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
時間:2022-03-30 15:0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云課堂;教學設計;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5-0073-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要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國家教育信息化推進辦公室文件精神指出:“建設教師和學生個人網絡學習空間、形成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與未來發展方向的體現,也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前沿。”“云課堂”教學突破了現有教育模式的時空限制與學習方法的限制,使學習資源無限豐富,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筆者通過兩年來對“云課堂”(一對一數字化課堂)的教學設計以及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實踐,談談對“云課堂”(一對一數字化課堂)教學過程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1 “云課堂”的認識
所謂“云課堂”,就是在學生活動的范圍內基本覆蓋有線或無線網絡,學生人人持有網絡終端(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上網本等),隨時隨地主動探究,直接訪問面向所學知識(學科)的網絡教學平臺,獲取學習資源、學習任務,存儲個人學習資料,向網絡教學平臺提交學習作業,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討論、交流學習內容,接受教師或學習者的點評和指導。學生以網絡教學平臺為基礎,生成發展性學習評價。簡單地說,“云課堂”就是基于開放虛擬課堂的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體地說,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構建虛擬課堂,形成大范圍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啟發式學習環境,對外開放課堂,引入外部教學能量,探究網絡條件下的教與學的方式,實現常態化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過程評價、生成性評價。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環境 學生個人用電腦、教師用筆記本電腦、電子白板、全覆蓋的無線網絡、教學應用平臺等。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對學生的技能要求 會運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網上搜集資料;熟練使用Mythware電子教室,能收發文件,并具備文字編輯的能力,能在學習本上交流自己的想法;能熟練的掌握Artrage繪圖軟件和照相功能;學習使用FreeMind制作思維導圖;學習利用各種軟件進行簡單的資料整理、展示和圖表運用;創建自己的博客,能在小組博客里交流自己的看法;能熟練使用Word和活頁筆記本的功能。
2 “云課堂”的設計
獲取學習資料 即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內容,通過互聯網、學習資源平臺等方式,獲取全方位的、多媒體的、自分辨的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存放于自己的個人電腦上。
【案例點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體會說明文用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學生課前活動分為三部分:
1)利用電子課本(教師自己制作,包含課文和相關資料),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閱讀資料包了解地球的知識和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
2)小組按提示利用FreeMind制作思維導圖(把握課文內容和說明方法),上傳到小組博客與其他小組共享,評價自己滿意的小組成果并投票;
3)小組協作,選取其中一項內容學習:調查近年來煤的價格,利用軟件協作完成調查表。利用搜索引擎收集其中一種生態災難及造成的原因,并整理資料。(可自由選擇適用的工具進行學習。)
提交學習作業 由以教師教中心向以學生學中心轉變,形成主動探究式“云學習”。學生領取學習任務后,根據教學目標內容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并根據教學目標內容進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然后將作業或學習成果到網絡教學平臺上的相應欄目中。一般情況下,學生的作業或學習成果很快便會獲得老師的指導和點評,學生自己可以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瀏覽、評論其他同學的作業,相互交流心得和體會,經過認真思考后對自己的學習作業進行修改和完善。
【案例點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教學過程將學習內容分解為制作思維導圖、調查近年來煤的價格、收集生態環境或者生態災難的資料、自讀自悟課文,勾畫讓心靈觸動的句子、為什么“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宣傳保護地球等多個方面,以小組為單位領取各自學習任務,上傳學習平臺。
交流學習內容 即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討論交流”,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網絡平臺上“曬作業”。全體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成為常態化,網絡學習達到平均良好狀態。
【案例點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的交流內容為:感知課文內容,查閱資料了解地球的知識和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FreeMind制作思維導圖;“不可再生資源”“地球的可愛”“地球的渺小”等。學生再不是“你講我聽”,而是通過合作交流,參與教學過程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點評學習結果 即在網絡教學平臺形成“生成性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教師應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總結,根據網絡教學平臺記錄的學生學習學習全記錄進行過程性評價。
【案例點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教學過程對學生自己學習準備狀況、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小組合作等情況作客觀的評價,教師通過平臺展示評價過程和結果。如有學生感悟:我們一起學習、討論,懂得了我們生活的地球只有一個,是我自己通過查閱資料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學習得到的。
完善學習結果 學習作業或學習成果在教學網絡平臺上實施公開“曬作業”,形成討論交流、相互學習、協作學習、借鑒學習的氛圍。案例點評見表1。
3 “云課堂”的評價
“云課堂”的評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學習性評價 是學生間相互的討論、交流。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觀察、分析、比較、思考等方法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上傳在教學平臺上,同學間要進行廣泛的討論、交流,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找出不足,形成新的觀點和看法,完善作業和成果。
過程性評價 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針對他人的評價予以回應的過程和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有效的的學習活動,包括知識的正確與否、方法的運用是否得當、思考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合理性、是否具有創新以及是否符合基本道德規范等方面。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性;語文化;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50-01
時下,越來越多的老師感嘆:“語文課,我越來越不會上!”當今的小語界,教學流派層出不窮,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令我們的一線老師無所適從,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課不知究竟該怎么上,而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何把好閱讀教學這關呢?我靜靜地思索,審視閱讀教學的過程,自我反思,回歸本真,必須直面三個問題: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我認為,要回答以上三個問題就要恪守“語文性”,彰顯“語文化”,才能實現語文課堂的真、實。
一、恪守“語文性”――求真
何謂“語文性”?要弄清語文性,首先要說到一個概念――語言。海德格爾說過:“語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園,人存在于語言之中?!睆倪@一點來說,語言在一切學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語言在所有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樣的。只有恪守“語文性”,咬定語文的青山不放松,語文才能回歸本體,顯現本真。只有恪守語文性,語文教學才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那么,如何在“兩性”之間建立支點,使其“貴”而不難,保持平衡呢?然而,“語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與交融,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最佳的平衡點和支撐點。
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斷:
師:默讀課文,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么?第一句與下面幾句是什么關系?
生:這一段主要寫漓江水的特點。第一句與下面幾句是總分關系。
師: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辭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對比的方法寫的。
生:第一句是用對比的方法寫的,作者用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與漓江的水作比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
師:同學們理解得非常正確,現在請大家齊讀第一、二句,讀后想想“水平如鏡”這個詞的特點,然后照樣子說出幾個這樣的詞。
生:紅葉似火、對答如流、骨瘦如柴……
【案例二】《只有一個地球》主要教學環節及時間
思考:1.朗讀課文,思考:你由只有一個地球想到了什么?
2.以“地球與環境”為主題,實話實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不難看出,第一個《桂林山水》案例,教師的教學始終沒有跳出語言文字這個框框,也就是沒有從語言出發走向人文,然后再回歸語言,而是在語言文字中兜圈圈,只重視工具性,“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設計,又只是圍繞人文關懷組織、展開,也就是只從語言出發走向了人文,卻沒有回歸語言。如果教者抓住“語文性”,由語言入手,師生共同直接地與文本反復對話,在感悟、體驗、探究、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體會到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地球的關系,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可見,堅守“語文性”,就能使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現,人文性也會在工具價值的實現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無縫焊接,使學生既得到了語文能力的歷練,又獲得了濃濃的人文關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彰顯“語文化”――求實
“語文化”就是用語文的眼光看語文,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讓語文再語文一些,讓語文課成為真正的語文課,而不是關于語文的課。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松松地教語文,還語文本色,教本色語文,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語文教學要彰顯“語文化”,教師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
1、朗讀――閱讀之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語文教學要真正歸還學生的“讀者”地位,讓朗讀在語文學習中大放光彩。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語文課上,要讓書聲成為精神律動的音符。
2、感悟――閱讀之神 感悟的實質是意會。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實現對語文學習的感知和領悟。所以,重感悟實質上就是注重練“內功”,這是發揮主體能動作用,防止繁瑣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的經驗。
3、積累――閱讀之路 積累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多重記憶,立體積累;不是雜亂無章的記憶,而是整理構建,系統積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記憶,而是博覽廣記,隨時積累。積累無處不在,內容豐富多彩,方法靈活多樣。通過朗讀、誦讀、背誦,通過豐富多彩的讀寫聽說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把握、體味、揣摩、感悟,通過與教材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文化對話、與心靈對話,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欣賞和表達的水平。
4、運用――閱讀之目的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尤其是語言應用能力,而不能只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教學必須打破課堂界限、學科界限、課內外界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運用語文。培養學生“留心處處皆語文”的意識,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語文素養,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第一境界――授人以魚
課堂教學首先要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和過程中形成能力的,企圖脫離知識達到能力培養只能是一種美好愿望。因此,授人以魚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境界。
地理教學中大量的陳述性知識是可以直接傳授給學生的。陳述性知識是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主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可以用語言、符號表述,學習的難點不在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重視幫助學生記憶和鞏固的策略。教師除運用遺忘規律幫助學生進行及時強化外,還可采用如下策略。
(1)情境策略:即精心創設生動活潑、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喚起并維持學生的注意,當學習者處于注意狀態時,可以有效提高記憶效率。如果知識呈現是借助地圖、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等視覺方式,再配以教師富有感情的言語表述等聽覺方式,則記憶效率更高。圖文結合、以圖載文傳授新知識是地理學科永不褪色的傳統特色。
(2)加工策略:即對記憶材料進行注釋、簡化、細化、重組、類比、聯想、諧音等加工以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
(3)組織策略:即尋找知識內容之間的層次關系、因果聯系等內在邏輯關系,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的知識體,使新知識組織化、條理化,既減輕記憶負擔,又能長期有效保持。如分類別記憶、列結構提綱或知識聯系網絡圖、畫知識樹等。
第二境界――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關鍵是讓學生獲得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的基本結構。為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結構,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技能、技巧和方法,引導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跨越。因此,授人以漁是課堂教學的第二境界。
地理教學中的程序性知識主要回答“為什么”、“怎么做”等問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具有明顯的獲得、形成過程,但一旦達到熟練程度,就不容易遺忘,甚至能終生受益。因此,我們要遵循知識形成程序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程序性知識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程序性知識,并推動學生的學習技能向認知策略轉化。
程序性知識的教學流程通常如下。
(1)陳述性階段:即將相關條件、必備知識、操作步驟或規則等言語信息陳述給學生,如教授繪制地形剖面圖,教師要陳述、出示或示范繪圖步驟,然后讓學生按照規定的步驟一步一步進行操作。
(2)自動化階段:經過一定量的訓練,學生逐漸擺脫對陳述內容的依賴,能熟練地將各步驟聯合起來,完整、流暢地完成有關操作,即進入自動化階段。
(3)變式練習階段:一般是在不改變知識本質特征的前提下變換其非本質特征,讓學生在不同情境的應用中加深對本質特征的理解,以鞏固已學知識,形成熟練技能。如繪制地形剖面圖,在學會繪等高線均勻分布的規則錐形山體剖面圖后,變式為繪等高線疏密不均勻的兩坡不對稱山體,再變式為繪等高線重疊的含有陡崖的山體,穿過鞍部、山谷、山脊、高原、盆地等不同地形的復雜的剖面圖。
(4)遷移訓練階段:指訓練學生運用已有的程序性知識正確熟練地解決新問題的思維能力。技能培養不只是在形式上教給學生一些技能,更重在思維的開發,幫助學生從不會到學會一些方法,再到融會貫通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如引導學生將繪地形剖面圖的技能遷移到繪氣壓分布圖、氣溫分布圖、年降水量分布圖等。借助遷移訓練,促進學生形成一定的解決相關問題的認知策略,并進而上升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經驗,這是知識教學的目標和歸宿。
第三境界――領悟漁識
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學生只是習得了技能、技巧,未能形成科學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缺少對事物的科學預見和遠見卓識。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往往更多地關注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偏重知識與技能的設計,輕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設計,即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對知識能力的應用。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正在損害我們的教育事業。因此,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在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基礎上和過程中,引領學生感悟“漁識”,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今天,喚醒和強化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計意識,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其實,地理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培養學生價值觀念和科學見識的資源,如“只有一個地球”的地球道德意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全球意識,愛國、憂國、富國、強國的國家意識,領悟自然美、社會美和科學美的地理美感以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等。但科學意識的形成不是靠傳授、說教,而是靠“悟”。引領學生感悟的方式通常有如下幾種。
(1)震憾心靈:精心選擇、設計對比強烈的文字、表格、圖片、圖像等信息,如一邊是山青水秀、動物嬉戲的怡人風光,一邊是濫墾濫伐、沙塵滾滾的駭人場景,兩種場景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學生自由賞析,議論感嘆,在心靈的震憾中增強環境意識,感悟保護自然的價值。
(2)感同身受:開展一些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實地調查十字路通擁擠狀況,測定或感受大氣污染情況等,進而提出城市規劃或城市環境治理的設想、建議,讓學習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讓學生帶著自身的情感去體驗、感悟,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識、環境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使學生人格臻于完善。
(3)精神交往:發動師生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收集新聞媒體、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上圖文并茂、豐富生動的地理信息,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開展討論、辯論、競賽活動等。這一過程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彰顯、經驗的提升和精神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呈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平臺,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隱性的情感體驗、思想觀念、道德意識、精神境界等,并予以及時的評價,以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融入新的價值觀,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交往活動,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與精神交流,使師生心靈相通。雖然幾次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是對學生――成長中的人,一種不可或缺的關照和積極的期望,這種期望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學生的內心。
遼寧省昌圖縣老城鎮中心小學 李淑珍
很早以前就曾讀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這段話 “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準備一節課?!碑敃r讀完真的不以為然,認為這話無非在告訴每一位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才能上好課。這次在我校開展的“天天公開課、校校公開課、人人公開課”活動中,我校的田老師反復上的一節語文課,使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這段話有了更深的體會。
在“三公開”活動中我校田老師在講《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她反復上了四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最后一次上全校性觀摩課,得到了所有老師的一致喝彩。課后她深有體會地說“李校長,我現在體會到了‘好課是磨出來的’。”再一次聽到這句話,我不無感慨地說:“是啊,好課靠磨?!?/p>
回想起這次精品課的成長歷程,真有化蛹成蝶的感覺。記得第一次上課后,我給他列出了一大串課上不滿意的地方,包括對教材的揣摩、學法的指導、問題的設計、環節的導入、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的解決等等,當時她現出一臉的痛苦,但還是堅定地跟我說:“明天我再上一節,您再聽聽。”從她的話中,我聽到了一個想上好課的教師的決心。這也給我為她導課增加了許多信心。第二天她果然又上了一次這節課。這次我叫來了一些骨干老師聽課。這次上課她克服了許多弊病,比上一次好了很多。課后我帶領聽課的這些老師又坐下來反復修改課上不滿意的地方,改后她信心十足地說:“李校長,我再上一節,你們再給我聽聽?!蔽覀冃廊粦省.數谌涡薷暮?,她興奮地說:“課真是越磨越精!以前我真沒感覺到?!边@是一個年輕上進教師,發至心底的聲音,成功帶給她的不僅僅是喜悅,更是思想的飛躍,對教學的感悟和提高。
怎樣上課才使學生滿意、自己滿意?怎樣才能上出一堂好課?這是每一個老師都深感困惑的問題,也是老師們所不懈追求的。磨課,既要研究知識結構,也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它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達著教師的創新思想,體現著教師的教學觀。只有講究“備”的藝術,才能更好地發揮“教”的藝術,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這次在推敲課的過程中,我們從“磨教材”、“磨學法”、“磨教法”、“磨結構”、“磨和諧”等五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比較滿意的教案,推敲中甚至精煉到每句問話,預設會有哪些生成等等,每次推敲,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提升。最后不僅上出了精品課,同時也提升了我們每一個人。
小學語文教學環節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教學環節設計,是教師上好每一堂課的關鍵。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最終目的是使教學實現最優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科學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設導入,唱響教學前奏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闭n堂導入,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前奏,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一是講故事導入。如教《烏塔》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作者“我”在羅馬的一個旅館里結識了一位14歲的德國女孩,交談中知道,她竟然是獨自一人游歐洲!她為什么這樣做呢?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文吧!簡潔的故事,能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其盡快進入教學佳境。二是唱歌典導入。如教《燕子》一課前,唱唱《小燕子》,既喚起了學生對美麗春天的記憶,又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在教學適時、適當的演唱,無疑能“錦上添花。”三是設懸念導入。如教《草船借箭》,導入新課進可這樣設置懸念:《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當時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諸葛亮是怎樣應付的?事情結果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這一問題將充分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思維。
二、巧創情境,營造教學氛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眲撛O情境,能激發學生感情共鳴,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盡快進入課文角色,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強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學習課文前半部分時,適時播放宇航員遨游太空拍攝的地球表面照片,引發學生對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學習后半部分課文時,可結合展示學生在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地不球資源遭受人類破壞的圖片及數據資料,激感,指導朗讀。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同樣是創設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時,在哀婉的樂曲聲中,老師動情地說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來越冬的紅嘴鷗……也從此定格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鷗老人’?!苯處熇L聲繪色的敘述與音畫構成了和諧的氛圍,不知不覺將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精彩的課堂教學,總是合理地、藝術地選擇并調配各種類型的“點”,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一是巧抓切入點。語文學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詞語、句段、開篇、結尾……找準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能讓學生對課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教師可以兩位青年、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富有創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詞析句點。語文教學應當著眼于語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抓住“飽經風霜”一詞引導學生咀嚼、品味,使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于社會底層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讀指導點。如教學《搭石》一課,教師可將第3自然段對“一行人走搭石”場景的描摹作為朗讀指導點,通過朗讀節奏的巧妙把握,通過將課文改成小詩的形式,使學生理解“協調有序”的意味和鄉村的畫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這樣引導,既悟了詞義,又讀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學生興致勃勃,讀得津津有味。
四、巧設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問”是一門重要的學問,所提問題是否科學、巧妙、有價值,難易是否適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初讀課文環節,可以對文章印象提出疏通性的疑問;進一步閱讀,則可以引導提出較深層的問題;在學生讀懂課文后,則可引導提出延伸擴展性的問題。設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根據語文的課程要求、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問,注重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把握好設問的難度,要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發學生深厚的求知欲。以《落花生》一課為例,文章借物喻人,極富哲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體會文章的內涵,教師可這樣巧設問題:父親拿花生和桃子等來對比,是要表達什么呢?父親要重點突出什么?人能不能講體面?講體面有沒有錯?學生在咬文嚼字的討論中,明確父親話語的重點是“做對別人有用的人”,并體會到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還有,教材中課后思考題也要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發揮其導教、導學的作用。例如《鳥的天堂》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課題,并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教學中可以將其進行分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見到了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依照學習的步驟,學生將問題逐個解決,最后明白了“鳥的天堂”的含義,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修煉語言;了解學生;拓展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2-0041-02
一、修煉語言,激發學生熱情
我們品德教師若不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條留下美麗軌跡的教學之路。同樣的教學設計,同樣的幾句話,課堂效果以及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是語言藝術的魅力。
1.提高語言技巧。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傳導給學生,以教師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應享受到熱烈的沸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彼越處熤v課時語言要經過錘煉,音調抑揚頓挫,該低沉時低沉,該高昂時高昂,該興奮時興奮,該悲傷時悲傷。放眼教育界,哪個優秀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吸引學生呢?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我們平時可多朗讀文章,多聽演講材料,多向別人學習,甚至可以錄下自己的聲音評價改進。
2.巧設環節語言。一般來說開講導語要貼近學生,親切自然,飽含情感,應用最少的話語,在最短的時間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思維迅速牽引到課題上來。如筆者在上《誠信是金》時,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可喜歡游戲了,那咱們來做個有趣的游戲。先拿好彩色筆,擺好老師發給你的練習紙,看準上面的兩個圓圈,然后閉上眼睛,將圖中兩個圓圈涂滿顏色,看誰涂得又快又好?!焙啙嵉膸拙湓?,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
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言則要銜接自然,一氣呵成。在《誠信是金》一課中,有一處的過渡是這樣的:“能勇敢戰勝自己的同學就是誠實的人,生活中,你有過類似的情況嗎?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或別人誠實的故事告訴大家,或者有些事你曾經不敢說,現在告訴大家,老師都獎勵一個誠實果?!边@樣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寫自己的誠信小故事。
在明理啟發時又要深入淺出,善于運用多種評議修辭技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讓學生聽后能產生頓悟。在《父母的疼愛》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明白母愛的偉大,筆者請一位同學講了發生在他身上真實的故事后小結:當醫生說這孩子不行時,是媽媽堅信還行;當醫生說要用孩子頭上的皮植皮時,是媽媽堅決要求,要植就植她的皮;當孩子成績下降時,是媽媽一拐一拐走上樓梯敲開了老師的家門;而當媽媽自己生命垂危時,卻暗自慶幸沒有把孩子帶來。多么可敬可佩的母親,多么偉大無私的母愛啊,讓我們用歌聲贊美母愛!幾句熱情而富有鼓勵性的話,把學生也帶入情境中,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了解學生,換取學生真情
我們品德老師也得跟班主任那樣,多跟學生在一起,多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讓學生信任你,親近你,才能讓我們更有效地實施教學。
1.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教師要做有心人,多觀察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發生的現象,選擇有針對性的內容設計教學。還是在教學《誠信是金》一課時,筆者羅列了學生平時撒的謊:為了向爸爸媽媽要錢買玩具,撒謊說是買學習用品;在小店里玩了會兒游戲卻說是老師留下來了;昨天的家庭作業沒做,卻對老師說因為作業本忘在家里了……當這些問題一一呈現時,同學們一臉驚訝。課后,有的學生圍過來,問老師怎么知道他們的小秘密,筆者說:“因為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啊!”同學們天真地信了,還真把筆者當他們的好朋友了。當學生愿意把你當朋友時,你的教育一定會不著痕跡,得心應手,使道德教育變得有情有義。而且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捕捉現象生成主題,教育才有切實的意義。
2.有趣味地組織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折射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釋放他們好動、愛表演等純真的天性,運用游戲、競賽等活動及多媒體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在教學《做學習的有心人》時,設計了“一分種口算”,“定時壘象棋”,“我要模仿他(舞蹈、樂器)”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激烈的競賽活動和輕松的游戲活動中體會到學習需要細心、耐心、恒心。教學過程沒有灌輸式的說教,學生的參與率很高。如果我們的課堂是學生的樂園,一定會得到學生真正的喜愛,一定能喚起學生全部的熱情,強化感知,品德的養成是有效的!
三、拓展課堂,實現情感內化
根據學習主題的需要,我們可以把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因為小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總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
1.及時記錄搜集資料后的感受。請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搜集,整理積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這一環節是很多教學主題中必不可少的,而搜集積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情感醞釀的過程,學生在搜集資料后必然會引發感想,而這些感想往往是瞬間的,模糊的,如果不及時寫下,很快就會消失,及時記錄會使這種感受更清晰明確。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前,請同學們課前搜集環境污染的后果和行為,有一個同學回來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知道了各種各樣的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還在電腦上看到了不少圖片,有“中毒身亡的魚兒”,有“臭氣熏天的溝渠”,有“堆山填海的白色垃圾”,還有“灰暗污濁的天空”……哎,咱們的地球媽媽竟受到了如此的傷害,這是誰造成的?真得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2.設計簡易有效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更能引發學生的真實體驗和道德認識,教材編寫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生活的實際,設計了許多實踐活動,如二年級《假如我有20元》中的“實踐園”板塊,請學生自己支配20元錢,然后過渡到參與家庭勞動,為家里人做些事,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學會自理,學會關心家人。但教材中的活動有時難度太高,或經歷的時間過長,可操作性不強,那就需要老師自己設計。在上《父母的疼愛》一課時,課前可以請同學們調查:
爸爸媽媽最喜歡吃什么?愛好是什么?
爸爸媽媽是怎么給你過生日的?請告訴全班同學。
以前,當爸爸媽媽批評嘮叨你時,你是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的?實話實說。
爸爸媽媽最操心、最高興、最生氣的事是什么?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課標分析:課標中使用“分析”一詞,表明不僅要求知道地球運動有哪些地理意義,還要通過各種探究活動來發現這些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對人類活動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具體到本節課的內容,不僅要知道地方時、時區、區時、日界線等相關概念,還要找出地方時、區時、日界線設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們。
二、 教材分析
本部分內容涉及到地球的自轉,與前面一部分的內容聯系緊密,但與后面的教學聯系不是很緊密。但作為時差的概念及其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卻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時差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本知識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準備采用問題法來解決。
三、 學情分析
在前面已學過了地球自轉的基礎知識,補充了有關經緯線(度)的內容。
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夠敘述時區的劃分
2. 能夠說出地方時和區時的差別
3. 學會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4. 能夠說出日界線兩側日期變更的規律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讀圖1.20,敘述時區的劃分、說出地方時和區時的差別、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國際日界線的規定。
2. 通過讀圖,思考題2明確日界線的第二條(日期的自然變更線):0點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知道各國所處的時區,能計算不同國家的時間。
重難點:
1. 時區的劃分和區時的計算
2. 日界線兩側日期的轉換以及0點線的計算。
教法:問題解決法
課時:1節
教學設計
導入:由于地球的自轉,不同的地方日出時刻不相同,也就意味各個地方的時間有遲早之分,因而會產生時間差――時差。各地的人們在交流時由于時間的不一致而易發生混亂。因而在1884年召開了國際經度會議,對時間的轉換有了一個統一的規定。
新課:
1884年經度會議的內容:
生閱讀17頁的一、二段課文,師讓生畫出四個內容的記號。
⑴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
⑵各時區都以本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⑶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補: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
⑷規定了原則上以180度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并把這條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現改稱“國際日界線”。
學生讀圖1.20通過師設計的相關問題理解這四點。
⑴學生讀圖1.20找出全球24個時區的名稱,找出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是多少度?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那么每個時區擁有哪15個經度?
通過這幾個問題,學生可以找出每個時區占有的經度,并得出每個時區中央經線和邊界經線的計算規律:
中央經線的度數=時區數×15度
某時區邊界經線度數=時區數×15度+/-7.5度
進而可以求出任意經線所在時區:
商+1 余數>7.5°
經度÷15度=時區數
(望余取整) 商 余數
此問題一解決,其他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⑵關于第二點,要明確每個時區只有一個時間,就是共用最中間那條經線的時間,時區共用一個時間,叫區時。
⑶相鄰兩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相差15度,剛好相差一個小時,相隔兩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剛好相差2個15度,所以相差兩個小時,由此把第三點補充一句話: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
⑷關于日界線設計的問題為:假設東十二區為24 點,每向西一個時區,時間減去一個小時,到西十二區剛好為這一天的0點。東十二區此時為24點,滿24進入新的一天,東十二區此時也可以說是新的一天的0點。東西十二區為同一個時區,共用一個時間,則此時都是0點,但東十二區比西十二區整早了24小時,即早了 一天,所以原則上以180度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
通過活動題2,鞏固區時的計算;同時設問:中時區24時,可以看出全球此時有兩個日期,中時區以東為新一天,以西為舊一天。24時即新一天的0時也是一條日界線。
通過這幾個問題就把有關時差的難點弄清楚了。
再通過一個例來鞏固日界線知識:
如:材料:有一位名叫呂薩的外國商人,4月10日乘機由太平洋的馬紹爾島飛往檀香山。上機前1小時,在機場附近的花旗銀行兌貨幣,看到一位老太太憑著一張中獎8000美元的采票要求兌現,
遭到銀行拒絕。因為按票面規定,中獎領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馬紹爾飛往檀香山僅需1小時)
問題1:若你是呂薩,你如何幫助老太太?
2:解釋你的做法。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了時區的劃分,區時的計算,區時與地方時的區別,兩條日界線兩側日期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