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7 22:3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梅花的古詩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古詩詞英譯 空白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7-0039-01
引言
中國傳統藝術非常講究空白,古詩詞作為古典文學的精華,更加講究空白一藝。所謂空白,就是指作品中現實之外的審美想象空間,這種空間可以很大地拓展古詩詞中的美學意境,形成一種巨大的藝術張力,實景與虛境相結合,才有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瑰麗色彩。古典詩詞中的這種獨有魅力,是譯者在進行中國古詩詞翻譯研究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古詩詞中的空白與美學
空白,是中國古典詩詞特殊語言形式的需要,中國古典詩詞以簡明扼要和結構緊湊為主要特點,因此所有的古詩詞無一不語言精練,意象精選。意境中的空白不是虛無,而是隱含深厚的底蘊,反之,如果詩詞描寫過于具體,只能使詩詞本身美感盡失。
古詩詞中的空白設置是符合美學要求的。美學的觀點認為,文學文本具有未定性,呈現為多層面和開放式的圖式結構,其文本定義和審美價值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活動才能實現。讀者受到作品的激發,通過自己的認知、想象、聯想等心智活動對作品進行第二次建構。古詩詞作品通過設置空白,在抒發作者的審美體驗之時,也將再創造的任務留給讀者,讀者通過自己的感受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相互融合。
二、古詩詞英譯中的空白美分析
從空白和美學的關系中可以看出,古詩詞英譯中的空白是審美本質的關鍵要素。翻譯美學要求譯者一方面盡力把古詩詞中的空白美展現出來,讓讀者可以盡情想象。另外還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的接受能力,對空白處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將中國古典詩詞的特有魅力和藝術體驗帶給所有的譯文讀者。根據古詩詞中空白的不同表現,本文將空白分為整體空白、間隔空白和結句空白三類進行深入討論。
(一)整體空白
在中國的古詩詞作品中,經常出現賦、比、興等手法,看上去只使用的簡單的敘事,復雜的內心感情卻被完全隱藏起來,形成了整首詩詞的情感空白。這時的空白實際上已經是詩詞表達情感的手段和特色,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盡力保全原文的意象,把空白展現給讀者,進而表達作品本身想要抒發的情感。例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如下:On the mighty desert, sands are snowlike,Over Mount Yan,the moon hangs like a hook.If only they could ever be with gold bridled!Swiftly they run,with pure autumn under their hooves.
這首詩,并沒有直抒胸臆,只是描寫了一個悲劇,劇中的千里馬沒有伯樂賞識,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豐富想象來體會詩中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領悟詩中的真意。因此,譯者在翻譯中只需要將整首詩按照原本的樣子直譯過來,把空白保留出來,留給讀者,這樣讀者就能夠領會詩的含意,這樣的處理既達到了翻譯的目的,也保存了原詩的空白美。
(二)間隔空白
由于中國古典詩詞特殊語言形式的要求,很多詩詞的整體結構都進行了一定的壓縮,使得語言更加簡練。比如,一些詩詞會將幾個意象并置,而把邏輯關聯詞語省去;或者,一些主要的意象被錯落地組合,剩余的次要意象和細微末節被省去。這樣,讀者的想象可以盡情地發揮,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詩詞的第二次創作,這樣的詩詞往往具有以少勝多的魅力和藝術美感。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前三句的譯文如下: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這是一首關于寫秋思的名作,它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空白手法的運用。雖是寫秋思,但只是簡單地組合了一些有關秋天的景物,讀者在閱讀時自己可以在大腦中快速形成一幅幅秋景的畫面,體味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因此,在翻譯中只需將這些意象直譯過來,保留作品中的空白,讀者一樣能發揮想像力,體會作品所擁有的深刻含義。
(三)結句空白
中國的很多古典詩詞擅長言盡而意未盡,在本應結尾處卻為讀者引出一個更遠的聯想,這就是古詩詞中的結句空白。比如,有的古詩詞從始至終都刻意沒有把話說透,或者在處戛然而止,總之對于真正要抒發的感情反而遮掩,只在結句的地方留下空白,讀者只能靠自己的領悟力體會作品未盡之意。例如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如下:You should know what has happened there,When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my hometown.Was the plum,when you passed my silken window,Opening its first cold blossom?
這首詩以問句作結,只留下一段空白讓讀者自己想象,進而在詩外創造了無盡的意境。譯者只要直譯詩中對梅花的關切,譯文的讀者就能自己去領悟和欣賞空白美了。
以上是詩詞中最常見的三種空白,按照美學的要求,譯者在進行空白處理時,要注意如何達到空白美的再現。
【參考文獻】
如上中國畫梅花畫法一課時,教師可先把梅花的錄像展示出來,然后根據錄像和學生一起像聲情并茂地朗誦關于梅花的詩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了解,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二、語言藝術在高職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1、使用條理清晰、精煉的語言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率。精煉的教學語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最多的信息,從而能使課堂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偶爾出現一兩句充滿詩意的語言,不僅會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而且還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使用故事化的語言進行美術教學。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有時候會通過圖像對比較難懂、晦澀的成語或故事等進行教學,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因此,在美術教學中,也可以使用故事化的方法欣賞作品尤其是《清明上河圖》等長卷敘事式作品。長卷圖像作品,通常以敘事為主,把其分開欣賞時通常比較費力,如畫家顧閎中把《韓熙載夜宴圖》繪成五個情節放在一張畫卷上,通過畫卷,老師可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到主人公被大臣排擠、且不被重用的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與無奈,這樣不僅你能讓學生對畫卷有一定了解,而且還能深入體會到主人公的心情,從而引起共鳴,進而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
3、引用詩句,增強美術作品的意境。美術作品中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及豐富的藝術傳統知識,如欣賞我國古代山水畫時,應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的意境,各個時期的山水畫都有著其特有的意境及風格,意境及風格不同,人的視覺感受也會有所不同,高職生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及現代意識,和現代美術作品相比,古代山水畫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比較抽象的作品。因此,為了便于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可在教學過程中引用古詩詞。根據相關研究可知,我國古詩詞和古代山水畫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高職生在語文課的學習中對古詩詞已有一定了解,結合詩句欣賞古代山水畫,可使學生對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如欣賞倪瓚的《六君子圖》時,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時候,畫面景色會給人一種荒涼、蕭條的感覺,但是引用詩句“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后,通過前兩句,可使學生對畫中意境有更深的感受,通過后兩句,可使學生對作品所要表達的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對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的不滿及憤怒有更深的理解,從而可使學生對畫家的藝術個性及情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并從中達到共鳴。這樣通過詩和畫間的相互聯系和對比,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使用提問式方法進行美術教學。教師的提問在美術課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語言能力得到一定訓練,而且還能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培養與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多層次方法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互動性的課堂使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上園林設計藝術課時,教師可通過詩歌“一琴幾上閑,數竹窗外碧。簾戶寂無人,春風自吹人。”讓學生解釋其中所描述的植物、亭臺樓閣等美術設計元素、藝術畫面及園林意境,然后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對園林設計的獨特藝術形式進行講解,又如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遵循所遵循的原則是什么?主景和配景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通過提問不僅能使學生對學生對園林設計中的主景與配景的關系、植物配置的原則等有一定了解,而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對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給學生講解美術及園林藝術設計的相關知識時,學生就會帶著求知心理主動認真上課,積極思考,從而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5、運用幽默而富含激情的語言提高美術課堂的魅力。好的開始對成功的課堂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上課前應面帶微笑并使用飽含激情而洪亮的聲音和學生說:“同學們好!”此時,學生聽到老師那么響亮而有激情的聲音肯定也會大聲地說:“老師,您好!”這樣,通過師生間的相互問候,整個課堂都會活躍起來,學生會更投入地根據老師的引導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為了讓學生對美術構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作業過程中,可讓學生從中選出最小和最大的圖畫,然后讓他們通過對比方式對這兩幅畫進行評價,從而加深他們對美術構圖的理解;另一方面,對成功的課堂教學而言,風趣而幽默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能使學生從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與啟發,而且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當課堂中遇到特殊情況,如發現學生同桌之間或上下桌之間聊天或呼傳字條,頓時心生怒火時,如果對學生大聲訓斥肯定會使整個課堂的氣氛及教學效果都受到影響,于是選用幽默的語言對全面同學說:“如果老師像孫大圣那樣會分身術,那么往后看的同學也聽到老師講課了。”這樣大家笑過之后,不僅會使那兩位學生漸漸回過神來專心上課,而且還會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并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6、通過設置懸念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欲望。使用巧妙的語言來設置懸念,可把學生引入到美術作品的求知情景中。對于許多美術作品,學生都沒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在認知方面還有一定困惑。因此,上新課或對作品進行欣賞前,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困惑來設置懸念,從而使其在課堂中能夠主動對作品進行深入探索。如對于《蒙娜麗莎》這一作品,很多同學對它的認知通常都是“她”迷人的微笑及神秘的身份,而對它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卻缺乏一定了解。此時,教師可從作品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對其作進一步的了解,讓學生明白時代性是其主要的意義與價值,讓學生知道文藝復興以前,神和宗教是人們繪畫中最主要的題材,對于人本身則很少關注,《蒙娜麗莎》在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優秀的人物作品,其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其不僅是對美術藝術的探索,而且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人類本身的探索。需注意的是,使用懸念的語言藝術引入作品時,教師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新穎而又富有啟發性;另一方面,反問句和設問句是懸念法導語中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運用過程中應注意語氣的疑惑性及語速,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引導而不斷思考,進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探索精神。
三、語言藝術在學生評價中的應用
1、親切的語言能使師生間建立良好關系。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應使用比較親切的語言,這樣不僅能有利于師生間感情的交流及關系的和諧,而且還能使師生間建立良好的友誼,進而可使美術課堂的教學更加高效。
2、含蓄而得體的語言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平時表現,使用客觀的語言指出學生的優缺點,在表揚學生的優點的同時,也要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之處并給予相應的糾正方法。如:你畫的很好,可是要注意審題,應分清主次。”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3、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一定增強。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肯定。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與積極性的評價。當學生的美術作品得到教師的鼓勵與評價時,不僅能使其對學習更感興趣,而且還能使其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激發其對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周益民: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被《中國教育報》評為“2010年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獲南京市新世紀教書育人楷模提名獎、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12年被評為南京市鼓樓區首批杰出教師,先后擔任第二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第三屆信誼圖畫書獎初審評委。應邀赴國內數十個城市及馬來西亞講學、執教觀摩課。著有《做個書生教師》《回到話語之鄉》《兒童的閱讀與為了兒童的閱讀》《周益民講語文》《步入詩意的叢林》等書。
(一)
我以為,文學閱讀是小學階段兒童閱讀課程的核心內容。
閱讀課程的領域多維而豐富,就作品言,既有文學也有文章。但是,任何領域針對特定人群,都有輕重主次的層級之分。就兒童言,文學作品居于閱讀圈的核心層。
文學與童年幾乎構成同義語,兒童其實生活在自己構想的童話世界,而并非生活在現實世界,朱自強先生干脆宣稱“兒童期是文學期”。
還在襁褓之中,節奏鮮明、音韻協調的童謠就搭乘母親慈愛的眼神、溫柔的拍撫、悅耳的嗓音飛入搖籃夢境。童謠讓孩子快樂、放松、安全。這便是個體最初的文學啟蒙。再長大,故事與童話成了童年的最佳伴侶。有哪個孩子不為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歡呼雀躍,不為阿凡提的智慧勇氣拍掌叫好,不為神筆馬良加油鼓勁,不為皮諾曹的鼻子喜憂參半?兒童就是這樣“真實地想象”著。
將文學視作閱讀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對兒童心性的一種順應,也是與其天性的一種合作。
(二)
我在堅守、弘揚傳統語文課程優勢的同時,積極探索,嘗試以兒童閱讀為龍頭,整合、組織課程。
我理解的兒童閱讀指兒童本位的閱讀,即從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出發,指向兒童精神建構、促進兒童人格完善的閱讀,具體包含三個層面:
1.作為兒童的閱讀:指生理意義的兒童閱讀。2.回歸童心的閱讀:對于成年人而言,童年是一種心靈狀態,是一個精神家園。挪威兒童文學作家喬斯頓?伽德爾的話耐人尋味:“在幻想文學中充滿鏡子的小屋里,我們受到感召擦去現實中的灰塵,這樣我們就可以再次體驗像兒時一樣純凈的世界――那是我們變得‘世故’之前的世界。我們所有人都還有希望。”富于童心的成人在兒童閱讀中找回了純真、良知、滿足和快樂。3.為了兒童的閱讀:一部分人群(如父母、教師等)因為某種身份或者責任、興趣驅使,投身兒童閱讀,以更好地實現文化傳遞。美國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閱讀的媽媽》作者)曾寫有短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這位“媽媽”的閱讀就是為了兒童的閱讀。
可見,兒童閱讀是溝通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橋梁,其讀者群具有雙重結構性,即不僅包括年齡意義的兒童,也包括心性意義的“兒童”(成人)。
兒童閱讀是當前小學語文課程形態多樣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它的興起蘊藏著某些理念的變革。我嘗試將其與傳統的課外閱讀作一比較:
閱讀性質:課外閱讀定位于課外(課堂、學校以外)的閱讀,屬彈性課程,學生的閱讀行為基本屬于半自發狀態,閱讀時間與效果難以保證。兒童閱讀著力于打通課內外的鴻溝,還閱讀以應有的地位。
閱讀功能:課外閱讀定位于教材延伸,從屬、服務于教材,處于課程邊緣地帶。兒童閱讀包含了豐富多樣的形態,有著自己的獨立價值。
閱讀內容:傳統的課外閱讀來源于成人本位,教師對兒童文學作品比較隔膜。兒童閱讀的理念促使教師關注、了解兒童文學,強調閱讀文本兒童性與文學性的融合。
閱讀文本:傳統課外閱讀以單篇為主,閱讀量得不到保證。兒童閱讀理念強調整本書的閱讀,既大大拓展了閱讀內容審美蘊含的豐富性,也滿足了兒童挑戰自我的心理。
閱讀目標:因為閱讀活動大多屬于閱讀主體的自發行為,傳統課外閱讀中閱讀者的閱讀享受很少得到分享、提升的機會。兒童閱讀作為課程的形態,經驗分享、審美愉悅等是其明確的目標追求,教師必須給予相應的關注與幫助。
(三)
在兒童閱讀課程的構建中,以下幾方面是我所用心著力的:
1.整本書閱讀課程
整本書閱讀是當前小學語文課程形態多樣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整本書閱讀進入課程,不管從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看,都已引發原有語文課程形態的變革――豐富了課程資源,擴展了課程內容,開拓了閱讀教學組織方式,具有課程重構的意義。
民國時期,葉圣陶就曾呼吁重視整本書閱讀。1941年,葉老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指出:“現在的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章……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比~老針對的是中學,但對小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同樣適宜。
我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非常強調共讀的意義。
所謂共讀,是指團體成員共同閱讀、交流同一本書,包括同伴共讀、師生共讀乃至親子共讀,一般每學期共讀兩至三本書。
共讀有利于建立話語環境。成員共同閱讀慎重擇定的符合大多數成員趣味的書籍,等于建設一個該群體的話語系統,為成員間的交流討論提供了一個共有平臺。共讀也使得讀書的討論交流更富針對性與效率性。每一位個體將各自的背景投影同一文本、相同話題,其間的認同與碰撞、互動與融通將得到最大效應的同化。這種互動過程常常也是經由他者發現自我的過程。
共讀滿足了兒童對群體歸屬感的天然需求。共讀使得成員擁有相通的言語方式。語言的本質是人的存在,言語方式相通的本質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認同與包容。閱讀是一種精神生活,是一種成長過程,共讀建立了一種擁有共同記憶的生活方式。這當中,尤其親子共讀的進行,更使得故事的音韻帶著體溫劃過耳邊,煞是溫馨。
2.誦讀與聆聽課程
這兒的誦讀與聆聽,并非指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而是指語文課程的一種形態。
先說誦讀課程。
誦讀,包括背誦、吟詠、朗讀三個基本要素,是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對兒童的語言發展、精神涵育具有重要意義。
兒童誦讀的材料強調“有我的誦讀”,也就是所誦材料應該合乎兒童趣味、切合兒童包括語言在內的身心發展需求,為兒童樂于接受。在內容選擇上,應以韻語為主,包括兒歌、童詩、現代詩歌、古詩詞曲等。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中說,韻語“整齊,押韻,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的興趣,又容易記憶”。譬如傳統韻語中的對對子,即是具有漢語典型意義的一種形式。張志公先生說:“對偶,跟押韻一樣,也是漢語漢字的特點,也有利于兒童的朗讀、記誦。從聲音上說,和諧順暢,讀來上口,聽來悅耳;從內容上說,或者連類而及,或者同類而比,或者義反相襯,給人的印象特別鮮明突出,容易聯想,容易記憶,境界高的,更給人以優美雋永之感。”
兒童誦讀的材料應飽含民族文化、寄托民族精神。索緒爾指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敝T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借月思鄉,“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中梅花的純凈潔白,“歲寒三友”的高潔品格,都是在兒童心田種下民族文化的基因。
兒童誦讀的材料還應放眼世界文化,增進對異域文明的了解。金子美鈴的童謠,斯蒂文森、希爾弗斯坦的童詩,泰戈爾、紀伯倫的散文詩,都是讓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優秀篇什。
再談聆聽課程。
聆聽課程與作為學習方法的“聆聽”不同,它不只是聽知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等品質的培育,而是以文學審美為目標、以作品聆聽為途徑的綜合體驗。
聆聽課程是幼兒親子閱讀的延續與發展,與親子閱讀的隨意、自發比較,它更具計劃與自覺。
在低年級,識字量的限制與學生閱讀量的擴大渴求是長久以來的一對矛盾。由于漢字的固有特點,中國學齡兒童初期的閱讀量與拼音文字國家同齡兒童的閱讀量相比大大不足。聆聽課程的開展從一個角度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選擇兒童喜聞樂見的敘事性文本,譬如童話《小豬唏哩呼?!贰⒚耖g故事《田螺姑娘》、兒歌《孫悟空打妖怪》等,聲情并茂地講述或誦讀,滿足了孩子的閱讀渴求。長篇作品的講述則講究故事的懸念設置,讓兒童欲罷不能,有效激起持續聆聽的欲望。
聆聽課程更大的意義在于讓兒童切察母語的音韻之美。洪堡特說:“為什么母語能夠用一種突如其來的魅力愉悅回歸家園者的耳朵,而當他身處遠離家園的異邦時,會撩動他的戀鄉之情?在這種場合,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語言的精神方面或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語言最不可解釋、最具個性的方面,即語音。每當我們聽到母語的聲音時,就好像感覺到了我們自身的部分存在。”耿占春先生談及童謠的押韻時,也精辟地揭示了這一奇妙現象:“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之間的聯系,就是由于它們押同一個韻,由于它們的和諧。沒有比這更有意義或無意義的聯系了?!瘪雎牐且皂槕獌和攸c的方式從音韻角度幫助兒童建立與母語的聯系。譬如,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兒歌語言可以引起兒童的美感、愉悅感,是兒童最早感受母語文化的重要語言和文學形式,有助于兒童語音方面的美感熏陶。再如,由于西方理論的套用,使得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只剩下字義,而真正藏于聲韻之中的言外之意卻丟失了。那些字義是通過聲韻的流動得以展示,我們通過名家吟誦的聆聽、跟學,讓學生感受到漢語平仄交替的節律,“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葉嘉瑩)。遺憾的是,隨著年級的增高,欣賞意義的聆聽正從我們的課堂逐漸缺失。在詩化語文的視域,凡能體現漢語韻味的作品,都是聆聽課程的重要內容,包括諸如評書、相聲、話劇表演等。
聆聽課程的元素也是豐富的,除最為通常的配合文字聲音的音樂,還可有畫面的介入、文字的視讀、身體的表現等,以使聆聽效益最大化。
3.表演性閱讀課程
表演性閱讀也是閱讀的一個組成,以形體的外部表現為表征,以對應文本的體驗為內容。表演性閱讀是文本與閱讀者互為滲透的一種表現,也是閱讀者對文本二度開發的過程,是對文本最本真的理解和再創作。
表演性閱讀與閱讀活動中的表演基本同義。傳統的閱讀教學間或也有表演,但一般僅作為教學過程中理解詞語或揣摩語意的輔助方法。表演性閱讀更強調故事的相對完整與編導演協作的全程。這種“表演”與目的為演出的表演不盡相同,它重在參與的過程與投入的興趣,對結果的完美度沒有過高要求,有時甚至表現為某種粗陋。
表演性閱讀符合閱讀規律。當閱讀者為作品深深打動時,內心的情緒常會情不自禁地通過自己的體態顯露,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外。
表演性閱讀符合兒童天性。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過:“成人的演員應該向兒童學習表演!”“等你們(指演員)在藝術中達到兒童在游戲中所達到的真實與信念的時候,你們就能夠成為偉大的演員了?!眱和螒驎r的自然、本真與投入,確是最偉大的演員。表演性閱讀正是與兒童這種最天然的表演能力合作。在表演性閱讀中,兒童表現出鮮明的身心一元性,“身體的實踐生活幫助兒童建立起生活的實感,對‘自我’具有召喚意義”(朱自強)。
譬如低年級的兒歌誦讀。歌戲互補是兒歌的一大特點,誦、唱、戲、笑合為一體,往往與游戲配合。因此,有些兒歌的誦讀就可與表演、游戲相結合。
兒童參與表演的多是有較強故事性和形象性的敘事型作品,如童話、小說,一般經歷“閱讀――改編――排練――表演”的過程。這一過程其實就是一次二度創作的過程,是不斷想象、體驗、內化、表現的過程。
4.口傳民間文學課程
女媧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這些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故事曾經陪伴著一代代人的成長,成為永遠的記憶。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陣陣凱歌,人日漸疏離棲息的土地,城市文化迅速入侵,那些哺育了我們民族的民間文學被視作粗陋之物而被人們逐漸拋棄。
民間文學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是鮮活生動的語言,最為貼近普通民眾的旨趣,實質是民眾的一種狂歡。
民間文學也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為嫦娥與吳剛,中國人眼中的月亮肯定不同于外國人之所見;因為牛郎與織女,我們眼中的夜空更加神秘;說到大海,我們必然想起水晶宮、海龍王。阿里山、日月潭因為大尖哥、水社姐的傳說更為動人,春節也因為“年”的傳說更增加了熱鬧的氣氛,刑天舞干戚的神話則形成了中國童話最早的審美模式――變形再生……這些,都已經彌漫在我們的肌體之中,成為中國人的血脈、氣質與標志。
可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作品,是民族的文化之根,包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民眾情感和歷史價值。民間文學作品與兒童其實有著密切的關聯,歌戲一體的童謠是孩子們喜歡的形式,作為先民歌唱的神話,其泛靈論的思維方式不正是孩童的嗎?傳說與故事自然也是孩子的最愛。孩子們樂不可支地閱讀著,民族的文化悄然得到滲透。民間文學就是這樣一朵盛開在田間山頭的野花,樸素、芬芳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