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2 20:03: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影視藝術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論文首先分析我國中學語文教育存在相關的問題,強烈的感受到影視教育引入到中學語文教育的必要性。論文界定了相關影視教育的內涵,介紹了其相關的特點。作者分析了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闡述了影視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結合實際構建影視教育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影視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錄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緒論…………………………………………………………………4
1.1引言………………………………………………………………………4
1.2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4
1.3本論文的研究思路和意義………………………………………………5
1.4本論文的組織結構………………………………………………………5
第二章影視教育的基本內涵………………………………………………6
2.1影視教育的定義…………………………………………………………6
2.2影視教育的特點…………………………………………………………6
第三章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影響……………………………………8
3.1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學語文教育引入影視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學語文教育與影視教育關系……………………………………………10
4.2中學語文教育引入影視教育保障機制的構建……………………………11
第五章總結與展望……………………………………………………………13
5.1總結………………………………………………………………………13
5.2展望………………………………………………………………………13
參考文獻…………………………………………………………………………14
致謝………………………………………………………………………………
原創性聲明………………………………………………………………………
參考文獻
[1]陳宇鍇,王志敏.大學美育電影鑒賞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彭吉象.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黃海昀.高等學校應加強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顯.審美教育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12]李燕.簡論巴拉茲視覺文化;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視:讓語文教學從平面到立體[J];中小學電教;2005第7期
[14]施燕華.信息技術課堂情境設計初探[J];中小學電教;2006年第4期
一、重“文化熏陶”,藝術教育特色化
學校以“貫徹教育方針、鼓勵大膽創新、充分發揮特色、創辦品牌學?!睘檗k學理念,按照“規范+特色”學校,培育“合格+特長”的辦學思路。利用先進文化提升了學校養成教育的內涵。并加強“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質的校園文化建設。以育人為宗旨,因地制宜,堅持在藝術類課程教學之余,充分利用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展示了學校的文化底蘊,使學生在受到教育的過程中積淀文化底蘊,增強文化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在各級各類的藝術教育比賽中,教師和學生多次在大賽中嶄露頭角,取得優異成績。學校舞蹈隊表演的群舞在市、縣學生藝術節上獲獎。獲“橫峰杯”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生硬筆書寫大賽組織獎,獲“畢節試驗區成立20周年青少年硬筆書法大賽優秀學校組織獎”,《書法報,硬筆書法》在“名校風采”專版中刊登學校師生的書法作品和學校書法藝術教育的概況。
近年來,學校開展的藝術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表彰。學校先后被評為縣、市“語言文字示范學校”、“市規范漢字書寫示范學?!?、“縣詩教工作先進單位”“優秀少先大隊”“縣教育教學先進單位”等稱號。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辦學特色已見雛形。
二、優化師資。提高素質
1.重視藝術教師師資建設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藝術教師的自我教育,關心他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學習、生活空間,利用工休時間舉辦專題講座,組織教師參加。聘請學校有藝術教學經驗的老師為輔導教師,為大家講解相關的知識要點有技巧。組織觀看專家視頻講座,網上遠程交流學習,聘請專家示范指導。學校不拘泥于在本校開展教師培訓活動,還采取走出去的辦法,選派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取經。為他們了創造優良寬松的教學環境。
2.外聘內兼,壯大藝術教育隊伍。
學校本著專兼并舉的原則,采取就地取材的辦法,讓部分有一定藝術基礎的其它學科教師兼任課外藝術教學,同時聘請外校特長教師,當地有名的書畫、篆刻、攝影、剪紙、舞蹈、少數民族等藝術家來我校授課、示范。努力形成一支稱職的藝術教育骨干、多名課外活動兼職教師組成的藝術教育師資隊伍。
三、優化藝術教育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區教育的整合
1.藝術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
藝術課程強調不同藝術門類、不同學科之間的連接與相互滲透。讓藝術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整個教育中去。在開好美術、音樂課的基礎上,在其它學科中滲透藝術教育。如語文開設“影視賞析”課,排演課本?。和庹Z教師組織“迎新春英語晚會”;科學教師進行“科學魔術表演”:體育教師組織“藝術體操”、“校園武術操”等訓練;學校開設合唱、舞蹈、樂器、美術、書法、攝影、詩詞、棋藝、電腦、科技、體育等多個跨年段、班組界限的興趣小組。興趣活動做到時間、場地、對象、教師“四落實”和計劃、內容、組織、講課、檢查、考評“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點、生有特長。
2.藝術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1)發展校園文化,建立課外活動陣地,活躍校園生活
為學生搭建施展藝術才華的舞臺,使藝術苗子脫穎而出構筑平臺。堅持舉辦每年一次藝術節、六一節藝術展演、傳統節日習俗主題班會、每學期一次書畫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會、紅歌大賽等等,為學生施展其藝術才華提供了舞臺:通過活動競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藝術苗子,通過藝術展示他們作為人的潛能。
(2)加強課外活動使它成為藝術課堂的有機延伸
建立合唱、舞蹈、樂器、美術、書法、攝影、詩詞、棋藝、電腦、科技、體育等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才能,學校提倡詩意地愛孩子,詩意地愛自然,詩意地愛藝術,詩意地愛生活,著力創設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教育氛圍。
(3)藝術教育與社會相結合。
帶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組合專場演出,開辟展廳展示,向社會匯報藝術教育成果,參加地方組織的文藝活動,把學校藝術教育推向社會。開展社會藝術實踐,建立校外藝術實踐基地,利用雙休日組織美術專業的學生到野外寫生:利用寒暑假,外聘專家來校舉辦短訓班,走出去參觀博物館、大型藝術展,觀看高雅的文藝演出,廣泛吸取藝術營養;了解與中國年文化藝術有關的年畫、剪紙、春聯及相關風俗;開展民間音樂美術學習活動,對本地戲劇、蘆笙舞、花燈戲、爬花桿,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物等的保護與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等,充分利用當地社會文化藝術資源,形成有鮮明特色的校本課程和傳統項目,大力拓寬學校藝術教育的舞臺。
結語
學校藝術教育對于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起到了促進作用也有很大的價值。藝術教育正以自己獨特的內容和形式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塑造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審美理念、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高雅情趣、追求高尚境界,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載體,也會對文化傳承創新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慧明.全國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申報書[1].2003
論文關鍵詞:學前教育 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
論文摘要: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在知識層面與能力層面、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都還存在一定問題,要想真正達到培養的學生為實踐服務、滿足市場需求的目的,就要針對其原因采取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發展方式進行解決,全面實現課程教學與學生就業的實際更接近。
2010年11月24日,《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何創新培養模式,優化課程設置,培養一定職業能力應用型的人才,仍是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們思考的問題。
一、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
學前教育是指對出生至六七歲前兒童的教育,包括幼兒園教育、學前社會教育和學前家庭教育,可見,學前教育是一項教育性,藝術性、綜合性、廣泛性、實用性很強的教育事業。獨特的專業特性要求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多維的興趣愛好,還要具備基本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不僅要開展教育工作,而且還要能夠勝任班級管理工作,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具有相應的從業能力和專業認知能力。
普通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各類學前教育機構的教師、科研人員及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廣播、影視、書刊等各類大眾傳媒的策劃與制作人員,相關企業(如兒童玩具、兒童服裝和食品等)的設計與制作專業人員。因此從培養目標到課程的設置都應從市場需求出發,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的特點與優勢,把相關的專業科目有機的結合,經過綜合素質的訓練,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使其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和一定的創新精神,適應社會發展并為之服務。
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在知識層面與能力層面、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都還存在一定問題,要想真正達到培養的學生為實踐服務、滿足市場需求的目的,就要針對其原因采取積極的、行之有效的適合高等學校教學發展的方式進行解決,全面實現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與學生未來就業的實際更接近,促進學校教學不斷改革創新。
二、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范圍比較廣,既有普通心理學、教育通論、教育統計與測量、中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等專業基礎課;又有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史、學前衛生學、幼兒園課程、幼兒游戲、中外幼兒教育史、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兒玩具設計與制作、學前教育管理學等專業主干課;還有鋼琴、舞蹈,樂理與視唱練耳、素描、水粉、速寫、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等專業技能技巧課。
課程設置梳理后發現主要存在如下問題:課程結構脫離實際、實踐性課程薄弱、專業技能課程針對性不強;課程內容重復性大、理論與實踐脫節、內容零散不系統;教學資源匱乏,機制不合理,忽視了隱性課程對培養目標的影響。
(一)課程結構合理性分析
在目前的培養方案中,大一大二開設的課程有:普通心理學、教育通論、學前衛生學、樂理、素描、教育統計與測量、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史、聲樂、水粉、鋼琴、幼兒園課程概論、教育心理學、學前教育概論、兒童簡筆畫。明顯可以看出,在各類課程層次安排以及安排的時間與順序不十分理想。這一階段專業類課程安排較多,而減少了實踐類和藝術技能類課程的時間,這無法滿足學生對幼兒園進行了解的需求,更沒有安排了解農村幼兒園實際的課程;藝術類課程過于專業化,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兒童舞蹈、兒童簡筆畫、鋼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課,對于難以理解的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熱情不高。因此,課程結構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一旦忽略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忽略了課程的實用性,課程的開設就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未來的就業服務。
(二)課程內容合理性分析
一是課程內容的出現重復現象、學習內容不系統。在實際教學中任科教師之間應經常溝通,就可以系統的整合重復的課程內容,不致資源浪費。二是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課程與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聯系起來,造成實踐與理論的脫節。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幼兒園老師是在平時工作中遇到問題,反饋出來后,然后去學習理論,這自然就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得很密切。目前的教學實踐中理論教學占主體,學生所學的理論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因此學生普遍認為應該增加見習時間,豐富見習內容。
(三)教學資源合理性分析
首先,見習、實習基地匱乏,層次單一,活動缺乏專業的指導與評價。現有的培養方案中見習、實習活動沒有明確詳細的目標,缺少反思,成效評價機制沒有建立。學生在幼兒園見習目標不明確,幼兒園老師不會解決實習生提出的問題,而帶隊老師只是負責領隊,學生缺乏和老師交流的機會,影響了實習效果,也導致實習資源浪費。其次,學校對專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藝術教育資源的欠缺制約了學生發展。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藝術技能類課程非常重要,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學生練琴都是利用吃飯或休息時間去的,但還是沒有琴點安排,琴房非常緊張。
(四)課程目標合理性分析
目前的培養方案中突出顯性課程目標對學前兒童發展的作用,忽視隱性課程目標對學前兒童的影響。顯性課程就是我們通常在幼兒園中看到的課程表中所列出的課程,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除顯性課程之外,對學前兒童發展所產生影響的所有因素。目前的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是針對“課程表”開課,忽略了教師對班級的管理方式、教師對學前兒童的評價等這些隱性課程因素對學前兒童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因此,教師要適當改變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較多地關注實際問題,展開教學,對影響學前兒童發展的各種隱性課程因素必須有目標地加以選擇和利用,培養全面發展的學前教育師資。
三、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對策
(一)調整培養目標,明確培養規格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標準,它決定了所要培養人才的品質與規格?;趯W前教育學科內部的發展考慮,建議確立“能力本位”主導思想,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力求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高素質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熟知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工作規范,具備在學前教育機構從業的能力、專業認知能力、應用能力及發展能力,從而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二)優化課程結構,突出專業特色
1.以學科特點為依據,建立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結構方面,學前教育專業應遵循學科特點及實用性的原則安排課程,突出廣博、厚實、專業特色,建立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中可開設有關早教機構管理及幼兒園各領域教育活動設計課程,經常邀請學前教育方面的資深專家做國際前沿的幼教理論指導或聘請幼兒園一線教師現場授課。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課程理論,深入幼兒教育機構學習課程開發經驗。另外,學前專業還要將幼兒電教使用技術、早期教育、親子關系等課程納入到專業課程結構中來。同時還要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培養學生結合農村地區情況開發適宜課程內容,從而在更廣程度上讓學生了解他們即將工作的環境。 轉貼于
2.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向導,整合理論課程
首先,專業課教師要及時根據幼兒園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幼兒教育實際,這樣學生可以有效地將所學理論知識內化,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其次,要適當壓縮專業課程比例,針對重復性過高的課程內容及時進行必要的整合。再次,改變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通過大量活生生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案例,解釋和分析所滲透的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來培養學生積極思索、獨立思考的習慣。最后,還要調整理論知識類課程的時間比例,兼顧藝術類和實踐類課程的時間安排,并且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3.以應用為根本,加大實踐課比重
在設置課程時,應把實踐課程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實踐課程包括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教育實踐包括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社會實踐可以采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
首先,保證學生的實踐時間。學生一入學就接觸未來的工作實際,每月開展至少一次見習活動,直到畢業。在寒暑假期,要鼓勵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到幼兒園實習,做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到了大四再集中長時間實習,提高學生的實際教育能力。
其次,保證學生的實習基地。每次見習和實習都要有具體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加強指導和評價,細化對學生教育實踐的要求,使學生能將理論與實踐較好的結合。不僅讓學生到城市的實踐基地去見習和實習,還要安排學生到農村實踐,讓學生盡早將所學理論知識更好地和農村學前教育實踐相結合,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未來的工作方向,從而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穩定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培養自己的教育能力。
再次,加強實踐課與其他課程間的滲透。實踐課與專業課、藝術課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對各門課的實踐環節都要做出明確規定,并規范操作程序和學習目標,為專業課建立專門實驗室,將實踐理念滲透到各門課程中。
4.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高藝術素養
藝術技能課的培養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藝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學校首先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對學前教育專業重視起來,改善基礎設施缺乏的現狀,增加設備,為學生技能的練習提供物質基礎。其次要調整技能類課程比例,學時的多少、學年時間的安排要適宜,整個大學四年應貫穿藝術技能課的學習。再次,藝術課要遵循學生的心理邏輯,開設課程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學生的發展需要。最后,要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教師要結合農村藝術課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實際開發和利用資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盧長娥.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2).
[2]彭海蕾,王潞.師范生免費教育背景下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0,(10).
[3]喬麗.市場因素對學前教育課程的消極影響及應對措施[J].科技文匯,2010,(9).
【關鍵詞】通識教育;行政文秘;專業課程;改革思路;實施途徑
通識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一般而言,通識教育也稱“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與專業化教育相比較,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其重在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即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梢哉f,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了專業教育的功利性與實用性。
一、行政文秘專業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一)行政文秘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實施通識教育改革。秘書職業是一種滲透于一切行業之中的職業,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教各個戰線的領導機關,農村、醫院、學校都需要或多或少、或專職或兼職的秘書人員來支持和輔助領導及領導部門的工作。同時,由于秘書工作的綜合性特點,它與行政管理、經濟貿易、財務工作、人力資源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性,其主要工作內容是協助領導處理行政事務,輔助領導決策。綜合概括為輔助決策、溝通協調、信息處理、督促檢查、調查研究,以及辦文、辦事、辦會等行政事務處理工作??梢姡姓貢且粋€綜合性、服務性、文化性很強的職業。行政秘書不僅要具備職業崗位所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識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還需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文素養。因此,單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與培養對學生發展是不利的,通過通識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
(二)當前行政文秘專業教育現狀迫切需要推行通識教育改革。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其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它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生產發展的日新月異,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專業對口”已不再是唯一目標了。因此,某些專業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其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行政文秘就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從其傳統專業建設而言,也同樣存在諸多問題。如文秘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僅僅圍繞行政和秘書崗位核心工作,且過于偏重黨政機關政務管理,政治性較強;專業課程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等等問題,結果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一直處于矛盾的狀態――社會市場人才需求十分廣泛,而專業人才又不能很好地符合市場需求。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一般能力往往比專業化更為有效。因此,在行政文秘專業推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行政文秘專業課程實施通識教育改革的途徑
(一)行政文秘專業課程實施通識教育改革的原則。一是要遵循“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性化”原則。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通常它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模塊,要求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二是要遵循課程、環境和活動三者之間協調發展的原則。課程、環境和活動之間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關系,要使專業核心課程與通識類課程之間存在拓展、銜接、引申等關系,引導學生從自身知識體系以及專業需要的角度出發進行選擇,使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更加有利于學生專業水平及綜合素養的提升。三是要遵循“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原則。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于溝通,具備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四是要遵循既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的原則。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無論是國外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乃至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范疇之中。因此,中國的通識教育既應突出中國特色,又應改革開放面向世界,整合國內外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信息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二)行政文秘專業課程實施通識教育改革的途徑。一是專業核心課程改革的主要途徑。在行政文秘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改革方面,綜合考慮當前乃至今后行政文秘人才特殊培養的需求,同時結合就業、升學、公務員考試等多種需求,在專業核心課程上,以“理論夠用,強化專業素養,突出專業技能”為主線,圍繞管理學、行政學、政治和法學、經濟學、秘書學、文學六大學科模塊分別開設相應課程。在具體課程設置上,圍繞管理學學科可以開設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領導學等課程;圍繞行政學學科可以開設行政管理、企業公共行政學等;圍繞政治和法學學科可以開設政治學、法理學、經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圍繞經濟學學科可以開設宏觀、微觀經濟學、會計基礎等;圍繞秘書學學科可以開設秘書理論與實務、檔案學、寫作學、公共關系學、商務談判等;圍繞文學學科可以開設現代漢語、中國文化、中外文學、新聞與傳播學等等,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行政管理和文秘崗位專業知識、技能,同時又能夠適應經濟、管理、法律等相應崗位的需求。學生未來無論是考研、讀雙學位、就業乃至職業提升和轉換都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在專業技能性核心課程的設置上,可適當開設技能性實踐課,比如行政事務綜合實訓、文書寫作與檔案管理實訓、電子政務實訓等,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二是專業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途徑。在行政文秘專業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改革方面,除了全校公共課例如思政、馬列、中國近代史、外語、體育、計算機、軍事理論與軍訓、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外,專業特色化的通識教育課程可以嘗試按照以下思路設置:首先,設置文化學科課程――例如中國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歷史經典研讀、文學名作與寫作訓練等。旨在讓學生對中西文明的發展歷程有整體的理解;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方法、以歷史的眼光認識事物;從而較深入地了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和文明多元發展、沖突、整合及其在當代的意義,同時提高解讀文本和寫作能力。其次,設置社會科學課程――例如財務管理、投資理財等、營銷學、管理心理學、危機管理等課程,使學生熟悉社會科學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強對當代人類行為的理解,正確認識和處理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教學方法上,則借助于某個學科的某些片斷,通過短暫的學術探索,讓學生接觸到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讓學生學習經過簡化的、較為完整的學科概論或常識。第三,設置數學和邏輯學課程――通過基礎高等數學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數學發展中的重大時間及數學家的創見和發明,了解數學的文化功能和思想價值,以及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意義,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邏輯學課程則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地進行推理和論證,并能夠識別和反駁錯誤的推理和論證,提高思辨能力。第四,設置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課程,如音樂、戲曲表演、繪畫賞析、影視欣賞、書法、社交禮儀、演講口才、攝影攝像等。培養學生對文學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想象力、表現力,提升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第五,設置拓展性訓練課程――創新創業訓練以及社會實踐類課程、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各類講座等,拓展學生的崗位適應范圍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以上五個模塊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旨在向學生展示人類的基礎性學問與精神實踐領域中的問題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類社會文明歷史進程中的重大演變和人類當代狀況的基本性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拓寬其思想視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導學生形成天下關懷、文化自覺與學術探討之精神。
總之,在通識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專業課程的改革與實踐,可以彌補當前國內對該專業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不足,有效推進行政文秘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學生在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完善的人格和職業氣質,提高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自由發揮個人潛質,增強社會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注:本論文是我校“青年教師創新基金”(項目編號2014JXC1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立賓.通識教育視域下大學課程設置探析.雞西大學學報,2012(06).
[2]張艷艷.高校文秘專業教育的課程定位策略.教育與職業,第20期.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培養策略
21世紀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政治、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的對外交往也與日俱增,培養大批具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視野開闊、知識廣博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已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這個難題,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1]
一、培養英語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的傳統和信念?!盵2]
1.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學生深入認知和正確運用英語奠定基礎。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也是人類形成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3]語言符號記載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文化,文化通過語言得以保存、繼承和傳遞,同時,又對語言結構、語言交際形式、篇章修辭原則等在很大程度上產生深刻的影響,制約著語言的正確使用。因此,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斷強化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理解英語所蘊藏、承載的思想內涵,對學生深入理解和準確運用英語具有重要意義。
2.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學生開發性世界觀的形成填筑基石。
語言是社會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們通過語言對社會進行類型化,并認識世界。[4]在與不同文化的人們交往時,人們常常不自覺地使用本族語或本群體的社會語言規則解釋和評價別人的交際行為,這種語用遷移的無意識性使人們在跨文化交往時很容易產生交際失誤,而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的存在又常導致不同文化人們的交際距離拉遠。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學生克服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化,推動學生將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比較,深度認知母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比較,讓學生尊重和吸納英語文化,使兩種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溝通融合,促進學生開放性世界觀的形成,使學生擁有博納四海文化的廣闊胸襟。[5]
3.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蓋了知識向度、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著名的交際學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6]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師生跳出英語學習只注重詞形變化、遣詞造句、語法結構等純語言知識的局限,推動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學習同步進行,使學習內容和形式由原來的枯燥、單調轉向生動、豐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積極的情感態度又會促進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學生對原文化和目標文化之間關系的認知、意識與理解。擁有這種意識能力,學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學習策略,在語境中發展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靈活性和批判態度,最終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培養英語文化意識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認真學習和吸取現代科學教育理論,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育人質量的關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保證。只有教師擁有更高層次的文化素養,才有可能引領和幫助學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在工作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廣泛閱讀各類英語文學作品、觀賞外國影視佳作、利用網資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識地參加與跨文化教學相關的教科研活動,主動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拓寬文化視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修養。
2.轉變教學思路,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德爾?海姆斯指出:“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不能只學或只教語言知識本身,還應該了解和教授與語言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努力克服母語文化和習慣的干擾,達到交際的成功?!币虼?教師應堅持語言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并重的原則,將知識講練和文化交際有機結合,并盡可能將文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1)創設日常英語文化環境。在班級張貼介紹英美文化的圖片、辦英語板報等,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環境中積累和鞏固英語國家有關歷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識。
(2)積極拓寬英語文化學習空間。充分利用互聯網、語音室、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媒介,通過觀看、收聽英語影音節目,閱讀英語報刊雜志、小說等作品,從多感官增加學生的信息攝入量,使學生耳濡目染異域文化,增強文化意識。
(3)廣泛開展特色英語文化活動。經常開展英語戲劇表演、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演講或報告、英語角等活動,使學生在互動活動中切身感受英語文化氣息,提高學生結合社會文化背景參與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
3.優化教學設計,拓展文化滲透空間。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從教材中獲取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多渠道、多層面地文化滲透,幫助學生獲取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1)詞匯教學。教師可通過設計英語板報、廣告,制作英語標志牌等活動為學生創設詞匯應用的文化情境。同時,有意識地補充與時事、社會生活、現代科技等密切相關的鮮活的詞匯,培養學生捕捉英語文化知識的興趣和意識。
(2)語法教學。教師絕不應只局限在語法自身的范疇內,要將邏輯思維、篇章語境、文化內涵聯系起來,并借助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語境中感悟語言功能,體驗語言內涵。
(3)語篇教學。教師要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擴充和滲透,使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相結合,補充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氣息、內容豐富的英語讀物,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進而使學生形成文化意識,提高人文素養。
4.培養交際策略,注重交際能力養成。
交際策略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交際策略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以及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激發自主學習動機。教師可聯系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勢、新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聯系名人刻苦自學外語成才的典型事例進行學習態度教育;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讓他們在學習語言中感受英語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勵合作探究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多讓學生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就不要插手。這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其協作精神,又能擴大課堂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層次布置任務。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訓練學生獨自計劃、實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學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視劇、編排課本劇等。通過多層面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學會學習。
三、結語
文化意識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滲透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7]推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大幅度地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實現大面積地、全面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最終完成時代賦予英語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養更多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論文化導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J].考試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修訂版)[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92.
[5]萬祥麒.論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J].教學藝術,2007,(12):75.
【編者按】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與“生活”只是人人都知道些皮毛,但卻一直未形成教學范式、體系,更沒有建構起具體的“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黑洞。經過二十多年的生活化語文教學實踐研究,董旭午老師建構起了“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范式和“立體四層”的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了“生活化語文教育場”。這一系列實踐研究和科學建構,使這個“黑洞”有了比較具體內容,充滿了生活化的真語文教學氣息、活力與智慧,也較好地解決了中學語文教學領域一直存在著的本務不明,學生無興趣、不自覺,學生主體性非理性抬升、本真閱讀絕對化,讀寫嚴重分家,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脫節,教學極端應試化、功利化,目中無人、教而不育等一系列很嚴重的實際問題。為此,本刊特別約請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團隊的8位特級教師有針對性地撰寫了一組“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專題透視研究的文章。從本期起本刊將連續兩期發表該組文章,以揭示“生活化語文教學”是如何在實踐中返本歸真、活教活學地解決好這些問題的,希望能夠引起更廣泛的關注以及更深廣的實踐和研究。
(策劃人:董旭午 江蘇省特級教師)
【摘 要】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一化六教”課堂教學基本范式以及“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始終堅守著語文、語文學科及其教與學的本質與規律,始終堅守著語文教學的本務,即教學生學好語言表達藝術,培養和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素養。語文的本質、語文教學的實質與本務必須要有一個科學、明確的解讀和定位。果能如此,所有“語文人”也就容易形成共識與合力了,語文教學也就絕不會再這樣沒名沒分地瞎折騰了。
【關鍵詞】生活化;語文教學;本務;堅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1-0008-04
談起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本務堅守,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何謂“語文”。對于“語文”,葉圣陶先生早就作過精辟、科學的解釋,他說:“彼時國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稱為‘語文’)。”張志公先生也說:“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則謂之文,合起來稱語文。”筆者認為,兩位先生都是從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實質和本務的維度來揭示“語文”的本質的,這應該是無可非議的?;A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通過語文教學練,教學生學好語言表達藝術,全面掌握聽、說、讀、寫、思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會聽、會說、會讀、會寫、善思、善辨之人。為什么要這樣講呢?因為這一點才是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特質,人文、文化、人格、生命、審美等教育絕不是語文學科教學所獨自承擔的,更不是它的特質和教學的專務。鑒于此,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的應有之義就是:教師教中小學生學好語言表達藝術、掌握語言運用的本領以及學會做人所依據的教科書及相關課程。語文教學,就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充分利用語文教科書及其語言內容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與學的(包括合理拓展的)活動。所以,語文教學本務,也就只能是教學生學好語言表達藝術,并使學生形成自覺和習慣,擁有終身受益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和素養。
長期以來,我們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本質、實質一直不能夠給予歸真返本的科學理解,總是自作多情地強加給語文和語文教學一些非本質屬性的東西,甚至干脆就不承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和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本務(具體見前文所述),甚至本末倒置地用人文屬性的東西(本來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而絕非載體)來替代語文和語文教學。這種抓不住本質和本務的人文化傾向的嚴重泛濫,致使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不守本、不明確、不集中,進而導致語文教學人文泛濫,效益極低。
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談談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本務堅守。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對教學本務的堅守
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定義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與生活相融通,教學的方式、方法、途徑、過程、環境、體系、課程等全面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教學方法論概念,其主旨就在于強調教師要生活化地活教、教活和教會,學生要生活化活學、學活和學會,教與學都把“生活”作為一種手段、策略、途徑、資源等,讓“生活”在語文教與學的過程中手段化、策略化、途徑化、資源化等。這個概念旨在強調,語文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途徑、過程、環境、體系、課程等都是可以生活化的,“生活”可以成為語文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途徑、環境、資源等。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研究,筆者充分發掘“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提煉出了生活化的有效教學、環境優化、體系建構、課程實施等所需的活的方式、方法、途徑、策略等,形成了現在的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基本范式和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這里還要鄭重聲明:生活化語文教學,就是要生活化地進行語文教與學,就是語文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途徑、環境、資源等生活化,與“生活語文”這個概念毫不搭界,與“生活化語文”也不相同――絕不能這樣簡稱。筆者無意去招惹“語文”,去窄化和異化這個概念。我們之所以要提出生活化語文教學這個概念,就是想通過生活化地實施語文教與學,使語文教學步入返本歸真、守本務實、智慧有趣、扎實有效的正途。
“生活化語文教學”中的“生活化”,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是課堂教學層面,特指教師生活化地教,即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聯系讀者生活,回歸生活情理,充分感受生命積淀等,體驗、感受、思考、探究,直至最終悟得課文這樣而不那樣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和運招用技的原由,從而引導學生也這樣生活化地學。簡明地講,就是教師生活化地教,學生生活化地學,教與學都把“生活”作為手段、策略、途徑、資源等,師生一道過好課堂教學生活,合力做好語文教與學這一件事。
二是課內外表達歷練層面,特指教師在生活化地教的同時,引發學生依托課文學習,依據文境或文意進行寫作和思辨訓練,指導學生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提煉、概括、整理各種問題結論等課堂活動中做實做好語言規范訓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這樣認真歷練,且長期堅持,當日子來過,養成自覺和習慣。在課堂上,教師教學生的同時,交給學生課內向課外拓展、課內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的方法和策略。教師課內導練是前提和基礎,學生課內外歷練是內容和旨歸,兩者有機融通,彼此促進,互哺共生。師生長期堅持導練和歷練當日子過,逐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與習慣的發育和生成。
三是“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建構層面,特指在課堂教師生活化地教學和導練以及學生生活化地學悟和歷練基礎上,由生活化課堂教學這個核心層向外拓展,再依次建構起“總結提升”“輔助拓展”“自主歷練”三個環層。四層之間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合力建構起一個“立體四層”的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最終形成了“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在這個“場”內,教師生長期堅持生活化的教學和導練、學悟和歷練,課內外融通,當日子過,循序持久,合力實現“四個互化融通”:一是教師課內教學生閱讀、感受、探究、體悟與學生課外自主觀察、閱讀、感受、探究、體悟的互化融通;二是教師課內引發學生最大程度地依托課文學習進行表達歷練與學生課外自主練筆的互化融通;三是教師課內引發學生發現可思辨點、自覺進行思辨訓練與學生課外自主觀察、閱讀和思辨的互化融通;四是教師課內指導學生進行書面語、口語訓練與課外學生自主鍛煉自己的書面語和口語能力的互化融通。最終,真正實現課內教師所有的教學和導練以及學生所有的學悟和歷練與課外學生自覺自主的學悟和歷練持久地互化融通和互哺共生。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這個“場”內自覺自主、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學活悟語文,學活學會語文,活練活用語文,進而悟透和會用語文,最終悟得語言真諦,練好表達本領。同時,學生還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真正獲得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的無痕發育與提升。
“生活化語文教學”中的“化”字,也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是生活化語文教與學過程中的多維“生活”有機化通。主要有五點:一是課堂教與學與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教師生活、學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維生活之間的有機化通;二是多維“生活”彼此之間的有機化通;三是語文知識教學與生活情理的有機化通;四是學生課內生活化地深讀、體驗、感悟與學生課外生活化地觀察、閱讀、思辨、感悟的有機化通;五是教師課內生活化地指導學生做實表達歷練與學生課外生活化地自主表達歷練的有機化通。同時,這五個“有機化通”之間又互化融通,互為給力,互哺共生。這樣一來,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多維“生活”及相關因素也就整體融通了,語文教與學也就全盤皆活了,也就真的充滿活力、智慧、理趣、情趣了,也就更扎實、深透和有效了。
例如,教學實踐中,經常會有人鬧出“祥林嫂有爭取婚姻自主”“朱自清爸爸爬月臺違反交通法”之類超越教學文本主旨內涵的笑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讓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教師生活等實現有機化通,也就是僅僅站在教師和學生生活的維度,僅僅從師生文化積淀、個性體驗和思考出發來作出判斷。這樣一來,脫離作者和教學文本而鬧出一些笑話也就不足為奇了。再如,語文知識教學與生活情理的有機化通,會促進學生活學學活,學透學會。又如,學生課內外生活化地觀察、閱讀、思辨、感悟以及自主表達歷練的有機化通,更會促進他們的語文學習和歷練的課內外互化融通,互為給力和互哺共生,進而真正獲得語文能力和素養的發育和提升。
第二層是語文教與學過程中的多維“生活”的手段化、策略化和資源化。即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教師生活、學生生活、生活情理乃至學生課內外語文學習生活等,都是教師生活化教學和導練、學生生活化學悟和歷練的手段、策略和資源,要生活化地、智慧而有趣地充分發掘和利用。
語文教學之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就死講課文,或者盯著高考模式死教死練死考死循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數語文教師嚴重缺乏將教學中的多維“生活”視為教與學手段、策略和資源等的意識,甚至幾乎就無視這些“生活”的存在,尤其是幾乎就沒有把學生課內外語文學習生活視為資源并加以利用的意識。比如,探究課文的主治內涵,品析課文的語言藝術等往往只是生硬地照搬教參或教輔資料上的成說,而不是自己深入多維“生活”去體驗、感受、思辨和感悟,更做不到用自己融通多維“生活”后的真感悟去教學生去真體驗、感受、思辨和感悟。語文教學注定是遠離生活,沒有生命真參與和感悟的偽語文教學,更注定是不能夠真正把學生教活教會的。再有,學生課內外語文學習生活,如課堂上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整理各種問題的結論、課文品析、依文練筆以及課外的閱讀美文報刊、觀看影視網絡、觀察世間萬象等,都是學生學好語文的資源,教師也要充分加以利用。只有這樣生活化地通學透悟,學生才有可能學得更有興趣,更有智慧,更有活力,更有實效。
第三層是把教與學當日子過。教師要像過日子那樣去堅持做實做好課內外教學和導練;學生要像過日子那樣去堅持做實做好課內外學悟和歷練,隨日子走、當日子過。學生學活了,悟透了,歷練了,這還不夠,他們還要課內外融通地長期地去學,去悟,去歷練,隨日子走,當日子過,形成自覺和習慣,真正做到課內外與學、悟、練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直至真正學好學會,能用會用,終身受益。
可見,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是始終堅守教學生學好語文表達藝術、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本務的,是始終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活積累、文化積淀和生命體驗的,是始終把語文學習和歷練作為積極而有意義的生活來對待的,是始終以學生生活化地學悟和歷練活動為主線的,是始終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積累)的漸進發育和提升的。
二、“一化六教”課堂教學基本范式對教學本務的堅守
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基本范式“一化六教”當中的“一化”就是生活化地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前文已有所表述,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傲獭卑ā敖虒W生把語言歷練當日子過”“教學生把依情據理品析當日子過” “教學生把自主思辨當日子過”“教學生把依文練寫當日子過”“教學生把讀世悟文當日子過”“教學生把語文積累當日子過”等。這“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是活化語文教學體系核心層,每一“教”都緊緊扣住語文教學的本務。
教學生把語言歷練當日子過就是教學生把實打實地歸納、提煉、整理好課堂的一些結論當日子過,旨在指導學生自主做實正音釋詞、概括整理,自覺運用比較規范的語言進行口頭答題、師生對話、討論探究等,以促進學生養成規范、健康地運用母語進行表達、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生把據理品析當日子過就是教學生把深入“作者生活”和“課文生活”,并聯系“讀者生活”和“生活情理”等,多維“生活”深度融通地體驗、感受、思考、感悟作者為什么這樣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運招用技的原由當日子過,旨在切實促進學生養成這種自覺意識和好習慣。
教學生把自主思辨當日子過就是教學生把積極發現課文的可思辨點并自主思辨當日子過,旨在扎實訓練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給學生一副獨立思辨的頭腦,并促其練就一雙善于觀察、閱讀、思辨的慧眼。
教學生把依文練寫當日子過就是教學生把依托課文內容學習仿寫、續寫、擴寫、改寫、補寫,祝福語、頒獎詞、楹聯以及人物評論、事件評論、作品評論等當日子過,旨在通過這種生活化的課內自然習作訓練,促進學生形成意識,養成自覺和習慣,扎實培育他們的想象力、思辨力、品析力等。
教學生把讀世悟文當日子過就是把教學生讀世(指學生閱讀、觀察、聽聞到文章、世象和世事等)悟修辭藝術和寫作技法等當日子過,旨在教學生學會運用課內所學到課外生活的天地里去體察、體驗、感受和感悟,用眼睛“讀”出、用心靈悟出生活中的為文和表達之道來,自覺地把自己的生活世界轉化成鮮活的“悟文”資源。
教學生把語文積累當日子過,包括“教學生把積累‘我的活知識’當日子過” “教學生把積累‘我的活語言’當日子過”和“教學生把積累‘我的素材’當日子過”這三個有機組成部分,旨在教學生把積累“我的活知識(如字詞、語法、修辭、邏輯等)”“我的活語言(如課內外藝術高妙、哲思雋永、震撼人心的佳句)”“我的素材(即打上學生個體生命和人格的烙印的個性化素材)”當日子過,并最終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對教學本務的堅守
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即“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由核心層(即“一化六教”的課堂教學)以及由核心層依次向外拓展的總結提升、輔助擴展和自主歷練等三個環層(剖面)構成。其中,核心層“一化六教”的每一“教”都是緊緊扣住語文教學本務的(這一點前文已表述,這里不再贅言)。另外三個環層,其內容也都是與語文教學的本務有著直接和間接關系的。
1. 總結提升層
這一層分“學法貫通”“表達提升”“素養積淀”三個維度為學生做一系列講座,對課內教學的內容分類進行對接總結和提升。這些講座是:“學法貫通”系列的“語言文字學習策略生活化指導”“文學類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導”“論說類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導” 等三個講座;“表達提升”系列包括“常見文體寫作策略生活化指導”“依讀練寫策略生活化指導”“即境表達策略生活化指導” 等3個講座,“素養積淀”系列包括“個性化素材積累策略生活化指導”“經典課文人文內涵提煉生活化指導”“應考技法與運用策略生活化指導” 等三個講座。共九個講座。
2. 輔助拓展層
這一層分“中學生必備知識積累”“中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素養積淀”“中學生語文學習健康心理指南”三個維度為學生做一系列輔導講座,這些講座最切合教與學實際地開闊學生視野,夯實學生學好語文必備的知識和素養之基。這些講座是:中學生必備知識積累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古代文化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邏輯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語修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寫法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語文審美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和諧交際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等六個講座;中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素養積淀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學其他學科教材語文價值的發掘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流派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流派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時代社會與文學創作輔導講座”等四個講座;中學生語文學習健康心理指導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閱讀心理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寫作心理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審美心理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應考心理輔導講座”等四個講座。共十四個講座。
從總結提升層和輔助拓展層的23個講座的內容來看,其內容要么直接關涉語文教學本務;要么突出素養積淀和心理輔導,也都是在為促進學生完成“本務”奠基。可見,這兩個環層不僅基本完成了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建構,更是在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地堅守著語文教學的本務。
3. 至于自主歷練層,其主要途徑就是語言規范化、經典文摘與點評、隨筆寫作與同伴評點等,更是直接關涉學生自主表達歷練
這一層鋪設在“輔助拓展層”的,最終完善了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建構。在這一層內,教師指導、督促、檢查、激勵、鼓勵學生長期堅持課外自主表達歷練,以突出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實用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督檢、激勵、鼓勵下,充分運用課內學得的策略和方法,自覺、自主地觀察、讀書、體驗、感受、思考、思辨、感悟、評判,并持久、循序、扎實地堅持自主歷練,隨日子走,當日子過,形成自覺和習慣。這最外層的自主歷練以課內歷練為基礎,主要途徑有語言規范化、即境表達、經典文摘與點評、隨筆寫作與同伴評點等,主要呈現形式有經典文摘與自主點評和隨筆寫作與同伴評點等。
可見,自主自練層的所有活動全都是緊扣住教學生學好語言表達藝術這個本務的,使學生在課內外都過上了一種歷練表達、規范語用的積極生活,并在這種生活中練好本領,健康成長。
總之,“語文姓語”這一理念早已自然無痕地融入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了,早已融入“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各個層與環節之中了。在這個“場”內,我們始終堅守住了語文、語文學科及其教與學的本質與規律。教師長期堅持生活化教學和導練,學生長期堅持課內外融通,循序持久的學悟和歷練。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會在這個“場”內自覺自主地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學活悟語文,活練活用語文,進而悟透和會用語文的。
最后,再重申幾句。生活化語文教學本務就是教學生學好語言表達藝術,其終極教育理想就是教文立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的本質、語文教學的實質與本務必須要有一個科學、明確的解讀和定位。果能如此,一切也就理順了,廣大語文教師也就都明白自己該做什么和怎么做了,課標制定者、教材編寫者和廣大語文教育研究專家也就明白該怎么指導和服務語文教學了,所有的“語文人”也就容易形成共識與合力了,語文教學也就絕不會再這樣沒名沒分地瞎折騰了。
學業評價的改革是本次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原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指出了本次課程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的幾個方面,其中就包括“建立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的評價體系”。他指出新課程的評價應強調:“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評價內容從過分注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多方面發展的潛能;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笨v觀學業評價制度的整體改革,從改百分制為等級評價,再到等級加特長、激勵性評語的改革體現了學業評價的合理性與教育性。但是在這整體評價改革的背后,各學科的學業評價該如何操作呢?是否能用統一的評價模式呢?顯然,這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話題。
在當前的小學音樂學業評價現狀中,很多學校依然延用了傳統的兩種學業評價方式。一種是“一唱(奏)定乾坤”式(或稱“一錘定音”式)的學業評價法;另一種是在期末采用筆試與演唱(奏)相結合的方法。顯然,這兩種評價方法不僅不能正確地反映出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而且缺少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科學性、教育性及發展性價值。
因此,無論是從新課程改革或是學業評價的整體改革來說,都要求我們當機立斷,建立起符合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理念的小學音樂學業評價操作體系。
二、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的基本理念
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是一種具有音樂學科特點的發展性評價,它旨在通過“快樂參與”過程,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其具有二層意義:一是將學業評價與快樂閑暇生活接軌,激勵學生“快樂參與音樂”;二是通過“快樂音樂參 與”,在多元化、多樣化的學業評價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樣界定的依據是:
1. 《音樂課程標準》就“音樂課程的性質”是這樣描述的: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梢?,音樂是快樂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快樂音樂”由此應運而生。通俗地說,音樂是一種審美的藝術,它的審美功能與娛樂功能均可以使人們感到身心愉快,可以通過松弛的審美享受來積蓄精神的素養和活力。所以,“快樂音樂”評價旨在依托音樂本身的審美特性,以學業評價為載體讓學生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參與音樂學習。
2. 小學生是天真活潑的,他們除了在校學習外,需要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在這大、小環境中,他們有著自己的表現欲望與競爭意識。所以,我們提倡的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就是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旨在讓學生在多元化、多樣化的“音樂評價”中體驗音樂、體驗參與中的快樂,從而達到新音樂課程目標。
三、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的操作策略
1. 拓展評價心理輔導,增強學生對評價的認識。
學生心理健康是近年來全社會關注的一個話題。在傳統教學中,提及“評價”或“考試”――一種由教師主宰、學生應付的緊張局面頓現面前??梢?,在傳統應試評價的背后,評價帶給學生更多的是身心發展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中,我們對學生進行如下的心理導向。
(1)倡導全面的過程評價認識
“快樂音樂”學業評價是個人才藝展示的機會,是學生間學習交流的機會;“快樂音樂”學業評價是一種比較與鞭策的過程,是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美的過程,是快樂生活的組成部分。
(2)倡導健康、向上的過程表現認識
“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相信自己下次會更好!
“參與就是進步,就是收獲!”――即使本次失敗,但不斷的參與才是通向成功的最終途徑。
“團結就是力量!”――你是集體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及合作表演可以增強音樂藝術的魅力,還可以取長補短、優劣互補。
“鮮花與掌聲,我們共同的追求!”――謙遜是一種美德,在我們中個別人獲得“鮮花與掌聲”的同時,請給暫時的失敗者以同樣的“鮮花與掌聲”。因為積極參與也需要鼓勵。
2. 拓展評價開放度,倡導輕松、民主、公平的評價
(1)開放學業評價內容
根據教材的知識與技能的特點,有些考核內容提前公布,由學生選擇進行,在有些項目的評價中,學生有自主選擇權,讓學生有“備”而來。
(2)開放學業評價時機
我們根據小學音樂學科的技能性特點及發展性原則,允許學生在第一次考核(或表演)不理想的情況下,通過評價反思及訓練后,進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次的考核。
(3)開放學業評價過程
在評價中,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體,即學生既是被試者,同時又是評價者。評價是一個相互“協商”、“探討”的過程。
3. 接軌生活,激發亮點,倡導“快樂音樂我能行”評價。
小學生有著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不斷地創造生活,感受生活。有一點可以肯定,學生在創造自己課余生活的過程中是快樂的,其愉悅程度與影響深度遠遠超過任何課堂中的“接受性”學習。陶行知也曾說道:“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逃ㄟ^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币虼?,我們認為,在學生的音樂學業評價中完全可以把課堂音樂教育與課外的音樂生活統一起來。
音樂教育“生活化”便是我們在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中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將學校音樂教育與平時的音樂休閑相結合,使課外音樂的學習與課內的音樂評價相融合。曹理老師曾在1998年對北京市城鄉22所中小學960人進行了一次音樂審美態度的意動因素的調查。題為:你如果有兩小時空閑時間,喜歡干什么?(選三項)結果如下表:
可見,在閑暇活動中,學生有較高的音樂活動興趣,如聽音樂、唱歌等。由此,我們認為,如果將學校音樂教育與平時的音樂休閑相結合,倡導“課余音樂生活進課堂”,讓學生把平時愛唱的“卡拉OK”、課余學習的樂器及合作排練的節目等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將這些作為學業評價的內容之一,這對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及課余休閑無疑具有導向作用,同時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郭聲健老師曾在《音樂教育,為“減負”撐起一片藍天》一文中提出:“課外音樂活動,讓孩子度過美好時光”。他把大力倡導開展課外音樂活動,作為為“減負”撐起的一片藍天,那么,我們采用“生活化”、“自主化”的評價方法則對學生的“減負”(尤其是心理“減負”)的落實及個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 倡導“合作表演――分項評價”,促進全體參與,增強社會適應性。
《音樂課程標準》的其中一條基本理念就是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等。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音樂活動大都是音樂綜合活動。諸如,歌手的背后總有那么多的伴唱、伴舞;歌曲的演唱中一般總有樂隊或VCD的伴奏?鴉一首交響樂或合唱作品更是一種綜合與合作……可見,音樂教學中的綜合為學生人際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在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中,若以“班級音樂會”等為載體,倡導“合作表演――分項評價”,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將得到加強。
四、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1. 關于學業評價內容的設定――以“人文學科”理念及音樂學科特點設定學業評價內容。
李嵐清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加快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的步伐”中指出:不要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學生,而要科學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小學“快樂音樂”評價應立足于評價內容的全面性。顯然,在音樂學科的學業評價中的一份音樂基本樂理測驗卷、一首歌曲的演唱難以說明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
新《音樂課程標準》與原《大綱》相比另一突顯出來的主要特點是豐富了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兑魳氛n程標準解讀》指出:學校教育和音樂藝術自身均屬人類文化活動的范疇,音樂教育與生俱來便具有人文學科的屬性,這本是毫無疑義的。這次制訂的音樂課程標準,在理念上“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和“理解多元文化”;在內容標準上,強調音樂與社會生活、與姊妹藝術、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系,可見,新課程的實施需要音樂教學更大程度地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邁進。
因此,在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中,我們突出了“人文學科”特點,以激發興趣愛好為動力,建立了多元化、多樣化的評價格局。學業評價內容及格局如下:
音樂參與:主要對學生音樂參與的次數及課堂內外的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
音樂知識及相關文化:主要對學生樂理,音樂欣賞常識,音樂與其他相關方面的聯系等內容進行評價。
音樂技能及能力:主要對學生音樂的演奏、演唱以及識譜技能、聽力訓練等方面以及對音樂感知能力等進行評價。
合作與創造:主要對學生各過程中的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評價。
閃光記錄:即“成長檔案”,主要記載學生的學習態度、音樂學習習慣、音樂學習興趣及學生參賽過程中的“成果與亮點”。
在本次內容設定中,單獨設定了“音樂參與”與“合作與創造”是整個評價內容設定中的亮點,充分體現了“人文化”、“過程化”、“多元化”等特點。之所以如此增設,理由有二: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就音樂教學而言,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其基礎性主要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音樂學習興趣,或者說音樂興趣是基礎中的基礎……”我們設立“音樂參與”實質上是一種導向,旨在讓學生從“參與”與“獲得”中提高興趣,并讓“興趣”促進學生更多的參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及能力將在“熱情參與”中得到提高。
(2)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課程。從音樂本體而言,它是建立在創造的基礎上的,它的這種屬性就給了音樂的參與者無限的創造與創新的空間。另一方面,音樂本身也是具有綜合性的。如樂隊排練、合唱、齊唱及歌舞表演等都是音樂綜合活動,其間的綜合與合作是音樂學科本身的要求??梢?,音樂本體屬性決定了音樂學科中“合作與創造”的必然性,為“合作與創造”單項目標的設定提供了可操作性。
眾所周知,第三次全教會也提出了“學校教育要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所以,在學業評價中突出“合作與創造”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它能以明確的目標性為提高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及合作能力作好了鋪墊。
2. 關于學業評價過程與方法的設定――以“快樂參與”為主線、以“快樂五分鐘”及“班級音樂會”為載體設定學業評價過程及方法。
(1)平時評價――在課堂上以“快樂五分鐘”為載體,進行自主式的才藝表演及相關知識與能力的評價。
①平時評價板塊的構想?!翱鞓肺宸昼姟钡膶嵸|是在每節課前開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自主準備好的情況下表演1―2個節目。此過程中,表演者自豪、自信,欣賞者賞心悅目,故稱之為“快樂五分鐘”。
“快樂五分鐘”的主要欄目有:
流行(課外)音樂“大挪移”:主要對學生課外的“音樂參與”及音樂創造、創新等進行評價。
“我是小小演奏家(舞蹈家、歌唱家)”:主要對學生“音樂參與”、“音樂技能與能力”等項目進行考核。
“彝人組合”:主要對學生“音樂參與”、“合作與創造”表演情況進行評價。
注:以上形式依據學業評價內容而定,各個年級可以各有側重。
②平時評價過程的設定。教師先將整個學期分成幾個學段,在不同時段確定相應評價內容,列出評價安排。如下表:
在平時的過程評價中,一般形式為部分表演,共同參評。表演者以“自告奮勇”的形式提前向教師預約,在教師安排好時間、媒體等之后進行。
③ 平時評價的操作方法。我們認為,學業評價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教師、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互動的人際交往過程。因此,人際交往理論與人際激勵理論為過程評價奠定了交往的理論基礎。根據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D.McClelland)提出的“成就激勵理論”及社會交換理論等原理,我們在評價中對每一個“代價”給予一定的“報酬”,即每次評價均采用“五星級”評價制(即每一次評價中最佳成績為,次之則將星數遞減)。學生平時評價得分采用星數累加制。每一次成績由同桌進行記錄。
(2)期末評價以“班級音樂會”、“才富大考場”的形式進行。
“班級音樂會”:表演的具體形式不限,可以是平時評價中的任一形式;
“才富大考場”:主要對音樂知識及相關文化進行考核。
①班級音樂會。要求人人參與,強調合作學習與綜合活動,鼓勵合作表演。合作表演采用“導生制”。導生制是由學業優良的學生作為導生,以自愿的方式與一名或幾名音樂學習相對薄弱的學生結成合作互助對子,從中體驗參與的快樂,促進共同提高。
評價采用“五星級”評價制,根據學生在各個節目中擔任的角色與表演情況,由師生共同參與評價。
②“才富大考場”。要求人人參與,先共同筆試,后選拔一定比例學生進入“大考場”比拼。內容先是本冊教材的音樂知識與相關文化,而后加進課外音樂知識與音樂文化。共同筆試部分根據答題正確率采用“五星級”評價,進入決賽選手采用加星數的辦法以資鼓勵。
3. 關于學業評價結果呈現方式的設定――突出過程重現、結合“成功教育”經驗代優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
在傳統的小學學業評價中,其終結性評價結果往往采用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應該說,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一種手段,它似乎有著事實存在的必然性。隨著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學評價的日趨完善,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技能性很強的小學音樂學科中,學生學業情況的評價已很難用傳統的四個等第來衡量。諸如,“歌唱”的評價中,怎樣才算是及格?怎樣才算是不及格?我們該如何去用及格或不及格兩個截然相對的“定性”詞進行評價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文中告誡說:“你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分數。請記?。撼晒Φ臍g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p>
因此,我們在小學“快樂音樂”學科學業評價中,采用模糊性等第(優秀、良好、一般、需努力)、星級評定及激勵性評語作為終結性結果的呈現方式。在終結性總評過程中,首先將學生平時與期末各分項評價進行星數匯總。根據學生各項總星數的多少,再由師生共同為學生得出各項的總評成績。各項成績最終呈現方式為:
“音樂參與”及“合作與創造”:由總星數――五星級評價。
“音樂知識與相關文化”、“音樂技能與能力”:總星數――等級評價。
“閃光記錄”:成果記載與激勵語言描述。
如,某小學生音樂學習成績報告單如下:
由上,在體現公平、公正、教育、發展的評價方式中,給了學生以自信與自尊,賦予了學生前進的勇氣和力量,起著鼓勵與鞭策的教育性作用。
五、綜 述
科學地做好學生的學業評價,發揮好學業評價的功能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音樂學科學業評價改革中,我們既要考慮到音樂學科的特點,又要考慮到素質教育的總方向;既要體現好評價的全面客觀公正性,又要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好評價的教育性。我們堅信,只要全體音樂教育工作者同心協力,勇于探索,小學音樂學科的學業評價將更具有現時代的發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