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06:36: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醫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她曾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從事眼科整形工作。無論是臨床、科研還是教學、管理,閔燕都取得了令同行欽羨的成績。在她看來,離開公立醫療體系,不僅是為了掙脫行政束縛,也是為了向自己向往的“有溫度的醫學夢”邁進一步。
2013年11月25日,當《中國醫院院長》記者來到閔燕醫生的診室時,她上午的門診時間還沒有結束。在寬敞的診室里,閔燕和幾位助手正在給患者詳細講解病情發展、治療方案、預后效果乃至醫療風險。閔燕耐心傾聽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然后一一為其解答。這樣的場景,與記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醫院的就診經歷差別迥異:兩位醫生在一間診室同時看診,與患者的交流寥寥無幾,用最快的速度打發記者離開,甚至連病歷都忘記寫,只催著記者拿著藥單去交錢。
“中國基層醫療機構優質醫療資源缺乏,導致大型公立醫院患者擁擠,醫患之間沒有充分的交流空間,隱私保護不足。在這里,我擁有獨立的診室,配有助手寫病歷和處理各種雜事。能夠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與患者溝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糾紛和遺漏?!蓖瑯邮敲刻旖釉\30多位患者,但閔燕告訴記者,相對于在公立醫院,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為患者思考,患者的滿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覺更輕松。
上午的門診持續到將近下午一點,但是閔燕醫生毫無疲憊之色?!肮Ⅲw制下的醫生要承受醫教研三方面的壓力,醫生的很多精力沒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醫生,論文科研和職稱評級的壓力太大,很多醫生疲于奔命,對醫療行業產生了倦怠感,最終換單位甚至轉行?!?/p>
2013年5月美國Medscape對中美兩國醫生職業滿意度調查顯示,82%的中國醫生已經產生職業倦怠感,比例是美國醫生的兩倍。
閔燕一再向記者強調,“離開公立醫院,并不是因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機會,而是我自動放棄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臨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滿意度才是評價一名醫生好壞的標準。”
中國的醫療臨床科研多是強制性的,雖然科研論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認可的極少,其中難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為。而國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臨床醫生的自發興趣,雖然時間長,但是價值成果卻遠超國內?!爸袊Ⅲw制內醫生的職稱等級制度導向存在偏差。有些醫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發論文、評職稱,每天又要面對大量的患者,焦躁難安、身心疲憊?!遍h燕回憶在公立醫院的工作經歷時,不免對職稱等級體制造成的壓力有所感嘆。
相對于在公立醫院,閔燕在民營醫院中有著更自由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院院長李俊告訴記者:“針對閔燕醫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們不讓她承擔行政管理工作,給她配備了一名助手來承擔相應工作,從而加強了閔燕大夫自我時間的調控性,她每天盡量按患者的訴求來安排時間?!?/p>
關鍵詞:醫患溝通 問題 對策
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領域中,堅持以醫生為主導,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醫患雙方圍繞著疾病、健康、心理、服務、診療等社會心理因素,將人文與醫學緊密結合,通過多種有效途徑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促使醫患雙方達成共識并建立一種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最終以維護健康、提供優質服務、促進醫學發展為目標。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及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醫患溝通逐漸成了醫療服務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臨床實踐中,不再只是單單注重知識、注重醫技的問題,而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情懷、關注態度的問題,要弘揚和繼承人文精神,講究人文關懷。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醫學教育方面存在著許多的缺陷,尤其是在醫學的人文教育方面尤為突出,就我國目前狀況來說,要想真正實現有效的醫患溝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醫患溝通不暢的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分析
站在法律的角度來分析醫患溝通不暢的成因,主要概括為以下的方面:
一是醫患溝通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到位。目前,我國對醫患溝通適用和調整的法律尚未建立,臨床過程中所面臨的履行告知的標準、要求、界定及范圍,醫療特權的免責及范圍,具有知情同意權的主體地位的排序等問題,都還缺乏相關的司法解釋或者是明確的法律條款,以至于造成醫患雙方在臨床實踐的司法過程中常遭遇到困惑及尷尬的場景。
二是醫患雙方法律上的主體地位不平等。目前,雖然我國法律已經對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所享有的知情同意權及主體地位平等權有所規定,但是,就作為醫療主體的醫院及醫務人員來說,他們對患者的主體意識依舊落后,缺乏對現行法律中有關醫患溝通問題規定條款的清晰認識,缺乏主動溝通的意識,仍以“家長式”、“權威式”的行事方式為主,為醫患溝通不暢埋下了隱患。
2.醫療體制分析
目前我國政府對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經費投入難以保證醫療機構的生存與發展,醫療機構為了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行,必須依靠醫療收入來彌補政府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從而形成了以“利”為主的觀念,即醫務人員的收入增加,患者的費用就增加,醫務人員的收入減少,患者的費用就降低。除此,現階段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國家不能分擔患者的過多負擔,在醫療費用中個人支出占的比重較大,患者的經濟負擔沉重,這種醫療制度導致醫患雙方在涉及到經濟利益時往往處于對立面,以至于患者可能將矛頭指向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將其作為自身發泄的對象,成了當前醫患溝通的主要障礙。
二、研究促進醫患溝通的對策或可行性建議
1.健全法律法規制度
結合我國的國情,加快醫患溝通的立法,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是完善醫患溝通的立法和行政工作。通過立法或法規的形式來完善現有制度的缺陷,建立“患者安全和醫師風險管理”的制度和機制,確立有關患者診療中安全的原則以及醫生發生重大醫療事故必須馬上報告的原則等。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患者醫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制度,培養患者的醫學知識,縮小醫患間的認知差距。吸收借鑒國際上通用的“監察人”制度,在現行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加入醫療機構的“監察人”制度的設立,即由法律指定的第三方中立者,依法收集信息,定期通告給全社會,對醫療機構的日常管理進行監督和檢查。
二是改革司法訴訟制度。首先要控制訴訟頻率,初期可將醫療案件交給專門設立的醫療仲裁委員會來處理,最后再通過設立訴訟前檢查機制或法院立案機制,對醫療事件進行審查,避免患者濫用訴訟權,遏制案件的數量。其次要控制訴訟賠償額,取消法律中關于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及其他被告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確立實際損失賠償額及限額賠償的原則,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再次必須修改法律中關于知情同意權的部分規定,對醫療義務的標準進行修改,以減輕醫務人員的壓力;通過立法保障仲裁機構或司法部門決定患者或受害人需要多少必要的信息的相關權利的行使。最后O立簡易審判程序,由專門審理案件的法官組成醫療事故法庭,通過其積累的經驗、技巧、知識等,加快案件的處理;另外經被告、原告的同意,可遵循簡易審判程序,雙方采取和解或協商的方式解決。
三是通過法律設立替代性醫療事故解決機制。目前解決醫療事故的司法訴訟方式具有效率低下、費時費力等缺陷,為彌補這一缺憾,有必要通過法律設立關于醫療仲裁及和解等非訴訟解決方式,即引入第三方---替代性醫療事故解決機制(ADR)。除此,還有一種綜合性ADR方法,雖然ADR的方式多樣化,但主要的還是以仲裁和調解的方式為主,綜合性ADR方法即多種ADR方法的混合使用,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例如在“調解仲裁中”,必須先采取調解的方式,調解不成功才可以采取仲裁的方式。
2.完善醫療體制
一是全面改革醫療保險制度和保險法律,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消除醫患之間的經濟利益沖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全面的強制性的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獨立的醫療事故鑒定制度;以商業保險為模式,規定醫務人員必須與賠償責任掛鉤,醫療執業責任保險費由醫務人員個人風險儲蓄金和醫療機構固定保險費兩部分組成。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增加了醫保藥品品種,優化了藥品的結構,醫生給藥更加的方便,有利于解決患者“看病貴”的問題,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減輕其經濟負擔,為醫患溝通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積極擴大新農合和醫保的覆蓋面,大力發展城市和農村的社區衛生服務,增加衛生服務的供給量,平衡醫患之間的供求矛盾,盡力解決患者“看病難”的問題,提升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感。
參考文獻
[1]呂惠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期刊論文],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年10期
[2]胡春燕,中國醫療服務市場規制體系構建:理論與路徑選擇,[期刊論文],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4期
[3]李沛然,劉永忠,芻議當前醫患溝通中的困境與對策,[期刊論文],中國衛生產業,2015年2期
[4]朱國蓉.賈雨晨,影響醫患溝通的因素及改善對策探究,[期刊論文],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5期
[5]洪明,醫患關系中紅包現象的醫學倫理學再探討,[期刊論文],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年2期
[6]張立軍,徐存,淺析當前醫患溝通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期刊論文],理論觀察,2015年6期
[7]蔣步錦,醫患溝通現狀分析及探討,[期刊論文],中國醫藥導報,2010年34期
[8]李海云,張建華,姜良美,影響醫患溝通的障礙分析及對策探討,[期刊論文],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年6期.
[9]焦峰,王曉燕,張建,梁立智,關麗征,宋曉霞,醫患溝通障礙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基于B市5家三甲醫院的實地調查,[期刊論文],中國醫院,2011年6期.
作者簡介
徐昆利,1993,漢,云南省曲靖市,碩士,就讀于云南大學專業: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腫瘤內科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始建于1959年,是國家級重點科室,1984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博士學科點,同年被衛生部評為臨床重點學科。目前,該科室共設有6個病區,開放住院床位200余張,擁有在編醫護人員12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主任醫師13人,副主任醫師12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8人。該醫院的腫瘤內科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種腫瘤治療的新技術,如高劑量化療、自體骨髓移植、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TAK細胞生物治療等,在惡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泌尿系統腫瘤、生殖細胞腫瘤等方面的診治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平均每月有超過500例的住院患者和超過200例的腫瘤患者在化療病房和門診病房接受治療。
孫燕醫生簡介:孫燕醫生是國際著名的臨床腫瘤內科學專家,是中國腫瘤內科學的創始人之一,現為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南洋腫瘤醫院名譽院長、國家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副主席、國際抗癌聯盟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癌癥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孫燕院士1951畢業于燕京大學,1956年獲得協和醫學院博士學位,此后一直在醫科院腫瘤醫院從事腫瘤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是我國腫瘤內科學專業的奠基人。他將祖國醫學中“扶正培本”的治療原則與現代臨床免疫學相結合,與國內外專家合作開展了扶正中藥促免疫作用的臨床實驗研究,并應用現代化手段證實了傳統中藥黃芪、女貞子、蘆筍、仙靈脾具有促進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復、祛除T抑制細胞的活性、保護腎上腺和骨髓功能等作用。近年來,孫燕院士主持并完成了數百項國際性試驗項目的研究工作,共發表學術論文320余篇,著有《內科腫瘤學》、《肺癌》、《臨床腫瘤內科治療手冊》及《世界衛生組織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等專著25部,曾榮獲多種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名醫”、“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
石遠凱醫生簡介:石遠凱醫生現為醫科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理事、中國新醫藥博士聯誼會理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專家、北京市醫學教育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石遠凱院長1984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醫學系,1992獲得腫瘤專業博士學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學、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M.D.Anderson(德克薩斯腫瘤中心)進修及訪問,回國后一直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各種內科腫瘤,尤其在診治惡性淋巴瘤、乳腺癌、生殖細胞腫瘤等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儲大同醫生簡介:儲大同醫生現為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首席專家、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儲大同教授1969年畢業于北京第二醫學院,此后一直從事腫瘤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應用化學療法和生物療法治療肺癌、乳腺癌、胃癌、腸癌、腎癌及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
放射治療科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的授權點,由臨床治療室、放射物理室和放射生物室3部分組成,擁有一支由醫護人員、物理師和工程師等150余人組成的實力雄厚的專業隊伍,其中包括主任醫師15人,副主任醫師9人。該科室擁有包括從國外引進的直線加速器(7臺)、CT模擬定位機(1臺)、常規模擬定位機(2臺)、逆向治療計劃系統Pinnacle和CMS(9套)、近距離治療機(1臺)、熱療機(2臺)等國際頂尖的診療設備,擅長應用立體定向放療和調強放療等手段治療鼻咽癌、頭頸部腫瘤、腦瘤、肺癌、食管癌、惡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腸癌及軟組織肉瘤等。
李曄雄醫生簡介:李曄雄醫生現為該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分會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研究協會委員、衛生部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輻射防護分會理事、《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李曄雄主任1984年畢業于湖南醫科大學醫療系,1998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安德森癌癥中心獲得博士后學位,曾赴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放療科進行訪問交流,回國后一直從事腫瘤專業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應用放射療法治療惡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腸癌、前列腺癌、軟組織肉瘤和精原細胞瘤等腹部惡性腫瘤。近年來,李曄雄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項。
余子豪醫生簡介:余子豪醫生曾任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院長、放射治療科主任,現為腹部腫瘤放射治療專業首席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會常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余子豪教授1960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對腹部腫瘤的放射治療有較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診治各種難治性腫瘤。
徐國鎮醫生簡介:徐國鎮醫生現為該醫院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專業首席專家、主任醫師、教授、衛生部醫療技術咨詢專家、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北京分會副主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徐國鎮教授1958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此后一直從事腫瘤專業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熟悉各種影像學診斷方法、臨床放療技巧及各種活檢、內腔鏡的操作,擅長診治各種惡性腫瘤,尤其在診治鼻咽癌、上頜竇癌、喉癌和腦癌等頭頸部腫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殷蔚伯醫生簡介:殷蔚伯醫生現為該醫院胸部腫瘤放射治療專業首席專家、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會主委、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委員、國際放射腫瘤學會委員、《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殷蔚伯教授1957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學院,曾赴印度德里大學醫學預防系、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醫學進修學院 (漢默斯密斯醫院)放射腫瘤科進修。殷蔚伯教授從事腫瘤放射專業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熟悉各種放射治療技術及方法,擅長各種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尤其在診治食管癌、肺癌等胸部惡性腫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胸外科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專門診治肺癌、食管癌、賁門癌、縱隔腫瘤、胸膜及胸壁腫瘤的專業科室。目前,該科室下設有3個病區及麻醉恢復室、內腔鏡室、透視室、心肺功能檢查室、胸外科實驗室等亞級科室,共開放住院床位143張。該科室擁有一支由90余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強大的醫療隊伍,其中包括主任醫師12人,副主任醫師13人。數十年來,雄厚的技術力量和一流的診療水平使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深受廣大腫瘤患者的信任。近年來,該科室的手術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目前已超過1700臺/年。
赫捷醫生簡介:赫捷醫生現為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赫捷院長1984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同年進入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從事腫瘤專業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赫捷院長擅長做各種胸外科手術,如肺葉切除術、全肺切除術、心包內全肺切除術、賁門癌根治術、食管胸上段腫瘤根治術、食管胸中下段腫瘤根治術、弓上弓下吻合術、頸部吻合術及隆凸成型術、袖狀切除術等高難度手術。
黃國俊醫生簡介:黃國俊醫生現為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專家、主任醫師、教授、英國皇家外科醫院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多次被評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名醫。黃國俊教授擅長診治食管癌、肺癌及各種胸部腫瘤。
腹部外科
病人可以根據初診意見,在網上檢索有關該病的科普知識,最好能檢索到相關科研論文。請注意,必須是發表于正規醫學專業期刊的科研論文,如中華醫學會下屬的系列專業期刊。通常,能夠在高質量專業雜志上發表相關疾病研究論文的醫院、科室和個人,對該病有較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但需要仔細甄別某些偽裝成“論文”的虛假廣告類信息。
其次,找到醫院官方網站
在確定了就診醫院以后,大家可以登錄就診醫院的官方網站(記住是“官方網站”,而不是“冒牌網站”),從醫院的介紹和專科、專家的介紹中,選擇合適的專家。目前,在百度、360等搜索頁面,通常會在官方網站旁邊注明 “官網”字樣。
第三,爭取與專家直接溝通
如果有可能,病人可以在就醫前先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與專家取得聯系。通常,從專家公開發表的專業論文中可以查到其電子郵箱地址,從醫院、科室的官方網頁上也可以查到醫院和科室的電子郵箱地址。部分專家還開通了微博、博客,乃至個人公眾微信號,病人可以利用這些新媒體工具,在就診前與專家進行簡單的交流。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朱同玉教授個人微博和個人微信公眾號
第四,閱讀官方知識和資訊
現在很多公立醫院都開設了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每天都會一些醫院的新聞、科普文章,還會介紹醫院的掛號、預約、就診流程等實用信息。部分醫院還推出了自己的手機客戶端,如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的瑞金醫院、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第一人民醫院,杭州的浙江大學第一醫院,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等,都推出了自己醫院的手機APP,病人通過下載APP并注冊后,就可以實現線上預約掛號、查詢化驗單,十分方便。
上海瑞金醫院移動助醫系統
北京協和醫院手機APP
第五,借助可靠的導醫和科普平臺
從可信的導醫網站和權威醫學科普平臺獲取科學、有指導性的就醫信息。諸如,為病人提供醫生信息檢索和診前、診后咨詢的好大夫網站,由中國醫師協會華醫學科普分會開設的“中華醫學科普”微信公眾平臺,以及一直活躍在醫學科普領域、多年來編發了很多優秀醫學科普文章,且一直免費為讀者提供導醫、咨詢服務的《大眾醫學》雜志及其所屬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網站等平臺,都是值得信賴的“就醫參謀”。
第六,理性認識醫學的局限性
目前,許多疾病病因不明,許多疾病發病機制不清,許多疾病缺乏早期敏感、特異的診斷手段,許多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許多慢性疾病病人的器官損害是不可逆的,許多疾病目前無法被治愈。以惡性腫瘤為例,如果病情較重、發現較晚,甚至已經發生全身轉移,目前是無法治愈的。很多腫瘤病人及其家屬因為求醫心切,輕信那些隨處可見的小廣告,盲目嘗試號稱幾個療程能治愈癌癥的所謂的高科技藥品、高科技療法、祖傳秘方等,結果可想而知。
第七,識別虛假醫療廣告和騙子“醫生“
1962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的急、慢性分型。從病理變化的角度看,再障的基本病變是紅髓總容量的減少,呈向心性萎縮。急性型紅髓在短期內遭到廣泛的破壞,非造血細胞增多;慢性型紅髓一部分被破壞,一部分呈代償性灶性增生,非造血細胞也增多,但較急性為少。由于骨髓的病理變化不一樣,其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出凝血機制也不同。分型對再障的發病機制和中西醫結合分型的研究,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和療效判斷均有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于1962年、1981年兩次全國再障學術會議上按此定出急、慢性再障的診斷標準,并于1982年被鑒定為部級成果。
1976年Camitta提出的將再障分為重型與輕型。為了和國際接軌,我們對比了Camitta重型、輕型的分型標準與我國的急、慢性分型標準。發現我們分出的急性型無疑都包括在amitta的重型之內,但也發現有些慢性再障病程中病情的變化,臨床、血象及骨髓象與急性再障相似,也包括在Camitta重型之內。為了區別這二種情況,我們將急性再障稱之為重型再障Ⅰ型(SAA-Ⅰ),嚴重的慢性再障稱之為重型再障Ⅱ型(SAA-Ⅱ)。數十年來血液學工作者用此分型標準,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約95%)病例的分型。
近十幾年來由于廣大血液學工作者的努力,對再障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但對再障的急、慢性分型不那么重視了。復習了1994~1996年3年的中華血液學雜志,有關再障的論文30余篇,絕大多數論文在“材料和方法”段落內提出再障的診斷標準按1987年第四屆全國再障學術會議修訂的分型標準。即分為急、慢性型,又分為SAA-Ⅰ和SAA-Ⅱ,但部分論文在“結果”段落內,并未按分型分析,而是不論何型再障都并為一組分析。特別是有些具有導向性的論文,也不考慮再障的型別。某些血液學工作者認為再障的急、慢性分型已被淘汰了。我想,不重視急、慢性分型的原因很多,可能為:
①再障的發病率很低(約為0.72/10萬,它為白血病發病率2.71/10萬的1/4),患者較少,急性再障就更少,約為慢性再障的1/5,因此分組研究每組的例數較少,不得已只好并為一組。在發達國家涉及再障的論文也較少,不及白血病論文的1/10。
②診斷急性再障常須多部位骨髓穿刺,不易為患者接受。而γ射線骨髓掃描的價格昂貴,也不易為患者接受。
③再障的骨髓多為增生低下,取材較少,幼稚細胞更少,常常不夠作一些試驗。
④骨髓移植、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的適應證僅為急性再障,一般慢性再障不須用此治療讓患者去冒這么大的風險。環孢霉素A(CsA)副作用并不嚴重,既可用于急性再障,也可用于慢性再障,因此在應用CsA時,急、慢性型的鑒別就不那么重要了。
⑤急性再障、慢性再障的治療雖有較大進步,但理論研究進展緩慢,急、慢性再障是“量”的還是“質”的差別,至今仍未解決,因此急、慢性分型引不起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急診外科;診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342-01
急診外科是外科工作的一部分,其診療和護理的工作方法將直接影響到病患能否在最短的時間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療。同時,急診外科作為醫院的前沿陣地,其工作方法會影響到醫院的整體評價。因此,近年來,我國的絕大多數醫院都十分重視急診外科工作方法的使用,并加強了對其研究與分析。一般來說,普通外科往往會通過問病史、做體檢、寫病歷等等一系列的程序進行患者病情的處理,但是由于急診外科接待的患者常常時間緊迫、情況危急,所以其診療的過程不同于一般外科,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急診外科更加注重的是在第一時間控制患者的病情并盡量減輕其病痛,從而更好地為下一步的治療爭取時間。[1]
1 急診外科診療過程中的工作方法
急診外科診療過程中的工作方法,既能夠對病患病情進行有效處理,又能防止醫療糾紛的發生。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急診外科診療過程中工作方法的探討。
1.1 加強急診意識:對于急診外科醫生來說,加強急診意識是最基本的工作素質。急診外科的患者其病情的情況往往比較危急,時間就是一切,作為醫生要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病情詢問并進行迅速診斷,以此來降低患者的病痛。面對急診病患,醫生的主動和反應快速不僅是職業的需求也是職業道德的體現。同時,醫生要理解患者及家屬的焦急心理,要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對急診外科的醫生來說,心理治療與生理治療同等重要。
1.2 強化時間觀念:時間就是生命,急診外科最能得到體現。作為急診外科醫生,加強時間觀念,贏得時間進行生命的挽救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醫生在進行診療時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檢查程序。如,通過體格檢查就能進行確診的就不必進行輔助檢查;能簡單輔助檢查確診的就不必使用復雜輔助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夠節省有效的時間進行患者病情的處理。因此,急診外科醫生在進行診療時,一定要牢記救人觀念,以最簡捷的手段進行病情的準確診斷,以此來最大程度的縮短就診到有效治療的時間。
1.3 提高自身急診素質,不斷進行經驗總結:提高自身急診素質,不斷進行工作經驗的總結,是做好急診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作為急診外科醫生要能夠對常見的非本專業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認識并能夠迅速做出診斷和處置。這就要求醫生要加強對相關醫療知識的研究,擴大專業知識面,通過在日常工作中的經驗總結,使自身的醫療素質和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對各種急診病情進行科學的處理,做到臨危不亂,為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治療時間。
1.4 加強醫療文件書寫的認識:加強醫療文件書寫的認識是做好急診外科醫療診斷工作的重要保證。由于急診外科往往接待的是病情危急、情況復雜的患者,加強醫療文件書寫的認識,做好醫療文件書寫工作,既能夠了解病人的病情,明確治療,又能夠起到法律文書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出現。因此,作為急診外科的醫生來說,重視醫療文件的書寫與規范尤為重要[2]。
2 急診外科搶救護理中的工作方法
急診外科的搶救護理工作能夠對患者病情的控制產生直接影響,同時能夠對醫院服務質量以及應急能力等方面進行衡量。因此,注意急診外科搶救護理中的工作方法,對治療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根據在實際工作中經驗的總結與研究,對急診外科搶救護理工作的方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2.1 重視技能培訓,提高護理水平:作為外科急診中的護理人員,必須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過硬的急救技能以及良好的應急反應能力。因此,醫院要重視急診外科護理人員相關技能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以此來保證人員護理水平的增強。例如,醫院可以定期派遣急診外科的護理人員去上級醫院進行培訓與學習,同時也可以通過比賽等方式對護理人員急救技能進行考察。這些手段都可以促進護理人員護理水平和應急護理能力。
2.2 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加強與病患的溝通: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這是急診外科每個工作人員必須具有的基本職業素質。作為急診外科的護理人員,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才能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及時對患者需要進行了解,讓患者及家屬體會到護理人員的重視與真誠,從而能夠使患者更加信任醫院的治療水平,更好的配合治療,減少醫療糾紛的產生。同時,加強與病患的溝通,就要求護理人員在進行急救搶救工作中使用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言進行疾病相關知識、檢查準備以及治療注意事項的說明,以此來幫助患者或家屬對醫療意向進行了解。
2.3 促進護理行為的規范,增強心理素質:做好急診外科搶救護理工作離不開對護理行為的規范以及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增強。在急診外科中工作的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修養和法制觀念,做到護理行為的規范,遇到突發事件要及時報告上級進行處理,要避免因個人承擔過多工作量而導致操作簡單化出現的護理質量下降或護理糾紛等問題。同時,作為急診外科的護理人員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面對各種突況進行沉著冷靜的應對與分析,做到臨危不亂。急診外科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應急能力也能夠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從而保證患者情緒的穩定,進行治療配合。[3]
總而言之,急診外科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外科工作,具有其特殊性。良好的心理素質、應急能力以及科學的工作方法是提高急診外科工作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必要保證。因此,我們作為急診外科醫生,要不斷提高自身醫療知識的積累,拓寬專業知識面,使自身能夠在患者病情診斷中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最大程度為患者爭取治療的時間,以此來保證患者病情的控制,減輕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皮亞川. 急診外科診療的程序和方法[期刊論文].中國醫藥導報-2011
如今,一種利用生物全息診療技術能在人體處于亞健康時期就能早期發現各種潛在疾病,并能通過該技術進行有效干預治療的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這一成果是由二十多年致力于研究中醫全息診療技術的國家級中醫專家楊新杰研究員發明的。
據該技術發明人楊新杰表示 :這一技術是根據祖國傳統中醫學:內有臟變,外必有象變,司某外可揣其內的“中醫臟象”理論發明的,并且通過一臺叫《YYZ型人體健康綜合診斷治療儀》的設備實現的,儀器是通過人體局部反射區上生物電強弱的反映,將人體內臟器官在反射區上定位,非常直觀科學的觀察人體的健康狀況,從而來判斷人體是否患病,并且還能通過儀器上的數值范圍顯示,來實現為疾病定性定位,判定疾病嚴重與否等。這一技術的實現,令檢查疾病由在醫院復雜的醫生操作,變成在家庭即可自己使用,隨時隨地對自身的健康進行監測,早期預報,及時發現,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中。
發明人楊新杰進一步闡述:由于該技術是根據祖國傳統中醫學理論,不植入人體,只是在人體的皮膚表面通過儀器探筆撲捉人體生物電信號,無創對人體作出全息診斷,因而不會對人體有任何射線、照影、切片、穿刺等創傷性的損害出現。
目前他已通過此技術掌握了數百例亞健康人群的防治篩查,和干預治療的成功臨床病例,這將對國內外今后進行亞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數據,并對亞健康的防治工作起到積極有效的推進作用。
該儀器的發明人,我國著名中醫專家楊新杰表示:該技術已通過了由中國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和省市多位專家學者的論證,可普遍應用于臨床檢驗醫學、亞健康體檢,中醫治未病和醫學科研等諸多領域。
這一技術經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沈陽醫學院附屬二醫院臨床報告驗證: 對近二百例典型病例進行系統診斷治療,臨床跟蹤,其中全息診斷方面采用與其他理化檢查相對照的方法,對高血壓早期,心腦血管、消化道、等疾病作檢查,收到了滿意效果,診斷符合率達96.67%。治療方面,對全息反射區、反射點和與傳統針灸相同的體穴治療,均取得了癥狀緩解,體癥消失,恢復生活工作能力等,總有效率為95.40%
由技術發明人楊新杰撰寫的,關于該技術臨床成功應用的多篇學術論文,于近幾年分別在《2009國際傳統醫藥科技大會》《全國第六屆中醫外治學術年會》《中國第三屆中醫藥發展大會》上獲獎,并且被國內多家行業核心類期刊收錄,由于極具學術價值,中國最大科技數據庫(維普)和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萬方數據)對其論文進行轉載.
這一技術在國內眾多的醫療院所中臨床成功使用,如中國醫科大學 、遼寧省中醫研究院、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沈陽市衛生局中醫院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為止,該設備已發展成了四個系列,三十多種產品,被越來越多的《亞健康查體中心》、《中醫未病防治中心》、《醫院體檢中心》和中醫醫療單位的針灸科、理療科等臨床應用,備受歡迎,并且分別獲得了國家專利權、國家計算機著作權和國家商標權多項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