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11:07: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要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激發學生對古詩文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設計,可以說,教學設計是一節課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關鍵。古詩教學要設計的精彩,首先授課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一、從介紹作者入手,導入作品的寫作背景
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環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容。
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同一個朝代的詩人,因為他們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個人閱歷不同,所以也會有迥然各異的風格。例如李白擅長寫浪漫主義的詩篇,小學階段要學的《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等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張。而另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則是實實在在地描繪現實的,在小學階段所學的幾首寫景詩也表現如此,寫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就通過交待數量、顏色、位置等來表達;其它《江畔獨步尋花》《楓橋夜泊》等都是如實地寫景的。
同一個詩人,因為他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經歷,所以前后階段風格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蘇軾,小學階段學到他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題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兩首寫景詩。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還是為了贊美眼前之景,相信寫于作者相對年青之時;而后者重于說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信寫于相對年老的時候,詩中充滿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對道家、佛學的研究已經更上一層樓了。只有把作品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學才會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認真進行備課,查閱各方面的資料,為實施教學尋找最佳的途徑。
二、咬文嚼字,注重關鍵字詞的教學
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關鍵字: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重點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陽關三疊》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這也正是禪宗對王維的影響而王維的恬淡心理在這首詩中的表現。
3、抓關鍵句子: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薄鹅o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薄额}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古詩詞題目: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這樣,把握了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就能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突出要點,使某一教學環節成為亮點??梢姡虒W設計是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研讀與精心的安排的。
三、細讀古詩文,深入了解作品內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為例。為什么說它寫出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呢?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倍嗝聪袷钦f:“畢竟是上京任職,行李、車輛,送別的情景都與平時不同?!焙髢删洹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本拖袷钦f:“能夠到京師天子腳下任職,這真是無窮無盡的榮耀??!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邊,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樣特別紅!”作者明寫蓮葉、荷花,實際寫出了對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同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包含著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人別后能再團圓嗎?不知道,只有“萋萋滿別情”了。
【關鍵詞】電教媒體技術;古詩教學;有效結合;增添活力
一、運用電教媒體再現詩境激趣生情
電教媒體技術在古詩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其音像視聽效應。古人作詩很講究音、畫、意、韻、情、趣、平仄和對仗,在短短的數十字中,盡顯其文辭、意境之美。電教媒體技術,用聲像描摹詩文,用形象詮釋抽象,把古代切換到現代,讓有聲替代無聲,把蒼白變得精彩,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膾炙人口的宋詩《題西林壁》,詩中涉及的許多景象是大部分學生未曾見過的。僅憑書上的一幅插圖,難以喚起學生的感覺美,更難領悟詩人的立意。因此,有必要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再現廬山“真面目”,把學生帶進廬山的真實情景中。于是,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軟件時,運用了多媒體具有真實再現、具體可感的特點,通過熒屏的切換去拓寬界面,使遠景、近景、全景、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交替出現,并選擇若干個相互連接、前后呼應的鏡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圖象。多媒體以優美、奇妙的音畫觸動每個學生的心靈,刺激他們的視、聽覺感官,促動他們的聯想和想象,盡可能地達到“身臨其境”。
二、運用電教媒體巧解字義突破難點
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大都是“粉筆加嘴巴”的模式。教師雖想方設法解釋說明,但效果難以盡善盡美。而電教手段的形聲化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溝通了語言文字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它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化難為易,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泊船瓜洲》詩的前三行點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這里出現了幾個地名:瓜洲、京口、鐘山,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解地理知識,學生印象模糊,難以把握這些詞語的內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體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難為易,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多媒體計算機出示下圖,學生觀察詩中提及的三處地名一目了然,從示意圖上知道,瓜洲與鐘山路途遙遠。圖文對照,并通過朗讀,查閱多媒體提供的作者“背景”,從詩人一連使用的兩個表示數量的詞“一水間”、“數重山”和一個“只”字,便不難明白:浪跡江湖的游子,思鄉心切,此時,作者身處瓜洲,浩浩長江,鐘山重重,但詩人卻不放在眼里,認為自己離故鄉很近,表現了作者歸心似箭的感情。簡單的示意圖,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體化了,擴大了人的感知空間和時間,提高了主觀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范圍,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勾了出來。
三、運用電教媒體豐富認知誦讀悟情
“誦詩”在古詩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反復吟誦,不僅有利于學生和詩句的理解,更能促使學生對詩情的領悟。如教學《暮江吟》一詩時,我設計了看畫面打詩句的練習:讓學生觀看動畫畫面,當畫面出現“夕陽的余輝斜照在江面上”時,學生便背誦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詩句,依次出示畫面,學生便逐句背出詩句“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边@樣既可使學生感受到詩句描繪的畫面,又讓學生輕松地完成了古詩的背誦記憶。巧用多媒體介入古詩的教學,它可以生動活動的形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誘發學生的閱讀情感,達到領悟詩情,輕松愉快地背誦古詩的目的。
四、運用電教媒體采擷信息擴充知識
電教媒體技術可以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信息容量大的優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它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課件提供的信息之中瀏覽,也可以在網絡上探尋并獲取更多的信息。其中有廣泛的學習內容和多樣的呈現方式,學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自主地采擷信息,表達自己的見地。由于信息源頭和渠道拓寬了,因而學生獲取的信息也更豐富了。教育者為教好每一首古詩,可以把大量相關資料輸入多媒體電腦里,這些資料可以涵蓋詩人生平、時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點評、詩歌涉及的人事物、出典和詩體介紹等。師生只要點點按按鼠標,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轉的組織方式,就可讓所需要的材料跳出來,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資料。隨著信息技術科研與教育教學科研的深入發展,古詩教學將更精彩,更生動。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引進電教媒體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多種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資料,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正所謂“引電教媒體之活水,灌古詩教學之田園,激熱愛古詩之動力,促民族文化之發展?!?/p>
參考文獻:
[1]《教學月刊》[J].2006年第1期
[2]《教育現代化》[J].2006年第7期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原則;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教育事業發生了較大的變革,在中小學教育中,相關院校更加注重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中,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創新思考。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改變以往的靜態、封閉式的教學模式,適應現代化的需求和人才建設,為今后的人才培養做好鋪墊。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教師要按照新課程理念進行創新實踐,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適量性原則
傳統的小學教育模式講究孰能生巧,因此,教師通過大量的作業布置,鞏固學生們的知識學習,但是,此種布置作業的方式給學生們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學生們沒有時間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變成了學習的機器和考試的機器,對于日常生活和常見問題的解決能力較低,只有分數而沒有了能力。新課程理念講究的是素質教育,讓同學們進行勞逸結合,注重知識的拓展能力。
(二)開放性原則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由于沒有較多的生活經歷,腦海中的束縛較少,對同一種事物能夠有不同的看法。這種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的想法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在課堂教育中,教師要深化兒童的此種天性,不用嚴厲性的教導方式和傳統的教育模式泯滅學生的個性。在語文作業的預留中,要結合當前的學習內容,進行巧妙的設計,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趣味性的話題,進行自主討論,開放學生們愛思考、愛聯想的天性,并配合教師一步步正確的引導,掌握語文的學習能力。
(三)靈活性原則
布置作業的靈活性,不僅要體現在內容上,還要體現在作業的形式上。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紙卷類的作業方式,創新交作業的形式,培養學生現代化的學習能力。對于討論性話題和表演類的節目,可以進行影音視頻的錄制;對于文字類的閱讀題等,可以建立公共的作業平臺,小學生在家長或自主登錄的基礎上完成作業,另外,在作業平臺中要增加討論平臺,方便師生能夠及時的溝通疑難問題,作業平臺還要依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生動的設計,提高小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依據小學生的天性,增加作業的趣味性
傳統的紙卷類的作業形式不僅減少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約束了學生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理念的形式中,教師要創新教學作業的安排,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買櫝還珠》這一課程的安排中,可以讓同學們進行課前預習安排,并分成小組的形式進行情景再現。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們的思考,分析人物的特性,故事起因和結果的組成,再通過教師對課程的講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課程講述后,教師可以做進一步的教學作業,對《買櫝還珠》進行深層次的表演,也可以進行同年級小組比賽,通過語言和神態的表演,即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堂生活,還提高了學生們的思考能力,還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實現作業的多元化
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特長,現代化教育的理念中,學習成績不再是評定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只要小學生們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樂觀的學習,就有培養綜合素質的資格。因此,教師在語文課程作業安排中要注重多元化的設計,分析每個學生們的性格提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課題作業布置,亦可以對同一問題,進行不同形式的回答。這不僅豐富了課程作業的內容,還創新了小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通過多元化的訓練,還能夠促進特長的發展,提高學習的興趣。例如在《題西林壁》的學習中,喜歡音樂的小學生可以尋找相關中國風的音樂進行伴奏閱讀,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將詩詞中的描述意境用畫筆描繪出來,喜歡書法的同學,可以將詩詞以文墨的形式呈交上來。這些提交作業形式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習習慣,創新了學習方法。
(三)利用好互聯網教學技術,布置互動作業
利用互聯網建立小學語文教學平臺,能夠讓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完成與評價中。比如,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的字、詞、句的教學設計一個問答小游戲,利用教學平臺,讓學生在課后參與到競技游戲中,從而實現課下在教師的帶領下全班同學一起完成課后作業。
三、結語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秉承適量、開放、靈活的原則進行,運用趣味性游戲設計、多元化作業設計、計算機互聯網設計等策略進行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設計水平,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更好地拓展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學數學 課堂教學 創設課堂 情境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數學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時中學數學相對其它學科來說較為復雜和單調,有部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這就給教師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增添了難度。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也就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研究的對象。
新的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數學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在倡導主動學習的今天,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其創造性。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捷洛夫說過:“創造想象的最大創造永遠產生于情感之中。”就常規教學而言,吸引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關鍵是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而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創設課堂情景。原因如下:
從認識論來看,依靠直接感知可以獲得某些客觀事物的認識,但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特性及性質卻不是單靠直接感知就能認識到的,必須通過思維方能認識它們,尤其對一些抽象事物的認識更是如此。教學中,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情景,營造一種氛圍,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和動態化,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并產生聯想,在思維的過程中獲得對事物的本質認識,這樣無疑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從現代教學論的觀點來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教師的教只是學生學習的,這種只有通過學生的內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恰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透過情景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并促進智能的發展。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各種感受都能充分地調動起來,無疑會使課堂教學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的目標。
那么創設怎樣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積極探索:
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悟”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數學知識放到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中,在聯系溝通中訓練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體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原來是那么貼近生活,那么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我在教學七年級的教材中《從不同方向看》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多媒體顯示古詩欣賞:宋代詩人蘇軾名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眴栴}1:你能說說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蘊含的數學道理嗎?(此時,學生爭先恐后想說出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思維活躍)設計意圖:營造數學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欣賞古詩,學會用數學原理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额}西林壁》這首古詩學生非常熟悉,剛一展現,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欣賞這首古詩,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既挖掘了數學內涵,又體現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我在教學兩圓的公切線時,用課件出示自行車實物圖,觀察自行車的兩輪與地面,花盤、飛輪與鏈條的關系。通過實際問題研究,學生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經常用到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2.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玩”數學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能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蘊含其中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就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玩中學習,在樂中思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節,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這一節的內容講完很容易,但要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就比較困難了。所以我采用了一位前輩傳授的“絕招”:先介紹了數學家歐拉發明坐標系的過程:他躺在床上靜靜地思考如何確定事物的位置時,突然發現一只蒼蠅粘在了蜘蛛網上,蜘蛛迅速爬過去把它捉住。歐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樣用網格來確定事物的位置??!”從而引入正題――怎樣用網格來表示位置。這時學生的興致就調動起來了。結果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高興,不但達到了講授知識的目的,而且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了解了數學史的知識。
3.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思”數學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疑問是觸發學生求知激情,形成良好心境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通常采用的程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自覺引導法都是設計疑問的極好方式,同時剖析錯例也不乏設計疑問的作用。在學生學完“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之后,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課本上通過用作圖的方法說明了“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在什么情況下全等,在什么情況下不全等呢?這一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尋找答案。
在數學課中,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數學很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為數學課設置既引入入勝,又能啟迪思維的問題情境是每個數學教師要進行思考的課題。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節時,我設置了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真正經歷模型化的過程,設置“花邊有多寬”,“梯子的底端滑動多少米”等問題,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關概念,并從中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對于具體問題情境的選擇,既要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關注數學本身的要求,讓學生體會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數內部發展和實際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
4.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做”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過于強調結論,只能使學生單純地模仿和機械地記憶;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則能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物的態度,科學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我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定理時,首先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長度分別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來進行動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將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著我提出下列問題:(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幾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幾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試比較兩根短棒長度之和與長棒長度的關系;(3)通過上述操作,請猜想三角形中任意兩邊長度之和與第三邊長度之間存在什么關系;(4)試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你的猜想并證明。又如,我在教學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時,先讓學生做一個任意ABC的模型(各頂點能活動),再分別作出∠BAC的平分線,AF、BC邊上的中線AE,高線AD,此時三條線段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然后由學生自己移動A點,觀察AD、AE、AF的變化規律。學生發現:當AB=AC時,D、E、F三點重合,從而AD、AE、AF三線重合,這一情境的創設直觀明了,學生印象深刻。
5.創設嘗誤情境,讓學生“評”數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不夠,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教師應當就這種情況創設嘗誤情境,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錯誤的認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方法的掌握,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我在教學單項式乘以單項式時,提出探究問題:如何計算2a2•3a3。我在巡回檢查時發現學生出現了兩種答案,一種是2a2•3a3=6a5,一種是2a2•3a3=6a6。兩種答案究竟誰正誰誤?這時學生的探究欲望被喚醒,紛紛猜測、討論,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點與當前的課題間的認知沖突,為學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我在教學八年級《認識概率》時,舉了一個案例:拋擲一枚均勻的硬幣2次,小明認為:“總共有3種可能的情形,出現2個正面、2個反面和一正一反,它們是等可能的,概率都是1/3。”以往學生由于對于概率這一概念認識不清,在計算隨機事件的概率時常會發生錯誤。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發現錯誤,并得出正確結論。學生在這種自評自改的情境下得出的結果,比教師的灌輸要有效得多。
6.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這就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以致用。教師在教學知識的同時,應為學生創造運用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數學,靈活運用數學的目的。
如,學習“勾股定理”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實際問題:“如圖,一個高18m,周長5m的圓柱形水塔,現制造一個螺旋形登梯,為了減小坡度,要求登梯繞塔環繞一周半到達頂端,問登梯至少多長?”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學生由于空間想象能力不足,在理解題意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拿一張白紙動手操作,學生一定會發現其中的奧妙,從而順利解決這個實際問題。
又如教“認識概率”時,在學生對概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概率的認識,可以設計這樣一道實踐練習題:“要過六一兒童節了,小明要為班里的同學準備一個摸獎游戲,設有三個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概率為1/8,二等獎概率為1/4,三等獎概率為1/2。請問班上的同學有多大的機會摸中獎?”在這樣的實際運用中,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創造意識和策略意識會有所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有方法,教無定法”。創設問題情境對各科學習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對數學這樣一門極具邏輯思維的學科。它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自然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師生“合作學習”,這符合今天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當然,要設計得更好,教師僅僅停留在對教科書的挖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主動的創造才是情境的最終源泉。因此,教師應廣泛涉獵各門學科,具有廣闊的視野,同時也應關注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尋求優秀的教學情境。
參考文獻:
[1]徐杰,王麗麗.數學教學創設情境的認識與實踐.中學數學教育,2006,(1),(2).
[2]顧泠沉等.面向2l世紀數學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鄔云德.“走向開放式教學”的教學設計.數學教學研究,2002.6.
[4]臧洪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幾種現象.數學通報,2007.8.
[5]王俊杰.數學課上如何創設教學情景.教育學刊,2008,VOL2,(1).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 情境教學 語文教育
一、引言
隨著近幾年語文教學不斷深入的改革,素質教育的落實和新課程標準制定,教育教學方法也不斷更新,語文教學進入新的時代,但也有不少問題。如:老師們感覺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不同類型的教學中,最難的就是古詩文教學。在課堂上的介紹背景、解釋字詞從教師們的角度看占用了很多的時間,并使整節課索然無味、支離破碎。小學生的閱歷相對較少,所以很難引領孩子走入并感受意境。
二、情景教學的理論研究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自上世紀末起,在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倡導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悄然出現。皮亞杰認為,兒童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面世界的知識,是在與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以此發展自身認知結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創設以學習者為主的認為情境、學習情境,會話、協作和意義建構。主張利用協作、會話和情境等學習環境的要素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最終建構學生知識意境。而作為建構主義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創設非常重要,建構主義主張批評傳統教學使學習被動情境化的做法,而關心學習環境的設計,倡導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學習,指出學生借助教師的幫助實現智力和認知及情感的發展,只有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才能做到。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進入教學這三種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都是通過創設情境來開展的,教師可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增強建構知識的能力。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情境的創設必須能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進行建構,并把情境創設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
(二)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是當前在西方備受推崇的學習理論,它產生于 20 世紀 80 年代后。布倫特·威爾遜和卡倫·馬德森·邁爾斯在《理論與實踐中的情境認知》一書中,從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角度出發,批判了傳統教育中僅僅關注有意識的推理和思考的認知,忽視了文化和物理背景認知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識并不是內部心理的表征,而是個人和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聯系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應該將學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會的情境脈絡中,從而將認知的研究重點從關注人轉向關注人和環境。
(三)杜威的現代教學理論
20 世紀美國教育哲學家、心理學家杜威在實用主義和經驗自然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確立了自己的教育哲學命題和現代教學理論。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杜威認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把他的這一觀點移植到教學實踐中,這個過程就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
三、情境教學的原則
(一)統一原則
無意識與意識的統一以及非智力與智力的統一都是實現情境教學的必要條件,具體來講就是一種輕松與精神集中并存的狀態。補充有意識和無意識調節,補充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調節。這種人類普遍的認知規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著眼于培養學生鉆和研刻苦精神,又要使使學生思維集中,還要充分調動其興趣、情感、動機、無意識潛能、愿望等能對智力有所促進的活動。
(二)自發自主原則
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學生,并且老師應該與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情境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基本保證。自主自發原則更注重是師生間相互信任。教師必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輔導學生完成課業,學習知識技能。從實際角度出發,從而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積極、快樂。
(三)愉悅輕松體驗原則
人的行為效率與心理的激奮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老師開展教學要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并在學習古詩詞的意境時感受到快樂,而不是增加一個負擔。
四、低齡段古詩詞情景教學的策略研究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相結合拓展情境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在小學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效率。它有著內容豐富、形象直觀、信息容量大、動態呈現等特點,與學科教學能夠密切聯系上下相承,并且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結構類型又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 “大力的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的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的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痹凇缎W語文課程標準》這么指出。
在對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進行學習時,開課時就選擇明快的詩歌與樂曲,讓學生邊閉上眼睛去自由想象,邊聽著古箏曲配樂吟誦出詩歌。學生能在詩歌與音樂渲染創設的美麗氛圍中,感受有水、有山、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飛流而下的美好景象,入境入情的隨詩人去領略兩岸風光,從而開始體會詩人的創作意境。又如在學習《題西林壁》時,學生伴隨著空靈、靜雅的古箏曲,不知不覺的走進閑雅幽靜的寺院,感受到詩人寧靜淡泊、寄情山水的隱逸情環。音樂烘托了氣氛,很好的詮釋了古詩。
(二)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真情品讀
“詩以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國維這么說過。與文本對話,反復吟誦。所謂的意境就是境界,每首詩歌都有一種著力表現的意境,詩歌的生命、詩歌的靈魂就是意境。品讀詩歌的根本就是入境?!敖處煹恼Z言要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光彩?!崩仙徇@么說過。啟發想象,激情導讀。語言描繪與直觀手段在結合情境教學中十分重要。在學生的學習認知活動中,詩詞的情境常常伴隨著教師教學中的語言描繪一同出現有,其導向作用十分明顯。因為感知的效應,情境在語言描繪下更加鮮明,強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引領自己踏入詩詞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得課堂充滿激情。
《贈汪倫》是李白的一首送別作。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深千尺”與 “送我情” 相照應,詩人將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來作比喻,讓學生在此時此景下感到離別的痛苦難分、凄涼難舍,并感受到踏歌來送的人情味。很多的詩句從委婉、含蓄的詩句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要靠我們認真品讀。學生邊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邊想象農人勞作的艱辛情景,聯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背鲎悦鞒谥t的《石灰吟》,讓我們從詩句中感悟到作者通過詠石灰來表達自己崇高的人格和磊落的襟懷。表達自己要不惜犧牲、堅守清白、不怕艱難,和石灰一樣,在艱苦中磨練的不平凡抱負,并隨時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是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活動拓展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進入詩詞的情境。角色扮演是指結合教材的內容,運用戲劇表演方法,讓學生以角色表演來融入情境,暫時置身古詩詞所營造的情境中。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是否參與。具體上由教師指導學生來分別扮演古詩詞中的角色,從而使學生更貼切的進入古詩詞的意境。學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自主的調換成詩詞中相應人物的心理位置,體驗不同的所聞、所見、所感,使文字迅速形成表象,從而更快地進行理解教材內容。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駕馭文本的人,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多的調動。
在學生外出活動中時,如看到有人垂釣,教師問:“咱們學過哪些詩句與眼前情境相似?”學生們可能聯想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鲎粤谠摹督?。春天的時候,看到枝繁葉茂,可能會想起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背鲎再R知章的《詠柳》。看見夜色中農民扛著鋤頭歸來,可能想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背鲎岳罴澋摹朵z禾》,走進大自然時,古詩詞背誦通過親臨情境的記憶效果是最好的,逐步的理解詩人心理,并且能縮短了實際生活與古詩詞的距離。
五、結語
將情境教學引入小學古詩詞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欲望,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對話的進程中來,一起探索、一起發現、一起分享,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游,將融合在古詩詞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資源。
【參考文獻】
[1]黃克斌,彭文輝. 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心理淺析[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09) .
[2]王振江. 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方式初探[J]. 成才之路,2007(17) .
[3]撒后余,江濤. 現代教育中的電腦美術與傳統繪畫之比較[J]. 滁州學院學報,2008(05) .
[4]王雪梅. 從認知情感角度解析網絡外語教學環境下的意義學習[J]. 電化教育研究,2006(09) .
[5]高小惠. 網絡學習技能訓練系統的構建與應用[J]. 電子商務,2010(05) .
[6]彭偉強,周少華. 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寫作問題與對策[J].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2) .
[7]袁立敏,王諾. 《網絡教育應用》網絡課程的設計[J]. 硅谷,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