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時間:2022-02-18 13:06: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模式建立的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是一定的理論和經驗的有機結合,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形成的、相對穩定地用于組織和實施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設計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教學機構改革和課堂教學規律的把握,因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是某種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特定環境中、特定條件下的特定表現形式,是這一理論得以發揮實踐功能的中介,從而使特定條件下的教學結構和功能得到統一。“感受、感知、感悟”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圍繞活動展開的學習,模式需要教師通過運用多元化的方法,將內容逐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在逐步呈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去感悟生活,感受問題情境,然后以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模式,歸納總結,讓學生自悟自得,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1.該模式的建立以人本主義教育心理觀作為理論指導,重視學生的精神需要和個人體驗,強調每一個主體都參與其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心理交流,使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更重要的是從活動課形成的心理場獲得心理支持和經驗,優化情緒品質,增進心理健康。
2.該模式的建立必須依據活動的特點,防止兩種傾向。
(1)防止學科化傾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性,學科課程學的是具有科學性的社會經驗和自然經驗,是一種“了解—體驗(應用)”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恰好與其相反,是一種“體驗—了解”的課程。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于課程的設計思路與形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模式顯然也應區別于其他學科。
(2)防止德育化傾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強調接納和無批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教育模式的建立必須重視個人體驗,重在溝通、疏導,必須是無濾過認知的,無批評的。
二、模式的實施策略
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發展為本,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案惺?、感知、感悟”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富有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學生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通過親身感悟,以達到實際地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它的實施策略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境設定,體驗情境,認識自我。
第二階段:移步換景,感知參與,調適自我。
第三階段:再現情境,自悟自得,展現自我。
以上整個教學過程具有一種潛在的活力,這種活力源于師生及學生間的互動、互感,是一種多向的交流,這樣的交流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充滿興趣。同時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多想、多動、多參與、多感悟,教師不作過多的講述、講解。教師只是在必要時加以引導,這種讓學生自感、自踐、自悟自得的方式當然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有意義得多,體會也深刻得多。整個教學過程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知、情、行的有機結合。
以上三個階段有一定的順序性,但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也不一定拘泥于這樣的順序,總之,這三個階段可通過三種基本活動途徑來完成:
1.認知式。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及情緒情感體驗,取決于他對情緒的認知反應。如果認知反應積極、正確,那么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是積極的,采取的相應行為是積極的;反之,情況則相反。認知式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認知方式,通過學生的感知、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實現活動目標??赏ㄟ^以下方式進行:
(1)故事聯想式。教師在活動開始或活動中,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引入故事,同時通過學生的觀念聯想活動,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表達內心的感受和經驗。
(2)討論—澄清式。針對當前學生關心的敏感性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爭論性問題展開專題討論或辯論。
2.情境式。通過提供、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情境分為以下幾種:
(1)氛圍式。利用錄像、錄音、電影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某些生活場景,或感受環境之優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態起伏。
(2)角色—體驗式。根據活動需要,讓學生扮演活動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動,體驗該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學習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認識到其不恰當的思維方式及行為,進而增進自我認識,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顒臃绞接校?/p>
啞劇表演。輔導教師提出一個主題或一個場景,要求學生不用語言而用表情、動作表演出來。
空椅子表演。由一個人表演。將兩張椅子相對擺放,學生先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另一張椅子空著,但假設坐著另一個人,讓該生先表演彼此間曾經發生過的對話,或心中所想的話,然后坐到對面去,扮演對方的角色以對方的立場說話,如此重復多次,增進學生對對方的了解,改善與對方的交往。
角色互換。與前者相似,但參與的人是兩個以上。比如,輔導教師讓一個學生扮演失敗者,一個學生扮演幫助者。兩人對話一段時間后,互換椅子或角色。
雙重扮演。兩個學生,一個是有問題的學生,一個是助理演員。有問題的學生表現什么,助理演員就重復表現什么,這樣表現、重復事實,幫助問題學生清楚認識自己。
(3)游戲式。游戲是最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虛構性、創造性、社會性(契約性、互動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能使學生在緊張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競賽中找到觀點,充分放松自我、表現自我、流露真情。而且在這種團體活動中達到彼此互相信任、經驗分享,進一步產生友誼感、成功感等各種真實感受。
3.行為訓練式
行為主義關于行為強化的學習理論認為:通過獎懲等強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為。
(1)示范。這是一種借助模擬來習得或掌握新行為的方法。輔導教師自己或選擇某方面行為優秀的學生作為示范,示范對象在學生中具有權威的形象,學生模仿他們的良好行為從而獲得良好的行為。
(2)獎賞。利用實物如糖果、文具、分數等強化物或語言肯定其某種行為并增強該行為,同時增強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這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鼓勵尤為重要,但也不要忽視學生的“自我獎賞”,當自己某方面經過努力做得不錯時,自我鼓掌、喝彩,給自己一個放松機會,獎勵自己一個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懲罰。在心理教育活動課中這是要慎用的一項活動。但巧妙地運用懲罰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戲犯規時可罰掉一次參與機會等。
(4)契約。在活動中,師生雙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確、公正而可信的契約。在契約中,明確規定何種良好的行為可以得幾個積分;何種不良的行為表現要扣掉幾個 積分;多少積分就可換取何種強化物,或享受某種特權。這份契約使教師明確教育訓練的各階段重點,使學生明確知道訓練要達到具體的目標。
在活動中,上述幾種活動形式是交叉運用的,并且由此還可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動形式。無論哪種活動形式,都在有機地服務于主旨,有助于實現活動目標,且都是通過感受體驗,通過感知訓練,最后達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感受、感知、感悟”模式使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了知、情、行的有機結合。
三、模式的特點
1.對象的全體性和個別性
整個活動模式的設計和過程都是無偏頗、無成見、無條件地面對全體學生,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并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和特殊發展,既不能使個別差異消失在全體之中,也不能只注重個別而放棄全體。它要求教師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學生”等一般操作原則,設身處地以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體會周圍的人和事物,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積極引導他們互相傾聽,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見。
2.學生的主體性
在活動目標的確立、設計及實施中均可由學生參與,教師把學生擺在活動的主體地位。當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時,學生在活動中才能積極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3.形式的活動性
“感受、感知、感悟”教學模式不同于純知識傳授課型,而是將知識融于活動中,并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去感悟。學生在活動中,能不斷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饋,他要考慮如何作出反應,這就使其思維處于激活狀態,伴隨積極的思維狀態,學生全身心投入活動,在情感上會有愉悅的體驗,參與自主意識將提高,使活動變得積極、主動、輕松、愉快。
4.過程的體驗性
〔關鍵詞〕心理活動課;例析;矛盾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9-0035-03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發展問題,針對中小學生心理發展需要開展。它不僅要解決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更要培養和開發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應該具備的積極心理潛質[1]。要處理、化解學生在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矛盾,以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為目標,選擇適合學生心理水平的活動,開展課堂教學。
一、關注矛盾,確定選題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下簡稱《綱要》)出臺后,各地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絕大多數教材的開發基于編者的主觀經驗,缺少對學生具體心理矛盾的實際調查和深入了解,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毒V要》指出,自我認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及生涯規劃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人口學屬性的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內部心理活動的直接經驗不同,其所需要輔導的類型、程度也不同。實際操作中無法做出統一具體的安排。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主題應來源于學生出現的心理矛盾。教師一定要關注矛盾的發展過程,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找準輔導主題。要深入理解主題,區分主要概念。比如“綽號”與“昵稱”,看上去意思差不多,但輔導方向大不相同。
以小學三年級公開課“好昵稱,好朋友”(以下簡稱“昵稱”)的生成為例。有個女孩子向老師報告,近段時間,班里有男生叫她“小白豬”,數次阻止無效。教師調查后得知,班級中一個男孩子看到女孩子皮膚白皙,想到之前老師在公開課上說自己是“舉手小王子”,所以類比取了這個綽號,并在男生中流傳開來。綽號是學校一個具有獨特性的文化現象,常常與語言間的“親疏”有關[2]。與一、二年級相比,三年級學生朋友逐漸多了起來,人際交往意識得到了提升,會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同學的關注,取綽號正是其中的一種嘗試。常見的綽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善意的無侮辱性的語言,一類是惡意的侮辱性的語言。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發展性與導向性的基本要求,將其界定為善意的無侮辱性的語言即昵稱。
二、分析矛盾,制定目標
活動目標指導著輔導課的走向、策略的選擇,是決定一節課成功的關鍵。確定選題后,教師要分析矛盾的屬性,即矛盾是屬于學校心育輔導五大主題中的哪一個,以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的方向;梳理矛盾的焦點,以提高活動目標設計的準確性;分析矛盾的成因,并甄別導致矛盾的是行為技巧問題還是認識問題,以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的傾向性;還要考察矛盾形成過程中的影響事件,以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的延展性。
現行的教學目標設計一般包括三個維度,知識維度、情感態度維度和認知維度。知識維度由概念、命題、規則和策略構成,認知維度分為識記(模仿)、理解、運用、創新四個層次,情感態度維度分為接受、反應、愛好、個性化四個方面[3]。三個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雖不以學生知識的豐富為重點,但教師在目標設計的過程中,仍需注意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在確定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目標一定是明確而具體的,并能為具體活動的選擇、課后評價的關鍵點提供思路。
以“昵稱”為例。矛盾是由學生對于友情的追求所引起的,這屬于人際交往的范疇。人際交往輔導往往以技能技巧的訓練為主,主要包括人際表達技巧訓練、人際溝通技巧訓練、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等。在最初的設計中,教師把本次活動方式定位為人際表達技巧訓練,擬將活動重點放到引導學生取昵稱上。梳理矛盾焦點及成因,發現對“小白豬”這一稱呼的不同理解導致了矛盾的發生,因此,將“昵稱”調整為人際關系認識輔導。進一步調查可知,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已經習得了一些取綽號的方式,應將活動重點放到認知輔導上。
根據三維目標的構成及設計要求,將“昵稱”課的活動目標設計為:1. 體驗昵稱帶給人的感受。2.明白合適的昵稱更容易被別人接受,且有助于友情的良好發展。3.梳理取昵稱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給同伴取昵稱。
三、解決矛盾,設計活動
從流程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通常包括暖身活動設計、轉換活動設計、工作活動設計和總結設計。從內容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通常包括目標設計、活動形式設計、內容設計、活動邏輯設計。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操作難點,本文重點探討暖身活動設計、活動形式設計和活動邏輯設計。
暖身活動是心理輔導活動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對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有著積極的意義。暖身活動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游戲、肢體活動、音樂等。具體暖身活動的選擇存在兩種不同的取向,一種取向認為,暖身活動應該與教學有關,起到引入主題的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一種取向認為,暖身即破冰,它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沒有心理壓力,感到愉悅,同時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任感與凝聚力。兩種取向并無優劣之分,可基于學生發展水平與輔導主題的具體要求作出選擇。以“昵稱”為例,設計初稿中以“根據別稱猜動物”為暖身活動,并引出活動主題。試課后發現,猜謎過于簡單,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小學三年級學生十分喜歡肢體運動,因此,在定稿中就以“紅白手”作為暖身活動。
活動形式設計都以目標為基礎?;顒幽繕瞬煌刹捎玫幕顒有问讲煌?。對于認知調適類的目標,多以討論活動和體驗式活動為主,如頭腦風暴、案例體驗、心理游戲等。對于能力訓練的目標,多以情境訓練為主。但不管哪種活動的選擇都要注意不流于形式,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以“昵稱”為例,矛盾的發生發展自有其邏輯過程,在設計中,教師也要據此關注活動邏輯的設計,不一味追求熱鬧的活動效果,要由簡到難,由表及里,一步一步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解決矛盾。在“昵稱”中,教師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昵稱,使之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了解不同昵稱帶給人心理感受的差異;讓學生評價昵稱,通過討論等方式為學生作出符合主流價值的選擇作鋪墊;讓學生取昵稱,通過游戲讓學生鞏固正確的取昵稱的方式。此外,基于課例中價值澄清的需求,教師取昵稱的階段加入了自我暴露的步驟,以實現說明界線,重鑄意義的目的。
四、回顧矛盾,開展自評
評價的目的在于教師行為的優化,是在對教師已有教育行為的分析上,對分析上的內化與專業資質的重塑[4]。和其他課程相比,心育輔導活動課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難度。缺少可操作的權威綱領的指導,以小學語文為例,《課程標準》以課為單位,明確了所要完成的保底內容,反觀《綱要》,雖給予了輔導的大致方向,但落實到具體的某節課中,則喪失了絕大部分話語權。此外,活動設計體現出的強烈的難以復制的個人風格,活動過程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活動內容根植于學生高度的內化都加深了這一難度。一節活動課成功與否,授課教師有著最直觀的感受,以科學的標準來量化或者質化這種感受將有助于提高其內化與專業提升的質量。因此,本文所提及的評價,特指授課教師的自評。
心理輔導活動課注重體驗性和實踐性,開展評價時多側重于操作性評價。在開展自評時,教師要梳理手中的資料,回溯矛盾分析全程,尤其是成因焦點及影響事件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考察活動材料的選擇與使用,學生參與情況等基本信息。從活動運作的角度來說,可以將其大體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客體維度,包括目標的達成情況、活動材料的使用情況、活動效果。二是主體維度,包括教師對活動節奏的把控、教師對學生整體與個體的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參與面。當然,本文并不強調自評內容的全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增加或者刪減部分內容,在自評的基礎上做好改進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吳增強,馬珍珍.積極心理學及其教育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2.
[2]侯廣旭.綽號的社會語用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28-32.
[3]黃梅,宋乃慶.基于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設計[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5):99-103.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從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和總體情況來看,需要教師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雙重角度出發,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解決好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一、中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關系到中小學生日后個人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在中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兩者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教育功能,一般德育比較側重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目前,教育方針中已經明確指出不僅要關注中小學生成績、品德,同時要注重關心學生心理成長狀態,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條件,才能更好的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可以使學生在積極樂觀的心態下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在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影響下形成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利于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最終目的。第二,能夠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中小學德育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機制的教育活動,它強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社會主義價值觀、榮辱觀以及人生觀,在人才培養中具有導向和輔助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目前中小學教育活動中還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機制,但是通過與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德育是對個體施加一種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會遇到主體反抗和排斥的現象,但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和規律,找到學生對德育排斥的原因,從而找到改進的方法,確保中小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第三,有利于加強德育教育的效果。德育教育效果的檢測比較困難,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教育進行檢測,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德育是一種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的過程,學生對道德的認知、理解以及情感,都是能夠通過心理健康檢測得到結果的,如果德育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更加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如果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反感情緒,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有效調整學生的情緒波動。從總體上來講,如果對兩者進行有效融合,就能夠加強德育教育的成果。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一)理論知識上的融合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兩者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行為和心理方面都能夠有效融合。在中小學德育目標中有一段是關于心理素質目標的,要求中小學德育活動要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主、自強,誠實正直、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堅強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質。中小學德育的教育內容中也包括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心理素質教育。在行為和心理上,德育強調被教育者在情感、行為、意志上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強調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心理變化。從表面上來看這兩種行為似乎有著差異性,但是其根本含義是一樣的,都在強調被教育者自身心理和精神上的轉變,而且教育的出發點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二)教學組織形式上的融合
班級和課堂授課一直是我國傳統教育中常見的模式,但是要想發揮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依賴傳統教學方式是不能有效發揮其效果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從教學組織上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例如,在思想品質教育活動中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頻,或者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不同心理狀態下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立場等,讓學生產生親身經歷的感受,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三、結語
中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共性,學校在課程安排和活動組織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兩者融合的作用和價值,有效整合兩者優勢教學資源,為學生帶來嚴謹性強、實踐程度高、受教育程度深的素質教育。同時,教師要樹立一種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并行的教學思想,從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滲透兩種教育功能和作用,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苑影 單位: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金彥學校
參考文獻:
[1]班華.對“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論中國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學研究,2010(1):25-29.
課題組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單位名單中隨機抽取60所學校,采用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查”研究工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查”校領導問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問卷》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查”班主任問卷》,對樣本學校的校領導、心理教師和班主任進行調查。校領導卷、心理教師卷和班主任卷各發放60份,每類問卷各回收有效問卷53份,有效回收率88.33%。問卷調查內容涉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構建設、制度建設、經費狀況、師資狀況、咨詢室建設、開課狀況、宣傳普及工作狀況等。
一、主要發現
1.關于組織保障機制
在被調查的53所中小學中,有98.1%的學校已經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機構,并且有35.8%的機構由正校長(書記)負責分管。96.2%的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工作規劃,并且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章制度。發現的問題是,學校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機構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西部顯著低于東中部。
經費方面,調查顯示有24.5%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費來自上級撥付,75.5%的學校經費自籌解決。在2008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費狀況中,有10(18.9%)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費不足或沒有,12(22.6%)所學校經費勉強夠用,31(58.5%)所學校經費比較充足或非常充足。雖然理事單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學校重視,但仍然有學校經費不足或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經費問題需要引起教育部門關注。
2.關于教師隊伍建設及結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卷數據顯示,被調查的理事單位心理教師中,專職心理教師共29人,占被調查心理教師總數的54.7%,兼職心理教師24人,占45.3%。專職心理教師專業背景方面,有51.72%的專職心理教師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37.93%有教育學專業背景,其他專業背景10.34%。自2006年以來理事單位有96.23%心理教師接受過培訓,60.38%的心理教師接受過5次及以上的培訓,其中有62.07%的專職教師和58.33%的兼職教師??梢?大部分心理教師都接受過培訓。
發現的問題是,98.1%的學校領導認為需要配備專職心理教師,但實際上,只有73.6%的學校配備了專職心理教師,專職心理教師的數量還達不到需求量。專兼職心理教師在專業背景和培訓次數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相比專職心理教師,兼職心理教師則更多是非心理學專業,培訓次數更少,說明兼職心理教師的專業性還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缺乏保障機制,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心理教師存在“工作量大、評職稱困難、不被重視、工作條件差、待遇較低”等諸多困難,心理教師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3.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方面。96.2%的理事單位學校開設了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84.6%的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列入課表,43.4%的學校能保證心理健康活動課全部課時,69.2%的學校學生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發現的問題是,理事單位開課情況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開課比例最高,中部地區最低。此外,有53.57%的專職教師和34.78%的兼職教師課時得不到完全保證。活動課主題的選擇存在隨意性,教師自己隨機決定主題的占34.6%
(2)設立心理咨詢(輔導)室方面。被調查的理事單位100%設立了心理咨詢(輔導)室。設立最早的年代是1993年,最晚是2009年,有26(51%)所學校于1999年~2003年間設立了心理咨詢(輔導)室,這一現象與教育部頒發《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兩部文件的促進有一定關系。100%的被調查學校的心理教師承擔學生個別心理咨詢(面詢)任務。
發現的問題是,心理咨詢(輔導)室面積最小的10平方米,最大的580平方米,心理咨詢(輔導)室每周開放時間最短的1小時,最長的65小時。由于目前尚無學校心理咨詢(輔導)室建設標準,中小學心理咨詢(輔導)室建設不夠規范,使用比較隨意,管理不夠健全。此外,在被調查的心理教師中,84.9%的心理教師對心理危機的干預程序是“不了解”或“了解一點”。
(3)宣傳普及和科研交流方面。理事單位在校內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使用最多的途徑是櫥窗板報(92.5%),其次是校刊校報(67.9%)和廣播、網絡(58.5%)。有37(69.8%)所學校曾與校外(如社區)合作開展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84.9%的心理教師參加過校級(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課題。66%的校領導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課題。心理教師在公開刊物發表過心理方面論文的占64%;班主任有39.6%公開發表過心理方面論文。96.2%的被調查心理教師參加過區縣級(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動。
關鍵詞 衡水市 中小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5
Abstract Take Hengshui City,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20% of the school did not carry out any 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ome have been carried ou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lative lag, mainly exis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penetration degree is low, shallow, weak teach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not clear, Department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eriously lack of problems.
Key words Hengshui C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相對于歐美地區發展比較完善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通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無到有,發展迅速,特別是隨著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1999)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2012)等系列文件的下發,全國各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普遍發展,但與此同時,存在一個明顯的弊端,即地域發展不平衡,一線、二線城市、沿海城市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速度快且較為完善,而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以及縣級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滯后甚至還沒有起步。因此,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城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一步為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數據參考,為教育決策部門制定更加符合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理論依據,以河北省衡水市為例,我們開展了本次調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衡水市20所中小學為研究對象,包括9所中學和11所小學,分別對各學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或心理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輔之以個人深度訪談。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問卷,共18道題,包括中小學心理健康開展狀況、學校管理情況、師資情況、開展形式、政府及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等方面。
為使研究更為深入,本研究還針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措施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等方面進行了深度訪談。
2 研究結果
2.1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現狀
根據調查結果, 9所中學均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1所小學中只有7所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表1可以看出,整體上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現狀優于小學。具體來說:在規章制度方面,9所中學都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規章制度,其中5所制度較為詳細,11所小學中只有6所建立了較為籠統的規章制度,而其它5所則沒有任何形式的規章制度;在隸屬部門方面,只有1所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為獨立設置,不隸屬于任何部門,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7所小學中,無獨立設置,均隸屬于德育處或教導處;在主題會議開展方面,有7所中學開展的年度主題會議次數在1-5次,有4所小學沒有相關主題會議;在教研活動計劃方面,3所中學和9所小學都沒有相應的教研活動計劃。
2.2 主管部門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關注情況
由表2可以看出,從整體來看,上級主管部門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優于小學,具體表現在:在下撥經費方面,9所中學中有2所中學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下撥經費,11所小學均沒有專項經費;在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評價方面,主管部門對所有中學均有效果評價,小學中5所學校無效果評價;在專職教師編制方面,9所中學中有5所中學有專職教師的編制,11所小學均沒有專職教師編制。
2.3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由表3中可以看出,9所中學中全部都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形式,其中還有6所中學采用心理咨詢的形式并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5所中學采用心理信箱的形式, 7所中學的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分別心理輔導。11所小學中有4所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 5所小學開展專家講座,7所小學中班主任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小學中沒有學校進行心理衛生的宣傳也沒開展心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2.4 師資情況
由表4中可以看出,在崗位設置方面,9所中學中只有3所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11所小學中有7所小學有兼職的心理健康教師,4所小學沒有配備心理教師;在心理教師的學歷方面,9所中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11所小學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均為本科學歷;在教師所學專業方面,只有3所中學的教師專業為心理學,其它心理教師都是非心理學專業。
3 討論
根據隨機抽取的20所中小學的調查結果,其中9所中學均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11所小學中只有7所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從普及程度還是教學管理、師資力量、教育形式、上級部門的重視程度,中學均明顯優于小學。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中小學各級領導普遍存在這樣的認識:小學生處于學齡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思想意識較為單純,存在心理困惑相對較少;而中學生正處于動蕩的青春期,社會接觸范圍日益擴大,內心沖突頻繁,加之這個時期學業壓力驟然增大,極易使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學校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關注。
整體來看,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均存在以下問題:
3.1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較低
為進一步指導、規劃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綱要中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應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盡管如此,在本次調查的20所中小學中,仍有20%的學校沒有開展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是已經開設的學校中,也并不是面向全體學生。調查的9所中學中,雖然均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大部分中學僅對低年級(初一或高一)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11所小學中,64%的學校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樣存在年級限制,一般僅有2-5年級開設此課程,高低年級的心理健康課程被取消。
3.2 心理健康教育程度較淺
從調查和訪談的結果看,學校所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較淺,存在教育形式單一化,教育形式化,管理無序化等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化。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形式存在差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主,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班主任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為主。本次調查的20所中小學中,只有2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樣,不僅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還開展了心理信箱、心理劇、專家講座等不同形式的活動,極大豐富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學習和成長。比較而言,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的學校,降低了中小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處理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達不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預期效果。
教育工作形式化。有些學校雖然名義上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配備了心理健康教師,設置了心理咨詢與輔導室,但是遠沒有達到客觀需要的要求。如,課堂被其它學科課程占據的情況時有發生;心理健康教師大部分為非專業的兼職教師;調查的20所學校中6所學校雖然配備了心理咨詢室,但設施不完善,利用率較低,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事實上,對于這些學校而言,最終目的并非是使學生受益,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評比、達標等活動而開展一些名不符實、甚至虛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無序化。本次調查中,75%的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規章制度,但規章制度較為籠統,缺乏系統的計劃、安排、檢查與評估,呈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無序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多數學校并沒有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未充分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調查的20所學校中,僅有2所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下撥了專項資金。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要素就無法落到實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軟硬件設備均不齊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單一,不能達到心育的預期效果。
3.3 師資力量薄弱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數量充足的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但衡水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一個關鍵性問題,即心理健康教師數量不足,專業化程度低,專業素質普遍不高。
從量上看,心理健康教師尤其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嚴重缺乏。本次調查的20所學校中,僅有3所學校配有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其中,有1所學校配備了2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其余2所學校各配備了1名。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每6000名至7500名中小學生至少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以此為標準,中學一般每校需要1~3名心理學教師,小學一般每校需要1~2名心理學教師,而衡水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比例遠遠難以達到此要求。
從質上看,很多心理健康教師未經過專業訓練,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化程度低。一方面,衡水市僅有20%的中小學設有心理健康教師的編制,由于心理教師的編制無法落實,使得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無法到中小學任教。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夠重視,對教師的任用存在誤區,誤認為任何一名教師都可以兼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調查的20所中小學中17所學校都是非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
3.4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不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很大的區別:從具體的培養目標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防治心理障礙,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德育則是針對學生的政治觀點、態度、方向以及道德規范等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教育方式上看,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傾聽訴說、咨詢、講座等手段幫助學生增強心理健康的理念和技巧。而德育采用灌輸、模仿和規范的方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因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模糊不清,使得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學科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的傾向。
20所中小學中,有16所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其中,又有13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隸屬于德育處管理。學校易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混為一談,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偏重于德育教育。并且擔當學校兼職的心理老師一般為政治老師或班主任,他們長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而且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往往把情緒、性格等心理問題歸結為德育問題,用德育目標來教育、要求學生,用實施德育的方式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出現德育化的傾向。
3.5 主管部門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結合之道
一、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意義
(一)有助于教師對學生有正確的認知
小學生是一個需要教師和家長引領前進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并沒有完全形成一個獨立的思想,擁有一種成熟健康的心理狀態,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帶領著他們去完善自己,彌補自己的缺點。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教學就滿足了教師在教學中的所有要求,不僅有助于教師對學生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更好的去彌補學生的不足,還讓學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所以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中,要仔細觀察學生是否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發現之后要及時的制止他們在不良心理下而產生的不良行為,然后帶領著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讓學生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狀態。
(二)有助于學校教育活動的開展
因為學生處于一個應試教育的時代里,學生需要去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去獲得更高的分數,進而去考取更理想的學校,所以學生對于學校所開展的一些活動根本不感興趣,或者是他們對這個活動感興趣,但是學生也覺得不值得去浪費自己學習的時間,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學校所開展的教育活動沒人參加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就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思想,把正確的教學思想帶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新的認知,讓他們對這些課外拓展的教育活動產生興趣,來培養自己的愛好,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德育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去積極鼓勵學生去參加活動,去突破自己,激發出學生的潛力。
二、促進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強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小學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素質,一個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教師,才能夠教出更好的學生,才能夠給學生傳授一些有正能量的知識。所以在加強學生的德育能力,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時候,要先保證小學德育教師和心理教師的綜合素質足夠優秀。因為小學生還處于心智不太成熟,比較敏感的階段,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可能教師自己有時候忽略的東西,就可能成為了小學生心中的陰影,永遠伴隨著他們。比如在近幾年有一個事件就是關于教師的語言不當,導致了學生的不幸。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個小女孩因為自己的肚子疼而曠課,這個男教師在問女學生的時候,可能在語言上有一點使用不當,這個女同學就以為教師在罵她,然后變得抑郁。其實這個教師本身也沒有惡意,只是想讓這個學生能跟他解釋清楚,但因為教師的語言,導致了學生的不幸,所以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很重要的,對于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才能夠給學生帶來好的影響。
(二)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最主要的時間就是在課堂上度過的,不僅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授理論知識,其他的一些學科也只能在課堂上完成相關的練習,但是目前的小學教育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師并不是很重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就造成了學生應付這兩門課程的教學的心理,這樣會讓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他們應該發揮的作用。所以其他科目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積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的行為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況,讓他們更好的學習。例如在小學的品德課堂上,教師可能會更注重學生的品德,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也會導致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會產生不可控的行為,所以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上的一些問題來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舉出一些關于遵守規則的例子,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舉的例子分析出他們的心理狀況,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們。
(三)合理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實踐活動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小學教育逐漸將德育工作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來,開展整體、綜合的教育工作。如何合理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實踐活動成為了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傳統育德工作在我們的小學教育中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比較完善,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幾年才被國內教育所重視,所以,小學教育工作者要多了解、學習國外相對完善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然后,將其中適應我們需要的部分拿出來,和我們傳統的育德工作進行合理的整合,最終實現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學。合理的整合開展教育工作不能只有相對的理念,更應該要讓學生們投入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實踐活動中去。
例如我們可以定期開展“校園文化節”、“文明禮貌月”和“給父母的一封信”等大型綜合參與互動活動以及感恩助成長的實踐活動,以此來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接受育德和心理健康整合的綜合性教育。在舉辦的活動中,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去自主發現眼中美,讓孩子們自主發現后,最終再給予“美并不是特定的”答案,在活動中,老師還要通過各種方式教會學生不能隨地吐痰、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物品、對同學友善和睦以及對父母尊敬孝順等一系列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容。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最終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覺悟、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彌補了學生在素質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讓處于應試教育下的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的靈活,讓他們不再只注重自己的學習成績,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了自己的品質。因此小學教師要重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和發展,讓學生能更輕松的學習其他科目,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朱明.論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課堂教學的心理學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則更注重通過教育活動的開展塑造學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有目的地運用心理學知識通過活動訓練的開展,使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自主的感悟、深切的體會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2.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設計模式研究
2.1明確的樹立活動單元的目標及內容。首先教師應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確定活動的實施對象。針對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心理承受能力、學習需求、學習環境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活動課內容。在明確了具體內容后,我們應確定一個體現活動特色、提綱挈領的名稱主題,注意不要將個人情感、政治立場反應于主題中,力圖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緊扣主題活動的核心,避免專業性過強詞語的運用。當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題目的枯燥,我們應運用創新的思維、新穎別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勝的主題確立,充分的發揮想象的空間,注重興趣教育,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熱愛活動的積極性。接著我們應根據確立的活動主題制定相應的課程輔導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題與目標的有效配合,內容與方法的嚴謹、協調,活動方法與形式的充分適應。
2.2活動課的準備工作。活動課的前期準備工作應包括活動的時間、場地的安排與活動材料的準備,同時學生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及廣泛積極的心理動員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準備眼罩及障礙物等活動材料,活動方式可以是分組的、集體的,地點的選擇則必須是平整、活動范圍較為充分的場地?;顒诱n的內容設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充分的重視信息化建設帶來的優勢,創新的應用計算機技術、功能化軟件進行心理場景的布置、演示、模擬及錄制等準備工作。為了避免學生參與活動的緊張情緒我們應開展必要的活動課前輔導及動員,使學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做好活動前身心上的雙重準備。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過程設計。通常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主要由課程導入、內容展開、推進直至結束等環節組成,從活動的層面講具體分為熱身活動、主題活動及結束活動三部分。
2.3.1熱身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通過學生之間信任的建立、團隊的合作上升到心靈層面的溝通過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諧、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圍基礎上的活動課程才能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開心扉、主動參與、熱切交流,圓滿的完成活動課程。因此科學有效的課前熱身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個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教師們可以用激情生動、富于變化、富于感召力的語言進行開場動員,從思想上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還可通過設置簡單的互助游戲活動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協作中調動活動的興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為對方拍背。當然熱身活動的時間不應太長,點到為止即可。例如在樹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我們可先讓每位學生主動發言,說出對自己身體中最滿意的一個部分,通過學生自主的介紹,自信的描述,同學們的熱烈觀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課題。
2.3.2主題活動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主體部分,是課程的核心內容,應重點的圍繞活動課的主題和目標進行設計及實施,包括活動的展開、推進與。
其中設計環節包括具體的流程設計、形式設計、方法選擇、多媒體手段運用、活動時間安排等。活動、體驗、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基本要素,我們應圍繞課程的目標及內容,并嚴格的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有效的設計,運用感知、參與、體驗、內化的方式逐步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應注意各個環節的連續性。對于活動形式的選取我們應本著開放、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特性,進行與活動主題相適應、相切合的具體形式。包括游戲式、情境模擬式、角色扮演式、討論式、實踐式等。針對多樣的活動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活動方法也是生動多變的。例如游戲活動可通過學生互相配合、互相競爭、努力探索的游戲模式開展教育活動,角色扮演法可通過一定的情景劇、小品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通過角色的扮演體會當事者的心理變化、體會多重人格特征帶來的心理影響,還可讓學生通過角色的互換、集體的配合表演體會不一樣的心理活動。小組討論法則較為簡單可通過學生的自主選擇進行自由分組討論、固定人數討論及持不同觀點自由辯論等。
對于實踐活動的安排我們要合理的評估課程環節的設計時間,注重重點的突出及不必要環節的省略,從而防止課堂教學環節頭重腳輕、課堂節奏松緊不一現象的發生。
2.3.3結束活動。結束活動的教學環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精髓的歸納與總結,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收獲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華。同時我們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課外活動的延伸,從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彌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不足。
3.結語??傊?,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模式的有效開展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我們應充分的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長需求設立與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活動環節,通過他們自主學習力、創造力、總結力的塑造強化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牢固樹立他們拼搏的意識、自主創新的精神,從而使中學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質勇于開創他們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張鑫鑫.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中小學校外教育,20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