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1 08:33: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七夕節的古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時間一長,師生都感到“中華文化,妙不可言”。
一、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得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顒?,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p>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边@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以便活躍語文課堂學習,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了解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古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靈活運用,無論是導入、解答問題、小結、總結時均可加以運用,達到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親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中最濃郁、最強烈的亮點就是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游憂國愛民的真實情懷, 陸游《 示兒》一詩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标懹闻R死之前,仍然惦記祖國的一統大業,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濟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發了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感。學習過程中,務必讓學生在理解詩句含義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體察探究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學習偉大詩人熱愛自己的祖國的高尚品質,長大后做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和建設者,能夠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2)對學生實施親情教育。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點。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頌揚了母愛的偉大。唐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成為千古佳句。三國時期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則教育我們親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且不可相互殘害。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親人對自己的關愛,注重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給學生編織一個和諧的親情關系網。
經典是圣賢先哲對自身生活的記錄和感悟,它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更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經典誦讀的過程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基于此,我校進行經典誦讀課題研究時,將經典誦讀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經典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再現傳統文化畫面,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力爭讓經典誦讀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游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并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于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并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p>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薄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诮裉於家廊簧l著璀璨的光芒;比如那些詠“梅、蘭、竹、菊”的詩篇仍蕩滌著人們的靈魂,那些氣節歌仍是我們的民族魂;比如那些寫景的、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仍能激起我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