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4 09:04: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每一個民族成員對于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懷有特殊的感情,往往會把其他人對于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態度理解為對于自己整個民族的評價。對于任何民族風俗習慣的嘲弄、侮辱、侵犯都可能導致民族關系的緊張和裂痕。從法律上觀之,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實質上是堅持民族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對于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侵犯也就意味著對于民族的平等權利的侵犯。[1]因此刑法將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作了"入罪"的規定。根據現行刑法第251條的規定,侵犯少數民族風格習慣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侵犯少數民族風格習慣罪的構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體和行為對象
刑法將侵犯少數民族風格習慣罪歸類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利犯罪,由此可以認為,公民的民利是本罪的同類客體,尊重少數民族的風格習慣是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少數民族公民個人的民利的體現。而本罪侵害的直接客體則應界定為少數民族保護和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自由的權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這里的"自由"是一項法定的平等的權利。該政策包括了"保持"和"改革"兩個方面的內容。保持就是奉行和傳承,他人不得干涉。改革就是變通或廢除。一般來說,凡是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的、有利于民眾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風俗習慣,就應該"保持"。那些妨礙生產、教育,不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的,少數民族有權加以革除。當然這種"改革"應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1]本罪的行為對象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族風俗習慣,指的是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在衣著、飲食、居住、生產、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傳的喜好、風氣、習俗、禁忌等。
2、本罪的客體行為表現和行為結果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具體表現為:1、強迫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如強迫回族實行尸骨火化,改變其飲食禁忌的行為;2、破壞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活動,如不允許少數民族進行傳統的節日活動,阻礙少數民族的婚喪嫁娶儀式;3、禁止少數民族自愿改革本民族的陳規陋習,等等。上述行為都是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該罪的行為結果必須是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并且達到情節嚴重。所謂情節嚴重,從司法實務中看,通常是指:(1)采取暴力手段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2)多人多次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3)引起民族糾紛和民族沖突的;(4)引起械斗造成人身傷亡的;(5)造成停工停產、游行示威和社會秩序混亂的;(6)產生惡劣的政治影響和社會影響的;(7)導致少數民族家庭破裂或人員自殺的,等等。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是情節犯,行為是否達到情節嚴重是區分本罪之罪與非罪的界限。具備上述情節之一的,即視為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達到了情節嚴重。
3、本罪行為人之主觀罪過形式
本罪在主觀方面是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后果而追求或者放任其發生。行為人主觀罪過形式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行為不能構成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本罪犯罪行為人的犯罪動機往往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有的行為人是出于民族歧視,有的是為了挾持報復或侮辱他人,有的是為了挑撥離間或擾亂社會秩序等,此外,司法實務中也曾出現過行為人是出于善意的動機,為了改變少數民族某些落后的風俗習慣,而以職權強迫少數民族改變其生活習慣。行為人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認定,但應當作為刑罰裁量時的酌定情節予以考量。
二、本罪司法認定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行為的非法性和方法手段的強制性是本罪成立的必要因素
行為的非法性和方法手段的強制性是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行為構成犯罪的必要因素。具體言之,一是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如果行為人是依法實施的職權行為,就不能認定構成本罪。二是行為人破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必須具有了強制性。如果只是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不能認定為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
2、厘清本罪與非法剝奪公民自由罪的界限
正確認定本罪,還須厘清本罪與關聯罪的界限?,F實中,我國少數民族的風格習慣往往與宗教活動交織在一起,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往往也是非法剝奪了少數民族和自由權利。從犯罪特征上看,兩罪的主要區別有:(1)侵犯的法益內容不同。本罪侵犯的是少數民族在飲食、婚姻、喪葬、禮儀等方面的風俗習慣,不包括少數民族的信教權;非法剝奪自由罪侵犯的主要是公民的自由權利。(2)犯罪行為不同。本罪在犯罪的客觀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以強制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格習慣的行為;非法剝奪自由罪在客觀方面主要表現為非法剝奪公民的自由的行為。
三、宜將本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特殊主體擴大為一般主體
1979年刑法將本罪的主體限制為國家工作人員,而排斥了普通人。1997年刑法對此則作出了進一步限定,把本罪主體最終定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從而又將準國家工作人員排斥在外。有觀點認為,主體的進一步縮小,反映出了立法者指導思想的轉變。首先,從行使的權力上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擁有的權力更多地帶有行政管理的性質,權力行使對象包括了一定地域范圍內不特定的多數人。因而權力一旦遭到濫用,損害的后果往往是十分嚴重的;相反,準國家工作人員被授予的權力更多地體現在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當中。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完善,這種權力的影響范圍已在逐漸縮小,難以具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權力的普遍影響力,因此其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往往只能波及到個人或少數人,難以造成影響民族團結的嚴重后果。其次,從身份表征的意義上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天然地與政府具有直接的、固有的聯系,因而其行為往往是政府意志的體現,象征著政府行為。即便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純屬于個人好惡的行為,在常人眼里,由于他們與政府之間難以割舍的聯系,也使得評價對象演變成了政府行為。尤其在對于管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活動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言行就是國家和執政黨的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所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所實施的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由于其特殊身份的影響,也使得人們對其社會危害性量值的評價增加了很多;然而,準國家工作人員在市場經濟影響下,更多地是以一種與其他經濟組織人員平等的身份出現的,他們的行為在普通人看來并不代表著政府的意愿,而是一種個人行為。相比之下,同樣的危害行為社會危害性就小了許多,經過立法者的主觀選擇,它就可能被排斥在刑法調整范圍之外。[2]
筆者認為,我國憲法第4條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0條均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保護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少數民族擁有的這一憲法權利是一種對世權,其義務主體具有不特定性。尊重民族風格習慣是每一位具有責任能力的人應當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少數民族風格習慣,無疑會使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后果更為嚴重,影響也更為惡劣。但應該看到,本罪的構成與身份和職權無必然聯系,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實施如前文所述的情節嚴重的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因此,將本罪主體限定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僅不利于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自由權的保護,也不符合本罪發生的實際情況。法律是以其理性來解決社會紛爭所形成的規則,是凝結在規則中的理性。[3]為了更好地規制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犯罪行為,宜將本罪主體拓展為一般主體,并增加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此罪應該從重處罰。
參考文獻:
[1]吳仕民.中國民族理論新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300-301.
[3]趙秉志.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上)[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224.
出版歧視、侮辱少數民族作品罪,是指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情節惡劣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煽動民族歧視、民族仇恨罪一樣,是民族平等。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團結是國家富強、安寧的重要保證。因此,國家歷來重視民族團結問題,要求各民族互相支持,互相尊重,要求一切國家工作人員都是要嚴格遵守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并對嚴重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以犯罪論處,給予刑事處罰。出版機構在出版物中理應加強宣傳民族團結的內容,更應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但近年來有個別出版單位在出版物中刊載帶有侮辱、歧視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內容,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影響了民族團結。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1、必須有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的行為。所謂出版是指一切被編印出來供人們視聽、閱覽的物品,如書籍、書刊 抄本、錄像帶、錄音帶、圖片、掛歷等等。所謂刊載,應作廣義的理解,其含義應等同于出版,也即指出版物的出版、印勵或者復制、發行。至于刊載的表現形式,則既可以是文字、漫畫,也可以是錄像帶、錄音帶、光盤中的言語等等。
2、刊載的必須是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歧視,是指基于民族的來源、歷史、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在出版物中對其他民族予以貶低、蔑視。所謂侮辱,是指基于民族的來源、歷史、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對他民族予以丑化、嘲諷、辱罵。所謂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是指在出版物中具有不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或者損害少數民族名譽,使少數民族蒙受恥辱的內容。如丑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攻擊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刊登少數民族裸露過多的圖片、照片,并加以丑化、歪曲等等。
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不是指某一個人的習慣或嗜好,而主要是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具體而言即是指55個少數民族在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一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里的喜好、崇尚和禁忌,如果行為人任出版物中刊載的內容只涉及到某一個人,即使對其造成侮辱,也不能按本罪論處,必要時,可以按侮辱罪對行為人定罪量刑。
只有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內容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才構成犯罪。情節惡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指行為人動機卑鄙,刊載的內容歪曲了歷史或者純粹是謠言,刊載的內容污穢惡毒,或者是多次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內容等等情形。
這里所謂造成嚴重后果,主要是指造成惡劣的政治影響、在少數民族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引發騷亂、致使民族矛盾激化、引起民族沖突的,等等。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要件是對出版物的出版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認定
(一)本罪與侮辱罪、誹謗罪的界限
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犯罪客體不同,侮辱罪、誹謗罪侵犯的是公民個人的人格和名譽;而本罪侵犯的則是作為群體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主要是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
2、犯罪的客觀方面不同,侮辱罪表現為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誹謗罪表現為行為人捏造并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雖然侮辱、誹謗行為也可以采取出版作品等文字方式,但還可以采取口頭、動作等方式。而本罪只能表現為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作品,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3、犯罪對象不同,本罪侵犯的是作為群體的少數民族;而侮辱罪、誹謗罪侵犯的則是特定的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數人,但必須是具體的,可以確認的。
4、犯罪主體不同,侮辱罪、誹謗罪的主體只能由自然人構成;而本罪的主體則既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自然人。
5、犯罪主觀方面不同,本罪是出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而侮辱罪、誹謗罪則只能是直接故意,行為人具有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之目的。
(二)本罪與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界限
根據本法第249條的規定,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是指故意用語言、文字或者其它方式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行為。
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犯罪客體不同,兩罪都侵犯了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破壞了民族間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但具體而言,兩者側重點則有所不同,本罪侵犯的主要是少數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則主要侵犯的是民族平等、團結的權利。
2、犯罪對象不同,本罪侵犯的只是55個少數民族;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侵犯的則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全部56個民族。
3、犯罪客觀方面不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表現為以語言、文字或者其他方式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行為。其煽動的方式雖也可以采取文字作品的方式,但并非僅限于此,其行為方式要比本罪廣泛得多,4、犯罪主體上不同,本罪既可以由自然人構成也可以由單位構成;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則只能由自然人構成。
5、犯罪主觀方面不同,本罪出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則是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矛盾之目的。
關鍵詞:《桂海虞衡志》;志蠻;少數民族風俗
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11-0124-03
《桂海虞衡志》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吳縣人。曾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知靜江府(今桂林市)?!豆鸷S莺庵尽芬粫撬x桂赴蜀途中所作。該書原3卷,今僅存1卷,共13篇,分別是志巖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獸、志蟲魚、志花、志果、志草木、雜志、志蠻。其中志蠻篇對當時廣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民族居住方式、民族生產生活習慣都進行了詳細描述。
東漢應劭《風俗通》序曰:“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謠異聲,鼓舞動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也?!睉渴菑牡乩憝h境方面對人的影響形成的各種風俗而言。
《爾雅?釋地》曰:“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闭f明自然環境對人的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抖Y記?王制》記載:“天子巡守,至于岱宗,覲諸侯,問百年者……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詩》三百篇,多言風俗之事。此風俗之考察皆為政治。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明風俗的地方性很強,而不同民族自古傳承各自的風俗習慣說明民族性也很強。這種風俗習慣對管理本民族或地區的一切民事活動具有教化、約束、凝聚、調節和審美功能。古代對民風考察的目的多在于政治需要,供統治者“知得失”、“自考正”?,F在對各地風俗民情的考察主要是發現不同風俗的起源、發展、演變規律,從而發揚優良傳統,革除陋習,讓傳統習俗為今天的人民發揮更好的服務作用。
《桂海虞衡志》中對廣南少數民族風俗的記載獨樹一幟,范成大自序曰:“本書所錄,僅為方志所未載”,“他州所有,皆不錄”。此一特征使本書的內容有所限制,但仍不失其獨具的特色。志蠻篇中少數民族風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居形式
由于廣南少數民族地處偏遠,且多居山區,經濟相對落后,所以民居形式因地制宜,多是兩層干欄式建筑,上層住人,下養牲畜?!爸拘U”中載:“牛豕之穢,升聞棧罅,習慣之,亦以其地多虎狼,不爾則人畜俱不安?!贝朔N居住方式在現在西南地區的苗、侗、瑤、壯、傣、哈尼、仡佬、僳僳、布依等族仍然保存。李《太平廣記》卷四八三,引(唐)尉遲樞《南楚記聞》載:嶺南諸僚,因氣候濕熱,多瘴癘病疫,人們居住的“干欄”為二層,上層住人,下層置物。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也是古代干欄式建筑的一種遺留形式。此種干欄式建筑傳承至今,可見為少數民族所喜愛,且有諸多方便之處。另外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一處特色風景。而民則居住海上,“以舟楫為家,采海物為生?!边@種居住習慣也保存至今。
二、婚喪習俗
宋代廣南地區仍屬蠻夷之地,文明開化晚,婚喪嫁娶習俗獨特,與當地經濟落后有直接關系。“雜志”篇中的“卷伴”婚和“志蠻”篇中的“入寮”婚,以及瑤族踏瑤時,“意相得,則男咿嗚躍之女群,負所愛去,遂為夫婦,不由父母”。《太平廣記》卷四八三,引(唐)尉遲樞《南楚記聞》載:嶺南僚族女多男少,婚姻則女方用財貨先向男方求婚,如女家貧,只能賣身為奴婢。這些都反映了當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生產力低下,婚嫁習俗原始古樸,少數民族人性情強悍等特點。喪葬方面,“志蠻”載:“羈縻州洞人,親始死,披發并持瓶甕,慟哭水濱,擲銅錢紙幣于水,汲歸浴尸,謂之買水,否則,鄰里以為不孝?!贝藶閺V南地區少數民族(并不限于壯族)買水洗尸送葬之俗。直至近代在廣西部分少數民族中仍有此俗。他們認為這種方式才能使死者的靈魂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這是少數民族先民流傳下來的習俗,有一定的宗教心理和神秘性蘊含其中。
三、服飾及紋身
志蠻篇中記載的幾個少數民族多“椎髻跣足”,“或著木屐”。而衣服則各有不同。峒民“冬被鵝毛衣棉以為裘,夏緝蕉竹麻以為衣”;瑤族“衣斑斕布褐”;蠻“衣青花斑布”;黎女“衣裙皆五色吉貝,無褲襦,但系裙數重,制四圍合縫,以足穿而系之”等。黎人頭“插銀銅錫釵,腰繚花布”。黎族男子多束發,盤椎髻。頸部佩戴頸飾,多用銅圈、銅錢、掛珠、狗骨等。黎族女“及笄繡面”,束發、穿耳、戴銅耳圈,手釧、足釧則可以是銅,是金,是玉等等。這些都反映了黎族人的審美情趣和傳統觀念。苗族女子,衣斜襟過膝,束腰穿裙,無文身俗。不同民族衣著服飾和喜好色彩不同,這與他們各自的民族圖騰崇拜、和風俗習慣有密切關系。研究民族服飾就要追溯到他們的民族的歷史淵源,民族服飾滲透著這些少數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內涵。有些少數民族的歷史記載還是很悠久的,如僚族名最早出現于《三國志?霍峻傳》,隋唐時分布很廣且名稱也多,有21余種?!缎绿茣肪?22下:“烏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飲藥,故自鑿齒?!惫视小拌忼X僚”之名。黎族在8世紀末就有記載:“朱黎民三世保險不賓,佑討平之。”(《新唐書?杜佑傳》卷166)即是關于朱(海南島)黎族的最早記載;唐代,“莫瑤”過著“莫瑤自生長,名字無符籍”的生活(《全唐詩?莫瑤歌》卷354)。據今人研究,“莫瑤”改寫為“瑤”,“莫瑤”二音相切為“苗”?!艾帯钡拿Q在宋時已大量使用(王鐘翰《中國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505頁)。《宋史?梅山峒蠻傳》卷494載,瑤族居住的山區“其山自衡州常寧縣屬桂陽、郴、連、賀、韶四州,環行千余里”。
四、飲食習慣
古代廣南少數民族飲食習慣豐富多彩,迥異于中原漢人。研究這些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大有異趣。志蠻篇載:“獠,依山林而居,無酋長版籍,蠻之荒忽無常者也。以射生食動而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峒民“團飯掬水,終食饜飽”?,幾逡浴胺N禾、黍、粟、豆、山芋、雜以為糧,截竹筒而飲,暇則獵食山獸以續食”。另有東謝蠻“性好潔,數人共飯,一拌中置一匕,置杯水其旁,少長共匕而食,探匕于水,抄飯一哺許,摶之拌,令圓凈,始加之匕上,躍以入口,蓋不欲污匕妨他人。每飯極少,飲酒亦止一杯,數咽始能盡,蓋腰腹束于繩故也。食鹽礬胡椒,不食彘肉。食已必刷齒,故常皓然。甚惡穢氣,野次有穢,必坎而覆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28《四裔》5引文補)等等。黎族人喜飲酒,又喜食檳榔,尤嗜吸煙絲,無論男女老幼。這些古代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奇怪獨特,且對現在少數民族的飲食都有一定影響。了解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才能走近這些民族,理解這些民族,和諧共存,達到各民族的大融合。
五、娛樂風俗
志蠻篇提到瑤族的踏瑤歌舞、各種瑤族樂器和志器中提到戲面和腰鼓、銅鼓,說明宋代時廣南少數民族的娛樂形式還是比較豐富的。踏瑤是瑤族青年每年一次的集體歌舞形式,也是他們自由戀愛、自由婚配的好機會?,幾鍢菲饔小氨R沙、銃鼓、葫蘆笙、竹笛之屬。其合樂時,眾音競共,擊竹筒以為節,團欒跳躍,叫詠以相之”。這說明公元12世紀時廣南少數民族的樂器就已經很豐富,今人對少數民族樂器及器樂的研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文獻資料?!端鍟份d:嶺南諸郡銅鼓鑄造水平很高,銅鼓制成后,均置于庭中,置酒相慶。今在高州(廣東省西南部)一帶曾發現粵式銅鼓40多面,花紋繁縟,鑄造精美。戲面是指民間表演儺戲時用的木制假面具,“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窮極工巧,一枚或值萬錢”,說明宋代桂林民間儺戲極為盛行。這些樂器和民間藝術形式的記載,對研究現代少數民族民族文藝形式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六、信仰習俗
古代廣南少數民族的原始不同于別處,比如《桂海虞衡志》志蠻載黎族的“雞卜”?!耙嘤杏秒u卵卜者,握卵以卜,書墨于殼,記其四維,煮熟橫截,視當墨處,辯殼中白之厚薄以定儂人吉兇?!?/p>
水卜,以水測旱澇?!豆鸷S莺庵尽分拘U載:“僚依山林而居……歲首以土杯十二貯水,隨辰位布列,郎火禱焉。乃集眾往觀,若寅有水而卯涸則知正月雨,二月旱,自以不差。”
《桂海虞衡志》:“(僚)人遠出而歸者,止于三十里外,家遣巫提竹籃,迓脫歸人貼身衣貯之,籃以前導還家,言為行人收魂歸矣。”
《宋史蠻夷四西南諸夷》曰:“疾病無醫藥,但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睆V源蠻地區有收魂習俗,這習俗反映了當時僚族的靈魂觀念。
民國《馬關縣志風俗志》載:“(儂人)有病不求醫,而求白馬(夷巫之稱),不拘貧富,家有病輒曰送鬼,殺雞鴨犬豬甚多。必至病者痊或死而后已。白馬以草簽或雞膀骨為封,能卜吉兇,查鬼祟,篤信為深?!?/p>
古代雞卜形式多流行于西南地區如僚、瑤、壯、黎、彝等少數民族中,多用來占卜婚、葬、病、戰爭、狩獵、建筑等事情,由來已久,延至宋代?!端纬聦嶎愒贰肪硭木拧峨u卜》載:“《史記》稱四夷各異卜,《漢書》稱粵人以雞卜,信有之矣?!薄短接[》卜法篇中記載有雞卜、鳥卜、蠶卜、竹卜、牛蹄卜等多種卜筮法?!笆馕囱?,更把雞骨灼?!边@是宋朝國史院編修官秦少游被貶雷州時描述當地習俗的詩句。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十載:“南人以雞卜。”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嶺南又有鳥卜。”個別民族這種宗教習俗保持到近代。少數民族這些占卜形式、卜筮內容對現今國內外學者研究少數民族宗教包括巫師、占卜、魔法、民間禁忌等事項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總之,《桂海虞衡志》就廣南少數民族風俗方面的記載為今人對該地區的少數民族各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成為今人研究廣南必提的歷史文獻,而且該書自宋時成書以來,就多被引用其中的內容,如黃震的《黃氏日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洪邁的《石屏記》、李石的《方舟集》、周必大的《省齋文稿》、李心傳的《建炎以來年系要錄》、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等都引用了該書的部分內容。馬端臨《文獻通考?四裔考》引用文字達萬字,范成大的好友周去非仿照該書體例寫成《嶺外代答》一書。為后代研究廣南地區的風土、物產保存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尤其是志蠻篇中記載的廣南少數民族的風俗事項,為后人研究廣南地區少數民族各個方面的風俗文化,積極開發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史料。這也是《桂海虞衡志》這本書流傳至今仍然為國內外學者不斷學習研究的原因之一。
注 釋:
①文中所引文字除標明出處外,皆引自《桂海虞衡志》志蠻篇。
參考文獻:
〔1〕范成大撰,嚴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2〕張亮采.中國風俗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3〕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4〕王鐘翰.中國民族史概要[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張全明.《桂海虞衡志》生態文化史特色與價值[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1).
〔6〕韋步軒.從《桂海虞衡志》看宋代廣西的文化和社會生活[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7).
〔7〕漆亞莉.《桂海虞衡志》民俗學價值淺析[J].廣西地方志,2007(12).
關鍵詞:非正式制度;西部少數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8文獻標識碼:A
由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受到自然地理環境、資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同時,民族地區市場發育程度不高,相關制度欠完善,法制化進程緩慢等原因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和相對滯后。但是,針對民族地區國際給予良好的政策和支持項目,和西部民族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獨特的歷史沿革和地域下形成的價值觀,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都能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所以,我們要重視并且發揮這些因素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非正式制度研究簡要評述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通過提出一系列的規則來界定人們選擇的空間,約束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減少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和交易費用,進而保護產權,增進生產性活動。
非正式制度又稱“非正式約束”、“非制度化規則”、“社會潛網”等,是指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行為規范,它一般包括價值觀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非正式制度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首先明確提出來的。他認為,“制度是社會中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講,是人為設計的影響人類互動的約束”。制度由正規規則、非正規規則和實施這些規則的機制所組成。非正式制度“來源于社會所流傳下來的信息以及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部分遺產”。非正式制度包括:“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交易各方都愿意維持的演進的習俗;作為標準的行為規范”;“自我施加的行為準則,如誠實、忠誠等”。在諾斯的論述中,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世代相因、漸進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諾思也強調非正式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引導經濟行為方面發揮著作用。
在國內較早研究非正式制度的應該是孔徑源,結合諾思和布坎南的看法,他將非正式制度定義為:較之正式制度安排是人們有意識地創造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人們在長期交往過程中無意識地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世代相因、漸進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側重點來研究非正式制度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些研究探尋了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國一些學者對非正式制度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探索,而且也考察研究了非正式制度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在改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非正式制度在“浙江模式”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意識形態、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等因素對經濟的作用,認為非正式制度作為影響經濟行為的一個變量,會對經濟活動起到干預作用。因此,非正式制度與經濟活動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
在以上中外理論綜述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簡單歸結如下:第一,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識形態居于核心地位,發揮中心作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節約時間,克服搭便車現象;而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都有獨特的經濟功能,并且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第二,傳統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源泉,而非正式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影響著他們自身的非正式制度。第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非正式制度作為正式制度的有效補充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著制度和經濟績效。
二、西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中非正式制度的促進作用
少數民族地區包括、內蒙、廣西、寧夏和新疆5個民族自治區,另有30個自治州、126個自治縣,還有一些民族鄉。其中的5個自治區,26個自治州,2/3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或與西部密切的中部地區,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5%左右。西部少數民族大部分分布在邊疆、山區、牧區以及高寒地區,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歷史、社會等的諸多原因使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且有很多困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但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使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和政策保障,所以在這樣良好的正式制度的有效作用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必須重視非正式制度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協調好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非正式制度具有獨特的功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大,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風俗習慣等,而且這些因素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會影響和規范人的行為選擇,降低或節約交易成本,繼而會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我們要有意識、有效地發揮非正式制度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意識形態節約信息費用,減少執行和實施其他制度安排的費用。意識形態是人們對社會、對他所接觸的整個世界的看法和觀念;意識形態是關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新制度經濟學家則更具體地分析了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在他們看來,意識形態是減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務費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意識形態是能產生極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資本。林毅夫指出:“意識形態可以定義為關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們傾向于從道德上判定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現行制度結構”;諾斯概括了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1)它是個人與其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約費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觀的形式出現,從而簡化決策過程。換言之,“好”的意識形態能降低社會運行的費用;(2)是與公平、公正相關的道德和倫理評價標準,明顯地有助于縮減人們在相互對立的理性中間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時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3)當人們的經驗與其思想不一致時,他們會改變其意識觀點,他們會試圖發展一套更“適合”于其經驗的合理解釋,即新的意識形態來節約認識世界和處理相互關系的費用。因而,意識形態是一種節約信息費用的工具,能減少執行和實施其他制度的費用,這也是意識形態最突出的經濟功能。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國家意識形態作用下的區域。由于國家意識形態的整合性和強制性,客觀上會對少數民族的和傳統文化進行整合和制約,所以要不斷重視少數民族地區好的和正確的意識形態的構建,使得與國家意識形態相匹配,并且發揮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從而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和文化變遷的進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二)倫理道德規范人們行為,有效節約正式制度運行成本。倫理道德是在社會里生活的人應當自覺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和信念,它包括行為規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張維迎(2001)認為,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最重要的是信譽或信任。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倫理道德起著規范社群行為、節約治理成本和信息費用的作用。西部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所以形成了獨特的濃厚的倫理道德,比如藏族的生態倫理觀、伊斯蘭教的商業道德等等,這些都有效地制約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選擇,節約治理成本;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倫理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指導,對交易違約風險的有效制約以及節約正式制度的運行成本,有效在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良好信用道德基礎,為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保證。筆者在對撒拉族進行問卷調查中發現,撒拉族融資以親緣關系為主,而且由于宗教倫理約束和伊斯蘭教義規定,相互借貸都不會索要利息,一般以口頭協定為主,這樣有效節約了融資成本,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資本的有效流動和提高資本利用率,促進撒拉族經濟的發展??梢?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務必要發揮好倫理道德的作用,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
(三)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能夠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促進經濟發展。風俗習慣是可以被理解為由文化過程和個人在某時刻以前積累的經驗所決定的標準行為;是非正式制度的又一主要內容,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市場行為者的動機,進而作用于經濟增長。習慣的主要功能是節省人們的決策成本。熊?彼特認為,若沒有習慣的幫助,沒有人能應付得了每日必須干的工作,無人能生存,哪怕是一天。哈耶克認為,習俗是在文化演進的過程中形成,它們的基礎是人類的經驗。當人們長期按某種習俗行事,他們就會慣性地或無意識地認為應該保持著這種現象型行為的一致性。這樣,一種習俗也就會逐漸地或潛移默化地向人們的心理層面推進,從而轉化為一種社會規范和文化傳統。
傳統文化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協調群體關系、調節自身情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代表一定民族特點的、反映其思維水平的精神風貌、時代特征、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在新制度學派經濟學家那里,文化被看作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利益集團共享的公共物品或人力資源,它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費用,而且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也是一種資源。西部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的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社會風俗習慣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具有極大的價值和經濟潛能,可以帶動西部民族地區的蓬勃發展。民族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并推向市場,必然會帶來民族文化產業以及當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推動民族地區的對外開放,從而吸引大量資金,緩解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吸引人才,提升城市競爭力,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同時,民族文化又是文化產業的源泉,西部少數民族文化是豐富且獨一無二的經濟發展“軟資源”,可多次重復開發利用,不斷轉換為現實生產力和產品。因此,一方面少數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可以節約信息成本、規范行為;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是一種經濟發展資源,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作為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其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共生互動效應,它們有互滲性和互制性,是一種互動與耦合的關系。
由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市場發育程度不高、制度不完善、法制化進程緩慢等原因,都會導致正式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對經濟的作用不能完全發揮出來或者由于路徑依賴而難以發揮預期的作用。此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也非常大,而非正式制度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填補了正式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西部地區的非正式制度也會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就要很好地發揮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來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和西部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都是非正式制度生存的土壤,尤其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非正式制度更是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對正式制度做到了很好的補充。由此可見,包括意識形態、倫理道德、、民族文化等的非正式制度都有獨特的經濟功能。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經濟功能,而少數民族發展的實際也證實了非正式制度是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我們更應該重視非正式制度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功能,從而尋找一條適合于西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主要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三聯書店,1994.
【關鍵詞】民族文化;地域風情;風俗習慣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7-228-01
民族及地域風俗習慣是其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其中蘊含著其民族及地域發展的特色文化,反映著一個群體的共同心理感情,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紐帶。
加強校園民族及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學生間的偏見與猜疑心理,讓更多的學生去認可、接受不同民族及地域的風俗習慣,促進同學間良好關系的發展,建立深厚友誼。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也是民族團結的傳播者,在大學校園里接受相關方面的教育,對于創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出問題
大學生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自小受到本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熏陶,對本民族及地域風情有著深厚感情,對其特色文化、、服飾及飲食習慣有著本能的向往,但在國家經濟空前繁榮的背景下,傳統的民族文化、習俗風情或多或少的逐漸被同化、庸俗化,甚至有消失的現象,特別是在當今教育條件下,許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減少了深入接觸特色文化及風俗的機會,能把家鄉的文化藝術帶入大學校園的就更少。
在大學校園里,激發學生學習民族及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與熱情,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校園文化多元化發展,實現民族及地域傳統文化在大學校園里良好傳承,加強校園民族及地域風情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二、分析原理
1.學校教育未能承擔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責任。少數民族及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也是應試教育,對與升學率無關的民族民間文化的教育不重視,沒有把傳承民族文化列入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也少有傳授民族文化這方面的,有時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不需要的東西,或多或少有所貶抑。
2.社會生活大眾化,民族及地域文化意識逐漸淡化。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消費觀逐漸面向大眾化、現代化發展,日常服飾及飲食習慣也在發生著改變,在大學校園中,大多不具備對民族習慣堅守的條件,有些學生甚至對本民族及地域文化產生了自卑感,認為是落后的文化,思想上行動上有抵制,漸漸拋棄了傳統的民族歌舞,生活習慣。
3.學生對本民族及地區以外的文化習俗存在偏見。少數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宣傳過少,多數學生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內涵,風俗習慣了解甚少,在生活中往往是避而遠之的現象,這極大地阻礙了同學問友誼的發展。
三、解決措施
1.組建民族及地域文化社團、聯合會,培養學生學習對不同文化的興趣。學生在社團文化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組建民族社團,讓更多的民族文化愛好者集聚在一起,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學校也要加強對社團的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精髓,推究出新,培養大批優秀文化人才。讓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意義,更鮮活、更直接的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2.適當的開設民族及地域文化習俗介紹選修課。在大學教師隊伍中,不免有來自不同少數民族及偏遠地區的老師們,聘請相關老師及社會民族藝術培訓老師,對不同文化內涵進行講解,讓更多的風情習俗走進校園,讓學生更多的接受不同文化習俗,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日常習慣,促進各民族及地域文化在校園中傳播。
3.組織以民族及地域學生團結交流為主題的文藝活動。每逢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學??山M織大型文藝演出,給學生施展才華的機會,歌舞升屏,歡聚一堂,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領略不同文化特有的魅力,給全體師生別開生面的精神會餐。
4.號召學生參加幫助民族長輩、學生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旨在傳播社會博愛精神,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號召志愿者學生走進民族社區,慰問民族孤寡老人,給他們送上精神輔助以及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擔當民族友好使者。走訪少數民族及偏遠地區學生,詢問他們在校園中的生活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
【關鍵詞】少數民族病員;個性化;護理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這是祖國醫學對護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實施個性化服務,給予病人人文關懷,是將個性化護理落實到每個病人身上,讓病人受益,提高病人滿意度的重要舉措[1]。近年來,我科收治了不少少數民族病員,實踐表明,實施個性化護理對住院少數民族病員的康復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將本科實際做法與體會報告如下。
1個性化護理實施前的要求
1.1組織科室護士學習簡單的少數民族語言我們請本科室的少數民族護士做老師,負責挑選一些工作中常用的話語,比如問候性語言,解釋性語言,安慰性語言以及收集病史需要的詢問性語言等等,定期組織大家在晨會上學習。每周兩次,每次一句話,循序漸進,不斷豐富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內容。
1.2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病員的風俗和習慣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在科室的業務學習內容中,我們增加了相關的人文內容,比如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及習慣等相關知識;二,通過少數民族醫護人員及患者口口相傳,就具體問題虛心請教,增進彼此的尊敬和了解。
1.3強調在實際工作中注意要點護士長在每月的業務考試中會涉及相關內容,以督促大家學習和記憶。面對少數民族患者要求護士至少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基本的問候。同時,將人文護理工作的落實納人科室對工作人員進行綜合素質考核的評定中。這些舉措有力的保證了人文精神在護理只作中的落實。
2實施過程中的要點:
2.1介紹住院環境,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當患者來到醫院,首先接觸的是陌生的環境、病友和醫護人員,等待的是各種檢查和治療,由于語言不通,患者往往表現為孤獨、焦慮、恐懼、緊張及擔心等復雜心理。因此從患者一走進病房,護理人員要和藹可親,熱情周到地接待患者,主動詢問病情,介紹住院環境、病室病友及入院期間的有關規章制度,以消除其陌生感,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用熱情大方友善的態度,使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得以放松。
2.2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病員的風俗習慣較多,特別是在其飲食上有較大的特點,如回族忌進食豬肉,牧區蒙古族以奶制品、肉食品與奶茶等為主食。住院后,患者的飲食應依病情按營養學進行配餐。飲食習慣的改變必然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對一般患者在不影響治療、康復的前提下,應盡量滿足少數民族病員的風俗習慣需求,從內心感到對他們的尊重與關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
2.3運用少數民族語言,加強語言溝通,做好心理護理人在患病時,最渴望他人的安慰和溫暖,而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的言談、舉止、儀表、態度、表情、眼神等是最能牽動和左右患者情緒的,因此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注意禮貌,做到態度熱情和藹,言談文明有度,舉止端莊大方,提倡用民族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要學會日常生活用語,交流時要耐心,認真聽取對方的陳述,然后用親切、溫和的語言給予解釋和心理護理,必要時加手勢等使其徹底明白理解,這樣可使患者感到親切可信任,愿意與你交流,從而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消除緊張、陌生等不良的心理,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2.4全程優質護理服務“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是從病人入院到出院成為一個連續整體的服務過程。
2.4.1對病人家屬的服務經常與病人家屬保持溝通與聯系,適時將病人病況告之家屬,減輕家庭成員的焦慮與擔憂。向病人家屬提供家庭護理咨詢及電話回訪,予相應指導,以促進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2.4.2讓護理工作流程適應病人的需求改變以往讓病人適應工作流程,而應讓工作流程適應病人的需求,開展分組護理,明確各級護理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實行以病人需求和工作質量達標的彈性工作制,保證病人的有效護理時間,努力做到“技術精湛,服務一流”。
2.4.3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每位病人均由主管護士與病人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循序漸進地實施,進行階段性效果評價。對少數民族病員,特別是不懂漢語的病員,要把醫學知識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不良行為的矯正、功能鍛煉的指導、各種飲食調理的方法以及辨證護理措施指導。
3效果
通過對住院少數民族病員實施個性化護理舉措,護士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主動服務意識增強,護患關系更加融洽,增加了護士的自我價值感?!叭虄炠|護理服務”為病人提供了超期望值的服務,滿足少數民族病員的需求,受到病人的歡迎,促進了健康行為的建立,加快疾病的恢復。另外,科室整體服務器質量大大 提高,健康覆蓋率100%,病人滿意度也有了顯著提高。
4討論
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層次與不同信仰的住院病人實施個性化護理,使病人感到被重視、被尊重、被關懷,使病人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給予更高的信任和尊重,改善護患關系,縮小民族差異,增進民族團結。在一定程度上講,個性化護理使得住院少數民族病員能夠盡快康復,住院時對護士倍感親切,出院時更充滿感激之情,使護理工作滿意度有了顯著提高。個性化護理是一項值得我們深思并予以推廣的護理舉措。
參考文獻
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是改進工作方法、拓展教育管理途徑,將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前提和基礎。
(一)多才多藝,但是文化課基礎薄弱,經濟條件較差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從民族地區到普通高校讀書的學生也是當地的佼佼者,他們希望能夠融入到校園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接納。但民族學生從小接觸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語言,漢語基礎較差;同時,從小接受的教育水平與漢族學生相差很遠,享受民族政策以低于同班同學的分數進入大學學習,文化課基礎薄弱,在學習中存在困難,成績不理想。
(二)熱情活躍,但是在校園中歸屬“小團體”現象明顯
少數民族學生天性純樸、熱情、豪放,與人相處的愿望強烈,感情表達直接。但是,受到原生環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刻,少數民族學生在語言、文化、信仰、飲食習慣等方面與漢族學生有明顯差異,進入大學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活中,而更喜歡和本民族的學生聚集活動,形成較為固定的活動群體。漢族學生比較難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交際圈中,雙方由于接觸少,互相不了解,差異感明顯,交流存在一定困難。
二、因材施教,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提升教育管理質量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案,是實現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共同進步、健康發展、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針對性教育,促進民族團結
1.以適應性教育為先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將少數民族文化納入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范疇中,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特長,積極支持少數民族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
2.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弘揚民族精神與促進民族團結相結合。少數民族學生肩負著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的重任。因此,把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家鄉、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合格建設者,是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標。
3.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發展黨員和培訓骨干相結合。扎實做好少數民族學生黨建工作,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從新生入學開始抓起,做到早培養、早發現、早選苗,這是高校發展黨員工作的成功經驗。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黨員發展工作,高校應做到關口前移,積極主動做工作。
4.以法律紀律教育為抓手,常規教育和特殊時期教育相結合。重視以校規校紀教育為主的常規教育,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少數民族學生發生違紀行為時,要同漢族學生一樣嚴肅處理,在處理方式上要堅持以教育為先導,注重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愛校榮校的思想觀念。抓住特殊時期的教育契機,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
(二)加強科學管理,促進全面發展
1.建立少數民族學生學風建設體制,激發學習熱情。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和學籍管理規定,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學好主干課程,著重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
2.悉心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生活情況,尊重民族風俗。少數民族有著豐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學校應當在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學生風俗習慣的基礎上,審慎對待其同民族風俗活動的關系問題。每逢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學校應為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本民族文化活動提供必要和便利條件,維護他們應有的權益。
3.充分利用校內資源設施,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健康成長。利用校園網絡資源,開辟“學校-學生”教學互動專欄或專報,及時公布學校有關教學管理政策;為民族學生提供教學講義,方便他們課后查漏補缺,跟上學習進度。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圖書需求,完善圖書館資源服務,在接受學生薦購圖書的建議時,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其中,為他們提供便于了解國家法律政策、各民族文化發展及科普、文學等方面的圖書。
(三)開展精心服務,解決實際困難
1.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生活習慣,加強情感凝聚。感老師除了配合輔導員開展培養工作之外,還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在信仰、風俗、語言等方面出現的不適應,全面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業余活動,通過定期召開班會、組織文娛活動、開展思想交流等方式,關注他們的思想狀況,及時排解相關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