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12:02: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與梅花有關的詩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跟除夕有關的詩句《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癡呆詞》【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除夜》【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跟除夕有關的詩句精選《賣癡呆詞》【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除夜》【唐】 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辛巳除夕與彭同年同宿道觀中》【作者】:龔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聽一杵鐘。
挑燈人海外,拔劍夢魂中。
雪色憚恩怨,詩聲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誰言去年蹤。
《慶宮春》【作者】:姜夔
紹熙辛亥除夕,予別石湖歸吳興,雪后夜過垂虹,嘗賦詩云:「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云衣;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后五年冬,復與俞商卿、張平甫、铦①樸翁自封禺同載詣梁溪,道經吳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錯雜漁火,朔吹凜凜,卮酒不能支,樸翁以衾自纏,猶相與行吟,因賦此闋,蓋過旬涂稿乃定。樸翁咎予無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樸翁皆工于詩,所出奇詭,予亦強追逐之。此行既歸,各得五十馀解。
跟除夕有關的詩句推薦《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宋]姜夔 細草穿紗雪半消,吳宮煙冷水迢迢。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唐 王湮《除夜》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賣癡呆詞》(唐)范成大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除夜》[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迎春》[清]葉燮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除夜》[宋]朱淑貞 休嘆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盤卷紅燭,柏酒溢金杯。殘臘余更盡,新年曉角催。爭先何物早,唯有后園梅。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唐 杜甫《杜位宅守歲》
《除夜》[宋]戴復古 掃除茅舍滌塵囂,一柱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霄。 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唐)來鵠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 又將憔悴見春風。
《歲盡應令詩》[南梁]庚肩吾 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金薄圖神燕,朱泥卻鬼丸。梅花應可折,倩為雪中看。
《除夜》 [唐]曹松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燎暗傾時斗,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新歲》[宋]陸游 改歲鐘馗在,依然舊綠襦。老庖供餺飥,跣婢曖屠蘇。載糗送窮鬼,扶箕迎紫姑。兒童欺老聵,明燭聚呼盧。
《賣癡呆詞》[宋]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買。二物于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余;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 (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詩歌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新課程下的詩歌教學如何進行,運用怎樣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詩歌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及能力,是語文老師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輕叩詩歌的大門》這次語文詩歌綜合實踐學習,首先在導語中提出學習任務――以“了解詩歌”為主題,開展搜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等活動。提出活動建議,也提供若干必讀材料,除了學習專題和必讀材料要予以落實以外,學習的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等等,師生有相當大的自,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學生通過小學六年的詩歌學習及本單元綜合性學習,在朗讀、欣賞古詩的同時,了解了更多關于詩歌的知識,知道了詩歌如何分類,知道了從古至今詩人輩出,還揣摩著如何欣賞名家詩篇。在大家的心目中,詩歌是那樣神奇,那樣美好,詩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學生通過對一首首古詩及現代詩歌的學習,也對詩歌產生了濃厚興趣,有了“蠢蠢欲動”的創作欲望。
因此,在教學閱讀材料《給詩加“腰”》這篇文章時,我根據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學習目標,一改往昔的教授方法,先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導入活動,引出活動主題:孩子們,可見古人寫詩用字非常講究,真正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句的中心字,讓詩句更優美、更傳神,這就是詩中的“腰”?;叵胛覀儗W過的詩詞,你能舉出一些有關詩“腰”的例子嗎?緊接著學生列舉出了《春夜喜雨》和《泊船瓜洲》中的“好”、“綠”因一個字而出了名的古詩,學生了解到古詩背后還藏著不少故事,詩人常常為了用上一個合適的詞可謂絞盡腦汁。然后自然引入文本故事,我先讓學生比較了坡、黃山谷、蘇小妹三人給詩句“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所加的“腰”,體會蘇小妹給詩加的“腰”好在哪里,當最后我提出讓學生也來當一回詩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再給“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腰),說出詩眼時,學生頓時來了興趣,有的學生可是在那兒摩拳擦掌,未完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大家你一字,我一言,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全班總共31人,參與給詩加“腰”的就有28人。討論中,我還允許學生對自己所加的“腰”進行修改,達到自認為的最佳答案。在“輕風細柳”一句中,學生加入了“吻”、“撫”、“邀”、“喚”、“依”“挽”、“伴”、“托”等詞語,而在“淡月梅花”一句中,學生又加入了“藏”、“頌”、“賞”、“思”、“襯”、“戲”、“繡”、“俯”等詞語,這些擬人化的詩“腰”,賦予輕風、細柳、淡月、梅花以人的靈性,使詩意更顯活力和深意。然后我又讓同學們共同評議,點評哪個用得好:“伴”很真實,“邀”很生動,“吻”很自然,“戲”很個性,并評選出最佳答案,讓學生領略、體味著詩的魅力。
細細品味三位古人所加的詩“腰”,再將同學們自己所加的詩“腰”與之比較,就會讓人滋生一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后生可畏之感。緊接著,我乘勝追擊,對本教時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我又說出“美人()珠簾,深坐()蛾眉”,讓學生給這兩句中間各加一個字,作為詩的“腰”,組成五言聯句。在“美人珠簾”中,學生又加入了“掀”、“繞”、“舞”、“挑”、“攬”、“撥”等詞,在“深坐蛾眉”一句中加入了“皺”、“鎖”、“擰”等詞。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把自己對詩句的感受、理解完全融入詩中,寫出了不同的句子,道出了不同的意境。對學生的遣詞造句、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真是水到渠成。整個過程中我以“腰”為點,舉一反三,不僅真正讓學生體驗了一次詩歌創作的樂趣,活而不亂,動而有序,學生有較大自,并寓教于樂、啟智于趣,而且營造了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達到了事半功倍、引人入勝的效果。
一、聯系背景,激發古詩文之趣
在古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讓學生記住某首詩的作者是誰,而不是介紹作者與寫這首詩有關的背景,這樣在剛學時學生還能將詩與作者相聯系,但時間一長,就對不上號了,甚至出現了“唐人寫宋詩”“宋人寫唐詩”的笑話。某人寫某詩機械重復的記憶對學生來說是不夠牢固的,學生只有在感興趣、了解的基礎上記憶才是深刻的。
比如,教古詩《鵝》時,我就這樣介紹起作者創作的背景來:唐朝時,有個小孩叫駱賓王,他非常聰明,從小就很能寫詩。有一天,他在池塘邊玩耍,看到池塘里鵝在那自由自在地戲水,他靈感一動,就揮筆寫下了一首詩,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鵝》。教師這樣一介紹要比單純地讓學生記住《鵝》的作者是唐朝的駱賓王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品讀感悟,感受古詩文之美
(1)格式美。我們小學階段課本中選編的古詩,多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全詩兩大句、四小句,每小句五字或七字,句句字數相等(詞除外),給人的感覺十分整齊,也利于讓學生背誦,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背誦古詩。
(2)音樂美。古詩非常講究平仄和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猶如金玉之鳴、和諧悅耳,并且在同一首詩中停頓大致都在同一地方,節奏感更強。教師要抓住古詩的這一特點,把握好學生的“讀”關。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可先范讀,再讓學生跟著老師讀,然后讓學生仿照老師的讀法去讀,最后讓師生討論該怎樣讀、怎樣停頓,等等。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繪畫美。一首好的古詩,既是一首詩,又是一幅畫。教本中選編的古詩,有的詩中配有插圖,有的還有大幅的掛圖,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它們來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要讓學生達到學了一首詩后,能根據詩意畫出一幅畫來。如在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要通過教學,讓學生眼前呈現一幅詩人李白獨自站在黃鶴樓前,周圍春光明媚卻無心觀賞,眼睛卻望著那一葉逐漸東去的小舟,最后消失在視線的盡頭,看到的只是滾滾東去的長江水這樣的畫面。
三、緊扣字詞,讀懂古詩文之意
教師教古詩最傳統的方法就是把每句詩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跟著抄,抄后背,這樣就算教完了。這種教法其實弊端很多,老師抄、學生記,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即便是針對效果而言,抄后背也會不盡如人意,往往詩句和詩意對不上,你叫他們寫第一、第二句詩意,他們卻寫了第三、第四句詩意。這些都是學生對詩的理解不深,教師只單純強調學生機械記憶所致。我認為教師在教學詩意時,不必逐句講解,而只講那些重點詞,然后讓學生結合重點詞的意思來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教師再針對學生說得不夠準確的地方加以修改,修改后讓學生進行比較,改正過來,改正后再說。
我在教王安石的《梅花》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時是這樣做的:一方面,我先結合注釋,講關鍵詞意;另一方面,我再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理解的詩意是怎樣的。學生這樣理解詩意:①墻角下有幾枝梅花;②冒著嚴寒開放;③從遠處看就知道那不是雪是梅花;④因為有幽香飄來。這時,我再針對學生說的討論、修改??隙á佗邰芫湟馑际菍Φ?,②句在“開放”前應加上“獨自”二字,因為在冬天開放的并無別的花,③④句的位置應調換一下,它們構成因果關系,是先聞到花香,才知是梅花(雪花并無香味)。最后,我和學生一起修改后再指名生說,這樣生學得較牢靠,就不會忘記了。
四、進入意境,體會古詩文之情
觀看一部電影,有時會讓你義憤填膺;有時會讓你潸然淚下;有時會使你啼笑皆非,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你進入了演員的表演所設置的情境之中,被氣氛感染所致。那么,為什么在一首詩中同樣滲透了詩人深厚的情感,而學生學習后為什么達不到看電影這樣的效果呢?是因為學生沒感情嗎?不是。那教師應該怎樣做呢?我認為教師在讓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還要精心制作的一些課件,來創造一個與詩歌意境相似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再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就要容易多了。
在教李白《贈汪倫》這首詩時,我是這樣幫助學生體會意境的:播放李白和汪倫離別場面的幻燈片,并播放表達那種離愁別緒情感的曲子,在這種氛圍中,讓學生站起來朗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述說詩意,甚至表演李白與汪倫離別的場面,他們情感的閘門也就被打開了,對詩人的情感體驗也就深刻多了。
一、初步領會古詩大意
對于一首古詩,只有領會了大意,才能談得上欣賞。領會大意的內容包括:作者簡介、作者寫詩的時代背景、寫作意圖、詩的大意以及詩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達的感情等。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積累較少,閱歷層次較低,一首新詩的大意往往需要教師在講新課前作一番簡明扼要的介紹。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的藝術境界的鑰匙。如果能講一則與本詩有關的詩話故事,效果則會更好。
二、加深古詩字詞理解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重要步驟。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
三、充分運用詩中圖像
課本中有不少插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的觀察能力,又便于導入詩境,應充分運用。如有位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教第二冊《鋤禾》一課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然后進行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邊看邊談。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圖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進行了詞句教學和思想教育。又如教第七冊的《江雪》時,借助插圖,可以讓學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句意。教《望廬山瀑布》時,讓學生先看插圖,就可以對“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落九天”等構成意境的語言有比較具體的感知。當然,課本中的插圖,有的也還沒有畫到盡善盡美。如《登顴鵲樓》中的樓,很難看出它是三層的?!洞簳浴芬膊灰卓闯觥皶浴眮?。像這種地方,在利用時應加以注意。除了書中現有的插圖外,有條件的也可以自己繪制。如能利用幻燈繪成成組的畫片加以顯示,效果會更好。
四、利用電教激發興趣
古詩雖字數不多,卻不等同于兒歌,學生不能一讀即懂。因此有的學生對古詩望而生畏,覺得枯燥,還沒學首先就有了畏懼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變畏學為樂學了。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廬山的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視頻;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至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紹作者及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二是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三是運用直觀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六、倡導朗讀再現詩意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v的就是讀書的重要性。感情朗讀,能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要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也便于學生熟記背誦。
七、把握詩歌語言之美
關鍵詞:楊萬里;七絕;句法;意象選擇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陸游在《楊廷秀寄南海集》中說:“夜讀楊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來無復繼,如今始有此翁詩”;他還在《謝王子林判院惠詩編》云:“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韻同年楊廷秀使君寄題石湖》說:“文名藉甚更詩聲”“句從月協天心得”,他們所評價的都是楊萬里的詩歌創作。
楊萬里的詩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詩人的推崇,歸根結底是因為他自成一家的“誠齋體”詩風。對于“誠齋體”的具體涵義,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眾說紛紜。近代以來,現代及當代學者對“誠齋體”的看法不斷更新、補充,大有涵蓋楊萬里詩歌的全部優點之勢。筆者認為,這樣不加限定、毫無界說包括一切詩作特點的看法不符合楊萬里詩歌創作的實際情況,而且過于寬泛的探討“誠齋體”的內涵不但不會對楊萬里詩風的深入認識,反而會使“誠齋體”的特征進一步晦澀難懂。所以。我們需要正確地理解“誠齋體”的真正內涵,恰當地界定具有“誠齋體”特色的詩作。
一、“誠齋體”的典型代表七絕
楊萬里是一位長壽的詩人,在他八十載的人生經歷中,詩歌創作有很明顯的分期,即使在“誠齋體”詩風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觀努力而言,仍在不斷追求著詩風的變化,但是如果從整體特色看,詩人自己在“誠齋體”詩風形成之后的“求變”無疑是對“誠齋體”作完美的追求,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上。因此,以“誠齋體”詩風的是否形成為標準,楊萬里詩歌的創作歷程可分為模仿、探索、成熟三個時期,至于“誠齋體”詩風形成之后的“求變”完全可以認為詩人對自己詩風不懈的完美追求。
誠齋體的形成就是以其詩風進入“欣如”階段為標志。楊萬里在《誠齋荊溪集序》中說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寤,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詩人自己詩風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義,正如楊萬里自己所說“試令兒輩操筆于予,口占數首則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其中的“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即是作詩時應對自如、詩思泉涌的“欣如”境界。達到這種作詩狀態,是詩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詩人長期探索、積累的結果?!靶廊纭本辰缫坏┇@得,會令詩人欣喜若狂,創作大豐。因此,楊萬里說:“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笨梢姡痢拔煨缛保瑮钊f里詩風已經,成熟,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誠齋體”風范。而這一時期的結集主要就是《荊溪集》、《西歸集》、《南海集》三本詩集。
梳理這三個集子,我們會發現其中的七絕數量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看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對楊萬里各本詩集中絕句數量做了一一統計,通過整體的對比,七絕詩體占楊萬里整個詩歌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具體到《荊溪集》、《西歸集》、《南海集》三本詩集中,七絕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荊溪集》中七絕占66%,在《西歸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這些數字無可爭辯的說明:七絕在誠齋體詩風的重要載體。
至于楊萬里為何選擇七絕的形式來創作“誠齋體”詩歌,筆者認為主要得益于絕句詩體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這種詩體形式最能表達楊萬里的心口,也是詩人進入“欣如”狀態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張瑞君在《楊萬里評傳》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詩的各種體裁中,七絕最容易寫得富有情趣、活潑、靈動。它既不象古風那樣講究章法,也不象律詩講究對仗而形成拘謹和板滯”,“就五絕與七絕而言,七絕因能巧用虛詞、重字等更靈活多變”,這些分析準確概括了七絕較于其他詩體的優勢,可謂精到,也再次說明七絕之于楊萬里創作“誠齋體”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大致粗略地認為楊萬里選用了七絕,而七絕成就了“誠齋體”。
二、楊萬里七絕句法詞法的運用
有人總結楊萬里絕句的作法,依據對仗還是散句總結出若干結構,其實這種路數不是依據絕句總結結構,而是以結構去套絕句,因為結構是完全式的、具有絕對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結構模式去衡量絕句形式,當然總能找到例證,但是遺憾的是,這種分析總結路數無疑是削足適履,更不能加深對于絕句的認識,其實質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證,也即是“主題先行”。因此,分析總結性探索應避免此類觀念先入,在未有定論之前,科學的態度是先個別再一般,即從個別的特點走向一般的總結。所以,筆者結合楊萬里七絕的創作實踐,力求通過具體作品的歸類分析,得出較為正確的“一般”性結論。細細梳理楊萬里詩風成熟時期的七絕,我們可從以下四方面來把握其藝術特征:
(一)虛詞的巧妙運用
詩歌以字少凝練見長,要求言短意長,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絕而言,一首詩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謂極其短小。一般情況下,詩人創作詩作要表達豐富的意蘊,必須多用實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豐富含義的傳遞。而楊萬里則喜歡用虛詞,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詩的好壞甚至取決于一個虛詞的點綴裝飾,這無疑是“誠齋體”七絕的獨特之處。具體而言,楊萬里七絕詩句中副詞、介詞、助詞、連詞、語氣詞等虛詞用的最為精當,可舉詩例如下:
1.副詞的運用。副詞雖屬虛詞,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態、程度、時間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楊萬里喜歡在七絕中運用,其七絕詩句中常見的副詞有“忽、乃、皆、曾、聊、猶、堪、自、復”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崢嶸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嗚。(《宿靈鷲禪寺二首》其二)
忽開風起仍波起,乃是飛聲與落聲。(《凈遠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凈洗行人屨上泥。(《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十首》其三)
歸舟曾被此灘留,說著招賢夢亦愁。(《過招賢渡四首》其一)
道邊籬落聊遮眼,白白紅紅匾豆花。(《秋花》)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秋涼晚步》)
晝落無聲夜有聲,只堪醉聽不堪醒。(《秋雨嘆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無意思,蟬聲移近入檐枝。(《秋熱二首》其二)
春風也解嫌蕭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曉寒二首》其一)
吹亂眾紅還復整,海棠卻不怕春風。(《曉寒二首》其二)
2.介詞的運用。在誠齋體絕句中,楊萬里常用的介詞有“于、從、與、和、替、將、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較多花,草亦晴初忽幾芽。(《雪霽出
城》)
上巳春陰政未開,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風作媒卻,西湖嫁與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線也無痕。(《過新開湖五首》其一)
問渠何故終不語,卻倩灘聲替佛談。(《蘭溪雙塔》)
偶見群兒聊與戲,布衫青底捉將來。(《與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觀,戲道傍群兒》)
豈有心情管風雨,向人彈淚繞天流。(《羅溪望夫嶺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國蔭,便忘藍草北堂別。(《送慶基叔德上猶二絕》其一)
3.助詞的運用。楊萬里在七絕中常用的助詞有“得、卻、煞(殺)、來、將、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蟲寧許劣,垂絲到地卻回身。(《過招賢渡四首》其二)
野鴨被人驚得慣。作群飛去卻飛回。(《登凈遠亭》)
上卻城來忘卻歸,迎他來屬送他飛。(《晚衙野望》)
到得欲開渾別了,玉膚洗退淡脂。(《瓶中紅白二蓮五首》其四)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立秋日聞蟬》)
茅屋破時偏入畫,布衫洗了曬枯桑。(《野望二首》)
無數菊苗齊老去。多時花徑不曾來。(《雨后行郡圃》)
4.連詞的運用。在絕句中,楊萬里常用的連詞有“與、及、和、且、若、雖、要、只有、又、而、況”等。例如:
無波可照底須窺,與柳爭嬌也學垂。(《垂絲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勝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鍾嶸。(《和昊鹽丞雪中湖上訪梅四首》其二)
從教三日風和雨,閉戶燒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雜興十二解》其二)
見說前頭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須吟。(《舟過黃田,謁龍母護應廟二首》其一)
野鴨被人驚得慣,作群飛去卻飛回。(《登凈遠亭》)
若要順風兼順水,拖頭背指謝家山。(《過凌獻臺,望謝家青山》)
若遭好月喚登樓,腳力雖慵不自由。(《清心閣》)
要尋疏影橫斜底,揀盡南枝與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時愁可遣,眷愁又向夢中來。(《紛紜》)
秋風遣我疏團扇,又被春風遣喚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條如線長而細,不貫雙魚只貫珠。(《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錢無吏青,如公官況世間無。(《和巖州添停趙彥先寄四鮑句》其二)
5.語氣詞的運用。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的語氣詞有“么、無、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處君知么,寒食千門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屬官今屬我,子能略伴瘦藤無?(《送傅山人二絕句》其一)
莫笑山莊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題山莊小集》)
荊溪老守底風流,哦就千詩一笑休。(《寒食相將諸子游翟得因十詩》其十)
聞道常山水壯哉,問途何惜小紆回。(《晨炊江山懸驛》)
今年老矣差無病,后夜中秋有月無?(《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二首》)
未論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饒界,道中野酴醵盛開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靈活多變
這是有關詩句中“句法”具體運用的問題,也是指詩句之間的關系方面,楊萬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詩中說“句法天難秘,工夫子但加”,說的就是詩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楊萬里所言“句法”的含義,筆者認為當是指詩作句子之間的組合關系與連接規則。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中國的文字尤其是中國詩的文字,是一種緊湊非常――緊湊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這種詩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現出來的。”詩作風范的確立離不開“句法”,同樣“誠齋體”的形成也有“句法”運用的功勞,因此,句法的靈活多變無疑是“誠齋體”七絕的獨特方面。結合具體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出楊萬里在詩句的組合關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問式的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反問式連接詩句,以加強語勢。例如:
不特山盤水亦回,溪山信關暇徘徊。(《過下梅》)
春光盡好關儂事。細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聞家君不快,西歸見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無六代英雄骨,牛首諸山肯爾高。(《寒食前一日行部過牛首山七首》其四)
盡日舞風渾不倦,無人柰得柳條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盡日向人揮玉塵,知將何事語春風。(《宿南嶺驛二首》其二)
2.設問式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設問式聯系上下旬,在一問一答中,使句間關系更為緊湊。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卻是湖心看盡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濟寺晚泛西湖以歸得四絕句》其二)
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棱車。(《觀蟻二首》其一)
如何對立燭光中。只見江梅白于雪。(《燭下瓶中江蠟二梅》)
郎峰好處端何似,筍剝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縣南三十五里,禮賢鎮望之極正,里人又呼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愛真陽第二峰。(《過真陽峽六首》其一)
3.倒裝式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倒裝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為或N"說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變結果于前,如此更使語勢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繞卻它,為他滿插一頭花。(《入上饒界,道中野酴醵盛開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絕,卻緣韻勝得清愁。(《木犀落盡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為容,家住云煙太華峰。(《德遠叔坐上賦肴核八首藕》)
風掠水衣無處去,柳塘著在角頭邊。(《萬安出郭早行》)
破曉篙師報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發階口岸下》)
夢中草草披衣起,愛看輕舟下急灘。(《明發階口岸下》)
4.轉折式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轉折式,前后兩句形成矛盾之勢,以化深化詩意引人驚醒。例如: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輪行者》)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憫農》)
撐得篙頭都是血,一磯又復在前頭。(《過顯濟廟前石磯竹枝》)
也知漁父趁魚急。翻著春衫不裹頭。(《過百家渡四絕句》其一)
也知灘急船難上,仰踏桅竿臥著篙。(《過招賢渡四首》其四)
三、楊萬里七絕意象與表達手段的選擇
(一)物象選擇“小”的意趣
在楊萬里現存成熟時期詩作中,數量上七絕占一半稍強,其中更以眾多的詠物詩為人們所關注。與其他詩人創作詠物詩不同的是,楊萬里的獨特性體現在物象的選擇上。從某種角度說,物象選擇的傾向是詩人詩風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詠對象來考察楊萬里七絕詠物詩也能窺測出“誠齋體”的基本風貌。
細析具體詩作,我們會發現楊萬里的七絕詠物詩有以下三個特點:
1.選擇大動物、大植物詩作數量較少,選擇小動物、小植物詩作數量眾多。
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大動物如牛、馬等很少單獨描寫,即使寫到牛、馬等大體格動物,也多是詩句中提到,而全詩的中心決不是圍繞其展開,如《過大皋渡》一詩中“黃牛無數放春晴,船行非與牛相
背,何事黃牛卻倒行”雖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橫州十里青”以及詩題“大皋渡”背景展開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楓等,雖然比大動物牛、馬受關注的機會多,但其根本命運也未有主要的改變,其地位和作用在誠齋體詠物詩中同大動物一樣,例如在七絕詠物詩中,柳樹是楊萬里選擇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關柳樹的詩作多著眼于柳絲、柳條等小的部件。如“輦路金絲半欲垂,外間玉爪未渠開”(《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錦,兩堤楊柳萬窩絲”(《游翟園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較而言,誠齋體七絕詠物詩更多的描寫小動物、小植物。
小動物如鵲、鶯、螢、蛙、蜂、蟻、促織、蠅、鴉、蜘蛛、啄木鳥、雁、子規、蟬、魚、蝶、蜻蜒、雞、水螳螂、蛩、鵝等,可謂為數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數目眾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復出現,數量很多,占有詠物詩的絕大部分。
2.描摹動物的詩作明顯少于描寫植物的詩作數量。
細細梳理楊萬里詩歌全集,我們會發現其中以詠動植物為題的各類詩體共有450首,而詠動物的詩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來考察詠動物的詩數量將更小。相對而言,不少詩作直接以植物命題,如《臘梅四首》、《木犀二絕句》、《神堂鋪前桃花》、《野菊》、《黃菊》、《殘菊》、《殘梅》、《垂絲海棠》、《葵葉》、《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較為著名的詩作。
3.多用擬人化的描寫來表現意趣。這種特點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反映的極為普遍,更極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來一首七絕詠物詩,都能說上它對意趣或日諧趣的表達。如《郎石峰》一詩:
四旁不與眾山連。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諸峰非不好,讓他郎石一峰先。
這一詩言眾山之中的一聳獨峰――郎石峰單獨直立說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識的“不與眾山連”,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詩的前兩句還可看作詩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來發言,而詩的后兩句則站在眾山的角度上說話,意為之所以郎石峰單獨直立,不是因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謙讓,所以說“讓他郎石-峰先”,其擬人化的諧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鵝鼻鋪前桃花》前兩句是說自己歸家較晚,而后兩句則采用擬人手法,將桃花的盛開與自己的歸家之喜連接起來,進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說“路上桃花亦喜。為人濃抹濕燕支”??傊?,這種擬人意趣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隨處可見。
(二)敘述、議論的完美組合
在楊萬里七絕中,敘述與議論的完美組合也值得我們關注。按詩句所言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敘述句和議論句,任何一首詩都可分為這兩個部分,都由兩部分組成。敘述與議論的完美結合,也是誠齋體七絕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詩作中次序不同,可分為三種形式:
1.先敘后議。即詩歌開頭先進行鋪敘、描寫,或交待物象或言說事情,而后詩人則表達自己對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這種形式使誠齋體詩風更為平易,因為先敘述再議論的順序很符合讀者的接受閱讀規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詩,前兩旬“半篙新漲滿帆風,兩岸千山一抹中”點出了自己所處的水域環境,而后兩句“慚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無功”則是由水域環境而發出的議論。以此考察楊萬里的七絕詩作,數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尋春二首》、《晨炊黃岡望?!返榷际禽^為典型的先敘后議的詩篇。
2.先議后敘。即先發表自己對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態度,隨后在敘述當前的事情和物象,這與邏輯學中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規律較為相似。這種先議后敘的形式,有助于詩人表達自己對事對物的真正態度,從而較為明晰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如《過招賢渡四首》其三一詩,首句“倦游客子自無聊”即是議論。說出自己的因為倦游而百無聊賴,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饒”以議論的形式說明了不是其他原因,總的來說前兩句以議論為主,而后兩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斷渠橫石自成橋”,雖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為自己游山時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當的,因此可定為敘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峽外見子二首》,其兩首詩都可看作先議后敘模式,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第二首,其前兩句“不宿青楓學子規,不穿綠柳伴鶯啼”完全是議論,而后兩句“雙飛只愛清江水。自喜身輕照舞衣”,可以看作敘述。在誠齋體七絕中,先議后敘模式的詩作代表還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橫翠亭》、《榕樹》、《南雄驛前雙柳》、《蠟梅》、《過揚二渡》等。
3.敘議一體。即敘述與議論合而為一。很難分清哪是敘述、哪是議論,這是敘述和議論的真正結合,有助于詩人意緒的表達和物象、事情的融會貫通。如《過招賢渡四首》其四一詩,咋一看全詩從首到尾均為議論,其實是敘述與議論的融匯:前兩句“岸上行人莫嘆勞,長年三老政呼號”,既議論規勸行人“莫嘆勞”,又敘述言說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極為不好;后兩句“也知灘惡船難上,仰蹈桅竿臥著篙”,既是言說“岸上難走水上卻更難行”,以致于“仰蹈桅竿臥著篙”才能前進,可見其全詩是議論與敘述的融匯?!蹲x嚴子陵傳》“客星何補漢中興,空有清風冷似冰。早遣阿瞞移漢鼎,人間何處有嚴陵”,全詩同樣也是議論與敘述的合一。同類的代表詩作還有《題山莊小集》、《春曉三首》其二、《垂絲海棠半落》、《靜坐池亭二首》其一、《紅葉》、《蒲桃乾》等。
四、詩學意蘊
楊萬里是位學者型詩人,他的詩作內容絕大多數是對平凡生活的吟詠,從而表現出獨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時節的七絕是楊萬里詩風成熟的標志,也是其“誠齋體”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經過第三部分的分析,我們更能明確把握住代表“誠齋體”詩風的七絕的美學特征,而這些美學特征背后的理學觀物態度的支撐,更值得我們去關注探討。
正如前所論述的那樣,楊萬里在為數眾多的七絕詠物詩中,十分側重于對植物的關注,這體現了他的靜的觀物態度,而背后正是理學觀物方法。
關鍵詞:李白;詩歌;意象;特征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詩人李白則是中國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李白素有“詩仙”之名,他的詩歌飄逸瀟灑,極具浪漫主義的創作色彩。李白的詩歌是唐代詩歌的典范,在他的詩歌中不僅意象豐富,而且寓意深遠。可以說,內斂而平靜的意境是李白詩歌創作風格的一項重要特點。在研究李白詩歌意象特征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重李白詩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點,還應該研究李白詩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應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詩歌。
從總體上看,李白的創作變化多端,他打破了傳統詩歌創作的固有格式,達到了豐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詩歌創作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祖國山河和美麗大自然的贊美,其風格兼顧俊逸清新和雄偉壯闊。除此之外,李白的詩歌還常常使用想象、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搭配李白慣用的意象,往往能夠描繪出詩歌里獨特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李白的詩歌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絕大多數詩人,對后世文學的創作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無論是韓愈、李賀還是蘇軾、陸游無一不對李白的詩歌創作交口稱贊。
一、詩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描繪的具體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創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發思想感情是詩歌創作的一種重要方法。無論是中國的傳統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對于意象與意境都是十分重視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象即是意境。當然,我們現在認為,在詩歌當中兩者還是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的,尤其是在現代詩歌中。現代詩歌的創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出現在詩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詩人對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夠有效地烘托出詩歌的意境,表現出詩人的主觀意識與情感。由此可見,對于詩歌而言,意象其實處于詩歌中美學的范疇,詩人通過意象的塑造讓讀者與自己產生共鳴,甚至通過意象來表達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而以此來豐富詩歌的內涵。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找到詩歌中所描繪出來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現出來的特征,才能體會詩人蘊含在其中的獨特思想情感,更好地進入詩人所描繪的獨特精神世界。
(二)詩歌意象的特征
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是表現詩歌內涵和表達詩人情感的重要載體,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詩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傾向,又兼具了詩人特定的情感。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詩人更深層次的情感,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夠符合古典詩歌含蘊的表達方式,又能夠利用意象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詩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質。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對于文化的禁忌還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長久的封建統治時期,詩人約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來含蓄的表達某種情感,既能夠讓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諱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是歷代詩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豐富性特征。詩人的感受往往會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因此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詩人的筆下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盡相同的。
二、李白詩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詩歌意象的分類
李白詩歌中意象的分類大多數還是與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中的意象分類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一是草木類。草木類中的代表意象有梅、蘭、竹、菊、青草、楊柳、松柏、梧桐等。草木類的意象主要經常用來表現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剛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潔不屈等。李白詩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边@里用桃花表現的就是與世無爭,其樂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動物類。動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鵬、大雁、蟬、杜鵑等。李白詩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鵬。代表詩句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绷硗狻霸拼勾簌i翻,波動巨鰲沒”詩中的大鵬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詩人將大鵬視為理想與抱負的寄托,賦予大鵬氣貫長虹、直沖霄漢的人格力量,是詩人慕自由、尚灑脫的獨特思想意蘊的體現。三是器物類。器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劍、船、鏡子等。酒和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比較典型的兩個意象,男詩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寫戰爭的時候,劍這個意象出現的比較頻繁。關于酒的詩句,最出名的詩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彪m然詩人在詩句中并沒有直接寫到酒這個字,但是詩人卻用“莫使金樽空對月”描寫出了一幅豪邁喝酒的場景,顯得十分具有英雄氣概。四是氣象景物類。氣象景物類代表意象的有夕陽、雨雪、流水、白云、藍天、青山等。這類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較明顯,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出現的相對較多。如《獨坐敬亭山》中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詩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中的“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個性自由的精神寫照。
(二)李白詩歌意象的特點
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詩歌意象表現出了十分明顯的個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李白詩歌中的意象組合豐富,變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難》中,詩人寫到“子青自棄昊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眱蓚€非同時、同地發生的事情,詩人把它們并列在一起,成為互相映襯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運,給人壯闊悲涼的藝術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現其象征性,而這種象征大部分表現了詩人本身的仙風道骨及俠士風采。例如《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眾所周知,黃河之水不可能從天上來,但是李白卻用這樣狂野的意象描繪了黃河的壯闊,讓人身臨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詩歌中營造一種奇突之美。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詩歌的意象都蘊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這些意象的時候往往與其他詩人大相徑庭,表現出自己的獨到之處。例如在《贈汪倫》中,李白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這個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大多數表現的是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是李白偏偏在這首詩歌中用潭水來表現與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不僅讓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讓我們也輕而易舉地體會到了詩人與汪倫之間情誼的深厚。
(三)李白詩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詩歌中出現的意象數不勝數,但是仔細分析李白詩歌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意象的數量很多,但是李白卻對一些意象更為偏愛,所表達出的情感與思想也更為深厚,下面我們就著重分析幾個李白詩歌中幾個比較典型的意象,這也是李白詩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意象。
1.李白詩歌意象之“流水”。水無形無態,水又千姿百態。水最輕柔,軟如絲綿;水最剛強,滴水穿石。水最有藝術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詩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意象,據相關統計我們可以知道,在李白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歌中,出現了將近四百次有關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流水無情去,征帆逐吹開”、“流水如有情,幽哀從此分”、“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等。李白格外鐘情于流水這個意象,在詩歌中頻繁使用,說明它與李白的思想情感緊密相聯。筆者認為,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實是詩人比較隱秘的一種表現生命意識的情感。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絕大多數并不是作者單純的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有的時候流水表達了時間內涵,而這一內涵正是折射出了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用流水這一意象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獨創的,事實上流水這一意象經過中國數代文人的反復錘煉已經沉淀為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符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詩歌意象之“劍”。李白不僅是一名浪漫的詩人,還是一名武功高強的俠客,因此在他的詩歌中頻繁的出現“劍”這個意象,就顯得十分自然。劍是我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與權威。在全唐詩中,李白筆下一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劍”這個意象,由此可見他對“劍”這一意象的鐘情。李白從小就學習劍術,對劍有著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詩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劍”。李白生活在我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代民風開化,國威遠揚,因此李白的個人理想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在詩歌中頻繁的使用“劍”這個意象,也表現了他想要建功立業的博懷?!皠Α边@一意象不僅寄托了詩人對于自由的渴望,還表現了詩人一生都想追求的報效國家的情懷。
古詩詞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瑰寶。它們文辭優美,瑯瑯上口。詩詞中有大量描寫祖國風光、壯麗河山的名句,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首先它說出了中國人的心聲,使人在心靈上達到共鳴,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別時容易見時難”,柳永的《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次它使人養成了簡潔凝練的做事風格。如李白《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捅憩F了詩人倔強、自信、執著地追求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梅嶺三章》中“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詩詞能激起大多數中國人的激情,如岳飛的《滿江紅》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陸游的《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不過,我要說的是,很多古詩詞對學習初中地理幫助很大,可為豐富的地理教學提供載體,因為一些詩詞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現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識,內容豐富,為地理教學提供真實背景材料。這些地理知識非常重要,對將來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還會影響你的歷史學習。很多政治家、軍事家都研究歷史,精通地理知識。本文就課本中的地理知識,該引用哪些古詩文作一簡單介紹。
地理中的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位置。如講地形時用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形容山東泰山,泰山號稱“五岳之首”,是山東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順便提及我國的幾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描述內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時介紹我國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時;用曹操《觀滄?!分械摹皷|臨碣石,以觀滄?!?,其中的滄海是指渤海。學習我國的行政區劃時,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天上”應當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顏喀拉山脈。講氣候時,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描述春天悄悄來臨,萬物煥發生機的景象;用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來說明我國西北地區不受夏季風的影響,同時指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一個界線區。講河流時,引用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借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詩句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與記憶黃河源頭注入的海洋;王之渙《涼州詞》中“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和《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描述黃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觀差異。
地理中的人文環境主要介紹人口的多少,農業發展,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支柱。其中許多古詩詞描述了地理知識與農業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我國素稱詩國,詩歌遺產常具科學價值。最早的記載就保存在《詩經?豳風》中。“四月秀@,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E?!敝v的就是一定的季節,遠志開花、知了長鳴、莊稼收獲、草木凋零的現象??梢娢覀兊南热嗽缇妥⒁獾缴锏男雄櫲ホE與季節變化之間關系,并以此指導農事活動了。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物候觀測以生物為儀器,十分靈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形象地告訴人們平原和山上的氣候不一樣,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里面就有物候學上的兩個規律:一是芳草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二是這循環是隨著氣候轉移的,春風一到,芳草就蘇醒。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江上朱樓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足見從漠南到蜀東,人人皆以綠柳為春天的標志。陸游《初冬》“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楓葉欲殘看愈好,梅花未動意先香“――這首詩證明陸游是留心物候的。還有陸游的《鳥啼》“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四月鳴布谷,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陸游不但留心物候,還用以預告農時,他可稱為能懂得大自然語言的一個詩人。
另外,下面的詩句也反映了物候特點:寒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正因為古代詩歌中富蘊寶藏,巧妙運用古詩詞進行地理教學,對促進學生地理興趣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美化學生的心靈、提升教學質量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因此地理教師應“以詩為證”,既能開拓視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時的備課中多收集有關地理教學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側重剖析地理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