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5 04:23: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梢姡辛私】盗己玫男睦硭刭|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睂W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咨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我分管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詢室了解情況,我發現我班學生×××徘徊在門外,我覺得應該幫助他。于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癥結后就能“對癥下藥”,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初中成績拔尖,父母期望過高,高中基礎不扎實,學習競爭激烈,一時無法擺脫失敗的困惑,便產生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我提出如下幾個解決辦法:一、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二、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三、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四、學會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于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2002年高考總分取得631分的成績,各學科中最高分是語文659分,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書目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報》2003年
3.張世富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成癮心理干預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事業在我國迅猛發展。它在給社會帶來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其中之一就是有許多中學生沉溺于網絡而不能自拔,不少人還患上了網絡性心理障礙,即“網癮”。第12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目前登記注冊的網站已有62萬多家,上網人數達到8700多萬,其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占82%,18至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中學生所占比例最多,達到了30.1%,未成年人占17.3%。按照上網人群中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比例約為6%的標準,我國青少年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數量至少在400萬人以上?;加芯W絡成癮的中學生,學習成績急劇滑坡,行為變異,心理錯位,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傷害。所以,對中學生網絡成癮進行心理干預已成為中學教育工作的一個必要措施。
一、網絡成癮
1.網絡成癮的定義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1]Young通過研究,[2]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同時指出,網絡成癮是在無成癮物質條件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的現象,它主要表現為由于過度和不當地使用網絡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的損害,[3]并伴隨有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斷反應以及強迫等。參照國際衛生組織對于成癮的定義,周倩[4]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由重復地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性、克制、退癮等現象,對上網所帶來的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基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將中學生網絡成癮特指為,中學生由于過度地和不當地使用網絡而導致的一種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網絡的著迷狀態,并影響到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網絡成癮的危害
網絡成癮者自身有一些軀體癥狀,如頭暈、心煩、胸悶氣憋、緊張性興奮、懶散等,并且與家長、朋友打電話或與朋友聚會次數減少,下網后變得空虛、失落,不愿與人交流??梢姡W絡成癮傾向影響了中學生的身體健康、學業進步和人際責任感。
(1)對身心健康的損害。網絡成癮可造成視力下降,肩酸腰痛,頭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癥狀。據調查,[5]常用電腦的人中感到眼睛疲勞的占83%,肩酸腰痛的占63.9%,頭痛和食欲不振的則占56.1%和54.4%。此外,長時間僵坐在電腦前會使個體缺乏適當的鍛煉,容易引起腕關節綜合癥、背部扭傷等不良身體反應。這對于成長發育中的中學生來說危害更為嚴重。網絡成癮還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網絡成癮的中學生一旦停止上網,會產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緒低落、心情不佳、思維遲鈍等癥狀。長期處于這種狀態的中學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學習生活,嚴重的會出現人格扭曲,甚至自殺。
(2)對家庭和社會的危害。網絡成癮者的網上樂趣是以支付巨額上網費用為前提的,有些中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為了達到上網目的,往往會挖空心思———欺騙、敲詐勒索、偷竊甚至搶劫。這給家庭帶來了陰影,給社會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由于網絡成癮而引起的學生問題行為已日趨增多。
3.網絡成癮的原因
(1)網絡自身的誘惑。網絡有其吸引人的許多特點,如新鮮感、可操作性、虛擬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點是它的虛擬性。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人的內心準則和社會規范的制約性大大削弱或不復存在,人們的網上行為表現出一種解除抑制的特點,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做出許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中學生在家受父母監管,在校受校規校紀及老師的制約,一旦上網就覺得真正進入了自由天地。這種感覺是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尋的。另一方面,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黃色、暴力內容,這對正處于性意識覺醒、成熟但通過正當渠道無法獲得性知識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極具誘惑力的途徑。
(2)網絡的相關法規不健全。青少年是上網的主力軍。盡管我國已實施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但在各地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對網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不少網吧經營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和法律知識,網絡安全意識淡薄,在實際經營中疏于管理。有關部門在日常監管中也存在權限交叉、職責不清的狀況,給違法經營者以可乘之機。有的網吧無視《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仍然對18歲以下未成年人開放,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
(3)家庭環境的影響。一些家長對孩子缺乏教育和關心,一味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問題,使不少青少年將網絡當作發泄情緒的場所。網絡成癮問題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失敗。[6]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孩子成為網癮患者,他們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網,而不懂得如何轉移子女對上網的注意力,培養子女新的愛好。不僅如此,一些家長也被網絡所俘獲,甚至也患上網絡成癮癥,身處此境中的孩子難免不受影響。
(4)上網者自身因素。國內外調查顯示,[7]性格內向敏感、交際困難的人容易上網成癮。當前中學生面臨沉重的學習壓力,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很難保證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因而很容易在網上尋找屬于自己的港灣。許多中學生把網絡世界當成逃避現實的地方,當他們家庭不和睦或生活學習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到網吧中去宣泄。
二、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施加策略性影響,使之發生指向預期目標變化的活動。網絡成癮心理干預法的適用對象是確已上網成癮的學生。常用的幾種心理干預法有:
1.強化干預
強化是使有機體增強某種反應重復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為獎勵與懲罰兩種。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干預方法使用最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網絡成癮的干預中,獎勵的使用條件是一旦發現成癮學生有了減少上網的行為時,就給予獎勵、表揚或肯定性評價。懲罰的使用條件是一旦發現成癮學生上網時間增加時,立即給予處罰。處罰可以是物質性的,如取消他獲得他最想要的東西的權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紀處分等。
2.厭惡干預法
厭惡干預指采用懲罰性的厭惡刺激來減少或消除一些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彈法、不贊成干預、內隱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彈法。是由成癮學生預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當他坐到電腦前準備上網時,自己用力拉彈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強烈的疼痛感,從而提醒自己下網。也可借助外力如鬧鐘發出尖利的噪音,來促使自己停止上網。
(2)社會不贊成厭惡干預。主要是運用圖片、影視、輿論等手段,使學生在上網的同時產生一種來自社會的壓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懾和畏懼心理,從而達到戒除網癮的一種干預方法。
(3)內隱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厭惡干預,是指用想象上網的過程和結果的辦法,使自己對上網感到厭惡感,從而逐步減少上網時間直至戒除網癮的一種干預方法。這種方法可與橡皮圈拉彈法結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3.轉移注意力法
學校或班級通過組織各類有意義的文體活動,讓成癮學生參與其中,從而轉移他的注意力和減輕他對網絡的迷戀程度的一種干預方法。
4.替代、延遲滿足法
一方面學校和老師要幫助學生培養替代活動(其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網習慣,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來上網的時間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問題學生的上網時間(起初要控制上網時間,不必絕對戒除),將其上網總時間列表,納入周計劃,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實現戒除網絡成癮的目標。
5.團體輔導法
將患有網絡成癮癥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團體由富有經驗的老師作為指導者,運用團體動力理論做理論基礎,綜合運用團體咨詢的原則和各種方法,達到使參加團隊的成員整體戒除網癮的目標。團體輔導所具有的特點決定其對網絡依賴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首先,團體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對于團體成員在認知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巨大的支持作用。團體成員“能夠認識到別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問題,自己支持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支持,從而獲得道義心,可以增進信心”。其次,團體咨詢可以使網絡成癮的學生獲得安全感。網絡成癮的學生因對自身的網絡使用不當問題投入較多關注,而忽視自身其他方面的優勢及能力,團體咨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對團體其他成員的成長有所貢獻,也可以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團體成員們共同簽署的契約,對團體成員有強烈的約束作用,同伴之間既有支持又有監督。網絡成癮的學生在團體中做出改變不當行為的承諾后,會因團體的監督作用而努力維護自己的諾言,由此使行為的改變得到長期的堅持和鞏固。
陷入網絡依賴或成癮的學生,往往反映了其現實生活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禁止或減少上網行為雖然必要,但從源頭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所以,應針對不同的網絡成癮原因,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學生的網絡成癮,重點應放在預防,而不只是對網絡成癮學生的補救性矯治。
參考文獻:
[1]Goldbergl.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1995..
[2]ArmstrongL.Howtobeataddictiontocyberspace.2001.http:///.
[3]K.S.Young.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ugust11,1996.Toronto,Canada.
[4]王澄華.網絡人際互動特質與依附型態對網絡成癮的影響[D].臺灣:臺灣大學心理學系,2001.
[5]今晚網絡.使用電腦應注意健康[JPOL].2002,(6).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和比較分析法,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了調查,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狀況的現狀和原因進行分析,闡述了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并提出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可行性建議,為深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學校體育 中學生 心理健康 影響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通過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查閱《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作用探討》、《淺析學校體育如何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等相關文獻資料,包括期刊文章、碩士學位論文和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料。
2.訪談法
通過大四的教育實習,對開封市中學的學校體育級及中學生心理健康指數有了初步了解,通過電話或面訪的形式,對實習老師進行訪談,參閱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心理素質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弱點,超過3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合格率僅為20%多,心理健康的優良率不足10%[7]。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和國外同年齡段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差距。
(二)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響
我國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甚至是兩個家庭就一個子女,家長的過度溺愛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還有一些家庭關系不和諧、單親家庭等,讓孩子心中有了陰影,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2.學校教育的不重視
長期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校片面過度追求升學率,不但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因升學壓力給學生造成心理問題。
3.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進步,網絡的發展,社會上一些庸俗的信息業走進了當代中學生,由于中學生對事物的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就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出現叛逆、早戀、打架、甚至犯罪。
(三)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學校體育能促進軀體器官發育
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能為人的大腦提供能源和營養。
2.學校體育能提高中學生的自信心
體育活動中,很多項目就是在嘗試中不斷進步,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在不斷的學習和鍛煉中,得到一個又一個突破。
3.學校體育能培養中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
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人的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4.學校體育能培養中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
體育運動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雙方在對等的規則下進行技戰術、體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較量。
5.學校體育能提高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實踐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學生,性格開朗,思維敏捷,語言溝通能力比較強。
三、體育教學對中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的對策
(一)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
過去由于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只局限于生物學、醫學范疇,因而體育課的目標也只側重于體質方面的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
(二)體育教學中增加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
通過體育理論課的方式講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學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體健康是其它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能使身體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
(三)體育教學中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在運用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時,教師注重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教學,在運動技能教學中要切合體育課改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和教學評價。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創設一種氛圍,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一是利用校園網絡,建立體育網站。讓學生接觸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學生自己也可開設郵箱和論壇,使網絡成為師生之間交友談心、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還可以制作體育多媒體課件,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將傳統的“灌輸”轉變為吸引學生自覺參與,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好學校的運動會和學校體育比賽,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剛毅堅強的性格,鼓勵學生勇于競爭,并力求進步,把賽場上蓬勃競爭的精神繼續發揚,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充滿朝氣的校園。三是利用國內外的體育大事,不定期的給學生進行講座,對體育精神進行深刻的認識,在公平、友誼、競爭的學習氛圍中,培養他們的社會正氣,提升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四、結論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社會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我發展和自我生存的需要,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每時每刻都要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適應各種生活環境。學校體育是以貫徹“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夠有效的調節學生身心健康,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2] 蘭自力.駱映.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作用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3.1:72-74.
[3] 劉彥.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綜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1.
[4] 王華葉.林嶺.學校體育對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及機制剖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5.8:108-109.
[5] 方向英.試論述學校體育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體育世界.2008.10:37-38.
關鍵詞:中學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74-02
中學體育自2004年開始全面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體育教學也開始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引導學生掌握有關身心健康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科學地鍛煉身體,增強身體素質,提高人際交流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和樂觀積極學習生活態度。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受個體因素影響較大,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和教學過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選區西安市6所重點中學8、9、10三個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每校抽取180名學生,總樣本量1080人,回收有效問卷874份,有效回收率82.12%,其中男生480人,女生394人。
2.研究方法。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設計了“中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調查問卷”,信度檢驗采用“重測信度法”,r=0.741,t=1.923,P>0.05,無顯著差異。效度檢驗采用“專家咨詢評價法”,經檢驗表明問卷一致性程度很高。心理調查采用“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共發放問卷1050份,回收有效量表892份,有效回收率84.9%。運用SPSS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處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和現狀。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結構包括教學思想、教學目標、師生角色、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措施要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便于教師施教,利于學生學習和相互促進,培養中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展示獨特的體育個性。調查顯示,有87.4%的中學體育教師把新的理念運用的教學實踐之中,83.5%的教師有教學心得和體會,73.6%的教師撰寫過教學論文。說明體育教師對《標準》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和熱情。《標準》擴展了中學體育課程的內容,調動了中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體育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通過體育教學在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到和諧發展。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體系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這一目標體系充分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的特點和身體、心理、社會的三維健康觀。調查的6所中學在貫徹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體育教師培訓和學習上全部達標。中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了解程度,男生選擇運動技能和社會適應的人數高于女生,女生選擇心理健康的人數略高于男生。總體上,中學男、女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認知比較全面,只是男、女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程度和自我興趣取向不同。
2.體育與健康課程與中學生心理健康需求。身心的和諧發展是學校體育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體育與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還要滿足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健康的心理不但是保證學生不斷追求運動技能與體能的內在驅動力,而且是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個性心理的重要手段,新課程標準強調素質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融入競技體育之中的心理因素培養無疑是滿足學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方法。
3.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SCL-90自評量表各因子分≥2.5分表示“可疑有癥狀”,因子分≥3.0分表示“肯定有癥狀”。因此,學生不適癥狀均分3.0分作為評判學生健康水平的一個參考指標。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SCL-90測試與全國中學生常模比較發現,測試中學生焦慮因子均分1.68±0.43高于全國中學生常模組1.55±0.52,t=3.18;偏執因子均分1.85±0.32高于常模組1.73±0.59,t=3.34,P
三、結論與建議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把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中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認知比較全面,希望借此提高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各因子與全國中學生常模比較,除了焦慮和偏執總分均高于全國常模組外,差異顯著。其他因子均分與全國常模組無顯著差異,女中學生的憂郁均分高于男生,差異顯著。其他因子均分男、女學生均無顯著性差異;體育與健康課程適應了新時期中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需求,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大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促進了課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形成了有效互動的新教學模式。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已經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新課程理念有了更新的認識,也為新課程的背景下進一步探索體育教學模式,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中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出了新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尚大光.有效學校健康促進模式[M].北京體育大學出,2001:123-127.
[2]毛振明.體育課程與教材新論[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10-79.
[3]傅道春.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3.
關鍵詞: 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現狀 因素 有效對策
隨著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學生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學校、家庭的客觀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后,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升學的壓力,離異家庭的增多,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等,使當代中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心理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諸如厭學、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獨立能力差、親子沖突呈增加趨勢等。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當代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為了切實提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認真研究和大力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分析
1.對當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學生所占比例的認識。
中學生正處于一生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不僅個性將在這一時期塑造和完成,而且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心理發展的內在矛盾和情緒的不穩定性,加之缺乏對外在壓力適當的調適方式,往往會是他們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導致學習障礙、情感障礙、人格適應障礙,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出現了患病、退學、犯罪、自殺等社會問題。據權威部門測試,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合格率僅為17%,其中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比例為40%至50%。這一調查結果提示我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2.中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有近二分之一的中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其心理健康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學習方面,比較突出的是學習自信缺乏、厭學和學習困難。其次是不良性格與不良行為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是依賴、固執任性,行為問題的突出表現是罵人、說謊、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試作弊。再次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見困難繞著走,很難獨立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難題。除此之外,中學生在人際交往、情緒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造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極為復雜的動態過程,因而制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極其復雜多樣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自身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學校因素;四是社會因素。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個體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主觀的因素。中學階段是個體發育的鼎盛時期及性成熟時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他們希望能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利,找到新的行為標準并渴望變換社會角色。然而,由于他們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許多期望不能實現,自己又無法自我調節,從而產生挫折感。由于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使中學生面臨種種心理危機,并出現一些心理及行為問題。
高中生是一個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轉化的人。心理學上把這一階段稱為“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高中學生在生理上迅速產生劇變,與成人接近,而在心理上的發展卻相對緩慢,這就形成了矛盾,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們情緒起伏,內隱外露交替。如,一個微笑會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一個側目會使情緒低迷,輾轉反側。然而他們內心的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在表面上卻表現得很平靜;他們想與別人交流,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得不到理解和誘導,便會出現心理壓抑、焦慮和抑郁。
2.家庭因素。
從教育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之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環境是維護學生健全心理的基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浪漫、和諧舒暢的心靈港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健康活潑,富有朝氣和進取精神,但這樣的家庭只占了極少數。更多的是專制式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成績,如若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輕者怒罵重者毆打,易造成孩子孤僻、專橫和的性格。在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單親家庭在不斷增加,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孩子帶來諸多的心理傷害。諸如被拋棄感、憤怒感、敵視感,更多的是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消極厭世,等等。
3.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結構、指導思想、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等,社會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有廣泛性、復雜性和持久性。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沖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三、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1.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是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茖W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使中學生正確認識外界與個人的關系,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協調并處理好各種關系,保證心理反映的適度,防止異常。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觀念、理想、行為違背了社會準則,自然就會到處碰壁,遭受挫折,陷于無窮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之中,導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
2.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既不目中無人,自我膨脹,又不自慚形穢,自我萎縮。
俗話說:知人容易知己難。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中學生不僅要了解自己的長處、興趣、能力、性格,而且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要正視自己。
3.引導學生善處人際關系,獲得心理安全感和歸屬感。
良好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諂媚,而是靠誠實友善、嚴于律己、樂于助人等高尚的品格。因此,中學生應在社會交往中鍛煉自己的良好品質,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自理好人際關系,即處理好與父母、教師、同學、朋友、異性的關系,其中尤以處理好朋友關系最重要。據調查,當中學生產生苦惱時,有60%以上的學生以朋友為第一傾訴對象。
4.認識現實,正視逆境。
人在現實中生活,而客觀事實又不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只能要求個人去充分認識和了解現實,適應并改造現實。這就要求中學生面對現實,把個人的思想、愿望和要求與現實社會統一起來。當然,中學生有權進行“自我設計”,但是這種設計決不能偏離現實的軌跡,否則“自我設計”只能是空想。
5.培養學生學會有節奏地生活,重視用腦衛生。
一定的學習壓力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心理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因此,我們提倡勤于用腦。但是,過度用腦,則會使大腦的神經活動遭到破壞,導致心理疲勞,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憊。心理疲勞的學生不但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反而會嚴重妨礙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不僅要勤于用腦,而且要科學用腦,做到勞逸結合。所謂科學用腦,是指讓學生大腦的各種神經細胞依次輪替活動,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協調。為此,一要學會科學地安排一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間,學習時間最好控制在10小時之內;二要休息好,保證學生的睡眠;三要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課余活動,拓寬興趣范圍。這樣,學習、生活有張有馳,生動活潑,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目前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處事的心態平衡健康與否,將事關他們適應挑戰的成敗,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興衰與存亡。青少年是祖國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建華.中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李建平,金志明.認清功能明確目的.中國教育報,1999.1.20.
[3]陸小婭.心理健康教育其實無所不在.中國青年報(教育科技版),2002-05-24.
[4]查明華.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論文摘要:隨著大量農民工的出現,農村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一新群體的出現,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現了一種捉襟見肘的窘態,這就讓我們做學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們通過實踐探索與思考,認為可以從走進學生心里來強化教育,并在營造一種氛圍中,加上日常禮儀教育等方面來對農村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農村中學教育環境,辦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的制約,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是無可厚非的。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這里主要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與同行們商榷。
一是用傾聽走進學生內心里實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過程中,可以通過恰當運用傾聽,對受教育者的內心需求、思想現狀的了解得諒能依據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從而提高德育的針對性;運用傾聽,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際關系,使教育對象感受到教育者對他們個性的尊重和人格的關懷,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度,為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傾聽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能夠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呼聲、他們的要求和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們的行為。事實上傾聽不僅是為了明了情況,也是為了建立一種和諧的輔導關系,以獲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傾聽并非僅僅用耳朵聽,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去設身處地地感受,不僅要明了當事人通過語言、行為所表達出來的內容,還要知曉當事人在交談中所忽略的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正確的傾聽要求教師以機警和同情的態度深入到當事人的煩惱當中去,細心地注意當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對方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意,如何談論自己和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所遇問題做出如何反應,還要注意當事人在敘述時的語調變化以及伴隨言語出現的各種表情、姿勢、動作等。從而對言語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二是正負強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徑之一
在德育中適度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批評與懲罰的實質是負強化,負強化會造成客體某種程度上的心理傷害。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批評與懲罰要適度運用尤其不能經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論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評與懲罰才能將暫時的心理挫折變為一種激勵力量。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消極悲觀、喪失信心或習以為常、滿不在乎。同樣,表揚與獎勵的實質是正強化,若過多運用就不能使學生感到光榮,也容易使學生不重視,視為無足輕重。在德育中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即依據學生的特點,特別是學生當前的心理需求,選擇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懲惡揚善的方式。適時地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達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級管理和師生交往中實施德育
德國著名教育家涂爾干說過:“一個沒有紀律的班級一定沒有道德”。從進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則,建立班上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如學習、紀律、品德、勞動、衛生等各項獎勵制度和嚴禁打架、抽煙、喝酒、賭博等管理規定。以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為主,批評為輔。對嚴重違紀學生除寫出書面檢討,在管理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抓好班委、團支部的建議,注重培養“小助手”,鍛煉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紀守法、勤奮學習、熱愛勞動、愛護公物、愛惜糧食、節約用水電等,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另外,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矯治與幫助。?一般說來,后進生具有成績差,自我約束力不強,缺乏自信心等特點。?如何正確對待將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這是班級德育工作的難點,也是德育工作的重點。班級可以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梢詫Π嗉墝Ρ憩F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分析排隊,找準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由班主任將這些學生安排與各科任教師結對交朋友,并建立幫教聯系本。對幫教活動、幫教過程以及談話記載、轉變情況、均做好記載,以便對學生進行跟蹤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強傳統禮儀實施德育教育
這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級要把禮儀教育作為本班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一入學,就將學生分禮儀學習小組,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并結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競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通過教育,使學生的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禮貌習慣不斷增強,學生見到家長、長輩、老師都能自覺打招呼。不文明言辭不斷減少,不文明行為正成為歷史。
總之,新時期農村中學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德育工作者應力求從根本上改變重智意輕德育,重書本知識輕社會實踐,重校內教育輕社會教育的現象,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來抓,這樣才能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開展得好與壞,從個人來講,影響到學生一輩子,從長遠、從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講,又是影響到國家將來與社會和諧的大事情。因而,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擺正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學質量,還應該高度重視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思維和方法,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吉紅, 王志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王東莉.論思想教育的人文關懷[j].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4).
論文關鍵詞:有氧健身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
根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約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退學、休學等中斷學業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導致自殺傾向。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心理學界乃至整個教育界的問題之一。因此,探索適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學生健身運動中較常見和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為干預手段,制定干預方案, 試圖通過增強實驗者的體育活動來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改善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從而減輕實驗對象的心理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和醫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大專一年級1476名學生進行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用SCL―90進行調查問卷。將SCL―90中強迫癥狀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報名的原則, 將一年級女大學生90人(表1) 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作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對象。制定1學期有氧健身運動干預方案。實驗組每周訓練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對照組除其他項目的體育課外,不進行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自行調適。
1.2 研究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計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點分量表方式編制而成,評分受試者根據題目所敘述內容,1.持續2.經常3.有時4.偶爾5.無體育論文,依序記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運動干預方案 運動干預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的原則制定期刊網。具體內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體練習等。運動時間: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計12周。運動強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當于最高心率的60%--75%,練習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調查主要結果
1426名女大學生SCL-90測驗總均分即總癥狀指數(GSI),以常??偩值?1.96S為根本標準,將被測評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問題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學生 SCL-90總均分評定結果(發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問題者
GSI<+1.96S+1.96S≤GSI
人數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試驗前兩組間研究對象心理狀況比較(±S)
組別人數 人際敏感(In)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實驗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對照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0 統計軟件,對SCL-9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用平均值和標準差( X ±S) 表示,組間差異用t 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通過對1426名女大學生SCL-90的心理測驗,結果(表1)有16.87%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癥狀表現為人際敏感(In) 、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較敏感,考慮問題比較細膩,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同時,更在乎別人的評價,因此,體驗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癥狀。
2.2 有氧健身操干預前各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2可知,試驗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人際敏感、強迫癥狀、憂郁、恐怖、焦慮、偏執的得分沒有明顯區別,說明試驗前2個組心理健康狀況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預后各組心理狀況變化比較
從表3可知,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體育論文,試驗組在人際敏感、強迫因子得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異有顯著性,其中恐怖、焦慮、偏執因子得分雖然也減輕了一些,但無顯著的差異;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基本上沒有變化。
表3 試驗前后兩組內研究對象心理狀況變化
指 標 對照組(n=45)實驗組(n=45)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
人際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強迫癥狀(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憂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慮(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執(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5 ,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1
3. 討論與建議
實驗組經12周,每周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鍛煉,研究對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顯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恐怖、偏執等癥狀,與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現的是人體美、動作美、音樂美及藝術美,能有效提高練習者對實際生活的審美情趣,重新找回對實際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樹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練習強調鍛煉氣氛,練習間相互交流與互動,體現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逐漸發現實際交往與溝通的美好與樂趣,從而有效緩解人際、強迫、憂郁癥狀,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實驗組學生心肺功能,使安靜心跳率降低,每博輸出量增大體育論文,使動、靜脈含氧量差距加大。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預防和減輕強迫癥的一系列癥狀。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強心理問題者的身體素質,增強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能使心理問題者心情舒暢,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對減輕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等癥狀有顯著的效果;建議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用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對比研究,尋找最好的方法和項目,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極盛.中學生SCL-90信度、效度檢驗與常摸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8-10。
[2]楊洪輝.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J].山東體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張孝民.分組群體評價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體育教學如何增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體育學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學生的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1):5-6.
[6]廖小華,黃曉麗.有氧健身操對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24(6) :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