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文
時間:2022-04-25 12:18: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無數中華兒女,更是初中學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資源。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三關于傳承文化的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三傳承文化的議論文1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高三傳承文化的議論文2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優雅內涵的完美詮釋。珍惜傳統文化,播灑的是根和種子;珍惜傳統文化,澆灌的是心和命脈;珍惜傳統文化,傳承的是光和力量;珍惜傳統文化,收獲的是愛和希望。
在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開始信奉圣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過生日了??墒?,他們當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怎么握,不知道算盤怎么打。只知一昧使用網絡。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陌生至極
當時的咸豐帝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而侵略軍一路燒殺掠,闖進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園內珍藏著大量珍貴的古代典籍、文物、藝術奇珍,均為無價之寶,蘊藏的傳統文化更是數不盡數。侵略者見到這些眼冒金光,爭先恐后地搶劫和破壞。凡能搬動的金銀財寶、珍貴文物、各種藝術品等,都被洗劫一空,搬不動、搶不走的東西,便統統砸碎。最后,為了掩蓋其搶劫丑行,侵略者放火燒毀了傳統文化寶箱——圓明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當官的無能,不懂得珍惜傳統文化。
曾幾何時,安塞腰鼓仍舊隆隆地震撼著陜北大地,那激昂的鼓點敲出那群膚色與土地一樣的漢子們的樸素與豪放。曾幾何時,鑼鼓與唆吶仍舊嘹亮地沖擊著人們的聽覺,在紅花綠扇中舞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曾幾何時,國人尚記得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節日,自己的文化,尚為之歡喜為之憂。
仰望天空,依舊有一片陰霾;低頭尋覓,追尋逝去的曾經;眺望未來,憧憬文化的時代。抬頭逝去臉上的淚水,摸著胸口暗暗發下誓言:絕不讓這本不該發生的一切繼續!雖然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只要撥開烏云,收獲的會是陽光,燦爛的一片,那么傳統文化將不再從我們手中溜走。
齊心協力,珍惜傳統文化。把生命的根扎進傳統文化的土壤,再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與現代文化融會貫通。青春的花朵會開的酣暢淋漓,大氣磅礴,香遠益清。
高三傳承文化的議論文3中國!一個偉大的國度,擁有浩瀚的疆土,幾千年以來,孕育了多少才識過人的軍事家,才華橫溢的詩人,目光長遠的君王,天馬行空的藝術家,他們,在自己祖國的領土上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奇跡!
例如:“萬里長城”,“兵馬俑”,“莫高窟”,《離》,《史記》……而創造這些奇跡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們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熔鑄的敢于創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偉壯觀的建筑上傳遞,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間中流溢,還有的在蒼勁如龍的筆墨里婉轉……這些豐富的文化遺跡在飄蕩的歷史長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來,這,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如今,在我的腦海里,卻清晰地記得在小時候參加的一次,在那次的中,有一種叫做“飄色”的絕妙藝術無不吸引著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中國的文化,第一次體會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濃厚氣息,每每回憶起這次的經歷,心中總不由得涌起一種炎黃子孫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飄色“又名”抬閣“,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于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為一身的民間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區民間春節社火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綿延傳承至今的中原"抬閣"被譽為"華夏一奇",被外國人認為是”中國隱蔽的文化“在中華民俗和中國民間藝術領域影響甚廣。
“飄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能給人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的感受,還能給我們帶來一種來源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自信與驕傲,這種文化遺產難道不讓人重視與珍惜嗎?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卻在現代科技的沖擊下淡忘了往日輝煌的文化成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于現在文化以及科技創新的事業中,忠心與歷史文化的人卻是越來越少,對此,我不禁感到了一絲緊張。作為一位中國人,我們難道不應該去深入了解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嗎?難道就不應該傳承這幾千年下來的寶貴文化嗎?我們絕不能讓如此眾多珍奇的文化遺產泯然于滔滔的歷史長河中!為此,我對于傳統文化進入校園考場表示贊成,因為這樣便能人為地督促我們學好語文,更好地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高三傳承文化的議論文4所謂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個民族豐富的特色,一個國家獨有的標志,一段歷史熔煉的精髓。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五彩斑斕了,可以是建筑,書籍,服飾,它包羅萬千,豐富廣博。就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性的神物“龍”的形象。其實龍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們為擁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有著鹿角、虎須、蛇身、鳳爪等多種特征,融合了多名族的文化。龍就似我們我們中華民族,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偉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漢字了,這也是我們“傳播文明,蓋世無雙”的傳統文化之一。它的特點嘛,就是“對聯形式,漢子獨創,左右工整,能簡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觀賞?!闭f起漢字我們無不想到書法文化。值得贊揚的是,即使書法的年齡遠遠大于我們現代人,但我們間的距離卻似穿越的效果。在此,我也是書法的傳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狂草奔放,鳳舞龍翔,”我也深有體會。對于寫書法的傳統用具——毛筆,柔軟優雅,創作的字體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時而粗糙時而順滑,無不體現著各種線條的美感,無不透露著寫作人當時的心境。然而西方人用的鋼筆卻只能將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紙上,所以西方國家沒有書法這一說。這就是中華民族先輩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值得我們華夏子孫傳承。說到書法,我便想起中考語文要提高分值,會在書法和文言文方面加以重視,這樣一來就對我們中學生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做了進一步的要求,傳統文化進入校園考場啦!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們也應該了解重視它。
反觀我們現代社會,經歷多次戰事,以及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沖擊,一再使得文化的傳統根基早就如同一片風中搖搖欲墜的枯葉。再加上我們的經濟日漸富裕,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也越來越普遍,但這也不能是我們的心靈感到滿足。如何重新找回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美感,繼續傳承它呢?那就得扎根于我們的生活,就當我們對傳統文化多一些關注,多一些了解吧!
高三傳承文化的議論文5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讓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中華傳統文化漸漸淡化,近年各種損壞傳統文化的事情侵入我們的內心。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
面對物質的,尊嚴應該如何存在?十幾年前的一個春天,韓國某公司的女老板以員工沒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為理由,喝令全體中國員工下跪。一百多名員工迫于無奈跪下,唯獨孫天帥剛直的立在原地。女老板惡狠狠的威脅說不下跪就開除,孫天帥很堅定的說了一句“我是中國人”后憤然離去。孫天帥用實際行動證明尊嚴實實在在的要重過各種物質甚至于是生命,有尊嚴的人面對權貴不卑不亢,面對不義之財不饞不貪,面對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個人有了尊嚴便有了支撐生命的靈魂的骨架。一個民族有了尊嚴,那么這便是一個充滿希望,不可戰勝的民族。
面對日漸冷淡的人心,愛心該何去何從?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個子女湊錢買的,面積不大,臥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柜子還是她結婚時候從舊貨市場買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幾十年的“高齡”了。她就是中國當代家喻戶曉的人物,杰出的豫劇大師常香玉。建國后,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為農民捐獻了拖拉機;抗美援朝時,她和丈夫在各地巡回義演,為志愿軍捐過飛機;十年后,她把補發的所有工資作為黨費全部上交。愛心是永不低頭、永不屈服的錚錚鐵骨,是人類走向興旺和發達的希望和靈魂。愛心是陽光,溫暖每一個人,驅散所有黑暗,愛心是綿綿不絕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個充滿愛心,懂得團結互助的民族擁有不可戰勝的剛毅。
面對日益物質化的世界,夢想在哪里生根?“夢想,是注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标悮W用自己的行動來闡釋自己的夢想。他也曾經失敗過,他也曾經失落過?!拔伨?,婚,都讓我們撞上了。別擔心,奮斗才剛剛開始,80后的我們一直在路上。不管壓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薄拔覀冏龅氖亲约海瑸榱藟粝攵鴬^斗。只要努力、自信,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泵鎸σ淮斡忠淮蔚拇煺?,他憑著對自己夢想的追求,終于取得了事業的巨大成功。
【論文內容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精神財富,文章在分析當今高校美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現實需求基礎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傳統文化土壤,應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以期發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是高校美術教育的現實需求
傳統文化對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覷。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生態,并且難能可貴地有機統一、相互融合。古往今來,教育都強調“文道結合”,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培養道德品質,高校美術教育除了注重知識傳播和技能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熏陶砥礪道德品質、完善人格修養,實現對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神財富則是取之不盡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著崇高的人性光輝,胸懷、仁愛、誠信、修身、立志、廉潔、犧牲……這些美德都是傳統文化的信仰,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信仰。
傳統文化對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哲學和藝術的結晶,在中醫、科技、文學、藝術、教育各個領域積淀了無數令人為之傾倒的作品,其形態、功能、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寶貴財富。脫離傳統文化的積淀空談藝術修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人們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如果對《洛神賦》毫不知曉,則很難對畫中展現的情節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進而體會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更無法進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同樣,如果不了解“云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奧運火炬“祥云”的誕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傳統文化和高校美術教育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系,是美術學習和創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入更深的藝術境界。
二、傳承發展——當今高校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亟待加強
“重知識,輕素養”根深蒂固。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在提升人文素養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重知識,輕素養”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術技能傳授,忽視審美感受培養;二是注重美術形式學習,忽視文化底蘊積累;三是注重美術學科本身,忽視跨學科交流。這種局面下,美術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導致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蒼白、難以厚積薄發,因此,強化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精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積累文化功底,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重洋輕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諱言,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重洋輕土”的現象,表現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術教學模式,側重西方美術能力鍛煉,比如繪畫上過分重視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畫)、速寫等西方畫種教育,忽略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和形式。重視這些并無不妥之處,西方的焦點透視、解剖學、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輕土”。這種情況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識尚且模糊的狀態下,盲目追求“中西結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視精神內涵,這對培養真正優秀的美術人才并無益處。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立足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拿來”得更理直氣壯,避免陷入盲從和消極。
三、多措并舉——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升
中華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個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在各個方面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對高校美術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在優化課程設置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可以考慮在高校美術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課程的比例,加大跨學科交流的力度,把優秀藝術作品引入課堂,充分利用課程設置的示范作用,鼓勵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2.在創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讓優秀的內容走進課堂,又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走進節日風俗、祭祀儀式,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行社會實踐,到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實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們國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進而進行保護和傳承。同時,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創新教育模式的應有之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也應相應擴展,發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勵的互動教育關系。
3.在搭建交流平臺上下功夫。交流平臺是課程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要結合高校實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學術研討、課題研究、藝術展示、訪問學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交流溝通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既強調學習交流,又注重發展創新,讓學生在充分貼近吸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尋找創作靈感源泉,探索在創作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液,中華文明在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后,留給我們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堅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國際化、全球化,美術教育一定能夠更加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梁方曉.論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課程文化建構[J].藝術教育,2009(8).
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現代影響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社會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內在接受認同到外在自覺踐行的轉化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就要選擇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2]。地方優 秀傳統文化作為該地區人們耳熟能詳的長期積淀下來的歷史文明成果,其影響無處不在,同時,給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們的經驗和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容易被認可、接受,特別是在精神認同上具有天然的親和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教育內容的感召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長期扎根于當地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僅符合主流意識形態,還具有生動性、直觀性,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豐富有效的教育內容以及互動性強的教育載體。同時,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既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滲透。因此,地方傳統文化也應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會或群體意識與精神的塑造,將教育對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規范統一到主流思想意識上來,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3]。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是其根源。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區域文化價值的認同感,是其地區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來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激發人們的認同感,容易形成共識,使得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需求、奮斗目標趨向一致,進而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凝聚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濱州特色傳統文化概述
濱州地處山東北部,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被后世尊為武圣,濱州惠民縣據考證為孫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想,即用唯物辯證法的思維看待戰爭發展和敵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青少年時期曾在今濱州鄒平生活過。憂樂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先有國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樂可言,體現了愛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漢朝千乘人(今山東博興)。孝悌文化,源自漢朝《二十四孝》記載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友善鄰里,知感恩、懂回報。
杜受田,清朝濱縣人(現濱州濱城),道光進士,咸豐帝師。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謙遜、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實。
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濱州傳統文化,不僅在濱州當地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容,具有統一性。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與和諧、友善、誠信不謀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們要敬業,憂樂文化更是深深的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二者從根源上看,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我國上下歷史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經過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并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地方傳統文化教育,以致于在當前的德育工作實踐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缺乏系統化的整體設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但是,據筆者調查,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專門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論授課為主,缺乏有關傳統文化的元素。
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轉變思想認識,著力打造具有濃厚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統工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對個人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以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像濱州特色傳統文化這樣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愛國精神和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濱州市已將武圣文化、孝悌文化、憂樂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應當將其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當中,貫穿于學校教育、社會道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以此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傳統文化的整體氛圍,進一步強化地方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夯實文化育人的社會思想基礎。
加大高校的重視,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有效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層次。高校應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課程設置和教師素養上主動開展工作。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雖然目前各高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但在師資配備、教材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課。因此,要開設系統化的傳統文化課程,增加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同時,要鼓勵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講座,讓大學生多渠道、系統化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激發大學生對理想境界和自身修養的追求,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認識和自身文化素養。引導高校教師轉變思想認識,積極挖掘所授課程的優秀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與學科間的有機融合,將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其中;同時,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水平,這樣在開展授課、德育工作時,能夠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現實性和生動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談,切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建設高雅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校園文化是高校大學生身邊的人文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人文素養有熏陶作用。因此,高校要結合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地理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文化周教育活動;邀請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學者,舉辦傳統文化講座;組織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故居游覽,并鼓勵學生撰寫有關論文;鼓勵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實踐基地。在此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建設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形成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
論文提要: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于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征,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蔽覀兊闹腔刍蚩沙挥谖幕猓覀兊淖罱K命運又必然統攝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征,必須從事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后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后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于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論文提要: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于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征,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蔽覀兊闹腔刍蚩沙挥谖幕猓覀兊淖罱K命運又必然統攝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征,必須從事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后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爸鲝埫總€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后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于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關鍵詞:書法產業;全球化;文化軟實力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文化產業也在走向國際化。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浪潮里,也離不開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書法產業和出版發行、廣播影視、信息產業和廣告業等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但書法產業卻具有其他文化產業不具有的獨特性。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幾千年來,它不僅以其藝術功能表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同時它更以其實用功能傳承了中華文明史”[1],發展書法產業也是書法藝術生存繁榮之本。
一、書法代表產業力量
書法產業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產業力量,是中國文化軟實力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產業,能夠大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在中國傳統的藝術門類中,“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指紋和血脈,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化標志?!盵3]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塑造著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具實用性和審美力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歷史上書法藝術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國家文化軟實力??梢哉f,在歷史上,書法藝術的發展體現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水平。從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漢字雛形)到當代“現代書法”的發展歷程,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在中國,書法藝術既是傳統的,更是當代的,在當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中,傳統書法藝術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書法藝術產業的興起代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體現了傳統文化在國家軟實力中起的重要作用。
二、書法產業促進競爭力
書法產業的發展將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力,有利于世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同,更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理論體系也被“流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只有放開裹縛自己手腳的偏見,在各種條件的支持下將傳統書法藝術形成產業化的運作,才能真正成為文化產業,書法藝術產業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作用才會突出。對中國文化產業來說,書法產業就是文化產業中的潛力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書法產業只有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藝術產業的大舞臺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當其他流行的文化產業帶來新的價值觀時,書法藝術產業不僅要肩負起維護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責任,更為重要的是要將書法文化價值觀同樣帶到世界。書法文化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外顯,推動書法藝術產業的發展必將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而引領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發展,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產業不失為最佳選擇。書法藝術產業的發展能推動傳統藝術產業鏈的良性發展,書法創作、教育培訓、筆墨紙硯、展覽和拍賣等行業都會得到發展,是弘揚中華文化傳統最有效地產業,能夠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而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三、書法產業繁榮文化市場
書法產業能夠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市場,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品牌”,有利于中國文化產業立足世界市場,從而為國家文化安全戰略作出貢獻。
在當今全球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視野下,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最可行和有效地途徑,加強文化產業建設也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需要。書法藝術產業的發展對繁榮中國傳統文化產業有著引領性的作用,能夠更加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市場,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藝術產業領域中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品牌”,只有打響這一“民族品牌”,促進書法藝術產業走國際化的道路,在全球范圍內開拓文化市場,才能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起到有效地作用,從而為國家文化戰略安全作出貢獻?!捌放剖且粋€企業,一個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生存、發展之本,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盵4]書法藝術產業可以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產業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上的品牌代言人,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最可靠也最有力的民族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往往都是其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書法產業的發展就是中華民族對外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和象征,是世界公認的東方藝術瑰寶,熱愛中國文化的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說“書法是中國藝中之藝”。
四、結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書法藝術產業的發展繁榮,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重要性將會越來越突出。書法產業全球化的發展將促進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的強勢崛起,將成為中國書法藝術家立足國際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資源和資本,在改變中西文化貿易逆差,提升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大有可為。書法藝術產業必將在世界文化藝術產業領域綻放異彩。
[1]楊應時.書法作為資源: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方向[A].王冬齡.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C].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2]張捷.書法文化鏈“大書法文化”發展戰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3]王岳川.當代書法問題與藝術生態重建[A].王冬齡.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C].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傳承;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3-0193-01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風雨歷程,集聚了五千年的文化風貌,奠定了五千年的文化傳統,豐富了五千年的文化內涵。但隨著商品經濟浪潮和全新文化媒介的沖擊,現代文明在生活中上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文化卻被越來越多的淺文化、偽文化、快餐文化、速食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而我們也在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文明的同時,漸漸地忽略了對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于是作為儒家發源地且擁有豐富儒家文化的我們,卻讓韓國贏得了“儒教國家活化石”的稱號;我們先人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端午節,卻被別國所搶占;我們的文化典籍在不為自己學生所重視時,卻成為了其他國家指定的教科書……所以,我們不能不心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河流正面臨著斷流的危機。
一、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本質聯系
傳統文化是要靠語文教學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并且在傳承過程中對先在的文化加以選擇性的吸收與能動性的揚棄,以便不斷的發展、超越與創新?!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睆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教育。
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比如《論語》中強調的剛健自強的精神,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孔子還提倡為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的人生態度,以及在不斷的學習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梢娙寮覍W說是強調個體自我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重要意義的。我國歷史上出了許多重修養、重氣節、重獨立人格的仁人志士,這都是與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培養和激勵分不開的。
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人的審美情趣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古典詩詞中,有著“大江東區,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有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婉,有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開闊蒼涼,有著“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潔,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它們能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四、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是時展的要求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唯一長期延續而沒有中斷過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雖然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演繹,卻仍然保持某種同一性的文化元素。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國人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理論基礎。它能融入到國人的心理、思維、道德、審美、生活等一切活動中,發揮著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會效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心理個性、人格、價值觀念的發展方向。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如古文詩詞、戲劇曲藝、書法、繪畫、針灸、武術、八卦等,也包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如中庸貴和、厚德載物、孝悌盡忠的精神。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使他們認識、了解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傳統文化教育,是時展的要求。
五、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民族振興的需要
眾所周知,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面對一個日趨發展變化的國際環境,整個世界政治、文化的格局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代化問題的復雜程度也是很多國家難以比擬的。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民族文化作為軟實力,在國家現代化過程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凝聚、整合作用和激勵功能,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為國家現代化提供堅強的精神保證以及智力支持。要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使年輕一代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才能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勇于挑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這種民族意識只有靠中華民族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培養出來。因此,在青年學生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一個迫切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問題。
六、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中國的真正崛起和為世人所矚目,應該建立在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發現與再認識的基礎之上。一種文化也只有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吸收和消化外來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育應該著重用自己文化的經典來涵養青少年,使我們民族文化命脈能夠傳承下去,以保持自己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并力求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構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就必須批判地吸收、開發和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
七、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提高人文素養的需要
從有關人士對當今部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反饋情況來看,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文化水平不低而素質卻不高,即使他們的文化素質還可以,而道德修養卻不高。原因在于,當前我國正處于復雜的社會轉型期,社會上一些負面文化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學校的正面文化教育,這就迫切需要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營養對他們開展有效適度的調整,消除不規范的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大學生傳統價值觀被打破,處于重塑期的大學生在價值觀選擇上往往出現沖動和盲目行為,這也需要用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引導,以幫助他們重樹正確的價值觀。多了解傳統文化可以使當代大學生更明確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方法,從而感到做人的樂趣。因此,從道德素質教育、完善人格構建的角度出發,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也是非常迫切、非常有價值的。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載傳統文化的篇章,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用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我們應該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熏陶現在的青年一代,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活動時間來讀經典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賢民.試論電子文獻對傳統文化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6).
[2] 徐仕敏.論文獻載體網絡化對文獻功能的影響[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1(3).
[3] 邱林川.信息高速公路與中華文化復興[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4).
[4] 吳旭光.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交通高教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