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4 03:52: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風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設計(論文)題目: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
課題綜述 主要研究新時期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金融風險的管控問題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它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場資本配置的效率, 促進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各國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在各國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及金融創新的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利率市場化開始成為世界性潮流。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分別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實現了利率市場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場化的。在現代經濟中,市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過貨幣來表現,貨幣流向引導資源的流向。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經濟實物系統的絕大部分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隨著中國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終于邁開了步伐,但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的形成機制雖然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遠遠不如商品和勞務價格具有競爭性,因而由資金引導的資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資金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發揮。經濟運行的實物系統與貨幣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實物系統價格絕大部分已經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貨幣系統的資金價格即利率客觀上也有了市場化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經之路。
加入WTO后,我們就要按國際通行規則管理經濟,雖然對中國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可以實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涌入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國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難度,很有可能我們會在與其的市場博弈中非常被動地接受變相的市場利率化,即接受市場利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已經自由化的現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對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率仍然管制過于嚴格,中資金融機構過于缺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進行競爭的經驗,其結果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某種劣勢,這顯然對我國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場化下各金融主體的風險淺析
1、利率放開加劇各金融機構的同業競爭風險: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詳盡和規范,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手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層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磨合尚處于初期水平,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占據著壟斷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放開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論上的高利率納什均衡一誰降低利率誰就吃虧,其結果只能是使長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現大幅上揚,這就必然會導致過度競爭和中小存款機構退出市場。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能夠合法的利用價格武器去爭取生存及發展的空間,而價格競爭將會導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風險的相應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遠見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會形成金融機構間的無差別價格戰,必將對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沖擊。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機構的盈利風險:與當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差將成縮小趨勢。同業競爭的加劇,一方面在爭奪儲蓄資源的過程中,存款利率將存在逐步提高的壓力;另一方面,對優質貸款資源的爭奪,可能使銀行不得不降低其貸款利率,從而便利率差縮小,令銀行的利潤空間變窄。如美國 1986-1990年的存貸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間減少了54個基點(美國1986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貸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個基點(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韓國的存貸款利差從改革初期的4個百分點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個百分點。整體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利差一般會減小0.5%-1%。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金融產品相對單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總營業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國銀行收益總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說,由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健全,手續費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對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總營業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場化后利差的不斷收窄,將給中小金融機構收益帶來巨大影響并成為制約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
3、利率波動增加金融機構的管理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利率與其他經濟變量相互影響的力度將增加,利率波動的幅度和頻率都將加大。經濟的過熱或低迷、貨幣資金的供求變化、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匯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游資的沖擊等,都會引起利率的波動。由于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與支出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數額、結構和期限,在利率波動頻繁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不對稱,或者資產與負債的利差波動不同步時,就會產生利率收益風險。利率變動越頻繁,利率風險管理的難度也越大,這給商業銀行的即時反應能力和資產定價能力提出了挑戰,不僅要考慮利率波動對自身頭寸和流動性的影響,也要考慮利率風險對經營策略的影響。目前,我國各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的管理手段和技術都相對落后,科學應對頻繁的利率波動尚具有較大難度。
4、利率逆向選擇增加金融機構的潛在信用風險: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由此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而表現得日益明顯。如果提高利率,將篩選掉低風險項目的借款人,令信貸資金大量流人高風險行業,結果將提高信貸市場的平均風險。一方面,貸款利率上升逆向激勵了高風險者的貸款需求,而擠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貸款者需求者,這就必然會導致逆向選擇風險。利率市場化后,對信貸資金投向的管制將會大大放松,銀行為換取高額回報,可能將大量信貸資金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令其資產價格迅速膨脹,從而導致實體經濟泡沫化,最終形成不良信貸資產。另一方面,企業高利率借款,蘊含著道德風險。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機構將根據風險加成的原則對貸款利率進行定價。近年來我國銀行出現惜貸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效益不好,貸款風險過大,而在利率管制條件下,貸款的高風險并不能帶來相應的高收益,所以銀行不愿意冒險。但放開利率后,銀行有可能去冒高風險以獲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業也有可能利用銀行這種極端趨利心理申請高利率貸款,這就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的進一步增加。
5、利率變動增加金融機構的客戶選擇性風險: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許多存貸款業務,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償還的工商貸款等,都具有期權特征。名義利率的變動往往會使人們產生一種利率幻覺,而不管實際利率是正的還是負的。以存款為例,當利率上升時,存款客戶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較高利率轉存,從而降低銀行的凈利息收入;而當利率下降時,貸款客戶可能提前還貸,再重新申請貸款,存款客戶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并轉向于其他比較收益更高的投資方向,如債券、股票等。無論利率上升還是下降,只要這種變動幅度存在,金融機構就會面臨客戶不同程度的選擇權風險。利率市場化后,利率的頻繁波動令選擇權風險進一步加劇,從而嚴重影響金融機構資金的流動性與穩定性。
三、文獻綜述
黃達認為(2002),利率市場化是指把利率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市場利率,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點自主決定利率。同時,利率市場化并不排除國家的宏觀問接調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手段在市場上間接影響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影響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場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金融交易主體有利率決定權;(二)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由市場自發選擇;(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國債利率將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本指針;(四)中央銀行享有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力。
薛寶莉認為(2003),通過對國外推行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進行分析,實現利率市場化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一)提高金融監管體系的調控水平和監管能力,(二)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利率管制放開后,宏觀經濟環境是引起利率水平異常波動的最重要因素,它對利率水平的影響是通過銀行和企業來進行的。 (三)善企業的經營機制。利率作用的實現,要求金融機構和般企業對利率杠桿做出靈敏反映,快速調整,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的過程是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簡單形態向復雜形態轉化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就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
王中格認為(2009),企業作為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其對利率信號的敏感度和受資金價格的約束性,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利率市場化對企業的影響:(一)企業議價能力有所增強,(二)利率市場化強化企業貸款期限短期化趨勢,(三)利率市場化使企業融資靈活性增強,(四)利率市場化使企業資金管理意識增強。因此,利率市場化對我國企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利率市場化是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要求。
張華認為(2010),目前,中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的利率都已經完全實現了市場化。但是還有一部分金融資產的利率還是在中央銀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是:(一)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二)商業銀行管理機制建設滯后,(三)企業對利率缺乏敏感性,(四)社會信用缺失,(五)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
熊芳(2005)根據了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經驗總結了一些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的啟示。第一,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金融交易的其他相關配套機制尚未健全之前,對利率仍要實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第二,加強銀行對利率風險的管理。銀行可積極運用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和利率上下限等業務,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減少資產價格變動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第三,建立健全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網,建立健全科學嚴格的監管體系。要建立健全嚴格而科學的監管體系。并且由政府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和最后貸款制度,將有助于防范一家銀行倒閉后,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眾多存戶擠兌,致使許多銀行發生連鎖倒閉的系統風險的出現。
陳向陽等認為(2007),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我國的利率傳導機制欠缺。(二)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尚不完善。(三)我國尚未形成健全發達的金融市場。(四)我國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五)我國的金融監管不夠健全:首先,金融監管成本過高,效率偏低;其次,監管機構內部關系混亂,缺乏有效的協調;最后,對金融監管的立法未到位,導致無法可依,監管機構執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違規現象屢屢發生。
顧寧和黃麗萍(2007)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提出了一些建議。第一,要進一步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我們要建立品種齊全、結構合理的融資工具體系;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金融市場主體要充分而富有競爭意識。最后要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為特色的監管體制。第二,積極推進商業銀行經營體制改革,提高商業銀行成熟度,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盡快學會自主定價。第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企業的融資行為建立在健全的融資體制基礎上,并有較高的投資利率彈性。第四,確定基準利率,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利率市場化意味著中央銀行放棄對利率的直接管制,中央銀行只能通過問接手段影響或調控銀行利率或市場利率,實現利率的平穩運行。第五,轉變金融監管方式,加強監管的有效性。
曠煜等認為(2010),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調整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強化金融系統的競爭格局;(二)金融市場結構的合理化和發展壯大;(三)進一步改進商業銀行體系;(四)調整和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
徐彩認為(2010),就目前情況看, 我國尚未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尚且存在制約因素。穩步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要任務。(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二)加強金融監管, 提高監管水平。(三)規范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首先, 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其次, 造就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商業銀行體系;最后, 提高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意識。
安駿麟認為(2010),利率市場化改革應該應該從以下幾點繼續推行:(一)繼續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方式。要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不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上我們都必須以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核心。(二)建立充分的競爭市場和強化金融監督。若金融監管不嚴,因為政府保護,銀行就會因不必承擔相應成本而從事高風險貸款。這一來直接導致銀行體系風險上升。(三)完善金融機構配套機制。利率市場化就是市場取代貨幣成為利率定價主體,這個改革的成敗更多是取決于金融機構自身定價體系的建立。(四)加速企業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真正目的是要讓經濟活動能夠提供一個準確的調整指標和信號。
主要擬解決的問題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介紹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及內容,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下的面臨的金融風險的現狀;
2、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下各大金融機構風險評價、管理目標、管控舉措
3、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切實可行性的風險管理措施;
五、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等中文數據庫及外文數據庫的檢索,收集有關資料,并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歸納分析,為論文作鋪墊。
2、案例分析法:通過案例來說明層次分析法在電子商務B2B行業網站評價中的具體應用,以及電子商務B2B行業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起止時間 任務安排
12月20日1月5日 學生選題
4月15日 4月21日 撰寫開題報告
4月22日5月12日 論文一稿
5月13日5月19日 中期檢查
5月20日5月26日 論文二稿
5月27日6月9日 論文三稿
關鍵詞:金融環境金融風險對策
一、目前中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
(一)美元貨幣持有及匯率風險
2007年美國發生的次級債影響波及全球,雖然說中國的金融環境處于不流通的內部環境,但是對中國的影響也將會局部擴展開來。美國為了轉嫁次級債的風險,通過不斷使美元貶值,降低利率等金融手段,在我國匯率改革后自由浮動的情況下,促使人民幣不斷升值,自2006年人民幣自由浮動制度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達到15%以上,我國因持有美元而導致持有資產的貶值,美元資產通過兌換人民幣及購買人民幣資產達到保值增值的效果,加大人民幣流動過剩,從而產生流動過剩風險導致通貨膨脹居高不下。
(二)中國金融機構存在著歷史性的壞賬
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格局,由發展歷史的原因,這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金融機構的歷史性壞賬。據中國工商銀行根據最近公布的一項報告,其不良資產占比雖較前幾年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維持將近20%水平。著名的巴塞爾協議把資本金與風險資產比例達到8%作為權衡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是否達標的一個指標。據銀監會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7年報》顯示,07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首次突破50萬億,達到52.6萬億,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但是四大國有銀行的中行工行建行三大上市國有銀行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2.53%、93.75%、93.48%,雖然顯示加權平均已經達標,但是其風險依然不減。
(三)保險企業的資本充足率偏低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中國保險業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保險深度、保險密度還是經營管理水平相距甚遠。當前困擾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因素既有保險企業資本充足率的問題,營銷管理水平方面的問題,更有信用上的問題。而我國的信用疲軟現象卻十分突出,它在國家信用、公司信用和個人信用方面均有表現。隨著保險業開放度的提高,內資保險公司在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信息管理水平、資金運用效率的差距將顯現出來,人才流失也在所難免,這必然會壓縮內資公司的生存發展空間。
(四)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還很高,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除農行尚未上市外,其余都通過渠道上市融資,但是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然還很高,而2003年11月標準普爾公司的《中國金融服務業展望2004年》報告中提出,中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比率估值為40%以上,因而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不可能在短期內將不良貸款比例降到15%目標。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對策
(一)加大財政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也正因為它們是國有企業,財政部就必須加強對它們的監管。央行對商業銀行的金融監管總的來說是一種外部監管,并不能完全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一些內部問題。目前我國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也有“國有企業病”,如所有制缺位、局部利益極大化、預算軟約束、效益遞減等等。國有商業銀行之所以不像國有工商企業那樣困難,是因為銀行的特殊業務,即存款業務,不會產生現金流量問題。因此,財政部作為出資者,要真正行使管理的職能,加強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1)按國際金融標準建立我國商業銀行謹慎會計準則和審計規則。保證商業銀行會計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有利于建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2)要建立科學的指標管理體系。該指標體系應能夠全面科學地衡量國有商業銀行的績效,以此作為考核的基礎。(3)降低成本與費用項目。精兵簡政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和人員,停止自身固定資產投資,減少成本支出。(4)加強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約束和預算約束。不要因為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上交稅收量大而忽視了它們的企業性質。如果國有商業銀行不以利潤潤為經營目標,就難建立起現代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就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
(二)經營金融管理技術和金融產品創新、積極拓展經營范圍
金融創新應包括觀念創新、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所謂觀念創新是指要以效益和質量至上、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理念。組織創新是指構造責權利明晰、運作高效的金融企業管理體制。所謂產品創新是指要以市場客戶需求,發展高需求高附加值的金融產品。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的金融制度,這雖然有利于降低金融風險,卻不利金融機構拓展業務。目前世界金融先后走上了混業經營的道路,因而,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是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也是金融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變革。
(三)積極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及金融企業的資本金
人才是金融業的重要資產,我們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的戰略投資,構筑本企業的人才高地,建立起人才開發途徑,培養市場競爭意識強,熟悉金融業務和金融政策法規、國際慣例,并會使用現代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的金融人才隊伍。我們必須要科學合理地對現有金融人力資源加以市場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勵、教育培訓機制,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增強凝聚力、歸屬感。利用當前的融資環境,發行部分可轉債從而逐步提高公司的資本金率。
(四)不斷提升金融業的監管水準
金融監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直接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完整的金融監管體系,但在金融監管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第一,監管不力。當前非現場監管技術相對落后,工作效率偏低,技術分析只是在表面上,監管力度和深度明顯不夠,對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的過程未能有效監測。
第二,監管理念落后。目前,金融監管部門往往只重合規性監管,而對風險性監管力度不足。:
第三,監管責權不明。因為監管責權的不明確,導致監管失控狀態時,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推委現象。按金融監管責任制,監管對象的第一監管責任人應對被監管機構的市場準入、營運、退出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監控。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一些制度落實不到位。如監管人員不足,監管工作處于表面化,沒有嚴格按具體操作規程辦。
第四,監管處理問題的時效性不夠,監管過程中雖然發現問題,但是處理問題的時間上相對滯后,這導致了最佳管控時間的錯失,從而導致現象往往是問題比較嚴重時才出招,此時卻是事倍功半。就像當前金融管理當國際大環境中處于經濟滯漲時期,而我國且處于經濟通貨膨脹時期,而又因為國際的聯動性及相關性,從而導致當前抑制通脹的手段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我們必需建立一套科學化的具有預期性、前瞻性的金融管控體系。
參考文獻
[1]陳中陽著,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架構[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8
關鍵詞:汽車金融風險控制戰略聯盟
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于知識和行動的不對稱性。汽車金融公司的風險一般是由公司自己承擔的,所以專業汽車金融服務機構對客戶資信調查都是非常嚴格的。有的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系統的風險控制體系和客戶資訊評估系統”,從而對客戶進行篩選,按還款能力的強弱對客戶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效地緩解了車貸風險的發生。但是商業銀行由于缺乏專業人員對貸前、貸后及貸中的管理,只是簡單的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這種做法對于降低銀行的風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最終導致了2003年保險公司的退市。
一、汽車金融服務領域的主體分析
我國的汽車金融服務市場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使得各類企業紛紛加入其中。具體說來,主要有如下服務機構:汽車制造商、商業銀行、外資汽車金融公司、汽車經銷商、保險公司。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提供汽車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有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商二種。
商業銀行一度幾乎壟斷了國內所有的汽車貸款和金融服務業務。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到2003年年底,全部金融機構提供的汽車消費貸款余額達1700.06億元,比年初增長620.14億元。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445億元,占85%,股份制商業銀行206億元,占12%,城市商業銀行45.9億元,占2.7%;財務公司5.1億元,占0.3%。但是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國金融機構汽車消費貸款余額為1833億元,而呆壞賬近1000億元,壞賬率有40%左右。而在北京,壞賬率更高達50%以上。各大銀行陸續停止或者提高了個人汽車貸款業務的門檻,汽車信貸萎縮。直到2006年隨著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開通,銀行憑借其密集的網絡優勢和充足的資金是銀行汽車信貸的優勢所在。汽車信貸業務也逐漸回升??傮w來說,現階段在我國汽車金融服務領域處于主導地位的還是銀行。
二、我國汽車金融風險控制中存的在問題
目前我國汽車金融服務領域主體的銀行在汽車金融風險的控制中存在以下問題:
1.對汽車金融風險的認識不足,風險控制不到位
銀行開辦汽車消費貸款之初,通過采取財產抵押、質押、保險公司擔保等貸款擔保形式,銀行認為貸款萬無一失。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各行紛紛降低貸款條件。由于貸款客戶分散,對貸款人的信用狀況缺乏應有的審查,也沒有做到貸后跟蹤監測,因此造成貸款客戶良莠不齊,這些都為信貸風險留下了隱患。而且汽車消費貸款在銀行貸款業務中占有很小的比重,不是其主業,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存在人員配備不足,催收不及時,只管貸不管收,加重了汽車貸款的風險。
2.銀行缺乏對汽車經銷商的制約,使得經銷商將風險轉嫁到銀行
在汽車消費貸款業務中,銀行和汽車經銷商的關系只是基于資金供求基礎上的商業合作關系,銀行為到經銷商處購車的客戶提供貸款,促進汽車銷售。經銷商在貸款客戶提供物質擔保的基礎上,為汽車消費貸款提供全保證擔保,這種合作應該是雙贏的合作關系。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商業關系存在責任不對稱,風險分擔不平衡。銀行提供資金承擔了資金損失的風險,相反經銷商借助銀行貸款促進汽車銷售,對其有利,不存在風險。其雖然提供貸款保證,但這種保證通常只是一般貸款保證,是在貸款人落實物質擔保之后附加的信用保證。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汽車消費貸款設定的物的擔保價值肯定要超過貸款金額,但在執行時卻存在許多障礙,不能及時變現,因此可以說經銷商的保證責任通常形同虛設。加之銀行對經銷商缺乏強有力的制約,經銷商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銀行的利益,與客戶串通辦理假按揭、降低購車首付比例等,這樣經銷商就把業務風險全部轉嫁給了銀行,形成銀行汽車信貸的高風險。
3.銀行汽車金融服務品種單一,產業鏈短
銀行辦理的汽車金融業務僅局限于汽車消費貸款,賺取利息收入,不僅造成收入單一,而且缺乏與客戶的溝通和聯系,無法及時了解貸款客戶的基本經濟變化情況。銀行汽車消費貸款是一項獨立的資金服務業務,提供貸款以后除客戶按時歸還本息外,基本與客戶斷絕了聯系,對客戶、擔保人等在貸款期間經營狀況、經濟情況的變化基本處于失控狀態,對出現的貸款風險不能及時采取保全措施。
4.銀行信貸風險控制機制存在漏洞
當前銀行在貸款管理中普遍實行“審貸分離”的原則,即:貸款業務人員負責考察貸款人的信用狀況和抵押擔保落實情況,將考察結果和意見呈報給貸款審查委員會或部門負責人,其本身沒有貸款的權利,最終決定發放貸款的是貸審會或部門負責人。表面看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加強了貸款的安全性。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機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了解情況的業務人員沒有放款權利,有決定權的人不了解具體情況。在貸款責任上,由于最終決定權在貸審會,不僅損害了業務經辦人員的積極性,而且減輕了其應承擔的責任,形成業務人員只管放款,不管風險的消極態度;貸款出現風險時相互推脫責任,最終結果是責、權不統一;分工明確,但責任不清,而且由于這一機制手續比較繁瑣,在執行中往往流于形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不良貸款比例卻居高不下。
三、建立戰略聯盟、共同防范汽車金融風險
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要加強與保險公司、經銷商的協作。汽車金融風險是系統性的,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保險公司、經銷商任何一家單打獨斗都難以化解其中的風險,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過合作、建立戰略聯盟才能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這就要求共同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認真調查,確認其是否具有《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規定的資信資格,防范貸款風險。汽車金融服務的各機構間應加強合作建立戰略聯盟,形成合力,全力打擊信用不良客戶。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間要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將違約嚴重的客戶列入“黑名單”,并互通情況,實現資源共享,切實防范一車多貸、一人多車多貸現象的發生。另外,必要時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還要取得車輛管理部門的配合,認真辦理車輛抵押手續。
另外,嚴防保險公司、經銷商的欺詐風險。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選擇信譽好、實力強的保險公司、經銷商進行合作。對符合合作條件的伙伴簽訂貸款合作協議,明確可能出現的風險時雙方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一個成熟的、有效的汽車金融經營模式應當具備下面三項職能:為廠商維護銷售體系,整合銷售策略,提供市場信息;為經銷商提供存貨融資、營運資金融資和設備融資;為用戶提供消費信貸、租賃融資、維修融資和產品保險等業務,同時具備風險的識別和防范能力。目前無論是外資還是國內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建立完整的專業汽車金融服務機構都將面臨一定困難。汽車金融公司在國外市場的金融創新,如車貸債權的證券化和打包處理等金融工具,更是國內無法短期內跟進的。國內廠商缺乏專業金融機構的運作經驗,而外資企業適應國內市場還需要一定時間。建立適應我國現階段實際國情的汽車金融風險控制模式還需要汽車金融公司、制造商、銷售商、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政府及消費者等的長期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董梵:我國汽車金融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展望.車界論壇,2005,4:1~3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三農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推進以及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下,農村信用社在舊體制下積累形成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暴露,金融風險日漸顯現,嚴重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已然危及到農村信用體系的金融安全。因此研究信用社金融風險的控制對于促進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確保農村金融健康穩定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
相對于整個社會經濟、金融改革,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滯后的。因此,構建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已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力爭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的需要。
(二)現行制度制約農村信用社的正常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多次變革給農信社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加大了資產風險。其三個主要來源是:不合理制度造成的資產質量問題,如行政干預、指令貸款支持鄉鎮企業、制度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新呆賬等。
(三)經營體制不靈活導致的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
按照有關規定,基層農村信用社應當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經營體制。但事實上是農村信用社經營并不靈活,由于聯社的統管過死并沒有實現“責、權、利”的有效統一。“惜貸”、“怕貸”、“懼貸”思想較為嚴重,限制了業務的發展。此外,在經營中還缺少自,從人到財、物的管理權全部收歸聯社,妨礙了其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內控機制不健全
當前農村信用社處于改革和發展并重的特殊時期,改革工作繁重而艱巨,發展的步伐又不容有些許的停留。因此,當前加強農信社內控管理建設顯得尤為必要。根據其業務拓展和創新的實際需要,及時研究、制訂相應的內控制度,確?!皹I務拓展到哪里,制度建設跟進到哪里、內控措施落實到哪里①。
(五)部分員工業務素質不高
我國農村信用社廣大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員工的文化水平還停留在初、高中階段,尤其是基層信用社員工的文化素質更是如此。另外多數基層農信社員工的組織紀律性不強,造成業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低下,損害了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
二、對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的對策
防范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是一個關系到農村經濟長期持續協調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現實問題。防范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首先必須加強金融立法,把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為了防范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轉一)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的改革
1.擴大農村信用社規模,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只有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步伐,才能從根本上防范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一是增資擴股,擴大規模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貸范圍,擴大服務領域。特別是要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規?;洜I,促進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轉變經營作風,改進貸款方式。實行對社員貸款優先、利率優惠、對農業生產貸款優惠的政策。
2.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強化內部經營管理。農信社是獨立的法人實體,要盡快強化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自律機制。加強對貸款的管理,防范金融風險。嚴格財務管理,在經營管理上實行股金公開、貸款公開和帳務公開。要堅持貸款的集體審批制度,健全落實貸款的擔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貸款的風險度管理。
(二)實行政策扶持
化解農村信用社的風險,必須調整現行對農村信用社的有關政策。一是國家財政撥付資金,核銷“五小”企業呆壞賬和解決政策性保值貼補利息;二是適當減免稅賦或降低對農村信用社的課稅稅率,對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的貸款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或降低營業稅稅率;三是適當放寬對農村信用社的業務限制,適當批準農村信用社開辦新的業務,如國債買賣、票據貼現、保險等。
(三)強化員工隊伍建設
處置農村信用社風險的關鍵是處置人的因素造成的風險,特別是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因素造成的風險。為此,必須抓住以下三點:一是切實加強縣聯社和農村信用社領導班子建設和職工隊伍建設,增強職工敬業愛崗意識、廉潔奉公意識,克服不良習氣,糾正違法違紀現象,增強農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建立職工培訓制度,努力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
(四)創新經營理念
大力促進農村金融組織和金融產品創新。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鼓勵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金融組織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機構適度競爭,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
(五)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盡快制定《農村信用合作法》,確立農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保障農村信用社和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使農村信用社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真正做到依法經營、依法管理;二是剝離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使農村信用社甩掉包袱,輕裝前進;三是加強金融法制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法制意識和信用觀念,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四是堅決避免對農村信用社的多頭檢查和重復檢查,重點抓好對其年檢工作;五是人民銀行市、縣兩級支行要切實加強對農村信用社的風險監管,一方面控制住新風險的產生,另一方面著力化解已暴露和潛在的風險。同時,要加強對農村信用社支農業績的考核,使其不偏離支持“三農”的方向。
關鍵詞:金融風險;金融體制;WTO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金融業務領域的日益拓展,金融業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及經營管理中的風險因素日益增多,金融風險也日益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規避和防范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務之急。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金融風險,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對我國現階段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從而才可能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加以應對。因此,認真研究當前金融風險的成因及防范和化解對策,對于維護金融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風險的成因
(一)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是造成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場化,金融風險問題也隨之突出。然而,人們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陳舊的金融觀念尚難以根本轉變,特別是金融風險意識遠未樹立,一些錯誤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還有的認為,辦銀行是只賺不賠,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利差,做的是無本生意,無風險;還有的認為銀行的錢是國家的錢,虧了是虧國家的,銀行虧損國家承擔,國家絕不會讓銀行倒閉。因此,一些企業千方百計逃避銀行債務,向銀行轉嫁經營風險,一些銀行經營者也同樣缺乏風險意識,重業務拓展、輕風險防范,以為貸款放得越多越好,業務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擴張業務,不惜血本攬儲,置銀行風險于不顧。更有甚者,熱衷于違規賬外經營,導致金融秩序嚴重混亂,且由于賬外資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風險的行業,形成呆賬,無法收回,形成大量的不良債權,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這些都表明,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不規范運作是引發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環境條件尚差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客觀原因
一是行政干擾仍然存在。以前,銀行充當著政府的出納,現在銀行的商業化要求銀行擁有充分的經營自,不再充當政府的出納。但又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一些地方政府強令商業銀行貸款、直接干預銀行經營業務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企業對信貸資金“強依賴、軟約束”沒有根本改變。由于企業改革滯后,尚未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經營機制。一方面是企業盲目擴張的沖動非常強烈,對銀行信貸資金的依賴性很強,長期依靠銀行供血維持生存的局面基本沒有改變;另一方面是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不理想,償債能力弱,信用觀念淡薄,償債約束軟化,銀行信貸資產本息難收。三是金融機構之間過度競爭。由于管理失控,近年金融機構急劇膨脹,超過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都造成金融資產高風險的狀況,給金融業帶來了潛在的風險與危機。
(三)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原因
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信用社、證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機構數量多、規模小、資金實力弱,風險防御能力弱;二是金融機構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國有商業銀行近兩年在強化一級法人體制,健全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制度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推行了授權授信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實行垂直稽核體制,制定了經營管理等一系列禁令,但內控機制尚未健全,特別是前幾年的金融混亂留有嚴重的后遺癥;三是風險的補救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基本是只“進”不“出”,對存在的問題一般采取國家包下來的方式去化解;四是由于一些管理者認為發展市場經濟就是放權搞活,把分支機構視為獨立法人,加上管理混亂,使金融風險失控。
(四)銀行內部管理和內控機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內在原因
內部權力的相互制衡及相關崗位職責的互相制約是保證銀行貸款質量,降低金融風險的堅實基礎。但從目前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情況看,缺乏科學、嚴密、有效的內部相互制約機制,包括貸款審批、發放、資金支付在內的一些金融業務活動。制度約束不嚴,有關人員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執行制度不規范,成了產生金融風險的內部漏洞。而且,一些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管理工作跟不上,對金融風險的嚴重性認識不夠,風險控制不健全。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重展業,輕管理,有些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為了追求本單位、本部門和小團體的利益,冒風險違規經營,加劇了金融風險。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主要對策
(一)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
1.必須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的步伐。企業是銀行的最大債務人,銀行信貸資金風險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經營的好壞,因而,企業改革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至關重要。首先,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要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改善企業的融資結構。再次,要建立以市場為紐帶的新型銀企關系。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是融合的,銀行與企業共榮辱,以市場為導向,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就要求銀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而是走出去為企業服務,為吸引和鞏固客戶群,銀行不會為企業暫時的資金困難而離開,而是應該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只有企業盈利,銀行的效益才會提高。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宏觀調控、監管中心,各金融機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經營機制。首先,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創新,確立在國家擁有多數控股權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產權基礎。其次,在產權結構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制約的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業務經營商業化管理。最后,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強化內部約束機制。完善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同時要加大金融機構內部稽核監察機構的建設,充實力量,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二)積極穩妥地發展資本市場
目前我國金融企業的資本充足率低,這對我國金融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國際上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發行企業債券是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以我國當前及長遠的情況來看,完全依靠金融業解決我國經濟建設中資金短缺的矛盾和化解金融風險是不可能的,要解決資金供求矛盾,又要化解銀行資金的風險只有走積極穩妥地發展資本市場這條路。一方面,銀行業發行股票,可以提高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提高我國銀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既能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可用募集的資金歸還貸款,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業的經營風險。
(三)強化風險預警管理
對金融風險要提前做好預防,要制定金融危機的處置預案,明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及處置危機的方法步驟。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準備工作,按規定交足準備金,留足備付頭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線,各金融單位要保持必要的資金流動性,立足自身解決支付問題,要層層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準備金;三要層層簽訂風險防范責任制,實行風險防范分級負責,把風險防范和化解落到實處。
(四)建議走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之路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松奇指出,中國金融界近幾年正在推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這是和世界性金融改革趨勢相悖逆的一項措施。按照貨幣當局的初衷,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風險,但近年來的金融狀況卻顯示: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實際上把它的業務范圍限制在一個更狹窄的范圍內,在國有企業仍然是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服務對象的前提下,這些銀行的風險實際上更加集中和擴大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銀行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它們的業務投向絕不會象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那樣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事實上,國外商業銀行在運營上正趨于銀行、保險、證券混業經營),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將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益狀況更加惡化。
當前我國的金融問題是經濟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集中表現。有些問題表現為金融問題,但其根源并不在金融領域。要徹底消除誘發金融風險的各種因素,除金融業不斷完善自身的風險管理體制外,還依賴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大,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完善和經營效益的不斷提高,才是從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秀昆.略論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金融風險的化解和防范[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7.
截至2006年10月,我國農村存貸款占全國總量的15%左右,而城市占85%左右,農村地區人均貸款余額不足5000元,城市人均貸款余額超過50000元;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年均增長率為16%,而縣以下不到10%。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新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達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左右。1993年以來,我國農業信貸規模占全國信貸規模之比在3.1%和5.3%之間,這期間,農業增加值占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93年為19.7%,2007年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達到11.7%,同時,農村非農產業對國民經濟中還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農業和農村信貸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極不對稱。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不足,嚴重地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發展。
另一方面,“貧血”的農村經濟還在繼續向城市“輸血”。長期以來,金融資源不斷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金融資源的匱乏必然影響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先進技術的引進以及農村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一面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匱乏,同時卻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大規模轉移。這其中暴露出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滯后性和不合理性。農村金融問題長期存在,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據調查顯示,農戶借款數額中有72.8%來自各種非正式渠道,其中,農戶之間的借款占非正式渠道借款的93.2%。
2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供給主體的金融風險
目前,在我國農村最主要的金融供給主體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其它還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及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如農村合作基金會、鄉鎮企業基金會、農民儲金會。1985年以后的多次改革,使中國農業銀行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商業銀行,并且逐漸的淡出農村市場,西部地區的村鎮一級基本上沒有中國農業銀行的營業網點。農村信用合作社脫離了農業銀行成為了單獨實體,成為了農村金融支持的主力軍。但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由于歷史的制度的環境的原因卻承擔不了農村金融供給主體的任務。它具有以下的制度缺陷:
(1)政府與金融機構的關系不明確。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制度依賴所形成的管理體制并沒有在改革中完全消除。使農村信用合作社脫離了合作金融的本質,成為了官辦金融和商業金融的混合體,各級政府的過多介入,使農村信用合作社承擔了過多的行政性和政策性義務。這些行政或政策性指令的借貸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評審,服務和監督,造成投資失敗甚至個人牟利的工具就容易形成呆帳壞帳,由此形成的成本還是落在了金融機構的頭上。2003年以前所形成的不良貸款絕大部分由此形成。
(2)資金的產權不明晰。農村信用合作社最初的設計思想就是以農民合作的形式形成非營利的合作制金融組織。按照合作制管理民主,進出自由,一人一票和收益分享的原則,從形式上看農村信用社名義上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其資本來源主要為農民入股,也有理事會、監事會,應該是產權關系明晰,但長期以來條條管理的結果是導致實際上的產權分離,基層農村信用社并沒有自。信用社主任是聯社選派的,經常更換,人員編制是上面定的,工資、員工管理原來一直按農業銀行模式,任務也是上面分的,就是貸款也只行使有限的權利,農民沒有真正意愿上的合作意識,合作是靠政府行政強制力量實現的。貸款與商業銀行基本相同,貸給誰,貸多少、抵押擔保程序均由農村信用社說了算。
(3)金融機構與農民即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管理意識和制度的沿襲,農村信用合作社按照商業銀行的運作模式來應對農業農村市場,出項明顯的水土不服,農民的分散性和小額性信貸特點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商業銀行的一套信息獲取審核模式的不適應要么導致大量的交易費用和交易成本而惜貸,要么形成大量的不良貸款。農村信用合作社如果繼續維持這種制度的剛性來消除信息的偏差,在農村產業化的作用上會越走越遠。
導致以下內部風險:
第一:不良資產、不良貸款占比較大。信貸資產質量低下。截至2002年底,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5147億元,占貸款總額的37%,相當一部分農信社資本金嚴重不足.經營已經陷入嚴重困境。而據央行統計資料顯示,到2003年9月,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呆壞賬為5000億元,全國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仍高達30.3%,絕大多數農信社的不良資產率都遠遠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第二:資本充足率不高,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以農村信用社為單位計算,2004年來全國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不足總社數的30%。據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調查,多數農村信用社的資本充足率在2%以下,由于資本充足率過低,導致農信社面臨巨大的流動性風險。
第三:資產利潤率低,利息回收率低。農信社應收未收利息居高不下,長期掛帳,虧損增加。經營風險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農信社內部長期缺乏對經營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和約束,造成一部分工作人員、營私舞弊,腐化墮落行為嚴重,導致大量金融資產流失。2005年10月28日,安徽省界首市代橋農信社職工鉆內控制度、業務操作的漏洞,鋌而走險攜庫款27萬元潛逃;2004年9月,新疆哈密市城郊信用社新西分社兩職工的犯罪行為造成1.45億元的損失。3農村金融風險分擔與補償
鑒于農村金融的狀況,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農村金融風險。
第一;加強法制環境建設。農村金融法制建設嚴重滯后,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一是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法律法規較少,不僅尚未出臺保護農村信用社合法權益的《合作金融法》,對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等借款人因道德風險而逃廢和懸空銀行債務的行為也缺乏法律規制。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相當流行。
第二: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2006年底,銀監會放寬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截至今年2月末,已在6個省、區試點三類新型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業了34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將在全國各省、市積極穩步地推進試點,正在籌建當中的還有62家機構。
第三: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增強農村金融的“造血”功能。加大農村金融的稅收優惠。對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免收營業稅、所得稅和地方基金;財政對涉農信貸業務實行雙向補貼,推動農村金融供給和需求的對接,對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實行利息補貼,對農業貸款實行利差補貼,推動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
第四: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完善“三農”保險補償機制。組建農業風險投資基金,用于高科技農業項目的投資。
第五:拓寬政策性金融的服務領域,2004年之后,農發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積極探索開發性金融的新路子,服務領域逐步從產后的糧棉油收購等產后業務,擴展到產前和產中。從2004年起,農發行開始市場化發債籌資,逐步擺脫了對央行再貸款的依賴。三年來已累計發債籌資4410億元,累計歸還再貸款2637億元。
關鍵詞:金融風險;金融體制;WTO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金融業務領域的日益拓展,金融業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及經營管理中的風險因素日益增多,金融風險也日益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規避和防范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務之急。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金融風險,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對我國現階段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從而才可能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加以應對。因此,認真研究當前金融風險的成因及防范和化解對策,對于維護金融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風險的成因
(一)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是造成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場化,金融風險問題也隨之突出。然而,人們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陳舊的金融觀念尚難以根本轉變,特別是金融風險意識遠未樹立,一些錯誤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還有的認為,辦銀行是只賺不賠,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利差,做的是無本生意,無風險;還有的認為銀行的錢是國家的錢,虧了是虧國家的,銀行虧損國家承擔,國家絕不會讓銀行倒閉。因此,一些企業千方百計逃避銀行債務,向銀行轉嫁經營風險,一些銀行經營者也同樣缺乏風險意識,重業務拓展、輕風險防范,以為貸款放得越多越好,業務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擴張業務,不惜血本攬儲,置銀行風險于不顧。更有甚者,熱衷于違規賬外經營,導致金融秩序嚴重混亂,且由于賬外資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風險的行業,形成呆賬,無法收回,形成大量的不良債權,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這些都表明,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不規范運作是引發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環境條件尚差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客觀原因
一是行政干擾仍然存在。以前,銀行充當著政府的出納,現在銀行的商業化要求銀行擁有充分的經營自,不再充當政府的出納。但又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一些地方政府強令商業銀行貸款、直接干預銀行經營業務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企業對信貸資金“強依賴、軟約束”沒有根本改變。由于企業改革滯后,尚未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經營機制。一方面是企業盲目擴張的沖動非常強烈,對銀行信貸資金的依賴性很強,長期依靠銀行供血維持生存的局面基本沒有改變;另一方面是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不理想,償債能力弱,信用觀念淡薄,償債約束軟化,銀行信貸資產本息難收。三是金融機構之間過度競爭。由于管理失控,近年金融機構急劇膨脹,超過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都造成金融資產高風險的狀況,給金融業帶來了潛在的風險與危機。
(三)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原因
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信用社、證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機構數量多、規模小、資金實力弱,風險防御能力弱;二是金融機構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國有商業銀行近兩年在強化一級法人體制,健全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制度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推行了授權授信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實行垂直稽核體制,制定了經營管理等一系列禁令,但內控機制尚未健全,特別是前幾年的金融混亂留有嚴重的后遺癥;三是風險的補救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基本是只“進”不“出”,對存在的問題一般采取國家包下來的方式去化解;四是由于一些管理者認為發展市場經濟就是放權搞活,把分支機構視為獨立法人,加上管理混亂,使金融風險失控。
(四)銀行內部管理和內控機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內在原因
內部權力的相互制衡及相關崗位職責的互相制約是保證銀行貸款質量,降低金融風險的堅實基礎。但從目前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情況看,缺乏科學、嚴密、有效的內部相互制約機制,包括貸款審批、發放、資金支付在內的一些金融業務活動。制度約束不嚴,有關人員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執行制度不規范,成了產生金融風險的內部漏洞。而且,一些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管理工作跟不上,對金融風險的嚴重性認識不夠,風險控制不健全。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重展業,輕管理,有些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為了追求本單位、本部門和小團體的利益,冒風險違規經營,加劇了金融風險。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主要對策
(一)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
1.必須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的步伐。企業是銀行的最大債務人,銀行信貸資金風險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經營的好壞,因而,企業改革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至關重要。首先,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要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改善企業的融資結構。再次,要建立以市場為紐帶的新型銀企關系。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是融合的,銀行與企業共榮辱,以市場為導向,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就要求銀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而是走出去為企業服務,為吸引和鞏固客戶群,銀行不會為企業暫時的資金困難而離開,而是應該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只有企業盈利,銀行的效益才會提高。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宏觀調控、監管中心,各金融機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經營機制。首先,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創新,確立在國家擁有多數控股權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產權基礎。其次,在產權結構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制約的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業務經營商業化管理。最后,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強化內部約束機制。完善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同時要加大金融機構內部稽核監察機構的建設,充實力量,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二)積極穩妥地發展資本市場
目前我國金融企業的資本充足率低,這對我國金融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國際上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發行企業債券是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以我國當前及長遠的情況來看,完全依靠金融業解決我國經濟建設中資金短缺的矛盾和化解金融風險是不可能的,要解決資金供求矛盾,又要化解銀行資金的風險只有走積極穩妥地發展資本市場這條路。一方面,銀行業發行股票,可以提高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提高我國銀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既能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可用募集的資金歸還貸款,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業的經營風險。
(三)強化風險預警管理
對金融風險要提前做好預防,要制定金融危機的處置預案,明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及處置危機的方法步驟。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準備工作,按規定交足準備金,留足備付頭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線,各金融單位要保持必要的資金流動性,立足自身解決支付問題,要層層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準備金;三要層層簽訂風險防范責任制,實行風險防范分級負責,把風險防范和化解落到實處。
(四)建議走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之路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松奇指出,中國金融界近幾年正在推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這是和世界性金融改革趨勢相悖逆的一項措施。按照貨幣當局的初衷,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風險,但近年來的金融狀況卻顯示: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實際上把它的業務范圍限制在一個更狹窄的范圍內,在國有企業仍然是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服務對象的前提下,這些銀行的風險實際上更加集中和擴大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銀行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它們的業務投向絕不會象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那樣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事實上,國外商業銀行在運營上正趨于銀行、保險、證券混業經營),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將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益狀況更加惡化。
當前我國的金融問題是經濟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集中表現。有些問題表現為金融問題,但其根源并不在金融領域。要徹底消除誘發金融風險的各種因素,除金融業不斷完善自身的風險管理體制外,還依賴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大,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完善和經營效益的不斷提高,才是從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秀昆.略論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金融風險的化解和防范[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