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0 13:40: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信息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轟轟烈烈地改變著世界的一切,使幾百年、幾千年來逐漸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嚴重的挑戰。面對史無前例的信息技術革命,傳統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一、信息時代教育的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教育將從內容、形式、方法和組織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許多中間過程。人們開始是將計算機看作一種獨特的對象,和物理、化學一樣,專門開設一門計算機課程;然后是要求計算機能輔助學校的傳統教學,作教學演示或個別化教學;再后是要求進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課程改革,這種課程明顯有別于以書本、粉筆和黑板以及幻燈、投影、電視和錄像等傳統教學媒體為基礎的課程;最后是要求整個教學體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甚至連學校結構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這一演進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與教育的整合程度越來越深,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開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信息教育:廣義地說信息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成員的“信息處理能力”而開展的教育活動。狹義地講,信息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教育活動?!靶畔⑻幚砟芰Α笔侵笇W習者在信息化社會活動中有選擇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創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內容包括信息技術、信息運用、信息倫理等。
信息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實現,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習者只能被動地作為信宿接受學習信息。通過信息教育的開展,學習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動地獲得相關的學習信息,使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因為人們主要從事信息知識工作,這種工作的知識密集度高,要求人們具有較淵博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1.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
中小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具有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為此,在積極配備、充實信息技術教育所需設備及配套軟件的同時,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在培訓內容方面,不僅包括信息技術本身,更應注重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改變信息技術培訓與應用相分離的狀況,消除信息技術難以深入課堂、深入學科的現象。
2.在中小學開設信息理論與信息技術基礎課
“中小學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計算機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實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應切實重視在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中普及信息意識、信息基 礎理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目前,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質,培養信息人才,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香港都紛紛將計算機為主的信息科學列為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我國也明文規定:從2001年起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
3.充分鼓勵中小學學生參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小學學生不應僅僅只享受信息化的環境,還應在學校教師的組織下參加學校信息化建設,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精神、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活動技能等。
(1)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網網頁的制作,特別是校園網上軟件資料中心的開發與利用,既可培養學生的信息開發能力,又豐富了校園網上的資源。
(2)組織學生參與學校廣播與電視節目的采集、編導、錄制、播出、評價、反饋與改進過程。
(3)組織學生開展信息化討論、策劃信息化宣傳、撰寫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論,又可鍛煉學生的能力。
4.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應與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相結合
開展信息技術基礎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意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的有效工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育信息化。
(二)舉辦短學制、多形式、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科技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養,因此要縮短學制。由于人們的工作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電大等,來適應人們的需求?,F代教育教學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系統,為教與學增加了新的維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體化的教學信息加工傳輸模式,有利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由于信息社會知識密集型生產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的特點,因此,需要培養知識廣博,能適應新興科技和工業發展的人才,使之能從事綜合性技術生產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
(三)開展廣泛的信息素質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學不勝學的情況,教育必須培養學習能力,使學生能自己管理學習,不斷學習新的科學技術;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為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提高全民族創新能力,促進科研工作服務,逐步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養內容上,主要側重在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在培養方法上,要采取靈活多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方式,能適應各種學科并能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須實施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時代知識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應用型人才,如書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素質全面,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智能型、創造型人才在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愈來愈表現出充分的活力,這也就對信息時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幫助人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收獲,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多的教育和學習效果。在信息社會中,只具有專門的技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社會變化速度快,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可以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信息社會,要求人必須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獲取和存儲、處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信息交互的能力?,F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是終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到在職教育都離不開它,只有通過系統、完整的信息教育,社會成員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術化
與信息社會相適應,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術化,這包括教育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和虛擬化。
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把學校的教學環境建設成為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取信息的環境。教育現代化就要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新型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必經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過程信息化,要切實重視運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成果并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
三、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一)促進教育改革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教育愈來愈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變革,這種變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結構、內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同國內許多高校一樣,我校的大型微機綜合教學實驗室一度也面臨多重困境。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數字化終端設備在學生中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無線網絡的大面積覆蓋和使用[4],使得網絡資源的應用呈現爆炸式增長。同時計算機實驗環境老化、實踐形式單一、缺少教學新意和吸引力,導致學生上機實踐總機時數大大減少[5]。為了改變這種困境局面,我校在國內高校中較早開啟了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和網絡教育技術水平的探索工作。
2教育信息化和網絡教育技術的實際應用
2.1硬件設備和應用平臺的管理及維護
每個機房都成為獨立的教學環境,設計配備了全套的多媒體功放音頻系統,實現了可以每個機房獨立使用,也可以全部機房統一管理使用的跨區域、跨網段范圍的多形式、多媒體實驗教學環境。機房的網絡上連到校園網的萬兆網關,通過網關對進出校園網的訪問及網絡流量進行管理,網絡環境受防火墻保護。從桌面到交換機再到上連網絡,均為超五類線,實現了桌面千兆的網絡應用平臺[6]。對于機房計算機出現故障的售后服務問題,我們和廠商簽訂PC機原廠五年質保的協議,并且售后維修服務的響應時間控制在2小時以內。
2.2上機賬戶管理和多操作系統平臺管理
對于大型微機綜合教學實驗室,規范化管理是基礎。但管理是無形的,是存在于每個環節的,是通過軟件、硬件和網絡來支撐的,其中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如上機賬號的管理和使用、上機用戶的權限分配、教師上課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軟件等,諸多方面技術應用讓機房教學變得靈活多樣化,機房已經變成資源整合的平臺[7],而教學信息化和網絡教育技術建設正是需要這樣的平臺作為支撐。對上機賬號使用活動目錄的模式進行管理,對賬號的權限通過域控制器安全策略、計算機組策略和自定義安全腳本來設定。機房操作系統為了滿足各種教學課程的需求,建立了多操作系統平臺,并且在機房操作系統的搭建恢復管理方面,創造性地實現了計算機系統恢復的自動化,管理人員只要插一個U盤即可實現計算機多個操作系統的恢復及配置工作,徹底實現了無人值守操作。
2.3選課網絡化、排課自動化和教學信息化
針對學生較多的實踐課程,自主研發了選課系統,使學生可以在課程安排以外的空余時間,自主選擇學習時段和實習內容。選課系統可智能判斷實驗平臺可用設備的可供實習時間,并科學地自動分配座位,大大節省了學生預約的流程,實現科學化、智能化管理,使教師更加便于對學生的學習統籌管理。每學期的上機課程計劃在前一學期的期末就已經匯總到排課系統中,一是為準備上機教學應用軟件留出足夠的調試時間,二是為提高機房設備的使用效率。環境及設備是一切實驗教學的基礎,科學化的設備管理體系是構建一流大型微機綜合教學實驗室的前提,我們力求為教師和學生營造最好的實驗教學環境[8-9]。
2.4網絡化教學應用控制管理
機房在環境、安全等方面做了充足的保障工作,對各種應用設備采用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我們與北大方正合作,安裝配置了其推出的教師機多媒體軟件,方便機房系統維護、上機教學演示及學生上機時的教學管理。該軟件提供了教學應用的多種虛擬化電子教室功能,不僅實現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也引入了新的教學理念,得到上機師生的一致好評。
2.5機房網絡訪問控制的靈活化
機房的有線網絡通過校園網的萬兆網關進行控制,對于校園網外的訪問必須通過網關認證才能實現。為了教學和上機應用的便利,我們開發了網關控制程序,可以根據機房編號、網段劃分及自定義特定目標計算機等選擇方式對機房內的所有計算機進行網絡訪問權限的控制[10]。對該網關控制程序的使用設定了如專用的用戶名、密碼、專用IP地址等高級安全級別的保護措施。每個機房都有校園無線網絡的覆蓋,可以在任意機房實現無線網絡教學活動。出于安全考慮,用戶的手持或便攜數字終端需要校園網賬號和密碼,驗證成功后才能使用校園無線網絡。針對教學實驗及考試中經常遇到的阻斷網絡的實際需求,創造性地研發了基于路由的外網控制系統,根本性地改變了單純在Windows系統上設置外網控制十分復雜的問題,僅通過簡單命令即可實現不同時間、不同機房、不同IP地址的網絡訪問控制。
3教育信息化和網絡教育技術的人才建設
3.1人員招募、崗位培訓和交流
在實驗室建設中,教學實驗機房硬件環境的建設是前提和基礎,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核心與靈魂。由于新時期計算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求,機房不能只是滿足簡單的上機需求,而是逐步向高性能、多功能的一體化大型綜合實驗環境發展[11]。對此,我校不但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了一套科學的、全面適用于各種人才的培養體系,還招收了一批新型人才作為技術骨干[12]。針對普通日常維護人員,除了對他們進行常規的安全培訓、規章制度學習等外,還需其能獨立完成系統環境管理、機房網絡訪問控制、計算機及網絡問題排查等工作。同時,針對實驗科研人員,實驗室制定了人才成長激勵舉措,鼓勵其開拓新思路,并創造各種深造機會,加強技術交流,使人才在實驗教學方面具備責任感和嚴肅性,并具有提升自我能力不斷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訴求,在科研方面保持科學嚴謹的作風。此外,我校加強了校際交流和國際交流,保持和世界一流名校的溝通,掌握行業發展的動態[13]。
3.2實際項目研發鍛煉隊伍
大型微機綜合教學實驗室的大型化與綜合性不僅體現在機房的規模大、業務廣,更體現在功能全面上,教學實驗機房自身也會組織參與各種類型的計算機項目研發工作,利用自身的設備環境優勢、人才優勢、學校扶持等優良條件,使教學實驗機房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上機教學實習平臺,而是集教學、實驗、科研、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資源整合平臺[14]。
4結束語
[關鍵詞] 研究生; 培養管理;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35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3- 0241- 02
0 前 言
高校作為國家知識創造與傳承的核心組織,信息化正成為其教學、科研、管理、國際交流、社會服務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存環境。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研究生培養管理工作也日益繁s,建立基于網絡平臺的研究生培養管理系統已經成為各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例,探討了培養系統的架構、功能,分析了系統實施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 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培養系統的架構和功能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各教育業務系統中,培養系統起到了中央樞紐作用(如圖1所示)。其前置信息包括學生信息(來源:學籍系統)、導師信息(來源:教師系統)和課程及成績(來源:教務系統),而通過培養系統填寫的培養計劃、開題、中期、學術報告和社會實踐、論文答辯等信息為學位系統提供了培養環節信息,也是申報學位信息的主要來源。
以開題報告環節為例,首先,研究生通過培養系統填寫開題報告及考核表,同時可以上傳參考文獻,提交導師和同學指導,系統會自動給其導師及同學發送請求指導的郵件。然后導師可以在線審核和填寫意見,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在導師審核通過之后,由研究所教育干部審核并填寫意見,并組織考核小組公開考核并在線填寫考核意見及成績。最后提交培養辦審核備案。又如學位論文評閱環節,培養系統支持三種論文評閱方式,即一般評閱,單盲評閱和雙盲評閱。首先,研究所(院系)教育管理干部可以通過培養系統進行評閱專家信息的維護與管理,在聘請專家進行論文評閱時,可以給專家發送電子郵件,請評閱專家回復是否可以參評,專家同意后即可以通過培養系統實現學位論文的查看和下載,并在網上填寫和提交評閱意見。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培養系統的問題及對策
盡管培養系統有很多優勢,但是由于培養系統涉及的研究所較多、用戶角色較多,培養管理環節較多且流程比較復雜,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2.1 用戶需求問題
盡管在培養系統建立之初已經對各研究所進行了多次調研,但是在系統實際使用過程中,各研究所(院系)對同一系統功能會提出不同的需求。例如在論文評閱階段,對于每個研究所,評閱方式不盡相同,有的采用一般評閱方式,有的采用單盲評閱方式,還有的采用雙盲評閱方式,還有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評閱方式,甚至有些研究所對同一名學生采取幾種評閱方式相結合的方式。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一是需要在設計和開發系統時做好調研工作,多聽取各類用戶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在完善和改進系統時可以采取更為靈活的處理方式,例如給各研究所更多自主設置權限,從面向管理向面向服務轉變,實現以人為本的信息化應用。
2.2 信息化技術問題
信息技術是影響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因素。在培養系統試運行期間,尤其是正式投入運行之時,培養系統面臨著性能上的考驗,如系統的完全性、穩定性,系統的易用性,界面友好性等。培養系統的用戶角色較多、訪問人數眾多、流程較復雜,而且與其他系統之間存在著信息的交互,這就對培養系統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對信息化管理提供全面的校園網絡安全保障和硬件建設資金投入,確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穩定與高效運行。
2.3 信息化績效問題
信息技術是否讓師生真正從中受益,是否促進了大學自身使命的實現,這將成為影響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重大問題。管理信息化建設除了完成教育管理的功能,還應該具備監控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功能,從而能夠快速、批量地完成質量預警、督促等,以有效保障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3 結 語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展將繼續受到各類新興技術和高等教育變革需求的雙重影響。信息化建設目前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中一個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工作,成為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立基于網絡平臺的培養系統,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與優化研究生培養管理過程的各個環節,加強培養過程監控和推動研究生教育創新。
主要參考文獻
[1]梁林梅,劉永貴,桑新民. 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與研究論綱[J]. 現代教育技術,2012,22(1):5-9.
為進一步推動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總結“教育e時代”工程的成功經驗,提高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顯示度和示范性,促進廣州作為“首善之區”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建設,現向各單位征集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材料。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征集對象
市屬各高校、各區(縣級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局屬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幼兒園及教育支持機構在教育信息化應用中產生的能代表本單位特色與水平的典型材料。
二、征集主題
(一)以教育信息化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以教育信息化變革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教育管理效能;
(四)以教育信息化開展“數字教育”,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
(五)以教育信息化為手段,促進農村教育的新發展;
(六)以教育信息化為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教育提供服務;
(七)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特色、創新點或建議。
三、材料形式
(一)典型案例
案例的編寫要求:一是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既體現成效,又有理論剖析。二是案例編寫應以事實為基礎,適當加工整合。每個案例字數3000—5000字為宜,內容包括:案例背景(做什么和為什么做);主要做法(如何做);成效分析(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教育管理、教育效益等方面的成效);經驗總結(應具備的政策、方法、條件等);示范作用(在哪些領域、范圍可作示范及其意義與作用)。
(二)應用研究成果
成果包括:已經公開發表(或擬錄用)或獲獎的論文;正式出版的專著;已經取得著作版權的軟件;獲省級以上獎勵的教育軟件等。
(三)總結材料
四、報送要求
(一)請市屬各高校,各區、縣級市教育局,局屬各單位報送一份關于本單位或本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總結材料(字數以6000-10000字為宜)。
(二)請各單位積極發動下屬單位,報送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典型案例和應用研究成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數字校園;內容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職院校率先投入巨資,啟動數字校園(或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2012年,教育部為推進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組織編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升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水平?!睌底中@建設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提升、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高職數字校園建設的成果之一,關于高職數字校園研究的文章也在各類期刊雜志中發表。因此,對高職數字校園研究文獻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目前各職業院校建設數字校園的主題與內容,將其作為反映高職數字校園建設實踐與理論研究的一面鏡子,為建設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導向和建議,促進高職數字校園建設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目的
在對高職數字校園的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力求回答以下問題:(1)高職數字校園研究的主題與內容主要有哪些;(2)高職數字校園的研究是如何進行的;(3)高職數字校園未來將如何發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樣本
在CNKI中國期刊數據庫中以如圖1所示方式檢索,返回248條記錄(檢索時間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題與內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獻調研的方法,通過閱讀文獻,進行各年份發文統計,分析高頻關鍵詞、研究主題、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論。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獻調研的方法,通過閱讀文獻,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發文分析、基金資助論文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研究的主題與內容分析
(1)各年份發文數統計分析
如圖2所示,按照檢索條件,2004年起高職數字校園的文章才陸續在期刊上發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發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躍升。我們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獻中高頻關鍵詞分析
一個領域的核心術語一般會被人們反復使用,故可依據關鍵詞的出現頻次統計與排名來發現高職數字校園研究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
作者通過拆分論文信息中的關鍵詞部分,依據普通詞匯表清除關鍵詞中普通詞匯的部分(如“設計”、“現狀”、“應用”等內涵不明確的普通詞匯所表達的關鍵詞),并對關鍵詞的文獻頻次進行統計,按文獻頻次逆序排列,選取文獻頻次不低于3次的關鍵詞,共計120個。這些關鍵詞特別是約前10位關鍵詞(頻次大于10),如數字化校園(118)、高職院校(78)、數字校園(22)、信息化(22)、校園網(20)、信息化建設(18)、建設(18)、數字化(18)、高職(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觀反映出高職數字校園研究的研究重點。通過分析前10大關鍵詞發現,它們其實就是三組同義詞:其一是高職院校、高職;其二是數字化校園、數字校園、信息化、校園網、數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設、建設。組合起來正好體現了當前實踐及理論研究的主題:高職數字校園建設。
(3)文獻研讀與分析
通過閱讀文獻,筆者們發現,高職數字化校園研究的論文主要分為三類:綜合論述型、建設案例分析及總結型、基于數字化校園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綜合論述型文章為主,占總數的74.4%。這類文章主要討論“什么是數字校園”(如數字校園概念、內涵、建設現狀、存在問題等);“為什么要建設數字校園”(如建設數字校園的意義、目標、宗旨等);“如何建設數字校園”(如規劃設計、頂層設計、建設方案、建設內容、建設架構、建設原則、建設策略、建設途徑、建設方法、建設難點及解決辦法、需求分析、建設模式、數據流、保障措施等)。[1][2][3] 筆者們采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頻關鍵詞間的共篇關系,繪制以“數字化校園”為中心的知識網絡圖,如圖3所示。從圖3中我們可以直觀看到圍繞數字化校園的各種研究內容,從區域1、區域2、區域3依次為“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類話題,而區域4則是一些最新技術。
第二類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數字校園建設實踐所做的分析與總結,占總數14%。這類文章大多結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設經驗,描述數字校園建設的背景,總結建設的過程以及具體建設內容,并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議。[4][5]
第三類文章是作者基于數字校園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學習模式、教學與科研工作、教學資源庫建設、檔案信息化建設、學生信息素養、高職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德育新模式、英語教學設計等。這類文章最少,只占總數的11.6%,說明高職數字校園現階段以建設為主,推廣、應用并對其它領域產生明顯影響仍有待時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論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職數字校園時,引入了新理論,使高職數字校園理論的研究更加豐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過分析文獻,我們發現目前高職數字校園的文章多為綜述類文章及建設經驗總結的文章,這兩類的文章占總數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為基于文獻資料分析或實踐經驗總結的方法。
(2)核心期刊發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等分類是采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分類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這四類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類期刊計50篇,約占總數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們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發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資助論文分析
如表1所示,獲得資金資助的論文計44篇,占總數的18%,基金資助水平也較低。
四、結論與預測
1.通過對文獻的內容進行分析
通過對文獻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目前高職數字校園的研究主題集中在高職數字校園建設上,研究者們主要回答什么是數字校園、為什么要建設數字校園、如何建設數字校園等三方面的問題。這說明,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數字化校園工作主要在建設階段,主要內容包括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統一信息門戶平臺、數據中心平臺、各類應用系統、數字教學資源以及相應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的建設。
未來,隨著新技術(如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等)的應用以及各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工作的完成,隨著數字校園工程的推廣應用,對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等各方面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會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論被引進,基于數字校園應用的研究主題會越來越豐富。
2.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高職數字校園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獻資料分析或實踐經驗總結的方法,核心期刊中發文較少,資金資助水平較低,說明當前高職數字校園的理論研究整體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強。
我們也發現國家政策導向對此項研究影響很大,這從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出臺后,當年的數就達到統計的峰值(如圖2所示)。未來,隨著國家相應文件的出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數字校園建設,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將越來越豐富。
3.未來高職數字校園建設將越來越規范化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的數字校園工程率先實施,有些還獲得教育部的認可,這些高職院校的示范作用明顯。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職業教育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該規范的實施,必將“規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的實施,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頌.高職院校信息化與數字化校園建設難點初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職數字化校園建設探析[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86-87.
[3]董菲,謝樹曉.數字化校園環境下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方向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趙喜林.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爭兒.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機制探討和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教育裝備管理信息化、現代化現狀及反思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正式頒布,《綱要》在保障“到2020年國家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等戰略目標的措施中,明確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制定學?;A信息管理要求……”(《綱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節)。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教育裝備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隨著教育現代化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礎,教育裝備管理系統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子系統,是實現教育裝備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衡量各地教育裝備工作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必須重視教育裝備管理信息化的建設,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礎,只有管理信息系統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這棵大樹的葉茂。
二、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信息化現狀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市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各種現代教育技術設備逐步在中小學校園的普及率不斷增加,如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設備、閉路電視系統、校園智能廣播系統、數字實驗室、語音教室、電子閱覽室等等,信息技術和多媒體已成為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裝備管理部門及學校對教育技術裝備的信息化、現代化管理卻沒有隨著教育現代化和裝備信息化的發展而同步發展,管理手段相對落后與裝備事業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裝備資產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狀態,顯得極其陳舊、落后,賬目混亂、資產流失浪費現象明顯小論文,各項教育技術裝備數據統計工作困難,無法及時了解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的裝備狀況,影響教育管理決策和各項具體工作的實施。
教育裝備資產是學校從事教育教學正常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各類評估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各種教育教學設備設施的建設、配備都要按照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實施。龐大的教學物資要按一定的標準分類登記、建立財產賬簿,并動態反映其狀況,是個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級各類學校基本采用傳統手工或電子表格方式記賬,出現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裝備資產數量品種規格不易查詢,修改不方便、很難統計,對采購決策不能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
②、記賬不規范、不完備、不連續,賬目數字不準確,差錯多,賬物不符、有賬無物,無賬有物現象普遍。
③、傳統紙質資產賬簿攜帶不方便,保存困難易損壞。
④、不能動態的反映財產當前的狀況。如某些教學儀器暫沒在指定存放地點,被相關人員借用、維修或決定報廢處理,賬簿上無法立即體現,裝備管理員總要到處翻閱其他相關記錄,才能得知其去處。
2、各級學校及裝備部門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統,很難對教育裝備過程實現科學、高效、透明的管理,對裝備管理工作情況的信息掌握比較滯后。
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各學科的教學都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復雜多樣,以實驗教學為例,有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探究性實驗,有學科教材要求必做實驗也有興趣小組自選實驗,而每個學科也不止一個實驗室與準備室,以后還有虛擬實驗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規記錄非常多,教師要填寫實驗計劃、教學日志、實驗通知單、要對實驗室進行安排,實驗結束后,老師要進行實驗確認記錄實驗完成情況,以后還要進行實驗開出率統計等等,這些都需要任課老師和實驗教師密切聯系,采用傳統手工管理模式,任課老師頻繁到各個實驗室了解實驗儀器情況、填寫各種表冊,效率低,隨意性強,而一旦某個計劃有變,又應對緩慢。雖然實驗管理人員忙前忙后,但是學校領導對實驗教學情況和管理人員的具體工作還是比較模糊,總要等后面匯報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裝備管理檔案資料建立不完整規范、記錄不連續詳實,搜集整理保管困難,無法真實反映裝備管理狀況,裝備管理信息資源無法共享。
教育裝備管理資料檔案類別和內容多,范圍廣,涉及各個學科小論文,是教育裝備管理工作的寶貴財富,是裝備管理工作情況和成績的重要載體,也是各級教育部門檢查的重要內容。以理科實驗室為例,除了裝備資產檔案外,有實驗室管理與建設的各種標準、規章制度等相關文件及材料;實驗室人員學歷,崗位職責及進修、培訓記錄;常規管理工作中的儀器借還、賠償、保養、維修、報損登記,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實驗計劃、實驗日志、實驗通知、實驗活動記錄、實驗科研成果、實驗考試、實驗總結等各種教學資料。如此繁雜的檔案資料不采用無紙化、網絡化管理導致教師和管理人員對裝備管理的標準和規范學習滯后,不系統全面;設計填寫繁雜、零碎的各種帳表冊、記錄費時費力,工作量大,負擔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視,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沒有留下完備規范的文字記載。每到教育管理部門檢查工作時就倉促臨時找人趕材料、補記錄,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規范、內容不完整準確,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無法印證,造成教育管理部門不能客觀的評價其真實工作情況,管理人員自身又覺的委屈。
4、教育裝備管理人員信息化觀念仍然比較落后、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差異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裝備管理要做到現代化,必須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裝備理念,具有學科專業水平、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并且相對穩定的隊伍去實施操作。但是長期以來,學校的領導對于裝備管理信息化的認識還不到位,觀念滯后,承擔管理工作的人員大都年齡結構偏大、教育裝備管理觀念和理論比較貧乏,知識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設備的更新,計算機應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機盲”,對辦公軟件都還不熟悉,各級部門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導、培訓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學校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其他人員還是習慣于傳統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較好運用教育裝備系統心有余力不足,懶怠畏難情緒嚴重。
5、教育裝備管理信息標準不完備,缺少一套完整的裝備管理信息標準和網上信息交換規范,從省市縣到學校教育裝備管理系統紛雜,缺乏一個規格化的、系統化的統一完善系統。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裝備管理信息標準,目前許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均根據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應的管理信息,這些信息不僅不規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難以進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裝備統計軟件得到的統計信息與教育主管部門統計信息無法吻合、兼容,常常產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統一完善的軟件設計規范,個別學校使用的教育裝備管理系統,如圖書自動化管理系統,存在多個版本,兼容性差小論文,實驗裝備管理軟件設計靈活性不夠,擴充性和開放性較差,對技術發展和教育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長期穩定的應用。適合網上應用的軟件較少,目前大多數軟件的應用局限在單機或小型局域網上,缺乏在大型網絡上(如辦公網、校園網)應用的軟件。
三、教育裝備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信息化、網絡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會造成裝備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實現教育裝備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障礙。
相對于學籍、考試、辦公等其他教學管理系統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裝備管理系統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現狀不容樂觀,隨著教學管理工作的繁雜多樣,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將辦公自動化手段應用到學校教育裝備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趨勢。
2、推進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工作信息化,建立教育裝備信息化管理系統,搭建省、市、縣、校統一的智能化、網絡化教育裝備管理軟件平臺已迫在眉睫。
我校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按照“數字柯城”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短期和中期規劃并予以認真貫徹實施。在每學期的學校工作計劃中,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期末的工作總結中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學校還建立了以校長牽頭,教導處人員、總務處人員和信息老師在內的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商討學校信息化工作。為了保證信息技術課的正常開展,由1名專職教師,1名兼職教師成立了信息技術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
硬件建設是學校信息化建設基礎。我校擠出資金,加大投入,實現寬帶接入,于20*年10月建成并開通校園網,做到各教師辦公室通網絡。不但中心小學建有網絡教室(電腦40臺)。學生電腦與在校學生數之比為1:10左右,每個教師都各自配備手提電腦,并實現了校內互通,還可直接上Internet。2005年,我校利用創教育強鄉的契機,完善現代化設施裝備,為每個教室都添置34英寸彩電和實物投影儀,使每個班具有簡易的多媒體。建造教學綜合樓同時改造原網絡教室,20*年8月添置多媒體教室,提升我校信息化建設水平。
我校在加大投入,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也重視了軟件建設,我校從三-六年級均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保證學生上課一人一機,并根據課程計劃,教會學生上網,瀏覽兒童網站。另外,我校中青年教師基本都能使用計算機或者網絡進行多媒體教學,多數青年教師家中配備了計算機,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還利用FLASH或Authorware,紛紛自制多媒體課件,用于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網絡進校園后,網絡安全尤為重要,為此按照區教文體局的布置,設立了網絡管理員,制定了網絡安全制度。加強對師生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校園網絡運行高效、有序。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校從98年開始就配備信息技術專職教師1名,兩名兼職教師,承擔了12個教學班的信息技術課教學。為了提高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在職教師參加了規定的信息技術考試,已基本全部通過。學校也組織教師進行了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培訓,效果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自2007年開始,一直利用柯城教育博客這一平臺,進行各種網絡教研活動,其中“石小風采”教育博客群組一直走在柯城教育博客前列,通過這一平臺,加大了各教師間的交流,也吸引了校外的教師參與,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我校積極努力,創設條件,重視對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并有了一定的成效,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同時學校教師也取得了部分成績,在電教論文、信息技術論文案例,基于網絡的教研論文等活動多次獲獎。
以上是我校在學校信息化建設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展望20*年,我校將繼續努力,加大對軟硬件的投入,引進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創設好信息化平臺,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學生的正常上學,家長及社會的關心幫助提供良好的條件及信息資源。
不足之處:微型多媒體還沒有進入課堂
石室鄉中心小學200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導思想
緊密圍繞柯城區委、區政府構建“數字柯城”的戰略構想,積極創建“數字校園”,進一步推進本校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學校教育工作跨越發展。
二、工作目標及措施
(一)加強網絡建設與管理,優化網絡結構
1、網絡管理
學校采取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保證網絡安全暢通,嚴格杜絕教師網上聊天、打牌、玩游戲等不良現象,切實發揮網絡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的作用。
2、做好網絡防毒
本學年起,網絡管理員及全體教師都要認真搞好防毒工作,做到及時排毒、及時殺毒,減少病毒的傳播。
(二)加強網絡資源建設,滿足教學需求
1、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收集、整合現有的各種電子音像教育資源。
2、充分利用市、區教育信息中心的視頻資源庫,及時搜集教學中的各種資源,滿足師生需要。
3、著手準備本校的圖庫建設,不斷構建完善具有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的風景名勝圖庫及教學圖庫建設。
4.爭取微型多媒體進入課堂。預算需投入經費12萬元。
(四)抓好培訓,提高全體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1、信息技術專職教師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培訓,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更好的指導本校教師。
2、尚未取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級證書的教師,要早做準備,確保今年全部獲得上級要求的等級證書,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采取得力措施確保這一目標實現。
3、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比賽、教學與信息技術運用評比、優秀論文評選活動,這些活動都將納入教師教學工作考核。
(五)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研,最大限度地提高師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1.繼續利用柯城教育博客這一平臺,進行教研活動,經驗交流,反思改進,提高教師們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們共同成長。
2、首先每班開足上好信息技術課程,對隨意減少課時的教師,學校通報批評,并扣罰考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