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07:04: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一年級數學下冊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為課堂有機組成的一部分,“課堂小結”這個教學環節的地位顯得越加尷尬,它往往缺乏變化:時間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讓教師麻木,讓學生反感。“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課堂小結,讓其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是提升課堂效率的途徑之一。
一、課堂小結不妨“纏纏綿綿”
臨近下課,許多老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總是顯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鐘時間。這種課堂小結很容易流于形式,學生只會看著板書,機械地復述一遍。或者有時候由教師自己再強調一遍,收效甚微。
“纏纏綿綿”的課堂小結,是允許時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圓的認識》一課時,在教學完第一課時之后,我在課堂小結階段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設計一份圓規的使用說明書。”顯然這樣小結方式,學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幾分鐘內完成的,他們首先需要了解說明書的一般格式,對說明書的項目進行簡單的分類,如“圓規的構造”“圓規的功能”“圓規的用法”等,然后才開始積極地回憶課堂教學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盡管這樣的小結完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們卻投入了極大的參與熱情,在課余時間自發地組成合作小組,交給了老師一份份滿意的答卷,他們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小結理應“疙疙瘩瘩”
課堂小結方式的僵化,讓一些“久經考驗”的高年級學生變得輕車熟路,他們大多數會將板書讀一遍,陪著教師順暢地走完這一過場,而其他的學生則淪為“看客”。提升課堂小結的難度,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梳理、構建過程,讓學生自己選擇總結方式、自己確定總結順序。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教師將各個知識點隨著教學進程的展開而故意打亂板書的排列順序,最終形成的板書結構顯得非常凌亂。面對“亂七八糟”的板書,指名小結的學生在復述時吞吞吐吐。此時其他同學自發地進行補充、糾正和完善,教師用期待的眼神鼓勵學生集體參與,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串聯,梳理知識之間的前后順序和彼此聯系,最終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結。
三、課堂小結應嘗試“斷斷續續”
課堂小結并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某一個固定環節,而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靈活地擴大小結的范圍,在適當的契機適時地進行小結,讓學生及時反思,從而促進后繼教學環節的展開,也使得反思歸納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課堂小結也并不僅僅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大膽地拓寬課堂小結的時空,讓課堂小結延伸到課外乃至校外,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方法,進行各種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小結活動。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元、角、分的認識》一課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家中常見生活用具的價格,用虛擬物品的形式開了幾家百貨商店,要求學生任意購買兩件商品,算出自己應付的錢數及找回的錢數。由于活動耗時較多,筆者分次開展活動。學生在這種“買”與“賣”的趣味性活動中,興味盎然地開展小結,鞏固了簡單的人民幣計算的方法,這樣的小結方式比那種“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課堂小結應求“快快樂樂”
改變傳統的課堂小結,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要轉變以往那種或單純圍繞“知識點”進行小結——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自己發揮得怎么樣;或讓學生為自己找榜樣——你覺得這節課哪位小伙伴表現得特別棒等。讓學生從課堂小結中感受成功的樂趣和再創造的喜悅,變被動的復述為主動的構建,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小結的熱情和興趣。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年、月、日》時,教師讓學生寫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組之間說說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著本節課中的哪些知識,讓學生在與自己密切聯系的數據中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小結的氛圍。針對學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況,教師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對“平年、閏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識進行再次鞏固。盡管沒有要求學生在小結過程中說出那些抽象的定義,但是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識的實際運用,收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
一、突出學科特征,散發數學味
整合各個獨立的學科,融合學科差別、建立大學科觀是國際上教材編寫時的共同趨勢。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著數學課卻感覺是在搞社會活動,這樣張冠李戴就喪失了學科特點,數學課必須要堅持數學特色。
散發數學味首當其沖就是要簡約教學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要落實四基,于是為了達成所謂的情感目標,那些貼著愛國主義、互助友愛、公益環保等的標簽都跑進數學課堂。由于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不像“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和“統計與概率”那樣有鮮明的知識特點,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識的有機揉合和方法的靈活運用,一些教師就以為是沒有新知識,在教學內容輕松簡單的情況下增加思想價值來為自己的課堂加碼,這樣的想法是很膚淺的。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旅游費用的計算》一節綜合實踐課,曾有教師在旅游景點的選擇環節就安排“看圖片”“說經歷”“談感受”“選景點”四個步驟,近十分鐘被強行擠占??上朐谫M用的理解、選擇和計算等的教學上會是怎樣的倉促,一節課就在學生涂涂畫畫中草草收兵。簡約教學目標就是要突現數學學科內容,那些數學所特有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是必須要“放在頭版頭條”的。數學不是一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裝,要用數學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學數學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強大的動力。
二、整合數學知識,強調綜合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綜合與實踐”的解釋之一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或現實問題的過程”。很明顯該注解的關鍵詞中有“綜合”,換句話理解就是我們的教學要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學習綜合性的數學內容。正是借助這種綜合性強的課程載體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探索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不僅是數學內部各分支之間的聯系,也是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遷移。如,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面積是多少》一課,學習如何計算復雜的圖形面積,學生不僅需要綜合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還要靈活選擇分割、拼接、旋轉等解決方法,在不規則的面積問題上還要將精算與估算有機結合,這里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進行了有效綜合。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圖形的特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化腐朽為神奇。又如,學生在學習了統計知識后,可以創設《小鬼當家》的活動內容,在課余時間利用表格記錄一周里全家的日常開支,繪制成折線和扇形統計圖。一方面既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全過程,鞏固了統計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理財常識,學會合理安排生活開支,從小培養理財意識,也與語文教科書中設置的“勤儉節約”主題單元教學相得益彰。
三、聯系實際生活,注重實踐性
如果說綜合是一種思維方式,那么實踐就是一種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學習品質。教師在教學其他三個板塊的內容時是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活動使學生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它需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去開展各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既要“全程”也要“全員”。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活動流程是收集圖形、觀察特點、尋找并畫出對稱軸、創作軸對稱圖形?;顒忧敖處熞膭蠲恳粋€學生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用自己極具個性的方式捕捉身邊的軸對稱圖形,比如拍照、繪畫、錄像、采集等。學生親自實踐了,他們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沒有了實際的觀察,所謂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獨家發言。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外,在課內也一樣可以生動模擬。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室內開辦“小小文峰超市”。學生自己從家中帶來各種各樣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長了解具體的價格,再準備一些仿真的紙幣?;顒訒r學生扮演顧客、導購員、收銀員等,自由購物、自行結算。在模擬實踐中積累“買”與“賣”的經驗,增強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完善課題過程,加強研究性
“綜合與實踐”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如何選擇有現實意義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教師教學設計時的首要環節,接著是問題的展開、問題的解答和活動的總結。其實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經歷了選一選、問一問(選題),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開題),試一試、做一做(做題),講一講、評一評(結題)。這樣的四個環節就和科學家做課題研究完全一樣,只不過他們的課題歷時較長、難度更大、綜合性更強而已。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57頁,第五單元例5、例6及相關練習。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也少,對人民幣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補數的等價交換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但是大多數學生對人民幣并不陌生,在生活上對人民幣有接觸,也有一些簡單的生活經驗,這點是學生學習好本節課的基礎。生活經驗不能完全代替學生的數學學習經驗,將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知識,對一些學生而言還有困難。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近一步的認識,是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關于元、角的加法計算方法,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認識用兩位小數表示的以元為單位的商品價格,嘗試解決一些簡單的關于元、角的加法計算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有關元、角加法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民幣單位間的簡單換算和統一單位的計算方法。
難點:統一單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例5、例6教學掛圖 、模擬人民幣、商品標價簽。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過程教學】
一、復習舊知
我們已經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今天請大家一起來回憶一下。(師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幣讓學生復習。)
(1)、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
(2)、人民幣按質地分為哪兩類?
(3)、1元=(
)角1角=(?。┓?/p>
(4)、寫出下面的錢數
1張伍拾元,2張貳角和1張伍角 寫作:( )
1張貳拾元,1個壹元硬幣,1張伍角和1張壹角 寫作:( )
1張拾元,1張伍元,1個壹元硬幣,1個壹角硬幣和1個伍分硬幣寫作:( )
師:孩子們,你們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們來繼續認識人民幣----簡單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例5。
師:老師想考考你們,誰來幫幫老師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舉起你們可愛的小手?
師:我們的小朋友都會拿出1元2角,現在請你們把手中的人民幣樣本放在抽屜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勢來告訴老師?
1、出示例5的主題圖,
師:老師是這樣拿出1元2角,請看大屏幕。
1元2角=( )角。 (板書)
師:你是怎樣想的呢?
老師引導學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繼續引導學生逆向思維
18角=( )元( )角 。(板書)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 1 )元( 8 )角
3、獨立完成“做一做”第1題,并說自己的想法。
(二)元、角的加減法計算
師:孩子們,你們剛才幫老師解決了問題,現在用你們所掌握的知識一起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出示例6的主題圖 。
師:從圖中你們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請學生起來說說)
師:從圖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然后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并回答可以解決,不合理之處,教師糾正。)
師:剛才你們提出很多的數學問題,老師挑出三個問題來解決。
三個問題:
(1)、買一個圓氣球和一個愛心氣球,要多少錢?
師:你們能自己列出算式嗎?請在練習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請同桌討論交流:“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匯報。)
板書:5+8=13角
師:在日常生活中,當滿10角時就轉化成“元”,所以13角=( )元( )角。
板書:13角=1元3角
小結:單位名稱都是“角”,可以直接計算。
(2)買一個笑臉氣球比一個花朵氣球貴多少錢?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讀題目?
師:“貴”是什么意思?(貴是多的意思,貴多少就是多多少。)
師:你們能自己列出算式嗎?請在練習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請同桌討論交流:“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匯報。)
板書:1元=10角 10-6=4角
師:為什么把1元換成10角?
生:1元減6角,它們的單位不一樣,只有單位一樣的時候才可以計算,因此1元換成10角。
小結:單位名稱不同時,要先轉化相同單位名稱,再計算。
(3)買一個笑臉氣球和一個天鵝氣球,要多少錢?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板書:1元+3元1角=4元1角
師:誰來用響亮的聲音說一說你的計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結:進行人民幣的計算時,一定要注意單位名稱?。ㄈ嘧x一讀)
2.獨立完成“做一做”第2題,并說自己的想法。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7頁,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例5和例6的知識。我們把上面的空格填完整。
三、知識運用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人民幣的簡單計算?,F在,老師想考考你們,你們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一塊三角蛋糕5元 一塊長方形蛋糕6元5角
一瓶塑料橙汁3元 一盒紙盒橙汁3元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買哪種蛋糕和哪種飲料?用了多少錢?(指名匯報)
五、全課總結:
關鍵詞:一年級數學;主要問題;讀題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141-01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年級學生,更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習慣要著重從頭培養,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但是其中有個習慣容易被忽略――認真讀題的習慣。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由于年齡比較小,識字量較少,而閱讀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又有限,加上在思維方式上與成人也不同,讀題及對題意的理解就成為了學生學習上的難題。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讀題能力,使每個學生從小就形成一個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下面,就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讀題時出現的問題,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讀題習慣。
一、漏讀題目
這是一年級學生常犯的錯誤,有的學生整道題都沒看見,導致漏題。學生家長甚至老師總是把這類問題歸于學生粗心大意,覺得學生年齡小,粗心是難免的而沒有重視到。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到系統的學習,家長老師總是覺得像題目順序這種小問題不說也知道,然而剛進入一年級的學生并不太清楚我們的書寫順序習慣,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教會學生讀題時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讀,一般是從左往右,從上到下。另外還要讓學生看題目序號,告訴學生,什么叫大題,什么叫小題,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檢查自己,從而養成讀題的良好習慣。
二、只讀了題目要求的前半部分,剩下的不讀了,或看到了卻沒在意,導致學生在做題時只完成了題目要求的一部分
如果教師沒有引起重視,及時給予糾正,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容易養成丟三落四的習慣。如:“你還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嗎?”有的學生就只看了問題前部分,卻沒注意到要解答,導致做題時解答不完整。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讀題,讓學生說一說題目要求我們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經常帶著學生這樣做,學生慢慢就會養成仔細讀題,認真領會題目要求的習慣。又如:“算一算,比一比。”有的學生只注意了算,卻忽視了比。而通過計算來比較題目的聯系與區別,進而發現規律才是題目最主要的目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學生的學習就變成了機械的計算,而失去了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應用、舉一反三能力的作用。這時候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正確的計算,還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上,使學生發現對比題目的區別與聯系,進而達到深刻挖掘教材,培養學生思維、表達能力的作用。
三、有的題目要求是以圖畫或表格等形式來體現,這就要求老師要教會學生去讀懂圖或表格
如:在一年級下期學到統計時,就要求學生通過找數據涂出條形統計圖的格子或是根據條形統計圖找出數據答案。老師在教學時就應該先引導學生看題目,讀清楚題目是統計的什么信息。在統計作業中出現標題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的人數。但是一年級學生沒有養成正確的讀題習慣,許多學生根本不會去看標題而是盲目直接答題,在要求提出數學問題時許多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籃球和足球一共有多少個?或是籃球比足球多多少個?而不是喜歡這項運動的人數。所以教會學生讀懂圖或表格很重要。要求學生從題號開始,讀清楚題目,包括圖上的所有文字信息。孩子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從圖上知道了什么?文字又寫的什么?要做什么?”學生看清圖,弄清圖意后才明白,原來這一題是讓我們找出喜歡某一項體育活動的人數,而不是籃球、足球的個數。
四、學生讀題機會太少,導致后來拿到題目就想著有老師讀題,習慣性的直接解題
這是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家長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教學中,老師覺得讓學生讀題太浪費時間,自己幫助學生清楚的讀題不是更有利于學生解答正確嗎?學生見老師讀的多了自己也就會讀題了。一年級學生在家寫作業也會有家長為其讀題,學生的依賴思想也由此形成,而且難以糾正。隨著新課程改革,教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識字問題,所以教材中減少了文字材料,更多的是以情境圖形來表達題目意思,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就要求學生必須參與到讀題的行列中來。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創造機會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讀題:教師帶讀,學生跟讀,全班讀,小組讀,個人讀,以競爭的形式設置一些獎勵,激發興趣的同時也有利于養成好的習慣。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正確的讀題方法。一年級學生讀題基本是借助拼音來完成的,如果這個題的內容較長的話,往往當學生拼讀完或是讀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前面的已經忘了,如果不對他們正確的指導,學生依然讀不懂題意。最初讓他們讀題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每拼讀完一個字,就和前面拼讀過的字連起來讀,這樣,當他們拼讀完最后一個字時,就能把整個句子連起來了,然后讓他們把句子多讀幾遍,想一想,這道題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要做什么。在我的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讀題三遍,如果還不能明白題意,可以多讀幾遍,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這一過程中,雖然費時較多,但讓學生動眼、動口又動腦,最終達到明白題意的目的,也使一年級學生從一開始養成了正確的讀題方法。
在一年級學生讀題習慣的培養上,教師可以做一名“懶”老師,要留給時間讓學生讀,尋找時機讓學生讀,創造機會讓學生讀,使學生學會正確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階段,雖然學的知識不多、不難,但是一定要重視學生讀題習慣的養成,從一開始養成了好的讀題習慣也將會為高年級的數學閱讀打下堅實基礎,這樣的好習慣也將受益終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82-01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教學策略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對比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的事物本質,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采用比較法助推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巧用比較,促進概念教學
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有些概念之間比較相似,學生很難把握這些概念之間的具體區別。此時,如果結合概念的性質把比較策略引入概念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出概念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剖析出概念的本質,進而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時、分、秒》中秒的認識時,由于學生在一年級時對于時針與分針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1小時=60分。因此,在秒的認識教學中,教材中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對“秒”下了定義: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并且告訴學生1分=60秒。為了深化學生對時分秒的認識,明確這些表示時間單位詞語之間的具體區別,筆者就采取了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它們之間的異同。具體過程是這樣的:筆者在黑板上板書1小時=60分,1分=60秒,然后讓學生就這兩個式子進行對比,并且說一說,同樣是60,在這兒它們表示的意義一樣嗎?在這種直觀的比較中,學生通過回顧所學知識,對于時、分、秒各自所表示的意義有了進一步地理解和認識,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在上述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恰當地運用了比較的策略,有助于學生梳理、總結、內化所學知識,達到了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巧用比較,加快問題解決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理解較為膚淺,采用比較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已有知識之間的區別一目了然,進而在比較中獲得深刻的認知,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進而達到輕松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長度單位》時,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生活實踐較少,對于米、厘米、毫米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測量長度單位和一個詞匯階段,具體各部分代表多少,學生并不能說出個所以然,這就給學生正確填寫數量單位名稱造成了困難,比如對于橡皮的長與寬是寫8厘米還是8毫米,學生并不清楚。怎樣才能杜絕這種錯誤現象的發生,進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給力呢?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各長度單位之間的具體區別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用尺子量出自己身體各部分的長短,然后以此為參照物,讓學生拿其他物體與之做比較。比如手指的長度、手指的厚度、身高、手掌的寬度……然后在解決問題時就可以以此為參照,幫助學生做出準確的判斷,進而達到輕松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可見,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比較的方法,促進學生在比較中合理優化,從而選擇出較為恰當、合適的答案。這樣,在比較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比較,優化計算教學
在數學計算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學生討厭計算,不想做計算題的狀況?;谶@點認識,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為學生搭建一個探索發現的梯子,促使學生在發現中探索計算題的特點,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法》時,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整數乘法的知識經驗,在課堂教學時,為了深化學生對小數乘法的認識,教師可以從整數乘法引入,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整數乘法和小數乘法之間的具體差異和區別。以“11×11=121”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學過的小數乘法法則分別計算“011×11”“011×011”“11×11”等相關式子。在學生計算完畢以后,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算式計算結果之間有什么區別。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如果將計算結果的整數部分看成一個整體的話,那么,小數計算的結果從整體來看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同。明白這點以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小數點的移動規律來計算像“11×11”“11×011”這樣的式子,這樣學生學起數學來既簡單又輕松,達到了輕松學習數學的目的。
關鍵詞: 低年級數學課 說話訓練 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類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小學階段是發展語言的黃金時期,低年級更是學生系統學習規范化語言的開始。也許有人會問,在數學課中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有必要嗎?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語文課、英語課的主要任務嗎?數學課應該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才對。事實上,數學課也不可忽視說話能力的培養?,F階段正在使用的義務教育課程低年級實驗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插圖遍及整個教材,每個課時都安排了一個重要的教學情境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呢?通過連續幾年的低年級數學教學實踐,我認為必須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說話訓練。
一、在模仿中進行說話訓練
兒童天生具有超強的模仿力,因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準確的語言表達模式,讓學生知道要有條理地表達,并且要表達地完整。尤其在剛開始的階段,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充分、反復地表達一句完整的話。
例如,在教學數的組成時,這時還沒有出現加法算式,只講數的分與合。在課堂教學中,我就要求同學們先認真傾聽老師的表達:9可以分成4和5,4和5組成9。又如,在低年級教材中,存在大量看圖說話解決實際問題,剛開始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一開始,學生很積極地舉手說出自己看到的,有的表達甚至和數學毫無關系,我聽到后先肯定了他們的觀察。而后發現,同學們越說越起勁,離題越來越遠。于是,我進行了調整,引導他們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問題就變成了:從圖中你能找出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用三句話來表達。并且先請同學們仔細聽老師是怎樣說的,然后進行模仿,效果很好。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模仿練習,教師的語言是啟發學生想象的奠基石,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因此,教師要盡量用正確、清晰、生動的語言來講解,通過模仿進行內化,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
二、在閱讀訓練中強化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善思多想,仔細推敲。要想真正地學好數學,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要得以落實,讓學生不再感到難學,必須重視數學閱讀。由于幼兒階段閱讀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大多只會傳統意義上的“講故事”,尤其是對數學閱讀還未達到一定的認識程度。所以,我從數學閱讀著手,讓學生真正感悟數學語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58頁(2012年新修訂實驗教材第57頁)例題時,我請學生看圖并仔細閱讀。通過閱讀,收集圖中有用的數學信息。通過對圖的數學閱讀,學生對圖中的數學信息已經有了準確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如“鴨子圖”,一個學生說:總共有8只鴨子,水里有3只,請問岸邊有多少只?我表揚這個學生后,繼續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數學語言來表達同一種圖意:“你還有不同的說法嗎?”于是又有孩子說:“一共有8只鴨子,右邊有3只,請問左邊有幾只?”……通過對數學信息的閱讀和思考,讓學生對同一數學信息用不同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準確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準確性和靈活性。
三、在操作訓練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多年的低年級教學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操作活動較感興趣,課堂異?;钴S,學生真正動手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低年級教學中有很多需要動手操作的環節,比如用小棒擺一擺、用紙折一折、用彩筆涂一涂……總之,變換各種方式讓學生動動手。因為在各種操作的過程中,必然會引起思考,如何擺放,移動,為什么這樣擺放,如何移動最好……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幫助學生將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學生只要根據操作的過程講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其中不僅包含了他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較容易地用語言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想法,真可謂一舉兩得。
一、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面對的是一群天真活潑的兒童,兒童普遍具有好奇、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熱情,寓教于樂,寓學于趣,使他們在玩中學,趣中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發散學生思維、點燃創新的火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創設教學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文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有機組合,圖、文、聲、形、像并茂,可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具有豐富的感受性和新穎性,有利于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教學“分一分”時,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自制的動畫課件展示各種各樣的圖形,不同樣的顏色、形狀等一系列的直觀的東西,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出許多的學生平時在家顯而易見的數學情境。然后讓學生在屏幕上產生對物體最直觀的視覺認識,從而在自己心中有一個初步的分類方法:長的、短的、高的、矮的;黃色的、綠色的、藍色的、紅色的;吃的、玩的、看的……讓學生在這些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問:“現在有這么多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圖形,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生甲:把這些東西都放在一起。生乙:擺整齊。生丙: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喊淹瑯拥臇|西放在一起。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探求新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的東西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操作完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甲:我們把長的分一組,短的分一組,高的分一組,矮的分一組。生乙:我們把黃色的分一組,綠色的分一組,藍色的分一組,紅色的分一組。生丙:我們把吃的分一組,玩的分一組,看的分一組……(學生回答分類理由和方法時,教師適時引導,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最后教師在按學生們自己從教學情境中感悟出來的分一分的方法總結歸納出來:可以按形狀分,可以按顏色分,可以按用途分……
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運用信息技術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提供實踐體驗機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應注意,形式要靈活,效率要高,在教學中使用哪些信息技術,到底是用傳統的小黑板,還是網絡化教室,在什么環節上使用,都應該由我們的教學目標來決定,而不是趕時髦,搞“花架子”。比如,課本中有些要求實踐的教學內容,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其境,從而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可以給學生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體驗,學會在信息學習環境中學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主動構筑自己的學習經驗。如,教學二年級“千克、克的認識”,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創設一個“虛擬公園”的情境。“公園”里動物們正在比體重。這讓學生非常激動,刺激了他們強烈的參與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網絡中做“裁判”。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點擊到合適的秤上去稱,再說一說誰重誰輕。在一年級下冊(西南師大版)學習《鐘表的認識》中“大約幾時”這個內容時,學生往往容易把“快到幾時”和“剛過幾時”混淆不清。主要是不能分清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兩者的區別,我設計一個時針和分針能聯動的特大的鐘面,用不同顏色和長短來區分時針和分針,讓學生通過時針和分針的聯動,理解“快到幾時”的時針還未到“幾時”,同時分針未到“12”的位置;而“剛過幾時”的時針過了“幾時”,分針也已經過了“12”的位置。如果采用教師自制的或者買的鐘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因為鐘面的相對擴大,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會看得比較清楚,這樣學生就容易區分開“快到幾時”和“剛過幾時”。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主動參與互動,也得以充分展示,每個學生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地整合在一起,生活經驗走進了教材內容,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優化練習,深化學生思維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可以達到優化練習,從而使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層次地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練習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省時、容量大、拓寬思路的特點來強化練習效果,提高練習效率。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后,我們就利用計算機創設“虛擬商店”讓學生當售貨員與消費者,進行仿真練習。由于信息技術演示具有“應變”“重復”的功能,因而這種練習可不斷重復,使練習效果不斷強化。而這僅僅靠老師一張嘴,一支粉筆是很難達到這個效果的。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從而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