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6 15:5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銀行風險控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言
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相較于其他金融業的經營風險,具有潛在性,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視,而一旦發生經營風險,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影響異常廣泛的金融行業,因此對農村商業銀行的風險進行控制對于維持商業銀行乃至整個金融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商業銀行內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
現今的農村商業銀行的董事長和監事長都是分別設立的,雖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對信貸進行審查、對風險管理進行監督的制度,但這些制度大多只是出于一個形式,并沒有對風險控制起到任何的強制約束的作用,這就使得董事的權力沒有制約,而董事多為內部董事,外部董事無法進入到決策管理層,董事也不會主動地將金融信息告知公司的股東,這就導致董事經常會濫用權力侵害公司股東的利益,使得公司的風險管理不能得到很好的監督,對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起著不利的影響。
(二)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缺乏理論聯系實際
現今的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大多是國家規定的統一的原則,而在實踐過程中,因為農村商業銀行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人文環境的不同,因此應當有著適合自身發展,不同于其他商業銀行或者金融業的風險控制的制度特色,但是現狀就是雖然也有部分的商業銀行建立了一些風險控制的評級制度,但是仍然不具有全面性和量化性,無法根據不同的時代特征進行更新升級,而且風險控制操作方法也不夠具體有效,這些都無法有效地應對金融市場的金融風險。
(三)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依據有缺漏
農村商業銀行在進行風險評價時需要根據全面的信貸信息和數據,但是存儲信貸信息和數據的資料庫則沒有很好地建立和管理起來?,F今,對這些信貸信息和數據的管理都不是由專人負責。由于沒有一個專門的信貸信息和數據管理系統,信息和數據的儲存存在疏漏,這時候,在對風險進行控制的時候,就會因為缺乏全面的數據和信息,而不能及時地根據信貸完整情況做出準確的金融決策,導致應對風險的能力的薄弱。
雖然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上會先進行調查,在客戶進行貸款時會進行審查,在貸款期間會進行檢查,但是這些并不能對信貸信息的管理和評價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都無法適應因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水平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雖然有了一些法律的框架式規定,但是實施風險控制的具體細則和操作規程則仍然處于空白的狀態,而且一些律師事務所或者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相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包括信貸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都有待提高,風險意識還比較薄弱,無法準確、全面地對市場金融風險進行預測以及對市場信息進行準確的把握,因此,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仍缺乏一些基礎信息的依托。
三、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策略
(一)完善農村商業銀行的內外部監督制度
農村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對內外部監督制度的構建,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監管制度對內外部風險進行控制,特別是要加強董事的獨立性和監事會的地位,并且使政企分開,防止出現人事關系復雜、地位模糊的情況。
(二)建立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具體制度
要根據不同的農村商業銀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切實可行的制度,將影響農村商業銀行的人、事、物等風險要素都納入到風險控制的具體制度規制內容之中,使各個要素量化,保證銀行的資本充足,對資本著重進行管理管控,避免資金閑置,提高資金的利用率,但要降低資金流動性的風險。
(三)積極健全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相關激勵機制及考核機制
在對農村商業銀行進行風險控制時,積極健全風險控制的相關激勵機制及考核機制也十分重要。具體而言,一是在日常工作時銀行內部突出強調風險控制這一問題,將其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業績評價準則,加大業績評價體系中權重。二是在銀行員工中建立一套完備的激勵機制以及獎懲機制,行之有效地防范員工的道德風險問題。三是必須使銀行內部的激勵機制及考核機制相互依存,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強化銀行內部控制的執行效力。
(四)積極提升業務創新能力,促進各項業務和諧發展
為了有效防范農村商業銀行經營風險,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銀行還應該積極對各項業務進行創新,提升業務創新能力,避免過于依賴傳統業務,促進各項業務和諧發展。
四、總結
農村商業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占據著不可估量的地位,其面對的對象是廣大的群體,一旦沒有做好風險控制工作后果可能不堪設想。我國亟須在嚴峻的金融形勢下加強農村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水平,使其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站穩腳跟,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金融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張春明,燕輝.銀行信息系統安全風險分析與控制對策[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2(01).
[2]王春峰,萬海暉,張維.金融市場風險測量模型-VaR[J].系統工程學報,2011(01).
國際電子銀行業務游戲規則的權威制定機構棗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電子銀行小組(EBG)于2000年10月了《銀行監管人面臨的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管理問題》的白皮書。本文試圖以此為參照物,探討、分析電子銀行業務的風險及其控制問題,以期對我國銀行發展電子銀行業務有所啟發。
一、風險分析
EBG將電子銀行的基本風險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電子銀行發展帶來的新風險,另一類是電子銀行本身具有的傳統性銀行風險。
1、戰略和經營風險
戰略和經營風險是指經營決策錯誤、決策執行不當或對行業變化束手無策,對銀行的收益或資本形成現實和長遠的影響。戰略風險是銀行開展電子銀行業務時面臨的最重大的風險之一。戰略風險在屬性上更加普遍和寬泛。銀行董事會和執行管理層所采取的戰略決策都會對其他風險種類產生影響。如果銀行戰略的規劃和執行出現無效或不當,飛速的技術變革,激烈的同業競爭和該戰略的性質都會暴露出銀行的巨大風險。類似的,如果管理層采取一種過于謹慎的技術跟蹤戰略也將使銀行在一個飽和的市場或迅速鞏固的市場中沒有絲毫的立足之地。
2、運作風險
運作風險是一種系統技術風險。由于電子銀行對技術的高度依賴性,使運作風險成為最重大的風險之一。運作風險來源于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技術框架的合理性。如果電子銀行系統不能將多種業務系統進行適當的整合,那么銀行將由于交易處理發生的錯誤而暴露出重大的運作風險問題。二是系統安全性。開放的電子遞送渠道使銀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風險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風險問題。三是數據完整性。數據完整性是系統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銀行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控制程序,數據在傳遞和接受過程中就可能發生遺失或轉換變形,造成數據不完整。四是系統的有效性。如果銀行沒有制定一個有效的運行持續性和事故應急計劃,系統的超負荷運行和損耗就可能影響銀行準確、可靠、一貫地提供適當配套的產品和服務,引起潛在的重大聲譽風險。五是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如果銀行不具備充分到位的內部控制措施,并且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獨立審計的話,那么銀行就不能有效防范來自內外部的欺詐行為。六是業務外包。很多銀行機構過于依賴少數幾個外包商,這種對少數外包商的集中依賴性可能會產生系統性影響。其次,很多技術外包商缺乏銀行環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識。再次,業務外包也可以引起與風險敞口相關的附加隱私權保護問題。
3、聲譽風險
聲譽風險是指負面的公眾觀點對銀行收益和資本所產生的現實和長遠的影響。阻礙電子銀行遞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負面發展都可能影響銀行的聲譽。提供一個能夠支持電子銀行業的可依賴的網絡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因特網銀行業務運作不善;如果銀行不能在一個一致的基礎上提供可靠、準確而及時的電子銀行服務;如果銀行不能及時回復客戶通過E桵AIL的查詢,不能提供適當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戶的隱私權,銀行的聲譽都可能招致負面影響。銀行網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會削弱客戶或市場對銀行提供適當的管理因特網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風險
電子銀行業務產生的法律風險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風險問題。目前,各國政府對電子銀行和網上交易的法律法規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處,并且缺乏專門規范電子銀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各國現行的法律和規制框架又存在許多沖突。通過因特網與客戶發展關系的一國銀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國家特定的銀行法律和客戶保護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風險。
未經授權使用或濫用在因特網上收集到的數據是另一種潛在的法律風險來源。未得到授權的個人能夠對銀行和外包商擁有的客戶“數據倉庫”進行攻擊或滲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滲透到銀行或外包商的數據庫里去,或者建立他們自己的數據庫,使用客戶信息進行欺詐犯罪活動。得到授權的人員也可能蓄意地濫用數據,這些都會給銀行帶來法律風險。
5、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由于債務人未能按照與銀行所簽合同條款或約定行事,而對銀行收益或資本造成的風險。銀行機構的信用風險可以受到電子銀行業務的多方面影響。因特網遞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銀行特別是小銀行迅速擴展,而這會導致資產質量的提高,增加了內部控制風險。因特網的使用也擴展了銀行的地域范圍,超越了傳統的經營地區,這也增加了對當地市場動態和風險了解的難度,必須核實區域外借款人的擔保并完善擔保留置權。另外,因特網也使得銀行難于鑒別一個潛在客戶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戶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決策的必要組成部分。
6、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在其所作承諾到期時,不承擔難以接受的損失就無法履行這些承諾,從而對銀行收益或資本造成的風險。在因特網上,信息和謊言的流動速度之快可以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產生影響。
7、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金融市場需求變動而帶來的風險。近來網上證券發行和交易的發展對銀行市場風險產生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從市場觀點看,一方面網上證券交易量的增加會導致動蕩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流動性的增加。從單個銀行的觀點看,如果銀行開展或擴大由網上銀行所帶來的存款經紀、貸款銷售或證券化業務,他們就可能增加市場風險。
8、外匯風險
當一筆貸款或貸款組合以外匯計價或以借入外匯作為資金來源,外匯風險就會產生。如果銀行接受了外國客戶的存款或開立了外幣賬戶,銀行就會面臨外匯風險。因特網使銀行有擴展業務地域范圍的機會,開展電子銀行業務帶來的外匯風險程度就會比開展傳統業務帶來的風險程度大得多。
二、風險控制
盡管與電子銀行相關的上述基本風險種類并不是新的,但這些風險產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響程度對于銀行管理層和監管人來說卻是全新的。與傳統銀行風險相比,電子銀行所承擔的風險將更加巨大。針對上述電子銀行風險,可考慮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因為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是銀行做出正確戰略的平臺。銀行要取得因特網戰略和經營的成功,必須要有一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龍其是需要一個健康的董事會。董事會如同銀行的大腦,大腦不健康,網上戰略和經營無從談起。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國尤其是國有銀行所缺乏的。銀行應當具備一種嚴密的分析程序來識別、衡量、監督和控制電子銀行風險。對電子銀行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規劃實施衡量”等基本環節。在這些環節上,需要銀行組織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風險規劃由銀行董事會負責。董事會應當對會給銀行風險管理產生重大影響的有關電子銀行技術項目進行研究、批準和監督,并確定有關技術和產品是否同銀行戰略目標相一致,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是否能夠維持該行的競爭能力和贏利能力。其次,技術實施由經理層負責。這就要求經理層具備相關的技能以有效評估電子銀行技術和產品為銀行選擇合適的組合,并確保選定的技術安裝正確。再次,衡量和監控風險由監督系統負責。監督系統應該具備相關技能以有效識別、衡量、監督和控制涉及電子銀行的風險。董事會應當收到關于所用技術、所定風險及如何管理這些風險的定期報告。作為設計程序的一個部分,電子銀行系統中包含有效的質量保證和審計程序。由審計人員對電子銀行技術和產品進行獨立評估有助于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完成自己的責任。
2、設計和執行與電子銀行風險相適應的內部控制系統
電子銀行改變了傳統銀行的內部控制、崗位分工和明晰的審計軌跡,使銀行在經營和審計方面都極為缺乏專門的技術和技能。銀行機構必須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獨立的審計部門對內部控制系統作定期的測試和評估。電子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的目標應包含:技術規劃與戰略目標的一致性;數據的可用性;數據的完整性;對數據保密和對隱私的保護措施;管理信息系統的可靠性。
電子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內部會計控制,用來保障以資金記錄的資產及其可靠性。二是運營控制,用來保障業務目標的實現。三是管理控制,用來保障運營效率的執行政策與程序。這三個要素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一是預防性控制;二是偵測控制;三是糾正控制。
3、保障電子銀行系統安全的措施
EBG的調查表明,多數銀行都把安全風險看作是與電子銀行相關的一個主要風險。安全性始終是電子銀行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要使電子銀行安全運作,還得使用技術的方法來解決因技術帶來的問題。保障電子銀行系統安全可采取
防火墻、編碼技術、授權證明人等技術措施。
4、注重電子銀行系統的有效性和持續可用性
除了確保一個安全的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內部網絡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規劃也是確保電子銀行產品和服務持續有效性的關鍵所在。為了有效地進行競爭,避免由于系統損耗引起的潛在的重大聲譽風險,開展電子銀行服務的銀行必須準確、可靠、一貫地提供適當配套的產品和服務。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個有效的運營持續性、防御及事故反應計劃是極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開發系統的趨勢也使銀行有必要確保外部服務提供商的類似計劃必須到位,并定期檢測其有效性。
5、保持對技術外包進行評估和監控的能力
銀行要定期對其技術支持來源進行重新評估,以確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繼續適合其業務發展,是否有足夠的彈性來滿足預期的將來需要。
6、聲譽和法律風險控制方面
為防止出現可能導致銀行聲譽受損的負面情況,銀行機構應當發展和監督電子銀行業務的運行標準。保護銀行聲譽的其他重要手段還有定期審查和測試經營持續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計劃以及溝通戰略。
從廣義上來說,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對于一般的企業或者個人而言,風險是規避的對象;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風險卻是管理和控制的對象,風險控制水平就是銀行對其經營過程中可能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的管控能力。風險控制水平是商業銀行經營安全性和穩健性的重要指標,無論是銀行內部還是外部監管機構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都非常重視該指標的評測。銀行風險控制水平的測度問題也成為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2004年6月頒布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Basel Ⅱ)》(簡稱“新巴塞爾”)從監管評價角度,圍繞著如何“識別、計量、檢測和控制”銀行經營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三大類風險,建立了技術框架,框架的核心是最低資本需求,按照適當足量資本及其對銀行風險性資產最低比率的原則,核心測度指標是“資本充足率”,計算過程如下:
其中:
監管資本=核心資本+附屬資本;
風險加權資本=信用風險加權資本+操作風險資本要求×12.5+市場風險資本要求×12.5
這種測度方法相對簡單易行,在實踐中被各國的監管機構普遍運用,但由于底層指標(三大類風險)的權重是經驗性確定,評價的科學性因此受到質疑。
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銀行家》雜志于2003年7月通過《中國銀行業風險報告》的“相對風險指數”測度方法?!跋鄬︼L險指數”是指用來表明商業銀行之間風險大小相對程度及其原因的指數,并不表明具體的風險程度。因為“絕對風險指數”依賴于對未來不確定事件的主觀評估,這種外在的不確定性已經構成風險的一部分,有違“客觀性”原則;另一方面,用來計算“風險數據”的原始經營數據有可能存在系統性誤差,也會影響絕對數值的可靠性,所以采用“相對風險指數”能夠較好的避免測量誤差,反映出某家銀行機構風險控制水平的同業對比情況。這種測度方法采用的是現代統計學的主成分分析法,通過對多家銀行機構或銀行內部的分支機構進行相對風險排序,實現風險控制水平的評價。該方法仍處于起步階段,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一家銀行來講,獲得同期行業數據方面比較困難,不利于對自身狀況的即時評價。
本文研究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水平的測度,目的是建立一個分析框架,主要利用公開披露數據,基于綜合分析的評價過程,揭示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水平。
二、風險控制水平測度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成因、特點及傳導機制,考慮到銀行風險的特殊性和數據的可得性及同業可對比性,基于文獻研究,綜合央行對商業銀行監管的實踐,本文從資本充足性、資產安全性、銀行盈利性、流動性四個角度初步選取能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水平的評價指標,本文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水平的四個方面分別具體分解為如下指標:
第一,資本充足性方面包括: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權益資本比例。
這三項指標都反映了商業銀行應付意外資產損失的能力,是衡量銀行資本實力和抵御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各項風險的重要指標,也是資本風險監控的關鍵指標。權益資本比例既反映了資本與整體資產風險的聯系,也反映了商業銀行對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的最低清償保障。
第二, 資產安全性方面包括:不良貸款率;估計貸款損失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十大客戶授信余額比例;單一客戶授信余額比例。
前兩項指標反映信貸資產的質量,是信貸資產面臨損失或潛在損失的可能性;撥備覆蓋率反映對損失的補償能力;后兩項指標反映信貸資產的風險集中程度。
第三,銀行盈利性方面包括:總資產回報率(ROA);權益回報率(ROE);成本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比;凈利差。
前兩項指標反映資產和凈資產的盈利狀況;成本收入比反映銀行的管理成本;非利息收入占比反映非利息收入對銀行盈利的貢獻度;凈利差反映銀行利息的收入和成本狀況。
第四,流動性方面包括:貸存比;備付金率。
貸存比表示銀行由于資產和負債之間的非同步性導致兩者之間存在的“時間缺口”;備付金率體現了銀行的資產變現能力和應對流動性風險的水平。
因為以上列示的風險評價指標分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兩類,正向指標即指數數值越大,反映的風險程度越小,風險控制水平越高;逆向指標即指標數值越大,反映的風險程度也越大,風險控制水平越低。所以對于逆向指標取其相反數進行標準化,這樣使得所有的指標值越大,那么它們反映的風險程度越小,該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水平就越高。具體如表1所示:
接下來,本文通過實證分析構建一個風險控制水平的測度公式,使其能較為客觀和簡潔的衡量某家銀行機構自身的絕對風險控制水平,并為其就同行業的風險控制水平做標桿管理提供參考。
三、實證分析
第一,樣本和數據選擇。在初步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本文繼續進行實證分析??紤]到數據的全面性和公開可獲得性的要求,本文選擇截止2009年12月31日在滬深兩市上市的14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收集其2009年年報數據,對各個銀行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第二,因子分析結果。先進行初步因子分析,然后根據因子分析初始解計算出變量共同度,由于15個原始變量的所有方差都能被因子變量解釋,因此所有變量的共同度都是1。然后再根據因子分析最終解計算出變量共同度,最后計算因子荷載矩陣,如表2所示。該分析表明,大多數評價指標與被提取的因子之間都有緊密的內部結構關系,可以滿足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提取因子,計算出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后的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結果發現,被提取的4個因子(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權益資本比例、不良貸款比例)的特征值分別為5.148,3.840,2.484,1.307。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4.32%、25.60%、16.56%、8.72%,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20%,即其中的4個因子能夠解釋這15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
接下來,進行初始因子載荷分析發現,結果與15個評價指標的結構關系不是很明確,對被提取因子解釋力不夠,所以進一步采取方差極大值正交旋轉法進行旋轉,提供每一個荷載量表示因子與對應的變量的相關關系。
最終,因子分析的結果表明,15個指標可以分為四類因子:第一類因子體現銀行風險中的資本風險,定義為資本風險因子;第二類因子體現銀行的收益和損失,定義為盈利性風險;第三類因子體現銀行自身經營情況,定義為經營風險;第四類因子反映銀行存貸比例和不良貸款率,定義為資金流動性風險。
第三,風險控制水平的測度結果,如表3所示。
第四,測度結果評價。由因子分析知,因子得分越高,該因子反映的風險越小,風險控制水平越高。資本風險因子反映2009年各家上市銀行的資本風險狀況及對銀行業績的影響,其因子方差貢獻率為34.32%,是第一大因子,測評結果顯示,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的資本風險最小,而華夏銀行的資本風險最大。
盈利性風險因子反映了2009年各家上市銀行的盈利性風險,因子方差貢獻率達25.60%,體現了銀行損失與收益的狀況,測評結果顯示,北京銀行和工商銀行的盈利性風險最小,而招商銀行的盈利性風險最大。經營風險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16.56%,測評結果顯示,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經營風險最小,而北京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的經營風險較大。
流動性風險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8.72%,為最后一個滿足標準值大于1的因子,測評結果顯示,工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最小,興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最大。
前四大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5.20%,對銀行的綜合風險有較高的解釋水平。
綜合測評結果顯示,建設銀行的綜合風險最低,風險控制水平最好,其次為工商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而深圳發展銀行的綜合風險最高,說明其風險控制水平較差。
四、結論
探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水平的測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能為度量各個商業銀行的風險提供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診斷工具,既有利于投資者和監管者準確把握銀行機構的個體風險,也有利于商業銀行自身認清自己的狀況。本文運用綜合評價方法,試圖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以2009年在我國A股市場上市的14家上市銀行為樣本進行了實證分析。由于商業銀行的指標評價體系非常龐大,在代表性指標的選取上存在主觀性,也存在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從而影響因子分析的準確性,這也是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191-02
商業銀行風險是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由于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資產和預期收益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同時,由于與風險相伴的收益,是商業銀行愿意承擔風險的原因,商業銀行風險是為未來收益或損失的不確定性。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是要在風險出現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以減少風險損失、增加風險收益,并降低或消除出現的損失對商業銀行正常經營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常用的風險控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風險分散的控制方法
風險分散是指通過多樣化的投資以分散和降低風險。馬柯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為風險分散奠定了理論基礎。其基本思想是:并不是所有資產的風險都有關,構成一個資產組合時,單一資產收益率變化的一部分,可能被其他資產收益率的反向變化所減弱。只要兩種資產收益率的相關系數不為1,分散投資于這兩種資產就能在保持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整個組合的風險。
商業銀行的正常運行,首先得益于分散。存款是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主要形式,而貸款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主要形式。存款的特征是存款人可以隨時存取,并具有強制性。即銀行一定要保證存款人能隨時提取所存存款;而銀行在發放出去貸款以后,并不能隨時要求借款人償還貸款,即使銀行有這樣的權利,借款人一般也不能隨時償還貸款。這就形成了銀行巨大的流動性風險。而存款和貸款的分散保證了銀行能夠正常運行:由于存款人分散,存款人同時到銀行提取存款的比例一般很低,相對比較穩定,能比較準確地預測;由于貸款也非常分散,貸款風險能夠得到控制,貸款的現金流也相對比較分散,并可以保證在即使沒有新增存款的情況下,存款人提取存款的需求也能及時滿足。
運用分散方法控制風險也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分散只能減少或消除非系統性風險,并不能減少系統性風險口;二是分散的效果取決于資產組合中各項資產的相關性;三是分散是有成本的,比如,將1億元的資金貸款給同一個借款人,要比貸款給兩個借款人的成本低。
二、風險對沖的控制方法
風險對沖是通過收益與損失的相互抵消來降低或消除銀行損益的波動,是指通過投資或購買與管理標的資產收益波動負相關的某種資產或衍生金融產品,以其收益來沖銷風險帶來的損失,商業銀行的風險對沖一般分為自我對沖和市場對沖。
1.自我對沖是商業銀行利用資產負債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負相關性質的業務組合本身所具有的對沖特性進行風險對沖。比如,利率的上升,會使商業銀行存款的利息成本上升,同時也使商業銀行貸款的利息收入上升。若銀行把存貸款的期限、利率調整到適當的狀態,貸款利息收入的增加就能抵消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以保持銀行存貸款利息凈收入不受利率變動的影響。
2.市場對沖是對不能通過資產負債表和相關業務調整進行自我對沖的風險,主要通過衍生產品市場進行對沖。
三、風險轉移的控制方法
風險轉移是指把風險轉移給其他經濟主體承擔的風險管理辦法。風險轉移能分為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1)保險轉移是商業銀行通過購買保險,以繳納保險費為代價,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在風險事件出現時,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約定責任給予賠償,彌補風險事件發生的損失。比如,在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中,銀行要求借款人購買綜合保險,在借款人死亡、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所抵押房產出現毀損時,由保險公司賠付,所賠付款項優先用于償還貸款本息:銀行就可把借款人死亡、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所抵押房產出現毀損的風險轉移給了保險公司。(2)非保險轉移是保險轉移方式以外的其他所有方式的總稱。
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并不是都能轉移出去,也不是都需要轉移出去。商業銀行轉移出去的風險一般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所轉移的風險必須比較透明,能夠為風險購買者所理解,能夠對所轉移的風險進行準確定價。(2)由于將風險轉移出去以后,與所轉移風險相對應的收益也就轉移出去了(這是交易對手愿意接受所轉移風險的原因),因此,轉移出去的風險是銀行不具有管理比較優勢的風險;而對于那些有管理優勢的風險,應該由自己來管理。比如,銀行不能將貸款中所包含的全部信用風險都轉移出去,否則,銀行就不可能盈利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四、風險規避的控制方法
風險規避是指商業銀行通過拒絕或退出某一業務或市場,不承擔在該業務或市場上的風險。
風險規避是商業銀行在承擔風險上進行選擇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時點上,商業銀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所有風險中,商業銀行必須有所選擇,只能承擔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并且具有管理優勢的風險,避免承擔那些超過自己管理能力或者并不具有管理優勢的風險。同時,國家往往從金融穩定、宏觀調控等的需要出發,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和市場進行限制,這也就強制性地要求銀行規避相應業務和市場對應的風險。風險規避是商業銀行控制風險的一種消極方法,其應用有著明顯的局限性。
五、風險抑制的控制方法
風險抑制是指銀行在承擔風險之后,通過加強對風險的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以便在風險事件實際發生之前阻止情況惡化,或在風險事件發生后盡量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
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大多數風險,都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損失實際發生之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都會有很多預兆。銀行要建立健全的風險預警系統,密切關注各類風險的動態和趨勢,并及時采取措施。比如,在貸款管理過程中,借款人在最終違約之前的很長時間中,其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都會從很多側面反映出來。在發現問題以后,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作為債權人的有利地位,采取如下一些抑制風險的措施,以避免或減少損失:(1)向借款企業派駐財務專家,幫助借款企業弄清財務惡化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意見;(2)停止對借款人新增放款,并盡一切努力盡早收回已發放的貸款本息;(3)要求追加擔保;(4)在可行的情況下,為借款人額外提供貸款,以幫助企業恢復正常經營。
六、風險補償的控制方法
風險補償是指商業銀行在實際風險損失發生以后,通過各種方式對所發生的損失進行彌補,以保證銀行的正常經營不受風險損失的影響。
只要有風險,就必然會產生損失。為了防止損失對銀行的正常經營產生影響,銀行就必須采取有關措施對風險所發生的損失進行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必須及時進行,以避免損失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突然爆發時影響銀行的生存。
商業銀行彌補風險損失的具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風險定價。高風險對應高收益,這之所以成為金融運行的基本規律,原因在于所有風險都有相應的價格。因此,銀行可以通過對所承擔的風險進行準確定價,將風險損失計入價格之中,在從事相關業務而承擔該風險時就獲得相應收入,這筆額外的收入就可以用來彌補將來實際出現的風險損失。
2.擔保品變現收入。如果借款人違約,但已提供抵押或質押,商業銀行就可以在無法收回貸款本息時,通過抵押財產或質押財產的變現,實現對該筆貸款損失的補償。
3.資產損失準備。商業銀行要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時對各項資產進行檢查,合理預計各項資產可能出現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在資產發生實際損失時,可用所提取的資產減值準備進行補償。
4.利潤。在商業銀行出現損失,而無法通過擔保品變現收入或資產損失準備進行補償時,就需要以當年利潤進行補償;如果當年利潤不足以補償,即運用歷年留存利潤進行。
5.資本。在應用所有上述方式都不足以補償商業銀行在經營中所出現的損失時,就需要運用資本來補償。
在上述幾種補償方式中,風險定價與資產損失準備、利潤和資本三者有重復和交叉的地方,因為銀行通過風險定價所形成的額外收入,是資產損失準備、利潤的重要來源,而部分資產損失準備和利潤又是銀行資本的重要來源。
【關鍵詞】 金融創新;金融風險;商業銀行
作為我國銀行改革和創新的領頭軍,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矚目的成績,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金融風險。那么,如何處理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保證我國商業銀行繼續高效地開展金融創新活動?最重要的就是構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
一、樹立正確的金融創新風險管理觀念和思路
(一)建立清晰完整的權責利匹配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健全的組織結構、恰當的職責分離和明確劃分商業銀行內部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是商業銀行管理和防范金融風險的基本要求。而建立一個清晰、完整的權責利相互匹配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首先必須賦予風險管理部門以實際權力,足以影響高層決策和其他部門行為的權力,并且風險管理部門在承擔與權力相應的責任的同時也獲得適度的利益激勵。我國商業銀行應按照《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的要求,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成立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應是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內部控制系統的核心,對金融創新風險內部控制負有最終責任;監事會負責監督高級管理層履行金融創新風險內部控制職責,有權要求其糾正過度利用金融創新工作而損害商業銀行利益的行為。
(二)改變唯模型化的風險識別方式
目前,依據自身對銀行面臨風險的把握,我國商業銀行已經逐漸建立起適合自身的,并且依賴于基礎信息及數據的完備的內部金融風險評估系統。這些模型主要注重財務分析,對企業財務數據及其他市場變量比較敏感,包括像金融市場中的匯率、利率或資產價格等。而面對我國的實際國情,如歷史數據不全、企業財務欺詐、利率市場化進程等,唯模型化的風險識別方式在實際運用時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國商業銀行要提高信息系統采集風險的能力和靈敏度,并且通過應用主觀智慧,提高風險量化的準確度。準確量化風險是金融創新啟動之前的必經之路,這在金融深化、全球聯動的今天尤為重要。
(三)將審慎經營原則落到實處
我國商業銀行為適應國際金融業的發展,需進行多方面的金融創新,同時,也不能忽略金融創新帶來的巨大風險。美國次貸危機中,一方面通過廣泛的證券化,金融創新分散了美國房地產融資市場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同時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造成了難以計量的損失。因此,在提倡金融創新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管控措施,任何時候都不能背棄金融業最基本的“審慎經營”原則,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關系,避免可能帶來的風險。
二、梳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狀況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通過各種方式和產品的創新、變革,促進金融領域各種要素的重新優化組合和各種資源的重新配置,促進金融市場、金融行業及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金融創新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金融風險是指在資金的融通和貨幣的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使資金經營者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一定的偏差,從而蒙受損失和獲得額外收益的機會或可能性。因此,最有效的風險管理就是實現風險的分擔,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可能產生損失的不確定性消除,并獲得風險報酬。
(一)強化風險數據統計與整理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于金融風險的分析還不夠全面,多數建立在管理者和專家的經驗和分析之上,主觀因素成分較大,內部操作分析的數據庫設立還不完善。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建立風險數據庫。通過將近似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過程、報告、散播、分析原因和解決等在數據庫中記錄,通過數據庫的存儲和處理,更好地對未來的金融風險進行管理和預測,還可以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資信信息庫。在很多發達國家,許多銀行早已建立法人和自然人有關資信歷史的信息庫,實踐證明它對約束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為和規范信用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分析金融創新風險形成累積途徑
分析金融創新風險形成和積累的途徑,首先需要清理當前金融創新業務流程。細分當前的金融創新過程,清理審查已細分的各個環節處理流程,并分析其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對在從其他部門吸納風險和向其他部門輸出風險的環節中已經產生風險的顯性特征進行總結,提取出能夠量化的信號指標?;谇逦臉I務流程,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將獲取的歷史數據和實際操作中的相關實踐經驗信息綜合起來,梳理清楚風險管理中重點監控的環節,并總結分析出各個可能監控點的風險信號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三、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規避思路
(一)風險信息數據庫與信息渠道建設
1.利用信息網絡,構建風險信息數據庫
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建立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方案的設計、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而信息的采集又是三項工作的基礎。同時,金融創新風險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建設覆蓋全行的信息網絡,并實時收集原始信息。只要有新的信息,不管是每日常規信息、定制信息還是不定信息,都需要及時添加到數據庫中。其中,原始信息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獲得:
(1)錄入從原始的合同、文件以及相關檔案案例中得到的數據,保留相關信息來源;
(2)直接導入從業務部門系統中得到的數據,例如核心業務系統、總賬信息系統(MIS)和信貸管理信息系統(CMIS)等;
(3)輸入風險管理部門或風險管理者的決策意見或指令,當然,這是需要得到更高一層管理部門的審批方可進行的;
(4)由相關信息渠道管理人員錄入其他尚不能通過上述三個渠道獲得的信息,必須經專人調查研究、核實并形成調查報告后方能進行。
這樣做可以保證原始信息的真實性,并且通過設置信息系統的自動取舍功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初步篩選,留下有效信息,再通過對信息的加工,使其成為有用的量化數據或指標并符合風險控制要求。
2.設立風險監控點
風險監控預警系統只有在建設好信息網絡和風險數據庫以后,才可能從信息網絡和風險數據庫中獲取相應的預警信號或指標的具體數值或風險表現信息。同時,還需要相關的組織機構、信息網絡建設部門預先選擇和設置風險監控點,以此來了解應當從哪些原始數據或風險流經的部門獲得這些具體的數值或者風險表現信息。與構建全面完善的風險數據庫的風險數據采集點不一樣,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是有成本的,考慮到風險監管成本和監管效率,風險監控點并不需要建立在風險傳遞途徑中的所有數據來源點。根據那些在風險管理系統的籌備階段所獲得的歷史數據和分析結果,風險決策部門應針對當前銀行內部風險狀況,參考所使用的風險監控模型的需要,理清風險管理重點監控環節。
(二)風險監控與預警機制建設
1.設置監控指標預警初始臨界值
金融創新風險是由各個單因素引起的風險的綜合結果。在對金融創新風險作出總價評價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參照物”和相應的處理程序。因為只有超出安全值域的因素指標,才表明它處于風險狀態;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處理程序,才能實現實時防范風險功能。
通過歷史數據的正常值范圍,可以確定風險監控系統的預警初始值,一旦超出正常范圍,則顯示為預警信號。另外,根據監測值對正常值范圍偏離的程度,還應當將預警信號設置為幾個等級,偏離越大,風險信號等級就越高。
2.風險信號的識別
風險信號的識別實際上就是一個實踐活動,更多的是憑識別者的判斷能力、識別手段和經驗總結。單個的非明顯特征的風險信號并不一定代表某個風險發生,它需要結合其他風險信號系統分析才能對風險信號作出準確的判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信號的識別機制,目的是認識風險。風險信號識別應側重于微觀風險的識別,關鍵是抓好兩項工作。
(1)在設計或者改進風險管理系統過程中,風險管理機構依據風險決策需要預先設定風險監測模型,再根據既定的風險監測模型,確定相關的風險監測指標。
(2)密切關注早期預警信號,有助于發現和預測金融風險的現有問題和發展趨勢。當風險監測指標達到設定的條件,假如,當某個特定的風險信號對正常值偏離達到某個特定的等級時,預警系統內風險識別機制就會啟動。
3.風險的初步評估與處理
風險評估就是度量和評估有關風險對金融創新行為可能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程度和大小。為此,需要知道風險后果發生的概率、嚴重程度和大小。在風險信號被識別出之后,則進入風險信號的初步評估階段。這個處理過程被分成系統自動分類處理和人工處理兩種并行的模式。一方面,根據自身判斷出來的風險暴露情況和風險信號,風險監控系統將自動對風險進行分類,并將其放入相應的風險處理程序;另一方面,當超出系統模型設定范圍的新型風險出現時,風險監控系統將很難作出正確的識別和判斷,此類風險將直接交給風險監控人員來人工處理,并進入相應的風險初步處理程序。
(三)風險管理系統的反饋和維護機制
1.綜合反饋信息,評估當前風險管理體制的運行效率
對風險管理系統運行效率的評估,關鍵在于對風險數據庫和反饋機制中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評估。當然,要獲得來自于風險數據庫的信息,必然受到風險管理決策部門的權限制約。例如從維護部門、監控部門、監控系統中分別獲得不同的風險監控數據。這些信息渠道在提供評估所需的統計數據的同時,保證了重要商業數據的安全性。
反饋機制與信息溝通是保障信息質量、實現信息共享、提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快速反應能力的有效措施。反饋機制是連接我國商業銀行各部門甚至銀行外部的一個信息溝通交流系統,包括顧客與銀行、員工與管理部門、業務部門與風險管理部門等之間的溝通。通過這樣的溝通,系統維護部門可以發現和了解到一些從數據監測角度不能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2.研究最新風險管理技術的應用方法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在銀行經營活動中占據著核心作用,做好風險控制工作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而風險管理工作是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及實踐操作經驗的集合體,因此,在風險管理系統維護部門培養、組建一批具有現代風險管理理念、掌握現代化的金融風險管理技術、具備研發能力的專業人才,對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3.研究最新監管規范的執行標準
經濟金融的發展與創新推動了世界各國金融監管的變革,金融監管從單向監管向全面監管轉變,并且金融監管的目標、主體和對象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在新形勢下幫助我國商業銀行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監管機構將制定各種新的監管標準。通常情況下,從制定、公布、試運行到實施一項新的監管標準,這期間至少有近半年的時間。因此,系統維護部門必須抓緊時間研究,在保證我國商業系統穩定運行以及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滿足監管要求,合法經營。
【參考文獻】
[1] 林后春.金融風險及其防范[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11.
[2] 李炳炎,徐銀芬.金融深化改革與金融風險防范對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19.
[3] 王川.新世界的金融創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120.
[4] 朱淑珍.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4.
[關鍵詞]公司治理;上市銀行;風險控制能力;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14)03―0181―04
一、問題的提出
銀行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銀行體系穩健的重要性并直接促使了銀行公司治理的興起。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再次表明:銀行公司治理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機制及對降低系統風險與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巴塞爾委員會于2010年10月再次對《加強銀行公司治理》進行了修訂,了《加強銀行公司治理的原則》。2010年11月,作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加強銀行風險管理的改革方案即《巴塞爾協議Ⅲ》獲得正式通過。后金融危機時代,嚴格資本監管要求,同步實施《巴塞爾協議Ⅲ》和《巴塞爾協議Ⅱ》乃是全球銀行業的大勢所趨,同時亦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這一過程對于我國銀行業來說無疑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我國銀行業來說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銀監會于2013年7月19日印發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定義,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是指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組織架構、職責邊界、履職要求等治理制衡機制,以及決策、執行、監督、激勵約束等治理運行機制。從模式上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可分為以經營者、投資者為主體的公司內部治理和以監管者、客戶、競爭者為主體的公司外部治理。由于對公司治理與銀行風險控制的研究多使用回歸分析法,而影響和反映我國上市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公司治理各項指標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并且由于作為研究對象的我國上市銀行僅有16家,樣本太小易導致常用的回歸分析等方法得到的結論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或不穩定,因而本文擬運用SPSS19.0軟件件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以期從公司治理的視角尋求影響我國上市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主要變量,從而為我國上市銀行乃至我國銀行業通過加強公司治理以提高風險控制能力提供啟示。
二、指標選取和理論假設
(一)指標選取
本文以我國僅有的16家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借鑒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并經SPSS19.0軟件的多次篩選,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考慮,最后選取以下影響和反映我國上市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9個指標: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x1)、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x2)、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否國有(x3)、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x4)、董事會規模(x5)、獨立董事人數(x6)、資本充足率(X7)、一級資本充足率(x8)、是否在境外上市(x9)。這些指標能夠從公司內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兩大方面對我國上市銀行風險控制能力進行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所涉相關數據或信息均來自這16家上市銀行的2013年半年度報告。對于虛擬變量x3,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國有取1,否則取0;對于虛擬變量x4,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取1,否則取0;對于虛擬變量x9,在境外上市取1,否則取0。
(二)理論假設
目前國內外理論界關于公司治理對于銀行風險控制的影響及效果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爭議,無論是理論還是大量實證都難以給出唯一的結論。本文就公司治理的各單項指標對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影響作出理論假設與分析如下:
假設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則其監督管理層的激勵和積極性越大,銀行風險越低,意味著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相應越高。
假設2: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則其他大股東對最大股東的掣肘作用越大,同時對管理層的監督作用也越大,銀行風險越低,銀行風險控制能力越高。
假設3:第一大股東性質為國有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第一大股東性質若為國有,則政府股東對董事長的任命權可以起到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效果,因而降低銀行風險,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
假設4: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可以使股權結構多元化,提高銀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從而降低銀行風險,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
假設5:董事會規模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董事會人數較多時,可以使得董事成員在專業知識、管理經驗等方面實現互補,從而減少銀行風險,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
假設6:獨立董事人數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負相關。
獨立董事的增加對于銀行風險往往難以發揮有效的約束作用,相反可能會增加銀行從事高風險業務的激勵,從而使銀行風險控制能力降低。
假設7: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資本充足率尤其是一級資本充足率越大,則銀行的經營越穩健,風險越小,其風險控制能力越高,銀行價值相應越大。
假設8:在境外上市與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正相關。
在境外上市既可以使股權結構實現多元化,增加外資持股的比例,也有助于銀行加強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從而降低銀行風險,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
三、買證研究
因子分析的實質就是用幾個潛在的但不能觀察的互不相關的隨機變量(被稱為因子)去描述許多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或者協方差關系)。
(一)主要研究步驟
1 指標數據正向化、標準化。根據理論假設6,獨立董事人數(x6)為逆向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時需進行正向化處理,本文采用對逆向指標的數據加負號的方法。SPSS19.0自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指標量綱及數量級的影響。
2 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判定。由SPSS19.0得到9個指標的相關矩陣,從中可見各指標的相關系數大多數大于0.3。并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得到KMO值為0.606大于0.5,且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值為102.327,對應的P值為0.000小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以上結果表明9個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也說明原始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
3 確定因子個數。本文采取主成分法來確定因子載荷,并依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抽取了3個公共因子。由表1可見,這3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0.065%,表明這3個公共因子包含了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代替原始變量對我國上市銀行風險控制能力進行衡量。
4 求因子載荷矩陣。由SPSS19.0得到的成分矩陣(即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決定3個公共因子的各主要指標對應的因子載荷均為正值,這一結果表明,正向化處理前的獨立董事人數(x6)這個指標對于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影響表現為負效應,而其余8個指標的影響則表現為正效應,與前文的理論假設正好相一致。但此時得到的未旋轉的公共因子中,第一個公共因子的實際意義難以解釋。
因此,再對3個公共因子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2),并將其各列按載荷系數大小排列,使在同一個公共因子上具有較高載荷的指標排在一起。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個公共因子F1主要由x2、x1、x3和x9這4個指標決定,這4個指標在公共因子F1上的載荷分別為:0.911、0.871、0.790、0.743;第二個公共因子F2主要由x7、x8和x4這3個指標決定,這3個指標在公共因子F2上的載荷分別為:0.874、0.847、0.795;第三個公共因子F3主要由x5和x6這2個指標決定,這2個指標在公共因子F3上的載荷分別為:一0.931、0.815。
5.求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由SPSS19.0可以直接得到3個公共因子得分Fi(i=1,2,3)并以變量形式保存。再以初始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后3個公共因子所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可以得到因子綜合得分F的表達式為:
F=0.31270×F1+0.27779×F2+0.21016×F3
利用3個公共因子得分Fi及因子綜合得分F的表達式,可以得到我國16家上市銀行各自的因子綜合得分與名次(見表3)。
(二)實證結果分析
1 第一個公共因子F1的方差貢獻率為31.270%,主要反映銀行內部治理中的股東治理機制,命名為股東治理機制因子。其中,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x2)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x1)這2個指標反映銀行股東治理機制中的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否國有(x3)反映銀行股東治理機制中的股本結構。對于是否在境外上市(x9)這個指標,由于在境外上市意味著外資持股比例的增加,因而可將其視為也是反映銀行股本結構的一個指標。從表3中可見,在第一個公共因子F1上,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得分居于前列,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的得分居后。這表明在股東治理機制方面,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比新興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更為合理和完善。
2 第二個公共因子F2的方差貢獻率為27.779%,主要反映銀行外部治理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命名為外部治理機制因子。其中,資本充足率(x7)和一級資本充足率(x8)反映銀行外部治理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至于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x4)這個指標,由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在使銀行股權結構多元化的同時,也能使銀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透明度提高,因而可以將是否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x4)視為反映銀行外部治理中信息披露機制的一個指標。從表3中可見,在第二個公共因子F2上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和寧波銀行的得分居于前列,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和浦發銀行的得分居后。這表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和新興城市商業銀行均較為重視外部治理機制的構建和完善。
3 第三個公共因子F3的方差貢獻率為21.016%,主要反映銀行內部治理中的董事會治理機制,命名為董事會治理機制因子。從表3中可見,在第三個公共因子F3上南京銀行、光大銀行和興業銀行的得分居于前列,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銀行的得分居后。這表明在董事會治理機制方面,較晚上市的新興城市商業銀行具有后發優勢。
4 從三個公共因子得分的排名來看,各家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各有優劣,需要注意揚長避短,從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和效果。因此,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到各家銀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的改進方案。例如,因子綜合得分排名第三的工商銀行,其外部治理機制因子排名第一,而董事會治理機制因子排名相對靠后,因而可以側重于加強和完善董事會治理機制,并繼續優化股權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
5 因子綜合得分的大小反映了公司治理賦予各家銀行總體的風險控制能力的高低。因子綜合得分越高,表明銀行總體的風險控制能力也越高。從表3中可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因子綜合得分居于前列,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因子綜合得分居后,這表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總體的風險控制能力相對強于其他商業銀行。因而,基于風險控制能力的視角,目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投資價值可能要高于其他商業銀行的投資價值。
四、結論與建議
(一)優化銀行股權結構
合理的股權結構是建立有效的銀行公司治理的基礎。實踐證明,對于銀行而言,多股權制衡是一種更為理想的股權結構。為此,不僅要求實現股權持有主體多元化,既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作用,也重視引進非國有資本和外國資本,而且要求合理調整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與其他大股東之間應保持合理的持股比例,注重形成多股權制衡機制,尤其是要防止出現非國有股東實際控股且“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
(二)強化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
強化資本充足率監管可以推動銀行加強風險管理,促使其資產規模有序擴張,保持合理的資產結構。為此,應根據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新的資本監管要求以及資本定義及其組成,加快推動銀行資本工具創新,不斷拓寬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建立動態持續的資本補充機制,建立健全資本管理長效機制。
(三)重視引進并且穩定境外戰略投資者
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能更好地實現資金來源多元化、股權結構多元化,這不僅可以引進資金以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決制約銀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問題,真正促進銀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但近年來,國內逐漸出現了境外戰略投資者陸續出售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的趨向。對此,我國上市銀行更應積極應對,以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和盈利預期長期吸引住理想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從而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關鍵詞:戰略投資者 商業銀行 風險控制
一、戰略投資者可極大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能力的提高
(一)完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消除體制性風險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不斷積聚卻無法得到消解的根本原因是體制性因素,即銀行的行政性治理結構。產權基本上屬于各級政府的商業銀行兼具商業功能和財政功能,承擔了較多的社會經濟轉型和體制改革成本。另外,商業銀行本身沒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也不用獨立承擔風險責任,無法形成科學有效的內在激勵和約束機制,導致機會主義行為嚴重以及違規違紀的經營風險、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大大增加。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在政府主導下,商業銀行基本上已構建起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但遠遠不夠完善,加上缺乏制衡的力量和管理層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公司治理結構只是形似而神不似,董事會僅僅成為政府行政干預的工具而已。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稀釋國有股權,形成穩定集中的多元化股權結構,有利于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首先,深諳銀行運作之道、具有豐富的大型銀行管理經驗的外資股東必然會把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精髓、成熟的經驗和文化引入銀行,有利于商業銀行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框架,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按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運行的現代化銀行制度。其次,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聲譽,外資股東將通過派出從業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全面的董事參與董事會的決策和監督,外資方將以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目標,排除一切非生產經營因素干擾,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從而有利于形成以經濟利潤、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內部約束機制和發展動力源泉一方面,商業銀行嚴格按照市場經濟運作方式治理企業,政府作為投資者之一,接受《公司法》約束,從而消除權利經濟和關系經濟袖以生存的土壤,有效抑制由行政過度干預造成的經濟風險轉嫁為金融風險的渠道;另一方面,權責分明的治理結構使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在公司運作過程中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約,既充分激勵、又硬性約束,有效避免因激勵與約束機制弱化帶來的機會主義傾向以及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
(二)增強風險意識,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在傳統體制下,國家信用和銀行信用完全混為一談,政府完全承擔了本應由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和損失。這種單一的損失彌補機制導致商業銀行尤其是基層機構對金融風險的危害性認識不夠,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意識淡薄。隨著商業銀行向自負盈虧市場主體轉變,對風險管理逐漸重視起來。但由于起步晚、起點低,與西方發達國家銀行相比,風險管理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顯得非常落后。正是由于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和自身在這方面的薄弱和巨大差距,我國商業銀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時,幾乎都與外資銀行簽定了在風險管理方面開展合作的協議。在外資銀行的幫助下,商業銀行將逐步建立起全面、科學、有效的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
1.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改變只單純注重信貸風險管理的理念,要重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并且對不同業務、不同風險、不同地區實行差別化管理
2.建立健全科學系統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改變總分行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董事會全面領導的相互獨立的、垂直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
3.培養風險管理人才。由于銀行風險的多發性、復雜性和隱蔽性,需要大批具有特殊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風險經理人才專司銀行風險管理。外資銀行入股中國商業銀行后,一方面,可直接輸送一些索質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高層次風險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通過培訓幫助提高現有風險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實踐能力,努力培養一大批從事風險管理的專家,實現由感性、經驗型、操作型的風險管理向理性、知識型、專家型的風險管理轉變。
4.規范管理。嚴格的操作規程和嚴密的規章制度是銀行風險管理有效規范運作的制度保證。在外資方幫助下,我國商業銀行將補充和完善風險管理操作規程和相關規章制度,以規范銀行風險管理程序和行為,避免風險管理人員在進行風險評價和判定時。由于受自身素質的限制以及外界條件的影響,造成判定結果的隨意性和主觀性。
5.改進管理方法。引進外資方先進技術,改造傳統風險識別、評價、決策與監督手段,設計和建立風險計量指標和模型,更多地應用量化分析工具;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統。不斷積累和豐富業務信息,為風險計量提供足夠、準確和及時的數據信息,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三)充實資本金,增強自主抵御風險的能力
據2005年1O月統計,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約為4.5%。即使資本充足率達8%的銀行,大部分也剛好超過8%,超過10%的很少。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贏利水平普遍比較低,自身資本積累能力比較弱。依靠自身利潤、增加留存收益來提高資本充足水平受到很大限制。繼續依賴財政注資和政策剝離不太現實。年年給予銀行免費“午餐”,政府有限的財力將不堪重負和顯得效益低下。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以及由于銀行為增強國際競爭力必將不斷擴張規模,資本充足率問題將更為嚴峻。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首先可以直接引進境外資本,增加資本金規模,改善資本金結構。直接提高資本金充足水平。另外.還可以通過提高銀行市場價值和證實銀行發展前景,到境內外資本市場公開上市,利用發行股票,包括首發、增發、配股等手段募集資本。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資本補充機制。持續不斷補充資本,增強銀行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和業務持續發展的后勁。
(四)推動業務經營模式轉變和國際化戰略實施,降低和分散風險
引進戰略投資者,有利于商業銀行轉變業務經營模式和實施國際化戰略,從而降低和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