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5 00:2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正高級職稱評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全省正高5人副高15人不受限制
據介紹,申報對象重點面向在我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工農業和社會事業管理第一線直接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企事業單位的在職專業技術人員。
特別優秀人才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不受身份、學歷、資歷、外語、論文、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繼續教育等條件限制。凡遵紀守法,有強烈的事業心,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力超群、業績卓著、貢獻突出、業內認可者皆可申報。今年全省特別優秀人才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名額正高在5人以內,副高在15人以內。
各市州省直單位推薦不超過1人
據介紹,各市州、省直各單位推薦的人選一般不超過1人。各市州、省直各單位于2009年11月25日前將《申報表》等材料報送省人事廳。再由省人事廳組建評審委員會投票表決,通過的特別優秀人才名單及所取得的業績成果在省內新聞媒體進行公示,廣泛聽取意見并接受群眾、業內專家的監督。
關鍵詞: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申報;評審
長期以來,我國會計專業技術職稱只設置了初級(助理會計師)、中級(會計師)、高級會計師(副高)三個級次,與其他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相比,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資格體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職級。這種不夠完善的專業技術職稱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財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薪酬待遇、職務級別、晉升空間等。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對于高端會計專業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開展了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的申報和評審工作。在實際申報評審中,一些財會人員不熟悉申報條件和基本要求,沒有能夠及早準備相關申報材料,影響了正常的申報和評審。筆者在2015年通過申報評審取得云南省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結合接受財會同行咨詢問訊的經驗,指出在申報評審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以供擬申報參評人員借鑒參考。
一、開展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評審的意義
我國從2005年起全面開展高級會計師(副高)全國統一考試和評審工作。隨著取得副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的人數逐年增加,財會人員對于更高層次的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資格的向往和追求越來越強烈。正高級會計師是會計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的最高級別,相當于高校教師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開展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評審試點工作以來,全國至今已有遼寧、河北、江蘇、內蒙古、云南等15個省份開展了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的申報和評審試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已有900多人通過申報和評審獲得了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這是不斷完善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資格體系,形成層次清晰、相互銜接、體系完整、逐級遞進的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會計專業技術職稱改革的重大舉措。其重要意義在于,一方面結束了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系列沒有正高職級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高層次會計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將為廣大財會人員提供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和專業發展的空間,為加快我國高層次會計人才的培養步伐奠定了基礎,并將極大地激發廣大財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熱情。
二、申報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硬性)條件
(一)可以申報參評的人員范圍
從多數省份試點情況來看,本省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中直接從事會計工作的在職在崗專業技術人員可以申報參評,但不包含行政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財會人員,離退休人員和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專技人員也不屬于參評對象。
(二)學歷和資歷要求具備的條件之一
一是獲得博士學位,并擔任高級會計師職務滿5年;二是獲得碩士學位,并擔任高級會計師職務滿5年、從事會計工作滿8年;三是獲得大學本科學歷,并擔任高級會計師職務滿5年、從事會計工作滿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達到破格條件外,??萍皩?埔韵聦W歷人員不能申報參評,擔任高級會計師職務年限及從事會計工作年限應由所在單位提供相應的證明。
(三)其他應當具備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報者參加當年《高級會計實務科目》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如重慶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數省份不要求考試或考核;二是履現職(聘任副高級會計師職務)期間的年度考核均為稱職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試條件并提供相應證明外,要求取得職稱外語考試A級合格證書和計算機考試(正高級)合格證書,有的省份已取消職稱英語和計算機的考試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三、專業理論與學術水平要求
(一)總體要求
多數省份要求申報人員具有較高的會計專業理論水平,精通本專業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熟悉國內外科學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并具有指導(副)高級會計師工作的能力與經歷,是本部門、本地區、本單位會計專業學術帶頭人。有人認為這一要求比較“虛”,難以具體體現和提供相應材料。實際上評委專家是很容易從申報者的工作業績和科研學術水平中找到相關證明依據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學術成果顯得非常重要,擬申報者應當提前3-5年潛心研究并積極發表成果,按照具體的要求來準備和組織科研學術材料。
(二)科研學術材料的具體要求
以云南省為例,一是要求獨立出版專著1-2部;二是在省部級以上財會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獨立發表會計專業論文5篇以上,其中全國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項,或獲得省部級研究成果二等獎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專著和論文的內容必須是會計專業方向,的載體是財會類學術期刊,全國核心期刊以時的“北大目錄”為準,專著應有ISBN統一書號,字數不少于10萬字;的刊物應當具有ISSN或CN刊號,在增刊和論文集發表的一般無效,每篇論文字數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實踐證明,僅僅達到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夠的,要讓自己具有足夠的競爭實力,完成的科研成果應當是質高量多比較好。
(三)怎樣做好科研和學術研究工作
正高級職稱對于參評者的理論研究和學術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說大多數擬申報者就是在這方面難以達到相應的條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卻步。當然,撰寫專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報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和開展研究;所謂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對專業工作的認識,還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什么價值,又找不到地方發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個夢想。所以,擬報評人員應當提前3-5年積極撰寫和發表財會專業論文或專著,并積極申請主持或參與省、廳、市等各級財會課題研究。如果論文或專著能夠獲得省部級獎項,也是最好的實力證明。
四、申報者應當具備的業務經歷與工作業績
申報者應當具有豐富的會計專業實踐經驗和工作經歷,有較高的專業分析水平、職業判斷能力和解決會計實務工作中復雜、疑難問題的經歷。這項要求從總體上看也比較“虛”,難以提供比較具體的支撐材料。但是,這項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體現個人專業技術水平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如果你在單位組織或參與過公司上市、企業改組改制、重大投融資等方面的工作,或組織指導過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大中型單位開展財務會計業務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級以上重大會計科研課題,或被聘擔任過省級以上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經濟論證、咨詢專家,或負責主持起草地方性會計法規、全省性財務會計管理辦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成績突出、成效顯著、獲得較高評價的,就可以總結出來經所在單位簽章證明后作為支撐材料提交。
五、申報參評材料應當全面完整
申報評審材料是評委會評定申報人是否具備相應資格條件的重要依據,擬參評人員應當慎重對待這一環節的工作。實踐證明,申報者用足夠的時間來認真梳理、組織、撰寫、整理和報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參評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報材料應當分為三個部分來組織整理和裝訂報送。
(一)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申報評審主表
要求填寫和報送一式二份,手寫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內容根據自身情況據實填寫。其中的“專業技術工作總結”是難點,要求撰寫聘任副高職以來從事會計專業技術工作的主要情況,因有字數(一般2000字以內)限制,應當抓住重點,突出亮點,分層次列出小標題予以總結,主要反映申報者的工作業績、能力水平、突出貢獻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目的在于讓評委會專家能夠客觀、公正、全面地對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做出評價。
(二)各種學歷證書、獎勵證明及反映個人業績能力的材料
提供復印件并加蓋所在單位人事(職稱)部門審驗公章,按照目錄順序編制頁碼,制作封面單獨裝訂成冊。在向評審委員會報送該冊材料的同時,還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現場對應核實。
(三)科研論文及學術成果證明材料
此項材料一般較多,宜單獨裝訂成冊。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職以來公開發表的科研論文和學術成果復印件,每篇文章均應復印期刊封面、目錄、正文和封底,每頁均需加蓋單位職改部門審驗公章,并在報送該項材料時提交期刊雜志原件和成果結題證明以便現場對應核實。
六、申報評審的主要環節和程序
根據各省份當年的關于報送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評審材料的通知,符合條件的財會人員可直接組織材料申報參加評審。各省份評審委員會一般按照“資格審查-面試答辯-組織考察-評審表決-授予資格”的程序來安排并通知申報人員參加各階段的評審。資格審查在報名參加評審時由評委會根據上述基本要求核實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環節和程序由評委會按期逐項開展。
(一)參加面試答辯
面試答辯是多數省份開展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考評的重要環節,一般采取自我簡介和專家提問的方式進行,最后由答辯小組根據申報者的綜合表現予以評分。自我簡介應當簡明扼要,主要介紹自己的專業成長、業務能力、工作業績和學術水平等,突出介紹自己的亮點和重點,一般不超過10分鐘;答辯組專家結合申報者的自我介紹和申報材料的有關內容,一般提出3-5個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要求申報者就自身情況、申報材料、論文觀點和當前財會熱點等主題來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一般不超過30分鐘。對于國際國內涉及財會領域的經濟熱點問題,沒有事前的充分準備和廣泛的新聞閱讀是難以應對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報者應著正裝參加面試答辯,切不可隨意應付,這既是對評委會專家的尊重,也是舉止儀表的一個綜合反映。
(二)評委組織考察
面試答辯結束后,由評審委員會根據申報者得分確定進入下一環節人員名單,同時評委會人員將分組到申報者所在單位對報評者進行全面考察??疾靸热葜饕巧陥笳叩恼嗡刭|、廉潔自律、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和在單位及行業的影響力,以及申報者申報材料的真實性等??疾旖M到達申報者所在單位后,主要走訪單位紀委監察審計部門、組織人事財務部門、分管財經工作的領導等,最后形成考察報告提交評審委員會。
(三)評委會表決評審
根據資格審查、面試答辯、單位考察等環節的綜合評分和評價情況,由評審委員會組織開展最后的評審工作。評審工作由該省份本屆正高級會計師評委會全體成員參加,通過對每位申報人員的測評和考量,最后由評委會對申報人員進行投票表決,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評委投票同意的則通過評審,授予正高級會計師職稱任職資格。任職資格從表決評審通過之日起算,擔任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及兌現相應待遇則應從所在單位聘任之日起算。
參考文獻:
[1]云南省社保廳,財政廳.云南省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資格評審辦法(試行)[M].云人社發[2013]143號.
[2]蔣建林.教授級高級會計師是怎樣煉成的[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2(06).
[3]耿成興.申報高級會計師資格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會計之友,2012(03).
[4]余紅燕.正高級會計師資格評價制度有望出臺[J].中國會計報,2010-03-05(01).
關鍵詞:實驗技術;職稱評聘;隊伍建設
目前實驗技術隊伍中存在著思想不穩定,干勁不高等問題。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為例:自1994年以來,因辭職、調動等原因離開的有18人,這還不包括那些轉崗不再從事實驗技術工作的人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問題解決困難、待遇偏低是造成實驗技術隊伍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高校實驗技術人員職務評聘工作是高校實驗技術隊伍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隊伍建設起著杠桿的作用,完善職務評聘是實驗室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高校實驗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自1987年底開始試點、1988年全面鋪開,至今有10多年的歷程,這項工作對鞏固和促進高校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矛盾。
一、實驗技術系列職稱評聘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名額偏少,職稱設置不盡合理學校每年下撥的實驗技術人員高級職稱的名額偏少。以我院為例,2001年有工程師35人,只有2人獲得晉升為高級工程師;而講師14人,卻有3人晉升為副教授。除去實驗技術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等因素外,高級職稱的名額下撥比例偏少是重要因素,實驗技術人員晉升職稱難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實,嚴重挫傷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最高職稱為“高級工程師”,滿足不了實驗技術人員學歷層次近年來提高的要求。特別是許多年輕人,已拿到了碩士甚至博士文憑,副高職稱滿足不了年輕人對自我發展的需求,這是造成這支隊伍不穩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評聘不分開,重評審輕聘任目前在許多高校中,聘任制流于形式的成分還很大,不聘任或不續聘的人員極少,幾乎有了任職資格,也就等于聘任上了崗,并且一直被聘任到退休,頒發聘任書和簽定協議書成了走過場,甚至連這一手續都沒有。同時,只要評上高一級的職稱,在工資等各方面待遇也是無條件晉升。這在一段時間里曾起到了激勵作用。大家為了評上相應的職稱,對照評審要求,找差距,調整自己,向著既定目標靠攏,這種工作態度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曾經帶動了一批人積極向上。但隨之帶來的問題是,職稱到手以后,壓力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消失了,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虛度光陰,特別是在知識老化速度加快的今天,他們的水平很快就與專業職稱不相符合。這種現象在高校各系列職稱評聘中普遍存在,實驗技術系列也不例外。
(3)職稱評審標準與實際工作表現脫節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制定一定的標準,可以使評審更具有科學性。作為標準之一的論文或著作,是衡量一個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基礎和學術水平的,我校對于申報職稱人員都有一定數量的文章要求。這對于促進實驗技術人員提高科研水平和理論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實驗技術人員一味追求論文數量而忽視了做好本職工作,另一方面還助長了虛要文章、文章上不給掛名就不愿干工作等不正之風的產生。從專家評審的角度來說,也有”唯論文“的趨勢,往往忽視實驗技術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態度,而單從論文的數量上來進行考察和評審。雖然實驗技術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但由于評審中對平時的工作考核結果不重視,由此產生了不論平時工作表現如何,只要有文章就能升職稱的不正?,F象,也使實驗技術人員的平時考核流于形式。
二、加強職稱評聘以促進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
如何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實驗技術隊伍,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職稱問題是高校在職人員所密切關注的問題,也是與工資等一系列待遇息息相關的,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職稱評審這一杠桿,以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挖掘潛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隊伍,是高校師資工作的重點。為發揮職稱的積極作用,針對實驗技術隊伍的特點,應該做好下列幾點:
(1)合理設置高級職稱崗位針對目前實驗技術隊伍層次普遍提高的狀況,除了適當增加高級職稱的名額外,在職稱設置上,實驗技術隊伍應設置正高職稱。尤其是對于一些重點建設的實驗室如:重點投資的大型儀器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研究中心,設置正高職稱更顯為必要。這樣,可在實驗技術人員中起到激勵作用,使他們能有更高的追求目標,也有利于鼓勵和引導他們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崗位。同時,也吸引一些碩士、博士畢業生投身于實驗技術工作,提高實驗技術隊伍的整體水平。
(2)評聘分開,理順評審與聘任的關系職稱的評、聘分離是指在評上職稱后,是否馬上聘任,要看能力和表現,即使在獲得聘任后,還要不斷考察其能否勝任本職工作,不勝任的立即解聘,使每個人都有緊迫感,都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渴望;同時,其福利待遇是按所聘任的崗位(職位)來確定。評聘分開有助于強化競爭機制,有利于優勝劣汰,有助于合理地流動,同時有利于更客觀地評價人員的水平和解決職務限額的矛盾;評聘分開有利于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的社會化、統一化和科學化,有利于公平競爭、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有利于聘任制的真正實施;評聘分開更有利于隊伍的建設,增強其活力。
(3)堅持正確的導向,調整和完善評聘條件
1.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思想政治表現在評審中,應堅持思想政治條件與業務條件并重,引導實驗技術人員走又紅又專的道路。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事業心和牢固的教書育人意識是對他們思想政治表現考核的重點。
2.強調實際工作能力,與平時的考核工作緊密結合針對不同類型的實驗技術人員,制定符合其各自特點的和切實可行的評審標準;同時,將平時的考核結果作為評審的重要依據,使評審工作與考核工作緊密結合。
3.加強對培訓和提高的要求為鼓勵和促進實驗技術人員的學習和提高,應在職稱評審時對人員的培訓和再學習有明確的要求。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學習就會被淘汰。因此,實驗員是否參加培訓和參加培訓的質量應該作為一項評審的指標,無論是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是對外語水平、計算機能力的培訓提高,都應該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
(4)考核制度應進一步健全、完善
在考核中應堅持工作數量與工作質量并重的原則,堅持公平合理的原則,考核宜采取個人自評、群眾評議和領導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實事求是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狀態和工作實績。
1.對于從事教學實驗的人員對從事教學實驗技術人員工作量的考核應從教學實驗所面對學生的數量、面對學生的層次(高年級或低年級)等入手,著重考核教學實驗過程的質量。如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對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對實驗步驟進行調整,使實驗效果更好,工作起來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對于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實驗人員直接參與科研工作的越來越多,特別是在一些應用性的課題里,實驗人員承擔了相當重的科研任務,幾乎擔當了教師的角色,因此,在考核時,應著重對他們的科研成果如文章、經費、成果轉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進行考核。
3.對于從事大型儀器的服務管理工作人員實驗技術人員對大型儀器的服務和管理是否上水平,儀器功能開發率、完好率、使用率是衡量的尺度。在保證儀器完好率的前提下,應當追求儀器功能的高開發率和高使用率,使儀器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實驗員管理上水平對儀器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同時應加強對外開放和服務,盡量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使用效益;鼓勵創新,挖掘潛力,促使他們在實驗技術與測試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開發設備使用的新功能。
高校師資管理的核心目標是最大可能的發揮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能力。應當充分利用職務評聘的杠桿作用,建立起一種競爭、激勵、自我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優化隊伍結構,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充滿活力“的實驗技術人員隊伍。
[參考文獻]
1前言當前,我國深化職稱改革就是要進一步建立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在這種情境下提出了評聘分開模式,即任職資格評審或考核不受崗位和職務限制,夠條件者可自主申報評定專業技術資格。這種模式應該是充分發揮專業技術資格審定和職務聘任兩個作用的最佳模式。但是由于在實踐過程中并沒有真正按照評聘分離模式來運行,因而也就并未達到評聘分離模式預期的效果。
2高校職稱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職稱改革工作的推進,各高校在職稱改革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由于與高校職稱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高校職稱改革工作仍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高校在職稱評審中缺乏自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職稱有四個等級: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在這四個等級的職稱評審中,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的審批權歸省級行政主管部門,高校只有推薦權而無審批權。盡管初級和中級職稱的審批權下移到部分高校,但是高校在評審過程中也要受指標和崗位職數的限制,沒有完全的自。
2.2職稱與職務概念混淆長期以來,圍繞著“職務”與“職稱”概念就曾引起過多次討論,直到現在有些人對于二者的界定也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管理者也認為職務和職稱一樣。這是因為我國教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級,而表示教師的職位也被劃分為四等,而且也被冠以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稱呼,這樣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職稱與職務是一樣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職稱屬于人才評價范疇,職務屬于人才使用范疇。職稱是標志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等級稱號,是社會對其綜合學術能力、學術成就和社會貢獻大小的認可標志,是一種資格,不直接與工資待遇掛鉤,一旦獲得,終身享有,只能作為應聘職務的依據;而職務是同職權相聯系的工作崗位,擔任某一職務,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條件,行使一定的職權,擔負一定的職責,獲得相應的工資及福利待遇,即職務是責、權、利的統一。當前,教師只要獲得職稱,工資待遇及相應的福利就能得到提升及兌現,高校教師管理者力抓職稱評審工作,而教師則以職稱提升為己任,從而造成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及廣大高校教師都以職稱評審為主,而聘任只不過是職稱評上后理所當然的程序———流于形式,教師只要能夠評上職稱,就會被聘為相應的職務,這就形成了職稱評審后聘任的虛化現象。從而導致教師“能上不能下”、“論資排輩”的現狀。
2.3職稱評聘制度不夠靈活,人才的正常流動受到限制對于想要引進的人才,由于各種限制引不進來;或者是能進不能出;或者是引進后配套政策跟不上,想留又留不住;同時對于聘用人才在項目合作、訪問、進修等特別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存在政策上的不完善,致使人才的內部和外部流動受到限制,造成了高級職稱人才狀況的參差不齊。這必然影響到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2.4評審工作的公正性受到質疑在實際的職稱評審過程中,申報者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精心準備申報材料,但是學科評議組和職稱評審委員會卻只用了半天時間就將幾十甚至一百多位申報者的材料評議完成,并作出評審決定。這種過于草率的評審方式給申報者“托人情找關系”以可乘之機。另外,職稱評審委員會是由各單位選派人員組成的,各評委在投票時難免會對本單位的申報者網開一面,而對外單位的申報者則嚴格要求,這嚴重影響了職稱評審工作的公正性。
2.5職稱后續管理方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聘后管理仍停滯在收發考核表、掌握一些無關痛癢的信息等低端層面,而以能力業績為基本評價要素,以激勵人的文化管理為基本手段的現代評價體系和管理模式,最終流于形式。種種弊端,使一些人的才干得不到施展,潛能得不到發揮,嚴重束縛了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必然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加強職稱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對高校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有著特殊的意義。
3對我國高校職稱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提出問題等于解決了一半”。目前,我國深化職稱改革的一個重點是,改進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打破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落實用人單位自,真正做到職務能上能下、工資收入能高能低。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高校職稱制度改革的思考。
3.1擴大高校職稱評審的自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要求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是一種宏觀指導的關系。具體到職稱評審來說,就是高校先根據本校的規模、層次和發展方向確定所需設置的學科和專業,然后按照學科和專業的要求,科學、合理地配置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等級,并自行評審。而政府的職責就是對高校的行為進行適度規范。這種由下至上的評審模式既可避免原有模式中評審指標不切實際的情況,又可增強高校的辦學活力。
3.2優化職稱評審指標體系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多強調論文的數量、學歷的高低和資歷的長短,忽視了實踐能力的考察。因此,改變現有的評審方式,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審指標體系勢在必行。如,在教師系列職稱評審中,可以借鑒國外大學的標準,分別從教學、科研和公共服務三個方面來進行考察。教學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同行評價。科研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師發展科學的能力,考察重點不僅要看發表了多少篇論文,撰寫了多少部專著,更要看這些論文和專著的質量。在評價論文和專著的質量時,不能只看發表刊物的級別,還要由同行進行匿名評價。公共服務方面主要是考察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具體包括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參與學術性組織的活動、社區活動、服務地方經濟的橫向課題等。
關鍵詞:事業單位改革;人力資源結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技術職稱改革;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結構;職稱評審
中圖分類號:F249.2;C9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2)01-0037-07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Titles in Public Institutions
XU Xian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two closely associated key points in the institutionreform in China, one i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to tamp the founda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other i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title reform to strengthen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goals, we must insist o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persist in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uch a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ost responsibility, working performance and real contribution of employees under the premise of all staff employment contract system as well as just, fair and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titles review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and effectively activate developing propulsion with competition for choosing advanced staff in public institutions so as to give free rein to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service in public institutions.
Key words: public institutions reform;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professional title reform; staff structure of the staff with professional titles; professionaltitle review
始于1999年的事業單位改革已持續十余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見顯效?!笆叽蟆币詠?,黨和國家從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多次提出加大事業單位改革力度的明確要求。其中,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和加強專業技術職稱改革,是兩個密切聯系的改革重點,對此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實現規范化科學管理,進而有效促進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這是當前事業單位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事業單位力資源管理改革目標指向
1.事業單位改革涉及人力資源管理深層次問題
我國事業單位數量眾多,機構類別龐雜。作為為實施政府公共政策、向全社會提供公益而設置的機構組織,事業單位主要分布于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和經費等幾乎都采用黨政機關管理模式,由政府包辦,政事不分,事企關系模糊,人力資源分布不均衡,人才短缺和浪費現象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職稱的各類人員,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多集中于職工總人數本不多的機關事業單位,其中又以教育、科研院所及醫療衛生等事業單位占多數,聚集了大量專業技術人員,而其中許多卻處于閑置和半閑置狀態。
徐 憲:事業單位人力資源優化與專業技術職稱改革論析
破除事業單位冗員充斥、人浮于事的積弊,是改革初衷之一,其基本取向是優化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結構以強化其公共服務功能。但改革實施過程中,包括事業單位管理者在內的許多人對此理解并不十分清晰,采取的做法只是簡單化處理,即只做減法,一些地區和部門將此項改革的目標僅僅局限于機構編制部門減少編制、人力資源部門裁減人員和財政部門削減經費。實際上,更應認識到的是,事業單位是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主體力量,就社會事業發展整體而言,目前事業單位存在著冗員等問題,又存在著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足的問題。那種類似完成既定裁減任務的方式方法,易于形成避重就輕、顧此失彼的認識誤區,以致實施中往往采取見物不見人的程序操作,將注意力更多放在甩包袱、減負擔上,對事業單位的功能拓展和發揮其人力資源優勢極為不利。
隨著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加強,事業單位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對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要求必然越來越高。因而事業單位改革必須注重整體性、系統性和前瞻性,不能把這一重要改革的目標僅僅定位在消極的削減人員和經費上,否則難免落入過去勞而無功的“膨脹―壓縮―再膨脹”的窠臼。改革推進過程中必須全面把握事業單位的性質類型、人員構成、人員數量、經費來源等相關情況,經過認真的利弊權衡進行合理取舍和布局。其方向應當是建立起一個能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滿足公共服務需要、精簡高效的現代事業組織體系,促進事業單位回歸公共服務屬性,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建立起動態的管理調節機制,實現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和法制化,在減少成本的同時,以最佳的政策導向和科學管理措施,促進大量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推動人才合理流動,為擴大事業單位公共服務基本社會功能和完善社會管理提供人力資源基礎保障。
2.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趨勢
近年事業單位全員聘用制的實行和崗位設置及結構比例管理的制度安排,對改變以往事業單位普遍存在的參照黨政干部管理的單一模式以及職務、身份終身制和人員能進難出等問題具有解題意義,由此才能逐步建立健全事業單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競爭擇優機制。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特別是在適用于行政機關的公務員法和主要適用于企業的勞動法的實施以及企業用人與分配自逐步落到實處、過去事業單位所依附的相關制度辦法隨之廢止后,其人力資源管理中政事不分、機制不活、效率低下的問題更顯突出。事業單位專業化、公益性公共服務的特點,決定了其組織形式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與行政機關和企業單位均有所不同。由于缺乏一套系統明晰的人事管理法規,且存在自我約束機制欠缺和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的狀況,以致其機構膨脹、人浮于事、個別事業單位對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追求偏離公共服務這一公共機構的基本價值等老大難問題始終未得到有效解決,并由此形成了制約其事業成長及專業能力提升的困局。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設置管理制度的實施,取消事業單位的行政規格和管理人員的行政級別,打破了各類人員的身份界限,對原有的利益格局進行大幅度調整,觸動面大,在實際執行中存在不少由過去保守滯后的觀念和既得利益者的抵觸而形成的相應的阻力,機制轉換任務頗為艱巨。
為此,需要特別重視相關政策法規的研究制定和政策體系的完善配套,在改革總體方案框架下,必須明確細化改革落實的舉措,對單位領導或中層干部職位實行公開競職的聘任合同制,對一般崗位實行公開競崗、雙向選擇的聘用合同制。分類管理職工,管理人員實行職員職務等級管理制,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評聘分開,工人實行崗位等級聘用制。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工勤人員全部納入合同管理,員工與單位的人事關系成為符合市場經濟準則的合同關系,建立起用人和擇業的雙向選擇機制,為實現事業單位人員結構素質的不斷優化、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必須落實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人崗位的管理辦法,構建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與崗位職責、工作績效和實際貢獻密切結合的分配機制。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等不同類型和特點的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而事業單位內部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人等不同類型人員亦應實行不同的分配政策,各類人員工資活的部分均按照工作條件、工作量、崗位性質、奉獻大小確定,并建立正常的增資機制。為有效激發事業單位及其各類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不同的績效理當實行不同的分配形式。特別是逐步形成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專業領域內知識創新能力的社會化評價標準和績效考核機制,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給予重獎。至于領導和非領導職數比例、雙肩挑管理、獎懲任免、破格聘用、考核、兼職、培訓、退休、分流安置等重點難點問題的具體政策,亦應相互銜接,構筑起新的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規范體系,從而使整個改革過程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具有現實針對性并有據可依。
二、事業單位專業技術職稱改革導向
1.事業單位專業技術職稱改革中的難點問題
事業單位是專業技術人員薈萃之地。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歷來對提升事業單位公共服務質量和促進專業技術人員成長具有重要激勵作用。經過多年職稱改革,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整體結構有所改善,但數量和質量仍有明顯不足,特別是西部地區高級職稱人才相對較少(見圖1)。
總體上各層次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結構基本上呈高少低多的正常狀態。如重慶市對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情況進行的統計和實證調研顯示,截至2008年10月,重慶市現有專業技術人員92.6萬人,其中事業單位(含國有企業)已評職稱51.38萬人:正高級職稱0.36萬人,占0.70%;副高級職稱3.96萬人,占7.71%;中級職稱19.61萬人,占38.17%;初級職稱27.45萬人,占53.42%(見圖2)。
在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的行業分布方面,則存在不合理現象,大部分集中在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系統和國有企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處于閑置和半閑置狀態,而非公有制經濟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及社會中介組織等具有各類職稱的人員呈匱乏狀態,呈現出短缺與積壓并存的突出矛盾。如重慶市2008年事業單位(含國有企業)已評職稱人員中,教育系統高、中、初級分別為22 944人、117 568人、132 916人;衛生系統高、中、初級分別為10 762人、36 059人、89 017人;農業系統高、中、初級分別為1 308人、4 449人、9 755人;其他系統高、中、初級分別為9 236人、34 001人、445 779人(見圖3)。
多年來,各地都進行了一些職稱評審的改革與創新,如打破所有制、地域、身份、學歷資歷、職務檔次限制,修訂各個職稱系列的評審及破格評審條件,推行 “考評結合”、“以考代評”等,對激勵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職稱評審改革的部分重要指標以及評審方法與過程等,仍不盡如人意,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一是社會人才職稱數量過低。特別是非公有制單位、社會中介組織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者明顯偏少。
二是對職稱“含金量”的社會認可度不高。職稱本是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志,促進其水平和能力提高是職稱評審根本意義所在,但現實中某些方面卻顯示出與職稱評審初衷相悖的情況。職稱的社會公信力不如考試取得的執業資格,譬如高級會計師職稱與注冊會計師資格比較,社會往往更青睞后者。
三是職稱引導專業技術人員提升本職崗位能力的力度不夠。相當一部分人員具有的專業技術職稱與其崗位職責并不匹配,存在專業技術人員脫離一線的現象。同時職稱評審導向中過多強調數量,也致使許多專業技術人員疲于應付論文,難有專注于提高自身本職崗位能力的長遠打算。
2.影響職稱評審和改革的因素分析
我國現行職稱制度是1986年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時制定的,經過20多年運行,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往的制度設計與當前形勢發展已呈現出不相適應之處。在職稱制度實施方面傳統體制影響較深,改革滯后,以至職稱評價機制建設缺失、激勵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導向功能不強,已逐漸成為阻礙職稱評審和改革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
(1)資歷條件因素
現行職稱評審制度設計對參評人員的資歷條件有明確規定,實踐中也嚴格掌握。以大學本科生為例,走上專業技術崗位定初級需要1年資歷,晉升中級至少需要5年資歷,晉升副高至少需要5年資歷,晉升正高至少需要5年資歷,按年資條件滿足即晉升的理想狀況,取得正高級職稱至少需要16年。在專業技術人員密集的事業單位,如教育、衛生等行業本科生從初級職稱到正高職稱平均需要25年左右。由于職稱制度集評價、使用、待遇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以前實行嚴格的指標管理,晉升通道很窄,競爭性太強。有的事業單位為了解決人員待遇問題,在職稱評審推薦時,進一步強化資歷要求,加劇了論資排輩現象,而從破格通道通過職稱評審的比重極低。如2008年重慶市申報高級職稱評審的有7 683人,按特殊人才破格條件申報評審的僅31人,最終評審通過的僅18人。由于職稱評審過程論資排輩現象突出,以致向中青年優秀人才傾斜的思路及相關政策難以兌現。
(2)評價標準因素
現行職稱評審工作已運行多年,在評價標準方面有過一些局部調整,但總體改變不大,似乎形成了一種套路,導致參評人員循規蹈矩甚至為適應這種套路不惜弄虛作假的問題。評審條件重理論、輕實踐,論文作為職稱評審必要條件的權重太大,將論文作為大多數專業的必要條件,沒有區分不同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性質、崗位特點和工作條件。很多專業技術人員是為評職稱而寫一些與其崗位職責不著邊際的論文,實際上可應用推廣的創新成果很少。重慶市2008年11月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論文條件備受關注(見圖4),反映出論文條件在衡量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缺陷。同時,職稱評審標準和指標體系亦多有不切實際之處,如要求獲獎的條件較多,但獲獎者畢竟很少,以致讓多數專業技術人員望而卻步。問卷調查中,62.3%的人認為應該將評審指標量化(見圖5),但實際中相當一部分職稱系列并沒有具體的量化要求,以致職稱的“指揮棒”作用不靈,難以引導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一線工作。
(3)分類因素
現行職稱制度設計具有政府直接管理、模式高度統一的特點,分類管理不夠。如職稱外語考試的政策規定寬泛,一直存在外語條件過高的反映。近年各地已適當降低了外語考試難度,但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仍缺乏統籌兼顧。從事農村農業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職稱外語考試反映強烈,認為外語在農村用處實在太少。現行職稱制度承擔了應由其他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發揮作用的職能,其評價、使用、待遇等功能甚至自相矛盾,如評價功能要求同一職稱水平差距不能太大,而待遇功能又要求城鄉之間不能“一把尺子”,否則工作條件艱苦的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很難提高待遇,而這些都沒有通過加強分類管理予以解決。又如隨著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就業形式多樣化,非公有制企業、社會中介組織逐步發展,吸納了大量專業技術人員,而現行職稱制度對這些“體制外”社會人才缺乏分類管理,評審條件、標準和管理辦法不能適應其特點和需要,沒有解決在職稱與待遇不掛鉤的情況下為非公有制企業、社會中介組織提供評價服務的問題。
(4)評審方式因素
現行職稱評審中,大多數職稱系列主要采取的是資深專家“看材料”后作出其評論、評委會審議定奪的傳統評審方式,其他如考評結合方式等只在部分系列施行。傳統評審方式采用票決制,但評委會的自由裁量權大,實踐中出現人為因素的問題仍然難以完全避免。近年職稱改革強調了重視能力與業績,也作了一些有關業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條件的設置,但沒有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等指標進行量化,評審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對參評人員業績好壞的真實情況難以了解和掌握。現行職稱評審方式存在的另一個突出矛盾是,只管評上,不管評后。專業技術職稱一旦評上后就成了實際上的終身制,致使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因職稱晉升無望便一蹶不振,而另一些則是在晉升了職稱后便坐享其成,進取心消退,跟不上知識更新和技術進步進程,知識老化甚至不如后起之秀。由于現行職稱評審方式缺乏職業水平的長效監督,因而對專業技術人員整體上能否保持旺盛活力缺乏激勵和約束。
三、事業單位用人和職稱改革思路與對策
1.改革重點在于增強事業單位人力資源利用效率
事業單位改革在一定程度松動了以往剛性人力資源管理方式方法的根基,激發了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主動服務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過,由于事業單位領域廣,類型多,性質各異,經費來源不一,單位層次相差大,人員類別多且素質參差不齊,在改革涉及廣泛、各類人員的利益調整也較為敏感的復雜情況,對所有的事業單位均用一把尺子衡量并不現實。因而,在改革實施過程中,政策制定和具體操作不宜簡單實行“一刀切”方法。重要的是,必須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創新,注重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級事業單位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因時因地制宜,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真正引入和形成競爭激勵、優勝劣汰的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事業單位人員進入退出機制。眾多事業單位行業不同、專業復雜,公開招聘錄用標準不一,存在進人不公開不透明、向事業單位亂塞人的問題。進口關的公平競爭擇優爭議較多,必須把好。新進人員必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凡進必考,規范招聘行為,以利優秀人才引進。而疏通出口,緩解相當一部分事業單位長期以來人滿為患、積壓浪費的問題則更加棘手,更需要明確具體措施并穩妥推進。對于在實施全員聘用制中的未聘人員,視其具體情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處理意見,分別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提前離崗、辭職辭退、自謀職業或進入企業以及下崗待聘等途徑予以安置,實現多渠道合理分流,從而保證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在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密切相關的其他配套改革尚未到位的情況下,優勝劣汰在具體操作中阻力很大,因而暢通出口,建立與聘用制度、退出機制相配套的、保證人員正常流動的解聘辭聘等體制機制,在解決社會保障基礎上形成提前退休、離崗退養等制度安排,均須盡快加以完善。
二是加強政府主導及相關領域改革同步協調。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牽動許多相關環節,難以單兵突進,在落實事業單位用人自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從大局著眼,加強宏觀調控和綜合配套。事實上,管理體制、機構編制、財政供給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都對人力資源配置及其分配制度改革進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如社會保障便直接影響到事業單位改制和分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雖然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人事、編制、保障、財政等部門對改制為企業和分流出去的人員統一納入養老保險,即離開事業單位的全部入保,留下的則暫不入保。大部分事業單位尚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員工此前未曾參與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存在歷史欠賬且欠缺具體方案,“視同繳納”的年限及具體由哪級財政埋單等問題也缺乏剛性規定,除“老人”外,改制分流的“新人”的養老待遇勢必低于轉制前。養老保險制度不能盡快完善,改革后勁則必然不足,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只能算是不痛不癢的小改小革,一旦出現反復和反彈,政府為此付出的成本將更大。顯然,事業單位改革與各相關領域改革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整體改革必須在政府主導下多方參與,通過聯席會議制度等方式進行綜合協調。
三是強化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事業單位的人員進出、考核獎懲、收入分配、培訓晉升、解聘辭聘等,均涉及利益格局的再調整,出現各類人事爭議在所難免,申訴控告、人事調解和仲裁等配套政策亦需相應完善,對人事爭議進行妥善處理,維護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人事爭議仲裁與司法接軌。在事業單位人事監管上,需要建立起人員總量、結構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起宏觀管理、政策監管和個案處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形成以公共價值為導向的內部與外部的績效考核與評價機制,調控專業技術資源合理流動及其流向,積極營造事業單位成長發展的適宜環境,切實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
2.構建公正、公平、科學的職稱評審評價機制
由于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比重大,具有“指揮棒”管理職能的職稱制度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理順思路,對癥下藥,打破職稱評價標準陳舊條款的束縛,探索有利于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的評價機制。
(1)完善職稱評審標準
職稱評審標準的修訂,應注重引導專業技術人員融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第一線。
其一,將完成基本工作量作為必備條件加以強化,對各行各業基本業務工作提出定量規定,按不同檔次要求,評審時在用人單位公示申報者基本工作量。
其二,評價指標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探索準確衡量能力和業績的評價標準,盡量將定性指標定量化,增強評審的可操作性。在能力衡量上,主要側重于衡量創新能力和技術工作經歷等相應指標。在業績衡量上,注重科研成果應用轉化情況,主要考核指標量化為不同獲獎等次和新技術、新模式推廣等數量質量及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實行分層分類管理
其一,按職業分類評價。對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專業技術人員,如建筑師、藥師等,應適應國家對其嚴格控制的需要,不降低標準和條件,不簡化評審程序,執行全國統一標準;對社會通用性強、流動性強的專業技術人員,如翻譯、咨詢等,具有評價與使用、資格與崗位分離的特點,可適度放寬條件,但與全國統一標準的差別不宜太大;對工作崗位相對固定的專業技術人員,如教育、醫療、科研等,適應其評價與使用結合的特點,評價標準和條件立足實際并注重創新,以引導其專業創造能力的發掘。
其二,按城鄉分類評價。通過統籌務實的職稱評價標準,充分調動城市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各自的積極性。對在農村鄉鎮專業技術崗位達到一定服務年限的專業技術人才,可免試職稱外語并適度放寬其他評審條件。
其三,按行業分類評價。根據行業特點在導向上區分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辦法,如以研究為主的專業技術人員重在研究成果水平和創新性,工程技術人員重在工程項目水平和實用能力,以教書育人為主的中小學教師則重在其教育教學實際效果,等等。
(3)改進職稱評價方式
其一,建立以年度考核為基礎的專業技術職稱考核制度,業績指標作為職稱評審重要參照,以促進職稱評審與業務工作密切結合。
其二,根據專業特點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運用考試、評審、答辯、考評結合、考核認定等不同評價手段,評出真實水平和能力。對實行執業資格考試的專業,不必再組織該專業相應層次的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或考試,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取得執業資格者可同時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資格,根據工作需要可直接聘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或申評上一級專業技術資格。
其三,優化評委會組成結構。以專業化組建、同行評議和業內認可為重點,消除“雜家評專家”現象,打破地區、行業、系統和部門壁壘。評委范圍向體制外延伸,解決企業、基層一線專家評委缺乏以及體制歧視等問題。由此切實增強職稱評價結果的公信力,為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創造公平競爭的適宜環境。
參考文獻:
李培林.2007.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N].人民日報,2007-0115(9).
林澤炎.2005.提升人才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決策咨詢通訊(6).
徐憲.2008.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與人才環境創新[J],經濟體制改革(4).
程德俊.2004.不同戰略范式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綜述與比較[J].管理科學(6).
論文關鍵詞:民辦高?!熧Y隊伍 問題 對策
論文摘 要:本文針對我國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存在的諸多問題,從社會、學校、個人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民辦教育在規模、辦學層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民辦高校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其中影響民辦高校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教育質量,而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則是師資隊伍建設。本文就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對策及建議,以期為我國民辦高校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一、我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現狀及原因
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我國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是教育質量優劣的決定性因素。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師資隊伍穩定性差。民辦高校年輕教師思想不穩定,從而使隊伍不穩定。由于民辦高校教師未納入國家管理體制,其編制、城市戶口、教齡計算及待遇、社會認可及保障方面,特別是業務培訓、繼續再教育等方面,享受不到公辦年輕教師同等待遇。另外,多數年輕教師剛從高校畢業,思想易波動,行動上不考慮其后果,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消極因素影響,致使部分年輕教師易產生棄教從商、從政,或設法調入公辦學校的思想,甚至有的把主要精力用在第二職業上。
第二、職稱結構不合理。職稱結構反映教師教學及科研能力。絕大多數院校專任教師中現有教授副教授不到15%,且多為普通高校離退休老教師;講師約占10%;助教以下占到60%以上。可見,中、高級職稱教師數量嚴重不足,青年教師培養任務量大,工作艱巨。
第三、年齡結構不合理。師資結構出現兩端大、中間小的斷層結構,即老齡化、年青化現象極為嚴重,而中間骨干教師卻十分缺乏。這種斷層的師資隊伍在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上不適應當代學生的需求。再者,老年教師在觀念、知識更新及教學能力方面不適應現代教育工作需要;年青教師在教學經驗及知識點掌握上尚有一定距離。這勢必影響民辦高校教學質量。
第四、學歷偏低。雖然近幾年民辦高校開始注重高學歷人才引進,現狀有所改善,但仍嚴重缺乏。仍有一定數量大專學歷人員,需要調整或進修提高。雖然學歷、職稱不能完全反映教師質量和水平,但民辦高校教師學歷層次不高這一現象至少反映民辦高校吸引人才困難程度之大,師資力量總體水平之低。
第五、民辦高校對教職工缺乏人文關懷。民辦高校實行全員聘任制,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養,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甚至過河拆橋現象時有發生,都會導致教師不滿和失望。
第六、民辦高校中相當一部分專業教師實際動手能力差。民辦高?!半p師型”教師嚴重缺乏,聘用符合民辦高校辦學要求的“雙師型”教師,成為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點。 轉貼于
二、解決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社會方面
第一、完善政策法規,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首先應明確民辦高?!懊褶k事業單位”法律地位。將民辦高校現行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明確為“民辦事業單位”,嚴格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對民辦高校管理和指導,確保其舉辦者、教職工和受教育者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證。其次要充分認識到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公辦和民辦高校要一視同仁。再次,解決民辦高校新聘教師落戶問題,完善民辦高校教師社會保障制度。
第二、政府提供必要的財政扶持,加大扶持力度。省級政府部門應設立民辦教育專項資金,劃出部分經費用于民辦高校教師培訓、學科建設、重點科研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引進。教育、科技、社會科學等部門在科研立項、課題招標、優秀成果評獎、精品課程評審、突出貢獻專家評選及享受政府津貼等方面應當向民辦高校教師適度傾斜。
第三、完善民辦高校教師專業職稱評審制度。教育行政部門應對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職稱評定適當傾斜,對有技藝和貢獻特別突出、教育教學業績特別優秀的專業教師可以享受正高級職稱待遇,不受只能評副高的限制。對于優秀民辦高校應授予中級技術職稱評審權。
(二)學校方面
第一、改革勞動人事制度。在人才引進方面,提高人才引進質量,做好入口把關,引進真正愿意為民辦高等教育工作的人才。聘任程序上不斷規范,加強對專兼職教師的聘任管理,不得隨意解聘教師。另外,建立并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機制,完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和業績獎勵三位一體的薪酬體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專任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專任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的培訓,改變“兩端大,中間小”的斷層結構,對民辦高校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技能的改進與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是在校內定期舉辦進修班。如崗前培訓、專業理論培訓、教育理論培訓、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方法培訓等。二是有計劃地派出進修。主要是挑選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水平較高單位進修,提高學歷層次,優化學歷結構,更新知識結構。三是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組織教師從事科研、開展學術活動、編寫教材等工作。四是針對專業教師,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水平。
(三)教師自身素質方面
民辦高校教師應提高認識,加強修養,樹立奉獻精神。民辦高校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使自己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充分認識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和神圣,真正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奮斗終身。
總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不僅僅是高校自身一方面的問題,更需要社會、有關政府部門及早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民辦高校建設做好服務工作,以便使民辦高校教育能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曉萍:當今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07(9):2
[2]章建華、焦扣云、魏江虹:對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08(9):63-64
論文摘要:高校實驗室是進行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設一支能不斷提高實驗教學與科研水平的實驗教學隊伍,是高校實驗室廣泛關注和探索的課題。文章就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做幾點探討。
高校實驗室分研究型實驗室、教學型實驗室和教學研究型實驗室,這些實驗室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基地[1]。教學研究型實驗室既為教學服務,也是創新研究的基地,且面向全校師生及社會開放。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屬于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其實驗教學人員既是實驗室管理員,也是技術人員,要參與實驗室的管理建設,在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根據近幾年的實踐,本文提出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的若干設想。
一、明確建設理念,發揮優勢資源
1.建設理念。理念是行為的先導,理念的創新才能帶來教學隊伍的發展。創新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理念,實現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客觀情況的和諧統一。教學研究型實驗室既為教學服務,也要開展科學研究。實驗教學隊伍建設以人為核心,要想形成鼓勵、支持和幫助實驗教學人員干事業的良好氛圍,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
2.創新資源。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實驗教學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具有高水平人才隊伍、大型儀器設備、重大科研創新項目等優勢創新資源。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在推進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應發揮資源優勢,以科研促教學。如,將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納入科研創新團隊建設中,鼓勵實驗教學人員完成教學、管理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科學研究,通過參與科研項目,不斷汲取新知識,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積累科研實踐,提高實驗教學隊伍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從而增強實驗教學的深度,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二、健全評價體系,完善激勵機制
1.評估考核。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是加強實驗教學隊伍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績效評價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對促進隊伍發展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想保證教學研究型實驗室實驗教學隊伍績效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建立評價體系時應堅持以下原則:①客觀公正的原則。要全面、準確、實事求是地反映實驗教學人員實際工作狀況,并按照統一的標準,對每一位實驗教學人員當年教學、科研所作出的成績作出公平、公正的評價。②績效掛鉤的原則。將考評結果與實驗教學人員的薪酬、晉升等進行掛鉤,選擇能反映實驗教學人員隊伍的工作成績的關鍵業績指標進行績效考核。提高實驗室教學人員對考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指引并促進其全面發展。③教學與科研兼顧的原則。在考評指標設計上要使教學與科學研究平衡發展,堅持教學、科學研究共同提高,通過設置合理的兩者考核指標分值所占比重,幫助實驗教學人員克服“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促進兩者的有機結合。
2.激勵機制。激勵可分為物質激勵與非物質激勵。對于實驗教學人員來說,物質激勵主要是指薪酬待遇;非物質激勵主要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主要表現為職稱晉升、自我價值實現等方面。①薪酬待遇方面。在高校,實驗系列教師的收入要普遍低于其他教師,這與學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有關。實驗教學人員收入分配機制,在與績效考核掛鉤的同時,實行多勞多得、按勞動成果分配的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因此,實驗教學人員薪酬組成包括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管理津貼。另外,實驗教學人員通常是實驗室一個或多個教研組和課題組的成員,其工作往往不表現為獨立的成果,而是溶于教學、科研成果之中。所以在獎金等分配上有待于建立合理的制度,避免出現“有名無份,有份無名”的現象。②職稱評定方面。實驗教學人員無論多優秀,都與正高無緣,這種“低人一等”的待遇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得高學歷的人員不愿進實驗室工作,技術精湛的高素質實驗人才的匱乏成了實驗室教學、科研水平提高的瓶頸。因此,在職稱評定時,應解放思想,打破實驗教師系列的職稱評定標準中無正高級職稱的慣例。實驗教師系列評審應設置正高職稱崗位——教授級實驗崗,或者設置關鍵實驗崗,實行“低職高聘”,即副高職稱給予正高級職稱的待遇。同時,根據實驗教學隊伍教學與科研兩重性的特點和要求,充實完善晉職考核評價體系,考核標準中既要有教學的內容,也要有科研的要求,如規定晉升所需的論文中,既要有實驗教學方面相關的,也要有一定質量的科研論文。③自我實現方面。高校教師自我期望值較高,希望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和發展自己,都想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取得顯著成就,并得到社會認可,這就是高校教師的自我實現方面的需求。目前,國家、省、部、學校都設置了各種獎項鼓勵和表彰在科學研究、教學方面做出優異成績的人,但這些獎項針對實驗教學人員設置得特別少。為調動實驗室教學隊伍的工作積極性,相關部門應該及時引入各種獎勵機制,以此增強實驗人員的榮譽感、成就感,針對實驗室的具體工作,可以設立“實驗教學優秀獎”實、“實驗技術創新獎”、“實驗技術成果”、“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益獎”等獎勵項目,肯定成績、表彰先進、共同提高。
三、創新用人機制,優化教學隊伍
1.用人模式。采取務實與靈活相結合的用人機制,建立一種固定與流動、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實驗教學隊伍用人模式。利用教學研究型實驗室教學、科研相結合的優勢,在鞏固原實驗崗位人員的基礎上,建立專任教師、科學研究系列人員參與機制,鼓勵教理論科的專任教師進入實驗室,教授、研究員以創新實驗項目等形式參與實驗教學,同時也通過設置勤工助學崗位,吸收實驗室優秀的研究生進入實驗教學隊伍。
2.隊伍培養。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實驗室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積極創造條件給實驗教學人員多方吸收教學、科研經驗的機會,來提高實驗崗位人員的業務素質。例如,邀請其他大學、科研機構實驗室的專家或學者來講學和傳授經驗;通過組團考察、實驗室聯誼會、參加研討會等組織人員外出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提高認識,學習借鑒優秀的經驗,改進教學方法。②采取“多形式、多內容”的方式提高教學隊伍素質。如安排實驗室人員通過在職或脫產的形式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以提高實驗室教學人員的學歷層次;通過教學技能評比和設置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等形式來促進他們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等。
總之,實驗教學人員是實驗室提高實驗教學與科研水平的中堅力量,只有堅持先進的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設一只高素質、強能力的隊伍,才能為學校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小玲,林瑩,陳德慰,等.“教學科研型”高校實驗室運行機制改革的思考[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8,(27):152-154.
[2]李霞,張偉新.高校實驗室隊伍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現狀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3(26):289-291.
[3]阮彩群,任毅.基于激勵機制的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3):132-133.
[4]朱茜,施曉峰,等.論對高??蒲薪處煹姆俏镔|激勵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