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03:0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端午節的習俗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
2、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來源:文章屋網 )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小學生放假時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端午節小學生2021放假時間表安排,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放假時間2021年端午節小學生放假3天,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規定:端午節放假安排: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端午節的來源說法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有著千年歷史,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有哪些寓意我們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的別稱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制作成我們現在的粽子的模樣。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還有一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于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拔逶挛迦眨瑫r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F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于一 種信仰,即: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于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關鍵詞:傳統文化;習俗;和諧
中華文化不僅以其悠久、豐富著稱于世,還因其濃郁的神秘性為中外矚目。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盛大節日――端午節,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后來我們的端午節節俗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文學家屈原。
1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1)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磥矶宋绻澇贼兆印①慅堉叟c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保?)吳越民族祭龍說??脊艑W家發現,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印著幾何紋的陶器,使用過這些陶器的部族,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百越族。他們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有斷法紋身的習俗。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1]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3)惡日。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也把它劃入夏至日的活動。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因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紀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的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時可能已有端午節是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說法?!叭藗兂鲇趯ξ樽玉愕某缇春蛯Σ芏鸬耐?,便駕舟相伴,后來發展成群眾性的競舟活動?!盵2](6)辟邪說。這一說法是端午節起源諸說中最先提出來的。并且據載屈原說是辟邪說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開來的。很多種跡象表明,這最早提出的辟邪說有著深遠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觀念中蘭草有辟邪的功效,從端午節的習俗“浴蘭”來看端午節是辟邪的節日。
2 端午節重要的風俗與古代中國人的和諧觀念
俗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插菖蒲、艾草,賜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線,貼端午符,沐浴蘭湯,食五黃,吃雞蛋、粽子,龍舟競渡、搶鴨子等等。
(1)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2)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絲線、戴香囊。在傳統的端午節法物中,有一些與“五”有關的較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黃(五黃指的是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食五黃是為了驅邪解毒,身體健康)、五彩絲、五虎花、五色縷(五色絲線)、五色繒(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時圖和五時花等。端午節系五彩絲線的習俗由來已久。五色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撮在一起,成為一條細索。按照陰陽五行家的觀點,五彩之中,青屬木,代表北方;赤屬火,代表南方;白屬金,代表西方;黑屬水,代表北方;黃屬土,代表中央。中國古代崇拜五色,認為五色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顏六色的布拼湊成三角,下面墜著五色絲線串著小珠的小穗,里面裝著各種芳香類的中藥。另外,端午節期間還有眾多的水上活動如龍舟競渡、搶鴨子等。各民族中的龍舟競渡、搶鴨子等水上活動主要是祭水,水是陰性物質,是端午節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強陰性的力量,祈求陰陽調和。
3 端午節的食品與古代中國人祈求均衡和諧的理念之間的聯系
(1)閑話粽子。粽子,又稱為“角黍”。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故稱“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葉,蓋取義于“陰”。古人認為黍具陽火之性,又稱“火谷”?;饘訇枺匀~生于水中屬陰,以之與黍相配,象征“陰外陽內”、“陰陽相合”之狀。也就是象征陰陽和合、陰陽調和,表達古代中國人祈求端午之后,陰陽調和,風調雨順的愿望。(2)吃雞蛋。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民間相傳立夏吃蛋主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一些地方在端午節還有滾雞蛋的風俗,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來回滾幾滾,嘴里還叨念著“寶子吃蛋,災星滾蛋”。我國的東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風俗,臺灣也沿襲了這一傳統習俗。(3)龜、鴨、咸鴨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龜習俗,之所以食龜,一方面是龜生活于水中,是陰性動物;另一方面,象征陽性,龜甲象征陰性,與粽子一樣,骨表肉里,陽內陰外,也象征人們祈求陰陽調和。
4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追求“和諧”的文化,中華民族是追求和諧的民族。陰陽五行說認為,陰陽支配萬事萬物,陰陽和諧便平安吉祥,陰陽不調便會發生天災人禍。為了驅除災害和避毒去邪,陰陽不調的節氣就必須舉行各種驅邪和祭祀活動,以祈求陰陽調和。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都與陰陽五行觀念密切相關。然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華的部分。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傳統文化中每一個問題,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王康,楊健.中國節日文化[M].華文出版社,2007:128.
[2] 楊水生.中外民間節日[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芍^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今年的6月9日就是端午節,你打算好了嗎?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F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于一 種信仰,即: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于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今天是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請你參加下列節日活動。
[走近端午]
1.請你結合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它從汩羅江的波濤里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水彩,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從此每一條河川都回蕩著振聾發聵的吶喊,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亙古不變的艾香。
“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歷史事件是: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學根據上述文字撰寫的一副對聯,在橫線上可以補寫的詞語是:_________。
插艾葉清香縷縷飄九州 賽龍舟________傳四海
[情系節日]
2.請你描述所度過的端午節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或一次體驗。要求具體生動,情感真切,不超過60個字。
[弘揚傳統]
3.請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現象產生的原因。
現在,在青少年當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團圓,對清明的祭奠活動也不以為意,卻熱衷于過圣誕節等西方節日。
4.某網站針對上題文字中所說的現象,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向網友征集公益廣告。請你也設計一條(含有一種修辭手法)。
(選自2010年鹽城市中考語文試卷)
試題解析:
近幾年來,關注傳統文化、關注傳統節日已成為社會的熱點之一。這幾年的“兩會”期間與此相關的提案、議案都不少。2007年12月份,國務院通過并對外公布修改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辦法》中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毒拍炅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語文課程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谏鲜鲈?近年來與傳統節日相關的題材也備受中考命題者關注。
2010年江蘇省鹽城市語文學科的中考時間是6月16日,這一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命題者抓住這一時間契機,關注生活,創設情境,圍繞端午這一傳統節日,設計了一組綜合實踐試題。試題分“走近端午”、“情系節日”、“弘揚傳統”三個部分,共四道題目。涉及常識積累、補寫對聯、現象探究、撰寫廣告語等中考積累運用基本考點,綜合考查學生語文素養。
“走近端午”部分涉及端午節的起源及相關習俗等內容。試題首先出示一段介紹端午節的文字,文字語言優美富有詩的韻味,內容主要是介紹端午節的起源及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習俗。然后圍繞這段文字出示了兩道填空題。第一個問題是與端午起源相關的文化常識,只要平時有了相關知識的積累,都應該知道“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歷史事件是“屈原投汩羅江自盡”。第二個填空是將對聯補充完整,答題既要考慮對聯的對偶特點,也要結合上文所介紹的端午習俗填寫。示例:號子聲聲。
“情系節日”部分是一個片段寫作題,所寫的內容應是自己所度過的端午節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或一次體驗。只要平時參與端午節的有關活動,或者了解相關習俗,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把當時情景再現出來是不難的。答題時還要注意“具體生動、情感真切”的有關要求。示例一:賽龍舟那天,只見沿河兩岸人山人海,彩旗飄揚,嗩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示例二:隨著一聲槍響,兩條龍舟猶如離弦的箭飛了出去?!凹佑?加油”,兩岸的吶喊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隊員們拼勁全力,奮勇爭先。
“弘揚傳統”部分命題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關注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第3題是一道探究題,答題時先要閱讀語段內容,理清語段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很多青少年不了解傳統節日卻熱衷于西方節日,然后思考探究產生這一社會現象的原因。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所答內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示例:對傳統節日宣傳力度不夠,傳統節日缺少新的活力。
第4題是一道公益廣告題,好的公益廣告詞一般有四個方面的標準:一是內容具體,指向明確;二是語言簡練,樸素平易;三是構思新穎,富有創意;四是語氣親切溫馨,充滿人文關懷。好的廣告詞都盡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標進行誘導,喚起人的潛在欲望,或激起人的崇高感,從而使外在的行為要求變成一種內在的自覺意識。此題要求撰寫的公益廣告的內容要符合“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廣告詞要力求有文采,句式要力求工整,要有一定的號召性,按試題要求要含有一種修辭手法。示例: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
相關鏈接:
端午節――粽葉飄香習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