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21:32: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世界經濟貿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將更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一方面對中國產品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卻高筑貿易的技術壁壘,試圖以苛刻的技術標準來限制中國產品出口,環保標準就是其中嚴厲的措施之一。環境與貿易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如果統一起來,發展環境貿易,卻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1.“環境標準”可以成為出口競爭力的要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產品的價格、質量和技術含量作為出口競爭力的要素,很少考慮其它標準。隨著環境保護問題的全球化趨勢,進出口產品的環保標準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熱點。發達國家一方面不惜投入巨資發展環保產品,實施補貼政策;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法規、環境標志、綠色標準等制度,為其產品樹立良好的形象。這些政策和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將產品的“環保標準”作為競爭力要素,在我國可以產生兩方面的優勢:其一,環保產品兼有帶動高新技術發展和促進企業改革的雙重特點。它針對有關企業技術水平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低等問題,目標明確地要求企業從解決環保問題入手,促使產品生產向技術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盡可能少、經濟效益好等方面改進,使環保產品的生產成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切入點;其二,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產品在價格方面的優勢,避免所謂“低價傾銷”或政府補貼之類的無端刁難。按照世界貿易組織修改后的國際補貼與反補貼規則,環保產品的這類補貼屬于不可申訴的補貼范圍。因此,我國既可以名正言順地對環保產品提供專項補貼、低息貸款,又可以進一步發揮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大大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我們可以通過“以內需促外貿”的途徑,大力發展環保產品,促使出口產品符合環保標準。要消除那種“產品不外銷就不能促進外貿發展”的錯誤觀念,要讓企業家明晰“綠色壁壘”問題,辨識高增長中的潛在危機和巨大的內需市場的關系,引導我國企業開發比較綠色環保產品,迎接WTO挑戰。據世界銀行1997年一份報告說,中國每年空氣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就相當于GDP的8%,也就是說基本抵消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成就。為此,我國在21世紀初計劃的環保總投資將超過5000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外國企業必將以中國“入世”為契機大舉進入,我國企業如果無動于衷,就會坐失發展的良機。
2.以基地帶動環保產業發展
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貿易叫做環境貿易,主要包括環保產品和服務的貿易,以及環保領域內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現在,國際上的環境貿易額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其中多半為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所占有,連東南亞國家也達到500多億美元,而我國每年僅有0.2億美元的環保產品出口,發展差距相當大。中國加入WTO后,如果不大力發展環境貿易,在這方面的出口差距不僅要拉大,而且國內環保市場還要被發達國家占領。
發展環境貿易的核心是發展環保產業,就產品而言,它可以獨立形成多種符合環保標準以及環境要求的產品類別和體系。在產業發展上,它仍然要依托在其它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它產業已經形成的技術、人才和資金,進而形成自己的產品、營銷和服務。正因為如此,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不惜投入巨資,率先以高科技為動力發展環保產業,亞洲的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也競相大量投資環保產業,并優先加以扶植。我國的環保產業近幾年來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長,產業實體已有8000多家,但是年產值卻不到40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鄉鎮和私營企業所占的比重很大,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藝技術落后,產品和工程質量不高,難以大規模地形成系統的技術和產品體系。當務之急,一是要努力尋找主導項目,引進高科技內容,以科技為動力、以項目為紐帶、建立產業集團,盡快地形成產品系列和工業體系,實現規模經營。二是要積極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轉產、改制,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和龍頭作用,以此來實行對環保產業的政策扶持,增加投資、降低成本。只有這樣,我國的環保產業才能實現由粗放式向集約化方式的轉變,真正獲得大發展。
發展環保產業的關鍵是找準并確定主導項目后,再根據市場條件建立環境貿易基地,以便進一步實現集約化經營,向國內外推進環境貿易。環境貿易基地應具有帶動周邊經濟、輻射國內外市場的功能,它是在原有外經貿發達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如果沒有產品市場,環境貿易便無法開展。環境貿易基地可以相對集中一些工業實體,形成環保產業的核心內容,有利于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生產環保產品。同時,環境貿易基地也有利于吸引和集中眾多的優秀人才,有利于直接對外招商引資,有利于國家實行扶持政策,有利于通過市場大規模地籌措資金??傊?,能夠集中許多有利條件的環境貿易基地,必然會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放大效應,為環境貿易創造大發展的良機。
二、以“多極化”遏制國際金融霸權
1.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是為了實施金融霸權
所謂金融霸權,就是一個國家或集團利用其業已建立起來的霸權地位,通過強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開別國金融市場,進而利用其貨幣的特權地位、攻擊性的金融投機和國際資本流動來剝削其它國家,干擾乃至控制其經濟。美國利用美元霸權、投機資本、衍生金融工具、政治霸權以及高科技力量,已經確立了金融霸權地位,實現了對其它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在中國加入WTO問題上,美國一直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目的就是有利于實施其金融霸權。分析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我們就能避其鋒芒、指其要害,采取積極進取的對策。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約有3750億美元在美境外流通,使美國每年約獲益150億美元,占其GDP的0.2%。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卻不必對等地或干脆不負責任地償還它們。美國可以通過美元貶值,既減輕外債負擔,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當美國出現經常賬戶逆差時,可以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它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出現金融危機時,美國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變化把部分損失轉移到世界各地。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大量輸出流動資本,通過投機性的運作,利用金融自由化在國際間追逐高額利潤。他們利用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良好環境,以金融自由化為契機,大舉進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和房地產之類的市場,造成配套本幣的貶值,誘使本幣升值,造成進入國經常帳戶的逆差。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便帶著豐厚的利潤大量抽逃資本,卻給東道國造成短期內無法彌補的資金真空,導致貨幣過度貶值而出現金融危機。
國際游資的投機性運作制造了這樣一種“金融怪圈”:游資利用金融自由化無序地流入一個國家,破壞了其原有的資金平衡,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為抑制通貨膨脹,該國就必須提高利率,而高利率又進一步使國際投機資本趨之若騖。為了擺脫這種惡性循環,這些國家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并且要接受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苛刻條件。我們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已經看到這種活生生的事實,由發達國家制造的這種“金融怪圈”,不但為他們攫取了大量利潤,而且使3000多億美元的外資由東南亞轉向美國。它促進了美國的經濟增長,卻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金融危機。
發達國家還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作為攻擊對象,以利于他們進一步實施金融霸權。從國際貿易初期的“海琴業務”,到現在一系列的金融衍生方式,活躍在金融市場上的這類游戲規則都是發達國家利用金融霸權地位制定的,這些規則旨在加強發達國家的金融霸權地位,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往往是短期內的虛假繁榮。當他們利用游戲規則捅破自己吹起的經濟泡沫后,不但掠取驚人的利潤,制造了金融動蕩,而且乘人之危,以低價收購危機國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
2.運用“多極化”來遏止“金融自由化”
金融霸權國要達到金融侵略和剝削的目的,必須掌握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擁有巨額的國際投機資本;二是利用金融市場自由化;三是操縱金融游戲規則。中國加入WTO后,絕不能像“入世”前那樣被動性地只能執行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而應該積極參與制定或修改有關規則。常言道:“他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根據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多極化”格局和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制定以下有利于主動進攻的對策:
(1)以“多極平衡體系”化解“以霸權掠取比較利益”的傾向。當今世界存在著“三區三對成三角”的戰略格局。所謂“三區”,就是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大東亞的經濟發展區域;所謂“三對”,就是每兩個經濟發展區域組成相互作用的一對;一對是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東亞構成環太平洋的合作,即亞太經合組織(APEC);一對是NAFTA與EU構成跨大西洋的合作,即擬議中的大西洋自由貿易區;一對是歐盟與東亞構建跨印度洋的亞歐合作,正在通過一年一度的亞歐會議來實現這個目標。以每對為一條邊(或稱一條經濟鏈),就形成了全球性的國際經貿“大三角”。在這個大三角體系中,處于一極的美國,正憑借其霸權地位向各國推行其金融霸權,從不對稱的局部發展中攫取較多的利益;處于另一極的歐盟,則通過加強歐洲聯合的努力與美國抗衡;中國處于東亞這個經濟高增長的第三極中,一方面受到來自美國金融霸權的壓力,另一方面卻受到歐盟對亞洲新戰略的鼓舞,歐盟在《走向亞洲新戰略》的政策中明確地強調:要發展雙邊和多邊關系,加強投資與金融方面的經濟合作,并特別強調與中國發展全面的合作關系。歐元和日元已經對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戰。日本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但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卻經常被一些變數攪得升降不定;歐元啟動以來持續疲軟,歐洲央行可能會繼續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卻強調維持聯邦基準利率不變,致使歐、美利率調整的趨勢不同,有利于維持美元走強而使歐元失寵。很顯然,歐元、日元必將與美元長期地抗衡下去,其結果必然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而產生一種平衡關系。我們只要注意把握機遇,適時適量地利用這種抗衡關系,就可以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和技術合作,增加吸收外資、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化解那種“以霸權掠取比較利益”的金融霸權傾向。
(2)以“極坐標的市場體系”撥轉開放金融市場的單方指向。東南亞金融危機表明:陷入危機的國家基本上都存在著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而這些國家卻將其出口導向戰略定位于以矛盾因素構成的直角坐標系中。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由矛盾要素構成的金融市場最容易遭受國際金融投機的攻擊,進而被扭曲并陷入金融動蕩的怪圈。
我國的金融結構也存在著矛盾問題,現在,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入世”的條件,在處理好現有矛盾的同時如何對外經貿發展進行戰略定位呢?我國應拋開那種以矛盾因素建立直角坐標系的定位法,可以用原點與一條射線構成的“極坐標”來定位。這就是以我國為原點,以中國大市場對外吸引力為“輻射線”,并具體地表現為進出口貿易鏈,形成外經貿的“三圈鏈環”市場來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場。
“三圈鏈環”只是從地理位置上對我國外經貿活動的形象描述,它的內圈是由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組成的大中華經濟圈;中圈是包括我國在內的東亞經濟圈;外圈則是中國與歐、美等國家組成的貿易鏈。
以極坐標體系建立的“三圈鏈環”是一種全方位開放的市場關系,其側重點在貿易,注重以開放的貿易市場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場。在貿易方面,三圈上的國家毫無差別;但在金融方面,三圈上的國家卻內外有別。同屬于中國經濟圈的內圈,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和地區,而香港又是貿易和金融開放度最大的地區。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完全可以通過互相學習來完善自己的金融市場;在中圈上,東亞的一些國家已經飽嘗了金融霸權的苦果,也教會了人們如何認識金融霸權和防范金融風險,所以,將東亞列為金融市場開放的中圈,更有利于我國吸取如何開放金融市場的教訓和經驗;對于外圈來說,極坐標賦予的貿易待遇和內圈是等同的,但對于金融市場的開放度應該有所差別,因為,內圈在國家上是統一的,而外圈上不僅存在著的差異,還存在著金融霸權。除了警惕之外,對于外圈上的國家也要區別對待,我們要珍視同歐盟的金融關系,要進一步發展同俄羅斯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同時要謹慎地與美國發展金融關系,從中吸收對我國經濟發展有益的東西。
我們將貿易與金融分開,強調以開放的貿易市場取代開放的金融市場,道理很清楚:首先,WTO是一個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將貿易與金融分開而側重于貿易關系,是無可厚非的;其次,中國注意到貿易與金融的相互關系,已經讓中國香港極大地開放金融市場,并且正在有選擇地在沿海和內地逐步開放金融領域,說明正在正確而穩妥地運作金融市場,為發展中國經濟積累經驗,進一步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謹慎地開放金融市場,并理直氣壯地要求修改一些金融游戲規則,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單方面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指責,都是站不住腳的。
三、以“技術貿易服務”為重心取代“金融自由化”傾向
金融與貿易原是兩個概念,發達國家為了借貿易之名打開一國的金融市場,便將金融的服務行為納入貿易領域,稱之為“服務貿易”。他們對傳統服務業并不感興趣,只專注于金融、保險、通訊、信息等新興服務業,尤其關注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企圖在中國缺少競爭力的情況下占領我們的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貿易的有關性質和特征與服務貿易不完全相同,技術貿易能夠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創造要素稟賦,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們可以開誠布公地闡明技術貿易作為服務貿易重心的“雙贏”意義,制約和取代“金融自由化”。
1.技術貿易及其服務就是重要的服務貿易
美國是當今服務業最發達的國家,它在許多服務行業中,特別是在高技術服務行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美國卻將其中容易被我國吸收和替代的高技術稱為“敏感技術”,千方百計地加以限制,連商業衛星發射這類合作性的服務也受到種種刁難。說來說去,美國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旨在強調其中的“金融服務自由化”,而限制高技術服務自由化。這種失之偏頗的做法,到頭來也限制了美國自己的經貿發展。據統計,美國企業因技術出口管制每年要喪失幾十億美元的對華出口額,在這些技術出口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技術服務,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貿易所創造的價值大大地超過了技術產品的壟斷價值。在這方面美國的波音飛機公司已經嘗到了甜頭,為了與歐洲的“空中客車”競爭,波音公司在我國的天津和廈門建立了飛機修理等服務業,贏得了巨大的商譽和經濟效益。但是,美國國會中一些人卻仍持冷戰思維,他們需要的是金融霸權,迄今為止,美國從總體上仍沒有取消對華技術貿易中的限制性立法,它所推行的只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技術封閉化、神秘化正在消失,技術外溢和彌補技術差距的時間正在縮短。雖然美國有很多技術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但類似的技術同樣可以在其它國家出現,就某一項高技術而言,歐盟、日本、俄羅斯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可能超過美國,美國一次又一次地將技術貿易的機會讓給其它國家,有朝一日美國一定會醒悟過來:技術貿易就包含著重要的服務貿易。
2.發展技術貿易的中介服務,真正實現“雙贏”
有關學者運用統計資料作出比較研究后指出:我國在利用FDA(外國直接投資)中,付出的市場代價是巨大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效果顯然不盡如人意?,F實與初衷的差距非常大,我們必須對“以市場換技術”這個引資的戰略重新進行審視。通過對利用外資和技術引進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得出的主觀原因大致有:投資方與引資方動因差異,技術轉讓與技術消化、吸收的差異等等;客觀原因大致有:引進技術不合理,我國企業與外國投資公司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我國技術引進的社會、經濟、技術的配套系統不完善,利用外資與技術的政策環境亟待改善等等。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就在于進行技術貿易時缺乏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服務措施。
完善技術貿易中的服務措施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大力發展這方面的中介組織,其功能包括:為外商投資提供市場以及生產環境等信息,為技術貿易提供項目投資分析以及經濟效益評估,為引進技術提供法律、法規、政策咨詢服務,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幫助雙方彌合文化差異等等,以縮小投資與引資的主客觀差距,促進技術的迅速轉化和消化。
次貸危機爆發最初本屬美國境內的問題,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資本市場緊密相連,當房貸與金融商品捆綁在一起,成為資產抵押證券由全球金融機構認購時,一旦源頭次級房貸出現問題,效應就會往外蔓延。由于次級抵押貸款發放的高峰多在2(X)5年底和2以拓年,還貸或拖欠高峰則在2一3年后的2008年。今年以來,美國投資銀行和房地產貸款機構接二連三的出現問題。3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7月份,美國房貸兩大巨頭一房利美和房貸美股價暴跌,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9月份,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前五大投行中僅剩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美聯儲批準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總資產高達1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告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也宣布破產。截至9月底,美國金融機構的損失總計7600億美元。IMF預計,全球金融業由于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失將達1.4萬億美元。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播對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評論是“百年一遇”、“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還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
2.金融市場動蕩將進一步拖累實體經濟
受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的拖累,世界經濟正經歷著嚴重的下滑風險,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美國方面,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環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長2.8%轉為下降0.3%,其中消費下降3.1%,私人投資下降1.9%。9月份,美國制造業指數為43.5,為2001年ro月份以來最低,表明制造業萎縮加快。ro月份失業率升至6.5%,為14年來的最高水平,失業集中部門由建筑業、金融業向制造業和零售業擴散。在歐洲,歐元區經濟已經陷人衰退,ro月份經濟景氣指數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創歷史最高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由一19降至一24。日本第二季度GDP環比下降0.7%,9月份實際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雖然繼續承擔著世界經濟增長助推器的作用,但也顯現出后勁不足的趨勢,特別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會更加明顯。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 發展新趨勢 生態化 和諧化
一、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我國國際經濟貿易亦呈現出了更強的全球性與區域性,世界各國、國家內各地區聯系不斷加強,在國際經濟貿易自由化與區域化更為加劇的前提下,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新發展趨勢下的不協調問題不斷的增多,而目前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國際貿易自由化、區域化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秩序與協調,對于國際經濟貿易的生態與協調問題研究較少,筆者將以此為研究基礎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新方向進行論證。
二、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瓶頸
1.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不斷加速,我國的適應能力如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劇,其作為一個必須經歷的經濟過程,國際經濟貿易緊密聯系,國際經濟的微微變化都將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世界經濟總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價值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國際經濟貿易加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是否可以做出積極應對,是否可以緊隨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在全球經濟開放的大市場中,我國經濟貿易是否能積極、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技術和資金,并且達到優化配置?這均是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適應能力所要承受的。
2.區域化、貿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斷加強,我國內地經濟產業何去何從?
從1980年開始,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不斷地推動者貿易自由化,貿易全球化的對象不斷再擴大,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絕大部分經濟行業,均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貿易中。國際貿易的涵蓋范圍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貨物貿,發展到包含金融、服務、技術等在內的多種經濟貿易。貿易全球化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國內經濟和世界市場及國際交易緊密聯系起來,而我國內地的經濟行業,包括貨物貿易以及非貨物貿易的其他種類貿易經濟競爭力如何?能否在國際經濟貿易全球化不斷加強的趨勢之下,推動自身的加強(例如2012年——2013年我國光伏出現的困境以及歐盟對我國光伏產業設定的經濟壁壘)?這將會明顯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國際交易阻礙,使全球資源優化配置”與“保護國內經濟貿易”之間相互矛盾,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未來發展中,將勢必面對的問題。
國際經濟的全球化,勢必會產生國際經濟的區域化,由于國際貿易的不斷自由化,加強國家自身的國際經濟競爭實力,將在一定區域內的數個國家之間建立起相互合作與依存的貿易關系,如此的區域化設置,將會減少區域內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但是,在區域內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的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經濟行業亦會產生經濟貿易全球化下的經濟矛盾問題,(“最大限度地拆除國際交易阻礙,使全球資源優化配置”與“保護國內經濟貿易”之間相互矛盾)。
3.國際經濟貿易是否面臨可持續、生態化問題?
對于我國國際經濟貿易可否持續、能否生態化問題,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國際經濟貿易引發了極大的環境問題,這不僅僅是我國將要面對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均要面對的挑戰。世界經濟貿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斷加快,經濟發展不斷加速,但是隨著而來的,不僅是積極影響,其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資源的消耗、浪費嚴重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其次,雖然國際經濟貿易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仍然以勞動力、資本為主要貿易方式,價值與技術含量較低,而目前世界各國對于出口商品的種類以及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均開始向綠色方向跟進,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隨之而來的就是“綠色壁壘”,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在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懲罰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已經或者是早已面臨著可持續與生態化問題。
三、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新趨勢與新挑戰
為了積極應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面臨的新趨勢,良好的解決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與生態化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做出完善:
1.積極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強我國國際貿易行業的比較優勢,達到進出口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結合國際經濟區域化的優勢,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實現國內經濟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擴展貿易空間,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2.完善我國國際經濟貿易法律體系,加強國際貿易的法律保護。我國應當積極制定相應的國際經濟貿易法制政策,維護我國正當的國際貿易權利,防止那些利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權和解釋權損害我國正當國際經濟貿易利益的貿易伙伴國。
3.正確尋求我國國際經濟貿易與環境保護以及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平衡點。在完善產業機構與“綠色”貿易立法的同時,積極發展與貿易有關的多項環境服務,如環境咨詢、環境評價等等服務,同時提高企業的環境技術認定標準意識,以促進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化、生態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敏.國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商業研究,2008年總第370期
[2]付苗苗.淺析國際經濟與貿易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東方企業文化》,2012年第1期
長期以來就"如何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歷史教師。如何讓高三學生在積累了大量的歷史知識之后,面對新情景、新材料、新問題有一定的駕馭能力?在知識的遷移與材料問題之間找到一座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智慧橋梁?這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下面我以2013年廣東文綜歷史卷38題為例,談談教師在試題講評這個教學環節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1 教師對命題者命題立意的分析
首先,教師要明確命題者要考什么。從2013年廣東文綜歷史卷38題材料呈現的關鍵詞或相關材料所反映的時空內容展示中,我們可以確定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海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等主干知識是學生答題相關要點的思考范圍。
其次,教師要分析命題者的命題思路。史觀的運用在這個部分的分析很重要。它能從宏觀上發現命題者問題切入的角度以及考查的學科能力要求,從而指出解題思路。
第三,歷史學科在給學生以歷史啟示的教育功能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地方。作為高考試題的命制,一般都會把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巧妙地融入其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意圖。廣東2013年文綜歷史卷38題,給學生以這樣的啟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生產力的發展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國間經濟貿易關系的問題是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
2 教師講評試題的教學設計
首先,教師要確立糾偏策略的指導思想,即以學生的思維錯誤為講評重點;以科學規范的歷史思維導引為設計線索;以師生之間交流討論為活動方式;以簡潔明了的板書促進學生的規范表達;在評析中、遷移運用中建構歷史學科的思維。
其次,明確此題的解題思路:用全球史觀統領材料,抓住中心詞"世界經濟貿易關系",通過歐洲13、14世紀至19世紀在"世界經濟貿易關系"中地位的變化史實及對其變化原因的探究,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歷史邏輯思維能力,總結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第三,抓住學生思維障礙點進行重點分析:(1)由于相關歷史觀的認識與掌握不足從而導致基礎知識體系構建不夠全面以及重大歷史階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2)審題不到位;(3)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較弱;(4)答題規范性欠缺。
第四,制定教師糾偏策略:(1)加強史觀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運用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認識歷史的方法,建構質量更高、結構更強的知識體系。(2)加強審題訓練。注意提示語,如"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等;抓中心詞,提限定語,明確答項語。(3)提高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與歸納的能力。強調忠實于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必須遵循的一大原則。(4)答題規范性指導。答案的展現要體現歷史味,即必須有史實支撐。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等基本的答題方法和原則。
3 典題答題剖析過程
2013廣東文綜歷史卷38題,第(1)問"根據材料,13到18世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居優勢地位的是哪個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處境開始改善的主要原因。"第一小問【考點】 :與歷史相關的地理知識?!舅季S過程】:"根據材料"回答,從材料中找答案即可,由材料"歐洲的經濟總量遠遠無法與亞洲的中國、印度相比"可知答案是"亞洲"?!舅季S障礙分析】:學生若回答在"中國、印度"。究其原因是審題不到位,題目要求回答的是"地區"而非"國家"。第二小問【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思維過程】:要求根據所學知識,也就是不能從材料中找答案,要從課本知識找答案,注意"分析"即要求從16世紀的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回答問題,卷面表述時要注意答題規范性,做好要點化和序號化?!舅季S障礙分析】:學生要點答不全或張冠李戴的答案,原因是對16世紀的歐洲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沒有牢固掌握?!緟⒖即鸢浮浚海?)地區:亞洲。原因: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得到大量的貴金屬,并在國家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6分)
第(2)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與18世紀相比,19世紀歐洲和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政治、經濟原因。"第一小問【考點】: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較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思維過程】:歷史過程的"變化",必須要把前后知識進行比較,用"從……到……"的模式表述?!舅季S障礙分析】:學生"變化"回答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審題和閱讀材料不到位;知識儲備不足;答題規范訓練不到位。也會造成答案不全面或判斷失誤,如只講歐洲或只講中國的變化。第二小問【考點】:工業革命、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海禁"政策 ?!舅季S過程】:分析政治、經濟原因需要從19世紀的歐洲和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組織答案?!舅季S障礙分析】:如果學生對19世紀的中西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沒有牢固掌握,答案就會出現要點答不全或張冠李戴的現象。若答題卷面表述不清,主要是規范性做的不好,沒有分中國和歐洲兩個部分,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進行解答?!緟⒖即鸢浮浚海?)歐洲上升;中國下降。(2分)原因:歐洲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2分)進行工業革命;對外殖民擴張;充分利用既有的經濟貿易體系;(3分)中國仍堅持封建專制統治;(2分)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一、國際金融危機帶來新一輪世界經濟調整
金融危機將迎來一輪世界經濟的重大調整,世界經濟可能將經歷3-5年的調整期,在此期間世界經濟貿易難以迅速恢復繁榮;如果不發生第二波、第三波金融海嘯的話,世界經濟貿易可能進入一個較低速增長期。
(一)世界經濟將經歷重大調整
綜合各方面分析,世界實體經濟將在以下方面出現重大調整:一是美國過度借貸和超前消費的模式會出現局部調整,家庭儲蓄率上升,私人消費會受到一定影響二是美、歐等發達國家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會更加重視實體經濟,在再制造業化方面做出種種努力,世界制造業競爭將更加激烈;三是由于全球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去產能化會持續較長時間,一些行業的大洗牌、大重組在所難免;四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在局部范圍內經歷一些調整;五是受美歐日經濟低迷的影響,盡管世界貿易投資自由落體式墜落接近尾聲,但未來3-5年難以恢復以前的高速增長,將進入一個較低速增長期;六是東亞等出口依存度較高的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將會致力于擴大內需、鼓勵私人消費,將為本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創造新的需求空間;七是未來國際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跨國公司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大,為了創造新的利潤空間,生產和服務全球化進程將進一步推進,全球產業鏈的優化重組步伐還會進一步加快;八是綠色經濟正在成為世界經濟新亮點,將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
(二)世界經濟重大調整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這與以下幾個方面重要原因有關:一是二戰后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導,已經形成了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產業鏈,國際分工日益變成部門內分工、產品內分工,要徹底改變這種分工格局將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這是誰也不愿意的,美歐“再制造業化”的努力也同樣改變不了大的格局;二是戰后形成的國際經濟金融體制雖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國際協調上仍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多邊貿易體制總體上維持了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大勢,從危機以來的情況看這種勢頭不會發生根本逆轉;三是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及互聯網技術確實已經把當今的世界變成地球村,世界各國無論是在危機前還是危機中,都已經形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互利共贏關系,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利益攸關者,終結全球化總的看對誰都沒有好處。因此,危機中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經歷一些局部調整和挫折,但長期來看難以發生根本逆轉。戰后歷次經濟金融危機的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一旦危機過去經濟全球化進程就將重新啟動,世界經濟貿易的一些長期趨勢仍將保持下去。
二、后危機時代世界貿易的八個長期趨勢不會根本改變
具體就危機后世界貿易發展趨勢而言,它總體上是由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決定的,危機之后世界貿易向基本面回歸是必然的。綜觀戰后世界貿易的長期趨勢和特點,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世界貿易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作用不會改變,世界貿易的長期趨勢在以下八個方面不會根本改變:
一是部門內和產品內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不會改變。二戰后,伴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部門間的上下游產業垂直分工模式日益被部門內的水平分工所取代,部門內和產品內貿易也隨之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與此相伴隨的是投資品和中間品貿易比重不斷上升,在亞太地區中間品貿易比重占將近70%。面向全球市場的生產在各國生產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發達國家制造業面向全球市場的生產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超過一半以上。戰后幾次大的國際產業轉移,使制造業水平分工和部門內貿易鏈條從美、歐向日本、亞洲“四小龍”、“四小虎”、中國、中東歐國家以及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延伸,形成了各國制造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局面,成為拉動世界制成品貿易的主要動力。中國的加工貿易就是這種部門內分工的典型例子。
二是跨國投資與貿易融合互動的趨勢不會改變。戰后跨國直接投資從60年代開始迅速起步,到90年代大幅加快,2008年達到18694億美元,成為推動跨國貿易的重要動力。以外資占東道國資本形成總額比重來看,1980年全球平均僅為2.17%,到1990年升至4.2%,2000年最高時曾達22%,2003年降至7.47%,但2006年又升至11.83%??鐕顿Y帶動的不僅是資金,還伴隨著大規模的技術、知識、人員和管理模式的跨國轉移,形成了跨國投資與貿易的良性互動。
三是跨國公司的公司內貿易主導地位不會改變。戰后,以跨國公司為主導形成了全球生產網絡,公司內貿易不斷擴展,已經形成了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據聯合國跨國公司數據,200
7年全球跨國公司總數達78817家,共有海外分支機構794894家,在全球貿易、投資、研發中占有日益重要的支配地位,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超過70%。據OECD統計,其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有近1/2由跨國公司內部及其相互間的商品貿易構成;據美國商務部數據,美國母子公司之間的貿易占美進出口總額的近40%。波音飛機在全球100多個國家設有生產外包基地,30%多零部件在國外加工生產;在IT領域,公司內貿易所占比重更為驚人,如戴爾公司計算機90%以上零部件在中國生產,半導體行業80%以上的組裝工作在國外完成;美國轎車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應。
四是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會根本改變。戰后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歷史一再證明,危機期間各種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都會抬頭甚至貿易摩擦空前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阻力,貿易自由化步伐會暫時停頓甚至局部倒退;但危機一旦過去,經濟全球化進程就會再次啟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也會走上新的里程。1929-1933年的大蕭條和二戰期間貿易保護的巨大代價給了各國以深刻的教訓,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貿易保護損人損已,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這是戰后多邊貿易體系總體上得以生存并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原因。這次百年一遇的危機影響可能將超過戰后歷次危機,形形的保護主義在危機期間會不斷冒出來,局部貿易戰不能完全排除。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還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理性地掀起全面的貿易戰,世界多邊貿易體系陷入崩潰的可能性極小。同樣,危機過去之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航船也將重新啟程。
五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區域內貿易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區域一體化是與經濟全球化并行的兩大趨勢。目前區域內貿易已接近世界貿易的50%,其中東亞區域內貿易比重超過50%。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同樣也會對區域內貿易帶來關聯影響,但同時區域一體化也面臨新機遇:一是危機時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往往會遇到種種阻礙和壓力,各國推動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的動機反而會趨于加強,以達到規避外部危機沖擊、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的目的;二是危機時期穩定和恢復經濟成為共同的任務,區域內成員之間加強合作的矛盾和分歧會減少,有助于破解困擾區域合作的一些長期障礙;三是危機后為了尋求經濟持續繁榮的動力、防范外部沖擊,區域經濟合作會率先蓬勃發展。因此,此輪危機發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沒有停止,而且還呈現出許多新動向,東亞金融貨幣領域合作和拉美區域合作等都出現新的亮點。危機之后,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可能迎來新的,帶動區域內雙向貿易和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六是服務全球化推動服務貿易和外包加快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近十多年來,在現代化信息化基礎上服務業全球化蓬勃興起,已成為全球化的新興力量,帶動了服務業跨國投資、貿易和離岸外包的迅速發展。目前,服務業跨國投資占全球投資的近2/3,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升至20%,服務外包呈爆炸性增長,目前總規模已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離岸外包約占10%。金融危機短期內對服務業跨國投資和貿易也帶來一定影響,但基本情況明顯好于制造業。特別是由于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成本壓力顯著上升,其服務外包的意愿不僅沒有弱化,反而更進一步強化,服務外包業務仍保持發展勢頭,尤其是對中國市場的興趣進一步增加??梢灶A見,危機之后服務全球化肯定將加速發展,服務貿易、服務外包也將掀起新的。
七是科技全球化推動技術貿易和跨國轉移的趨勢不會改變。伴隨著科技革命和整體全球化步伐,技術和技術創新能力大規模地跨國界轉移,科技知識和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技術貿易和跨國合作不斷拓展,科技全球化成為重要新趨勢。在此趨勢下,各國能否通過開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成為決定該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技術創新的周期日益加快、技術系統復雜性日益增加、同行業之間的研發競爭日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跨越國界最大程度上利用全球技術、智力和研發資源,研發國際化水平迅速提升;同時,信息技術不僅使跨國研發活動成為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國研發的成本。因此,未來隨著全球技術進步和信息技術的更廣泛應用,科技全球化還將不斷向前推進。金融危機期間,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等新興貿易方式不跌反漲也說明了,信息技術未來應用空間仍然巨大,技術貿易和跨國轉移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八是全球整體產業鏈的分工、合作與貿易體系不會改變。目前,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全球化的推進,逐步形成了覆蓋生產服務全過程的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與貿易體系??鐕镜纳a和服務全過程供應鏈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加工制造是整體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其他6個環節都是在交易和服務環節,形成了“6+1”的完整鏈條??鐕驹谌蚍秶鷥葍灮渲觅Y源,聚集優勢生產要素,搭建了覆蓋全過程的產業鏈,特別是牢牢占據研發設計、市場營銷等高端環節,在國際分工中占據高端位置,占領了微笑曲線的制高點。跨國公司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也取得了巨大收益,局部的調整與優化重組在危機中不可避免,但整體生產服務網絡和供應鏈體系不會崩潰;更重要的是,各國都成為這種全球化鏈條的參與者,不同程度獲得了“全球化紅利”,誰都不愿意徹底放棄。因此,危機后全球整體產業鏈的分工、合作與貿易體系在優化重組之后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期,并成為帶動雙向貿易和投資復蘇與發展的源動力。
關鍵詞:國際貿易;利益沖突;經濟全球化
有利益往來就會有沖突存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貿易中,各參與國都會優先考慮本國利益,貿易爭端由此發生,國際貿易發展越是迅速,貿易爭端就越頻繁。在新時代形勢下,我國要根據貿易爭端具體特點,采取合理應對措施,才能確保我國在經濟貿易爭端中少受傷害。
一、經濟全球化的涵義及其現狀
1.何謂經濟全球化
在當今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相互聯系緊密,國家發展離不開與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溝通,世界經濟依然成為由不同國家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區域等界限日漸模糊,大家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就是普羅大眾約定俗成的經濟全球化概念。
2.經濟全球化的現狀
生產的全球化,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產品已經不再是單一由某個單位或者某個國家生產的,它的技術和制造分別由不同的兩個經濟體來完成。
貿易的全球化,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時代早已過去,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國經濟貿易的往來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金融的全球化,世界金融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同國家間的金融命脈與國際市場密不可分,互聯網的發展,使全球經濟的交流變得更加容易。
投資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資本輸出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發展中國家資本輸出在國際中的地位同樣不容小覷。
區域經濟合作變得越發重要,各種區域性的經濟合作組織迅猛發展,區域間的溝通和交流也變得更加頻繁。
3.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
經濟全球化即是各國經濟攜手共同發展,全球市場日趨統一,各國紛紛打開國門,歡迎其他國家的經濟注入,在世界經濟市場的基本準則下穩步發展。美蘇冷戰結束以后,市場經濟的形成,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二戰以后,世界各國致力于建立健全的全球統一的市場經濟規則,WTO的出現標志著全球市場經濟規則的基本形成。隨著WTO的成立和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貿易也得到了相對穩定良性發展。
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爭端的表現形式及其特點
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地區貿易保護主義的對抗使國際貿易爭端愈發激烈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經濟互動緊密,隨著發展腳步的加快,發生經濟摩擦的幾率隨之上升。經濟聯系越緊密,外來經濟技術的注入,與本國的經濟利益發生沖突,爭端由此開始。近年來,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發展迅速,長此以往,不僅對世界經濟起不到恢復作用,更嚴重者還會破壞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
許多國家內部經濟已經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失業率上升,影響社會安定,在這樣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與經濟全球化展開拉鋸,國際貿易爭端變得更加激烈。
2.國際貿易爭端的范圍正在不斷擴大
經濟的迅速發展,貿易結構的改變,國際貿易爭端已經不再局限于紡織品、汽車或信息技術方面,而是擴展到更多的行業,包括服務貿易領域、知識產權和投資等各方面。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濟的往來不再是單純依靠貨物的買賣,非物質業已成為國際貿易中不容小覷的部分,各國經濟不斷聯系,間接投資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爭端的領域也在隨著貿易的領域在不斷擴大。
3.國際貿易摩擦日漸頻繁
以我國為例,隨著經濟的發展,在2010年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經濟體,但是,同時也是國際貿易摩擦的“重災區”。發達國家不斷出臺針對我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政策,摩擦產品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加。例如:中國面臨的反傾銷調查、中美輪胎特保案、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中歐光伏產業貿易爭端等。
不光是我國,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在不斷上升,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也是由來已久。歐美之間貿易爭端同樣也是層出不窮,由此引發的制裁和反制裁斗爭也是越來越激烈,歐美轉基因食品的爭端和歐美關于牛肉的爭端也是轟動一時。
4.國際貿易爭端的主要內容發生轉變
最開始的國際貿易爭端主要集中在削減關稅壁壘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爭端開始轉變為拆除非關稅壁壘。
這是由于之前的經濟交流一直處于貿易自由化狀態,爭端也多出現在關稅壁壘方面,而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許多非經貿領域的接觸越來越多,致使國際貿易爭端的內容也在隨著變化。
5.國際貿易爭端的主體不再局限于發達國家之間
由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國際貿易往來多發生于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參與甚少,所以國家貿易爭端也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解決貿易爭端的規則也是由發達國家來決定。
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崛起,經濟實力日趨增強,在國際貿易中也有了一席之地,這種情形下發生國際貿易爭端,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和意見也變得更加重要。國際貿易主體的變換,國際貿易爭端的主體也不再是單由發達國家來決定了。
6.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國際貿易爭端無可避免
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比經濟水平處于劣勢,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勢必引發國際貿易中發生爭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對發達國家造成沖擊,發達國家同樣會加以防范,爭端由此而起。
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平衡同樣是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各國的經濟政策存在很大差異,國家貿易爭端無可避免。
7.國際貿易中反傾銷、保障措施等新措施不斷出現
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是在WTO的規則中允許的,也是維護公平競爭的有效手段,保障措施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實施的。這些措施的合理運用是不會對其他經濟主體造成嚴重侵害的但是,有些WTO成員國卻著眼于自身眼前利益,違反國際義務,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無端生事,發起反傾銷和實施保障措施,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
除此之外,所謂的技術壁壘也是不斷出現,對進口產品進行種種限制,來保護本國經濟,長此以往,不免引起國際貿易新的矛盾和沖突。
三、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經濟貿易爭端的措施
1.對外開放,保持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清醒認識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外開放的“走出去”戰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已是大勢所趨。國際貿易爭端日趨激烈,但是身為WTO成員國,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事業,對外開放的程度在也是決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方面,要想更好發展我國經濟,就必須開放國門,加大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一定不要盲目樂觀,時刻警惕西方強國的強權政策和經濟掠奪,必須保持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清醒認識。
2.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國際經濟貿易爭端歸根結底是各國之間的利益之爭,在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面對利益沖突,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減少爭端實現共贏。
同樣身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與其他發展國家的貿易沖突主要表現在分工定位趨同方面。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采取產業升級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方式來減少貿易爭端。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沖擊,中國必須協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直接參與國際貿易的規則制訂,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的發展進程,規避國際經濟貿易爭端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爭取應得利益,從而實現共贏。
3.發揮行業協會在避免和解決經濟貿易爭端中的作用
行業協會是一種民間組織,不受WTO規則的直接管轄,不同于政府組織,也不同于任何企業單位,是介乎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特殊中介組織。
行業協會以其獨特的身份參與國際貿易爭端的解決,在避免國際經濟貿易爭端方面,它應對適當利用自身的特殊優勢對爭端進行調節。行業協會掌握著本行業許多重要的出口產品數據,其中包括產品價格等方面信息,還包括進口國對該行業商品需求的政府指令,行業協會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對可能出現的反傾銷及時進行預警,有利于出口國作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另外,行業協會還可以對整個行業的信息、數據進行整合,為調查方提供本行業最全面最真實的數據,以供作出較為合理的決策。
4.完善我國產業救濟體系
適當的貿易保護是在WTO規則下允許的,成員國在自由貿易的背景下,可以根據時勢對本國經濟實施救濟,救濟手段主要包括反傾銷措施、反補貼措施以及相應的保障措施。
一個國家具備有完善的產業救濟體系,也是為本國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而推行的,救濟體系的完善可以有效遏制不必要的貿易爭端,增強自身企業的競爭力,并使本國企業在貿易爭端中占據優勢。
我們國家要完善產業救濟體系,首先要建立企業和政府間良好的溝通環境,政府任命專人對企業申訴進行受理和負責。其次,根據WTO規則制訂我國應有的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利用WTO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優惠措施,對我國的產業進行相應保護。
5.培養本國專業的國際貿易人才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各行各業的頂尖專業人才到哪里都炙手可熱。在國際貿易中,培養國際貿易專門性人才,嚴格上崗制度,讓有能之士為我國在國際貿易爭端中發揮他最大的作用。
這些專業的國際貿易人才,不光要懂得經濟貿易,還有熟悉國際貿易的相關法律,并且熟練掌握外語溝通技能。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貿易中面臨著許多層面的競爭壓力,在國際貿易爭端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為杜絕在貿易各個環節出現差錯的可能性,培養本國專業的國際貿易人才勢在必行。
6.適當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WTO自成立以來,解決了數百起的國際貿易爭端,其中涉及眾多國際和地區貿易,WTO爭端解決機制一直為各成員國所信任和依賴。WTO爭端解決機制有其相應的規則和程序,我國作為WTO成員國,同時也是經濟和貿易大國,在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在貿易爭端出現的時候不能盲目濫用WTO爭端機制,不能刻意采取報復措施,要以磋商為主、專家組程序為輔的原則去使用。國際經濟貿易涉及國家眾多,一旦傷和氣便會得不償失,采取適當合理的WTO爭端解決機制,爭取大家共同協作,合作共贏。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騰飛的舞臺,但隨著國際貿易日趨頻繁和重要,復雜的國際貿易爭端次數也隨之上升,面對此情此景,我們必須正確清醒地看待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爭端作出積極防范和合理應對。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是與各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密不可分的,要想合理解決貿易爭端,需WTO各成員國之間共同協商和努力,才能創造出更加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我國在面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時候,要積極發揮自身在國際中的影響力,保障本國利益,協同發展中國家,聯合亞洲國家,共同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交流中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戴佩華.發揮行業協會解決國際貿易爭端作用的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2(12):11-14.
[2]徐麗輝.國際貿易爭端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J].冶金經濟與管理,2013(5):22-26.
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總體是有利上于我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國際分工深化,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給我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增多,遭遇越來越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是我們面臨嚴峻的考驗。
(一)近幾年來世界經濟貿易高速增長,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
據有關國際經濟組織統計,2006年世界經濟貿易增長率分別為4.9%和15%,2004年到2007年世界經濟貿易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3.7%和17%。信息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加快了和縮短了產品生命周期,使新一輪產業轉移加快周期縮短,國際間投資和購并的增長速度加快,進而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
(二)近幾年國際服務貿易同貨物貿易增長速度幾乎齊駕并驅,成為推動貨物貿易的增長的動力之一。
世界各國服務貿易部門的對外開放和服務業的水平的提高極大地推動了貨物貿易的發展速度,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增長率為11%,近三年年均增長率達到14%。
(三)發達國家仍然是世界服務和貨物貿易的主體,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增長速度超過了發達國家,占比不斷提高,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
中國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進出口增長率遠遠超過發達國家。2005年起連續兩年中國和印度棲身于十大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國之一,到2006年中國居第8位,印度第10位,出口增長率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四)世界貿易組織對世界貿易的協調管理機制發揮積極作用,各國間貿易摩擦逐漸減少,世界的貿易秩序在改善。
世貿組織從成立之日起就面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加深,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屢屢發生,矛盾叢生,世界貿易秩序缺乏有效的調解等不利形勢,它不負眾望,為規范世界貿易的秩序,推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世界貿組織的協調和管理下,世貿組織成員國發起反傾銷案件從1995―2002年年均276件,到2003―2005年年均212件,下降了23.2%,世界貿易秩序大為好轉,世界貿易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3.9%。
(五)區域貿易組織發展越來越快,區域內貿易量和經濟總量大幅增加,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
2002年區域貿易組織有124個到2006年發展為191個,年均增長16個。由于多哈談判的失敗,世貿組織推行的多邊貿易自由化暫時擱淺,而區域組織由于比多邊貿易自由化更具有現實性和可行性,能帶來更多的集團經濟利益而為世人所關注,所以進展很快,區域組織內貿易和經濟總量的增加很快。歐盟東擴使得其經濟總量增長,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已超過美國上升為世界第一,東盟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取得顯著進展,對外貿易發展很快。
(六)世界經濟一體化給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發展的舞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發展中國跨國公司正在擴大對外投資,對世界貿易市場商品結構的影響越來越大。2005年發展中國跨國公司總銷售額達到1.9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迅速成長為世界貿易最活躍的力量,成為推動世界經濟貿易快速增長的因素之一。
二、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一)對外貿易高速增長,中國進出口占世界貿易的比重不斷擴大,參加國際分工的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的出口占世界貿易比重從2000年的3.9%到2006年達到8.2%,擴大了一倍多,進口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3.4%到2006年增長到6.7%,也擴大近一倍。我國在世界貿易中地位的提高使我國有實力帶動和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進而對世界的經濟貿易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我國對外貿易使得我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出口依存度達到了40%,進出口依存度70%,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促進了投資的增長和儲蓄的增加,大大增加了財稅收入,增加了就業,降低了失業率。
(二)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加工貿易出口國,加工貿易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貿易方式地位,但進出口增長放緩,占比逐漸下降,而一般貿易增長加快,占比逐漸上升。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出口均呈現較大幅度順差,加工貿易一直是順差的主要來源。
盡管2005年起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增速放緩,占總進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但新技術和設備的引進、人力資源的素質提高使加工貿易結構的轉型加快,技術含量增加,生產效率有很大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加工貿易增值率也越來越高,據有關統計加工貿易產品增值率已上升為10%至20%。2004年起一般貿易出口增長速度超過加工貿易,保持很高的增長率,占總出口的比重略有上升。特別是2005年一般貿易扭轉了過去一直逆差的局面轉為順差,且順差迅速擴大,2006年順差額高達831.4億美元,由此可見近年來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和外貿經營秩序的改善使得一般貿易的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
(三)近幾年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換代使得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初級產品占比很小。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越來越明顯,而初級產品貿易則逆差逐漸擴大。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我國比較優勢最明顯的出口產品仍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雜項制品(如服裝、鞋類和家具等)和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如紡織品、非金屬制品等);過去比較優勢不明顯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比較優勢越來越明顯,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從2005年起順差額已經超過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貿易,僅次于順差主要來源雜項制品貿易,居第二位(見下表)。與此同時由于加工貿易出口規模的擴大對進口資源需求增加,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資源性和能源性產品市場需求的擴大,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油和有關原料進口增加,初級產品貿易逆差逐漸擴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飲料及煙草產品的出口情況,近幾年出口連年減少,順差下降,到2007年上半年我國變成了飲料及煙草凈進口國。
(四)外資企業是我國外貿經營最大的主體,2006年起私人企業超過國有企業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第二大主體。
國企有業仍然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之一,但地位和作用下降,進出口的增長速度放緩,占進出口的比重下降很快,是我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外資企業早已悄然成為我國外貿經營最大的主體,從進出口占比重,到增長速度都超過了國企,但是由于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2005年起外資企業進出口增長速度放緩,占進出口的比重逐漸下降,外資企業成為僅次與私人企業的我國外貿順差的第二大來源。而同時民營企業發展成為新的外貿經營主體,2004年頒布的新的外貿法徹底放開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經營權,自然人只要符合法律規定都可以從事對外貿易,大批的個體企業進入外貿領域為外貿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2005起民營企業進出口大幅增長,增幅超過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占進出口比重不斷上升,2007年5月出口843.3億美元,占比已上升至19%,幾乎和國有企業相等,而私企的外貿順差超過三資企業,位居第一,是我國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
(五)東部地區是對外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對外貿易經濟依存度很高,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來源地區,中西部地區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很快,對外貿易經濟依存度較低,同東部的差距繼續擴大。
東部沿海地區吸收外資規模的擴大和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其他地區,近幾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勢頭,對外貿易占比和利用外資占比仍具有絕對優勢。同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差距繼續加大,吸收外資的增長速度放緩,占比下降,對外貿易增長速度也很快,占比仍然很低。近幾年西部大開發戰略使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地區吸收外資迅速增加,出口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六)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市場仍然過于集中。
近年來,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日本、韓國和臺灣進出口保持適度增幅,占比略有下降;我國對歐盟、東盟、中國香港、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在迅速擴大,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占比逐漸擴大。作為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成功地進行了經濟改革為中印兩國經濟貿易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2006年起印度超過加拿大成為我國第十大貿易伙伴,
三、當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矛盾。
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外貿規模擴大較迅速,但仍是粗放型的,我國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技術含量低,加工貿易鏈處于低端,這是由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我國外貿發展戰略轉型,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在短時間里我國企業因實力原因難以適應,三資企業加工貿易升級換代因我國目前從事加工貿易的勞動力素質問題難度也較大,所以我們有可能失去一部分中低檔產品的國際市場,同時失去一次參與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的機會,他們將把產業轉移到我們周邊的國家,給這些國家帶來同我們競爭市場的機遇。
(二)進出口規模持續擴大與國際輿論的壓力增大。
我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出口產品價廉物美競爭力很強,許多產品出口在世界市場居前列,因為擔心我國出口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加大,國際上出現林林總總的中國。我國采取積極的措施擴大進口以滿足國內市場和經濟發展對高新技術的需求。西方國家嚴格限制高新技術對我國的出口。我國擴大初級產品進口,西方國家又提出口中國在搞新殖民論。
(三)進出口規模擴大和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矛盾。
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多年,世界上一輪又一輪的產業調整給了我們迅速發展的機會,也使我們對歐美日韓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互補性越來越強,我國和他們的貿易摩擦日趨增多,我國成為世界遭遇反傾銷案最多的國家,我們遭遇的非關稅壁壘和產品設限越來越多。雖然受到貿易摩擦影響的出口產品量少尚不足以大幅減少我國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但是對這些國家出口市場的過度依賴使我國經濟和外貿發展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這些國家經濟衰退,就可能轉而迫使人民幣升值,或者大幅限制和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使我國外貿和經濟發展遭受挫折。
(四)中西部外向型經濟發展和東部的絕對差距仍在繼續擴大與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的矛盾。
東部地區外貿經濟依存度過高,資源耗費大,環境污染嚴重,勞動力成本上升,發展的空間受到限制,而中西部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水平落后,發展潛力難以發揮,這將阻礙我國整體對外開放的水平的提高,轉變對外貿易粗放型增長方式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五)貨物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矛盾。
目前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世界服務貿易發展很快,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幾乎同步發展,有的國家服務貿易增長超過了貨物貿易的增長。相比之下,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水平落后,差距很大,遠遠跟不上貨物貿易的發展,特別是保險、物流、銀行、中介等,成本和費用高,服務質量差,已經不能滿足外貿迅速發展的需要,也成為外貿轉變增長方式的障礙。
(六)貨物貿易規模擴大與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質量檢驗標準不斷提高的矛盾。
隨著我國出口規模的擴大,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低價競爭、假冒偽劣經營行為增加,一些低附加值產品出口質量下降,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的聲譽多次受到挑戰,大規模退貨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同時國外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們對進口產品檢驗的標準不斷提高,所以我國出口產品因檢驗標準問題而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多。
四、關于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轉變調控外貿發展的方式,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
不能過分強調國家外貿發展戰略對外貿發展的影響作用,而忽略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市場失靈。在國家外貿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和經濟杠桿對我國外貿發展的調節作用。盡快取消出口退稅政策,按照國際慣例實施零退稅政策;進一步降低關稅,對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給予優惠關稅待遇,開放國內市場;進一步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使匯率政策成為調節對外經濟的杠桿。
(二)搞好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適度增長。
搞好對外經濟政策和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充分發揮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和指導作用。通過投資、融資和金融機構促進外貿戰略轉型,運用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外貿和經濟發展,加強對出口企業在進出口市場和進出口產品結構方面的指導,促進外貿和經濟的協調、高效發展。
(三)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進一步加強對進出口市場的質量、價格、經營秩序的監督和管理,促進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的發展,鞏固和拓展現有的國外市場。
進一步加強對出口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推動企業完善產品售后服務。通過商會和各種中介組織加大對進出口產品的價格的監督協調和對市場經營秩序的管理。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對銷價競爭,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經營行為的懲治力度,維護好中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的聲譽。
(四)加大對中西部的支持力度。
財政、貨幣、金融、稅收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促進這一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在高起點上發展。發展節能和環保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適度地開發當地的資源,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保證中西部人民平等享受發展成果,避免由于對外經濟依存度過高,使我國經濟的增長過分依賴于外部需求。
(五)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支持力度。
國家應鼓勵和引導國產品牌企業和國內企業在加工貿易轉型時期以兼并、入股、合資等各種方式參與加工貿易的生產和管理,學習加工貿易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法方式,加快國產品牌的升級換代和國內企業的發展。,
(六)加快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進一步完善市場格局,拓展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空間。
為了建立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們應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對周邊國家和地區進一步開放市場,組建區域自由貿易區或經濟共同體,最終形成一個大的共同市場使亞洲國家共享自由貿易帶來的經濟發展機會。進一步擴大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的研究,拓展我國在中東、獨聯體、非洲和拉美國家的進出口市場。
(七)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