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8 14:04: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實行合并辦學,有些原來單純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與其他專業院校合并組成了新的綜合性大學。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合并型綜合性大學在教師教育發展問題上,應進行以下戰略選擇:從學校整體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發展教師教育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好師范性和學術性的關系,加強學科融合,實現優勢互補;結合學校整體發展狀況,深化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發揚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和師德教育的特色,加強與基礎教育的聯系。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實行合并辦學,以學科群為主體建立新的院校,有些原來單純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與其他專業院校合并組成了新的綜合性大學。原師范專業學生按照新的校院體制格局,歸并入各學科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學院中,使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在同一機制下運行。這給教師教育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教師教育可以依托綜合性大學中多學科、高層次的學術和師資優勢,使教師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為培養高水平的教師提供了知識、學術、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礎和條件。同時,又給教師教育帶來一些問題和矛盾,即教師教育如何在綜合性大學的背景下保持自己的專業特色,營造教師教育的獨特環境和文化,使教師教育得到鞏固和發展。本文擬從合并型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發展的形勢和需要出發,結合湖南科技大學教師教育工作實踐,探討合并型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
一、合并型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面臨的形勢
合并型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外部環境方面:其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都給合并后的大學舉辦高師教育帶來了諸多機遇。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把“高素質教師和管理隊伍建設”作為六大重點工程之一,提出了全面推進教師教育創新,構建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改革教師教育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的新思路。
其二,我國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高質量教育的關鍵是高質量的師資,提高師資素質的關鍵是搞好教師教育。
其三,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非常需要一大批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師資?;A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依托綜合性、多科性大學舉辦高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內部發展方面,合并辦學后,傳統高等師范學院的封閉性被打破,在全新的、寬廣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教育具有了擴大專業規模、提高辦學層次、改善學術氛圍、拓寬學生視野的客觀優勢依托。但同時,合并型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一是教師教育辦學思路和發展戰略要受到大學總體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的制約;二是原來長期形成的教師教育氛圍和文化精神要受到合并后的大學校園文化的沖擊;三是由于工、管、師等各科人才的培養成本不一樣,新生入學時的收費標準不一致而帶來的經濟收入的差異,都不利于在合并大學內優先發展教師教育,合并后的大學加強并發展教師教育面臨著一定的經濟困境。
教師教育的現狀與未來的需要也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高師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問題:學科獨立,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缺乏整體優化;各類課時比例失調,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課程內容重復,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師范性不突出,職業技能訓練不足;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們尚缺乏教師教育的整體觀念,對教師行業的師資培養缺乏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師資培養并沒有把從幼兒園到大學,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師資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從而導致教師規格不高,培養和培訓一體化程度不高,各級各類學校的師資銜接不夠,導致教育資源的整合程度不高。教師教育主要針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需要專門的行業內培養;與此同時,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缺乏銜接,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輻射與職業教育師資的養成缺乏銜接,教師的雙專業特征沒有能夠體現,不利于教師資源的整合。
合并后的湖南科技大學保留了原有的師范專業。學校一方面要提升學科水平、提高教師教育畢業生的競爭能力,因而要追求教師教育專業的學術性和綜合性,教學內容向綜合性大學靠攏;另一方面,要繼續保持和發揚教師教育的傳統,依托優勢的學科資源,使教師教育辦出新的特色。這樣,如何在新形勢下辦好教師教育、教師教育如何發展等戰略問題就現實地擺在了學校面前。
二、合并型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發展的戰略對策
1.從學校整體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發展教師教育的重要性。盡管合并后的大學內高師教育的社會地位發生了種種變化,但是,“師范教育在我國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變,他們為我國基礎教育服務的信念不變?!睆慕窈笠欢螘r期我國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實施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的增大,必然引起中小學教育規模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教師需求量增加。合并辦學的綜合性大學應把握現階段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尚需依托教育人才市場的時機,加深認識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在學校發展中的影響與作用,要從學校整體發展的戰略高度,確定教師教育的戰略位置。同時,努力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努力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中等教育結構的多樣化需求,把師范生培養成具有高尚的師德、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學科專業知識、較強的應變能力和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努力創建學校品牌。
湖南科技大學自合并之始就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對于學校發展的戰略地位,專門出臺了《湖南科技大學加強教師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教師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和校長任顧問,主管教學工作的校長任組長,另一名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師教育工作相關的職能處室和教學院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教師基本技能、現代教育技術、藝術三個研究小組,分別由教務處處長和人文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組組長。
注重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研究,在學校教研經費中拔??罘e極支持教育類課題的立項與申報工作,使教師教育研究常規化并提高針對性,以課題研究帶動和提升教師教育整體水平。同時,每年從教學經費拔款中安排專項經費,逐步建設好教師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訓練的物質平臺。所有這些,為學校教師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2.正確處理好師范性和學術性的關系,加強學科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我們認為,傳統的教師教育在封閉的體系內完成,師范院校的專業設置較單一,往往只有教師教育一類專業。隨著師范院校的合并,教師教育體系逐步開放,師范院??梢栽谝欢ǔ潭壬系皫煼缎浴焙汀胺菐煼缎浴钡慕缦?,加強學科融合,實現專業設置多元化,拓寬專業門類,同時注重建設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貼近社會的學科專業體系。這樣,教師教育培養途徑寬廣、基礎深厚,除了能不斷擴大高師院校的服務范圍,增強師范院校的社會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般來說,我國現階段師范院校的合并一共有三種類型:一是相近規模的非師范院校和師范院校合并為新的綜合大學,如湘潭工學院和湘潭師范學院合并為湖南科技大學;二是小型師范院校并入相對較大型綜合院校,如寧波師范學院并入寧波大學;三是小型非師范院校并入相對較大型師范院校,保留師范大學的校名,如浙江財政學校和金華鐵路司機學校并入浙江師范大學。其中,前兩種類型的合并為師范院校創造了較大的學科融合的空間,在第三種類型中,由于合并進來的院校的學科水平層次較低,很難和師范院校原來的專業進行合作,師范院校合并后的學科融合困難較大。湖南科技大學開展“大學加師范”的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使教師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注重教師教育師范性的同時,加強了學科的融合和優化重組,打通專業限制,由相關專業、學科組成18個學院,所有教師教育專業分置于相關學院之中。這樣就利于消除傳統教師教育中過于封閉的弊端、實現綜合性大學背景下的教師資源和學術資源共享,從而提高教師教育的專業水平。一是在學科門類多、辦學規模大、學術層次高的綜合性大學中進行教師教育,可以依托綜合性大學中占優勢的學術資源和師資條件,可以大大地增強教師教育的力量和條件,從而擴大教師教育的內容和范圍,促進教師教育專業數量的快速增長和教師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二是將原來教師教育中比較單純的教育性專業融入到現在的學術水平較高、學科空間較大、師資力量較強的學科群之中,師范專業的學生和非師范專業的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學習專業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打破了傳統教師教育中封閉性的教學體系,提高了教師教育的教學層次。特別是學術性發展目標能夠開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增強他們研究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增加他們的學習實驗和社會實踐機會,有利于提高教師教育的學術水平。三是由于學校具有多學科、高水平、強師資的優勢和長處,因而綜合性大學中的教師教育,容易實現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學科互補、交叉影響和有機融合,既有利于教師教育專業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綜合性知識結構的提高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較為寬闊的基礎和知識條件。四是由于學校比單純的師范院校辦學規模大、學術層次高,能夠為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許多適應社會要求的課程和專業,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提供許多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幫助教師教育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地調整專業結構和方向,為教師教育專業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機會和空間。
同時,為了突出教師教育的管理和特色,防止教師教育“師范性”的弱化和湮滅,學校專門成立了教育學院。作為教師教育工作的重要業務單位,教育學院負責了學校課程教學論碩士點(涵蓋了若干教學論方向)和專業教育碩士的管理,并承擔教師教育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在辦學思想、教育目標、學生培養標準和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等方面,學校重視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特點,將師范專業的學生和非師范專業的學生區別地對待,按照相應的不同標準、水平和方式進行教學、訓練和管理,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思想的教育,使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特點得到凸顯和發揚。
3.結合學校整體發展狀況,深化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首先,拓寬教師培養規格的綜合性,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拓寬教師培養規格的綜合性,是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其知識結構比一般專業人員更加寬廣,蓬勃發展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綜合性大學有齊全的學科門類,有利于在廣闊的學科背景下培養師范生,但必須找到多學科優勢與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結合點,運用這些優勢有效地拓寬教師教育專業的專業口徑,實現學科滲透、文理交融,努力增強教師培養規格的綜合性。
其次,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快課程建設步伐。課程體系改革是加強教師教育建設的關鍵,必須加快教師教育類課程改革的步伐。其著力點主要是:第一,進行課程結構改革,更新充實課程內容。第二,加強教學設備的更新與科學管理,盡快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第三,要以評促教,變革教師評價模式。再次,改革培養模式,逐步構建新的培養模式。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目前國內有不少學者提出分段培養模式,如“3+l”、“2+2”、“4+1”等,特別是有過合并辦學經歷的國內各綜合性大學,近年來在總結和探索教師教育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時,紛紛把視點落在分段培養模式上,并認為,從現階段我國高師本科學制的實際出發,以在四年制的前提下考慮不同的分段組合比較適宜。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形成規律及課程自身的結構特點,借鑒國外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的經驗,我們認為,現階段實行合并辦學的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是否可選擇“3+1”的分段制培養模式。
湖南科技大學注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凸顯綜合性大學下教師教育的新特點:
第一,創新培養模式,適應不同人才的發展需要。根據教師的雙專業性質和學生的不同需求,積極探索教師教育類專業培養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師范類專業培養方案模塊化,努力提高教師質量規格和專業化水準?!?+1”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各院系進行專業養成,后一年進行專門的教師技能訓練,享受師范生的待遇。培養方案模塊化即非師范類專業在第四年都安排一個教師培養模塊和專業深化模塊供學生選擇,以發揮非定向型師范的學科優勢,并培養各種類型的師資(尤其是職業教育方面的師資)。
第二,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教育類課程主要由教育理論課和教育技能課兩部分組成。教育理論課開設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和職業道德與教師專業發展等。教育技能課開設教師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學科教材教法、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學生心理咨詢與治療、教師基本技能訓練等。通過調整,逐漸使教育類課程達到了總學時的20%左右。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大了師范類專業的師德教育;公共基礎課的內容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進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選擇,做到有用和夠用;選修課程合理規劃,有利于滿足專業加深、專業轉換或職業適應等需要而系統開設,以利于促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同時,學校協調好了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加強了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推進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加強多種媒體教學資源一體化設計,發揮CAI課件和網絡等媒體資源的作用,實現多種媒體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
第三,加強教育實習,增強實踐教學實效。教育實習是教師職前教育中強化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基本途徑。為了切實增強實習的實效,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強化教育實習:一是加強實訓基地和附屬學校建設,建立了30所比較穩定的實習學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設資金,使其成為教師教育的實訓基地和改革陣地,創造條件保證低年級學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時間到中小學見習,增加師范生對未來職業的感性認識和歸屬感;二是增加試教、模擬實習的機會,充分利用觀摩教學錄像、“微格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豐富和充實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真實情景感受;三是延長實習時間,逐漸探索10周乃至一個學期的實習模式,讓教育實習真正成為培養高素質教師的重要一環;四是采用“校內教師+校外導師”相結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豐富基礎教育經驗的教師擔任專業發展導師,充分利用校外導師所具備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指導學生開展專業拓展活動。
第四,改善育人環境,強化職業道德教育。一是充分調動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積極性,尤其要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示范作用。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要關心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況。二是積極引導師范類學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會理性地分析、對待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養成健康的人格。三是針對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特點,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教育、了解教育、熱愛教育,引導他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實踐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優良的團隊精神和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職業素養。
4.發揚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和師德教育的特色,加強與基礎教育的聯系
師德教育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使教師教育的重要特征。我國的國情要求我們培養的中小學教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良好的育人氛圍和行之有效的師德培養體系,是我國教師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特色。開展必要的教師技能培訓和教育實踐活動,使師范生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職前培養不可缺少的內容。目前,在一些合并組建的綜合性大學中,對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有所放松,師德教育也有所淡化。這一問題應當引起重視。要積極探索在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下進行師德教育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當然,師德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也不應拘泥于傳統的內容和方式,應該不斷改革,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A教育改革對高等師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高師應該積極應對這一挑戰,加強對基礎教育改革的了解、研究和參與。當前,一些合并組建的綜合性大學與基礎教育的聯系有所減弱,師范生與中小學接觸的機會有所減少。這種現象不利于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師,不利于教師教育自身的改革。要認真組織力量研究基礎教育改革的動向,積極參與改革實踐。要根據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需要,調整教師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適應性。要對師范生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加強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強化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實踐環節,引導師范生盡早接觸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
湖南科技大學的前身湘潭師院有幾十年教師培養和培訓的歷史,它凝集了幾代人在教師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經驗,在社會上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合并形成的湖南科技大學具有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為創辦教師教育提供了更加厚實的學科基礎。從全省教師教育的綜合實力來看,前湘潭師院作為湖南省第二大師范院校,在全校人才培養的實力方面比較具有優勢,具有教師教育的良好傳統。這是發展教師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合并以來,湖南科技大學發揮教師教育專業的傳統優勢,強化師范性。
第一,學校繼續堅持教師教育專業思想教育。進一步發揚長期以來實施的“虛心、安心、放心”為核心內容的“三心工程”,將“立足基層、服務基層”定位為學校辦學特色。這里蘊含、積淀著一種獨特的教師教育文化,使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許多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專業思想得以保證和牢固。
第二,適當安排教育科學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的比重,加強了教育類課程自身內容結構的改造,突出課程內容的理論性、時代性以及對實踐的指導性,尤其增加了教育實踐課程內容。嘗試適當提前教育見習時間,讓學生提前接觸中小學教育實際,及早地做好適應性調整,樹立角色意識,以便有較為充裕的教師素質自我塑造時間;適當延長教育實習時間,讓學生比較充分地在實習教師崗位上得到鍛煉,為初步積累教育經驗奠定工作基礎。
[論文摘要]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啟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點。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存在著價值觀狹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內容片面和教育行為背離等現象。應該自覺加強家庭教育社會化、拓寬社會化的內容,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以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人的社會性發展是貫穿于每個人一生的始終,從嬰兒期開始,通過兒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其中,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性初步定型的時期。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通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實現的。社會教化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外部動因,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輩群體內部影響、社會文化傳播工具等對兒童實施社會化的過程。個體內化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是指兒童接受社會影響并對社會文化環境進行選擇,從而將獲得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內化為自身的個性特征的過程。兒童的社會化是在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的。
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許多人對此認識不足,以致出現家庭教育的失誤。因此,充分認識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系,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教育將家庭生活與教育活動交織在一起,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啟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點。
1啟蒙性與持久不間斷性。家庭是撫育兒童的搖籃,既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也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其中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兒童智力、體力的成長和最初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同時,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教育過程,而家庭教育天然的連續性為其提供了重要保證。個體從出生到獨立生活必然經歷學校教育場所和教育者的變更,每一次變更,個體都有個適應過程。如,個體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適應新的教育方法和風格、適應新的教育者等,而家庭教育就不存在這一問題。家庭這所“不變的學?!焙透改高@個“終生教師”對個體的影響是持久不間斷的。
2感染性與潛移默化性。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相互交織著,家庭中的多種因素,如自然結構、經濟結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活習慣等均會在耳濡目染中滲透到孩子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同時,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他們的人生態度、性格脾氣、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生活習慣、消費行為、待人接物的處世方式是兒童最直接、最經常的仿效榜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
3靈活性和及時性。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教材和場所,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家長主要是通過生活過程或與孩子的共同活動中有意無意地根據社會規范、價值標準、風俗和傳統習慣去引導、要求兒童,如講究衛生,尊敬長輩,不打斷他人談話,恰當地向他人問候,不隨便將他人的東西占為已有等,并對不合理的行為予以限制和懲罰。因此,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的方式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同時,個體生活的基礎在家庭,長期的朝夕相處使個體在家庭中的言談舉止是真實自然的,其優缺點、思想狀況、個體特征在父母面前一覽無余。父母比任何人都能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等實際表現,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并且可以通過帶有血緣倫理權威性的教育來引導孩子。
此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這種廣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比擬的。
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以其與家庭生活相交織的獨特特點,對兒童的個性、情感、思維、認知、技能、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起著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的各個特點又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與影響家庭教育的人際關系、經濟條件和家庭文化等幾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影響著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家庭教育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之中來進行的,在此過程中,社會生活對兒童的影響往往主要是通過家庭的人際關系來進行的。家庭的人際關系主要體現在家庭中的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和鄰里之間等,而在眾多的人際關系中,兒童與父母的關系是兒童最早接觸并且對其社會化影響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據有關研究,父親在男女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與父親有接觸的兒童,在其性別社會化方面往往是不安全的。
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如果對兒童采取保護、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寬容的態度,兒童就顯示出具有領導的能力、積極的情緒、態度友好等個性品質;相反,兒童則顯示出適應能力差、依賴、情緒不安等個性品質。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具有情緒傳導、性格形成和行為規范等作用。父母采取民主型、放任型、專制型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特點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差異,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的兒童其社會化程度高。
此外,家庭教育還受家庭的物質環境和家庭的精神文化影響。經濟決定著家庭教育的物質環境,如家庭環境優美、整齊、清潔的能時刻熏陶、啟迪著孩子。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家庭的教育觀念、學習氛圍、行為規范、管理方式等,它通過幾種相對獨立的心理機制影響著兒童,具有強化、認同、理解等功能。強化,也就是父母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獎勵他們認為正確的兒童的行為,懲罰他們認為違反規定的孩子的行為,同時將一定的系統的規范灌輸到兒童的意識中,并且使得遵守這些規則逐漸成為兒童的習慣和內部的需要;認同,即兒童不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并模仿父母,以父母為榜樣,并努力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理解,父母有意識地觀察并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敏銳地回答著他們的問題,從而幫助孩子不斷形成自我意識以及交往的品質。
二、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希望下,我國絕大部分家庭雖然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存在教育價值觀的狹隘,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名次和能否升學,不關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現象;也不難發現存在著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單一的狀況,導致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誤區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
1教育觀念重智輕德。在應試教育“考試至上”觀念的引導下,許多家長對子女的個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發展不以為然、不屑一顧,認為智力發展才是關系子女整個一生發展的實用能力。子女的學習成績始終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和家庭間彼此談論的熱點,看書做作業是子女生活的唯一內容。頻頻見諸于大眾傳媒的家教熱、各種培訓熱、擇校熱等問題說明了家庭對子女智力教育的關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一項家庭教育狀況調查中,當問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煩惱是什么”及“你最關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時,68%的家長把孩子的學習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體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個性及道德品質。殊不知父母在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龍”的過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質是成“人”的重要要素。
2教育方式偏失。獨生子家庭容易產生嬌慣溺愛;經商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容易對子女放任不管;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性格特征等原因也會對子女采用粗暴專制的管理方式。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嬌慣溺愛、放任不管和粗暴專制的教育方式往往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個性特征;父母對孩子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將直接關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效果。3教育內容單薄片面。為了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未來社會,家長普遍重視對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培養和勤儉品質的養成,忽視家務勞動的鍛煉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有的家長不太注重對子女進行關心他人和社會、關心環境和自然、關心集體和服務等更高一層的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的灌輸,這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4教育行為背離示范。家長往往對孩子正向引導,要求較嚴,而自身的行為榜樣與教育內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評判能力的兒童易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或者對教育產生懷疑、厭惡,甚至會產生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的現象,直接影響兒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心態的形成,甚至導致人格的缺陷。
三、提高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力的理性思考
考察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剖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促成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關鍵在于良好的教育觀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1確立以發展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家庭教育觀。觀念指導和制約著人的行為。家長不同的教育觀念支配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圍,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狹隘的家庭教育觀念培育出來的是有缺陷、有隱患的個體。因此,家長應從理念上樹立起與時代相符的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教育觀念。如,孩子的健康和人格的增進,孩子對社會和科學世界的認識,孩子有效參與民主的社會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等。
2提高家長的社會化程度。子女是家長的鏡子,子女從來不會忘記模仿他們的父母。家長必須明確自己在孩子社會性發展中所執行的責任,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從道德覺悟、知識水平、教育能力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項道德社會學的應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和教育方式與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價值取向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因此,要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在思想修養和文化知識方面進行再社會化以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家長才能運用靈活創新的教育方式,營造道德與文明的家庭氛圍,培育出德智雙優、人格健全的子女。
3拓展家庭社會化教育的內容。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應根據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突破傳統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將體、美、勞、技的訓練納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圍。盡可能提供現代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質條件,并利用這些條件,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旅游觀光、閱讀視聽、體育活動和家務勞動等方面來拓展孩子的社會化內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動中陶冶性情、增強體質、豐富生活,從而促進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4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個體的社會性是家庭、學校、社會綜合作用的結果。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者,可以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向家長介紹教育學專業知識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社會是個人力、財力、信息等豐富的資源庫,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開設家庭教育輔導機構或制定和實施指導計劃。例如:美國密蘇里州通過實施“父母作為老師(PAT)計劃”對父母進行輔導;英國在中學普遍開設家政課;日本很早就為家長開辦了學習班和講座,政府還定期編輯和發送家庭教育參考資料。在我國上海一些學校也通過家長集會、“星期天學校”、“家庭教育咨詢”及“家庭教育報”、“教子有方”有獎征文等活動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一些成功經驗,運用家庭、學校、社會的綜合力量,形成三者連動的教育網絡,共同推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注釋:
[1][2]孫杰遠)論學生社會性發展[J]教育研究,2003(7)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二)、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張。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傳播業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
(三)、新聞傳播學的內涵不斷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涨啊男姓?、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中國電視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二、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歷史淵源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在近現代新聞傳媒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聞傳播學教育源遠流長。
(一)、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起步較早。
英國最早的日報《每日新聞》創辦于1702年,是世界上較早采用雙面印刷并分欄、較早形成近代日報形式的報紙;1851年出現在倫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誕生的新聞通訊社之一;1922年以民營形式組建的英國廣播公司于1927年改組為公立(BBC)以來,已成為西方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機構;1936英國廣播公司(BBC)建立的電視臺是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英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也伴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英國人的觀念中,掌握實際本領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踐,從實際接觸中學習其中的技巧,新聞傳播教育也不例外。這種理念影響著早期的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奠定了英國新聞傳播學的地位。
(二)、傳播學發展先于新聞學。英國的傳播學出現在新聞學之前。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些社會科學家便開始對媒體效果研究產生興趣,傳播研究與傳媒研究院系應運而生。西方新聞學的研究領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播學,范圍更加寬泛,設計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在英國傳媒教育領域頗具盛名的城市大學新聞系被規劃入該校的藝術學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維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卻在同一個學院,還有一些院校的傳播學被劃入英語學院和商學院。
(三)、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起始較晚。在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方面,倫敦大學曾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非學位教育);最早開設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學,于1971年開始進行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倫敦城市大學于1976年開始辨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學位教育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英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較晚,但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學教育傳統和發達的傳媒業等基礎,在新聞與傳播教育/媒介教育與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新聞學教育與傳播學教育區別較明顯,而且整個學科領域的教育總體上也形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聞傳播學強調專業實踐性。從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區別角度來講,英國新聞學教育領域的學位點,雖然提供寬厚的理論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強化專業新聞實踐。無論是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實務細分的專業方向設置,還是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劃分較寬的專業方向設置,均要求學生深入某種媒介領域進行大量練習。而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則側重于傳播學、文化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角、爭議點、研究方法等,以便為研究生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奠定寬廣的理論基礎。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要求嚴格。關于整個學科領域形成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有歐美較為常見的研究型、課程(教學)型之分,而且還有研究與課程(教學)型,而且對課程學習的數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來說,不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點在時間分配上以研究為主,并對開題報告、研究項目和博士學位論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論文達到8~10萬,并強調博士論文對于專業的獨創性貢獻,而且該專業的哲學碩士點(A型)也要求學生聚焦于選定的研究領域并撰寫4萬詞的學位論文。而該專業屬于教學型(“TaughtProgrammes”)的碩士學位點,則要求研究生修滿4門課,撰寫1萬詞的學位論文。
(三)、社會科學特征明顯。英國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研究新聞和傳播活動的規律,表現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從理論課授課內容也可以看出其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比如《新聞理論》,涉及戰爭與新聞、新聞業市場結構與新聞實踐、新聞從業者為誰而工作、新聞與政治、國際新聞流與通訊社等專題。與英國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表現出較強的人文學科特點,新聞學更多地“體現出政治與文學雜揉的特點”,“更具人文學科的特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新聞學教育視角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
但是,“當新聞活動越來越表現為一種文化消費活動時,以社會科學的態度對待新聞學已是一種必然選擇。”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把握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律,可以讓新聞學教育更貼近現實操作。
(四)、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突出。此類學校師資構成較為國際化,不少教師來自國外;其學生結構更呈現出國際化特征,約5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這種師、生構成的國際化特點帶來的文化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間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于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時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帶著其對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學習而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社會傳播現象和傳播學科的跨學科性質,在當今時代傳媒的傳播活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跨學科、個性特色突出的專業方向,有利于培養寬口徑、復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于對于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一).教學設施落后
由于這些年我們國家對農村的投入太少欠賬太多,致使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別越來越大。教育的均衡發展也成為水中月鏡中花。目前偏遠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設施設備“普九”后基本沒有補充充實更新過。由于經濟落后,教育缺少經費的支持,農村的教育設施極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設施比如基本的體育設施、多媒體、實驗器材很少甚至沒有。由于基礎設施的嚴重匱乏,導致許多教育內容以及教學管理不能正常的開展并完成。
(二).學生個人問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
在農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長時間的缺乏父愛母愛導致任性、偏執等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問題學生越來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學工作無法很好的在他們身上開展并得到相應的效果,使得教學工作的困難日益加劇。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導,許多兒童的思想頑固不化,身上帶有不良的風氣,這就給教學工作增加了困難,老師很難的去管理與教育。
二.做好農村小學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資金投資力度,切實做好對教育事業的支持
為了使農村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中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資力度,政策向農村教育傾斜。當地政府應切實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僅加大資金的投資力度,同時也要積極協調人力、物力、財力,努力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
(二).加強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是農村小學教育管理中一個重要因素,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健全會對小學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對當前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加強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與關鍵,當地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修建與維護,力圖保證孩子們在一個較好的硬件環境中生活與學習。
(三).師資力量的擴充
首先國家應加大對大學生與農村教書的鼓勵與支持,并相應的給予物質上的支持與精神上的支持。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是教育事業的最新成果。他們帶著無盡的新鮮活力和與時代靠近的知識,讓他們去農村教課最合適不過。其次,也要加大對農村小學教育的宣傳,使這些大學生知道農村小學教育對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與渴求,使他們懂得自己的社會作用。同時,也要提高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使他們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觀,價值觀。
(四).完善老師的管理運行機制
老師作為農村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可控對象,如何管理老師,留住老師成為農村小學教育管理中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工資作為一種調控老師的手段,要與老師的工作和相結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勞的老師,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局勢,讓老師真正體會到工作的切實必要性與緊迫性。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群體,缺少父母以及周圍人的關心,從小心理就會產生變化與陰影。因而心理輔導就極為重要。一個好的心理教育不僅會改變孩子心里的整個世界,同時還會對他以后的健康成長有莫大的幫助。
三.結語
關鍵詞教育發展主成分分析教育現狀建議
21世紀的競爭就是知識的競爭,但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當前,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新疆“科教興新”戰略正在積極實施,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已成為新疆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教育是實現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基礎工程,不同的教育層次對人力資源的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各層次的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向和力度也存在差異。因此研究新疆教育人力資源發展狀況對新疆教育的發展及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綜述
國外許多學者在教育經濟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貢獻。Romer強調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投入,同時,NelsonandPhelps也宣稱,初期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會使勞動力有創造性思維,從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能力。Psacharopoulos在教育經濟領域的研究廣泛而深入,他認為,在不發達國家,小學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比發達國家高。Esim的研究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區分了處于發展階段的亞洲國家的初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關鍵性作用。McMahon也認為,東亞的突出成就關鍵在于發展了小學和初中教育,因此,每個層次教育對于經濟增長作用存在差異,這一結論或許為KimandLau的發現提供了一種合理解釋。
我國不少學者也致力于從人力資本角度探究原因,如吳玉嗚、李建霞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區域綜合實力強弱歸根結底體現在教育競爭上,而高等教育對于GDP增長率的貢獻,表現出由東部、中部到西部逐步減弱的梯次分布。因而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的教育、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采取差異的針對性政策,政府可大力投資地區的“優勢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財政促進經濟增長的效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了十九個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標: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X1)、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X2)、教育經費年增長率(X3)、平均每個高等學校教師負擔學生數(X4)、平均每個普通中學教師負擔學生數(X5)、平均每個小學教師負擔學生數(X6)、研究生在校生數(X7)、研究生在校生年增長率(X8)、高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長率(X9)、中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長率(X10)小學教育在校生年增長率(X11)、每萬人中在校大學生數(X12)、每萬人中中學生數(X13)、每萬人中小學生數(X14)、初中學校畢業生升高中學校比率(X15)、小學畢業生升學率(X16)、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X17)、各類學校在校生占全疆人口的比重(X18)、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X19)。
所用數據均取自《1995-2006年新疆統計年鑒》及《新疆教育年鑒》,由于要使統計口徑一致,教育經費選取的是地方財政支出中教育的支出,財政支出選取地方財政總支出。
本文利用SPSS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教育發展的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新疆教育的發展方向、經濟的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依據。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十九個指標中可以提取三個主成分,這三個主成分可涵蓋教育發展的89.124%的信息。進一步分析,可得因子載荷矩陣,從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X1)、平均每個高等學校教師負擔學生數(X4)、平均每個普通中學教師負擔學生數(X5)、研究生在校生數(X7)、研究生在校生年增長率(X8)、每萬人中在校大學生數(X12)、每萬人中中學生數(X13)、初中學校畢業生升高中學校比率(X15)、小學畢業生升學率(X16)、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X17)、各類學校在校生占全疆人口的比重(X18)、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X19)指標上有較大的正載荷,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X2)、平均每個小學教師負擔學生數(X6)、小學教育在校生年增長率(X11)、每萬人中小學生數(X14)有較大的負載荷,由于第一主成分涵蓋了教育經費狀況、學校老師及學生的大多情況,無論是教育經費還是老師及學生數都是教育的資源,因此第一主成分稱之為教育資源因素。第二主成分在在校生年增長率(X9)、中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長率(X10)上具有較大正載荷,把第二主成分可以稱之為政策影響因素,第三主成分在教育經費年增長率(X3)上有較大的正載荷,因此稱之為教育投資增長因素。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新疆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了教育資源、政策影響及教育投資增長三個主要因素。三、新疆教育現狀分析
1.新疆教育資源的現狀分析
第一,教育層次發展不平衡,從全國比較來看,新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受過高中教育的人數只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8.43%,為東部平均水平的46.11%,為中部平均水平的52.22%,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9%;受過初中教育的人數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8.15%,東部平均水平的32.52%,中部平均水平的31.79%,為西部平均水平的60.82%。這種“倒金字塔”式的狀況直接導致了生產一線和廣大基層普通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制約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第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由于經濟因素的影響,新疆高等教育的學校中有90.32%集中在北疆,而相對于南疆等欠發達地區,教育支援嚴重不足的現象長期存在。
第三,高校師生比嚴重失調,高層次師資嚴重短缺。由于國家高校擴招,從2000年至2005年高校教師負擔學生數上漲了58.67%,這對于本來就師資嚴重不足的新疆來說無疑是使老師學生比更加嚴重失調,
第四,中等教育力度不夠。從1995至2005年,雖然小學升學率在提高,而且都在90%以上,但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卻一直在35%左右。這種教育狀況表明,有大多數適齡人口不能正常接受高中層次的教育,這對新疆實施“科教興新”和“人才強新”戰略非常不利。
第五,少數民族教育力度不夠。雖然少數民族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但依然有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一是漢語師資嚴重不足。二是在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由于教學條件不足,備課資料匱乏,備課沒有基本漢文資料。三是信息閉塞,很多的教育信息不能及時的獲得,所學知識較為落后。
2.新疆的教育政策現狀分析
2003年3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教育廳提出的《關于調整中等師范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確定了中等師范學校布局調整的目標,即2004年停止三年制師生的招生計劃,2005年取消中等師范學校辦學層次,從而實現新疆師范教育結構由“三級”向“二級”過渡。
政策和措施對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卓越的成績并不等于教育工作的完美無缺。當前,人們已經意識到新疆教育工作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投入相對不足,教育結構不盡合理,教師隊伍素質偏低,教育質量效益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
3.新疆教育投資現狀分析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暗诙趪邑毨У貐^義務教育工程”,共投入資金4.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配套1.5億元,各縣配套0.388億元。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資金9.2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5.4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1.77億元,地(州)、市、縣級學校投入1.92億元。自2002年以來,教師工資實行自治區財政統發。國家西部“兩基”攻堅計劃“寄宿制初中學校建設項目”共向新疆投資8.3億元。
雖然在教育投入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著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投入力度降低、投資效益較低、投入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到2004年,新疆教育平均投入只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5.45%,為東部平均水平的26.4%,為中部平均水平的56.77%,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
四、加快新疆教育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搞好各級各類教育,尤其是大、中、小學教育。
應重點提高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大批合格的技術工人,以期持續快速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高等教育在快速擴招的同時保證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應不斷加強“產、學、研”結合,促使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信息化帶動經濟的發展,推動新疆經濟的快速發展。
2.進一步加強九年義務教育。
應在進一步鞏固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推進12年義務教育。目前,至少應在縣級先普及12年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轉化為巨大的可持續發展的寶貴人力資源。
3.重視提高、鞏固少數民族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繼續千方百計地把保證所有適齡兒童都能接受義務教育納入政府目標,保證義務教育發展的質量,在提高當地教師的素質的同時,千方百計將高素質師資資源配置到邊遠貧困地區。
4.改善教育經費支出結構,提高教育經費的整體使用效益。
新疆各級財政部門應努力保障教育經費的基本投入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另外財政部門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做好合理調整校點布局,實現規模效益;優化專職教師、后勤行政人員及學生的比例,逐步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師資源。
參考文獻
[1]吳玉鳴,李建霞.中國區域教育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關聯分析-兼復胡詠梅教授等[J].《教育與經濟》.2004,(1):24-28
[2]胡永遠,劉智勇.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地區差異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4,(9):34-37.
[3]唐祥來經濟增長與教育發展水平之關系-個比較分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關鍵詞: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問題;建議
0前言
目前,關于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研究的文章盡管數量很多,但以遠程教育教學模式整體為研究對象的不多,所以難免帶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問題意識”,試圖提出一定改進和完善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對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參考。
1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保證標準
1.1問題
普通高校網絡遠程教育試點的啟動和奧鵬中心的成立,推動了我國現代遠程教育事業的突飛猛進,成效也十分顯著。然而關于試點過程中的教學質量問題,從一開始就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質疑”,遠程教育在教學質量上存在著嚴重問題。作為開展遠程教育教學試點的68所高校,在進行遠程遠程教育教學的初期,對自己網絡學院的定位就不明確,各高校在校外設立的學習中心,條件也參差不齊,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以及質量保證體系各不相同,致使遠程教育教學教學質量得不到根本保證。
1.2建議
(1)課程設置:①發展電子學習課程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課程開發要與院校的整體戰略目標和質量提升相統一;②電子學習課程要對課程學習對象有明確的了解和界定,必須考慮學習群體的特征;③要培養稱職的設計、管理、運行、評估人員,包括課程管理者、教材編輯、導學教師、技術指導者和質量管理人;④要為學習者預先提供有關學習電子學習課程的相關信息,要他們了解電子學習的特點,為進入電子學習的學習狀態做準備。
(2)教學方法:①電子學習課程目標符合相關的專業教學方法的目標;②電子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應體現在課程中;③課程結構應容納多樣化學習方法和多種教學方式;④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是電子學習課程的主要特征,這種互動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加以促進;⑤電子學習課程內容與課程大綱和測評體系相統一;⑥對課程開發與設計以及使用第三者內容等方面設定基本原則,要明確最低標準;⑦對教材定期審定,以確保它們能夠始終符合課程目標和標準要求;⑧對學生作業要及時反饋,對學生問題要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⑨學習目標、學生作業和學生測評的關系應遵循一種連貫性,形成統一的框架結構;⑩測評的依據是相應的專業標準,要對實現目標有效力。
(3)基金籌劃:①在發展電子學習的過程中,院校提供的資源(包括資金、軟件與硬件)應符合課程設計的目標;②課程的運作、發展與資金應把握一種平衡,特別是對課程中包含的電子學習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術設施:①選擇技術應注重技術對教學法的實用性,要從學習者和教學人員兩個方面考慮;②設計電子學習應有信息技術策略,對近期使用的技術要加以描述,同時對維修和未來技術發展要有所考慮;③對技術傳輸系統的可靠性要給予控制,要有文字記錄。軟硬件服務防議要到位,從而保證運行的可靠度;④電子學習傳輸要采納從最佳實踐中總結的建議,充分重視科學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術應保證對內容和未來的再利用,要支持內容與信息的可持續研發。
(5)組織結構:①院校能夠通過現有運行的必要基礎設施支持課程提供;②院校能夠對參與設計和管理課程人員的能力進行開發,并發展相應人員進修策略,特別是要重視那些參與電子學習課程開發人員的能力培養;③院校制定的有關實施電子學習課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確,以便使所有參與者對自己的工作職責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對一門課程進行連續的質量評估,以便使課程得到改進;⑤院校要重視學員的投訴,特別是對學員提出的有關電子學習課程中的問題要及時給予答復。
2教學過程監控
2.1問題
目前,遠程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學員們關心最多的往往是課程的終結性考試,而對學習過程質量如何并不在意。筆者認為,對成人在職教育,終結性考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教學過程。因為遠程學習者與普通高校學生有著很大差異,因而在質量控制上不能簡單采用傳統教育中以終端結果為準的辦法,應當把過程質量和課程終考結合起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向過程質量傾剎。
2.2建議
(1)入學測試:成人遠程教育教學雖然屬于開放教育范疇,但它卻不同于自學考試等形式,入學測試是必要的??赡苡捎诶娴尿屖梗糠指咝榱藦V攬生源,從中獲得豐厚經濟收益,以“開放”為由,放松了入學測試環節,使入學測試完全流于形式。遠程教育教學與傳統教育相比,它的最大優勢是學習過程中有計算機網絡技術支持。從現在參加成人遠程教育教學的學習者看,很大一部分對遠程教育教學的理念、教學過程和學習方式并不理解,始終擺脫不了傳統教育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計算機操作技能和網絡知識也比較缺乏,對遠程教育教學很長一段時間并不適應。因此,加強學前教育和培訓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前教育和培訓,讓有意參加遠程教育教學的對象明確遠程教育教學的特點、優勢和基本學習程序,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有關網絡知識以及學習方法,然后進行相應內容的考試。考試過程嚴格把關,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績合格者,才能進入網絡學院學習。
(2)改進、完善在線作業系統:通過作業,教師可以檢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我國網絡課程的大部分在線作業系統還是停留多為基于某門課程的形式,實現的功能大多是單項選擇題的在線作答與提交?,F有的可以跨學科的在線作業系統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作業評價應體現對學生的激勵作用,讓學生主體得到尊重,使學生更多地品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在WebAssign中,學生的一份作業可以多次提交。教師從這一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一定的反饋意見;學生也能從教師的反饋中,感受到教師的激勵和希望,這有益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關心自身的學業提高、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潛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遠程教育教學質量如何,教學過程至關重要。為了引導和激勵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建議形成性考核成績作如下調整:平時作業20%,參加課程學習討論5%,學習筆記5%,實踐活動10%(包括調查報告,心得體會,應用課程理論解決問題方案,小論文等),這樣形成性考試成績在終結性成績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網上學習效率
3.1問題
(1)學習時間利用率低: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網絡學員上網條件一般都能保證,但學習者在上網的這段時間里又有多少能夠做到有效學習?!他們經常是一邊觀看網絡課程一邊聊天,網絡課程的講授有時成了他們聊天、看小說或打游戲的背景聲音,娛樂成了主題,學習卻成了“見縫插針”或“走馬觀花”的事。(2)學習資源利用率低:在遠程遠程教育教學中,學習資源主要指網絡學院(或其它機構)提供的網絡課程(課件)、教學服務信息、課程練習、教學大綱、學習進度指導、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資源等??此苾热莘浅XS富、形式多種多樣,但它們的“魅力”似乎沒有發揮作用,學習者對這些資源并不感興趣,所以許多資源還是被白白地浪費。
(3)學習成效低:許多學員只為能夠輕松拿到文憑才參加遠程學歷教育,學習目標低、缺乏學習動力。他們不會主動地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去認真系統地學習,關心的只是網上的期末考試復習題或模擬試題。
(4)自我評價低參加遠程教育的在職學員,一般對自己的學習評價都不高。他們對自己目前學習的方式、所處環境和學習現狀并不滿意,認為這種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從來就沒有高要求。
3.2建議
(1)學習者方面:①從學習者來源即生源方面嚴格把關。遠程遠程教育教學并不是適合所有求學者的教育形式。學習基礎較低,自覺性、主動性和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習者,仍然需要采用以傳統面授為主,輔之以網絡學習的形式;②強化學習動機,確立科學學習觀。心理準備、思想準備、技術準備,是引導學生參加遠程教育教學的前提。在心理準備階段,讓學員了解現代遠程教育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準備階段,要求學生制訂個人學習計劃,撰寫學習心得,轉變學習觀念;在技術準備階段,對學生進行計算機網絡技術培訓,在培訓的基礎上測試,要求人人過關;③多方引導、全員指導、全程督導。多方引導是指各級管理人員必須對學生上網學習進行引導,引導的內容一定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著重從遠程教育教學的優勢進行引導;全員指導是指各級管理人員必須對學生上網進行指導,主要包括技術指導和學習指導兩個方面;全程督導是指各級管理人員必須對學生上網學習進行督導;④培養學習者學習策略。遠程教育教學機構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習者這方面的訓練和指導,學習者自身也要通過學習相關理論,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我監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
(2)學習環境方面:①設計探索性學習環境,基于問題的探索性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觀念,它強調“把學習過程放置于有典型意義、綜合運用知識的情景中”。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理解和掌握內含在問題中的知識點,并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輔導與防作學習環境,現代網絡教學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信息反饋,缺乏學生之間的防作氣氛,致使教師不能對學習過程、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監控,也不能獲得調整教學方案的信息反饋。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充分利用BBS系統進行非實時交互;通過聊天室的文字、語言實現在線實時交互;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求助專題解答,進行異步交互。
4校企結合,開展職業教育和實訓教育
4.1問題
去年引發學者爭論的“成人教育偏離本義面臨轉型之痛”,在遠程教育領域引起強烈反響。教育部在普通高?,F代遠程教育啟動時就明確提出:“在試點階段以非學歷教育為主,同時舉辦少量的成人本、專課的學歷教育,以及研究生專業學位的非學歷教育”。然而,現在我們的遠程教育教學,絕大多數網絡學院是以學歷教育為主,始終存在著一種過于注重學歷教育而忽視職業技能培訓的現象,與企業合作越來越少。
4.2建議
在遠程教育多元化的辦學模式中,校企合作應該是最主要也是最實際的一種辦學模式。繼續教育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合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方面的一線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辦學的具體模式有:①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指用人單位根據企業自身需求情況,向遠程教育學院提出訂單,并與學院簽訂培養防議。學院根據培養防議從社會上組織生源進行培養。學員學成后,主要協議單位就業;②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制訂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一起指導和培養學生。這種校企合作培養方式有利于培養有針對性的高素質、高層次的技術和管理人才;③工學交替式培養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簽訂工學交替人才培養防議,共同制訂培養方案,把整個培養過程分為學習和工作交替進行,以便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熟悉和掌握不同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養完成后,學生最終還是進入防議企業或同類企業工作;④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既降低了遠程教育的教學成本,又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使學校、學生、企業以及政府都滿意。
參考文獻
[1]陳東.開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評價[G].外國教育資料,2005,(2).
[3]賀丹丹、丁興富.美國遠程教育指導原則及對我國網院的適用性分析[J].遠程教育,2005,(5).
摘要: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終身教育
一、國外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的經驗及其啟示
1.國外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經驗
國外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各有特色。英國是最早提倡終身教育的國家,并不斷完善其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國非常注重員工培訓,政府官員、管理人員、企業內部各級人員都要接受成人繼續教育,并建立起以動手能力為特色的職業培訓體系。美國以社區學院為特色,成為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規模最大的國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養,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為教學基礎的CBE教育思想體系。日本積極推進終身教育,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雖然各國職業教育和培訓各具特色,但體現著共同的發展趨向。
(1)建立需求導向的培訓制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韓國首爾召開了第二屆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大會,教科文副總干事鮑維爾在主題報告中提出摘要:“技術和職業教育和培訓是通向未來的橋梁,但是,必須有一條由技術和職業教育和培訓作為導向的就業道路,否則我們就是在制造新新問題。由此可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協調的技術和職業教育和培訓計劃,而且是技術和職業教育和就業結合的新局面——我們需要把技術和職業教育和培訓聯系起來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訓、就業和社會福利幾個方面工作在一個國家內、在國際范圍內聯系起來?!苯陙?,社會伙伴合作辦學已成為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主流模式。社會伙伴合作辦學就是政府各級教育部門、就業部門和社會的工業部門、雇主組織和工會組織等通力合作,對于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方向、內容等進行協商,同時就業部門、經濟部門、雇主組織等越來越多地參和職業教育的管理和決策。在這個機制中,政府除了從事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實際辦學以外,還要起到組織領導、協調辦學、建立質量保障制度等功能。而各種社會組織,非凡是企業在其中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就業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實習、培訓場所和就業渠道,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了解和把握企業的動態,提高培訓質量,建立需求導向的培訓制度。
(2)職業教育和培訓終身化。第二屆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大會會議主題是“終身學習和培訓——通向未來的橋梁”,這表明職業教育終身化的趨向已被國際社會所重視,并因其重要的意義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正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職業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終結性教育,過去那種認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訓就能享用終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經過時了。20世紀90年代各發達國家紛紛實施“終身學習”或“繼續學習”計劃。例如,瑞士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包括更新知識和技能、獲得新資格的職業繼續培訓和高級專業考試,面向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等。英國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產業大學”和“個人學習賬戶”的設想,以便使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地接受開放式的遠程教育和實施“終身教育”計劃。日本提出終身職業練習及終身技能評價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設面向21世紀的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美國早在1971年就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終身化的職業教育——生計教育。生計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意義的職業教育,它的推行實施得到美國聯邦政府及美國職業協會等組織的廣泛支持。
(3)職業教育和培訓內容的綜合素質化。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以能力為本位。過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務能力,即和完成具體任務相對應的具體操作技能。在此基礎上,能力標準就是任務技能清單,培訓課程就是在此基礎上開發的一系列任務技能(或稱教學模塊),能力評價的依據就是直接觀察個體對這一系列具體任務的完成情況。這種任務能力觀是傳統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內容設計的理念基礎。在現代職業發展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能力觀。一種觀點認為,個體的一般素質對于有效的工作表現是至關重要的,一般素質是把握那些特定的、具體的任務技能的基礎,也是促進個體能力遷移的基礎。一般素質包括相關知識、分析和綜合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判定力、創造力等,它們往往能應用于許多不同的工作環境中。在此基礎上的職業教育的內容,強調的是一般素質的培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將一般素質和具體的職業崗位或工作情景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的職業教育的內容是將一般素質和任務能力結合起來。最近,德國、澳大利亞提出的關鍵素質概念,英國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國勞工部提出的包括資源合理支配、人際關系處理、信息獲取利用、系統分析綜合、多種技術運用的五種能力以及技能、思維、品德的三種素質,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觀的體現。
(4)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國際聯合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勞動力在國際和國內流動量加大,順應這一變化趨向,職業教育和培訓也開始建立國際化的職教合作網絡和運行機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世界職教領域國際合作的主要組織者,目前已建立的聯合國職教信息網絡,是連接了128個國家的一個職教實施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要在德國波恩建立一個國際職業技術教育探究中心,提供職教探究和發展信息,培訓職教人員。國和國之間的合作也在發展。中德兩國政府近20年來進行了下崗婦女再就業、關鍵素質培訓等多項專題項目合作,最近又結合中國政府西部開發戰略,實施以西部人力資源開發為目標的綜合性職教合作項目。在世界范圍內雙邊以至多邊的合作辦學或合資辦學,成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國外職業教育和培訓經驗的三點啟示
(1)職業教育和培訓是培養實踐應用人才的重要途徑。開發人力資源的重點是培養,關鍵在應用。職業培訓從其本身特征看,是由實踐上升為理論再指導實踐的知識螺旋積累過程,是發現人的潛能的重要途徑。在經濟建設中真正需要的就是這種理論和實踐知識相結合的人才,要培養造就的也是這種不斷更新知識和思想理念的專業人才,書本理論知識只是對這種專業人才的一個基本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重視人才的開發,又要重視人才的應用;既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又要重視人才的自身培養;既要重視人才的基礎知識,又要重視人才的知識更新。這里說的培養和知識更新的重要途徑就是職業培訓。
(2)政府部門在職業培訓中要站準位置,發揮功能。我國加入WTO后,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政府有關部門除了必須重視職業培訓外,還應該擺正位置,發揮積極有效的功能。一是要發揮對職業培訓的規范功能;二是要發揮對職業培訓內容的指導功能;三是要發揮對培訓市場的監管功能;四是要發揮對職業培訓的激勵功能。
(3)樹立終身教育理念,協調好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從教育規律和各層次教育對象的特征分析,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環節,是公民必須經歷的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是系統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書本理論。它以提高公民的學歷層次為主要特征,為提高公民素質和就業預備打好基礎。職業教育是公民到達就業崗位后的一種繼續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和工作崗位有關的知識、技能,并根據社會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更新和把握新知識,從而提高工作的適應性和開拓能力,進一步開發人的潛能。假如說基礎教育重視的是提高人的學歷文憑的話,那么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就應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職業培訓是終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建設的實踐和框架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我國就業新問題的挑戰,展開了以就業、轉業、創業能力建設為本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建設。職業培訓教育在適應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員素質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現行的職業培訓教育無論在體制上,還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許多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問題。這和“缺乏一個既符合國情市情又符合市場運作規律、適應職業培訓需求的體系”有關。
1.職業教育和培訓建設中的主要新問題
第一,政府及企業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職能新問題。全社會的職業培訓應該有一套完整的法規制度。具體來講,就是要對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收費和培訓管理權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統一、規范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培訓組織、人員在職業培訓方面的權利、義務等具體事項。目前,我國在職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對職業培訓應提供何種支持和服務,承擔何種責任和義務界定不夠明確;二是企業及中介組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界定不夠清楚。
第二,職業培訓教育的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摘要: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市區無論在政策和財政支持、還是在實踐方面發展速度較快,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后。二是企業間發展不平衡。有的企業職業培訓有聲有色,對企業經營起到極大推動功能,而另外一些企業欠缺開展崗位技能培訓意識。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摘要:48.4%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單位沒有對技術工人實行中長期培訓計劃或辦法。在問及“您參加工作后獲取新知識、新技術主要來源”(多選擇題)時,90.2%的被調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積累;31.1%的被調查者表示是參加單位的培訓;18%的被調查者表示是參加社會有關部門的技術培訓。三是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人們在觀念上存在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情況。
第三,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不能滿足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下崗職工就業的需要。各種培訓班名目繁多,費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義現象,培訓效果有待提高。多層次、專業化培訓體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訓經費籌措和使用方面的新問題。目前,除下崗失業人員培訓經費由國家全額負擔外,其他培訓資金均由國家、用人單位和個人擔負。對于下崗失業人員培訓經費,調控力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使用不規范,有些部門把其看做創收手段。在農村缺少政府有效組織的農民教育培訓專項經費。
第五,宣傳導向和觀念方面存在一定新問題。被扭曲的教育價值觀和人才觀是當前阻礙職教發展的重要因素。現行教育的選拔功能被過分擴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種標準分數為依據,從而使教育過程演化成為應試能力競爭。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人的多樣性和社會需求的多樣性被忽視,教育類型的多樣化被異化為等級化,不同教育類型的分流變為選拔和淘汰者的歸類,行行出狀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認為學業失敗的學生才進入職業教育學習,對通過崗位職業培訓和自學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強,也會因沒有文憑而不被重視和重用。職教的發展得不到公正的對待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過低。
國內外的經驗證實,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是提高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有效手段。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強自我創業、自我發展的能力,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新問題的關鍵。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確實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新問題。一是總量不足;二是流失嚴重;三是技術結構不合理。以天津為例摘要:截至2003年底,在83.5萬技術工人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1.27%,高級工占9.83%,中級工占27.3%,初級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過大,高級技能人才嚴重不足。發達國家的技術等級結構呈“鉆石”型,高級工占35%,中級工占50%,初級工占15%。
2.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的框架
(1)將全面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任務”,確立第一資源戰略和實施能力發展戰略。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不是人力資源強國。勞動力素質偏低,就業、轉業和創業能力不強,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瓶頸。同時,和其他國家相比較,人力資源是我國最具比較優勢的潛在資源。把潛在優勢變為現實優勢,將成為我國今后一二十年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因此,必須確立人力資源“四個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全面開發人力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任務;全面開發人力資源是實現富民強國的第一國策;全面開發人力資源是各級政府的第一任務。實施能力開發戰略,實現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以提高全民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教育和培訓的能力建設,使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成為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解決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促進社會安寧的重要手段。
(2)充分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的指導功能,努力增加職業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職業教育中承擔的首要責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經費、協調關系、制定標準。技術和職業教育的非凡性決定其政策制定和辦學必須由政府、產業部門和社會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關系來實現,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以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術為核心。在職業教育中增加公共財政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示范性職業學校和實訓基地建設,為強化高技能性和實用型人才培養創造條件。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通過減免職業學校學生的學費,使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對象更廣,受教育的機會更大。在職業培訓中要抓住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場需求信息,引導培訓機構的培訓方向,即以勞動保障信息平臺為依托,通過網絡招投標方式確定培訓單位,由政府購買培訓成果,以確保培訓的實效;二是抓住職業技能鑒定和發放資格證書兩個環節,確保培訓的質量。實現職業培訓運作市場化,社會培訓資源集約化,培訓考核鑒定標準化。
(3)樹立學習型社會的理念,推進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整體改革。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顯的區別。職業教育是公民到達就業崗位后的一種繼續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和工作崗位有關的知識、技能,并根據社會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更新和把握新知識,從而提高工作的適應性和開拓能力,進一步開發人的潛能。職業教育應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綜合性?;A教育重視的是提高人的學歷文憑,職業培訓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奥殬I教育的發展使教育第一價值得到提升”,因為,職業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樂趣,職業教育給人們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課程類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從而使整個教育事業關注全民成為可能,關注每一個人,這是以人為本的熟悉基點。
(4)堅持市場導向,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培訓質量。要堅持正確的方向,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勞動者,為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勞動就業、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滿足勞動者終身學習的需要服務。一是要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整和把握培訓方向;二是要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設置課程。密切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重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三是和用人單位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實行“訂單式”定向培訓。職業培訓機構要向多功能、綜合性方向發展,為受訓者提供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職業介紹、就業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圍繞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適應支柱產業的發展,制定新的崗位技能標準,加強崗位培訓。為培養一支有較高職業技能的勞動后備軍,進一步提高新生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圍繞經濟結構調整,結合我國工業東移、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做好勞動力結構調整和職工轉業轉崗培訓。圍繞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實行市場化、社會化再培訓機制;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
(5)完善職業培訓政策,確保目標任務的完成。一是推行“雙證”就業制度,把就業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緊密結合起來;學歷證書加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先培訓后就業”,完善就業準入制度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保證;二是鼓勵和支持民辦、中外合辦職業培訓機構,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實現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勵政策;四是加大培訓資金投入。培訓經費應采取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將財政撥付的再就業培訓經費落實好,提高再就業培訓的實效。
參考文獻摘要:
[1畢結禮.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設[M.北京摘要: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目前狀況、趨向及中國職業教育的基本策略[J.外國教育資料,2000(6).
[3韓振軒.勞動和社會保障基層建設和管理實物全書[M.北京摘要: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鳴.建立市場導向就業機制[M.北京摘要: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