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13:21: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情感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筆者認為,情感教育的概念是針對重知輕情的現狀提出來的,并且它是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它是教育的一部分,滲透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品質,發展其情感自我調控能力,促進其對自我、環境及兩者之間關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情感教育對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學語文教學傳授中華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呢?
(一)影響學生的心理
情感教育會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它照顧學生的情緒、情感及態度價值觀,與心理教育相輔相成,影響學生的感知和思維習慣。保持情感的健康,學生成長為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際交往和知識學習中有更好的心態,因此情感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二)培養學生的情感
中學生此時正處在青春期,也是容易出現困難問題的時期。他們通過挑戰人們強加給他們的種種限制,強烈希望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從而獲得自由。他們還會感覺到壓力不得不實現同伴群體的標準,因而一些青少年在從朋友的預期中迷失自己。此時,語文課就承擔著疏導學生心理、培養學生良好情感的責任,語文教師就扮演著心靈使者的角色,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的情感發展。
(三)促進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感效應。情感效應能加強情感教育,發亮的眼睛、有力的手勢、穩健的身態、幽默的語言都是情感效應的表現形式。教師如果靈活地運用這些技巧,就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聚集起來,關注教師的教學,同時學生更有積極性,更加活躍。發揮中學語文中的情感效應,可以激發學生思考,感受語文課堂中教師傳授的知識,深厚文化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
三、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教師要從自身做起
教師是情感教育的傳播者和影響者,學生情感教育的好壞與教師的情感素養的高低息息相關。學生出現情感問題,就只有通過情感教育解決。因此,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的情感素養,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關鍵,是打破中學語文情感教育瓶頸的有力武器,所以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改進:
1.轉變教育觀念
重知識輕感情的教育是傳統教育的一大弊端,并且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中學生情感缺乏,表現出漠視的態度,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自動承擔起對學生情感教育的任務,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情感教育對中學生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自覺提高情感素養,從而與時俱進,將自己的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使語文課堂生動有趣、更富有現代意義。
2.加強情感投入
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情感影響力,吸引和感染學生。教師要具備愛的能力,愛自己、愛學生、愛自己的事業。教師應該將對學生的教育視為對萬千生命的教育,是生命對生命教育,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語文教師對待這一群特殊的正在成長的人群要有愛心,投入更多的情感,語文課恰巧就是一個契機,語文教師要利用有限的語文課做情感教育的事業。3.增強角色意識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使者,是傳播知識和文化的橋梁,教師要經常用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自己的使命,時時意識到自己的教師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注意尺度,并且要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學生才能對這位教師有敬畏之心。教師在課堂中的一舉一動都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有的學生就會用教師的價值觀規范自己的行為,并且以此作為今后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要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增強學生的情感能力
1.在課堂中
(1)創設情境法。文學作品中入情境創設,會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并且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如:教學《沁園春•長沙》一詩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文字情境創設,找一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結合文章更好地理解長沙秋天的美好景色;放映圖片,找有關橘子洲、魚翔淺底、大地等圖片,讓學生更切身感受自然美和社會美;播放朗讀音頻,學生根據抑揚頓挫的語調,自覺體會詩人所要傳達出的感情,并從中感悟詩境的優美,提高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習,自然就會心生愛國情愫,加深對本詩的理解。(2)朗讀法。把無聲的文章用語言讀出來,可以更好地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讀的次數越多,越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讀法,如略讀、讀段落、讀全篇、時而可做摘要,而有的文章卻需要全讀。例如江河的《星星變奏曲》,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和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細咀嚼和品味。這首詩全文上下兩節結構相似,節奏稍有變化,好似音樂中的變奏曲,學生稍加思索就可以領悟,講得太多反而乏味,學生必須多讀。在不斷地朗讀中,可以體會到全詩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詩人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惘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情懷。詩歌是用心讀和品的,品出詩的靜意美。特別是散文、詩歌這類文章,尤其要注意朗讀,如鄭愁予的《雨說》寫的是使人對中國青少年的期待,對中國未來的美好祝愿,情感是喜悅的,節奏是歡快的,學生在反復的吟詠中不斷加深對作品情感的理解,從而豐富自身的情感。(3)人物評析法。在對小說進行評析時,人物評析法尤其重要,學生在認真評析人物性格特點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對自身的認識。如疾惡如仇、性格暴劣的曹蓋;足智多謀、才高八斗的諸葛亮;細腳伶仃、刻薄自私的楊二嫂;堅韌不拔、敢于奉獻的魯濱孫;兇狠虛偽、封建固執的周樸園等。這些作者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是當時社會情況的真實寫照,它蘊含作者的情感,反映作者的思想觀念。對這些人物進行分析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見解,并且多角度、多方位地對人物進行剖析,對文中的人物有較全面的認識。(4)評析詞句法。字詞句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語文,即語言文字,中國的語言文化大多都通過語文這個媒介進行傳播。我們在學習文章時要注意對詞句的分析。例如:在《故鄉》這篇課文中,作者傳遞出對下一代寄托和殷切的希望時,則發自內心地喊出“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千古名言,仔細品味,可以知道人類、歷史、社會文化、民俗習慣等都是這樣一步一步傳承下來的,由此引發更深遠的思考和探索。又如:《將敬酒》一文作者的感情由悲、轉樂、再到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全篇飽含作者的憤怒,亦即作者的人生仕途,坎坷不平,之后竟然忘記在這樣的情境下,創作出如此具有氣勢的作品,贏得后人不盡的稱贊。
2.在生活中
(1)參加社會實踐。中學生在學習必要的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加強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取最新國內國際新聞,并且提高判別真假信息的能力。書上的知識是有限的,很多緘默性知識需要自己領悟,像這樣不易得到的知識需要實踐,在實踐中感受和體悟,補書中之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進而豐富情感。(2)自我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榜樣,通過這些人物,可以激勵學生,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為人處世,并且擁有豐富的情感。中學生崇拜的偶像可以是成功的企業家、科學家、歌手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的等熟悉的人。另外,還可以多學習一些名言警句進行自我鞭策和自我鼓勵,時刻提醒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約束。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此時更需要自我鼓勵,進行心理調節,努力克服困難,重新找到信心和勇氣,以更好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
四、結語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 語文課堂 教學語言 轉變
教師的課堂用語很大程度地帶有一定的個性特點。一般說來,性格豪爽的老師語言有力、簡潔,“請說”“、好!真是太好了”、“鼓掌”……寥寥幾語,言簡意賅,但就是使得學生注意力集中,興趣高昂;性格溫柔的老師會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豐富、生動,如和風細雨般潛入學生的心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美妙;而那些善于表演的老師也別有一番味道,他們的課堂體態語是那么生動自然,是那么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如何使教學用語的人性化、平等化、科學化,達到準確、生動、明晰、富于感情,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呢?[1]
一、由“單項式”教學語言向“對話式”教學語言轉變
新課程改革引入了“對話”這一教學理念,就是為了改變以往以來課堂上教室一人講課的傳統模式,通過學生與老師還有學生之間的對話來完成教學,這樣的話,更能讓學生將來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更好的理解教育,而且能讓老師更好的完成教學。對話式教學在教學中的體現:
因為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以教師為導,這很難使學生獲得自由的發展,但是教師在提問方式上,已不再是過去簡單的提問,而更趨于讓學生主動回答。如:“誰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心得體會呢?”“文章中哪一句或是哪一段能激發你的想象,能和大家說說嗎?”……當學生回答得不是很理想的時候,教師也不再是簡單地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樣既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融洽了師生關系。[2]
二、“一石激起千層浪”――提問語的設計
“通過剛才的自學,你發現了什么?請大家交流交流?!薄巴ㄟ^小組討論交流,你還有問題嗎?”類似這樣的提問,是我在組織學生學習交流過程中慣用的語言。這一提問語的優勢是:學生能夠充分自主地暢所欲言,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但由于是常用語,就覺得是老生常談,再也沒有新鮮感,所以要適當改變一下提問的方式和語言,體現出藝術性和變異性,因為問題提得好就會像投向平靜水面的一顆顆石子,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有利于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課堂上,老師經常這樣問學生:“這個問題誰會?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會的請舉手。”這樣的用語就非常的不準確,學生答上來是應該,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如果回答不上來,說明連這樣“非常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其他的知識可能都不會,學生的自信心在什么地方?一些好學生也不屑回答這樣“非常簡單”的問題,既然“非常簡單”,讓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回答好了。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鼓勵,效果就不好。有的老師說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這樣說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難”的問題,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就不想這個問題了,反正我也答不上來。學習好的同學回答后,感覺非常容易,易產生驕傲情緒,不能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教師的提問語應從這幾方面考慮: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2、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3、誘發自主的探索行為。4、倡導民主的合作精神。5、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6、要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7、要聯系學生實際、注意學生的反應。這樣,教師在一個互動的課堂中既要全盤考慮,更要節節出彩,環環吸引著學生,讓學生期待著一次又一次的學習。三、利用學生的興趣,進行語言引導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離不開對學生興趣的挖掘,這是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想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就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多半好動,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教師必須要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學《風娃娃》的時候,有一位教師通過謎語進行導入,這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這位教師還做了三個非??蓯鄣娘L娃娃,準備把他們獎勵給回答問題出色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啟發,使學生更加樂于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進而使課堂教學順利完成。[3]
結束語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學科,一直以來就受到教師、家長、學生的重視,但如何學好語文,真正使其成為我們交流、閱讀的重要工具,卻一直是困擾著教育界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剛剛進入學校,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同時也有著恐懼的心理,對于那些讓他們感到恐懼的事物,則會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在這樣一個重要的階段,我們必須擺脫傳統的為考試而教學的方式,想方設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去愿意學習語文,而不是簡單地為考試而學習。因此,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多儲備知識,提高教學語言的質量。新課標背景下,課堂是互動的,是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是師生對話的過程,是思維的碰撞的主陣地。碰撞必然產生智慧的火花引發出創造的靈感和沖動,達到在對話中甄別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養個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謝水明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 [期刊論文] -新課程學習?中旬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