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12:2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詩中的風花雪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出幾戶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艷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里,有白云、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溫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后代人留下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一、對比教學,領會古詩的魅力
在中華歷史悠久的古文化中,古詩文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它能反映出當代的風土人情,同時每一首詩歌都有屬于自己的藝術魅力。在古時候,詩人只能通過古詩文來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負、思想情感,當然古詩的寫作風格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可以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授課,讓學生自由主動地發言,發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筆者在教學中對古詩風格講解時,講解到婉約派和豪放派的時候,就讓學生說一說婉約派與豪放派的區別,其中有幾個學生的回答讓筆者印象深刻。
學生1:我認為婉約派和豪放派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婉約派是以一些男女之間思念之情、風花雪月為主;而豪放派則是以一些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為主。
學生2:婉約派的語言委婉含蓄、清麗脫俗、語言圓潤,僅局限在個人的情感之中;豪放派的語言氣勢磅礴、不拘小節、意境雄厚,更突破了兒女私情的限制,是對詩詞的一種革新和發展。
……
筆者通過讓教師學生自行比較婉約派和豪放派,讓他們自主地去探討,而不是由我平鋪直敘地講理論,學生不會覺得無聊,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而技校生在課下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途徑,他們可以進行資料的查閱,學生把這一途徑運用起來,無形深化了學生對這兩個寫作風格的理解。
二、解讀詞眼,領悟練字的妙處
詞眼一般是一首詩詞的點睛之筆,是精華之處,是一句話當中的凝聚點和升華點,往往這一個字,點亮了整首詩詞。而語言的凝練性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不僅有著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還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比如,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古詩中煉字的重要性中,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述理論的知識,而是針對技校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進行了一場探討活動,讓學生們對古詩中煉字各抒己見。下面截取了一個其中一個小片段。
學生1:我認為煉詞是詩人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決定的,而詩人選的這個詞,往往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使整篇文章得到了升華。
學生2:我認為煉字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最合適、最恰當的詞,去貼切而生動地表達人或是某一事物。
學生3:我認為煉字能夠很簡單地表達出詩人想要的氛圍,同時也是對詩人寫作水平的一種考驗。
……
煉字在古詩文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筆者讓我的學生們了解古詩文煉字的重要性,不僅能提高他們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還為他們日后創作時,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同時也是為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做準備。
三、擴寫訓練,領略古人的意境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只能大致理解整篇詩文所講的內容,但是,讓學生走進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有少數能理解的,也大多是夸夸其談,這樣,詩歌中真正精華的地方學生并沒有學到,再加上技校生語文綜合水平不是特別高,如果筆者只是一味強調教材,可能學生們也理解得不透徹。所以,筆者就對學生進行了擴寫詩文的訓練,以此來達到我的教學目的。
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筆者并沒有一上來就照搬教材,而是帶著學生們在郊區有大片農田的地方進行了戶外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了不同于城市快節奏的一天。當下午筆者再向學生們講解這首詩的時候,顯然學生們都興奮了不少,都爭著想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幾個同學根據當天的體驗試著對詩詞進行了擴寫,其中有的學生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學生1:一直被關在籠子里的鳥兒依戀著曾經居住的林子,一直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著曾經生活過的深潭。
學生2:我依稀能夠看到那融和在暮色中的村落,村落的上空升起了炊煙,隨著風變換著形態。
……
通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詩人的環境充分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而且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無趣,反而會興致勃勃地去用自己的感受來感知詩文的奇妙。
總之,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古詩歌就是一顆最閃耀的星,而我們提高學生對古詩歌的鑒賞能力不僅能增長學生們的知識面,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水平,相信在教師們的努力下,一定能顯露出學習詩歌所帶來的好處。讓古詩的精髓深入學生們的心中。
分利用起來,較大程度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也從整體上拓寬了學生的選材范圍,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借鑒句式 流暢表達。
人教版的許多經典篇目都是我在教學中挖掘語言素材的典范之作。而寫作的初始階段讓學生從模仿開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如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中,可借鑒模仿的片段有“當我……的時候,當我……時候,或者當我……的時候,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還有“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這兩句無論在句式的組成上,還是在用詞用語上、感官的調用上都是極好的范例。 因此對學生提出仿寫的要求,不乏精彩之作。
這樣的語句訓練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表現力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切實理解了作家端木蕻良對故鄉黑土地的誠摯熱愛,而且也調動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并用筆生動地記錄下來,完成對寫作意義的再認識。
諸如此類的、可挖掘的課文中的句式有梁衡先生的《夏感》,如“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劉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身姿。”
借鑒形象,豐富題材。
在許多時候,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在豐富的閱讀積累中完成的,但是,僅靠單一的閱讀而不去深入思考或借鑒也好似徒勞的。所以老師或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困惑,認為課也上得很好、很精彩,學生的閱讀量也較為充分,但是寫作的能力還是提不上去。當然,除卻對文章的句式的模仿能給學生一些啟發,但是模仿的痕跡太重也會讓學生的作品流于俗套,特別是對經典段落的模仿太多時更難逃“千人一面”的審美疲勞。因此,再靈活運用一些文中出現的典型形象助學生一臂之力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借鑒詞語,優化評價。
課堂上有許多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特別是學生的才情被點燃的時候,就會激發出很多靈感,這里只說語言的靈感。教授杜甫的《春望》時,我在梳理作者的情感是讓學生兼顧句式和內容來以仿句的形式完成的。即我給出“憂城池荒草叢生,烽火不斷,涌起心中無限傷懷?!睂W生續寫的有以下精彩之句:①感山河風燭殘年,荒蕪破舊,勾起心中無限悲涼。②聞烽火接連三月,家破人亡,愁落君子千縷白鬢。③看烽火連傳三月,國破家亡,泛起心中無限悲楚。④嘆國土支離破碎,荒蕪凄涼,難撫心中百縷愁絲?!?又如,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巧用對聯的形式將“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概括出來,于是就有以下妙對:①使秦國,對秦王,看唐雎不卑不亢對強權;圖安陵,強壓人,笑秦王前倨后恭謝布衣。②唐雎一身正氣一言既出保國土;秦王萬般無奈萬念俱灰棄安陵。③秦王心懷鬼胎句句藏野心,唐雎正氣凜然聲聲定乾坤。
這種訓練使學生學習詩歌的角度又拓寬了一點,一方面領悟到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的起伏和變化,也在遣詞造句上精心雕琢,并領會到文中煉詞煉句的巧妙之處,當然,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也在爭搶著上前板演的興奮中被激發了。
借鑒短文,錘煉詞語。
劉禹錫的《陋室銘》千古流傳,除了理解和背誦的任務外,我認為這也是極好的語言訓練資源,尤其是文言文典雅、凝練、含蓄的用詞。于是課堂安排的環節就有仿寫文章,題目和話題、主題自定。在寫作中學生們為一兩個詞語的運用絞盡腦汁,斟酌推敲的場面切實激活了課堂?,F附錄優秀的習作若干。
美食銘
食不在精,獨特則名。店不在遠,興隆則行。斯是小吃,唯吾喜愛??绝喤蒺x香,冰峰豆奶甜。餓了吃砂鍋,渴了飲油茶??梢粤骺谒?,咂嘴巴。無白菜之寡淡,無肥肉之油膩。新疆羊肉串,天津狗不理。吾云:“甚美味哉!”
銘
島不在大,有土則成。海不在闊,有水就行。斯是寸土,日與吾爭。巖縫插吾旗,國人登島難。談笑毀日本,往來滅倭寇??梢耘绍娕?,揚國威。無野田之亂局,無美聯之挑撥。國人云,何德何能?
借鑒詩歌,深化情感。
我國高校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一直是教學重點,這些經典作品是以古漢語語言為表現手法為我們提供古典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經驗。在高校語文教學中應以詩詞文本賞析為主,避免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目前,語文課堂廣泛應用多媒體等現代計算機技術,這種形式超過內容的模式喧賓奪主,淡化了語文詩詞教學內容。教育部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語文課堂上,讓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為自己的,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識?!币虼?,高校語文課堂上的文學詩詞教學要體現并達到語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避免授課形式的過分花樣化,在基于古典詩詞文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上,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主選擇,認真思考,探索創新。以下筆者就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文學詩詞鑒賞教學來具體分析。
一、語文課前預習:知詩人,解詩題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這既是古訓,又是歷代文人對文學詩詞創作的一種概括。中國古典詩詞創作通常是將自然風光、四季交替與明月陰晴圓缺或周邊人事的悲歡離合巧妙糅合,構筑出天人合一的審美意境。詩詞常常是作者的經歷、思想、情感的外現。因此,在高校語文文學詩詞鑒賞課程中,學生在課前要對詩人所處的創作時代、人生經歷、詩詞精神內涵等“創作背景”有所研究,這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及所抒發的情感。
一是要在課前查詢預習,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聞軼事,用這種方式來了解詩人所處時代與創作經歷。在語文課前,讓大學生利用各類學習資源(圖書、網絡、媒體等)進行了解詩人,通過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養了學生對資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學生對文學詩詞意境的理解和對整體感情基調的領悟。二是了解文學詩詞的創作背景,解詩題:從《文心雕龍》中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這些流傳千古的文學佳作都是詩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相對獨特的自然環境下、所處事情中等情況下因觸動內心情感而創作的文學詩詞。例如:唐代詩仙李白的七言絕句《贈汪倫》的賞析中,授課教師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軼事,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兩人相聚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庇谑沁@首詩就成為歌詠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學生會在興趣大增的同時加深對此詩題的理解。
二、文學詩詞鑒賞要求:抓字眼,明詩意
古典詩詞的創作有其獨特的特質,作者利用前后字詞內容的“對仗” “平仄”“押韻”等文學手法,使作品內容豐富多變并突出了漢語的表現力。文學詩詞的前后呼應與內容升華,詩詞具有抑揚頓挫的鮮明節奏,回環往復的韻致讀來令人豁然開朗,為作品帶來詩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內涵。而前后語句的押韻與平仄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帶來詩詞的音樂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進行創作時利用詞序的倒置、語句的濃縮、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這成為今天大學生賞析文學詩詞的障礙。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語文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具體的教學方法簡稱“換、留、擴、補”四個關鍵點來對賞析的佳作進行解字析句、排除難點疑點,從而達到明意和掃除賞析障礙的目的。1.在賞析文學詩詞時,更換一些古今用法、意義存在差異的字詞,把這些字詞更換為另一個詞稱之為“換”。如“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古今意義差異較大。但更換的詞語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詞語傳神,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更換為“到、過、來、回”等字,與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傳達作品的意蘊。2.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賞析文學詩詞時理解文學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詞語等稱之為“留”。例如:在詩仙李白名作《贈汪倫》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倫”和古今通用的名詞“岸上”“聲”等詞語,在解析全文時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詩詞中濃縮的詞語,按照今譯展開稱之為“擴”。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擴展為今譯: 有一位頭戴斗笠、身著蓑衣的老漁翁,在一條孤單的小船上。4.對古典詩詞進行補充,來增添詩詞中留白成分稱之為“補”。如唐代詩人賈島的古詩作品《尋隱者不遇》中的“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句詩詞中省略了人物是誰問和問的內容,在對詩詞賞析時要給予補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學詩詞通常是篇章構思新穎、主題立意高遠、語言底蘊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詩詞中生動傳神的字詞來引導學生在剖析其語言中品味賞析。
三、品讀文學詩詞:想意境,悟詩情
古典文學詩詞往往只有短短的幾句,所描繪的內容通常是自然場景、生活場景或表達個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學境界。文學詩詞語句精美的標準是看其內容是否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的境界,優秀的文學詩詞在字里行間中滿是意與境的和諧統一,字句珠璣所傳達的感情表達的總是淋漓盡致。文學理論類學者把“意境”作為衡量文學詩詞優劣的標準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過優美的字詞搭配來表達。因此,高效語文課堂中的文學詩詞鑒賞的教學難點是對詩詞的深層感悟。宋代詩人陸游曾云:“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這句詩道出了文學詩詞鑒賞的真諦――“詩貴悟”。由于優秀的古代詩詞本身所包含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等,對于讀者的感染力非常強,因此高校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引導學生感受詩中蘊涵的情感及對詩中意境的想象與感悟。為了達到這個教學要求,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語文教學理念,使語文文學詩詞鑒賞教學豐富起來,通過渲染意境讓學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賞析詩人陳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這首詩中并沒有描繪很具體的場景與人物,但因在詩中表現了“心事浩茫連廣宇”的空曠時空,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詞中透露了詩人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壯志難酬的復雜心情,令我們久久回味。
文學詩詞鑒賞中意境顯得尤為重要,以下筆者以文學詩詞中與“秋雨”相關的作品進行說明:伴隨著斗轉星移與四季交替,走過風花雪月的時空,那些風雨相伴的日子中,觸動了詩人細膩多感的心田,吟詠出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今天,讓我們品讀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時那地作者獨特的思緒與感悟。詩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風格蕭散疏朗,清麗婉約,傳達出濃郁的文人墨客的審美情趣。詩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寫道:“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秋夜的雨聲敲打著人們的心靈深處,在四季的年輪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階段,經歷了滄桑,有著人生浮沉后的滄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歲月洗禮后的沉靜。詩人李商隱在《宿駱氏亭懷崔雍崔袞》中描繪了秋雨的場景,“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瀝瀝,點點滴滴地融入詩人的心田。秋雨對于歷盡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還是惆悵和哀傷。有時候反而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了。王維中年時期的作品大多帶有一絲感悟與禪意,在佳作《秋夜獨坐》中描寫了秋夜的雨,詩人在雨天的孤寂場景中忘懷得失,在燈下心靜如鏡,悠然聽“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鄙焦涞亍⑾x鳴山巖的聲音夾雜著淅淅瀝瀝的雨聲像是山林中一首優美動聽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詩人文同的《北齋雨后》描寫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場景,“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在他們的筆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曠的、靜謐的,帶有濃濃的安閑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隨遇而安般的自然適意,在寧靜淡遠之中透出生機勃勃。
有意境的詩,都是有“韻味”的詩。詩人李商隱以《錦瑟》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們反復細細品讀:“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通過既鮮明又朦朧的詩詞意象,曲折地表現了作者的感懷情思,可算是韻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詩要有雋永的詩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簡單含意,而是要有“韻外之致”。
大學生對古典詩歌學習缺乏興趣,教師在教學中程式化地去教,造成了古典詩歌藝術價值的貶值。其原因是多樣的,主要有:大學生覺得古典詩歌意境不明晰,古詩詞艱澀難懂,理解困難。第二,現代人們的性格浮躁,缺少深沉的品味和審美,而古典詩歌需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細細領悟而后內化為思想。顯然,現代社會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不利于古典詩歌的成長和發展。第三,我們學習的目的往往急功近利,缺乏人文知識的累積。綜上所述,多方面的不足與缺失,造成了在大學語文中古典詩歌不被重視,大學生學習古典詩歌興趣淡薄。所以,我們需要研究大學語文的古典詩歌教學,激發大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使古典詩歌的精髓得以繼承和發展。
二、大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策略研究
學習古典詩歌是為了發展美、感受美、鑒賞美,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風花雪月、人情世故,是為了陶冶情操,提升修養。但很多大學生無法了解學習古典詩歌的真正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師的督促下,學生也只能把學習古典詩歌當作苦差事,無奈地去做。因此,首先要讓學生對學習古典詩歌有興趣。因此,我們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結合大學生的心理,激發他們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在精神美與文化美的層面上去教,將古典詩歌的教學提升一個品位層次。
(一)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
在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學習主體———學生,應該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育理論與方法在課前,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預習、準備,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包括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簡介。這個活動可分組進行,以小組模式去搜集,人人參與,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使其在搜集過程中加深印象。把這些搜集的資料整理到一個固定的本子上,當學到同一個詩人或同類型詩歌時,有助于比較學習,還可以隨時復習。在課上,教師更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去學,樂意去學。在講解時,可運用多媒體,包括相關歌曲或圖片。比如,講到李煜的《虞美人》時,可以放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作導入,講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可以放一些圖片,讓學生感受一下境界之美。為了活躍氣氛,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玩詩歌接龍游戲等等。課后要鞏固復習,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學以致用、大膽創新。鼓勵學生以詩歌形式寫日記或周記,然后評比優秀作品,貼于教室,以此互相學習和激勵。
(二)講解過程中學習詩歌文化
古典詩歌文化博大精深,它具有獨特的體裁樣式,非凡的文字內涵,含蓄的情感韻味。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還要熟悉詩人的不同風格。既要學習詩歌的文字內涵,又要體味詩人的情感流露。此外,還要領悟詩歌的奇妙構思、夸張想象、優美詩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等。
1.結合寫作背景,反復吟誦。作為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在講解古典詩歌時,首先要解說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人的生平。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回答或分組回答,運用他們收集的資料,教師予以點撥、補充和總結。古典詩歌需要反復吟誦,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朗讀教學中,要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和韻律美,根據所含不同情感而選擇不同的音調,用心去感受。如用愉悅、輕快的語調去讀《錢塘湖春行》,感受西湖美景及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則要用感傷、低沉的語調,詩人吊古傷今,對人生苦難、生不逢時、理想破滅的憤懣之情一瀉而出。
2.教師精講與學生自學相結合。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還可以選定作品精講,同類型或易理解的詩歌可略講或交給學生自己交流學習。這樣既可以節約時間也可以鍛煉學生。我國古典詩歌類型多樣,但按內容主要分為:寫景詠物詩、贈友送別詩、羈旅思鄉詩、邊塞詩、詠物懷古詩等。比如李商隱的《錦瑟》就需要教師詳解。因為這首詩歧義多解,可以讓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最后點明多以“悼亡詩”“身世詩”為其主旨。但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在了解詩歌背景后,便可意會其為一首贈友送別詩,學生易理解。有些詩歌內容易理解,重點講其藝術特色即可。比如柳永的《雨霖鈴》,熟讀后我們了解了這是一首離別詩,訴說了依依惜別的離愁別緒。但這首詞,上闋為實景,寫眼前的離別,下闋為虛景,寫設想的離別后的場景,虛實相生,而且“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還用了點染手法?!包c”表意語,“染”表情語,第一句為“點”,第二句為“染”,先點后染,情意更濃。在學習古典詩歌過程中,較容易或相似的古詩詞讓學生分析,可培養其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鑒賞能力。例如,王昌齡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所寫四種景物很容易被找出,“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從字面也可以理解所寫的北方荒漠的曠遠荒涼之景。但深入思考一下“孤煙“”落日”的特點是什么?這個特點又說明了什么?“孤煙直”說明無風“,落日圓”更襯托了大漠的孤寂與荒涼。學生深入學習,也不難解。
3、比較中彰顯詩歌多樣文化。古典詩歌類型種類繁多,風格迥然不同,意旨也豐富多彩。這與詩人所生活的歷史時期、思想信仰、氣質性格、生活實踐等有重大聯系。古典詩歌按主題劃分主要有:憂國憂民、感懷身世、寄情山水、淡泊世俗、離愁別緒等等。
(1)在詩歌教學中可以將同種題材或主題的詩歌放在一起講解。比如,同樣寫愁,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使愁成了再生資源;秦觀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使愁細化;“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形象地描寫了多愁,將其量化。
(2)可以把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歌拿出來對比學習。比如,蘇軾屬于豪放派還是婉約派,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交流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熱情?!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可以讀出他的激昂澎湃,可謂豪放灑脫;而“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又可見其柔情溫婉;“一蓑煙雨任平生”又可體現其超然物外的曠達虛無。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蘇軾在現存詩詞中,多為婉約清麗的婉約詞。
(3)還可將生活于同一歷史時期而風格迥異的詩人放在一起比較。李清照、岳飛、辛棄疾都生活在金兵入侵的時期,都激憤難平,愁緒萬分,但詞作風格卻不同。李清照感情溫婉;岳飛則“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感情一瀉而出;辛棄疾的《摸魚兒》“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將激憤回蕩在字里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