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2 20:5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節日;風俗;傳統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150-01
一、中國法定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時序構成規律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較清晰地記錄了歷史軌跡。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尊重人,但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本思想的表現。
1.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按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熬臘八粥;送灶神;打掃揚塵;守歲;拜年;貼春聯、貼福;吃餃子、湯圓;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祭祖,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慶祝春節的意義在于營造隆重、歡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家人團聚,共享天倫,表達來年生活安定紅火的美好愿望。
2.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然而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它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習俗,掃墓時,后人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到先人墓地,將酒食供奉在親人墓前,把紙錢焚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或青掛在墳上,磕頭祭拜,最后將酒食吃掉回家。
除了掃墓,清明節還有一項傳統習俗酒食踏青。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新綠,正是人們春游踏青的好時候。因此清明節又名“踏青節”。
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也成“端陽”。端午來源于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因政治原因投江汨羅河自盡,楚國百姓往江里投下飯團、雞蛋、倒入雄黃酒喂食魚龍蝦蟹,以免它們啃食屈原的身體。漁夫們則劃起船只,在江上打撈屈原的真身。 由此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紀念屈原。
4.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佳節。此夜,家人團聚,擺家宴、設香案,擺上月餅、水果、糕點,仰望天空朗朗明月。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二、變味的傳統節日文化
今年來,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漸漸偏離了原始的慶祝初衷,偷偷地變了味。春節走親訪友時,各家攀比小孩成績的高低、送給后輩壓歲錢的多少、送給親友禮物的檔次,大人麻將桌上論身手,小孩網上比游戲輸贏。
中秋節成了商家進行月餅販賣的戰場。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價格高得離奇的月餅禮盒只為了以節日名義,滿足公司拉攏客戶、下級討好上級、朋友維持變異友誼而存在。這點從商家在中秋節當日傍晚就開始大力打折促銷幾小時前還昂貴的月餅禮盒中不難看出。
三、造成傳統節日文化沒落的原因
1.媒體商家因利益原因,對于傳統節日購備禮品、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的宣傳報道過于熱情,使民眾對于購物或贈送禮品的注意力多于對于傳統節日的慶祝;
2.現代國人趕時髦、追求時尚心理作祟,使得西方節日比傳統節日日益在國內盛行;
3.當下獨生子女大軍來勢洶洶,家庭觀念淡薄,使得以人為本、以倡導家庭為本的傳統節日日漸失去了人心;
4.現代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以及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都以公歷時間為準。而傳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都以中國農歷或節氣時間為準,使得絕大部分人很難準確知道傳統節日的在公歷中的日期。
四、日益盛行的西方節日對于回歸中國傳統的啟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國人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大大提升,節日文化是其中引人注意的典型。近年,西方情人節、圣誕節在中國日益盛行,慶祝程度已經超越了我國傳統的元宵節、端午節和重陽節。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威脅。熱愛祖國就應該傳承祖國的文化、保護文化的精髓,不要讓傳統的東西丟失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不要等到像“端午節”變為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時,再來唏噓感嘆我國傳統的流逝。
參考文獻:
[1]高占祥.論節日文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關鍵詞 中國傳統節日 高校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 高校傳統節日現狀
在信息爆炸,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代社會,文化全球化現象日益明顯,我們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沖擊,特別是西方文化?!把蠊潯睙狒[的氣氛確實很吸引當代的大學生,在那種氛圍中,可以使年輕人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滿足了年輕人的心理需要。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高校中中國傳統節日的開展形式過于單調,難以引起人的興趣。
近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人們漸漸地意識到中國的傳統節日并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節日,它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輝煌的文化底蘊,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以及道德內涵。而就在學生們都比較熟悉的幾個傳統節日中,文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只有食物得到了很好的重視。學生們可能不知道這幾個節日的來歷,背后的歷史,以及內涵,知道的只有該節日對應的食物。比如大家只知道春節吃團年飯,卻不知道它的來歷,知道端午吃粽子,卻不懂它背后的歷史代表什么,知道中秋吃月餅,卻不明白中秋節最根本想要傳遞的是家人團圓的內涵,如此一來在過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時候只做到了“民以食為天”這一句古語。
2 高校主題活動意義
2.1 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通常含有濃郁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愛國的深刻內涵。如果把中國傳統節日的這種思想融入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勢必會激發教學對象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讓大家知道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之情。由此讓學生們繼承這種愛國思想。
2.2 繼承傳統價值觀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比如尊老愛幼,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非常重視綱理倫常,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三字經有言:“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倍腥A民族中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毫無疑問就是春節,其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家人團聚。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中秋節,無論是家人一起吃月餅,還是在一起賞月,其實要表達的也是合家團聚的美好愿望。
2.3 秉承中華傳統理念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中,重視生命的存在,時時刻刻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這種重視生命的態度對于現代人生命意識的態度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很多人沉溺于享受生活,一旦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便覺得了無生趣,精神上缺乏信仰。而古代人這種社會責任感正是當代人應該學習的。所以多了解中國傳統節日也可以讓學生秉承中華傳統理念。
2.4 對德育教育有幫助
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為當代社會培養人才。德育教育問題不但關系到學生的為人處世,人際交往,也關系到學生的性格養成。但是因為高職高專類學校,創校時間短,缺乏教學經驗導致了該類院校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因此在校園中很多學生學習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輕視品德的培養。因此通過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來教給學生們傳統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理念,也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3 具體的作法
3.1 注意創新
雖然現在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洋節”在中國確實是越來越熱,傳統節日卻越來越淡,這不得不說與傳統節日的表現形式也是有關的,傳統節日雖說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是卻沒有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表現方式,缺乏浪漫情懷,因此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也是理所應當的,而“洋節”卻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它富有浪漫情懷,也給了年輕人宣泄的空間。因此我們要想讓傳統節日真正地融入生活,就必須讓其表現形式有所創新。
3.2 有所取舍
我國的傳統節日加起來也有百個之多,因此在選擇作為校園主題活動的時候必須做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突出目的,要做到在顧及教學目的和社會影響的同時擁有典型性。通常來講高校選擇大型的節日(春節、中秋、清明等)會好一些,因為這些節日本來就已深入人心,有大眾的認可作為基礎,再在其中融入教學理念,更容易讓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3.3 開展實踐
當大家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設計出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寓樂于學,既體驗到了活動的樂趣,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具體來說,可以在重陽節組織大家登高遠眺,登高的同時體驗文化內涵;在元宵節時組織大家動手做燈籠,然后精心舉辦一個燈展,燈展結束后評比最佳的燈籠,讓大家切實地體會到元宵節的活動內容,還可以在燈展的過程中舉辦猜謎活動,猜中謎底者給予一定的獎勵,以此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在實踐活動中,廣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發地組織一些有關傳統節日的活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更有興趣去參與這些活動。
3.4 開發教育意義
高職高專的教學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培養全能型人才,其中道德修養必不可少。具體說可以找到能體現對生命尊重的節日來表達,比如說重陽節的登高遠眺,可以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偉風光,心胸也會感到寬廣,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再比如說清明節的祭祀祖先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不易,以此重新來審視自身,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這些傳統節日本身都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F如今不得不承認高校中有很多學生心理過于脆弱,承受不了一點挫折和打擊,多開展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建立有積極意義。
4 結束語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因此在高校開展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活動是非常好的做法。在高職高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來進行道德教育。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讓其在今后的道路中發展得更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校園文化 傳統節日文化 功能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萃取五千年文明精髓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家園。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文化客體,以廣大教師和學生為文化主體,以弘揚校園精神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是老師和學生工作、學習、生活的精神能量磁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正確樹立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傳統節日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1.1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師生在校園生活中自覺形成并認同的群體意識和群體價值意識,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靈魂和核心。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經過千百年歷史的洗禮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種人文主義倫理型文化,他強調仁、義、禮、智、信、忠、孝、梯、節、勇、恕、讓等思想精髓的推廣與提升。例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仁愛”思想在校園中得到傳播,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優化校園的人際關系,增強校園的和諧氛圍;儒家“x利觀”的弘揚,對和諧校園的建設擁有真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傳統節日強調塑造學生“內圣外土”的理想人格,強調“齊家、治國、平天卜,以施行土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為學思想,都對當前學生發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優秀的傳統節日建設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師德的修養和學生靈魂的凈化,有利于師生創建良好的精神家園,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
1.2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由校園所處外部自然環境、校園內部的規劃格局以及校園建筑、雕塑、綠化和文化傳播工具等各個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環境。”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表現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通過環境設計和布置等具體物化將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充分表現出來,如樹立歷史文化名人塑像,選擇那些經典的詞句、諺語、格言作為警句等,這些都能振奮學生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對學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鍛煉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充分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不但可以增強大學的人文底蘊,使大學生開拓文化視野,而且還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1.3校園行為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指師生具體行為的展示,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是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詮釋,是校園文化的實踐。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重視人格的修養,注重“修身”,這種“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大學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如果師者能以身作則,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來展示高尚的道德、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就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如果每個學生能夠以身作則,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厚的道德涵養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為祖國需要的“四有”人才,成為社會的棟梁。因此,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對樹立形成優秀的師德、師風,培養良好的學風、校風,提高校園文化軟實力和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知行和一、和諧共進都具有推動作用。
2傳統節日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
2.1傳統節日文化在校園文建設中的價值導向功能
《教育部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勢傳統的意見》指出傳統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傳統節日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它能教育,熏陶和啟迪當代大學生,喚起他們對文化同根同源的親和力。但據調查,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熱衷度不高,對傳統節日的了解還停留在家庭的影響和小學語文課本的熏陶,對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和精神內容知之甚少。大多數同學對傳統節日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器物層面,期待的是節日的食物和假期,而并不是深刻的去感受節日的文化和歷史的傳統。所以節日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起到導向作用,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受大學生喜愛的,有廣泛參與度的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充分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與信念,樹立新時代的傳統導向標桿。
2.2傳統節日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文化教育功能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于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著巨大影響,是一種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傳統節日文化作為民族的厚重文化積淀使其具有知識文化教育功能。傳統節日內涵豐富,蘊含了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哲學和文藝學等多方面內容。比如萬象更新的春節,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蟲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樸素自然觀;春節磕頭的孝道,清明祭(下轉第30頁)(上接第17頁)祖的感恩,萬家團圓的中秋則體現了節日文化中濃濃的血脈親情;中國傳統節日還處處體現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所以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創新的教育活動,甚至把節日文化融入第一、第二課堂,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榮辱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2.3傳統節日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傳播功能
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西方文化的逐漸滲透,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已成趨勢。但現在大學生對部分西方節日的熱衷與對傳統節日的冷漠逐漸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w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世界通過這些節日得以展示和傳承。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則能更好的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3結語
高校校園文化內容不僅包括學習、休閑、娛樂、消費等高校師生在高校中接觸到的具體文化生活現象,同時也包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消費觀、道德觀等能夠通過具體文化生活現象反映出的文化觀念,由此可見,高校校園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并且具有異常豐富的內容其內容主要體現為高校物質文化、高校制度文化、高校精神文化三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只有以這三個方面為突破口滲透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才能夠確保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全面性。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學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21817/15sxb164。
作者簡介:王琳琬(1991,1-),女,四川自貢,西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國際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丹偉.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8):146-147.
[2] 黃南永.淺析網絡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結合[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3):60-61.
[3] 鄭國,石沙沙.淺議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學理論,2014(27):150-151.
[4] 張玉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五?!痹谛@文明建設中的魅力――“仁、義、禮、智、信”在校園文明建設中的魅力體現[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53-54+50.
論文摘要:從跨文化的差異及傳播角度,分析中外節日的多元共存。我國傳統節日自身有必要順應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趨勢,吸納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華;同時應保護和傳承作為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我國傳統節日,復興民族文化與傳統,努力維護我國文化的特色和個性,發揮傳統節日的積極價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概念逐漸淡漠,傳統節日的走向及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引起了學界爭鳴,成為一個較為厚重的文化課題。
然而,我們不僅不畏懼外來文化的侵人,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不同文化的雙向交流、理解和學習,達到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共同發展。西方將洋節文化輸人到中國本土的許多現代化傳播理念之運作方法,也值得在繼承和創新本土傳統節日文化時學習和借鑒。與此同時,要深人反思傳統節日的現狀,審視整個社會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保護傳統節日的策略和途徑。為此,需要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參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認識他國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認識,以跨文化的視角考察節日文化的變遷與傳播。
1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傳統節日是能夠縱向傳承、橫向傳播的固定慶典活動,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種隆重舉行的標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類文明長期積淀的結晶,并經受歷史的磨練而永放光芒。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
作為一種公共的文化行為,節日的最終目的并不單純在于娛樂或審美,而在于社會教育和社會融合,是為了通過慶祝活動和集體參與,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此外,在各種儀式行為中,節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組織性和歷史性而特別適用于文化記憶的儲存和交流。這一文化功能,不僅對內文化認同與社會整合,而且對外成為社會群體和諧團結的勃合劑,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
傳統節慶中所負載和蘊涵的和諧對稱、淑世情懷、歷史意識和樂觀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終成為渲染文化氣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內容;植于現代社會中的傳統節日,帶有文化遺留物與象征物的特點,且具有更大的公開性、全民性和民族性,這要求順應文化記憶的邏輯以及多方面的社會要求,在保護節日文化及遺產的同時,有必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兼容性改良與創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覺態度,認真分析和正確評價傳統節慶的精神實質,將為全面弘揚傳統文化并積極創造具有鮮活時代氣息和厚重文化底蘊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發展的空間。
2中外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及傳播
中、西方有著巨大的社會歷史文化差異。作為文化符號的傳統節慶,西方節慶文化是與中華迥然相異的獨立發展的另一種文化形態,日本則是受到中華深刻影響并亦步亦趨發展的節慶文化形態。
中國傳統節日往往將諸多活動內容融為一體,而西方的傳統節日卻大多呈現單一性特征。與中國人注重血緣、群體、物質性的歡娛訴求相反,西方的傳統節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華外,也注重于個體人格的張揚和個體之間的情感訴求,易于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這使得西方節日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這種差異造成了中西方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尤其造成中國傳統節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礙,要使中國節日文化具有跨文化傳播的普適性,必須不斷融合西方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造。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不但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更加緊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與競爭也更加頻繁。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傳統節日,也處在相互融合與容納以及相互碰撞與沖擊之中。中美的傳統節日同樣面臨這樣的形勢,從相互容納角度看,中國的春節和美國的圣誕節已逐步為對方所接受和容納,至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容納與此消彼長,更說明當今的時代已經是一個相互開放、合作、競爭的時代。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自創立以來就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如韓國、日本等國的節俗活動很多都能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找到源頭。春節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韓國甚至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日。日本雖把春節和元旦合而為一,卻現在還把三月三女兒節、五月五端午節列為節日。
如今,一些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被商業文明不斷沖擊,即將成為歷史,但是通過日本的傳統節日和儀式活動,可以再現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昔日輝煌。這種現象應當引起國人的警覺與反思,并適時加以調整。
韓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江陵端午節祭成功,刺激了中國對節日民俗研究的重視,提高了對申報世界遺產和中國遺產保護的戰略性認識。聯合申報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戰略,例如中朝共同申報高句麗文化遺產,中蒙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中國與中亞五國同時申報絲綢之路等。
從文化交流角度來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動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機會增加,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傳統節日應該保持和弘揚,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民族精神振奮的力量,也是讓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從文化民主建設方面來看,全球化文化多樣性進程需要民主機制,需要更民主和開放地傾聽文化的各種聲音和利益訴求,以便把許多群體的要求帶人選擇和決策的過程。
3傳統節日文化變遷、融合與走向
當代社會中,大眾文化對于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為強勢文化對民俗文化有著較大的沖擊,擠壓了民俗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同時,大眾文化中對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眾文化運作之中,并逐漸滲人到民俗文化各個空間中。
3. 1傳統節日文化變遷及其傳播
在當下文化情境下,由權力政治、資本等不同資源共同支配下建構起來的宏偉場景、熱鬧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歡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資源之間的共謀抽空了內在的精神實質。從文化價值的視角來評判當前節日文化,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日益萎縮,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認同感的嚴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復發生的節日行為是確認民族文化認同的時間契機,有豐厚內涵的傳統節日文化行為是強化民族文化認同的文化契機。只有具有充足內在含義與象征寓意的節日行為才會被社會接受并得到民眾的自覺保護和繼承,被忘卻內涵只徒有形式的節日,則是其走向消亡的開始。
雖然中華傳統節日在國內逐步勢微,海外的華人卻仍然有濃厚的傳統情結,身處異族文化之中,仍然堅持過年過節,既強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傳了中華文化。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春節到來時,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歡上這些傳統節日,開展舞龍、舞獅和賽龍舟等節日活動。海外僑胞對清明祭祀十分重視,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海外華僑歸國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可使各地華人擁有更為和諧一致的文化空間,充分發掘、利用其文化內涵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豐富節日文化生活,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將發揮要作用。
3. 2傳統節日文化融合及其發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互滲和互補,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斷超越本民族文化國界并從全人類性評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認同,不斷將本民族文化區域資源轉變為人類共享、共有的資源。
在當今這種多元價值體系里,如何面對洋節文化的輸人、融合與中國傳統節日的繼承、發展等等都是我們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沙特阿拉伯學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節日慶典和古老醫術所遭受的沖擊與破壞。但民族傳統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加強國民教育,推進民族文化競爭力。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要在符合自身發展前提下不斷發展,而且要合理借鑒西方節日的現代運作手段,將科學的運作模式運用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中。
旅游業迅猛發展,為傳統文化形式重塑甚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會,節慶類文化空間,如廟會、歌會、花會、歌好等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間,因民族特征明顯和文化價值突出,正成為文化旅游開發的新熱點。用文化空間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對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并且促進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種嶄新理念,最終達到文化空間和旅游開發的持續生存與發展。
3. 3傳統節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張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跨文化群體進行動態、連續和系統化的交流,促進個人和社會的文化適應性和發展潛力,以相互理解現實的不同信仰、價值觀和文化模式。這種文化認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應當是一種存在于具體社會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應建立在具體的族流和溝通親和的心理基礎上,民族認同的基礎是具體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在環境所形成的傳統認同和共享記憶,如血緣、地域、習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與融合過程中,必須堅持積極的原則,取世界文化之精華,創造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維護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個性,保持自己文化的應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與開放的態度對待外來節日,突破所謂如何守護我們傳統節日的誤區,與外來節日一起共同建構我們新時代的節日文化,復興傳統節日,既要保留和保護傳統節日的方式與形態,還要弘揚和發展傳統節日的精神與內涵,傳承并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與精髓。
4結語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 電視 傳播方式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時代,它在流行和演變過程中,吸取了儒、道、釋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如今,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
然而,在現代工業文明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一個個舶來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在我國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內涵的缺失,中國傳統節日處于尷尬境地。清明節一度成了“燒紙節”,端午成了“粽子節”,中秋成了“月餅節”。這兩者的此消彼長加劇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斷層現象,致使傳統節日文化從形式到內涵都正在走向虛空。而電視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巨大的影響力,在傳播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前電視媒體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方面,也存在眾多問題。
一、當前電視媒體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1、電視媒體節目形態單一
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傳播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形式,而當今,傳統節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藝晚會類節目為主,訪談對話類節目、雜志類節目、綜藝娛樂節目、益智游戲節目、情景劇等節目形態甚少,節目形態過于單一。
2、電視媒體沒有將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常態化
眾所周知,每年有春節、端午、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期間,電視媒體才會制作相關電視節目來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而節日一過則銷聲匿跡,這不利于電視發揮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作用。
3、節目資源整合力度低,造成節目資源浪費嚴重,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二、電視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優勢
1、在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當中,電視普及率高
我們所講的“普及性”是說它是“雅俗共賞”的。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幾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們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賞其節目,就是最好的印證。
2、電視傳媒所特有的視聽兼備、聲畫并茂的優勢,使它在傳播領域確立了重要地位
報紙和廣播都是單通道傳播媒介。電視的傳播符號是圖像、聲音、文字、色彩等多種符號的綜合傳播,是一種雙通道傳播媒介,具有聲畫并茂的優勢以及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沖擊力。
3、電視傳播的綜合性
電視因其自身的傳播優勢和技術優勢而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電視形象直觀、生動靈活,給受眾一種直觀形象,極具誘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圍,因而更容易對受眾產生移情作用,獲得一種想象的、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悅,對受眾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三、電視媒體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方式多樣
如今,我們正在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的趨同傾向是一個突出問題,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無論在任何時候,深厚的傳統節日文化都是一筆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生存和進步的寶貴資源,我們應去弘揚和利用。電視媒體作為大眾獲取信息首選媒介之一,自然承擔起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會概念――將晚會類、綜藝娛樂類、益智類節目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電視節目形態的引進,使節目在欄目設置、主持風格、節目題材等諸多方面呈現出嚴重的趨同現象,缺乏差異化使節目的吸引力急劇下降,從而使節目的生命周期也大為縮短。近幾年,雖然專家倡導“弘揚中國傳統節日、保護傳統節日文化”,但這并沒有引起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
面對這一尷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節,安徽衛視制作了一期與眾不同的電視節目――《7月7愛傳萬家情歌會》,這場晚會將七夕的傳統浪漫情懷和晚會類節目的現代元素結合在了一起。對節目主題、宣傳語、片頭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場地、聲畫造型、音樂、節奏、色彩、色調。等元素進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與節目內容相融合。據百度數據報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數在1個月內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萬次,網絡視頻點擊量過百萬,安徽衛視貼吧點擊量,在播出當天成為上升量最快的貼吧之一。該節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為它擺脫了常態的晚會類節目,將晚會類節目、綜藝娛樂類節目和益智類節目元素融合在一起。節目有《愛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戰》、《戀愛足球》等綜藝類節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鵲橋會》和魔術等娛樂節目;還有眾多的晚會類節目,節目形態多樣,并且將各個節目都融合在了一臺晚會中,緊緊鎖定了上億觀眾的眼球。
2、實行“編播季”節目編排策略
多年來,電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打造傳統節日時,重節目內容和質量,而輕節目整體編排和節目資源的重新整合,這一做法無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也沒有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面對這一現狀,央視、重慶電視臺、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從自己的節目資源、頻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發,實行了“編播季”的節目編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編播季”節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節、分時段的編排策略,這種季節性的編排策略不僅有助于培養觀眾的忠誠度,而且還可以提高電視的市場競爭力,重慶電視臺是“編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慶臺將旗下的都市頻道臨時改為“暑期頻道”率先試水,結果市場反映十分理想。對頻道架構做出“改版性”的調整,此舉讓重慶衛視在全國省級衛視的收視排名沖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慶衛視利用元旦、春節兩節緊密相連的機會,從元旦開始,跨越春節,直至元宵節,推出了“黃金月、中國結”的編排項目,同時在這時提出了“編播季”的概念。這個“編播季”以元旦晚會拉開序幕,以春晚為。2007年,又以“合家歡?中國結”作為節目編播主題,“黃金月”編播緊扣中國老百姓的審美期待,突出歡樂、團圓、回家、感動等關鍵詞,同時為黃金月量身定做節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節目。
“編播季”對節目資源和頻道資源進行變革,把過去那種單純的、靜態的、封閉的節目播出方式轉化為整體的、組合的、動態的、開放的播出方式,“編播季”與中國傳統節日結合起來,實現了各種電視資源的優勢集合和聯動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節,同時賦予了電視傳媒更大的影響力,而且也促進了傳統節日與現代傳播方式的互動,實現了“互贏”局面。
3、通過電視專題片的形式來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電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不能僅局限在節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連續的、持久的“攻勢”。因此,即使不在節日期間,電視完全可以利用專題片來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專題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專題片無論從畫面、配音、配樂和形式創新等各方面都有明顯力求精美的意識,這樣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特別是在解說詞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細致精美的解說詞來贏得觀眾。
2009年,寧夏衛視頻道《印象寧夏》拍攝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說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十集系列專題節目春節期間在寧夏衛視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郭文斌以獨特的、精美的詩化語言風格,從喜慶、團圓、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點燈時分(上下集)、傳承、興旺發達八個方面全面深入地詮釋了傳統春節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蘊。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出發,通過對春節的闡述和發揮,循循善誘,把觀眾帶到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聽來回腸蕩氣,引人入勝。不少觀眾認為,這個節目是對中國古老的春節文化的一次升華和推進,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次激發和再認識,這期節目非常成功。
結語
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傳播路徑,充分運用民族傳統節日,大力弘揚民族優秀的節日文化,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對于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國的電視媒體正在逐步走向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電視既能鞏固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又能在國際傳播中豐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并在國際范圍內確立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世界認同,最終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傅德岷、 韋濟木、 馬培文:《中國傳統節日》[M].重慶出版社,2005:8
②高曉紅、劉羽、張紹剛,《電視節目形態分析》省略/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③韓永青、李芹燕,《傳播媒介對“象征性現實”的策略性重構》[J].《新聞界》,2009(2)
④李建秋、夏光富,《傳播季:提升電視頻道價值》[J].《傳媒觀察》,2007(12)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本課時為談論節日以及慶祝方式的第三課時,在前兩個課時中,學生學習了不同節日的時間和名稱表達,以及能夠談論不同節日中人們喜歡的和常見的慶祝方式。因此,本課時仍舊會圍繞節日這個話題對節日進行閱讀拓展,鞏固閱讀技巧,以讀導寫,從閱讀中獲取和梳理寫作語言框架。通過學習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文化,學生能夠在語言框架下完成本課時最終任務“festivalsin China”的海報制作。
二、學情分析
從話題的角度,中西方節日是四年級孩子非常感興趣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前兩個課時對中西方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有了了解以后,也更激發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和認同;從知識的層面看,在Module4和Module5中,學生初步學習了現在進行時時態和現在分詞的變化規則,并在Module6的Unit11中學習了月份和一些常用的慶祝表達方式;從三年級起,學生也初步學習了關于穿著,食物,活動的表達。
本單元第一課時,學生掌握了節日的時間表達和初步嘗試談論了不同節日人們常見的活動。學生在第二課時進一步學習節日,能對不同節日的時間和活動進行提問,應答和描述,并深入學習關于母親節的慶祝方式,能初步從時間,問候語,慶?;顒尤矫嫒ッ枋鲆粋€節日,豐富了節日的介紹。本課時在第一和第二課時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和拓展描述節日的框架,添加了食物,穿著方面的介紹。通過制作海報這一寫作任務,學生從寫前的閱讀中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了解,傳揚中國文化內涵和慶祝方式。
三、本課時目標
【語用任務】
在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語境中,用海報的形式,借助語言框架用幾句話(至少4-5句)從節日日期和活動(食物,穿著,祝福語,慶祝方式)等方面介紹中國傳統節日,要求內容達意、語法基本正確,情感豐富。
l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口頭表達相關節日的活動。
2. 鞏固本單元知識點后,能閱讀相關的文段。
3. 能運用本單元的核心句型從日期,衣著,食物,活動,祝福語等方面來描述中國傳統節日。
... is in...
In this festival, we likeeating/ wearing/saying...
Weusually do...
Welikedoing...
l 文化情感
通過閱讀的大量輸入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了解,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增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傳統節日實施方案一一、主題產生的背景
我們國家在其悠久的歷史中孕育著極為豐富多彩的節日時空。 面對外來文化與商業文化的沖擊,許多學生對外國的節日提起來滔滔不絕,津津樂道,而讓他說起中國的傳統節日時,一般只記得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至于為什么過這些節日、中國人怎么過節,則一問三不知,有的甚至覺得過這些節日又忙又累,實在沒必要。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禮節習俗就要在我們下一代人這兒銷聲匿跡了嗎?為什么西方的節日會對中國的青少年有這么大的影響呢?這使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一種憂思與緊迫感。
在許多西方國家,他們更多的讓孩子參與到節日的慶祝中來,甚至孩子是節日的主角。他們注重的是對孩子能力及性格的培養。一個不珍惜自己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們意識到,應該在吸收優秀外來文化的同時,傳承光大自己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教育應切實肩負的重任。 在
二、活動目的 知識技能:
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及一些重大節日的風俗文化,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方法能力:
學會多種途徑查找資料,通過網絡論壇、小組合作等方式學習,運用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加深對傳統民族節日的了解。 情感態度:
通過開展包餃子、包粽子、放風箏等活動,感受傳統節日的快樂,進而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的實施
本次活動的實施主要依托網絡論壇,論壇中的版塊劃分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小組評價活動日記活動反思電子作業。各個階段的資料成果都可以發表到論壇中來。充分發揮論壇的方便、快捷、高效、共享的優勢。 第一階段 明確主題 制定計劃
1、激發興趣,明確探究主題。
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 當你穿上新衣服快樂地去逛花街,當你看到五彩繽紛的煙花空中飛舞時你們知道這是我們中國哪種傳統節日嗎?當一家人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
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時,這又是什么節日呢?你還知道我們中國的哪些節日?
此時的學生必然躍躍欲試。
引發思考: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是良好的開端。 2、 自主選題,成立小組。
課題產生后,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日里我們可以盡情地感受它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你們想怎樣去感受呢?將大家的想法合起來,這樣的幾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去研究:1、節日的簡介;2、節日的由來與傳說;3、節日的習俗;4、有關節日的詩歌。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至今仍流傳甚廣的有8個。其中四個節日已經列入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研究。(為了避免多數人選擇一個節日,有的節日沒人去選擇的情況,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固定節日和一個自選節日進行研究。)
各班選擇分配表
3.制作小組合做計劃
好的計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前提
這次的主題活動將在論壇中開展,小組活動計劃發表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版塊中。
五五班第X小組活動計劃樣表
活動主題:中國的傳統節日 指導老師:薛老師 子主題:春節、端午節 小組名單: 主要問題:
1、節日的簡介
2、節日的由來與傳說 3、節日的習俗
4、有關節日的詩歌
材料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體分工
任 務 人 員
設計目的:綜合性學習尤其要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因此,導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取舍、整合,形成學生可操作性的探索問題,讓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結成小組,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但這里教師要有整體的把握,要權衡好,不能多數人去研究一個問題,或每個問題都要研究,要與學生進行平等協商,注意尺度,引發出學生的探究熱情。
第二階段 收集整理資料階段
計劃確定下來后,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他們有的訪問親朋好友,有的到圖書館摘抄資料,有的上網收集下載圖片、信息。他們按照各自的分工忙碌著。
老師推薦大家幾個網站,課后,你可以進一步學習、了解更多的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準備,同學們已在校內外展開了廣泛地資料收集。為了有效利用起網絡,使之成為同學們簡便、快捷地資料查詢方式:1、用搜索站點擊出關鍵詞的方法查找相關資料;2、對獲取資料進行復制、整理和打印。
如果說自主研究為孩子們提供了獨立思考和主觀判斷的空間,那么分組學習則讓孩子們懂得和形成了交流合作的高效學習方法與互相協助的共同意識。
二、制作電子報、手抄報指導課
在課堂上,孩子介紹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很多很長,指導他們提煉,篩選;再一次對自己的資料進行整理,摘抄重點的內容,設計制作手抄報。
三、制作調查問卷指導課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問卷設計的要求、掌握問卷設計的原則。掌握問卷設計方法,能設計一份良好的問卷。 在分解調查內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問卷設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喜愛質疑、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重點:調查問卷設計的原則和要求,調查問卷設計的步驟。 難點:圍繞調查目的分解調查內容。
四、圍繞傳統節日的風俗文化,計劃開展以下幾個活動。
3月份 制作花燈、花球
4月份 放風箏活動(制作風箏) 5月份 包粽子活動 6月份 包餃子活動
注意做好活動記錄:照片、活動日記、活動反思等。把相關的記錄發表到論壇中。
第三階段 成果展示、交流體驗
學生的勞動終于有了成果。各小組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示匯報。①講一講節日傳說,自己過節經歷;②演一演節日活動,展示過節物品;③用畫板畫一畫節日景象;④唱一唱過節歌曲,背誦相關詩文;⑤演示制作的電子報 評價的主要方式
1、成長記錄評價
(1)學生在記錄中記下自己的作品,學生放的作品大多是活動計劃、調查問卷、收集的資料、日記等。
(2)指導教師對學生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訪,我的新發現等,引導學生開始審視自己的作品。
(4)教師設計一些小欄目。如收獲園、新發現等,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獨立性。
2、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自己在參與主題研究過程中的態度和成效做主觀性評價。這種評價方法為學生加強實踐活動體驗,記錄活動原始感受。
3、成果展示評價
在實踐活動的不同階段,將學生的成果公布于眾,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安排展出,讓學生感受成功、體驗喜悅、協作共勉。
傳統節日實施方案二一、活動主題提出的背景:
傳統節日文化是悠久民族歷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國民間節日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養我們中國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學期節日文化主題研究活動開展之后,我們教師和學生都越發感到祖國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由沒意思,沒什么認識,不如洋節日到從心底里流露出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喜愛和為自己的祖國擁有燦爛的文明而自豪?;谝陨险J識和了解,我校本學期的綜合實踐課題仍然走探究傳統、感受歷史的路子《走進祖國傳統節日》由此產生。我們的目的旨在讓學生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能產生發自內心的對中國節日文化和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熱愛,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正確認識和了解祖國的傳統節日,增長知識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會。
二、主題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的節日文化,重點是陰歷節日,讓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節日的魅力,培養他們關心社會、關心生活的情感。
2、將生動的課外采訪與豐富的課內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歷史悠久、燦爛文明的節日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3、學會必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會收集與整理資料,會在研究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活動實施準備
1、課程資源導航:
(1)收集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風俗習慣,可以通過查閱書籍、雜志,詢問父母、長輩和民俗機構等方式;
(2)與少先隊輔導員聯系開展主題活動,節日文化主題教育是最現實的愛國主義教育。與計算機、語文、美術等學科教師聯系,取得支持,多學科教師參與組織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全面考察的綜合實踐活動。
四、活動實施設計:
《走進祖國傳統節日探尋節日文化》這個課題涉及的面非常廣,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上到下,從社會到學校,都對本主題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它的主要內容涉及到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臘八節、冬至節等節日文化。這些傳統節日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最接近,但由于社會、家庭的等情況慶祝方式又有很大不同。學生對各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我校以祖國傳統節日為大主題,根據學生的知識和年齡特點,在各小組分設小的項目開展活動。
一組:以元宵節為活動主題,帶領學生了解祖國各地民風民俗,做元宵,吃元宵,鬧元宵;
二組:以中秋節為活動主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制作民俗物件,通過演講、故事等形式匯報研究成果;
三組:以春節為活動主題,圍繞最大的傳統節日,探究它的歷史,感受它的文化。 四組:以端午節活動為主題,了解它的由來,以及各地的風俗。
五、活動涉及的學科領域
節日文化
語 文 古詩詞、石碑、對聯、
散 文、寫 作、表 達 數 學 統計、分析
計算機 網上瀏覽、搜索 人文風俗 民俗風情、地方特色
社 會 歷史變遷、政治經濟 藝 術 攝影、繪畫、歌曲
六、總體活動過程:
1、由指導教師確定主題、設計制定出具體的活動方案。
2、組織學生做好活動前的宣傳發動工作,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
3、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分組,讓學生選出組長,負責領導組織實踐活動。
4、活動指導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研究情況調整教學,負責組織活動,保證活動安全。
七、活動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確定主題、發現問題、制定活動計劃(3月5日3月31日)
組織學生學習課題,撰寫出活動計劃,計劃力求涵蓋主題、小組分工、研究階段、探究方式等各項內容。主題確定后,活動就全面鋪開。師生共同確定實施本課題的調查點:
1、了解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這些傳統節日的各種風俗習慣。
2、向家長詢問傳統節日的由來以及典故。
3、去圖書館或網上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古往今來的中國傳統節日,以及它們的文化。
4、向家長詢問古今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性,了解中國歷史背景。
第二階段:師生自主探究交流學習(4月1日5月18日)
1、認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1)以元宵節、中秋節、春節為主要研究對象查閱相關資料,認識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文化,以及它們的傳統風俗習慣。
(2)依據它們的風俗習慣,全班交流各自的感想,寫出有感日記或記錄等。
(3)配合主題開一次專門的班會,針對主題節日,辦一次小報,以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4)了解學生對各種節日的需求,以及他們想對家長說些什么。
2、了解中國古今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性。
(1)向家長詢問中國古今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
(2)學生全班開一次主題班會,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差異問題進行討論,找出差異的主要原因。
(3)學生上網或有關圖書資料查詢,了解家長所不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
(4)全班交流自己所得。
(5)向家長匯報自己的所得。
3、調查各種傳統節日文化的起源。
(1)向家長詢問民間常見節日文化的起源,以及它們的形式。
(2)上網或查閱圖書了解節日文化的起源,師生共同研討起源的原因。
4、暢想未來節日文化形式。
(1)小組討論,你希望有什么樣的節日,以及在這節日中形成怎樣的文化。
(2)個人設計,用畫畫的形式設計出自己心目中的節日文化。
(3)交流,推選出優秀設計方案全班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評價階段。(5月18日6月30日) 指導學生寫出綜合實踐活動總結、體會,整理實踐報告資料。
傳統節日實施方案三一、活動背景: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要求,結合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這一有利契機,更好地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進一步推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努力建設和諧文化。
為了使同學們更加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不使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化付之東流,我們帶領同學們好好了解并親自體驗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文化魅力。
二、主要內容:
1.通過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的形式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并搜集相關的詩文對聯。增強對清明節文化的了解。
2.通過走訪調查了解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習慣,至今還有哪些是比較盛行的,哪些漸漸已被人遺忘。更深一步了解傳統文化習俗。
3.通過外出踏青,掃墓等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體驗。去感受春光的明媚,同時也緬懷一些英雄烈士,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榮譽。
4. 以和家人一同祭祀的活動形式,通過觀察了解解決自己心中對祭祀文化的疑惑,更加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5. 通過整個活動:交流,討論,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合作的學習方式。激勵他們通過不同途徑解決問題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