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02:15: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科培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陳衛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組織的高中新課改實驗省培訓,主要面向我國西部地區,參加的省市有、貴州、甘肅、四川和重慶,青海后來加入。這項工作在教育部師范司的領導下,納入國培計劃由中央電教館組成項目組主持,具體仍由繼教網平臺運作。這次遠程培訓的專家團隊集中地點設在北京西郊鳳凰嶺實創西山科技培訓中心——2007年第一次遠程研修新思考網平臺也設在這里,期間平臺被黑客攻擊遭遇研修重創,這一“黑色記憶”今年又被喚起——這次遠程培訓開始兩天由于平臺技術問題登錄困難,后來調用去年平臺替換恢復正常。培訓時間從7月28日開始,8月6號團隊工作結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團隊三位專家網絡值班,繼續學員作業和班級簡報的評閱。
今年的遠程培訓工作盡管一開始遇到困難,但是在專家團隊與繼教網的齊心戮力下,迅速替換平臺轉移數據,發揮網絡研修的無窮魅力,仍然取得了極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臺上學員紛紛轉錄首席專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網絡斷了思想不能斷,平臺塌了精神不能塌”,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投身遠程培訓。在美術學科遠程研修課程簡報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評如潮熱評不斷,“感謝專家”、“感謝平臺”、“從來沒有參加過這么好的培訓”、“希望保留平臺內容”、“希望常?;貋韺W習”等等留言比比皆是,獲得超過預期的培訓效果。
以下是美術學科遠程研修培訓情況的全面總結。
一、 美術學科遠程培訓概況
暑期普通高中新課程全員培訓,通過遠程研修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在學科課程專家和指導教師引領下,以教師為主體開展學科教學案例分析和問題研討,幫助廣大教師整體把握、準確理解課程標準和有效實施高中新課程,促進我省高中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二、培訓對象與條件
培訓對象為全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師,以學校為單位集體組織報名,全員培訓,原則上不得缺額。根據《**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中“落實課程標準,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開展教學活動,不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的要求,對學校尚未開設的課程,也要選派教師參加培訓。
高中學校要提供教師上網學習條件,教師要具有上網學習交流的能力,能夠堅持全過程的遠程學習。培訓期間平均每天學習視頻課程2學時,每天參與學校及區域組織的面對面研討和在線交流研討時間不少于4小時。
三、培訓時間
全省高中教師按市地分兩批培訓。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課程的學習,6學時;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學科6個專題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課程的學習,6學時;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學科6個專題的研修;
高中政治學科課程學習時間為10天,每天6學時,共計60學時。其他學科課程學習時間為12天,每門學科課程分為六個研修專題,每個專題2天,每天學習6小時(其中觀看視頻2小時,其余時間為教師面對面研討、提交作業和參與網上研討時間),共計72學時。
每個專題第一天學習通過高中新課程的視頻案例分析,引導學員進入情景,直面問題和不同觀點,各抒已見,互動交流,并以作業或討論等形式,發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學習,通過視頻講課、專家文稿、相關文章、評論、課程簡報,學員提交作業及互動交流,獲得相關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能力。各學科研修進度以課程團隊制定的課程表為準。
培訓期間,研修平臺24小時開放;集中培訓結束后,所有參訓教師仍可憑個人賬號和密碼登陸研修平臺參與討論。
四、培訓方式
采取遠程網絡研修和校本培訓相結合,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網絡遠程培訓的優勢,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管理與互動研討。充分發揮行政和學校管理優勢,推動遠程網絡為平臺的校本培訓的深入開展。
——學員學習:包括學習視頻課程、參與面對面研討、參與在線研討和專題討論,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業,與指導教師及課程專家互動答疑;
——指導教師:組織、督促學員學習,進行學習指導,評判作業,點評學員觀點,組織并引領學員進行研討;
——專家團隊:對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定期在線與學員進行交流,編輯課程簡報,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互動答疑。
——網絡平臺系統:提供學習資源、交流平臺,記錄學員網上學習時間、作業完成情況、參與互動研討點評情況、討論記錄和作業成績等,并根據相關標準進行綜合成績評定。
五、培訓工作流程
1、管理系統數據審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學校)
各高中學校利用已經注冊的“**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管理員賬號和密碼登陸管理系統,補充、修訂、審核確認參加培訓的教師名單及個人信息。
2、綜合管理培訓(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選派相關人員參加省項目辦組織的集中培訓,熟悉“**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了解數據審核、報名、編班以及指導教師配置等工作要求與流程。
3、報名、編班和配置指導教師(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學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學校利用“**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填報參加培訓的教師名單,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區域就近原則(以縣區為單位,對于教師人數少的學科,各市可根據實際情況跨區域,或以市為單位組班),每學科、每100人左右編為一個學科虛擬班級;各市教育局根據相關標準(附件)選拔成立本市的指導教師團隊,根據本市各學科班級數,為每個學科班配備指導教師1-2人。此項工作于6月14日—15日進行。
4、指導教師團隊及技術人員培訓(6月19日,省項目辦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項目辦通過**省教師遠程視頻會議系統對各市指導教師及各級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各學校領取課程資源,并下發至參加培訓的教師手中。
5、熟悉學習平臺(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學校)
指導教師、各級技術人員熟悉學習平臺,下載整理各類手冊,對參訓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檢查各校培訓場所、設備是否正常,為正式培訓做好準備。
6、試點培訓
6月21日—7月初,擬組織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培訓。試點培訓方案另行通知。
7、培訓實施(7月13日—8月8號):
(1)各學校根據統一要求,根據課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經準備的課程資源,組織各學科教師觀看;
(2)學校在區域教科研部門指導下組織本校學科教師開展面對面的互動研討;
(3)各市指導教師在學科課程專家團隊指導下對研討內容和學員作業根據相關評價標準進行評價、點評和互動研討。
對于培訓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及賬號密碼錯誤等問題,由各校技術人員在本校依托“**教師繼續管理系統”予以解決。
六、考核評價
關鍵字: 競賽平臺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普及化的時代,教育教學的質量問題成了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學科競賽是在教育部全面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的背景下,推出的科學性競賽活動,這就代表新世紀高校培養學生的核心是重創新、重實踐、重能力。
一、學科競賽的意義
(一)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
學科競賽與課程建設、教學體系改革是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通過開設競賽相關課程,優化教學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對競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研究,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教學,為教學體系改革提供借鑒。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學科競賽重點考察的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利用學科競賽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意識,達到對學生的理論、實踐、協作等多方面素質的訓練,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有利于促進良好的學風和校風
學科競賽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競爭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其體會到學習和創新訓練的樂趣,培養其創新和實踐能力,有效地推動學風、校風建設。同時,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也帶動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質量,形成了良好的教學局面。
二、學科競賽推動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一種綜合能力,也是創新的必備能力,通過自主學習控制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從而拓寬知識面的寬度和廣度。學科競賽是以學生為主的自發性競賽活動,競賽培訓是必不可少的^程,除了指導教師的大力幫助,還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因此,學科競賽逐步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既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也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平臺。
(二)賽事驅動創新
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學科競賽則是培養創新興趣的最好方法之一。學科競賽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在第一課堂基礎上,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重組梳理,并結合實際和實踐需要,從而完成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學科競賽活動的特點和要求會極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驅動課外學習的動力,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拓寬知識面,使其了解更多的創新成果,也激勵學生在競賽活動中樂于創新、學習創新、勇于創新。
(三)學科競賽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競賽
創新意識是人們改變客觀環境和現狀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和前提。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一種積極向上地、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力爭做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激發他們潛在的創造欲望和熱情,使其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其創新能力。學科競賽本身就是創新性思維的競賽,目的是希望大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學到創造性思維方式,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構建平臺,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一)賽前培訓,奠定賽事平臺基礎
賽前培訓分三部分:1、基本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在培訓中,利用指導教師幫助和指導,并結合以往的參賽經歷,將經驗直接傳授給學生,避免其在學習上走彎路,提高效率;2、專題訓練,學科競賽要求的知識面廣而深,學校應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指導教師做相應的專題培訓,這樣可以使學生結合自身專長和興趣進行選擇,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發揮高效;3、校內賽選拔,師生賽事準備中的不懈努力固然重要,但學校的賽事平臺構建更是必不可少。
(二)透明選拔,發揮賽事社團作用
學科賽事社團的成立和開展是學科競賽的基礎和載體,并利于學科競賽活動的不斷發展。豐富的學科賽事社團活動,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完善了知識結構,提高了創新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科賽事社團的活動,既可以選拔到優秀學生參賽,也可以使其他學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更可以儲備比賽的后備軍團。
(三)組織參賽,挖掘學生的潛能與活力
學科賽事平臺的搭建和社團活動的開展,都是賽前準備工作,正式比賽才是學生真正實戰鍛煉的開始。在比賽前,既要研究對手可能采用的方案,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還要通過充分的準備,提高實戰效率。在比賽過程中,臨場要做到審時度勢,擁有過硬的心里素質,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發揮團隊協作能力。同時,還要利用好后備軍團與智囊團的力量,讓其做好比賽的供給保障,幫助出謀劃策、指點迷津,便于參賽學生取得更好成績。
(四)賽后總結,提升學科競賽內涵
大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活動,無論成績如何,都是其難得的寶貴經驗。參賽同學要及時對賽事進行總結,既要總結成功經驗,更要總結不足之處,真正做到通過競賽的參與來提升自身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組織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比較賽中方案,并進行認真討論,使比賽的內涵得到提升,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向長城.陳世強.方壯.唐利明.基于學科競賽平臺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J]科教文匯.2015.08(324)
一、培訓目標和培訓重點
(一)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力爭使我校教師具有以下素質: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使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使之具有綜合教育的能力和銳意創新的能力;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使之具有鮮明的教育、教學個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和特色;進一步拓寬文化視野,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為學科骨干,為教師的成長和成功鋪設方便之路。培訓以抓師德、抓教改、抓科研為主要途徑,樹立典型,引導中青年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逐步構建校本培訓模式,形成校本培訓體系,建立校本培訓機制,使校本培訓逐步科學化、規范化、系列化。
(二)培訓重點
1、全面實施課堂觀察這一新的聽評課模式,努力探索有效教學與有效教研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形成山門中學教研特色。
2、強化教學教研工作負責制,強化教研組長學科教學、教研與質量報告工作制度,實施各年級教學質量分析與反饋負責制工作,形成質量監控,努力做好每個環節的質量關。
3、以質量為核心,充分發揮教研職能。
各教研組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實施高考學科質量目標管理責任制,切實把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充分發揮教研骨干的引領、指導作用,以培優扶中補差為主線,以教學過程監控為動力,深入班級、教師、學生,探索提高升學成績的科學方法,努力提升單科優良率和及格率,力爭各門學科各項比率指標有新突破,特別是會考的通過率和高考的上線率。
4、推進校本培訓工作,強化組內培訓制度,組內抓好外出學習后回訓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素質水平。
5、各教研組要有計劃舉辦學科傳統競賽項目,為培養學生特長發展提供條件。
6、做好校級課題申報立項工作,做好已立項課題的過程性工作,開好課題主持人會議,抓好課題成果提煉與總結工作。
7、落實教研組工作評價制度,教師教研工作量化考評制度,及時總結各教研組工作特色與成效。
二、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
(一)主要內容
1.師德培訓:以實踐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大力弘揚“敬業、愛生、奉獻”的師德風尚,貫徹執行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組織教師學習先進教師的經驗,開展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教師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堅持依法施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備好課、上好課、評好課、命好題、育好人”為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培訓質量為主線,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實施以校本培訓為中心,整合集中培訓與自我研修的培訓模式,增強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二、背景分析,為校本培訓定位
變革教育,首先要改變**教師。新世紀的教育,“教師”的時代正成為歷史,一個全面呼喚“導師”的時代正在誕生。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改變**教育方式,需要接受新的培訓。我們認為,學校成功的內在機制,在于建立一個高水平的校本研訓集體。要確保課改的全面推進,同樣有賴于開展“以校為本”的校本培訓活動。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研訓有機地融為一體,是提升學校的教研水平,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校本培訓領導組和業務指導組
1、校本培訓領導組
(1)成員名單
組長:金征斌
副組長:宋志凌、李華、尤亞輝
成員:徐利軍、李杰志、屈偉青、尤匡青、王寧、徐能興
(2)工作職責全面負責本校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的規劃、實施、管理和總結工作。
2、校本培訓業務指導組
(1)成員名單
組長:金征斌
副組長:宋志凌
(2)工作職責負責校本培訓業務指導工作,指導教師完成各項培訓任務,參與校本培訓業務考核工作。
3、校本培訓業務考核組(另文公布)
四、培訓內容
(一)培訓目標**
1、樹立“備課”的全程觀念,落實新課改、新理念的教育思想;熟悉新教材體系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理解**和熟悉現代教學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提高教學設計理論素養。
2、針對現代教育教學、學校生存和發展、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發展的需要,通過“備課”活動的開展,切實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全面提高教師基本教學技能,落實教學常規和教研常規,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3、以集體備課、教學公開課為主要形式,以“邀請式”聽課制為亮點,以“課例”研究為校本培訓有效模式,充分發揮學科組教師的集體智慧,開展“四個一”的活動,組織校級教學評比,開展論文評選活動,培養教學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二)培訓任務
上盤中學校本培訓五年計劃安排,今學年確定一個主題進行專題研修,2009學年上學期培訓主題為“備好課”,分五個專題進行,分別為:備課與師德行為、備課實務與新技能、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設計、集體備課、教學公開課、教學反思。本學年的主題分兩階段完成,第二學期學習主題為“教科研培訓”,繼續學完其余四個專題,即:“如何做好課題、如何做好教研科研論文、如何做好案例、課件制作”。
(三)學習目標**
本學期的五個專題的學習目標**如下:
(1)備課與師德行為。抓好生本備課,更新師德觀念,調整師德行為;
(2)備課實務與新技能。學會有序備課,掌握教學設計技能,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3)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設計。講究科學備課,聯系備課實際需要,提高教學設計理論素養。
(4)集體備課。做好備課組的工作,各學科在教研組,備課組的共同組織下,完成各學科的集體備課。
(5)教學反思。抓好教師備課工作中的教學反思環節,促進教師個人素養的提高,完善課堂教學。
五、培訓過程
(一)培訓方式
1、個人自學。以個人強烈的提高本人教學能力意愿,做好教師的校本培訓工作。
2、主題培訓。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通過專家講座、視頻觀摩,幫助教師了解備課實質,培養六個意識,即:對話意識、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動態生成意識、角色意識、質量意識和效率意識。知道備課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有效備課的策略,
3、課堂研學。
(1)“邀請式”公開課。以“邀請式”公開課的形式展示培訓成果,要求每位教師至少上1節多媒體公開課,課后集中評議,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在組內學習推廣;找出不足,在后續備課過程中加以改進。
(2)說課。就選定的公開課例進行說課,以說課稿的形式提交學科組,供同學科教師研討、交流,深化教師對所任學科《課程標準》的理解**,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思想內涵,提高備課的理論素養。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聽課、評課。同伴協助,互相聽課評課,檢驗備課的實際效果,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調整,為二次備課提供素材,切實提高備課實效。
(4)教學反思。對個人的備課和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備課策略,優化教學過程。
(5)集體備課。分學科組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備課方法,解決“不會備課”和“備課不科學”的問題,使備課這一重要教學環節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二)立足課堂,以課例研究為中心,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以教研組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契機,先在校內教研活動周中開展各學科“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經過同學科老師的互助研討,骨干引領,選拔出優秀教師參加教研區及以上教學活動。全體同學科教師群策群力,認真聽課、磨課,幫助開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行“邀請聽課制”,要求每位教師每周必須邀請“一定數量”的同事去聽自己的課至于什么時間去聽,以及去聽什么內容,聽完后如何聽取他人意見,均由教師自己安排的教學交流制度。對于學校中的高級教師,他們主要承擔兩項工作,一是教師開設示范課,二是接受教師的邀請;課后再進一步反思、總結;課例研究負責人整理相關資料,完成課例研究報告。通過以上活動,全體教師的教學能力也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六、培訓原則:
全員培訓與分層培訓相結合、定期活動與自主學習相結合、長期培訓與階段培訓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結果與評優相結合。
七、培訓范圍和對象:
全體任課教師。根據教師自身發展要求,分二個目標**層次,全員培訓與分層培訓相結合。
八、培訓課程日程安排:
九、培訓時間:
集中培訓和分散自學,集中培訓以安排時間為主,另時改變**以短信通知為準。
十、管理措施:
校本培訓由校長任第一責任人,分管校長為主要責任人,有教科處、教務處和年級組具
體負責實施,由教科室主任、教務處主任、德教主任具體安排好分管項目的培訓工作。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按照學校培訓方案制定與落實具體計劃。
(1)由教科處、教務處協商制定**年度校本培訓活動計劃,并由校長室審核、批準。
(2)有關受訓教師要規范、真實地填寫好“培訓手冊”,有關活動的負責人要真實填寫“教學教研活動記錄手冊”。
(3)由教科處負責組織培訓及各項競賽和考核工作,相關科室負責培訓項目的活動過程記錄(包括出勤、態度、效果、活動等主要內容),每學期末統一交教科處,由教科處負責匯總統計,計算各位參加培訓的老師的學分,年終予以公示,有關考核成績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的學分中。
(5)校本培訓經費按《上盤中學開放式培訓的實施方案》執行。加大培訓過程中的各項作業、競賽和考查優秀者的獎勵力度。校本培訓表現優秀與合格者,學校給予不同等次的獎勵??己私Y果與職評、評先進、年終考核掛鉤。
(6)由教科處負責校本培訓的申報和總結工作。于2009年9月做好上中2009年度培訓計劃、培訓課程安排表、參訓教師名冊,上報審批。年末寫出書面總結,整理好規定材料上交。
十
一、考核辦法:
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已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事重癥醫學醫療工作23年的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科室副主任、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研究生導師盧安衛主任醫師。
采訪伊始,盧安衛主任就開門見山地指出:重癥醫學的發展,與其所在醫院其他學科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它不能獨立于其他學科尋找自己的路線。醫院的發展帶動了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這是必然的規律。所以,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模式,應根據醫院的等級與規模的不同而不同,而人才的培養則是重癥醫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合理的模式+優秀的人才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的兩個最根本要素。
重癥醫學學科發展
應視醫院等級與規模而定
據記者了解,重癥醫學科的主要業務范圍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和延續性生命支持;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等。
2009年1月19日,原衛生部關于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的通知中,對于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院、醫師等問題,都作出具體的規定。例如:“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院應當有具備內科、外科、麻醉科等專業知識之一和臨床重癥醫學診療工作經歷及技能的執業醫師。”并說明,目前只限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具有符合規定的醫院可以申請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拔唇浥鷾省匕Y醫學科’診療科目登記的醫療機構,不得設置重癥醫學科;相關科室可以設置監護室、搶救室等開展對本科重癥患者的救治?!?/p>
對此,盧安衛主任從另一個角度介紹說:“重癥醫學學科目前的基本組成單位是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其基本功能是救治危重病人。在有些醫院——如我們醫院,還有呼吸治療科;呼吸治療師屬于醫技編制,是在重癥醫學??漆t師的指導下對病人進行呼吸治療,負責呼吸機的管理與呼吸治療操作。當然,我非常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重癥醫學學科,能有自己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實驗室?!?盧安衛主任介紹說,在我國中小型醫院,ICU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醫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活率和延長壽命,由于病人來源、其他學科發展的限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發展綜合性的ICU是一條切實可行而又合理的道路;但在大型的、實力雄厚的綜合性醫院中,ICU更為突出的功能是為外科開展大手術保駕護航,如肝肺心腎等器官移植,肝膽胰、心肺外科的大手術,手術對象老齡化,術前合并臟器功能不全而又必須手術治療的病例;老百姓對壽命與生活質量要求的增高,以前不敢做的、認為不能做的手術,有了ICU的支持,為這些患者的手術成功提供了保障。
盧安衛主任認為,強大的外科發展需要ICU的支持,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在大型綜合醫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并以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例:醫院各學科的亞??瓢l展均很強大,很多??苾H一個亞??频闹匕Y病人就已經需要一個常規規模(15-20張床)的ICU來接納,如肝膽外科每年有3000例左右的手術,按5%計算,每年也有幾百例術后患者要進ICU;肝移植每年150例左右,還有心肺移植、心臟手術每年達1000多例,這幾類患者術后全部要進ICU。除此之外,還有多發傷、腦外科、肺外科、血管外科、胃腸外科、肛腸外科、泌尿外科及其他外科的重癥,或術前有重要臟器病變的、術后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都需要ICU的支持。“總之,僅接納外科重癥患者就需要有幾個ICU。這么多的學科亞??疲羞@么多的重癥患者如果僅采用綜合ICU方式,那就需要建立很多個綜合ICU,這樣勢必會引起管理的混亂,比如病人收治,院感的防控、人力與物力資源方面分配方面都成問題,這顯然不合理。所以,重癥病人的分類管理即建立??艻CU成為必要。重癥醫學是二級學科,學科的細分是學科發展的標志與方法?!?盧安衛主任總結說。
亞專科的建設使重癥醫學
在各領域得以深化
事實上,重癥醫學為一門新型跨學科專業,也是醫學領域中一門最具活力的學科。它與臨床各科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特殊的臨床醫療范疇。它以機體在遭受嚴重的傷、病打擊下引發的全身病理改變、特別是威脅生命的情況為主要研究對象。
重癥醫學科(ICU)的任務,則是運用重癥醫學理論,采納一切當今最先進的手段,中斷疾病的發展,維護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內環境的穩定,贏得治療基礎傷、病的時機,從而爭取盡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因此,從事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師不僅需要相關醫學專業知作為基礎,而且要能運用現代先進醫療技術和設備挽救病人生命。
但在采訪中,盧安衛主任則強調,重癥醫學醫師的基本技能,是對全身臟器功能的綜合支持。這是必備的技能,故重癥醫學的亞??撇荒芤詥我坏呐K器去分類,單一的臟器功能衰竭應該由該??漆t師處理。
對此,盧安衛主任舉例說,一個心臟內科的醫師若不能處理單純的心力衰竭,那么這個心臟內科的水平就談不上高深。只有當心臟功能衰竭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衰竭時,才由ICU醫師處理。如果把呼吸衰竭的患者集中歸類于一個ICU,慢性呼吸衰竭主要來源于呼吸內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主要來自外科術后大出血、創傷、嚴重感染、胰腺炎等外科疾病的患者,把這幾類患者都集中在一起治療,從醫院的角度而言,很不合理。這幾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演變過程差距也很大,醫師很難去把握這些機制與疾病的規律,更何況幾乎所有學科的重癥都需要呼吸機支持,這樣一來,呼吸重癥加強治療病房與綜合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就沒有什么差別了。
而盧安衛主任理想中的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愿景,是與其他各學科的發展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皟瓤?、外科及其所有的亞??频闹匕Y,都涉及到全身多臟器功能的衰竭,所以,??艻CU的建立并不影響重癥醫學??漆t師的工作性質與基本技能的全面發揮?!?盧安衛主任說,“我認為,重癥醫學的亞專科分類根據現有其他學科的分類比較合理,如我們醫院分內科ICU、外科ICU、器官移植ICU、急診ICU、傳染病ICU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同一類患者疾病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必然性,放在一起管理能使重癥醫學醫師把握住規律,使在這一領域的診治及科研水平得到深化,多個亞??凭涂梢允苟鄠€領域得到深化,從而使重癥醫學的整體臨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p>
盧安衛主任說:“也許有人會問,要怎樣來管理這么多專科ICU?”對此問題,盧安衛主任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我認為,大型綜合性醫院應該成立重癥疾病中心,由中心主任全面領導臨床、教學、科研活動;各專科ICU的病區主任在中心主任領導下,協助中心主任負責所在病區的臨床醫療工作。如果各??艻CU各自為政,將會影響學科發展、綜合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養和資源的合理利用?!?/p>
人才培養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的
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重癥醫學醫師的培養目標為:通過三年的基礎培養,使被培養者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能夠應對常見危重癥病人的處理能力。掌握危重病常見癥狀的臨床判斷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級;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對常見危重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搶救和診治。能閱讀有關危重病醫學的外文書刊;了解臨床科研方法,能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報道和綜述;了解與危重病醫學相關的醫療法規;學會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具備良好的從醫所需的人文綜合素質等等。
而盧安衛主任則認為,“與其他學科相比,重癥醫學如同一個剛起步的幼兒,它勢必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是決定性因素?!?盧安衛主任認為,重癥醫學人才如何培養,關系到學科發展的速度與前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另據盧安衛主任介紹,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每個學科均選擇德才兼備、技術精湛、行醫規范、為人師表的優秀的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作為教學主任,專門分管教學工作。教學主任肩負著培養新人為學科發展提高新鮮血液的重任,而盧安衛主任自己就是重癥醫學的教學主任之一。
盧安衛主任說,重癥醫學學科的人才培養,涉及到以下幾種類型: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谱≡横t師規范化培訓、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繼續教育與培養。記者了解到,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剛成立了幾年,盧安衛主任是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的三位研究生導師之一?!耙驗橹匕Y醫學是新的學科,全國重癥醫學研究生學位點還很少,目前對重癥醫學研究生培養關注還不夠?!?盧安衛主任說,事實上,研究生培養很重要,它將是未來重癥醫學發展的基礎與根本動力。
盧安衛主任繼續介紹說,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主要是借鑒外科學的經驗,科學學位的研究生重點培養其科研能力,重點放在實驗室培養,在畢業前要求寫出較高水平的科研論著,如SCI。這些研究生畢業后大多數走上臨床工作崗位,他們將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最強大的生力軍。
盧安衛主任認為,一個學科,不會搞學術就不會有提高,沒有科研的發展,臨床水平就不可能產生飛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的是培養臨床醫生,其臨床能力與技能的培養目標與??谱≡横t師規范化培訓相同,但作為老師,要特別注重研究生的臨床觀察與思維培養,培養其對病情的分析與總結,從而也能得到一些科研能力的訓練。
在現實中,重癥醫學專科住院醫師的培訓工作實際上是目前最受關注與重視的,但重癥醫學??漆t師的培養,當前在全球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模式,歐美國家都是按其他學科如內科、外科、麻醉??漆t生的培養模式培養,等成為上述??漆t師后再從事重癥醫學工作。
談及國內的重癥醫學??谱≡横t師的培訓工作,盧安衛主任介紹說,我國這方面的狀況與國外類似,重癥醫學科醫師都是由內科、外科、麻醉科醫師組成。重癥醫學有了自己的學科后的四年多以來,重癥醫學??漆t師基本按內科??漆t師培養模式培養。隨著大型綜合性醫院強大外科學的發展,外科重癥病人已成為重癥醫學科病人的主要來源,這些病人來勢洶,起病急,風險高,但救治效果好,這就對重癥醫學??漆t師有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內科學基礎,還要求有豐富的外科學知識。因為手術醫師沒有在ICU值班,每天只能來看一次術后的病人,所以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病情的觀察與治療,是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承擔的。
據此盧安衛主任認為,按內科專科醫師培訓模式培養重癥醫學??漆t師有很大的缺陷??傮w來說,現有的ICU醫師大多缺乏外科思維,對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預測與觀察比較欠缺,對于二次手術的手術指征掌握不好,對什么時候該叫外科醫生、什么時候不該叫把握不好,經常會到患者情況嚴重時,才聯系外科醫師,有時會耽誤手術及救治時機。
我國亟需建立規范化培訓新模式
“我自1991年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始從事重癥醫學,至今已有23年,曾有8年時間在肝移植中心專門做肝移植術后監護。我在碩士研究生期間讀呼吸內科,博士研究生期間讀普外科,專攻肝移植術后監護。我的學習及工作經歷讓我深知ICU內管理內科患者與外科患者的區別?!?盧安衛主任認為,重癥醫學的??漆t師知識面要求很廣,并需要有很強的應急能力,所以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該有自己的模式,應該在內科、外科均培訓,并且也要在麻醉學科、醫技科室(如超聲、影像、心電圖等)輪轉學習。
盧安衛主任強調,更重要的是,一個??漆t師的培養不是讀幾本書,上幾天課,考幾門試那么簡單,還必須在臨床學習,并有優秀的老師指導。在科室輪轉學習期間,要求掌握與重癥醫學密切相關的疾病與常見技術;要求熟悉與重癥醫學相關性不大,但是各相關學科的常見疾病與技術;要求了解對少見疾病和技術,技術含量和風險大的治療方法與技術。
盧安衛主任進一步強調,重癥醫學國家重點??茟摮袚鹋囵B重癥醫學??漆t師的責任,應作為重癥醫學??漆t師的培訓基地?!爸劣谂嘤柶?,目前國內所有的??漆t師培訓均為三年,這三年都是在各個科室輪轉,并沒有多少時間在重癥醫學科工作。三年結束時,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重癥醫學??漆t師?!?/p>
在采訪中,盧安衛主任非常愿意與同行分享她的留學經歷:“我前年曾在香港大學瑪麗醫院ICU留學一年。他們的重癥醫學??漆t師培養需要六年,前三年叫‘base training’,相當于基礎培訓,第一年叫實習醫師,第二年到培訓結束前叫‘training doctor’。他們認為實習醫師還需要從一年改為二年。前三年跟我們一樣在全院各科輪轉,經考核合格后,進入后三年‘high training’,相當于高級培訓。這三年是在ICU中培訓,到第七年通過臨床技能及理論考核合格,后才成為重癥醫學??谱≡横t師。他們所有的學科都是經過類似于上述的六年培訓期?;A培訓三年后若考試不合格,就從第一年開始重新培訓,第七年考核沒通過,就從第四年開始重新培訓。同一個級別的培訓若兩次沒通過,一般這樣的醫師以后就不從事醫療工作了。他們住院醫師時間很長,今后能不能再上升,就看有沒有崗位,沒有崗位永遠就做??谱≡横t師?!?/p>
“我認為他們的??漆t師培訓模式更加科學合理?!?盧安衛主任繼續闡述說,在國內,三年規范化培訓按要求都是輪轉在別的科室,而在ICU的輪轉時間卻很短。規范化培訓結束后就轉為重癥醫學專科的主治醫師,這不論是基礎扎實程度,還是??婆R床技能,都達不到主治醫師的要求。
采訪將要結束時,盧安衛主任總結說,重癥醫學學科的基礎水平影響著年輕一輩的水平與提高,當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成為正式的重癥醫學??漆t師后,年輕醫師的才能施展與自我提升才真正開始。此時,重癥醫學學科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為這些年輕的生力軍搭建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建設好重癥醫學的學科及其亞???,為有特長、有經驗,在某一領域有興趣愛好的優秀醫師,提供充分發揮作用的場所。而作為年輕的重癥醫學??漆t師,則必須在各個??艻CU中輪流工作,高年制的??漆t師也可采用同級別醫師之間在各專科ICU病房輪換工作。如果高年制的重癥醫學??漆t師在某一領域有特別成就,可以固定在某一專科ICU工作,這樣有助于其才能的發揮,使其成為在這一領域的棟梁,在學科主任的領導下,協助學科主任為培養新人及科研發揮更大的作用。
盧安衛主任最后說:“我相信多個亞??频慕?,會使重癥醫學在各個領域的臨床、科研水平都得以深化;同時,也會給更多的優秀醫生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與空間!”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而教師是教育改革與進步的關鍵。因此,近些年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一直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然而,通過與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主講教師和相關領導的訪談,筆者了解到當前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訓評價存在問題。因此,本次調查采用問卷的形式展開對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評價現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良性發展。
1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發放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評價現狀調查問卷》通過查閱評價理論相關文獻,以及與培訓主講教師訪談后編制而成。問卷的被試是參加過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教師。問卷第一部分是對問卷被試的基本信息調查,第二部分是調查題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為3個小模塊,3個模塊根據評價類型分為診斷性評價調查、形成性評價調查、總結性評價調查。每一個模塊由5~6道測試題組成,采用事實性問題和態度性問題混合的形式。在問卷的提問與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選擇式和里克特五級量表形式。
問卷面向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邢臺等地區的參訓教師進行發放,共發放350份,收回310份,問卷回收率為88.6%;有效問卷300份,問卷有效率為96.8%;采用excel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分析
2.1參加培訓教師的基本信息情況
通過對300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參加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女教師比男教師略多,分別占總人數的53%和47%;教師的最高學歷以本科為主,達到總人數的83%。教師年齡處于31~40歲和教齡處于兒~20年之間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7%和53%,表明當前參加培訓的中小學教師以教齡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師為主,而30歲以下、教齡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師正逐漸成為被培訓的主要人群。
從參加培訓教師所任教學科方面來看,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達到總人數的45%,數學教師達n2o%,語文教師達到13%,而其他一些學科的教師人數均占總人數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學科甚至沒有教師參加培訓。
2.2培訓的診斷性評價現狀
本次調查通過5個二元選擇式題目對培訓的診斷性評價現狀進行調查。5個題目分別調查培訓前期是否對參訓教師進行過參加培訓的意愿、參加培訓的動機、告知培訓的學習目標、告知培訓的評價標準、測試現有教育技術水平等5個方面的評價。調查發現,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在診斷性評價階段比較重視告知學習者培訓的學習目標和培訓的評價標準以及學習者參加培訓意愿的評價,但是忽略了對參訓教師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水平的評價。
2.3培訓的形成性評價現狀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形成性評價現狀也通過5個二元選擇式題目對其進行調查。5個題目分別調查培訓過程中是否對參訓教師進行過學習積極性、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對培訓教師和培訓過程的意見、對培訓的滿意度等5個方面的評價。調查發現,70%以上參加培訓的教師對培訓的形成性評價是比較滿意的。
2.4培訓的總結性評價現狀
調查發現,河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n67%的總結性評價主要采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學習作品的評價形式。50%以上參加培訓教師認為培訓最后的評價內容與培訓內容比較匹配,培訓最后的評價標準是比較合理的。
3培訓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不同學科教師參訓人數的不均衡性較明顯
通過調查,發現參訓教師多為信息技術教師,其次是數學、語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師,而化學、政治、歷史等學科的參訓教師人數較少甚至沒有??梢娭骺平處煹膮⒂柸藬得黠@多于其他學科,理科教師的參訓人數多于文科,各學科教師參訓人數的不均衡性較明顯。因此,在今后的培訓中應該重視讓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有參加培訓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我國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訓缺乏對教師學習動機和現有能力的評價
培訓的診斷性評價忽略了對參訓教師的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的評價。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能力都是培訓過程中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在今后的培訓中應該通過診斷性評價對參訓教師的學習動機和現有教育技術水平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讓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學員個體間的差異性成為培訓評價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參加培訓的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評價主要存在5個方面的問題(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