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9 07:3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林學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
2.本科論文寫作過程細化性分析
3.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途徑
4.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探索
5.本科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6.從高校本科論文環節淺談本科評估與教學管理
7.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
8.有關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問題的思考——以歷史學為例
9.英語專業本科論文寫作創新性研究
10.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
11.財經類本科畢業論文形式與選題研究——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視角
12.本科論文新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3.本科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4.對藝術類本科論文的幾點思考
15.自學考試本科論文預申請管理系統設計
16.護理本科實習生畢業論文回顧分析
17.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思考
18.基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導師制運行模式探索
19.聯合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動因、困難及出路
20.跨校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畢業論文學術不端現象平議
22.本科論文的創新性與本科生的創新能力
23.金融學應用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實證研究——以某地方財經高校為例
24.“全過程”本科論文寫作中科學素養的培養——以法學專業為例
25.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論文選題的分析和思考——以南開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論文選題為例
26.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完成質量因素探討
27.我國本科畢業論文制度的闡釋與建構
28.合理安排時間,提高本科論文質量
29.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幾點建議——以欽州學院為例
30.關于圖書館服務職能與本科畢業論文的幾點思考
31.二類院校本科畢業論文外審制度利弊及對策淺析——以陜西榆林學院為例
32.中日化工類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環節教育方式比較
33.對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幾點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35.理工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分析
36.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動機研究及其啟示
37.略論大數據時代下本科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網絡交互平臺的工作機制
38.護理本科畢業生對畢業論文撰寫的相關態度和行為調查
39.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40.體育專業本科論文寫作不應取消而應加強
41.外語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多樣化的現實思考
42.以案例分析為創新路徑的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指導
43.論“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對當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影響
44.強化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探索與應用
45.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研究
46.綜合性大學取消本科畢業論文辨析
47.英語專業本科論文寫作的交互式教學模式探索
48.關于提高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究
關鍵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專業規范;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國高校生物學領域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三個密切相關的本科專業,并制定了相應的專業規范。如何體現各自的科學、技術及工程內涵與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人才市場和報考學生和家長極為關心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比較分析這三個專業的本科專業培養規范,上提出一些參考意見,以期為專業的進一步規范、教學計劃的修訂,為社會及學生和家長的專業選擇提供參考。
二、專業類型
生物科學專業為傳統典型的理科專業,培養科學型和教學型人才,授理學學位;生物技術專業以理為主、以工為輔、理工復合,培養應用研究型或技術型人才,授理學、農學或林學學位;生物工程專業以工為主、以理為輔、工理復合,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授工學學位。其專業類型的描述和劃分比較清晰明了,比較規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養目標
從專業規范中培養目標的描述(見表1)來看,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差異很小,僅有從事生物科學與從事生物技術之差,但從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從事生物科學與從事生物技術差異很小,難以界定。而從專業類型可知,生物技術專業可授理學、農學或林學學位,這些特色理應在培養目標中有所體現。
四、公共基礎課
在三個專業的本科培養規范中,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見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礎課形式上有一定差別,可本質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別,也缺乏需有差別的理由。從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要求來看,三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要求可統一,學分要求也應統一,要求工科學生在這一環節增加近一倍的學分極不公平。線性代數等可在公共基礎選修要求中解決。
五、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的設置體現了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循序漸進過程(見表1)。然而從科學到技術的差異很小,僅增加了工程基礎課4學分(約11%),應為技術基礎課,且應明確例舉。從技術到工程的專業基礎課要求有了明確的變化,按課程類別從科學到工程變化率近50%。學分的控制宜統一,且應規定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最低學分要求中技術基礎課學分應達20%以上,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最低學分要求中工程基礎課學分應達40%以上。且可給出典型的工程類專業基礎課名錄,如機械零件、電子電工基礎等課程。另外生物工程專業基礎課將《機械設計基礎》列為可有可無的選修會造成該專業工程基礎的嚴重缺陷,且應在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中保留生物技術專業的細胞工程、酶工程等選修課(見表1)。
六、專業課
專業課的設置也體現了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循序漸進過程(見表1),從科學到技術的專業課調整率達30%,而從技術到工程的專業課雖然有較大變化,但所列舉的課程多為非典型的工科專業課(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專業課如氨基酸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有機酸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學分的增加也不盡合理,三個相近專業,不論理科還是工科,學分基本要求應盡可能一致。向上浮動及在各選修課程間適當調整則是各校應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藝類專業,專業必修課缺工藝類專業應有的分析檢測課也會給工藝過程及產品研發和生產中的質檢質監和質控及產品安全留下隱患,故建議3+X模式中3應包含專業分析、X應例舉氨基酸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有機酸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
七、實習及畢業實踐環節
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實習及畢業實踐環節完全一致(見表1),未能體現從科學到技術的差異特點以及生物技術可授農學或林學學位的特色。畢業設計是工科工藝類專業最為特色的實踐環節,但在許多學校以“畢業設計(論文)”的形式出現,實際實施則只做畢業論文,沒有畢業設計,使畢業設計名存實亡,致使許多學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謂畢業設計,許多學生甚至把畢業論文當作畢業設計。建議明確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為必修環節,可以設計論文二者兼顧,至于是“大設計小論文”還是“大論文小設計”可依各校情況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專業才能名符其實。
八、師資要求
師資的最低要求在規范中描述不盡一致,應加以統一。且應規定專業課的師資要求,因為能承擔專業課的老師一般能勝任專業基礎課,而能承擔專業基礎課的老師則不一定能勝任專業課。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規定學歷職稱要求外,應規定專業要求,即“本科為相應或相關專業”的師資應大于專業師資總數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會辦學、企業辦學、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網絡教學、數字圖書資料等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辦學形式和方式的發展,統一實踐等硬件條件形式較為困難,而且也不符合時代要求。建議教室(專用或生均面積)、專業課實驗室(面積及專用設備)、圖書資料數據庫量設定為剛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術中心、實習基地規模和數量等宜設定為柔性、選擇性或特色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科學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技術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工程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2):3-10.
[關鍵詞]生態學;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4-0085-03
生態學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知識體系涉及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與人類和生物生存、現代工業發展、城市建設息息相關。[1]目前,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國家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最新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2年)》中,將生態學由原來隸屬于生物學的二級學科提升為獨立的一級學科,這說明了國家對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培養高素質生態學專業人才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而實踐教學是完成高素質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2][3][4]開展實踐教學是將生態學基本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耦合的重要步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挖掘學生潛力的重要試驗場。[5][6][7]林業院校具有深厚的林學背景,如何更好地發揮林業院校特色,推動林業院校生態學的實踐教學水平,是提高林業院校生態學整體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本文在分析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實踐教學這一薄弱環節,提出生態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為學生創新培養和生態學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一、生態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生態學是以生物學、地學等為基礎的綜合性、實踐性都較強的學科。然而,受傳統教育觀念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和問題。
(一)教師和管理人員主觀上不重視實踐教學
學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普遍存在重理論教育而忽視實踐教學的傾向。應試教育體系下培養的年青教師實踐教學經驗欠缺,一些骨干教師也因科研任務繁重,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的時間不足,尤其是實驗和實習教學,這導致學生專業知識結構不夠系統,知識理解留于表面,甚至存在盲區。許多學校教學質量檢驗標準不科學,學校教學管理人員的教學檢查也只針對理論教學的教學效果,而實驗及野外實踐教學的質量好壞則很少關注。此外,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人員偏少,一位任課教師要承擔1個甚至多個班級的實習教學,實踐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證。這種教學思維不可避免地導致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如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實驗儀器設備嚴重短缺,實踐教學隊伍人員偏少,實踐教學過程敷衍化和形式化。這是大學生態學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實踐教學內容綜合性和系統性較差
很多學校的實踐教學內容以單一課程為依托,自成體系。這種單科的實驗實習模式把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割裂開來,導致學生知識掌握的連貫性、系統性較差,學生缺乏宏觀、綜合的思維訓練。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無法將其他學科的實踐內容與生態學實踐內容有效結合。同時,以單一課程為依托的實驗實習模式還存在實習地點和實習內容重復的現象,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由于實踐課隸屬于不同的專業課程,再加上生態學的交叉學科發展較快,各門課程都制定了相應的實踐教學大綱和內容,這造成了各課程的實踐內容與操作方法的重復,以及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如普通生態學、氣象學、林學概論和地學基礎等課程都設置了生態因子的測定實驗,但多數高年級學生在完成多門相關課程后仍無法將生態學與相關基礎學科的知識有效耦合。
(三)學生主動意識不強,缺乏學興趣
教學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僅僅依靠教師的 “教”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要改變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的窘境,學生必須參與到教學中來,去感受實踐學習中的樂趣,這恰恰是實踐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但由于我們整w上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考核體系及標準不科學、實踐內容走馬觀花、與實際生產管理活動相關性較差,造成學生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學習興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組織性、紀律性散漫,對學多采取應付的方式。加之部分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對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對提出的科學問題不能做深入研究,教學實習更像是一次科學研究的“演習”或者“旅游參觀”。畢業論文(設計)是實踐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下,該環節往往與學生的擇業產生嚴重的沖突。按過去的教學組織模式,畢業生產實習和論文設計安排在第八學期進行。此時,大多數學生都在為就業而奔波,頻繁參加各種招聘會和畢業生供需見面會,甚至參加試用單位的各類培訓,學生無法安心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這導致其畢業論文質量大打折扣。
二、生態學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及對策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過,回首走過的歲月,心中倍感充實,論文即將完成之日,感慨良多。首先誠摯的感謝我的導師張新時院士,從論文的設計、野外試驗及論文的定稿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傾注著先生的心血。先生以嚴謹的治學之道、寬厚仁慈的胸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我樹立了一輩子學習的典范,他的教誨與鞭策將激勵我在科學和教育的道路上勵精圖治,開拓創新。
我要以最誠摯的心意感謝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楊玉盛博士,感謝他對我論文的全力支持,為我提供了所有實驗的的條件,從實驗的思路、經費、人員到實驗儀器,感謝他的團隊——福建省亞熱帶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的全體同仁們,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論文。感謝重點實驗室李旭、李春林老師,從實驗場地的建設到實驗條件的準備給我提供的便利;感謝楊智杰老師,是他教會了我一臺臺實驗儀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陽天下幫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實驗,在我有困難的時候總是提供無私的幫助;感謝實驗室錢偉老師,在儀器的使用、實驗的安排、實驗條件的準備上給我提供的幫助;感謝實驗室王健老師,在我艱難奮戰的日子里給我生活上的各種幫助,鼓勵我、為我分擔各種困難;感謝實驗室謝錦升、陳光水、馬紅良、郭建芬老師,給我提供的實驗思路、實驗方法上的指導;感謝實驗室曾宏達老師,無數次花時間為我處理電腦的問題;感謝實驗室研究生韓志剛,教我使用儀器,一次次幫我做外業實驗,一次次儀器出問題時想盡各種辦法幫我解決。感謝福建省亞熱帶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的研究生們,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舉他們的名字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感謝他們一年多來給我提供的幫助和關心,與他們在一起的日子開心而充實,他們將是我記憶里最美的風景。在此,我還要鄭重感謝我的“飯團”同志們,崔紀超,李機密、黃瑋、杜紫賢,他們給我單調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在我實驗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放下自己的工作無私的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時為我分憂,在我信心不足時給我打氣,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給我幫助、給我鼓勵,難忘我們在一起時的歡樂和搞笑,一路笑聲灑落在長安山腳下。
我要鄭重地感謝我的碩士導師,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吳承禎博士,我雖然已畢業離開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還在他的指導之下,學術上碰到難題了我第一個就想到了找他,而他總是會耐心認真的以他博學的知識為我解答,從我論文的初始思路到實驗的實施再到實驗數據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吳老師精深的思想在里面,我感謝我的恩師。
感謝我在福建師大的舍友,文雅香、柯春婷、賈瑞霞,她們讓我毫無條件的住進了她們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給了我極大的便利和幫助,在我實驗緊張的時候幫我做實驗,在我心情低落時為我分憂解難,快樂而溫馨的宿舍生活總能帶給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產力,難忘過去的一年多我們一起度過的點點滴滴。
感謝我的師姐,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老師龔吉蕊博士,她總是不厭其煩的聽我講我的論文,講我的實驗,講我碰到的困難,給我提供解決思路,幫我修改論文;感謝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老師黃永梅博士,和我討論我的實驗思路,給我積極的建議。
感謝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務科崔維佳老師,感謝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感謝他為我提供的很多便利;感謝和我一起奮戰的博士班的朋友們,吳曉旭,張智才,徐蕾,夏虹,林艷,國巧真,吳建寨,陶巖,閆玉春,劉揚等等,感謝他們為我料理學校的各項事務,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憂樂。
[關鍵詞]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創新能力;開放式教學
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課程是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在全國各大院校開設植物資源學課程基礎上,適應林業行業“發展林下經濟”而開設的具有林業行業特色的本科生課程。林下經濟資源利用是一門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種植業、采集業、森林旅游業等的課程。林下,主要指樹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對有限的空間。林業行業發展林下經濟,主要是發展林下林菌、林藥的種植業。廣義的林下經濟資源利用,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1-5]。林下經濟資源利用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理論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進行總結,為基于課程學習中心和翻轉課堂的東北林業大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學提供參考。
1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類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1.1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類教學設計的依據
2017年,全國首個“林下經濟”博士點學科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為林下動植物資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資源撫育及利用、林下資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據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定義以及相關博士點研究方向,林下經濟資源利用主要是發展林下林菌、林藥的種植及其利用,涉及較多的是非木質林產品,非木質林產品、經濟植物學的含義[6-14]如表1所示。表1可為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的非木質林產品種類等提供參考。
1.2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類的教學實踐
依據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的定義和表1,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為林藥、林農藥、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樹脂、林樹膠、林纖維、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類,每一類細化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類。主要參考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編寫的《中國植物志》講授資源植物的植物學名、科、屬、主要利用部位形態特征、資源分布與生境等,吉林農業大學楊利民主編的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笆晃濉币巹澖滩摹吨参镔Y源學》的植物資源分類、張以山等的《林下經濟概論》講授,如林藥資源利用、林果資源利用等。
2課程論文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2.1課程論文教學設計的依據
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課程第4學期開課,第5學期學生將接觸到更多專業課,專業性和實踐性增強。第4學期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利用自己4學期所學知識申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來提高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需要寫申請項目的申請書,設計實驗方案等。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學科歸屬植物資源學(經濟植物學)學科,所以課程教學可以參考植物資源學和經濟植物學課程教學。北京林業大學經濟植物學課程采用了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課程應用性較強,比較適合鍛煉學生寫課程論文,來增強自己實踐能力。第4學期,學生具備了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能力,依據課程內容鍛煉學生撰寫課程論文,是比較合適時機。能力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鍛煉過程,學生需要在文字表達、方案設計方面加強練習。第4學期依據課程內容鍛煉學生撰寫課程論文,增加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對學生大四撰寫本科畢業論文也是一個很好的鋪墊。
2.2課程論文教學實踐
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工具查閱文獻,撰寫課程論文,理論聯系實際,具有國際視野、溝通、協作、自主學習的能力。課程論文,不占用教學學時,單獨組織。題目自擬,以林藥、林果、林菜等一種資源植物為例,綜述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研究,結合植物資源的特點以及林學專業特點(如森林植物資源等),談談你對林下經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建議(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如林藥種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項目綜合性實驗方案設計等)。
3理論聯系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教學設計與實踐
3.1開放實驗及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能力培養的依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資源學課程在森林旅游、林學、林產化工等林學院、創新學院、農學院相關專業開設。將最新的學科動態及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先進性[16]。開放實踐性教學在其他大學植物資源學課程均有體現[17-19]。
3.2開放實驗及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通過開放實驗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實驗等(不占用教學學時,單獨組織),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能夠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實驗儀器獲取數據,提取信息,具有林特產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開放實驗主要是設計綜合性實驗,鍛煉學生利用自己學的理論知識去設計解決實踐中的科研實驗項目問題,為生產實踐服務。自己設計,自己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到實驗室驗證,可以預約,老師給予指導。驗證性實驗,已經在課程學習中心都有,課程學習中心有實驗關鍵步驟的微視頻(1-3min)、學生開放實驗照片,供學生網上在線學習。分層次教學,感興趣的學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實踐一下就預約去實驗室體驗一下。開放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學生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每個人根據自己需要選擇。依據理論課程,增加學生設計綜合性實驗能力,以一種合適的方式,考核學生設計科研項目能力,還有網絡在線學習能力,可以在閉卷考試體現,加強這方面的應用題。理論課也一樣能培養學生能力,現在互聯網發達,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得知識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累積實踐經驗。開放實驗等給學生提供一個利用所學理論,應用到實踐,尤其是綜合性科研項目設計中的一個體驗機會,閉卷考試時側重原理應用和方案設計?;ヂ摼W的快速發展,對大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板書輔助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以課堂講授為主,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講解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結合案例分析、課程論文、開放實驗等教學環節共同實施。線上、線下、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每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其特點和優勢,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相結合,百花齊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合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以山,曹建華.林下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全國林下經濟實踐百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3]李榮和,于景華.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新模式[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課程學習中心網絡資源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廣東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課程學習中心在線學習教學實踐[J].廣東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質林產品認證[J].森林與人類,2016(3):136.
[7]WickensGE,王維榮.什么是經濟植物學[J].世界科學,1991(7):18-21.
[8]楊利民.植物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9]楊雨晴,萬志芳.黑龍江省發展林下經濟影響因素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淺談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17(1):119.
[11]梁珍海.新時期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17(1):83-84.
[12]張玉柱.黑龍江省林下經濟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龍江省院士工作辦公室.2013年院士龍江行暨林下經濟發展咨詢會在伊舉行[J].中國國情國力,2013(9):2.
[14]李婭,陳波.我國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3(3):36-38.
[15]賀康寧,趙云杰.進行開放式教學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水土保持經濟植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國林業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張文輝.“植物資源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鋒,魏玉清,周立彪.“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應用于植物資源學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5(16):194-195.
[18]黃寶康,秦路平,張宏,等.《野生植物資源學》選修課程的教學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0(6):1169-1172.
關鍵詞:實踐教學模式教育創新頂層設計實踐教學平臺體系質量監控與評價
1.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近1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級和擴招等措施的推動,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隨著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張,教育質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迫切需要通過有效制度和機制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進行建設和監控,確保其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別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主旨是培養高質量的創新性人才。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作用已日益彰顯。2009年教師節前夕,國務院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并在該校聽了五節課,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座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這應該引起我們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的教學方法,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說,我們早就看到了這些問題,并且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為什么成效還不夠明顯?我覺得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我們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來辦學,這些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干一陣子而是干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于教育事業。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想通過改革來努力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縱觀全國高校的實踐教學現狀,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1實踐教學普遍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這一則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二則由于中國的基礎教育設施普遍不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多數沒有動手或很少動手做過實驗或參與實踐,基本上是“出了學校門,再進學校門”、在書桌上面度過的。
1.2新入校的大學生和部分年輕教師,受中國教育習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對新時期實踐教學在培養創新、創造、創業“三創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實踐教學環節長期得不到各有關方面的足夠關注。
1.3校內實踐環節多具封閉性、延后性和被動性。中國大學的校內實踐環節,一般都是成熟的實踐內容,且多為驗證性實踐,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加之社會需要的前沿技術得不到及時補充,造成體系封閉,新知識內容想要成為成熟案例,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后。更有一些大學實踐教學內容多年一成不變,學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夠訓練,長期造成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1.4校外實踐環節效率普遍比較低下。大學校外實踐環節的設置本身即出于校內實踐長期保持之不足,如果校外實踐環節能充分而完整地實施,就能夠完成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結合的人才培養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后,本科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反映在實踐教學體系上尤為明顯。而且學生就業壓力大,實踐教學教師數量有限,造成校外實踐質量下滑,效率偏低,無法達到預期的實踐培養目標。
1.5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實踐成本高。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開展與完成,需要有足夠的經費支持,而長期以來由于各大學實踐教學經費普遍不足,加上物價上漲等因素,致使實踐教學開支不斷增大,造成實驗室和校內實驗基地建設相對滯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理想甚至難聯系,嚴重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穩定保障與提升。
1.6未能構建起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原有的實踐教學各環節大多圍繞理論教學設置,成為理論教學的簡單驗證或重復,加之實踐教學安排分散,各環節之間缺乏科學、有效的銜接與整合。
1.7實踐教學基地難以保證。一是一些實踐教學接受單位鑒于技術和管理的保密性,擔心學生會教學使其商業或技術秘密泄露,不愿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實踐教學時間相對較短,與接受單位所要求的時間較長形成矛盾;三是實踐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接受單位正常的工作進程。四是安全隱患的存在和責任分擔不明確,導致實踐教學接受單位產生無形壓力。
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如何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加快教學基地建設,促進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是中國各高等院校需要認真面對和研究、探索的新課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以來,連續設立專門研究項目,資助必要的研究經費,開展此項研究探索與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2.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探索論文
2.1改革探索的總體思路。
面對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充分認識到新世紀要求高校培養的本科人才不再是過分強調“知識型”為主的“專門化”人才,而是要培養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與實踐的著眼點是從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入手,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抓手,以提高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2改革探索的基本內容。
2.2.1從頂層設計入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發揮實踐教學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作用的體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探索構建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大模塊(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十大環節(軍事訓練、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勞動、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科研訓練、畢業論文)、三個層次(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且成龍配套的實踐教學新體系。這個體系的構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漸進的科學規律,又涵蓋了從課程到專業進而開展綜合實踐的全面實踐能力的培養。
2.2.2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更新實踐教學內容。
①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整合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課程教學實習,形成生物學綜合實習。
②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工程意識以及適應現代化工程制造、研發為目標,全面開展“工程訓練”實習。
③以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2.3加大投入,統籌規劃,搭建滿足各層次各類專業需求的“三類”實踐教學平臺。
“三類”實踐教學平臺是,以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基礎實踐平臺;以滿足學生專業基礎與初步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專業實踐教學平臺;以加強學生綜合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綜合生產實踐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學校在選址上充分利用楊凌“三級”環境優勢,形成了旱地—半干旱地—水地三類實踐教學區分布,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區開展干旱半干旱農業研究,建立了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以及水地農業實驗站,充分滿足了各類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隨著學校多學科格局的逐漸形成以及當今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該校近年來又根據不同學科提出了“以生命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優勢農科專業”、“以現代工程技術提升傳統工科專業”以及“以社會科學定位觀測加強經管文法等專業”的教學理念,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基礎實踐教學平臺進行了資源重新配置,提出了“立足校內、聯系區域、拓寬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需求。
2.3.1立足校內、以滿足學生基礎實踐為目標,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
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系統整合各類實驗室,建立了語言、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工程、電工電子、測繪、微生物等9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和38個院級教學實驗室。初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內基礎實踐教學平臺。
②在校內新建或改建農業與生命科學教學實驗園區、動物生產教學實驗園區、林學與園林教學實驗園區、工程訓練中心、新天地設施農業科技園、博覽園、社會科學定位觀測站等,以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基本認知實踐教學和部分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
2.3.2聯系區域,以滿足專業實踐為目標,構建了區域化實踐教學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充分學利用學校位于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的區位優勢,積極加強與楊凌示范區的合作,為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創新、創業訓練搭建了平臺。各學院根據學科和專業特點與對口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學生就近進入工廠、企業了解生產實際,參與企業生產等全過程。目前在本區域內共建立了各類實踐教學基地31個。如該校機電學院與楊凌天工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天工工業設計研究所”,該校動科學院與陜西省飼料廠、楊凌本香集團、綠方生物公司等13家企業共建了動物科學與醫學實踐基地,該校園藝學院與鼎天濟農公司、綠嘉農業商貿有限公司、新綠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
2.3.3拓寬校外,以滿足綜合生產實踐為目標,構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技術服務為紐帶,在學校所在地楊凌區以外分層次、分區域,按專業特點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在全國16個省(市)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60個。該校充分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數量充足、學科專業覆蓋面廣的優勢,把學生的創業創新訓練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接觸生產一線,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就業渠道,經風雨、見世面、增才干、長能力,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創新訓練真正落到了實處。
2.4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為使實踐教學真正發揮培養人才創新能力的目標,確保實踐教學質量與效果至關重要。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規范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加強“過程監控”,以保障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農林大學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初步效果
3.1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3.1.1按照辦學指導思想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總體設計和改革。調整實踐課程學時、學分的對應關系,將實踐教學課程學時與學分對應關系由原來的18∶1調整到32∶1,同時加大實踐教學學時比重;課程實驗學時在32學時以上的單獨設課;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安排上,要求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于30%,其中綜合性實踐不得低于20%。集中進行的綜合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科研訓練等,1周記1學分。實驗學時達到80%的課程,按照實驗技能課程對待。并要求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應占開設實驗課程總數的90%以上。與此同時,為了突出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將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從2004級本科生試點、2005級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夠創新與技能8學分方可畢業。
3.1.2形成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個模塊、十大環節、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
3.1.2.1按照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四個模塊,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論文)、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軍事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進行整合,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大類課程之一,獨立設置了課程模塊,從而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實處。
3.1.2.2將實踐教學環節劃分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生產實踐三個層次和“三個階段”,與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合理匹配?;A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學生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安排,以課程實驗為主,重點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釋能力,主要在1-2年級完成。專業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安排,進行教學實習和技能訓練,強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在2-3年級完成。綜合生產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論文(設計)安排,重點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級完成。
3.1.2.3通過將軍事訓練、生產勞動、專業勞動、社會實踐、課程實驗、課程論文(設計)、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十大環節作為培養方案的大類課程之一,從而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實處。
3.1.3系統整合課程教學實習,實施綜合化教學實習。將每學年第二學期末期與暑假定為“實踐教學周”,各專業一至三年級在實踐教學周至少安排1-4周綜合教學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實踐周數不得少于10周。
3.2創新“模塊化”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必要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培養能力為本位,以適應市場為原則,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建立“厚基礎、寬專業、強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基本要求指導下,建立了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等四個實踐教學模塊。
3.2.1課程實驗模塊按照實驗內容、性質及目標,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創新性實驗。
基礎性實驗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重點對基礎科學各類課程中的重要定理、現象、過程進行驗證性和事實說明性實踐,從而使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理科專業課程教學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礎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核心,重點對基礎科學、專業技術科學各類課程中涉及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安排綜合性實驗。在專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農學類、動物科學類專業生產課程教學實驗進行全面整合,開設了植物生產學和動物生產學綜合實驗,同時將生命科學類、食品科學類專業的專業生產課程教學實驗整合為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效果良好。
設計創新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實驗方案、過程、結果分析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根據近年來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計劃及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生物技術類專業積極開展了設計創新性實驗。
3.2.2教學實習模塊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載體,以更新實習內容為核心,積極探索各類專業實習教學模式。
3.2.2.1整合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基礎課程教學實習,實施生物學綜合實習。
增設綜合性強的生物學課程教學實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該校將植物學、生態學、氣象學、土壤學以及動物學野外教學實習進行總體調整,實習內容由單純的植物學課程實習改為以植物學實習為主,包括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和氣象學等課程的部分內容,形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實習。這樣既豐富了課程實習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應用綜合性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節約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這一改革從2005年起步試行,2006年全面實施。2008年,該校共有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植保、制藥工程、園藝、設施、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資環、草業、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科學、林學、園林共17個專業56個班級1661人進行了這一生物學綜合實習。通過對這一改革進行跟蹤調查,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實習效果很好。
3.2.2.2全面開展“工程訓練”實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工程意識。
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以培養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工程制造、研發為主和以培養非工科類學生的工程意識為主的工程訓練實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年來在實踐教學內容改革中邁出的一大步。根據專業學科不同,該校對所有本科專業增加不同層次的工程訓練實習項目,并納入實踐教學環節,每周記1學分。將工程訓練分為甲(4周)、乙(2周)、丙(1周)三個層次,其中甲層次主要面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機械工程類工科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制造、研發能力為主;乙層次主要面向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非機械類工科專業,以培養學生工程操作和一些工程制造能力為主;丙層次主要面向非工科專業進行認知實習,以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為主。
關鍵詞:高等教育;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實踐教學
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以下簡稱“森游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根據社會需求并順應專業調整改革要求設立的新專業,隸屬于森林資源類學科。它是由原來的森林保護專業、森林資源管理專業和森林旅游專業整合而來,與林學專業、植物保護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相近。但是,與旅游管理專業相比,森游專業除了傳授一般的旅游管理知識外,還強化了林學、生物學、生態學、資源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傳授;與林學、植物保護專業相比,則強化了對森林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使學生具有較廣闊的就業市場和更長遠的發展空間。
自1999年以來,全國已有20多所農林院校開設了森游專業。另外,西南交通大學、桂林工學院、寧夏大學、北華大學、長江大學等院校也開辦了該專業。
森游專業開辦至今不到十年,是一個十分年輕而又朝氣蓬勃的專業,其發展受到了相關人士的關注。一些專家、教師對該專業的特色與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知識與技能的結構和需求等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有的還對該專業的課程教學進行了研究。但有關森游專業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較少。而事實證明,實踐教學體系的合理建構對整個專業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道出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并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我國的高等教育曾經長期將焦點聚集在理論教學上,而忽視了實踐教學。這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的理論水平較高,而實際動手能力較差?!案叻值湍堋币欢瘸蔀樯鐣Ω咝K囵B人才的尖銳批評。
實際上,實踐教學是理論與實踐、抽象概念與具體思維、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教學過程,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實踐教學既是理論教學的繼續和深化,也是學習方法、技能和經驗的教與學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人們逐漸意識到理論離不開實踐,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于是,高校對教學計劃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提高了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的比重,并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了許多有益的實踐教學環節。
森游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既要具有林學、植物保護專業所要求的實驗、調研能力,又要掌握旅游管理專業所要求的實務操作技能。因此,學生必須通過公益勞動、專業課的課程實習、課程論文、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以及課外創新訓練等多種實踐環節,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培養良好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以便在畢業后能夠較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原則
(一)以學科特點為依據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就是對各類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理、歸納,并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同學科的實踐教學體系,其內容、形式各異。森游專業隸屬于森林資源類學科,要求學生具備數學、生物學、林學、地理學、旅游管理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設計、森林旅游環境影響評價、旅游市場分析及管理的方法;具有監測和保護森林資源、協調森林旅游與森林資源關系、開展森林生態公眾教育等基本能力;熟悉我國在森林資源保護、林政管理、環保、旅游等方面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由此可見,森游專業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這種實踐性與應用性體現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上,一方面要明確實踐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計劃,以統領實踐教學的開展,并突出強調生物學、林學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實踐內容。
(二)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
本科教育不同于職業教育,并非以從事某種職業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但也不排斥從職業教育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包括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際操作的能力,從而在此基礎上著眼于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以克服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弊端。
21世紀是強調創新的時代,只有具備較強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才能得到社會的青睞。因此,培養可在林業、旅游、海關、城建等行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森林保護、旅游管理、動植物檢疫及景區規劃設計等工作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是森游專業的培養目標。這就要求該專業所建構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方面多考慮可操作性和創新性,以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突出時代性與系統性
實踐教學體系必須與時俱進,符合時代要求。因此,在內容設置、形式設計、管理手段等方面要不斷改進和更新,及時淘汰過時的、不適應時展需求的一些陳舊的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體系,必須突出體系的系統性,即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上要保持連續性,所選擇的實踐內容要與理論知識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循序漸進地安排各種實踐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相互銜接,形成具有連續性、系統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實踐教學的考核和管理等內容(如圖1所示)。
(一)實踐教學計劃的制訂
實踐教學計劃是實踐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在明確實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理論學習的需要確定的實踐內容、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實踐教學實施的時間以及實踐活動的形式??茖W、高效、實用的實踐教學計劃,必須以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科學地設計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實踐教學計劃與理論教學計劃相互配合。
目前,各高等院校開設的森游專業,其實踐教學計劃各不相同。從總體上看,多數院校規定實踐教學的學分占總學分的17%左右,而一些學校的實踐教學僅占總學分的9%,與理論教學相比,所占比例較低。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筆者認為應加大實踐教學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實踐教學的學分應占總學分的20%-30%,實踐教學的總學時數應保證有30-40周的時間。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學校在根據實際需要增加相應的實踐教學 環節的同時,還根據課程的性質精簡了實踐課程的門數,通過優化組合實現了多課程的綜合實踐,共安排了33周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學分已占總學分的22%。這樣,既可以保證實踐教學更好地開展,也有利于創新型、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當然,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制訂的實踐教學計劃必須具有一定的彈性,應為以后實踐教學的開展及修訂留有一定的余地。教學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通常每兩年就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次全面修訂。此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相關企業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或修訂;也可以將制訂好的教學計劃交與相關企業,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
(二)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
實踐教學內容是實踐教學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內容設計的是否恰當關系著實踐教學成效的高低。一般來說,實踐教學內容應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與理論教學內容相對應;內容應盡量豐富,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森游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應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基礎性實踐,主要是幫助學生對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有更深的理解,使學生具備行業要求的基本素質,如禮儀禮貌、職業行為習慣、語言溝通等。這通??梢酝ㄟ^公益勞動、形勢與政策教育、旅游認知實習、樹木學實習、森林保護學實習、野生動物學實習等實現。
二是專業技能性實踐,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操作技能和服務技能,如飯店服務、景點服務、森林公園服務、旅行社服務、森林防火、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技能。這些技能可以通過酒店實習、導游學實習、旅游規劃實習、森林管理課程實習等進行培養和鍛煉。
三是綜合性實踐,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學習和運用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邏輯判斷和創新思維、溝通和協調管理等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的培養。通??梢酝ㄟ^社會調查、暑期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形式開展實踐。
四是研究創新性實踐,這是實踐教學內容的最高層次,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順利開展和完成的。它要求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科技競賽活動、科研課題研究、課外發明創新活動,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從而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也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四個層次,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逐層上升的,構成了實踐教學內容的不同梯級平臺。學生只有很好地完成了低層次的實踐內容,才能順利地實現更高層次的實踐。
總之,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盡可能地考慮各課程的側重點和交叉點,以及學生的特性和專業的發展趨勢,要具備系統性和前瞻性。在時間的安排上,基礎性和專業技能性實踐宜安排在第一、二學年,而綜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踐宜安排在第三、四學年。
(三)實踐教學方法與形式的優化
教學方法不存在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否的區別。目前高校采用的實踐教學方法與形式多種多樣,按實習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但是,不管采用何種方法與形式,都應適用于“提出理論問題一設計實施方案一開展實踐應用一進行實踐總結”的實踐教學模式。
根據森游專業的特點,筆者認為,宜將集中性實習與經常性訓練結合起來,采用以下幾種實踐教學方法與形式。
1.在實驗室開展實踐活動。在實驗室開展的實踐活動,由于實驗目的明確、操作程序既定,所以若實驗條件具備,通常都能獲得成功。這對基礎性和專業技能性實踐有較大的幫助。一般而言,旅游規劃設計、“3S”技術、酒店客房和餐飲服務、模擬導游、植物病蟲害檢疫、野生動物學等方面的實踐內容宜在實驗室進行。各實驗室應本著最大限度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宗旨,打破學科專業壟斷的壁壘,全面協調各實驗室的教學與管理,做到資源共享,以利于實驗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運用。
2.在實習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實習基地將學校與社會、企業緊密地聯系起來,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較便利的條件。一方面,學??梢越M織學生分期分批到實習基地實習,通過現場教學、生產實踐和親身體驗,既鞏固和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內的優勢資源,發揮基地自身的設備優勢,協助相關單位進行科技攻關,或與基地單位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為合作單位開辦各種培訓班或講座,從而建立共贏的協作關系。
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可以采取“內聯外拓”的策略:對內,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將基地建設與學科建設、專業實驗室建設結合起來;對外,廣開渠道,積極與校外企業聯合,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教學基地多樣化。例如,華南農業大學為了滿足森游專業的教學實習需要,除了將校內的樹木園作為教學實習基地外,還分別在廣州市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帽峰山森林公園、華南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園等地設立了實習基地;目前還擬與一些知名酒店和旅行社聯合建立教學實習基地,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實習需要。
3.開展個性化實習。學校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實際情況并結合專業學習方向,利用暑假或其他課外時間到企業實習、參與社會實踐、進行科研調查等,并為其創造便利條件。開展個性化實習突出了實踐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實踐教學的考核
實踐教學的考核,既能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又能反映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同時也是對實踐教學計劃的一種檢驗。因此,應將實踐能力的考核成績與理論測試成績同等對待,重視實踐教學的考核。
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據課程的特點靈活選擇,包括進行實際操作、課程設計,撰寫課程論文、實習報告、調研報告等形式。例如,導游學的課程實習宜采用實際操作演示的考核方式,而生態旅游課程可采用調研報告的方式。但是,無論采取何種考核方式,都應制訂出具體的評分標準,做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客觀、公正地評分,以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能力。
在實踐教學的考核內容方面,應增加能反映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能力的內容。同時,對學生參加各種科技競賽、社會調查活動、課外發明創造活動、教師的科研課題等實踐活動,都應根據工作量的大小、質量的高低予以一定的學分。這樣,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更公平的考核,同時也為那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會,從而有利于更客觀、全面、切合實際地評價學生。
例如,華南農業大學森游專業在實踐教學中增加了“課外創新訓練”的內容,并規定不要求學生集中實踐,也不需要所有的學生都參加。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科技創新實踐。學校則根據實踐的難度、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取得的成果,給與學生相應的學分;但創新學分累計最高不能超過6學分。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科研、創新的積極性,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實踐教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