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18:35: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二級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學專業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為: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證研究方法,掌握相關的統計、測量方法,具有綜合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心理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民族漢族籍貫XxXx
出生日期19**.7婚姻狀況未婚
學歷本科體重65KG身高177CM、
專業小學教育(中文)健康情況健康
畢業院校XxXxXxXx郵箱Xx@
聯系電話XxXxXxXx郵編XxXxXxXxXxXx
個人知識結構以中文專業知識為主,擁有一定的美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法律和關系學知識。
個人經歷學習經歷:
20**年9月
進入Xx學院教育系學習中文專業。先后參加黨課和團課的學習,并順利結業;通過CET4、計算機二級考試等。
20**年11月
進入學院記者團實習,期間寫作能力大有提升,培養了良好的信息接收、分析和處理能力。
20**年6月~8月
組織Xx區暑期支教活動(Xx縣Xx),向山區的家長傳授并講解了新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得到了他們的信任和尊敬。增強了交際能力和中文的應用能力。
20**年9月
參加青年志愿者協會宣傳部,在后來的工作中主要負責展板的制作和書寫。
20**年春節前
在Xx心理咨詢中心短期見習,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詢的方式和方法。
20**年底~20**年1月
準備研究生考試,先后學習了管理學,關系學,教育學和法律碩士的專業課。
創業經歷:
20**年3月~10月
與朋友在Xx市Xx社區(Xx小學對面)開辦‘Xx’小型服裝店積累了一些銷售經驗。與顧客的交流增強了判斷能力。
20**年4月~2009年4月
入股‘Xx’美發店,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調查分析,對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也得到了廣大顧客的認同(大多數是在校大學生),轉讓前曾兩次創造月收入過萬的記錄。
個人能力
1:本人喜于寫作,書法,舞蹈。時常在博客和校內發表文章和詩篇,曾獲“挑戰杯”論文優秀獎,書法比賽二等獎。
2:本人精通國語,有做校園廣播臺主持人和實習記者的經歷,有短期的心理咨詢和實驗的見習經歷,善于交流。
3:本人曾在校創業,積累了一定的管理、銷售、協調利益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適應工作的能力強,能快速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
個人愛好擊劍,籃球,寫作,以及一些展現人類智慧和技巧的活動。
個人評價本人性格開朗、樂觀向上、興趣廣泛、為人和諧、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適應能力、并有較強的信息接收、處理和協調能力。
求職意向本人欲求一份文事部門的工作。另附:名校是社會共有的,經驗是工作積累的,適應能力才是自己的。希望貴集團能給我一個展現的平臺,也讓我為千億的效益使一份力。
大學所學課程專業課:
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大學美學,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生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邏輯學。
舞蹈、繪畫、音樂等等。
關鍵詞:成人教育,心理,原因,對策
成人教育是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指通過業余、脫產或半脫產的途徑對成年人所進行教育的社會活動,是學校教育的繼續、補充和延伸。成人教育教學對象不同于傳統的學校教育,主要為在職人員或離開學校以后的成人,不受文化程度和年齡的限制,來自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其組成是復雜的,他們的社會經驗、學識水平、心理狀況等都有別于普通大學生。面對在生理、心理、環境等諸多方面與普通大學生都存在很大差異的成人學習者,成人教育心理學的問題應更加引起關注。因此,對成教學員的心理進行分析,對成教教師的教學工作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成人學生心理問題原因探析
(一)“學”與“混”的矛盾難以統一
成人教育學生生源來源范圍較廣,有的是為圓曾經的大學夢的成年人,有的是為了適應社會需要繼續深造和提升學歷的學生,有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識面而選擇攻讀第二學歷的學生。其共同的特征是他們大多內心深處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都十分的渴望自己的價值可以得到社會及自己所處環境的認可。當然,不排除其中也有部分人存混文憑心理。這部分人有的是因為家長的要求不得不學習,有的是為了尋找其他出路或是為了謀求職業,才不得不選擇成人教育這條出路。這部分人的學習目的和動機都不明確,行為比較自由散漫,自我約束力較差,缺課逃課現象嚴重,考試舞弊現象十分普遍,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傊?“學”與“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學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二)失落感與自卑感同時存在
社會心理學家曾指出,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心理學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成人學生在自我認知上總覺得不如別人,自我價值低。一是成人學生很多年齡較大,普遍認為自己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有的是在高考時失利,曾經失敗的陰影一直沒有抹去,接受成人教育只是因為曾經無緣普通教育之后的無奈選擇;二是社會上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成人教育文憑不如正規文憑含金量高”,這種社會輿論的消極影響也容易使成教學生產生自卑感。很多高校對普通大學生和成人學生實行兩種管理方式,致使用人單位對成人教育的畢業生更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很多成教學生長期處在這種觀念的壓抑下,“危機感”日漸強烈,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找不到歸屬感,容易產生偏激性格,甚至引發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
(三)成教學生角色壓力大,心理問題時有發生
成教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同時成教教學要求相對較低,入學要求門檻不高,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教育部在2007年曾文件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計劃編制過程中,要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為在職從業人員服務、以業余學習為主的特點,盡可能減小全日制脫產學習的在校生規模。但是,目前的狀況是很多成教學生用的仍然是普通本、??粕滩?學習任務繁重,學習難度較大,心理壓力較大。很多成人學生肩負著更多的家庭、社會、工作三者之間的責任,工作、生活、學習的多種角色衍生出多種壓力,使成教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學生同樣面臨著交友、戀愛、婚姻等人生的重大選擇,有的要面臨經濟拮據的窘境,甚至遭遇價值觀念的沖突等等,不一而足。論文參考,對策。
二、成人教育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成教學生普遍學習任務較重,且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很多學校認為其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應該盡量充實其專業知識,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納入課程體系,而僅僅是以一些板報、標語的宣傳替代了事,在個別高校在成教學生中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課時少得可憐,教師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論傳授和簡單心理測試,根本無法進行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健康育的活動性與可操作性特點也無從體現。
(二)心理咨詢形式化
一般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機構,但成教學生很少也很難利用,因為大部分高校將成教學生的面授時間安排在寒暑假或節假日,而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在些時間不開放,各高校函授站(點)則沒有條件設立心理詢機構。論文參考,對策。同時,學術界對成教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研究一直處在邊緣化的狀態。雖然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詢的理論成果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針對高校普通大學生而言的,專門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幾乎沒有。盡管很多成人大學生與普通大學年齡相仿,但經歷、閱歷、學習環境不一樣,甚至發展空間及前途也會很多差別,因此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的方法恐怕收效甚微。
(三)日常管理程序化
當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實二級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負責招生、學籍、教學計劃制訂、教學站(點)審核等工作,各(系)主要負責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安排、學生的日常管理,其他相關部門負責后勤、黨團等工作,分工協作是這一管理式的最大特點。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經常碰的是分工容易協作難的尷尬局面。很多高校的教務、黨、團、學工部門很少參與成人教育管理,教師往往臨時聘請或者臨時抽調,輔導員或者班主任都是兼職的,并且黨團組織不健全,才財務部門只負責收費,后勤部門及學生寢室管理部門會因宿舍緊張而安排成教大學生時租住在校外,有的學校甚至不負責安排學生住宿,高校內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當然難覓成教學生的蹤影,成教大學生似乎總是高校的一個匆匆過客。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高校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產業,成人教育只是學校創收的一種手段;或者認為成大學生有工作單位的保障學校不應過多操心。于是,從繳費、上課、考試、畢業成了成人學生活的全部,程序化的管理非但無法撫平成教學生昔日的失落感,并且由于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由于這種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棄。
三、成人教育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的平臺
所謂“教書育人”,教和育應同時存在,“育人”是目的,“教書”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須“育心”。論文參考,對策。這樣看來,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個“育心”的過程,即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對于成教學生而言,“育心”的工作顯得艱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專門的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針對性強的教材,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舉步維艱。因此,根據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編寫出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學參考文獻的。論文參考,對策。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各科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論文參考,對策。
(二)利用網絡心理咨詢,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
網絡心理咨詢是在吸取傳統心理咨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通過在線即時服務、BBS論壇、E-mail郵件等形式進行的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具有開放性,成教大學生不會因為時空的限制而吃“閉門羹”;網絡具有隱蔽性,來詢者可以逃脫熟人的眼光,傾訴平時難以啟齒的問題,釋放心中的壓抑、苦悶,在咨詢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礙。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興起,網絡成了成教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當然也應做到網上。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聽說過網絡心理咨詢”的不到被調查者的15%,一些學生錯誤地將網絡心理咨詢等同于網絡聊天。在了解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相關情況后,近40%的學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幫助的需要會考慮網絡心理咨詢”,但他們對于咨詢的效果表示“沒有明確把握,試試看再說”。這說明相對于傳統心理咨詢而言,網絡心理咨詢的諸多優點使它更容易為成教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對于這一全新的事物,我們一方面要適當宣傳,避免誤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心理咨詢網站的維護和管理,咨詢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達到“助人自助,化痛為通”的目的。
(三)實施人本化的管理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學校的各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像對待普通大學生一樣關心和愛護成教學生。論文參考,對策。如財務部門體諒部分學生的經濟困難,在當前成教大學生無法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情況下緩收或減免特困學生的學費;任課教師注重與學生的課后交流,學生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當中;就業部門嘗試為成教大學生構筑就業的平臺,用真摯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學生排憂解難,撫平他們的自卑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學工部和團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制度,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組織成教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可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發揮特長,展現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優化心境,讓成教大學生學會“用勇氣去改變一切可以改變的,用平靜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變的,用理智去區分可以改變與不可以改變的”,成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7.
3.高本義.葉忠海成人高等教育概論
4.杜群英.成人學習動面的培養和激發[J].成人教育,2004(6).
1.1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比
臺灣的期刊評價實踐始于1996年。當年,臺灣學術協調機構首次資助和委托島內人文社會科學界不同學科的知名學者對于本學科范圍的期刊進行評比排序工作。此次涉及的學科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社會學、傳播學、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區域研究等,參與評比的期刊共計589種[1]。21世紀初,臺灣學術協調機構再次委托高校及科研單位的知名學者,在2001-2003年間負責開展本學科范圍期刊的第二次評比排序工作,此次參與評比的期刊共計15個學門的457種。前兩次的期刊評比都是各學門按照相應的權重,綜合各期刊的主、客觀指標得分,列出各期刊不同等級的排名順序。由于期刊評比皆由各學門獨立運作,沒有統一的評比程序和標準,因此不僅規模有限,不易積累和總結經驗,公信力也不強。為此,臺灣“國科會人文處”(后機構調整為“科技部人文司”)于2011年特制定了“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實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期刊評比制度。新的評比方案在以往經驗基礎上,對評比組織、評價指標項目、權重分配、評價程序、評價對象及規則等都作了明確規定,促使期刊評價標準合適且趨于一致[3]。隨后于2011-2014年相繼對文學一、哲學、語言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區域研究及地理學、文學二、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藝術共計15個學門的期刊進行了評比。
1.2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SSCI)
在首次文科期刊分學科評比排序的基礎上,先后擔任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協調機構負責人的黃容村和朱敬一兩位教授推動建立臺灣中文期刊引文索引。1999年6月起,設在“中研院”的社科中心開始籌建臺灣社會科學類中文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起初,該索引稱為“華文社會科學期刊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CSSCI),正式公布時更名為“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TSSCI)[1]。2000年10月,社科中心正式公布首批入選TSSCI期刊名單。后來經過幾次收錄期刊的遴選,臺灣期刊評審委員會聯席會議修訂通過了《臺灣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期刊收錄實施方案》,該方案規定了收錄對象和遴選程序,收錄方式由最初的專家推薦改為期刊主動申請。隨著TSSCI的發展,來源刊的收錄范圍也由臺灣擴大到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出版的中文社會科學期刊。TSSCI的研制目的是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為臺灣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遴選臺灣地區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為評估社會科學研究提供量化指標。因此,TSSCI的成立宗旨即是建立社會科學領域的核心期刊。隨著TSSCI的發展,其在臺灣也成為許多機構進行學術評價的主要參考依據。
1.3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HCI)和臺灣人文學引
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Core)1999年,臺灣“國科會”成立人文學中心,進行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庫的建設工作。THCI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可以作為查詢、研究、以及評估藝術與人文學研究的臺灣引文索引資料庫,用于分析臺灣人文學研究的特性、發展和趨勢。THCI的定位為檢索工具和研究工具,因此收錄期刊較全,收錄人文學領域期刊300余種。雖然THCI作為臺灣人文學領域的引文數據庫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但是,隨著TSSCI所使用的評價制度在臺灣社會科學界逐漸成為評價社會科學領域學術期刊的指標,臺灣人文學者也希望人文學界能有一個類似的機制來評價人文學類期刊,以避免完全以國外期刊資料庫來評價臺灣人文學界學術價值的不合理現象[4]。于是,2006年,臺灣“國科會”邀請臺灣知名人文學期刊主編及人文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共同商討THCICore核心期刊評價辦法。因此,不同于THCI的資料檢索功能,THCICore本來就是應TSSCI所形成的評價制度而研制的一個評價工具。THCICore也采用期刊主動申請方式。2007年THCICore開始試行,2008年正式運行。
1.4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
由于TSSCI和THCICore在收錄過程中,除了以期刊編輯基本評量分數審查為門檻外,基本上是由各學門組成的委員會審議,并未真正使用引用指標,遴選的期刊代表的僅僅是學界認定的品質優良的“核心期刊”。因此,臺灣“科技部人文司”針對TSSCI和THCICore的不足,于2011年嘗試期刊評價改革,朝“資料庫”和“期刊評比”雙軌方向進行:一方面請臺灣“國家圖書館”整合兩個引文庫,再補充其他學術期刊,將來源期刊擴充到1000多種,建置“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CitationIndex-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簡稱TCI),以便計算真正的影響因子(包括圖書和博士論文);另一方面,根據期刊編輯形式、TCI引用指標、學科專家審查,以及廣泛的學者問卷調查四個項目,推動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和分級(簡稱“人社期刊評比”)[5]。后者即是前述的“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實施方案”,此次期刊評比歷經三年,于2014年底結束。同時,臺灣“科技部”為促進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合作,促進臺灣地區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于2012年將社科中心和人文學中心整合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人社中心)。由于“TSSCI、THCICore”和“人社期刊評比”兩種期刊評價制度功能上有雷同,學界呼吁整合。因此,2015年臺灣“科技部人文司”決定將兩種期刊評價制度整合,委托臺灣政治大學研究團隊進行“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收錄制度變革”的研究,借此整合學界意見。隨后,人社中心參考了該研究成果中的學界意見,于2015年8月起以原有的TSSCI、THCICore業務為基礎,著手研制“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并與2016年起開始實施新制[6]。期刊評比收錄新制以原有的TSSCI、THCICore為基礎,融入“人社期刊評比”多元指標特色,以多元指標為期刊評價方式,并以期刊分級為基礎進一步形成核心期刊,即采用先評比后收錄的方式,將申請期刊分為三級,被評為第一級和第二級的期刊,收錄為TSSCI和THCICore。期刊評比收錄新制、TSSCI/THCICore、人社期刊評比三種評價制度的比較見表1。
2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實施辦法
期刊評比收錄新制采取申請制。申請期刊依據其學術方向分為專業學門類和綜合類,并在其申請表格里注明。專業類期刊評比收錄兩年一次,綜合類期刊則依每年公告學門辦理。
2.1期刊申請基本條件
a.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備匿名審查制度,并以刊載原創學術論文為主的期刊。b.近三年(不含申請當年)刊行周期至少為一年,并出滿應出期數。期刊出版的專(特)刊,應一并送審。c.近三年刊出的期刊中,每期至少刊登三篇匿名審查過的原創學術論文,或者每年每期平均刊登了三篇。綜合類期刊還需具備以下兩個條件:(1)期刊需選擇參與2或3個學門的評比(2)期刊選擇參與評比的學門中,各學門刊載原創學術論文數應達到刊載論文數的20%或者近三年平均每年三篇以上。同時,申請的期刊還需提供:(1)近三年內出版各期期刊、專(特)刊的電子版。(2)線上填報“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收錄資料表”。
2.2期刊評比收錄指標及權重
a.形式指標(5%)。依據評量標準分為期刊格式、論文格式、編輯作業、刊行作業四項。依據申請期刊提供的相關資料核實并計算分數。b.引用指標(15%)。采用五年影響因子,符合申請條件的新刊以已刊行時間計算。數據統計源是臺灣“國家圖書館”TCI資料庫。c.問卷調查(30%)。各學門分別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臺灣“科技部”人才資料庫中近十年曾經申請過課題研究的專家或學者。d.學門專家審查(50%)。各學門期刊評比收錄召集人組成專家審查小組,各期刊由學門專家依“學門專家審查表”所列審查項目進行書面初審。其中文章學術品質占60%,評審制度及運作占25%,主編或執行編輯的學術成就占15%。評審制度及運作主要評審以下幾個方面:編輯委員會的運作過程是否合理,主編及編輯委員的任期是否有明確規定以及其他評審制度相關事項。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的學術期刊采用的指標有所不同,主要采用形式指標(20%)和學門專家審查(80%)。形式指標和引用指標兩項分數都會提供給申請期刊單位確認。人社中心為計算期刊的形式指標分數,制定了詳細的評量標準[7]。詳見表2。內編比例認定原則:編輯委員會成員屬于出版(含發行)單位內部人員數占所有編輯委員會成員人數的比例(任職或兼職的編委視為內部人員,出版單位若隸屬于學校一級單位的則該學校的人員視為內部人員,出版單位非學校一級單位的則該出版單位人員視為內部人員,出版單位為學會或基金會的則成為理、監事者視為內部人員)。退稿認定原則:(1)稿件進入實質審查程序而被退回(包括作者提出撤稿請求),則視為退稿。(2)內審退稿,稿件因“學術品質”不符合要求,且有編委會撰寫意見而直接退的稿件。(3)退稿率=(退稿數+內審退稿數)/(退稿數+內審退稿數+決定刊登數)
2.3期刊評比收錄程序
a.初審。人社中心期刊工作小組計算形式指標和引用指標分數,并實施問卷調查。邀請各學門代表組成該學門專家審查小組,就期刊內容品質進行審查。b.學門分級會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召開各學門、綜合類專家會議,參考形式指標、引用指標、問卷調查及專家審查四項指標的評審結果,進行期刊分級。各學門評為一級期刊的比例原則上不得高于該學門當年申請期刊總數的40%。c.聯席會議。人社中心召開各學門及綜合類代表所組成的期刊評比收錄聯席會議,評議學門分級會議結果,投票議決期刊的分級與收錄。期刊評比收錄程序謀取詳見圖1、圖2。2016年,人社中心已經對文學一、文學二、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和社會學領域共計96種期刊進行了期刊評比分級。2017年還將對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區域研究及地理領域的期刊進行評比。
3臺灣期刊評比收錄新制與大陸期刊評價活動的比較
為了充分認識臺灣期刊評比收錄新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特選取大陸兩家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和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期刊評價活動,與其進行比較和對照。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成立于2013年底,其前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文獻計量學研究室,該中心研制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于2014年底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其期刊評價活動源于20世紀末研制開發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CSSCI)的來源期刊遴選[8]。三家比較結果詳見表3。
3.1評價目的比較
評價目的決定著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專家的選擇以及評價程序的確定,評價目的是評價的龍頭,分類評價的動因,規定、制約和引導著整個評價的方向和具體做法[9]。臺灣期刊評比收錄新制整合了之前的人社期刊評比和TSSCI、THCICore,因此其評價目的也就融合了這兩種期刊評價制度的目的:期刊評價分級和核心期刊收錄。人社期刊評比的初衷是為掌握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發展狀況,提升學術品質,并促進學者研究成果的流通,建立可靠而健全的期刊評價制度。同時,希望評比結果有助于推動學術期刊品質的提升,進而改善學術生態,但也不應過度解讀或僵化地運用與學術考核[3]。如果說TSSCI和THCI有為引文庫遴選來源刊的評價目的,那么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則完全擺脫了遴選來源刊的功能,已經完全為了評價期刊而存在,可謂是純粹的期刊評價。期刊綜合評價則是針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現有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于實踐。CSSCI來源期刊遴選的目的是為引文數據庫選擇合適的文獻數據來源。CSSCI引文數據是對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以期刊(集刊)為載體的科研產出狀況和學術引用情況的真實記錄,可以為研究機構、學術期刊和研究人員提供可用于分析、研究、批評和評價的原始數據和統計結果[10]。
3.2覆蓋范圍的比較
從覆蓋地區上看,臺灣期刊評比收錄新制中規定了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均可申請。期刊綜合評價則主要面向中國大陸地區發行的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CSSCI遴選方案中規定國內外公開出版的均在其遴選范圍,不僅包括大陸地區的期刊,還包括港澳臺及海外學術期刊,相應的其數據庫產品也就分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文社會科學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港澳臺及海外版)。另外,從期刊類型來看,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和期刊綜合評價都只是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CSSCI則包含了學術集刊。這跟兩岸學術期刊的創辦環境不無關系。大陸創辦期刊有嚴格的審批制度,刊號獲取比較困難,因此一些機構在沒有獲取正式刊號的情況下創辦的學術刊物只能以集刊形式公開出版。而臺灣地區期刊業與歐美國家類似,實行期刊登記制,創辦學術期刊的門檻相對不高,因此也就不會出現學術集刊的情況。從覆蓋的學科范圍來看,期刊綜合評價以2009版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2009)》為主要分類依據,根據學科特點進行適當調整,并增加了“綜合人文社會科學”類,最終將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劃分為23個類別[11]。CSSCI的學科分類依據《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2009)》并參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分類目錄》,設置23個基于學科分類的期刊類別,同時設置“高校綜合學報”和“綜合社科期刊”兩個綜合期刊類別,總計25個學科類別。期刊評比新制則根據臺灣“科技部”的學門分類,設置了15個學門,具體包括文學一、文學二、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及族群研究、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區域經濟及地理。綜合類期刊在申請評比時都要勾選上述任一學門,這也促使了綜合類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其專業性。目前大陸有眾多的綜合性期刊(包括大學學報),因此大陸兩家機構在期刊分類時都特別增加了綜合類期刊。如何對綜合性期刊進行分類評價以引導這些期刊辦出自己的特色,臺灣的做法促使我們思考將綜合性期刊歸為一個綜合類或某個學科類,還是歸為幾個類進行分學科評價。
3.3評價程序和方法的比較
從期刊的申請方式來看,臺灣采用期刊主動申請的方式,而大陸兩家機構都是采用期刊被動評選的方式。這也與兩岸期刊準入制度不同有關,審批制易于統計期刊出版刊行情況,而登記制則使得對期刊的管理較難把握。臺灣地區期刊都要經過申請系統網站)注冊并填寫申請材料,材料包括期刊所屬領域及學門、期刊相關資料、稿件來源與規范、編輯委員會組織、審稿程序與概況、期刊聯絡人基本資料等,同時需要上傳實際刊登論文清單、編委會名單、審稿委員名單、審查記錄表與審查結果統計表等。資料內容如有缺誤、格式不符等,都將不予受理。因此通過這種期刊主動申請的方式,人社中心即可實現對期刊形式指標方面的評審,而不用花費大量精力聯系期刊編輯部獲取期刊基本資料、編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因此,大陸評價機構是不是可以考慮根據大陸的實際情況,評價過程中將期刊主動申請與被動評價結合起來這種方式。就評價流程而言,期刊評比新制采用初審—學門分級會議—聯席會議的方式,即先進行期刊客觀分數的計算,再進行問卷調研和同行專家主觀打分,然后參考定量和定性分數進行期刊分級,評審過程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期刊綜合評價流程包括前期對期刊評價認識的問卷調查、就期刊評價綜合指標體系征求專家意見、各項指標分數的計算、同行評議、綜合評分、結果。CSSCI遴選流程包括形式審查、數據統計、數據、問卷調查、信息匯總、專家審議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數據統計和專家審議,即先定量評審后定性評審。由此可見,評價過程中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在兩岸學術界是形成共識的。期刊評價活動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就是設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期刊評比收錄新制使用形式指標,引用指標,問卷調查,學門專家審查四項指標,并且公布了各項指標的權重。四項指標囊括了對期刊外在形式、文章內容品質、編輯管理、評審制度、引用情況等多方面的衡量。四項指標中,定量指標比重小,定性指標比重大,引用指標中僅使用了五年影響因子一個指標。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由五級指標構成,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12個,三級指標36個,并且公布了各項指標分值。其中引用指標有即年指數、兩年影響因子和五年影響因子。CSSCI雖然公布了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但是并未公布各項指標權重。CSSCI在“學術影響”指標下采用了3個引用相關的指標,即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即年指數。通過指標的比較可發現,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對引用指標使用較為單一,且權重小。究其原因,臺灣同一學科領域或是相關領域的期刊數量本身就比較少,而且臺灣教育受美國影響較大,許多學者都會直接引用外文期刊,所以引用情況不能很好地反映某期刊的影響力。定量數據源的選取在評價活動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期刊評比新制使用了TCI資料庫。TCI資料庫以原來的TSSCI、THCI資料庫為基礎,增加了其他臺灣地區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期刊和非臺灣地區的華文期刊,目前收錄約1000余種期刊,其計量數據要比之前的TSSCI和THCI更能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期刊綜合評價則是使用自建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簡稱CHSSCD),CSSCI也是使用自建引文庫數據。比較可發現,臺灣地區的期刊評價數據源來自外部單位建設的引文數據庫,而大陸兩家都是基于自建數據庫。
3.4評價結果的比較
期刊評比新制根據四項指標評比總分將被評期刊分為三個等級,第一、二級收錄為核心期刊,根據期刊學科領域,歸為TSSCI或TH-CI,并在網站上公布評價結果。期刊綜合評價則是根據綜合評價得分排序,將733種期刊依次劃分為四個等級:頂級期刊、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擴展期刊,評價結果以報告的形式公布。CSSCI則是將期刊評為來源期刊或擴展版期刊,以期刊目錄形式在網站上公布,其做法與SSCI類似。評價結果也體現了三家機構在評價目的和定位上的不同,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和期刊綜合評價可謂是純粹的期刊評價,與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遴選已無直接關系,而CSSCI遴選結果主要是為建設引文數據庫服務,只不過常常被應用到期刊評價、科研評價過程中。
一、同伴關系的研究方法
(一)同伴接納的測量。
同伴接納作為同伴關系在群體水平上的主要考察指標,表明了兒童在同伴群體中被喜歡或被接納的程度,即反映了兒童的社會地位。研究者們普遍采用社會測量法對兒童的社會地位進行測量,包括提名法、評定法和班級戲劇法等。
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個同伴群體中,讓兒童根據給定的名單進行限定提名,通常是3名,讓每名兒童說出他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同伴。每名兒童能夠獲得積極提名分和消極提名分。經過標準化處理,得到積極提名標準分和消極提名標準分。兩者相加得到兒童的社會影響力分數,兩者相減得到兒童的社會偏好分數。結合四項指標,將兒童劃分為不同的同伴地位,受歡迎、受拒絕、受忽視、矛盾型和一般型。同伴評定法是要求兒童根據具體化的量表對同伴群體內其他成員進行評分,如為了考察兒童的受歡迎性,讓兒童在5點量表上對班上其他同學進行評分(分數從l到5,表示從“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每名兒童所獲得的全班其他兒童所給予的評分的平均分就是同伴評定分。分數越高,表明越受歡迎。 班級戲劇法是指根據描述兒童各種行為的角色,讓兒童把同伴群體中的同伴與角色進行對應。
(二)朋友關系測量。
朋友關系的測量主要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朋友的數量,二是朋友的質量。朋友的數量測量一般是用最好朋友限定提名法,讓被試根據親密關系的程度擴寫出三個好朋友的名字,不足3個的或沒有朋友的按實際情況填寫。
朋友數量的測量也有研究者采用非限定提名法。給兒童一份班級名單表,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朋友的編號,有幾個寫幾個,然后計算兒童的互選朋友數(孫紅梅,2005)。
朋友質量的評價多采用問卷法。研究者基于自己對朋友質量的理解,從不同的維度對朋友質量進行評價。
二、兒童同伴關系的基本內容
(一)兒童同伴關系的意義。
國外的研究發現,同伴關系不良不僅會影響兒童當時的發展,還會影響兒童后期的社會適應(JB Kupersmidt,1990)。在國內,相關的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可以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符明弘,左夢蘭,1992);有助于兒童社會化(朱玉紅,1996);有助于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培養。
(二)兒童同伴關系的特點。
兒童與同伴的交往在整個童年期間的基本發展趨勢是:從最初簡單的、零零散散的互動逐步發展到各種復雜的、互惠性的交往,并在長期的同伴交往過程中,與其他兒童結成朋友,隸屬于某個群體。研究顯示兒童同伴關系具有年齡特點和性別特點。
1、兒童同伴關系的年齡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同伴關系的選擇性逐漸增強,出現明顯的同性別交往傾向。兒童進入小學,同伴對于兒童的影響越來越強,同伴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并且有意義。
2、兒童同伴關系的性別特點。
首先,研究者們加強了對女孩的同伴關系研究。以往認為男孩比女孩更具攻擊性的看法已受到爭議,因為有證據表明女孩和男孩可能表達攻擊的方式不同。其次,研究者們對同伴拒絕的性別差異更為關注。以往研究認為兒童被同伴拒絕后的表現不具備性別差異,現今有研究者發現,女孩被拒絕時,較多采用退縮、焦慮和低成就感的表現行為,而男孩被拒絕后,較多采用攻擊和侵犯行為(楊霞,2005)。最后,兒童友誼中的性別差異受到進一步重視。對學齡兒童友誼網絡的縱向研究發現,男孩的友誼網絡與女孩相比更有可能成為長期的內在聯系。
(三)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
綜合國內外對影響同伴關系因素的研究,可以將影響因素歸納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個體內在的差異,如兒童的社會行為、社會認知、情緒等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外在環境因素,如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學業成績等等。
1、體內因素。
(1)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成正相關,與同伴拒絕成負相關;攻擊行為與同伴接納成負相關,與同伴拒絕成正相關。
(2)社會認知。隨著研究的進展,研究者對兒童同伴關系影響因素的關注點從外在的社會行為轉為關注社會認知。在同伴關系中處于孤立地位、同伴社會互動經驗過分缺乏的兒童,其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顯著地落后于高同伴互動經驗的兒童(張文新,林崇德,1995)。
(3)情緒因素。兒童的社會情感勝任力與其同伴地位具有相關關系。趙景欣,申繼亮等人認為兒童的情緒解碼能力和親社會行為能顯著地預測其同伴接納,情緒解碼能力是年幼兒童同伴接納的最佳預測變量(趙景欣,申繼亮,張文新,2006)。
2、外部環境因素。
(1)親子關系。親子依戀安全有助于兒童的良好同伴關系。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同伴關系類型具有重要影響。此外,家庭功能也影響兒童的同伴關系。家庭功能越好,同伴接納程度越高。
(2)班級學校。郭伯良運用同伴提名和問卷法,使用多水平分析技術發現老師支持可以減弱兒童退縮行為和學校適應間的負向聯系,老師訓誡不僅可以減弱攻擊行為與同伴接受間的負向關聯,并且對退縮行為與學業成就之間的負向聯系也具有消弱效果;同學關系可以明顯地增強兒童問題行為與學校適應間的負向聯系;而班級秩序紀律對攻擊性和學校適應間的負向關聯有明顯強化效果(郭伯良,王燕,張雷,2005)。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以往研究在同伴關系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遺留了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得到探索:
首先,對學前期兒童同伴關系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層面上,橫斷研究多,縱向研究少。因此,以后要加強對學前期兒童同伴關系的發展趨勢的系統的深入的探索。
其次,以往兒童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本是總體的影響因素,或者僅僅對不受歡迎兒童、受歡迎兒童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而實踐中,我們需要了解同伴關系中不同接納水平、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兒童分別是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這就需要研究者們對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類研究。
再次,已有研究發現,兒童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之間并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于兒童的同伴關系的,但究竟作用機制如何,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教育系基礎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二年級)
參考文獻:
[1]蔡春鳳.小學兒童的心理行為特征、同伴接納,拒絕與受欺負的關系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 (2006).
[2]何潔.幼兒生氣和傷心情緒傾向及其與同伴接受性的關系.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2006).
[3]紀紅艷,劉春蕾.兒童同伴關系研究綜述.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4. (2008).
[4]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說及其實用意義.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2006).
[5]李利,莫雷,王瑞明.探析兒童的同伴交往.當代教育論壇,28-30. (2005) .
[6]毛志宏,陳青萍.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及其與同伴接納關系的實驗研究.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9,108-112. (2006).
[7]潘苗苗,蘇彥捷.幼兒情緒理解、情緒調節與其同伴接納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6-13,(2007).
[8]桑標,徐軼麗.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與其日常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6. (2006).
[9]孫紅梅.兒童孤獨感與同伴關系、社會行為及社交自我知覺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 (2005).
[10]王娟. 4-6歲幼兒自我知覺與同伴地位的相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2006.
[11]王美芳,陳會昌. (2000).小學高年級兒童的學業成績、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拒斥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7-11.
[12]張文新,林崇德.(1995).兒童社會觀點采擇的發展及其與同伴互動關系的研究.心理學報31,418-427.
[13]趙景欣,張文新,紀林芹.(2005).幼兒二級錯誤信念認知、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的關系.心理學報,37,760-766.
[14]趙景欣,申繼亮,張文新.(2006).幼兒情緒理解、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之間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1-6.
[15]周宗奎. 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孤獨感:一項2年縱向研究.心理學報, 2006.38,743-750.
[16]鄒曉燕. 大班兒童同伴群體個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2007.
論文摘要: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觀點、思想、態度和情緒,并應用這種認識去推斷他人的行為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對兒童心理知識發展研究的視角,探討“心理理論”在兒童社會性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和怎樣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與兒童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并列的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個體發展研究的三大主題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就已經進入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社會認知是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個體對自我、他人和人際關系的認知,是認知研究和社會化研究的交叉領域。
兒童是怎樣知道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同,怎樣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怎樣獲得別人關于自己的想法和這些想法是如何發展的?所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有關兒童的心理知識是怎樣的。有關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了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皮亞杰通過臨床法對于兒童“觀點采擇”的研究;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關于兒童“元認知”的研究;第三個階段[1]是20世紀80年代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
1三大心理理論以及兒童心理知識的發展變化
1.1三大心理理論的主要概述
1.1.1理論論
該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就是一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其主要假設是: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自己心理狀態的知識,而是通過建構起心理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來解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兒童關于心理知識的理論框架的形成和發展存在著一系列質的變化,而這種質的變化依靠兒童與環境的交互影響。
持理論論的研究者認為兒童獲得的是某種形式的表征性的心理理論,但認為兒童的心理理論向成人的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幾個階段。例如,Bartsch和Wellman[2]提出心理理論三階段發展序列:2歲左右,兒童獲得了愿望心理學(desirepaychology),3歲左右愿望——看法心理學(desire---believepsychology),4歲左右獲得了成人的看法——愿望心理學(believe----desirepsychology)。
1.1.2模擬論
這種理論認為兒童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所謂激活過程,就是指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從而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或狀態,主張兒童通過模仿而獲得關于他人的心理知識。
1.1.3模塊論
這種理論關注的焦點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問題,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在個體出生時,心理理論便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系統,因而此理論認為個體心理理論的發展是一個內部生物機能逐漸展開的過程。
Bartsch&Wellman(1995)[2]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的時間起點是沒有差異的,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理論論。ClaireHoghes&JudyDunn(1998)[3]的研究發現在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中表現出一個明顯的轉移,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越來越多的使用表示心理狀態的術語來表示他人的心理狀態。這一轉折很難用理論論解釋,但卻可以從模仿理論得到解釋。
1.2兒童心理知識的發展變化
一般認為,4歲是獲得心理理論能力的一個關鍵年齡,或是一個分水嶺。因此我們從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
1.2.1兒童4歲以前對他人心理狀態的區分
2歲左右開始,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認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發展起來,這些能力的出現與發展為兒童心理理論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發展:言語活動中對心理狀態的區分:沙茨等人收集了兒童自發使用的一些表示心理狀態的術語,發現3歲兒童已自發地把現實和對顯示的信念進行對比,表明他們已經能夠區分心理狀態和外部現實。Wellman[4]等人的研究發現3歲兒童能對物理客體和心理客體做出區分。2歲的兒童能夠使用“想”、“理解”和“知道”等詞語,3歲甚至2歲半的兒童對某些心理狀態(尤其是知覺和愿望)作出驚人的廣泛而準確的預測。
理解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從2歲起,兒童對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就有一些了解;到3歲時對看見一個物體和知道這個物體之間的關系已經理解:如果人們看到什么東西,他們就會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反之亦然,不同的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例如給兒童看一幅畫有大象的畫,它知道它看到的是一個正象,那么對面的人看到的就是反象。
理解外表和真實的區別:弗拉維爾等人設計了一塊用海綿做的巖石,讓兒童觀察和觸摸,詢問兒童它象什么和是什么,3歲兒童的回答都是“海綿”。這個設計說明兒童還不能理解外表和真實的區別,不懂得一個物體的兩種表征形式。在給兒童呈現的假設性事件中,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表現。如給假想的兒童呈示實際上裝有鉛筆的“糖盒”,要求被試兒童預測:假想兒童將在哪里找?他想到什么?他的情緒如何?結果發現,3歲兒童預測:糖盒里有鉛筆,根據真實情況而不是他們的“誤信念”作出行動。而到了4歲,兒童基本能夠作出正確預測,掌握“誤信念”。
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2歲兒童根據對他人欲望的了解預測行為,3歲兒童則根據對他人信念的了解預測行為。欲望是指需要的實現,實現了獲得情緒的滿足,否則產生消極情緒;信念則是關于某種事實或事件的表征,它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錯誤的。3歲的兒童雖然對信念有所了解,但在預測他人行為時仍以愿望為準。4歲兒童開始理解誤信念,以他人的信念為標準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并能夠理解他人的行為受他人目標的指引,即使他人對世界的表征是錯誤的,也只會按照這個表征去行動。
1.2.2兒童4歲以后關于他人心理知識的發展
在“信念”的發展方面,稍晚于“愿望”方面的發展,兒童能夠很好地理解自己和別人所想的事情,并按照愿望說明行動。在“信念”的理解方面,需要一個從“真信念”向“誤信念”的過渡過程,一般將“誤信念”的掌握看作是心理理論能力獲得的標志,一般認為個體在4歲時獲得“誤信念”。
4歲兒童能夠認識到,他人關于客觀世界的信念有可能是不準確或者錯誤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表征并不一定與實際情況相吻合,把心理表征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他們能夠較好地完成“誤信念”任務,往往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更好地理解別人和預測別人的行為。理解同一個客體的兩種表征方式,把用海綿做的“巖石”既看作是“海綿”的實體,又看作是“巖石”的似體。此外,還提出了兩級信念,“一級信念”只涉及我關于他人信念的認識,“二級信念”是對他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推斷或認識。兒童在“一級信念”的水平上還發展了“二級信念”水平,一般兒童要6歲才能正確回答“二級信念”。
2心理理論研究對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
心理理論是兒童社會認知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心理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假設是:只有具備一定量的關于心理活動知識,兒童才可以習得一定的社會技能,并學會做出正確的情緒反應,進而發展為社會交往行為。
2.1心理理論協調兒童間社會信息的溝通
心理理論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擁有發展良好的心理理論,就能使個體更好地操作與控制日常的環境,較準確地預測他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并協調相互間的關系。
例如在兒童的兩大行為合作與競爭的形成過程中,個體心理理論中的各種要素如愿望、意圖、信念、動機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競爭中,尤其是在各種直接的對抗性游戲或比賽中,兒童必須了解對方的意圖、策略等。合作是我們積極倡導的一種親社會行為,達到合作的重要條件是要求兒童不僅能了解其他人的愿望、想法,能與其他人共享某種情感、信念、態度,還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會給別人帶來什么影響。在兒童的生活中,學會通過了解他人的意圖和動機,來判別其態度和行為的性質,再作出恰當反應。研究表明,一些兒童的攻擊行為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兒童不能準確判斷對方言行的動機和意圖,將別人的善意的玩笑、非敵意行為視為對自己利益的威脅,因而進行攻擊。2.2心理理論有助于調整兒童自身的評價與反應
在社會互動中了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對于兒童作出評價與反應是很重要的。兒童如果能理解他人行為原因的多樣性,那么在對他人做出評價時也會更加客觀全面。如對于一個上課遲到的學生,也許出于慣性,也許是身體不適,也許是某種偶發事件,兒童如能全面掌握這些就會更適當地評價這個學生。另外在元認知的發展過程中,將更好地調整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水平的提高,使個體從外表狀態的一些評價轉為從心理品質方面的評價,更好地對一些描述心理狀態的詞進行表征。
2.3心理理論對兒童理解人際關系的幫助作用
人際關系好壞與否,個體是否能融入到社會群體中,首先取決于個體對不同類型人際關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發生相應的行為。理解人際關系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能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地位,對他人觀點進行推理。以親子關系和友誼為例,對于親子關系,兒童最初只是將父母看作提供貼切需要的人,如“誰給我做飯”;后來理解了父母的所做所為是對自己的愛,親子關系不僅僅是來自于父母,也包括自己的相應義務和責任。對于友誼,兒童最初認為“誰和自己一起玩誰就是好朋友”,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使其認識到友誼是有深層含義的,它需要態度、價值觀的一致,還需要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彼此期待:你希望別人怎么樣,可能別人也會希望你怎么樣。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個體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和保持:Slaughter[5]等人發現,受歡迎兒童比受拒絕兒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2.4心理理論促進兒童的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一個兒童道德的發展,首先是道德認識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增強,然后是道德行為的形成。道德認識提高的標志是道德判斷與推理的完善。隨著心理知識的發展,兒童能從人與人的關系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某個道德問題,在社會交往中能意識到彼此對等的地位,覺察到別人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因此能使其道德判斷順利地從他律向自律過渡。在道德情感中有一種稱為移情,而移情的產生需要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替代性體驗。心理理論能力的提高是兒童道德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
2.5心理理論發展兒童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方面。自我觀念是自我認知的重要方面,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指出個體自我觀念的獲得是把自己置于互動雙方的位置上,把自我視為被評價的客體形成暫時的自我形象,這種形象定型就形成穩定的將自己歸為某一類客體的“自我觀念”。一個兒童如果總受到贊許和其他積極的評價,久而久之該兒童會形成比較積極的自我觀念;如果一個兒童遭到更多的輕視或來自他人的消極評價,那么兒童的自我觀念就相對的消極。同樣,如果兒童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就會產生相應的自我體驗從而進行自我控制。自控型的兒童會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和發展積極的自我觀念,不斷修正對自我行為的理解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積極自我觀念的形成。
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只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許多理論可以解釋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方面,并且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心理理論的發生機制、與其它心理過程的聯系以及如何改進我們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桂琴,方格,等.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1(2).
[2]Bartsch.k&Wellman.H.M,Childrentalkaboutthemind.Oxfor,UK:OxfordUnicercityPress[M],1995:143~145.
[3]ClaireHughes&JudyDunn.UnderstandingMindandEmotion:LongitudinalAssociationsWithMental-StatetalkBetweenYoungFrien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M],1998:1026~1037.
最新師范生實習簡歷模板【一】姓名:
性別: 女
民族: 漢族
政治面貌: 黨員
出生日期: 1986年11月
學歷: 本科
畢業院校: 樂山師范學院
畢業時間: 20xx年07月
所學專業: 日語
外語水平: 日語 (專業)
電腦水平: 熟練
工作年限: 實習/應屆
聯系方式:
求職意向
工作類型: 全部
單位性質: 不限
期望行業: 旅游、酒店、餐飲服務、政府、公共事業、服務業、培訓機構、教育、科研院所、貿易、進出口
期望職位: 日語、物流經理/主管/專員、導游、接待/禮儀/接線生、前廳經理
工作地點: 杭州市、蕭山區、濱江區、下沙開發區、拱墅區
期望月薪: 不限/面議
教育經歷
1993年---1999年 就讀于臨浦鎮第二小學
20xx年---20xx年 就讀于臨浦鎮中學
20xx年---20xx年 就讀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六中
20xx年---20xx年 就讀于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
培訓經歷
20xx年---20xx年 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
基礎日語、語音、口語、閱讀、語法、聽力、日語寫作、4級測試、日本社會與文化、高級日語、日本文學史、翻譯、高級聽力、論文與寫作、高級口譯、8級測試、信息技術基礎、英語 導游日語、商務日語等
專業技能
日語 熟練,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
英語 熟悉掌握基本會話,具有較好的 聽、說、讀、寫能力
普通話 良好
計算機能力 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考試二級
能夠熟練運用日語進行日文錄入,能夠熟練運用日語交流
熟練掌握:word excel powerpoint photoshop 等軟件
最新師范生實習簡歷模板【二】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別: 女
年 齡: 24歲
最高學歷: 本科
工作年限: 應屆畢業生
政治面貌: 共青團員
現居城市: 福建
籍 貫: 福建
婚姻狀況: 未婚
聯系電話:
電子郵箱:
求職意向
工作類型: 全職
期望薪資: 1000-20xx元
工作地點: 福建
求職行業: 科研、培訓、機構
求職職位: 中學教師 小學教師 家教
工作經歷
20xx-09 - 20xx-02 福建文化傳媒公司 文秘
工作描述: 負責文案策劃、及日常一些秘書、行政事務。
教育經歷
20xx-09 - 20xx-07 福建師范大學 歷史學(師范) 本科
專業描述:
專業課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當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中國歷史文選、考古學通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歷史地理、史學概論、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史、歷史文獻目錄學、自然科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福建地方史、中國社會生活史。另還有相關師范類的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微格教學等。
語言水平
英語 掌握程度:良好
獲得證書
20xx-09 普通話水平測試 二級甲等
20xx-06 教師資格證 高級中學
20xx-12 英語四級考試
20xx-03 計算機水平測試 一級
自我評價
(一)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有愛心、責任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