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09:48: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盈利能力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現狀
傳統的理論和企業經營實踐中的誤區,使得我們對企業盈利模式認識不到位。難以有效地指導企業的發展戰略,尤其是難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業。而這正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宗旨是相違背的。企業的盈利模式是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設計和實施的可為企業帶來顯著、持續利潤的經營方式,是其特有的賴以盈利的商務結構及其對應的業務結構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須能夠突出一個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獨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業形態中的特殊群體。上市公司群體不僅對于促進建立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升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開始不斷涌現。這些研究成果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企業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關研究進行匯總、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國有關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過對“CNKI博碩士論文及期刊全文” 數據庫進行檢索。以“盈利模式”為檢索關鍵字,在
文獻標題中進行檢索,檢索出文獻共計733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論文622篇,博士論文0篇,碩士論文95篇,會議論文16篇。在檢索結果里,搜尋有關上市公司的相關研究,只有3篇期刊論文,針對性研究文獻非常少論文開題報告范例。(見表1)。
表1 “盈利模式”相關文獻檢索情況
期刊 論文
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
會議論文
合計
盈利模式
622
95
16
733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resent studies about the profit pattern of enterprise and listed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ck of depth and systematic and so on.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現狀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profit pattern;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傳統的理論和企業經營實踐中的誤區,使得我們對企業盈利模式認識不到位。難以有效地指導企業的發展戰略,尤其是難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業。而這正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宗旨是相違背的。企業的盈利模式是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設計和實施的可為企業帶來顯著、持續利潤的經營方式,是其特有的賴以盈利的商務結構及其對應的業務結構[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須能夠突出一個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獨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業形態中的特殊群體。上市公司群體不僅對于促進建立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升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開始不斷涌現。這些研究成果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企業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關研究進行匯總、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國有關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過對“CNKI博碩士論文及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以“盈利模式”為檢索關鍵字,在文獻標題中進行檢索,檢索出文獻共計733篇,其中期刊論文622篇,博士論文0篇,碩士論文95篇,會議論文16篇。在檢索結果里,搜尋有關上市公司的相關研究,只有3篇期刊論文,針對性研究文獻非常少。(見表1)。
國內對盈利模式研究的各類文獻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義和特征的研究,具體企業盈利模式的改進和創新研究,另外還有關于企業盈利能力和績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資本結構等與企業盈利能力的關系研究等。針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少。通過CNKI文獻檢索,可以看到與“盈利模式”相關的文獻總量年度變化規律圖(如圖1)。
國內學者對企業盈利模式開展研究也相對較晚。通過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的文獻檢索來看,國內最早開始對盈利模式進行探討的文章出現于2000年7月,徐鋒在《互聯網周刊》上發表《慧聰――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敘述了某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聯網在中國開始加快發展和普及,這一時期,對寬帶、互聯網企業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國入世加快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資企業涌入,使國內市場競爭變得愈發激烈。研究學者也把目光轉向國外企業,通過研究探索跨國公司的盈利模式,為國內企業提供發展借鑒。對寬帶、電子商務的盈利模式相關研究仍然較多。2003年的相關研究較2002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說明專家學者對企業盈利模式的研究越來越重視。2004年至2005年,這一時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數字化背景下電子商務和廣播電視行業盈利模式等相關方面。
2006年,國內對企業盈利模式的研究數量又創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數量多一倍,研究關注點也越來越多樣化,涉及房地產企業、出版企業、連鎖企業以及手機互聯網等電信網絡行業。2007年至今,有關企業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遞增。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新興產業和新興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研究涉及到新興時尚產業盈利模式(如動漫產業等各種文化創意產業),新媒體盈利模式(如手機報、電子雜志、網絡視頻、數字電視等),還有對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各行業盈利的模式探尋。
2國內外盈利模式理論研究綜述
2.1 盈利模式內涵目前,理論界關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義并沒有達成統一觀點。有的學者從狹義角度出發,提出盈利模式即企業盈利的方法和途徑。其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關注于企業如何獲得利潤。麥考爾?羅帕(Michael Rappa)[3]認為盈利模式是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決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指導其如何賺錢。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義為一個公司提供給一個或幾個細分顧客和公司架構體系及合作伙伴網絡的價值,公司創造、營銷和傳遞這些價值是為了產生盈利性的可持續收益流。
部分學者的研究并沒有區分商業模式跟盈利模式。他們認為盈利模式就是商業模式,是一個由很多因素構成的系統,包含了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戶、供應商、渠道、資源和能力等各個方面。以下相關學者的論述雖是對商業模式的描述,但都明顯地從企業盈利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如Hawkins(2001)則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與其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商業關系,認為商業模式界定了一種可行的成本――收入結構,使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收入生存。邁克爾?拉帕(2004)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盈利模式必須把握住幾個要點。首先,盈利模式是圍繞企業如何獲得利潤展開設計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反復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種方法和途徑。第四,盈利模式是貫穿于企業的戰略和執行整個生產經營行為始終的。Linder,Cantrell(2001)[5]認為,盈利模式是一個通過一系列業務過程創造價值的商業系統。瓊?瑪格麗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個企業如何通過創造價值,為自己的客戶和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所有參與者服務的一系列設想,是探求企業利潤來源、生成過程和產出方式的系統方法。
國內學者對于盈利模式的定義,也給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周永亮(2001)[7]在《中國企業前沿問題報告》一書中指出,企業的盈利模式就是企業將人才、技術、品牌、外部資源等要素有機結合,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獨有經營模式。栗學思(2003)[8]分析了企業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業盈利模式是企業在競爭中形成的賴以盈利的商務結構和業務結構,歸納總結了企業盈利模式分析和設計的五個要素,認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須能夠突出一個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獨特性。潘永濤(2004)[9]認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設計和實施的可為企業帶來顯著、持續利潤的經營方式,是其特有的賴以盈利的商務結構及其對應的業務結構。閻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發現行業利潤區為基礎,以高利潤區的持久停留為目標,通過對技術、產品、銷售渠道、顧客、聲譽、資本、品牌等在內的資產系統配置,發展相應的經營模式。
盡管各個行業的盈利模式多種多樣,但目標是相同的,即讓企業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且這種盈利狀態能夠保持持久性。盈利體現在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達:企業盈利=產品價值-生產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戰略層面考慮的企業資源運營方式。其設定要盡可能的提升產品價值,降低生產成本,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企業利潤和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顧客需求為前提,并且需要隨著顧客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尋找新的盈利點;第二,盈利模式除了關注資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關注資源的產出效率;第三,作為資源運營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應的企業設計制度安排等作為保障。
2.2 盈利模式創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學術界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經開展了多年,爭論的焦點在于何種具體的盈利模式最適用。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如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衛?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潤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書。書中通過分析眾多知名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采取的競爭對策,提出了30 多種改變各行各業競爭態勢的模式,指導企業改變經營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贏利藝術》(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夠實現高額利潤的 23 種模式。美國學者加里?哈默爾(2002)[13]對盈利模式進行分析并確定了盈利模式的組成元素。他認為,盈利模式應包括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客戶界面及價值網絡四個組成部分。
我國學者對于處于不同發展時期、不同類型的企業盈利模式進行了眾多分析研究。饒紅兵(2003)[14]對中國的經銷商盈利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大類經銷盈利模式是當前階段經銷商贏利模式的最優選擇。黃(2004)[15]分析了互聯網服務市場的網絡外部性及零邊際成本等特征,認為這些特征既對互聯網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有一定影響,更對企業實現利益回報的方式有重大影響。提出產業鏈橫向擴張的盈利模式將成為互聯網企業和相關傳統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余偉萍等(2004)[16]通過分析企業在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個階段的不同特性,針對企業所處的不同時期,提出各種盈利模式設計。芮明杰(2005)指出創新的盈利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和終點;②增值服務;③廣泛的分銷網絡和分銷能力;④整個供應鏈網絡的協作等,并說明了盈利模式轉變的途徑。另外,還有眾多國內學者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證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們分別從券商的經營模式、企業戰略、資源投入和企業競爭行為等來分析券商的盈利來源,盈利結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經營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如資產規模小,業務單一、創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等(王開國,2003)[17]。吳曉求(2004)[18]認為我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財富積累機制。他提出中國券商盈利模式應該向服務盈利模式轉變,從而帶動證券公司的經營理念、產品、利潤結構、收益風險匹配機制不斷完善優化。何誠穎、陳東勝(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經營業務時發現,虧損企業通常存在業務開拓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不夠,而且過于依賴經紀業務等問題。目前經濟社會已經進入創新的新時期,傳統的舊盈利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須積極發展以服務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針對證券公司經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學者們紛紛提出不同建議策略,力求構建新的利潤模式。一般認為要創新券商的盈利模式,應包括盈利方式的轉變、盈利結構的優化、開拓新的利潤來源以及加強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濱2005[22])。李連三(2002)[23]運用大量的數據對比分析了中美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和業務收入結構的特點,提出國內券商應大力發展并購業務。郭良勤(2002)[24]運用歷史數據分別對股票發行和證券交易業務的集中度進行測定,總結了我國券商經營發展的一般趨勢,提出我國券商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壯大資本實力,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發揮比較優勢。吳志峰(2004)[25]認為業務品種的多元化和業務的個性化、專業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風險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強資金能力,強化業務創新能力,完善資產管理業務等。黃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應包括資金實力、人才優勢、銷售能力、投資能力、企業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以及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國券商的發展模式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同時從業務收入角度與美國投行進行比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優化通道模式、投行業務創新模式、技術優勢模式、集團化戰略模式、人力資源精英化模式和國際化戰略模式。徐麗梅(2005)[28]認為券商的盈利模式創新的核心是業務創新。同時要有良好的制度環境作為保障,比如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產品創新機制等。黎水龍、丙學飛(2005)[29]認為券商業務由單一經營向多元化經營轉變是我國券商盈利模式轉變的關鍵。
2.3 針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關研究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檢索可以看到,針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學術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財經大學學報上發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種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認為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MBO有漸成盈利模式的趨勢。有關管理部門應認真研究目前暴露出來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措施,使我國股市能夠健康發展。范軍環(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聰、生意寶等上市公司為例,結合B2B電子商務公司的年報數據對B2B電子商務盈利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對其它B2B電子商務企業及相關電子商務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導意義。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奧飛動漫為代表的產業互動盈利模式,以皮寶制藥為代表的產品創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為代表的品牌創新盈利模式等。通過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為更多潮商企業獲得商業的成功提供經驗借鑒。
3現有研究成果不足之處
3.1 研究文獻總量相對較少通過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從1979年-2010年07月國內以“盈利模式”為標題進行研究的各類文獻共計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論文、碩博論文以及會議論文。研究數量在總體上偏少。從各年度研究總量來看,2000年初是經濟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階段,每年的研究數量也只有個位數。2009年達到最多,也不過153篇。而針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鳳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獻資料。
3.2 深層次研究文獻少各類文獻中以期刊論文為主。733篇有關盈利模式的文獻研究,其中期刊論文622篇。而博士論文為0篇;碩士論文95篇??梢娔壳皣鴥汝P于企業盈利模式的相關研究缺乏深層次研究成果。
3.3 系統性研究文獻少目前,國內外對盈利模式研究的各類文獻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義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進和創新研究等。通過對盈利模式相關文獻進行搜索,發現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針對具體行業或具體部門,其中分析較多的如證券公司的盈利模式、電子商務盈利模式以及互聯網盈利模式等。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論探討。真正全面、系統闡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較少,對上市公司這類特殊企業形式的相關研究還不具有代表性,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實證研究目前國內有關企業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數處于定性研究階段,實證性的研究和跨學科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也比較單一。缺少量化分析。這也將是我國企業盈利模式在未來研究中的一個研究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潘永濤.我國大型旅行社贏利模式選擇研究[D].青島大學,2004.
[2]栗學思.如何規劃企業的贏利模式[J].通信企業管理,2003,06.
[3]Rappa,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siness models on the 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 Alexander and Pigneur, Yves.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2002).BLED 2002,Proceedings:Paper 2.
[5]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e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ccenture,2001.
[6]瓊?瑪格麗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國企業前沿問題報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8]栗學思.如何規劃企業的贏利模式[J].通信企業管理,2003,06.
[9]潘永濤.我國大型旅行社贏利模式選擇研究[D].青島大學,2004.
[10]閻峰.傳媒贏利模式:概念、特點與戰略層次[J].新聞界,2006,3.
[11]Adrian J Slywotzky,David J Morrison.Profit Patterns[M].Warner Books Press,1999.
[12]Adrian J Slywotzky.The Art of Profitability[M].Times Books Press,2002.
[13]加里?哈默爾(美),衛新等譯.領導企業變革[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163-166.
[14]饒紅兵.建立新型贏利模式[J].銷售與市場,2003(07):36-96.
[15]黃.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市場特征與贏利模式創新[J].商業研究,2004,15.
[16]余偉萍,段桂敏.企業發展與盈利模式設計[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4,12(26):20-23.
[17]王開國等.中國證券市場前沿問題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吳曉求.中國證券業:發展與未來之路[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p27.
[19]何誠穎,陳東勝.開放條件下中國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證券交易所,第六屆會員單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評選獲獎成果,2004,(2).
[20]王如富.構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戰略取向[N].國際金融報,2003.10.21.
[21]林娜.中國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國經貿,2004,5.
[22]王濱.我國券商盈利模式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當代經濟,2005,05.
[23]李連三.中美證券業券商業務收入對比[J].資本市場雜志,2002,12.
[24]郭良勤.證券業務集中度分析[J].資本市場,2002,7.
[25]吳志峰.中國券商盈利模式的轉型:內涵拓展與創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黃建.著力產品服務創新重構券商盈利模式[J].證券時報,2005-4-2.
[27]傅佳琳.我國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
[28]徐麗梅.我國券商盈利模式構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1.
[29]黎水龍,丙學飛.多元化業務構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國際金融報,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種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02.
關鍵詞:股利信號 傳遞假說盈利能力
一、引言
基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股利信號傳遞假說的研究目前按以下兩個方向展開:基于股利市場效應的股利信號傳遞效應研究和基于股利與公司盈余關系的股利信息含量研究。目前關于股利信息含量的研究都是圍繞股利與公司盈余的關系進行的,多數研究部分支持股利信號傳遞假說,亦有相當數量的研究認為股利不具有信息含量。本文基于公司盈利能力的視角,以中小企業板為研究對象,對不同類型和不同數量比例的股利信息含量進行實證分析和比較研究。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處理
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中小企業板336家上市公司總計實施1062次年度股利發放事件(含不分配),剔除其中上市不足一個財務年度及進行過中期分配后不分配的年度股利發放事件后,本文選取其中625個股利發放事件作為研究樣本,相關數據取自中國證券網上證報數據平臺(/dataplatform/index.do?where=dataBrowser)。將樣本總體按照發放形式的不同及股利數量或比例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樣本(及子樣本)組,具體劃分方式如下:
樣本組Ⅰ為不分配樣本組,由所有每股現金股利和每股股票股利均為零的股利事件組成。
樣本組Ⅱ為純現金股利樣本組,由所有每股現金股利大于零、每股股票股利為零的股利事件組成。該樣本組內又細分為ⅡH、ⅡM、ⅡL三個子樣本組,分別為高、中等、低數量純現金股利樣本組,由樣本組Ⅱ內所有每股現金股利大于、等于、小于0.1元的事件組成。
樣本組Ⅲ為純股票股利樣本組,由所有每股現金股利為零、每股股票股利大于零的股利事件組成。該樣本組內又細分為ⅢH、ⅢM、ⅢL三個子樣本組,分別為高、中等、低比例純股票股利樣本組,由樣本組Ⅲ內每股股票股利大于、等于、小于0.5股的股利事件組成。
樣本組Ⅳ為混合股利樣本組,由所有每股現金股利與每股股票股利均大于零的股利事件組成。該樣本組內按現金股利的高低分為ⅣH、ⅣM、ⅣL三個子樣本組,分別為高、中等、低數量混合股利樣本組,由樣本組Ⅳ內每股現金股利大于、等于、小于0.1元的股利事件組成。
選取年度加權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公司盈利能力的變量,各樣本組的盈利能力指標ROE和盈利能力變化指標ROE分別為組內各公司ROE和ROE的算術平均值。
通過比較分析各樣本組ROE值之間的差異,確定公司盈利能力高低對股利政策的影響。通過對各樣本組ROE零假設進行t-檢驗并做對比分析,確定各種類型及各種數量比例的股利發放能否反映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變化。
三、股利與公司盈利能力關系的實證分析
各樣本組ROE、ROE及ROE零假設t-檢驗結果如表一所示,實證檢驗結果分析如下:
首先,盈利能力是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的重要影響因素。ROEⅠ、ROEⅡ、ROEⅢ和ROEⅣ分別為-0.51%、10.64%、9.46%和14.46%,低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傾向于不分配、中等程度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傾向于純現金股利或純股票股利、高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傾向于混合股利;ROEⅡH、ROEⅡM和ROEⅡL分別為13.82%和9.38%和6.59%,在純現金股利樣本組內,高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傾向于發放更多的現金股利;ROEⅣH、ROEⅣM和ROEⅣL分別為17.18%、14.53%和10.68%,在混合股利樣本組內,高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傾向于在股票股利的基礎上再發放較多數量的現金股利。
其次,盈利能力對純股票股利公司的股利發放比例無顯著影響。ROEⅢH、ROEⅢM和ROEⅢL相互之間無顯著差別,影響純股票股利公司股票股利發放比例高低的因素需要另行探尋。
第三,現金股利具有信息含量。ROEⅡ為0.41%,與零沒有顯著差別,ROEⅡL為1.23%,顯著大于零,純現金股利傳遞出公司盈利能力保持不變的信號,低數量純現金股利傳遞出公司盈利能力提高的信號。
第四,純股票股利不具有信息含量。ROEⅢ為-2.49%,顯著小于零;ROEⅢH和ROEⅢM分別為-3.16%和 -2.97%,均顯著小于零,純股票股利傳遞出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信號,高、中等比例純股票股利更為明顯。
第五,混合股利具有信息含量,高數量混合股利具有高信息含量。ROEⅣ為0.82%,與零沒有顯著差別,ROEⅣH為2.1%,顯著大于零,混合股利傳遞出公司保持原有高盈利能力的信號,高數量混合股利傳遞出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信號。
四、結論
第一,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發放不同種類的股利均具有豐富的信息含量,凈資產收益率影響公司的股利政策,不同類型和數量比例的股利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含量。
第二,現金股利具有信息含量。無論是純現金股利還是混合股利樣本組,現金股利均傳遞出公司整體上將保持原有盈利能力的信號。高數量混合股利還傳遞出公司盈利能力在其原有較高水平上繼續提高的信號,表明中小企業板市場的機制和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大量的上市公司通過發放現金股利傳遞公司保持或提高盈利能力的信號。
第三,股票股利不具有信息含量。純股票股利傳遞出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信號,混合股利具有信息含量并不是股票股利在起作用,而是通過股本擴張來強化現金股利的信號傳遞作用。在我國目前會計制度下,純股票股利更多的體現了不發放現金股利條件下的股本擴張,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能力不足,傳遞出來的只能是未來盈利能力下降的信號;混合股利即股本擴張的同時發放現金股利,傳遞出公司股本擴張具有可持續性的信號。
第四,應重視從股本擴張的視角來研究我國的送、轉股行為,而不應單純從盈利分配的角度出發。相關政策規定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應將送、轉股與盈利分配即現金股利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監管措施和信息披露制度來規范和約束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行為。
參考文獻:
①何濤,陳小悅.中國上市公司送股、轉增行為動機初探[J].金融研究,2003(9):44—56
②孔小文,于笑.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號傳遞效應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3(6):114—153
③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續性與信號顯示[J].南開管理評論,2007(1):70—80
④呂長江,許靜靜.基于股利變更公告的股利信號效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2):90—96
⑤魏剛.股利的信息含量——
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宣講論文,1998年.
關鍵詞:淺論 企業 財務戰略 科學性 選擇
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科學選擇的財務戰略,通過對財務戰略的科學性選擇研究以期進一步完善有關財務戰略的管理理論,也讓企業管理層在制訂財務戰略時關注到其科學性和實踐性,進而選擇能夠對企業的總體發展戰略發揮保駕護航的財務戰略,本文主要旨在從企業財務戰略的定義、財務戰略的類型和的科學性選擇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一、財務戰略的內涵
所謂財務戰略:是指企業決策層為保證企業經營所需的財務資金、避免出現資金短缺導致財務危機甚至破產、避免出現財務資金過剩到導致資源浪費并保證企業財務資金的高效配置。
財務戰略一方面是為了保障和維持企業的日常經營,一方面也需要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達到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性的發展。
首先我們從財務戰略的概念中應該清楚認識到,財務戰略應為企業總體戰略做支撐、避免財務資源過剩導致盈利能力降低、規避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或者破產和提升競爭力。既然財務戰略與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命運息息相關,我們則有必要對財務戰略對影響財務戰略正確與否的各種因素進行科學性的分析,以確保為企業創建出一個持續穩健且長期健康的良性運營環境。
二、財務戰略的類型
因財務戰略必須與企業總體戰略保持一致性,對企業總體戰略必須發揮保駕護航的功能。因此,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劃分我們也將企業財務戰略進攻型財務戰略、防御型財務戰略和緊縮型財務戰略具體三種類型。所謂擴張型財務戰略是指企業以快速增加資產規模、擴大市場份額、拓寬擴大投資領域、掌控核心資源或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等擴張目的而設計的一種財務戰略,通過執行擴張型財務戰略而幫助企業增加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提升企業的盈利空間。因此,該財務戰略的特點是企業必須將大量資金用于投資性方面,將大量資金用于企業擴張性活動,除了減少分紅外,還必須通過提高財務杠桿而各種籌集到的資金都用于擴張活動;所謂防御性財務戰略是指企業采取不追加投資、不追求市場份額增長、不投資于心的投資領為目的而設計的又一種財務戰略,通過該財務戰略只能保證企業目前的市場份額、目前的經營規模不受影響,維持目前的盈利水平和基本財務狀況。此時的企業并不需要大量增加企業的財務資金,不增加財務杠桿,也并不需要通過籌資來增加企業資金,只需要維持日常的企業經營所需的財務資金即可;所謂緊縮型財務戰略是指企業通過縮減各種不必要的開支以節約成本和資金,從而在短期內能快速累積資金,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運用緊縮型財務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當企業面臨或應對經營環境變化時所選擇的一種戰略類型。如在經濟周期的衰退和蕭條期間,企業為了提前預防財務危機或破產或者調整經營方向,達到預警的功效。實施收縮性財務戰略的核心目的是盡可能增加企業的凈現金流量,通過采取削減企業經營規模、淘汰部分產品線、裁撤非盈利的分支機構、縮減各種彈性成本(所謂彈性成本是指根據企業資金流來安排的成本。如廣告成本、研發成本等)等具體管理舉措,從而達到有效控制成本目的。
三、財務戰略的科學選擇應關注的幾個主要問題
財務戰略選擇時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歸納起來,選擇財務戰略應密切關注到以下六點:
(一)財務戰略必須與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相一致
由于財務戰略是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一個職能戰略,所以企業財務戰略與企業總體戰略形成整體性,不可分割。其必須在戰略意圖和戰略方針方面原則性地服從于企業決策層制訂的企業戰略,否則無法支撐企業總體發展戰略。因此,財務戰略必須與企業總體戰略保持步調一致,為企業的總體發展戰略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財務資金的保障。
(二)財務戰略必須與經濟周期性相協調
所謂經濟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景氣循環等,具體是指宏觀經濟運行中周期性出現的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是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的一種正常波動,也是國民收入或總體經濟活動擴張與緊縮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動變化。按照經濟周期理論分析目前普遍將之劃分為繁榮期、衰退期、蕭條期、復蘇期等四個不同的階段。
眾所周知,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任何國家、任何體制下的經濟實體都無法避免的一種常態經濟變化現象,而經濟周期性波動也是宏觀經濟運行環境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所以,企業管理層必須客觀面對,時刻關注經濟周期性的變化,通過這種經濟周期性的變化來選擇財務戰略,盡量減少其對企業發展戰略不良影響??傊?,企業財務戰略的選擇和實施都要與經濟周期相結合,并進行動態調整。例如在經濟衰退期必須選擇新的增長空間,因此企業應更多地選擇進攻型財務戰略,在經濟蕭條時期面對整個經濟大蕭條,企業此時可選擇財務緊縮型財務戰略,此時的企業更多的是考慮生存問題;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可選擇防御型財務戰略,主要以維持企業經營為主;在復蘇時期可選擇進攻型財務戰略,以保障企業的可持續性增長為核心目標。
(三)財務戰略必須考慮企業增長方式的差異性
企業增長方式包投資性增長和改良性增長兩種方式。所謂投資性增長主要是指企業通過不斷尋找到新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方向以獲得新的業務企業持續增長的空間;所謂改良性增長主要是公司現有業務的改良,如增加部分流水線和設備的投資方式。企業在不同的增長過程中,財務戰略同樣就需要轉變。如更多地將財務資源用于以支持新的投資領域,以滿足新的業務增長需求,以保障企業的可持續性增長,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生存發展空間,此時的財務戰略應選擇進攻型財務戰略;而對于改良性增長則對財務資源的配置要求不是很高,比如投資于設備改良的財務資源就相對投資性增長就小了許多,選擇財務戰略就應該是防御性或緊縮型財務戰略中的任何一種。
(四)財務戰略必須與企業生命周期相吻合
眾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生命周期,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如此。企業生命周期就如同一雙無形的手,在時刻影響和左右著企業成長發展的軌跡,企業要想獲得長期比較穩定的發展,就必然要洞察企業生命周期的變化規律。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發展必然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個階段,在其每個發展階段中的企業都會明顯表露出經營某種特征。比如在初創期如何能籌措到更多的低成本資金,不斷增加融資途徑,但也由于此時的盈利能力和經營風險相對過高,則此時應該選擇防御型財務戰略;在企業的成長期,由于企業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和經營風險在逐步降低,則企業應選擇進攻型財務戰略;在企業的成熟期,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競爭能力都達到一定的頂峰,則企業選擇的財務戰略應以緊縮型財務戰略為主,可以將部分資金用于股東的分紅,以提高企業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在企業的衰退期,企業又如何將自有資金更多的用于新的增長機會等,此時的財務戰略也應選擇進攻型財務戰略,以增加新的增長空間,維持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企業的財務戰略的選擇也必須和企業生命周期相互適應,以保障財務戰略制訂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五)必須關注財務戰略須與所在行業的經營特點
不同行業有不同行業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特點,這包括盈利空間、競爭態勢和發展空間、經營手段等諸多的差異性。比如制造業和競爭激烈的行業的盈利能力較現代高科技產業、高端服務業要低得多,那么在選擇財務戰略時不能選擇進攻型財務戰略,而應該更多選擇偏保守的防御型財務戰略;對那些高科技業、高端服務業、競爭不充分及發展空間良好的企業則應更多地考慮進攻型財務戰略,這樣不但能快速獲得發展空間也能迅速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但對那些盈利能力低、競爭完全且發展空間不大的行業,企業應選擇緊縮型財務戰略。
(六)必須與企業管理決策層的管理風格相適應
通常來說,企業管理決策層的管理風格可以分為激進型和保守型兩大類,我們在選擇財務戰略的時候應考慮到這種管理風格的差異性,對那些管理風格大膽、激進的管理團隊,在選擇財務戰略的時候則可以考慮進攻型財務戰略,以避免錯失投資機會和盈利機會;而對于那些管理風格比較保守的管理團隊,則可選擇防御型財務戰略和緊縮型財務戰略。
總之,本文將通過財務戰略的科學性選擇分析,以幫助企業管理者能更好地選擇財務戰略,從而保證財務戰略為企業總體發展戰略做支撐,將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同時也能達到提升盈利水平和拓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伊查克?迪斯著、趙睿譯,企業生命周期,華夏出版社,2004-02
[2]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戰略,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05
[3]企業總體財務戰略研究,劉艷紅,《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1-25
[4]企業價值最大化及其實現途徑研究,張素蓉(導師:趙息) ,《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4-05月01日
[5]企業財務戰略選擇的環境導向分析,蔡一珍,《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3-06-20
[6]金融危機后的企業財務戰略選擇與完善研究,葉淵斌,《企業研究》,2012-09-20
[7]漣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管理戰略研究,劉伯龍(導師:張玲) ,《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04-22
[8]欠發達地區民營經濟財務發展戰略研究,廖曉麗,《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5-05-10
[9]企業總體財務戰略,黃國良、陳建華,《企業管理》,2002-07-05
[10]中小企業應重視財務戰略的運用,陳紅玲;,《商場現代化》,2006-05-20
[11]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財務戰略選擇,王峰 ,《財會信報》,2010-01-25
[12]企業財務戰略及財務戰略選擇,楊冬花,《新西部》,2006-12-30
[13]企業財務戰略選擇,邵新智,《經濟參考報》, 2004-08-11
[14]民營企業若干問題及對策研究――兼析東方公司改制上市,宋良軍(導師:張建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4-04-01
[15]企業財務戰略選擇,摘自《網絡(http://chinaacc)》
[16]中國時尚網-企業財務戰略選擇-學院,摘自《網絡(http://)》
[17]企業總體財務戰略,摘自《網絡(http://lunwenwan)》,2012-07-08
[18]關于財務戰略_richhappy,摘自《網絡(http://)》,2012-11-21
[19]企業財務戰略選擇,畢業論文,福建教育在線,摘自《網絡(http://fjjyzx.co)》,2012-02-26
[20]《企業財務戰略選擇》,摘自《網絡(http://dianliang)》,2012-04-10
[21]湯谷良,為財務戰略正本清源,新理財,2007-01
[22]曾萍、藍海林,高科技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財務戰略,2006-10
摘要:為研究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采用我國10家上市商業銀行2004年至2008年的年報數據為樣本,選取了影響盈利能力的5個指標,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其進行綜合得分評價,并與影響資本結構的主要指標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成正相關關系的結論,最后提出優化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建議。
關鍵詞:盈利能力;資本結構;因子分析;回歸分析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全球化,我國的銀行業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盈利能力才能避免淘汰,在競爭中贏取勝利。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盈利、長期發展等問題。上市商業銀行作為通過經營風險來盈利的商業性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資本結構理論,由于存款保險制度、法定準備金、監管資本等方面的嚴格限制使銀行資本結構研究遠比一般企業要復雜[1]。有效的資本結構會促使經營者努力改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制定合理的治理結構,進而提高整體的盈利能力。
關于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的聯系,很多西方學者做了深入的研究。Kareken和Wallace(1978)認為,銀行業是一個壟斷的存款服務提供商,在存在進入障礙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會不斷增加負債,因為此時它們可以憑借提供給存款者的服務來獲取利潤,存款越多(即負債越多),銀行的價值就會越高[2]。
國內關于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和盈利能力關系的研究則較少。趙瑞、楊有振(2009)以10家商業銀行2001至2007年的財務數據為研究資料發現:商業銀行的融資結構與盈利能力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股權性質與盈利能力負相關;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資本利潤率正相關,前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資本利潤率負相關;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利潤率顯著正相關[3]。
由于盈利能力是財務分析的重要內容,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銀行的盈利情況,資本結構與績效的關系一直是財務經濟學研究的熱點[4]。很多研究熱衷于將盈利能力指標作為資本結構的解釋變量之一進行研究;對于銀行資本結構與績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單一的財務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并且集中于對商業銀行的治理、尋求補充資本等方面。隨著我國上市銀行的增多,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如何更好地控制上市銀行的資金風險是廣泛關注的問題。因此從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角度對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
1樣本與變量選取
1.1樣本選擇本文將以我國10家上市商業銀行為樣本,分別是: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和南京銀行,選取2004~2008年的年報數據為原始資料。由于有些年份部分數據不全,因此本文共有45組數據。
1.2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指標的確定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有很多,結合銀行業的特點,本文選取營業凈利率、營業毛利率、成本收入比、股本凈回報率、總資產報酬率這五個指標作為評價盈利能力的指標。關于資本結構指標的選取,本文采用巴塞爾協議的框架對融資結構進行描述,選擇附屬資本與核心資本的比例這一指標;對股權結構主要選用股權集中度進行度量,此處選用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這一指標;另外選取資產負債率考察總資產中債務資本所占的比重;選取資本充足率反映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
本文借鑒一般企業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關系的研究模型,將盈利能力的考察作為一個整體,得出盈利能力的綜合指標值,試圖構建以盈利能力的綜合值為被解釋變量、資本結構的各指標為解釋變量的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相互關系的函數模型,并利用相關數據對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
2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
2.1上市商業銀行綜合盈利能力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將反映盈利能力的5個指標中的公共因子提取出來,用這些公共因子對上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再進行綜合評價。
2.1.1是否適合因子分析的檢驗:判斷是否適合運用因子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和KMO檢驗。利用這兩種方法,對營業凈利率、營業毛利率、成本收入比、股本凈回報率、總資產報酬率進行了因子分析適合性的判斷。由檢驗結果可知,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卡方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這就拒絕了相關系數矩陣是一個單位矩陣的假設,證明了研究變量之間具有相關性;KMO值為0.705,略大于0.7,因子分析的效果會比較好。
2.1.2因子變量的提取:設定提取因子的標準是特征值大于l。因此,選取了特征值大于l的作為因子變量,結果顯示有2個變量的特征值大于l,而且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78.274%,解釋了大部分的方差總值,符合構建因子變量的要求。由總方差解釋表的結果來看,本文應該構建2個因子。
2.1.3盈利能力的綜合得分:根據因子得分系數以及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可計算出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的得分數,分數分別為Y1、Y2。其中,因子得分矩陣
Y1=0.329A1+0.260A2-0.074A3+0.239A4+0.327A5;
Y2=0.061A1-0.140A2+0.925A3+0.327A4+0.019A5
由提取公因子所產生的新生變量為Y1、Y2,由Y1、Y2的值可以計算出Y的值,進而可以得出各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得分:Y=(58.008Y1+20.266Y2)/78.274。
2.2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回歸過程在上述分析中已得到盈利能力的綜合值。為進一步分析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之間的依賴關系,使用回歸分析方法。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得分”Y為因變量,以附屬資本/核心資本X1、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X2、資產負債率X3、資本充足率X4為自變量建立變量之間的數學模型:Y=a+b*X1+c*X2+d*X3+e*X4+ε,其中,a為常數項,b、c、d、e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采用逐步回歸法,將F檢驗P值大于等于0.1的剔除出回歸方程,小于等于0.05的選入回歸方程,最終選入的變量剩下1個,為資本充足率。沒有進入回歸模型的各個變量的檢驗結果,其P值均大于0.05,無需再進行分析。由相關關系分析可得,相關系數為0.492,說明盈利能力與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由結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常數項為-0.925、系數估計值為0.084,均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此外F=13.748〉F(1,43)說明整個模型通過檢驗。方程為:Y=0.084X4-0.925+ε。
3結論與建議
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關系實證結果表明: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正相關關系,即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越高,其獲利能力越強。商業銀行經營的本質是盈利,要獲得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
3.1降低風險資產數量增加低風險權重資產業務,降低高風險資產在資產總額中的比重,進而才能削減風險資產總量。大力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重視拓展投資業務、發展中間業務都可以是調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的風險分布結構的途徑。此外,商業銀行不能單純地擴張資產規模,而應適當控制資產規模,提高資金的營運效率,降低不良貸款比例,改變粗放式經營方式[5]。
關鍵詞:證券經紀業務市場;業務結構;博弈理論
中圖分類號:F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1
一、我國證券經紀業務市場現狀
證券經紀業務是證券二級市場主要的組成部分,我國股票成交量、成交額與投資者開戶數三個指標與經紀業務都呈高度正相關性,所以券商經紀業務營收波動性極大,與二級市場正相關。同時,我國券商的盈利能力與證券經紀業務極其相關,業務結構不均衡。通過對2011年56家具代表性券商的年報進行統計分析,券商經紀業務所帶來的傭金收入占總業務收入的比例達61.08%。第三,我國大券商正在逐步占領全部經紀業務市場,大券商之間的競爭程度也在增加。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2007年-2010年股票基金交易總金額排名前20名數據,計算得到2007年-2010年我國券商經紀業務市場集中度CRn表明,經紀業務的前5家、前10家和前15家券商的市場集中度均值分別在45%、72%和88%水平,其中前5家排名的券商變化不大,但是四年間CR5從50.75%持續下降到了39.87%,說明由于激烈的業務競爭導致經紀業務在大券商中的市場占有率趨于平均。同時,CR15四年間變化幅度僅2%不到,說明我國經紀業務市場份額絕大部分被大型綜合券商所占據。
從我國經紀業務市場結構分析來看,一方面經紀業務投入大多數屬于沉淀成本,邊際成本趨于零,所以較大規模券商比新進券商相對更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券商從事多項業務具備互補優勢,規模較大的綜合類券商比經紀類券商更具有范圍經濟特征;第三,券商經紀業務的服務產品主要是交易通道提供,幾乎具有同質性。這也是目前經紀業務競爭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
二、證券經紀業務市場競爭態勢分析
由上述可知,券商經紀業務市場結構目前接近于壟斷競爭,同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決定了券商經紀業務的成本弱增性,使得該行業具有很強的自然壟斷趨勢,券商規模越大,經營業務越多就越具有競爭力。短期來看,我國經紀業務具有如下特點:1.券商與投資者趨于理性,個體投資者對于傭金價格水平富有彈性;2.通道及交易場所服務同質無差別,競爭主要是價格競爭;3.遠程委托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券商可以提供大于需求的產品和服務;4.市場是非分割的,提供服務的券商數量眾多。
可以看出,經紀業務的短期競爭博弈基本符合伯特蘭德模型。博弈結果是誰出價最低誰會得到整個市場,且在所有券商的邊際成本報價處達到均衡。這時廠商賺取的經濟利潤為零。結合實際來看,券商的經紀業務的邊際成本接近零,短期的均衡價格就是零。實施傭金浮動后,在短期內通過價格搶占市場策略屢見不鮮。因為固定成本都是沉淀成本,在不增加可變成本的情況下只要有新增客戶就會減少虧損。所以,若經紀業務市場按照降價的市場競爭策略趨勢發展下去,嚴重依賴經紀業務的我國券商將受到致命的打擊。長期來看,短期的博弈過程演變為一種重復博弈,在博弈雙方理性的前提下,有可能產生合作博弈結果,即合謀或者卡特爾。但是,卡特爾本身的不穩定性和法律及監管的限制,串謀往往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在我國入世后進入壁壘逐漸打破的情況下,新加入者由于降價損失小敢于低價競爭,串謀或者卡特爾并非長久之計。總之,不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分析,嚴重依賴經紀業務的我國券商如果沒有合適的對策,前景不容樂觀。
三、美國投資銀行的啟示
券商的業務范圍決定了收入結構,收入結構決定盈利結構。以美國資本市場大型投資銀行美林2007-2009年收入結構為例,該公司的業務收入比較均衡,各項業務全面發展。傭金收入在凈收入的比重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且窄幅波動。資產管理業務表現較好,2007至2010年平均提供了25%左右的收入;投資銀行業務和利息收入雖然占比不是最大,但比重比較穩定,分別有14%和19%左右的貢獻。美林與資產管理客戶之間的緊密關系,給其創造了許多重要的機遇,隨著與資產管理客戶合作的加深,使美林公司在證券承銷與財務顧問方面的業務上也取得了穩定的收入。公司的成功關鍵還在于獨立和優秀的投資研究力量。在全美券商研究力量的排名中,美林連續多年位居首位,極大的推動了其產品和業務的創新。
四、我國經紀業務市場的券商對策
通過對美國券商(投資銀行)業務結構的分析,結合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實際,我國券商應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一)經濟業務的轉型和創新。針對我國券商高度依賴經紀業務,經紀業務產品同質導致爭取公司盈利能力不穩定等問題,券商需要做到轉變經紀業務觀念,實現業務轉型。通過提高綜合經營管理的水平,樹立以增值服務為核心的理念,以形成經紀業務產品與服務的差異化競爭。
(二)重視和發展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銀行等其他業務。通過開拓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證券投資業務等業務的市場和盈利點,來改善券商盈利結構,達到穩定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因此需要加強人力資源配置,打造和突出品牌效應,高度重視投行業務人才的儲備與培養,增強產品創新能力,在大投行業務領域培養核心競爭力,創建新的盈利結構。最后,嚴格控制證券自營風險,努力尋求無風險套利良機,發展創新業務也將會是未來利潤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祝玉斌.中國綜合類券商業務結構動態形成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李彥.股權分置改革后時代我國券商業務創新與盈利模式轉型探討[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沈妮.我國券商業務創新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論文關鍵詞:財務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現金股利保障倍數
論文摘要:本文以公開發行教材中的現金流量比率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現金流量比率設置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了包含現金流量項目在內的新的財務比率體系。
一、當前使用現金
流量財務比率的基本狀況在我國作者編寫或編著的、于2002年到2005的年之間版的《財務管理》教材中.筆者搜集到32本(因篇幅限制未列明)。完全未提及現金流量指標的有8本,占25%:在余下的涉及現金流量指標的24本教材(以下稱可比樣本)中,將現金流量分析獨立于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分析的有9本.占可比樣本的37.5%。無論是單獨對現金流量進行分析還是將現金流量分析與傳統財務評價結合一起.這24本教材都主張按不同的分析目的來設置指標:全數表示現金流量表項目可用于償債能力評價.但其中有6本教材僅僅設置“現金比率”這一個指標:有12本教材設置了獲現能力或叫獲利能力分析的指標.占可比樣本的50%;有9本設置了盈利質量分析指標.占可比樣本的37.5%;還有6本寫明了要進行財務彈性分析.占可比樣本的25%
仔細分析教材中使用的評價指標,大致可以歸納為27個.分屬四種分析目的。償債能力分析指標最為大家認可,其出現的頻率達N44%,其次是獲現能力指標,頻率為36%,財務彈性指標占l1%.盈利質量指標占9%。具體到各財務比率.公認程度最高的是經營現金凈流入/流動負債.其出現的頻數達到19%經營活動現金流量/N期債務本息、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到期債務、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流動資產、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全部債務、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平均總資產等五項財務比率的認同程度也較高.均達9%。
二、現行教材中現金流量指標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夸大現金流量表的作用
如前文所示.約四成的教材將現金流量分析獨立于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分析之外.說明仍有不少人將現金流量分析視為與傳統財務分析并列的~部分事實上,現金流量表作為傳統兩表的橋梁.其作用不可能超越他們。其次.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基礎與傳統兩表不同.它不可能取代后者.因而不可能獨立存在。而且.現金流量表也存在人為操縱的可能。比如:年末時大量回收貨款或大量借款、有意調整“現金”概念.將本來就是現金范圍的現金歸口為非現金項目以增加現金流量、將現金流量表的各項數據同時調增或同時調減.以達到調節表內各項目數據的目的。
(二)指標名目繁多,未能突出現金流量表的作用
1.將結構比率、趨勢比率等不屬于財務比率的指標吸納進來財務比率是將企業某個時期財務報表中不同類但具有一定關系的項目進行對比而形成的比率.其數據均來自一個會計期間.不同于趨勢比率:這些數據屬于不同類項目,因而有別于結構比率:2.納入了非現金流量指標。如: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之和/流動資產.數據可以從資產負債表中獲取而不必從金流量表中獲?。?.將非財務指標納入體系。如:最大負債能力——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市場利率之比中.市場利率在財務報表中不能獲?。隽素攧毡嚷实姆懂牎?/p>
(三)指標命名欠規范,容易混淆
1.同一指標.名稱不同“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這~比率就有現金償債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現金流量比率、短期債務現金流量比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等7種名稱:2.有的指標“名不符實”,如:利潤變現比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營業利潤.公式中分母僅限于營業利潤,而指標名稱卻叫“利潤”變現比率,外延大多了;而且,利潤與現金的關系并不是變現的過程,這與傳統的資產“變現”概念相背,不利于對指標的理解。
(四)指標的計算公式有爭議甚至有錯誤
1.現金比率一般是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之和與流動資產的比值,有學者將計算式的分母取作總資產。還有人取作流動負債:2.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也有人將分子取作“經營現金流入”:3.現金利息保障倍數有(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利息支出+所得稅付現)/現金利息支出及(利潤總額+利息支出)/N息支出兩種計算公式:后者更粗略一些,因為利潤總額未考慮到非付現費用及非經營所收或所付的現金;,分子分母顯然口徑不一.會導致錯誤計算。
三、包含現金流量項目的財務比率體系
鑒于現金流量表與傳統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重構的財務比率體系是以同一時期三張報表的相關項目計算而成的比值為主體,剔除所有的結構比率、趨勢比率.按不同報表使用者分為四個方面——傳統的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增設的財務彈性分析,不再對現金流量進行單獨評價
(一)償債能力分析
現金是償還債務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最終的償債手段。在傳統的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的基礎上,補充以下包含現金流量信息的財務比率:1.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現金流量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流動負債.該指標反映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獲得現金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其值越高.對短期債權人的本金保障程度越高但由于現金的流動性最強.其盈利能力也最差.該比率值過高.說明企業沒有充分利用現金造成資源浪費按速動比率的經驗值來推斷.現金流量比率值在l左右屬于理想范圍:2.長期償債能力指標:現金流量保障倍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所得稅付現)/[現金利息支出+優先股股利/(1一T)+到期債務本金/新思考(1一I’)]
利息費用是可抵稅費用.滿足一元的這些債務只要求有1元的稅前現金流量.但優先股股息和債務本金償還須從稅后現金流量中支付.除以(1一T)得到相當于滿足它們的稅前現金流量
該比率值大于1.說明企業利用稅前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量可以償還到期債務并支付利息、優先股股息.無需另行籌資來履行固定義務:反之,該比率值小于1.表明企業履行這些義務時.不但耗盡了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稅前現金流量.還動用了前期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將受到不利影響.
(二)盈利能力分析
傳統的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都是依據權責發生制下的利潤。但利潤是否有實實在在的現金凈流入作為保障.還需要將現金流量與利潤額對比,判斷盈利的質量.作為傳統盈利能力分析的補充??稍O置如下盈利質量分析指標:
營運指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收益一非經營收益+非付現費用)
非經營收益主要是指投資收益、財務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營業外收支凈額.而非付現成本包括計提的資產損失準備、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待攤費用的減少等。上式中的分母,常被稱為經營所得現金。該指標反映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與調整后經營利潤的差異程度。該比率大于1.說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高于營業活動應得現金.主營業務創造的利潤具有更多的現金作為保證,該比率小于1。說明一部分收益尚沒有取得現金.原因是應收賬款的增加、應付賬款的減少或存貨增加.使得實際得到的經營現金減少。而存貨有貶值的風險.應收賬款有形成呆、壞賬的風險,因此。未收現的收益質量不如已收現的收益:即使不出現上述風險.存貨和應收賬款占用的資金也是有機會成本的.那么.企業取得同樣的凈收益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實際的業績水平下降,營業利潤的質量下滑。
(三)營運能力分析
在傳統財務分析中.銷售收入與投入資源或業務相比較.獲得的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被歸納為營運能力分析指標。而獲現能力指標一般也是將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投入資源和相關業務相比較.如.將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資產平均余額相比較.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銷售額相比較可見.營運能力評價指標和獲現能力評價指標都反映企業利用資源獲取經營成果的能力.不過.前者反映的是權責發生制下的經營成果.后者反映收付實現制下的經營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可把獲現能力評價視為營運能力評價的補充可設置如下指標:1.反映銷售業務獲現能力指標銷售現金流量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銷售額.該指標可以衡量銷貨收入在當年收現的程度.用以評價銷貨工作的質量。該比率值越高.說明企業積壓在應收賬款上的資金越少,企業的經營成本越低.管理效率越高:2.反映總資產獲現能力的指標資產現金流量回報率=(經營現金流量+利息支出+所得稅付現),平均總資產.該指標更全面反映資產的獲現能力,用以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進行經營創造現金的能力.反映企業資產利用的綜合效果。其值越大.說明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
(四)財務彈性分析
企業財務彈性是指企業應付各種挑戰、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具體表現為企業能否靈活籌集資金應付偶發性支出、股利支出以及捕捉投資機會的能力。將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相結合,能獲取現金流量和支付現金需要兩方面信息.用以判斷企業可穩定獲得的現金是否充足.
從而分析企業的財務彈性大小。可設置如下指標:1.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每股現金股利=經營現金流量/現金股利.該指標反映企業運用現金流量支付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說明企業對股利的支付越有保障.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越強。若比率值低于1,當遇到經濟不景氣,企業極可能沒有現金維持當前的股利水平.投資者可能要求擱置企業投資以發放股利,從而影響企業利用新的投資機會;或者,企業需要借債才能維持當前的股利水平.此舉將增加企業未來的債務負擔.降低未來可支出現金.企業的財務彈性變弱:2.現金流量再投資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一現金股利)/(固定資產+長期投資+其他資產+營運資金)。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營運資金:流動資產一流動負債.現金流量再投資比率還可表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