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4 17:56: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而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更有責任傳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傳承議論文高三范文2021,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承議論文高三1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說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F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于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于腦后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學者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鉆研十余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傳承議論文高三2曾經有報道說,有記者到曲阜看到滿街都在賣《論語》,就采訪當地的老百姓,他們說,那些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看的??梢?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紀念品,并沒有對內容感興趣,并沒有當文化典籍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為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
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眾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淀的中華美食文化。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十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已經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歷史長河中永遠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開啟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面對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汲取還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還有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實做到古為今用,使其更為豐富、更加多樣。
讓我們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傳承議論文高三3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傳承議論文高三4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一直到今天的人類文明,無一不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精神血脈,這個民族也將趨向滅亡。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更是時不我待的需要。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共建精神家園,要從我做起從小抓起。從一年級開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閱讀了《中華上下五天年》了解了從夏商周一直到民國跌宕起伏的歷史,歷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國為什么是文明古國之一,知道中國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興趣。
二年級時開始背誦《三字經》。《-規》里面講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師長之道,兄弟相處之道,朋友相處之道等等君子處世之道。以及我們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態。,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讓我領略一番中華五千天年歷史文化積淀的魅力。接著我又閱讀過《論語》?!洞髮W》和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讀本,雖然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但從里面能學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濃厚底蘊和內涵!
傳統文化曾一度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淡,所幸的是現在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比如我們的小學課本就增加了《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課,這樣對每個孩子都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大大激發了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很多電視臺都推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如《漢字聽寫大賽》?!冻烧Z大賽》都讓參賽者和觀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能厚的興趣,不自覺的翻開書籍和字典查閱。
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傳承議論文高三5每一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統,他們是奪目的,絢爛的,然而又在歲月中逐漸流失,碾滅,最后卻埋在了幾千年積淀的黃土下……
我想對此說些什么。
比如怎樣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傳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樣讓新潮的現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澀的傳統文化。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們巧妙地將流行和傳統結合得天衣無縫。我就簡單地談談音樂和飲食等幾方面。
1音樂。
首先,小天王周杰倫的《東風破》《中國風》就向我們展現了當代人的古典情節。并且讓很多原本不習慣古典的人們開始關注起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了,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實《東風破》的歌詞淺顯易懂,不過是向我們講訴了一段現代都市人的愛與恨,但在樂曲的表現上,凄惻婉轉,帶有古韻,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與不舍間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動了以后,開始思索對于經典和悠遠的觀點,開始愛上了原本被他們遺忘的華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錯》《龍的傳人》、陶哲《蘇三說》也是很好的例子。
2飲食。
這是一個講究創新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就對同一件事物感到厭倦,就連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樣。不過,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在講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講究營養,這就是一種時代進步。一種文化再生。
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
歸根到底,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特質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3服裝。
我們來粗略看看近幾年來的流行風吧。復古永遠都是主角,人們在稍縱即逝的流行中開始懷念。懷念古典的厚重,和經過歲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裝、旗袍、印花布、刺繡、扇子裝潢……它們已經生根在都市的塵灰中,已經在笑語盈盈里散發著脈脈溫情。
【論文內容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精神財富,文章在分析當今高校美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現實需求基礎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傳統文化土壤,應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以期發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是高校美術教育的現實需求
傳統文化對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覷。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生態,并且難能可貴地有機統一、相互融合。古往今來,教育都強調“文道結合”,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培養道德品質,高校美術教育除了注重知識傳播和技能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熏陶砥礪道德品質、完善人格修養,實現對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神財富則是取之不盡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著崇高的人性光輝,胸懷、仁愛、誠信、修身、立志、廉潔、犧牲……這些美德都是傳統文化的信仰,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信仰。
傳統文化對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哲學和藝術的結晶,在中醫、科技、文學、藝術、教育各個領域積淀了無數令人為之傾倒的作品,其形態、功能、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寶貴財富。脫離傳統文化的積淀空談藝術修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人們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如果對《洛神賦》毫不知曉,則很難對畫中展現的情節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進而體會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更無法進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同樣,如果不了解“云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奧運火炬“祥云”的誕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傳統文化和高校美術教育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系,是美術學習和創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入更深的藝術境界。
二、傳承發展——當今高校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亟待加強
“重知識,輕素養”根深蒂固。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在提升人文素養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重知識,輕素養”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術技能傳授,忽視審美感受培養;二是注重美術形式學習,忽視文化底蘊積累;三是注重美術學科本身,忽視跨學科交流。這種局面下,美術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導致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蒼白、難以厚積薄發,因此,強化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精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積累文化功底,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重洋輕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諱言,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重洋輕土”的現象,表現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術教學模式,側重西方美術能力鍛煉,比如繪畫上過分重視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畫)、速寫等西方畫種教育,忽略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和形式。重視這些并無不妥之處,西方的焦點透視、解剖學、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輕土”。這種情況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識尚且模糊的狀態下,盲目追求“中西結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視精神內涵,這對培養真正優秀的美術人才并無益處。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立足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拿來”得更理直氣壯,避免陷入盲從和消極。
三、多措并舉——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升
中華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個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在各個方面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對高校美術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在優化課程設置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學方式??梢钥紤]在高校美術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課程的比例,加大跨學科交流的力度,把優秀藝術作品引入課堂,充分利用課程設置的示范作用,鼓勵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2.在創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讓優秀的內容走進課堂,又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走進節日風俗、祭祀儀式,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行社會實踐,到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實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們國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進而進行保護和傳承。同時,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創新教育模式的應有之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也應相應擴展,發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勵的互動教育關系。
3.在搭建交流平臺上下功夫。交流平臺是課程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要結合高校實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學術研討、課題研究、藝術展示、訪問學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交流溝通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既強調學習交流,又注重發展創新,讓學生在充分貼近吸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尋找創作靈感源泉,探索在創作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液,中華文明在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后,留給我們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堅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國際化、全球化,美術教育一定能夠更加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梁方曉.論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課程文化建構[J].藝術教育,2009(8).
2014年6月13日-15日,第十二屆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在河北省邯鄲市廣府古城隆重開幕。在大會期間,邯鄲市體育局太極拳辦公室主任楊宗杰主持各流派太極名家展示:1、楊式太極拳代表展示楊志芳先生;2、武式太極拳代表展示孫建國先生;3、吳式太極拳代表展示張全亮先生;4、孫式太極拳代表展示洪浩先生;5、和式太極拳代表展示和有祿先生;6、王其和式太極拳代表展示檀杏敏女士;7、楊式太極拳代表展示馬偉煥先生,各位名家精彩的學術報告和表演,博得全場熱烈歡迎鼓掌。本次大會得到全球太極拳愛好者積極響應,來自國內外197支代表隊共1787人參會。圖為各位名家展示拳技(孫建國)
北京舉辦少林五形八法拳論文報告會
2014年6月15日,“2014年北京武協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會第五屆武術論文報告會”在北京體育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隆重舉行。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會會長秦慶豐先生做了重要論文報告。秦慶豐先生主要從少林五形八法拳的起源、歷史、功法結構、功法要義及其發展現狀和保護計劃等方面,綜合闡述了這一古老拳種自產生到傳承至今的脈絡,并總結了武術在實用方面和精神層次上,于當今社會的重要性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會的弟子們展示了少林五形八法拳、少林大金剛拳、少林十八羅漢掌、少林金剛大刀以及各拳法的實戰演練,為與會觀眾帶來了一個直觀了解這一拳法的機會和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報告會圓滿成功,受到了與會嘉賓的熱烈歡迎。圖為秦慶豐先生做主題論文報告(秦云)
周口市川匯區加強武術“非遺”教育工作
2014年5月11日,河南周口市川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許四軍一行6人冒著炎熱,到周口市牛營小學指導該校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工作,觀看了該校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隊演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心意六合拳健身操和傳統套路四把捶、五行連環拳;然后與教師們進行了細致的座談與交流。許四軍等領導肯定了該校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方面所做的工作,強調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希望該校學生刻苦學習,增長才干,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感悟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民族素養和文化品位。
一、結合現實,提煉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國學思想。
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認識中華文明形成的悠久歷史進程,感悟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貢獻,吸取前人經驗和智慧,培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感悟傳統美德與時俱進的品質,自覺以中華傳統美德律己修身;了解傳統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感受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接觸和體驗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風尚,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認識國家前途命運與個人價值實現的統一關系,自覺維護國家的尊嚴、安全和利益?!?/p>
二、讓國學教育與各學科教學融會貫通,真正成為啟智育人的源頭活水。
在國學進校園后“由誰教”“怎么教”這些問題上,不同的學校也會采取不同的舉措,如有些學校讓語文教師放在語文課中作為拓展閱讀資料,有些學校則由德育教師或心理教師放在班會課上教,還有些學校專門開辟出校本教材,由專職教師來教。“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課時,必然會導致不同的教法。其中絕大多數學校就更側重于字詞含義的理解,而非生命的感化?!边@讓“國學教育”變成了語文教學的“擴展版”,學生自然不會喜歡。
這種傳統文化教育“語文化”的傾向,尤其表現在對字詞、語法的過度關注上。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音韻學,并沒有語法學,而國內目前的傳統文化教育卻本末倒置,學生并不在意其文化內涵和價值是什么,只是為了考試而糾纏于支離破碎的字詞意義。
真正的國學教育是要通過各學科的教學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慢慢浸潤到學生心中,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步內化成學生的自身修養,也進一步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弘揚和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使學生成為既有傳統美德,又有傳統文化素養;既有民族精神,又有時代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三、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注重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傳承傳統文化要堅持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路子。既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又要加強家庭、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通過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與接受內容等情況的現狀調查分析,依托社團開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具體內容可包括古詩、成語故事、歇后語、諺語、對聯、古代名人故事、家鄉傳統文化等。要讓學生通過開展國學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開展探求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節日及淵源、名勝古跡與由來、歷史名人和遺跡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節慶紀念日中蘊涵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舉行古詩文默寫大賽、誦讀大賽和書法作品展覽活動,在文化熏陶的基礎上,汲取鄉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祖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學校應通過報刊、板報、活動和創建專題網頁等載體,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如在校園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詩文與格言為主要內容的文人字畫;校廣播站定期播放美文欣賞,網絡下載電視散文節目;每學年舉行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和讀書節;定期開展文學社活動等等,創設濃郁、高雅、互動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提升師生文化素養。同時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繼承良好的傳統道德品質。努力實現國學教育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時代價值,初步形成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國學時代價值”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
讓國學成為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研究,通過各種渠道引領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遨游,將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關鍵詞: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系統,和諧
1前言
現代奧運會不僅為主辦國全面快速發展提供契機和動力,也為其有效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供了展示平臺。因此,奧運形象不僅僅是一屆奧運會組織者的形象,它不僅有復雜的形象主客體構成、復雜的形象主客體關系,最主要的是它的形象和舉辦城市甚至舉辦國的形象緊密相關。北京奧運已經過去3年了,但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開創性,必將對以后的奧運形象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回顧和研究北京奧運形象建設實踐,從理論上探尋其形象建設系統構架,對今后奧運形象建設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2奧運形象系統的構成
所謂系統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是多種多樣的,依據奧運形象建設需要,可以把奧運形象系統分為文化理念形象系統、行為形象系統、視覺識別形象系統等三大系統。
2.1奧運形象的文化理念系統
所謂理念就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們通過實踐,從對象的許多屬性中,撇開非本質屬性,抽出本質屬性概括而成”。從這個意義上看,奧運理念就是對奧運的“理性觀念”。它作為奧運的文化精神實核,也是奧運形象的靈魂與核心,它不僅決定著奧運本身形象特性,而且使奧運具有了其他國際重大事件不具有的形象風格和形象個性,這種特有的形象風格和個性,會在奧運自身發展中使其具有獨特的識別性和競爭力。論文格式。奧運理念作為奧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奧運的精神支柱,是規定著奧運形象本質的因素,對奧運的生存與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2.2奧運形象的行為系統
行為是內部特性的一種外在表現方式。奧運的行為系統要素包括奧運的直接、間接參與者的各種行為表現。
文化理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論文格式。而行為表現卻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它對人的影響更直接、更迅速、更具短時沖擊力。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對奧運賽場的一些諸如興奮劑、球員失范等行為反應強烈而迅速的原因所在。
2.3奧運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
在形象備受關注的今天,奧運形象的視覺識別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夸大。據統計,在人們各生理器官中,視覺器官獲得信息約占80%。奧運視覺識別主要指借助特定的名稱、標志、圖案、字體、色彩、文案等視覺要素,利用各種形象載體向公眾準確、清晰地傳達自己的理念和行為的特征,以塑造自身獨特的形象。
3 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及其和諧本質
上文所述都是奧運形象及其建設的共性問題,北京奧運在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舉行,其形象建設除了以上這些共性外,必將有自己的個性追求。這也是本屆奧運形象建設系統支持的內在根基和靈魂。
3.1 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
在北京奧運形象建設中,文化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呢?首先我們要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著名的哲學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此,可以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張辛博士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謂 “中”就是適合,“庸”是按照適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適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長久,就是“善”。 作為傳統文化,不管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還是“中庸”之道,追求的都是“真、善、美”,這種對“真、善、美”的追求,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和諧”的追求。特別是在今天,信息高度發達,社會交往頻繁,各種文化不斷交融和碰撞的時代,我們將長期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與傳統的接軌,我們可以積極地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精神,但我們沒有必要一味盲目強調與國際接軌而淡化自己傳統中那些優秀的文化,否則,我們將很快迷失自己?;谶@一觀點,我們不難看到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和諧目標。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北京奧運形象建設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中國人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加,中國人的好客,友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國的傳統和現代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中國是世界和諧的倡導者。
3.2 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和諧”本質
和諧是社會成員追求的共同目標。北京奧運的文化特質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決定了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本質就是對“和諧”的追求。這也是北京奧運形象建設區別于其它形象建設的個性特征。因為,傳統的形象建設的主要是通過塑造自己光輝的形象為手段,以此來爭取公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而北京奧運的形象建設,是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其形象建設已經是整個社會和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象建設的最高目標已經在這種大背景的驅動下進一步得到升華。其形象建設的本質也從追求“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升華到追求“服務和諧社會”層面。論文格式。
4 結束語
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決定了其行為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而成為了系統核心,北京奧運形象建設中對“和諧”追求,也為世界各國承辦奧運及奧運形象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這也將為奧林匹克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貝塔郎菲,一般系統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3.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233.
[3]胡銳.企業形象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6:229.
[4]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J].baike.baidu.com/view/423644.html
[5]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J].期學術月刊,1986,12.
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現代影響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社會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內在接受認同到外在自覺踐行的轉化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就要選擇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2]。地方優 秀傳統文化作為該地區人們耳熟能詳的長期積淀下來的歷史文明成果,其影響無處不在,同時,給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們的經驗和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容易被認可、接受,特別是在精神認同上具有天然的親和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教育內容的感召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長期扎根于當地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僅符合主流意識形態,還具有生動性、直觀性,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豐富有效的教育內容以及互動性強的教育載體。同時,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既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滲透。因此,地方傳統文化也應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會或群體意識與精神的塑造,將教育對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規范統一到主流思想意識上來,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3]。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是其根源。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區域文化價值的認同感,是其地區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來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激發人們的認同感,容易形成共識,使得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需求、奮斗目標趨向一致,進而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凝聚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濱州特色傳統文化概述
濱州地處山東北部,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被后世尊為武圣,濱州惠民縣據考證為孫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想,即用唯物辯證法的思維看待戰爭發展和敵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青少年時期曾在今濱州鄒平生活過。憂樂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先有國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樂可言,體現了愛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漢朝千乘人(今山東博興)。孝悌文化,源自漢朝《二十四孝》記載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友善鄰里,知感恩、懂回報。
杜受田,清朝濱縣人(現濱州濱城),道光進士,咸豐帝師。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謙遜、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實。
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濱州傳統文化,不僅在濱州當地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容,具有統一性。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與和諧、友善、誠信不謀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們要敬業,憂樂文化更是深深的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二者從根源上看,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我國上下歷史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經過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并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地方傳統文化教育,以致于在當前的德育工作實踐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缺乏系統化的整體設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但是,據筆者調查,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專門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論授課為主,缺乏有關傳統文化的元素。
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轉變思想認識,著力打造具有濃厚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統工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對個人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以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像濱州特色傳統文化這樣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愛國精神和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濱州市已將武圣文化、孝悌文化、憂樂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應當將其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當中,貫穿于學校教育、社會道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以此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傳統文化的整體氛圍,進一步強化地方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夯實文化育人的社會思想基礎。
加大高校的重視,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有效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層次。高校應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課程設置和教師素養上主動開展工作。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雖然目前各高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但在師資配備、教材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課。因此,要開設系統化的傳統文化課程,增加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同時,要鼓勵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講座,讓大學生多渠道、系統化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激發大學生對理想境界和自身修養的追求,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認識和自身文化素養。引導高校教師轉變思想認識,積極挖掘所授課程的優秀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與學科間的有機融合,將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其中;同時,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水平,這樣在開展授課、德育工作時,能夠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現實性和生動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談,切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建設高雅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校園文化是高校大學生身邊的人文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人文素養有熏陶作用。因此,高校要結合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地理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文化周教育活動;邀請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學者,舉辦傳統文化講座;組織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故居游覽,并鼓勵學生撰寫有關論文;鼓勵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實踐基地。在此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建設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形成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
進入大學后,專業學科劃分過細,基礎性、通識型的課程嚴重不足,大學生出現了明顯知識結構缺陷,知識結構的缺失也就導致學生在心靈方面容易出現不充實、不豐富、不優雅等問題出現,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國內一些理工科大學覺察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問題,已經影響到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忽略人文教育使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對歷史和社會的了解和體察嚴重不足,對良知和情感相當漠視,他們都是某個專業的技術精英,但是心靈世界卻相當空虛,容易迷失自我。于是一些高校開始逐漸重視并實施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空白的現象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在大學校園中“重理工、輕人文”的傾向仍然存在,高等職業院校也不例外,職業學校學生中,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傳統美德淡薄,生存觀念扭曲,忽略社會價值的意義,實用主義傾向嚴重。大學生“價值懸浮”和“精神貧血”的現狀也依然普遍。因此,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函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歷史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財富,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智慧的精華,這其中包含著廣博的人文教育資源。在大學人文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傳授豐富了人文教育,在塑造完整人格、傳遞中華民族價值取向上起著非常正面的作用。具體來說,傳統文化能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滲透人文教育:
(一)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對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經典性概括。儒家強調做人要堅韌、有擔當意識,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人生態度也是中國知識分子都一生追求的,可以說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是一個積極人生的大前提,也可以增強抗挫折力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從而更加適應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
(二)積極入世與恬淡物外的人生修養。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層面。儒家思想為我們設計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入世”的人生價值目標。道家思想則為我們策劃了一條返樸歸真、恬淡物外的生活理想,“無為之為是大為”,強調回歸自然,反對無節制的物欲追求,講求精神與自然同在的生活目標,可以說儒道兩家為不同處境的中國人設計了不同的人生修養目標,同樣充滿睿智,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對待人生。
(三)重人倫道德的倫理規范。中國人自古就是以家庭、家族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導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責任意識,促使我們建立起良好的社會倫理意識。
(四)仁、智、勇的統一。儒家思想強調“仁者愛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孔子把仁、智、勇成為“君子之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智、勇是儒家學說中完美人格的體現,也是君子修養品格、成就事業的必要前提。
(五)持中貴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處世觀。“和”是萬物生存發展的基礎,只有“和”萬物才能得以成長,天下才能太平。國家方能興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講求和諧是謀取發展,反對忽略個性強求一致,“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