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08:02: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安全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些案件的發生,說明在有些財政部門內部管理已管理分散,安全隱患較大。
制度是管理的基礎,也是約束行為、防范風險的重要屏障。制度缺失或執行不力,是一些地方在財政資金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重大問題。包括財政的內部控制制度,財政與銀行之間對賬制度、相互制約機制和機制都不健全,漏洞較大;崗位培訓制度、崗位輪換制度和崗位素質教育制度等相關管理制度也都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此外,由于人員配備不足,財政國庫機構和鄉鎮財政所在內部管理上存在一人多崗、崗位交叉的現象,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權限集中在個別人員手中,少數單位未對支付印鑒實行分人分印管理,定期對賬制度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不對賬,密碼不密,形同虛設,財政資金運行的各項內控機制無法完整落實,給財政資金安全留下很大隱患。
財政專戶過多、重復設置、管理分散,安全隱患較大。專戶資金仍然采用傳統的實撥方式,管理鏈過短,少數地方至今還沒有落實財政專戶歸口國庫部門統一管理的要求,更是增加了資金運行風險。湖北潛江市財政局和張金鎮財政所,之所以選擇財政專戶資金和財政代管的單位資金作案,正是利用了財政資金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實證項目;教學提高;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21-02
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證模型設置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夠利用它們來解決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學習該課程的目的,也是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將以計量經濟學案例―對城市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為例,從實證項目的計量經濟研究的一般范式:選題、文獻回顧與評述、數據的搜集和預處理、課程論文的寫作,以及該課程計量經濟模型構建分析和技術等內容展開研究,以期為學生計量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選題
開展實證項目分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題,即確定“怎么開始,亦或如何開始”的問題。選題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一般而言,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應該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然后是在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中選題感興趣的具體題目。顯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前者是對擬研究問題的一個總框架或總領域的確定,后者是要明晰一個具體的、真正的研究問題。當然,研究領域的確定要依據我們所學專業,亦或結合在諸多經管類課程學習過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識來確定擬研究的科學領域。在對課程論文選題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重點選擇我們在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給予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選擇的問題一定是具體化的問題,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無物的問題。第二,明確研究范圍。研究的范圍可以是宏觀領域,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第三,題目的選擇不應太大。我們應綜合考慮實證項目研究的條件和現實可能,如:個人理論水平層次、數據可獲得性、完成項目或課題的人力資源、物質成本及時間條件等。作為本科生課程論文,題目不能選得過大而無重點,否則工作量太大,建議選擇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小題目”。第四,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來源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及研究的基礎,若不能獲得具體的觀測變量數據,將無法進行具體的計量研究。另外,選題過程中也應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如圖書、報刊、電子圖書館和網絡數據庫等。有效利用資料和文獻,可避免做已有學者已做過的學術研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綜述和評價,指出現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從中發現自己論文寫作可能的創新。文獻綜述和回顧是研究論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人會將文獻綜述部分作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個課程論文結構上的連貫性。
二、模型設定與數據處理
1.模型設定。課程論文研究題目選定之后,就要考慮模型的設定和建立問題。一般來說,模型優良的判別標準有:第一,構建模型的基本準則與所得數據表現的現實相統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構建應與經濟理論一致。第三,構建的模型需要外生變量構成回歸變量,且構建模型中含有明確因果關系。第四,參數應具有相對穩定性。第五,模型必須具有對數據的代表性和優良的擬合性。第六,模型應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簡潔性。設定模型首先要確定模型中的變量,其選擇的依據要根據研究目的,以經濟理論為指導,抓住其主要影響因素和特征,同時根據研究需要,對所選變量進行取舍并加以檢驗,以確保避免對變量設定的誤差。當變量選擇好之后,就要對回歸模型的函數形式進行設定,使所設定的變量間函數形式能夠體現變量間的基本關系。
2.數據收集與處理。在計量經濟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包括:統計年鑒數據、對外公報、實地調查數據和人為構造數據。可用于估計參數的數據主要有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虛擬變量數據。如何取得用于實際計量的適合的樣本數據,是計量經濟研究成敗的關鍵。計量經濟研究中所用數據,要力求真實、可靠、完整,數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所估計參數的可靠性,對明顯失真的數據,應當予以剔除。收集數據工作結束后,需要對數據進行預先處理,可進行一些初步查驗與分析,這樣可得到調查數據的統計特征。
三、計量經濟分析
當設定的計量經濟模型確定之后,就可利用所獲得的數據來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廣義差分法、工具變量等方法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接著,還需要進行模型檢驗,主要從其經濟意義、統計推斷、模型預測等方面進行。此外還有模型診斷性檢驗,主要包括變量檢驗、殘差檢驗和穩定性檢驗。模型檢驗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個階段的檢驗需要大量地判斷和驗證,不同學者使用的檢驗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要避免在沒有對模型進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倉促地下結論,也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和檢驗。最后,利用我們選取的統計量數值對諸多模型的優劣程度做出判斷。經過檢驗和調整后的估計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著就要對模型所提供的數量信息做具體的分析。根據研究目的,可能是經濟預測、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或驗證理論。對實證分析結果做出說明:如回歸系數正負符號、大小、經濟意義、檢驗結果解釋、不同估計方法的差異性等角度。
四、課程論文范例
1.題目: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購買行為的實證研究。
2.前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對農產品消費的研究也已成為目前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消費者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等認知、支付意愿和購買行為的研究,且成果頗豐。區域特色農產品極具濃厚的地域特性,它們在生產后被營銷到當地,會發生如何的意義?與當地消費者的互動如何?這成為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研究在對鄭州市240位消費者問卷調查基礎上,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狀況、需求動機和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
3.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我們以面談形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人員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調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進行預調查,并于2012年1~3月進行了正式、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消費者基本情況、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和購買等內容,獲得240份有效問卷。根據所調查數據,對消費者基本情況統計。
4.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和購買、了解渠道、購買及目的、消費者對新疆庫爾勒香梨的鑒別、質量安全性和價格水平的評價。
5.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數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別表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對健康的關注、對原產地的關注、銷售推廣介紹、親朋好友的推薦、個人喜好、對質量安全水平的評價和對價格的評價,μ表示隨機擾動項。本研究擬采用二元邏輯斯諦(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回歸模型可表述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為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Y0沒有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b0為常數項,bi是Xi的回歸系數,μ為隨機擾動項。
6.結果分析: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本研究構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預測,而是定量分析與檢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故在回歸處理過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歸結果略)。
主要研究結論:影響消費者購買主要顯著性變量有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對原產地關注、銷售推介、個人喜好和價格水平評價等7個因素,另外可知它們的顯著性水平不盡相同。結合實際調研結果(描述統計部分),進一步可知:新疆特色農產品有著較高的認知度,相比較而言,新疆庫爾勒香梨和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的市場認知度有待提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著較高的評價,同時也認為價格較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需求動機存在多樣性。
本文通過實際經濟活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作為教學案例,運用SPSS計算機軟件具體操作和應用,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講解理論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和一般范式對實際實證項目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讓學生完成較高質量、有數據及數學模型支撐的“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并達到教學效果的改善,及學生計量經濟理論分析和實際應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龐皓.計量經濟學[M].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馬述忠,史清華.關于轉基因產品“加貼標簽”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2,(1):40-45.
[6]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認知和購買行為的地區差別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5(6):113-121.
[7]鐘甫寧,陳希.轉基因食品、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市場份額――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費為例的驗證[J].經濟學,2008,7(3):1062-1078.
關鍵詞: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以人為本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一、以人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學、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理論中,特別是物本管理階段,基于“經濟人”假設,“人”是作為物質與機器來對待的,人變成了資本的工具,獲取利潤的工具。 另一方面,這一階段的理論又認為只要滿足了人的物質需要,人就會被激勵從而積極地工作。
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認為人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是一種能夠推動物質資源能動性資源。 同時,隨著馬斯洛等管理學家的學術研究,發現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開始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及個體的發展。 以人為本要求承認人是社會人,人對工作的熱情不但是基于物質刺激而且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產生的, 要求企業管理者注重人物質與精神和各層次需要的滿足?;谶@些管理學家的學術研究和在當時各大企業中的實驗,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廣,因此管理模式也從以物為本的管理逐漸過渡到以人為本的管理。
二,我國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一直以來,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幾乎都是以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為主,其特點表現為以事為中心、只見事不見人、不見人與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強調事的單一方面靜態的控制和管理。具體來講,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資源管理意識淡薄,觀念相對落后。
在人才培養方面,偏重行政人員培養而忽視技術人員的培養,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養而忽視復合型人才、專家型人才的培養;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濃厚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勵方面帶有平均主義傾向,不重視激發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和潛能的培養。
(二)管理體制不健全,人力資源配置缺乏科學性。
在人員配置方面,公共部門極力壓縮編制,或者同一人員兼任多職。盡管有的單位建立了勞動力內部市場干部選拔任用實行公開等制度,但是由于總體上競爭意識淡薄 、市場機制作用性不強 ,人力資源配置上缺乏科學性, 存在著大量人力資源的冗余和浪費現象。 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學性、人員錄用有隨意性、未能根據崗位應有編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從而造成人事不匹配、 能崗不匹配、人浮于事 、人力資源信息流通不暢 ,有的崗位人員相對過?;虿蛔愕痊F象。
(三)管理缺乏系統發展規劃,忽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養。
由于管理者奉行物本管理模式, 多數公共部門缺乏系統的員工職業發展計劃,員工個人成長與單位發展目標、員工價值實現與單位利益等缺少相關性。 公共部門缺乏人性化的、符合個人特點的職業規劃,對人才的升遷缺乏有意識的指導,導致了人才奮斗目標和成長空間以及成長路徑的缺乏。 在開發培訓方面,對員工針對某一項工作技能進行開發與培訓重視有加, 卻忽視了對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的開發。 在用人方面很少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通常是根據關系的疏遠、本身的好惡來使用人才。 在人才評價方面存在著重學歷輕績效、重資歷輕能力的問題,往往造成人才斷檔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而加大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使用成本。
(四)激勵機制缺乏創新,難于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
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基本采取物本管理的激勵方式,只注重在工資、獎金等物質報酬的激勵,并且在薪酬設計中平均主義十分嚴重, 極大地抹殺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不利于培養員工的創新精神,不利于激發員工的工作潛能。激勵機制中沒有建立差別激勵機制而且官本位思想十分嚴重, 通常把官階大小作為衡量人的價值及地位的重要標準,管理者對員工缺乏足夠的賞識和重用,使其生存與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約束和限制,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關鍵詞 藥物經濟學 藥品費用 控制
近年來, 我國的醫療費用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長, 遠遠地超出了國內生產總值10% 左右的增長速度,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醫療費用的迅速增長已成為大家所關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藥品費用是醫療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整個醫療費用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是影響醫療費用急劇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醫院的業務收入中有50% 左右來源于藥品, 因而醫療費用的控制焦點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藥品費用的迅速增長。
控制藥品費用迅速增長的關鍵是弄清楚藥品費用上漲的原因, 然后對癥下藥。造成藥品費用迅速增長的因素很多, 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齡化、疾病譜改變、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識增加、藥品成本提高等; 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價格管理存在漏洞, 醫療補償機制不完善, 以藥養醫、用藥管理松懈, 現行的醫療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藥等。
藥品費用控制要從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即醫院, 付費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著手, 重點是在盡可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的基礎上控制費用上漲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衛生資源, 保證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國內外在控制藥品費用方面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 如藥物利用評價[1 ] , 藥品價格控制, 風險共擔合同[2 ] , 制定基本醫療目錄和醫療保險用藥目錄,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 改革城鎮職工醫療制度即費用共擔[3 ] , 以及職業道德教育。這些方法對控制藥品費用的上漲確實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一是它更多地考慮藥品的價格, 而忽視了藥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藥品費用短期上漲的同時,可能帶來藥品費用的長期上漲; 二是它對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帶有一定的強迫性, 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藥物的經濟學評價可彌補這一缺陷, 它從藥物的成本和治療效果兩個角度出發, 綜合評價藥物治療的成本效益。
一、藥物經濟學。
(一) 定義: 藥物經濟學(pharmacoeconom ics) 是指藥物治療對衛生保健系統和人類社會所付出的成本和產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體地說, 藥物經濟學應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手段, 結合流行病學、決策學、生物統計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藥物治療方案、藥物治療方案與其它方案, 如手術治療以及不同醫療或社會服務項目, 如社會養老與家庭照顧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評價其經濟學價值的差別。藥物經濟學的服務對象包括醫療保健體系的所有參與者: 政府管理部門、醫療提供單位、醫療保險公司、醫生以及病人。藥物經濟學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視。
(二) 研究方法: 藥物經濟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種: 最小成本分析(co stm in im izat 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co st effect iveness analysis, CEA ) , 成本效用分析(co st u t ility analysis, CUA ) 和成本效益分析(co st benef it analysis, CBA )。
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臨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況下, 比較何種藥物治療, 包括其它醫療干預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須證明兩個或多個藥物治療方案所得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然后通過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 包括療效、副作用、持續時間完全相同, 應用范圍較局限。
(h t tp: ??w ww 1hi1381net)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較為完備的綜合經濟評價形式之一, 比較健康效果差別和成本差別,其結果以單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點是治療結果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示, 而采用臨床指標, 如: 搶救病人數、延長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兩種表示方法: (1)成本與效果比值法: 成本與效果比值, 即每產生一個效果所需的成本。(2) 額外成本與額外效果比值法: 是指如果給予一額外成本, 是否能產生額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雖然受到其效果單位的限制, 不能進行不同臨床效果之間的比較, 但其結果易于為臨床醫務人員和公眾接受, 是藥物經濟學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發展, 與成本效果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某種程度上講, 兩者均用貨幣來衡量成本, 并且測量結果也都采用臨床指標作為最終結果的衡量參數。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為一種單純的生物指標, 如延長壽命時間、增加體重、降低的血壓數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結果卻與質量密切相關, 注意到病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數變化, 即常用單位是生活質量調整年(qualityadju sted life years,QAL Y) , 而非健康結果變化??梢赃M行不同疾病藥物治療措施的比較, 是近年來受到推崇的藥物經濟學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響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質量指標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藥物經濟學研究界對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爭議。
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種成本和結果均以貨幣單位測量的經濟學分析方法。與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結果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 它不僅具有直觀易懂的優點, 還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較不同藥物對同一疾病的治療效益, 還可以進行不同疾病治療措施間的比較, 甚至疾病治療與其它公共投資項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資的比較, 適用于全面的衛生以及公共投資決策。然而, 許多中、短期臨床效果變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殘疾狀態難以用貨幣單位衡量, 有關長期效果的數據資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經濟學家以外的臨床醫療人員和公眾很難接受以貨幣單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貨幣價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衛生經濟學以及藥物經濟學研究上的應用遠遠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 實施步驟: 藥物經濟學分析的實施需要10 個步驟來完成: (1) 明確藥物經濟學研究的問題; (2) 確立研究的觀點; (3) 治療方案和結果的確立; (4) 選擇恰當的藥物經濟學方法; (5) 結果的貨幣價值; (6) 資源的區分; (7) 確立結果事件的概率; (8) 決策分析; (9)進行成本兌現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結果表示。
必須明確藥物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和研究觀點。
藥物經濟學的觀點可來自于社會、付費方、機構、部門、病人、任何或所有這些方的一個結合。其次, 必須區分治療方案和與它們相關的積極或消積的后果。選擇藥物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將其治療結果用貨幣價值來表示。藥物獲得成本與醫療成本包含在與臨床效果直接相關的成本之中, 也可來源于文獻或者歷史記載, 也可以將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設基礎之上。
二、藥物經濟學研究在控制藥品費用上漲方面的作用。
藥物經濟學不僅注重藥物治療的成本, 同時也關注藥物治療的結果, 因而在控制藥品費用方面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接受性。藥物經濟學的作用主要通過下面幾個方面來體現。
(一) 指導新藥的研制生產: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中, 商品的需求取決于商品的價值和質量。藥品雖作為一種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樣的取決于藥品的價值和質量(效果)。藥品的成本效果(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 對研制生產藥品的廠商來說, 必須盡可能研制生產出成本—效果好的藥品, 從而獲取所需的利潤。藥品生產廠商可根據藥物經濟學研究結果, 作出是否生產某種藥品或在遵循藥品價格制定原則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藥品的價格以提高藥品的成本效果。
(二) 用于制定國家基本醫療保險醫療用藥報銷范圍: 目前我國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主要是根據臨床醫療需要來考慮的, 即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經濟因素、價格因素考慮較少。該藥物名錄適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導和規范臨床用藥行為?;踞t保醫療用藥核銷范圍的藥物遴選是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為基礎形成的。用藥核銷范圍既考慮臨床需要, 又考慮經濟等綜合因素。其經濟因素主要指藥物的療程價格, 它沒有考慮藥物治療過程中的其它費用, 如檢查化驗費、住院費等; 它也不考慮藥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目前國外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確定藥品報銷范圍時, 除了要求廠商提供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外, 還要求廠商提供該藥與國內治療同樣疾病的最常用藥物或以適當的非藥物治療措施作為對照比較物的藥物經濟學結果, 國家指導委員會將參考藥物經濟學的結果來作出是否給予報銷的決定。
(三) 幫助醫院制訂醫院用藥目錄、規范醫生用藥:
目前我國許多省市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迅速上漲, 開始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 降低醫院的藥品收入, 使藥品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一政策的推行,對醫院的藥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醫院盡可能使用療效好、價格低的藥物, 即成本效果好的藥物,將成本效果好的藥物納入醫院的用藥目錄中, 以便藥物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藥物經濟學的研究結果有助于醫院將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藥物選進醫院用藥目錄中。同時, 醫院用藥目錄的制訂可規范醫生的用藥行為, 阻止不合理用藥。
(四) 確定藥物的適用范圍: 任何藥物都不是萬能的, 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對患某種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藥物對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 降膽固醇藥物用于治療具有一定危險因素的高膽固醇血癥病人, 是公認成本效果好的治療措施, 而用于單純高膽固醇血癥病人, 則成本效果不佳。若將降膽固醇藥物用于治療許多沒有危險因素的單純高膽固醇血癥病人, 則不但不能降低醫療費用, 相反將引起醫療費用的上漲。藥物經濟學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藥物治療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針對性較強, 目的比較明確。
(五) 幫助病人正確選擇藥物: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將逐步增強, 醫療服務市場的特殊性也將因此有所改變, 不會純粹是醫療服務的供方市場, 尤其是藥品服務, 越來越多的病人將會自己到醫藥商店選擇和購買藥品。因此, 病人對有關藥品信息的需求將會增加, 尤其是藥品的價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較好的藥品, 藥物經濟學研究可滿足病人這方面的需求。
藥物經濟學可從多方面來控制藥品費用的迅速上漲, 在我國開展藥物經濟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必須給藥物經濟學在控制藥品費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 我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還剛剛起步,許多人對其還不了解, 知之甚少, 國家在制訂《公費醫療用藥報銷范圍》沒有完全考慮藥品的藥物經濟學特性。因此從現在開始必須大力開展藥物經濟學的宣傳和研究工作, 并象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國家一樣將藥物經濟學研究納入有關的規定中, 充分發揮藥物經濟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查仲玲1 藥物利用研究1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 1996, 2: 112.
關鍵詞: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以人為本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一、以人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學、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理論中,特別是物本管理階段,基于“經濟人”假設,“人”是作為物質與機器來對待的,人變成了資本的工具,獲取利潤的工具。 另一方面,這一階段的理論又認為只要滿足了人的物質需要,人就會被激勵從而積極地工作。
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認為人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是一種能夠推動物質資源能動性資源。 同時,隨著馬斯洛等管理學家的學術研究,發現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開始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及個體的發展。 以人為本要求承認人是社會人,人對工作的熱情不但是基于物質刺激而且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產生的, 要求企業管理者注重人物質與精神和各層次需要的滿足。基于這些管理學家的學術研究和在當時各大企業中的實驗,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廣,因此管理模式也從以物為本的管理逐漸過渡到以人為本的管理。
二,我國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一直以來,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幾乎都是以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為主,其特點表現為以事為中心、只見事不見人、不見人與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強調事的單一方面靜態的控制和管理。具體來講,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資源管理意識淡薄,觀念相對落后。
在人才培養方面,偏重行政人員培養而忽視技術人員的培養,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養而忽視復合型人才、專家型人才的培養;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濃厚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勵方面帶有平均主義傾向,不重視激發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和潛能的培養。
(二)管理體制不健全,人力資源配置缺乏科學性。
在人員配置方面,公共部門極力壓縮編制,或者同一人員兼任多職。盡管有的單位建立了勞動力內部市場干部選拔任用實行公開等制度,但是由于總體上競爭意識淡薄 、市場機制作用性不強 ,人力資源配置上缺乏科學性, 存在著大量人力資源的冗余和浪費現象。 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學性、人員錄用有隨意性、未能根據崗位應有編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從而造成人事不匹配、 能崗不匹配、人浮于事 、人力資源信息流通不暢 ,有的崗位人員相對過剩或不足等現象。
(三)管理缺乏系統發展規劃,忽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養。
由于管理者奉行物本管理模式, 多數公共部門缺乏系統的員工職業發展計劃,員工個人成長與單位發展目標、員工價值實現與單位利益等缺少相關性。 公共部門缺乏人性化的、符合個人特點的職業規劃,對人才的升遷缺乏有意識的指導,導致了人才奮斗目標和成長空間以及成長路徑的缺乏。 在開發培訓方面,對員工針對某一項工作技能進行開發與培訓重視有加, 卻忽視了對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的開發。 在用人方面很少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通常是根據關系的疏遠、本身的好惡來使用人才。 在人才評價方面存在著重學歷輕績效、重資歷輕能力的問題,往往造成人才斷檔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而加大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使用成本。
(四)激勵機制缺乏創新,難于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
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基本采取物本管理的激勵方式,只注重在工資、獎金等物質報酬的激勵,并且在薪酬設計中平均主義十分嚴重, 極大地抹殺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不利于培養員工的創新精神,不利于激發員工的工作潛能。激勵機制中沒有建立差別激勵機制而且官本位思想十分嚴重, 通常把官階大小作為衡量人的價值及地位的重要標準,管理者對員工缺乏足夠的賞識和重用,使其生存與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約束和限制,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三,以人為本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根據前文筆者對以人為本和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我們可知,“以人為本”的提出更符合人力資源管理對人才價值的認定,通過貫徹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培養人的理念,將人性中不斷發掘和提高自我的意識傾向喚醒,以達成追求更富創造力的人生。具體來講,以人為本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如下:
(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
在觀念上,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資源視為單位最寶貴的資源。首先在主次關系上,把人的開發、利用和培訓視為管理的重心,不僅把人看作管理的對象,而且當作管理的主體,把人當做單位中最重要的資源來看待。 其次從地位上把人力資源管理者納入決策層,鼓勵全體成員參與管理,參與決策。第三,建立促進個人發展的教育培訓機制,加大教育投資,充分挖掘現有潛力,結合員工自身特點進行培養,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
(二)以人為本,完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開發與培訓。
1.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員選拔計劃 ,選擇合適的人員選拔方式 ,設計科學的人員選拔方案,綜合考察選拔,達到人盡其才的分配狀態。
2. 建立培訓開發體系, 把關鍵人才的不斷開發和后備人才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首先要實行全員崗位培訓。其次實行分層次的培訓,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和標準,分別對高層、中層和基層人員分批分期進行培訓,限期達標。第三,在對職工進行工作技能開發培訓的過程中,要同時注重組織文化的貫徹、員工心理素質等隱性能力的開發和提高。
3.制定科學的考評方法 ,從德 、能 、勤 、績 、廉等五個方面對員工進行評價。深化人事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妥善安排員工的崗位調配、提拔晉升、獎勵晉級、培訓進修等,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全面的員工考評系統,做到知人善用,揚長避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堅持公開、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擴大識人、選人渠道,破除排資論現象,充分調動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工作潛能。
(三)建立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
1.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首先在物質激勵方面,可采用薪酬激勵方式,通過對員工績效的考核和評估,給予員工獎金、紅利、實物等物質獎勵,將單位的經營成果與員工的經濟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促使員工自覺關心單位的經營決策,想方設法為單位獲取最佳效益貢獻力量。第二要注重精神激勵。單位管理者必須尊重人的本性,形成理解員工、關心員工、培養員工的良好氛圍,為員工提供升遷的機會,不斷滿足員工的精神需要。第三要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有機地結合起來。 進一步加大單位文化建設力度,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增強單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推動單位的長期穩定發展。
2.建立規范、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在建立人才競爭激勵機制時要引進人本管理思想和能本管理思想 ,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管理崗位、技術帶頭人崗位、技術能手崗位。 同時實行人員動態管理,通過建立內部競爭市場 ,運用內部公開競聘 、崗位調動、待崗等靈活的競爭與淘汰機制,推動員工能上能下, 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加大專家型優秀人才的引進,運用“鲇魚效應”,激發在職員工的積極性,促進各類人員圍繞“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四)以人為本,培育獨特的共享的單位文化。
單位文化是單位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組織成員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學、行為規范與價值體系的總和。良好的單位文化不僅是提高員工素質的重要保證,而且是單位員工獲得朝氣與活力的源泉。因此,要以人為本構筑獨特的單位文化。首先要把單位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應該在學習國內外優秀單位文化的基礎上,以人為本建設自己獨特的共享的單位文化,把它作為單位健康發展的文化推動力。也只有在這種獨特的共享的單位文化氛圍下,員工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長和才能。 其次在單位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在內部積極營造人人都有能力在單位中展示身手的良好氛圍,從而使員工共享單位文化以實現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的價值觀,激勵員工不斷奮發進取,不斷創新,通過充分發揮員工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單位快速發展。在以人為本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推動下,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摒棄了傳統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弊端,開始從其核心理念,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保持和利用,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以及單位文化塑造等方面得到新生,使得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事業不斷發展前進。
參考文獻:
[1]曹宏亮,人力資源管理的誤區[J].管理縱橫,2003,(4)。