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03:00: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美術學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一些高校正在開展關于藝術課程構建的相關研究,發展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藝術教育,已經成為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在眾多高校師生創作的藝術作品中,少數民族藝術研究成果或展示也逐漸占據一席之位。高校藝術教育開發利用本土民族藝術資源如何使教學和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獲益,讓少數民族藝術獲得更好的傳承和創新?為此,記者采訪了在高校長期從事少數民族藝術教育的專家和學者。
少數民族藝術走進課堂面臨的困難
文化藝術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祖國內地的文化傳播到邊疆,邊疆的民族文化也傳播到內地,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交融中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頒布實施以來,美術學類下設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設計學類下設、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等。通過對專業目錄及專業核心課、專業主干課的解讀,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教授楊洪文沒有發現有關于少數民族美術的相關表述。少數民族藝術作為一個專業課程系統或者是一個專業方向,安排或掛靠在相應的哪一個專業中都沒有相關依據。在課程設置中,30%多的公共課程是不能刪減的,30%的專業基礎課及專業主干課、25%左右的實踐課程是硬性規定的,一學期的專業實習是必須進行的,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就所剩無幾了。
少數民族藝術在本科段美術學類、藝術設計類專業中缺乏最基本的生存空間。近年來,民間美術文化和民間美術工藝傳承斷代的情況不斷惡化,政府和民間的挖掘發展力度也在加強。針對以上問題,作為地方綜合高校,應在專業拓展課或專業選修課中安排相應的民間美術課程。一方面是對課程體系的補充,另一方面也是對地方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也是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楊洪文認為,民間美術課程性質不僅僅是一種技能訓練,應該是在大美術背景下的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民間美術課程建設方面,緊扣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階段、分層次教學設計,在藝術實踐的基礎上適量加入一些田野調查教學活動。突出地域性與民族性特點的教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全方位精通民俗文化,對民間美術能鑒賞、能進行新的民間藝術作品創作,同時具有一定理論研究水平應用型美術人才。
作為從事新疆文化藝術史研究及自治區重點學科美術學,新疆民族民間美術等課程教學和研究的帶頭人,新疆藝術學院教授左紅衛對少數民族藝術的學科建設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當前,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發展和繁榮,各高校都加強了藝術類學科建設,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范大學等高校都開設有少數民族藝術課程,如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開設了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木卡姆與麥西來甫研究、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新疆當代音樂創作研究;舞蹈學開設了新疆舞蹈史研究、新疆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與文化研究、新疆民族民間舞蹈編創研究;美術學開設了新疆石窟藝術研究、新疆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新疆當代美術研究等,對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少數民族藝術的課程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形不成合力,發揮不了整體優勢;學科帶頭人年齡老化,后繼乏人,一些帶頭人各方面還不成熟,較難擔此重任。表現為:1.高層次人才缺乏。缺少特色專業教師。新疆民族民間美術后備力量的師資及科研力量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初步擬定的科研攻關項目和建設的院級科研創新團隊,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2.在國內外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較少,缺少相關的信息與交流,對于國內外工藝美術發展的整體情況缺少了解和考察。3.科研成果轉化難。美術核心期刊較少,刊發文章難度較大,難以實現科研成果快速高質量的轉化。
對少數民族藝術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利用得不夠和師資力量的匱乏是困擾少數民族藝術課程建設的重要問題。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劉永武長期從事對達斡爾、赫哲、鄂倫春等黑龍江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學和田野采風過程中,他認為應加大對少數民族藝術的挖掘力度并形成課程資源,需要培養深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師資力量并愿意為少數民族文化犧牲自己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尋找課程建設新模式
高校藝術教育在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素質、推動民族文化創新、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左紅衛教授說,第一是注重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相輔相成并重發展。要將少數民族民間美術、舞蹈等納入到高校學科建設。雖然對民族藝術傳承保護的成果表現在開設課程、數據庫建設、教學實踐、課題研究等多方面,但缺乏高校與社會、家庭、個人(傳承人)之間立體的保護性互動體系。如新疆,要將新疆民間工藝納入到藝術學科發展視野中,以民族非物質文化作為切入點來整合其他學科并建構有特色的學科發展體系,是當前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保護和傳承的首要任務。以新疆藝術學院為例,2002年,新疆藝術學院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成立,這是新疆高校較早涉足非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教學、科研機構。隨后,相繼成立新疆土陶試驗室、民間扎染工藝工作室、新疆民間圖案創作室等,開設了玉石雕刻專業,將新疆各民族民間美術進行深入系統的理論分析與探研,推動了新疆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該所屬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是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的研究基地。研究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新疆民族民間美術本體特征的理論性研究;二是對民間美術的開發及實踐教學應用研究。將多種形式的民間美術融入到美術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在新疆民族民間美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該研究所老一輩專家主持、參與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疆烏魯木齊市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新疆藝術學院教授李安寧任該整體建筑的藝術總監,副教授塔西?甫拉提參與新疆伊斯蘭經學院的建筑裝飾設計。多位從事民間工藝的專家參與新疆多項富于民族特色的地毯圖案及刺繡圖案設計、花布印染和扎染設計,為新疆民間工藝的傳播與再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是加強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地方高校要把民間藝人的培養和搶救性保護作為主攻方向,建立生產性、工藝性數據庫。民間藝人大多依靠祖傳技藝,以自身的力量在生產和經營,產品研發方面缺少專業指導、缺少資金扶植、缺少市場預測和把握,缺少技術扶植。高校要以產品設計創意、創新、審美素養提高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為切入點,與民間藝人及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互動合作實現生產性保護。近年來,新疆藝術學院與新疆木壘縣積極展開合作,舉辦的刺繡培訓班,主要針對產品設計、版式創新進行集中培訓。比如新疆婦女刺繡骨干培訓班,把原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產向規?;⑵放苹?、產業化邁進了一步。從新疆藝術學院對民間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舉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民間美術培訓班,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的智力資源優勢,加強民間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
第三是加強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傳承人才基地建設。全國各地藝術院校以特色文化為依托,不斷探索特色辦學,而民間工藝美術便是重要內容之一,在這一辦學理念下,培養了一批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人才。近年來,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根據地區文化資源優勢,從開發和利用新疆地區的民間美術及文化資源入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和教改實驗。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深化了高校的學科體系建設。新疆藝術學院將“新疆民族民間美術課程”,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新疆地區民間美術實踐考察活動。還開設“新疆土陶實踐教學”“民族裝飾”“新疆民間圖案手繪”“紡織印染”“畢業論文與創作、設計”“民族土陶”“玉石雕刻”等實踐教學,使得新疆民間工藝教學初步形成從理論研究、實踐教學到校外實習的課程體系。
第四是加強再生產實驗基地建設。高校擁有豐富的資源,地方高校最接近民間,也直接服務地方發展。特別是文化藝術類高校和藝術專業在各地都發揮著繁榮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校內獨自設立研究機構、重點研究基地、實驗室等,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和知識財富,具有強大的研究能力和人才優勢,有良好的學術梯隊,這為民間工藝美術再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實驗基地。目前,必須加快民間工藝美術再生產實驗基地建設,從工藝流程和制作等各個環節進行實驗、研究和保護。如新疆藝術學院土陶實驗室、民間印染實驗室等對民間工藝品的生產和開發進行不斷的實驗和設計,推動民間工藝的傳承保護和創新。
第五是加強藝術陳列室建設和數據庫建設。如搜集了印染花布、土陶、民族小刀、帕拉孜編織、民間刺繡、民族花帽等多種民間工藝品。數據庫建設。2005年前后,開展新疆民間美術研究的田野調查與資料收集工作,2011年開始建設重點學科課題《新疆民族民間美術數據庫建設》,已經基本建成體系,力圖運用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對新疆各種民間手工藝進行工藝流程的記錄、整理,以推動新疆民間工藝再生產保護的進程。
作為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藝術學科建設的學院派代表,目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在美術學和藝術設計專業中主要開設了黔西北民間美術概論和黔西北民間美術等課程,黔西北民間美術概論屬于理論課,也是學院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內容緊扣黔西北民間美術研究,在對黔西北民間美術的研究中產生認識,形成理論。黔西北民間美術主要屬于技能課,黔西北民間美術又是一個“框”,只要是黔西北優秀的民間美術樣式,同時又具備開課的條件,都往黔西北民間美術這個“框”里裝,使得這門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主動性。目前開設的課程有大方漆器、漆藝、黔西北民族蠟染工藝、民間繪畫、黔西北陶藝工藝、黔西北民族服飾等。師資來源主要是聘請當地的民間藝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民間美術傳承人等作為授課教師。一方面解決了師資問題,另一方面也為民間藝術家搭建施展技藝的平臺。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也注重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學生要深入當地采風,收集整理第一手資料;邀請老藝人或文化傳承人進課堂,加強課堂的實際教學能力。對少數民族地區招收的學生要實行動態生成性的教學策略,要從文化課以及實際學習能力上給予照顧和充分考慮。
探索理想化的課程建設,促進少數民族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少數民族藝術的課程建設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化的教學體系,這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完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少數民族藝術課程的建設應該達到什么高度才算是理想化的狀態,如何達到這一高度?
近10年來,隨著自己鐘情于地方少數民族題材(鄉土題材)創作的深入,楊洪文教授愈發感覺到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在創作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顯得空洞與乏味,究其原因就是對地方民族文化缺乏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沒有能使所表現對象的民族文化、所創作的作品以及自己的情感達到一種有機契合,導致創作的作品僅僅是一種少數民族生活狀態表面的呈現而缺乏一種民族文化內涵的支撐,無法直擊民族文化的根脈,無法激蕩觀者的靈魂。因此,在不斷調整創作狀態和創作心緒的同時,逐漸涉入到承載民族文化的地方少數民族藝術的研究上來。少數民族藝術學科范疇內的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視覺符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除了自身的藝術價值之外,還具有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其中很多有價值的功用直到現在仍然適用,成為與現代文化并行不悖和可供溯源的精神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間美術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窄,大多處于邊緣地帶甚至逐漸消失。作為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應擔當起地方文化傳承的使命,擔負起救藝(民間美術技藝)、救人(民間美術傳承人)、救學科的重任,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文化產業的合作與攻關,搭建起人才培養、傳承創新、市場互通立交橋,使民間美術在社會環境和大美術背景中形成自身的文化生態。
楊洪文教授所在學院的美術學和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大部分投身到貴州省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中。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充實到中小學美術師資隊伍中。通過民間藝術家進校園傳授民間美術技藝,再通過畢業生進行二次教育和傳播,形成了民間、校園再到民間的傳播形式,使民間美術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發展,從而達到拯救民間美術的目的。還有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通過對民間美術的學習,畢業后也許還會以民間美術為業,開發民間藝術,使其轉化為旅游商品,這樣使民間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