中,改變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標準,以“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作為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標準,并明確了暫停資本化的條件,避免固定資產價值虛計。
3、改變了融資租賃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定方法,規定“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與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改變了以租賃協議確定的設備價款、發生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支出確定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同時,租賃過程中發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計入當期損益。
4、在《無形資產》準則中,要求企業管理部門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時,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存在的各種因素做出謹慎的估計。
二、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的競爭和風險日益加劇,不確定的經濟業務越來越多,所以會計信息使用者也越來越關心與不確定事項相關信息的揭示,關心企業所提供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此,謹慎性原則的正確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設置秘密準備。文章以國際會計慣例為基礎,首先從會計結構的角度,分四個方面論述了會計制度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其次,從資產的定義、收益的確認以及財務分析的角度詳細論述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廣泛運用。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更能使會計信息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最后,在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還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加強其職業道德修養,加強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的專業判斷,防止濫用謹慎性原則。
主要內容:
1.引言
2.謹慎性原則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2.1謹慎性原則的含義
2.2謹慎性原則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2.2.1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
2.2.2謹慎性原則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3.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應用
3.1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的應用
3.2謹慎性原則在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確認中的運用
3.3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
3.4謹慎性原則在會計計量中的應用
3.5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4.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4.1謹慎性原則的相關條款會計人員在核算方法的選擇上具有主觀隨意性
4.2謹慎性原則與稅法政策不能協調一致
4.3謹慎性原則與其它原則的沖突
4.4公允價格難以取得對謹慎性原則運用的制約
4.5謹慎性原則導致企業的會計信息橫向不可比
5.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措施
5.1增強謹慎性原則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縮小稅收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差異
5.3完善市場信息報價系統
5.4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進行必要的約束
5.5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
5.6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
5.7將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與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機地結合起來
6結論
參考文獻
預期目標:
畢業論文預期將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導師,作進一步修改潤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第二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16年4月26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第三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16年5月10日前論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預期字數達到學校所規定的字數。并按學校統一規格打印成文。
三、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方案(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導師的指導下選定論文題目。選題之后,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與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擬采用的研究方法為:
1.歸納法針對這一研究領域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文獻著作,充分利用數據庫,專題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分析法對國內外就該論題的主要研究成果、現狀及最新進展、研究動態等進行比較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綜合分析,對這一領域研究現狀做到充分了解。
3.比較分類法對已有的學術成果做比較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積極挖掘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創新,闡述新的觀點和見解,以此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新的理論價值。準備工作:已大量閱讀了與本論文有關的國內外參考文獻。主要措施:廣泛查閱資料,理清思路,草擬開題報告和著手文獻綜述,作好論文寫作的前期準備工作。然后草擬論文提綱,著手撰寫論文。
四、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3]陳今池?,F代會計理論[J].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45-176
[4]陳瑋。充分應用穩健原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一份穩健原則問卷調查表的啟示[J].會計研究,1995,3
[5]范宏浩?!吨斏餍栽瓌t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遼寧財稅,2001年9期,-35-35頁
[6]費倫蘇。關于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若干問題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6年03期
[7]何光明。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交通財會,2009,07.
[8]李軍。略談<新企業會計制度>中的謹慎原則[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李娜。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財經論壇。
[10]馬文娟。會計實務中的謹慎性原則[J].甘肅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馬義華。淺議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幾點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潘娜,朱衛東?!秾χ斏餍栽瓌t的思考》。財會月刊(理論版)2007年10期
[13]湯云為。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1,(5)
五、論文(設計)研究工作進展安排
2015年9月28日畢業論文動員會。
2015年10月10日前確定論文題目和提綱。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論文選題。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導師下達的《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獻綜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開題報告填寫。
2015年11月2日開題答辯。開題后正式著手撰寫論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論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論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論文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