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18:24: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冬天的到來,這一年也即將過去,大家除了關心2022年節假日的安排,也關心著2022年放寒假的時間安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河南2022中小學生寒假放假時間。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河南2022中小學生寒假放假時間一年級到九年級于1月22日、高中于1月26日進入寒假,都于2月20日準備開學。
小學生寒假安全教育注意事項1、飲水機的熱水鍵要注意
冬天的話熱水用得比較多,但熱水的溫度很高,如果孩子自己去倒水的話很容易被燙傷的,所以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熱水會燙手。
2、打火機/火柴不要放在孩子可接觸到的地方
有關火源的問題也要著重注意,比如打火機和火柴,這個是比較細小的東西,相對于其他大的物件來說,小物件比較容易被家長忽略,放在抽屜等地方,很容易被孩子找到。
3、熱水器要記得關
熱水器同樣是有熱水出現的,如果你的熱水器沒有關,那么24小時都是有熱水的,孩子趁你不注意的時候放水,不小心就會被燙傷。所以熱水器不用就立即關掉,不但安全還省電。
假期學習計劃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寒假已經開始,也是時候制定一個寒假目標了。為了防止之前大多數假期中渾渾噩噩、碌碌無為的情況再次發生,特制定此假期目標。
語文:在語文上,我要付出更多努力,以彌補自身原有的缺陷和不足。每天練半張字,爭取在一個假期內是自己的字體得到較大的改善,改正寫字的不良習慣,把因為作文而失的不應失的分爭回來,每天堅持隨筆上傳,預習下冊課本。
數學:預習下冊內容,爭取做到對知識點熟練掌握,在開學前做到自學完整本書。同時對上冊內容重點與薄弱點進行復習。
英語:除老師布置的作業外,自己也要制訂一些額外目標。把下冊單詞記完之后,再把接下來的單詞記幾個單元,多多益善,同時加強閱讀多閱讀英文書籍,多積累詞匯,讓英語積累本發揮起自己的作用,學唱幾首英文歌曲。對上冊內容要進行總結
政治:多看《新聞聯擂》,了解國家大事;提前預習,通讀課本了解課本主要內容;以思維導圖形式進行學習。
歷史:對歷史來說,任務主要是復習,因為歷史可以看作我的一個較為薄弱的科目,在假期中,我要進行復習,背記知識點;多做題以此來鍛練自己的材料閱讀與分析能力。
地理: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開始對從七年級上冊開始的所有內容進行復習,爭取不落下一個知識點,備戰中考。
生物:有選擇性的完成作業,對自己薄弱點進行回顧,同時對四冊內容進行復習。
信息技術:利用軟件多做題,確保操作題與打字題不失分。將題庫中的選擇題與判斷題熟記于心。
(1)獨立思考能力
作為教師,最重要的并非教會學生某種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學生只有學會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學習,必將會被高效的學習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組成”。本章節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詞,如神經節、神經中樞、周圍神經中樞、中樞神經系統等,這些名詞無論是從語素上講還是從具體的含義來說,都極其相似。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記憶,這就需要通過分析、比較各個名詞組成和分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輔助記憶。具體的方法以的人體神經脈絡圖為例,或以一根有枝節的樹枝進行類比。形成相應的記憶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通過模仿進行相似的獨立思考,最終實現生物知識水平的提高。
(2)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通過主動而活躍的思維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識理論和結果,進而得到更深刻的體會。作為教師,有義務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過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物和現象作為教學材料,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積極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例舉生活中常見的乳酸菌飲品、防腐方法、污水凈化、甜酒制作過程等現象,讓學生分析、歸納出細菌和真菌在生活生產中的具體的利用都有哪些、運用了哪些原理。學生在解決教師所設置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將學會一些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并通過長期的訓練加以優化,最終在生物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創新能力。
(3)邏輯梳理能力
邏輯梳理能力是學生形成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適用于各個學科。通過歸納并總結類似、相反等對比關系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記憶、掌握知識。為了培養學生邏輯梳理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體系和系統規律,并在學生不具備該能力之時通過示范幫助其生成相關意識。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通過對整章的學習,學生對人體各個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狀況有了基本的認識,讓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無論是對其學習還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對于本章節的講解,可以以血液循環,淋巴循環為主線,可以對血液以及流通所經過的器官的作用進行引申。在教學中除了通過掛圖展示幫助學生總結血液運動的規律,即“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外,還應該對其進行引申,將生活的常識問題加入其中,如心臟疾病的預防,以及常識性的知識進行引申。當學生接觸了此類學習方法后,印象會更為深刻,不但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識,對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利。教師應該多設置相應的課程對學生進行訓練,以此來提升教學水平。
(4)動手操作能力
生物學科在傳統教學中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并非因為它本身缺乏學習的意義,而是因為生物學科較其他學科更加復雜、嚴謹,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實驗觀察才能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對于初中生來說,升學是最大的任務;對于生物教師來說,應通過精心設計,積極帶領學生、鼓勵學生完成簡單的實驗操作。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論,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條件允許、學生達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師全程監督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大膽一試,包攬實驗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學生親自設計的實驗與書本或教師設定的實驗不同,他們從最初的設計環節就參與進來,不僅能更明確實驗目標,而且能培養其科學、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其觀察、操作、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成功,他們將從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即使失敗,他們也更愿意從根源處尋找問題,有助于身心發展。生物實驗并非一定要在實驗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簡單、持續時間長的生物實驗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輕松完成的。生物教師在七年級上學期伊始就可以帶領或鼓勵學生種植幾株植物,從播種開始,完整地參與、記錄植物的生長,通過觀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級上冊中關于植物的知識。而當植物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則可以通過觀察植物生蟲、殺蟲等狀態,恰巧可以與八年級下冊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讓學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統,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
二、結語
新疆高中地理學考安排在高一學年的第二學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這一年,學生要從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從頭再來完成必修的三冊內容,留給學考的復習時間最多在一到一個半月,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全面而有效地復習,以幫助即將走入文科的學生堅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將進入理科的學生順利通過學考,是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下面就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想法與大家探討一下。
第一階段:以教材為基礎,梳理知識體系
學考命題的原則是以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為標準,以此考查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其中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復習時對知識點的挖掘也不宜太過,通常往下一至兩個層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識點所有隱性知識都挖掘出來,結果就會增加學生負擔,最終得不償失。具體做法:
首先將每冊教材的各個單元之間聯系起來,對教材進行總體把握。先帶領學生按順序回顧各章節具體內容,并形成各章知識體系框架,再幫助學生搞清各章內容之間的關系。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認識到,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以宇宙環境為開端,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地球運動的特點和地理意義都離不開宇宙環境。而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點、性質、分布和運動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就構成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農業、工業、人口與城市發展等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下冊又分別講了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構成地理科學的一對矛盾——人地關系,也正是課本最后一個單元: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正是通過人地關系這一對矛盾體,把高中地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就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在復習過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著系統層次去思維和記憶,不至于無章可循,無從下手,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為進一步學好地理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其次,梳理每個單元結構,細化知識網絡。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引導學生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去尋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對一些難度不大的知識點,學生只要熟讀了教材,把握了要點,可不必多講。教師著重講清難點,并通過分析、歸納揭示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系統地認識到這些章節知識間的聯系,順藤摸瓜式地復習,而不是去孤立、機械地識記這些知識點。這是對學考要求中“了解”層面的知識點的復習方法,而對要求中“理解”與“應用”層面的知識點的復習是課堂復習中要重點完成的。 對這兩個層面我總結了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的小專題:
1、地球運動類:主要涉及太陽光照圖的判讀、地方時的簡單計算、時區的簡單換算、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兩分兩至的判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及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等。
2、大氣運動類:涉及大氣的受熱原理及保溫作用、熱力環流的形成、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風的成因與影響、鋒面的類型及天氣、氣旋與反氣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氣特點等
3、海水運動類:洋流的分類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4、內外力作用與地貌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6、工農業布局的區位因素分析:涉及影響工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7、人地關系: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適當地引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從現象出發尋找內在的規律及形成原因或條件,讓學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記憶。比如:本市的大型生產企業的分布,學生通過日常的觀察可以迅速地說出其多分布在市區,進一步思考它們為何多分布在市區?學生可以結合教材中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完成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應對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種更樣的對策,比如每個家庭必備地震應急袋、建筑抗震等級必須達到9級等,先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分析日本為何多地震,引出板塊構造學說,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因一味復習主干知識而產生的厭倦與抵抗情緒,強化了復習效果。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理試題都是以圖為中心。學考中圖像題分數比例大,圖像題中既考顯性圖也考隱性圖(即無圖考圖)。因此,針對學生難以理解和不容易記憶的知識點,尤其是以上總結的小專題,在復習時,應以圖為中心,拓展知識,凝聚知識,把圖作為一個輻射中心和聚合點。比如:兩分兩至示意圖,核心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的節氣演替,實質是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有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帶來什么影響?最終回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以及四季變化上來,具體分析不同節氣的直射點、全球晝夜分布狀況、全球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狀況,這樣就可以把兩分兩至示意圖中具體某個節氣的光照圖進行剖析,再結合經緯網聯系晨昏線的判定、地方時的簡單計算等,這樣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圖將整個地球運動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形成知識點間的環環相扣,強化對知識的掌握及其在圖形重的具體應用。
第三,以自治區學考地理檢測試卷為基礎,進行單冊鞏固練習
這套試卷分別針對三冊必修,知識覆蓋廣,難度低,一方面可以鞏固復習效果,讓學生在練習中找到相對薄弱的知識點,以查漏補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為之后的綜合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知識鋪墊;概念圖;化繁為簡;突破重難點
生物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在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打好生物科學的基礎,掌握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愛祖國、愛生活、愛生物的情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為將來的學習作好鋪墊。然而,在初中階段由于升學等多種因素的導向,學生很少有課余時間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學生學習生物的時間多局限于課堂上,指望學生課后有很多時間來復習生物是不可行的。而我們都深知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還能“溫故而知新”,復習課的質量和效率,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試成績。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復習課教學中巧妙處理,讓學生收獲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筆者整理了一些近幾年的教學經驗。下面來談談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學的復習技巧。
一、復習過程注重知識點的鋪墊作用
初中生的學習自覺性不是很高,課前預習往往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學習八年級的生物學課程時,如果涉及七年級的相關知識點,學生便會覺得前后銜接不起來。這時候,教師要給學生做一個鋪墊,讓學生復習舊知識點,然后開始新課的學習。例如,嘗試對植物進行分類這一節,需要在綠色植物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展開學習。而這部分知識是學生七年級上冊學的,已很是生疏。這時,我們可列出一個表格,讓學生慢慢“恢復記憶”。見下表:
首先對五種植物的結構特征進行復習,讓學生回答,這五種植物分別具有哪些器官,在表中相應位置打“√”標記,并進行分析歸納。然后再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新課內容。
二、巧用概念圖作為復習課的引入部分
復習課的知識容量大,學生更需要有一個線能幫他們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起來,以便能清晰地把握這節課的知識框架。在復習課的學案中理出概念圖,引導學生復習書本知識,也可在課件的首幀燈片上打出概念圖的全貌,讓學生熟悉各概念之間的聯系,然后再由教師對各個概念進行突破性的講解,初中生對所學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不強,記筆記的時候自己的思維往往不會很清晰,在一堂課開講時,學生如果能清晰地通過概念圖把握一堂課的重要知識點,復習的效果便會很好。
三、化繁為簡
現在多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圖片、視頻,色彩豐富,形態逼真,強烈刺激著學生的神經。但是在絢麗的外表下生物結構的實質往往被掩蓋,學生不容易提煉出生物的主要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輔助繪制生物簡圖就能去繁就簡。寥寥數筆,可讓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使課堂氣氛更活躍。例如,復習七年級下冊內容時,人的結構圖較為復雜難記。尤其是復習循環系統的相關內容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要將書本上的結構圖中的主干部分抽出來,并用簡圖描繪出來。比如,學生可用田字格來表示心臟的四個腔,然后記住現在圖中的左右是以標本面對自己時做的參照。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左側才是心臟結構簡圖中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所在的位置。然后,學生可以用線條模擬血管運輸血液的血液循環路線,并寫出循環路線中的標志性位置。通常,學生自己通過這樣化繁為簡的復習方式,能很好地掌握課標要求的基礎知識點,排除干擾知識構建的不必要的信息。
四、集中突破重難點
初中生物的知識難度不大,學生在學習新課的時候課時比較緊張,有些重難點沒來得及突破,復習中,這些問題便暴露了出來。復習中一定要將學生反饋的疑難問題集中起來重點突破。例如,初中生容易將靜脈血與動脈血的判斷標準和靜脈血管與動脈血管的判斷標準混淆起來,很難理解為什么肺靜脈里流動脈血,肺動脈里流靜脈血。初中生的思維模式還比較簡單,強調血液成分中氧氣含量的多少是判斷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唯一標準,不需要考慮血液中的其他成分,而對血管的判別則主要看其沿血流方向是分支還是匯集。如此在每一節復習課上都有所突破,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學習中的攔路虎被除去了,自然也就學得更暢快了。
關鍵詞:效率;思考;興趣;和諧有效;個性發展
作為老師不但應有組織課堂的能力,同時,還應該是整個課堂氛圍的駕馭者,更應該是一個懂得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思路的有心人。
一、課前
1.優化教材組織,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必須先根據課標的要求把握好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重要的內容要講細、講透,相對簡單或要求不高的內容可以簡單帶過,這樣避免一節課下來內容過多,給學生造成負擔過重。
另外,由于教材內容主要是以文字表現的,雖然涵義明確,但有的內容教學特性不強,教學呈現的知識結構不一定符合認識規律的順序。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對教材知識結構的“順序”及表現“方式”進行再創造,形成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第四章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前,可以先教學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通過這兩節的學習讓學生把光合作用的知識點掌握好了,再來學習第四章第二節“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更好地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知識。
2.把零散的知識網絡化
生物學科知識點瑣碎、零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覺得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習起來很費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點的網絡化。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的生物教材中“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時,可以與前面的兩章“人體的營養”和“人體的呼吸”結合在一起,分析人體內運輸物質是由呼吸和飲食中吸收而來的,最后運輸到細胞里,通過“呼吸作用”為人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樣就把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在講課的過程中不斷把學過的知識點復習鞏固。
二、創建和諧有效的新課堂
生物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生物規律,而單靠熱鬧的課堂去教學顯得太單一,而且學生最終可能會學無所獲。我認為課堂首先應該和諧。這個和諧內涵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學生之間的和諧以及老師彼此之間的和諧。而在教學的過程中,亦應分清主流,把握好主次矛盾,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啟發為輔,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為最終目的。其次,要努力從各方面構建“和諧有效”的課堂,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教學中我們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我們要把激情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歡樂帶進課堂。飽滿高昂的激情可以使學生情緒高漲,甜美的微笑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歡樂可以使學生神采飛揚。學生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反之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在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很難達到注意力集中。
三、課后
1.課后注意反思,不斷改進
人要學會反思,才能不斷進步。課后反思是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靜思考和總結,它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老師通過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一系列問題,進而充實自己,優化教學,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備一次課能上七次,因此,有很多機會不斷改進。每次上完課我會根據課堂的效果和學生的反應,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再運用到后面上課的班級,而前面的班級我會利用后面的課時再進行補充。這樣不停的上課―反思―改進,能使我的課堂越來越有有效性。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現在的初中生認知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喜歡哪個老師,就把他的科目學好,討厭哪個老師,就不學”的現象。而初中階段我教了好多班,一年下來感觸最深的是:哪個班風氣正,課堂上能良好的互動,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課堂的效率會很高,成績也好;而哪個班紀律不好,課堂上經常被糾正批評,那么,課堂氣氛或者死氣沉沉或者鬧哄哄,教學效果就很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很好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由于我擔任班主任,課余在學校的時間比較多,所以,我有機會就和學生聊聊天,學生犯了錯誤也幫忙引導,時間長了和學生距離也就近了。老師一旦走進學生的心里,那么,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就很輕松了。
關鍵詞:問題式大課堂;初中生物學;生物教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要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1]轉變傳統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講授法,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問題式大課堂是落實新課標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教學實踐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筆者將問題式大課堂歸納為:將問題教學法充分地融入到課堂中去,以問題為課堂的導向,在教學的各環節都通過問題或任務來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同時也可以適當融入其他的教學方法,共同構建出問題式大課堂。經過不斷地進行問題式大課堂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開展好問題式大課堂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要以設計好的問題情境為導入,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要以具有邏輯性的“問題串”為線索展開教學;要用問題或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獲得基本的知識;要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或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來調動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問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并對其成果給予合理評價。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的教學為例,闡述問題式大課堂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中關于“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環的途徑”這兩部分知識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理解,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采用了問題式大課堂進行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是問題式大課堂中的首要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問題情境的創設關系到整個問題式大課堂后續的開展。在本節內容的導入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右手貼在左胸處感受自己的心跳,并問學生:“人在運動的時候心跳速度會有何變化?”此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會心跳加速。”通過該問題的簡單熱身之后,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被提起來了,緊接著拋出三個深層次的問題,問題一:我們的心臟是怎樣搏動的呢?問題二:心臟的具體結構及其功能是怎樣的呢?問題三:人體的血液又是怎樣循環的呢?通過這三個問題,學生的疑惑被徹底激發,內心急需想要弄明白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環的途徑。而此時教師只是拋出問題,問而不答,目的在于讓學生借著這股被問題情境所激發出來的強烈疑惑和興趣去展開學習。以問題為引子的導入,可以讓學生迅速地投入到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思考中去,讓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其效果比平鋪直敘式的導入效果要好得多。
二、采用問題或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生有了想要弄明白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環途徑的強烈疑惑和興趣之后,給學生下達以下任務: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觀察PPT上展示的人體心臟模型的外部和內部結構圖,并結合教材60—62頁的圖文資料,厘清以下基本知識:(1)人體心臟的位置和形態;(2)心臟的四個腔及其血流方向;(3)與心臟相連的血管及其血流方向;(4)心臟的瓣膜。學生帶著任務去自主學習,有了更明確的方向,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的自主學習更加有效,讓教學目標更好地得到落實,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環環相扣深入探究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任務以后,他們能夠獲得基本的知識點,此時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師可以順勢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繼續進行深入探究,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在“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一階段的教學中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探究。問題一:心臟主要由什么組織構成,由此可見心臟有什么重要功能?問題二: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何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請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問題三(任務):請您結合教材62頁的圖4-39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并思考心臟需要休息嗎?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對心臟的內部結構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接下來提出過渡性的問題: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心臟的左右是不相通的,那么心臟左右的血液又是怎樣循環起來的呢?通過這一過渡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又一重要內容———“血液循環的途徑”上來。學生在弄懂心臟的結構及功能后又被這一問題吸引到對血液循環途徑的思考中來,當學生對這一過渡性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不要直接給出解答,而是拋出新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問題一:假設你是一個滿載氧氣的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你隨著血液流動將負載的氧氣傳遞給身體某部位的組織細胞,然后再回到心臟,在這一過程中你經歷了怎樣的路徑?當紅細胞釋放氧氣并隨著血液回到心臟的右心房之后,又通過什么途徑重新結合新的氧氣呢?然后讓學生結合教材63頁的人體血液循環圖解用文字和箭頭符號在紙上畫出整個途徑,當學生找到這兩大途徑之后也自然就明白了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接著再提出新的問題:在這兩個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及顏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然后讓學生帶著該問題觀看演示動畫,此時由于有了問題的驅動,學生觀察得很仔細,思考得也很認真。在問題式大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串和任務來驅動學生繼續深入地探究,并采用問題的方式過渡,讓學生由上一個探究主題順利地過渡到下一個主題,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當學生思維遇到阻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轉換思路,將一個大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或者采用多媒體等工具來輔助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教會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還讓他們獲得了成就感。
四、曬出成果相互交流
展示交流環節在問題式大課堂中是不可省略的,這既是對學生是否認真解決問題的檢驗,又是對學生表達交流能力的鍛煉。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地將各自小組討論出的結果展示出來,并讓他們相互進行評價、學習交流、取長補短。通過該環節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的教學中,學生一共進行了兩場展示交流。第一場是在學生解決了基礎問題后,讓各組的學生代表分別對人體心臟的位置和形態、心臟的四個腔及其血流方向、與心臟相連的血管及其血流方向以及心臟的瓣膜等基礎概念進行歸納,然后讓其他同學補充,通過不斷地交流總結,學生厘清了有關心臟的基礎知識。第二場展示交流是在學生解決了血液循環途徑以及物質交換這兩大問題以后,抽兩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板書出他們小組研討的血液循環途徑并標明物質交換的過程,同時讓其他同學在草稿紙上書寫。接著讓學生交換成果并互相評價,并對黑板上的板書結果進行點評。學生在相互點評、取長補短之后,最終歸納出了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系,并厘清了這兩種途徑中血液發生的物質交換。
五、采用問題串回顧總結
在問題式大課堂中,可以通過問題串對學生當堂所學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問題串的設置需要結合當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置,旨在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串來引導學生回顧本堂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自主構建出知識網絡,這比教師直接將知識網絡呈現給學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輸送血液的泵———心臟”這節課的回顧總結中,通過以下問題串來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問題一:心臟的位置和外形是怎樣的?問題二:心臟壁主要由什么組織構成,由此可見心臟有什么作用?問題三:心臟由哪幾個腔構成?各腔之間的血流方向有何特點?問題四:與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有哪些?這些血管又通向了哪里呢?問題五:心臟里有哪些瓣膜?有何特點?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問題六:某人得了中耳炎,在手背上進行靜脈注射,要使藥物成分到達耳部的組織細胞,其運輸途徑是怎樣的?分別抽取六名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回答,然后再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完善,學生在問題串的引導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構建出了本節的知識網絡。
六、小結和建議
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對問題式大課堂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有了一些心得體會。1.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在導入環節最好提出幾個能夠統領整節的問題,問題可以先不要求學生作答,只需拋出去引起學生的思考即可,待整節課上完以后再讓學生回過頭來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另一方面形成了前后呼應,使得課堂結構更加完整。(2)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設計的問題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要緊密結合每個知識點。(3)設置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對于初中生來說,總體上來講所設置的問題要有趣味性,要貼近生活實際,難度要適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能夠基本得出正確的結果。2.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幾分鐘,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2)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盡量不要打斷他們,此時教師只需在教室巡視各組的討論情況并提醒未進入討論狀態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3)在巡視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各組學生的具體討論情況預先確定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小組來展示交流,這樣有利于提高展示交流的效果。3.在展示交流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在匯報他們的討論結果時,不論與正確的結果是否相符教師都不要中途打斷,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因為很多時候新的思維火花就會在此刻迸發出來。(2)最好讓學生先通過黑板板書出他們討論結果中的要點,再進行語言闡述,這樣可以讓其他學生避免由于聽取的匯報結果過多而遺忘部分信息。(3)在學生代表匯報結束以后,要給其他學生補充的機會,這樣既能讓結果更趨于完善,又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4)最后要引導學生結合全部的討論結果歸納總結出最終的結果,鍛煉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4.在課堂結束之時教師要給學生留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后繼續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在“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的課后給學生留下的問題是:某人得了中耳炎,如果服用消炎膠囊,要使藥物成分到達耳部的組織細胞,其消化吸收和運輸途徑是怎樣的?是本堂課教學展開環節中一個問題的變式問題,該問題既能檢驗學生本堂課對心臟結構和血液循環的學習效果,又能讓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的與消化吸收有關的知識。將問題式大課堂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不但有利于學生生物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通過問題式大課堂可以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去學習生物學,去探究生物學問題,讓學生從小養成善于思考和探究的科學研究品質,這對于生物學這門科學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還會長期堅持采用問題式大課堂進行生物學教學,不斷進行探索和總結,為生物學教學研究貢獻出一份微薄之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人一起交流討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華鳳.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8):117.
[3]王領.問題式大課堂物理學科教學流程[J].新課程(中旬),2013,(5):71.
[4]朱文波.關于“問題式大課堂”教學實踐的反思[J].新課程學習(下),2013,(1):63.
論文摘要: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各種信息呈爆炸性增長,信息化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每個人擁有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趨勢,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科信息化教學,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它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在工廠、學校、銀行、家庭等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進行整合,與以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有實質的區別,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通過教師演示“課件”,學生觀察“課件”中所呈現的內容,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信息技術就不再只是課堂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的教學觀念與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規律性的東西,例如: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風的形成過程、日食和月食、巖石的形成過程等,是我們無法直接看不見的,憑借傳統教學模式,老師口述或圖片展示,沒有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講清楚。信息技術融合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通過這些資源,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如果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課件或在互聯網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將漫長的氣候變化隨時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將罕見的日食現象即時地再現,也可以將人的眼睛難以觀察到的巖石的形成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其規律:
二、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使教學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現行的小學科學課教材,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些內容在編排上與學生生活實際脫;有些內容適合農村學校,有些內容適合城市孩子,有些實驗的實施難度較大.不合實際。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油菜花開了》、第二課《各種各樣的花》、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課《動物的棲息地》、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三課《做一個生態瓶》等課,這些知識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許多現象是學生短時間內無法親身考察或經歷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消極影響;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信息資源不受時空的限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無法親身感受,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途徑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課,由于要求學生對秋天和冬天的動植物進行觀察,時間跨度較大,而且學生生活中見到的動植物的種類太單一,如果教學只在課堂上進行,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內容也不夠豐富,所以我要求學生課下堅持對生物進行觀察.在網上隨時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對疑惑不解的地方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網頁上記錄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隨時了解學生的實驗情況.對學生的問題及時予以解答,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讓學生“親身經歷”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無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紀人類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關心人、尊重人,一切為了人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旋律,在課堂教學中.一切教學活動也應該圍繞學生展開。比如:在講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巖石的組成》一課時,課上是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和對教材進行分析、細化、處理,以課件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巖石標本掌握巖石的名稱、形狀、顏色、硬度等信息,通過網絡搜集每種巖石的產地、形成的條件和形成的過程等資料.并在網站討論區里記錄下巖石的這些信息.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這些信息,形成總結性報告,一節課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各不相同,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了,在整節課中運用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通過網絡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揮,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擴展和延伸。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材料進步的歷程》時,我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一種你感興趣的材料,總結材料進步的歷程,形成書面報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了大量資料,有的學生對納米材料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超導體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防彈材料很感興趣,專門找了防彈材料的發展過程。通過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的整合,在學習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
當今世界,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有廣闊的知識面,掌握生物科學、天文科學、地理科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對各科知識的學習要達到一定的深度.以幫助學習發現和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要對各科知識的最新資訊能夠及時的了解,讓學生了解當今科技的最新發展及其趨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充實知識內容,豐富知識結構,把握科學發展的最新脈膊,以適合教育教學的需要,比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種子發芽實驗》一課時,在實驗中,學生發現,由于實驗誤差導致通過光照后,有的種子發芽快,有的種子發芽慢,為了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我通過網上查找,得知這與種子的習性有關,不同種類的種子,有的種子發芽時,經過光照后發芽快,有的則相反,另外還得知,不同顏色的光線對種子照射,發芽的快慢也不一樣,通過學習,正確解答了學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