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9 16:33: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準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際會計準則中的基本準則所構建的雖然與我國修訂的基本會計準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這個框架將不作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成部分,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對準則制定的機構予以指導。我國在2006年修訂的基本會計準則,并沒有直接將原有的基本會計準則修改為與國際會計準則中相似的基本會計準則框架,對原有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基本準則》中的形式繼續沿用,但并不是完全照搬,對其中的部分進行修改。
在企業會計中,會計目標主要是指財務會計要達到的最終結果,國外將會計目標稱作為財務報表目標。我國對會計目標進行修訂的主要根據是自身的會計本質以及國外相關的會計實踐,修訂后的會計目標主要是指:企業會計應該為企業提供如實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以及經營成果等一系列的財務信息,以此來有效的滿足企業對于財務信息的需求,對企業經營管理者做出相應經濟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緯嫓蕜t根據上述的新情況進行會計目標內容的修改。在會計的一般性原則中具體規定了十二項原則,此次完善主要是將會計的一般性原則修改為會計財務信息的相關質量要求,與此同時在規定的十二項原則的要求基礎之上,還增補了會計經濟實質比法律形式更為重要的原則要求。在進行修訂的時候還對會計的一般性原則內容進行了完善與補充。進行會計要素調整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國務院在2000年頒布的相關文獻中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所有者權益以及利潤這六大要素予以重新定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過去基本會計準則對會計要素的定義。此次修改將過去財務報告中的財務情況說明書進行了刪除,將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第九章內容修改為財務會計報告,并且在進行語言的論述上使其更具有通俗化以及中國化。
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具體會計準則一共分為三十八項,在這三十八項準則當中,重新制定的有二十二項,其余的十六項主要是根據原有的準則進行修改而成的。具體會計準則位于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第二層次,主要制定的依據是修訂后的基本會計準則,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企業中所有的經濟業務急進行確認、計量以及記錄。具體會計準則一共分為三大類:(1)一般性業務準則。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企業中適用此準則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與計量。(2)特殊行業的特殊業務準則。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具有特殊性的行業中的下屬業務進行計量與確認。(3)報告準則。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企業中的所有報告類準則進行規范。
在企業會計準則中,會計運用指南位于這個體系中的第三層次。其主要的制定依據是基本會計準則以及具體會計準則,以此來對企業中的經濟實務的操作進行指導。企業會計運用指南主要是對企業在運用會計準則進行經濟業務的處理的時候所涉及到的相關會計科目、會計報表以及賬務處理進行解決,這種會計運用指南與原有的會計制定具有相似性。
我國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能夠很好的對立足國債與國家慣例之間關系、企業發展與繼承之間的關系、操作執行和便于理解與科學規范之間的關系進行處理。因此,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相對于原有的會計規范具有顯著的特點。
1科學性
(1)企業會計準則所體現出來的科學性主要是其會計理念方面所呈現出來的科學性。重新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相對于過去的會計準則而言,對企業具體的資產質量更為關注,并且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企業負債的財務狀況予以了更為公允以及真實的反映,與此同時還對企業的資產運行效率以及企業的盈利模式進行強調。
(2)企業會計準則所具備的科學性還體現在其表述以及結構上所具備的科學性。新企業會計準則主要是由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以及會計運用指南相結合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顯著的整體性。在這個有機整體當中,不僅有一般性原則來進行指導,還對具體的企業實務的操作予以指南,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我國的具體實際予以密切結合,還極大的體現出國家協調性。新企業會計準則是一套體系合理、定義科學以及表述清晰的具有較高質量的體系。
(3)企業會計準則所體現出的科學性還包括其會計方法以及會計政策的科學性。我國重新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保留了原有會計準則中具有行之可行的會計方法與會計政策,對于原有會計準則中陳舊以及不合時宜的會計方法與會計政策進行剔除,以此來及時引進一些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符合的以及新的會計方法與政策。
2全面性
從企業會計準則的縱向看,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以及引用指南具有顯著的整體性,從企業會計準則的橫向看,具體會計準則中的三十八項原則以及一項運用指南對各個企業中的所有經濟業務都予以了涵蓋。所有企業中的經濟業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包括了企業的一些常規業務,并且還包括了隨著時代、經濟發展而隨之出現的新業務,例如套期保值以及金融工具等。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就算出現的新經濟業務,具體會計準則沒有對其進行涵蓋,企業也能夠通過會計準則中的基本會計準則對出現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與判斷。
關鍵詞:會計準則;收入;確認
會計確認是指對會計主體發生的經濟事項,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客觀認定,并將其列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在賬簿上正式加以記錄并列入會計報表的會計行為。在整個會計程序中,確認是項目應否列入財務報表某一要素的第一道關口,確認要求既用文字、又用數字來描述一個項目,其金額必須包括在財務報表的總記之中。確認一個項目和有關信息應符合四個基本標準,即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確認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它代表會計行為中的識別、判斷即決策階段,只有正確地進行確認,才能正確的記錄和報告,也才能產生對會計信息用戶決策有用的信息。收入能否確認、何時確認以及確認多少是財務會計中的一大難題,也是一些企業用以“粉飾報表”和財務造假的常用方法,因為收入的確認和計量會涉及企業損益的計算,最終影響各利益集團的決策。
1收入確認的基礎和原則
1.1收入的確認基礎———權責發生制
現代企業形成以后,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受托責任便成為所有者與經營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從而逐漸成為財務會計的目標,權責發生制就衍生于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中。
從復式簿記的觀點來看,確認一項收入的同時會確認一項資產的增加或一項負債的減少;確認一項費用的同時也會確認一項資產的減少或一項負債的增加。權責發生制實際上涉及所有會計要素的確認。但收入是會計要素中最復雜的一個要素,收入的確認,特別是何時確認,可能是財務會計最復雜的問題之一。收入的確認是收取收入的權利已經發生,與之相關的費用確認則是支付費用的責任已經確定,所以,權責發生制主要是針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來說的。
1.2收入確認的原則———實質重于形式
在《企業會計準則—收入》(以下簡稱《收入準則》)中,規定了商品銷售、提供勞務、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三大類交易或事項收入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同時考慮到了建造合同、非貨幣交易、租賃、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期貨、投資、債務重組等交易和事項的特殊性,對它們的確認原則在各自的具體準則中又單獨作了規定。從各項確認的內容看,相比以前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即收入確認的條件不是所有權憑證或實物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等實質性條件。
1.3收入如何確認
在《收入準則》中,對收入的定義是“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它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從這個定義可以分解為收入的三個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日?;顒有纬傻慕洕?;第二,這種利益流入是靠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他人使用本企業的資產而取得;第三,流入的經濟利益不包括代收的款項。這樣,會計人員就能夠從這三個特征來確認收入。
收入的確認需要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每一項與收入有關的交易、事項發生,就要識別收入與之相對應的項目是否應在會計上正式記錄,應在何時予以記錄并計入報表,記錄或計入報表的項目是否符合四項基本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并且還應考慮: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是否相互配比,效益是否大于成本,所應記錄和計入報表的收入項目是否符合重要性原則等。
2收入確認在實際運用中的現狀
2.1營業收入的陷阱
由于收入是導致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一種經濟事項,它是形成企業利潤的來源,利潤對于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采用了“權責發生制”,故而以何種方式、什么時候、什么條件才確定為權利發生進而確定利潤,就大有講究。一些公司財務報表在營業收入確認中有以下陷阱:
2.1.1變更銷售收入確認方式。一些公司它們并非銷售單一產品,而是銷售整個系統,需要實施、安裝與服務,銷售過程持續時間長,因而收入并非一次實現。特別是對于跨年度實現的銷售,需要在年度間分配利潤。一般企業根據銷售的不同階段劃分收入實現比率,而該類比率的變化,無疑會影響到當期贏利。
2.1.2虛構收入。這是最嚴重的財務造假行為,有幾種做法:一是白條出庫,作銷售入賬;二是對開發票,確認收入;三是虛開發票,確認收入。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場價銷售給第三方,確認該子公司銷售收入,再由另一子公司從第三方手中購回,這種做法避免了集團內部交易必須抵消的約束,確保了在合并報表中確認收入和利潤,達到了操作收入的目的。
2.1.3提前確認收入。這種情況有:一是將一些不確定性的收入確定為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適當運用;三是收入和費用不配比;四是提前開具發票,以美化業績。使用提前確認收入手法的,主要是那些當期收入較低而費用較高的企業,尤其是在房地產和高新技術行業。
2.1.4推遲確認收入。延后確認收入,是將應由本期確認的收入遞延到未來期間確認。與提前確認收入一樣,延后確認收入也是企業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法。這種手法一般在企業當前收益較為充裕,而未來收益預計可能減少的情況下運用。
2.2確認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在會計準則中,對于確認的基本標準與主要原則僅就商品銷售而言,只能概括為:
①符合收入的定義;有預期的經濟利益流入企業;并能可靠計量。
②收入已實現或可實現(取得收取現金的權利)并已賺得(完成收入賺得的全過程)。
③與銷售商品有關的所有權與風險,在實際上已經轉移;或實質勝于形式。
顯然,一項交易或事項發生后,若僅同商品銷售收入有關,則應否和何時確認為收入,就需要會計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即職業判斷,從交易的類型、收入的種類、銷售時有無附加條件而使所銷售的商品在似乎錢貨兩清的表面現象后,與商品有關的所有權及其風險在實質上并未完全轉移等方面進行分析與判斷,才能決定;收入應否確認、在何時確認,從而應做出怎樣的記錄,如何正確計入財務報表。因此,可以說,應否確認商品銷售收入和何時確認這項收入似乎是人所皆知的會計常識,其實,它乃是一個很復雜、很難回答的問題。
2.3會計準則在各國間的利益博弈
從收入確認的大環境———整個會計準則乃至會計標準體系看,我國會計準則與其他國家會計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產生,有些是由于各個國家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征所決定的,有些是由于各國不同的文化法律傳統所決定的,也有些是由于各國或國際會計準則本身存在的一些技術性缺陷所造成。而隨著境外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必然也會面臨會計準則的選擇問題。如果境外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仍然按照境外的標準來編制會計報表,這顯然為中國的法律所不容;如果境外的公司按照國內的會計準則調整或來編制會計報表,對于那些自詡其會計準則優于中國會計準則的國家來說,可能是無法接受的。從以上兩方面看,這種差異對于我國準則中有關收入確認的程序和方法都是一個挑戰。
3收入確認問題的解決途徑
3.1不斷完善收入確認的基本程序
《會計準則———收入》指南中,對收入的確認規定得比較原則、注重交易的經濟實質。要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才能確認收入:
①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
②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
③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合理流入企業;④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這樣就要求企業針對不同交易的特點,分析交易的實質,正確判斷每項交易中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實質上是否已轉移,是否保留所有權相關的繼續管理權,是否仍對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否流入企業,收入和相關成本能否可靠計量等重要條件,只有這些條件同時滿足,才能確認收入,否則即使已經發出商品,或者即使已經收到價款,也不能確認收入。
怎樣規避從確認、計量方面來粉飾贏利的“數字游戲”一直以來都是審計的難題,針對收入的確認而言:第一是對交易的存在找到證據,防止假銷售;第二是把已賺得的過程具體化;第三表明收入的計量有可靠性;第四則要求可實現是具有收現能力的。此外,審計人員還應特別注意與收入確認有關的舞弊風險,并在計劃階段運用有效的分析程序,找出涉及收入及相關賬戶的非正常和非預期的關系。
3.2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會計的確認和計量雖然重要,但由于他們所代表的會計決策是一種深層次、鮮為人知的隱蔽的會計活動,經常不被人們所注意,確認尤其如此。而面對日益復雜及多樣化的交易和事項,確認和計量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會計處理時應當按規定予以思考并通過經驗和自己的業務水平來加以判斷所作的決策,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會計決策。
目前會計人員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長期以來習慣于依賴現成的會計制度進行會計處理,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在制定和執行會計準則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改革和健全考核、評價和監督體系,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時會計人員也應積極轉變自身觀念,必須牢記自己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責任,認真學習和掌握會計準則的新內容,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自覺抵御和防范風險。
3.3謀求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最大收益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加入WTO后將進一步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會計準則,并在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為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創造條件。面對已形成的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格局,必須承認現實,善于從不均衡中尋求均衡,在充分考慮本國國情的前提下,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做好以下幾項工作:①提高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質量,加快與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英美會計準則)的對接,盡可能制定出一個既有利于維護我國利益,又有助于促進會計國際化,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概念框架。②改變傳統的會計準則制定思路,改變過去那種“只要法律法規上沒規定可以做的事都不去做”的傳統觀念,避免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在境內運用不同的法律法規而處于不利的地位。③有意識地培養國際會計人才和國際會計學者,積極爭取或創造條件參與國際會計事務。并據此推進會計教育,強化會計研究。④盡快構建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環境適應機制,盡管在會計標準的國際化進程中,有可能會出現得不償失的情況,但是,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只要把握分寸、利弊和節奏,就可以平穩、有效地實施我國的會計標準的國際化。
綜上所述,收入的確認是財務會計的一大難題,收入能否確認和何時確認主要取決于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收入確認難的問題,但如何更好地貫徹新準則的精神,是擺在會計人員面前的新問題,還須通過不斷完善收入確認的程序和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來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會計確認、計量與收入確認。會計論壇,2002,(1):3-13.
關鍵詞:會計準則變動內容;影響;難點;建議
新會計準則體系從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對會計人員的水平、信息化建設水平、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挑戰。
一、金融業新舊會計準則主要的變動內容
對比舊的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在理念、內容、準則體系和國際趨同等方面都有較大創新。其中,與金融業密切相關的主要是《企業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這五項準則規范了金融工具的分類和會計核算,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幣交易和金融資產轉移等業務進行了全面梳理,填補了這些業務領域的空白。新舊會計準則主要內容變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工具的分類基礎不同
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按期限長短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進行分類。新會計準則改變了原來以期限為標準對金融工具進行分類的做法,改為以持有目的為主要標準,將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按持有目的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及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其他金融負債?
2、計量屬性的不同
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允許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等計量屬性,新會計準則特別增加并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規定:“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時,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且公允價值的變動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3、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后續計量模式不同
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計量未明確規定,一般而言,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按實際金額進行初始計量,相關交易費用直接計人當期損益,后續按實際成本計量。新會計準則規定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初始計量采用公允價值,相關交易費用計入初始確認金額,后續計量分不同類別按公允價值或攤余成本計量。
4、貸款減值準備的確認不同
1)計提減值準備的依據不同。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金融企業應當在期末分析各項貸款的可收回性,并預計可能產生的貸款損失。對預計可能產生的貸款損失,計提貸款損失準備?!毙聲嫓蕜t明確了貸款和應收款項發生減值的客觀證據,規定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進行賬面價值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確認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計入當期損益。
2)減值測試的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沒有規定貸款減值測試的方法,在具體操作中,各金融機構減值測試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新會計準則明確了減值測試的方法和程序,規定對單項重大的金融資應單獨進行減值測試,如有客觀證據表明其已發生減值,應確認減值損失;對單項金額不重大的金融資產可以單獨進行減值測試,也可以包括在具有類似信用風險特征的金融資產組合中匯總進行減值測試。
5、確認各期利息收入的方法不同
1)利息收入確認時間不同。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在貸款結息日確認利息收人,貸款結息日往往在每季末月21日(或每月21日)。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的,新準則要求在資產負債表日予以確認。
2)確認方法不同。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確認的利息收人是按貸款合同本金和合同利息計算確認的。新準則規定“利息收人金額,按照他人使用本企業貨幣資金的時間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即按貸款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利息收人。由于攤余成本不等于合同本金、實際利率也不等于合同利率。因此,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是存在差異的。
3)貸款劃分標準不同導致利息收入的確認不同。新準則沒有劃分應計貸款和非應計貸款,而以攤余成本為依據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利息收人。對于一筆現行標準下的非應計貸款,原《金融企業會計準則》將不再確認利息收入,但在新會計準則下,如該筆貸款的攤余價值不為零,仍需按照實際利率確認利息收入。
二、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對銀行業的影響
1、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損益實現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下,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公充價值的變化直接計入損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雖然提高了財務報告與市價的相關性,反映了資產負債的真實價值,但在這種計量方式下,隨市價而波動將對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產生較大影響,降低了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前后期可比性不強。隨著近年利率的降低、利差的縮小,銀行業的很大一部分利潤體現在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上。
2、貸款減值準備計提對損益的影響
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貸款按五級分類計提準備,定性的因素多,且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資產價值回升的,可將已計提的減值準備轉回,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銀行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提供了空間。新會計準則規定將其賬面價值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減值損失,對當期的資產和利潤將產生影響,進而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
3、計稅基礎不同對稅收核算工作的影響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最近了《關于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80號)“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以及投資性房地產等,持有期間公允價值的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在實際處置或結算時,處置取得的價款扣除其歷史成本后的差額應計入處置或結算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屬于未實現的損益,稅法根據“實際發生”的原則,對于未實現的損失不允許在稅前扣除,對于未實現的收益也不作為應納稅所得。
對于金融業涉及的營業稅、所得稅,由于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在應稅所得額的確認上存在差異,為了準確核算稅額,需增加輔助核算,從而增加了稅收核算的工作量。
4、對風險管理的影響
全面引入公允價值后,企業會計核算將與復雜的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環境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市場環境的變化均要通過企業的會計信息反映出來,金融工具所隱含的風險變得明顯,這就要求企業對宏觀經濟和市場
環境具有較強的預見能力,這種能力具體反映為其風險管理能力,所以對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促使銀行管理層以更加理性、科學的原則從事經營管理,建立準確的風險管理模型。
三、新準則實施后的銀行業核算的難點
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強調會計的反映功能和職業判斷能力,新計量方法和新屬性的引入提高了會計處理的復雜性和實施困難。
1、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分類的準確性有難度
由于大量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在取得時無法明確其交易或持有的意圖,即無法準確判斷是為了近期內出售或回購,還是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與持有至到期投資等其它金融資產或負債的核算有很大差異,并且新會計準則要求在初始確認分類后,不得隨意變更,因此在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初始確認時即要準確分類并進行相應核算是有難度的。
2、貸款核算的難點
新會計準則關于減值準備的要求較為謹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操作起來相對復雜?
作為銀行業重要會計政策的“單項金額重大”的貸款標準和“類似信用風險特征”的分組方法在具體執行時需要職業判斷,其標準高低及分組依據直接決定減值測試的復雜程度和結果,從而影響損益。如何明確單項金額重大及分組標準,什么樣的標準是客觀且符合實際的是操作中的難點。
2)新會計準則要求按照貸款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計算確定減值金額,而目前監管部門仍然按五級分類考核貸款風險管理。因此如何將貸款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資產五級分類有機結合起來仍然是個難點。
3)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確定也是實施過程中的難點。折現率的確定,這個很關鍵的指標,應由誰來確定,是否由人民銀行定期公布,還是各企業自行決定。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確定由于職業判斷、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差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相近業務的重大判斷差異,個別情況下導致企業報表數據的橫向不可比,甚至可能出現利用其作為利潤的調節器。
4)在新會計準則下,要求貸款按照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法進行核算,這與現行的核算方式相比變得更為復雜,基礎工作如信息系統的建設等方面成為核算中的瓶頸。
3、公允價值使用時的難點
特別是銀行業,新會計準則中大量使用公允價值,而公允價值的運用需要更高的職業判斷水平。另外,如果既不屬于證券市場也不屬于銀行市場,不存在活躍市場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準則要求“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大量聘請外部評估機構不現實,同時并非所有的評估報告均可采用。
四、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的幾點建議
1、高素質人才的配備是關鍵
要貫徹落實新準則,銀行業財會人員的素質是關鍵?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技術,涉及銀行多個部門,會計的概念已不僅僅是傳統的簿記,需要高水平的會計職業判斷?會計人員要學習現有銀行的各項業務,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相關業務,理解業務的流程和本質,從而準確定義業務形成的資產和負債;必須掌握公允價值的計算方法,培養職業判斷水平,及時掌握市場行情,避免出現計量的價值嚴重偏離公允價值的情況。高素質人才的配備也是實施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2、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信息系統
我國銀行業改進風險管理最大的障礙,就是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大量業務信息缺失,企業無法建立相應的資產組合管理模型,也無法準確掌握風險敞口,同時,銀行是擁有數額龐大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沒有系統工具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銀行業的信息系統功能主要應能滿足以下要求: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公允價值的計算與確認?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攤余成本(含減值損失計算)?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利息收入?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算(估值)模型。
3、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技術
企業內部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探索運用量化模型有效識別、判斷、計量和控制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強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4、監管部門的協調與支持
建議監管方出臺具體監管指引,如折現率如何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五級分類工作如何有機結合進行指導,這樣即加大了監管力度,又便于會計實務工作者的操作。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柯可,新會計準則對權行會計核算帶來的影響[J]金融會計,2005(6)
[3]田瑞鋒、孫玉甫,實施金融工具準則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7(7)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結構;特點;意義
論文摘要:我國財政部2006年2月15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是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準則目前僅在我國上市公司執行,其他企業及其財務會計人員對新準則了解甚少。為此,本文就新準則的框架結構、特點、意義略陳管見,試圖再大力渲染它。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 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
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由1個基本準則、38個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構成。
1. 基本準則
基本準則由11章50條構成。基本準則處于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一層次?;緶蕜t涉及整個會計工作和整個會計準則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對38個具體準則起統馭和指導作用,各具體準則的基本原則均來自基本準則,不得違反基本準則的精神。
(1) 繼續堅持我國基本準則的定位。國際會計準則體系中《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的內容與我國的基本準則有相似之處,但該框架不作為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導準則制定機構的制定工作。我國已經有了基本準則,十多年來已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所接受。所以,這次修訂基本準則,沒有將原來的基本準則改為類似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仍沿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形式,只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做出修改。
(2) 對會計目標進行修改。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在國外,也稱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根據會計的本質和國內外會計實踐,修訂后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企業會計應當如實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滿足有關各方面對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并反映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基本準則根據這些新情況對會計目標有關內容作出了相應的修改。
(4) 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重大調整。這次重大調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重新定義,取代了原基本準則中關于會計要素定義的規定。基本準則修訂后的這部分內容完全是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進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例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
(5) 對財務報告進行修改。本次修改刪除了財務情況說明書的提法,將第九章財務報告改為財務會計報告。在語言表述上做到中國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執行。
2.具體準則
具體準則共有38項,其中,新制定的會計準則22項,以前制定、現在修訂的16項。這38項具體準則基本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用來指導企業各類經濟業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范。
具體會計準則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
(1)一般業務準則。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會計政策等具體準則項目。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它主要規范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確認與計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生物資產等準則項目。
(3)報告準則。主要規范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的報告類準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等準則項目。
3.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三個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指導會計實務的操作性指南。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主要解決在運用準則處理經濟業務時所涉及的會計科目、賬務處理、會計報表及其格式,類似于以前的會計制度。鑒于這次會計準則體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業自行設計科目報表可能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所以財政部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二、 會計準則體系頒布和實施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要使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會計作為商業通用語言,必須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有相當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減少或消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充分協調,可以提高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在全球經濟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國企業信息報告成本和融資成本,有利于推進我國當前實施的企業“走出去”戰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充分協調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是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沒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貫徹了先進科學的會計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使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了制度保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和實施必將對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從整體看,與我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對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會計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的職業水平,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成為我國會計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一靠培訓,二靠在實踐中鍛煉。以新會計準則體系培訓為契機,將國際上先進的會計理念和先進的會計方法傳授給會計人員,將有利于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提高;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將使會計人員有機會在會計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新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國更快地實現制定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目標,促進全球會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我國在國際會計領域的影響力,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
三、 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新會計準則體系較好地處理了借鑒國際慣例與立足國情的關系、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科學規范與便于理解和操作執行的關系。所以,與以前頒布類似的會計規范相比,新會計準則體系表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 科學性。首先,科學性體現在其會計理念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對企業資產負債日的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加強調企業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的營運效率,而不僅僅是營運效果。其次,科學性體現在其體系結構和表述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既有一般的原則指導,又有實務的操作指南,既體現了國際協調性,又密切結合中國實際。新會計準則體系體例合理、表述清晰、定義科學,是一套質量較高的會計準則體系。最后,科學性還體現在其會計政策和方法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保留了在我國行之有效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舊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等),引進了一些符合中國實際的、新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引入實體理論等)。
第二, 全面性??v向上看,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是一個有機整體;橫向上看,38項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基本上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這些業務不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規業務,而且包括了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新業務(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將來出現具體準則沒有涵蓋的新經濟業務,企業也可以根據企業基本準則進行判斷和處理。
第三, 可操作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不僅對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則指導,而且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應用指南以會計人員喜聞樂見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形式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作出了規范,避免了會計人員在具體運用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避免了在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時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
第四, 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充分協調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實情的內容,絕大部分會計政策與方法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是一致的。從總體上看,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保持了高度的協調性(或趨同性),但同時,新會計準則與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關聯方的披露;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第五, 層次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緶蕜t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最高層次,它是制定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實務的規則。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對各類企業經濟業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范。應用指南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的、指導企業進行會計實務的操作指南。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各有分工。
第六, 動態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實務中出現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時,可以對應用指南進行修訂,使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體現實務出現的新的、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它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形成,跨國公司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國海外市場也得到進一步拓展,這樣一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會計學者也隨之加深了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已初步與國際會計準則協同,為我國更順利地進入國際市場鋪平了道路。雖然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道路上取得一定可喜的成績,但從宏觀上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持續國際趨同的道路上還面臨著重重阻礙,這些障礙都嚴重影響到我國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影響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呢?本文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詳細分析影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主要原因。
1.宏觀因素
首先,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限制的影響。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受歷史環境的影響,我國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才逐步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比于國際眾多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尚不成熟。而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的基礎就是依據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以及外匯市場,這些都有效保障了國際會計準則得以順利實施。國際會計準則更符合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而我國作為以國有經濟占主導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并沒有完全市場化,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因而也不能照搬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其次,我國法律環境不夠完善。會計工作是一項嚴謹性較高的管理工作,作為一個企業來說,會計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的健康發展,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則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所以,會計準則作為會計工作開展的理論依據,其制定和實施必須依靠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完善的法律環境。國際會計準則以資產負債表為主,而我國法律則規定公司上市、退市,以及增資配股均以利潤表為判定依據,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資產負債表的質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相違背。除此之外,我國新會計準則實行以后,與之相適應的財稅政策和法律制度還沒有落實到位。所以,我國尚不具備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充滿缺陷的法律環境,是影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重要法律因素。最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的過程中過于被動。嚴格來說,各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不應該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單方面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而應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與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之間相互借鑒和相互認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過程中就犯了這樣的大忌,只是單方面地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而不是根據我國的利益需要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或是要求國際會計準則在某些方面的準則規定向我國會計準則靠攏。再者,我國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的意識不強,力度不夠。總得來說,這種被動性和盲目性,不僅影響到我國各大企業的經濟利益,更嚴重阻礙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影響到我國的國際地位。
2.微觀因素
從微觀上講,阻礙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因素主要從企業自身來分析。第一,公司治理機構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我國上市公司簡單來說,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我國公司股權高度集中,致使上市公司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管,妨礙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董事會人員的組成以執行董事和控股股東代表為主,缺少外部董事、獨立董事的監督,使得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呈現出“弱股東,強管理層”現象,“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之間存在過多的關聯交易,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上沒有實現三分開,控股股東以此控制或操縱上市公司,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資源等等。這種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得公司利潤操縱行為難以根除,勢必會影響到會計系統在整個企業中的運行。所以,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性間接地影響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向同一。第二,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目前,由于我國會計教育存在許多不足,國家和企業對會計人才的培養工作落實不到位,導致我國企業的相關會計人員執業素質不高。我國各大企業的會計人員多數是從高校直接引進的年輕的會計人員。他們雖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卻不擅長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他們習慣于將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按部就班,卻不擅長運用自己的專業判斷。而就國際會計準則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它要求企業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求其具備專業的判斷能力,革除傳統會計準則中的弊端和不足,創新思維,不斷完善當前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所以,我國的會計人員的素質水平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二、加快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有效措施
積極探求影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并努力排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道路上的種種障礙,這對于我國企業更進一步打進國際市場,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已經迫在眉睫。
1.轉變我國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認識
不可否認,加快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不管是對于企業自身來說,還是對于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首先我們應該轉變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認識。一是對于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頒布,不能過于強調國家法律的強制性,使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而是要提高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社會意識,并不斷優化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使之不斷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二是轉變我國對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方式的認識,我們既不能以一種被趨同的身份,一味地依照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更不能要求國際會計準則向我國會計準則靠攏,而是要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與之相互溝通,相互借鑒,依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準則。其次,我們要積極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去。一套完整的、高質量的、具有參考價值的國際會計準則,需要各國平等參與,而不是由某些國家或國家集團主宰制定。因此,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會計準則,廣泛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理念和實踐,不斷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從而更好地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
2.加強我國法律環境條件的優化
隨著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我國應該加強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的建立,使得新的會計準則與法律法規保持口徑一致和相互協調,以保證新舊制實現成功過渡和切換。對不適應新會計準則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會計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只有不斷優化我國法律環境條件,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提供一個具有保障性的法律環境,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才能更好地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3.不斷完善我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不合理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使得我國企業會計系統無法正常運行,也進一步導致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滯后性,嚴重影響到我國企業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我國各企業應該不斷完善其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內部管理工作,嚴格控制股權過度集中的現狀,盡可能實現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職權的分離,充分發揮董事會對經理行為的監督約束作用,合理分配公司利潤。同時要加強公司財務部門的內部管理,嚴格劃分職權,落實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各個財務人員之間相互監督和牽制的作用,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進一步促進會計系統在整個企業中的正常運行。
4.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養
首先,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技能和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嚴重缺乏熟知國際會計準則和相關規定的高素質人才。加上我國新制定的會計準則中增加了很多新業務,會計人員還沒有及時學習和掌握這些新的知識,對新的會計準則在企業中的運用還不是很適應。因而國家應該加強對會計人員培訓,使其加深對新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內容的了解,努力培養出具有崇高職業操守和廣闊國際視野的高級會計人才,建立高素質的會計隊伍,要努力提升國內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執業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提高其獨立、客觀、公正執業的自覺性,使其盡快向國際水平靠攏。其次,我國駐TASB的專家組成員,不僅要具備忠于祖國的政治素質,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水平,更需要具備很強的溝通和談判能力,這對于維護我國經濟利益和國際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國家要積極培養能夠忠實代表我國利益進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高級人才。
三、結語
會計核算的主要內容是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和生產活動的公司所發生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開發成本和生產成本。
一、石油勘探行業會計的主要研究內容
我國石油勘探行業會計的研究內容與其他西方國家大致相同,都會涉及礦產資源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所有方面,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準則的制定、儲量數量與儲量價值的確認與揭示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石油開采的內容包括:總則、礦區權益的會計處理、油氣勘探的會計處理、油氣開發的會計處理、油氣生產的會計處理、披露等幾個方面。
二、石油勘探支出的確認
在石油等礦業會計實踐中關于油氣資產中勘探支出的問題有兩種思想和方法,一種是全部成本法,另外一種是成果法。成果法認為資產是收益能力的象征,與探明儲量沒有直接聯系的地質與地球物理勘探費用和勘探干井費用都不應資本化。而全部成本法則認為,由于勘探活動的各個階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并且目標都是為了探明儲量,因而無論是哪一段都具有同樣的性質,要全部資本化,由此可以看出成果法更具合理性,也更加符合會計謹慎性原則,我國也是不允許采用完全成本法而支持成果法,在遵循歷史成本原則的前提下,將鉆井勘探支出中發現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支出結轉為資產,未發現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勘探支出,扣除凈值后記入當期損益。對于石油生產企業的信息披露時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開采活動的有關下列信息:1.擁有國內外的儲量年初和年末的數據2.當年期在國內外發生的礦區權宜的取得,勘探和開發各項全部支出的總額3.探明礦區權宜等相關設施的期末賬面原值金額及其計提方法,開采活動相關的輔助設備及設施的期末金額賬面原價,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累計金額以及其計提方法。
三、會計準則在石油勘探行業的重要性
會計準則規范了石油企業在從事的礦區權宜取得,勘探開發等開采活動的會計處理和相關信息披露,規范了完整的石油開采各階段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與國際慣例基本一致,也有利于石油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也為我國的石油企業能夠融入國際競爭環境創造了堅實的會計基礎,但是我國的會計準則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我們應該綜合考慮石油行業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成本,同時加強對該準則的學習和理論研究,對新會計準則實施前后財務報告進行對比分析等。
四、重視對石油行業會計人才的培養
1.石油行業會計人才將推動石油會計理論的繁榮與發展
對本行業會計人才屬性的獨特要求,即在具有良好的基礎會計理論與實務能力的基礎上,通曉石油行業生產。石油行業會計的特殊性決定了指導其發展的石油會計理論的特殊性,照搬通用會計理論難于適應石油行業會計實踐發展的要求,石油行業會計人才應熟練掌握和運用石油會計理論。并且石油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會計實踐必將隨著行業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斷翻新,并逐步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步伐,而這種翻新與接軌的前提是具有石油行業特色的會計理論的指導與輔助。
2.石油行業會計人才短缺現狀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投資核算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39項新會計準則,并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實施,其他企業鼓勵執行。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變化最顯著的當屬與投資業務相關的會計準則,它對投資重新進行分類,并以新的分類按新的方法進行確認和計量。在新會計準則下,企業要對投資進行核算,需要根據“新準則”重新設計會計科目體系和財務核算辦法,以滿足“新準則”的要求。下面就有關問題略作探討:
一、與投資業務核算相關的新會計準則
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涉及投資業務的具體準則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和《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以下簡稱“新準則”)。這4項準則將取代2001年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以下簡稱“舊準則”)。
二、新會計準則下“投資業務”的分類及相應的計量
新準則打破了舊準則以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為主要分類并分別規定其確認、計量要求的傳統格局,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標準對投資進行分類,即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
新準則突出了企業管理當局投資管理的意圖和目的,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不同要求,并分別各個投資項目提出了初始確認、后續計量以及減值的具體規范,現簡要列示如下表:
項目初始確認后續計量后續計量的利得或損失減值初始計量交易費用處理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債券利息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計入初始確認金額公允價值當期損益不適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入初始確認金額。計入初始確認金額公允價值資本公積(終止時轉回計損益所有者權益轉回計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公允價值計入初始確認金額計入初始確認金額攤余成本當期損益攤余成本一可收回金額長期股權投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進行計量;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企業合并,以付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直接費用進行計量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以成本法確定當期損益計入損益以權益法確定沖減成本
三、新會計準則下“投資”業務核算應設置的主要會計科目及其核算內容
(一)新會計準則下“投資”業務核算應設置的主要會計科目
為滿足新會計準則的要求,企業要對投資進行核算,需要根據“新準則”重新設計會計科目體系和財務核算辦法。新會計準則下有關“投資”業務核算設置的一級會計科目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四個?!俺钟兄恋狡谕顿Y”科目下設置明細科目:“投資成本”、“溢價”、“折價”、“應計利息”;“長期股權投資”科目在權益法下要設置“投資成本”、“損益調整”、“投資準備”等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二)新準則下有關“投資”會計科目的核算內容
(1)“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符合下列三個條件之一的應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金融資產或承擔金融負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近期內出售和回購;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是企業采用短期獲利模式進行管理的金融工具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屬于衍生金融工具。只有活躍市場中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才能指定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3)“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有固定或可確定金額和固定期限,且明確打算持有至到期日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企業委托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向其他單位貸出的款項。
(4)“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企業持有的采用成本法和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核算采用權益法的,應當分別“投資成本”、“損益調整”、“所有者權益其他變動”進行明細核算。
四、新舊準則下“投資”業務核算的主要差異
(一)新準則將原“短期投資”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舊準則下的“短期投資”,取得時按成本計量,期末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對于市價低于成本的差額,計提相關的跌價準備。
新準則將短期投資修改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照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的相關原則執行,即①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公允價值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調整,對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損益。②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歷史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調整,對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權益。
(二)新準則將“長期債權投資”修改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舊準則中“長期債權投資”按照長期債權投資的成本,以每期應計利息及溢折價攤銷金額后的賬面價值計量;對于溢折價的攤銷,可以采用直線法,也可以采用實際利率法。
新準則下“長期債權投資”按照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執行,即根據管理層的持有目的,原來作為長期債權投資的原則上應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并以攤余成本計量。攤余成本指長期債權投資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后的結果:①扣除已償還的本金;②加上或減去采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③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或無法收回的金額。
(三)新舊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比較
1、初始計量:舊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按照投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直接費用進行計量。新準則中“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定較為復雜,新準則按照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與非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分類,企業合并又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確定初始投資成本,其確認更為客觀、準確。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進行計量,初始投資成本與合并方所支付的合并對價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對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企業合并,是按照付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直接費用進行計量。
2、成本法與權益法:
舊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該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該采用權益法核算。一般地,根據投資企業的持股比例,當投資企業的持股比例低于20%普通股,采用成本法;持有20%-50%普通股時,采用權益法核算。但判斷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影響程度,應按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來決定采用何種方法。
新準則擴大了成本法的適用范圍,規定企業對子公司投資,日常會計實務應采用成本法核算,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調整為權益法。除企業對子公司投資外,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也采用成本法核算。
在成本核算法下,舊準則的初始投資成本一般不變動;新準則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應當進一步確認“商譽”或當期損益。
在權益法核算下,舊準則將初始投資成本與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正值計入股權投資差額,逐年攤銷計入損益,負值直接計入資本公積;新準則下不再產生股權投資差額,對于初始投資成本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負值則計入當期損益,正值計入“商譽”,不再按年限進行攤銷,而是在期末進行減值測試。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33號《企業會計準則(2006年)》
[2]范翠玲:“不同情況下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會計處理”,《財會研究》,2006年第6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財會便[2006]30號,《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