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09 03:12: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不是第一次了,應該說,七成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后“銷聲匿跡”,在職場難尋高考狀元的蹤影,這樣的統計分析結果是大致靠譜的。
然而筆者更想說的是,所謂高考狀元職業發展遠低于社會預期,或許原本就是個偽問題。難道真有那么多人對狀元的職業發展有過高預期嗎?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知道,高考分數有偶然性,狀元與后幾名可能只差一兩分,而且各省區考分高低還不一樣,大家以后的道路也不一樣,誰能預期狀元工作后仍是第一?
倒是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的推出者對狀元可能有著過高的追捧。有學者指出,總體而言,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后流失海外現象較為嚴重,學成歸國的僅占少數,這一現象應引起有關方面關注。筆者不禁想問,既然狀元們職業成就并不突出,“流失海外”有多值得擔憂呢?而如果對他們職業發展心態平和,也不用反思他們成現代“仲永”。
當然,有關機構可以研究高考狀元現象,對狀元們進行追蹤調研。但是,既然都要求社會勿急功近利、學校該拋棄唯分數論、用人單位看重能力了,研究機構自己就更應該理性地對待狀元,只把他們看成偶然產生的特殊群體即可,不必把他們視為預期的“職業發展第一”,否則會自相矛盾,給社會帶來誤導。
中國的“學歷通脹”同樣讓人憂心,大學生就業問題幾成老生常談,這實際上就是文憑貶值,就是“學歷通脹”。
難道“知識改變命運”僅僅是一場虛幻的夢嗎?
滕振國與許多農村的孩子一樣,堅信知識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滕振國并沒有成為幸運兒,1988年到1990年他三度參加高考都未能如愿。38歲時以農民工身份考上哲學專業研究生引起轟動,但41歲畢業后卻找不到工作,再次回到原點,當了院校大樓勤務管理員。滕振國和好多抱著“上大學=就業保障”的觀念的大學生一樣,選擇了應用面很狹窄的專業,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數不勝數的技工奇缺,大學生回爐技校的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正如滕振國后來反省,早知如此,還不如當初學個廚師。
蔡言厚曾是中南大學教授,退休后任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學術負責人。作為國內最權威的大學評價咨詢專家之一,他帶領課題組發表了《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給高考狀元的崇拜者們狠狠地潑了一瓢冷水:32年間的高考狀元幾乎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績遠遠低于社會預期。
“高考狀元”為何難成頂尖人才?這與“學歷通脹”又有什么關系呢?
好學生在校期間雖然不打網游,不逃課,考試成績也OK,可是為什么畢業后事業如此不順?因為他們根本不懂該如何去真正地學習,從來不思考該如何自己想辦法規劃職業生涯,該學什么,怎么學,學了如何致用?這就是當代高校學生的生活狀態。鮮有大學生想到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或者想到了卻沒有付諸實施。最重要的是國內高校開設了很多社會上不需要那么多相關畢業生的專業。而這些專業,基本上每年都是國內高校畢業生失業重災區。課程設置方面,無論是理論課時還是實踐課時,中國高校的量和難度都和國外有差距。當然,這基本上是資金缺乏引起的。因為缺錢,學校沒辦法請那么多老師,買那么多設備,建那么多實驗室,自然課時就被壓縮了。數電、模電,這么重要的電類專業基礎課程,國內不少高?;旧隙际菍Ω妒缴贤甑?。
所以不少畢業生付出青春和花費了父母的大量儲蓄后才發現,市場上根本沒有合適職位可供選擇,即使獲聘,合約依然朝不保夕,薪金甚至低于基層的技工。
把知識用活、用好,才能改變命運,淘寶就造就了不少大學生百萬富翁。拋開北大賣豬肉的學子不提,華中科技大學賣臭豆腐的研究生不僅賺得盆滿缽滿,分店也開到了全國各地。
第一,“狀元難入大家之列”。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可考的文武狀元約777人。然而,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而唐宋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過狀元掛冠。有研究發現,歷史上涌現的杰出人物,大多不是從科舉制度走出來的。
第二,中國科舉制度之困??婆e制度從隋唐建立到清末廢除,實行了整整1300年,對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婆e制度的初衷是從民間選拔人才,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拔制度,無疑是一種相對公平、公開、公正的制度??陀^上,科舉制度推動了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讓下層知識分子有機會參政治國,改變自身社會地位,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由于考試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考試形式多用八股文,考生只能“代圣賢立言”,大大消磨了考生對知識創新的渴望。通過科舉制度選拔的官員,大多只能成為維護龐大官僚體系的“螺絲釘”。可以說,這種僅為科舉考試的讀書、以當官為目的的讀書,必定使人的主體性消遁,理性精神萎縮,批判精神喪失。
第三,現代應試教育下的“狀元”依然難成“大家”。科舉制度是一種典型的以“讀書做官”為價值觀的應試教育?!白x書做官”已經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高考制度已經深受“讀書做官”價值觀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把精力耗費在并不能激發學生創新的應試教育上,其結果是人才的平庸化與創造力的退化。據《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披露,恢復高考30多年來,高考狀元“曝光率”極高,引得大家對他們頂禮膜拜;但畢業之后隨著狀元光環的逐漸褪色,其“能見度”越來越低,直至完全淡出人們的視線,其職業成就也遠低于“社會預期”。有人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這30多年來高考狀元幾乎全軍覆沒,很少人能成為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檢討大王”悲憤跳樓,誰將初一女生逼上絕路》(《家庭》2009年7月下半月版刊登)一文引發了無數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的反思:
A家長眼中的好孩子,為何轉身進入校園卻成了差生?小女孩徐遠方有棱有角,分明是個好孩子,她有思想,每份檢查的開頭都是“我,可憐又不幸的徐遠方……”,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和不滿;她有原則,即便在檢討書中,也要據理力爭,表明對所受懲罰的看法。
B老師眼中乖巧的好學生,為何踏入社會卻平庸一如常人?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更多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關注學校對子女的評價。然而,近期某機構的一份《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高考狀元與職場狀元關系并不緊密,若千年來,大部分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很遠。既然如此,為什么學校還是將聽話、學習成績好作為衡量好學生的主要指標?
c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中國家長比他們的孩子更聽話,在子女教育和對子女的評價方面,他們更相信學校、迷信權威。當家長一直引以為自豪的好孩子卻不幸成了壞學生后,又該怎么辦?就這個問題,我們專門請教了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李江雪博士。
專家觀點:對絕大多數父母而言,孩子是唯一的,教育成敗關系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應該承擔起培養孩子良好品性的主要責任。而學校教育則是限時批量生產,這自然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管理便利。乖學生、言聽計從的學生,便于學校管教。二是考核需要。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學校還只能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教育質量優劣的主要指標。所以,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絕對”的,而老師眼中的“壞學生”卻是相對的;中國的父母,要有一顆堅強的心,相信孩子、支持孩子;要有更為理性的教育意識,別以為學校教育可以包辦一切,家庭才是養成孩子良好品性的理想場所。如果說孩子是一棵樹,家庭教育就是讓它枝繁葉茂,而學校教育主要是將它修剪得符合社會規范。
尊重手機隱私
《交換手機測試忠貞,甜蜜戀人血腥收場》(《家庭》2009年7月下半月版刊登)一文讓不少男女讀者困惑,他們也不止一次遇到類似問題,對方手機響起“嘀嘀”短信提示音的那刻,他們很想知道,誰的短信、什么內容;對方手機忘記在家里時,他們會抑制不住查看通話記錄的沖動……其實,不光手機,對能藏匿隱私的現代化通訊工具,例如一方的電子郵箱、QQ、MSN等,都會浮想聯翩,而且會往令自己不安的方向想……有不少讀者還抱怨,對方侵犯自己的這些隱私時,居然理直氣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如果沒什么,為何不讓看,還躲躲閃閃?紀委辦案都經常從手機通話記錄入手,查證有沒有情感出軌跡象,這個方法當然有效,為何不讓用?”對這個既現實又普遍的問題,我們請教了廣州晴朗天心理咨詢中心的袁榮親主任。
專家觀點:我不否認,不少人的手機、QQ、MSN、電子郵箱中可能潛伏著令對方抓狂甚至崩潰的秘密,如果盡早查看,可能會第一時間發現苗頭,防患未然,或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但如果沒有了這些藏匿隱私的空間,或者干脆退到30年前,是不是男女間就全都會忠貞不貳了?顯然不是。心里面起了波瀾,一片樹葉、一根發絲都能傳情達意,所以這些隱藏在手機、電子郵箱里面見不得光的東西,其實并不新鮮,也不可怕,哪朝那代都有,哪個人都有,以前藏在日記里、鎖在抽屜里,或者干脆爛在頭腦里罷了。所以,最好不要過分擔心,也不要不顧對方感受窮追猛打。查得過緊,為息事寧人,他(她)會轉移陣地,或干脆就在腦海里盤旋,不再顯山露水地表現出來,難不成你去打開他(她)的腦殼?此外,成年男女,哪個不會浮想聯翩,誰能完全隔絕葷葷素素的玩笑?聰明男女,更應該尊重對方藏匿隱私的空間,因為再親密也是有的。完全百無禁忌,將對方的底摸得順順溜溜、門兒清,還會有吸引力嗎?
快訊
由于房價居高不降,不少新婚夫妻只能買小戶型的房子安家,而很多樓盤的小戶型結構并不理想,如何裝修令他們頭疼不已。我們經常接到求助電話,詢問有關小戶型的裝修建議。因為我刊沒這方面的欄目,編輯對裝修房子也不在行,因此常常愛莫能助。月初,我們發現了一本專門指導小戶型裝修的暢銷圖書《迷你雅房》。內容的確如宣傳的那樣,小空間有大智慧,螺螄殼里能做道場。書中選擇的裝修戶型基本在50平方米左右,裝修費用5萬元上下。美中不足的是,案例中沒有提及具體材料的品牌、價格及銷售地點。
11月16日,上海,微雨。華東師大文科樓在霏霏細雨中顯得格外靜穆,10樓9號室內則和暖如春——濟源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開學典禮在此隆重舉行。
第一位授課的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小微教授。他就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透視和觀念重建”作了質樸而精辟的論述。宏大的教育視野,開闊的教育思維,豐富的教育模式,而能以考究警策的語言道出,大家氣度令人折服。第二位是教科院教育學系博士生導師吳遵民教授,詼諧與嚴峻兼備,引發歡笑,也引人深思,自由獨立的學術思想,燭照現實的研究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擇幾點講課內容,且做反思。
1.“我們沒有最好的老師,但有最好的團隊?!?/p>
反思:這是楊教授轉述某弱勢學校特色時的言語說明。在教學研究中,如何善用本校和本地優質教育資源或特色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作為教育突破的一種思路。河南省一中、高級中學、四中幾所省示范性高中,踐行大語文觀,“主題悅讀”做得風生水起。當初后兩所學校更多是臨淵羨魚之心,學習經驗之后,起而行之,有了更多的語文自信。校際取經,組內分工:“晨讀縱橫”的文史底蘊,“清渠活水”的課文拓展,“三槍拍案”的時文熱讀,“美文雅書”的兼得教育,這些源于對語文核心價值的堅守,更源于在實踐中形成的分工合作的教研組文化。
2. 要在種田、養豬、種馬鈴薯中體現出課程價值
反思:貧困地區的孩子也有渴望飛翔的心靈,從“要致富,外出打工是條路”到“要致富,好好學習是出路”,體現出理念先行與尊重知識的力量。而從把學生當成簡單的勞動力到課程的實踐者,這不啻一種思想的閃電,引爆的是孩子們思維的能量。那么,當我們在課程、教學中不把學生當觀眾、配角,而當成課程主體與成長者,豐厚的收獲自當不必言說。
2012年11月17日,多云轉晴
今天我們怎樣做講座,或許可以師法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的黃忠敬副教授——
1. 理性視野奠定學術高度
教學方式的變革,基于什么樣的背景?又有怎樣的教育愿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新課程改革的大視野下理性觀照,有民族內核的“守正”,又有國際視野的“出新”,使講座有了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教研中的交流,如果能不滿足于“就課論課,就事論事”,而放眼世界與中國的整體教育走向,洞察本土教育所處的位置與發展趨勢,從宏觀到微觀,才有高屋建瓴的可能。
2. 提綱挈領與綱舉目張
講座要先有一個整體的學術框架,環環相扣:“我們的教學出了什么問題?怎樣的教學是好的教學?如何評價好的教學?”每個欄目下也是由淺入深的思維鏈條,如“我們的教學培養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我們的教學出了什么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學”。
3. 學養個性與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