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 15:0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計算機專業本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趨勢及其啟示——兼談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改經驗
2.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
3.計算機本科專業科研實踐學期的教學設計與評價
4.中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比較與思考
5.計算機本科專業的交互設計方向課程設置問題
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軟件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7.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10.從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
11.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中離散數學課程目標定位與課程改革的探討
12.對綜合性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
13.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考試評價體系的構建——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5.關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解決對策
17.面向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嵌入式方向教學體系的研究
18.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19.應用技術型本科課程體系改革芻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
20.應用型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養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實踐研究
23.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4.計算機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研究
25.計算機本科教育引入微軟院校IT課程的思考
26.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數學素養培養研究
27.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28.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C語言課程教改探析
29.應用型計算機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本科教育介紹
31.計算機本科雙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與學校學科特長相融合的計算機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3.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本科教學模式探討
34.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35.基于大類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36.試論我國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及發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計算機本科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38.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的體現
39.地方性應用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40.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構建研究
41.虛擬實驗室環境下計算機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42.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考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
43.普通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44.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45.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計算機本科專業開設網絡控制實驗的研究
47.應用型計算機本科職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計算機教育中數理邏輯課程改革淺析
50.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51.從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
52.計算機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框架的設計
53.中美高校本科計算機教育之比較
54.應用型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教育與學生就業特征分析與對策——以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為例
55.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本科教育
56.計算機本科電子商務課程啟發實踐式教學方法
57.非計算機本科專業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應用型本科計算機教育模式與實踐
59.地方院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模式
60.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教材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
61.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62.基于課程地圖的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制訂
63.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發展的思考
64.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65.基于CDIO培養模式在計算機本科學生實踐教學中的改革研究
66.計算機本科專業《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探討
67.高校本科階段計算機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
68.我校計算機本科教學中的難點與對策
69.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實踐與效果分析
70.將并行計算納入本科教育 深化計算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
71.以評促建 提高計算機本科課程建設質量——以《計算機導論》課程為例
72.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
73.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就業為導向
74.應用型本科高?!队嬎銠C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75.本科畢業論文實踐中的計算機應用現狀與指導
76.美國高校計算機工程本科課程設置特色分析
77.以競賽為驅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78.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
79.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算機本科專業實習實訓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虛擬仿真器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81.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
82.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83.高職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84.基于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
85.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87.關于高校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及本科教學的思考
88.認知風格對英語閱讀及寫作的影響——以計算機本科二年級學生為例
8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華爾茲”
90.本科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91.高校計算機輔助審計本科教學探討
92.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3.計算機應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
94.地方本科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思考——以新鄉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
95.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96.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探討
97.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雙語教學探討
98.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99.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探討
100.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圖形學教學改革初探
101.一流計算機學科必須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關于本科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認識
103.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改革
104.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
105.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
106.敏捷開發模式在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107.高職設置四年制技術本科的研究與探索——以長職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
108.大學本科開設計算機視覺課程教學的探討
109.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中的“羊群效應”及規避策略——以《計算機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為例
110.教育轉型視角下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111.計算機本科職業化教育引進與校企合作機制研究
112.應用性本科計算機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初探
114.應用型本科涉農院校計算機教師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例
115.財經類本科院校中高職計算機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17.應用型IT人才培養下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
118.二類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
119.就業導向下的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創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計算機課程體系構建及實踐
121.應用型本科土木專業計算機繪圖教學實驗
[關鍵詞] 大類招生;導師制;計算機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3-0018-02
一 大類招生下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背景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規地發展,高等學校的辦學規模急劇擴張,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同時高等學校之間的質量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汰已成為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探索人才培B的新模式就成為高等學校面臨的新課題。同時以專業為核心的培養模式,學生過早進入專業學習,由于所學知識的過專、過窄,容易造成認識能力及動手能力的偏激與片面,另外,從學生自身的成長來看,大學低年級學的多是公共基礎課,主要目的是拓寬知識面并尋找自身的興趣特長,按大類招生、培養就是要建立一種良好的人才培養制度,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同等的機會和條件,使之在競爭中學會選擇,找到自己的坐標和定位,在對學科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礎上,從容選擇志篤的專業和研究方向,縮小專業教育與用人市場的距離,有助于避免就業時的學非所用。
為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結合佳木斯大學信息電子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計算機系從2012級新生開始全面推行大類招生下的本科生導師制,以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 大類招生下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
導師制就是以學生學業指導為核心,兼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導和引導的學生培養模式。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和輔導,把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結合,充分發揮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大類招生下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能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階段的轉變,導師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業進展情況及專業能力、素質培養情況,能夠拓寬師生溝通的渠道,拉近師生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教師個人的學術成就,感受大學校園濃厚的學術氛圍,從而激發大學生嘗試科研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為了規范大類招生下的本科生導師制,我們設計了《專業導師工作手冊》,該手冊詳細記錄學生基本信息、個性特點、興趣和專業特長,導師根據這些信息幫助學生制定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計劃和發展目標;幫助學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并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選課,幫助學生科學地制定出共同的學習方案和個人學習方案,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做出學術決策和未來職業定位。同時,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每周至少有2個學時的面對面交流時間,并根據需要通過飛信、微信、E-Mail、QQ等途徑及時與每位學生進行溝通,接受學生在選題、閱讀書目、專業課程學習等方面的咨詢,并給予指導,同時加強與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溝通交流,使每位學生都感受到導師欣賞他們,了解他們的情況和進步,并給予批評、指導和鼓勵。為督促學生,根據每個學生情況采取每次與學生見面時留作業的方案,下次見面時考察其完成和掌握效果,久而久之,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
針對導師制,系里定期召開研討會,定期對學生成長情況進行分析,探索制定進一步提高學生成績、素質、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導師的指導參與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逐漸摸索出所選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在與導師的接觸中找到進入本學科研究領域的興趣點。學生隨導師參與相應的研究工作,學生除完成計劃內的實習任務外,鼓勵參與各類橫向、縱向課題研究,尤其是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
當然,在大類招生下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導師積極性不高、教學評價、監督、考核以及激勵制度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探索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三 大類招生下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改革方案
首先,大類招生下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采用雙向選擇,學院向學生公示每個導師的授課科目、教研、科研信息,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發展需求,選擇一名導師,雙方進行雙向選擇后,由導師帶領自己的學生進行教研和科研工作,雙方互相配合,實現雙贏。四年來每年都有學生成功地完成了大學的“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的立項并發表相關論文,這一制度滿足了學生渴望參與科研計劃與科研項目的需求,也提升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養,實施四年以來成效顯著,很好地完成了大學生的科研啟蒙訓練,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導師采用集中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面談、電話、網絡等形式對所指導的學生進行點對點的指導。導師要主動聯系學生,和學生保持相對穩定的聯系,除假期外,每周至少見面一次;各導師組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導師會議,安排和總結本學期的導師工作,及時總結交流指導的經驗和存在問題。本科生導師每年度進行一次考核,被指導學生的學業情況、科技創新活動環節完成情況、就業創業考研情況及學生對指導教師的評價情況都記入考核結果。并由系里按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填寫“本科生導師年度考核表”。導師每指導一名學生,記非教學工作量最高為20分,考核結果(優1、良0.8、合格0.6、不合格0)加權累加非教學工作量分值,總分不能超過100分。導師工作的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工作年度考核、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崗位聘任和評優評先等參考的條件之一。
讓高年級的學生擔任低年級學生的顧問,通過同輩輔導,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幫助和輔導,既有效地解決了大一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使其更好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幫助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使新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挖掘自身潛力,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培養出較強的適應力和意志力。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學生管理制度的創新,它避免了輔導員和班主任無法顧及全體同學的問題,從而解決了本科生導師制度中師資不足的問題
目前,我們信息電子技術學院已經在計算機系各專業所有年級本科學生中實施導師負責制,下階段將逐步擴展到學院在校的四個年級學生。2015年7月,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科學引導高校青年學子積極參加科研活動,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的有效銜接,由信息電子技術學院舉辦,計算機系承辦第一屆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參賽對象是信息電子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各年級全體學生,包括留學生。鼓勵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組隊,參賽題目自選,必須為原創作品,題材不限,開發工具不限,要求設計功能完整,不能是半成品。鼓勵與校園學習、生活、工作有關的選題。作為導師制的階段性成果,這次大賽既檢驗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掌握,又提高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結束語
大類招生下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是佳木斯大學信息電子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實施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們信息電子技術學院已經在2012級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中實施導師負責制,下階段將逐步擴展到該專業在校的四個年級學生。經過四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本科生導師制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是新世紀本科人才培養的理想選擇。
參考文獻
[1]杜智萍.牛津大學導師制與自由教育傳統[N].科學時
報,2007(7).
[2]馬艷秀.對清華大學本科生實行導師制的實證研究[J].
江蘇高教,2006(3).
[3]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
究,2009(1).
[4]石英.本科生導師制一個性化教育[J].北方經貿,2005(2).
[5]應躍然,劉愛生.英國本科生導師制的嬗變及啟示[J].浙
江社會科學,2009(3).
[6]方賽迎.本科學生導師制的制度完善探討[J].教學研究,
2006(5).
[7]w敏.從牛津大學的導師制看我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
的問題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天大學學報,2001(9).
[8]馬艷秀.對清華大學本科生實行導師制的實證研究[J].
江蘇高教,2006(3).
[9]李東成.導師制:牛津和劍橋培育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J].中國高等教育,2001(8).
關鍵詞實踐教學培養模式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能力
1 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成為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重要推動力之一。黨的十六大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了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等戰略思想。隨著這一精神的貫徹落實,各級政府扶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無限的商機。
“十五”期間,各級各類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萬人,其中軟件人員增加300萬人,計算機人才需要每年增加100萬。在我國總共664所本科學校中,有505所學校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4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校人數接近理工科在校生總數的1/3。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對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積極響應,另一方面也說明計算機專業建設數量大、任務重。然而,高校在擴招的同時,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困難
國家和社會對計算機專業的人才需要,必然與國家信息化的目標、進程密切相關。計算機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計算機人才的層次結構、就業去向、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計算機類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不是數量太多或質量太差,而是滿足社會需求的針對性不夠明確,導致了結構上的不合理。計算機人才培養應當與社會需求的金字塔結構相匹配,也應當是金字塔結構,這樣才能提高金字塔各個層次學生的就業率,滿足社會需求,降低企業的再培養成本。
2.高校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企業對素質的認識與高校通行的素質教育在內涵上有較大的差距。以學習能力為代表的發展潛力,是用人單位最關心的素質之一。企業要求人才能夠學習他人長處,而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盲目自以為是”的弱點十分明顯。
3.在校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目前計算機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學生不了解其作用,許多教師沒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致使相當多的在校學生不重視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為了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有效地培養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計算機人才,全方位地加強高校計算機師資隊伍建設刻不容緩。
4.計算機專業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難以與計算機發展同步
目前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內容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不同步,教學模式還不夠豐富,必須進行大力度的改革。
截至到2004年12月,全國IT職位需求數達到72302個,比2004年1月份增長了17336個。需求職位以研發工程師、產品工程師、軟件設計開發工程師、結構設計工程師、系統分析員、Java開發工程師等技術崗位為主。赴日軟件工程師以及小語種IT工程師在本地就業機會也很多。然而,面對如此多的就業機會,一方面是大量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職位,另一方面卻是IT企業難以找到滿意的IT人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與IT企業結合不緊密。
針對以上問題,計算機教育界一直在開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對策,其中層次化培養模式得到廣泛認同。即根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所從事工作的性質來劃分,將計算機人才大致分為從事研究型工作的專門人才、從事工程型工作的專門人才、從事應用型工作的專門人才。其中第一類以培養優秀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為目標,著眼于他們未來成為教授和學者;第二類注重培養工程實踐型人才,著眼于他們未來成為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第三類以培養專業技術熟練的、優秀的軟硬件生產、開發、經營、維護工程師以及專業技術管理工程師為目標。
事實上,我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早就從社會功能、智能結構等方面對人才類型進行研究,認為社會人才可分為四種類型: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這四類人才中,學術型人才要求基礎理論深厚,有較好的學術修養和較強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較強的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工程的能力;技術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更強調在實踐中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強調崗位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從事理論研究的基礎相對薄弱,學術型人才不應作為主要培養類型,而技術型和技能性人才更適合高職高專等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以工程型人才培養為主。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角度看,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原理演變為軟件或硬件產品的設計、項目規劃或決策。強化實踐能力,注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與企業溝通的能力是這類人才培養的最佳手段。大力培養工程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2 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工程型人才的特征要求,本文從地方高校的角度,以蘇州大學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例,重點探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程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蘇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必備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重,設立了數據庫綜合實驗和硬件綜合實驗等五個大型綜合實驗;制定了二年級到企業進行認知實習、三年級到企業進行暑期實習、四年級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實習的企業實習計劃;開設了日語等小語種選修課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等公選課,包括聘請企業高級主管開設企業文化講座、IT項目管理選修課等。本節僅從強化實踐環節這一側面介紹我們在工程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的探索。
1.教學模式概述
蘇州大學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昆山軟件園毗鄰,周邊IT企業眾多,其中蘇州工業園區55%的企業為IT企業。蘇州工業園區下屬的國際科技園現有企業240多家,80%為IT企業和高科技企業,主要從事軟件開發和IC設計。蘇州大學在多年教學中,結合地方特色,總結出了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法,在注重計算機專業人才基本理論培養的同時,也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采取“理論―實踐―理論”循環教學模式,既注重理論教學中各門課程的相互銜接,同時將理論教學、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論文設計看成一個整體,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僅學到某門具體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某種具體的開發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個課程體系和開發過程。實踐教學中,我們建立了新的實驗教學模式,設計了從“單元實驗―綜合實驗―課程設計―開放實驗室―實習基地―畢業設計”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個性化設計能力。同時,我們與企業密切聯系,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實踐型人才”的新模式。
2.主動適應IT企業需求,定制企業需求的培養方案
隨著IT技術的迅速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市的IT企業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跟蹤IT企業的發展,分析其人才需求狀況,對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重要參考價值。針對目前許多高校培養的本科生難以適應市場需求這一現狀,蘇州大學與蘇州市各相關企業聯合成立IT企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為蘇州大學IT專業的發展提供長期的指導與支持。同時,IT企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企業還不定期地給計算機專業學生舉行技術講座及前沿知識講座,并與教師進行座談,共同商討有關教學內容更新的問題。IT企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不僅為學生、教師打開了了解市場的窗口,同時也為企業和學校架起了人才需求的橋梁,從而實現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定制化培養。
3.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個性化設計能力
在專業實驗教學模式上,改變原有實驗課中傳統實驗多而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的實驗少、驗證性實驗多而創新實驗少、實驗手段上采用傳統測試技術多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少的狀況,建立了新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這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把有原來固定的實驗時間安排改變成靈活的實驗時間安排,把原來封閉的實驗項目改變成支持自主設計的實驗項目,把原來的成批實驗方式改變為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的實驗方式。針對專業特點,可分設計算機硬件基礎實驗室、計算機軟件基礎實驗室、計算機軟件工程實驗室、計算機多媒體基礎實驗室、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室、數據庫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以培養學生專長。
4.建立創新實驗室,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實驗室是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經。目前,蘇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和摩托羅拉中國有限公司、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建立了蘇州大學摩托羅拉單片機實驗室、江蘇省嵌入式軟件技術中心蘇州大學分中心等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實驗室,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同時,學院成立了自己的開放實驗室,主要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習成績優異且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生提供了進行創新性實驗的條件,并制定了完善的開放實驗室條例,規定了其運行機制及運行模式。
如進入開放實驗室的學生必須結成科研小組,采用自主選題、指導教師指定課題或企業提供課題等方式,經開放實驗室評審委員會評定后才能進入開放實驗室??蒲行〗M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并提交課題總結報告或論文。由于開放實驗室必須以課題小組形式申報課題,開放實驗室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開發能力。因此,開放實驗室為廣大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激情,為其成才創造了有利條件。
5.建設加強實習基地,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提高實踐能力的關鍵是要讓學生有與企業直接溝通的機會。因此,應積極引導教師主動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的主戰場,把專業建設深深根植于生產實踐之中。在實踐中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致力于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的高級專門人才。目前,我們已在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的摩托羅拉、AMD、羅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T企業建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與實習基地,并與中創軟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蘇州大學中創軟件工程學院實習基地。在實踐中教,在實踐中學,使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我們將企業實習劃分成三個階段。一是認知實習,時間一般為一周,主要讓學生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各企業主要研究方向以及當前流行的開發工具和軟硬件平臺。二是暑期社會實踐,時間為50天,主要讓學生利用暑假深入企業,參與企業的一些小型項目或一些模塊的開發,甚至是文檔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所學知識到底能如何運用,并初步具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些實際項目開發的能力。三是畢業實習,時間為一學期,主要讓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較為完整的項目開發,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后具備獨立勝任項目開發與設計的能力。
在實習基地建設中,應注重學生管理與質量監控。以畢業設計為例,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畢業設計的規章制度,如畢業設計計劃、畢業設計選題原則與類型、畢業設計的步驟、校外畢業設計試行辦法等條例,并發放企業嚴格執行。對于安排畢業實習生多的企業,我們還專門安排指導教師長駐企業,從而確保了畢業設計和論文的質量。
3 結束語
強化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近幾年來,我院學生多次在江蘇省程序設計及網頁設計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也始終在98%以上,人才就業面也非常廣。目前,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我們在擴大實習基地范圍的同時,更加注重實習基地的內涵建設,如開展“多模式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IT人才”這一課題研究,希望通過IT企業教學指導委員會、IT企業聯盟等松耦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共建創新實驗中心、實習基地等緊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性質和規模的企業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既達到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目的,也使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實惠,從而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
(本文獲得“2005年全國青年教師計算機教育優秀論文評比”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二等獎)
參考文獻
1.陳建軍.IT業和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良性互動.通信信息報,2004,6
2.李曉明.陳平等.關于計算機人才需求的調研報告.計算機教育,2004,8:11~18
3.馬殿富等.明確定位,培養高質量人才.計算機教育,2004,8:44~50
關鍵詞:學科交叉融合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跨學科交叉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2-0014-021引言
學科交叉融合在近幾年中越來越被頻繁的出現在各類研究性期刊和論文中,錢學森認為,“交叉學科是一個非常有前途、非常廣闊而又重要的科學領域,開始時可能不被人所理解,或者有人不贊成,但終究會興旺起來。”[1]可見在20多年前,錢學森就已經敏銳的意識到學科交叉融合對于現代科學的深遠影響。在國外,也有很多學者研究和教育家關注。比如美國著名學者對交叉學科的前景給予了肯定,認為如果能在操作層次上將多各學科有意義的聯接和融合,就能實現更大的跨學科的目的。甚至有學者提出:一流大學的未來一定有交叉學科的身影。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和必然性已經有目共睹,那么它對于普通高校的計算機科學的教學是否也存在影響呢?
2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學科交叉融合也被稱為跨學科交叉融合,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由國外的心理學專家提出,開始使用“跨學科”。因為人們在學科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科都是相通的,比如: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通,藝術和技術相通。這種學科間的不可分離,導致了如果我們只追求某一方面的知識無法激發創造力。正由于此,很多研究的完成都需要多學科研究者的緊密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學科交叉融合才被研究者們重視,也深切體會了其中的重要性。
2.1學科交叉融合的內涵
交叉學科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單一學科基礎上,由不同學科領域、部門和分支學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類學科。它既是一個學科概念,同時又是一個歷史范疇,因為新興學科的產生大都是傳統或成熟學科相互交叉作用產生的結果,與此同時,新興學科的產生及迅速發展又帶動和促進相關其他學科的發展。[2]
2.2國內學科交叉融合
國外知名高校都把跨學科研究作為學校發展的基本政策,往往由學校的主要負責人管理相關的跨學科組織以及跨學科教育工作,具有虛實結合的多樣化跨學科學術組織,多方面的資金扶持,共享的物資條件以及全方位的信息溝通,跨學科合作文化氛圍等。
而國內也有很多學者提出跨學科教學的理論。陳平提出了在《基于學部的跨學科合作探討》中提出,利用高校學部制的推行,促進相近學科的交叉融合,完善機構和功能,構建強大的信息系統。在2010年“科學與藝術國際研討會”上,藝術家和科學家都達到共識,科學與藝術同源于自然,同屬于文化,最初就是一體的。隨著人類進入數字化時代,科學與藝術正在越來越緊密地走向交叉融合。科學技術需要美感與想象力以求創新,現代藝術則需要有高科技的支撐和推動??扑囅嗤?、文理交融將促進社會進步、繁榮、和諧。陳安華、胡艷平、顏建輝等人在《構建多學科融合學術環境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文章中提出,多學科學術環境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作用,能為研究生選擇問題指明方向,也能為研究生做出突破性創新奠定知識基礎。在孟蘭的《高等藝術院校景觀雕塑與環境設計專業學科交叉實踐教學探討》中,就具體的兩個學科如何實現進行了探討和實驗。國內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章和探討,在最近的期刊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目光投向了這個領域,也說明跨學科交叉融合也慢慢走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
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作為大學第一學期的基礎課程,每個專業都需要學習。因為現代學科很多都是以計算機作為基礎,需要用到計算機。比如:醫學專業,很多檢查都是靠高科技儀器檢測,甚至很多手術都必須依靠計算機。如果沒有計算機的介入,現在醫學將寸步難行。藝術專業看似跟計算機不相關,可是其實很多音樂歌曲的處理都有計算機的影子。再加上智能設備的普及化,計算機基礎課程成為了每個人必須掌握的能力。新時代必須有新的教學思路,隨著信息化的推進,很多學生不到上大學已經掌握的計算機的基礎能力,如果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還是因循守舊,那么計算機就不能適應這種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如何在新時期下,順應跨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是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
3計算機基礎教學引入學科交叉融合
3.1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的必要性
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引入科學交叉融合是教學的新方法。前面已經提到,學科交叉融合是每個專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為適應這樣的發展,提出以下思路:
3.1.1大學計算機基礎必須結合各學科具體實踐。由于現在很多學生已經懂得了很多計算機基礎知識,那么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加入本學科的內容。比如:醫學專業加入學習醫學醫療儀器的學習,音樂專業加入學習音樂制作軟件的學習。
3.1.2大學計算機基礎結合各學科教會學生學習必要的編程能力。編程能力的培養雖然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但其他學科的學生如果也能夠學習,那么可以加深他們理解自己學科跟計算機專業的聯系。反過來也能促進他們學科中計算機技術的加強。
3.1.3大學計算機基礎引入各學科相鄰學科的學習?,F代社會信息融合越來越多,了解自己專業相鄰學科的知識同樣重要。如果能在計算機學習的同時也了解相鄰學科,同樣對于本專業的學習有很大促進。
3.2學科交叉融合的嘗試教學效果
為了實踐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思路,本人在2012級大一新生的第二學期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性教學。選擇第二學期進行實踐,主要是考慮通過第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部分計算機基礎能力。而第二學期本校開始進行編程方面的教學,這對于計算機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是比較有利的。以兩個不同專業的四個班作為實驗對象。其中,兩個班為計算機專業本科班,兩個為管理專業本科班,對這兩個專業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對于計算機專業本科班來說,他們以后面對的很多開發軟件都跟管理有關。因此,在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同時,加入學習基本管理軟件的操作。而對管理專業的本科班來說,他們本來就學習管理對于企業管理的流程比較熟悉,那么就在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同時學習如何才能制作出企業管理軟件,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企業管理軟件中還存在的不足。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發現:①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于管理的流程熟悉了很多。這對于他們編寫程序、改進軟件非常有利,雖然他們還是大一的學生,但是他們現在學習到的管理知識對于今后軟件開發的學習是很寶貴的基礎。原來他們對于管理軟件為何要這樣編寫比較迷惑,現在已經能夠部分了解了;②管理專業的學生,由于學習了編寫軟件的過程(并不要求他們都能編寫出來),從而加深了企業管理軟件的使用。近20%的學生還能提出一些企業管理軟件應用上的不足,這正是學科融合帶來的驚喜。
雖然由于學科交叉融合還處于嘗試的階段,但通過一個學期四個班級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我們得到了很多關于學科交叉融合的很多新想法和思路。這對于促進、改進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的嘗試性教學,把學科交叉融合的思路更深入下去。
4結語
跨學科交叉融合已經勢在必行,每個專業、每個高校都在思考,計算機學科作為信息化社會的核心,不能走在后面,應該作為先鋒走在所有學科的前面。本人對于計算機基礎中引入學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很有信心,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讓計算機基礎專業展現出新的活力。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參考文獻:
[1]錢學森.交叉科學:理論與研究展望[N].光明日報,1985,05,17(3).
[2]趙云云.交叉學科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123-125.[3]陳平.基于學部的跨學科合作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87-89.
[4]劉仲林,張淑林.中外“跨學科學”研究進展評析[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9):5-8.
關鍵詞:嵌入式系統;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23.58
嵌入式從早期的單片機,到后來的DSP,再到現今的32位的基于ARM架構的處理器及以Soc片上系統的應用,嵌入式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嵌入式教育目前在國內已經形成了足夠的重視,但我們在很多方面所做的工作還不夠,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師資力量不夠,教材過于籠統,教學方式陳舊,培養嵌入式專業技能方面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等。
本文將結合哈爾濱華德學院計算機專業的實際情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探討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嵌入式人才。
1.專業定位
哈爾濱華德學院于2007年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嵌入式系統方向,本專業的定位是培養能夠在消費電子、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領域從事嵌入式系統產品的軟/硬件設計、開發、測試等領域具有綜合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用型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2.課程體系
2004年IEEE和ACM對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的課程系進行的設置認為嵌入式系統的課程應包括以下內容:嵌式的發展歷程和概述、嵌入式微處理器、嵌入式軟件設、實時操作系統、低功耗計算、系統可靠性設計、設計方法學、嵌入式系統設計工具、嵌入式多處理器系統設計、網絡化嵌入式系統、接口和混合信號系統等。
通過市場調查,針對學生的實際接受知識的情況和社會的需求,本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的理論教學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在6:4。課程體系主要分四個階段:嵌入式原理基礎、嵌入式編程基礎、嵌入式開發技術和嵌入式綜合應用。整個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圖1哈爾濱華德學院計算機專業嵌入式方向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中加強注重“精”,重點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課程內容較大程度地體現了嵌入式領域的熱點,是企業界普遍關心的核心技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教學中微處理器介紹MCS-51、ARM、FPGA、DSP,嵌入式操作系統介紹Linux、WinCE,開發語言介紹C++、Java。四年的教學要求學生做到四個“1”,即“精通1種主流微處理器系統+1套開發工具+1種嵌入式操作系統+1門開發語言”。
3.實踐教學體系
嵌入式系統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的課程。結合哈爾濱華德學院的實際教學特點,積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考慮到學生的層次不同,在設置實驗內容時,由淺入深,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在設置實踐環節時,我們分為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三個環節,另外發揮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組織開展課外創新訓練與社會實踐活動。
3.1課程實驗
課程實驗又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一般驗證性實驗是4學時,綜合性實驗是8學時、設計性實驗是4學時。如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課程共16學時實驗,4學時的GPIO輸入輸出、中斷實驗;8學時的電機控制、顯示實驗,4學時的電子相框設計。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能夠基本掌握ARM9處理器的應用。
3.2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一般都是1周-2周的教學周期,由老師給出題目,學生三人組成一組并選題,完成設計內容。此環節即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3.3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最后一個實踐環節,周期為13周,學生通過前期的教學環節,對于自己的特長已經有了定位,因此,自由選擇導師并定出研究題目,畢業設計分為論文開題、中期檢查、末期檢查、論文換審、論文答辯五個環節,本專業方向的畢業設計要求學生動手制作出實物,然后寫出論文。這個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在增強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提高了實踐能力。
3.4課外實踐
采取“導師制”的方式,組織科研活動小組,指導學生參加各種科技實踐活動,學生在大學生電子競賽、飛思卡爾競賽、ACM大學生競賽等競賽中獲得獎項累計有40余項。
4結論
基于以上的教學實踐,哈爾濱華德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嵌入式系統課程的教學,通過教學,學生能夠建立嵌入式系統的思想,掌握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霞.嵌入式系統及應用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2008(5):71-74.
[2]童英華.應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教學探討[J].微型電腦應用,2012(5):1-10.
[3]邱雅.關于軟件學院嵌入式教學改革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10):7957-7961.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教學方法;編程能力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16-3865-02
1 概述
2008年11月16日,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新聞會在北京召開。在新聞會上,“五個10”系列評選活動,即10位傳播科技的優秀人物、10部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10個公眾關注的科技問題、10個影響中國的科技事件、10項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評選結果揭曉。10項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是:基因修飾技術;未來家庭機器人;新型電池;人工智能技術;超高速交通工具;干細胞技術;光電信息技術;可服用診療芯片;感冒疫苗;無線能量傳輸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學科是計算機科學中涉及研究、設計和應用智能機器的一個分支。指人類的各種腦力勞動或智能行為,諸如判斷、推理、證明、判別、感知、理解、通信、設計、思考、規劃、學習和問題求解等思維活動,可以用某種智能化的機器來予以人工實現[1]。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概況、基本原理和應用領域有深入了解、對主要技術及應用有一定掌握,并對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方向有所研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課程的學習與研究,啟發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趣,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并能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今后所開發的計算機軟件之中。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門眾多學科交叉的新興課程,其涵蓋范圍廣,涉及知識點多,知識更新快,內容抽象,不容易理解,理論性強,而且需要較好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給該課程的講授帶來了一定困難?!度斯ぶ悄芗夹g》也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怎樣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使學生將學到的人工智能技術知識和思想運用到自己的實際課題,這也是該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因此,對《人工智能技術》課程教學來說,我們要了解課程的最新信息,把握課程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該文給出了《人工智能技術》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的探索。
2 教學與實踐的探索
2.1 教材和實驗教學內容的選取
1) 人工智能技術是整個計算機科學領域發展最快,知識更新最快,最前沿的學科之一。在教材選用方面,我們采用了蔡自興教授等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基礎》這本教材。蔡自興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能、機器人學和智能控制等。這本教材是作者在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普度大學教授傅京孫先生的指導和鼓勵下編寫,借鑒了國內外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領域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書籍的長處,該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知識與技術,材料新,易于理解,兼顧基礎及應用[2]。
此外,我們還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料,其中包括參考書目,如:Russel S, Norvig P.等編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一書,人工智能技術國內外期刊,如電子學報,計算機學報,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Artificial Intelligence,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I National Conference等人工智能技術會議,使學生能夠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更多前沿動態,提高學習興趣。
2) 配套的實驗教學內容?!度斯ぶ悄芗夹g》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對該課程尤為重要。除了完成課本上的作業之外,還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算法設計能力和編程能力。首先,每個章節設置相應的實驗,而實驗內容經過嚴格的考慮,如:五子棋游戲,產生式系統,旅行商問題,傳教士和野人問題,BP神經網絡實現簡單的分類,遺傳算法、人工生命程序等,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章節的知識,獨立地設計和實現實驗內容。實驗報告包括簡述實驗原理及方法,給出程序設計流程圖,源程序清單,實驗結果及分析等內容,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和研究能力。
2.2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人工智能技術課程交叉性強,涉及面廣,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單一,缺少交流,課堂氣氛沉悶,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人工智能技術這門課程內容抽象,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課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關系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本課程需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問題啟發式教學?!度斯ぶ悄芗夹g》這門課程中有很多似是而非、引人入勝的問題,主要是用計算機模擬人類的智能來解決這種問題。在教學中,有目的的提出這些問題,鼓勵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并進行分析和比較,這樣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3]。
2) 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學生中存在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的差別,由于他們每個人的基礎不同,有的計算機知識比較匱乏,因此有必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堂作業和實驗報告情況進行及時評估,對學生提出個性化的教學。例如:在實驗教學中,要求有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可以做探究性和創新性的附加實驗,從而引導學生發揮個性的空間,而對稍微吃力的學生則要求完成基本的實驗,更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夯實,這樣就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學習建議,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3) 多媒體使用和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本課程PPT課件圖文并茂,提綱挈領,便于學生理解。課堂講授、板書與PPT手段相結合,注重課程中的關鍵詞用英文表示,并適當指定英文參考書,使學生能夠接觸國外文獻資料,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獲得更寬廣的知識。PPT課件運用了大量多媒體技術,如動畫、聲音、圖像,通過動畫和視頻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過程,使人工智能技術中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在課件中融入了文學,歷史等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便于學生較好地理解知識難點和重點[4]。
4) 師生互動和課內外答疑。在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實用性,適當提問,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盡量使用實例進行講解。設置了實驗講解互動課程,對于實驗的講解,學生可以提出疑問,然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學生可以看到問題從提出、分析到解決的整個過程,讓學生自己在討論中總結結論。為了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還設有課后答疑,使學生能將所有的問題都理解透徹。
5) 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重學生的理論研究和動手能力,適當布置一些課程相關的論文和實驗編程。通過課程論文,可以培養學生鉆研問題的興趣; 通過查閱科技文獻使學生掌握如何查找相關文獻的技能,可以培養學生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通過實驗實踐,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基本概念和難點,也能了解算法的設計具體運行過程,并對其進行驗證,提高了學生的編程能力和和學習興趣。
6) 考試考核方式改革。本課程的考核考試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課程應采用多種綜合考試方法,注重學生對基礎概念、知識和基本的技能的掌握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平時作業考核成績,實驗實踐教學成績、提交課程論文成績,以及最后的期末考試成績形成一種有效的考試考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實驗的評價指標在于算法設計、編程的準確性和實驗結果及分析。課程論文評價指是選題是否嚴謹科學和具可研究性,論文結構、思路是否嚴謹,論文內容科學性、正確性,能否提出自己的見解??疾椴殚喛萍嘉墨I的能力主要通過是否查找到權威的、最新文獻以及撰寫是否規范。
2.3 學生學好《人工智能技術》課程的建議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課程,學生如何學習這么課程,也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
學生應該正確看待《人工智能技術》這門科學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孕育于20世紀30、40年代,形成于60、70年代,發展至今,人工智能技術只有短短6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門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嶄新學科,還有許多課題處于探索中,理論和技術還遠未成熟,我們應該對它有科學的認識。
針對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的學生,除了課堂聽講之外,還應該課下自學該課程的先修課程,如:數據結構、離散數學等課程。人工智能技術中涉及到大量的數學知識,如:模式識別需要具有較好的概率論,數理統計知識,另外還會用到少量隨機過程、模糊數學的一些知識。人工智能技術是一門應用課程,編程語言的掌握必不可少,涉及到SVM算法,粒子群算法,免疫算法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算法,實現這些算法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編程能力。
學生應該多讀,多查閱資料,特別是國外的期刊文獻和重要國際會議論文,多了解人工智能技術最前沿的信息,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基本算法的理解,并將人工智能技術的知識運用到自己所研究的領域,以做到學以致用。
3 結論
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信息技術的前沿,該文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探討,教學與實踐效果有了顯著提高,但仍然有許多方面還需要我們繼續探討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蔡自興,徐光佑.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蔡自興,肖曉明,蒙祖強,等.樹立精品意識搞好人工智能技術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4(1):28-29.
摘要:本文從本科生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對比了中美兩國高校的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體系,分析了兩種教育體系的優缺點。
關鍵詞:本科教育;教育改革;中美兩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 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對我國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在高等教育發達的美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展開了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國全國高教質量委員會發表了《國家在危難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揭開了美國大規模教育改革的序幕。之后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發展基金會又分別發表了《學院――美國本科生教育的經驗》和《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又稱《博耶報告》)兩份報告,這兩份報告指出了本科教育的8個沖突問題,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14點建議及10條途徑。這兩份報告對美國的本科教育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報告公布后,各研究型大學都開始結合本校實際從以上十方面積極改進本科教育,掀起了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
為了了解現狀、深化改革,卡內基委員會又于2001年5月開展了一次“重建本科教育:博耶報告三年之后”的調查研究。調查對象涉及全國123所研究型大學,調查發現本科教育地位有所提高、方式有所改進,十條建議得到了相當的響應,美國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和提高,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全世界優秀學子赴美完成本科教育。中國當前正處在本科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學習、借鑒美國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對促進我國本科教育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 中美高校本科教育的比較及啟示
筆者在2006年曾經到美國依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系進行過為期半年的交流學習,本文以下部分結合本人的親身體會對比中美本科教育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形式等方面的差異,分析當前制約我國本科教育發展的因素,從而取長補短,促進我國本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2.1確立以研究型學習為基礎的培養模式
在《博耶報告》之后,美國研究型大學紛紛調整本科教育的培養模式,將本科教育的重心從被動學習、接受知識轉移到以研究和發現為基礎的過程上來,本科學生的學習以研究為基礎,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項目資源為本科教育服務。筆者在依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系旁聽過多門計算機專業本科課程,發現大部分計算機課程都沒有材,教學的內容和進度由老師提供的課程提綱(Syllabus)來決定,但老師一般會給學生指定一批參考書。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課后要做大量的閱讀、歸納、分析和總結,根據老師提供的課程提綱來構建這門課程的知識體系,有很多知識需要經過自己思考和實踐才能得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好的地方就體現在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老師的水平和責任心,有一定的隨意性。而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本科培養模式更多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知識傳授的培養模式,非常重視教材的選擇,所選教材的內容體系就是課程的內容體系。
在這種方式下,教材的選擇就非常重要,好的教材可以節省老師和學生時間,提高效率。但不好的地方就體現在對教材的依賴過大,教學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比較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壓力去查資料、歸納分析所學內容。在我國目前高校師資緊張、班級學生人數眾多、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完全采用美國的研究型學習培養模式并不一定適合,這樣將導致教學水平難以監管,學生發展不均衡。但是我們可以考慮在目前這種知識傳授的培養模式下逐步引入研究型學習的意識,在一些適合的課程里面進行研究型教學的試點工作,不指定教材,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逐步確立以研究型學習為基礎的培養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終身自我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2.2確立跨學科發展的課程設置體系
美國研究型大學很早就確立了通識教育和跨學科發展的概念。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一些綜合、復雜的問題越來越需要多種知識、理論和方法予以解決,跨學科成立研究中心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近年來,美國研究型大學紛紛成立跨學科教學和研究中心,打破院系的界限,整合教育科研資源,積極推進跨學科教學和科研。例如2003年哈佛大學(Harvard)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各自建立了一個跨學科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中心集合了來自生物學、數學、統計、工程學和計算機信息科學等方面的專家,大家協同合作解決系統生物學問題。而我國大部分高校之間院系界限分明,不同學院師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學生基本上沒有跨學科選課。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的學科應用能力和開闊的視野,本科生教育應該采取跨學科的方式,打破院與院之間長期形成的相互獨立的這種局面,建立一種跨學科本科生教育機制,開設一定數量的跨學科綜合課程,允許不同學院的學生互相選課,培養寬口徑、復合型人才。
2.3采取講授、討論、個案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美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方式多樣,主要表現有講授、討論、個案分析、角色扮演等。低年級的課程以講授為主,但高年級的課程則更多以演講、提問、討論、分析等方式為主。教師除了擔任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之外,還起著學生團隊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并且努力將這種團隊學習的功能延伸到課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盡管老師在課堂上講得非常全面、具體,但教學效果有時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老師講得太多、太細,沒有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研究和思考的空間?,F在大部分教學都用PPT課件上課,很多學生課堂上不做筆記,課后如果又不復習,對于課堂的教學內容只是簡單接受,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這樣必然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我們要積極學習美國高校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出臺相關制度,鼓勵老師勇于創新,大膽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4建立通識教育,重視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
美國大學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通識教育,學生往往在一年級完成通識教育之后,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專業。而在通識教育中非常強調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比如在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有兩種,一種是屬于學校要求的,每個專業都必須修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為39~51學分,另外一種是學院要求的專業課程,學分為76~85分,學生畢業的總學分為128學分。其中在通識教育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有兩門,且均為必修課,學分為7學分,占到畢業總學分的5.5%??萍颊撐膶懽鬟@門課程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綜合的分析應用能力。而反觀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里面,缺少對應的課程訓練,許多學生畢業后仍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學生不知道如何富有邏輯性的思考、條理清晰地寫作和表達。因此建議我國高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開設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邏輯和嚴謹的表達思想的能力。
2.5引入TA、RA機制,補充師資力量,搞好課堂教學
大部分美國高校為了補充師資和科研力量,普遍推行TA、RA機制。TA指的是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RA指的是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在美國的高校,承擔某門課程的教授通常會在研究生或高一年級本科生中選擇一些學習過本門課程,并且取得了優秀成績的學生來擔任TA,協助老師開展教學。學生有問題往往先和TA接觸,由TA協助老師回答問題,批改作業,帶學生實習等,如果有TA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及時向授課老師反應,由老師來解決。通過這種機制,老師和TA組成了一個教學團隊,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議,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對比我國高校,RA的機制普遍得到推廣,但TA機制還未很好的推行。由于擴招,我國高校的班級人數激增,由原來的三、四十人普遍發展到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如果一個教師承擔某門課程的教學,通常對這一百多學生從授課到解答問題、批改作業、帶實習等所有事情都由這個教師來完成,教師工作繁重,影響進一步的教學科研工作。因此很好的借鑒美國高校TA、RA機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TA,可將老師從一些瑣碎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將更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項目研究上去,反過來進一步推動教學的發展。
2.6營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師生的精神家園
美國大部分世界知名學府都非常重視建設獨具個性色彩的校園文化,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象征和精神家園。比如美國哈佛大學崇尚追求真理,將“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作為自己的校訓,昭示著哈佛大學“求是崇真”的立校宗旨。耶魯大學號稱“總統搖籃”,“永遠強調對社會的責任感、蔑視權威、追求自由和崇尚獨立人格”的校園精神使其為美國歷史上培養了5位總統和眾多美國一流大學的創始人。鄰近哈佛的麻省理工學院,其“強調研究及獨立探索新問題”的校風使其成為全世界有志青年衷心向往的工科麥加圣地,而有著“比黃金更能給加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美譽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著蜚聲世界的自由開放學風。對比國內的一些知名大學,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比如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已成為一代代清華人畢生追求的理想,北京大學自以來,確立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是中國歷史上“”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上述每一所世界知名學府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他們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優秀學子在其中盡情揮灑自己的青春,形成人盡其材,各施所長的局面。當這些學子們在事業上做出卓著貢獻的時候,總不會忘記要回饋自己的母校,損贈巨資幫助母校建設家園,以圖將偉大的校園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其中哈佛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目前高達一百多億美元的基金有不少是歷屆杰出校友損贈的。
國內很多高等院校在硬件條件的建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辦學條件大為改善,但在內涵建設,校園文化精神的建設方面還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尤其要重視校園文化精神的建設,從學校領導層到各位普通老師都要投身其中,將校園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來建設,內涵建設沒有速成的辦法,只能靠一代代人不斷的努力和傳承,美國眾多世界一流知名學府的發展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3結語
美國高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所進行的本科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國大學匯集了世界上70%諾貝爾獎獲得者;全球大約30%的科學和工程類論文、44%經常被引用的論文,都出自美國的大學。在我國正在推行本科教育改革的關鍵歷史時刻,高校的領導層和廣大教職員工要大膽創新,充分借鑒美國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本科生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拋開束縛,敢于嘗試,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潘云鶴. 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 中國高等教育,2001,(5).
[2] 袁力. 中美大學本科課程體系比較及啟示[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
[3] 王平祥,李忠云. 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及啟示[J]. 遼寧教育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