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9:0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校本課程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但是,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誤區,比如校本課程開發范圍大而全,使校本課程特色缺失;再如校本課程的實施缺乏活動性,使學生主體個性失落;還如地域資源和人力物力資源等課程資源重復開發,使課程資源無序浪費。為了幫助學校切實有效地開發和管理校本課程, 避免重復開發、浪費資源 ,以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我市中小學校本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全面發展,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學校課程管理指南》的有關精神,現就本地區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特編制了《富陽市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一、校本課程及其功能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由學校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構成學校課程的有機整體,是執行國家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
校本課程的實施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 學校特色 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缺陷,提高課程對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校本課程的目標
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課程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開發潛能,培養學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并逐步形成學校 辦學特色 。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相協調的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與國家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保持一致。課時比例要控制在課時總量的 10%-25%,保證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間的協調性。
2、權力與職責相統一的原則
學校具有開發校本課程的決策權、選擇權,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責。要堅持校本課程實施的嚴肅性,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的有效機制,監督和評估課程實施的過程,發揮校本課程的積極作用。
3、地域資源與校本特色相結合的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立足于地域資源與校本特色的有機結合,促使資源開發與校本特色同步發展,學校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同區域的學校要積極配合,走合作公關之路,避免學校與學校之間重復開發的弊端。
4、課程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的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應使課程的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在注重課程實施的同時,通過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效果的評價,反思課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實施的科學性,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5、調查、研究、實驗相結合的原則
要對學校里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現狀、社區的條件進行深入地調查,把這些調查結果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同時,要把整個開發過程視為一種科學研究的過程,以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四、校本課程內容的確定和開發的類型
校本課程內容的確定要建立在對學生發展需要評估的基礎上,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發展需要為宗旨。根據課程開發內容的來源,可以把課程開發活動分為三種類型:選用、改編、新編。課程選用是根據學校的 辦學目標 制定出課程選擇的標準,依據標準從眾多可能的現有課程資源中選擇比較適合的課程;課程改編是教師根據 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自身的現實條件 ,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局部的內容修改或結構調整;課程新編是指所有的課程成分都是依據 學?,F有的師資和校本特色資源 由教師新開發的,不依賴現有的課程材料。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五個階段:
1、建立領導機構
由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家長共同組成課程開發委員會,校長任委員會主任,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和領導保障。其職能是:咨詢、把關、審查和提供幫助。
2、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整個開發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學校要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形式,調查和分析學生的發展需要,明晰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并且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階段性的調查,以不斷改進和調整課程設置。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學生的需求和建議。②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③社區和學校教育資源的狀況 ;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④學校的優勢。⑤家長對學校開發課程的愿望和建議等方面。
3、確定目標。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訂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4、組織與實施。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自主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附課程介紹)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后,編入《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愿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后,才準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包括需要評估、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與門類、實施與評價的建議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或過程中,撰寫自己承擔的《課程綱要》。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涉及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以及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么樣的活動,處理好均衡與連續的關系);
(3)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
七、校本課程的實施
學校根據校本課程的設置,可統一安排校本課程的教學時間,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須保證校本課程的課時,初中、小學每周至少 1課時,并要把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納入課程表統一管理。
校本課程實施方式要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 1-2年級,根據兒童廣泛的探究、操作與表現的興趣,以游戲的形式設置豐富多樣的活動課程,在參與性的綜合學習中增加體驗,培養興趣,發現特長,避免過早的專門化教育。小學3-6年級應開發基于學生興趣和愛好、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采用興趣小組、主題單元活動等到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為發展學生特長提供各種機會,避免進行單純的技能訓練。中學要立足于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發展目標,以選修課的方式,設置多樣化的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開發序列化的課程,滿足學生持續發展的需要。
學校要根據學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努力把蘊藏于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合理配置設施資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課程資源。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注意發揮家長與社區資源的作用,積極開展與校外機構的合作。學校要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經費保障。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學校要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確立評價準則,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課程實施定期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應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或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學校要定期評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為制定新學年的課程實施方案服務;學校應定期組織教研組評價教學進度計劃,并對照實施情況調整與完善教學進度計劃,為制定新學年的教學進度計劃作好準備。學校要定期檢查部分教師的教案,組織教師經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為教師的后續教學提供建議。
學校要發揮評價對教師教學的促進作用,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教學業績的體系。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領導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把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改變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
學校要發揮評價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激勵功能。評價的內容應側重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的評價。要在學生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同時,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評價的結果,小學采取等級加評語,初中采取學分加評語的方式記錄。原則上每個初中學生每學期要選學一門校本課程,完成規定課時的給予 2個學分,成績突出的最后獎勵1個學分,初中三年累計取得12個學分的,準予畢業。
九、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
1、組織管理。各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與管理工作。同時要成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委員會一般由校長、教師代表、學生及家長代表和社區相關人士等人員構成。課程審議委員會主要職能是審議學校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5、評價。包括課程的設計評價、實施評價和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要貫穿在課程開發的各階段。通過這些評價,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修改學校課程的設計,以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水平。
六、校本課程開發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寫格式和要求
1、《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是學校校本課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規定,是培訓教師的基本依據。它包括需要評估;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條例等。
2、《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是已經通過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的各門課程名稱及其簡介,簡介以200字為宜。
3、《課程綱要》是教師自己任教的課程的一種設計。它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評價建議。
申請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首先必須寫一份簡要的《課程綱要》,同時要附有課程介紹,交給學校課程開發委員會審議。
《課程綱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內容:
一般項目:包括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和授課對象等內容。
具體內容:
(1)課程目標的陳述(要求寫3~5點;必須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計劃管理。學校要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并在每學年實施前遞交給各區教育局主管部門審議。教育局主管部門必須在收到申請一個月內反饋審議結果。沒有經過審議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不得在學校中實施。每學年的8月底前為校本課程開發準備工作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各校進行需求評估調查、制定方案、培訓教師等準備性工作,9月份正式實施。
3、課程實施管理。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探索性、創新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教學過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構性;教授方式的靈活性、針對性、創造性。不能用國家課程擠占校本課程的課時,不能將校本課程變為國家規定的文化課程的延伸和補充,而應根據有關的課程文件,正確處理好這三類課程的關系,保證各類課程的合理比例,充分發揮它們對學生發展的不同價值。
關鍵詞:中小學 青年教師 職業成長 有效途徑
深入研究中小學青年教師職業成長的有效途徑,能夠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師帶來獨特有益的啟示,也可以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科學管理教師隊伍、完善師資隊伍培養激勵機制以及進一步提升中小學青年教師的職業素養提供參考依據。
一、加強教師合作交流,發揮導師帶教功能
中小學校有必要制定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并且明確青年教師培養目標。具體來說,有必要安排市級、區縣級、校級的優秀教師擔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班主任等工作,并且在每學期都安排一次示范課,要求青年教師積極主動去聽課。尤其重要的是,要安排優秀教師與青年教師建立結對師徒關系。結對教師每學期開始的時候都必須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主要涵蓋怎樣和導師聯系、每月聽課、邀請導師聽課指導、期末寫出學結等等。青年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這樣的導師帶教的良好機會,積極參與聽課,積極向老教師進行學習,一方面學習教學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學習導師為人處世的方式,從而推動青年教師快速地成長。在學習的過程中,青年教師必須始終秉承謙虛謹慎的精神,必須尊重導師,從而促使導師能夠向他們傳授更多的知識。另外,中小學校必須轉變以往那種擔心青年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對青年教師不放心的錯誤認識,而應該讓青年教師放手大膽地去進行教學。同時,要求青年教師每學期必須在校內展示一次公開課,邀請學校內部甚至是本區縣其他學校的教師聽課,從而得到其他教師的指導。在此基礎上,中小學青年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聆聽優秀老教師的公開課,并且總結出詳細的課評,寫出心得體會。
二、利用校內資源,開展校本培訓
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心下移,強調中小學校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校為本的理念正在逐漸扎根并且形成。中小學校必須更加強調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為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載體。
組織教師校本培訓學習是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小學校必須做到每月開展兩次校本培訓,引導廣大的青年教師觀看名師的教學方法,學習本校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體驗優秀教師的講堂。與此同時,中小學校也應該每月下發兩次有關教學的優秀文章,引導學校青年教師積極主動地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中小學校有必要在每周五舉辦學校例會,在例會上安排優秀教師講授他們在教學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青年教師職業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也能夠為優秀教師展現他們的特長創造良好的平臺。
三、建設有利于青年教師職業成長的學校管理制度
制度是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為準則,將其靈活有效地運用在工作中,能夠發揮出非常重要的導向和激勵的作用。有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才會形成良好的可延續的學校規范。在中小學校當前已經存在的教學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有必要進一步健全學校教學常規管理規范、學校教學質量檢查與評價制度、學校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等等。
建設有利于青年教師職業成長的學校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中小學校的常規教學管理變得更加細化,教師也能夠逐漸地從以往的被動工作到自覺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特別是每周必須真正貫徹好教案檢査簽字制度,要求教導主任認真細致地檢查教研組長的教案,而教研組長則認真細致地檢查本組教師的教案。尤其是對于青年教師的教案,更應該對其進行認真的檢查,對于其教學設計的流程進行詳細地檢查。通過這種方式,促使青年教師認真地進行備課和書寫教案,為青年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必須保證中小學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制度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本欄目刊發一組文章,從不同側面介紹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在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做法,以期對其他試點項目校有所啟發。
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創建于1993年,一直以來,學校秉承“塑造健康人格,培養科學精神”的辦學理念,堅持走科技教育和教育科研之路。2011年春季,被確定為福建省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試點項目學校。
一、未雨綢繆——做好教育改革的準備
教育改革,是事關全省的一件教育大事。要做好這件大事,需要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并把它當作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1.確定項目名稱。作為省教育廳直接確定的試點項目學校,如何確定項目名稱,學校領導經過反復斟酌,一致認為,改革試點項目應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學校的發展相結合,因此,我們把項目名稱確定為“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操作能力”。
2.制定工作機制。學校成立項目工作組織領導機構,主要負責試點項目推進工作的管理和校本教材的審定工作;組建項目工作團隊,主要負責試點項目推進工作的實施以及校本教材《創新與實踐》的編寫工作。同時我們還制定試點項目工作配套制度及機制,并對照落實。
3.做好輿論宣傳。發動全體教師行動起來,為做好改革試點項目工作出謀獻策。學校設立試點項目工作專用公共郵箱、試點項目工作網站、QQ群,為教師們創設平臺。2011年6月28日,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舉行改革試點項目工作啟動儀式,泉州市教育局網站、《安溪教育》、安溪縣廣電局對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的試點項目推進情況進行專題報道。
4.加大資金投入。為做好改革試點項目工作,學校從有限的資金中擠出50多萬用于建設兩間標準化科學實驗室、綜合實踐活動室,并添置大量科學儀器。除了做好硬件上的投入,學校還注重營造校園科學教育氛圍,創設校園科學教育環境,讓學生在科學教育環境的熏陶下愛創新、敢創新、會創新。
5.優化師資配置。要做好試點項目工作,需要具備強而有力的師資隊伍,為解決師資配置問題,除通過公開招考的兩名初中物理教師外,學校還從現有教師中挑選3位年輕教師優先配足配強科學師資隊伍。同時,安排行政領導兼任科學課及《創新與實踐》校本課程的教學。
6.調整課程設置。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操作能力,就要保證科學課及校本課程《創新與實踐》的教學時間。為解決教學時間問題,我們從三至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6課時及科學課3課時中各調出1課時來上校本課程《創新與實踐》,這樣,每周上兩節《科學》課程和兩節《創新與實踐》校本課程。
二、緊扣重點——把握教育改革的命脈
做好教育改革的準備之后,就要分析工作重點,然后圍繞重點全方位開展工作。
1.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訓。
一是邀請省、市、縣教科所與教研室專家到學校指導教育改革的相關工作;二是請本校省、市學科帶頭人為教師們開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題講座;三是利用教研時間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改革理論及新課標、觀看教學錄像課、分析典型案例;四是有計劃地組織教師走出學校,外出參加培訓學習及各級研討會;五是通過開展現場課標知識解讀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現場撰寫教學設計、學科素養、評課等各種業務技能比賽,以賽代訓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學校還開通教育閱讀網并征訂一些書籍、雜志,供教師們學習。
2.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在開發《創新與實踐》校本課程項目上,抽選骨干教師組建項目組,項目組先后召開19次會議,討論教材的編寫及修訂工作。
①編寫校本教材:我們利用兩個時間段組織試點項目工作團隊編寫校本教材初稿,2011年暑假兩個月著手編寫三至六年級上冊,2011年秋季編寫三至六年級下冊。在編寫教材時,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校本教材的內容體系的主要依據是《小學科學》教材、《綜合實踐活動》教材及創新大賽項目,做到既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二是把每冊的內容分為四個板塊:調查與探索、觀察與實驗、設計與制作、創新與發明。三是編寫時主要體現地方性、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突出可操作性。
②修訂校本教材:2012年春季及暑假,我們組織項目工作團隊針對《創新與實踐》初稿在試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修訂。在修訂的過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就地取材。校本教材要體現地方特色,我們就盡量采用安溪的相關材料,如六年級上冊第2課“閩南文化調查”,就引導學生閱讀《安溪縣志》《安溪民間文學集成》,觀看泉州電視臺4套閩南語頻道等。二是同伴互助。充分發揮學校各科骨干教師的作用,群策群力,通力協作,達成共識。例如:有些內容需要提供實物圖片就請美術組教師配合,拍攝照片或畫出草圖,再由信息技術組教師掃描插入圖片;在文字推敲方面,請語文組骨干教師進行修改完善。三是親近學生。在修改校本教材時我們選用我校學生自己的作品編入書中,如:六年級下冊第11課“如何撰寫項目簡介”,我們把六年(7)班錢璐同學參加省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農村乘車大小便問題的調查及對策——以安溪至龍涓鄉的線路為例”作為范例。這樣的修改,教材源于學生,用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③探索教學模式。教師們充滿熱情、絞盡腦汁把《創新與實踐》校本教材編出來了,如何上好這套教材,大家感到束手無策,在教師們眼中,它是“三無產品”,即無教參、無教案、無經驗。為突破這個難點,我們做到:一是召集執教教師,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會議,執教教師反饋上課中存在的困惑,討論解決辦法,達成共識。二是我們要求每位科學專職教師各針對一個板塊認真編寫一至兩課時的詳案,供執教教師參考。三是每學期都開展《創新與實踐》教學研討活動,就如何把握教材、實施教學進行探討,同時針對校本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
④講究評價方式。有效的評價能很好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能激勵學生更投入地進行學習。評價《創新與實踐》這門課程,如果采用簡單的紙筆測試,很難反映真實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我們的做法:一是知識性較強的內容采用筆試的形式;二是實驗、設計與制作方面的采用讓學生現場動手做;三是調查及創新與發明部分主要采用開展實踐活動,撰寫調查報告的形式。每個班級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采用一至兩個方式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學生很樂意接受,效果較好。
3.加強學生科技實踐活動。
做好改革試點項目工作,最終受益的是學生,所以說學生是改革的主體。我們不僅要讓教師們參與到改革工作中來,更要讓學生們參與其中。為達到這個目的,我校開展一系列活動:①召開學生動員大會。②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展。③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實踐活動。如:科學課上讓學生們動手做實驗;課外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及周邊的植物,帶學生們到養殖場觀察動物,撰寫觀察日記;開展小種植、小養殖活動;每學期開展讀一本科技書、看一部科幻影視作品活動;定期開展科技小制作、撰寫科技小論文、畫科幻畫等比賽;④經常開展全校性大型科普活動,如科普黑板報、科學想象畫、科普征文、專題講座、主題隊會和科普夏令營等多種活動,并與社區聯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⑤組織參加科技創新大賽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們切切實實參與其中。
三、形成特色——品嘗教育改革的碩果
通過前一階段的摸索、實踐,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已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
1.教育改革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幾年來,科技教育已成為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的辦學特色。學校參加泉州市航空航模比賽連續三年獲一等獎;參加泉州市第七、八、九屆科技創新大賽獲一、二、三等獎十多人次;參加省電子拼裝比賽獲團體第一名;參加省電子模擬探雷賽獲團體總分二等獎;代表福建省隊參加全國奧林匹克杯模擬探雷賽獲男子團體總分第一名,女子團體總分第三名;參加全國首屆中小學生科技創意大賽,榮獲小學組團體金獎,還獲得紙箱車大競速小學組第一名,10名參賽選手全部獲得個人總分一等獎,學校被評為創新型學校。
2.教育改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①經過多次的討論、修改,教師們已積累一定的編寫校本教材的經驗,經過修訂,《創新與實踐》校本教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內容更豐富、可操作性更強。②項目組成員教育科研水平顯著提高。2011年,項目組成員參加泉州市優質課比賽獲一等獎兩個、二等獎一個;2012年4月,一位教師被評為泉州市科學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兩位教師被評為市科學學科骨干教師;2012年5月,一位教師被評為縣科學學科教壇新秀;2012年5月,四位教師撰寫的論文分別榮獲縣中小學實驗論文一、二、三等獎;撰寫的兩篇科學在CN刊物。2012年10月,《提高科學環保教育實效策略的研究》被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確定為“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2012年11月,泉州市小學科學教學研討會暨省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項目匯報會在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召開,會上,13位教師執教的觀摩課受到與會領導和教師的好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課程權力;賦予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5—0026—02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規模宏大、理念全新的變革,教師被看做是本次課改成敗的關鍵,這意味著教師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意味著教師需要更大的專業自,否則就不會有課程發展的積極結果。在新一輪課改中,教師課程權力與賦權無疑是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賦權的動因
新課程改革波及面甚廣,教師的生活空間和專業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關于教與學和師生關系等術語的概念都被重新界定,從而再次確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新界定了教師與國家和政府、大學的專家學者、學校管理者以及家長和學生的關系。
首先,新課程改革提倡課程的開放性。教師自的擴大,也給教師提出了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從對文本的理解到對教材進行整合的能力、課程設計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都是以往教師所不具備的,這必然要求教師重新建構知識結構。
其次,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學習方式,如合作、討論和探究等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是重要的考驗。因為傳統教學方式更能帶給教師課堂的掌控感,而教師以往的教育訓練中并沒有提供相應的知能儲備。信息技術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以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當教師不再是分配教育資源的唯一階層時,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就降低了。
再次,教師的人際關系環境更加復雜。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新課程改革降低了教師的權威性,進而降低了教師對學生的掌控;教師和同事之間的競爭加劇了;在教師和家長之間,家長的地位日益提高,參與教育的機會增多,教師的服務意識要增強;在教師與社會之間,教師以往的隔絕空間遭到破壞,教師受到更多的社會輿論、媒體和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師與校領導之間,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機會增多,以往科層制的管理受到挑戰,領導對自主與管理間的尺度越來越難以拿捏。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課程權力
新的課程權力強調中央、地方和學校之間,教育行政人員、課程理論學者和課程實踐者之間,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各自依據新的課程理念自發地進行權力分工,在一定意義上,這是一個協商的過程。根據權力的內容和范圍,可以將教師課程權力劃分為五個方面:
1 課程決策權
課程決策是對預期產生結果的規劃,是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方式、課程實施手段和課程評價等方面依據某種價值取向而設計的決策框架。長久以來,教師被限定在課程的復制者和知識的工具角色上,由此導致了在整個課程發展中出現了一種權力失衡現象,即教師本應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卻缺席于課程決策與課程評價中。新課程認同學校教師是課程的真正實施者,是課程決策的權力主體。
2 課程設計權
“課程設計是指擬訂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教師有對課程整合和完善課程結構的權力。教師作為課堂的直接參與者,在所有的課程相關者中最清楚學生的特性,教師有對學校課程設置、課時比例以及打破各學科課程界限整合課程的話語權。
3 課程實施權
課程實施權是指教師基于學情和課堂實踐情況進行教學的權力,它是教師最基本的課程權力,包括教案撰寫權、課程內容的選擇權和教學方式的選擇權等。教師是實施課程的骨干,課堂教學不僅是對文本課程的實踐和調適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個體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課程執行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有權根據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學習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變更教學進度,改變教學時間安排,變換教學組織形式,等等。
4 課程評價權
教師有權對課程決策、設計與實施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作出判斷,對學生的發展和課程結果進行評判,并可以提出反饋和控制信息。教師是課程進程的直接感知者,是學生變化的知情者,是課程評價中最有發言權的人。所以教師有權參加學校組織的課程周期性評估,并應突破機械化的考試,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經驗自主選擇評價方式,自主確立評價標準。
5 課程開發權
這里主要指教師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權。一方面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就要成為課程的“主動研究者”和教育行動的反思實踐者,在課程行動中追求個體價值,踐行個人的教育理想;另一方面,教師專業的發展也需要課程開發這一平臺予以支持。因此,課程開發既是教師首要的課程權力,也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三、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的賦權策略
本文所論及的教師賦權指的是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中,如何創建教師課程權力的使用環境,教師如何擁有課程權力,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策略。
1 教師課程權力的回歸——教師賦權的主要來源
在傳統課程體制中,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課程領域里幾乎沒有自,教師只定位在課程實施者這一角色上,習慣于被動接受和消極適應。在這種課程模式下,教師處于權力結構的最底層,對自己擁有哪些課程權力的認識十分模糊。在新課程改革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框架下,通過部分課程權力的再分配,凸顯了校本課程的重要性,為廣大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設計提供了場所。此外,新課程在課程結構方面的變化也為教師的創新提供了有利時機。例如,綜合課程的設置,研究性學習的探索,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等等,都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指導。
2 校本管理——教師賦權的先決條件
原有學校的官僚管理體制往往被認為是限制教師才華發揮的桎梏,是源于管理者認為教師能力不足的控制理念。隨著國家將學校管理權下放,校本管理、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師發展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給予了教師更多意見表達和參與決策的機會,其中,校本管理是典型的權力下放。當前學校管理強調管理重心的下移,關注教育行政部門給予學校更大的權力和自由,使中小學成為自我管理和自主發展的主體,使得校長、教師、家長甚至學生都能有更大的專業自主空間。
3 分享課程領導權——教師賦權的效果保障
新課程改革為教師賦權營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提供了一個可實行的平臺,但如何分享領導權仍然是一個問題。賦權于教師的效果與校長的民主意識水平密切相關,教師課程權力的享有更是取決于校長的課程領導。校長作為變革的促進者通過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對教師賦權提供多方面支持,讓教師能夠感受強有力的領導決策團隊、高的期望值、積極的學習氣氛、多種教學手段和性別平等等氛圍。校長營造的空間是教師賦權的支點,學校應營建為教師賦權的環境,建立與行政機構平行的專業機構,比如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可借此平臺讓教師發表自己意見和參與課程決策。
4 教師成為反思者——教師賦權的內在要求
事實表明,反思是發展和塑造教師自己的一種新型方式,它將是教師賦權的一個重要方面。舍恩提出以“反思性實踐家”來代替“技術熟練者”的教師形象,希望以此來強調教師職業應有的創造性與自主性。要鼓勵教師進行行動研究,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對課程活動中的真實問題進行反思,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再回歸到課程實踐中,從而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從中提高專業素養。通過這一策略教師可以成為實踐型專家,塑造自己的專業生活,這才是賦權的意義所在。
5 合作共享的專業生活方式——教師賦權的專業環境支持
新課改以后,課程權力的再次分配,使教師擁有了一定的課程權力,教師有機會參與到課程的決策、實施、開發和評價活動中。但教師要想真正成為課程權力的主體,必須通過分享以及共同協作,方能建立、發展和增強權力。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教師集體合作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反思機會和同事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教師對課程設計進行討論,對課程結果進行反思,重新思考知識的價值和教育的意義。在這樣的專業共享與合作中,教師“可以獲得不同的觀點,并憑借這些觀點去認識問題的復雜性”。從不同的視角反思個體的課程行為,不僅能獲得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而且也能獲取專業信念和情感的支撐。在專業共享與合作中,教師打破了職業的孤立性,打造了持續發展的專業支持環境。教師合作共享的專業生活方式包括學校內部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中小學校際之間的聯合、中小學校與大學的協作和教師與學生的小組合作等形式。
20xx年是本屆聘任的第二年,是辦學策略的調整年,內涵發展的深化年。新一年學校將以“和諧、文化、精細”為主題詞,以構建“幸福和諧學校、精致文化校園、素質教育先行學校”為指導思想,以創建晉江市家長實驗學校示范校、晉江市書香校園、晉江市安全文化特色校為重點抓手,美化校園環境,充實豐富學校內涵,建設魅力校園,提升辦學品位,促進學校轉型升級。
一、構建幸福和諧學校
和諧是學校穩定發展的基礎,是凝心聚力、激發教育活力的前提,是提升教師幸福指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本學期學校著力構建內外和諧、上下和諧、左右和諧氛圍,開辟聯系溝通渠道、統一思想認識,排除發展障礙,為學校和諧發展、躍升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主要措施:
1、重視構建良好公共關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經常向上級反饋學校發展狀況,面臨困惑,爭取上級關心指導。密切聯系所在村委、校董、家長委員以及企業熱心人士,經常反映學校發展計劃、重大建設項目、辦學成效與困難,爭取理解和支持。本學期協調推動解決科技樓店鋪裝修遇阻問題,選擇時機舉辦科技樓落成慶典,探討建立獎教基金,探討學生廁所遷建事項,掀起支持教育新熱潮。
2、建立固定聯系溝通渠道。在校門口公布校長熱線電話、設立校長意見箱、家長接待日(周五上午),成立校務管理委員會每學期至少一次以上會面協商;每學期固定開展“有事大家談”教師談心交流活動;每學期開展校領導班子、行政民主測評,自加壓力,自我完善,改善管理,提高辦學質量。
3、踐行群眾路線。校領導要深入群眾走進經常教師家訪、教師辦公室、走入教學課堂;實行值日校長教師辦公室坐班值勤制度,傾聽教師呼聲,密切干群關系;開展“做真教育、做真教師,真心育人、坦誠相待”活動,營建和諧向上、幸福溫暖校園氛圍。
4、樹立“以師為本”思想。要切實關心教師生活、辦公條件、成長愿望、心理需求。采購空調實現宿舍空調全覆蓋,確保人人有理想的休息場所;加強辦公室日常管理,創建整潔有序、溫馨舒適的辦公環境;精簡教師例會議程,創新會議形式,力求簡短高效,控制在50分鐘以內;革除形式主義,重新梳理出臺教育教學常規要求;修訂獎教方案、量化考評,力求更趨合理;注重疏解減輕教師壓力,開展教師體育文化活動;
二、構建精致文化校園
全面貫徹落實《福建省教育廳關于加強中小學校園精細化管理的意見》精神,努力實現學校發展定位精確,領導管理精心,教師業務精通,教學科研精細,辦學質量精優;目標分解細,職責劃分細,制度要求細,過程監控細、考核評價細。,主要措施:
(一)、精細管理抓常規。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結果。管理精細化應該成為學校的精神文化,成為展示校園形象載體,成為教師職業素養、責任意識、個人魅力的重要內容。常規工作是保障學校正常運轉的基礎條件,是學校最為重要、又是最為基本的常態工作。常規做扎實、做精細、堅持做、持續做,無須檢查、無須強調、無須通報、無須考評、一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各部口要延伸管理觸角,深化管理層次,每月提前公布月份工作要點、每周工作重點,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檢查、有落實,有反饋,形成長效機制,達到事事有回音,件件都落實。
2、要加強宣傳引導,自覺摒棄籠統、粗放、大概、差不多的思想態度,引導精益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追求。新學期開展精細管理大家談,管理精神心中明,組織系統學習借鑒,讓全體接受一次精細化思想的洗禮,
3、各部口、各老師要以思想指導行動,深入現場,關注重點、查找薄弱,整改完善,細化要求,重新出臺精細化管理規定:主要包括:護導師值日、教學常規檢查、教研活動、教師培養、班級管理、學生德育養成教育、德育主題活動,實踐陣地管理、后勤管理、食堂管理,安全教育,功能室使用管理、校園文化、班級文化。
(二)德育教育重實效
1、是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從根本任務的高度來認識“立德”的重要性、根本性,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從做合格公民的基礎要求做起,堅持不懈開展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禮儀教育,國學經典傳統教育,通過升旗儀式教育,周三行為習慣點評,校本課程、班隊活動,七彩鑰匙、陽光評價,周、月、學期激勵評價,培養知書達理文明學生。
2、加強主題教育活動策劃實施。持續推行“日行一善”教育實踐活動,強調從日常做起,從小處做起,知善行善,學做結合。認真落實少先隊每周一課時,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重陽)”、第十二個“公民道德宣傳日”系列活動、“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寄語等活動。
(二)、文化活動育人才。校園文化是學校的軟實力,是學校有水平、上檔次的綜合體現,是提升師生幸福感,建設魅力學校的載體。新一學期重點建設:
1、提煉學校精神文化。宣傳弘揚辦學思想,校訓、培養目標、學風、教風制作鈦金字懸掛醒目位置,探索行政文化、教師文化主題詞,裝貼上墻,以鮮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凝聚人心,引領師生成長發展。
2、創設環境文化。要進一步提升綠化水平、美化布置校園文化環境,制定方案,整體把握,分步推進,力圖突出環境文化育人功能、辦學特色。主要有修剪學校樹木、花壇,增添校園綠化,建設德育文化展示廳、科技樓樓道文化、教學樓廊頂文化布置,西面圍墻學習休閑區等。
3、豐富文化活動。建立學期、學年固定的學校集體活動項目:舉辦班級、年段籃球賽,校運會、文藝匯演、經典誦讀展示;扎實社團活動,燈謎社、合唱隊、鼓號隊、腰鼓隊、文學社、小記者站、舞蹈隊、書畫社、引進資源(愛尚拉丁舞培訓班)納入課程實施;
4、精心構建課間生活,開展“精彩大課間” “多彩小課間”(廊道看書、休閑區下棋)、“快樂小課間”(體育校本游戲、陽光體育單項比賽))等每天引導固定時間活動。
三、穩步推進素質教育
如果素質教育不淪為一種美麗的說辭,開齊開足課程、開發適合學生教育的課程就是最好的證明。它不是為了落實上級要求,而是基于遵循教育規律,貫徹全面育人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是基于對學生生命成長負責的角度考慮,是現代教育觀的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體現,也是教育良心的發現。主要措施:
(一)、學科專職化。新學期采取一到三年級數學科任教兩個平行班,常識技能課最大限度學科專職化,(體育、音樂、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科學、心理),提高專用室的使用率,強化功能室日常教學管理,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成長發展。
(二)重抓“減負提質”。深入貫徹落實“提質減負”十項規定,制定并嚴格實施減負措施及底線要求,。發揮教務處職能,加強“減負”督查,把“減負”措施的落實與教師工作考核直接掛鉤。深化教學有效性研究,強化備課、上課、作業、評價等教學常規管理,積極爭取“輕負優質”示范學校和優秀教師評選。
(三)教育科研提水平。做真教育、做實教研,做精課堂,少教多學。普遍開展同年段“我讀教材”活動,著重在知識點、前后聯系、整體把握上深入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按照 “細讀文本、品嘗教材,有效設計,片段教學”普遍開展年段微型課交流,建設高效課堂;落實“青藍工程”開展青年教師“同課例、同師異教”磨課活動,推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落實“師徒結對”開展“同課異教(老中青)”專題研討活動,互相借鑒,共同成長。
(四)、發展學生特長,培育特色項目。學生組織仍然打破班級、年級界限,由學生自愿報名,自由選擇,統籌師資安排(甚至外聘),統一時間(周三、周五下午第二、三節一小時),分類要求(文本或者簡案、活動記錄)。必讀類國學經典校本課程(課程表)、禮儀教育校本課程(早會)、燈謎(早會)納入課程實施,體育游戲校本課程納入大課間活動。重抓運動隊、鼓號隊組訓、唱國歌、隊歌比賽,以爭一流思想創造佳績。
(六)、七彩舞臺放光彩。圍繞培養“自信大方、知書達理的文明學生”目標,深刻認識七彩舞臺意義。從大的范圍說,校園就是全體師生的七彩舞臺,是師生磨練成長、綻放異彩的平臺。各社團責任人要真做實做精做,要創新思想,精心謀劃,制定方案,堅決行動,用心經營,讓自己一畝三分地陣地做出精彩。從小的說,七彩舞臺是學生發展興趣、培養特長,磨練心智、展示才能的舞臺。各部口、各社團要主動有為,創設項目(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演講比賽、讀書報告會、唱歌、舞蹈),提前公布、安排時間,讓七彩舞臺成為學生向往的場所,管理人員要探索管理辦法,形成長效機制。
(七)、強化評價。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獎教方案(將項目展示成果納入績效考評、評優評先內容,每學期或者每年至少一次公開展示),強化管理,實行值日校長點名、副校長巡視督查,教務口納入月份常規檢查,確保校本課程不留形式,不圖虛名,讓校本課程成為彰顯辦學特色,放飛學生夢想的搖籃。
四、建設品牌特色學校
爭先創優是學校品牌建設的抓手,以創促建是推進發展的策略,本學期要集中力量大力推進晉江市書香校園、晉江市家長學校示范校、晉江市安全文化特色校,豐富學校內涵,力圖創先爭優上層次,品牌學校展風采。
(一)、建設晉江市家長實驗學校示范校,現代學校必定是開放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沒有家長的參與只能是一廂情愿。要圍繞創建指標,逐項對照,找差對標,探索前行。主要包括成立校務管理委員會,健全家長學校制度上墻、職責分工,設立家長學校活動場所,舉辦年段、校級家教授課等。
(二)、書香浸潤滿校園。大力推動書香校園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就如抓安全般重視,要整合資源,優化管理,主要包括:要精心布置閱覽室、巧妙布置小空間(走廊、平臺),發揮環境熏陶育人功能,讓人置身校園感受到濃郁書香氛圍;要真正開放閱覽室(設定每天午間12:00----1:30為圖書館開放時間),培養圖書管理員,維持看書秩序,保證室內安靜、溫馨;要真正啟用圖書室,讓書籍動起來(每天安排一個年級,由教師指導培養圖書管理員落實學生借閱歸還);要借助活動陣地開展師生讀書實踐活動。七彩大舞臺舉辦中華詩歌精品朗誦比賽,“享受讀書之樂趣,品經典之茗香”演講比賽,文學社開展“讀書改變了我”征文比賽,講故事比賽,讀書小報評比,“我的讀書名言”征集活動,七彩講壇繼續開展教師讀書交流活動,七彩鑰匙、陽光評價發揮激勵機制,開展書香教師、書香班級、讀書小博士評選。
(三)、心理教育展異彩。對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更是當前教育的重點所在。要發揮師資優勢、主動學習借鑒,不斷完善心理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學校設立“悄悄話”信箱,定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開展個別咨詢,每年組織2次心理健康專題講座(11月開展青春期心理衛生知識講座,6月開展六年級畢業班初小銜接心理講座),蓓蕾廣播站推出“心靈雞湯”欄目;設立心理游戲區,開展心理手抄報、心理卡片、心理格言比賽。要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級,與班級文化、班級管理、安全工作,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四)、安全文化創特色。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不打折扣。要堅持學校周五、班級安全一句話宣傳教育;精細安全管理,嚴把校門關,規范進出檢查登記,上學放學護導疏導;精細安全檢查,定期不定期巡查,月份隱患排查整改,潭窟巡查、警示牌安插;有效主題專項活動,交通安全、防溺水、應急演練等活動;創新安全措施,結合心理教育,摸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安全文化特色,創建實現晉江市安全文化特色校。
(五)推進教育信息化。逐步實施數字化校園建設工程,本學期安裝四至六年級一體機,同時再次申報11臺一體機,明年實現班班通;發揮現代通訊便捷功能,建立行政微信群,學校微信群、家長微信群、信息短信通,人人加入,班班建立,上下聯通、內外聯通;采購部分電腦,建設課件、優秀教案信息資源庫,設立(單獨存檔電腦)構建資源共享;下學期重啟學校網頁,改造校園網,推進教育信息化。
八月份:
1.8月24日教師到校,開展學校環境衛生及周邊治安秩序專項整治工作。
2、編排三表,學習各項規章制度
3、做好《文化戶口冊》更新、新生招收工作并制定各種計劃。
4、組織開展暑假學習交流會。
5. 迎接期初工作檢查。
6.走訪村居探討教師節活動
7.新教師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建立教師業務檔案袋。
8、校園改造工程完工驗收
九月份:(1—5周)
1. 組建訓練運動隊、鼓號隊,排練國歌、隊歌參賽、合唱比賽
2、9月1日開學并正式上課,啟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周活動。
3、召開村居碰頭會,實地查看校園改造狀況,探討教師節活動
4、開展“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題教育活動
5、學習學校工作計劃,各口項目工作計劃(精細化項目表)部署本學期相關工作。
6.組織參加教師節系列活動(慰問、表彰大會,籃球賽,羽毛球賽,師德演講、象棋、圍棋賽,書畫、攝影展等)。
7.啟動校本教研、實施有效教研、周三周五校本課程(興趣小組活動)、大課間活動、精彩課間、快樂課間。
8.推動晉江市“家長學校示范校”、“安全文化特色校”、“書香校園建設的完善。舉辦家教專題講座
9.師徒結對、新教師拜師會。
10.開展以“推廣普通話,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第17屆推普周。
11.組織對今年新調入和新分配的教師進行素質了解。
12.參加安海鎮20xx年度小學生運動會。
13.啟動本年第三輪安海片安全工作互檢。督促校園安全文化示范校的創建工作。
14、校園文化布置,完成德育展示廳、科技樓書香文化、閱覽室藏書室布置(布局安排、內容選定、樣板審核),班級文化布置檢查
15、組織精細化管理學習,各口深入實際、查找不足、梳理改進,創新管理,形成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案。(獎教方案、量化考評、教案編寫、護導值日等)
16、實施檢查精細化檔案資料管理(及時收集、月份整理歸檔)
十月份:(5—9周)
1.慶祝國慶節系列活動
2.開展“重陽節”尊老敬老志愿服務活動。
3.開展建隊節65周年紀念活動,組織建隊節唱國歌、隊歌比賽。聘任學校大中隊、志愿輔導員。
4. 舉行紀念孔子誕辰x周年活動(福建省終身教育日—每年9月28日)。
5. 校本課程研討活動
6. 參加安海鎮小學生器樂獨奏比賽、鎮運動會
7、校園環境建設(鋪設圍墻內廣場磚、建設墻壁文化、校園綠化修剪、點綴提升)、校園文化布置再完善。
十一月份:(10—14周)
1. 期中質量普查,召開家長會,進行階段小結,研究輔差措施
2. 開展各類談心交流活動,
3. 舉行“家長開放月”系列活動,家教專題講座、教師開研討課
4、參加20xx屆新分配教師匯報課評比。
5、 教科研活動月。舉行學科觀摩活動及課題教研活動。參加校級干部聽評課比賽。
6. 舉行安海教委辦第七屆德育論壇(習慣養成教育)。
7.迎接校園文化示范校專項評比。
8、結合11.9消防日開展應急疏散演練。
9、七彩舞臺舉行課本劇表演
十二月份:(14—18周)
1.推薦《晉江教研》《泉州教研通訊》論文。
2、接受新一輪轄區內小學的素質教育督導。
3.開展教師專業成長檔案袋檢查評比。
4.舉行安海鎮第五屆小學生合唱比賽。
5.接受第四輪安海片安全工作互檢。
6、籌備科技樓慶典活動
元月份:(18—22周)
1.組織開展慶元旦活動。
2.征集課題教學設計、案例、總結等。
3..期末學科質量普查。
5.各種資料整理歸檔。
6.總結20xx年秋季工作,制定20xx年春季工作意見。
[關鍵詞]校本培訓;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靶1尽本褪且詫W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靶枰币辉~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顒咏y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皼]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A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敖處熅W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盏厣线x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加強和改革教師教育服務基礎教育——教師教育文件、經驗材料匯編[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有位名家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在學校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比绻覀冋J同,那么,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那“忘記的教育”是什么,那“剩下的教育”又是什么。作如此追問,我們或許能更接近教育的本質。
我們認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是植根于人的內心深處的,是指向生命主體最本真體驗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體現教育的終極關懷的教育,是適合生命主體成長、發展的教育。因此,我們認為,本真的就是適合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說文解字注》:“本,進趣也;趣者,疾也”,“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本真是對事物自身發展規律的洞察和追求,是一種精神訴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真”指“存在的無蔽”,“本真”,即是“生存可能性的無蔽展開”。本真教育即是按照教育自身發展規律而展開的一種教育,它既是對教育本質規律的洞察和把握,又是對人性發展規律的探索與追問,它排斥任何與教育本身不相干的技術和方式,它更排斥任何外加于教育本身的功利與浮名,它是一種純粹的教育,一種為了人性發展“可能性無蔽展開”的教育。
基于以上認識,在我們湖塘橋實驗小學,本真教育從三個維度展開:
一、讓學生沐浴人性的光輝。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說過:如果一個人沒有沐浴過人性的光輝,那么,他(她)就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這是教育的規律,也是人性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也是脆弱的,它特別需要來自人性光輝的照耀、溫暖和滋潤。如果這種人性光輝來自父母長輩和老師,那么,這種作用更為明顯。因此,讓學生沐浴人性的光輝,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本真教育的應有之義。人性的光輝,包括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呵護、賞識等。它要貫穿于每一個教育活動、每一個教育細節之中。讓學生沐浴人性的光輝,看起來空洞虛無,其實實在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為此,我們在學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落實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