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13:19: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以來,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實施國家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通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工程項目。全市中小學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
㈠項目的基本情況
年寧蒗縣被列為首批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縣,在此后的三年時間內,古城區、玉龍縣、永勝縣、華坪縣相繼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斑h教工程”覆蓋了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共1446個項目校點。其中模式i(光盤播放點)770個,模式ii(衛星教學接收站)595個,模式iii(多媒體、計算機教室)81個。
㈡制度建設和經費保障情況
項目實施過程中,市教育局印發了《關于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縣(區)教育局加強對遠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縣(區)教育局結合本縣(區)實際,制定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各項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張貼,并得到較好的落實。隨著國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落實,“遠教工程”開始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經費保障和服務支持體系。
㈢人員培訓情況
市教育局高度重視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培訓工作。根據教育廳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員培訓方案,擬定了《市遠教工程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兩年來,省、市、縣(區)三級共培訓教師管理人員1527人。與此同時,各項目校加強教師應用培訓。
二、局機關信息化建設情況
局機關信息化建設主要做了以下三項工作。
㈠加強了硬件建設。目前全局共有23臺計算機,其中接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入互聯網的有18臺。有網絡雙向視頻會議室1個,與省教育廳相連接。
㈡開展了培訓。對全局干部職工進行了全員培訓,培訓內容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并全部通過了市人事局組織的考試。
㈢做好政務網市教育局部分的日常維護。
㈣招生考試工作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考生網上報名,考生信息采集、處理、傳送的全程電子化。
三、局機關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㈠經費短缺,硬件設施不足,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硬件設施是實施辦公自動化、服務現代化的基礎和物質保障。目前來看,我局機關做到每個科室都有計算機。由于沒有這方面的專項經費,計算機數量還不能完全滿足辦公室要求,有一半以上計算機需要更新。從上網條件看,目前還只上互聯網,還不具備上省市政務專網的條件。
隊伍素質較低,難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通過前一階段的培訓,全局干部職工對計算機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同志的操作能力僅停留在會開關機、會玩簡單游戲等水平上,而對于拷貝文件、文字處理、收發郵件等計算機辦公基本操作則不能完成,懂系統維護、能應急處理、會網絡管理的專業人才僅有一人。由于編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特別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識,又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人才,在市縣教育行政部門都非常缺乏,直接阻礙了信息化化建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縣級平臺功能開發: 網站、視頻、資源
校園網: 高中(槐中校園網升級改造、教師筆記本電腦,城中電子白板、筆記本電腦、校園網)、初中(金渠、橫渠、湯峪)
班班通: 高中、小學(青化 、橫渠、槐芽、常興;)
互聯網接入:10所學校接光纖
二、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及資源建設::
思路:按照“人人都是資源建設者、應用者,人人都是培訓者”;
步驟:循序漸進---持續研訓-----穩步提升----整體發展。校本為主、學用建一體化
做法:學科教學應用、案例編寫、資源集約,
成果:編寫應用案例四個學段、21各學科7000個教學課題案例
效果:全員參與人人了解資源、應用資源、學習方法、學習設計。
三、課題引領、科學推進
國家、省級課題引領(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研究解決信息化應用中的難題。(資源二次開發途徑方法;專題學習網站建設)。
新的亮點
一、三月份,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經驗交流會在我縣召開
二、我縣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應用的經驗在全省交流
三、電子白板引進學校課堂引起各方面反響
四、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五、新的應用方式在我縣教育領域發展勢頭良好(網站(17所學校)、博客、網絡教研)
問題反思
一、 信息化環境建設不平衡、推進速度不等、推進工作力度不一、推進思路有偏差、推進方法有錯誤。整體發展受影響。
二、 管理層的認識、觀念、水平仍然是影響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最直接因素,影響面大、影響程度深、影響投入效益明顯,影響積極性、興趣、質量提升??茖W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能否在信息化發展中得到落實至關重要。
三、 資源建設、管理、應用仍然是我縣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瓶頸,能夠支持應用、提高應用效益的專業資源、專業平臺和軟件無法得到及時的推廣。
四、 教師隊伍的信息素質不能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急需提高。培訓不能松懈。
五、 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的工作措施急需強化、方法要更加明確。
六、 學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及評價機制需要改革和創新、必須適應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發展要求。
發展目標
一、縣域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標志,也是重要的支撐。
二、教育局提出目標三年內中心校以上學校建成高標準的校園網。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協調發展;信息化失衡
中圖分類號:G4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09-0037-03
一、引言
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是當前職業教育工作的熱點和重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形成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盵1]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中職與高職教育協調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優質教學資源可以無障礙共享,師生之間突破空間限制的交流與合作,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得以實現;另一方面,之前中職與高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失衡,短時間內無法解決,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會加大這種不均衡。在此背景下,如何解決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失衡問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
(一)調查設計
本研究采用周平紅、楊宗凱等(2011年)[2]根據國家信息化評價體系選取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五個維度(即: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建設、教學科研應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體系)建構評價體系,設計包括教師問卷和學生的調查問卷,問卷維度劃分如圖1所示,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大于0.7,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將其在“問卷星”網站上設置問卷,并通過“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空間”,對湖南省的中職學校和高職學校開展調查。
(二)調查對象
“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空間”是一個泛在的網絡虛擬城市[3],湖南省中職與高職院校師生都在這個平臺中擁有自己的空間,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職和高職各16所學校的師生發放網絡問卷,經3個月的調查,收回問卷6164份,分布于12所中職學校和15所高職學校,答卷有效率為96.3%,經統計分析本調查樣本量非常充足,并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三)調查數據統計分析
1.教師調查問卷統計
(1)對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
教師對學習教育信息化的評價設計了6個題項,教師回復“滿意(或滿足)”等最優選項的情況統計如圖2所示。以學校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為例,回復“非常重視”的中職學校教師為20.4%,高職學院教師為30.6%。另外,這幾個題項回復“很不滿意(或很不滿足)” 等最劣選項的中職比例明顯高于高職院校。由此可見,中職學校的信息化重視程度、條件、資源及保障低于高職學院。
(2)教師教育信息化的意識與態度
教師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意識與態度設計了5個題項,教師回復“非常重要(有很大興趣)” 等最優選項的情況統計如圖3所示。由圖可以看出中職教師教育信息化的意識與態度普遍低于高職院校教師。
(3)信息化教學應用及資源利用情況
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應用及資源利用情況總共設計了6個題項,其中多選題項3個、單選題項3個?!坝绊憫眯畔⒓夹g教學的效果”題項有32.1%的中職老師、22.4%的高職教師選了“技術恐懼”,“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題項中有36.3%的中職老師、27.6%的高職教師選了“完全沒有應用”。
2.學生調查問卷統計
(1)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該維度主要設計了“個人對計算機的興趣”、“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等題項,以此判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統計表明:中職生與高職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基本一致,有濃厚興趣的高達72.2%。
(2)學校信息化條件配置和學生對信息資源使用的情況
為調查學校信息化條件配置、信息資源提供,以及學生使用信息資源的情況,設計了4個題項,學生選擇最優選項的情況統計如圖4所示,反映的情況與圖5教師對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3)信息化教學應用情況
通過學生調查學校及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應用情況總共設計了6個題項,其中多選題項2個、單選題項4個。其中“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到的信息技術”題項中選擇“PowerPoint幻燈片”的中職生為74.5%、高職生為78.3%,選擇“課程網頁或個人空間”的中職生為7.6%、高職生為26.3%;“大約有多少課程開設了網絡課程”題項中沒有學生選擇“全部”,選擇“大部分”選項的中職生為2.6%、高職生為18.6%,選擇“少部分”選項的中職生為24.6%、高職生為46.4%。
三、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失衡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湖南省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核心理念,積極推動應用導向和機制創新,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實現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4]。在職業教育領域,加強了政策引導,避免了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隨意性、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但是,因教育觀念、教育投入、師資隊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等一系列問題,仍然存在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教學應用等在中職與高職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發展現象。
(一)教育觀念因素的影響
較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職業教育處于一種探索、不斷嘗試發展狀態,沒有從觀念和實踐上建立起均衡發展模式,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在大膽創新嘗試利用新的教學理論進行改革教學模式等方面動力不足,導致湖南省職業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推廣應用過程中產生層次差異和區域差別。
(二)經費投入因素的影響
經費投入不均衡是造成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職與高職不均衡主要原因之一。與高等職業院校相比,中等職業學校的經費投入相對單一,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當中職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要求超過了財力支出能力,就不可避免地減緩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進程。相對而言,高職學院容易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資金投入,從而導致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不均衡的現象。
(三)師資隊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因素的影響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近年來才逐漸加速的,在師資配備中,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信息化受師資隊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比高職院校更明顯。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設備較為齊全,師資隊伍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比較高,而中職學校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設非常薄弱,信息化設備配置水平嚴重滯后于高職院校配置水平,同時教師年齡偏大,多數未接受過信息技術教育或培訓,主客觀不利因素導致中職師資隊伍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下,并呈現出與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差距日益加大的趨勢。這一因素也導致了中職和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失衡。
四、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對策
推進中職和高職教育協調發展,是促進職業教育公平、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盡管由于諸多主客觀原因, 中職與高職教育協調發展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消除,但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已經成為推動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對此,本文提出實施更新觀念、加大投入、加強資源和師資隊伍建設、健全管理與服務機制等一系列對策,信息技術必將能夠促進中職與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和優質發展,最終實現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水平
信息素養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實踐方面相對比較空缺。為確保學生能在信息資源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社會中養成新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掌握新的學習技能, 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勢在必行。特別是信息化水平較低的職業院校,更必須加強信息素養教育, 趕上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步伐。除了開設信息素養課程,還應該加大對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力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5]。
(二)加大建設經費投入,拓展信息互通渠道
要實現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礎設施,而資金投入則是至關重要的關鍵問題。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政府要充分落實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保障機制,將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培訓和維護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同時,要通過企業墊資、學校分期付款等多渠道融資,積極拓寬經費來源,深入實施教育網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確保工作的良性快速開展。
(三)加強資源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為了能切實有效地推進中職與高職教育協調發展,優質教育信息化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納入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政府、學校、社會要加大力度建設教育信息化資源庫和管理系統,積極開展跨學校、跨區域的合作,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整體、協同發展。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以高職院校為主、分步實施”的原則,不斷優化教育信息化資源,推動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均衡、健康、協調發展。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信息化師資隊伍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隊伍和信息化教學應用隊伍,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技術培訓機制,中高職師資交流機制,解決師資隊伍數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素養不高等問題。通過提高信息化師資隊伍的信息化意識和信息化水平,從而帶動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五)健全管理與服務機制,加大監測評估力度
建立健全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制度、機制,增強建設實效,促進中職與高職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職業院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目標管理和督導評估考核工作,定期開展專項工作建設和應用效益評估檢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2]周平紅,楊宗凱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研究――來自“中國高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的調研[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5-10.
[3]劉錫冬.基于“世界大學城”云空間的高職網絡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3(9):66-68.
為了貫徹落實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及*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深入開展密云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現就加強信息技術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漸成為教育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推進教育信息化,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鞏固和發展“兩基”成果的必由之路,更是實現“十五”期間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教育目標的根本所在。為此,各校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要成立以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的校長(或主任)任副組長,信息技術教師和部分其他學科骨干教師為組員的領導小組,加強對本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當前,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和縣教委的要求,制定出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三年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要有落實規劃和計劃的措施,每年要籌措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信息技術教育;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推進規范化建設。同時,根據縣教委的工作部署,組織好本校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培養信息技術教育的骨干教師;合理調配現有設備,充分發揮設備的使用效率;要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教育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工作,全面提高教學工作水平和教學質量。
二、加強教研組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各學校要成立信息技術教研組。信息技術教研組是學校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計劃,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工作,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研究,利用現代化手段和技術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由信息技術教師和部分其他學科骨干教師組成;小學信息技術教研組由專職或兼職的信息技術教師和部分其他學科骨干教師組成。
教研組的工作內容和職責是:負責收集、購置、編制、管理信息技術教材和資料;管理維護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設備、設施,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務和保障;組織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理論和知識,指導教師開展現代教育技術教研及科研活動;協助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教育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
各校要選拔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具備較強的信息技術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的同志擔任教研組長。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長應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含大學本科)學歷或具有中學一級教師以上(含中學一級教師)技術職稱;小學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應具備大專以上(含大專)學歷或具有小學高級教師以上(含小學高級教師)技術職稱。
教研組長要根據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計劃制定本組工作計劃并負責計劃的組織實施,學期末寫出教研組工作總結。同時,組織管理本校信息技術教育和研究工作,負責與其他學科教研組長聯系,協助其他教研組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有關教育信息技術理論、方法以及技術方面的問題,并負責做好本校設備的維護、保養以及軟件資源庫的日常維護管理,保證設備正常運轉,教育資源庫隨時向教師開放。
三、把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
各校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改革整合的研究,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與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緊密結合,努力創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模式,基于網絡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電化教育優類校,校園網示范校的骨干帶頭作用,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的開放性、交互性的優勢,提高課堂效率。要組織教師積極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研究活動,努力提高課件制作水平,并主動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教學??h教委每年將舉辦教師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征集評比活動,學生信息技術作品評比活動,對活動中選出的好作品予以獎勵,并收入資源庫。
四、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教育教學檢查評估結合起來。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校企合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3-0020-03
產學研結合是高校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地方性院校提升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的“必由之路”。我校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實施“校地互動”戰略,不斷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特色發展新路子,提高與地方經濟社會的契合度,形成了校地良性互動、校企合作雙贏的良好局面。2011年5月10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我校產學研取得的成效。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道路上,學校堅持“校企合作,共贏發展”的理念,秉承“企業投資搭建平臺,學校管理服務教研,校企協同共育人才”的工作思路,努力構建高帶寬、大容量的校園網絡平臺,創新數字化校園建設、管理、服務的長效機制,走出了一條較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設的求實創新之路,學校2009~2011年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
一、加強組織保障,形成上下聯動新格局
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推進湖南建設教育強省、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強有力的支撐,而組織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堅強保障。為加快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學校在機構設置、經費投入、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為推動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建立長效化的信息化管理機構。學校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的校園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制定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規劃,做好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定期召開信息化建設工作專門會議,及時總結經驗,破解難題,謀劃發展,促進學校信息化工作有序、優質、高效運行。同時,學校于升本之初正式組建了網絡信息中心,負責全校弱電業務的管理。
2.全力打造信息化建設的管理、研發、兼職三支隊伍。一是建立常規管理隊伍。網絡信息中心作為信息管理專門機構,現有在編員工8人、臨時工4人,設處長、副處長各1名,保障信息化建設日常管理工作的運行。二是夯實專業研發隊伍。網絡信息中心有教授1人、博士1人、碩士2人,同時始終依托學校信息工程系和電氣工程系相關專業技術力量、聘用合作企業的技術骨干,積極打造校內外、專兼職相結合的信息化建設隊伍,不斷充實、優化學校教育信息化專業隊伍。三是組建兼職監管隊伍。學校組建了系部兼職信息員隊伍和網絡維護隊伍,負責各系部網絡維護及網絡信息監管等,有效保證網絡暢通,為教學科研提供暢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環境。
我校通過建立學校—中心—系部三級聯動機制,逐步形成了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嶄新格局。
3.完善教育信息化的規章制度。學校及時制訂了《邵陽學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邵陽學院“十二五”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運用、信息資源開發、信息化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制定、完善了《邵陽學院信息網絡法律法規制度匯編》和《網絡使用手冊》等一系列網絡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保證各項工作按章有序運行。2008年以來,學校將網絡信息工作列入年終考評和目標管理,其中信息安全作為一票否決指標,列入學校目標測評方案。
二、創新發展理念,提出校企合作新思路
學校升本以來,包括信息化建設在內的各項建設的資金需求量巨大,特別是2005年后又面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各項指標達標的極大壓力。在資金投入緊張的情況下,學校黨委、行政充分利用校園市場的價值,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市場換投資、校企合作共贏發展的信息化建設理念,化學?!暗靥幤h”的區域劣勢為“本市唯一”的區域優勢,通過企業投資、學校管理、合理分成的方式,創新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思路。
近年,全球IT產業發展再次提速,加之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繼信息時代這一概念之后,網絡時代、智能時代、數據時代等與IT和信息化相關的概念應運而生。這些新概念的出現,說明全球IT產業正在發生一次深刻的變革。
2015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頒布,確定了我國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目標,明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將教育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得益于國家“互聯網+”教育發展,教育部和海南省相關部門多次發文,明確指出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加大優質教育資源匯聚,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鞏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成果,加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力度。加強對教育信息技術和教育設施設備的有效應用。探索基于“班班通工程”的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農村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積極推行在線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通過開展中心校輻射教學點的在線課堂實驗,實行主課堂與所帶的教學點進行教學互動,將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傳輸到教學點或村小,形成長效幫扶機制,切實提升海南省教育信息化水平。
枯燥而單一的“上課+考試”的教學模式,教室里擦拭黑板激起的粉塵,課桌上堆積如山的參考資料,學生背包里塞得滿滿的書,許多人記憶中的這一幕幕,在一些信息化教育普及的地區已經悄然改變。當今的數字化課堂上,電子課本將教材內容以直觀的視、音、圖、文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老師可以利用智能軟件制作生動的課件資料;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翻看電子課本,隨時、隨地、隨需地開展學習,還可以在網上分享學習資料和學習經驗;家長也能夠通過學習交流平臺和師生進行互動。如今的中小學基礎教育,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已經成為學校教學活動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互聯網+教育”真正意義上打破階層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育資源均衡,提升教育管理和裝備維護水平,形成“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
銀風創建“iEDU+”
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設
海南銀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邢磊,一直致力于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化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為了推動偏遠貧困地區邁上“云計算+大數據+網端成套+移動互聯”的第五代教育信息化新臺階,達到教育部“三通兩平臺”任務目標,邢磊帶領他的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研發了“云課堂”系列軟件,讓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能在這個平臺上,零門檻、低投入地享用多種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資源。
2014年下半年開始,邢磊開始奔走于海南全島各地,尋求“云課堂”落地試點。雖然很多人對于他的項目都表示期待和認可,卻沒人愿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然而,邢磊堅定著自己的信念,依然開著車在全島各地奔波。2015年1月份,邢磊在島內奔波近1.8萬公里,按環島一圈600公里算,這個月,邢磊相當于每天都環島一圈。有志者事竟成,最終,昌江一所學校的校長終于被他的堅持打動了,同年8月,銀風科技“iEDU+”智慧教育云課堂項目在昌江思源實驗學校啟動,并于12月正式落地使用。
云課堂是以支撐先學后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整合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均衡化為核心理念,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面向家長、教師、學生用戶而提出的集學習、輔導、教學、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平臺。緊跟國家“三通兩平臺”建設指導方向,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轉變,以互聯網+理念實現教育模式的創新,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設。云課堂將在各大中小學中的推廣應用更加廣泛、更加靈活、更加智能,對當今教育體制改革和未來人才培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構建創新的“PPP模式”
目前,受限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國內不少地方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地方資源缺乏、地方債務壓力過重而導致教育項目建設投資力度不足等情況,阻礙國家統一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設工作的腳步。
2016年,銀風科技創新地以“PPP模式”投資建設昌江“互聯網+”教育項目,推出合同教育服務,形成集投融資、設備集成、系統建設、維護、運營于一體的綜合運營服務。該項目已經代表海南省進入財政部的第三批全國PPP項目的示范項目評選庫,這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具有智慧城市概念的PPP項目。
該項目通過企業投資建設模式,使政府節省大量教育投入資金,降低政府財政投入的壓力,促進政府輕資產運行模式,防止地方債務擴大出現的風險。用戶只需支付極低的服務費即可享受項目提供的所有硬件設備、備課資源、應用軟件所帶來的增值服務,無需提高家長現有通信資費,相關設備等可通過購買服務免費獲取,同時通過享有一定的政府資金補貼,減少家庭在購買教輔材、課外讀物和家教方面的開支,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得到均衡教育的機會。
隨著“互聯網+”教育PPP項目的落地與推進,銀風科技成功轉型為“互聯網+”教育綜合運營商,為學校提供搭建“云課堂”應用系統,及電子書包系統、改建學?;A網絡、鋪設無線校園網絡、配備學生平板電腦、組織人員培訓、項目運營維保等服務,為教師提供備授課資源、實現翻轉課堂、在線作業與試卷批改、學科教研與家?;拥确?;為學生提供同步導學、互動課堂、課外拓展、網上作業與考試、在線答疑等服務;為家長提供家長學堂、家?;?、教育社區等綜合性信息化服務。
銀風科技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服務有效解決了校園基礎網絡薄弱、教育信息化建設落后、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教師備授課方式單一、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借助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家長、學生、教師、學校之前的隨時互動,構建閉環式信息交流管控體系。緊扣第一課堂,為師生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的備授課與教學能力,拓展學生學習資源獲取渠道,豐富學生課前課后輔導資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
智慧云課堂 促進教育扶貧
2016年8月起,銀風科技著力于海南昌江縣互聯網教育建設。提升全縣教育信息化水平,達到國家目標要求。建設云計算中心、教育資源和管理平臺、電子書包、錄播教室、無線校園、教育專網等,建設完成后將惠及全縣8個鄉鎮、68所公辦中小學校、3萬余名中小學生、3000多名教師,達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中的“三通兩平臺”的要求,構建昌江縣“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化。
網絡聯通后,根據昌江縣邊遠農村較多、教學點分散等自身特點,計劃在部分優質資源學校建設錄播教室,并依托這些錄播系統提供名師同步課堂,建立名校、城區學校、中心校與教學點、薄弱校的一對一扶持活動,實行“點對點”遠程互動教學。通過電子屏幕,在錄播室與教學點的學生之間實現同上一堂課,教學點的小朋友能和錄播室的孩子一起聽課、學習、互動,共享優質師資資源,有效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和教師備課難的問題。
除此之外,銀風科技積極響應“發展教育、引進人才、精準扶貧”的號召,向海南陵水大里希望小學捐贈“云課堂”項目,用于援建陵水大里希望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新課堂,支援貧困山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十年磨一劍 今朝等風來
經過十年的發展,依靠對新技術的不斷探索和市場動向的深刻領悟,銀風科技以智慧教育信息化產品服務為核心,為“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并努力成為中國智慧教育領域重要參與者。銀風科技始終堅持“創新進取、務實高效、坦誠溝通、恪守誠信”的核心價值觀,以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振興國產軟件產業為己任,與社會各界共同發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規劃與政策
韓國政府在1995年制定了“信息化促進基本法”,并成立教育信息化推進委員會,主要負責審議各項教育信息化事業。1997年末,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提出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綜合計劃》,制定了分三個階段實施教育信息化的綜合計劃。2000年5月,韓國政府又發表了《教育信息化綜合發展方案》。
英國布萊爾政府在1997年發表了“連接學習化社會——國家學習信息系統建設”計劃,宣布了教育信息化設想。1998年,政府提出“開放學習、開放經營”議案,規劃建設英國國家學習網絡(NGFL)。教育部在2004年頒布了《關于孩子和學習者的五年戰略規劃》,指出信息與通訊技術(ICT)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日本于1999年底頒布了“新千年計劃”,對教育信息化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標。2001年日本IT戰略總部又制定了“e-Japan戰略”,提出了信息化的日本社會遠景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到2005年在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教學指導中都能夠有效利用計算機設備”的目標。
印度政府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發展戰略目標,頒發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文件,其中與學校教育信息化有關的具體內容為:(1)用向銀行低利率貸款、并分期付款的措施幫助學校和師生購買計算機;(2)運用丌技術促進遠程教育的發展;(3)建立國家信息技術教育理事會,為各級學生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并對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4)到2003年實現所有學校計算機聯網;(5)建立SMART學校,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價值觀;(6)在各學區開展運動,普及全民素養。
二、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保障
在韓國,作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基礎一環,教育部在1997年推進“教育信息化物質基礎建設工程”中,投入大量資金給中小學裝配先進教學設施。2001年,在全國范圍選定部分中小學建立”數字圖書資料室”,選定一個道教育廳建立“數字資料室支援中心”,各市道教育廳的管轄學校在此服務器上分配一定的存儲空間和域名,構筑各自的虛擬數字資料室。教育部、民營企業等多種渠道大力開發和普及多媒體教育軟件、ICT應用教學方案、ICT應用教學資料、ICT應用學習資料等。
在英國,由于信息技術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教育技術開發商為學校推出了計算機出租業務,學校可以采用三年、五年分期向開發商支付費用,租賃到期后學??蛇x擇租用新的計算機。隨著ICT與各學科的整合,計算機教室基本能夠滿足多學科教學的要求。
日本政府充分認識到基礎設旋建設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在e-Japan戰略中明確地提出了基礎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的目標。為此,日本本政府和企業攜手加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環境建設。日本中小學計算機的配備方式主要有兩種,租賃與購買。小學和初中的計算機70%以上是以租賃的方式配置的,高中的計算機則只有44%是以租賃的方式配置的。
印度政府在1998年專門成立了國家信息技術與軟件發展特別工作組,目的在于勾畫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藍圖,此外還成立了印度國家信息技術研究院(NIIT),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培訓機構之一。政府在《國家信息技術行動計劃》中提出:由政府部門和工業部門合資建立全國高速網絡中樞,將印度6萬所國立高中用互聯網連接起來,同時鼓勵所有在全國性網絡中樞計劃的投資享有國家對基礎設施部門的一切財政優惠政策。
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
韓國在2006年提出了《中小學信息通訊技術教育運營指針說明書》,將信息技術教育分為素養教育與學科應用教育,在素養教育中強化計算科學與信息技術倫理教育。韓國信息技術課程實施形態有三種:獨立開設信息技術科目、一些科目中有些單元內容包含與信息技術相關內容、信息技術整合于其他學科之中。韓國在小學階段沒有獨立開設信息技術科目,但是,必修確保每年34小時以上(一年級為30小時)的時間來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初高中階段獨立開設信息技術科目,形式主要為選修課,也可在“學科自選活動”時間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
英國的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課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設定為國家必修課程。從英國的國家課程整體結構來看,英國的信息通信技術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英國中小學課程設置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種做法的優點在于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和要求,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英國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教育在各個地區也有不同的要求與規定。
在日本,1998年教育課程審議會報告做出了高中開設普通學科“信息”課程的決定,并公布了新小學、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新高中信息教育課程的設置。2005年《關于推進中小學信息教育的建議》報告提出在小學(高年級)設置新教學科目“信息”,以培養信息運用能力,特別是培養信息道德;在初中設置新教學科目“信息”,系統性地培養以信息技術能力為基礎的信息運用能力;整理并充實高中教學科目”信息”的教育內容,增加修讀的學分數;推進”信息”科目成為國家中心考試的考試科目和各大學入學考試的考試科目。
印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標志性成果是2000年11月印度全國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會頒發的《全國學校教育課程綱要》,其中包括《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指南和教學大綱》,規定了印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能力標準。從整個基礎教育階段來說,信息技術課程設置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至十年級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十一和十二年級開設名為計算機科學課的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選修課;二是將信息技術課整合到其他學科中。在印度,由于存在著區域間不均衡的現象,因此公立和私立學校之間、城鄉學校之間的信息技術課程在設置上呈多樣化。
四、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
韓國的小學教師是由教育大學培養的,而中學教師是由師范大學培養的。在職教師的ICT素養教育分為兩種途徑進行。一為對中學計算機專業教師的資格進修,二為中小學教師的職務進修。韓國中小學教師接受教育信息化進修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即教育人力資源部舉辦的培訓活動、市道教育廳培訓活動、本校內的培訓活動。
英國的教師ICT培訓特別重視對學校領導層的培訓。國家校長培訓學院將ICI培訓內容列入校長必須接受的培訓內容。教師的培訓內容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而改變的,從側重信息技術技能轉向從教育學角度將ICT嵌入到現代課程以實現課程的重構。除了大量的網上在線培訓外,學校內部還結合校內導師制,開展不同形式的校內培訓,如聘請經驗豐富的高級教師講授、研討、案例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