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5 03:58: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承紅色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地方優秀文化;特色文化課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培養教育年輕一代的重要內容?!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第十八條明確提出“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遍L期以來,學院立足贛南革命老區、客家搖籃這一地域優勢,堅持“價值引領為先、人文素養為重、全面發展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價值引領”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進地方優秀文化進校園,積極開展以蘇區與客家文化為載體的特色文化課程改革,創新了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課程教學,探索出了一條依托地方優秀文化開展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之路。
一、構建“二類型、三模塊”立體式特色文化課程體系
按照“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價值引領”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煉體現時代要求的蘇區和客家文化精華,根據各專業屬性、培養層次、培養要求構建了邏輯清晰的特色文化課程體系,形成了“知識傳授型、技能訓練型、素質拓展型”文化課程模塊,同時為配合上述顯性課程的教學,以優化文化育人環境,強化文化熏陶實踐過程,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為著力點,開發了大量隱性文化課程,形成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配合的立體式特色文化課程體系(見圖1)。
1. 依據課程性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顯性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的通識教育課“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以及有關專業的專業課程,如:“客家音樂”、“中央蘇區文藝研究”等系列課程。
圖1 特色文化課程結構
第二類是隱性課程,該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之外,隱藏于顯性課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客家文物博物館”、“客家文化資料室”為依托的各類現場觀摩、講解訓練、研究討論等系列課程活動,以及“紅色班級”建設,“紅土情”校園文化節,客家體育運動會,“紅色之旅”和“史跡考察”等活動。上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輔相成,兩者以合力的形式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
2. 依據課程功能,分為三大模塊。第一模塊是知識傳授型課程。該類課程以傳授地方優秀文化知識為目標,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開發了“蘇區體育”、“中央蘇區教育簡論”、“中央蘇區文藝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樂”、“中央蘇區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蘇區精神與文化”等特色文化課程,教學重點放在基本知識的傳授上。
第二模塊是技能訓練型課程。該類課程以文化技能訓練為目標,主要包括結合不同學科、專業而開設的“紅色記憶—中央蘇區故事集”、“客家音樂民俗與田野采風”、“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飲食文化研究”等課程。課程內容側重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參與各種技能訓練活動,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及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塊是素質拓展型課程。該類課程屬于通識教育類課程,主要有“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客家文化叢談”等,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課程內容以歷史發展為線索,貫徹史論結合、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對蘇區與客家文化進行了系統簡述。主要目的是擴展學生的地方文化視野,拓展其繼承文化傳統的素質。
二、創新“三要素、三維度、三互動”的聯動式教學體系
通過十多年來的課程實施方法改革,不斷探索與積累,建立了三個基本要素(知識、能力、素質)共同作用,三個空間維度(課堂、社團、社會)相互聯接,三種互動方式(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交互運用的聯動式特色文化課程教學體系(見圖2)。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要求,借助“課堂、社團、社會”三個空間維度對接,通過“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開展特色文化課程教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蘇區文化、客家文化精華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
圖2“三要素、三維度、三互動”聯動式教學體系模型
1. 貫徹“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原則。利用三個空間維度對接,通過以蘇區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動”,有力地促進廣大學生學習和掌握蘇區歷史與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受到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潛移默化,提高學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追求卓越”的職業品格,成為“下得去、穩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具有濃厚本土情感和社會責任的時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發展學生社團、校內外課程實踐基地。學生社團和校內外實踐基地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和提升素質的重要載體。學院成立了“大學生紅色文化研究協會”、“客家文化協會”等學生社團,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點”、“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遠縣鎮崗圍民間美術教學實踐點”等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在共和國搖籃瑞金、蘇區模范縣興國等縣市設立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在贛州市周邊中小學建立了10余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開展課程教學互動活動。在社團活動方面,通過教師、專家等引導,堅持在學生中開展“紅色班級”建設活動,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興國班”等一批紅色班級。借助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與客家文物博物館及谷雨詩社等學生群團組織,每年開展“大學生紅色故事會”、“紅色題材優秀影片展播”、“紅歌大賽”、“蘇區歷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主題藝術作品展”等系列紅色校園文化活動。同時還堅持舉辦“客家文化展”、“客家書畫攝影作品展”、“客家音樂舞蹈匯演”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在社會實踐方面,利用蘇區和客家文化的直觀性、親近性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動,學院成立了“紅色宣講團”,聯合井岡山大學組建了“贛中南紅色文化宣講團”,讓學生深入同學中宣講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發揮學生自我宣講、自我教育的互動作用。組織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隊員向贛州市中小學生宣講和傳播蘇區精神。同時,積極組織大學生服務團下鄉村宣傳和傳播客家文化知識。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蘇區、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質的認識與了解,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總之,該教學體系通過“課堂、社團、社會”與“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達到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
三、創造條件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
學院采取各種措施,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保證有效實施特色文化課程。
1. 成立課程建設的研發機構。贛南是中央蘇區所在地,蘇區精神的發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搖籃。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蘇區和客家文化,成為學院凸顯辦學特色,提高育人質量,弘揚蘇區精神,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資源。學院建成“中央蘇區研究中心”與“客家研究中心”,發揮研究基地的研究優勢,將其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
2. 挖掘課程建設的實物資源。學院注重教育教學的直觀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先后建設了“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和“客家文物博物館”,通過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展示,系統勾勒蘇區與客家歷史文化沿革與概貌。學生通過參觀活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互相之間開展講解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對學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傳承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專門的課程教學團隊。學院通過內培外引,打造由專家、教師、老等組成的優秀教育教學團隊。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省級教學名師、學術骨干組成的高素養校內專業教育教學團隊。通過柔性引進等方式,聘請了著名黨史、文化史專家為學院特聘教授,定期來校開設專題講座與交流。近幾年來,學院先后邀請了中央黨史研究室、總參謀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與大學生共話成長,播撒紅色文化種子,促進大學生提升思想境界、豐富精神家園。定期邀請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現場教學,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與直觀性。
4. 制訂加強課程建設的規章制度。為了加強對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統籌規劃,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使特色文化課程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學院出臺了有關加強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規章制度,先后出臺了《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關于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推進“蘇區精神進校園”工作方案》等,充分發揮二級學院及教師在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中的作用,完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水平。
5. 形成以科研促教學的課程建設機制。為了加強特色文化課程建設,學院非常重視科研促教學,通過科學研究為教學源源不斷地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把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及科研新成果及時融入到文化育人中,實現地方優秀文化研究、育人、傳承創新一體化。學院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引入課程建設的導向政策,建立了教學科研雙重考核制度,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學過程中的自我激勵機制;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學過程中的自我激勵機制;對科研成果引入教學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科學評估機制;創造科研成果促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良好氛圍。近幾年來,主編出版《中央蘇區研究叢書》(十卷本)、《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校園文化學簡論》等專著,獲江西省第十四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報刊雜志上公開發表50多篇教研論文。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等項目。在教研與科研的帶動下,文化育人資源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出版了全國第一部“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教材,“校園文化學”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特色文化課程教學內容緊跟學科前沿,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有力地推動了教學。教學改革成果“傳承地域優秀文化 創建特色文化課程”獲江西省第十三批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關鍵詞]信陽;茶文化;文旅融合
總書記指出,旅游是集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于一體的活動,二者密不可分?!耙晕乃苈茫月谜梦摹笔俏磥磔^長一段時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河南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但與京、滬、粵、蘇、浙等第一梯隊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強省。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作為中國“茶馬古道”以及河南省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環,信陽以茶為媒,通過茶葉搭臺,旅游唱戲,發展“茶葉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已經迎來巨大的歷史機遇。
一、信陽茶旅文化發展現狀
信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種茶歷史悠久。東周時期,茶在信陽地區開始種植。近代以來,信陽毛尖先后多次在國際、國內的舞臺上榮獲嘉獎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等榮譽。自1992年始,信陽開始舉辦茶葉節,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29屆,成為信陽的盛事之一。而信陽域內八縣兩區,擁有眾多旅游文化資源———1.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區域內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風光。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異。信陽市森林覆蓋率近40%.其中,雞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2萬個,比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出1~8萬個,是目前全國此類測量的最高紀錄,信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國家濕地公園,旅游風景區如雞公山、南灣湖、靈山、黃柏山、西九華山等近10個。2.大別山具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二十五軍等多支主力部隊,100余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有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紅二十五軍出發地等紅色教育基地。以“蘇區首府、將軍故鄉、江淮抗戰、千里躍進”為主線的紅色旅游文化,正在成為大別山區域紅色旅游品牌。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信陽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優勢,以茶會友、以茶興城,通過舉辦茶文化節取得可觀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與運營,品牌效應不強。目前市場上比較知名的信陽茶企僅限于文新、五云、藍天、九華山等少數茶企,其茶文化傳播存在散而太亂、行而不遠的局面。
二、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人們經常說詩與遠方,這里的“詩”即文化,“遠方”即旅游。文化與旅游結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遠方”,旅游也就更有“詩”意。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可極大提升文化產業的價值感,同時也賦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這是服務地方經濟、傳承并發揚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陽地區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大別山區紅色旅游資源和特色田園、生態景觀,深入挖掘大別山區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動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無論是對茶產業發展還是旅游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于實現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承保護大別山非遺文化,力爭實現富民、宜居的扶貧規劃效果,為大別山地區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提升城市影響力
“文旅融合”是一個互惠共贏的過程。它將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賦予到旅游中,這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在發展旅游產業時挖掘旅游資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提高文化軟實力。信陽坐擁八縣兩區,除了已經頗有名氣的信陽毛尖,同時擁有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信陽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與吸引力。而信陽區域內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頗具地域特色。通過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為媒,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信陽的經濟作物與精神財產合二為一,打造成一體化、規模化的文旅文化資源,對于提升整個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極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軟實力
對于信陽這座城市來講,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軟實力的底氣所在。信陽積淀著豐富的茶文化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對于發展信陽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培育信陽非遺文化產業,探索“非遺+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學”、“茶文化+文創”、“非遺+文創”、“非遺+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種形式,探索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拓展茶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創產業新亮點,推動信陽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之路。
三、融媒體時代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融媒體傳播成為新時期提升信陽茶旅文化的影響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宣傳成本、增加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信陽茶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體技術,構建信陽茶旅文化大宣傳平臺
一是打造線下宣傳平臺。比如,由信陽市文化旅游和廣電局精心設計宣傳內容,通過各種媒介渠道進行無縫宣傳。當旅客途經或進入信陽境內時,由移動通信公司發送信陽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陽茶旅文化宣傳特色彩鈴,發動信陽地區居民選用,從而進一步擴散信陽茶旅文化影響范圍;打造茶旅文化相結合的主題廣場、精美廣告牌等,為市民、游客提供線下活動場所的同時,實現信陽茶旅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加深對信陽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線上宣傳平臺。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線上媒體平臺,結合各自平臺的宣傳優勢對信陽茶旅文化之一進行分門別類推送,讓市民對信陽茶旅文化耳熟能詳并樹立文化自信;同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視聽結合的圖片、文字、短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影響力與覆蓋面,擴大客源市場。
(二)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顯信陽茶旅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實地調研與大量查閱讀文獻資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現出來的典型的信陽茶旅文化故事及資源,并以此為依托,重新概括信陽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內涵,以提高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間流傳甚久的茶姑“畫眉銜籽”的故事,以此為題材,譜曲、出書、拍攝影視劇等,讓信陽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現,吸引游客到信陽實地旅游。二要豐富信陽茶旅文化傳播的內容。比如,線下文化宣傳機構或民間團體可以通過探索開展茶旅文化讀書會,發展茶文化主題旅游,組織茶旅文化主題文創活動、主題攝影、主題短視頻大賽、主題征文等形式展開相關活動,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專題網站以及專屬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通過這些媒體平臺,以不同形式將各種與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相關的信息、活動如茶文化節、文旅文化節、博覽會、展銷會等,讓受眾即使不在現場,也能感受到信陽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發到實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信陽周邊茶山資源,提升鄉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獨特而秀麗的風景,在城市周邊打造近郊的鄉村旅游景點,如茶鄉康養、山水民宿、休閑茶莊、創意茶會、會展培訓等項目,打造“茶文化”體驗園,吸引游客親身前往體驗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裝罐等信陽茶的制作全過程,并欣賞茶藝、茶歌、茶舞等藝術,讓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讓游客對信陽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記憶。
(三)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為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強信陽當地產學研合作。通過與當地高校合作,聯合培養專門性的茶旅文化專業人才;依托高?,F有開設的旅游、茶藝、茶文化等課程,使學生能夠深入領會茶藝內涵,熱愛信陽茶文化,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門加大對茶旅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建立茶旅文化相關的大師工作室、茶旅文化體驗館、茶旅文化專業培訓點等方式,加強對信陽茶旅融合專門性人才的培養力度,以及結合當地特色對茶文化、旅游文化經營者及負責人的專門性指導,力爭形成政府搭臺、高校唱戲、企業參與的茶旅融合發展氛圍。
參考文獻:
[1]葛振:《賦能“文旅+多產業”新業態助力提升沈陽城市文化軟實力》,《第十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軍:《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對策研究》,《福建茶葉》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進入深化期高質量發展引領前進步伐》,《中國文化報》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探究》,《商業經濟》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鄉村振興背景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7]邵瑞:《網絡傳播與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傳媒》2021年第13期
【關鍵詞】 衡陽文化 發展
自古以來,衡陽就一直是湘南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書寫過無數輝煌。遺憾的是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轉型時期,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方面的稍嫌滯后以及城市發展定位方面的模糊和欠缺,衡陽走過一些彎路,錯過了一些較好的發展機會。然而,近年來,隨著“三個標志性工程”和“四大工程”的穩步推進,雁城衡陽“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正朝著把衡陽建設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制造業基地、湘南重鎮、衡陽人民引以為自豪的現代宜居城市的目標迅速邁進。GDP總量、人均收入等各項經濟數據也都在表明,雁城正在努力重塑昔日輝煌。
一、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源動力
衡陽經濟正在步入發展的快車道,GDP總量連創新高,城市影響力和綜合實力與日俱爭,湘南大地一顆耀眼的明珠也待發出熠熠光輝。然而,一座城市的魅力和競爭力并不僅僅在于它的GDP數據和發展速度等物質或顯性層面的景象,也包括城市精神、文化等隱性層面的東西。城市的發展需要外在的機遇和內在的發展動力的契合點。外在的機遇也許可遇不可求,但內在的發展動力即城市文化內涵應該是這個城市精神的核心,應該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歷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歷史文化資源既是一個城市發展之本,也是城市的個性和品位所在。歷史淺薄、文化底蘊不深的城市是缺乏魅力、沒有特色的城市。近年來,許多城市非常重視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的結合,大力倡導軟實力建設,而雁城衡陽要想真正成為湖湘名城、中國名城乃至世界名城,文化這張名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是當前衡陽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城市文化軟實力是城市所特有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吸引力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等城市整體精神風貌的體現。因此,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必須根據自身歷史、文化資源準確的定位,走一條符合自己市情的發展之路。就衡陽來講要提升自己的軟實力進而文化興市,首先要有自己獨特的城市文化,而衡陽文化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最能代表衡陽城市文化和精神的那就是衡岳文化。
二、衡岳文化
什么是衡岳文化?衡岳文化指的是衡陽建城以來以衡陽市為中心區域以及所覆蓋的周邊地區廣大民眾所創造的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總和。衡岳文化是一種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它是古楚文化的余緒,近代湖湘文化的源頭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衡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人文傳承。2000多年的歷史積累起衡陽深厚的人文底蘊。祝融狩獵,舜帝南巡,大禹治水,這里點燃了中華文明的最初火種;炎帝家耕,蔡倫造紙,演繹著人類文明一頁又一頁絢麗華章;石鼓書院,張、朱熹在此講學論道,桃李滿天下;湘西草堂,思想家王船山著書立說,開六經生面,為世人矚目。另一影響因素是自然環境。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獨特的群體個性,地理環境對某個民族或某個群體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雁城衡陽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四周高山環繞,地勢周高中低,南岳衡山為五岳獨秀,湘江、蒸水和耒水匯聚于此,是一方天成的“風水寶地”。遠離省府、深居湘南內陸的閉塞養成了衡陽古樸不管保守的民風;便利的水陸交通,受中心文化約束又使衡陽人能自辟徑,保有“獨立自由之思想”。衡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內容上看,大體可以分為山岳文化、書院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等。
三、提升衡陽文化軟實力具體途徑
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一種文化要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它首先應該是彰顯地域特色,符合當地民眾心理期待,展現當地民風民情,能凝聚民心增強民眾歸屬感和向心力的一種人文精神。衡岳文化是衡陽人的精神寄托的前進動力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既有的文化既要繼承又要創新,打造衡岳文化,提升衡陽文化軟實力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設:
1.打造“雁文化”,積極營造城市精神
建設“文化衡陽”,應當創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城市精神。衡陽,“北雁南飛,至此歇翅?;亍?故又名雁城。然而,“雁城”這個別稱卻影響式微。這跟衡陽人自身的忽略和漠視,缺乏建設和宣傳不無關系,而提升衡陽文化軟實力“雁文化”的塑造不可或缺。在國人心中,雁其實很受推崇,一群遷徙的大雁,在飛翔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如狂風、雨雪、天敵等一系列的困難,但雁陣在面對這些困難時,用變換的隊形減小阻力,用明確的分工保證每一個成員的安全。隊伍中縱使有老弱病殘,縱使路途遙遠,整支隊伍總能有序地到達目的地。大雁這種無懼困難、團結協作、不離不棄、勇往直前的精神正與衡陽千百年來傳承的精神風貌相契合。因此,應大力興建大雁主題公園,在人口聚集和人口出入流量比較大的廣場建大雁雕塑,大力打造并宣講雁文化,塑造當代城市精神。同時以大雁作為城市的吉祥物,可以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和人文意識,營造“客來雁城不思歸”的文化氛圍。
2.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革命人物
衡陽人在歷史近現代的革命史、抗戰史和解放史涌現出一大批愛國之士,他們為國拋頭顱灑熱血敢于擔當的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匡時濟世的無私情懷為后人所敬仰?!皻⒘讼拿骱?還有后來人”展現出先烈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將軍帶領第10軍英勇抗擊日軍47晝夜,殲敵數倍于己,是抗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場孤城保衛戰。給抗戰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都是衡陽史上壯烈悲情不可抹滅的一頁,要加強對英雄革命人物及其事跡宣講,對革命行為進行謳歌,應加大對夏明翰故居、衡陽保衛戰紀念館、陸家新屋、故居等遺址及場館的修繕和維護制作專題片進行宣講,讓更多的后輩明白懂得衡陽的歷史以及眼下幸福得來之不易。
3.打造文化品牌,大力建設旅游文化
壽岳衡山一直是使衡陽享譽中外的旅游品牌,曾有人言“張家界是一幅畫,南岳是一本書”, 南岳是一座有著四千年文化歷史的名山,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尤其是壽文化蔚為壯觀,自古享有“壽岳”之譽。因此,應加強壽岳文化建設,拓展其內涵、挖掘其,把壽文化與養生文化、保健文化等聯系起來。同時,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打響“壽岳”品牌,全面提升了名山的旅游品位。同時,創建并完善“壽岳文化走廊”項目,以傳承、弘揚、發掘南岳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強化點綴、突出特色、創造精品為原則,以亭臺樓閣、花卉圖案和雕塑石刻為主要內容。定期舉辦(下轉第20頁)
(上接第50頁)“壽文化節”,邀請國內外名家登山講學,暢談壽岳文化,增加衡山及衡陽的知名度和影響。
4.開講設壇,延續衡陽歷史文脈,增強文化品位
衡陽人杰地靈、鐘靈毓秀,自古以來文人匯聚、才賢倍出,衡陽先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它是我們文化之脈、藝術之根。這些文物古跡、歷史遺存的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珠暉塔、來雁塔、湘南學聯、申公館、彭公館、石鼓書院、古樟公園等。對這些歷史文化遺跡應予妥善的維修和保護。
對這些歷史文化和古跡遺址加強宣講,讓廣大市民熟稔這些文化,如衡陽電視舉辦的《湘水明珠大講壇》、《石鼓書院大講壇》就是兩檔定位于大型歷史文化類欄目,它遍請衡陽的精英知識分子,也邀請國內名家,如余秋雨及他的講座《城市與文化》,該欄目選的題材也多是跟衡陽的歷史文化政治有關的經典故事,這些講解對于市民了解衡陽歷史文化,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化品位有大的幫助。
5.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三江六岸風光帶
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加強文化基設施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民眾審美能力、培養民眾審美情趣,提高民眾的文化綜合素質的必備條件。具體做法包括興建圖書館、文化站,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電影院、會展中心等,興建大型休閑文化廣場和主題公園。
衡陽市為湘水、蒸水、耒水三水環繞,近年來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沿江風光帶正在有條不紊加緊建設中,風光帶的建設大大的改變衡陽的面貌,也給廣大市民的文化休閑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市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氛圍日漸濃厚。
6.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大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抓好三項工作:深入開展文化下基層、服務進農村的活動;擴大城鎮社區公共圖書網點分布,努力推進我市社區文化建設;創新投入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公益文化領域。扶持文化支柱產業。重點加大對新聞出版業、動漫產業、文化旅游業的扶持力度,著力建設好印刷產業基地、動漫產業基地。
加大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推動衡陽傳媒機構改革朝縱深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衡陽傳媒機構整體實力和市場地位,加強衡陽廣電和衡陽日報、衡陽晚報在城市發展、文化建設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積極創作并拍攝一些反映衡陽歷史文化的影視作品,如《衡陽保衛戰》、《夏明翰》、《》以及其它專題片和風光片。
關鍵詞:創新 群眾文化活動
文化是軟實力,是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文化是引導力,是推動區域健康發展的保證;文化是凝聚力,是構建區域和諧發展的紐帶;文化是展示力,是鍛造區域品牌形象的平臺。為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滿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沙依巴克區從2012年開始,不斷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了“文以載道 聚沙成塔”文化活動創意展示大賽活動,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經濟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活動結合“創先爭優”、“機關文化建設”、“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活動展開,以開闊的視角、創新的思維推動全區文化活動項目化、品牌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群眾的口碑。
一.文化活動主題創意
“文以載道”,戰國時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三國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載道”。文,通指文章、文藝、文化活動,道,道德、道義、正義、倫理的意思?!熬凵吵伤?,此處特指沙依巴克區,寓意沙依巴克區的每一位居民就像是一顆金色的沙礫,擁有屬于自己的智慧與熱情,將這些群眾的智慧與力量凝聚起來終而堆砌成一座宏偉聳立的高塔。“文以載道 聚沙成塔”這一主題象征著沙依巴克區群眾對于積極向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著沙依巴克區的發展像這座高塔日益升華。
以甲骨文“文”字形創作本次創意征集大賽的標識,以“文以載道,聚沙成塔”活動主題相托,形成活動整體視覺認知。
二.文化創意活動特點
1.領導重視,多方聯動、組織機構創新。
創意展示活動由沙區區委、區政府作為主辦單位牽頭,區宣傳部、機關直屬機關工委、總工會、團委、婦聯、文化體育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片區管委會(街道辦)等多家承辦。各承辦單位認真組織,精密部署,聯合完善方案,聯合組織實施,對活動進行全程掌控。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及時對活動的開展情況、群眾的真情實感及產生的社會效果進行宣傳報道,營造氛圍,做好宣傳,推動活動廣泛覆蓋。
2.廣泛動員,全民參與,參與形式創新。
廣泛發動駐區企、事業單位及藝術團隊加入其中,體現活動“全面性”和“全民性”,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大賽中來,真正實現“文化惠民”。各承辦單位結合本行業、本轄區的地域、人文特點,結合轄區內特色文化資源,如自然旅游資源、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活動覆蓋旅游文化、節慶文化、休閑娛樂文化、軍營文化、機關文化、飲食文化、商貿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等相關領域。
3.集思廣益,精心策劃,活動內容創新。
創意展示活動重在“創意”,鼓勵創新。各承辦單位充分發揮地域、行業特點,拓寬思路,精心組織策劃出主題新穎的文化活動。在活動項目設置、舉辦方式上力求新穎別致;在活動內容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尤其在特色項目上注重細致打磨;在組織運作上強調可操作性,力求活動項目設置科學;引入經驗豐富的文化經營團隊參與組織推廣,力求項目運作集思廣益、出新出彩。
三.文化創意活動案例
1.民間故事征集――非物質文化的“活態”傳承
沙依巴克區是烏魯木齊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也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神奇色彩的老城區。長期的聚居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留下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遺落在沙依巴克區各處的諸多傳說、典故,為烏魯木齊這半城增添了無窮的魅力。2013年起,區文化體育旅游局開展了以“沙依巴克區民間故事”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組織發動全區文化干部通過有獎征集、入戶走訪等方式,共搜集整理了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名勝古跡故事、民俗故事等廣泛流傳于全區范圍內的民間傳說和經典故事及有現實原型的新挖掘的故事素材近百余篇,大大激活了“沙依巴克區民間故事”的文化生態。經過專家考證,在申報非物質文化z產項目的基礎上,編輯組對這些故事進行了文字加工潤色,并配以生動真實的圖片,現已正式出版發行。該書定名為《半城記――發生在沙依巴克區的故事》,共計12萬字,該書不僅是我區民間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成果,也是我區對外展示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宣傳書籍。
2.城市家書――來自政府的一封信
書信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從影響中國千余年的《顏氏家訓》到后來的《傅雷家書》可謂淵源流長。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書信逐漸落寞,但書信的個性化表達擁有現代通訊手段無法取代的功能。城市家書活動由沙區政府組織發起,向全區的一線工人、學生、少數民族、優秀母親代表及殘疾人、離退休老干部和三級文明單位代表各投遞出一封家書,第一次嘗試以信件的方式,與區內群眾搭建互動溝通的平臺,書信交流的方式傳遞了政府對群眾的關愛。城市家書的發起是滾燙的民意,回復的是豐沛的民智,期間共寄出上千封家書,增強沙區群眾的歸屬感,是沙區精神的一次升華。
3.公園文化節――百姓周末大舞臺
沙區有四大公園,烏魯木齊面積最大的人民公園,集科普教育、游藝娛樂為一體的兒童公園,古色古香的攬秀園與郁郁蔥蔥的雅馬里克山景區公園,這些都是沙區內獨特、可利用的公園資源。通過文化創意展示活動,在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文化資源基礎上,將公園文化與藝術節、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相結合,在風景秀麗、氣色宜人的環境中,將運動、休閑、文化結合起來,通過舉辦百人徒步活動、雅山音樂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向廣大市民展示一個活力、精彩、有文化氣息的沙依巴克區。
4.花卉節――花海相約你我他
新疆明珠花卉市場是新疆農科院依托自身科技優勢和地緣優勢,為實現花卉產業化興辦的綜合性花卉市場?;ɑ苁袌鰞拳h境優美、品種繁多,形成了集園林花卉、藝術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易市場,是烏魯木齊市民一個重要的休閑觀光之地?;ɑ芄澙妹髦榛ɑ苁袌鲞@個資源,連續五年舉辦“花香溢城,花海相約”為主題的群眾花卉節,鮮花與藝術相映成趣的景象,陶冶人們的性情,滿足廣大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街區文化內涵,為打造“一街一特、一居一品”的文化品牌起到推進作用。
5.讀書節――打造城市“閱”動力
同志在中央黨校2011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強調:“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使群眾在讀書中開拓視野,提高人文素養,把人們從手機、平板視線重新拉回圖書館,沙區組織了讀書節系列活動。新疆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深圳圖書城都位于沙區轄區內,這些資源對培育全民讀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讀書節活動包括穿“閱”1937――讀黨史喜迎十系列活動、“閱”動我心――微博好書推薦活動、“以書會友”藏書交流活動、“我要講故事”少兒故事大賽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構成,并首次嘗試與晚報手機報合作,開展讀書閱讀月,將推薦書目以導讀、連載的形式發送到用戶手機上,形成掌上閱讀的風尚,同時刺激消費者進行圖書采購,擴大文化傳播力。加強與新浪、騰訊合作,在微博上進行好書推薦,通過微博轉發、微博評論,將推薦書目進行推廣,從而激發群眾讀書熱情。讀書節活動現已成為沙區的一項品牌活動,通過不斷發起、倡導全民讀書,進一步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建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將全民閱讀活動與精神文明建設和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為加快區域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知識支撐、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Abstract: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 region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loess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ethnic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art, also integrates the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of long-term practice of people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paper studies the valu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關鍵詞: 陜北民歌;文化背景;產業化;價值
Key words: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cultural background;industrialization;value
中圖分類號:TV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1-0291-02
――――――――――――
作者簡介:王東方(1966-),男,陜西延安人,研究方向為文化經濟學。
0 引言
陜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無論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還是鏗鏘有力的勞動號子;無論是抒情流暢的小調還是悠揚純樸的酒歌,都以廣泛深刻的內容,生動質樸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揚的曲調,豪放獷達的風格,由勤勞勇敢的人們一代一代創造和承載,口傳心授,綿延不絕。生活環境、生存方式及社會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諸多因素,對陜北民歌的生成、演變、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這些諸多因素都與這一區域的地理范圍、文化特點和歷史面貌有關。
1 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
1.1 生態環境培養了陜北人的性格和人文精神 遠古時期的陜北地區,黃土高原優越的生態環境形成了陜北人民初期理想的生存場所。陜北民歌,是陜北人民唱響了的那一曲曲蕩氣回腸的信天游。如果說陜北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那么陜北人種的變化也是一個歷史變化的過程,而正是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土著陜北人與外鄉遷徙人的融合,如南方將士戎邊、邊貿交易中的商賈人等。土著陜北人與臨界的少數民族的融合,如與胡、匈奴、鮮卑、西羌等人,發展成為一代又一代的新陜北人,而現在的陜北人就是這種一代又一代的新的陜北人的延續。
作為一個區域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是這一區域社會和歷史條件的產物。根據考古發現的材料,從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在陜北黃土高原上生息。1923年在靖邊縣楊橋畔采集到一枚左上外側門齒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河套人”[1](P4)。漫漫歲月,陜北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得這片黃土地上的生命也在開始新的構成。當陜北黃土高原初期形成的農業文明被森林草原替代后,陜北地區開始了人煙稀少的時代,從而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隨著匈奴勢力的擴大,他們經常由此進出而騷擾侵犯漢民族,于是就有秦代大將軍蒙恬率軍到此抗擊匈奴、并屯田戎邊、筑城守固、遷徒內地罪人移居陜北[2](P98),從此,陜北開始了由畜牧之地向農耕的轉移。在漫長的歲月中,陜北地區不斷有內地人的移入,與匈奴族和平共處,雜居相生,兩個民族在黃土地上融合同化,所以,就陜北人種而言,身體中流淌著匈漢兩族人民的血液,造就了陜北人男性多壯實、剽悍、倔強、豪放、女性多窈窈、俊秀、心靈、手巧。陜北人從土著人到多民族融合同化后,使得陜北人在人種上有了一新的優勢。同時,在這種地理環境下的特有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陜北人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氣度?!斑@就是守的耐心和走的沖力的不協調統一;忍讓的本份與反叛的倔強的不協調統一。這樣就使得陜北男性多表現一種外靜的內熱、厚重木訥的秉性,陜北女性多表現一種情真意切,熱烈似火的風韻”[3](P293)。
陜北人特有的性格和人文背景影響和決定了陜北民歌所抒發的感情。有生離死別的悲歌,也有久別重逢的歡歌,有憤怒、有自由、有歡樂、有傷感的;陜北民歌以其率直而含蓄的方式,表達思想感情,率直是情感的反映形式,含蓄是抒發感情角度的表達,在情感的表達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活細節的敘述過程。
陜北人的普遍性格特征中就有這種內在與外在的情感統一和自然心態審美的協調統一。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看,“音樂創作是一種表達人內心的精神活動的行為,是把內心體驗改造音響結構的創造性想像活動?!倍睦韺W家認為人的內心精神活動或內心體驗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自身性格的影響。因此,可見陜北人的性格特點在陜北民歌中得以表現,也是自然影響陜北民歌的一種極為重要的人文背景。
1.2 地理環境與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的大文化背景就是黃土黃河文化,它的形成與這一區域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地理環境以及相應的經濟發達程度和物質生產類型與文化藝術的關系至為密切。不同的地理環境養育著不同區域的人類和文化,地理環境也是影響人類生活激發內心情感的重要因素。優良的地理環境有利于人們生息繁衍,為人類和社會生活提供便利;惡劣的地理環境客觀上造成了社會發展和滯緩和文化落后,但同時又會影響和激勵人們去改造自然。陜北高原的黃土黃河文化作為一種帶有自己風采的地域性文化,實際上也就是半農半牧和農牧互補為典型特點的地域文化。
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陜北地處陜、晉、蒙、寧、甘中央,地貌大致分為沙丘區和山壑區,長城以北稱為沙丘區,長城以南稱為山壑區。由于陜北人民與游牧民族交往頻繁,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俗風情長期處于不斷交流的狀態,互為借用、互為滲透、互為影響、互為吸收,形成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二合一體的基本格調。在這種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環境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凝重古樸的黃河文化。陜北民歌就是在這塊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形成和發展的。
除上述生態、地理環境對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影響外,生活習性、地方語言等方面因素對陜北民歌的形成、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語言是音樂風格變化的重要因素。語言的不同也是造成音樂風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探討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從更深的層次上分析,應該認識到陜北民歌藝術是東方文化大背景下黃土黃河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藝術折射,是陜北人民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的藝術反映和生活體現,也是黃土黃河文化中的藝術精華。
2 產業化價值
陜北民歌具有深厚的人民性、罕見的紀實性、獨特的藝術性、較強的包溶性,是品位高、生命力強、與時俱進的時代文化,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研究價值、開發價值和文化產業化價值,研究陜北民歌的文化產業化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陜北民歌文化產業化價值 按歷史與邏輯統一性來看,表現出文化的傳承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是歷史賦予的,它是一切民族文化發展的基點。文化教育功能是民族文明的需要,文化娛樂功能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這種精神生活需要,也有個文化價值取向問題,也就是要“寓教于樂”。作為一種歷史現象的文化,有兩種文化現象是并存的,即文化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的認識現象。研究文化的社會現象,接受本土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研究陜北民歌的文化價值首先要研究陜北大背景文化,而研究陜北文化的認識現象,意在發掘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歷史認識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及現代產業化價值等。陜北民歌的文化產業化價值,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先進的要求出發,從文化的社會價值、認識價值和產業化價值把握陜北民歌的發展目標,陜北民歌具有獨特的歷史認識價值、文化功能和現代產業價值。
2.2 延安紅色文化的產業化價值 延安革命文化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人民性,隨著延安革命文化人民性地位的確立,其文化價值的功能動力作用更大更強。陜北文化中心延安文化是一種深厚的民族自尊心與滿腔的愛國熱情的自發宣泄。陜北文化中的延安文化凝結著陜北地域文化固有的各種價值,陜北文化中的延安文化體現了把人民大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思想,體現了民族意識的大覺醒與人的意識的升華,也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的新的文化精神風貌。陜北文化中延安文化以其剛健粗獷的美構成了它樸實的美,延安文化與一般其它內地文化比較,更多地接受了西部游牧民族文化的影響,又獨具黃土高原的風骨和品格。
陜北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中華文化傳統精神現代張揚的延安文化上,這是人民當家作主自覺創造文化的新時期。這個時期賦予陜北文化發展嶄新的形式和內容。陜北文化功能的動力,就是來自于自由奔放的陜北民歌、信天游文化和革命的延安精神。
研究陜北民歌的文化產業化價值,對提高新時期的文藝創作,促進發展區域性地方經濟和社會進步可以起到文化奠基、藝術提升的作用。近年來,陜西省和一些地市多次舉辦陜北民歌大賽,榆林民間藝術團創作演出的《米脂婆姨綏德漢》,志丹縣歌舞劇團創作演出的陜北民歌舞劇《蘭花花》和延安歌舞劇團七十年代末創作的民間歌舞劇《蘭花花》等,優秀陜北民歌音樂題材的?。ü潱┠浚罅霌P提升了陜北民歌的藝術水平,既宣傳和創新發展了陜北民歌,也對推動地方區域性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力開發創新發展陜北民歌資源,創辦地方民間文化產業,是陜北民歌產業化價值新的思維理念和產業化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研究陜北民歌產業化價值其目的就是研究應用陜北民歌傳統的傳承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要與時俱進,用新的理念、思維、視角,不斷創作反映新生活,謳歌新人物,抒發新感情的鮮活、優美的陜北新民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創造巨大財富的文化產業。
3 結束語
在縱橫逶迤、古老深厚的黃土高原上,奔騰不息的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從這片熱土流過,這片雄偉壯闊的黃土地上曾孕育著華夏文化的根源,成為炎黃民族的搖藍。
黃土黃河文化,經歷了世代無數民間藝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與錘煉,它集人民智慧的結晶,將陜北民歌演化發展成為今天獨特的藝術形式,并賦予了它鮮明的陜北地方藝術特色和藝術特征。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質樸無華的語言風格,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陜北人民特有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風貌。
探究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藝術特征、文化產業化價值,從更深層次的分析,應該認識到陜北民歌藝術是北方文化大背景下黃河黃土地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思維的藝術折射,是古老勤勞的陜北人民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藝術體現,也是黃土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其主要表達的是陜北人民強烈的生存斗爭意識和集中反映黃土文化的生活哲理。
陜北民歌藝術是永遠有自然粗獷而又堅韌不拔充滿生命活力的強勁氣質。陜北民歌是勤勞智慧、善良質樸的陜北人民在漫長的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探究它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特征、產業化價值對于我們繼承和發展陜北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里只作淺略概述,起到拋磚引玉的目的,使更多學者更深層次地探究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特征、文化產業化價值。
參考文獻:
[1]姬乃軍,黃土魂.[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鄭云山,藏威霆.中外史地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分析高校音樂文化創新的概念范疇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文化創新,指的就是文化形態的更新與進步,強調的是個體在文化實踐過程中實施的突破,是社會整體文化的側面反映。而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進文化創新,也是十和報告中重點強調的任務,黨和國家已經在多個會議中多次強調,要奮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凝聚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這些都可以成為文化創新的切入點。在這里,文化創新能夠進一步重構社會的價值體系,凸顯出民族的靈魂與精神內核,讓人的成長擁有更多的信仰和心靈寄托,這不僅關系到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命運和未來。高校的文化創新本質上是以創新型人才的發展為主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發揮出自身的創造潛能與想象力,讓學生擁有更多靈感與創新性思維,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打造良好校園風氣和創新氛圍。教育部曾經在直屬高校會議上多次強調,創新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支點,高校的成長必須要提高人的科學素質,引導學生樹立刻苦鉆研的精神,解放思想,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不怕失敗,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摒棄浮躁和嬌縱的風氣,堅守嚴謹求學的學風??萍疾扛辈块L尚勇早在2006年就發表了《簡論創新文化》,他在文中明確指出,文化的實質是個性文化,是多元一體的體現,集合了不同群體的才華和汗水,是對原有思維與行為模式的突破。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張揚個性,尊重特長是創新的基本需求,興趣的培養比知識的灌輸要更加優先,學生只有把興趣轉化為內在的激情,才可以為高校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由此可見,高校的音樂文化創新是有跡可循的,擁有著扎實的理論參考和方法論指導,只有對這一領域下足了功夫,學生的藝術氣質才會變得更加豐富,他們的心性與人格才會得到有效的磨煉,學生也會擁有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從音樂中獲得鼓舞和力量,提高自己對藝術的感知力,具備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之后的全面成長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分析美育視角下高校音樂教學的主要特征音樂欣賞本身就集合了豐富的情感,包含著鮮明的心理因素,關乎著聽者的音樂感知、基本認知、聯想想象、情感體驗和審美態度,而美學教育的起點正是對事物的欣賞和探究[1]。因此,在美育視角下,高校的音樂教學也包含了兩個基本特征。其一,是互動性,要想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力量和價值,就必須要鼓勵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把自己的審美以及情感化為音樂的語言,與教師展開深層次的對話。所以在音樂文化創新的時候,應當盡可能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曲目,讓學生可以排除自己的畏懼和抵觸心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更多美學層面的認識,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與審美情趣。其二,是實踐性,美國教育學家托馬斯就認為,音樂的社會實踐性是其最為本質的特點,所以文化的創新也離不開實踐活動的延伸。美國音樂學者戴維也在其著作中表明,音樂是一種多元化的人類探索活動,結合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素材。分析美學視角下高校音樂創新中的問題首先是師資隊伍建設上的不完整,教師對優秀文化缺乏整體把握,盡管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師都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和理論知識,也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優秀師資力量的缺口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不能只是依靠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是要依賴教師的審美能力與審美體驗。教師除了要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充分的生活經驗教訓。也就是說,教師在審美能力上的不足也會使高校的音樂文化創新陷入窘境。在展開理論教學的時候,由于教師缺乏經驗層次的表達,所以學生對知識也是一知半解,不能在短時間內領略其精髓和本質。高校對音樂教學設備和科研項目的支出是相對有限的,這也不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會破壞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2]。其次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脫節,我國的教學體系是以理論為主的,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實踐的價值,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實現舉一反三。從文化創新的角度來看,理論固然重要,但社會實踐的效果卻更加直觀,音樂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積極展開創作,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最后,學生音樂審美的意識較為薄弱,學生已經承擔了沉重的學業壓力,他們更追求論文和科研項目的完成,所以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己的音樂審美。同時,很多教師的教學手段過于單調,沒有從文化創新的角度去更新課堂的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分析美學視角下高校音樂文化創新的方法和措施
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叉滲透
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精華的提煉,民族音樂作為歷史發展的凝聚和積淀,本身就有著豐富的地域色彩和人文屬性,教育功能是不可小覷的[3]。因此,學校在展開音樂文化創新的時候,必須要推動傳統與現代的交叉滲透,凸顯出音樂文化多層次的內涵。具體來講,教師要參考民族音樂的藝術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分析民族音樂的發展軌跡和脈絡,凸顯出民族的精神和特色,積極利用民族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厚重感,同時也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文化責任感與使命感。比如聲樂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價值取向,借鑒民族音樂中的表演技巧,提高自己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辨別能力,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傳統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文化的契合之處。當然,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訓練和嘗試,把聲樂文化的內涵展現出來[4]。此外,在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叉滲透中,也可以選取民族性音樂題材為切入點,比如音樂劇活動,運用學生熟悉的紅色故事和一些經典歌曲,同時加入一些現代元素或者當地的特色文化,這樣學生對文化創新也有了新的感悟。推動學科的創新融合不同種類的藝術雖然在形式上存在差別,但在內容上卻可以相互補充,塑造出更加新穎、有趣的文化氣氛。所以,高校在展開音樂文化創新的同時,也要推動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讓音樂教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具體來講,學??梢栽谝魳方虒W的過程中,使學生吸收舞蹈專業的相關知識,掌握更為充足的技能,提高其理論和創新素養。在藝術學科門類下,不同藝術教學在實踐上是具有共通性的,音樂文化創新要不斷地吸收其他學科的文化精髓,從而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當下,社會市場不僅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更是強調學生的復合能力。因此,在學分設計上,高校的選修課或者必修課中可以進行學分互認的方式,比如有些課,合唱、舞蹈或者民族戲曲欣賞與演唱、美術作品欣賞,這樣的課全校學生都可以共同選修。而音樂類的個別課程可以讓美術專業的學生或者其他系的學生選修,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得到相應的學分,助力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從師范類院校的建設情況來看,大多數音樂專業的學生的職業理想為教師,因此更需要本專業的學生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努力拓展自身的綜合素養,積極接受來自其他藝術學科的理論指導,強化自己的專業優勢,加深對藝術教育的理解與認識。
構建多元教育平臺和空間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黑板和粉筆為主的,但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學校也需要搭建更加全面的線上平臺和空間,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同步發展,為音樂文化創新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加多元化的素材和信息,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質量?;ヂ摼W平臺能夠創新音樂文化發展的環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實施教學,或者利用教學視頻錄制等多種形式來參與學習。在這里,教師也需要結合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的同時,也有利于磨煉自身教學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教學課件的時候,積極地查閱與音樂有關的歷史資料,補充更多的文化知識,鼓勵學生與教師展開線上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也會迸發出更多的創新思維,他們會在音樂學習中注入更多個人的情感,對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作出詳細的解讀,以創新性地詮釋音樂作品。加深對文化內涵的探究音樂文化創新要凸顯出這一門學科的教學價值和育人價值,要以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個人發展為依托。在這里,學校應當結合本土的特色資源,并適當提煉其他區域的文化作品,讓學生能夠不斷打磨自己的音樂表演技巧,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不斷創新,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跨地域音樂文化產生認同,推動專業向著復合化的方向邁進[5]。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根據不同音樂作品的教學要求和藝術內涵,設計多種類型的探索活動,比如,可以讓學生進行經典重唱,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感受到更加生動且活潑的環境,進而感受到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表現力,產生思想上的共鳴[6]。教師也要持續性的探索地域特色,加深學生對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引導學生與文化作品展開深層次的溝通,并讓他們結合生活經歷與個人性格,展開個性化的表演,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與能力。學校也可以組織一些學生到具有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地區進行實地觀摩和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更加聚精會神地學習,還可以進行更好地思考和創作,從而加深他們對當地文化內涵的學習與了解。塑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目前,各類高等院校都面臨著教育環境的巨變,高等院校需要及時創新自身辦學風格和思想,為高校將來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首先,在音樂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塑造更為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思想上的熏陶和洗禮,可以定期舉辦音樂欣賞與合唱比賽,讓師生產生更多的創新靈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探索中來,突出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形象優勢。其次,教師必須要發揮出學生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課外活動的層次,把音樂文化的創新與第二課堂結合到一起,充分發揮校園報刊、網絡、宣傳櫥窗、廣播臺等載體,及時與音樂文化創新有關的活動和資訊,讓學生能夠把個人價值與集體文化創造緊密聯系到一起,主動用音樂審美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7]。最后,教師、學生與管理者要互相配合,結合黨的政策與教育方針,積極舉辦音樂文化藝術節,把音樂文化創新和思政結合到一起。在音樂教學與活動中融入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情懷,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美育視角下高校音樂文化的創新是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提高學生審美的應有之策,也是鍛煉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力的有效措施,同時體現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理念”,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滕丹.審美教育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探析[J].高教探索,2020(08):127-128.
[2]烏雅汗.民族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研究[J].化工進展,2020,39(06):2524.
[3]李文浩.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J].黃河之聲,2020(19):94-95.
[4]程敏.創新音樂教學模式實現非遺活態傳承——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02):129.
[5]陳珮珂.繼承與創新中的現代黃河音樂文化[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04):79-80.
[6]于秀慧.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思想理念創新研究——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0(10):111.
【論文摘要】 本文介紹了四川省阿壩川小金縣交通局十年來交通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要狠抓從交通為主的基礎建設,努力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小金縣的快速發展。
開啟以交通建設拉動地方經濟新理念,打通交通建設重要脈搏通道瓶頸,鑄造以交通建設為龍頭的經濟發展支柱,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全面抓好交通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有利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改善人居環境,有利促進國富民強。這是國民經濟增長,國力增強,人民收入增加,社會穩定的必然所向,更是時展的要求。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對研究如何抓好交通建設,展示路通百業興的經濟價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小金縣交通局圍繞上述理念,在小金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鄉村公路建設為突破口,在交通建設事業上狠下功夫,為地方經濟發展作貢獻。研究交通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研究交通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如何更有效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產條件;研究如何以交通建設促進革命老區光榮史、紅色文化傳承,是該局長期以來的工作方向和力量源泉。交通是地方資源走向市場的交往主體,是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標志,深受人們的關注。改革開放30年來,小金人民以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而欣慰,同時感悟著發展與建設交通運輸是關鍵的重要性,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后,小金縣委縣政府歷屆班子站在發展的高度,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狠抓交通建設為龍頭納入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并在縣交通局全員職工的共同努力和全縣人民的攜手配合下,開放年間的十年里艱辛修造鄉村公路,四次大的建設舉措令人矚目。
1996年冬,以巴郎山公路大會戰不等不靠、苦干、實干加大干的小金精神為動力,贏得川內好聲譽,極大地鼓舞著小金人民艱苦創業、大興土木修造和改善鄉村公路的決心和斗志,先后修造鄉村公路134條1000多公里。在嚴寒的隆冬,小金老百姓無論是男女老少總是利用冬閑時間全體動員苦干在修路工地,還在喂奶的母親干脆把嬰兒圈放在工地冒著雪花修路、與貧困挑戰的壯錦畫卷,感天動地!有記者贊嘆小金驚人的修路干勁兒和縣交通局技術指導與領導管理方略,鐵鍬、鐵錘、鋼釬的敲擊聲、號子聲,響遍山谷,新修和改建的公路好似圣潔多彩的經幡又如潔白的哈達,那“崇山峻嶺、千飄萬帶”的盤山公路與山水共舞,好壯、好美!不到2年時間,基本實現全縣村村通車路,相繼完成縣城通往翻越的第二座夢筆大雪山至阿壩州府馬爾康縣143公里四級公路的加寬改造。這一時期,小金的蘋果、梨子、花椒、綠豌豆、高山胡豆運到外地成為特產俏貨,吸引著多少商家車來人往,給這里的老百姓帶來了少有的經濟收成。物流興旺,大大促進了小金的興盛和發展,各項事業穩步推進。
2003年,在小金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縣交通局再次把握時機,了解人們的所需和所盼,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和上級的關注,再次打響改善人居環境交通先行的鄉村公路加寬改造優化戰斗,用行動鼓舞廣大群眾團結一心,以“要致富先修路”的呼號,切實作好交通建設這篇大文章,精心規劃和設計,不僅將原有的100多條鄉村公路作進一步的擴建改造保質量,而且對通往村組的機耕道也納入加寬改造和優化的范疇一并實施,延伸支道300多條2000多公里,實現全縣90%以上的村民小組通公路,同時完成小金通往四姑娘山、臥龍熊貓館至汶川映秀鎮171公里的映小路、小金翻越的第一座夾金大雪山通往雅安寶興縣189公里的小寶路和小金通往甘孜州丹巴縣美人谷55公里小丹路的加寬改造建設,使小金跨越式發展再邁新步伐。小金也因交通的快速發展,2005年成功引進投資3600萬元、年吞吐5000萬噸蘋果、年產值5000萬元的涼山州延原蘋果加工企業在小金開辦果汁加工廠 ;2007年成功引進投資7000萬元、年產值上億元的浙江立業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又一新生企業在小金落戶;2008年?再次成功引進投資3200萬元、年產值5000萬元、年吞吐6萬噸馬鈴薯的豪吉集團,投資在小金建成必喜食品有限公司,為地方經濟建設、財政增收拓寬了重量級渠道。
2006年,國家的溫暖工程再次進入紅色小金,國家村級公路以10萬元/公里的通達工程又在小金試點啟動,為高效優質修造村級公路,小金縣交通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指示,不再取用過去不等不靠、苦干、實干的拼搏勁,而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解脫出來干好其他工作,用現代化的大型機具挖掘和找平碾壓,保障公路的坡度和等級質量,并對通往外界的四條交通運輸線的警示設施、安全護欄作徹底的充實和更新,全面安裝,以交通生命工程為出發點,有效提升了通達工程和物流脈搏的潛在功能。
2007年,眼看即將完成的小金通往臥龍、耿達、映秀、都江堰至成都的經濟命脈線——小金至映秀171公里的映小路高等級公路,尚未進入竣工驗收,就被無情的大地震給毀了。昔日暢通便捷的交通要道沒有了,人們到成都僅需6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抵達的舒適通道毀壞了。但是,我們有祖國、有黨的關懷、有省州的關心支持、有江西省的大力援建,小金不孤單。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小金又迎來了災后恢復重建的大好時機,按照家寶總理的指示,以超前20年的發展速度搞建設,把災區的各項事業建設得更好、更美麗,讓災區人民都過上好日子。小金通往外界的卓小路、小丹路、小寶路、映小路四條交通主干道以二級公路的高標準新建,整個項目前期工作已準備就緒,2009年3月將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實施。2008年12月,國家交通運輸部李盛霖部長在四川阿壩州調研時,通過聽、看、問,同時審閱汶川、茂縣、理縣、小金等 六個重災縣的交通規劃與建設成果后,感慨地說,四川的各級領導非常重視交通橋梁建設,為地方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努力和貢獻。雖然地震災情嚴重,但是,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四川災后的交通規劃重建一定會做得更好。
小金縣交通局以實施交通促縣、旅游興縣發展戰略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為導向,在旅游興縣、交通橋梁、發展地方經濟上挖潛力,以改善城鄉結構,縮小差別,對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大力扶持西部經濟建設,抓好城鄉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確保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圍繞這一目標,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已敲定今后在抓交通建設、促縣域經濟發展、保持穩定上著手抓好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結合災后重建搞好規劃狠抓交通建設。加快交通建設是改善環境、解決問題、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抓好交通建設拓展經濟領域,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是繼小金經濟發展戰略思路,打好旅游、石材、老區歷史文化“三張牌”之后有效打造全縣招商引資謀求發展的又一新舉措。該局決心力求營造最安全、最穩定、最和諧的環境,讓投資者滿意、放心,安全。讓旅游者感到輕松、和諧、開心、賞美;讓全縣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建好美好家園。
二是在交通建設求發展活動中,立足長遠,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添措施,求保障,依靠基層,依靠群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打牢基礎建設,促進縣域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