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03:28: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精神病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常規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計劃,完成結核病、精神病督導,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調查;每月上門服務訪視≥90戶,完成第二季度重點人群的隨訪指導工作;每月根據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報一期,組織大型多媒體健康宣教一次;按時參加例會,及時上報各類信息報表,完成領導委派的各項臨時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區居民花名冊填寫,掌握參保人數,為開展農民健康體檢工作打下基礎;
3、熟悉農民健康檔案信息軟件,完善家庭和個人健康檔案信息數據,及時將隨訪信息記錄入信息管理系統;
4、完成**流動人口調查摸底,完成**從業人員調查摸底,完成查螺篩查工作;
5、做好社區惠民政策宣傳,配合做好一卡通的發卡工作;
6、規范填寫各類臺帳表冊,迎接公共衛生半年度考核;
第二季度:1、與**村委主任、書記建立聯系,確定公共衛生聯絡員,移交公共衛生聯絡員臺帳,健全通暢**公共衛生信息管理聯絡渠道;
2、熟悉**基本衛生情況和居民健康狀況,掌握**常住人口數、季度出生人數、季度人數、兒童人數、60歲以上老年人數、慢病人數、孕產婦人數、流動人口數,重點是流動兒童和孕產婦信息;
3、根據衛生院公共衛生年度總體部署制訂工作計劃,按照責任醫生臺帳要求,規范填寫責任醫生臺帳日志;掌握**60歲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數情況,高血壓、糖尿病人分級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隨訪工作;
4、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調查報告、結核病人督導用藥、新發精神病人的線索調查排查、從業人員信息收集報告等工作;刊出春季傳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報一期,開展第13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宣傳工作,發放外來建設者健康手冊資料50份;
5、3月底前上報公共衛生信息報表,完成領導委派的各項臨時指令性工作。
第三季度:
1、常規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計劃,完成結核病、精神病督導,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調查;每月上門服務訪視≥90戶,完成第三季度重點人群的隨訪指導工作;每月根據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報一期,組織大型多媒體健康宣教一次;按時參加例會,及時上報各類信息報表,完成領導委派的各項臨時指令性工作;
2、根據半年度考核情況查漏補缺;
3、完成**改水改廁工作,落實水質監測;
4、配合完成中小學生健康體檢。
第四季度:
1、常規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計劃,完成結核病、精神病督導,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調查;每月上門服務訪視≥90戶,完成第三季度重點人群的隨訪指導工作;每月根據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報一期,組織大型多媒體健康宣教一次;按時參加例會,及時上報各類信息報表,完成領導委派的各項臨時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責任醫生全部工作,包括各類臺帳表冊,**家庭和個人檔案建檔率達到80%,重點人群建檔率達到85%,慢病隨訪信息整理,健康檔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對各類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做好年度工作總結,積極迎接衛生局考核評估。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 發病誘因 心理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1-0087-02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病中最常見的一組精神病,美國六個區的調查資料顯示,其年發病率為0.43‰~0.69‰,15歲以上為0.30‰~1.20‰,我國部分地區為0.09‰,根據國際精神分裂癥試點調查(IPSS)資料,18個國家的20個中心,歷時20多年調查3000多人的調查報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癥年發病率在0.2‰~0.6‰之間,平均 0.3‰[1]。長期或急劇的壓力(如天災人禍等生活事件)等心理因素,往往是觸發此病的誘因。精神分裂癥作為重精神病,長期困擾著患者及其家庭。2006-1月-2009年12月回顧性分析我院11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史資料,探討觸發精神分裂癥的誘因----心理因素,為指導臨床護理干預提供依據,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研究組110例患者診斷標準都符合CCMD3,其中男25例、女85例,年齡16-71,平均年齡37.5±10.1歲。治療的病程最短是3個月,最長是24年,平均4.5±1.6年。文化程度: 4例大專及以上,30例中專包括高中,40例初中,26例小學,9例文盲。對照組為健康受試者110名。比較分析兩組性別、年齡、生活環境、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均為自行設計表①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為社會人口學資料。②精神分裂癥發病誘因的社會、心理因素調查表,內容包括家族史、個性缺陷、家庭經濟條件、生活事件壓力、社交與支持、生活環境、家庭對患者的關愛、軀體疾病、精神緊張度、正負性情感、社會功能、工作壓力、婚姻與家庭的美滿度等13個因素。每個因素按3等級(差1分、一般3分、好5分)評定,每個因素累計得分。量表的信度為0.9,測定內容的效度為0.8。
1.2.2 在精神分裂癥初期進行調查。調查表由患者自行填寫,文盲由調查對象逐項讀予患者,根據其選擇進行填寫。當場發放,當場收回,發放調查表120份,回收有效調查表110份,有效回收率92%。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在FoxPro下建立數據庫,用SPSS 10.0軟件進行t檢驗和多元回歸分析。兩組心理因素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 我們可以從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在家庭對患者的關愛;婚姻與家庭的美滿度;社交與支持;情感度;生活環境得分均高于研究組。而在軀體疾病;個性缺陷;神經緊張度;工作壓力;生活事件壓力均低于研究組,可以充分表明:心理因素是觸發精神分裂癥的主要誘因之一[2]。心理社會原因是指受到強烈的精神創傷,如父母離異、親人死亡、升學未成等生活事件誘發精神分裂癥者較為常見,而且心理社會因素對于病程的延續及預后也有重要影響。
3.2 精神刺激是精神分裂癥的主要誘發因素,諸如天災人禍、親人亡故、失業窮困等,精神創傷和重大生活事件均可誘發精神分裂癥,這些精神刺激屬于心理社會因素之一,心理負擔重和心理社會應激多都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誘發因素。如果患者發病時間短,第一次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這時盡早使用療效全面、副作用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藥治療是治療疾病及早日康復的關鍵[3]。特別是發病于青少年時期的患者,只有迅速地控制癥狀,盡快地恢復其學習、工作和生活能力,才能使疾病不至于影響其今后的前程。
3.3 加強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護理
精神病患者有思維混亂的一面,也有其正常的心理狀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是心理護理的主要內容。
3.3.1 精神病患者入院時,因到了―個陌生的環境,離開親人常表現焦慮、孤僻以及被家人拋棄等心理狀態,有的牽掛子女、有的受病態支配不愿住院治療,整日吵鬧等,護士首先要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向他們介紹自己和病室環境,使患者感到有人負責和關心自己,耐心傾聽他們的敘述,關懷體諒、愛護尊重他們,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不傷害其自尊心,使他們在心理上獲得寬慰而安心住院接受治療[4]。
3.3.2 恢復期的患者其心理想法多種多樣,有的擔心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成為家庭的負擔,有的擔心出院后被同事和親友另眼相看,有的認為自己已經老了擔心病情反復發作,自己對家庭是一種負擔等,從而出現消極悲觀情緒,甚至出現輕生念頭,護士在了解病情的基礎上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講解有關疾病方面的知識及預防,提高他們對精神病的抵抗能力,消除擔心病情復發的恐懼心理,指導患者處理好人際關系及自我保護的能力,對生活充滿信心,其次護士要有誠懇的態度,肯定的語氣,切莫嘲笑、哄騙病人,在患者出院前,通知其家屬或單位同事來院,向他們宣教有關精神疾病的家庭護理知識和出院的注意事項,因為只有社會、家庭和醫院三者的緊密配合,才能使患者在心理上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疾病康復[5]。
參考文獻
[1] 周逸如,陳樹喬,吳澤敏.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 (19):3-5.
[2] 熊應菊,張希文,等.精神分裂癥發病誘因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6,20 (1):66.
[3] 蔣珊瓊.作業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護理雜志,2007,25(8):12.
[4] 馮月霞, 臧紅敏, 李莉. 利培酮與氯氮平合用治療精神分裂癥引起惡性綜合征1例的護理體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18(06) :741.
美國經濟已經走出衰退,但是美國人由于勞動市場極不景氣而仍然受困。今年1月失業率僅從10%下降到97%。2月與1月同,但企業精簡的勢頭未減?,F在美國失業人數已這1480萬,另有940萬人未能充分就業,如加上放棄覓職人員,失業率將達到16.8%(2月)。對于大部分美國人而言,“大衰退”并未真正離去。
美國勞動市場一向高度自由化,雇主可以隨意裁員,這是美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特點之一。近20年來由于企業應用新技術,實行精益化(Lean)管理,隨意裁員愈益成為平常事,即使是企業在盈利的情況下也減員。
企業為了應對市場萎縮,裁員已成為惟一的方式。近30年來,汽車公司員工人數一直在下降。有的產業由于處在消亡之中,裁員是必要的,譬如當前的報業。但是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進行裁員的大部分企業并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金融、零售、技術等公司,它們的問題僅僅是市場需求暫時下降,它們的困難不過是擔心利潤下降得太多。
企業裁員的理由都是錯誤的
其錯有四:一是可以提高股價。根據一份對1990~1998年間進行裁員的美國1445家企業的研究報告,它們裁員后在股市都出現了負面效應,裁員愈多,負面效應愈大。二是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一份對美國14萬家制造廠商在1977~1987年之間勞動生產率的研究報告反映,勞動生產率提高最多的都是增加員工的企業。在零售業,裁員可以降低人均成本,但人均銷售額也下降了。三是可以提高利潤。一份對122家公司的研究報告發現,企業精簡后隨之出現盈利下降,這種負面效應在研發密集型產業和銷售額正在增長中的公司尤為明顯。另一份對標準-普爾500家工業公司的研究報告反映,精簡的企業盈利水平低于不精簡的。再有一份美國管理協會(AMA)關于企業精簡效應自我評估的調查報告反映,有一半左右的企業認為提高了利潤,只有1/3認為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四是可以降低成本。實際上公司宣布裁員后,隨即出現最優秀的員工要跳槽,想留也留不住,因為他們有技能,最容易找到工作。AMA的一份調查報告反映,約1/3有技能的被解聘員工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公司卻失去了骨干和經驗,再招工都是新手,不利于降低成本。
兩種惡性循環對企業的嚴重威脅
學者們普遍認為,美國企業高管低估了為裁員所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有的是直接的,如支付解雇費和職業介紹費。但危害最大則是間接性的,留下的員工人人自危,對主管產生離心傾向,工作積極性下降、怠工。
AMA的調查報告反映,精簡公司88%的員工干勁不足。尤其是零售店,員工監守自盜所造成的損失超過了混跡于顧客中小偷的盜竊。精簡的結果往往導致客戶服務、創新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水平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早在幾十年前就指出,失業者由于沒有收入,只好降低支出,而尚未失業者,由于擔心丟掉飯碗,必須省吃儉用,其結果是市場蕭條,生意清淡,企業只好進一步裁員。于是導致另一種惡性循環。法國企業在這次危機中盡量減少裁員,因而能夠比較從容地挺了過來。
性療美容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性生活和諧、感情融洽的夫妻,雙方雖然年齡也不算小了,但面容卻顯得年輕而有活力;相比之下,那些缺乏和諧性生活的男女,就常常顯得面容憔悴,給人以未老先衰的感覺。
性生活使人興奮激動時,全身血液涌向皮膚表層,這對皮膚起了一種清洗的作用,很多專家認為,這種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皮膚的衰老。根據性專家提供的調查報告,適度的性生活可以使男性的睪酮分泌量增多,而睪酮的作用可以使男性的肌肉發達,提高骨髓的造血能力;對于女性來說,如果能經常在性生活中獲得充分滿足,卵巢的生理功能和內分泌能力就會增強,身上的肌膚就會變得更加柔滑而且具有光澤,頭發會變得更加柔亮,精神會變得更加開朗,所以有句話這樣說:規律的性生活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容師。
性療控制體重
過去有一種看法,認為性生活一次,可消耗500卡以上熱量。從數據上來說,一個體重55公斤的婦女時每分鐘可消耗8卡熱量,一個體重80公斤的男子則可消耗12卡熱量。一般來說,一次性活動消耗的熱能與快速騎15鐘自行車所消耗的熱能差不多。
研究結果表明,經常有性生活的人不易患肥胖癥。和諧的性生活能起到控制體重的作用。
性療促進心理健康
美滿的性生活有益于心理健康。美國醫學研究人員在對37500名成人的調查分析中發現,性生活美滿的人往往憂慮較少,脾氣較好,待人友善,很少隨意將過失或不幸推諉于人。
生活中,有很多體育鍛煉方法其實只能對身體有好處,對心理卻沒有直接作用,而性生活在這方面卻有著獨特的功效。能夠享受到性生活愉悅的人不容易受到寂寞和孤獨的折磨,與獨身者相比,他們患抑郁癥、精神病、自殺的比例要低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前者心理上沒有壓抑感。
性療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國外有這樣一個實驗:在對一組婦女所作的臨床研究中發現,性生活美滿和諧者的免疫系統功能普遍優于性生活有問題者,而且前者比后者長壽。類似的研究還表明,過度的壓力會損害免疫系統,使人易患感冒、高血壓和潰瘍等病。
性生活確實可以消除壓力,使身體完全放松,盡管這種效果只能持續幾個小時,但定期的性生活可以使人獲得持續而穩定的輕松感,它不僅能消除男女雙方時肉體上的緊張,而且還能消除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情緒上的緊張。性生活越是美滿,事后也越易入睡,這能有效地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性療減少心臟病和心肌梗塞的發生
1.沉湎于數字媒體。由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2015年,普通人平均每天會花16個小時來接觸數字媒體。這種行為會導致用戶產生孤獨感、工作倦怠感和技術上癮。最好定期遠離數字媒體。
2.壓抑感情的宣泄。刻意回避煩惱反而會讓人焦慮不安,壓制情緒會讓壓力內生化,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和行為科學系副主任大衛?施皮格爾說:“回避并不是最佳策略,越是回避,事情就會變得越糟糕。對造成壓力的事件采用積極的方法應對,就能增強對它的掌控能力?!?/p>
3.久坐不動。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挫敗感,鍛煉能很好地克制焦慮情緒。運動身體能讓大腦釋放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低強度的鍛煉能降低人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體育鍛煉還能提高認知功能。
4.為金錢犧牲愛好。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財富會引發壓力效應,破壞幸福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認為,很多人相信錢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但事實上,除了那些極度貧困的人,錢并不一定能買來幸福。
5.追求完美。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一切事情做得都完美無瑕,這會迫使他們處于壓力境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大衛?伯思斯認為,普通人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力爭把事情做好即可。培養感恩之心有助于完美主義者適度降低他們的預期水平,從而減輕承壓水平。
6.對一切事情分析過度。反復思考只會增添更多的焦慮情緒,尤其對女性來說更是如此。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過度思考的傾向會破壞心理幸福感,阻止了人們實現生活目標。
7.購物成癮。據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傾向于物質至上的參與者出現創傷后應激癥狀的可能性較高,他們強制性或沖動性購物行為的幾率會增加。研究人員還發現,物質至上主義者會增強壓力的不良效應。
8.介入別人的壓力。如果你為了友情很輕易地介入朋友所面臨的困境,那么你就會承受所謂的“二手壓力”。美國壓力研究所研究員海迪?漢納認為,大腦很敏感,當人們接近別人的壓力圈時,就會向大腦發出感到擔心的信號,讓人容易做出承受壓力的仿效行為。
【關鍵詞】 精神衛生;家庭特征;對比研究;學生;農村人口
【中圖分類號】 R 395.6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5-0439-03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單方外出打工0.5 a以上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的18周歲及以下的農村兒童[1]。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加速,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的數量正以每年500萬人的速度遞增,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4]。為了解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并為有效解決留守中學生問題制定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筆者對安徽省某勞務輸出大縣的2所中學全部在校學生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安徽省某縣選取2所中學,以初一~高三6個年級的全部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3 410份,經資料檢查和核對,剔除未完整填寫及存在明顯邏輯錯誤的問卷55份,收回有效問卷3 355份,有效回收率為98.4%。實際分析的樣本人數為3 246人,未將無父親或無母親的109人納入分析對象。
1.2 調查變量
1.2.1 學生的一般情況 采用自行編制的調查表,內容包括學生年齡、性別、住居地等社會人口學指標和父母、監護人的年齡、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情況等。
1.2.2 心理衛生問題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5]評定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SCL-90共9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無=1,輕度=2,中度=3,偏重=4,嚴重=5),分別評定總均分和10個因子分。10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以因子分≥3,界定為有某一方面的心理衛生問題;以1個因子分≥3,界定某個體有心理衛生問題。
1.3 調查方法 在取得學校領導的支持后,對抽取的2所學校所有班級班主任集中統一培訓,相互調換后到其他班級擔任調查員。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集中填寫問卷,統一回收,問卷采用無記名的方式,以保護學生的隱私。
1.4 資料整理和分析 資料錄入前對原始資料進行了核對檢查,剔除及修正了不符合要求的調查表。編碼后,用EpiData 3.02建立的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2.1.1 父母外出打工情況 本次調查的3 246名農村中學學生中,父親外出打工的有2 244人(69.1%),母親外出打工的1 209人(37.2%),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有1 130人(34.8%),留守率為71.6%。
2.1.2 留守中學生的性別、年齡分布 留守學生中,男生1 266人,占54.5%;女生1 057人,占44.5%。年齡為(15.77±1.46)歲。
2.1.3 留守中學生主要監護人 留守中學生在家上學期間,除了在家的一方父母對其的照顧(46.2%)外,監護其上學的主要是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監護的構成比為33.7%,少部分留守學生由哥哥姐姐或其他親屬照顧,分別占2.3%和6.1%,11.6%的留守中學生沒有人監護。
2.2 心理健康狀況
2.2.1 留守學生與非留守學生心理癥狀檢出率 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學生心理癥狀檢出率(32.2%)高于非留守學生(1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34,P=0.000)。留守學生SCL-90各因子陽性檢出率亦高于非留守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2 留守學生不同心理癥狀檢出率與父母打工類型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學生有36.3%存在1個或幾個的心理癥狀,而父母單方外出的留守中學生心理癥狀檢出率為28.2%。兩組在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等方面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3 留守學生心理癥狀檢出率與監護類型的關系 為便于比較分析,將留守學生在家上學期間的監護類型分為單親監護、隔代監護和其他監護3種,其中其他監護主要包括同輩或親屬監護、自我監護等。由表3可以看出,單親監護留守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檢出率(22.5%)顯著低于隔代監護留守中學生(43.5%)和自我監護或同輩、親戚監護留守中學生(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96.17,P=0.000)。單親監護學生SCL-90各因子陽性檢出率均低于其他2種監護類型留守中學生,除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4 留守對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以是否有心理衛生問題為因變量,以父親文化程度(以文盲為參照)、母親文化程度(以文盲為參照)、性別、年齡、家庭住居地為協變量,分析父親打工、父親打工年限、母親打工、母親打工年限、父母雙方打工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結果發現,母親外出打工、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是影響留守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主要危險因素。見表4。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所調查的某縣農村中學生留守率達71.6%,同黃艷蘋等[6]的調查結果相近,高于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村留守青少年問題研究”課題組2004年對甘肅、河北、江蘇等省5個縣留守青少年的調查結果(47.7%)[7]。分析其原因,一是本調查學校所在的縣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縣,勞務輸出為農民增收支柱產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二是近年來由于城鄉一體化的加速,外出務工人口也越來越多;三是本次調查對象為農村中學初一到高三年級的全部學生,學生年齡越大,父母外出打工者亦相對較多。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留守青少年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況較差,留守學生中有1個或幾個心理衛生問題的個體占32.2%,而非留守學生被檢出有心理的個體為12.7%,說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狀態與父母打工導致的親子關系的斷裂密切相關[8-12]。對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別、年齡、家庭住居地后,母親打工和父母雙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的危險因素。隔代監護、同輩監護、親戚監護和自我監護學生比單親監護學生出現了更多的心理衛生問題,可能反映了非雙親教養在青少年的教育觀念、性格特征、情感環境等方面與雙親教養存在差異[13-14]。Carbone等[15]調查發現,親屬撫養的兒童比普通兒童的生活質量明顯較差,而且有心理衛生問題的親屬撫養兒童比沒有心理衛生問題的親屬撫養兒童生活質量更差,應給親屬撫養兒童提供更多的服務和資源。Cole等[16]研究發現,親屬撫養人缺乏良好的健康經歷、兒童時期的虐待、沒有充足的時間履行監護責任是抑郁癥狀高水平的三大危險因素。所以,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許可,留守學生的父母應該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顧子女上學,這樣更有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 郝振,崔麗娟.留守青少年界定標準探討.中國青年研究,2007,19(10):40-43.
[2]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狀的調查.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8(3):132-134.
[3] 王艷波,吳新林.農村“留守孩”現象個案調查報告.青年探索,2003,21(4):7-10.
[4] 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22(9):25-28.
[5] 張明園.精神病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27.
[6] 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0):669-771.
[7]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青少年狀況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6.
[8] MCLOYD VC.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Am Psychol,1998,53(2):185-204.
[9] CLARK RD,SHIELDS G.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Adolescence,1997,32(125):81-92.
[10]葉一舵,白麗英.國內外關于親子關系及其對兒童心理發展影響的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7(2):131-136.
[11]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青少年”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6):633-634.
[12]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教育探索,2005,25(5):82-83.
[13]MARTIN-LEBRUN E,POUSSIN E,BARUMANDZADEH GT,et al.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arental separation on children.Arch Pediatr,1997,4(9):886-892.
[14]SMITH GC,PALMIERI PA.Risk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mong children raised by custodial grandparents.Psychiatr Serv,2007,58(10):1 303-1 310.
[15]CARBONE JA,SAWYER MG,SEARLE AK,et al.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ome-based foster care,Qual Life Res,2007,16(7):1 157-1 166.
關鍵詞:音樂;心理治療;作用
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學的一個新領域,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邊緣學科,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多達上百種,形成了眾多理論流派。音樂治療以音樂的實用為基礎,按照系統的治療程序應用音樂和音樂相關體驗作為手段來治療疾病或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音樂對心理的治療作用由來已久,中國古典文獻,如《黃帝內經》《樂記》《琴賦》《養生論》等都大量記載了關于音樂對心理治療的論述;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在西方,如《舊約》上就曾記載掃羅王召大衛鼓琴驅魔(其實是精神不寧)的典故;畢達哥拉還談到音樂的“凈化”作用,有助于人體健康,恢復內心能力的和諧;中世紀天主教寺院用圣歌來治療疾病,到了19世紀中,音樂療法曾在歐洲一度風行,奧地利醫生P?利希滕塔爾(1780~1853)則在1807年寫成了4卷集的《音樂醫生》,更詳盡地介紹了當時的探索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大規模應用,用于治療傷病員中的精神疾病。因此,研究音樂對于心理的治療作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音樂心理治療的定義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是一門年輕的應用學科,涉及學科廣泛,流派思想豐富,從音樂治療學的發展狀況來看,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學科定義標準?,F代的音樂治療最初起源于美國,再由美國發展至世界各國,所以最具權威的是美國的音樂治療定義: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健康的目的。(美國Temple大學教授布魯西亞K Bruscia,《定義音樂治療》1989)
2音樂對心理治療的原理
盡管對音樂治療的原理研究較少,但綜合許多的調查報告和實驗報告,大致可把音樂對心理治療的原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用音樂刺激大腦某些遞質的釋放,如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改善大腦皮層功能。第二,通過音樂作用于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等人腦主管情緒的中樞,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第三,刺激聽覺中樞對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垂體腦啡呔的濃度,通過腦啡呔能抑制疼痛。第四,改善大腦功能,協調大腦左右半球,從而促進人的智力發展。第五,影響個人的心理,心理學研究顯示,情感培養對人格成長至關重要,而音樂包容了人的情感的各個方面,可以有效地鑄造人格。
3音樂對心理治療的方法
音樂對心理治療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聆聽、演奏、歌唱、即興演奏、音樂和歌詞創作、舞蹈和美術的結合,以及音樂投射和音樂聯想,使被治療者達到健康的目的。音樂治療方法主要可分為:
(1)接受式。接受式音樂治療的方法包括了聆聽、歌曲討論、GIM等等諸多的方法。
(2)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包括了歌曲創作、樂曲創作、音樂心理劇等等。
(3)即興式。即興式主要包括器樂即興、口頭即興等方法。
目前在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音樂治療被廣泛地應用在醫院、學校、診所、社區、老人院、托兒所、監獄等,也同時應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減壓、產婦分娩、生物反饋、疼痛控制。
4音樂對心理治療的作用
在古代,醫生就可以通過音樂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到了近現代,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都先后開展了音樂治療,在國際上,音樂療法更是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和心理治療當中?,F代神經生理學家已經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音樂對神經結構,特別是大腦皮層,有直接影響。美妙的樂曲通過被人體吸收,使人體的能量被激發出來,節奏明快的音樂,具有興奮作用,能使人心跳加快、肌肉繃緊、情感振奮;節奏緩慢、音調優雅的音樂,能使人產生歡樂、恬靜的情感,從而對人體的機能起到積極調節作用。音樂對心理治療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安撫情緒的作用。平穩柔美的音樂能調節人的心率和呼吸,使人消除精神緊張,起到松弛和催眠的作用,幫助人們解除疲勞,改善失眠狀況。許多火車站,會播放古典音樂,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回家的釋然,腳步不由得放慢下來,減少旅客神色匆匆、慌忙擁擠的現象。
(2)鎮痛的作用。音樂具有鎮痛作用,對于局部麻醉的病人來說,在手術時戴上耳機靜聽這類音樂,可起到消除緊張,減少恐懼不安的情緒,轉移患者的精神注意力,起到一定的鎮痛作用。
(3)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音樂通過神經系統,可分別對心血管、呼吸、內分泌、消化、肌體運動等產生調節作用。例如,輕松愉快的音樂對心血管系統產生良好的反射作用,促使血管舒張,緊張度降低,從而改善心腦供血狀況,并使血壓下降,減少高血壓等疾病。
(4)增強自信的作用。缺乏自信的人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可以讓自己更加的輕松愉快,忘記令自己傷心、自卑的事情,使自己轉變生活態度,增強對生活的信心,能幫助自己增強自信,找回自我。
(5)愉悅內心的作用。當一個人感到悶悶不樂時,聽比較舒緩的旋律和歡愉節奏的音樂,可以讓心靈享受平靜、和諧,輕松暢快的旋律,會頓時揮去心頭的壓抑感,讓內心充滿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