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05:2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內部審計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內部審計的機構、定位、職責
1、機構。IMF審計局現有16名職員,包括審計師、經濟學家、人力資源方面的專家和工作流程檢查設計方面的專家。這些職員都擁有專業資格的認證,其中注冊內部審計師7名;注冊信息審計師3名;注冊會計師4名。每個審計師平均審計的IMF財產約為180億美元。
2、定位。IMF審計局的審計工作定位與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內審準則相一致。其審計定位為:“是為增加價值和提高組織機構運作水平,獨立的、客觀的保證活動和顧問咨詢活動。它采用系統的、專業的方法進行評估、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從而幫助組織機構完成其目標?!?/p>
3、職責。IMF審計局職責主要分為三方面:一是獨立檢查和評估IMF業務運行的控制過程和運作的效果和效率,為決策者進一步改進工作提供分析和建議;二是幫助確認IMF的工作流程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構建和運作,能夠很好地完成IMF的目標;三是幫助董事會和管理層對項目建議、運轉、執行等情況進行評估,確保該項目按照董事會的意志進行。
二、IMF內審主要業務
1、業務審計。業務審計是評估組織機構在管理控制下業務運作的效果、效率和經濟性,并將評估結果和改進建議提交給適合對象的系統化過程。業務審計目標:一是進行評估,二是提出改進建議。業務審計是現代審計中具有代表性的3E(Effectiveness有效性、效果;Efficiency效率;Economy經濟性)審計。
業務審計著重于管理計劃和控制系統,要求衡量實際的工作和標準之間是否達成一致,達到一致的程度;對管理計劃和控制系統的充足性以及既定政策和程序的遵循情況進行評估。
IMF審計局的業務審計主要涵蓋以下八方面:人力資源;安全;技術支持;信息管理;基建;服務體系;差旅預算過程;退休計劃投資管理。
IMF審計局進行的業務審計具有四個特征:一是審計目標導向的未來性。業務審計關心的是提高未來的工作績效,著眼于管理政策、計劃和控制系統以及決策形成過程,通過對管理系統的各個方面加以確認,提出改進的建議,幫助各個層次的管理者改進計劃和控制;二是審計方面的系統性。包括對審計環境的深刻理解、建立目標、決定哪些事實來滿足這些目標、收集和評估事實、作出結論、向管理層匯報、審計報告、后續審計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步驟;三是審計標準的主客觀雙重性。業務審計標準開始通常是管理層建立的工作標準或一些外部類似機構的標準,但主觀判斷不能絕對避免;四是審計報告和建議的創造性。成功的業務審計不僅在于確切地發現問題,找出原因,而且更在于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建議。
2、信息技術審計。信息技術審計是對計算機化的系統進行的審計,它不僅包括現有信息系統的控制和程序,而且包括對系統建立過程、計算機設備管理的控制、安全等方面。信息技術審計要求信息技術審計師能夠在信息系統仍然安全運行的時候,發現信息系統中潛在的風險。
3、工作流程檢查設計。工作流程檢查設計是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業務流程以期在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方面采用當代的工作方法,取得根本性的改進。工作流程檢查設計,是一個新興起的、管理咨詢范疇內的工作。工作流程檢查設計已經被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接受、吸收,成為不少大型組織機構內部審計的一項工作,具有管理咨詢的性質。
流程設計圍繞四個基本問題進行:做什么;為什么做;能否做得更有效率;能否做得更有效。流程檢查設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核心內容:一是“現在的流程”;二是“設計的流程”;三是“效益分析”;四是“怎么實行”。涉及到:流程、人員、技術、組織體系等四方面的資源。IMF認為,流程檢查設計就是要使:合適的人用合適的工具,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工作。
4、風險導向的審計。審計師要對風險進行評估,以便在審計過程中,將審計資源最大限度地用在最重要的領域。審計不僅對組織機構內部的業務進行風險分類,而且在每一個具體的審計項目中,同樣要進行風險評估。
審計局結合IMF的具體情況,對風險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設立了標準,對IMF涉及業務的風險進行衡量和排序。將業務分為高風險業務、中風險業務和低風險業務。對于處于高、中風險的業務流程或項目,進一步劃分為更具體的業務流程或業務活動,進一步采取附加的標準,找出風險點,將其包含進審計計劃中,作為審計重點。
審計局參考風險評估的結果,制定長期審計計劃和年度審計計劃。IMF審計局的長期審計計劃是3年一個周期,每3年基本對所有的業務領域和風險因素進行一次徹底的審計。年度審計計
劃是長期審計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代表當年審計局的資源在特定的目標、特定的審計意向、審計項目上的分配。年度審計計劃確保80%的工作根據對審計領域的風險評估來確定。
三、借鑒IMF審計經驗,加強審計監督
1、管理層高度重視審計工作,審計工作為管理服務。IMF審計局的工作受到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審計局是總裁直管的三個部門之一(其他兩個為:投資辦公室,職員退休計劃、預算和計劃辦公室)。IMF審計局的職能現經歷了三次大的調整,職能逐步加強。IMF管理層制定的目標是否達到,IMF如何管理組織,效率如何,員工是否滿意,管理層必須透過審計來了解。審計是管理層特別是最高管理者了解IMF運行情況的“窗口”。
2、IMF審計工作有一部分具有管理咨詢的性質。這一點在業務審計中和工作流程檢查設計方面體現更多。如:對IMF人事管理的審計,總的來看,并不是一個檢查,更類似于一個調研、分析。再如:對IMF歐洲部、非洲部的審計,包括:管理和組織、員工情況、工作負擔、管理等方面的情況,是對一個部門全面的審計,在取得事實、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對比、評估。IMF審計開展此項業務,對IMF加強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審計工作高度專業化。IMF審計沒有自己獨立的審計標準,審計標準與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界定完全接軌,內審業務全部遵循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內審操作規程,因此IMF審計工作及結果能夠得到外部的認可。IMF的審計師既高度專業化,又一專多能。每個審計師都有自己最擅長和主要從事的審計業務,有的側重財務審計,有的側重業務審計,有的是人事管理方面的專家。但每個審計師同時還具備其他技能,可以從事其他方面的審計。這使得審計局容易進行業務安排,審計師的業務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并減少審計師工作的枯燥性。
4、審計計劃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有效、周密。IMF審計局有建立在風險評估基礎上的內部審計的長期計劃和年度審計計劃。在對每一項業務進行審計時,審計師首先要對業務環節進行審計,爭取最大限度上合理分配審計資源,提高審計資源的使用效率。并使審計切實起到加強內部控制,防范風險的作用。
摘 要 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內部審計進入風險導向階段,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現代企業中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以風險導向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實施作為研究重點,從風險導向審計的涵義及目標,風險導向審計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入手,提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實施上的幾點建議,以促進企業的更加有效地利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從而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公司治理 風險管理
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基本理論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以對整個組織的風險進行全面的評估與改善,以達到防弊、興利、增值的目的的一種審計理念[1]。它要求內部審計以內部控制作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以識別和評估公司風險作為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目標,并把內部控制評價和監督作為風險管理的手段。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于2003年修訂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對內部審計做出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2]?!?/p>
美國Treadway委員會下屬的發起人委員會在2004年提出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討論稿,在該稿中風險管理被定義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受組織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風險管理應用于戰略制定,貫穿于整個企業。風險管理旨在識別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在組織的風險偏好范圍內管理風險,為組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3]?!?/p>
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以組織的整體風險評估作為工作目標。內部審計的目標經歷了防弊、低層次興利、高層次興利的過程,發展到風險導向階段,內部審計就更注重與企業目標的直接聯系,在企業創造價值目標的作用下,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目標由高層次興利轉向了增值。通過事先發掘問題,改善經營管理,促進經濟效率的轉變。
傳統內部審計通常只局限于測試企業的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內部審計人員關注的是控制的充分性和遵循性,雖然有著防弊與興利的審計目標,但是無法與企業目標關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則先確定企業目標,再對可能影響這些目標實現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根據這些風險設計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最后測試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對風險的管理控制有效。
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公司治理是被管理人員、投資者、董事會廣泛使用的概念,其目標是公司價值最大化,其核心是科學決策。在公司實現增值目標的過程中,在進行戰略規劃、經營計劃等決策時,風險是不可回避的因素[4]。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作為內部審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最新動向,對公司治理的促進作用更加凸顯。
首先,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監督、評價和分析組織的風險和各項控制;復核并證實信息是否可靠并且符合相關政策、程序和法律,協助管理者向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以及執行管理機構提供風險防范以及治理的有效的保證。
其次,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為公司創造價值產生了促進作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通過對于公司風險的評估和改善,可以幫助公司預防和減少損失,同時可以使公司內部保持良好的審計環境,對于經理層、員工都起到威懾作用,努力改善經營績效。
三、對我國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實施的幾點建議
下面筆者將對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如何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獨立性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客觀性是指內部審計人員的客觀性。客觀性反映的是內部審計人員的特征,與評估、判斷及決策的質量有關。企業應該設立獨立的審計部門。在內部審計過程中,內部審計人員不參加任何可能損害或者假定會損害他們無偏評估的活動,不能接受任何可能損害職業判斷的東西,應該披露所有的重要事實,不能歪曲事實。
2.加強公司的內部控制,完善公司的風險預警機制
公司的治理目標是在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愿景之后,爭取增加企業的價值,保持股東權益長期的最大化。企業的風險預警機制是企業在風險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預警職能體系,是降低企業風險的關鍵。
3.管理層應更新觀念,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
管理層要徹底轉變觀念,增強風險意識,把風險導向審計擺在重要的位置上。正確處理風險和效益的關系,把企業的長遠利益作為企業的根本目標,形成由最高管理層直接負責的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
目前在企業生存環境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內部審計應該以風險為導向,從降低風險損失的角度幫助企業有效增值。在審計過程中,風險管理成為組織中關鍵流程,內部審計人員使用風險管理原則改變審核過程,分析、確認、揭示關鍵性經營風險。企業應有效利用風險導向審計進行風險管理,為企業提高經濟利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耿慧敏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相關理論問題.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第八卷第二期):71-74.
[2]宗淑芳.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一)會計職業能力是會計人才標準的重要內容。知識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能力則是人做事的本領。知識和能力是相互關聯的兩個不同范疇。一個人有能力,必定有知識,當然這種知識不完全是書本知識,也包括實踐知識。但有知識并不等于就有能力。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只有在有知識的情況下,經過實踐訓練,親身體驗,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學習知識是為了形成做事的能力,只有知識,沒有能力,不會做事就毫無意義。高校會計教育,說到底就是要為社會培養能夠勝任未來會計職業專業技術工作的專門人才。從人才的專業標準看,這種人才不僅應具備會計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應具備在會計理論知識支持下,從事會計職業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和素質。用人單位聘用人才是用來做事的,如果高校培養的會計人才是有知識但能力不足的“書呆子”,不能“頂班上崗”,迅速勝任會計職業實際工作,用人單位是不會歡迎的。這種人才充其量也只能是“半成品”,而不是一個符合人才標準的合格人才。
(二)能力培養是就業導向辦學宗旨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會計教育普遍重知識教學,輕能力培養,高校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動手能力差,用人單位反映強烈。這種狀況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由于國家包分配,學生到工作崗位,即使能力不足,不能立即“頂班上崗”,用人單位也只能接收,并在接收后再由師傅帶徒弟,重新進行能力培養。這實際上是用人單位對學校轉嫁能力培養的無可奈何的承受,而在市場經濟后,國家不再包分配,由學生自主擇業,而且在人才市場總體供過于求的新形勢下,自主招聘的用人單位必然選擇那些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能夠立即“頂班上崗”的合格人才,而絕不愿再選擇那些存在能力缺陷的“半成品”人才。這樣,如果高校還繼續原有“半成品”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會影響學生就業,進而影響學校的聲譽。也就是說,在以就業導向為辦學宗旨,視學生就業如同產品銷售的今天,高校會計教育再不注重能力培養,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必將影響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二、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的內容
關系會計人才質量的會計職業能力,從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不同側面來看,有不同組成內容。探討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內容,對于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能夠“頂班上崗”的會計職業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術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
1•會計核算能力。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復式記賬科學方法,通過憑證、賬簿、報表等手段,連續、系統、全面反映核算單位經營活動過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會計核算能力具體表現為按一定會計核算程序,通過手工或計算機將核算單位經濟業務在會計憑證和賬簿中進行登記,進而進行成本計算、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編制,最終向有關方面提供核算單位會計信息的能力。
2•價值管理能力。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活動從價值方面看,表現為資金籌集、使用、耗費、收入、分配活動。企業經營活動的價值管理就是對企業資金籌集、使用、耗費、收入、分配進行管理,以實現以收抵支,提高經濟效益的工作。因此,價值管理能力具體表現為營運期前的財務分析能力,財務預算編制能力,長期和短期投資決策能力,籌資決策能力;營運期中的銷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營運期末的利潤分配能力;以及對伴隨整個財務活動同時產生的企業與外部關聯單位的財務關系和企業內部委托關系下的財務關系進行協調的能力。
3•審計工作能力。市場經濟中由于委托關系的存在,資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資源,而是將資源委托給人進行管理。這樣,受托人必須在一定期間后向委托者證明自己管理責任的完成情況。應運而生的審計就是由具有專業知識,并能獨立于委托和受托責任雙方的第三者,對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客觀、公正的檢查和評價。因此,審計能力具體表現為對受托者可計量信息證據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標準程度的確認、鑒證能力;以及將審計結果向利害關系人的報告能力。
(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會計教育“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有能力”的復合性特征所決定的。盡管高校會計教育力求理論聯系實際,而社會實踐是復雜豐富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難免會與未來就業的工作實際發生差異。因此,為了提高就業適應性,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外,還應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社會應變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
1•行業差異適應能力。學生畢業可能到制造企業、商品流通企業、施工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對外貿易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各種企事業單位工作,而這些具體的企事業單位都有著鮮明的行業特征。只有不僅精通會計核算和價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習會計核算和價值管理的各種行業特征的學生,才能盡快“頂班上崗”,勝任未來的工作。因此,行業應變能力就是一種讓學生熟悉不同行業會計核算特征,以提高適應性的能力。
2•關聯職業溝通能力。會計只是企業整個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會計工作中不僅會與企業內部“人、財、物、產、供、銷”各種職能管理部門和基層單位“打交道”,而且會與企業外部金融、稅務、法律、供銷等各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發生頻繁業務往來。只有不僅精通會計本職工作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種與會計本職工作相關聯職業(無論內部和外部)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與之溝通的能力,才能做好會計工作。因此,關聯職業溝通能力就是一種讓學生熟悉關聯職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練就“知己知彼”的協調溝通能力,以提高學生未來就業適應性的能力。
3•會計現代化能力。會計現代化是會計方法和會計手段的現代化,其中會計方法的現代化是會計方法的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會計手段的現代化是會計工具的自動化、網絡化。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將有更多的現代化科技成果運用到會計工作中。21世紀同時又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未來我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會計作為最基本的“商業語言”,在改革開放,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同樣存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快了會計現代化的進程,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進程還將進一步加速。只有不僅掌握現有會計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洞察我國會計現代化脈搏,跟上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人,才能勝任未來會計工作。因此,會計現代化能力就是讓學生掌握現代化會計方法和手段,緊跟我國會計現代化趨勢,以提高未來就業適應性的能力。
(三)會計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在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我國會計工作的一些老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那種只知道“照葫蘆畫瓢”的學生是不能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的。只有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人,才能擔當起在新世紀實現會計現代化的偉大歷史任務。因此,為了未來學生發展需要,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外,還應該要求學生掌握會計開拓創新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
1•會計職業觀察思考能力。這是一種能夠在習以為常的會計實務中敏銳地發現問題,產生改善現有會計工作既定模式的沖動和“靈感”,進而思考提高會計工作科學性,更好完成會計任務新模式的能力。
2•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能力。這是一種針對發現問題,尋找和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獲得啟迪,進而豐富補充自己,開拓研究視野的能力。3•探索發現能力。這是一種針對發現問題,敢于沖破前人思維定勢,以會計職業判斷,科學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創造和發展會計理論和方法的能力。
三、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的途徑
關系會計人才質量的各種會計職業能力,只有通過有效的培養途徑,才能實現。探討高校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途徑,對于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途徑。
1•課程教學階段運用練習。課程教學階段運用練習是學生運用教學階段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會計基礎、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審計等主要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各階段,應對重點內容,不僅進行知識測評,更要以運用練習的形式,培養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2•模擬實訓。模擬實訓是讓學生面對企業典型經濟業務和財務、成本問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未來會計職業崗位工作的模擬訓練的實踐教學活動。首先,應在“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后進行手工模擬實訓,以擴大教學效果,并為后續開設的“財務會計”課程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應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后,進行手工和電算兩種模擬實訓,以培養學生會計核算能力,并為未來手工、電算兩種情況下的就業提高適應性。最后,應在“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和“審計學”等課程教學后,進行以“財務預算編制”、“投資決策”、“籌資決策”、“營運管理”、“利潤分配”、“財務報表分析”等內容的財務管理模擬實訓;以“成本計算”、“成本預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為內容的成本管理模擬實訓,培養學生經營活動價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審計學”為內容的審計工作模擬實訓。
3•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到真實企業驗證所學知識,并在教師指導下盡可能參加實際工作的實踐教學活動,承擔著讓學生了解企業專業技術工作狀況,鍛煉工作能力,培養未來工作適應性的重要任務。市場經濟新形勢下,高校普遍存在“實習單位難找,實習效果難?!钡膯栴},為此,應努力做到:①加強學校實習基地建設,對一些難以落實實習單位的學生,給予必要幫助。②做好實習動員,幫助學生提高實習的自覺性和掌握融入實習單位,擴大實習效果的方法。③以折合工作量的方法安排專業教師承擔畢業實習的檢查指導工作,以提高學生實習效果。
4•國家職業技能考試。國家職業技能考試不單是檢驗、認定考試者專業技術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參加職業技能考試的過程本身,也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實踐活動。學校應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協調,努力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參加諸如“會計電算化”、“會計資格”、“理財師”、“內部審計師”、“資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等專業技術證書考試,讓學生從中鍛煉提高專業技術技能,并通過獲取證書,為將來就業創造更好條件。
(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途徑。
1•多行業會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是對制造業外其他行業會計特點的學習。學校應在一般以制造業為例的財務會計學習后,開設“行業比較會計”、“預算會計”、“銀行會計”等課程和進行必要技能實訓,以幫助學生了解制造業以及其他行業會計核算特點,增強畢業后到制造業以外其他行業就業時的適應性。
2•關聯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是對與會計相關的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和與企業會計相關的外部管理部門或單位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學校應在開設各會計專業技術課程的同時,開設“管理學”、“投資學”、“市場營銷學”、“經濟法”、“稅制”等關聯職業課程和進行必要實訓。讓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不是為了將來他們從事這些職業工作,而是為了增強學生就業后與這些關聯職業打交道時協調、溝通能力,提高就業的適應性。
3•會計現代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是針對會計現代化對會計方法“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國際化”要求和會計手段“自動化、網絡化”的要求,而進行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會計方法的“規范化”是指會計具有“標準性、統一性、一致性”要求,而這種規范化,又必然與體現“客觀性、有效性、先進性”要求的“科學化”和體現有關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體現國際間“相應性、可比性、適應性”的“國際化”相結合。因此,學校應在開設專業技術課程之外,開設“計算機基礎”、“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與會計”、“會計理論專題”、“國際比較會計”等課程和進行必要實訓,以增強學生在我國會計工作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潛力,提高就業適應性。
(三)會計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會計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會計創新能力,首先應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探索奧秘的興趣,樹立科研意識。為此,應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清、講懂教學大綱要求內容的前提下,努力聯系實際,介紹有關問題的當前學術觀點和研究方向,并通過學生參與式或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意識。
強化內部審計是所有成長型民營企業家的當務之急,成功的民營企業已不滿足于內部審計常規性的工作內容,管理審計發揮著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應用基礎前提包括,明確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必要的審計程序和標準及特殊的技術方法。
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從內審機構的行政隸屬關系、工作職責權限、工作內容和范圍、審計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實驗”過程,在這個艱難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和民營企業家終于確立了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的目標就是增加企業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為績效,它來自于過程。企業的運營過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斷的鏈條,只有健康、高速運轉,過程才能確保創造績效。而過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職能,不是內部審計的職責,管理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介入管理又不參與管理,事實上很難嚴格做到。在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就是醫院里的專職外科門診大夫,僅限于驗病開方,不兼賣藥品和參與手術開刀,以發現風險和轉移風險為己任。內部審計找準切入點和擺正這個位置有三個必要條件應同時具備。第一,高度獨立的體制。最適合國情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受企業的董事長領導,特點是確保獨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內部審計機構應確保有能力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第三,能夠實現審計目標——增加效益,提高機構工作效率。
基本條件和主要內容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較大且具雜亂感。這是由企業高層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權所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常規審計很難進入規范化審計程序,企業高層也不關心你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只問結果。這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但就管理審計而言,沒有明確的審計對象和開展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搞管理審計很難操作。一方面很難跳出常規財務審計的圈子,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很難開創新局面。因此開展管理審計必須解決以下審計環境問題。
1、管理審計面對的是各級職業經理人,其優秀素質的集中表現是較強的管理意識和較高的工作效率。主觀上理解、關心、支持內部審計的時間成本不會過高,工作溝通、配合、減少和解決矛盾都能在一個平臺上順利進行。
2、經營目標和考核認證標準明確。民營企業在經營上具有靈活性。這是因為市場影響企業的生存決定的,在企業內部無論哪個主管、部門、負責人、總經理、總裁都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和詳盡的考核認證辦法。但是,這種目標和考核認證之間有沒有沖突,考核是否獨立、嚴格進行,有無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是解決企業高層最關心問題的最好途徑。
3、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斷得到修正。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因企業文化和發展規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情況下都能圍繞企業效益來制定。但最容易被職業經理人“遺忘”也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內控制度均缺乏“違約條款”或制度輕描淡寫沒有責任承擔者,不具操作性,出了問題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東西,往往找不到責任人。這說明制度本身有問題。這是民營企業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內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沒有壓力,這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和機構的工作效率。那么與生產、經營、管理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根鏈條是否健全,有無死節、壞節、環節鏈是否有隱患和風險僅靠企業家一人是顧及不到的,靠各“環節”匯報仍存在報喜不報憂之嫌。管理審計的介入就不同了,因為內部審計與運營無直接利益關系,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測試以及從各種調度會、協調會、總經理辦公會、總裁辦公會、董事會議上反映出來的各種矛盾、沖突、脫節、扯皮等負面信息均能發現內部控制制度的盲區和盲點。個別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不作為暴露無疑。
4、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職工的凝聚力,內容包括生存觀、責任感、歸宿感、誠信和企業發展理念。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從內心徹底認同該企業文化的合格的稱職的具備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以誠信為前提的充分授權激發出創新的動力,使各級職業經理人時刻銘記民營企業賦予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職業經理人要想在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勇于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付出對企業忠誠的代價。
5、要有科學的內部審計標準。管理審計實現最終目的的途徑是通過獨立的評價活動來完成的。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內部審計要制定重點審計項目的審計標準。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審計標準、有效生產成本審計標準、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應收賬款審計標準、特殊風險審計標準、部門盡責程度審計標準等。
計劃、實施與報告
管理審計必須制定計劃。審計計劃應盡可能編制詳細。經高層批準的審計計劃是來自民營企業的最高指示,應該全部
落實。
1、突出重點。管理審計計劃編制前應盡力爭取企業高層,尤其是董事長本人明確(或暗示)的重點風險領域,并將之列為重點對象,切忌自作主張確定非必要重點,即浪費審計資源又勞而無功。
2、明確目標。就是施實管理審計要達到什么目的?審計報告要揭示和反映問題的原因及責任是什么?目標必須具體,不能似是而非。
3、確定工作范圍。管理審計范圍的確定要看被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或企業高層所要求的審查深度來定,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重點審計對象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執行?重要職能部門的工作績效怎樣?
(2)財務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料的真實性。
(3)對重點審計對象的考核評價、兌現利益是哪個部門進行的?有無利益關系或職責關聯相容關系?
(4)經營者(或項目)的責任經濟目標是否完成,薪資、獎懲是否按規定執行。
實施審計。實施審計的過程就是內部審計機構代表企業所有者對審計對象就審目標進行測試、評估、認證的過程。
報告結果。民營企業管理審計報告最好直接報告給董事長,因為民營企業(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權或資本都是董事長直接或間接所有。如果董事長認為有必要讓董事會或總裁辦公會重視這份報告,可建議董事長已批轉報告的方式周知或舉行小范圍審計聽證會。管理審計報告的格式不宜統一。根據審計計劃或高層指派就某一項目或某一部門進行審計,報告的重點是明確肯定或明確否定審計對象的風險。突出效益、效率影響,明確原因和責任承擔者,并從內部審計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審計意見。
審計標準與技術方法
由于內部管理審計建立起來的審計標準不同,其審計的技術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效益標準和效率標準的建立是民營企業從職業經理人量化了的任務指標和部門職責兩大平臺所構成,是確保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管理審計的介入就是通過獨特的方法向企業高層提供獨立的客觀保證,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并提高機構運作的效率。
管理審計的標準和技術方法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采購成本的審計標準
1、采購計劃標準。從內部審計掌握的信息資源中,審查目標期內的采購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產業公司目標期的生產計劃期內總成本,生產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營銷公司同期銷售目標所需成本。根據各品種的單位成本逐一審核并加權計算采購總成本,扣減有效庫存后編制當期必購物資計劃和采購預算即可作為管理審計的標準。
2、比價標準。民營企業確定供貨商是同過比質比價來進行的。比價會議應該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在會議決議上簽字負責。報價、比價過程一般在互聯網或各自局域網上進行。原則為隨行就市同質優價,老客戶與新客戶機會均等一視同仁。供貨合同必須報內部審計部門就采購數量、價格、結算辦法、付款方式和違約條款等內容進行審核通過方可蓋章生效。
3、無效庫存標準。所有采購物料均設立庫存時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庫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視為無效庫存,計算損失成本和貨幣的時間價值,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承擔者。實行責任上劃,連帶追究制度,即下級責任上級主管負責并與考核、獎懲掛鉤。上級承擔責任后追究連帶責任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
4、調整計劃標準。市場決定企業生存,民營企業的經營政策有不確定性特點,對審計標準的及時調整必須加強。平衡和解決經營政策變化與內控目標的矛盾關鍵在于決策信息系統的快速反饋。管理審計要憑借總裁會議、董事會決議信息將不確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時調整審計計劃和審計標準,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發展到集團化階段,隨著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一般情況下,大批量的訂單生產基本上都形成了標準成本定額,為管理審計解剖生產成本提供了基礎。管理審計認為生產成本應區分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產產品開工的第一天。綜合部門就知道批量產品的標準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這為管理審計的介入創造了切入點和審計標準。批量產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應產出未產生(廢品損失)的原因、數額就是審計對象,是什么原因?應明確到班組、個人;產出來的產品經檢驗為不合格不能銷售的產品也必須明確責任;已產出的合格產品在成品庫超限存放占用資金的原因是什么,哪個部門或哪個責任人對此應承擔責任必須明確。問題的原因要區分主客觀因素。主觀原因必須處罰??陀^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職責不清,內控制度銜接有問題,部門之間扯皮等情況。比如設備出了問題應該找出是動力部門問題還是車間操作問
題還是維修部門的問題。責任無法落實的,要將損失量化后視同非有效成本上劃到連帶部門的共同上級管理責任人,并由其承擔責任。
三、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的私人資本,因此實行資金預算制度非常重要。
1、資金預算必須經企業有權批準人的批準方能執行。
2、經批準了的預算收入是否按規定及時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誰應對此負責。
3、經批準了的預算支出在資金上是否有數量上的保證,資金調撥環節是否暢通,是否存在預算批準了,而資金到不了位影響生產、經營運轉的問題,什么原因,內控制度本身有無漏動,誰應負責任。
4、超預算支出和無預算支出的批準人是誰?有無追加預算的審批手續或最高層授權,內控制度是否還應明確。
四、應收賬款的審計標準
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在民營企業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對所有應收賬款設立限額和限時制度。比如對同一經銷商所欠貨款超過發貨總額的10%到合同期滿不能劃回,或單筆應收賬款超過45天不能收回即應視為“壞帳”進行風險管理。凡是進入“壞帳”程序的應收賬款不能計算經營業績并與提成、獎勵脫鉤,已發放的獎金、提成均應追回。超過發貨總額30%超過60天仍不能劃回的應收賬款記入營銷公司期間費用落實責任。
五、盡責程度的審計標準
民營企業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即誠信和能力。管理審計對各職能部門或其負責人盡責程度的評估認證是站在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進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設立評估項目打分進行。
1、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企業工作,工作講實效,服從上級并正確向上級報告,精通業務內容,熟練掌握職務要點,正確領會上級指示并全面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2、能力。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崗位創新能力。
3、責任感。任務有排期、工作有計劃,預測過失的可能性,并有預防對策,有勇于主動承擔責任的實際行動,知錯必改。
4、全局觀念,不以我為中心,突出部門協調,一切以企業利益為中心,一切為了顧客,一切為了市場。
5、忠誠。對企業忠誠,知恩企業所有者,與企業共存亡。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1號公報中指出:“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什么樣的素質呢?有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從應具備的知識方面來說,除應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學些科學、社會科學、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知識、知識,以及與本專業有關的相關專業知識。
知識和能力可以互相促進,互相能動。本科畢業生必須有合理的能力結構,即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具體講,包括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指綜合能力、歸納推理能力、邏輯判斷能力)、應變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學并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體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科研能力等。
綜上所述,筆者將我國高校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身心健康,富有創造性,對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有較強適應性的會計通才。
二、改革專業設置
我國原來會計學專業劃分過細,知識結構單一,面對著企業經營多元化、集團化的發展,普遍存在著適應性差和后勁不足的缺陷。這也是會計畢業生在數量上供大于求,在質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國家教委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改革了專業設置,要求只設一個會計學專業。但有些學校還設置了財務管理專業和注冊會計師專業,筆者認為欠妥。為了使會計畢業生能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側重,如設立財務會計專業方向、財務管理專業方向和審計專業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因為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是培養學生畢業后即能成為注冊會計師,而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則要通過予以認定。再說,注冊會計師只是為民間審計服務,社會還需要內部審計和政府審計,顯然審計專業方向比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涵蓋的更廣泛。
三、改革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
當代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培養專業人才時,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論哪一門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會、自然、科技等領域一定的課程。我國現在的課程設置是按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主干專業課、選修課五大類,忽視了人文、社會、自然、科技等學科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為此,筆者提出一個不太成熟的設想,按知識結構的布局設置基礎知識課、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學科課三類。每一大類課程都有必修課和選修課。會計本科課程設置的具體設想如下:
基礎知識課:政治理論、、心理衛生、心、倫理學、公共關系學、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大學、機基礎、高等數學、當代科技概論、、社會學原理、法學基礎、環境與自然、美學原理、詩詞名著導讀、書法繪畫欣賞、世界文化學、檢索、中外等。
相關學科課:財政學、國際、貨幣銀行學、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統計學、運籌等、企業管理、經濟法、國際稅法、國際保險、國際投資、市場營銷、價格學、價值工程、證券與期貨、經濟地理、廣告學、工程制圖、建筑工程概預算、組織行為學、調查原理與、計量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經濟應用文寫作、外貿函電、人事管理等。
專業知識課可分為一般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
一般專業課: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政府及非營利單位會計、成本管理會計、審計學概論、會計實驗、專業英語(含會計、審計、管理、商貿)、會計電算化、會計史、專業比較會計、財務管理學、珠算等。
專業方向課:
(1)財務會計方向:高級財務會計、國際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社會保障會計、會計理論專題等。
(2)理財方向:高級財務管理學、財務分析學(含會計報表分析)、國際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案例、財務管理電算化等。
(3)審計方向:高級審計學、經濟效益審計、電算化審計、非審計服務、會計制度設計、審計案例、審計理論專題等。
現在很多人認為應實行“大三分流制”。筆者認為不妥。因為前兩年一點不接觸專業知識,不利于學生及時建立起專業興趣;不利于正確選定專業方向。我們應讓學生一入學就接觸到會計知識,加強對會計作用的認識,培養起專業學習的興趣,為大三選定專業方向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在前三年要將一般專業課學完,到大三的下學期,再按選定的專業方向學習相應的專業方向課程。
在課程方面,總體講,應該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首先,盡量避免內容的重復,在有限的課時內加大課程容量,使學生即使在一門課程中,也要力求知識的廣博性。其次,要培養學生創造和思維的能力。過分重視傳授前人的知識經驗,忽視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學生在期間很少受過系統的思維和學習訓練,人云亦云,唯上、唯書傾向嚴重,缺乏獨辟蹊徑、開拓進取的勇氣難以培養出這些領導世界學術潮流的杰出人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僅要教慣常的思維模式,還應教反向思維等一些新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應在原有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再如,在專業課程的內容方面,舉例來說,在財務中應加入一章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這對于當前扭轉普遍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銀行會計、基建會計、外貿會計等行業會計課程,其原理部分不必重復再講,主要是結合這些的會計實務不同的部分,突出各有關行業的特點,使更有助于學生進行比較和日后中能舉一反三進行思考。
在大學幾年中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基本素質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或缺,即畢業實習。現在有些學校出于經費緊張及其他一些原因取消了畢業實習,是不妥當的。
四、改進教學方法
就教學方法來講,應采用“啟發式”教學,啟發學生積極地、科學地去思維、去探索,使所學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東西,真正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素質的提高。啟發式教學法不是單指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觀念,是各種教學方法的總稱。啟發式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啟發式提問:在講授過程中多提幾個“為什么”,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見解和大膽質疑,這對一個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2.研討式:針對一些和實務,介紹幾種流派和做法,讓學生去查找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給以適當的提示、指導和。具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個人也可以分成小組,準備充分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能力、創造能力,還可做到“教學相長”。
3.論文寫作:授課過程中,根據授課內容和學術界的熱點難點問題適當布置寫作小論文,教師可給出資料目錄,也可組織學生進行調查,以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選題、寫作,乃至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礎。
4.模擬實驗、案例教學:對一些專業課應采用模擬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對財經類專業課還應多采用案例教學。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為生活的復雜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學生可以自由組合,也可由教師指定小組對案例展開討論,以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職業判斷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團體協作能力等。
5.系統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教師講授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重點難點應講深講透,其他內容可由學生自學,然后通過提問、練習、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加深理解。教師授課不應局限于書本,要將理論和實務的最新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如印發補充材料,提供參考書和期刊目錄等。
隨著教學方法的改進,內容也應改進,要減少死記硬背的試題,增加要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答案可以有唯一解,也可以有多種解,只要學生分析得有理有據。
1 課證融通,雙軌遞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1.1 操作型會計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我國會計行業的現狀是:建成了層次分明、各司其職的會計法律制度體系,即以《會計法》為主、以相關會計法規為輔的會計法律體系,包括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等方面,滿足了會計工作的需要,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相關性和可信性;形成了以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單位內部會計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構建了國際趨同、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會計方法選擇上突出漸進性、穩健性和適用性,在會計國際化協調過程中,采取謹慎、適用為主,分步到位的原則,與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相一致;建立了剛性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在會計人員管理上,建立了會計人員職責權限制度、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考試制度、會計從業人員資格制度、總會計師制度、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會計人員管理制度。
但是,會計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會計人員層次結構不夠合理,技能操作型會計人才短缺,會計從業人員專業學歷水平偏低,持有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占會計從業人員的比例偏低,使得許多完善的會計方法與科學的會計技術在實施時大打折扣。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有較高職業道德與人格品質的會計人才。因此,培養適應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是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
1.2 人才培養規格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有差距
一些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定位過高,會計教學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論、厚基礎、寬范圍、面面俱到,學校在人才培養中付出了艱巨的勞動,而大多企業招聘會計、審人才的條件之一卻是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根據對企業的調查,發現企業對會審人才的要求與學校對會審人才的培養,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以至于會計專業畢業生不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用人單位埋怨畢業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只有經過培訓及歷練才能勝任相關會計工作,導致單位用人成本增加。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差,這無疑與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的直接關系。
1.3 專業課程設置結構不夠合理
當前相當的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還沒有真正形成與專業知識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結構體系,理論課程偏多、傳統模式的會計專業的課程偏多,導致培養的學生在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技能上出現重理論、厚基礎、寬范圍,面面俱到,而專業操作技能不扎實的現象。
1.4 缺乏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考評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主要有實驗實訓、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及畢業論文等形式。近幾年在改革創新實踐教學方面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總體上還存在許多問題,如開設實驗實訓課程的廣度不夠;欠缺校內實訓的崗位情景和職業氛圍;尚未充分顯現校企共同合作參與的深度和成效,頂崗實習的評價方法多以學生在實習結束時上交的總結報告及實習單位的評價作為評定的依據,過程的管理和考核內容欠全面和細化,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2 課證融通,雙軌遞進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課證融通,雙軌遞進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以職業素養及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專業課程設置結合職業考證課程教學,推行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
一中心是指以強化會計、審計人才的職業技能訓練 為中心。
雙軌制 是指實踐教學過程中,建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基礎技能實訓崗位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專業實習 企業頂崗實習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采取會計、審計手工處理能力訓練和計算機網絡環境下信息化處理能力訓練雙軌并行方式進行職業技能訓練。
三注重是指:
(1)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注重基礎性。人才培養的就業面向基層;人才培養的層次為最基礎的操作型專門人才;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注重基礎性。這種廣覆蓋、低重心的就業準備、就業策略便于會計專業畢業生很好地切入競爭異常激烈的就業市場。
(2) 配置人才培養資源時注重開放性。人才培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資源的質量。在配置人才培養資源時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通過利用外系、外校、外單位等資源,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
(3)人才培養的過程注重實踐性。會計是一個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操作性、實踐性,通過構建崗位認知實踐專業技能單項實訓專業課程實訓崗位模擬實訓綜合實訓專業實習頂崗實習等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 課證融通,雙軌遞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與職業面向
課證融通,雙軌遞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面向中小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組織的財務部門、管理部門的出納、會計、收銀員、統計員、內部審計員等崗位,旨在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熟悉出納、報稅、成本核算、會計、審計等崗位業務,熟練掌握現金收支、會計核算、納稅申報、成本核算、年報審計等日常經濟業務處理的操作技能,熟練掌握手工賬務處理及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能,能勝任出納、會計、審計等工作崗位,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素質操作型會計人才。
4 課證融通,雙軌遞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
在企業集團的各項專業管理中,大量的內部控制活動需要通過財務會計系統來落實,許多重要的管理數據需要通過財務會計系統來反映,幾乎所有的經營決策都離不開財務會計系統的支撐。而在我國的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基礎管理薄弱、財務管理混亂、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因此,如何實現有效的財務控制、達到財務管理目標,往往又是企業集團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正是由于財會系統在企業管理工作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發揮的特殊作用,各級國家行政主管部門、企業集團的總部,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財務會計人員身上,期望通過對財會人員和財會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條強化管理和增加監督力度的途徑。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財會人員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財會人員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國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各種類型的財務會計集中管理模式已應運而生,行政、事業單位暫且不說(2000年9月,財政部、監察部已聯合下發了《關于試行會計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見》),單是對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集團)的財會人員管理模式就有:財政部門統管會計人員、資金結算和會計核算工作,融會計服務和監督管理為一體的"零戶統管式";財政和主管部門通過行政發文向國有企業委派財會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財政部門或國資部門聯合向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委派財務總監的"財務總監制";企業集團把會計從內部分離出來統一辦公的"集中辦公式";先將財會人員集中起來后委派到下屬單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這些財務會計管理模式的實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規范會計行為、體現會計監督的嚴肅性、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的作用,在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堵代導"。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財會人員在企業監督中的作用,過分地強調對下屬企業和單位的監控,使財會人員的定位產生偏差,難以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為企業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務和指導。有些模式還使財會人員凌駕于企業之上,把內部會計監督變成了一種外部強制性的行為,下屬單位成了政府或上級部門的附庸,影響了企業自身管理職能的發揮。對財會人員個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圍與生產經營接觸面的縮小,財會同業競爭加劇,個人的升遷與發展受到了一定影響;由于經常處在企業的對立面,財會人員還容易被孤立或成為"擺設"。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上述財會人員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一,由于我國現有的財會人員平均綜合素質不高,多數情況下還要接受主管部門和所在單位的雙重管理,要讓其肩負起對派駐企業的指導和監督重任,難度較大。要么財會人員為完成監控與所在單位形成對立,工作難以開展;要么財會人員被所在單位收買,實際監控難以到位。其二,企業管理依賴于企業的基礎工作,基礎工作離不開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在目前這種集中管理模式下,財會人員與所在單位是分離的,企業管理的許多基礎工作,如定額管理、預算管理、原始記錄的管理、財產清查以及有關財務的內控制度建設等等,往往處于企業、財務兩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這種集中管理模式下,萬一下屬企業經營、管理出現不測,實際責任難以落實。單位領導可能指責財會人員監督不力,財會人員為避免承擔較大的經營風險也可能采取較保守的監控方式,上級(或集團)財會部門的領導也可能采用較強硬的監控手段,影響下屬企業的健康發展。其四,目前國企普遍忽視財務與會計工作的區別,在此前提下一味強調統一監控,可能出現會計核算監督掩蓋企業財務管理的現象,影響下屬企業的管理效能。
二、"財務"與"會計"職能分離的改進思路
現在的企業集團多數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組建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出資人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權的分離,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所有者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權,其目標是追求股東權益的最大化;經營者為人(或稱內部人),享有經營權和勞動報酬索取權,其目標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榮譽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效用目標的不一致,在內部人控制企業主要經營活動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內部人以犧牲股東利益為代價來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問題。在這種企業內部,財會人員一方面要為經營者在加強經營管理,確定企業內部激勵機制、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作用,協助經理履行理財責任和經營責任;另一方面要及時、準確、完整地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然后據實向所有者報告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理財狀況?,F實生活中,由于財會人員的直接利益與企業經營者緊密相聯,財會人員往往迫于壓力而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上,弄虛作假,文過飾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損害。因此,為了抑制經營者急功近利、懈怠無能、粉飾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為,在對企業財會人員分類的基礎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級部門、企業集團總部對所屬企業會計人員(不包括財務人員)實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為強化基礎核算、保證信息質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
在目前條件下,通過對會計人員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約束,至少可以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解脫會計人員對企業領導的人身依附,削弱企業對會計工作的干預力度,比較完整地體現所有者的受托責任。其次,從體制上把會計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轉化為部門與單位之間的矛盾,通過部門與單位之間的磨合、溝通,降低內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強化會計人員的專業監督職能,有利于有關制度、政策的落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職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分離,從集中的財會人員中選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備較全面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較高的財務人員"歸還"下屬企業,令其專門參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和管理,并運用其財會專業知識和技能指導所屬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踐,使企業內部各項專業管理形成閉環,提高企業現有管理水平。財務人員"歸還"企業,是對上述財會人員集中管理模式的補充和完善。
三、一種企業集團財會人員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總體原則:
在集團的統一領導下,實行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職能的分離,會計人員由集團集中委派,財務人員由基層單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會計監督于日常服務,以財務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財務管理制度化,會計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電算化,傳遞信息網絡化。"
(三)組織體系:(略)
(四)職能描述:
1、集團財務會計管理總部:負責集團基本財經政策的制訂,資金宏觀調度和管理,對下屬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實施宏觀管理并定期進行檢查,組織對財務、會計人員進行日常管理、專業培訓和考核等;
2、資金結算中心(或內部銀行):負責集團日常資金的調配、融通和管理,為集團內部單位之間提供結算、信貸及相關金融業務服務。各基層單位只能在資金結算中心開設內部結算賬戶,所有外部銀行賬戶由資金結算中心統一管理。資金結算中心按會計核算點設置分支機構,各開戶單位辦理所有資金結算業務(代出納)。
3、各會計核算機構:由集團總部委派會計人員設立,按集團業務類型、地域和業務量設置獨立于服務單位的滿負荷核算機構(類似行政事業窗口單位,接受群眾監督和舉報),配備最經濟合理的會計人員,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有關會計法規的規定,負責相關單位的會計核算、報表編制,并通過對原始憑證的審核實施會計監督,保證提供有關企業生產經營的真實信息。會計核算機構的職能重在客觀反映,而不參與和干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計人員應竭盡全力全方位滿足基層單位會計核算及相關之需,想單位之所想,急單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單位的監督。
4、基層單位財務機構(或財務人員):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由集團財務、人事部門推薦,基層單位聘任,成為所在單位的一員。財務人員應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知識和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管理等專業技術方法,加強所在單位基礎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開展經常性的財務分析,參與公司日常管理和運作,為所屬單位管理與決策服務。一般財務人員應較長時間為同一單位服務,以深入理解相關業務。
(五)信息傳遞:
1、財務人員是所在單位內部業務核算、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應敦促、指導有關業務部門開展業務、統計核算,并將有關原始單據及時傳遞到會計部門進行會計核算。
2、財務人員要協調好單位與財務會計部門、人員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財會專業知識對會計資料進行分析并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為本單位領導出謀劃策。
3、會計核算機構應定期向被服務單位和集團總部反饋有關會計信息,提供相關會計資料、報表,同時提供隨時即時查詢和電腦聯網查詢。記賬憑證、各種報表由會計核算機構負責編制,定期返還所屬單位歸檔保管。
4、資金結算中心與會計機構聯合辦公,分別負責,信息資料共享。
5、各單位在具體財會業務問題上出現分歧,由本單位財務人員與會計核算機構進行協調,共同商討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有序、合法進行。重大事項可通過集團財務會計管理部門協調解決。
6、由集團財務會計部門組織,利用電腦網絡、定期例會、各種書面材料等形式,及時傳遞財務、會計系統運行中的有關信息,針對問題及時解決。
(六)人員管理:
1、建立內部財會人才市場,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使真正的人才通過內部競聘進入集團財會隊伍。針對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員。
2、集團在崗財會人員經考核和內部競爭,在保證財務人員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將財會人員劃分為財務人員、會計人員兩類,同時按如下層次實行分層管理:集團財務主管、集團會計主管、基層單位財務主管、核算機構會計主管、財務會計、會計核算員、出納員。
3、按照集團統一制定的財務、會計崗位職責,對在崗財會人員實行分層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養,保持各層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齡結構和報酬級差?;鶎訂挝回攧罩鞴軛l件成熟時可擔任同級相關行政職務。
4、會計核算機構、資金結算中心人員由集團統一管理、考核、發放報酬;財務人員由所在單位管理,報酬由所在單位考核發放。集團可按核算業務量向基層單位收取一定費用,并通過內部協議形式明確服務的內容和雙方的責任和權利。
5、財務、會計人員之間可以交流,不設固定交流期限。
6、財會人員的教育培訓由集團財會部門統一組織,通過有針對性地提高培訓、有選擇性地外部培訓、定期的法規政策培訓和后續教育等方式,以及經常性的理論研討、內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
7、定期對財會人員進行綜合考評。會計人員以集團財會管理部門考核為主,并綜合被服務單位反饋意見,按考評結果確定獎懲、淘汰與被考核人報酬掛鉤。財務人員以所在單位考核為主,集團財會管理部門提供業務方面的參考意見,按考評結果確定其業績、報酬、升遷或調離。
8、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評比活動,對優勝者給予獎勵。
(七)業務監督:結合集團內部審計監督,可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