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3 15:0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經濟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電信服務業的訂閱
描述電信服務的需求是研究網絡效應最佳的途徑。電信是一個隨著同一網絡使用者數量增加而每個用戶的效用增加的網絡。如果其他消費者不能夠通過網絡交流,那么沒有消費者愿意支付電話服務的費用。企業只有在其他企業能夠收發傳真時才會使用傳真機。如果沒有人使用電子郵件,那么將沒有人支付電子郵件這一服務等等。消費者對于通信網絡大小的敏感性可以作出如下解釋。N個用戶的網絡連接數(鏈接)通過公式:L(N)=N(N-1)/2給出。例如,如果用戶數量由10增加到11,則可能的鏈接數量會增加L(11)-L(10)=55-45=10。因此,第11個用戶的增加帶來了10個額外的鏈接。Rohlfs(1974)構建了電信用戶的需求函數,假設潛在訂閱者為x,其中0≤x≤1。消費者被x較低值索引,然而消費者被x索引值接近1的位置。令P表示訂閱費用,qe表示訂閱者數量的期望值。其中,α>0衡量網絡效應的強度。α值越大,表明消費者給予與潛在訂閱者通訊的能力更高的價值。相反,如果α=0則表明沒有網絡效應。參數β>0捕獲了關于消費者從服務中所獲得收益的消費者異質性程度。令買一種類型x的潛在用戶數為N,x∈[0,1]。方程(1)表示如果給定訂閱費用P,那么在訂閱者和非訂閱之間的消費者類型0≤x(p)≤1將會不同。假設有一個較好的預期,訂閱者得總數為qe(p)=Nx(p)。因此,通信服務的逆需求函數為p=[1-βx(p)]αNx(p)。以上的分析展示了兩個消費者需求和網絡效應下的決策的共同特征:(1)消費者均衡的多重性。在每個給定的價格0p,如果所有消費者能夠正確預期較低的需求,cmLq這一數量則可以得到。在這個均衡中,只有那些認為服務具有較高價值的人才會訂閱該服務。如果所有消費者都預期較高的需求,那么從更大網絡中所獲得的將會引導消費者以更低的估值來訂閱。較低需求0(p)cmLq被稱為在價格為0p時訂閱者的臨界數量。這是訂閱者數量的最小值,服務提供者必須確保對于這一服務的非零需求。注意到,0(p)cmLq并不是一個穩定的均衡,因為訂閱者數量的微小上升會引起0(p)Hq消費者訂閱該服務。(2)協同問題。消費者必須知道其他訂閱者的真實數量以便決定是否訂閱該服務。例如,如果所有消費者相信沒有人將會訂閱該服務,那么q(p)=0(零需求)始終是一個均衡,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案例。
2.網絡外部性假設的實證檢驗
幾個學者已經就網絡外部性假設做了相關的實證檢驗。Gandal(1994)為電子表格程序衡量特征價格方程來檢驗網絡外部性是否存在,并且發現消費者愿意為那些與Lotus平臺兼容和那些提供與外部數據庫連接的電子表格支付高額溢價。Brynjolfsson和Kemerer(1996)研究了安裝基礎與軟件包價格之間的關系并發現產品的安裝基礎上升1%,會相應造成價格上升0.75%。對于兼容性,他們指出那些追隨受歡迎的Lotus菜單樹接口的產品定價平均高出46%。Gandal(1995)通過查看文件傳輸兼容性標準來檢驗網絡外部性,結果表明只有Lotus文件兼容性標準在解釋價格變化中時顯著的。Dranove和Gandal(2003)通過實證commpetingDIVX標準的預告暫時放緩了DVD技術的應用來描述DVD市場中的網絡效。Grajek(2010)在1996~2001年期間的波蘭移動手機市場中,發現強大的網絡效應,并表明網絡效應的忽視會導致需求彈性的高估。Economides和Himmelberg(1995b)使用一個類似的需求結構和美國傳真市場的價格和數量的聚合時間序列,來調整衡量消費者估值網絡效應的參數。從1979~1992年的銷售數據,他們表明近80年代末的需求增加并不是由外部的消費者需求轉換盒價格的下降造成的,而是由在安裝基礎的規模中過去增長和預在期未來增長引發的。由于篇幅的限制,這里只列舉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作為參考。參考文獻的選擇并不反映文獻價值的判斷,僅僅基于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結果的影響。
作者:張健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關鍵詞:網絡經濟;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7日
一、網絡經濟的含義
對于網絡經濟這個概念,目前并沒有統一規范的定義,在國內一些學者對網絡經濟的研究文獻中,烏家培對于網絡經濟的認識較為全面并被廣泛引用。2000年烏家培從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對網絡經濟的含義進行把握。
從經濟形態這一最高層面看,網絡經濟就是有別于游牧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由于所說的網絡是數字網絡,所以它又是數字經濟。在這種經濟形態中,信息網絡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網絡將成為極其重要的生產工具,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
從產業發展的中觀層面看,網絡經濟就是與電子商務緊密相連的網絡產業,既包括網絡貿易、網絡銀行、網絡企業以及其他商務性網絡活動,又包括網絡基礎設施、網絡設備和產品以及各種網絡服務的建設、生產和提供等經濟活動。這就是目前信息產業界人士所宣揚的互聯網經濟,它可細分為互聯網的基礎層、應用層、服務層、商務層。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企業營銷、居民消費或投資的微觀層面看,網絡經濟則是一個網絡大市場或大型的虛擬市場。
二、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看待網絡經濟的發展
新制度經濟學把組織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試圖通過研究產權結構和交易成本對激勵和經濟行為的影響來拓展新古典理論的適用范圍。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它主要由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違約成本等構成。Willianmson在1985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進一步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事前與事后兩大類,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簽約、談判、保障契約等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則是契約不能適應交易所導致的成本。新制度經濟學對于交易成本在經濟中的作用的引入,使得經濟學對于現實的解釋更加合理,拓展了我們對于很多問題理解的角度。
制度是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約束(組織結構),這一系列約束構成了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政治與經濟體系的制度框架。制度結構的特征嚴重影響交易成本的大小,交易成本的大小反過來也影響著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與變遷。Douglass North指出,現有的經濟史研究是不完全的,因為它忽視了交易成本。同時,North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分析框架,將交易成本和思維形態引入了經濟史的研究,他以經濟形態的變革為起點,分析了伴隨著經濟形態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和思維形態差異在制度變遷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他依據自身提出的分析框架,詳細分析了西方經濟史上兩次偉大的變革,第一次是農業的發展,即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第二次是工業革命,即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在他看來,每一次新經濟形態的出現都有著分工的深化與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而每一次舊經濟形態消失的背后,也都隱藏著分工深化和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交易不斷擴大、人們思維形態差異的擴大化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上升。
網絡經濟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赝^去這十幾年間,Google、Facebook、Twitter、百度、騰訊等眾多國內外網絡公司創造了財富神話,如今,這樣的神話還在不斷地醞釀與創造,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網絡經濟的迅速發展。網絡經濟以各種數字網絡設備為載體,傳遞信息流來實現個體之間的各種交換,信息是網絡經濟的核心資源。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能夠方便、迅速的獲取與傳播,從而減少了現實經濟中的各種信息獲得與傳遞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網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網絡經濟,但是網絡經濟的飛速發展本身有其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它是經濟史上的第三次變革。
網絡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分工的深化。非一體化,是指企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企業之間的相互兼并,轉變為更多采用外包、合作、聯盟等形式。非一體化體現了分工的原則,使企業能夠專注于自己的優勢功能,同時又解決了原來分工后的協調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依托自身的網絡平臺與其他廠商開展合作,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廠商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更加方便,這促進了分工的深化。
網絡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交易的擴大,交易擴大會產生更多的交易成本;伴隨著分工深化的同時,也會促進人們思維形態的個體差異化,這也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North認為,思維形態節約了人們必須擁有的信息數量。當一個社會成員有相同的思維框架時,定義構成制度約束的正式社會規則不必很清楚,實施機制和程序可以保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當社會有不同的思維形態時(這反映了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程度的提高),就需要耗費更多的資源,首先要耗費資源于準確定義規則,繼而要耗費資源于實施這些規則。
網絡經濟的時代,也是信息膨脹泛濫的時代,如今人們擔心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我們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于接受與篩選信息;同時,網絡經濟本身基于的網絡設備與網絡技術的應用,為了適應網絡經濟的發展,這些花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特征,人們容易實施欺詐行為,這需要特殊的監管制度才能有效地監督人們的行為,維護正常的政治經濟秩序。這些只是列舉的網絡經濟帶來的成本的一部分。
三、網絡經濟的趨勢
筆者把思維形態理解為世界觀,即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因此對于同樣的客觀事物也有著不同的看法。這些差異,即思維形態的差異。網絡經濟帶給人們思維形態的差異,但它的不斷發展又為人們提供了加深彼此溝通交流的物質基礎。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們交往的擴大和專業化分工的加深是相輔相成的。虛擬的網絡將現實中分隔的人們聯系在一起,人們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地分享自己或者別人的經驗,或者直接與別人交談。這些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對擴大的社會交往的需求,facebook、校內網、新浪博客的成功就體現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會促進某些思維形態的形成與傳播,從而一定程度上消除思維形態差異所帶來的額外成本,比如,網絡可以使好的廠商的口碑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這樣一來許多顧客可以省去搜尋和篩選產品所付出的成本。
人是社會經濟的最基本的主體,經濟是人們構成的經濟,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長期以來,人際關系淡漠的市場經濟向人們灌輸著“理性人”的思想,同時,專業化分工引起的思維形態的差異也漸漸磨滅了人格化的交易,“理性人”只關注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會增加,人們不再停留于物質方面的享受,也不再局限于自身周圍的小圈子,而會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自身的交往范圍,從而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網絡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正是因為適應了人們不斷擴大的交往需求,而這一趨勢才剛剛開始,并將持續下去。如社交網站成功的商業化轉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主要參考文獻:
[1]烏家培.網絡經濟及其對經濟理論的影響[J].學術研究,2000.1.
先不論這一領域是否如許多人擔憂的一樣泡沫橫行,作為一位社交網絡的用戶,你對自己的狀態信息為這些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這個問題是否也很好奇?一條Twitter信息值多少錢?一條Yelp的點評呢?
相比像Google Apps這樣的企業數據云端服務,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的數據價值計算起來相對麻煩一些。著名在線數據備份服務Backuplify采用了一個迂回的方式,利用這些公司的公開數據(包括公司的估值、用戶數等)來進行估算,得到了一些有趣的數據。(由于近期幾個公司的重大變動,數據有所變動)
平均每位用戶的價值是多少?
這一數據是通過各家社交網絡公開的市值或估值除以其用戶數得到(優先采用活躍用戶數,否則用總用戶數)。
Path:在Instagram被收購的帶動下,Path成功獲得3000萬美元的B輪投資,估值飛升至2.5億美元,這使得Path的平均用戶價值從幾周前的12.50美元飆升至125美元。Instagram:Facebook的收購讓Instagram的市值從5億美元提升一倍,達到10億美元,Instagram的用戶數也隨著Android版的推出和收購的帶動提升到4000萬,Instagram的用戶平均價值從收購前的18.52美元提升到25美元。Pinterest:估值5億美元,平均用戶價值28.09美元。Instagram的收購對Pinterest的估值也必然會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Foursquare:估值6億美元,平均用戶價值40美元。除去Path的不可思議數據外,Foursquare可以說是小型社交網絡中最具價值的一家。此外,Yelp的平均用戶價值為22.21美元,Twitter為71.43美元、LinkedIn為104.46美元、即將上市的Facebook為118.34美元。
利用上面得出的每位用戶的價值,Backuplify還估算了各家社交網絡想要達到100億美元的市值需要的用戶數。Twitter、LinkedIn已經達到這一數值,Facebook的市值已10倍于這一數據,Instagram在Facebook的收購后也達到了這一目標(值得注意的是Instagram的價值達到了Facebook的1/10,從這點上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Facebook是多么急切的想要將Instagram收歸旗下);對于那些更小的社交網絡,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Path的火箭式增長讓其變數增大)。
單條信息的價值幾何?
各社交網絡上單條信息的價值也比較有趣,每條Twitter信息值0.001美元、每條Facebook狀態分享值0.024美元、每次LinkedIn的職業信息搜索值0.124美元、每次Foursquare的簽到值0.4美元、每條Path的信息值5美元(這是根據最新數據調整后得到的非常驚人的數據,在舊的數據下僅為0.5美元)、每個Yelp的點評值9.13美元。
單條信息價值排名:電商型社交網絡>私密社交網絡>公共社交網絡
Yelp擁有最高的單條數據價值比較容易理解,畢竟每一條商家點評可以說直接為Yelp、商家和其他用戶帶來了直接的價值;而私密信息的價值會高于公共信息也可以想見。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數據,Facebook、Twitter、Path等社交網絡的分享信息并不能算是通常意義上的商品。
這個數據的更大意義在于讓我們意識到,每個用戶為各自選擇使用的社交網絡免費貢獻了多少價值。當我們在Instagram上分享照片、在Facebook上分享狀態、在Foursquare上簽到時,我們不僅在與好友進行交流,同時也在不斷推動這些公司的價值。這個問題對于那些小型的社交網絡來說更為明顯,當你將圖片上傳到Instagram時,你是否曾經想過你是在為Facebook創造價值?
【關鍵詞】網絡經濟;經濟特征;經濟策略;傳統經濟;計算機網絡
本世紀初見證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式的網絡時代。主要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包括了互聯網、電話網絡、電視系統、各種各樣的證卷,金融機構等組成的資本網絡,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使得社會經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而整個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改變,產生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網絡經濟。
一、網絡經濟有三個的基本特征
快捷性?;ヂ摼W的建立就像蜘蛛網一樣使各個國家相互聯接了起來,整個地球也仿佛變得越來越小,因而網絡經濟被稱為是一種速度型的經濟,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全球化經濟。高滲透性。計算機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使網絡經濟體現出了滲透的功能,信息服務業遍及第一、第二產業,使他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期間,網絡經濟起到了相互連接的作用。自我膨脹性。網絡經濟具有自我膨脹性。這將在網絡經濟的網絡經濟的定律中做詳細的論述。邊際效益遞增性。網絡經濟邊際成本遞減,網絡經濟具有累積增值性,網絡信息系統具有信息的自動記憶和自動生成功能直接性。網絡的迅速發展使經濟組織結構趨向薄平化,在網絡端點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系,從而降低了傳統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二、網絡經濟的四大定律
分別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梅特卡夫法則、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摩爾定律(Moore‘s Law)。1965年,摩爾預測到單片硅芯片的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在這同時,價格卻減少了一半。梅特卡夫法則。網絡經濟的價值相當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這表明了網絡所創造的效益將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增長趨勢。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在網絡經濟中,在一定條件下,優勢或劣勢一旦出現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不斷加劇而自行強化,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壟斷局面,這是由于人們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慣性而出現的。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根據美國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未來10年),通訊系統的總帶寬將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吉爾德認為,隨著通訊能力的不斷增強,每比特傳輸價格朝著免費的方向下降,費用的走向趨勢將呈現出“漸進曲線”的規律,而同時價格點無限接近于零。
三、網絡經濟的策略
網絡是典型的群系統;在技術網絡里,靠的是標準和規范。網絡可以給其他商家打造平臺:淘寶讓別人在其上開店,蘋果開放接口建立APP Store等許多例子,這就在自己獲利的同時給別人也提供了機會。網絡時代,我們有了豐富的資源,于是價格不可避免的滑落。因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是網絡經濟有效的策略之一。商家應盡量追求免費,以贏取人們的關注。由于價格有朝著免費的方向前進的趨勢,在網絡經濟中最好的策略就是先人一步采取低價策略,甚至是免費贈送。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法則,并不只限于復制品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的軟件業,即使是硬件,只要連接上網,也要遵循這個法則。電信公司會贈送手機,為的是銷售無線電話服務。有線電視為了推廣他們的高清電視服務,會贈送機頂盒。鑒于經濟學的這些免費策略,我們會產生疑問,那在網絡經濟中我們如何去盈利呢?
非常低廉的價格在作用上與實際意義上的免費相同,核心產品幾近免費,但是其他相關服務定價高。Sun公司贈送Java以幫助服務器的銷售。產品免費,但是服務和技術支持費用昂貴,比如華為就是這種營銷策略,免費贈基站占領市場,再高額收服務費。極低的價格可以迅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而在上面也說到重要的就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有了人氣,盈利的方式非常多,最簡單的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加載廣告。為了吸引客戶的注意,也會經常放一些不完善的半成品,以期待用戶反饋幫助改善產品。采用定額或包月的固定價格方式會讓用戶在定額的習慣中忘記費用。 現在企業的利益越來越廣泛的以網絡服務為基礎,那么,最大限度地提高網絡自身的價值是企業的首要策略。
在網絡經濟時代,網絡本身的價值呈指數性增長,成員越來越多,處理事務的費用接近于零。所以只要選擇更多的連接、更加開放的系統、更為廣泛應用的標準,就是不錯的決策了,這是因為在網絡經濟中,處理一件事務所耗用的能量越來越小,而對處理事務的方法達成一致意見所要付出的努力卻越來越大。所以,一旦標準確定下來,經濟就可以迅速增長。 現在的物聯網只要做到了行業之間標準的統一,就會實現客觀的經濟效益。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他的風險性,盡量 聯絡幾十個幾百個同盟和合作伙伴,尋求更多的網絡關系和共同事業,結成一個網絡來分擔風險。
網絡經濟有著和生態學系統一樣的生態邏輯,在進化過程中,總有新物種取代舊物種、自然生物群系發生結構變化、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網絡的前景也一樣,每一種密集型產業都在向著平展的原子化狀態轉變。行業中的大公司比例會不斷減少,無數小公司出現,每天都有新的技術出現,同時也有很多舊的東西消亡,落后的公司或被淘汰,或者蛻變為新領域的新公司。但是行業總體卻是欣欣向榮: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水。
網絡經濟對許多小型組織組合成一個大型組織有好處,并能保持小型組織的自治性。這樣的系統可防止劇烈改變。要想推行一個大型新系統,可對一個能夠工作的小網絡增加更復雜的節點和等級,使之成為一個大網絡。
網絡經濟中,把握住聰明的客戶是關鍵,客戶會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你的員工。聰明的客戶對企業有著很大的利益幫助,他們可以使企業將服務和產品做得更好?,F在經常以建立一個網站,來方便與客戶的相互交流,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用戶團體了。
網絡經濟是突破了傳統經濟模式的新型經濟形勢,在新這種經濟模式下,效率是針對機器人的,機器承擔了大部分非人性化的制造工作。機會是針對人類的。機會需要的是靈活性、探索性、推測性和人類擅長的許多其他品質。擺在每個工人面前的問題不是“這個工作應該怎么做”,而是“什么是該做的工作”。
網絡經濟使重復、延續、復制和自動化等朝著免費和高效方向發展,而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的價值會提升。我們應該敏感的抓住機會,在面對機會爆炸的時代,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
四、網絡經濟學中的基本規律
網絡經濟學是一門探索經濟學前沿理論的邊緣性學科,其研究內容包括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等領域,并由此衍生出網絡經濟與互聯網、網絡經濟與電子政務、網絡經濟與電子商務、網絡經濟與企業組織、網絡經濟與產業和地區布局、網絡經濟與信息技術創新等一系列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方向。
網絡經濟學基本規律特性1.網絡經濟是一種趨勢經濟,盡管網絡經濟還不是世界的主流經濟形態,但它卻正在迅速地發展。2.網絡經濟不是一種行業經濟,從網絡經濟對人類的影響和它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已經超越了行業經濟的范疇。3.網絡經濟是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4.網絡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對傳統的經濟學產生深刻的影響,從交易規則、理論基礎、價值規律和產品的分配等諸多方面對傳統的經濟學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五、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較
網絡經濟是傳統經濟的衍生形態,并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經濟的很多理論,比如上面所說的網絡經濟的特點中就有一點是邊際效益遞增性,而在傳統經濟學中是邊際效益遞減理論。網絡經濟的效益是同其規模成正比的。網絡經濟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如果規模越大、用戶越多,產品越具有標準性,所帶來的商業機會就越多,其效益就越大。
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生產者和消費者可直接進行經濟互動,同時網絡經營者也可以輕而易舉的為消費者提供周到的個性化服務,這樣就使雙方的交易成本下降,使網絡經濟成為方便與個性的代名詞。
在個體目標不一致的組織中,行動規則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組織的理性水平。這就是博弈論的原理。博弈論又稱對策論是研究彼此的策略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博弈論其中的一個比較有名的囚徒困境與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不同。斯密認為個人理性符合集體理性,可是囚徒困境恰恰相反了,對于個人來說最好的策略對于集體來說卻是最差的。這也是與傳統經濟不同的一個方面。
參考文獻:
[1](美)凱文·凱利(Kevin Kelly)著.蕭華敬,任平譯. 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廣州出版社, 2000
然而,人們震驚地看到:科學家在短短的年代中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給予了世界一個因特網絡,給予了網絡經濟的運作平臺,網絡經濟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開,然而經濟學家卻還沒有來得及對其進行那怕是粗淺的研討!這便是我們選擇這一課題的意義與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實證調研方面,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從1999年開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傳播政策研究中心啟動“全球互聯網項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中國互聯網中心CNNIC自1997年起開展互聯網調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中心從1999年夏天開始準備加入“全球互聯網項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長沙實施了問卷調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會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個前言與五部分內容,前言是對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約定與說明;第一部分“世紀之交:互聯網引致網絡經濟”;第二部分“石破天驚:互聯網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聯共享:認識網絡經濟新本質”;第四部分“論道經邦:點解網絡經濟面臨的難題與對應措施”;第五部分“傳承經典: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理論挑戰探微”。
“互聯網”、“網絡”概念,無疑是世紀之交的第一關鍵詞。迄今為止,互聯網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種事件無法比擬的。它是空間拓展遠遠超越時間的一個典范。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為870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3630萬臺,躋身于世界第二網絡大國。全世界億萬個終端同在一個互聯網上傳遞交流信息、運作種種事務,剎時間,前所未有的網絡企業、電子商務、網上銷售、網絡教育、電子貨幣、網上資訊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聯網上展現,形成一種基于國際互聯網的壯觀經濟現象,真可謂石破天驚。網絡如此快捷地結緣經濟,新的網絡經濟現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開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務模式、新的經濟機制如此快捷地被創造出來。在15世紀,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長僅0.1%,在此后5個世紀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紀下半葉接近3%,而2000年美國在這一年就上升22%。這就是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時代的輝煌,就是計算機網絡時代的輝煌!事實上,世界正在進行一場計算機網絡經濟革命,這場革命給予了每個國家、每個區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一個千載難逢的挑戰與機會。盡管經歷了世紀之初網絡經濟的“寒夜”,但如今網絡經濟的輝煌再次閃耀。
網絡經濟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其根源在于國際互聯網的革命性意義,那么它究竟給予我們何等昭示?第一,互聯網絡顯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一個虛擬而又真實的世界,一個嶄新的統一的網絡國際社會,大體可以從以下9個方面理解網絡的神奇:無差別化,數字化,互聯實時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資源共享化,虛擬化,高速化,全球一體化,綜合化。第二,基于這樣的特征,它最終將成為帶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引擎,它曾經創造了這樣的奇跡,而今經歷了重新融合后的網絡經濟正在創造新的奇跡。第三,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國際互聯網絡及其網絡經濟,之所以說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為重要的產業革命事件,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透視它震撼全球的影響力:一是它的影響廣度,它幾乎布線于全世界各個角落;二是它的影響深度,它在微觀上改變著人類行為各個方面,在宏觀上改變著現行社會體制、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三是它的影響速度;四是它的影響長久度。第四,基于當代計算機、光纜通訊技術之上的網絡經濟,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偉大的產業革命,它事實上已經構成第三次產業的科技基礎。幾乎可以說,正是網絡經濟的出現與形成,使得自上個世紀初葉出現的三次產業分化真正完成??梢灶A料,扎根于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前程似錦。第五,互聯網產生的信息服務社會。如果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資本社會,那么互聯網產生的則是信息服務社會,或者說是信息社會。
正是互聯網產生的上述革命性意義,它給予了互聯網絡下的新經濟獲得新的本質,或者說發生著本質性嬗變。第一,一種嶄新的網絡企業誕生。所謂網絡企業,是互聯于因特網絡中的各類企業,是由于網絡經濟拉動起來的企業系統。在網絡經濟中的企業,已經可以完全實現:“無論你在天涯海角,企業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網絡企業為基礎迅速形成網絡經濟,網絡經濟由于互聯網的特征而有力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網絡企業的誕生,大量網上經濟活動的涌現,從而形成了一種史無前例的“網絡經濟”現象。所謂網絡經濟,是指建立在由現代通訊網絡、電子計算機網絡所形成的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一切經濟活動,即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發生的經濟行為以及網絡的上游、下游經濟活動。第三,比之傳統經濟,網絡經濟具有如下新的本質:它是人本經濟,它是和諧經濟,它是可持續經濟,它是低成本經濟,它是互惠經濟,它是一體化經濟。第四,在這個新興的經濟體系中,智慧資本、知識資本最終獲得了自己的歷史地位。因為,知識經濟時代價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點在于智慧勞動。第五,在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平臺上,體現不出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民族、區域、地位、性別、身份、年齡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時空界限,將勞動者之間的差別簡化為人們能力的差別,簡化為人們利用自己的知識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價值、服務企業的差別。這便為勞動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無拘無束的時空,就是說,勞動者邁向自主勞動的路途坦蕩。第六,網絡經濟的發展,將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次上打造出新的經濟機制,而且最終會形成一整套與新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新機制系統。
基于以上對互聯網及其引致的網絡經濟的探討,我們對網絡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是,目前網絡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很多,處境也是十分困難的。本研究論文中,作者對其中最為緊要的幾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應對策略或者政策建議。第一,作者告誡,網絡經濟發展到今天,如果想減少市場的盲目性帶來的損失,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需也必須介入了。必須制定給網絡經濟基礎產業中的每一塊均衡發展的政策,也就是說,政府應該通過政策來調節網絡經濟豐厚利潤與趕超利潤的分配。第二,針對我國大批網絡企業不能贏利的根源,作者強調,網絡信息產品的商品化是關鍵,為此建議:對信息、網絡產品要區別對待。軟件、專用信息、經過研究加工過的信息,必須將其產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給出產品的邊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獨有性。而對公眾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產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強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眾信息為平臺,提高點擊率即贏得人氣后,再以廣告銷售、網上產品銷售為盈利點。第三,互聯網經濟決不是一個產業的“專利”,不是技術的副產品,更不是個別產業部門的特權。互聯網將引發各行各業的變革,因為必須明確認識到,發展網絡經濟必須發揮傳統產業的作用,只有當網絡經濟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了,網絡經濟才找到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第四,雖然網絡經濟是一種創新經濟,但決不能忽視自身的創新,而且網絡經濟的生命就在于不斷創新。第五,作者還對新近發表的“第1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若干重要數據進行了解讀,并藉此給出了若干政策建議。比如,加快農村與西部互聯網絡的發展,政策要傾斜;對.cn域名的開發戰略要再認識;要加強對網絡安全的關注,加強研究投入;提高對網絡信息利用的深度;網絡企業要以誠信取勝。
然而,人們震驚地看到:科學家在短短的年代中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給予了世界一個因特網絡,給予了網絡經濟的運作平臺,網絡經濟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開,然而經濟學家卻還沒有來得及對其進行那怕是粗淺的研討!這便是我們選擇這一課題的意義與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實證調研方面,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從1999年開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傳播政策研究中心啟動“全球互聯網項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中國互聯網中心CNNIC自1997年起開展互聯網調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中心從1999年夏天開始準備加入“全球互聯網項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長沙實施了問卷調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會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個前言與五部分內容,前言是對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約定與說明;第一部分“世紀之交:互聯網引致網絡經濟”;第二部分“石破天驚:互聯網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聯共享:認識網絡經濟新本質”;第四部分“論道經邦:點解網絡經濟面臨的難題與對應措施”;第五部分“傳承經典: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理論挑戰探微”。
“互聯網”、“網絡”概念,無疑是世紀之交的第一關鍵詞。迄今為止,互聯網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種事件無法比擬的。它是空間拓展遠遠超越時間的一個典范。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為870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3630萬臺,躋身于世界第二網絡大國。全世界億萬個終端同在一個互聯網上傳遞交流信息、運作種種事務,剎時間,前所未有的網絡企業、電子商務、網上銷售、網絡教育、電子貨幣、網上資訊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聯網上展現,形成一種基于國際互聯網的壯觀經濟現象,真可謂石破天驚。網絡如此快捷地結緣經濟,新的網絡經濟現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開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務模式、新的經濟機制如此快捷地被創造出來。在15世紀,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長僅0.1%,在此后5個世紀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紀下半葉接近3%,而2000年美國在這一年就上升22%。這就是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時代的輝煌,就是計算機網絡時代的輝煌!事實上,世界正在進行一場計算機網絡經濟革命,這場革命給予了每個國家、每個區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一個千載難逢的挑戰與機會。盡管經歷了世紀之初網絡經濟的“寒夜”,但如今網絡經濟的輝煌再次閃耀。
網絡經濟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其根源在于國際互聯網的革命性意義,那么它究竟給予我們何等昭示?第一,互聯網絡顯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一個虛擬而又真實的世界,一個嶄新的統一的網絡國際社會,大體可以從以下9個方面理解網絡的神奇:無差別化,數字化,互聯實時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資源共享化,虛擬化,高速化,全球一體化,綜合化。第二,基于這樣的特征,它最終將成為帶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引擎,它曾經創造了這樣的奇跡,而今經歷了重新融合后的網絡經濟正在創造新的奇跡。第三,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國際互聯網絡及其網絡經濟,之所以說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為重要的產業革命事件,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透視它震撼全球的影響力:一是它的影響廣度,它幾乎布線于全世界各個角落;二是它的影響深度,它在微觀上改變著人類行為各個方面,在宏觀上改變著現行社會體制、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三是它的影響速度;四是它的影響長久度。第四,基于當代計算機、光纜通訊技術之上的網絡經濟,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偉大的產業革命,它事實上已經構成第三次產業的科技基礎。幾乎可以說,正是網絡經濟的出現與形成,使得自上個世紀初葉出現的三次產業分化真正完成??梢灶A料,扎根于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前程似錦。第五,互聯網產生的信息服務社會。如果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資本社會,那么互聯網產生的則是信息服務社會,或者說是信息社會。正是互聯網產生的上述革命性意義,它給予了互聯網絡下的新經濟獲得新的本質,或者說發生著本質性嬗變。第一,一種嶄新的網絡企業誕生。所謂網絡企業,是互聯于因特網絡中的各類企業,是由于網絡經濟拉動起來的企業系統。在網絡經濟中的企業,已經可以完全實現:“無論你在天涯海角,企業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網絡企業為基礎迅速形成網絡經濟,網絡經濟由于互聯網的特征而有力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網絡企業的誕生,大量網上經濟活動的涌現,從而形成了一種史無前例的“網絡經濟”現象。所謂網絡經濟,是指建立在由現代通訊網絡、電子計算機網絡所形成的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一切經濟活動,即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發生的經濟行為以及網絡的上游、下游經濟活動。第三,比之傳統經濟,網絡經濟具有如下新的本質:它是人本經濟,它是和諧經濟,它是可持續經濟,它是低成本經濟,它是互惠經濟,它是一體化經濟。第四,在這個新興的經濟體系中,智慧資本、知識資本最終獲得了自己的歷史地位。因為,知識經濟時代價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點在于智慧勞動。第五,在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平臺上,體現不出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民族、區域、地位、性別、身份、年齡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時空界限,將勞動者之間的差別簡化為人們能力的差別,簡化為人們利用自己的知識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價值、服務企業的差別。這便為勞動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無拘無束的時空,就是說,勞動者邁向自主勞動的路途坦蕩。第六,網絡經濟的發展,將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次上打造出新的經濟機制,而且最終會形成一整套與新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新機制系統。
基于以上對互聯網及其引致的網絡經濟的探討,我們對網絡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是,目前網絡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很多,處境也是十分困難的。本研究論文中,作者對其中最為緊要的幾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應對策略或者政策建議。第一,作者告誡,網絡經濟發展到今天,如果想減少市場的盲目性帶來的損失,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需也必須介入了。必須制定給網絡經濟基礎產業中的每一塊均衡發展的政策,也就是說,政府應該通過政策來調節網絡經濟豐厚利潤與趕超利潤的分配。第二,針對我國大批網絡企業不能贏利的根源,作者強調,網絡信息產品的商品化是關鍵,為此建議:對信息、網絡產品要區別對待。軟件、專用信息、經過研究加工過的信息,必須將其產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給出產品的邊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獨有性。而對公眾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產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強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眾信息為平臺,提高點擊率即贏得人氣后,再以廣告銷售、網上產品銷售為盈利點。第三,互聯網經濟決不是一個產業的“專利”,不是技術的副產品,更不是個別產業部門的特權?;ヂ摼W將引發各行各業的變革,因為必須明確認識到,發展網絡經濟必須發揮傳統產業的作用,只有當網絡經濟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了,網絡經濟才找到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第四,雖然網絡經濟是一種創新經濟,但決不能忽視自身的創新,而且網絡經濟的生命就在于不斷創新。第五,作者還對新近發表的“第1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若干重要數據進行了解讀,并藉此給出了若干政策建議。比如,加快農村與西部互聯網絡的發展,政策要傾斜;對.CN域名的開發戰略要再認識;要加強對網絡安全的關注,加強研究投入;提高對網絡信息利用的深度;網絡企業要以誠信取勝。
關鍵詞:網絡經濟;經濟增長;信息;知識
網絡經濟指的是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它不僅是包括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的興起和快速增長,也包括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和迅猛發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所引起的傳統產業、傳統經濟部門的深刻的革命性變化和飛躍性發展。傳統經濟下起主要作用的生產要素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其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和資本投資的增加,以資源耗費為代價。而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科技知識和網絡信息的創新與積累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它與傳統的以投入資本和勞動帶動增長的經濟不同,信息和知識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網絡經濟以傳統經濟為依托,依靠現代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通過知識和信息的投入,實現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各個經濟體之間的聯系,加快了全球經濟的發展速度。
1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
1.1 生產要素的差別
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知識、信息是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傳統經濟下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土地、勞動、資本。這些都是有限的資源,所以實現這些有限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傳統經濟學中研究的主要問題。而在網絡經濟中,信息和知識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人們可以不斷的創造知識和獲得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經濟的增長可以實現持續增長的目標。
1.2 邊際收益遞增
在傳統經濟學中,我們認為隨著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投入,其單位生產要素所帶來的產出的增加是逐漸減少的。例如:假設當資本的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勞動投入比例的增加,每單位勞動所帶來的產出是不斷減少的,勞動的生產函數曲線隨著勞動的增加呈水平狀。經濟學家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各種生產要素之間存在一個最優的投入比例。隨著勞動投入的增加,勞動與資本間逐漸偏離最優比例,所以呈現出邊際要素遞減的生產函數。
在網絡經濟下,這種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卻不再成立了,反而呈現出相反的邊際收益遞增的規律。這是因為在網絡經濟中信息資源成了主要資源,由于信息資源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的特性,對其生產者無競爭性而對其使用者無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隨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時信息技術發展快、變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給創造的,產品受市場容量飽和的影響較小。因此在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中出現了邊際效益遞增的規律性現象。
1.3 產品的差別
與傳統經濟中的產品不同,信息產品由于其獲得的途徑相對容易,所以產品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通過互聯網獲得信息產品,就以網絡經濟最典型的經濟行為“開發軟件”而言,新軟件推出后,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在網上下載到它的破解版本,特別在中國由于對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律還不是很健全,盜版現象更是非常常見。信息產品非常類似于傳統經濟中的公共物品。它們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產品使用者存在“搭便車”的可能,對于軟件等網絡經濟產品,傳統的銷售渠道很難成功。另外,軟件、設計芯片、鋪設光纜等信息產品需要高額固定成本,但是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一旦產品研發出來后,多一個消費者還是少一個消費者,幾乎不會產生成本上的變化,也不會對價格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在網絡經濟中,生產第一份信息產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產品的邊際成本甚至可以接近于零。這些特點也與“公路”、“路燈”之類的“公共物品”相似。信息產品可以說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它具有“公共物品”的許多特點,這種產品出現的“盜版”、“盜用”現象非常嚴重,而“盜版”的橫行泛濫毫無疑問會影響人們創新的積極性,對社會發展造成明顯危害。
2 網絡經濟中的經濟增長
信息技術是網絡經濟下經濟的增長的動力,在20世紀后半葉中,世界產業結構經過了三次重組。自此信息產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產業;信息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部門,改造著傳統產品;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產業群體的形成和轉化。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面貌,促進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信息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可以優化資源的配置,以及優化生產的流程,從而提高勞動的生產率。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智力工具,如計算機、網絡和各種軟件,特別是因特網,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工具。
在網絡經濟下,生產函數中知識和信息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并且生產函數呈現出規模收益遞增,邊際收益遞增的特性。由此可以發現網絡經濟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內生增長模型非常相似。
2.1 內生增長模型
內生增長模型把知識看做一種資本,知識是經濟生產中的一種重要投入――無論是它生產的產品與服務還是它產生的新知識。在索洛模型中,儲蓄引起暫時增長,但資本收益遞減最終迫使經濟達到穩定狀態,在這一穩定狀態增長只取決于外生技術進步,相反,在內生增長模型中,儲蓄和投資可以導致持續增長。
2.2 網絡經濟中的經濟增長模型
網絡經濟下的經濟增長,由于網絡經濟下呈現的規模收益遞增和邊際收益遞增的特性,根據內生增長模型,在網絡經濟下,信息和知識是其主要生產要素,由于信息和知識可以由人們無窮盡的創造,所以不存在資源的有限性問題,同時由于信息和知識的邊際收益是遞增的并且規模收益出現遞增的情況。
假設如下生產函數,Y=Ia(a>1)其中I表示信息和知識,類似于傳統意義上的資本。a表示信息和知識這種生產要素投入所能帶來的產出的比例,由于邊際收益是遞增的,所以a大于1。新的知識和信息的出現一般會使得a增大,a越大表示知識越先進和信息越有效,所能帶來的產出越多。在這個生產函數中,I=sY-δI,Y/Y=I/I=sIa-δ。只要sIa大于δ,經濟就會呈現出持續增長。由于知識的創造是無窮盡的,所以我們可以保證sIa永遠大于δ,這個模型中關鍵的決定因素就是保證知識的不斷創造和積累。知識積累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內生的獨立因素,知識可以提高投資效益,知識積累是網絡經濟下經濟增長的源泉。在這個經濟增長的模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知識和信息的創造,在網絡經濟下,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和通信和數據發掘技術等,都可以保證不斷的提供有效的信息。大學等研發機構則可以不斷的創造知識,所以在網絡經濟下能夠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
知識和信息的創造則主要依靠人力資源,盧卡斯將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重點地投射到人力資本上。舒爾茨將資本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態。盧卡斯則進一步將人力資本劃分為原始勞動和專業化人力資本。他認為,特殊的、專業化的、表現為勞動者技能的人力資本者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所以教育成為網絡經濟中的最重要環節,研究型大學的數量和學術水平的高低,以及整個經濟體中高學歷人才,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方面的人才的多少成為網絡經濟是否發達的重要標志。
網絡經濟真正實現了經濟由粗獷型的發展模式向集約化的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從依靠勞動和資本不斷投入的傳統方式轉變成依靠知識和技術的投入的新型方式。分別表現在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與第三次產業的發展之中。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第一次產業步入集約化軌道的鮮明標志是科技對農業的改造,使農業的增長不單純依賴于生產要素的增長率,而且還要依賴于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和貢獻率。第二次產業也在網絡經濟條件下得到了改造,逐步地脫離了以自然資源消耗為主的高投入、大批量的生產特征,并使之步入了集約化的軌道。這具體表現在:(1)計算機和網絡在生產中的運用使生產模式發生了變革,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整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要素生產率。(2)科學技術和知識與生產的融合,提高了資本、土地和資源等使生產要素的利用程度,降低了它們的投入量。此外,第三次產業方面,網絡經濟擴大了其領域,又給予了它強勁的推動力。網上銷售、虛擬商店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營銷方式。
3 結論
網絡經濟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的解釋,表現在生產要素方面,知識成為了第一生產要素,從而人力資源成為非常重要的勞動力,生產力中起積極作用的活躍因素勞動工具網絡化、智能化以及隱含在其內的信息與知識的份量急劇增大,信息網絡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專用的重要勞動工具,數據、信息、知識等都成了新的勞動對象。信息技術和教育被人們最為關注。邊際收益遞減理論在網絡經濟下也不再成立。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經濟出現全球化,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依存,技術相互運通,逐步形成全球規模的有機整合,進而實現經濟技術一體化。網絡時代的全球分工、產業分工將會發生變化,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將掌握世界經濟的命脈。
總之網絡經濟下知識和信息成為了主要的生產要素,計算機技術和其他相關的軟件成為了主要的生產工具,網絡經濟下經濟增長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經濟增長的弊端,因為傳統經濟下的經濟增長受到了資源有限的制約,使得經濟的增長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如環境的破壞等,同時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還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而在網絡經濟下,由于知識的創造是無窮盡的。教育可以不斷的培養出人力資源,從而促使技術的不斷進步,以保證知識的不斷積累,所以網絡經濟可以實現我們一直以來想要實現的持續經濟增長的夢想。
參考文獻
[1]黃宗捷.關于網絡經濟的經濟增長特征問題的討論[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8.
[2]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李玉芳.網絡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商業經濟評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