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深秋的詩句深秋的詩詞
時間:2022-07-21 07:11: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深秋的詩句深秋的詩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下面以具體例子對古詩詞的賞析方法進行說明
一、字詞品味與語言風格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一個“闊”字,直抒胸臆的表達了春潮把兩岸變得浩渺無限,造成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相對應,聲響也更為響亮?!皯摇弊质歉吒咧鄙蠏熘臉幼?,風順風和,帆兒高懸,傳神的表達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美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作者用“生”“入”字,使人擬人化,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蘊含哲理?!昂H铡薄敖骸毕笳餍律拿篮檬挛?,表現了作者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這兩句對偶句中,“海日”對“江春”、“生”對“入”、“殘夜”對“舊年”,句式工整,形象生動,瑯瑯上口。
本詩語言風格可用樸素自然、清新飄逸、嚴謹細膩等來概括
二、畫面欣賞與景物描述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首先,他有畫一樣的構圖,空間闊大、層次豐富;其次,它有像畫一樣講究的線條,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勁舞的基本形態;第三,這兩句話色彩很豐富:黃沙漫漫,橘紅色夕陽,輝映這閃著白光的河水,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天空,形象鮮明突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更是用深秋的九種景物構成一幅深秋晚景圖,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過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盡致。
可根據此類方法賞析的還有――陶淵明《歸園田居》、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中的詩句。
三、意境探求與情感體味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無邊”寫出林木的廣漠,見出秋色的蕭瑟;“蕭蕭”形容風吹葉落的響聲,見出樹葉飄落的情景?!安槐M”寫出長江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江水洶涌翻騰的氣勢。繪聲狀勢、音韻悠長、壯闊雄渾。造成一種天下皆秋的蒼茫遼遠的藝術境界,抒發了詩人在動蕩不安的社會心酸悲苦的心情。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正確對待死亡是以令人欽佩,而在年華漸老之時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則更為可貴?!袄象K伏櫪”四字把作者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和不懈進取的精神顯現于紙面。作者以老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壯志,透露出作者希望有生之年完成統一大業的強烈愿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等,均能體味出古詩詞詩人的某種思想情感。
除了上述賞析方法之外,在解答中考詩詞賞析題時,也可采用以下解題思路與技巧:
1、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準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2、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和語言特征(簡潔、含蓄)等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3、從關鍵詞語上著手,如抓住詩詞中關鍵的動詞的用法、含義及作用去賞析。
4、從關鍵詩句(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上著手,分析概括,推斷解答。
5、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著手,品味語言,想象意境。
關鍵詞:新燕;新雁;詩歌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優秀的詩詞像種子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氣融合。今天我們學習古詩詞,咀嚼、體會、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們散發出來的芳香?!币虼?,對于古詩文的學習也顯得尤為重要。進入九年級復習階段,大量的古詩詞需要背誦默寫,而在默寫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特別容易把“燕”和“雁”這兩個字混淆,由于讀音相同,書寫時常常弄錯。
比如,在默寫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把“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寫成“新雁”。又如,默寫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把“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雁”寫成“燕”??吹竭@樣的錯誤頻頻出現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區分,我對這兩個字從出現的季節和內涵上做了如下區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經常出現,它輕柔、活潑,象征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寫春天的詩歌中出現。如,學生容易寫錯的句子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讓人想到春天到來,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鶯抒發了心中春天到來的無限喜悅之情,又表現了作者對春天萬物更新的贊美。此外,還有杜甫的《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劉禹錫的“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等詩句表現了燕子輕柔、活潑,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春天的無限生機。
在描寫春天的詩歌當中,也有例外,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詩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雁”則指的是“北歸的大雁”意指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娙松碓谀戏娇吹酱笱阆虮憋w去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首詩寫在早春時節但全篇借“大雁”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隊出現,襯以秋天的蕭瑟氣氛,愈顯一種蒼涼的壯美。當我們吟詠起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時,看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從而感受到了邊塞的悲涼、壯闊,同時也引發了將士們的思鄉卻不得歸的惆悵。孟浩然的《早寒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中描寫的時令已經是深秋,大雁已經南渡,詩人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表達的同樣也是游子漂泊思鄉之情。王維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貶的惆悵?李白的“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高適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又頗顯秋天的蒼涼。
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寫蕭疏秋意的時節詞人看到大雁飛過,而自己卻無緣讀到“錦書”,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彪m是在早春時節,但更是借歸雁傳遞書信的典范。
一、讀出詩味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是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古詩詞教學更離不開讀?!捌叻衷娙肿x”,可見朗讀在學習古詩詞時的重要性。讀,是學生理解詩詞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體會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品味詩的語言,才能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才能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并與之產生共鳴。老師需要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讀古詩詞,以達到“讀通讀順讀出味,意境情理上心頭”的效果。在讀的時候,教師必須有效地指導學生,對生字的字音、多音字的教學把握應到位。很多古詩押韻,在上課時就可以突出這些字,通過范讀,通過反復地讀,讀出詩的節奏美,從而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此外,還要適時介紹古詩詞的寫作背景,以助于讀出古詩詞的情味。
二、品出詩韻
古詩詞教學要有個性。既要重視對字、詞、句的理解,又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在教學中應注重對方法的傳授,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1.抓關鍵,明了詩意
現代文有中心句、點睛之筆,古詩詞也有。教師要培養學生篩選關鍵詞、重點句的能力,如此,對古詩詞的教學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春望》時,抓住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關鍵句解讀全詩,提綱挈領,就能很快讀懂其它三聯的含義。此法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2.品詩眼,把握詩境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如果能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引導學生品味古詩,這樣的教學會更有效。如在教授辛棄疾的《村居》的過程中,可用“醉里吳音相媚好”的“醉”字為詩眼進行教學。翁媼“醉”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讀詞品味出:老夫婦陶醉于這鄉村美好的景色,陶醉于大兒子、二兒子的勤勞,陶醉于小兒子的調皮可愛,陶醉于這清靜悠閑的生活。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向往這樣的生活呢?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該詩的寫作背景,從而引導學生了解辛棄疾渴望收復失地、渴望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一愛國情感。通過品詩眼,引導學生走進詩中。
3.設情境,體驗詩意
詩人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可帶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具體的情境中去,用自己的體驗、感受去理解詩意。如在教學《鄉村四月》時,可用課件展示農村三四月的景色,讓布谷鳥的叫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春天。
三、悟出詩情
古詩詞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相通,它們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一首詩詞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詞的內容去勾勒,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意蘊,是我在古詩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首先寫霜霧滿天的深秋之夜,傳來幾聲烏鴉歸巢的啼叫,增添了幾分夜深人靜的氣氛。江岸上是火紅的楓樹,江面上是漁火點點。面對此情此景,離家在外的詩人想到秋天來了,夜已深,鳥歸巢,自己還飄泊不定,流浪異鄉,不禁秋愁滿懷,難以入眠。后兩句寫江面上傳來寒山寺沉悶的鐘聲,聲聲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靜,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詩人心中的愁苦之情。這首詩主要以所見所聞描寫楓橋夜景,聲色并見,中間用一“愁”字點染,詩人那愁思滿腹的形象被描繪得活靈活現。在教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并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寫出而生活中實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使學生能感受到詩中那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
四、厚積薄發
呂小妹
(南京市江寧區秣陵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111)
摘 要:本文以《醉花陰》教學為例,在“文本背景處”、“教學重點處”、“語言精美處”三個方面對這首古詩進行了拓展,來探索古詩教學中拓展的基本形式,淺談拓展的基本要點,努力提高拓展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拓展形式;基本要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地拓展,能夠拓寬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空間,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增加學生的積累,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要讓一首首古詩在課堂里面變得豐富多彩,拓展就是古詩詞教學的“春風”。所以,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我們應該重視在古詩教學中巧妙地拓展?!蹲砘帯肥且皇字闹仃栐~,為李清照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教學中不僅僅要把握詞人內心的“愁”情,還要通過對這首詞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全面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作。為此,在這首詞的教學中,可進行如下拓展:
一、在文本背景處拓展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詞常常是作者的經歷、思想、情感的外觀。因此,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就要對作者的時代、人生經歷、思想感情等“寫作背景”有所了解,這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古詩的內容及所抒發的情感。教學這首詞時,可對文本的背景進行這樣的拓展:
1、當時李清照丈夫趙明誠在山東萊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愛情深篤的夫妻卻過起了“牛郎織女”的生活。李清照,形單影只,居室寂靜,再不聞評詩論文,再沒有歡聲笑語。她的生活孤獨寂寞、空虛無聊,更多的是對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就寫了這首詞給丈夫趙明誠,以寄相思之苦。
2、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nbsp;
——《瑯嬛記》
上面的兩則材料是李清照寫作《醉花陰》的背景。閱讀往往是需要知人論世的,尤其是古詩詞閱讀,因大多年代較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如果不做一點相關背景的拓展和延伸,學生可能很難體會作者的深層情感。因此,圍繞文本拓展和延伸相關的背景資料,可以擴大學生視野,幫助或輔導學生介入閱讀情境,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二、在教學重點處拓展
《醉花陰》這首詞的教學重點之一是作者以花喻人寫愁,以物寫瘦的方法使用,如果將這一方法講解到位,本詩的主題學生自然而然就把握了,為此,在這一環節上,可做如下拓展:
1、出示一組寫愁的詩句,比較詩人寫愁方法的不同。
(1)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李白)
(2)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
引導學生分析古人是如何寫愁的,李白寫愁,說愁是有長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寫愁,從一片飛花的飄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況背后是萬點落紅,愁是有數量的;李煜說,愁像一江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綿綿不盡的春江之水;秦觀說飛紅萬點愁如海,不僅有數量,還有深度。有如此眾多的寫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寫愁才可以在文學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寫愁思的?繼而引導學生分析,李清照寫愁的藝術特色: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作者以花喻人,黃色的不止外形上淡雅、清秀,與作者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而且在品格的傳統象征意義上,它象征高潔、淡泊,也酷似作者芳華和清品的精神,這樣的比喻,正比較恰當的反映了當時作者由于離開丈夫而孤獨、愁悶的生活和內心情感。
2、再出示一組以物寫瘦的詩句,讓學生品析體會本詩手法的精妙
學生分析出以花喻人,以物寫瘦的手法之后,教師再出示一組以物寫瘦的詩句,比較同樣是以物寫瘦的詩句與詞句相比哪一個更好?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秦觀《如夢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 (程垓《攤破江城子》)
在比較中得出,李清照詞中這個比喻與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卻始終不見一“菊”字。詞人用“東籬把酒”這樣的典故與“暗香盈袖”的描寫,突出詠菊的話題,“菊”的色、香、形態,俱現筆端。清代陳廷焯《云韶集》評價說:“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 這三句共同創作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仁的境界。尤其是簾卷西風,時令與環境氣氛做烘托,使人馬上想到一副西風瘦菊的畫面。很有意境美。
三、在語言的精美處拓展
[關鍵詞]古詩教學 詩畫結合 詩韻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1-076
引導學生誦讀、品析古詩,不僅可以有效錘煉學生的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其審美能力。筆者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山行》一詩的教學為例,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賞析其詩畫相融的特點,從而陶冶情操。
一、打開“畫卷”,品析字句,走進詩境
《山行》屬于寫景詩,詩中雖然呈現了自然美景,但是僅從字面上無法形成直觀理解。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品析字句,探究詩中“畫卷”,逐層深入,融入詩境。
師:“遠上寒山石徑斜”,誰來告訴老師,這里的“山”是一座什么樣的“山”?
生1:寒山。
師:閉著眼睛想象一下,山“寒”,更多的是山上人少,寂靜。你們再想想,詩人是怎樣走上寒山的呢?
生2:遠上寒山。
師:這里的一個“遠”字,說明了山路很長,同樣也說明了詩人走了很遠的路。
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與老師一起循著詩人的足跡,再次走進寒山。那是一個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條鋪滿碎石的小路上,那小路,彎彎曲曲,很遠很遠,一直延伸到遠方……
借助想象,細品景色,對于寫景詩來說,屬于教學重點。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詩人一個人走了很遠的山路,從而形成動態畫面。教師借助多媒體,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學生展開了一幅畫卷:“遠上寒山圖”。然后,教師用語言幫助學生慢慢打開畫卷,引導他們進入想象的詩境中,從而形成對詩歌內容的深刻理解。
二、品析“畫卷”,吟誦合璧,理解詩意
對于詩詞教學來說,吟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意,融入詩境。然而,很多學生對吟誦不感興趣,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對詩意理解得不夠。吟誦合璧,不僅可以把詩歌“畫卷”立體呈現出來,還能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的同時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看圖識“詩”。老師通過多媒體呈現不同畫面,你們說說與之對應的詩句是什么?
(借助多媒體,切換畫面)
生1:“白云生處有人家”。
師:很好,你們說說,圖上明明沒有白云,為何要說“白云生處有人家”呢?
生2:畫面上有房子,還有煙囪,炊煙正一圈一圈冒出來,就像白云一樣。所以我想起了這句詩。
師:你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詩句中的白云也可以理解成煙云。有人家、有炊煙,這是一個多么溫馨的場面。詩人走了很遠的寂靜山路,終于看到這一屢炊煙,看到了這一處人家。詩人心情是怎樣的?誰來讀一讀?
(學生理解后朗讀、吟誦)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氛圍,創設情境,通過“畫卷”啟發學生想象,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還可以幫助學生與詩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詩句的內涵。
三、詩畫結合,詩情畫意,縱情“山水”
對于詩歌教學,很多教師滿足于死記硬背,拿來應付考試,這已足夠;但是從文化傳承、學生語文素養提升方面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教學《山行》時,為了豐富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教師還需要積極拓展資源,引導學生從“賞圖吟誦”向“吟誦作圖”轉變。詩畫結合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借助畫面回憶詩句,豐富想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對詩句內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從而在詩歌賞析中縱情“山水”。
師:孩子們,我們剛才通過“畫卷”吟誦詩句,現在我們反過來,能否“吟誦作畫”呢?同桌之間相互配合一下,一人吟誦,另一人開始作畫,記住不要追求逼真,而是追求意境。
(同桌配合,進行練習)
師:哪個小組來展示一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老師,我畫的是“霜葉紅于二月花”這一句。我沒有畫其他景物,只是畫了楓葉,一眼望不到邊的楓葉,紅得發火的楓葉,所以我用深顏色來表示。
師:這個想法很好,說明你已經做了深刻思考。
詩畫結合,不僅可以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而且還能讓學生徜徉于詩中“景色”,縱情于“山水”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想象,多給予肯定,有效培養其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職技校;中國詩文;湖光山色;賞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8-0052-01
從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中不難看出,我國詩歌的起源中已經存在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品。古往今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詩歌的形態也在不斷變革。從舊體詩到新體詩,詩人寫景亦即寫情,情景交融,不但贊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且平添了人文之美。
一、意象――中國詩文感性知性的綜合
意境是中國詩人從古至今都在追尋的主題,無數偉大的作者在寫景的過程中將情緒糅合在其中,將虛實真假填充其里,故而意境帶來的美感往往讓人感受到生命的韻味,感受到詩意。它能夠使人從感性的角度領會到其中的無窮意味,但卻難以用語言表述的意蘊和境界,即所謂的“心領神會”,它統一了形神情理、協調了虛實有無,生于意外,而蘊于象內。意境來源于意象,意象即是在詩文中用于寄托情感的事物。龐德在《詩刊》中提出,意象即“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雖然平實簡潔,卻能在其中融入無窮的情感,讓人讀來不覺平淡,反而有種樸素而深沉之感。我國的詩文之中讓人能夠捕捉到意境的有很多。例如,晁補之的《吳松道中二首(其二)》: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漿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這首詩句句不寫情,卻句句充滿了情,首句將清晨起航江南水鄉風雨瀟瀟、落葉紛飛的深秋景色描繪得生動清晰,語言質樸卻讓人感受到作者當下的哀愁,營造了凄冷、傷感的氛圍,讀來不禁語中有苦澀之感。而現代詩中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首詩短小質樸但卻意蘊深刻,讓人忍不住細細品讀以感受其中的韻味。
二、跳躍――中國詩文時空轉換的變化
詩詞相較于散文和小說的一個較大區別,在于其具有很大的跳躍性。詩人的思維是自由的、廣闊的,詩人思維的跳躍帶來了詩歌內容、詩歌時空的轉換,這就為詩歌的美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增色。在跳躍的過程中,詩人將冗長松散、平淡而遲緩的敘述打散于跳躍之中,讓詩歌的內容變得更為精煉而深邃。跳躍為詩文帶來的新的蓬勃和活力,讓詩為人們展開的畫卷更為豐富而生動。思維邏輯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那么重要,對事物的描寫只是為了將充沛的感情從幾個簡單的音節里迸發出來,獲得生命力,@得讓人感知的能力,在時空轉換的幫助下,讀者和詩人通過情感緊緊結合,詩歌的情感在讀者的心中獲得升華。如蘇軾的《永遇樂》: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詞的開頭寫景并沒有融入很多的感彩,似乎平淡無奇,但下一句則突然轉入深夜“無人見”的神秘之中,自然的景物讓讀者不難感受到詩人深夜無眠,聽“滴露”,見“曲港”之中“跳魚”,而詩文后續的發展則跳入詩人迷離的夢境之中,葉落叫醒詩人黯然的夢魂,而后進入對愛情無常對生命短暫的思考,最后跳躍于時間之中,感慨人類的渺小與宇宙的無窮。這首詩短短幾句卻讓人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感受到蘇軾突破狹小天地的智慧和充滿血肉的真情,讀來讓人感觸無窮。
三、心境――中國詩文深化情感的藝術
與上一段中所提到的時空跳躍有些相似,我國詩人在心境上的飛躍,落于紙上往往也令人想要好好品讀。但與上一段不同的是,這種心境上的飛躍,雖然同樣表現于景物之中,但更加側重于心理狀態的變化。在古典詩詞描述到關于懷古、思國、思鄉等情感之時,我們常常能夠明確地感受到來自詩人感情的變換,并從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體驗。例如,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寫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首詩中的時空變換以及作者心境的飛躍讓讀者感受深刻。放眼現實,詩人雖感前路艱難崎嶇,但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終于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生命的最強音。
四、結束語
今人寫詩雖與古人有很大的不同,但往往在很多方面仍有共通之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中,不同時代的詩人心靈相互契合,情感不斷升華,一代代優秀的詩人將千百年來的文化與感動融合于詩文的湖光山色之中,得以成就當下我國詩歌領域的美好成果。在傳統的傳承之下,我國的詩文雖然在不斷的革新和發展之中,卻仍繼承了先人靈魂中存在的獨特情思,這樣的情感將如同基因一樣,代代傳承,永不消逝。
參考文獻:
[1]魯淵.略論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J].嘉應大學學報,2002(02).
【關鍵詞】詩歌 色彩 情感
《文心雕龍·情彩》中說:“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眲③拿鞔_指出色彩構成文章文采的重要性。因而對詩歌的著色研究,是領悟詩歌意境、把握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著名詩人杜甫擅長調遣顏色,抒發自己的獨特情感。如我們熟悉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鋪設了“黃”“翠”“白”“青”等顏色,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從視覺上呈現給讀者一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詩人運用清麗的色彩詞營造了清新的意境,情感自然而發。另有其詩《白絲行》:“象床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通過顏色的變化寫出了白絲被染的悲哀,直觀而真切。《雨過蘇端》“紅稠屋角花,碧委墻隅草”,抓住了紅花碧草,抒發了雨后的欣喜之情。詩仙李白也用他那神奇之筆繪出了對祖國的碧水青山的熱愛,廬山也因《望廬山瀑布》升騰著一籠“紫”煙,縈繞了上千年。王維的詩佛世界也少不了顏色的點綴,“客舍青青柳色新”“復照青苔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有鬼才之稱的詩人李賀,可以說是畫家詩人,陸游曾稱李賀詩歌“如百家錦衲,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
畫家通過在畫布上揮灑色彩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而詩人則似在文字這個畫卷里通過色彩做點皴染的功夫,達到了藝術審美的獨特效果。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綠酒紅爐,“紅”“綠”相映,色彩配置清新明麗,色味兼香,氣氛熱烈,表達出溫暖如春的詩情,能喚起讀者無限的想象,感受到溫馨熾熱的情誼。清代詩人舒位也是一位丹青妙手,詩人常常運用青白兩色相映襯,構成清冷詩歌意境,折射出詩人的愁苦詩心。詩歌中常常運用青色的物象,如“青眼、青箱、青裳、青燈、青袍、青羔裘、青樓、青銅錢、青禽、青駒、青鵑、青蟲、青石、青山、青草、青霞、青桐……構成凄冷的畫面,反映出詩人內心之愁悶。詩人一生漂泊,窮困蹇澀,詩人也往往通過色調的搭配巧妙地寫出紀行之苦,人生之無奈。如“黃帽催雙槳,青箱趁一鞭”,“江海青蒼處,飄然一葉舟”,“烏帽沾塵幾城市,白衣搖艣勿江湖”,“浮云在青山,行役應嗟季”,“山海一燈青,茫茫照客星”,“白馬踏青草,征人行太早”,“東方沉沉天欲白,落月殷勤送行客。車中人兮孤夢醒,隔店惟見疏燈青”,“青衫從事佳公子,白發懷人老畫師”……這些以青色為主的清詞詩句寫出詩人“青色”的感情——旅途辛苦孤單、科場失意、窮苦潦倒。
清人方熏《山靜居畫論》論道:“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于彩色相和,和則神氣生動,不則形跡宛然,畫無生氣?!碑嬋绱?,詩亦如此。詩人調配色彩能獲得和諧或反差的審美效果。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漫江碧透,白翎水鳥,滿山青翠,紅艷鮮花,寫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設了碧綠、潔白、青蔥、火紅四色,令人炫目。讀者可以從詩人的設色中直觀感受到詩人對山川的喜愛之情,詩人往往運用絢麗的顏色狀寫山川河景,表達自己豐富而復雜的情感,達到藝術上的震撼,令讀者獲得獨特的審美感悟。清代詩人舒位繪寫湘貴一帶的丹山碧水、山青白云也鋪顏設色,以顏色之奪目絢麗狀寫神奇山水,如寫山者如“一點高一層,開門靛蕩蕩。碧落接太虛,中有紅云居”,“山頭風雨山腳晴,晴山蒼蒼雨山白”,“修竹環青峭,孤桐引翠微”,“黔靈山色翠煙堆,樓殿參差入望佳”,寫風俗異情,如“百滿風俗接三苗,紅暈檳榔綠暈蕉”。清代詩人舒位深諳顏色和諧之道。如“漸看青草四邊生,稍喜紅泥一軌平。人面沾塵如敗鼓,客心薄暮抵懸旌”,青草和紅泥構成旅途的特有景色,詩人選取青紅兩色更加凸顯了旅途的單調和孤單,達到了以樂景抒哀情的藝術效果?!凹t藕香中人北至,青蘋聲末水東流”深秋夜晚,詩人聞著紅藕的清香,有青蘋相送相伴,其清美之詩境讓詩人流連?!盎浣逋?,蕭條鶯燕群。紅塵三月雨,綠漲一谿云”,落英繽紛的絢麗、水的碧綠和倒映水中云朵的潔白,顏色相互映襯,寫出了春末落花時節特有的美景。“古岸白榆樹,斜陽黃石山。再來春水闊,不記碧彎環”榆樹之白、斜陽之紅、山石之黃、春水之碧,組合成了一幅蒼涼古意中又顯生機的山水畫,足見詩人顏色調配之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