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4 01:05: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理財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生理財的必要性 學習途徑 理財應用
一、高中生理財的必要性
近年來,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壓歲錢管理相比從前會更寬松一些,相對有獨立能力的高中生就更是如此了。由于人們普遍的認為成年后就應該自己生活并自己理財,而法律上界定成年與否的標準是年齡,大部分高中生的年齡在16周歲到18周歲之間,這個階段的未成年人一般被認為心理年齡成熟度較高,就得到了比較普遍的、程度比較大的理財自由。
可惜的是,課本中的理財知識非常少,僅僅有一句“量入為出,理性消費”和一些關于股票債券的籠統概括,這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高中生階段的未成年人自以為對金錢有所了解,實際上他們中的大部分對金錢的概念更多的限于數額。不知讀者是否聽過身邊的大學生們說起“錢原來這樣值錢,以前父母給付錢的時候都沒什么感覺”之類的言語,筆者曾多次聽到學生這樣抱怨,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大部分學生高中時期都跟父母同居,生活起居由父母供給,平時的支出由父母控制,到了大學后,財務完全由自己來進行打理的時候,他們才漸漸的開始有了明確的金錢概念。因此,高中生非常容易因為金錢概念的模糊而花錢大手大腳。
根據一份權威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大約20%左右的高中生擁有超過5000元的年存儲額,而年存儲額超過1000元的高中生則大約有62%,該調查報告在最后根據調查人數和全國高中生總人數(不含港澳臺)大致預計,全國高中生一年的總存儲額大約為一百五十億元。筆者私以為,這樣可觀的數額不論是被沒有金錢概念的擁有者隨意揮霍掉、或是躺在銀行中等待每年的微薄利息,都是很可惜的;因此,倘若高中生多多接觸金融理財知識,這樣資源浪費的情況就能大大改善。
二、合理利用金融方向的書籍、報紙與新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高爾基的名言。此言不假,想在要對金融理財有更多的了解,讀書看報是最直接的了解理論知識的方式。而新聞,可以通過了解國家的政策,幫助高中生從側面的了解經濟背景。
(一)通過書籍接觸金融理財知識
國內外金融方向的書籍大約分為入門、中級、高級等。一般來說,針對高中生的年齡段,能夠涉獵一些入門書籍,對一些經濟學原理有所了解,并擁有對經濟體系的運轉有所看法也就足夠。在所有的此類書籍中,內容最為嚴謹的大都是教材,故而下文筆者將介紹幾本適合高中生作為讀物的經濟學教材。首先,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學習金融方向內容的人大多知道曼昆,他絕對稱得上該領域的大家。而這本教材大多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在使用,內容基礎、行文優美有趣,很適合高中生略作賞讀。其次,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該作者研究的內容橫跨多個相關的領域,因此他的書行文竟是難得的結構宏大,糅合甚多元素。此書對于高中生這樣的初學者而言,可以快速的幫助他們在思想中構建一個對經濟學的認知框架。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上述的兩本書雖然出自大家之手又各有優勢,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公允性,很好的補充了前兩者的不足。最后,由我國知名學者梁小民、寧承先、尹伯成等人編纂的相關書籍大都行文嚴謹,均適合高中生選讀。
(二)通過報紙接觸金融理財知識
受益于證券市場近年的繁榮,金融類報紙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其實,理財包括的不只是支出,更多的是怎么樣投資。近年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股市,然而高收入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因此筆者雖推薦高中生可以閱讀一些財經報,卻并不建議受高中生此類報紙的影響而輕率的將手頭尚算微薄的資金投入股市。最值得一看的金融類報紙有:《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和《第一財經日報》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新聞聯播。雖然大部分的內容似乎是民生、我國與各國的互相訪問,卻會從側面看出當下值得投資的產業和項目。
三、理財類應用
目前應用市場上有大量的理財應用,通過下載其中比較合適的應用,關注它們的推送消息,可以對金融理財知識有所了解。這一類應用在設計時由于面向的人群較廣,會考慮到使用者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將使用方式設計的比較簡單,不會有太專業的理財模塊直接劃分。
雖然針對高中生群體的理財應用較少,但也不是沒有,此處推薦幾個較為合適的應用:壓歲寶、快樂寶、未來寶和財富寶等。這幾個應用針對高存儲性的高中生群體設計,比較適合高中生使用。
理財夏令營這個模式最早在美國出現,別名“省錢夏令營”。是的,就是通過夏令營教導孩子怎樣適度消費。不過,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也稱它為“賺錢夏令營”,通過參加這樣的夏令營,可以幫助高中生進行理財實踐。在美國早期,此類夏令營通過教導孩子們對入門的經濟規則和財富觀念幫助其培養較好的投資理財素養,最直接的是幫助他們防止因大手大腳過度消費成為“卡奴”甚至陷入更深的債務危機;眾所周知,這是美國人的消費常態。當這種模式運營的夏令營進入中國時,考慮到中國家長一手包辦家庭財政的模式,更多的會幫助理財知識還為零的中國孩子了解金融理財知識,并通過讓他們嘗試建立自己的賬戶并進行管理的過程優化他們的理財思維和模式,這能幫助他們建立明確的金錢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漸漸的對投資有涉獵,進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會使得他們在金錢管理上擁有比同齡人更超前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總體來說,對于理財基礎薄弱的高中生群體這樣的夏令營其實值得一試。
高中生可以直接與長輩交流,一般來說,長輩的理財經驗多是比較豐富的。而平輩中已步入社會的兄長姊姊,甚至同學朋友中理財比較成功者都是可以交流的對象。同時社區、銀行和學校舉辦的理財講座應積極參加,同時結合自身的情況與講師進行交流,相信可以有所進益。
四、結論
在高中生階段,孩子就應該自己接觸金融理財知識,避免日后因突然的理財自由而產生無法負擔的債務,或者是月初大手大腳月末啃泡面的中國大學生常態。大致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報紙、收看新聞、嘗試使用理財類應用、參加理財夏令營以及與經驗豐富者的交流等方法豐富自己的金融理財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晨.高中生學習金融理財知識途徑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3).
[2]胡廣宇.高中生消費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09).
關鍵詞:個人理財;理財規劃;教學方法。
家庭理財行業發展日趨成熟,大學生需要提高對個人理財行業的認識,加強自身的理財能力,以便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這一背景下,開設《個人理財》課程的高校也逐漸增多。目前,對該課程的教學尚在探索之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適應大學生的理財需求,如何改善課程教學以便提高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和能力。對這一問題探討的深入,有利于完善個人理財教學,不斷提高大學生財商水平。
一、加強個人理財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一)個人理財社會需求增長較快。
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和金融投資工具種類的不斷增加,社會理財需求增長較快,理財產品市場不斷擴大。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中高端消費者人群中,約78%的受訪者需要理財服務;50%以上的人愿意為理財服務支付費用。1995 年至2005 年,中國個人理財市場每年的業務增長率達到 18%,而據該項調查預計,在未來 10 年里,中國個人理財市場將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長[1]。金融投資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們對專業理財服務的需求,理財規劃師行業前景廣闊,因此,培養大學生具有理財規劃方面的專業眼光和視角正在成為高校理財教育的基本目標。
(二)大學生理財能力亟待提高。
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同時,大學生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大學生已不滿足于基本生活消費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過一定的投資渠道為富余資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門路,但實際上,他們的理財行為和理財觀念之間還有較大差距。有調查表明,雖然大學生將證券投資列為投資首選渠道,但真正具有實際股市投資經驗的比例只有10%,因此,有四分之三的大學生表示,需要理財知識并希望通過高校的理財教育課程、報紙雜志、專家講座等方式獲取理財知識[2]。
二、個人理財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和系統性。
高校個人理財類課程綜合性突出,涵蓋了金融、會計、經濟、管理等諸多領域,需要大學生擁有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房地產金融學、國際金融學等諸多課程學習的基礎,而且對不同課程知識之間的整合度較高。個人理財類課程以居民家庭理財規劃為主要服務目標,包含著投資規劃和生活規劃兩大類內容。投資規劃不僅包括證券投資規劃,如股票、債券、基金和期權等金融工具的規劃,而且還包括外匯、黃金等方面的投資規劃。生活規劃包括了現金規劃、儲蓄規劃、消費信貸規劃、房地產規劃、保險規劃、稅收規劃、子女教育規劃、退休規劃和遺產規劃等諸多方面。
(二)實務性和專業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家庭都是經濟活動單位,都需要解決如何擴大收入和如何合理消費的問題,個人理財是以實現居民家庭的財務自由目標而展開的一系列財力分配活動,包括了投資管理、融資管理和流動資金管理三個方面。一般情況下,家庭理財集中在投資上,很多人將理財等同于投資。但居民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涉及到資金的分配問題,需要平衡好自身財力和消費水平的關系,因此,個人理財包含著比投資內涵更廣、更為實際的內容。個人理財是在居民家庭難以應對復雜的財務管理體系狀況下誕生的,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較完善、規范的理財規劃師行業。理財規劃師包括了注冊金融策劃師、特許金融分析師、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特許財富管理師等諸多行業資格認證的專業理財人士。除理財規劃師外,廣義上為居民家庭提供理財服務的專業人員和提供相關服務的類似人員,還包括了保險專業人員、證券和投資咨詢專業人員、會計師、律師、遺產規劃師等等。
三、個人理財課程教學存在問題。
(一)適應學生理財需求的教材少不同專業的學生對理財課程有著不同的需求,一般來說,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希望獲得增加對理財規劃師職業能力的了解,加深對已有金融、經濟、管理類課程的認識,而理工類和醫學類等其他非財經類專業學生則想通過對理財課程的學習,了解投資的基本知識,做好自己的生活規劃。但是,從目前已有的《個人理財》或者《理財規劃》教材來看,案例分析較少,而對各類理財知識的介紹成為重點,如股票投資、證券投資、房地產投資、外匯投資、保險等基本知識的介紹占據了大半的篇幅,對財經類專業學生來說,這些知識都已經了解過,或者非常很熟悉。使用這些教材授課,學生就會認為再學已經學過的知識意義不大,從而對《個人理財》課程由新鮮、好奇逐漸轉向厭倦情緒。目前各個高校開設《個人理財》課程的專業多是財經類,因此,教材內容體系的不完善,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理財能力的實際提升。
(二)課程定位并不恰當。
《個人理財》課程定位一般是專業選修課或者一般的選修課,很少作為專業課出現。財經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綜合性強的個人理財課程由于涉及到眾多金融投資工具和會計、稅收、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將其作為學生的專業選修課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是,從該課程的特點來看,知識綜合性強需要一定的教學課時讓學生融會貫通,實務性強需要學生多實際操作,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財多體會、多實踐,所以各高校分配給專業選修課的 30 多個課時就顯得不足。另外,選修課的課程定位也使部分學生存在輕視該課程的傾向,因此,隨著對個人理財課程定位認識的加深,將其調整為專業主干課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過多重視理論教學。
目前,各高校對個人理財課程的課時分配只是在32 課時上下。有限的教學課時使得實踐教學課時捉襟見肘,而強調實踐教學又會使學生的知識整合度欠缺,加上實踐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重視理論教學成為有限課時內的理性選擇。
除了該課程的教材過多重視各類理財知識的介紹性內容外,就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這類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老教師們一般不愿涉足,這給年輕教師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年輕教師理論知識較強,但教學經驗不足,對不同知識之間的銜接轉換上掌握還不夠熟練,因此,在講課中往往對實際操作重視不夠,傾向于理論講解。對學生而言,如果年輕教師理論教學與學生實際需求結合不緊密,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會快速下降。
(四)教學案例較為簡單個人理財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作為生活情景的簡化模擬,案例教學能將枯燥的理論變得簡單明了。目前,一般教材上的已有案例選擇往往只為某一章節、某一種理財知識準備,情景設置過于簡單,使學生對案例本身的認同度不高。
除了個別教材在最后一章設置綜合性很強的案例外,缺乏不同種類理財知識的案例之間的互聯互通,也就是說,能將簡單的兩三種理財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案例不多。這也導致對案例本身的問題設置等一系列引導性的思考還欠深入。
四、個人理財課程教學的對策。
(一)加強調查研究,注重學生理財能力培養。
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影響著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和認識,大學生群體的財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個人理財課程教學需要加強大學生理財觀念和能力的調查研究。來自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的大學生,理財觀念和經驗存在很大的差別。所學專業不同的大學生,其投資理財能力差異也較大。在個人理財課程開課前,可以設置簡單的理財課程需求調查問卷,對大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和動機進行統計分析,以便摸清大學生的實際理財狀況,能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和課外閱讀或實踐活動的信息反饋,注重學生解決生活模擬理財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的培養,幫助其養成較好的理財習慣,使大學生的理財能力能夠不斷提高。
(二)對個人理財課程重新定位。
解決個人理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逐步改變個人理財課程的選修課地位,將其納入專業主干課程。通過延長教師的授課時數,可以有充分的教學時間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者兼顧,會吸引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入到理財課程教學中來,他們的經驗和能力能夠縮短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過程,更能適應學生的理財需求。課程的重新定位也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一些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會加大對理財規劃師等職業資格考試的需求,使其主動學習的動力增強,切實提高其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個人理財課程實踐教學力度。
加強實踐教學是改善個人理財課程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徑有以下 4 條:一是結合大學生自身的消費和理財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理財知識的案例討論中,針對自身情況制定相應類型的理財規劃,通過相互討論交流理財信息,提高實際理財能力;二是開展理財模擬大賽,以賽帶練,促進學生理財學習的興趣;三是邀請職業理財規劃師、金融投資界專業人士舉辦理財規劃講座,使學生對實際的、前沿的理財業務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四是和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多參觀,實際感受理財業務的運營流程,體驗理財文化,加深對實際理財市場的切身感受。
(四)注重教學案例的綜合性和嚴謹性。
在理財教學中,需要精選案例,建立教師自己的理財案例庫。選取案例可以從教材和經典案例中直接拿來,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師從網絡、身邊的案例等搜集,并進行加工,以適合教學需要??梢赃x擇從綜合性較強的案例中刪減不必要的內容,突出案例所要體現的某2 個或某幾個方面的理財知識,注重案例的適度綜合性,同時又要保證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對學生的理財能力有直接應用的價值更好;也可以從已有的幾個簡單案例進行整合,將不同家庭遇到的理財問題放到同一個假定的家庭中去,整合過程中要注重理財規劃的邏輯性,設置問題要循序漸進,既能回顧已學知識,又能引導到新學的理財知識上。
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反饋思考所用案例的適用性、綜合性和嚴謹性,不斷整理財案例庫,增強案例教學的生命力,使之能對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提供切實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耿彩琴.未來10年個人理財市場將年增30%[J].北京日報,轉載于搜狐網,2008- 01- 09.
收入來源。在對主要消費來源的調查題目中,選擇主要由家庭供給的占比為91.6%,選擇兼職的占比為5.2%,選擇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的占比為3.2%。同時,在選擇兼職的學生中,來自農村或城鎮的學生占絕對比例。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雖然部分學生通過家教、餐廳打工、網上開店等兼職方式獲得收入,但大多只能作為輔的收入來源,家庭供給仍然是大學生的主要收入來源。與大學生在消費結構上所表現出的多元化特征不同,其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化。
消費方式。本文主要針對大學生的日常購物方式進行調研。在對購物方式調查的題目中,有86.9%的同學同時選擇了外出購物和網上購物。并且,調查結果顯示,網購商品種類涉及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衣、帽、鞋、襪、飾品、零食到學習用品,甚至各類電子產品。由此可見,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購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主要的消費方式之一。
90后大學生消費狀況評價與存在問題
受近年來物價水平不斷上漲的影響,90后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亦表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從消費結構來看,表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以飲食消費為主體,交通通訊、電子消費等消費項目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從消費方式來看,電子消費方式深受90后大學生的青睞,成為其主要的消費方式之一。從收入來源來看,仍然以家庭供給為主,與消費結構的多樣性相比,其收入來源則相對單一。整體而言,上海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相對較高,但從上海市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和消費環境來看,其消費水平基本適當。然而,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發現,當前在校大學生在消費行為、消費習慣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飲食消費健康意識淡漠。問卷調查顯示,飲食消費雖然在大學生的消費結構中占較大的比重,但通過對其飲食消費細目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在飲食消費上隨意性較大、健康意識淡漠。
1.1校外就餐現象較為普遍,飲食安全存在隱患。在對每周校外就餐多少次的調查題目中,選擇3次以上的學生占比32.6%,甚至一些高年級學生經常性地在校外就餐,學校周邊的小餐館、小吃攤生意異?;鸨?。然而,如上就餐場所在原材料采購、餐具使用衛生等方面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1.2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知識匱乏。調查問卷顯示,3成以上的學生不經常吃早餐或早餐營養價值不高。在被問及日常飲食首先考慮的是什么時,76.8%的學生選擇的是菜品的口味,而非營養均衡,多數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并且,不少學生喜歡油炸食品和重口味食品,而蔬菜、水果和粗糧的攝入量不足。
1.3零食、飲料消費過度。大學生吃零食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愛零食。調查問卷顯示,8成以上的學生有吃零食的習慣,零食消費平均占大學生飲食消費總額的26.9%,這也是大學生平均飲食消費較高的原因之一。并且,部分學生經常以零食代替正餐。另外,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的日常飲水量不足,沒有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甚至有部分學生經常以飲料代替白開水。
2.電子消費追趕時尚`,娛樂化傾向明顯。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消費作為新興消費產業,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從隨身聽、游戲機、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電子消費日益成為大學生的重要開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大學生在電子消費中普遍存在如下不良現象:
2.1求新求變心理突出。調查問卷顯示,73.5%的大學生在購買電子產品時首先考慮的是時尚和品牌,而非實用性。新外觀、新款式、新功能的電子產品通常更受大學生的“青睞”。不少同學坦言,在電子產品消費中喜歡追趕潮流,“更新換代”較為頻繁。這一方面與大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相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消費行為的非理性化傾向。
2.2電子產品娛樂化。當前大學生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娛樂功能所占的比重遠高于其他功能。調查顯示,78.6%的學生表示,除了基本的通訊功能外,他們經常用手機玩游戲、上網等。同時,70%以上的受訪學生表示,除了畢業寫論文和找工作,平時真正用電腦處理文檔、查閱資料的時間并不多,遠遠低于用來玩游戲、看視頻等娛樂的時間。甚至一些學生對電子產品有成癮性依賴癥,習慣性地在課堂上玩手機、電腦等,使正常的學習生活受到影響。
3.缺乏明確的財務規劃,沖動消費、從眾消費行為突出。
3.1缺乏財務規劃。調查顯示,65.4%的大學生對于每月的消費開支沒有明確的規劃,95.7%的學生沒有記、賬習慣,76.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財務管理能力較差。在對月消費額較高的學生進行訪談時了解到,不少學生持有“有錢就多花,沒錢就少花”的消費觀念,以至于出現“月初富翁、月底負翁”的境況。雖然月消費額處于中間水平的大學生會對日常生活以外的開支,如去娛樂場所消費、買高檔化妝品和服裝等有較為理性的節制,但他們也表示,對于每月的開支很少有明確的財務目標和規劃,大多數學生屬于“跟著感覺走”。僅有少部分學生有較為明確的消費計劃,特別是月消費額較低的學生,除飲食、通訊費、交通費等必不可少的花銷外,額外支出較少,消費相對理性,屬于“精打細算”型。
3.2沖動消費、從眾消費現象突出。由于缺乏明確的財務規劃,大學生的沖動消費現象也較為突出。調查顯示,78.2%的大學生會受商場的促銷、打折等宣傳活動影響而購買當時可能并不需要的商品,比如衣服、食品等。由此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消費中的羊群效應。調查顯示,無論是衣服、鞋帽、飾品,還是各類電子產品,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很容易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72.9%的大學生表示,其在商品的購買過程中最信任的信息媒介渠道是同學或朋友的經驗傳授。這一方面與大學生活高度的聚群性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生在消費中的從眾心理。甚至有些學生通過其消費行為的趨同性,以保持自己與群體的一致性和自我認同感。
引導科學消費行為,加強高校理財文化建構
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對理財能力的培養和理財文化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理財能力的培養和理財文化的形成又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針對當前90后大學生消費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引導其科學的消費行為,加強高校理財文化建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強飲食健康教育,引導科學飲食消費行為。
當前不少大學生營養知識缺乏,健康飲食意識淡漠,飲食消費行為隨意。因此,大學生飲食消費干預措施和飲食健康教育亟需“跟進”。
1.1提升學校食堂服務質量,減少學生外出就餐機會。其一,豐富學校食堂菜品種類,增加特色小吃、點心,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飲食需求;其二,深化特色化經營模式,適當增加特色餐廳,以滿足學生生日、節日等特殊就餐需求;其四,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縮短采購鏈條,大力推進平價菜制度,提高學生飲食消費的“性價比”。
1.2普及營養健康常識,培養科學的飲食態度和消費習慣。其一,充分發揮高校社團作用,定期開展營養知識和食品安全知識講座,普及食品營養和安全的基本常識;其二,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習慣入手,培養其科學的飲食態度,尤其要培養大學生按時吃早餐和科學消費零食的習慣;其三,對大學生的營養狀況實行積極的干預措施,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大力推廣營養餐。
2.引導大學生電子消費行為回歸理性。
2.1加強大學生電子產品消費觀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和現實需要購買電子產品,并充分考慮其實用,而不是盲目跟風、攀比或者過分追求時尚和品牌,從而使大學生的電子產品消費趨于理性化。同時,應充分取得學生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為電子產品消費開支金額相對較大,通常是由家長“買單”,因此家長應從經濟源頭上控制孩子對電子產品的過度消費。
2.2嚴格加強高校課堂紀律管理,減少電子產品娛樂化的不良影響。如今,大學課堂上玩手機、玩平板電腦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視電子產品為玩具的學生不在少數。雖然有些高校對此也出臺過一些相應的制度規定,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流于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控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也與課堂紀律管理不嚴格有關。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課堂紀律管理,使電子產品對大學生正常課堂教學秩序的負面影響盡量弱化。
3.加強理財教育,建構理財文化。
消費與理財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的消費行為,加強理財教育、建構理財文化必不可少。理財專家指出,大學時期是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理財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培養大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同時,增強其“財商”的培養,在大學校園建構和諧的消費、理財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3.1培養理財觀念。大學階段是理財觀念和理財習慣的形成階段。然而,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2.6%的同學認為自己尚未步入社會,除家庭外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所以“沒財可理”。還有學生認為“財是賺出來的,不是理出來的”、“理財是富人的事,和自己關系不大”。并且,通過深入訪談了解到,不少在校大學生將理財等同于投資,認為理財就是炒股票、買基金等。由此可見,當前在校大學生對理財還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和誤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因此,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培養主動理財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3.2學習理財知識。調查顯示,82.9%的大學生表示,對理財知識缺乏系統的了解。萬事達卡的“大學生理財觀念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75%的大陸受訪大學生對個人理財培訓表示感興趣,但是受訪者中認為學校沒有提供適當和足夠的個人理財教育的占72%。由此可見,大學生理財教育的缺失現象較為嚴重。即便是一些財經類專業開設有理財課程,但常以理論為主,偏重于證券、基金等投資知識的論述,真正貼近大學生實際消費情況和財務狀況,能為之所用的理財知識則較少。高校應把理財教育以專業基礎課或選修課的形式納入課程體系之中,積極普及理財知識。
一、策劃書提要
⒈經過幾年蓬勃的發展,信用卡已經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找到一個很好的位置,但是就其本身在我國具有消費能力的人群中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⒉大學生是一個初具消費能力的團體,而且年輕希望嘗試新鮮事物,又渴望處處彰顯自我獨有的個性。所以,對于信用卡來說,大學生是一個巨大的極具潛力的市場。
⒊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不僅僅要的是一張信用卡,而是一張獨屬于他們并且能夠代表他們的信用卡。
⒋**銀行這次推出的i卡就是為當今“敢消費,敢花錢”的大學生量身訂做的一張信用卡,它不僅有吸引人的外表,更有出眾的服務。讓i卡的每一個使用者“起航夢想、人生”。
⒌為大學生帶去新鮮的“先消費,后還款”的理財觀念,同時提醒“個人信用體系”的重要性,提高**銀行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促進“i”卡的申卡量。
二、策劃前提和目的
⒈前提:
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越來越多國外的消費理念融入中國,成為當下流行的趨勢。而大學生這樣一個特定的年齡層次,更加容易接受這種風潮。
②我國信用卡歷史雖然已有將近20年,但真正達到迅速擴展規模的,卻是從XX年開始的,故而有部分銀行從業人員將XX年作為中國信用卡的元年。網絡的普及,使得年輕人更迅速的接受外來信息,融入外來文化。
③鄭州市的大學生數量隨著全國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迅速增大,目前與我行在開展大學生信用卡發放中形成有效競爭力的只有招商銀行一家。我們的市場份額有待提高,今后需要爭取的工作量還很大。面對高校云集的鄭州大學生群體,我們信心十足。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預期能將大學生i卡的銷售業績提升到一個更高行業層次。
⒉目的:
①促進“i”卡的辦理量。
②傳播品牌所倡導的“人生理財,從學校開始”的精神,鼓勵學生在大學期間培養個人理財觀念及理財習慣,善于運用錢財,有度消費,創造未來的品質生活。
③促進在校大學生“先消費,后還款”的先進消費理念的形成以及提醒其“個人信用體系”在日后生活中的重要性。
④進入高校宣傳借記卡與信用卡的實質區別,讓大學生了解**銀行以及“i”卡。
三、策劃的環境分析
⒈相關背景:
①信用卡與1915年起源于美國,其前身為“信用籌碼”。1986年,中國銀行在北京分行發行了國內首張信用卡——長城信用卡。至1993年止,中國銀行在全國有200多家分支機構開辦信用卡業務,有特約商戶5000家,發卡量達35萬張。
②XX年起,信用卡逐漸在大學生校園中嶄露頭角。截止至XX年,已有建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銀行、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都推出了大學生辦卡業務。
③XX年9月,**銀行大學生信用卡i卡,為大學生提供優質、優惠的理財服務;并引導大學生對金錢作出合理規劃,幫助他們實現期望的夢想。**i卡,起航夢想、人生!
⒉環境綜述:
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學生信用卡持有者約占大學生總人數的30.3%,其中大部分為XX年、XX年辦卡者。這個比例在全國大型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更高一些。而在鄭州,大學生信用卡持有率不足10%,而且,根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大學生理財和信用卡觀念調查報告》,約有58%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信用卡服務,50%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申請自己的個人信用卡。從兩個數據間的差距不難看出,大學生的信用卡市場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入。
②我們**銀行鄭州分行與部分鄭州高校簽有合作協議,河南財經學院和鄭州輕工業管理學院等高校學生普遍持有我們的理財寶借記卡,作為還款方式來講,兩卡關聯的模式更方便了大學生使用i卡業務。
③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的,就功能而言除了“先消費,后還款”“信用體系”之外,在大多數學生的觀念里借記卡與信用卡沒有差別,一般的信用卡操作借記卡都可以完成。所以我們對信用卡與借計卡的區別與優勢,一定要在營銷過程中詳加說明。
⒊綜合結論
①部分同學認為“沒有使用信用卡的必要”,其理由多為習慣使用現金支付、其余功能借記卡都可替代。
我們的對策:鼓勵刷卡消費習慣的養成,強調“個人信用體系”在日后的重要性。,并告知他們,我行將定期出具權威信用狀。
②雖然鄭州大學生的每月平均消費額不超過800元,但他們對信用額度的要求依然較高,大多集中在XX、3000元。由此可見,在學生心**用額度并不是一個消費水平,而是一個銀行對大學生個人價值的評價度。
我們的對策:對大學生群體的授信層次將會提高,努力推出靈活的大學生專用分期按揭產品。
③在現有大學生持有信用卡中,招行因為較早進入市場而排在首位,我行起步雖晚但后勁十足,面對大量潛在客戶,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開展一場i卡營銷的戰役。
④信用卡必備功能中,免年費成為最高要求,這與大學生現有的消費水平有一定關聯,同時校園周邊可刷卡店面也占有很大比例。
我們的對策:在學校附近開發商戶,吸引更多的學生消費群。i卡刷卡免年費的口號一定要喊的響亮,積分活動一定要搞的有特色。
四、競爭對手分析
如今,搶占大學生信用卡市場的銀行共有5家,分別為:建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其中,建設銀行與農業銀行因為大學生發卡規模較小、興業銀行未在鄭州有所行動,故不作為主要競爭對手。
⒈主要競爭對手:招商銀行“young”卡
young卡是招商銀行推出的國內首張專屬學生的雙幣國際信用卡,專為當代大學生量身定做,可以讓學生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累積自己的信用,畢業后可以直接獲發招商銀行標準信用卡,并能出具權威信用報告,為大學生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礎。
招商銀行的“young”卡與去年在部分高校進行小規模試點之后,于今年正式介入大學生信用卡市場。其宣傳方式主要為入校宣傳、網絡宣傳以及pop,“young”卡得到了辦理學生的親睞,但因其借記卡并未在鄭州高校中推廣,相比而言我們的潛在客戶更多,需求動力更足。
⒉廣東發展銀行真情卡
廣發真情卡屬貸記卡,由廣東發展銀行推出,分金卡和普通卡兩種,均采用國內首創的透明卡版設計。此卡具有人民幣卡全國通行、透支消費取現、無需擔保人、報失零風險、安全網上購物等信用卡功能。于XX年進入鄭州大學生信用卡市場,但并未有大型的推廣活動,而僅僅依靠各支行營銷部工作人員在各大學進行設攤推銷與推廣,其力度遠不及招商銀行對市場的沖擊。
⒊策劃swot分析
⒈**銀行大學生“i”卡分析:
①“i”卡意為“我的卡”,是為當代大學生量身定做的一款專屬于他們的信用卡,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個性彰顯、樂于挑戰自己,對未來懷抱夢想且有自己獨特的主見;卡版設計以蘋果為主元素,寓意年輕的生活充滿新鮮,紅蘋果與青蘋果代表成長中經歷的酸甜甘澀,更代表他們對未來的冀望。**i卡道出了大學生們的心聲:我們是未來的領導者,我們善于投資未來,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就是我們的主張!**i卡還為持卡人提供其他功能及服務,例如,將每月賬單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按時發送到持卡學生,使他們能及時對當月的花銷一目了然,并能輕松地對自己的花費保持長期的觀察。**i卡的取現手續費低至取現金額的1%,最低只需5元人民幣,持卡學生完全可以在異地存款,本地取現,既方便又實惠。
②**銀行的“i”卡與去年在鄭州部分高校進行小規模試點之后,于今年全面介入大學生信用卡市場。我們的宣傳不能僅局限于網絡,應該更多的走進校園,走向同學身邊,融入到學生的經濟生活中,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大學生信用卡的頂級品牌,全面占領鄭州的高校市場。
⒋小結與對策:
①樹立并大力宣傳“i卡是專屬大學生群體的信用卡”的理念,真正以“起航夢想、人生”的品牌進入大學生信用卡市場,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引發大學生新一輪的消費時尚潮流。
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特殊消費群體,有著不同其他社會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多數大學生是從進入大學開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自主權,其消費行為對家庭、學校、企業、社會都有一定的影響。把握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內容、特點,研究其趨勢,對指導大學生進行理性消費,提高企業營銷的針對性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消費觀現狀
大學生的消費,主要分為基本生活消費、學習消費、休閑及娛樂消費、人際交往消費等幾個方面。
(一)基本生活消費 由于學校所在的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費需要也不一樣,大學生消費在靜態上可以劃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而在動態上呈逐年遞增趨勢。
(二)學習消費 學習消費主要包括學費、書雜費、考證消費和電腦消費等。大學生學費因學校所處的地域、類別、專業等的不同也有所區別。
1、大學生除了購買基本的專業教材外,其學習消費主要集中在購買教學參考書、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等書目上。
2、考證消費。近年“考證熱”在高校悄然興起,大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出國考試和國家公務員考試等等,名目繁多,相應的報名費、資料費、培訓費等自然不菲。不少大學生甘心對考證進行高額投資,以增加職場競爭中的籌碼。
3、電腦消費。好多大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采取集體所有,分擔成本的方式購買電腦;有些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的大學生自己擁有電腦。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的溝通方式也多了起來。QQ、MSN、BOLOGE因其互動性,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交流經驗、增長知識的新途徑。同時,計算機網絡已覆蓋了許多大學生的宿舍,在宿舍上網業已成為時尚,大學生的網絡消費也成為日常消費開支的一部分。
(三)休閑及娛樂消費 1、休閑消費。大學生閑暇生活中,最經常做的事情是上網、自習自修、讀消遣雜志、讀文學作品、書法、音樂、繪畫等,這些活動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而諸如參加課題研究,文體活動、義務勞動、聽名師講座等需要集體參與的交往性活動,卻較少參加
2、娛樂消費。大學生的娛樂消費數額也相當可觀。進迪廳,打臺球,遛旱冰,去練歌房,開PARTY等。另外,大學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熱潮影響著他們的娛樂消費。
3、時尚信息消費。大學生中手機的普及率較高。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學生都購買了手機用于與外界聯系,還有的大學生用手機進行娛樂活動,如點歌、照相、彩鈴訂購、發短信等。手機已經成為他們一個重要的通訊工具,價廉實用的手機是大部分大學生的首選,但手機費在逐步提高
4、旅游消費。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學生熱衷于出外旅游者也不在少數。
(四)人際交往消費 1、人情消費。同學過生日、當選大學生干部、入黨,得獎學金、比賽獲獎等都要請客。否則,便被視為不夠交情,不上路。請客者檔次越高,赴宴者的隨禮也就越高。人情風的蔓延,給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經濟負擔,也給大學生帶來了精神壓力。
2、戀愛消費。而戀愛費用的來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別提供”的;有的是從生活費中“摳”出來的;有的是來自“勤工儉學”的;有的是來自“獎學金”的,這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有關,更與家庭對大學生戀愛的看法有關。
二、大學生的消費趨勢 (一)基本生活消費向營養型、質量型發展
從 90年代開始,我國的消費水平逐漸由“生存型”向“享受型”發展,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用于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學習條件,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費開始上升,而傳統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質消費或生存型消費正逐步向有營養講質量方面發展
(二)學習消費的比值將大幅度上升
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學習觀念的變化,使廣大學生日益認識到學習不再是一件階段性的事,而將伴隨人的終身。特別是網絡教育的開展給人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用于繼續學習的費用也將日益增大。
(三)健康、健身消費增加,休閑及娛樂消費呈現多樣
大學生日益重視健康消費,用于進行體育鍛煉和購買保健品的支出也在逐步上升,健康消費將成為主要的消費內容;體育健身消費在校園中漸成時尚,“花錢出汗”不再被視為可笑的事,大學生對各種美容與健康產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預防疾病的需求,進入更高層次。
休閑及娛樂消費方面,大學生群體有著比其他年齡群體更為旺盛的需求,他們越來越不滿足于看電視、進影劇院這樣一些靜止的休閑方式,而是追求新穎、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動:迪廳、游戲機,臺球和保齡球將更為普及;蹦極、攀巖、速降、滑翔、漂流、潛水、探險、探幽這類刺激的活動,今后會吸引眾多的青年大學生。
(四)人際交往消費成本昂貴
在校大學生渴望理解,喜歡交友,用于請客吃飯的費用日益增多。特別是在信息發達的今天,信息消費的最大群體是青年大學生群體。網民年齡分布的高分值在20歲~30間歲,手機、電腦等產品由商務消費轉向生活消費,大學生上網率的增長,個人電腦的暢銷,也使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由實用至上轉向感受為本。
三、大學生消費觀念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消費理性,自控能力不強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拿手機產品來說,目前,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同學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范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二)大學生過分追逐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學生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欲,喜歡追求新潮,并敢于創新,消費的趨附性強,娛樂消費占全部消費額的比重很大。在消費問題上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時尚,不僅是各種不同類型社會成員的消費特征,也同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調查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盲目消費,過分展示自我 與成年消費者不同,大學生一般沒有從眾的心理特征,這一特征與追新求奇、自我表現的心理特征有關,處于這一年齡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經成熟,心理上要求獨立,但生活、經濟上卻仍然有很大的依賴性,必須依靠家庭的資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錢的情況下,隨行所欲地進行消費,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講究情調,穿追求時尚和名牌;談戀愛追求情感,大量進行物質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網費、話費節節升高,追求“舒適、時尚、流行”的生活方式。當今社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財富持續增長,大學生也變得越來越有錢,也不斷受到企業的廣泛重視。
四、引導大學生正確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大學生消費數額的增加,結構的變化,方式的多樣化也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生年級越高,消費水平也隨之增長時尚化、個性化,使消費標準不斷增長,大學生個性化消費的增多已成為趨勢與潮流。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前衛化發展,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絕大多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的追求。
(一)倡導大學生節約意識
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包括: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具有獨立的意識與理智消費的觀念。教育學生要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科學的消費意識。引導大學生在考慮個人消費時不忘光榮傳統,科學規劃安排,是個人消費標準與家情相適應,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作一個清醒的消費者。
(二)樹立大學生理財觀念 所謂財商,指的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財商是與智商、情商并列的現代社會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質。財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獨立意識,培養和加強理財能力是現今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的必備因素。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分期消費;信用風險
基金項目:2015年安徽財經大學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行為經濟學視角下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信用風險控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10378324)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4月29日
一、引言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消費者都是理性、自利的,他們可以在預算約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從而做出最有效的消費決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人”假設對許多經濟現象的解釋近乎蒼白,其局限性日益突顯出來;而行為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對于人類消費選擇與決策的觀點大有不同,它認為消費者的行為并不都是理性的,因此將人類的消費選擇與決策劃分為理性與非理,并且認為人的消費行為極易受到自身的經驗、感情等心理因素或環境因素的影響。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彌補了理性經濟人假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為我們分析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
二、大學生分期消費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分期消費發展現狀。隨著近兩年國家政策對互聯網金融的支持,P2P市場蓬勃發展,以及青年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分期消費一經推出,迅速受到廣大的大學生群體的追捧。作為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新的消費模式,分期消費發展勢頭正猛。顯而易見,互聯網企業已經紛紛瞄準了大學生網絡消費分期市場,認準了大學生分期消費的巨大潛力。其實在早些年,銀行曾推出過校園信用卡,但是由于學生們大都選擇超前消費,又無法按時還款導致大學生信用卡叫停,校園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大學生的信用風險問題在當時就已清晰的顯現。而現今的校園分期平臺就是當初校園信用卡的“升級”,這次搭建了借款端與投資端的橋梁,以這樣一種創新的模式卷土重來。目前分期消費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接入電商,以購物商城為分期方式,其中以分期樂、趣分期為代表;二是現金分期,愛學貸、我來貸等為此類型的典型代表;三是走進校園的蘇寧易購任性付、京東白條、天貓花唄等傳統電商旗下的分期產品。有調查結果表明,京東白條和天貓花唄在學生群體中比較受歡迎,所占比重較大分別為34.3%和37%,再者就是分期樂占有18.5%的份額,以及趣分期占7.6%,學生主要選擇在這幾個平臺分期消費。(圖1)
雖然分期消費模式出現時間不長,在學生群體中仍獲得較高的認可度。對于達到一定金額的消費品,在具備分期消費的條件下,有60%的大學生傾向于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而選擇一次性付清方式的只占40%,這足以見得大學生對于分期消費的接納程度已經比較高了。大學生分期消費的對象主要是數碼產品。從圖2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購買電子產品時使用分期消費的頻率最高,占比高達65.7%,而其中手機、平板電腦、數碼相機一向是大學生分期購買的熱門選擇。由于大學生消費需求結構的多樣化,分期消費的對象不僅限于購買商品,旅游、餐飲娛樂等活動也提供分期消費服務,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分別已達到12.9%和8.9%。大學生還未工作,沒有獨立的收入來源,每月的生活費只夠基本的日常開銷,無法痛快消費。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在1,000~2,000元,其中主要集中在1,500元左右。這表明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以一次性付清的方式來購買一款數碼產品比較困難。(圖2)
(二)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特點
1、消費需求結構多樣化,注重消費體驗。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簡單的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費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學生群體,他們對于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包括學習知識消費、娛樂消費、人際交往消費等。大學生個人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需求強度和需求層次的不同也直接表現為消費強度和消費層次等方面的多樣化。
2、較強的自主性、獨立性。大學生大多都已成年,已經樹立了較強的自我意識,有較強的自我需求,而且大學生一般都離家在外,生活自理,因此他們在消費購物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依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他們的需求往往能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但大學生(尤其是初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大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對商品的了解不多,購買經驗不足,所以在購買不熟悉的商品尤其是價位比較高、檔次比較高的商品時,容易被他人意見左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自主性和獨立性就會展現得越明顯。
3、崇尚個性化、時尚化。大學生的好奇心強,善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標新立異,展示自我個性。隨著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消費經驗不斷豐富,其個性化的追求會愈發明顯,在做出購物選擇時會有較為明顯的體現。社會商品供應的日益多樣化,為大學生的個性化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大學生追求時尚,蘋果手機、發行、服飾等,都是他們比較關注的時尚消費內容。
4、追求物美和價廉。大學生尚未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在外生活主要還是依靠家庭的支持。而且大學生的消費傾向趨向成熟,除了日常飲食和花銷之外,一般傾向于挑選便宜實用的商品,購買時主要考慮商品的價格和質量,力求貨真價實、物美價廉。名牌產品品質優良、知名度高一向備受大學生青睞。名牌商品不僅能夠滿足大學生的“時髦”、“好勝”等心理需求,而且購買品牌產品往往可以降低購買風險,具有質量保證。
5、消費心理和行為缺乏理智。大學生年紀輕,消費心理不夠成熟,容易受客觀環境影響(各種促銷手段),在沒有對商品進行全面認真分析和比較的情況下,僅憑直覺購買商品。所以大學生在購物和消費的時候往往會帶有較濃的感彩,沖動性購買的案例屢見不鮮。從眾、攀比等消費心理在大學生消費行為中也均有體現。大學生在消費的時候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跟從周圍人或大多數人的消費選擇,在周圍人都選購某種商品時,也容易激起其消費欲望。雖不多見但也存在有些大學生不根據自身實際需要消費,片面追求物質享受,造成同學間攀比之風盛行的情況。
三、運用行為經濟學研究大學生分期消費行為
(一)“心理賬戶”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心理賬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和評價;第二部分是消費者將資源分配到相應的賬戶中去,不同的心理賬戶是依據其財富來源劃分的,并會貼上對應的“標簽”,進行辨識。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預算機制,會對消費者的支付起制約作用;第三部分是心理賬戶評估的頻繁程度,可以每天一核算也可以一個月甚至一年才進行一次核算。心理賬戶根據收支方向進行劃分,比如日常開銷、教育經費、醫療費用、休閑娛樂等,各個心理賬戶之間非替代性,如人們一般不會選擇把用于醫療保健的資金花在娛樂活動上。人們的消費決策由于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往往會偏離“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原則。
1、不同經濟來源的心理賬戶之間具有非替代性。我國在校大學生所得到的經濟支持主要來自于家庭,還有一部分是獎學金、助學金或者是學生勤工儉學所得。對于大學生來說,父母給的生活費和自己通過其他途徑得到的錢心理賬戶的劃分是有差異性的。大學生還沒有正式步入社會,感覺不到賺錢的辛苦,所以消費常常是沖動沒有計劃性的。雖然是同等金額的錢,使用起來也毫無差別,但由于來源不同,大學生對于同等金額的這兩筆錢的看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學生對于從校外獲得的贊助會產生一種意外之財的感覺,所以這筆錢花起來就愈加隨意大方。大學生追求時尚,緊跟潮流,分期消費平臺正好迎合了他們這方面的追求,不僅消費現在,更要消費未來。
2、不同消費支出的心理賬戶之間具有非替代性。奢侈品心理賬戶和日常消費品心理賬戶就是根據這一依據劃分出來的。這可以在大學生分期消費中得以驗證。由于心理賬戶的影響,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消費大多比較節儉,而對于蘋果手機、數碼相機等則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非理性高消費現象。比如,雖然知道通過分期消費,獲得一部新款蘋果手機需要支付的總額會比一次性付清多,他們仍然會選擇分期消費的方式。這是因為心理賬戶的潛在影響,使他們對這兩種支付方式的感知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
(二)從眾心理對大學生分期消費行為的影響。所謂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又被稱為“追風行為”或“羊群效應”。人們會不自覺地受到他人或周邊環境的影響,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繼而產生模仿、攀比等現象。我國有濃厚的群體意識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大學生的消費經驗不足,這使得大學生在消費時更加注重他人的看法,樂于追隨大多數人的選擇。大學生崇尚時尚喜歡名牌產品,但他們中大部分人所持有的有限資金并不能滿足他們這一需求。分期消費平臺正好為他們追求潮流提供了有效途徑。正因為從眾心理的作用,大學生分期消費在校園市場日益火暴起來。
(三)自我控制對大學生分期消費行為的影響。行為經濟學中,人的自我控制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在進行跨期決策時,可能會因預測到自己的行為在未來產生的效用而控制自己現在的行為。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的更新換代周期不斷縮短,市場上充斥的新潮產品使得大學生們應接不暇。如果大學生對于擁有最新款的產品有偏好,則他們選擇分期消費方式的可能性會很大,即時消費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行為經濟學中的多重自我的概念對消費行為的選擇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即每一個行為人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都可能不具有理性選擇理論所限定的單一的、內在一致的偏好集合,但多數情況是行為人同時具有許多相互競爭的偏好。在大學生分期消費問題上,多重自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當下所做出的決定對于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選擇分期消費就意味著今后的一段時間,都需要背負還款壓力,這時現在本位自我的享受跟未來本位自我還款的痛苦就會發生沖突,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
四、行為經濟學基礎上大學生分期消費信用風險控制建議
目前,我國有2,00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這無疑給網絡分期消費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市場基礎,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的迅猛發展,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消費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群體緊追潮流,善于接受新事物,購物欲望較強,分期消費網絡平臺提供的快速便捷的服務,愈發激起他們的購物欲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在校大學生理財意識不強、攀比心理嚴重、還款意識和還款能力薄弱等特點。分期消費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會助長大學生的一些非理如過度消費,引發信用風險。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大學生分期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新的消費模式,相關法律法規很不完善。國家應盡快改變這種法制不健全的境況,對于大學生的違約行為,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以提高他們對個人信用的重視,增強守信意識,從而降低信用風險。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征信和評估體系,為每一個選擇分期消費的大學生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提交個人信用報告。完善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信用信息網絡,對大學生賬戶交易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及時發現違約信號,減少壞賬的發生。
(二)網絡分期消費平臺在推出各種分期消費服務之前,應事先對大學生的還款能力、消費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提高社會責任感,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在達成交易前,應向大學生講明其中的利害關系,充分尊重其知情權??紤]到大學生還未正式步入社會,社會經驗不足,考慮事情沒辦法面面俱到,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各消費平臺應給予盡可能詳細清楚的解釋。建立標準統一的業務流程,嚴格授信。加強客戶服務中心建設,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同時,及時發送還款提醒,進行風險提示。網絡分期消費平臺可以與中國人民銀行達成戰略合作,一旦出現學生無法按時還款的情況,在個人的信用記錄上會立即反映出來。提高大學生對個人信用的重視程度,使其在下決定前考慮清楚是否能夠按時還款,對于不良信用記錄對今后人生的深刻影響有充分的認識。知曉不誠信記錄對于以后的信用消費也是不利的,可能會被列入“信用消費黑名單”。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學校應加強制度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在全校范圍內積極開展學生消費道德教育及理財教育活動,為學生們營造一個理性消費的校園環境。家長也應重視對學生的消費觀進行正確的引導,注重學生理財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校園社團可以通過講座、手抄報等形式進行消費知識宣傳,使同學們對于分期消費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大學生在日常消費時,應量入為出,量力而行。學會自我約束,調整心態避免因為攀比、盲目跟風而過度消費,引發自身信用危機。
主要參考文獻:
[1]侯長海.大學生分期消費調查報告[R].北京:速途研究院,2015.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轉移問題 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4-062-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是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睂崿F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新生代農民工”專指1980年、1990年后出生的,登記為農村戶籍而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群體。相關資料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目前的總數接近1億人,占農民工總數近6成。而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刑事犯罪高發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中國社科院法治藍皮書總結2010年中國刑事犯罪九大特征指出:“根據相關政法機關統計,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犯罪案件約占整體案件的三分之一?!币虼苏J真分析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特點、犯罪原因、以及預防和治理措施,才能積極引導他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城市作出更大的貢獻,否則會成為城市發展的隱患。
一、新生代農民工特點
1.整體素質不高,就業范圍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外出農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學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占23.5%。分年齡組看,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于高年齡組,30歲以下各年齡組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歲年齡組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達到31.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程度比第一代有了較大的提高,但這只是相對于教育極其貧乏的上一代農民工而言的,總的來說新生代農民工所受的教育還十分欠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導致他們整體素質不高。在當今大學生就業尚且困難的背景下,素質偏低的新生代農民工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56.7%;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40.5%。
2.法制意識淡薄,做事不考慮后果。調查顯示,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被告人都表示是由于法律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差而走向犯罪的,這是由他們的成長環境造成的。首先,新生代農民工進城之前生長在環境相對封閉、法制觀念落后的農村地區,接觸法律的機會很少。其次,雖然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接受過教育,但一般只涉及文化知識,法律知識幾乎是空白,法制意識的形成更是無從談起。再次,他們的父母大多在外謀生,使得他們成長中缺乏必要的引導,長期的放任自流導致部分人自控能力較差。由于法制意識淡薄和缺乏自控能力這兩方面的原因,新生代農民工難免會一時沖動而走上歧途。
3.過于注重享樂,好逸惡勞。新生代農民工因為年輕所以喜歡追求時尚,消費觀念比父輩更加開放,也更加注重享樂。根據2007年的一個調查,農民工尤其是青年農民工對高檔商品和時尚商品的消費有較高的渴求,其中有5.79%的人購買國外高價手機,18.68%的人購買國產高價品牌手機,6.31%的人購買流行服裝,2.72%的人購買高檔品牌。不過,新生代農民工在接受城市消費觀念,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他們的工資收入卻沒有隨之增長,加上攀比心理作祟和理財能力上的不足,他們常常入不敷出,經濟上陷入困境,這就是為什么新生代農民工犯罪主要是侵財型案件的原因了。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同齡人一樣,雖然“根”在農村,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教育觀念的改變,他們很少務農。長期在城市生活使他們習慣于城市的繁華與生活節奏,有著自己的夢想。
4.易受不良風氣影響。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初中階段即已完成學業,還未成年就踏著父輩的足跡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因為他們年齡尚小,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沒有發育成熟,接觸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后,他們往往會因無知而加以效仿,許多不良惡習又會逐漸在他們之間交叉感染,最終導致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人走向犯罪。
二、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的主要特點
1.以侵財型犯罪居多。新生代農民工高發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盜竊、搶劫、聚眾斗毆、、敲詐勒索和非法拘禁,其中侵財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據統計,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山西省壺關縣檢察院共審查各類案件78件85人,其中返鄉農民犯罪的有10件17人,分別占受理總件數和人數的13%、20%,犯罪行為涉及盜竊、搶劫、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其中,侵犯財產罪最為集中。5個罪名分別為盜竊、搶劫、故意傷害、尋釁滋事、敲詐勒索,其中又以盜竊罪居多,占返鄉農民犯罪總數的35.5%。
2.共同犯罪特征明顯。從犯罪形式看,新生代農民工犯罪具有從眾性和團伙性,表現出顯著的共同犯罪特征。
3.犯罪年齡低齡化。據調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壺關縣的返鄉農民工犯罪中,年齡最大的43歲,最小的21歲。其中30歲以下的占到47%。
4暴力傾向凸顯。暴力化傾向嚴重是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的又一重要特點。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多是年輕人,做事易沖動而走向暴力化。如出于對消費的欲求和對財產的占有欲,他們往往通過搶劫、搶奪等暴力手段達到目的。
三、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的原因分析
自身方面的特點是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的主要因素,他們文化素質較低、法制觀念淡薄、心理傾向有一定偏差;另一方面,社會保障不完善等社會層面的原因,也是引發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的重要方面。
在犯罪的新生代農民工中,絕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往往是低地位、低收入、高強度的勞動,極易積累不良情緒,進而導致犯罪的發生。
1.就業不平等和繼續教育機會缺乏。我國工資報酬最低的幾個行業是農林牧漁業、批發零售貿易、服務業、采掘業、建筑業和制造業,這些行業的工資都低于平均工資水平。而新生代農民工卻在這幾個行業的就業比例中占82.5%。如果說這是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不高導致的話,那么他們在相同工作中卻不能與本地市民享受同樣的待遇則說明就業的不平等。據調查,有28.7%的農民工與本地職工同工不同酬,有55.1%的沒有社會保障等職工福利,分別有18.6%和34.1%的沒有被給予與本地職工同等的培訓機會和晉升機會。不過,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入城以后很難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父輩的顯著之處,是他們更想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而謀求在城市的長期發展。所以,他們希望在平時能不斷充實新知識、學習新技能,但以戶籍為基礎的基礎教育限制了第一代農民工子女在初期接受教育的機會,在起跑時就晚了一大步;而繼續教育的不給力則成為他們提升知識水平的又一障礙。
2.社會保障和救濟不足。在我國,戶籍附加了很多的功能,捆綁了像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等許多保障利,這些福利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在城市的生存與發展。但是在現階段,進城的農民工卻很難享受到這些福利。如我國教育體制是“分級辦學,屬地管理”,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工子女就難以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條件。又如經濟適用房的購買對象一般不包括農民工,但其實他們的居住條件才是最惡劣的,是生活在城市中最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的一類人。除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不足以外,農民工權利受到侵犯時所能得到的救濟也十分有限。調查顯示,有75.9%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工資拖發、克扣和拒發的現象,有70.6%的人發生過因公受傷而用人單位不給錢醫治的情況等。對于這些不公正待遇,只有43.6%的被調查農民工表示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這雖然有農民工維權意識不強的因素在里面,但我們不可否認政府在保護農民工權益上的缺失。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還將農民工視為擾亂治安的罪魁禍首,對他們實施歧視性管理,給他們制造更多的麻煩。由于這種社會保障和救濟制度的缺乏,農民工在遇到困難時很少求助于當地的政府及其他正規組織,而通過自己的社會關系或拉幫結派等形式來維護權益,常常不依照法律行事,給治安帶來隱患。
3.戶籍限制和社會歧視。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戶口本上是農民身份,但其中很多人都是從校門直接走進城市,屬于一批沒有務農常識和經驗的農民――不務農的農民(我國戶籍制度意義上的農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王春光也曾撰文指出,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在生活閱歷、進城動機等方面很不相同?!苯洑v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他們,對家鄉的認同越來越淡漠,但在城市中又找不到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因此,他們“進入了社會認同的喪失和重構的艱難階段?!痹谶@種心理狀態的驅使下,新生代農民工更容易走上犯罪歧途。
四、預防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的對策
1.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增強農民工城市歸屬感和認同感?,F行的戶籍制度不僅是農民工面前最堅硬的一道制度壁壘,也是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阻礙。改革戶籍制度已是必然的趨勢,正如溫總理與網友交流時所說,“如果說最癥結的問題,就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那些長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
當然,戶籍制度改革也要遵循發展規律,應充分考慮城市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能力和政府財政的支付能力。若在各方面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操之過急,盲目進行城市人口擴容,將會導致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癱瘓等很多問題。所以,可考慮將擁有較高生存技能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優先開放城市戶口的對象,因為他們更渴求在城市的長期發展,也更符合城市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獲得城市戶口的農民工,不但增強了自身的城市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必然成為其他農民工積極學習、效仿的對象,激發越來越多農民工建設城市的熱情,從而實現農民工和城市的雙贏。
2.完善社會保障措施,促進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與發展。逐步改革戶籍制度的同時,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針對農民工的各項社會保障措施,使暫時不能獲得城市戶口的農民工得到更多的幫助,促進他們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
保障措施要涵蓋農民工工作、生活的各方面,要努力解決農民工繼續教育、子女就學、醫療、住房等主要問題。特別是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提升他們的就業技能,為企業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要將農民工子女納入到當地義務教育體系,使其與城市孩子平等地享受優質教育。要加大對農民工的醫療衛生投入,幫助他們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要繼續加大廉租房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希望實現溫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描繪的那樣,“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也期望能盡快消除城鄉歧視,讓農民工在城市里有尊嚴地生活下去。
3.加強法律道德教育,提高農民工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新生代農民工罪犯是因法律意識淡薄、道德水平低下,對自己的行為放任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加大對農民工的法律宣傳和道德教育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首先,司法機關要肩負起對農民工法律宣傳的任務。要主動定期或不定期地進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開展普法教育活動,如舉辦法律講座、巡回審判、法律咨詢等,形成長效普法機制。要重點對農民工進行訴訟輔導,改變他們非正規的糾紛解決方式,培養他們依法維權意識。還要對經濟困難的涉訴農民工及時提供法律援助,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其次,新聞媒體、影視文化教育部門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宣傳引導??梢試摇瓣柟夤こ獭迸嘤枮橐劳校诮淌谵r民工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辦思想道德課程,幫助他們樹立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追求,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糾正他們的享樂思想和不理性的物質追求,引導他們通過自身努力來實現人生價值。
4.推行農業產業化,鼓勵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務農。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是今后農村新的增長點。各地政府要在財政、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發展規模種養業,創辦工商企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借鑒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培養職業農民的做法,與科研院校開展定向委托培養,免費開辦農業職業學校,組織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村管理人才、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領辦人,依靠職業化的農民來發展現代農業。
[本文系山西省社會、經濟、統計科學研究立項課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編號KY[201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生存發展,預防減少新生代農民工犯罪――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法院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犯罪問題的調研報告.人民法院報,2010.7.22
2.2010年中國犯罪形勢分析及2011年預測.中國法制網,2011.02.23
3.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國家統計局網站,2010.03.19
4.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 2008.02.27
5.山西壺關:八個月17名返鄉農民犯罪.檢察日報,200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