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22:3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三國演義讀書心得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三國演義》是由羅貫中根據魏晉時代的史書與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國戲和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說。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三國演義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去年,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它讀完。
我對《三國演義》里的人物的評價是:諸葛亮——足智多謀的一位賢相,呂布——有勇無謀卻是最能打的,關羽——大義凜然卻是一個悲劇式英雄,姜維——在智慧和武力方面都超過諸葛亮,曹操——一代奸雄,董卓——東漢末期的霸主,趙云——僅僅次于呂布……
《三國演義》是一本巨著,我希望大家也讀一讀。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2“東漢末年有三國。。。。。。“這是一首歌曲開頭的一句歌詞,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對三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國演義》書中描寫了很多大英雄,其中軍師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謀,天天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么要求,“赤壁之戰”、“空城計”、“火燒軍營”等等都是在他的英明布陣下打下來的大勝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計”這一戰。諸葛亮在只有一班文官和老弱病殘的士兵的情況下,讓人大開城門,自己在城門之上焚香彈琴,引司馬懿上鉤,以為有埋伏傳令軍隊士兵前軍變后軍,后軍變前軍掉頭撤離,不費一兵一卒為蜀國解了圍。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明白,遇到困難事情要多動動腦筋,那樣你離成功的機會會很近的。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3《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當我讀了它之后,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也明白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要數號稱“武圣”的關羽了。關羽,字云長,三國中一位比較出名的武將,五虎上將之首,曾在沙場上建立過無數的功績:曾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績。但是,最令人敬佩的卻是他那種講義氣的精神,無論誰幫助過他,他一定會回報。記得曹操在赤壁之戰后大敗而歸,被吳國的軍隊逼進了華容道,眼看就要被擒,這時候,正把守華容道的關羽因為念在曹操舊日曾有恩于自己,所以放了他走,結果差點被斬首。由此可看出關羽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讀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長這么大,幫助過我的人數也數不清,可我記住了嗎?回報了嗎?
我敬佩關羽那種講義氣的精神,更喜歡劉備那種渴賢求才為君之道。劉備,不能說是一個梟雄,只能說是一個明主,他能成為三國鼎立的一份子是因為他有一顆愛賢的心,要是他沒有這一份心,恐怕就不會得到諸葛亮這個大賢人的幫助了,也不可能當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織織帽罷了??梢哉f,劉備的天下幾乎全都是諸葛亮打來的,而諸葛亮為什么甘心情愿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對劉備的愛賢的心的感激。讀到這里我又想到了老班長鄺泳韶,他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盡心盡力為班級做出了不少好事,是老師的好幫手,就有如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一樣,因為老師相信他,放心地把事交給他,他為了不辜負老師的關愛,工作自然就盡心盡力了。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許許多多的道理和哲理,讓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4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我是將關云長敗走麥城一章跳過的。從水淹七軍的輝煌瞬間落至身首異處的沒落,這是最讓人不忍卒讀的一個英雄的結局。
于是期待著用自己想象力,鋪成紙,匯成墨,聚成筆,重新譜寫那些自己鐘愛的人物的結局。只要讓善者幸福,讓惡者受懲,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永存,我便可以改變書中人物的命運,改變那些令人義憤填膺或是令人郁郁寡歡的結局。
于是夢想著能夠從曹雪芹的讖語中找到線索,讓高鶚所寫寶黛的生離死別變為皆大歡喜;于是夢想著從歷史書的記載中尋找原型,讓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能夠扭轉乾坤;于是夢想著在《宋史》的描述中找到證據,讓施耐庵所寫的梁山好漢能夠共同行俠仗義。
一切努力都歸于失敗后,我甚至變得有點執拗,哪怕用憑空的幻想也要編出美好的結局。可是當一個個故事被我編至空虛時,我才開始有些理解了悲劇后的真諦。
荊軻刺秦王,最后的飛刃刺在了立柱之上。但是留下的是那種愿為知己者赴死的豪氣以及流傳至今的美名。試想他刺中了,弱小的燕國也不能反敗為勝,他沒刺中,遺憾,怨念,仇恨,惋惜等種種情感才會伴隨著悲壯深深地浸透在這個故事當中。所以人們還能記住那蕭蕭的風和冰冰的水,才會記住那一去不返的壯士。
水晶之中,發晶為貴,那種看似使得整塊水晶失去其端莊的粗糙的晶發,恰恰成就了它的華美與珍貴。
那么,悲劇不也是這樣么?我們欣賞著失去頭顱的勝利女神,我們欣賞著斷掉兩臂的維納斯,我們欣賞著被風沙磨去光澤的金字塔,我們欣賞著破落不堪的帕特農神廟。那么,為什么我還要嘗試著改變悲劇呢?人人收獲完美的結局,恰恰是這美麗而殘酷的世界不能做到的。
所以我要做的,并不是改變這些悲劇的結局以讓它們如同鉆石般晶瑩剔透。我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讓它成為一面明鏡,照見光與暗,照見善與惡,照見微笑的圣徒和獰笑的惡魔。這樣以后,用內心去刻錄,不要讓那些主角所遇的悲劇,在生活中出現。
我沒想到的是,改變了內心的心境,我也改變了那些不幸的人的結局?,F在我看來,他們的不幸結局不再僅僅是令人悲傷與同情,更能讓我看到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照影。
這,或許才是真正地改變了悲劇的結局。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三國演義》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是孩子成長必讀的書。
一談到三國演義,我便想到強大的五虎將,分別是“關羽。趙云。張飛。馬超。黃忠,俗話說:看三國,流眼淚,為古人擔憂。”這句話的含義十分深,只在一次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終于體會到了,那是司馬已被諸葛亮用火團團圍住,那是我心急如焚,這樣一個有才能的人竟被白白燒死,真是可惜!不過就在這是天降大雨把火撲滅了,幸好幸好,就是這場大雨才讓司馬懿撿回一條命呀!
黃忠十分英勇,雖然年齡已老,但是銳氣勢不可擋的,想起他活著的時候,殺死了多少敵人的大將。還有一次,趙子龍為了救阿斗差點喪命,還好張飛及時趕到,救了趙子龍,張飛倒豎虎須,瞪著睜環眼,手握丈八蛇矛,大吼一聲:誰敢決一死戰,聲如巨雷,嚇得曹軍腿發軟,后來連喊數聲,竟把曹操身邊的大將夏侯杰給嚇得肝膽碎裂,曹軍連忙逃跑了,可見張飛身上隱隱有著殺氣。
三國里有著許多歷史故事,值得大家去看,很好看喲!
關鍵詞:初中生;課外閱讀;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74
原國家總督學柳斌說:“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缺乏獲取新知識能力、缺乏發展潛能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平庸的,沒有智慧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隙ㄊ且粋€呆板的、沉滯的、只會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必然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薄墩Z文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生課外名著閱讀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睂?-9年級學生,要求更為明確:“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p>
目前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到底如何呢?據《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對全國50個城市的初中生作的問卷調查統計:有閱讀課外書習慣的同學占28.7%,無聊時才看課外書的同學占43.2%,極少閱讀課外書的同學占2.6%。何況這里的課外書還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畫、言情小說、網絡小說等書籍??梢姡嬲形膶W閱讀習慣的學生確實太少,目前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
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是推動人們尋求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對尚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是初中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關鍵。近年來,筆者就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做了如下嘗試:
一、課內課外超鏈接,一石激起千層浪
1. 巧借課文,以點帶面
葉老曾說過,課外閱讀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墩Z文課程標準》推薦初中生閱讀的《水滸傳》《三國演義》《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童年》等文學名著大多與教材有所鏈接。因此,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挖掘興趣點,適時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名著。如教學《楊修之死》時,筆者不僅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品析了楊修鋒芒畢露、恃才放曠的性格,曹操心胸狹窄、陰險奸詐的本性,楊修之死的原因,還向學生提出“曹操真是個小人嗎?為什么他能夠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軍閥呢?請同學們到《三國演義》中去尋找答案吧!”以此激發學生探索三國歷史、認識三國人物、閱讀《三國演義》的濃厚興趣。課后,學生中很快就掀起了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熱潮。
2. 名著導讀課,拋磚為引玉
課外讀物良莠不齊,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課外閱讀時在讀物選擇時容易誤入歧途,亟需教師的正確引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專門開設了名著導讀課,形式上可以由教師介紹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請學生來談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還可借用多媒體拋磚引玉。目的只有一個:向學生推薦名著,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如在教學《十則》后,在名著導讀課上,筆者先播放了百家講壇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無憾》,學生頓時被其精彩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筆者抓住時機對同學們說:《論語》這一經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給人智慧和啟迪。同學們不妨課外去讀一讀《于丹心得》這本書,肯定會獲益匪淺。
二、營造班級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靠后天培養起來的。環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級中濃濃的書香氛圍毫無疑問會對每一位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產生很強的感染激發作用。筆者每接手一個班級,都會從以下幾方面去營造閱讀的氛圍:
1. 精心打造教室圖書角
在教室里設置一個圖書角,圖書角只擺放報紙雜志,一般來說,《環球時報》《重慶日報》《讀者》《意林》是必備,另外學生還可推薦報刊。報刊由語文課代表專門負責購買、更換,經費源于班費。課余飯后,圖書角往往是人氣最旺之地。假以時日,那些原來不愛看書的學生也慢慢成為圖書角的常客。
2. 創建班級圖書庫
班級圖書庫分為紙質書庫和電子書庫兩部分。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城區重點中學,學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書。因此,創建的紙質書庫辦法就是在做好學生及家長的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對學生家中適合初中生閱讀的藏書進行登記造冊,作為班級圖書館的備借圖書,并公諸于眾。學生想借書時,向語文科代表申請,由課代表出面向該書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記。要求借書人按時歸還,并保證書的完好無損。電子書庫的創建是為了彌補紙質書庫的不足。其具體作法是:班級注冊一個公共郵箱,在網絡上下載紙質書庫中缺少的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書目,放入郵箱網盤中,供學生查閱。
三、開展系列競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競賽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之一,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經常在班上開展一些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1. 開展箴言積累競賽
在教室后的班級文化墻上開設一個專欄,每天由值日生推薦板書自己認為最好的經典箴言,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愛人者人恒愛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等,同時要求全班學生人手一本箴言積累冊,每天都將張貼欄中的箴言摘抄下來。當一輪展示完畢,由全班學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為學生語文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這種競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也促使他們在閱讀中要用心品讀,提高閱讀的品質。此外,全班學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條箴言,日積月累,這也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2. 舉辦故事演講比賽
初中生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講故事。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筆者每學期都會在班上舉辦一次講故事比賽或演講比賽。七年級舉辦講故事比賽,八、九年級舉辦演講比賽。全班學生既是參賽選手,又是比賽評委,取其平均分作為學生語文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這種競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課外進行廣泛閱讀的興趣。
3. 開展讀書征文比賽
最近一段時間,就中學生古典文學的閱讀狀況,本人對我校高中一、二年級24個班級共1293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方法:書面問卷、座談、采訪、個案分析。調查結果令人吃驚,中學生對古典文學極其陌生!由此,讓古典文學走進學生刻不容緩。
一、四大名著閱讀狀況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對其一無所知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是:《三國演義》7.4%;《水滸傳》7.4%;《西游記》7.6%;《紅樓夢》竟達16.7%。
雖然大部分同學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遠多于“知全文”:《三國演義》“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滸傳》“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記》“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紅樓夢》“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說”的信息來源,“聽來的”和“來自影視媒介”的占了絕大部分:《三國演義》86.8%,《水滸傳》84.1%,《西游記》86.7%,《紅樓夢》74.8%。
不少同學閱讀名著方式是“看連環畫”:《三國演義》7.1%,《水滸傳》7.2%,《西游記》13.3%,《紅樓夢》3.4%。閱讀原著的同學卻少得可憐:《三國演義》13.29%,《水滸傳》7.4%,《西游記》5.8%,《紅樓夢》4.5%。
不知名著,已經令人遺憾;知名著卻知“梗概”,就難免有些尷尬了;而 “知梗概”,卻是絕大部分來自 “快餐”式的圖文加工品,這就讓語文教師感到無奈了。 “知識爆炸”時代,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過閱讀名著夯實文化“底子”的意義,卻被人們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熱鬧
知道四大名著的學生中,喜歡故事情節的占絕大部分:《三國演義》50.9%,《水滸傳》49.7%,《西游記》67.9%,《紅樓夢》38.8%。喜歡藝術技巧的很少:《三國演義》6.4%,《水滸傳》5.9%,《西游記》6.3%,《紅樓夢》13.9%。
這一組數據表明,高中生欣賞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淺層次上。情節曲折、生動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東西遠遠不只這些!高中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只是 “看熱鬧”,水準明顯偏低。在這個問題上,為師者應該負很大一部分責任。畢竟,“知道名著”的學生中,喜歡名著的人數占了大多數。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數”,說明名著對學生還有一定的“親和力”。老師是否充分利用、發揮了這種“親和力”呢?
(三)霧里看花
同學們對名著的“主要體會”是怎樣的呢?體會深刻:《三國演義》18.4%,《水滸傳》16.6%,《西游記》43.0%,《紅樓夢》19.6%。體會一般:《三國演義》57.2%,《水滸傳》61.6%,《西游記》42.4%,《紅樓夢》41.4%。沒有體會:《三國演義》17.5%,《水滸傳》14.4%,《西游記》7.0%,《紅樓夢》23.4%。
不難看出,名著在學生面前實際上是“無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學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學生審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顏色、散了芬芳的“無名花”!盡管有些同學也讀了原著,卻體會一般,甚至沒有體會,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體會時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說不出所以然來。盡管大部分中學生能列舉小說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絕大多數學生不能勝任,分析的結果有的只是“貼標簽”,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張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動力”不足
閱讀名著是否能提高語文成績?對這個問題,44.1%的同學說不清(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24.5%,“與成績無關”的占21.9%)。閱讀名著與成績關系真的微妙難說嗎?這表明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不足。實際上,那些語文成績能保持穩定良好的同學大多讀過原著,且都有較廣泛的閱讀面。應當想辦法使學生閱讀名著變得“有效”,增加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在中、高考的試卷中設置適量的名著類試題,也不失為一個較現實的辦法。當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試卷中已經很好的關注這個問題,話題作文中兩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寶釵”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這個高考指揮棒對中學語文教學無疑起推動作用。
二、古典詩歌閱讀狀況分析
(一)讀過篇數和背誦篇數
讀過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學生為38.6%,不少于80篇的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誦篇目不少于24篇的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僅5.3%。
【簡評】僅5.3%的人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可見學生閱讀量和記憶量之低。
(二)對古典詩歌的興趣
興趣狀況:(1)喜歡39.3%;(2)不喜歡6.5%;(3)談不上喜歡與否54.2%;對古典詩歌的體會:(1)體會深刻22.7%;(2)體會一般68.8%;(3)沒有體會8.4%。
對唐詩宋詞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對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簡評】許多同學在古典詩歌面前,或熟視無睹,或敬而遠之,或望而卻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亂曲解詩意……甚至有6.54%的學生連李白、杜甫都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沒有形成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當然就不會樂在其中了。
(三)與語文成績關系
(1)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67.1%;(2)認為與成績無關的,為9.4%;(3)請不清楚的,占23.5%。
簡評:中學語文教師幾乎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教學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試題。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治標者的拿手戲就是模仿中、高考題型,編選大量標準化試題將學生捺入題海泡浸。這對于培養真正意義的審美素質毫無裨益,反而降低了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興趣。新編高中語文課本有多個詩歌單元,我們應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詞,提高學生品味古典詩詞的能力,提升素質,才能真正應對考試。
三、問題與建議
結合座談和訪問的印象,本人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
(一)狹隘的學習功利主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學習輔導書”就成了學生課外書的代名詞,家長、學生、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輔導資料書。不少家長推崇“非輔導不看,非習題不做,非英語不聽”的三不規則。畢業班學生為攀登升學的金字塔,一頭扎進題山題海,更與經典無緣。盡管高二學生大多數都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讀過的沒有幾個。為什么不讀?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還在分數的壓力下苦苦掙扎,哪里還有時間去看這些與考試無多大關系的書呢?”
(二)圖視 “驅逐”文字
圖視類傳媒高速發展:各類影碟鋪天蓋地,互聯網與數碼影像接踵而至,再接著是攝影圖片類書籍及卡通畫異軍突起……校園周圍小書店及市區幾家書店這兩年最熱銷的是文娛和足球類畫報、繪畫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學名著銷量一直不太好。圖視傳媒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要警惕“讀圖時代的閱讀危機”。今天的學生大多通過影視錄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簡單:讀文學作品吃力。然而學生一旦養成閱讀圖視作品的習慣,今后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后也很難改變。
(三)敬畏“經典”與否認“經典”
在繁重的學習負擔下,長篇的語言和結構因素成了學生“親近名著”的又一個障礙。許多學生表示,有時也翻翻名著,只覺眼花繚亂,沒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學生說,現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看過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沒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學生說自己也知道母語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視、數碼影像的虛擬世界吸引人。言語之間,他們對名著不敢褻慢,只是“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對名著“不喜歡”的同學也大有人在(《三國演義》6.4%,《水滸傳》5.3%,《西游記》5.6%,《紅樓夢》14.6%)。這些學生否認“經典”,認為名著部頭巨大,情節冗長,描寫拖沓,節奏緩慢,書中所寫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關系難理解,不如讀現代武俠、言情、偵探推理小說以及卡通連環畫來得輕松。他們對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卻對一個個大碗明星的生肖、愛好甚至婚變的次數能娓娓而談,如數家珍。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怎樣才能帶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殿堂,領略其中的奧妙,使他們讀古典文學也會產生像讀流行書、暢銷書一樣的審美愉悅?
(四)家庭普遍缺少濃厚的文化氣氛
父母的文化層次較低,是農村家庭文化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學生檔案資料統計,父母務農的占45%,職工13.3%,半農半商的11.67%,個體經營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師。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數,少數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營造家庭文化氛圍方面幾乎無能為力。多數父母雖然重視兒女的讀書,但僅限于關心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因此反對兒女看課外書,認為這些“閑書”會影響學習,有的父母則忙于生計而放任不管。
多數學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氣息的活動僅限于看電視。調查中,回答“經常看影視片”的學生占了大多數。近半數的學生是在沒有任何一本課外書和報刊雜志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從小學到高中唯一的“文學讀物”就是一本語文書。
語文素質是要從小培養熏陶的,在這樣缺乏文化氛圍中讀到高中的學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語文素質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當艱辛勞動的。
課外閱讀歷來被不少人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君不見父母談“課外書”色變,不少班主任(非語文老師)明確規定“不準把課外書帶回課室,一經發現,全部沒收,還要在班上檢討……”
一個人在中學階段沒有閱讀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誦200首以上的古典詩詞,那實在是整個人生的一大憾事!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遠離”,必然導致精神“鈣質”的缺少和欣賞層次的低下,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淺薄。這種“后天不足”對一生的成長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這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實際生活業已證明了的事實。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中學生課外閱讀近乎空白的情況呢?本人認為:
第一,學校、家長和社會都要達成這樣的共識;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素質。要培養良好的素質,不讀書怎么行?我國當代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說過:“書是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奮斗的向導,成功的階梯,學文,學做人,求大發展,大成就,離開讀書,不過是緣木求魚。”而讀古典文學應是讀之基本!
論文摘要:目前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農村學校閱讀面更是狹窄。因地制宜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是初中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關鍵。課內課外超鏈接、營造班級閱讀氛圍、開展系列競賽是語文教師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策略。
原國家總督學柳斌說:“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缺乏獲取新知識能力、缺乏發展潛能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平庸的,沒有智慧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隙ㄊ且粋€呆板的沉滯的只會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必然是沒有希望的民族?!?/p>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生課外名著閱讀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對7-9年級學生,要求更為明確:“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到底如何呢?據《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對全國50個城市的初中生作的問卷調查統計:有閱讀課外書習慣的同學占28.7℅,無聊時才看課外書的同學占43.2℅,極少閱讀課外書的同學占2.6℅。何況這里的課外書還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畫、言情小說、網絡小說等書籍,可見,真正有文學閱讀習慣的學生確實太少,目前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
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對尚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是初中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關鍵。近年來,筆者就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做了如下嘗試。
一.教材與課外鏈接,一石激起千層浪
1.巧借課文,激發興趣
課外閱讀不能孤立進行,最有效途徑就是結合教材。[2]《語文課程標準》推薦初中生閱讀的《水滸傳》《三國演義》《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童年》等文學名著大多與教材有所鏈接。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挖掘興趣點,適時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名著。如教學《楊修之死》時,我不僅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品析了楊修鋒芒畢露、恃才放曠的性格,曹操心胸狹窄、陰險奸詐的本性,楊修之死的原因。還向學生提出“曹操真是個小人嗎?為什么他能夠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軍閥呢?請同學們到《三國演義》中去尋找答案吧!”以此激發學生探索三國歷史、認識三國人物、閱讀《三國演義》的濃厚興趣。課后,學生中很快掀起了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熱潮。
2.適用媒體信息,拋磚為引玉
課外讀物良莠不齊,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課外閱讀時在讀物選擇時容易誤入歧途,亟需老師的正確引導。我在教學實踐中專門開設了名著導讀課,形式上可以由教師介紹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請學生來談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還可借用多媒體拋磚引玉。目的只有一個:向學生推薦名著,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如在教學《十則》后,在名著導讀課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講壇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無憾》,學生們頓時被其精彩的內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時機對同學們說:《論語》這一經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給人智慧和啟迪。同學們不妨課外去讀一讀《于丹心得》這本書,肯定會獲益匪淺。
二.積極營造班級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靠后天培養起來的。環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級中濃濃的書香氛圍毫無疑問會對每一位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產生很強的感染激發作用。我每接手一個班級,都會從以下幾方面去營造閱讀的氛圍。
1.完善教室圖書角建設
在教室里設置一個圖書角,圖書角只擺放報紙雜志,一般來說,《環球時報》《福州日報》《讀者》《意林》是必備,另外學生還可推薦報刊。報刊由語文課代表專門負責購買、更換,經費源于班費。課余飯后,圖書角往往是人氣最旺之地。假以時日,那些原來不愛看書的學生也慢慢成為圖書角的常客。[3]
2.創建班級圖書庫
班級圖書庫分為紙質書庫和電子書庫兩部分。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城郊中學,學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書。因此,創建的紙質書庫辦法就是在做好學生“資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對學生家中的適合初中生閱讀的藏書進行登記造冊,作為班級圖書館的備借圖書,并公諸于眾。學生想借書時,向語文科代表申請,由課代表出面向該書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記。要求借書人按時歸還,并保證書的完好無損。電子書庫的創建是為了彌補紙質書庫的不足。其具體作法是:班級注冊一個公共郵箱,在網絡上下載紙質書庫中缺少的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書目,放入郵箱網盤中,供學生查閱(因為學生家中都有電腦)。
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隔鍋的飯香?!睍墙璨粣圩x,很多的學生往往對家中藏書束之高閣,而對在班級書庫中所借之書看得津津有味。經過一段時間,班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蔚然成風,學生的讀書熱情倍增。
3.適用網絡建立讀書沙龍
班級網絡讀書沙龍是一個課外閱讀發燒友的協會。鑒于現在的中學生都喜歡上QQ,我班在網絡上建立一個閱讀QQ群,推選出群主,負責日常事務。課余時間,班上熱衷課外閱讀的發燒友們都可利用這一平臺進行課外閱讀交流:暢談讀書的收獲與感受,提出讀書的疑問與困惑,相互推薦好書。班級網絡讀書沙龍的組建,為班上學生提供了長期堅持課外閱讀的精神動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學生中打網絡游戲者銳減,課外閱讀之風盛行。
三.開展系列競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競賽是激發青少年學生主動學習活動之一,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經常在班上或年級開展一些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1.開展箴言積累競賽
在教室后的班級文化墻上開設一個專欄,每天由值日生推薦板書自己認為最好的經典箴言,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愛人者人恒愛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等,同時,要求全班學生人手一本箴言積累冊,每天都將張貼欄中的箴言摘抄下來。當一輪展示完畢,由全班學生打分。期末匯編成一精選小冊,并給被選多的同學一定紀念品。這種競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也促使他們在閱讀中要用心品讀,提高閱讀的品質。此外,全班學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條箴言,日積月累,這也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2.在不同階段舉辦故事或演講比賽
初中生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講故事。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每學期都會在班上舉辦一次講故事比賽或演講賽。七年級舉辦講故事比賽,八、九年級舉辦演講比賽。全班學生既是參賽選手,又是比賽評委,取其平均分作為學生語文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這種競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課外進行廣泛閱讀的興趣。
3.開展讀書征文比賽
學以致用,讀寫結合,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也能很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每年暑假,我班都會開展各種讀書征文比賽。既可以是老師根據教材推薦書目的讀書征文競賽,如“《名人傳》讀書征文比賽”、“《三國演義》讀書征文競賽”等,也可以根據上級要求的讀書征文比賽,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讀書征文賽”、“‘經典浸潤人生’讀書征文大賽”等。學生在比賽中獲獎,獲得了課外閱讀的成就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便更為濃厚。
以上是我對如何激發初中生課外閱讀興趣的一些膚淺的認識和舉措,也是我對改善當前語文教學現狀,讓經典浸潤學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身體力行,勇于創新,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征,探索各種行之有效措施,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內驅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使之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文化品位,弘揚漢語文學優質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常汝吉,2001.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學生而言,初中階段是其語文素養與能力形成的最主要時期,除卻課堂教學內容,課外閱讀是學生拓寬知識面,形成一定鑒賞能力的重要渠道,優秀的課外讀物往往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均有積極向上的影響,其中蘊含的哲理與人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學生一生的文化品位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成為每個初中語文教學者的必修功課。那么,如何讓學生對優秀的課外讀物產生興趣,樂于閱讀呢?這需要教學者發揮智慧,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合理指導。
一、多種方法并用,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一)找準切入點,適時推薦
推薦課外讀物要選取恰當的時機,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意猶未盡之時進行課文補充讀物的推薦,如此,可以使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的補充,彌補課堂內容少的不足,使課堂內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取得更佳的教學成效。例如,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空城計》相關內容時,讓學生體會到諸葛孔明的智謀膽識后,再向學生介紹其他與諸葛亮相關的三國演義故事:“舌戰群儒”、“揮淚斬馬謖”等等,讓學生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產生一定的興趣,從而主動去閱讀《三國演義》,了解更多的三國故事與人物。新課標要求中,推薦的大多數讀物皆與教材內容有聯系,例如《魯濱孫漂流記》《駱駝祥子》《童年》等等,教學者在進行推薦時,要緊密結合課堂,順勢為之。
(二)制造閱讀氛圍,創造閱讀環境
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篇目指導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同樣不可忽視。作為初中語文教學者,在與學生進行交流、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其口頭督促學生進行閱讀,不視為其創造一種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激發出自身的能動性,從而主動閱讀,這種方法產生的效果往往比前者好很多。例如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可以舉辦一次三國文化展示活動,出一期與三國歷史知識相關的黑板報,舉行一次三國人物分析討論會等等,讓學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接收這方面的知識,產生興趣,從而主動閱讀。
(三)尊重學生個性,進行個別指導
每個初中語文教學者面對的學生群體不同,每個學生群體中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教學者在教育時應當注意的要點。因此,在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單獨指導,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相互影響,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二、進行閱讀方法教學,注重閱讀習慣培養
(一)進行基本閱讀方法講解
古有言“不動筆,不讀書?!弊寣W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的前期準備。一般有幾種方法可供參考:(1)做記號。對讀物中優秀的詞句進行圈點勾畫,以加深優美語句在腦海中的印象。(2)摘抄。對文中好詞好句進行摘錄,養成作文素材積累的習慣,對學生寫作大有裨益。(3)寫讀后感。這一方法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在充分發現自己的思考特點,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4)歸納提綱。此類訓練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學作品,對提高學生駕馭一定篇幅的讀物能力十分有益。
(二)讓興趣主宰課外閱讀
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不僅僅使學生在中學階段獲益,更會使其受益終身。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有其內在的文化魅力,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文化魅力并且讓他們對這種魅力著迷,是語文教學者應當思考的問題。在進行引導的過程中,教學者主要應當注重對學生興趣的開發,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進行閱讀。定期在課堂上舉辦讀書交流會是一種很好的辦法,由于課外閱讀通常時間自由,學生閱讀的進度往往不一致,因此讓學生之間進行定期交流便十分必要,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換自己閱讀的作品,談論讀后的體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與周邊的人產生共鳴,從而激發興趣。
三、多種方式并用,加強閱讀效果
(一) 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
對于初中生而言,其知識能力水平仍有限,有許多長篇名著內涵深刻,內容復雜,完全讓學生自己咀嚼理解有困難,在此情況下,教學者應當組織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對作品中人物進行剖析,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作品內涵。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可以舉辦“我看三國英雄”的演講比賽、“三國成語知多少”的分組競賽、“古今多少事”的故事講述比賽,等等。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閱讀感受,加強其對名著作品內容的理解與內涵的感悟,從而使學生的思想達到一定的深度。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將較長篇的名著讀完,更能讓他們在閱讀中產生自己的看法與思想。
(二)讀寫相佐,互相促進
閱讀的過程是吸收,是化為己有,而寫作則是將自身的感情思考進行釋放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以書面形式開展不定期的讀書心得交流,不規定字數、側重角度等,讓學生自由發揮,盡情思考,從而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思維能力,形成獨立的個體思想。對于學生的作品,教學者應當及時批改,給予鼓勵與支持,保護學生的想象力與創作熱情。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閱讀指導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其對學生情操的陶冶、閱讀習慣的養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學者應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與閱讀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從而使其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深度得以達到一定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石艷.培養習慣與實施素質教育[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08).
[2]吳炳生.試論體驗式語文閱讀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09(4).
這確實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的材料,但我還是要將它的深意挖掘出來,尋找屬于我個人的讀書心得。正是因為喜愛讀書,我才會一本接一本,一遍又一遍的翻閱。
我是很喜歡讀書的,因為書中有趣味,因為書中有知識,讀著讀著就愛不釋手了。個人的知識實在是太少了,只有不斷地讀書來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品味。小到分子,大到宇宙,這一切都寫到書中。
在《三國演義》中我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贊嘆劉關張的兄弟情誼,佩服趙云的神勇無敵。烽煙四起,英雄豪杰橫空出世,給人以震撼的感受。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我了解了主人公保爾的勇敢堅強,機智果斷,看到他在不同的工作中磨練了鋼鐵般的意志,敬佩他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用筆來繼續革命事業的精神。這本書的作者更是身殘志堅,在疾病的痛苦下創作了不朽的作品。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看一些幼兒書畫,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就對書籍產生了興趣。上學后,我在課堂認真聽講,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后,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讀一些課外書藉。開始,我先讀一些少兒故事書,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先后讀了: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一些名著書籍。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和事仿佛不斷在我腦子中出現,使我得到了快樂,收獲了知識,提高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在讀書過程中,我每次看到好詞好句,就毫不猶豫地拿起鋼筆勾畫起來,在心中不斷地重復這些好句和好詞。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者讀不懂的句子時,我不會草草放過,而是通過字典和網絡了解意思,隨后再在這個字上或者句子上寫出注釋。當我讀完一個章節時,我不會匆匆忙忙再去看下一章節,而是再想想這一個章節講了什么,作者想表現什么。一本書并不是讀完就不再管了,而是需要你去慢慢品,多讀幾遍,多想想含義,這本書的要點才會慢慢浮現出來。
在我外出時,我總會帶上一本書,因為書是人的精神食糧,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書生活就變得黯淡無味,沒有書,知識的大門就會慢慢關閉。書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書讓我學到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將好句子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何在生活中隨機應變等,書讓我懂得這些知識,學會應用。
同學們,書是智慧的結晶,讓我們愛上讀書,多讀好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