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12:49: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采礦工程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采礦工程導論課程;系列專題講座;翻轉課堂
一、課程構建
專業導論課是指導學生認識所學專業、規劃未來發展的向導,對大學新生具有教學、教育的雙重功能[1]。采礦專業導論課在幫助學生了解采礦專業基本情況,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掌握大學學習方法和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開設采礦專業導論課,可為學生提供了解本專業的平臺,拓展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動性,為后續學習專業知識起到“導航”作用[2-4]。課程構建思路和實施步驟如下。開課前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特點、興趣方向及對專業的了解。開課之初對專業概貌和課程體系做詳細介紹。介紹角度按照理論課和實踐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分類進行。闡述對采礦專業學生而言,需要重視力學等基礎課學習,也提醒學好英語、計算機等工具類課程。除此之外,可介紹學院本專業的一些特色和優勢[5]。根據培養計劃、課時和課程開設實際情況,選擇若干門采礦核心課程,通過開展系列專題講座,讓學生對采礦專業的特點和學習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專題前沿的科學技術可開拓視野,提升對專業學習的興趣。請學生分別上臺展示個人作業和小組作業。個人作業主要談對專業的理解和對未來大學學習的規劃;小組作業主要按照采礦方向選擇某一專題進行研究,了解采礦專業涉及的科學技術問題。通過個人展示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專業的理解程度,也能鍛煉學生語言組織和邏輯表達能力。小組作業需要團隊合作完成,要求學生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能鍛煉文獻搜索和整理、溝通能力。調研表明,研討課不同程度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6]??偨Y部分。對專業學習內容、知識能力培養重點、學習方法及訓練途徑歸納闡述;對課程后續學習和銜接(包括科研競賽和專業咨詢等)提供一些建議;通過優秀學長的視頻和現身說法,了解學長對采礦專業的認識并獲得學習建議。在課程結束之前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反饋教學效果,以便后續教學中改進和提高。
二、教學實踐
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自2015級開始采用上述導論課授課內容和方法,至2018級已有4屆(共計204人)順利完成該門課程教學實踐。與之前主講教師單純講授教材采礦概論相比,課程構建后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教材,教師參與人數和授課內容信息量明顯增多,學生從文獻資料搜集到專題展示文檔的整理制作、論文撰寫,乃至后期答辯互動,參與感增強,能力提高,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一)導論課程調研準備
認真研讀和領會福州大學教學文件、紫金礦業學院采礦專業培養計劃要求,結合專業認證精神,對該門課程定位。通過開課之前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專業選擇背景、學習狀態、對導論專業的學習期望及今后職業規劃等。發放問卷之前提示大家問卷作答要記一次平時成績,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認真作答,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采礦專業整體介紹
主要包括課程體系、授課安排、學習資源、學習方法和要求等內容。按照“學什么,為何學,怎么學”問題邏輯展開和介紹。利用2個課時重點介紹主要專業課程及特點(如提醒學生要學好力學課、數學、計算機軟件等基礎課),學校學習資源和學院教師、實驗室及實習基地情況。通過專業整體介紹,一方面,學生初步了解該專業和行業全貌,澄清一些常見錯誤觀念;另一方面,通過橫向和縱向對比,介紹該專業學習重點、特色和發展前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置核心課程專題系列
結合實際,從學院培養計劃設置課程中選擇8門核心專業課程,即地采、露采、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礦井通風、數字礦山、巖石力學與礦山壓力與控制,分別邀請8位教師參與,以開設各課程方向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紤]學時要求(每位教師分配1個課時),對各位教師講座內容和時間等做了建議,請各位教師按照導論課程的要求精煉介紹內容,以便于由此匯集成為一門課程。比如,請各位教師按照對各自核心課主要內容知識、理論基礎、技術前沿和應用等加以介紹,并對學生今后學習規劃和準備事項提供建議,之后留一點時間與學生做互動交流,答疑釋惑。
(四)運用翻轉課堂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
設置兩次課(4學時)翻轉課堂,以形成學生和教師的有效互動。通過提前布置個人作業“我的大學我的夢”,讓學生主動了解采礦專業的所學所用,暢談各自對專業的認識及今后學習規劃。通過提前布置小組作業,即在前期核心課程專題講座介紹和各自查找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采礦工程專業有關研究方向和領域中選擇某一專題(可以是這個方向或領域的科學理論、方法或應用技術)介紹。無論是個人還是小組作業,課堂主體交給學生完成,教師發揮點評指導和串聯引導作用。學生在查找文獻資料、團隊分工合作及文本制作和展示等環節均發揮了能動性,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對專業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和拓寬。
(五)總結提升對專業的認識
總結課2學時,完成對導論課的歸納總結。一方面,邀請輔導員、班導師及優秀在校學長參加交流,談他們對專業或大學學習規劃方面的認識;另一方面,將之前備課采集的畢業生視頻和作業文檔資料播出。邀請已經工作1~7年不等的各屆畢業生代表(每屆1~2位),請他們談對采礦專業的認識及對學弟學妹的建議。這些資料真實再現了采礦專業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歷程和心理成長過程,有感而發,對在校新生有一定觸動,對今后發展方向有了進一步思考和借鑒。總結課上發放了第二份調查問卷,主要了解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還存在的疑惑,以及對課程教學的建議。
1.1國外采礦工程專業發展現狀。針對世界范圍內采礦工業的需求變化和狀況,國外采礦工程專業一直在不斷轉變與調整,并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與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綜合來看,澳大利亞采礦工程專業實力強勁,教育形式多樣,教學實力很強,設置了多種學位和課程,涵蓋了采礦工業所需專業所有領域和層次。德國采礦工程專業設置面較寬,采礦工程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礦物開采,還要學習經濟管理、礦山建設等知識,此外,學生還要進行幾個月的實踐活動,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美國、加拿大采礦工程專業課時較少,強調綜合人才的培養,學生可以隨意支配自由時間,有針對性地提升自我能力。
1.2我國采礦工程專業發展現狀。我國設置有采礦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專業設置、教育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南大學的采礦專業已經拓寬為采礦與巖土工程,實現了人才的雙向流動,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學士、碩士和博士,在改革過程中,實驗室利用率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科研領域得到拓展,為采礦工程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礦業大學的采礦工程專業在本科前三年采取大班教學,大四時劃分為地下開采、露天開采、通風與安全及工業工程四個方向。國內設置有采礦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在近些年的改革中,結合自身教學基礎和人才需求特點,擴大了專業范圍,增加了授課門數,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內容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國內采礦工程專業教育的優、缺點
2.1國內采礦工程專業教育的優點
3.1.1教學內容安排系統。美國學士學位采礦工程師需要接受四年的教育培育,專業教育偏重實踐應用,基礎教學內容以理科為主,澳大利亞十分注重理科教育以及與礦業技術相關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在實踐教學方面有借鑒意義,但是理論知識不夠完善,學生不能系統地理解并消化所學知識,教學內容缺乏過渡,不易于被學生接受,這些都會給學生后續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深入學習等設置障礙。我國教學內容安排十分系統,學生要從地質學基礎知識學起,然后學習采礦學方面的相關課程,教學內容安排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
2.1.2課件建設效果突出。我國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十分注重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理論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和學科發展整理成教學課件,并以幻燈片的形式形象地向學生傳達教學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比價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的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的結合,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國外的課件多數搬抄教材,不夠生動形象,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
2.1.3專業領域相對拓寬。我國采礦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還包含了巖土工程所需的地質測量等方面的知識,隨之也增加了地質學基礎、礦山測量、爆破與井巷工程、地質實習及測量實習等諸多實習,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動手能力,專業領域相對拓寬,使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僅能夠應用到采礦工程行業,還可以應用到巖土工程及其他工程中去。我國實現寬口徑的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了學科交叉發展,有利于畢業生就業。
2.2國內采礦工程專業教育的缺點。我國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十分系統,但是實踐內容明顯不足,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弱,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往往因為缺乏經驗,不能很快適應市場。我國采礦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相對獨立,學科間有機聯系比較弱,學生系統學習知識與技術之后難以靈活運用,缺乏實踐應用能力,這種分散式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與實踐應用。我國善于將幻燈片、網絡等現代化工具應用到教育教學以及科學研究中去,這有助于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學生的手工繪圖能力等卻得不到鍛煉。
三、結束語
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對礦山建設和生產的整體認知和針對不同礦山的設計能力,以及將來在現場實際工作中的入手能力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目前該專業實驗教學的現狀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革新性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
關鍵詞:
采礦工程;實驗教學;教學模式
采礦工程專業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科專業,該專業對于學生對礦山的整體認知和系統認知有很高的要求。該專業的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有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長期從事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一線的老師,在該專業的采礦學開拓系統、采礦工藝,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中的采場上覆巖層移動規律實驗,井巷工程的巷道施工、硐室施工、交叉口施工等課程的教學中體會到了很多不盡合理的地方并進行逐步的改進。
1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新疆工程學院是一所2012年完成升本的工科應用類本科院校,其中采礦工程專業是隸屬于采礦系的一個教學單元,實驗課程有礦井開拓系統實驗、采礦方法及采區巷道系統和生產系統實驗、采場上覆巖層移動規律實驗、相似材料模擬實驗、巖石抗壓強度試驗、鉆眼爆破施工工藝、交叉點及施工方法、開采引起地表與覆巖移動與破壞實驗、礦井氣候條件及通風阻力測定等實驗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每門專業課的實驗教學僅僅圍繞本課程的課本內容講解和設計,完全依附于課堂教學,和其他專業課交集很少,這與采礦工程的專業特性是不相符的。礦物開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像人體的血管系統一樣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精密體系。它的所有專業課程必須體現它本身的這一特點。同樣,采礦工程各專業課的實驗教學也必須體現這一特性。但在該校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相互割裂的,沒有融會貫通。比如在采礦學的開拓系統實驗課中,往往只涉及立井、斜井、平峒、綜合,單水平、多水平系統的模型展示,而沒有將其與礦壓、掘進施工、通風、爆破安全等課程進行相關知識點的鏈接。掘進施工與礦壓、通風緊密相關,在實驗模擬是只講施工方法,但每種方法與礦壓、通風的關系又不涉及。這種缺陷貫穿于整個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環節中,造成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也是割裂的,無法融會貫通,對礦業開采無法形成系統整體的概念,對將來畢業設計、生產實習以及現場工作會造成很大障礙。(2)實驗教學課時太少,過程僵化。該校采礦工程實驗課一般就是2個課時,這么短的時間嚴重限制了實驗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實驗教師只能簡述一下實驗原理和儀器使用,學生也是在準備不足的狀態下匆忙連接儀器,粗略地完成實驗內容,教師也沒有充分時間對實驗過程進行控制。很多學生還沒摸到儀器,就到下課時間了,這樣學生就失去了對實驗課的興趣,教師也沒有成就感,形成惡性循環。實驗課程的授課模式也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一直在講,在示范,學生被動地聽,簡單地模仿。教學過程沒有交流、沒有討論、沒有活躍的學習氛圍。
2對實驗教學的重新設計
(1)把每門專業課涉及的實驗課與其他專業課的實驗內容進行有機的聯系,消除以往割裂的狀態。比如在講授采礦學的礦井開拓系統模型課上,可以將每種開拓方式下對礦山壓力的適應模式穿來,使學生形成系統而立體的概念,這樣,在學習礦山壓力這門課時,就會自然將開拓系統融合進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比如進行巷道位置選擇及斷面形狀模型展示時,將不同巷道位置、不同巷道形狀的選擇與開拓系統和礦壓分布的關系一一書面展示,并由實驗課教師詳細講解,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這樣,就要求每門專業實驗課的教師在熟悉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外,對其相關專業課程的內容也要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將關聯知識點有機結合,系統地講解。同時,要求有足夠的課時量來保證增加內容的有效講解。還有就是要增加模型設備的投入,每門實驗課增加一些相關課程的實驗設備,現場就可以進行關聯知識點的直觀學習。(2)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先講解實驗原理,然后示范實驗過程和儀器使用,學生分組操作,得出實驗數據,填入實驗報告。這種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模仿,一方面學生參與度低,沒有積極性,另一方面,達不到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為了消除這個弊端,回歸實驗課的本質,可以將目前成熟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實驗課教學。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當參與指導。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實驗過程,充分激發學生本身的求知欲、好奇心、創造感。比如礦山壓力模擬測試,由學生自主查詢資料,來模擬一個現場的掘進工作面或采煤工作面,然后根據工作面實際情況來設計礦壓測試內容。每人提供一個初步的提綱,教師來進行審閱,提綱內容必須包括實際工作面的地質、斷面等數據,測礦壓的目的是為掘進設備選型服務,還是為掘進工藝設計服務,是預測初步來壓,還是為加強支護提供數據,一定要明確。這一步完成后,學生就會進入一個現場的環境中,會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答案在實驗課現場的設備操作過程中可以獲得,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帶著目的性地進行實驗課的實際操作。不僅掌握了儀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儀器做出的數據是用來干什么的。極大地提高了實驗課的綜合效果,并且為學生將來在工作現場實際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結語
通過對實驗課的教學革新,采礦專業各專業課程的實驗課都有了很大的改觀,教師的知識面廣了,過去實驗課的弊端逐步減少,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而不是一人做大家看,實驗報告雷同的消極被動的情況。實驗課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感性認識的一個循環往復的螺旋上升的提高過程,如何將實驗課過程精心地設計,以達到這樣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廣大實驗課程教師及相關專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運楚.高校試驗教學中創新教育現狀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2(2):26.
[2]付麗.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1):166-168.
關鍵詞:OBE理念;采礦工程專業;教學質量
一、教師對OBE理念理解與踐行
OBE理念是成果導向的教育,基于學習成果,以學生為中心,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具體的實現途徑[2-3]。在教育的每個環節,都滲透著結果導向。因此為了實現創建礦業工程“雙一流學科”的目標,提高本科教學質量,開展了相關OBE理念在師資隊伍環節的落實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一)加強教師對OBE理念的學習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通過每周四下午的全系教師學習會議,不間斷地向每位專任教師介紹OBE理念,并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與此同時我系建立了“資開家園”微信公眾號,將相關學習材料上傳,便于教師的學習。
(二)基于OBE理念的教師教學投入
OBE理念需要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更細化地分解教學目標,更精心地進行課程設計,更科學地選用教學方法,更有效地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等。為了轉變重科研、輕教學這種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校、學院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進行本科教學工作,參與教改項目,同時我院2018年對教師績效考核辦法進行修改,出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教師與科研人員工作量和工作績效核定辦法》,有側重地獎勵本科教學突出的教師,解決以往教師在教學投入精力不足的問題。
(三)解決師資力量不足問題
在OBE理念下,師資隊伍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人力資本,即軟性資源,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我院教師人數不足,特別是有多位教師面臨退休,為此自2015年至今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引進適合的青年教師,加大博士后招收工作,將優秀博士后留聘我院任教。自2015年以來,我院招收了5位博士后,有3位博士后出站后留聘我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同時引進北京科技大學吳順川研究員來我校工作;聘請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侯正猛教授為首席客座教授,擴展學生海外視野,將優秀的本科生輸送至國外繼續深造,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采礦工程專業學生。
二、規范教學過程
學校對教師執行教學日歷、教學大綱、教案(多媒體)、授課、實驗、實習、課程設計、作業、輔導答疑、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考試(考核)等教學環節建立了相應的規范、標準和制度。如《昆明理工大學教師(教學)工作基本規范》、《昆明理工大學教學實習工作管理規定》(昆理工大校教字〔2005〕43號)等,引導廣大教師從規范教學過程的每項活動入手,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根據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監察有關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昆明理工大學關于在教師中實施教學質量考核一票支持(否決)制的規定》(昆理工大校人字〔2005〕9號)。文件規定,對教學效果好、教學水平高、科研促進教學成效明顯、德、能、勤、績各方面表現突出、在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監察過程中綜合評價為優的教師,實行教學效果一票支持制;對在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監察過程中綜合評價差的教師,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監察的綜合評價結果分為優、良、中、差四個等次,以教務處提供為準。為加強教風建設,增強教職工的教學責任心和勞動紀律觀念,樹立愛崗敬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嚴謹治學的良好師德,保持良好的教學秩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減少教學過程中的事故率和差錯率,并使事故一旦出現,能及時得到嚴肅、妥善的處理,根據《教師法》及相關規定,學校特制定《昆明理工大學教學事故的認定與處理辦法》。
關鍵詞 卓越計劃 煤礦安全 采礦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煤炭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因其生產過程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和職業危害,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生產能力,才能保障煤炭生產的安全和高效。采礦工程專業學生是主要為煤礦及相關部門培養的人才,煤礦安全課程是其必修的課程,該課程注重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安全本領、安全素質和意識的培養,不但能使他們快速的進入職業角色,更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人才保障,是提高煤礦安全生產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徑。
1煤礦安全課程發展沿革
內蒙古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以金屬礦開采為主,以煤礦開采為輔, 2006年增設“礦山安全”選修課程,其內容包括了金屬礦開采和地下采煤兩個方面的安全技術,因兩者在諸多方面不盡相同,所以學生學習礦山安全課程時易于概念混淆,且難以理解,不利于學習與掌握。2012年,為突出我校采礦工程的地下采煤特色方向,將“礦山安全”課程改名為“煤礦安全”課程,且為地下采煤方向的必修課程。
2煤礦安全課程的教與學現狀
2.1行業發展態勢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
經歷了生產實習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對煤礦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各生產環節都有了相對較為清晰的認識。大部分學生并不熱愛礦山,只是為了能就業而選擇采礦專業,加之行業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幾乎沒有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動力。部分學生幾乎不來上課,遲到、早退現象更是普遍,上課的學生多數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雖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和教師課堂約束,但效果不佳。
2.2教學內容龐雜加劇學生厭學情緒
煤礦安全課程以《煤礦地質》、《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井巷工程》、《采掘機械》和《采礦學》等課程學習為基礎,同時與《煤礦安全規程》、《礦山法律法規》、《礦井通風》和《現代礦山企業管理》等課程相銜接,課程涉及面廣,專業術語、概念、理論的工程實踐性非常強,多數知識要結合實驗或現場才能理解。一般的課堂講授很難把現場實際宏觀的表達清楚,加之井下實踐時間短,室內實驗條件不成熟,多數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知識。教材的理論和實踐性太強,學生自學受挫,導致厭學情緒激增,上課流于形式,只為應付老師而上課。
2.3煤礦安全課程教材現狀解析
根據行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以及畢業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反饋,在現有“煤礦安全”方面的教材中,仍然沒有一個相對比較系統的、實用性強的專業教材。教材中多數仍沿用舊的規范和規程,同時,在煤礦安全生產過程中,有些技術與措施、設備儀器都已不使用或淘汰,這就造成學生所學無用,學生不定教材,上課也沒有教材,不利于正常有效地“教與學”。
3煤礦安全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3.1課程的作用
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礦井瓦斯、頂板、礦塵、礦井火災、礦井水災等防治技術及礦井災害處理能力,兼具現場的自救與互救和煤礦安全管理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與實訓達到能針對礦井瓦斯、頂板、礦塵、水、火等災害選擇使用各種安全檢測儀器儀表與設備,制訂相應的礦井災害事故應急預案和能及時進行正確的災變處置,同時編寫事故分析報告。
3.2課程的設計理念
根據產業特色和行業發展需求,我校著手煤礦開采方向的專業建設,經多方調研并結合我校專業師資配置,將采礦工程專業分金屬礦開采方向(包括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和地下采煤方向,重點突出地下采煤方向,在地下采煤方向設煤礦安全必修課程。為體現地下采煤方向的煤礦安全課程特點,刪去“礦山安全”課程中金屬礦山開采安全技術知識的內容,本著求精務專的理念來梳理煤礦安全課程的構架與內容,以期達到精益求精的知識體系。
3.3課程設計思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旨在通過改革和完善我國高等工科教育來培養擁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按照“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目標,基于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現有師資與實驗平臺,將煤礦安全課程劃分為三大教學模塊,即理論教學模塊、室內實驗教學模塊和現場實踐教學模塊,三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1)根據煤炭行業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學習同類院校人才培養理念,與相關知名專家學者探討教學方法和經驗,將煤礦安全課程知識體系按照教學單元劃分為瓦斯防治、頂板災害防治、防塵、防火、防水、自救與互救和煤礦安全管理等7個篇章及下屬32小節,每個小節講授專項任務。例如:瓦斯防治可劃分為瓦斯的生成與賦存、瓦斯涌出規律、瓦斯突出的防治技術、瓦斯爆炸防治技術、瓦斯抽放技術5小節。
(2)為加強學生的認知和操作能力,除觀看采礦教學模型外,購置三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獨立完成單項操作,然后進行單項實驗的互換,要求每個學生都可熟練完成設備操作。對于一些大型復雜設備,可聘請校外專家或現場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技術指導和講解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若校內實驗設施不完善,可到內蒙古煤炭安全培訓中心進行實操練習。
(3)通過校企合作與實習基地等多種途徑,讓學生到井下實際考察與觀摩,有條件時可進行跟班作業,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以致用的學習宗旨。例如:在現場技術員的指導下,學生可進行井巷瓦斯含量檢測、頂板離層的觀測等內容。
4結語
煤礦安全是關乎煤礦企業正常生產的經濟命脈,煤礦安全人才是煤礦安全生產的主力軍,煤礦安全課程是培養煤礦安全人才的重要基石。通過對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的發展和煤礦安全課程建設的需要,制定出以地下采煤方向為特色的采礦工程專業煤礦安全課程內容體系,構建專業特色明顯的課程實驗平臺,全力推行“卓越計劃”背景下的采礦工程人才培養計劃,為乃至全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科技人才。
基金項目:內蒙古科技大學教學(教改)研究項目(JY2014075)。
參考文獻
[1] 于威,張學武.高校煤炭類專業學生安全素質的培養[J].煤,2012(3):75-76.
關鍵詞采礦工程核心課程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3-0010-02為了充分調動高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觀念先進、改革成效顯著、特色鮮明的專業點,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號)。根據“通知”要求,河南理工大學采礦工程專業立即啟動了專業綜合改革。
本次專業綜合改革著重從教學團隊、課程與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方法、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管理等五個方面進行建設,而核心課程群的建設與管理是這五個方面必須考慮的問題,是關系到專業綜合改革成效的關鍵,因此,本文擬對河南理工大學采礦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與管理方法進行探討。
一、采礦工程專業特點
河南理工大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采礦工程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專業,為河南省名牌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采礦工程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兩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年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參與采礦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專職教學科研人員40人,其職稱結構與學歷結構如下圖。
二、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與管理
(一)成立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
采礦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包括:《采礦學》《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井巷工程》《礦山巖石力學》和《開采損害與保護》等。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群,根據主干課程的性質和起居室課老師的研究方法,建立“采礦學課程群教學團隊”“開采損害與保護課程群教學團隊”“礦山巖層控制課程群教學團隊”“巖石力學課程群教學團隊”“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群教學團隊”等五支課程群教學團隊,每個教學團隊設有負責人,負責根據課程體系和培養計劃要求,團結帶領團隊成員,搞好該課程群的教材建設、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研討與改革、教學資源上網,加強課程的協同開發,促進開放共享。
(二)突出專業主干課程的核心地位
結合每門專業主干課程的現有基礎和教學資源條件,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核心課程群進行建設。
1.采礦學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建設
采礦學課程群教學團隊主要承擔河南省精品課程《采礦學》《專業導論》《煤礦發展新技術》等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該教學團隊由12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3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各1名。
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采礦學》課程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1)自主開發“《采礦學》三維數字化教學課件”,促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2)把本課程建設成為優秀的視頻公開課,將全部課程資源和教學錄像上網,供本校及外校學生、煤礦技術人員和工人遠程學習。
(3)開發畢業設計網上指導系統,提供多個真實的礦井設計范本和最新的規程、規范等,設置師生交流平臺,隨時解決畢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4)建設“《采礦學》3D輔助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實驗室”、“采礦工程專業三維虛擬仿真實習實驗室”和“煤礦綜采工作面高仿真實驗室”,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穩固的空間概念,理解和表達煤層與巖層、煤層與煤層、煤層與巷道、巷與巷道之間復雜的空間關系。
2.開采損害與保護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建設
開采損害與保護課程群教學團隊主要承擔國家精品課程《開采損害與保護》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該教學團隊由5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該課程的建設重點為:
(1)實現雙語教學,引入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
(2)及時把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到課堂教學,形成一套以案例教學、啟發式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堂討論、師生交流、習題課、多媒體演講、網絡教學等為輔助手段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3)修訂出版《煤礦開采損害與保護》教材,出版雙語教材《Mining damages and Protection》,出版譯著《Surface Subsidence》。
(4)開發設計上覆巖層“兩帶”高度模擬等三個教學實驗。
3.礦山巖層控制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建設
礦山巖層控制課程群教學團隊有9名專業教師,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主要承擔《井巷工程》和《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的教學任務。其建設與改革的重點如下:
(1)礦山壓力可視化教學改革。采用Itasca系列軟件(FLAC3D、UDEC、3DEC、PFC軟件),將枯燥的礦山壓力理論轉化為能夠看到的礦山壓力顯現過程,生動形象的展現其中蘊含的礦山壓力原理,讓學生深刻了解礦山壓力原理與控制手段與方法。
(2)開發《井巷工程》三維仿真教學課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相應的三維仿真課件,讓學生親自上機操作,變枯燥乏味的文字講解為身臨其境。
(3)推行礦山壓力和井巷工程案例教學法。
(4)加大《井巷工程》精品課程建設,搞好《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視頻公開課建設,將課程的全部資源和教學錄像上網。
4.巖石力學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建設
巖石力學課程群教學團隊主要承擔《巖石力學》《土力學》課程的建設與改革。該團隊共有7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教授級高工)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根據《巖石力學》課程特點,教學團隊堅持“著眼工程,立足試驗,講授理論,補充文獻”的教學思路,從以下方面對課程進行建設:
(1)形成實驗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視頻及虛擬現實技術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
(2)進一步完善電子教材上網、網絡課件上網、教材配套CAI課件上網。
(3)進一步完善網絡環境下的試題庫和交互式測試系統,改進網絡交流和答疑平臺;對網絡課件進行修改、完善和提高,將課程教學團隊成員的教學錄像上網。
(4)對全部網站內容進行升級,形成共享資源豐富、示范性強、應用效果好、推廣價值大的精品課程。
(5)出版具有實踐特色的《礦山巖石力學》教材。
5.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建設
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群教學團隊主要承擔《礦井通風與安全》和《瓦斯地質和瓦斯治理》的建設任務。目前,該團隊共有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礦山通風與安全》課程的建設重點是:
(1)適當增加礦山安全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面最新科研成果,并補充實際案例,形成配套的案例課件。
(2)結合目前煤礦生產自動化、機械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適當調整課程內容和結構,完善課程課件。
(3)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探索式等教學方法與CAI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達到形象、直觀、生動,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教學質量較高。
(三)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管理
1.運行與激勵機制
針對成立的“采礦學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等五個教學團隊,制訂科學的團隊管理制度,明確團隊負責人及團隊成員的責任與任務,明確課程建設目標,制定量化考核機制和獎懲辦法,鼓勵優秀教師主動多為本科生上課,作為本科生的四年指導教師,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2.經費保障
關鍵詞:科教結合;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張賢平(1964-),男,湖南澧縣人,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副教授。(江蘇?贛州?34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教育改革重點資助課題“獨立學院‘科教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JXJG-10-79-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8-0019-02
19世紀初,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為雪恥拿破侖戰爭中德國的失敗之辱,特別是為了讓德國人取代法國人,獲得學術和科學的領導地位,他創建了柏林大學,貫徹其首先提出的“研究教學合一”的理念。如此改革,使德國的高等教育水平、科學技術水平迅速提高。60年后,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大敗法國,此后德國的科技實力位居世界首位近百年,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大力借鑒德國高等教育,也實現了科技方面的崛起。
我國重視科教興國,注重創新立國,但從我國本科生課程的設置來看,目前的本科生課程中科學前沿課程很少,絕大部分本科生徘徊在科研大門之外。據調查,國內本科生教學較強調知識的學習,而較為忽視讓其參加創造性活動。本科生對近現代科技知識的了解要比傳統知識薄弱,對科技基礎知識理解的深度不夠,對高新科技領域的科學術語與原理理解較差;同時本科生對研究過程與方法的本質理解還有所欠缺,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國采礦專業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畢業生專業知識面較窄、知識結構不完善、創新能力較差,難以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在采礦專業人才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中,存在合作內容有限、合作層次低、合作形式單一的問題;創造性教育不足。在學生的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中沒有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實習與科研相結合、設計與創新相結合。
“科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意識,通過針對不同年級大學生培養目標的不同,將科研融入課堂教學和相應實踐環節,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研討式教學或問題情景式教學,將學生帶入一種研究的情景中去;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將一批科研基地和教學實驗室對學生開放,使他們有了新的思想就隨時都能在實驗室動手做;對學生實行分類和按興趣選拔,讓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使本科生經常有機會接觸到科研人員,一起討論,一起體會科研的環境。該培養模式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創造性的特征。
一、“科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思路
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是一所辦學十多年的獨立學院,學院在繼承母體學校50多年辦學歷程的基礎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應用創新型人才。學院采礦工程專業進行了“科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試點,逐步形成了“ 一條主線、四個層次、三個實踐環節、綜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一條主線: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創新型人才。
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完成公共課和采礦工程專業的理論學習,使學生理解采礦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與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實踐能力;第二個層次,完成采礦工程專業主干專業理論學習,使學生具備專業技術基本應用能力;第三個層次,根據學生就業的崗位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多個專業研究興趣方向,如礦壓理論與控制方向、通風除塵方向、系統工程方向等,每個方向設置一組課程。第四個層次,高質量完成畢業設計環節,改變以往一成不變的畢業設計模式,形成適應現代化礦山的運作理念,豐富畢業設計內容,讓設計與科研相結合。
三個實踐環節:狠抓見習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實踐環節。針對目前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如實習地點聯系難、實習經費緊張、實習內容不全面、實習過程過于簡單等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如探索與實習基地合作的新模式,實現校企“雙贏”局面;實習內容和過程多元化新模式探索。
綜合能力提升:建立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導師負責制,讓學生在完成前三個教學層次的學習后,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研究方向的導師,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深入現場實踐,通過科研課題與現場實踐的結合使學生的科研和實踐活動更加接近實際應用,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主研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
1.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采礦工程專業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與專業綜合能力為根本,針對社會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依托行業、融合市場,構建在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培養模式和教學進程,深入開展課程體系的創新與建設,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加強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強化采礦工程技能培訓,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與組織協調能力、主動獲取知識能力、科學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把采礦工程專業建設成為江西省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