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3 04:5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英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英語;體驗教學;立體;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3-0037-03
一、會計學專業英語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1998年我國對高校經濟管理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目的是培養大批復合型、外向型和創新型經濟管理人才。會計信息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懂得國際商業語言。會計專業英語就是培養學生具有搜集涉外會計活動中的會計信息、處理國際會計業務、跟蹤國際會計理論和實踐最新發展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直接目標:掌握基本的會計專業詞語,了解國外的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處理方法,能夠用英語處理一些簡單的、基本的會計實務,能夠看懂并能編制英文財務報表,能夠用英語交流(包括聽、說、讀、寫)會計知識和信息,能夠閱讀與會計專業相關的文獻,并撰寫一定水平的專業英語論文。
二、會計專業英語體驗教學模式改革理論
現代認知心理學派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靠學習者個體主動地建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或吸收,每一個人都會非常主觀地用自己的經驗建構自己個人的知識,決定知識的吸收與否。因此,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不僅僅通過教師傳授獲得,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影響,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Wilson 1996)。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構和重構,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扒榫?、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構主義學派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學習。學生是知識信息的加工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外部刺激。它強調學習者應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構”意識,重視學習情境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強調將信息和加工技術有效地融合于教學過程,為“自主建構”學習提供一種恰當的教學環境,從而實現主動探索、情境創建、多重合作、資源共享的新型學習方式(Phillips,D.C.2000)。體驗式學習的理論與John Dewey的進步教育哲學(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Lewin 的社會心理學理論,kelly以及Diget的認知教育和認知學習理論,Maslow和Rogers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等都有密切聯系。John Dewey主張的learning by doing概論了體驗式學習的理論來源的共同特征。體驗式學習強調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所學內容轉化為自身知識并掌握知識的本質。
三、會計學專業英語體驗教學模式的立體教學改革
對會計英語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該考慮學生的語言基礎,根據本校學生對會計英語教學的認可度和接受力,將教學設計為幾個階段,主要思路是在課程開設期初用漢語和英語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會計內容以中國會計體系為主,國際會計為輔,針對學生開始用漢語教學為主,英語為輔,隨著教學進展,逐步過渡到以英語教學為主,漢語為輔,課程將近結束時采用全英語教學。根據體驗教學模式的原則構建的教學內容,設計思路不是按傳統會計常規體系如會計要素的核算、財務報表的編制等來安排,而是按實際經濟業務流程來構建,這樣設計的教學內容便于將會計知識情景化,為體驗學習創設條件,明確在不同的情境下,處理會計事務的技能和方法。
1.會計英語教學素材選擇的立體化。目前多數《會計英語》的教材主要介紹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會計循環、主要會計要素的簡單會計核算以及基本財務報表的編制,以及對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和審計的概括介紹,由于一般學校會計專業英語課程在大四第一學期或大三第二學期開設,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在前期課程中學過,如果按照現有教材組織教學,學生會由于教學內容缺乏挑戰性,逐漸產生厭煩感甚至喪失學習興趣。只有當學生的認知需求與教學內容難度相平衡時,教學才能產生最佳效果。因此提供會計英語教學素材應體現立體化,即會計英語課件(生動、具體、人性化)、錄像片(國外具體會計業務的處理情節)、案例和財務報表(重點進行財務報表分析及其結果的應用)等,組織學生教學互動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以上這些情景中學習實用的會計英語知識,獲得用英語進行會計業務的能力。其中語言設計會以全英文的形式出現,過程中會有教師和學生的中文解釋。同時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本校已設置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多媒體的圖文并茂的教學效果,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外傳授大量的課內外知識,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習動機,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動態性、交互性、模擬性、針對性、高效性和重復性的特點。
2.教學活動體驗的立體化。體驗立體化教學模式最大限度提供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機會,有師生單向交流、師生雙向交流,在師生、學生之間多向交流,教師是課堂交流的中心,從而創設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構建愉快民主的教學過程,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師生平等、同學互促的和諧氛圍,為學生創設表現其各方面聰明才智的契機,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是協作學習模式、混合學習模式和自主學習模式的有效結合。在體驗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是課堂互動交流的參與者,而且還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監督者和評價者。教師需要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模擬真實情境,鼓勵學生將所學到的語言進行實際運用,提高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具體來說:(1)教學內容情景體驗。①會計業務處理場景錄像。有業務背景的英語錄像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情景,在學習某種會計業務前,放一場相關錄像,能讓學生很快進入業務情景,學生通過觀察錄像了解業務過程,為下一步通過實際操作并體驗操作后果做準備。例如可以提供生產車間產品生產成本會計核算的相關錄像,讓學生以此為情景,體驗產品制造賬務處理方法。該種體驗教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克服學生對專業詞匯的生疏、快速牢固記憶困難大的現狀,在情景中感受會計專業詞匯的應用以及具體環境的意思表達,輕松愉快地將專業詞匯和英語表達在腦海中儲存。②會計案例。作為體驗學習的英語案例,應盡量從真實業務中提煉,不能作過于簡單的處理。會計英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在未來的涉外財務工作中能初步運用英語知識對企業的經濟業務中涉及的英文票證、英文賬務處理流程等內容具有足夠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識。(2)鞏固學習。①設置選擇性練習。通過提供單選多選形式的英語會計練習,有傳統的選擇題、閱讀理解題,還要加入原版的會計學術論文進行英文翻譯及總結或體會,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總結。②專題討論。課前設置不同類型、不同難易程度的討論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條件興趣選擇合適的題目,按選題分為不同小組,學生先寫出英語發言提綱,再用英語在小組討論中表達觀點,使學生在會計專業知識能力和英語口語交流方面都獲得鍛煉,之后,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宣讀本組討論結果,根據討論結果的匯報,給每組打分,記入本課程的期末綜合成績中。③專業小論文。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在每一會計業務處理環節結束后,鼓勵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研究,或者就某些會計業務進行反思總結概括,寫成英語小論文,用英語宣讀,并接受質疑,鍛煉學生思想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以及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3.課程成績評定立體化。課程成績的評定改變傳統的只在期末筆試確定成績,本次教學改革成績評定按照平時課堂表現(包括個體表現、團體表現)、小論文質量以及最后綜合考試結果確定每一位學生的成績,以此來給學生日常的會計英語學習增加興趣的同時,更加端正其學習態度,既強調過程,又強調結果。
四、會計學專業英語體驗教學模式的立體教學實踐
本次教學改革歷時3年,共有3屆會計專業大四學生參與此次改革實踐活動。從實踐結果來看,首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之前,學生上課與否取決于老師要求是否嚴格,如果每節課老師點名,學生會勉強到課,即便如此,到課率也不是很高。改革后,學生能主動上課,即使老師不點名,到課率在95%以上,上課氣氛明顯改善。其次,學生能夠開口說話。學生由于英語語言基礎差異,而且,語言表達能力尤其弱,不敢開口,改革實踐后,同學們都能大膽開口表達,盡管發音不標準,但克服不自信心理是最大的進步。再次,學生們能夠閱讀會計專業外文資料,書面表達能力也明顯提高。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每年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英文題目即英文摘要部分,之前學生在翻譯時不考慮語法,專業詞的使用更是摸不著頭腦,現在學生的翻譯基本上專業詞使用不存在問題,語法錯誤明顯減少。最后,經過本學期會計專業英語的學習,以前沒有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在畢業前都通過了四級,順利拿到學位證書,不能不說和本學期的會計英語教學改革有關??傊?,體驗式立體化的教學改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改革取得預期效果。
關鍵詞入侵檢測異常檢測誤用檢測
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論文基于網絡的計算機應用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政府、教育、商業、金融等機構紛紛聯入Internet,全社會信息共享已逐步成為現實。然而,近年來,網上黑客的攻擊活動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長。因此,保證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以及整個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1防火墻
目前防范網絡攻擊最常用的方法是構建防火墻。
防火墻作為一種邊界安全的手段,在網絡安全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對網絡的非法訪問,通過監視、限制、更改通過網絡的數據流,一方面盡可能屏蔽內部網的拓撲結構,另一方面對內屏蔽外部危險站點,以防范外對內的非法訪問。然而,防火墻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1)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墻背后可能敞開的后門。如同深宅大院的高大院墻不能擋住老鼠的偷襲一樣,防火墻有時無法阻止入侵者的攻擊。
(2)防火墻不能阻止來自內部的襲擊。調查發現,50%的攻擊都將來自于網絡內部。
(3)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墻通常不能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能力。畢業論文而這一點,對于層出不窮的網絡攻擊技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在Internet入口處部署防火墻系統是不能確保安全的。單純的防火墻策略已經無法滿足對安全高度敏感部門的需要,網絡的防衛必須采用一種縱深的、多樣化的手段。
由于傳統防火墻存在缺陷,引發了入侵檢測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的研究和開發。入侵檢測是防火墻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閘門,是對防火墻的合理補充,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通過對網絡的監測,幫助系統對付網絡攻擊,擴展系統管理員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審計、監視、進攻識別和響應),提高信息安全基礎結構的完整性,提供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F在,入侵檢測已經成為網絡安全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種不同的網絡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2入侵檢測
2.1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是通過從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攻擊的跡象,并做出自動的響應。其主要功能是對用戶和系統行為的監測與分析、系統配置和漏洞的審計檢查、重要系統和數據文件的完整性評估、已知的攻擊行為模式的識別、異常行為模式的統計分析、操作系統的審計跟蹤管理及違反安全策略的用戶行為的識別。入侵檢測通過迅速地檢測入侵,在可能造成系統損壞或數據丟失之前,識別并驅除入侵者,使系統迅速恢復正常工作,并且阻止入侵者進一步的行動。同時,收集有關入侵的技術資料,用于改進和增強系統抵抗入侵的能力。
入侵檢測可分為基于主機型、基于網絡型、基于型三類。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英語論文已經開發出一些入侵檢測的產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有ISS(IntemetSecuritySystem)公司的Realsecure,NAI(NetworkAssociates,Inc)公司的Cybercop和Cisco公司的NetRanger。
2.2檢測技術
入侵檢測為網絡安全提供實時檢測及攻擊行為檢測,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手段。例如,實時檢測通過記錄證據來進行跟蹤、恢復、斷開網絡連接等控制;攻擊行為檢測注重于發現信息系統中可能已經通過身份檢查的形跡可疑者,進一步加強信息系統的安全力度。入侵檢測的步驟如下:
收集系統、網絡、數據及用戶活動的狀態和行為的信息
入侵檢測一般采用分布式結構,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若干不同關鍵點(不同網段和不同主機)收集信息,一方面擴大檢測范圍,另一方面通過多個采集點的信息的比較來判斷是否存在可疑現象或發生入侵行為。
入侵檢測所利用的信息一般來自以下4個方面:系統和網絡日志文件、目錄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變、程序執行中的不期望行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2)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式匹配、統計分析、完整性分析。模式匹配是將收集到的信息與已知的網絡入侵和系統誤用模式數據庫進行比較,從而發現違背安全策略的行為。
統計分析方法首先給系統對象(如用戶、文件、目錄和設備等)創建一個統計描述,統計正常使用時的一些測量屬性。測量屬性的平均值將被用來與網絡、系統的行為進行比較。當觀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圍時,就有可能發生入侵行為。該方法的難點是閾值的選擇,閾值太小可能產生錯誤的入侵報告,閾值太大可能漏報一些入侵事件。
完整性分析主要關注某個文件或對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錄的內容及屬性。該方法能有效地防范特洛伊木馬的攻擊。
3分類及存在的問題
入侵檢測通過對入侵和攻擊行為的檢測,查出系統的入侵者或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濫用和誤用。工作總結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將入侵檢測分為異常入侵檢測(AnomalyDetection)和誤用人侵檢測(MisuseDetection)。
3.1異常檢測
又稱為基于行為的檢測。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的入侵行為都是異常的。首先建立系統或用戶的“正常”行為特征輪廓,通過比較當前的系統或用戶的行為是否偏離正常的行為特征輪廓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入侵。此方法不依賴于是否表現出具體行為來進行檢測,是一種間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體方法有:統計異常檢測方法、基于特征選擇異常檢測方法、基于貝葉斯推理異常檢測方法、基于貝葉斯網絡異常檢測方法、基于模式預測異常檢測方法、基于神經網絡異常檢測方法、基于機器學習異常檢測方法、基于數據采掘異常檢測方法等。
采用異常檢測的關鍵問題有如下兩個方面:
(1)特征量的選擇
在建立系統或用戶的行為特征輪廓的正常模型時,選取的特征量既要能準確地體現系統或用戶的行為特征,又能使模型最優化,即以最少的特征量就能涵蓋系統或用戶的行為特征。(2)參考閾值的選定
由于異常檢測是以正常的特征輪廓作為比較的參考基準,因此,參考閾值的選定是非常關鍵的。
閾值設定得過大,那漏警率會很高;閾值設定的過小,則虛警率就會提高。合適的參考閾值的選定是決定這一檢測方法準確率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見,異常檢測技術難點是“正?!毙袨樘卣鬏喞拇_定、特征量的選取、特征輪廓的更新。由于這幾個因素的制約,異常檢測的虛警率很高,但對于未知的入侵行為的檢測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實時地建立和更新系統或用戶的特征輪廓,這樣所需的計算量很大,對系統的處理性能要求很高。
3.2誤用檢測
又稱為基于知識的檢測。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入侵行為都能被識別和表示。首先,留學生論文對已知的攻擊方法進行攻擊簽名(攻擊簽名是指用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表示已知的攻擊模式)表示,然后根據已經定義好的攻擊簽名,通過判斷這些攻擊簽名是否出現來判斷入侵行為的發生與否。這種方法是依據是否出現攻擊簽名來判斷入侵行為,是一種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體方法有:基于條件概率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專家系統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狀態遷移分析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鍵盤監控誤用入侵檢測方法、基于模型誤用入侵檢測方法。誤用檢測的關鍵問題是攻擊簽名的正確表示。
誤用檢測是根據攻擊簽名來判斷入侵的,根據對已知的攻擊方法的了解,用特定的模式語言來表示這種攻擊,使得攻擊簽名能夠準確地表示入侵行為及其所有可能的變種,同時又不會把非入侵行為包含進來。由于多數入侵行為是利用系統的漏洞和應用程序的缺陷,因此,通過分析攻擊過程的特征、條件、排列以及事件間的關系,就可具體描述入侵行為的跡象。這些跡象不僅對分析已經發生的入侵行為有幫助,而且對即將發生的入侵也有預警作用。
誤用檢測將收集到的信息與已知的攻擊簽名模式庫進行比較,從中發現違背安全策略的行為。由于只需要收集相關的數據,這樣系統的負擔明顯減少。該方法類似于病毒檢測系統,其檢測的準確率和效率都比較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點。
3.2.1不能檢測未知的入侵行為
由于其檢測機理是對已知的入侵方法進行模式提取,對于未知的入侵方法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檢測。也就是說漏警率比較高。
3.2.2與系統的相關性很強
對于不同實現機制的操作系統,由于攻擊的方法不盡相同,很難定義出統一的模式庫。另外,誤用檢測技術也難以檢測出內部人員的入侵行為。
目前,由于誤用檢測技術比較成熟,多數的商業產品都主要是基于誤用檢測模型的。不過,為了增強檢測功能,不少產品也加入了異常檢測的方法。
4入侵檢測的發展方向
隨著信息系統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與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再加上網絡攻擊者的攻擊工具與手法日趨復雜化,信息戰已逐步被各個國家重視。近年來,入侵檢測有如下幾個主要發展方向:
4.1分布式入侵檢測與通用入侵檢測架構
傳統的IDS一般局限于單一的主機或網絡架構,對異構系統及大規模的網絡的監測明顯不足,再加上不同的IDS系統之間不能很好地協同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采用分布式入侵檢測技術與通用入侵檢測架構。
4.2應用層入侵檢測
許多入侵的語義只有在應用層才能理解,然而目前的IDS僅能檢測到諸如Web之類的通用協議,而不能處理LotusNotes、數據庫系統等其他的應用系統。許多基于客戶/服務器結構、中間件技術及對象技術的大型應用,也需要應用層的入侵檢測保護。
4.3智能的入侵檢測
入侵方法越來越多樣化與綜合化,盡管已經有智能體、神經網絡與遺傳算法在入侵檢測領域應用研究,但是,這只是一些嘗試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對智能化的IDS加以進一步的研究,以解決其自學習與自適應能力。
4.4入侵檢測的評測方法
用戶需對眾多的IDS系統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IDS檢測范圍、系統資源占用、IDS自身的可靠性,從而設計出通用的入侵檢測測試與評估方法與平臺,實現對多種IDS的檢測。
4.5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結合安全工程風險管理的思想與方法來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將網絡安全作為一個整體工程來處理。從管理、網絡結構、加密通道、防火墻、病毒防護、入侵檢測多方位全面對所關注的網絡作全面的評估,然后提出可行的全面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入侵檢測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提供了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使網絡系統在受到危害之前即攔截和響應入侵行為,為網絡安全增加一道屏障。隨著入侵檢測的研究與開發,并在實際應用中與其它網絡管理軟件相結合,使網絡安全可以從立體縱深、多層次防御的角度出發,形成人侵檢測、網絡管理、網絡監控三位一體化,從而更加有效地保護網絡的安全。
參考文獻
l吳新民.兩種典型的入侵檢測方法研究.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38(10):181—183
2羅妍,李仲麟,陳憲.入侵檢測系統模型的比較.計算機應用,2001;21(6):29~31
3李渙洲.網絡安全與入侵檢測技術.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1;24(3):426—428
4張慧敏,何軍,黃厚寬.入侵檢測系統.計算機應用研究,2001;18(9):38—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