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15:10: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學實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科學的課程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討了基于雙創能力提高的“持續漸進式”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優化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和實施,提高學生雙創能力,并能提高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水平。
關鍵詞:教學質量 會計學專業 實踐課程體系 持續漸進
一、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會計學實踐課程體系的界定
(一)雙創能力的含義
雙創能力即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雙創能力教育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創新型發展戰略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創新是指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之上,不斷有新的認識,能夠求疑難和存異,總結和歸納,使成果走向社會、走向實踐;創業是指學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礎之上,能夠具備從事工商企業活動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從單純的謀職者變成職業崗位創造者的活動。創新是實現創業的重要基礎和技能素質。
(二)基于雙創能力的持續漸進式會計學實踐課程體系的內涵
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持續漸進式”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是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把雙創能力的培養融入實踐教學全過程,讓實踐教育與理論課充分融合和滲透,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不同階段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入手,根據教學規律和專業特點,以合理性、可行性為原則,把實踐教學課程按難易程度和職業技能的遞進性分為基礎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雙創和發展能力四個階段來設置實踐課程;讓各門課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并保證做到內容真實、情境真實、評價與考核全面、監督嚴格而又具彈性,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把雙創教育植根于專業課程之中,讓雙創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全面成才,為充分就業奠定基礎。
(三)構建基于雙創能力的會計學實踐課程體系的意義
1.提高會計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通過建立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并有效實施,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而非只是理論化的感觀認識。
2.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基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載體,更是理論轉化為實踐、提高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符合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讓學生在上學期間,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盡快完成向社會人的轉變。
二、當前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實踐課程內容少。一般學校會計專業設置的實訓課程往往只有基礎會計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等幾門課程,這些實踐課程所訓練的專業技能僅僅只是會計專業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蓋會計專業技能的全部,而不經過綜合性的實訓課程的訓練,學生將很難樹立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更談不上創新和發展能力。二是課程內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數實訓課程只是把書本和練習冊上的練習題拿來做,實踐內容多是以簡單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現,無實踐基礎,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實展現企業情境和具體業務。三是實踐課程之間缺少聯系,系統性不夠。實踐教學應是一個系統工程,但現有的實踐課程設置,僅局限于幾門課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門課程的理論課結束以后的最后幾個學時里(課內實驗),而且課程之間孤立、無交叉,這違背了會計學知識體系的綜合性,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崗位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崗位和雙創能力需要在專業條件和環境下練習,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實踐課程安排“班型大,人數多”。由于應用型院校近幾年擴招,會計專業學生人數激多,按大班型、大群體開課和實施,影響實習效果。六是實踐課程實施效果不明顯。原因有三:學生人數多,差別大,難協調;缺乏實施方案;缺乏穩定的指導和有效監控,涉及主體配合不夠,實踐教學走過場。七是評價和考核方式過于教條,多半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而企業、學生、實習團隊不參與。
三、基于教學質量提高的“持續漸進式”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重構
(一)“持續漸進式”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既強調專業性又強調創新性,是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發展技能的綜合體現,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設置和實施,貫穿于全部學年。具體如圖1所示。實踐課程體系構成呈階梯漸進式向前推進,按大學四年,每一年培養能力和目標不同,分為四個階段:基于崗位需求的基礎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會計技術、熟悉會計崗位分工、企業管理和財務流程認識、計算機操作、撰寫與交流能力等)、基于專業知識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級財務知識與實務技能、各專業方向技能、單項強化能力、發現與發揮特長等)、基于行業特征的綜合技能(第三年,包括專業綜合技能、創新與拓展能力、熟知創業法規等)、基于社會環境“雙創能力”(第四年,包括論文撰寫能力、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綜合就業能力、實現就業目標);每個階段的課程活動均在表中列示。雙創教育不能游離于專業課程之外,而是各項專業課程的應用、拓展、創新等,并服務于社會活動。
(二)會計學專業持續漸進式實踐課程體系的“八個”特征
1.實踐實訓的目標清晰。把培養“雙創能力”作為提高職業能力的重點,把專業實踐課程與雙創能力融通。雙創能力作為就業能力的重要構成,應予重點培養。
2.以“循環漸進”的形式貫穿于專業實踐全過程。從專業教學第一門課開始,實訓即介入其中。各項訓練持續推進,根據各階段課程內容、難易程度、目標不同,設置不同的實踐實習內容和實施步驟、方法,直至全部學習階段結束。
3.實踐形式多樣。根據實踐實訓內容及其教學要求靈活安排,實訓項目可以是某門課程的一部分、單獨一項講座、單項或綜合競賽、一門課程、一項考核等,可以在課堂、校內實訓實驗室、校外企業,也可把企業專業人才請進課堂等。
4.實踐過程具有層次性。即注重階段性,從分析學生不同階段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入手,根據教學規律和專業特點,由淺入深進行,去制定計劃和目標、內容和進程。
5.注重實施的有效性。每個階段的實踐實訓項目都有明細目標、詳細內容、考核標準、實施方法,并與相關專業技能鑒定標準或與企業認證接軌,保證實踐活動與實際融通。
6.情境真實。實驗實訓的環境要加強仿真性,如實驗室財務處室化布置、納稅大廳建設、模擬銀行等,努力達到企業和相關部門的真實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相關工作崗位的職責和任務,激發興趣。
7.內容真實。指學生的實訓材料都必須取材于真實的經濟業務,使用真實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報表等,學生只有接觸到真實材料,才會在未來工作中得心應手,樹立業務處理和職業判斷的思維和習慣、做法。
8.考核和評價立體、全面。要求教師和相關主體(企業、實訓組長、部門領導等)多個評價主體給出學生成績,包括操作結果考核、工作態度考核、協作與表達能力考核、創新能力的考核,更體現實踐課程的職業性和應用性,監督過程嚴格而且靈活。
四、基于教學質量提高的持續漸進式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的實施
(一)采取“師導生創”制
確立“師”和“生”的雙主體地位,“師”在于導,“生”在創。每個實踐實訓課程都安排指導教師,且教師要具備雙師能力,也可讓企業管理者擔任,把教師安排在實訓室、校內外實踐基地等,和學生一同實習和調研、實踐,并加強對教師的考核和激勵,使師生在雙創氛圍中學習和研究,師生的雙創能力共同提高。
(二)實踐活動的形式多樣化
主要有課、賽、講、仿、企、寫、思、考等多種形式進行實踐實訓活動。(1)校內專項模式:財經法規、企業財務專題、成本與審計實訓、創業論壇、會計上崗證、會計師職稱考試培訓等;(2)會計實驗實訓室模式:點鈔與假幣識別、單項專業實習、會計軟件應用、企業沙盤等;(3)校內公司模式:基礎會計與財務流程實訓、 辦稅與稅收實務等;(4)校外企業:創業計劃書和撰寫調查報告和論文、企業創辦規劃與實地考察、社會實踐、資本籌劃等;(5)校內與校外結合:出納業務、單項學科競賽、綜合學科競賽、會計綜合實驗、創新創業項目大賽、ERP軟件應用、就業指導訓練等。
(三)搭建廣闊的實踐平臺
(1)設立校內外“大學生創業政策”商務與咨詢免費平臺(網站)。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創業就業信息,熟悉政策法規。(2)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將企業管理模式與制度引入學校,營造企業的職業文化氛圍,做到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交替授課,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結合。(3)建立校內“創業園”。要充分利用應用型院校場地優勢,把閑置的校園廠房、教室利用起來,提供場地及仿真崗位鍛煉,讓那些有著強烈愿望、有一定創業能力的優秀大學生有用武之地,通過實踐,熟悉工商稅務知識,尋找項目,同時,邀請投資者進入創業園,幫助學生尋找投資人和創業機會,形成一個產業鏈模式,即便不會立刻成功,也為將來創業和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合理安排時間
點鈔與假幣識別、單項模式實習、社會實踐、企業調研、企業沙盤模擬等的時間安排為1周左右(或6―12學時);創業計劃書和撰寫報告、企業創辦規劃與實地考察、創業資本籌劃等時間為2―3周;計算機操作技術、ERP軟件應用等時間為3―5周。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時間為14―16周;基礎會計實訓、財務建賬與會計科目設置、會計工作上崗證20學時;出納業務、財經法規、企業財務專題、就業指導訓練、職業生涯規劃、成本會計實訓、審計實訓等6―12學時;其他可利用業余時間機動安排。
(五)學生接受雙創教育的輻射面和受益面要廣
保證80%的學生成為雙創教育的孵化對象,60%的學生在大三中至少參加過雙創活動,30%的學生成為雙創活動的骨干,至少20%的學生在大四時,具備獨立創業或與他人合作創業的能力與條件,或創業成功,或有創新項目受企業認可和應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與評價指標體系
積極推行“職業化導向”的考核,要對不同的實踐項目賦予不同的成績權重。評價主體為任課教師、校內外導師、部門和團隊領導、學生自評和互評;考評內容為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操作、撰寫與總結、參與協作、質疑與創新能力等,“以評促建”不僅保證日常實踐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取得實踐課程建設的長足發展。合理的考評方式必將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綜上所述,教學質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斷改進和更新的循環體系之中,在不同的階段,設置不同的實踐課程體系,逐層搭建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陔p創能力的持續改進式會計學實踐課程體系,能夠擺脫會計專業枯燥的理論學習,讓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化和實踐化,提高實踐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小廷.論開展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02).
2.劉金斌,胡世強,楊明娜.基于能力導向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創新研究――以成都市“會計學”特色專業為例[J].商業會計,2014,(08).
【關鍵詞】會計學原理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235-01
《會計學原理》這門課對于剛入校的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由于學生對經營與管理知之甚少,所以學生在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中。因此我們認為在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上大膽創新,從而激發出對專業學習的強烈欲望和濃烈的興趣。
一、教學三階段的提出
《會計學原理》的學習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這是因為學生除了從未涉獵這一領域的知識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該課程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稌媽W原理》最大的特點體現在它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們的思考和擔心,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就很可能使許多的學生對經管財會類專業失去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二、教學三階段的實施
(一)講授準備階段
1.把教學大綱、實訓安排、教學計劃揉合在教學目標中
基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由于原理這門課專業性較強,內容較多,但授課時間又比較有限,因此認真做好、精心籌劃,不斷細化教學大綱、實訓安排和教學計劃,自然就會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
2.把“靈動、活躍、真誠”充分的體現在“第一次”的課堂上
如何上好第一次課,關乎至要。因為它一來影響學生的興趣,二來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對教師來說必須做到:掌握“交互”,把握“關聯”,所謂“交互”就是實現課堂動態的格局,所謂“關聯”就是將抽象無味的會計學知識插上騰飛的翅膀,讓學生“隨風而動”,拓展出會計的邏輯思維。上好第一次課,其實也是一種“有效教學”的開始,第一,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教學目標);第二,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教學過程與方法);第三,如何確信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了(學習結果價)。用教師的一份職業責任和心語真誠去構建靈動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傳遞出這門課不管對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學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從而使同學們認清本來、理解本課程的作用,有了原動力,才能自覺地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一種信任感。
(二)理論知識講授階段
1.把理論教學課堂的大門再敞開些
課堂的大門敞開些,是要放飛學生思想,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提供的條件,去明確的探討問題的目標,思考探尋的問題的路徑,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敞開探求問題的思路,交流探索問題的內容,總結探明問題的結果,形成一種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教學過程是開放性的。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也應該廣泛地與他人合作、交流與共享,體現出學習不僅僅是個體,更是一種團隊合作的社會。另一方面,在學習活動期間無論是教師或是學生也很可能會遇到許多不可預測的瞬間,教室里實際所發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師所預設想象,學生在思維和行動上常常迸發出令教師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這些令教師渴望的美好瞬間無一不襯射出現代教育思想的光芒。
2.把教學內容及講授時段安排的更合理些
也許是傳統理論教學的慣性所致,周圍許多教師在講授《會計學原理》時,按照教材編寫的形式和順序,不斷講解單純的理論內容,反復的朗誦著那些誨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造成學生在學習了賬戶的概念后,不知所用;編寫會計分錄后,不知借貸真正的含義;頻繁進行賬務處理后,卻不知如何編制報表;學習了三大報表后,不知其勾稽關系等等,難怪一些學生在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面前也敗下陣來。通過多年的實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將演繹和歸納結合,用案例和類比旁敲,把講授順序和側重點再行編排梳理,確能起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反映和接受程度也得到明顯的提高。
(三)課堂模擬實踐階段
1.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同步單項實訓
一年級新生在學習《會計學原理》時,應重視財務工作基本技能的實踐訓練,側重讓學生掌握出納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勝任銀行和各企事業單位的出納工作。因此,可設置《出納工作基本技能實訓》課程,首先讓學生掌握點鈔、計算機數字輸入、珠算、現金盤點等基本應用技能,并規范會計數字書寫方法。雖然這些內容非常簡單,可由學生自我練習完成,但是為了達到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應對會計專業學生的這些基本技能進行考核,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另外,在《會計學原理》的學習過程中,可結合會計憑證、賬薄的理論學習,重點對憑證的制作、審核,賬薄的登記、改錯、查賬等基本技能進行實訓。至于讓學生通過憑證的填制、審核、匯總、裝訂、登賬、填制報表來認識整個會計流程,可留在學習初級會計或中級會計課程時開設《財務會計工作技能》實訓課進行,側重對會計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我們還可以在學習成本會計時,開設《成本會計工作實訓》課程;在學習稅務會計時,開設《稅務會計工作實訓》等實訓課程。
2.全部會計專業課程結束時的綜合實訓
在高職學生進入最后一個學年時,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已全部完成,結合前期已進行了的與理論教學相匹配的同步單項實訓課程。所以在最后一個學年,可將前期的分項實訓內容全部融合集串起來,進行最后一次完整的大型的綜合實訓,并可以把此次實訓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畢業實踐),進行成績考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可由4-5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實踐小組,以團隊的形式完成,每個學習實踐小組可配備一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馬駿.談新形勢下會計教學的改革[J].西北職教,2010,05.
[2]蔣中良,周荃,范一.改進會計學原理教學,適應高職高專特色[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9).
[3]郝敏.創建《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模式[J].會計之友,2012,(7).
摘要:在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本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會計職業技能為核心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優化,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關鍵詞: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優化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會計人才,而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必須提高學生的職業化素養,實現知識、能力的協調統一發展。實踐教學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并且有助于學生職業化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就成為了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教育的核心問題,在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本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會計職業技能為核心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優化。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基本思路
1.設計原則
根據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以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以專業技能培養為目標,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并增加綜合性實踐,博士論文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多元化人才;(2)加強任務驅動式教學內容的設計,把企業會計工作各個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與經驗進行整合,強化學生的會計實戰能力;⑶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多門實踐課程構成的一個整體,各門課程之間存在著由單項到綜合、由簡單到復雜、由校內到校外、由學生到員工的漸進過程,課程設置必須以學生能力的遞進為依據。
2.基本思路
構建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以實踐環節和教學內容為重點。首先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由課程實訓、手工會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與社會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多層次、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其次,實踐教學內容必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三、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體現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特點。根據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應以實現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和形成較強實踐能力為目的,因此,應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另一方面要形成校內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鍛煉相輔助的格局,校內、校外實踐層層遞進。
基于此,我校設計并實施了如下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課程實訓
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老師課堂上講的是要怎么做,是紙上談兵,學生缺乏實際動手練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課程結束即使學生考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動手能力卻幾乎為零。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入模擬實訓環節,可使學生在邊學邊練中主動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有很多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停留在手工做賬方面,對數據前后之間的關聯不理解,操作程序不清楚,如是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還是先計提所得稅等,不能很好的利用會計軟件的強大功能,通過實訓,盡管過程不是很順利,有的同學甚至要重做很多次,但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他們的會計軟件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會計工作的操作流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
2.綜合實訓
綜合實訓是學生在校期間最系統、最關鍵的實踐教學環節,綜合實訓一般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根據某單位一個月的經濟業務資料按會計業務分工的不同,確定不同的會計工作崗位如出納、主管會計、銷售核算、往來核算等進行會計業務處理,從企業建賬到最終編制出會計報表,使學生掌握一個完整的會計循環業務處理,并可根據實際需要輪換工作崗位;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完成之后,安排會計畢業論文范文學生采用同一套案例資料在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室再次進行練習,使學生系統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的人員配置和崗位分工、建賬、憑證的處理及會計報表的編制等操作,提高學生對會計軟件的實際應用能力,并把手工會計模擬實訓的結果與利用會計軟件操作的結果相印證,使學生從感性上再次領悟到會計電算化的優越性及其與手工會計處理的區別;另一方面,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都是根據會計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并結合實際工作中各個會計工作崗位所涉及的工作內容來設計的,但對于培養具有綜合思維能力和社會競爭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來說還遠遠不夠,因為在前面兩個實訓階段根本沒有利用會計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和控制的能力培養,并且處理數據的方法是確定的,博士論文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欠缺,至于如何與人進行溝通協調、如何進行團隊合作則基本上得不到鍛煉,在這種情況之下,開展erp沙盤模擬實訓可謂是行之有效。
erp沙盤模擬實訓融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和教師評議于一體,學生的實訓過程與企業實戰相接近,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必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與判斷,充分體現了企業所有人員和部門為實現企業整體目標所作的努力和配合,
--> 在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他們職業綜合素質的提高。
3.技能比賽
為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后通過各種技能競賽對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提高會計學專業人才質量將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各參賽隊伍的團隊競爭理念,培養集體凝聚力;另一方面能夠輔助優秀會計人才脫穎而出和快速成長,造就熟悉會計技能、精通會計業務、適應時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會計人才。
4.社會實踐
為了更好地促進校內實踐教學,增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我校開展了暑期社會調查、專題研究、企業頂崗實習等分層遞進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暑期社會調查和專題研究一般安排在大三和大四進行,根據專業實踐教學要求,采用導師制管理模式結合學生科研課題的立項內容進行社會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社會調查可以采取網上調查、實地調查等形式,通過調查,一方面收集資料,另一方面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管管理、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等情況,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合理化建議,或對實際工作中的先進經驗加以總結,然后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寫出專題調查報告。企業頂崗實習主要是采取學校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的資源組織聯系,以及學生自己聯系的方式,讓學生按手工賬操作、電腦賬操作等對會計工作進行一系列的崗位技能訓練,使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能夠真正參與實際賬務處理,獨立完成企業的一般會計工作,達到教學目標和就業要求的無縫對接。
總之,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必須遵循“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培養職業綜合技能為核心,系統化實訓項目為載體”的原則來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且要把創新的理念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同時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劉青等.會計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財會月刊,2011(2下旬):100- 102.
【關鍵詞】會計學;教學改革;高校學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會計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變化。
第一,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進行,企業的會計信息要與其他信息進行整合,這就使原有的會計實驗賴以存在的實驗環境發生了變化。
第二,從最近幾年用人單位對會計畢業生的錄用標準來看,用人單位已不滿足學生只會簡單的借貸記賬工作,要求學生除了能夠熟練應對日常工作以外,還要能夠根據一定的會計理論處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對會計報表的分析、財會制度的設計、成本管理系統的設計等工作。
第三,雖然會計學專業已經開設一系列實踐環節的課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從近幾年的授課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會計實踐系列課程內容沒有考慮系統性和完整性;由于經費等原因,教學手段和方法沒有緊跟會計環境變化而調整;由于實際工作單位財務部門工作環境的限制,業務實習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預期效果等。
因此,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必須不斷進行革新,因為只有通過加強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才能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會計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科學設置會計實踐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是高等院校會計教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構建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
以專業建設目標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構建以“夯實專業基礎”和“應用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教學目標。大眾化教育環境下的大學本科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依據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學校應該以“技術立校、應用為本”作為辦學理念和“注重基礎,拓寬專業,強化實踐,突出能力”的專業建設目標,確定我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包括:一是人才層次定位――是應用型專門人才;二是職業崗位定位――主要應從事較為復雜的實務工作;三是知識結構定位――在復雜的財務環境中從事職業崗位定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四是素質能力定位――應變日趨復雜多變的現實狀況須具有的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按照技術應用型本科“應用型”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創新思維”(重視研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的現代教育理念,《會計學原理與實務》課程組根據這門課程作為財務管理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在教學內容安排的順序上,注重課程內容的體系結構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課程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能力的培養;二是在教學方式與手段的運用上,注重單一的課堂教學和統一性,忽視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的綜合運用和學生的差異性;三是在課程教學內容掌握的考核上,注重知識記憶性和最后結果的測試,忽視技能和創新思維的考核。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撐專業培養定位的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和教育理念落后于大眾化教育下的教育多樣性和差異性的要求。所以,高校應將“夯實專業基礎”和“應用能力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作為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
二、改進會計學課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一方面,由“黑板+粉筆”轉變為“案例+多媒體+板書”。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加入生動形象的案例和圖文并茂的集聲音、畫面、文字等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的編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會計信息進行具體的經營決策,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板書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演算時可以在黑板上即興發揮,具有多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可以達到學生與老師互動的效果。也一定避免運用屏幕替代板書,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體,這種方式在授課時無法與學生進行交流,難以掌握教學動態,仍不能根本改變灌輸式教學。
另一方面,推行財務報告導入式教學法+案例教學。
首先,在會計學課程開始時首先以多媒體方式向學生展示某一外貿企業主要的會計報表和會計報表附注,簡單介紹會計報表的及附注的內容,讓學生明確會計的目標是提供經濟信息,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相關部門和單位決策提供依據,財務報告是會計信息的載體,讓學習了解財務報告在會計學中的核心地位,理解會計與他們專業的關系。接下來介紹會計報表編制原則及理論依據,包括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等式等基本會計理論。
其次,概述各個報表項目(即會計科目)的含義、及確認與計量。并闡述各個報表項目與會計要素間的聯系。讓學生明確會計報表項目所表示的經濟含義。
再次,給出一個企業某一期間的實際發生業務,并進行借貸復式記賬后,教授學生登記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完成賬簿的登記,主要會計報表的編制。老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評,讓學習深入了解會計報表的形成過程,加強對報表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最后,是會計報表分析,重點介紹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具體運用,同時也可以結合不同的專業特點,有重點地進行某些內容的分析,更好地滿足其專業需要,提高運用會計信息進行企業管理的能力。
三、切實加強實踐教學
會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加強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顯得更為必要。會計專業培養的是“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與技能,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按“四段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可將實踐性教學設計成以下四個環節并加以實施:
1、認知實習。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財務部門進行參觀,了解企業財務部門會計崗位設置情況,明確各會計崗位的崗位職責,通過觀察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觀看會計業務操作流程,使學生對實際會計工作有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其對系統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并鼓勵學生善于從中發現問題,進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2、模擬實訓。模擬實訓將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利用真實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對一定時期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通過編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計算成本、利潤和編制會計報表,熟悉會計循環過程和掌握會計核算基本技能。重點是識別、審核和整理原始憑證,根據經濟業務正確地編制記賬憑證,開設并登記明細賬和日記賬,編制科目匯總表,進行成本核算,設置并登記總分類賬,期未結賬,編制會計報表,模擬實訓能增強學生對會計核算的感性認識。
3、生產實訓。為了充實學生的理論水平,在學完會計實務課程后,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由老師帶隊在校外實習單位進行記賬業務,根據記賬所提供的真實項目資料,完成會計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產實訓還可以通過撰寫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學生通過總結自己在學校獲得的專業知識和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再回升到理論階段去加以解決,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環境、真實的條件下得到真實的業務技能訓練,促使其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業務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并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有利于職業價值觀的養成。
4、頂崗實習。學生到企業實際工作部門進行上崗實習,并撰寫實習報告,強化學生對會計技能的實踐運用。高校應與會計師事務所、各類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選擇那些符合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滿足高校教學要求的單位作為實習基地。高校目前當務之急應加強校企合作,拓寬社會實踐教學之路,創新社會實踐教學思路。
四、以應用型專業特色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經濟建設輸送應用型人才是會計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然而,如何正確理解“應用型”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頗。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對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解為動手能力訓練,把會計理解為一門“手藝”,實踐教學的內容大多停留在會計操作規程、會計循環等基本技能方面,顯然這是過于簡單形式化的認識,它與現代會計職業的特點不相適應,尤其是無法滿足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實施后社會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我們認為培養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不僅體現為基本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會計準則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達成的有關會計信息生成與披露規則的一項公共契約,會計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會計準則賦予了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因此,對會計政策進行選擇、對經濟業務進行職業判斷就成為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日趨復雜,會計準則、會計理論的內涵日益豐富,對會計工作者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重新確立新時期會計實踐教學的目標,即由過去培養被動的會計核算者轉變為培養能動的具有創新意識的管理者,將會計教學理念由過去僅注重技能的導向轉變為職業基本技能與職業判斷能力兼具的“兩職”導向。
總而言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過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經歷試點摸索、總結經驗、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過程,決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把改革看得過于簡單。同時,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為修改一下教學或考核方式、課堂上講授一點新知識、能進行出一兩個新實驗就自認為是改革,更不能全盤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鑒,具體怎么去做,應當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層次的問題將會逐漸顯露出來,還會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這就需要人們展開探索,總結經驗、教訓,以豐富和發展有實際意義的教育理論。
參考文獻:
[1] 張培英,馬海鷹.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會計之友,2008(13).
[2] 吳濤.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之構建[J].會計之友,2009(21).
[3] 林志軍,熊筱燕,劉明.中國會計教育中知識及技能要素的發展[j]. 會計研究. 2004,(9).
關鍵詞:實訓室 組織 建設
一、設置會計實訓室的必要性
會計教學改革的關鍵之一是要加強實踐性環節。實驗教學是強化實踐環節的一種基本形式。由于會計學科的應用性特點,要求會計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全面系統地傳授基本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而且要特別注意培養他們應用會計理論和方法、解決會計實踐問題的能力。開展會計模擬實驗是會計學科教學改革的客觀需要,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有其產生發展的現實背景和客觀必然性。
傳統會計教學通常采用“文字表達經濟業務,丁字賬戶講解會計處理”的教學模式,偏重理論傳授,而對實踐環節重視不夠。由于教學過程簡便易行,故至今仍是會計教學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會計學科比其它社會科學具有更強的社會實踐性,故要求培養對象應具備較強的會計實踐運作技能。
會計學的課堂理論教學,一般比較抽象,學生對如何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難以形成全面直觀的認識。面對實際工作中各種各樣的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面對復雜紛繁的經濟業務、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一般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適應和重新學習的過程。試圖通過校外實習來克服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相脫節的狀態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原因在于:1、會計工作環境不適合于同場集中實習,只適合分散進行。2、會計工作的嚴肅性,決定了校外實習不能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多數實習學生到了單位也只能是進行觀光實習。3、會計工作的政策性、連續性及時間性特點,決定了校外實習不可能全面接觸了解各類型的經濟業務以及各個時期的不同賬務處理技能。
二、會計實訓室的建設
(一)實訓室的作用
會計實訓室以企業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實際經濟事項以及與產生和形成這些經濟事項相關的內部和外部經濟聯系、會計核算程序、會計憑證在各會計崗位的傳遞程序作為模擬實驗對象,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用直觀真實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報表,進行會計業務模擬實務演練,從而,使學生對企業單位會計工作獲得直觀、系統全面認識的一種室內實踐方法。
在會計實訓室里,通過模擬其生產經營過程讓學生在其中進行會計活動,從而掌握會計理論和熟悉會計操作技能。在這種模擬環境中,學生根據實驗內容的要求,自己動手,根據經濟業務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計算成本,編制會計報表,編寫財務報告,進行財務分析,仿佛置身于實際單位的財務部門一樣。這就使他們對會計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觀的了解,培養了動手能力,另外在實訓室里進行會計模擬實驗,完全可以對模擬原型單位的會計事項進行加工、改制、提煉、減化,縮短其會計核算過程。這樣,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可對會計核算的全過程進行全面且深入的認識。又加深了對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工作內在聯系的深刻認識。這種實踐效果,校外實習是無法與之比擬的。
(二)會計實訓的組織
綜合實訓的實驗資料,一般是以某一模擬單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會計資料,包括企業基本情況、產品生產工藝流程、成本計算方法、各賬戶的月初余額、原始經濟事項、財務分析指標、相關財務制度和政策規定等,按照實驗的總體要求,從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編寫財務情況說明書、到完成實驗報告,而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會計模擬演練。
綜合實驗的組織運作方式,一般采用混崗運作方式和分崗運作方式兩種。
采用混崗運作方式,要求每一位實習學生各自單獨完成(或者兩個學生為一組共同完成)全部會計模擬實驗內容。其優點是,可以讓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對各項專業技能得到系統的、全面的掌握。而且便于在學生人數多的情況下組織集中實習。其缺點是,首先,不能使學生感受到實際工作中會計機構各崗位的業務分工和內部牽制制度,以及會計憑證在各崗位之間的傳遞過程;其次,這一運作方式下,學生的工作量大,耗用時間長;再次,就是材料消耗大,會提高實驗成本。
采用分崗運作方式,要求對實習學生分組,在每一組內按照會計機構內部各崗位的分工,進行分崗操作。這樣學生就能在實習過程中,熟悉明確各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掌握各類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過程,以及原始單據和其他會計憑證在各個會計崗位之間的傳遞程序和方式。同時也能了解到財務部門與企業內部其他單位,以及外部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各有關單位的財務關系,掌握相關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方法。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直觀性、真實性強。這是這一運作方式的優點所在。但這種方式在實習過程中組織難度較大,而且學生對實習內容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程度明顯低于混崗運作方式。
(三)會計實訓的成績考核
實訓成績的考核是會計模擬實驗系統的重要環節。它是提高實驗質量、促進實驗過程良性運轉的有力保證。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實驗考核體系,將實驗要求與實驗項目完成的質量進行指標量化,按量化指標和規定的評分程序,對每一個學生實驗運作的全過程進行考核并評定成績。
實訓考核項目的確定,決定于該實驗的要求、環節和內容。具體考核項目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實訓紀律。主要包括實驗制度的遵守情況和實驗課堂表現兩大方面,嚴格的實驗紀律,是模擬實驗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沒有一個好的實驗紀律,就難以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
實訓日志。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實驗內容,撰寫實驗日記。通過該環節提高學生運用會計理論,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實驗日記也是編寫實驗報告的基本素材。
實訓技能。它是會計模擬實驗的核心。具體內容包括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裝訂會計檔案,以及對會計憑證設計、會計程序、會計方法的分析與修訂等項目。
【關鍵詞】應用技術本科院校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
一、引言
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越來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歐、日、俄、印等國家和地區,都將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特別是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選擇,力求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建立鞏固的、可持續的人才和技術競爭優勢。自2014年開始,國家正式引導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求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務管理的規范化,社會上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會計學成為各行業中的熱門專業。但從用人單位反映與高校相關教育教學研究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尤其表現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面。學校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成為理論教學的附屬,學時嚴重不足;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不系統,只是集中在零星的專業基本技能訓練上,未能體系化設置;實踐教學基礎設施薄弱,校內實訓室建設陳舊、校外實訓平臺搭建不足;輕視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校內教師接受傳統教學,缺乏實踐教學能力,企業行業教師則未能很好地納入教學體系;缺乏較好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實踐教學評價研究少、執行弱,未能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作用。學生專業技能不夠過硬,知識應用能力不足,上手慢、認知模糊等現象嚴重。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亟須進行。要培養合格的會計人才,必然要重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二、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內容分析
1.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面向本省,輻射周邊,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及行業對人才的需要設置專業,培養工程師、技術管理人員為主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結合崗位需求,培養學生既要能夠較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能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生產的能力,能夠應用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重點訓練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不僅知道是什么,明白為什么,更重要的是清楚如何做,集操作、設計與管理能力于一體。
2.應用型本科院校理論與實踐教學關系分析
根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精神,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突出學以致用。在強化能力導向的理論教學的同時,更要加強基于綜合技能和創新導向的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滲透、支撐,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3.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內容分析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應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學生素質,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并圍繞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分解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從而明確實踐教學內容安排、開展形式等。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圍繞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主要體現在層次與內容的構架上,具體包括實踐內容,如課內實驗實訓、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結合這些內容的開展要求,還包括項目開展的科學安排、開展條件的建設與質量監控等。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指導思想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為行業、企業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需要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應科學定位人才培養規格類型,注重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加快課程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與老牌本科高校形成差別化發展,成為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以服務為宗旨,堅持一個導向(以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人才為導向,將學以致用、基本素質、技術應用能力貫穿教育全過程),依據兩個平臺(理論教學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構建三個體系(學科基礎及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和通識課體系),做到四個結合(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形成“一二三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相應人才的培養。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原則
1.遵守規律,堅持需求導向的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是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在構建應用技術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時,應根據不同的建設方面、內容,遵循一定的規律或原則開展實踐教學:堅持服務實踐教學一線工作的原則,堅持將實踐教學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原則,堅持以應用能力培養平臺構建為中心的原則,堅持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原則。
2.以人為本,突出能力培養的原則
應用型本科教育強調培養“一線工程師”,以培養技術應用技術型、復合應用型、服務應用型和職業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突出“應用技術”的核心。實踐教學環節作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更加注重對學生工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工作管理能力和工作專業技術能力等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所以,應用技術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堅持“能力為本”的理念。
3.全面架構,堅持協調平衡的原則
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應當包括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平臺體系和保障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目標體系是導向,內容體系是核心,平臺體系和保障體系是實現實踐教學目標和完成內容構建的條件。各要素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影響,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缺一不可。必須兼顧并注意協調平衡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實踐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執行性與可持續性。
4.圍繞重點,著力構建平臺的原則
構建應用技術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將重點解決教學模塊(基本實訓教學模塊、綜合實訓教學模塊、校內實踐教學模塊和校外教學模塊)的建立問題,以及平臺(校內實驗模擬實訓平臺、校內綜合實踐平臺、校外實習平臺)的搭建問題。其中綜合實訓教學模塊、校內實踐教學模塊與校內綜合實踐平臺的搭建是重點。只有充分發揮院校的自主能動性,將這些關鍵內容構建起來,才能進一步輻射、拓展至所有內容,以實現整個實踐平臺的建設。
(四)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要素
1.實踐教學模式
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課程設置如果按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基本劃分,實踐教學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及綜合應用方面。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但不能割裂,兩者相輔相成。在加強學生理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實踐教學課程內容,形成階梯模式,讓學生從單項專業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再到仿真模擬訓練,最后到校外真實環境實踐。這些階段對于學生在實踐能力訓練上分段,但又有一定的交叉融合。
2.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
傳統實踐教學內容一般包括課內實訓、實訓課程、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內容。各學校具體內容安排卻差別較大,尤其是在實訓課程方面。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中,實訓課程部分應囊括獨立實訓課程、綜合實訓課程、仿真實訓課程三個層面。結合實踐教學的現場性(實踐教學相對理論教學必須借助實訓環境平臺進行)與雙主體性(校企合作實施教學),實踐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多采用示范法、案例法、項目模擬訓練法等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努力做到理論結合實際,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體驗性。同時在實踐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必須契合社會發展與行業用工需求,及時將新技術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以減少學生的就業適應期,提高學生應用技術能力。
3.實踐教學條件
要建立現代化實踐教學支撐平臺。在實驗實訓室建設中,學校應抓住學科建設的重點,配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建設計劃,系統扎實地對重點建設課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整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一批先進的實驗室,為教學服務,提高學生實驗實踐能力。這既能為教師提供展現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平臺,又能為學生提供學習專業知識的平臺。通過現代化實踐教學支撐平臺的建立,使得學生對實踐教學產生興趣,主動地去驗證、研究學習,探索學習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要建立學生專業實習實訓支撐平臺。建設專業模擬實習系統,解決學生專業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問題。建立專業實習實訓支撐平臺,不斷提高學生實習的系統性和層次性,積極推動實習教學方式的改變,由以“校外分散考察調研型”實習為主,轉變為“校內仿真演練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的實習。
要建立拓展性跨專業綜合訓練支撐平臺。建設跨專業綜合訓練系統,改變過去“專業單一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跨專業的知識融合和知識復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轉換與遷移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經營決策能力。
要建立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認證平臺。積極開展專業人才質量綜合性認證活動,建立大眾化背景下學生專業質量規格標準評價體系。開展職業認證活動,促進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拓展性學習的能力,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規格標準與市場對人才質量要求的動態平衡。
4.實踐教學師資
良好的實踐教學內容要靠實踐教學師資推行。應用技術型實踐教學尤為強調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任課教師的要求遠遠超越了基礎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對于企業發展與實際能力需求的把握,并能夠將這些需求體現在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較高的技能水平,才能有效地進行實踐教學。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要注意校外師資力量的吸納與使用,通過項目合作等,將校內外教師隊伍融合在一起,增強校企密切度。
5.質量評價機制
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是對于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效果的檢測,也是較好地推動實踐教學的有效保證。建立實踐教學體系質量評價機制,要解決傳統評價“缺標準、缺落實、缺主體”的三缺狀態。首先,必須明確實踐教學質量中的關鍵控制點,明確其質量標準與要求,使得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有據可依。其次,要注重評價信息的落實使用,不能將檢查停留在形式上,學校可以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的完整閉環——PDCA(計劃、實施、檢查、改進),將評價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反饋解決并以此循環,保證評價系統的良性、動態運作,其中信息的及時、全面、準確搜集同樣重要。做好質量評價,還要結合實踐教學實際情況,開展多元化評價。將學校、學生、教師與企業都納入評價主體范圍,還可以開展第三方專項評價。不同的評價主體,其評價角度不同。多種評價角度能保證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三、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案例——西安培華學院
(一)確定人才培養指導思想
會計學專業作為西安培華學院重點專業,在會計學院創建了五個一流:一流“專業”、一流“教科研團隊”、一流“應用轉型課程”、一流“實踐教學環境”、一流“產教協同創新基地”。其建設指導思想是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轉型發展為動力,以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為途徑,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
(二)建立人才培養目標
會計學專業屬于工商管理學科,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西安培華學院會計學專業立足陜西,面向西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管理理論、經濟學和會計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備較強的會計、審計、財務管理和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能在中小微企業、金融行業、國際會計、非營利組織等從事會計實務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專門人才。經過本科四年的培養,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將具有“國際視野與交流、身心素質與健康、技術應用與創新、表達與溝通、人文素養與品德、專業知識與職業素養、知識獲取與自學、敬業樂群與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會計學專業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強化應用技術型課程建設,構建了“學、工、崗、就業”一體化訓練模式。圍繞“應用技術型”辦學定位,學校在課程設計方面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同時調整實踐教學占比,實踐總學分占比40%。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由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技術應用或綜合技能三大模塊構成,具有模塊化、組合型、進階式的特點。結合其特點,將會計學專業實訓項目分列為“六單項(出納實務、會計分錄與記賬、財務報表編制、財務投資項目預算、納稅申報、審計業務)、四綜合(VBSE財務仿真、VBSE綜合仿真、企業管理及erp沙盤、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的實踐教學內容,旨在循序漸進地對學生專業應用技術能力進行培養與訓練。
(四)搭建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平臺的支撐,學院開展了“三層、五級”平臺建設,建成后將形成“基礎性認知與驗證性實驗、職業崗位技能仿真模擬實驗、校企共建產教一體實體”三個層次,“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基礎性認知與驗證性實驗、職業崗位技能仿真模擬實驗、校企共建產教一體實體、互聯網+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五個級別的全方位、立體平臺。這一平臺既能保證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能與產業、行業發展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專業應用技術能力。
學院籌建“一個會計研究中心(會計研究中心)、三個研究所(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研究所、國際金融會計研究所、石油天然氣會計研究所)”。項目建成后,將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咨詢服務、信息圖書資料建設、內部科研資源整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具有一定影響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思想智庫和咨詢服務中心。
(五)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重視實踐教學隊伍的培養、培訓和優化,采用多種形式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才能保證實踐教學要求落到實處,從而確保實踐教學效果。對于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工作,學院做好現有資源的整理與利用,制定有力措施,調動相關人員的積極主動性,強化培訓與要求,提高教師素質,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外引,根據實踐教學實際需要,積極引進高水平的技術人才及企業、行業一線專家,靈活聘用形式,提高隊伍人員層次,擴大隊伍規模,重點做好負責人的選聘與考核工作,努力保證人員配備齊全且隊伍結構合理。二是內培,根據實踐教學業務開展需要,有計劃地培訓實驗教學人員,并為其提供各種繼續教育的機會。先是讓實驗教學人員熟悉了解學校在實驗管理方面的制度,再組織進行實驗教學理論的學習、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系統的訓練可以幫助其樹立職業觀念,培養其職業道德和技能。同時鼓勵教師不斷進行實驗教學創新,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和水平。三是校外掛職鍛煉,積極創造條件,給實驗教師提供了解行業、企業,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機會。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實驗教師到有關部門、公司、企業掛職鍛煉,使其及時了解并吸收最新知識和行業動態。這使教師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的專業實踐能力。
(六)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要切實提高本科實踐教學質量,必須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監控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學校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客觀地評價教學單位實踐教學的質量和管理水平,總結教學經驗,發現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制定相關的解決方案與改進措施,不斷提高學校實踐教學質量,推動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是常態性與隨機性相結合。學院組織教學工作常規檢查,實施教師教學質量測評,組織教學督導員和教學信息員開展教學信息的收集、分析、統計、反饋等管理工作。二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評估指標中既有定性指標,也有定量指標。考評時,根據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對實踐教學工作質量,在定量考評的基礎上給予定性評價。實踐教學的考核注重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三是評教與評學相結合。實踐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分別是主導與主體的地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的設計及教學技巧的應用,直接關系到其主導作用能否發揮。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后,能否按照教師設計的內容或模式,進行有效的實踐技能訓練,發揮主體作用,這對于教師教學方案的設計有反參考價值,能夠多為教師教學方案的完善、優化提供建議。
四、結語
目前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表現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面。本文以西安培華學院為例,從確定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建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實踐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等方面,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會計實踐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周鮮華,夏寶暉,包紅霏.基于行動學習法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J].財會通訊,2011(01)
[2] 黃荷暑,張洪,程敏.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19(01).
[3] 宋亞偉.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生職業勝任能力培養的思考與研究[J].商業會計,2015(20).
[關鍵詞]會計理論 會計實踐 教學模式
會計學知識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專業知識,內容又非常抽象,對于高考入校的大學生來說,沒有接觸過社會,對企業的各種經濟業務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而會計又是用特定的科目名稱、特定的規則去描述經濟業務,抽象、晦澀、難懂。而且現實中企業所發生的經濟業務復雜多樣、變化多端,如何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會計學知識,更好的處理會計經濟業務,發揮會計的職能,筆者認為,在會計教學中模擬現實場景,仿真實務操作, 由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處理該類問題?;顚W活用,邊學邊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一、會計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設想
會計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設想是,淡化理論課和實踐課的界限,教學內容體現針對性和實用性、“必須、夠用”、理論聯系實際等原則,設計或選取某代表性企業組織(一般為工業企業),根據各門會計學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從設立、發展、到上市的過程中,不斷設計相應的經濟業務背景,安排各自的教學內容。以企業會計實務操作程序為基本授課思路,從所設計的實務中可能出現的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先實務后理論,先簡后難,不斷拓展實務的范圍,啟發學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況下該如何處理類似問題,總結提升理論知識,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會計學知識體系。同時,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實驗室、實訓教學基地,盡可能模擬現實工作環境(教室即實驗室,實驗室即教室,學習環境就是工作環境或模擬工作環境),進行分項或綜合技能的實訓,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在操作中學習理論,在理論學習中提升操作技能,反過來指導操作,提升學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受篇幅所限,本文以基礎會計為例介紹該設想的實施。
二、基礎會計課程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課程,是會計學課程的入門課程。對于我國高校在校生來說,由于是從學校到學校,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及生產流程知之甚少,并且與中學所學知識沒有連續性,思維模式也不盡相同,使學生感到枯燥難懂,學習起來吃力,很難入門。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基礎會計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那以后其他專業課能否學好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讓學生能夠盡快進入狀態,掌握所學知識,就應該在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在將會計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設想下,筆者認為基礎會計教學的內容體系可以按如下順序進行安排。
首先,給學生展現企業的全貌。因為會計是對企業經濟業務進行的記錄、監督等,要學習會計,先要感性認識企業,認識企業組織業務流程與經濟業務,讓學生對企業這個法人有個感性的認識。就應從頭開始,利用教師描述、多媒體、有關企業的錄像、到實訓基地參觀等多種手段,讓學生簡單了解一個企業組織的設立、發展到關閉的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和履行的相關手續,以及與之打交道的部門;了解認識不同行業的企業組織從開始經營到發展壯大所應涉及的各種經濟活動,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向有關信息使用者傳遞這些信息,引出會計的重要性。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基礎會計的學習階段所展示的經濟業務活動可以相對簡單一些,讓學生有一個總體認識即可。
然后,整篇都以某個代表性的M企業組織的會計工作流程(平時取得和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期末進行財產清查、對賬、結賬、做報表,下一期期初報送報表,年初要進行所得稅匯算清繳和審計)為例,一些特殊的經濟業務的相關處理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查找資料、討論、共同總結等方式匯總到相關的知識點中,以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學期初就給學生發放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科目匯總表、日記賬、總賬、明細賬、各種會計報表等,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從M企業組織設立開始,介紹企業需要從籌集資金開始,購買相應的設備、原材料等,進行生產、銷售,形成利潤,分配利潤等基本的經濟活動,引導學生對經濟活動中所涉及資金的認識,思考應如何管理才會有條不紊的運轉。由此引出需要專人管理、需要設置相應的部門,這時就可以給學生講解會計機構的設置和會計人員的職責和素質要求,并給M企業組織配備與規模相應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接下來就可以根據業務流程,重點對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會計科目和賬戶設置進行講解。
在學會了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會計賬戶之后,該考慮經濟業務如何記錄。根據教學內容設計M企業組織的各種經濟業務,展示所涉及的相關原始憑證,介紹其種類、如何填制與審核,分析各種原始憑證所反映的經濟業務的性質,確定應歸屬的會計科目;然后開始學習記賬憑證的種類、填制程序與審核,這里需要重點講解借貸記賬法的相關知識,尤其在企業資金籌集及投資業務、銷及財務成果核算中的運用。最好結合各種教學手段,給學生演示不同的業務流程,讓學生邊學邊編制M企業組織的記賬憑證,同時結合實物動手進行手工操作,以加深對記賬憑證的填制要求。
學會編制會計憑證之后,引導學生理解這么多分散的會計憑證不利于全面、連續、系統地記錄每項經濟業務的發生過程,需要登記到有關的會計賬簿中。此時,發給學生各種賬簿,給學生介紹會計賬簿的種類、結構及其用途,以及各種賬簿的設置原則及登記規則。之后讓學生動手給M企業組織建立相關賬簿并進行登記,其中可穿插講授各種賬務處理程序的特點及其優缺點。因在會計電算化方式下,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已越來越不太重要,因此,結合學生實習感受,讓學生明白各種賬務處理程序產生的背景及其適用對象即可。當學生出現登記錯誤時,介紹錯賬的更正方法。
到會計期末,M企業組織需要對財產進行清查、進行對賬與結賬。此時,介紹財產清查的意義、種類、程序、方法及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對賬的內容和方法,介紹結賬的內容和方法前還要根據借貸規則編制試算平衡表,并由學生完成賬證核對、賬賬核對,編制試算平衡表,對賬簿進行結賬。
一般企業在每期期初需要對有關部門(例如企業管理部門、股東、稅務部門、審計部門等)報送上一期的會計報表。這時情景設置為期初,可具體講解會計的三張主要報表的內容、結構和編制方法,以及報表附注的內容。教學生根據M企業組織確的賬簿記錄,編制會計報表和報表附注。另外,企業組織在每期期初都需要向稅務部門報送稅務報表、年初進行所得稅匯算清繳等,雖然這些內容不是基礎會計中的知識點,但需要給學生提到,以使其對整個工作流程有個完整的認識。
學會報表編制之后,學生了解了會計是做什么的,認識到會計報表可以對外提供企業總括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是會計信息的載體。這時講授資產計價、權責發生制及賬項調整,讓學生明確由于資產計價的方法不同會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結果產生影響,從而企業可能人為的調節利潤。那么,還有什么情況會影響本月會計報表的結果呢?會計報表對信息使用者的影響有多大?由學生的思考、討論,教師的總結和去偽存真,引出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會計的職能、目標和任務、會計環境、會計規范、會計職業道德。
最后,在大綱要求內容全部學習完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一起進行基礎會計學知識的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再通過為學生設計一套完整的、與M企業組織類型不同的企業組織模擬實習資料,組織進行綜合模擬教學實訓,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方式,檢驗、鞏固和提高學生的會計操作的基本技能。
三、會計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的特點
1.加強課堂互動,增強學習興趣
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組織教學,縮小動手能力與實際工作需要的差距,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案例教學、問題引導法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性好,教學互動,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學生出現厭學情緒。
2.知識融會貫通,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從上述教學內容體系的安排可以看出,各個知識點之間實際上就是通過實務工作中的會計循環程序貫穿起來的。這樣的設計,使學生自始至終圍繞著企業會計操作流程逐步完成,都是在“我該如何處理這個業務”、“不同情況下類似業務又如何操作”的問題引領下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舉一反三、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小與企業對會計人員需求的差距,縮短學生進入企業從事會計工作的適應期,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增強適應社會能力,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國際化協調的加深,會計的處理方式會不斷發生變化,學生今后在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外有人統計,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獲得的知識5%~ 10%是將來必需的,而90%~ 95%的知識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斷學習中獲得的。理論與實踐融合一體的教學模式,整個過程都是在探索如何解決實務中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干中學、學中干的終身學習精神,提高學習能力,及時掌握新知識、應用新方法的能力,以達到增強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